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一批中国神经外科专家排名博士

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简史
  新中国诞生前,我国没有神经外科专科设置,只有北京协和医院的关颂韬、赵以成;沈阳的张查理等几个外科医生兼做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手术。近50余年来,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蓬勃发展的脚步,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经历了艰难起步、发展壮大和全面提高的历程。
   一、初期创建阶段
1.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专科培训班在天津举办:新中国的成立,给我国的神经外科事业带来勃勃生机。但是,当时国内建设百废待兴,建国刚一年,又遇到抗美援朝战争,经济十分困难。1951年前后赵以成等许多外科医生都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开展战伤抢救工作。在争取外援方面,那时主要依靠苏联,当时苏联的神经外科对国际和我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中央卫生部决定,一方面从1951年开始先后派涂通今等年轻医生到前苏联学习神经外科;另一方面于1952年5月,在天津医学院市立总医院组建脑系科,由赵以成任主任,科内还有李光、薛庆澄、王忠诚院士、陈世峻、方都5位医生。受中央卫生部的委托,由天津医学院市立总医院承办的“全国第一届脑系外科进修班”,于日正式开学,由赵以成和从英国归来的李光主讲,薛庆澄和王忠诚负责组织安排教学准备工作。从全国13个省市抽调了23名优秀青年医师参加,他们是戈治理、郭增燔、侯金镐、李秉权、丘是光、蒋先惠、曾广义、尹昭炎、曹美鸿、李明权、赵仰胜、韩哲生、李通、榻湘荣、吴乐白、左铁锵、张政威、孙文海、易声禹、翟允昌、熊德佐、刘敏、王以诚,北京协和医院的冯传宜参加了旁听,他们就是我国最早期的神经外科专科医生,这些学员中许多人成为当地神经外科的创建者和学科带头人。在当时条件简陋,资料匿乏,既缺少专业教材,又缺少教具标本,大多靠老师的口述手写并再刻成蜡板油印后发给学员,连颅骨标本也是学生们自己设法寻找的。在我国老一辈神经外科创业人的带领下,学生们如饥似渴,热情高涨,刻苦钻研,不断积累经验。他们学成后分赴祖国多个城市创建神经外科,其势如雨后春笋。据记载,继天津、北京之后,仅在天津进修班结束后的1954年,在昆明、西安、武汉、南京。长沙等地区就创建了脑神经外科门诊和病房,并开展神经外科手术。
2.以北京、天津、上海为代表的神经外科中心建立:1954年,中央卫生部将神经外科中心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北京,赵以成教授受命赴京,在北京医学院组建神经外科,邀请苏联基辅脑外科专家阿鲁丘诺夫担任教员,赵以成教授往返于京津两地供职;届时将王忠诚院士从天津调来北京协助赵以成工作。当时还从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抽调一些青年骨干来京进行培训;,如蒋大介、俞少华、杨德泰、臧人和、柴万兴、陈炳桓、詹名抒、白广明、蔡振通、赵雅度、王宝华等,其中不少的人对发展中国神经外科事业都作出了许多贡献。1955年该科转至北京同仁医院建立病房,编制床位40张。1958年北京宣武医院建院,该科又从同仁医院迁至宣武医院,赵以成教授任宣武医院院长兼神经外科主任,1974年赵以成教授去世后王忠诚院士接任所长至今。神经外科病床扩大到116张。并从1956年起面向全国开办神经外科进修班。
  我国军队系统神经外科的创建起自于建国初期抗美援朝战争的颅脑战伤救治。1952年东北军区中心医院(东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和沈阳军区总医院前身)成立了神经外科病室,此为全军第一个神经外科专科,有床位30张,段国升时任主治医生,后任科主任,较早地开展了颅脑火器伤和椎间盘切除等手术。1953年前后,沈阳的段国升、上海的史玉泉、北京协和医院的冯传宜等先后被抽调到长春辽阳第十八陆军医院一分院,参加朝鲜战争伤员的救治工作。段国升1969年调解放军总医院参加培训军医班并组建该院神经外科。1956年,留学苏联的“红军博士”涂通今回国后在西安组建了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外科,涂通今时任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校长兼神经外科主任,北京协和医院的冯传宜等3名医生当时曾被派到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外科协助工作。1959年,总后卫生部指令各学科成立专业组,是年全军第一个神经外科专业组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宣告成立,段国升为第一任组长。涂通今、段国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外科的创建人和开拓者。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上海的史玉泉在当时的艰难条件下从事创造性劳动,领导组建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曾被抽调到东北辽阳参加颅脑战伤抢救工作,为大量志愿军伤员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率先为志愿军中的脑肺吸虫病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在50年代中期就开始举办颅脑损伤学习班及神经外科医师学习班,为我国南方地区乃至全国培训了许多神经外科医生。史玉泉教授为创建我国和上海神经外科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至此,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上海为代表的早期神经外科中心,并以此来带动全国神经外科的兴起。
  起步阶段是艰难的,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些为了开创中国神经外科事业而呕心沥血艰苦奋斗过的前辈们。在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赵以成教授。赵以成()193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38年获洛克菲勒奖学金赴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研修,师从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潘菲尔德,1940年回国后仍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51年赵以成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尽到了一个爱国医生的职责。1952年他放弃私人行医参加公职,全身心的投入脑外科工作,为开创我国神经外科医学事业多方奔波,他主办了全国第一个脑系外科进修班,他先后组建了天津市立医院脑系科和北京宣武医院脑外科以及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他为创建中国神经外科呕心沥血
