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高锰酸钾 面粉 食用油 白砂糖今日价格 怎么做可塑性火药(粘稠状)求比例,尽量多用糖

丙三醇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丙三醇,国家标准称为甘油,无色、无臭、味甜,外观呈澄明黏稠液态,是一种有机物。俗称甘油。丙三醇,能从空气中吸收潮气,也能吸收、和二氧化硫。难溶于、、、、和油类。 丙三醇是分子的骨架成分。1.26362。熔点17.8℃。沸点290.0℃(分解)。1.4746。(开杯)176℃。急性毒性:LD50:31500 mg/kg(大鼠经口)。
丙三醇发现历史
,1779年由斯柴尔(Scheel)首先发现,1823年人们认识到成分中含有Chevreul,希腊语为甘甜的意思,因此命名为甘油(Glycerine)。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其为制造的原料,则产量大增。
丙三醇编号系统
CAS号:56-81-5
MDL号:MFCD
EINECS号:200-289-5
RTECS号:MA8050000
BRN号:635685
丙三醇物性数据
1. 性状:无色无臭的黏稠状液体,有甜味。
2. 沸点(?C,101.3kPa):290,182(2666pa)
3. 熔点(?C,流动点):20
4. 相对密度(g/mL,15/15?C):1.26526
5. 相对密度(g/mL,20/20?C):1.2613
6. 相对密度(g/mL,25/25?C):1.26170
7.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3.1
8. 折射率(15?C):1.47547
9. 折射率(n20?C):1.4746
10. 折射率(n25?C):1.4730
11. 黏度(mPa·s,20?C):243
12. 黏度(mPa·s,25?C):56.0
13. 黏度(mPa·s,30?C):18
14. 黏度(mPa·s,50?C):18
15. 闪点(?C,闭口):177
16. 燃点(?C):523(Pt上);429(玻璃上)
17. 蒸发热(KJ/mol,55?C):88.17
18. 蒸发热(KJ/mol,b.p.):61.09
19. 生成热(KJ/mol,15?C,液体):669.05
20. 燃烧热(KJ/mol,25?C,液体):1656.42
21. 比热容(KJ/(kg·K),15?C):2.46
22. 电导率(S/m,20?C):1.0×10-8
23. 热导率(W/(m·K)):0.29
24. 蒸气压(kPa,125.5?C):0.13
25. 体膨胀系数(K-1):0.000615
26. 溶解性:能吸收硫化氢、氢氰酸、二氧化硫。能与水、乙醇相混溶,1份该品能溶于11份乙酸乙酯、约500份乙醚,不溶于苯、二硫化碳、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石油醚、氯仿、油类。易被脱水,失水生成双甘油和聚甘油等。氧化生成甘油醛和甘油酸等。在0℃下凝固,形成有闪光的斜方结晶。在温度150℃左右时,会发生聚合。与无水醋酸酐、高锰酸钾、强酸、腐蚀剂、脂肪胺、异氰酸酯类、氧化剂不能配伍。
27. 相对密度(20℃,4℃):1.2613
28. 相对密度(25℃,4℃):1.255130
29. 临界温度(?C):576.85
30. 临界压力(MPa):7.5
31. 偏心因子:1.320
32. 溶度参数(J·cm-3)0.5:34.315
33. van der Waals面积(cm2·mol-1):7.650×1010
34. van der Waals体积(cm3·mol-1):51.360
丙三醇毒理学数据
毒性分级中毒
急性毒性:口服- 大鼠 LD50:26000 毫克/ 公斤;口服- 小鼠 LC50: 4090 毫克/ 公斤。
刺激数据:皮肤- 兔子 500 毫克/ 24小时 轻度; 眼睛 -兔子 126 毫克 轻度。
食用对人体无毒。作溶剂使用时可被氧化成丙烯醛而有刺激性。小鼠静脉注射LC50为7.56g/kg,工作场所最高容许浓度为10mg/m3。
大鼠经口LD50:20ml/kg;静脉注射LD50:4.4ml/kg。存于凉爽、干燥处。
丙三醇生态学数据
对水体有一定的危害。对环境没有污染。
丙三醇分子结构数据
1、 摩尔折射率:20.51
2、 摩尔体积(cm3/mol):70.9
3、 等张比容(90.2K):199.0
4、 表面张力(dyne/cm):61.9
5、 极化率(10-24cm3):8.13
丙三醇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3
