天葬师使用ps工具使用方法

亚青寺天葬记事/步言
&也许,每个人的灵魂,都需要接受一次这样的洗礼。一2013年夏天,我正在修大礼拜。一天下午,L来电告诉我,亚青一位汉族女众突然往生了。挂掉电话,汗流浃背的我,趴在地上,有些恍惚。起身走向院子,浓烈的阳光照在经幡上,在风中飞扬的姿势格外好看。仰头看着天,来来去去的云,变换各种模样。二第一次站在几米外看尸体被一片一片切下来。第一次看到天葬师一斧头下去,人的头部瞬间粉碎。那天中午,亚青的汉族人几乎都去了天葬台。虽然早已耳闻多时藏人有天葬的习俗,却也是第一次去天葬台。起初,负责召唤秃鹫的天葬师与几个喇嘛一起念了许多经。然后,负责处理尸体的天葬师就开始用长斧头把一具完整的成年人的头盖骨砸得粉碎。当我看着这一幕时,内心多少有些恐惧,眼泪不断地往外涌,想到这就是人,一辈子无论经历过什么,美好的,痛苦的,无论是什么身份,什么性别,什么年龄,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一具白骨,甚至连骨头都没有了......一辈子我们最珍惜的、执著的身体,最后什么都没有了。阳光炽热,身后的僧众开始诵普贤行愿品,一遍又一遍......三不是所有人都能受得了只离几米,现场看着一具尸体在你面前,像切猪肉一样被切开。尸陀林的地面是湿的,因为每天都有死人的血水一遍一遍的流进去。那里有着尸臭的味道,当风吹过来时,尸体的味道就扑在脸上,包围着你。天葬师按着固有的顺序,一点点切割着尸体。从后背开始,到人平时用来走路的双腿......我站在很靠近的位置观看着,没用手去捂鼻子,也没有感觉,心如掏空般,也没什么好再畏惧的。是的,一切都是那么直白和赤裸,每个人最后的归宿都将是如此。再也没有什么可值得去幻想的,一切都这么直接的摆在眼前,不成菩提就入轮回,太多的人不明白得人身是为什么。那个时刻,对暇满人身生起了一丝珍惜。四关于秃鹫,一般都是空行母的化身。据说,在世时如果作过很多恶业的亡人,秃鹫是不会吃的。当天葬师把尸体处理得差不多时,便开始对着天空呼唤,不多一会儿,秃鹫们就盘踞在头顶上。由于大家当时坐的地方,都是秃鹫下来吃食的地方,她们迟迟不下来,只是在空中盘旋。后来天葬师告诉大家,她们有些畏惧,不敢下来。于是大家开始退撤到几米之外,秃鹫方才缓缓下来。当她们吃食时,天葬师和她们用一种我们无法知晓的言语交流着,她们乖乖排好队,没有争没有抢,吃完的就朝着与来时相反的山谷飞去。五来亚青两年,从没有过去看天葬的计划。潜意识里还没有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但是感恩因缘使然,看了天葬,对很多东西根深蒂固的看法和理解,都在悄然瓦解。这,真的是上师的加持。六很多人都说,看天葬,是破除我执最直接的地方。的确,看完后,会发现我们平时执著的东西是那么的可笑和可怜。甚至会觉得平时的各种情绪都是那么的没有意义,因为包括身外之物在内的,最后都会空空如也。七离开天葬场回寺庙的路上,和同行的道友默默走在一条尘土飞扬的公路上。看看往来的人,无论男女老少,恍惚中看到的都如同尸体。然后观想着如果自己不在了,如何被天葬师以同样的方式切开,秃鹫吃掉......再看往来的人,似乎再没有男女之别,也没有老少之别。我终于明白上师平常所说的,人身是多么难得珍贵,不要空耗虚度。八我们独自一人孤独的来,也将独自一人孤独地离去。生死大事,最终只能靠我们自己。因为,上师只是桥梁,路还得自己去走。其实,修行不是每天一定要念多少经、持多少咒,而是带着正知正见说话做事,保持一颗清净心,随缘了旧业,不再造新业。我想,真爱谁,就用现在能得闻佛法的人身为他们修行,将来有能力时度化他们解脱,这才是爱,真正的爱。九这世间没有对和错,只有因和果。如果说有错,那也是我们自己错了,因为我们没有清净心、没有智慧,被颠倒妄念蒙蔽了光明的本性。十记得一位喇嘛说过,我们最珍爱的身体,在秃鹫眼里只是食物,仅此而已。我想,我们生而为人,来到人间,不是只为了享福,更是为了学习,成长,清醒。真心祈愿,每一个生命,每一种能量,都在良善的转化中......傍晚书于亚青西藏天葬全过程图片,天葬师热甲巴肢解尸体喂秃鹫
  西藏天葬全过程图片27张,天葬师热甲巴肢解尸体喂秃鹫。有心脏病、胆小者谨慎观看。据80后走四方论坛了解,天葬是西藏人民古老而独特的风俗习惯,起源于公元7世纪,公元1179年,直贡巴仁钦贝在墨竹工卡县直贡建造了直贡梯寺,并在当时推行和完善了天葬制度。
  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各地有。藏语称天葬为&杜垂杰哇&,意思是&关(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鹫鹰&。&恰&是一种专门食尸肉秃鹰,谓之&哈桂&。
  天葬习俗类似佛教中的&布施&,舍身也是一种布施。敦煌发现的《要行舍身经》即劝人于死后分割血肉,布施尸陀林中。这种风俗对于信奉佛教的藏族或许是殊途同归,在佛教故事中有&尸毗王以身施鸽&及&摩诃萨释渡硭腔&的佛经故事,宣扬&菩萨布施,不惜生命&。
  还有人认为,天葬习俗的形成是因为佛教传入西藏后,受&舍身伺虎&一类佛本生思想的影响,认为死者灵魂脱离躯壳后,徘徊49天就可以升天。因此,尸体已成无用皮囊,何不赐给大地上的生灵,也算是人生最后的一桩善行。
  西藏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祈祷灵魂升西天的死者不会马上送去天葬台,而是择日送去天葬台。送去天葬台前,会帮死者赎罪。比如坛城的天葬风俗是围着坛城转108个圈为死者赎罪,如果你看到坛城有人背着一个很大的包裹在转圈,那就是尸体。