20余载,在中国神经外科艰难的起步阶段,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赵以成教授是我国神经外科创始人,他和创业前辈们的名字将永载中国神经外科发展史册。
  二、神经外科学科发展壮大阶段
1.最早建立的三大神经外科研究所:日,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专门研究机构一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建立,这在中国神经外科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赵以成任第一任所长,1974年赵以成去世后,王忠诚院士接任所长至今。它当时设有神经电生理、神经病理、神经生化、组织培养、组织化学和病理生理等
6个研究室,床位116张。1982年,该所由北京宣武医院迁至北京天坛医院,并成为著名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基地,拥有神经外科床位350余张,分设有10个病区,如颅脑损伤、脑血管病、脊髓脊柱疾病、颅底外科、颅内肿瘤。小儿神经外科、癫痫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等;同时还设有十几个研究室。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不仅是中国也是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研究所,同时也是世界几个最大的神经外科诊疗、研究和培训中心之一。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并在世界上享有较高声誉。1982年,该所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为“神经科学协作与培训中心”,也被卫生部定为“全国神经外科培训基地”。40多年来,它为全国培养了数千名神经外科骨于力量,其中不少人成为各地的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
1980年,薛庆澄教授()领导组建了天津市环湖医院;1981年他又亲自领导组建了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并任该所第一任所长。该所是全国第二大神经外科研究所。现拥有神经内、外科病床250余张,并设有临床与基础研究室。近年来,该所不断扩大和发展,它为我国的神经外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薛庆澄教授为我国和天津神经外科事业的初创和发展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薛庆澄教授不愧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上海华山医院的史玉泉教授和神经科张沅昌教授等共同组建了上海第一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该所于1982年也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为“神经科学协作与培训中心”。该所现拥有神经外科病床约200张。上海华山医院早在50年代中期就开始举办神经外科医师进修班及颅脑损伤学习班,至1989年共举办进修班33届次、学习班20余届次;该所同样为我国的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神经外科早期出版的国内专著:1965年,王忠诚院士撰写了神经外科专著加,《脑血管造影术》,此书1978年获得了“全国科技大会奖”。蒋大介、陈公自编著的《神经外科手术学》亦于同年出版。这两部书是我国神经外科医牛自己编写的最早期的专著,它们的出版填补了本学科没有国人专著的空白,它标志着中国神经外科同世界先进水平缩短了近30年。
3.文革期间学科工作相对停滞,改革开放后发展壮大:十年文革严重影响了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许多科室解散,人员下放,当时许多医学专科杂志停刊,专业工作处于低谷。但是我国神经外科老一辈创业者们面对困境并未完全停滞不前,他们仍然孜孜不倦、认真总结。1973年,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神经外科专业刊物----《神经外科通讯》免费向全国神经外科单位寄送,深得广大神经外科医生的欢迎,并为日后创办神经外科专科杂志奠定了基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文革十年浩劫,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我国的神经外科事业也蓄势待发。老的科室重新恢复,新的科室得以逐步建立,新的专著也频频问世。继1974年王忠诚院士主编的《神经外科学门(1)颅脑损伤》出版之后,由段国升、曾广义主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和第四军医大学集体编写的《实用神经外科学》(1978)王忠诚院士主编的《神经外科学(2)颅脑肿瘤》(1979年)、王忠诚院士主编的《神经外科学(3)脊髓疾病》(1983)、史玉泉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外科学》(1984年)、刘承基主编的《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1987年)、陈炳桓主编的《功能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学》(1988年)、赵雅度主译的《垂体瘤》(1988年)、薛庆澄主编的《神经外科学》(1990年)蒋大介、杨国源主编的《实用神经外科手术学》(1990年)相继出版。这些较早期的神经外科著作在中国神经外科发展史上,都留下了浓重的笔墨。
4.神经外科专业队伍日益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神经外科事业进人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神经外科专业队伍日益壮大,专科设置迅速普及,填补了以往的许多空白。改革开放前,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神经外科专科建制的单位仅20余个,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的主要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仅700余名,神经外科病床为3844张。如今全国地市级以上医院及部分县级医院几乎都有了神经外科的专科设置或神经外科专业组。据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调查统计,神经外科专科医生由1986年时3000余人,至1994年增至6000余人,至今我国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已达9000余名。
5.专科杂志创刊,专科分会成立: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时任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王忠诚院士的倡导和努力下,并报请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1985年2月《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正式创刊,王忠诚院士任总编辑,薛庆澄、史玉泉、段国升、朱祯卿为副总编辑。1986年3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成立,王忠诚院士任主任委员,史玉泉、薛庆澄、段国升为副主任委员,涂通今为名誉主任委员、冯传宜为名誉顾问。目前,全国除个别省区外都成立了神经外科专科学会。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也都有了神经外科学会。经中华医学会批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还成立了“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学组”、“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组”及“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成立17年来,共召开5次年会(1986桂林、1990乌鲁木齐、1994张家界、1998昆明、2003武汉),举办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学术会议100余次。《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自创刊以来共编辑出版了19卷100期杂志。大大加强和促进了我国神经外科的国内外学术交流。
6.瞄准世界神经外科发展的前沿,紧跟显微神经外科潮流: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的神经外科尚属初期水大体神经外科阶段,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只是手摇钻、普通单极电凝器和普通手术室照明灯等。70年代后期,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引进我国,有了开颅电钻、双极电凝器、显微手术器械和手术显微镜等。显微手术一经使用,立即显示出其无比优越性。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改变了传统的肉眼下手术的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手术视野放大、清晰,使操作精细、准确,使以往手术难以操作的颅内重要结构区域也能做到病灶切除,同时又能使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显微手术使神经外科划时代地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我国,新疆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臧人和等1977年最先报道在显微镜下做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1978年王忠诚院士等率先报道在显微镜下做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搭桥手术,随之颅内--外动脉吻合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我国开展起来。以后显微手术又用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颅内动静脉畸形切除术,逐渐扩大到用于颅内肿瘤切除等各个领域。
  为了紧跟国际显微神经外科潮流,在全国推广显微神经外科技术,1986年在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显微神经外科专题座谈会”,将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及时地推向全国。现如今,显微外科技术已成为几乎所有神经外科专科医生的基本功和医院开展神经外科的必备条件。显微神经外科的开展使我国神经外科治疗的整体水平有了一个极大的提高。它使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有了重大的突破,一些深部复杂的脑血管畸形得以成功切除,一些大的神经外科中心已使脑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降至2%以下,听神经瘤全切除成功率和而神经保留率显著提高。如今,颅内肿瘤切除术,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颅底肿瘤切除术,脑干肿瘤切除手术等,无一能够离开显微外科技术。目前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已在全国相当普及。
   7.神经影像学的革命为神经外科开拓了一片崭新天地:20世纪
70年代计算机体层扫描摄影(CT)问世,这是全球范围的神经影像学的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它引起了神经放射学乃至医学各个学科的深刻变化。在过去半个世纪内,颅脑、脊髓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脑血管造影、气脑造影、脑室造影以及脊髓碘油造影等,自从CT问世以后,这种局面才为之改变。许多传统的有创伤性检查被无创性检查所代替,许多过去不能被发现的疾病,现在都能被清晰诊断。1979年,上海华山医院在我国引进第一台CT机,1985年广州南方医院引进第一台磁共振(MRI)机。至1993年有关统计,我国引进CT已达1000台,引进MRI机22台。之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也相继引进我国。且前CT已普及到了县级医院,地区级以上较大医院均配备有MRI、DSA等先进设备,并且几经更新换代。有的较大医院还配有螺旋CT、功能性MRI,以及术中开放性实时MRI等,现在不仅仅能够显示人体组织结构,而且可以显示休内的某些生理功能信息;神经影象科室不仅作影象诊断,而且还可以在CT、MRI导向下进行一些诊断性或治疗性手术。目前,我国一些大的神经影象中心已经开展此项工作。从现代高科技影像设备来看,我国已可以和世界发达国家相媲美。
  三、我国神经外科全面发展,整体水平全面提高阶段
  当今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在高度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许多高新技术和设备应用于临床,我国的神经外科已从普通显微神经外科阶段全面进入微创神经外科时代,更多的微创技术应用于临床,使神经外科的治疗水平不断有新突破,我国神经外科事业迈进了全面发展提高的新阶段。