  天葬场多数是在离寺不远的山腰上,这些山腰都是较有名的。有的天葬场有一块大而平整的岩石,有的天葬场仅是一堆石块,有专门从事天葬的僧人,被称为天葬师热甲巴。
  出殡时间一般很早,有专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场。天葬师热甲巴首先焚香供神,鹫见烟火而聚集在天葬场周围。随后天葬师热甲巴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分别喂食,直到全部被吞食。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西藏天葬师天葬师,拉萨和日喀则一带称为“多不丹”(stobs-ldan),昌都等地则称“若夏娃”(ro-bshags-ba)。人们对天葬师这个职业的评价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他们直接把人从人间度入天堂或转生之途,具有常人所没有的力量。“多不丹”藏语意为“具力者”,他们所从事工作的神圣性和具有的特殊法力令人称奇和敬畏。另一方面,天葬师职业的特殊性又常使人对他们抱有偏见,人们平时对他们敬而远之,视若幽灵。过去天葬师的社会地位较低,其子女在恋爱婚姻时多受影响,人们不愿同其联姻。天葬师是西藏社会中奇特的人群,当他们施行天葬度人升天时,他们头上罩有神圣的光环,深得人们的尊重。而当他们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劳作时,人们又嫌弃他们整天同死尸打交道。在人们的心目中,天葬师兼有天使与幽灵的双重身份。天葬师均为男性,有僧人亦有俗人。寺院附近天葬台的天葬师以僧人居多,一般村寨附近的天葬师以俗人为主,但许多天葬师是还俗的僧人。在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人的想象中,天葬师长着恐怖的形象,有的人甚至认为天葬师是从尸体中站立起来的人,是鬼魂和幽灵的化身。其实这都是误解和毫无根据的道听途说天葬师工作的特殊环境和职业的特殊性使人们感到神秘,没有深入了解藏族信仰和丧葬文化的外族人对天葬师又感到不解和恐惧,由此出现了对天葬师的种种臆测和误解。其实,天葬师的形象同常人无异,我所见过的天葬师(包过水葬师)的长相不仅不比普通人差,而且绝大多数都长的端庄英俊。长得年轻英俊。据介绍,他们在当天葬师期间,除一些法会暂不参加外,其他待遇一如寺院僧人,一样受到人们的尊重,我们在同这些年轻僧人兼天葬师的交谈中,丝毫没有感觉到他们的不安和自卑,他们每天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据说他们的收入颇丰。死者家属在天葬时除要给寺院献布施外,一般都单独给天葬师“意思”一下,希望天葬师处理得干净利落。而他们牢记作为天葬师职业世代传下来的不能贪财的古训:“人家给了不能不要;不给不能向人家要;有钱无钱给多给少都一样。”按理,这些送给他们的钱可以留给自己用,寺院不予干涉,但他们除留下一点补贴生活外,会将其余的钱如实上交寺院。藏医是独具特色的高原医学,传统藏医的生理和解剖学比较发达,与天葬师们的贡献不无关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天葬师们都是人体解剖学方面的专家,而天葬活动给历代藏医学家提供了解解剖学实地观察的场所,一些著名的藏医学家便是在天葬台用过观察实践,向天葬师们学习请教而精通人体解剖知识的。密宗大师兼藏医名医洛桑·伦巴医术高明,精于外科手术,与他年轻时向天葬师“多不丹”学习人体解剖密切相关。17世纪末,藏医兼画家洛扎·丹增罗布在绘制《四部医典系列挂图》时,根据他对尸体解剖的实地观察,准确的绘制了心脏在胸腔正中偏左的位置,心尖朝下,纠正了以往受宗教观念影响认为心脏在胸腔正中而心尖朝上的绘图上的错误,同时对人体的食道、肝脏、六腑各部都画得更符合人体的世纪。在17世纪便绘制彩色医学上都是罕见的,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天葬师的职责是处理亡者尸体,这是天葬的中心环节。各地在施行天葬时具体做法有所不同,但程序和过程一般为:念经;煨桑;尸体处理;清理葬地。天葬时一般都要处理干净,不留死者的东西,但有的人家需要死者的天灵盖骨,以便以后烧成灰做成“擦擦”之用。西藏还有个别地方有天葬后保留骷髅头的习俗,如藏北的达木天葬台便用天葬台的骷髅砌墙。当生者看到狰狞恐怖的骷髅墙时,无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世事无常,警示人们需积德行善。
水葬,在雅砻江等大河附近的藏族区县有水葬习俗。在家念经,剖解,白布包裹,天亮前送到河边,僧侣念经后由其亲人将其抛到河水之中。土葬,和内地汉人习俗区别不大。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7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08:04:16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贝塞尔工具的使用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