1.脑干肿瘤及髓内肿瘤显微手术治疗取得重大突破:脑干是人的生命中枢,过去一直被视为“手术禁区”。从1981年起,王忠诚院士开始苦心钻研,身体力行,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对脑干肿瘤施行手术,并对脑干复杂的功能进行各种研究探索,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攻破这项世界性难题。现在对于脑干肿瘤已拥有一整套诊断及手术方案,研究得出结论:良性肿瘤可能治愈,恶性者可延长寿命并改善其生活质量。截止到2001年已对612例脑干肿瘤病人进行了显微手术治疗,手术死亡率不到1%。脑干肿瘤手术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其手术数量和质量居世界领先水平。“脑干肿瘤的外科治疗”获199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王忠诚院士率领他的研究生们正在继续对脑干可塑性进行多项研究。近几年来,王忠诚又向新的目标----脊髓髓内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发,至今手术已达400余例,无致残,死亡率为0,疗效喜人。“脊髓髓内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及其形成和破裂的基础研究”又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忠诚院士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他学识渊博,医术精湛,为人谦和,待人诚恳,他既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又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是位神经外科界的多面手。50多年来,他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仅率先创办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他在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践,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病、颅脑外伤和脊髓疾病等方面也都颇有造诣和重大贡献。除在脑血管造影、脑干肿瘤、脊髓髓内肿瘤以及脑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面的突出贡献外,他还有着丰富的脑血管畸形手术经验。他作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学术带头人,主导着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在国际神经外科领域为中国赢得了荣誉。他至今培养了50余名硕士、博土和博士后研究生,取得科研成果55项,发表论文278篇,出版专著24部。对于王忠诚院士的这些研究成果,国内外医学界给予了高度评价。1994年12月,王忠诚教授当选为中同工程院院士。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成果奖。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12届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大会授奖仪式上,王忠诚院士被授予世界神经外科“最高荣誉奖”,在5名被授奖者中,他是唯一的中国获此殊荣者。王忠诚院士不愧为新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
1997年起赵继宗担任天坛医院的副院长和神经外科主任。在此之前,天坛医院在王忠诚院士的领导下,无论是医疗服务水平方面,还是神经外科的临床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成绩,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飞速发展和享有国际地位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基础之上,赵继宗教授接过了王忠诚院士和全院职工交给的这副担子,他不仅要保持“一流水平”,并要走向世界,在国际神经外科领域展示我国的学术水平。他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敢于探索创新勇于挑战自我。在王忠诚院士的指导下,赵继宗教授率领全科近300名医护人员共同努力,2000年神经外科获得北京市“先进集体”。200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成为北京市级医院首家国家重点学科。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赵继宗:赵继宗,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系主任。1969年赵继宗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0年赵继宗被派往美国休斯顿医疗中心进修神经外科1年,次年转到美国Henry
Ford医院神经外科,进修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以及显微神经外科。现任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教授、神经外科主任、副院长,国务院学位评审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理事、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临床神经外科医学副总编、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中国临床神经外科等杂志编委、美国Surgical
Neurology编委、德国Neurosurgical
Review编委。现为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23名,硕士生53名。
    目前赵继宗主要从事神经外科疾病的临床和科研、教学工作。参加国家“七.五”、“八.五”科研攻关。担任国家“九.五”和“十.五”“脑卒中规范化外科治疗的研究”的课题负责人。1985年以来赵继宗共荣获奖励十余项,如“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及其形成破裂的基础研究”等,赵继宗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颅内巨大动脉瘤、巨大动静脉畸形外科治疗的深入研究”、“脑动脉瘤病理发生的临床基础研究”、“动脉瘤切除和载瘤血管重建治疗巨大动脉瘤”等,赵继宗还荣获卫生部、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6次,三等奖1次,赵继宗还获得北京市卫生局科技一等奖3次。先后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赵继宗主编《颅脑肿瘤外科学》《微创神经外科学》《颅脑外伤》、《颅内动脉瘤》等专著及电子出版物9部,参编《实用神经外科学》、《神经外科手术学》、《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及《外科学》(第五版)等专著,并参加了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院校五年制、七年制教材和博士生外科学教材神经外科部分的编写。赵继宗年被评为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998年赵继宗被评为北京市科学普及先进工作者。1997年赵继宗被批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赵继宗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004年赵继宗被评为北京经济技术创新标兵,2005年赵继宗被评为北京市和全国先进工作者。2011年赵继宗成为中科院增选院士有效候选人,成为候补院士。
2.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新技术的应用:在我国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技术作为一门崭新的技术,开展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5年武汉军区总医院首先做了报道。1986年法国学者Merland和Picard来我国讲学并在解放军总医院举办学习班技术示范,之后在解放军总医院、武汉军区总医院和北京天坛医院很快开展了微导管血管内治疗工作,针对全国各地对该项技术的迫切要求,中华神经外科学分会于1993年召开了首届“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研讨会”,会议介绍了血管内治疗技术在脑动脉瘤、颈动脉海绵窦瘘、富血管肿瘤的术前栓塞。溶栓及导管化疗等方面的应用,推进了我国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进程。继北京、武汉之后,神经外科血管内介人治疗相继在广州、哈尔滨。西安、上海、天津等地广泛开展。9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减影、微导管技术以及栓塞材料的发展,我国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进展迅速,其治疗范围远远超过传统的三大疾病即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脑血管畸形和颅内动脉瘤。关于脊髓血管病、静脉系统疾病以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也已逐渐成熟。1992年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的“复杂血管病的导管诊断与治疗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其“战、创血管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救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我国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由于进口微导管和栓塞材料价格昂贵,许多医院和患者难以承受,所以加速实现微导管和栓塞材料的国产化成了迫切任务。为此,1988年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国产氰丙烯酸异酯栓塞材料”研制成功;该项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后该所又相继研制出国产游离钨弹簧圈和国产电解可控微弹簧圈,其临床应用效果良好,而价格远低于进口产品。
3.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应用:立休定向放射外科在我国应用起自于20世纪90年代伽玛刀的引进。1993年山东省万杰医院引进瑞典第一代Leksell伽玛刀,接着河南洛阳解放军150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也相继引进。1994年我国设计出旋转式伽玛刀(OUR&XGD)海军总医院、四川伽玛刀中心等使用的就是国产旋转式伽玛刀。目前,国内已装备有进口伽玛刀机15台、国产伽玛刀机20余台,还有X刀机近百台。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华山医院伽玛刀中、广州军区总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等治疗病例各自均在4000例以上,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伽玛刀中心治疗病例达6000余例。我国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取得了一定经验。
   4.神经内镜技术在神经外科应用:20世纪
90年代、神经内镜技术在我国初露端倪。随着现代材料学尤其是光导纤维技术的发展,神经内镜及附属设备的质量以及其精密程度都有了很大提高。而我国微侵袭内镜神经外科走上轨道应该说始自近几年。人们能够应用微创钻小骨孔或小骨窗把神经内镜导入,不必切开大片脑皮质,不必牵拉脑组织,就可在直视下取瘤,使手术创伤降低到最低。特别对于脑深部肿瘤如丘脑底节区肿瘤、脑室内部位深在肿瘤的手术,神经内镜则独具优越性。目前,北京天坛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及哈尔滨医科大学一附院率先开展神经内镜手术,他们还各自举办了学习班,为在全国普及神经内镜技术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预见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是未来神经外科发展的主流。
5.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在手术中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微创神经外科的需要,智能化立体定向系统--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应运而生。神经外科导航系统是经典立体定向技术、计算机医疗影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微创手术技术结合的产物,它能够保证手术的精确定位和最小损伤,确保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的安全。1996年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院最先引进神经导航系统,1997年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天津环湖医院及山东省立医院等陆续引进该系统。神经导航系统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可以很方便地与显微镜、显微手术器械、脑室内镜等工具结合,精确地完成脑微创手术。
6.脑深部电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PD):关于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我国即有开展,1957年,王忠诚曾率先利用“苍白球切开徒手穿刺治疗帕金森综合征”。但是在过去的30年里,由于靶点定位不够准确,毁损灶大小难以控制,导致并发症较多,曾使该手术一度走入低谷。现在,随着数字化影像技术的问世、立体定向技术和神经电生理等技术的提高,特别是微电极记录和刺激技术在新一轮的PD手术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使手术治疗帕金森病得以重新以全新的姿态蓬勃开展起来。在90年代中期以前,治疗PD的手术主要以毁损为主,如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PVP);到了90年代后期开始了脑深部电极刺激术(DBS)治疗PD。DBS技术以其可逆性和可调节性优势受到青睐。至今国内DBS治疗PD例数达200余例,其中北京天坛医院达百例以上。该项新技术在我国北京、上海、西安、安徽等地都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DBS治疗所需费用高昂,相当多的PD患者负担起来尚有困难,所以毁损术也还在继续使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微电极边界定位法在苍白球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获199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
7.癫痫外科治疗呈上升趋势,效果明显提高:关于癫痫的外科治疗,也随着现代数字化高清晰度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学的发展,对致病灶的精确定位率越来越高,而相应地提高了外科治疗癫痫的成功率。目前,在国内一些癫痫外科治疗中心,除应用传统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外,已广泛开展了癫痫的外科治疗,应用视频、长程脑电图、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磁共振质子波谱(MRS)、功能性磁共振(fMRI)、脑磁图(ME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等先进设备,在一些重点单位已开始应用。从与癫痫外科治疗所需配套设备方面来讲,可以说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已经接轨,他们有的我们也有。从开展的癫痫外科手术种类来看,国外所开展的治疗术式,我国均能开展,包括脑皮层致痫灶切除术、脑叶切除术。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胼胝体切开术、多处软脑膜横纤维切断术、脑电刺激术、脑立体定向痫灶毁损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癫痫、难治性癫痫的联合手术等,均取得了喜人的效果。海军总医院和南京军区总医院的“顽固性癫痫外科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近年来关于癫痫的病因学、病理生理学改变、基因表达等的基础研究国内也已开展研究和探索。
8.近年来,由于显微外科手术的普及,治疗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处于学科尖端地位的颅底外科进展更为迅速。除脑干肿瘤、脊髓髓内肿瘤手术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外,北京天坛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环湖医院、湖南湘雅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等纷纷开展颅底外科研究,许多颅底沟通瘤、海绵窦区肿瘤、岩骨斜坡区肿瘤、枕骨大孔区肿瘤、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手术、听神经瘤切除后的面神经保留、颅底重建等高难度手术均取得了很好效果。1992年北京协和医院的“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据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病理研究室统计,至
2003年底中枢神经系统手术病理资料达4848例;其中自1955年2月至1984年8月经病理切片证实的颅内真性肿瘤9063例;1958年至
2000年 12 月 8日共
40000例,其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32772例,非肿瘤7728例。另,据“全国神经外科名录”(2002年版)资料,上海华山医院2000年统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数已达18571例。
  对于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病的治疗,在一般较大医院均可进行。有报告统计,近十年我国有50余家医院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达3276例;近十年全国报告脑动静脉畸形手术1492例,均取得较好疗效。2003年北京天坛医院王忠诚、赵继宗等的“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及形成、破裂基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关于脑动静脉畸形的分类,一直沿用1981年苏州脑血管疾患专题座谈会上史玉泉教授提出的“史氏四级分类法”。而一些重点医院对于颅内巨大动脉瘤、复杂脑血管畸形以及海绵窦动静脉瘘等则开展血管内治疗或介入和手术联合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对于颈动脉狭窄等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一些医院开展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
  在颅脑损伤的救治方面,大多数颅脑损伤手术都是在基层医院进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广大中东部和沿海大中城市与西部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还不平衡,救治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但全国绝大部分县以上医院均能做颅脑损伤和一般神经外科手术。我国颅脑损伤除整体救治水平提高外,近年来比较突出的就是亚低温技术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降低了死亡率和伤残率。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的“颅脑战创伤发病机理与临床救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环湖医院的亚低温临床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有关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规范也正在制定中。许多颅脑损伤相关的基础研究也在广泛进行中。此外,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疾病、疼痛等外科治疗亦多有开展。
9.神经外科高科技基础研究活跃:目前中国神经外科基础研究机构正在进行着三个层次的研究,即神经外科应用技术的研究,如颅底解剖与手术新入路的研究与开发等。神经外科应用实验研究,如脑干手术中呼吸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呼吸障碍的防治等。修复性神经外科领域的高科技基础研究,特别是从不同角度探讨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与修复研究相当热门。在细胞与组织移植方面,以用胚胎及神经干细胞移植、嗅神经鞘细胞移植等研究尤为活跃。此外,关于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以及有关的基因与药物治疗的实验研究也比较活跃。有些应用研究已进入临床观察并取得初步效果,如用于治疗脊髓损伤、肌萎缩侧索硬化、脑梗死等。
  对于颅内恶性胶质瘤的临床治疗,尚无突破性进展。但对于恶性脑肿瘤的治疗提出新的基因治疗策略如联合基因治疗、基因治疗与放疗、化疗并用等。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相辅相成、协同进行,将使中国的神经外科更全面发展。
10.我国神经外科整休水平全面提高:至1999年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成立,我国31个省、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均有了神经外科专科建制。据“全国神经外科名录”(2002年版)的不完全统计,仅300余家医院拥有病床数就已超过15000张,其中北京天坛医院有神经外科病床约350张,天津环湖医院的神经外科病床为
255张,上海华山医院病床数为200张、其分院联合体医院的神经外科病床数也已达到200张,另有十几家医院神经外科床数各自超过100张,60余家医院神经外科床数各自超过50张。粗略估计目前全国拥有神经外科病床数不少于20000张。另有规模不等的神经外科研究所十几所。其中除前述的北京、天津、上海三家大的神经外科研究所外,成立比较早的研究所还有:安徽省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研究所(1983)、兰州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1984)、云南省神经病学研究中心(1986)等。
  从手术量看我国神经外科整体水平的提高:据“全国神经外科名录”(2002年版)不完全统计,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年手术量达3000台,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年手术量约2500台,天津环湖医院神经外科年手术量约2000台,湖南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年手术量约1700台,华西医大一院和哈尔滨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年手术量约1500台,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等年手术量约1000台;此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上海仁济医院、白求恩医大附二院、宁夏医学院附院、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及武汉军区总医院等单位神经外科年手术量已逾500台。
  从神经外科获奖情况及专业期刊的增加看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据《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在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评奖中对本学科1992年以来10年获奖情况的不完全统计,本学科获国际奖2项,即王忠诚院士所获世界神经外科“最高荣誉奖”和‘赛克勒中国医师年度奖”,中国有4名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获此殊荣,他们是周良辅、张玉棋、张赛和于新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具体项目文中已述);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获省部级奖120余项。1995年,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获中华医学会优秀专科分会奖,《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奖。1997年和2002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荣获第二、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在2001年度和2002年度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定中,《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均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荣誉称号。
  此外,继本学科专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85创刊之后,又有多种相关杂志创办,如《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1986,合肥)、《神经科学》(1993,上海)、《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4,石家庄)、《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6,广州)、《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1996,武汉)、《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1,天津)、《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1,西安)、《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2,广州)、《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3,北京)等,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国神经外科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证明了它是当今最活跃的学科之一。
   四、教育与培训
   50年来,我国对神经外科青年医生的教育与培训工作一直在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着。
  进修班形式。早在1953年天津举办了我国神经外科第一个脑系外科进修班,培养了我国第一代神经外科专科医师。1956年,中央卫生部在北京开办了“全国颅脑创伤学习班”,每年1期,指定参加学习班的单位必须配有2名外科医生、1名麻醉科医生、1名放射科医生及手术室护士和病房护士各1名,6人小组学习期满后,很快就可以开展颅脑外伤抢救工作。据年的不完全统计,仅在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培训的神经外科进修医生达1000余人,其中很多人都成为各地的学科带头人。至今该所依然继续在为我国培训更多的神经外科高级人才。此外,天津医大总医院、天津环湖医院、上海华山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神经外科中心也都为培养神经外科进修医师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全同各省及军队较大神经外科中心也都在做培养不同层次神经外科医师的工作。这样的进修班为我国建立了一支队伍庞大、专业素质优良的神经外科队伍。
  毕业后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对于刚从医学院校毕业的住院医生,一般安排他们在一般外科。神经内科、神经放射、神经病理、重症监护病房等科室轮转l-2年,再进人临床学习神经外科一般操作数年,通过有关考试合格后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其培训时间和内容与欧美培训计划相似。
   国际神经外科继续教育组织安排巡回培训。如1996年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在中国北京举办了“神经外科的现状与未来”
继续教育讲习班,WFNS主席阿根廷的A.Basso教授(阿根廷)、WFNS教育委员会主席J.usman教授(美国)、WFNS第一副主席高仓公朋教授(日本)和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主席王忠诚院士等为WFNS讲师团成员。
  研究生培训形式。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条件所限,中国神经外科只有为数很少的研究生。70年代末,我国恢复了研究生招生制度,许多青年神经外科医师经过数年的临床实践后报考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经过全国统一外语考试、神经外科基础理论和临床专业考试合格,再通过面试择优录取,培训时间均为3年(连读者可减少1年),他们的选题一般都紧跟国际前沿课题,最后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可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经过研究生培训,许多青年神经外科医师的外语听说读写水平、科研能力以及基础理论知识都有明显的提高,他们毕业后充实到各级神经外科单位,使其人员结构有一个较高的提升,其中不少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成为我国许多神经外科单位的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目前,在全国各省市条件优良的神经外科中心除培养硕士或博士生外,还被批准建立博土后流动站,使科研向更深层次发展。
  多年来,我国神经外科还有一些青年医师远赴前苏联、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国家留学。许多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归国留学人员充实了我国神经外科的队伍,他们是我国神经外科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我国神经外科对青年神经外科医师的培训取得了很大成绩。
   五、中国神经外科正在走向世界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的神经外科是世界神经外科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62年赵以成的老师、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潘菲尔德夫妇受邀来京并由赵以成夫妇陪同参加国庆观礼,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了他们。1964年冯传宜、王忠诚院士等中国代表团出访苏联、捷克、东德,考察东欧神经外科状况。1981年,王忠诚、薛庆澄、段国升、易声禹、黄克清首次参加了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第七届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会议”。此后,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参加了第八届--第十二届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大会以及亚洲神经外科学会等举办的各种学术会议。同时,许多国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也被邀请来华访问,如铃木二郎(日本)、高仓公朋(日本)、Basso(阿根廷)、JulesHardy(加拿大)、Goldstein(美国)、Poblete.G(智利)、Samii(德国)Laws(美国)、Dan(澳大利亚),还有世界著名的Yasargil(美国)、Rhoton(美国)、Day(美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神经外科专家学者等,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神经外科与世界神经外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了加强海峡两岸以及世界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002年
7月“全球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在北京成立,王忠诚院士任主席。第一届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学术大会于
2004年3月在中国海南省博鳌举行,充分展示了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医师的学术成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登上国际讲坛进行学术交流,在汲取外国先进医疗技术和经验的同时,也积极向世界介绍我国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长足进步,我国已有多位学者撰文向国外介绍中国神经外科及其学术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外学者很高的评价。
  中国神经外科走过了50余年不平凡的历程,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她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平凡走向辉煌;她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她正在从中国走向世界。历史是我们的财富,历史是我们的光荣,历史更是我们神经外科事业起步。发展、壮大的鲜活的见证。今天,我们重温中国神经外科发展历程,令人倍感亲切和自豪,同时更多一分责任和鞭策,让我们每一个神经外科工作者踏着先辈创业的足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进步和提高而努力奋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神经外科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