3.氢键受体数量:3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2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60.7
7.重原子数量:6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25.2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丙三醇性质与稳定性
1.无色、透明、无臭、粘稠液体,味甜,具有吸湿性。 与水和醇类、胺类、酚类以任何比例混溶,水溶液为中性。溶于11倍的乙酸乙酯,约500倍的乙醚。不溶于苯、氯仿、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石油醚、油类、长链脂肪醇。可燃,遇二氧化铬、氯酸钾等强氧化剂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也是许多无机盐类和气体的良好溶剂。对金属无腐蚀性,作溶剂使用时可被氧化成丙烯醛。
化学性质:与酸发生酯化反应,如与苯二甲酸酯化生成醇酸树脂。与酯发生酯交换反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代醇。甘油脱水有两种方式:分子间脱水得到二甘油和聚甘油;分子内脱水得到丙烯醛。甘油与碱反应生成醇化物。与醛、酮反应生成缩醛与缩酮。用稀硝酸氧化生成甘油醛和二羟基丙酮;用高碘酸氧化生成甲酸和甲醛。与强氧化剂如铬酸酐、氯酸钾或高锰酸钾接触,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甘油也能起硝化和乙酰化等作用。
2.无毒。即使饮入总量达100g的稀溶液也无害,在机体内水解后氧化而成为营养源。在动物实验中,如使之饮用极大量时,具有与醇相同的麻醉作用。
3. 存在于烤烟烟叶、白肋烟烟叶、香料烟烟叶、烟气中。
4. 天然存在于烟草、啤酒、葡萄酒、可可中。
丙三醇贮存方法
1.贮存于清洁干燥处,应注意密封贮存。注意防潮,防水,防热,严禁与强氧化剂混放。可用镀锡或不锈钢容器贮存。
2. 采用铝桶或镀锌铁桶包装或用酚醛树脂衬里的贮槽贮存。贮运中要防潮、防热、防水。禁止将甘油与强氧化剂(如硝酸、高锰酸钾等)放在一起。按一般易燃化学品规定贮运。
丙三醇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UN 1282 3/PG 2
危险品标志:易燃有害
安全标识:S24/25
危险标识:R36R20/21/22
丙三醇生产方法
甘油的工业生产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以为原料的方法,所得甘油称天然甘油;以为原料的合成法,所得甘油称合成甘油。
丙三醇天然甘油
1984年以前,甘油全部从动植物脂制皂的副产物中回收。至今为止,天然油脂仍为生产甘油的主要原料,其中约42%的天然甘油得自制皂副产,58%得自脂肪酸生产。制皂工业中油脂的。皂化反应产物分成两层:上层主要是含盐(肥皂)及少量甘油,下层是废碱液,为含有盐类,氢氧化钠的甘油稀溶液,一般含甘油9-16%,无机盐8-20%。油脂反应。油脂水解得到的甘油水(也称甜水),其甘油含量比制皂废液高,约为14-20%,无机盐0-0.2%。近年来已普遍采用连续高压水解法,反应不使用催化剂,所得甜水中一般不含,净化方法比废碱液简单。无论是制皂废液,还是油脂水解得到的甘油水所含的甘油量都不高,而且都含有各种杂质,天然甘油的生产过程包括净化、浓缩得到粗甘油,以及粗甘油蒸馏、脱色、脱臭的精制过程。
丙三醇合成甘油
从合成甘油的多种途径可归纳为两大类,即氯化和氧化。现在工业上仍在使用丙烯氯化法及丙烯不定期乙酸氧化法。
丙烯氯化法
这是合成甘油中最重要的生产方法,共包括四个步骤,即丙烯高温氯化、次氯酸化、皂化以及的水解。环氧氯丙烷水解制甘油是在150℃、1.37MPa二氧化碳压力下,在10%氢氧化钠和1%碳酸钠的水溶液中进行,生成甘油含量为5-20%的含氯化钠的甘油水溶液,经浓缩、脱盐、,得纯度为98%以上的甘油。
丙烯过乙酸氧化法
丙烯与过乙酸作用合成,环氧丙烷异构化为烯丙基醇。后者再与过乙酸反应生成环氧丙醇(即缩水甘油),最后水解为甘油。过乙酸的生产不需要催化剂,乙醛与氧气气相氧化,在常压、150-160℃、接触时间24s的条件下,乙醛转化率11%,过乙酸选择性83%。上述后两步反应在特殊结构的反应精馏塔中连续进行。原料烯丙醇和含有过乙酸的溶液送入塔后,塔釜控制在60-70℃、13-20kPa。塔顶蒸出乙酸乙酯溶剂和水,塔釜得至甘油水溶液。此法选择性和收率均较高,采用过乙酸为氧化剂,可不用催化剂,反应速度较快,简化了流程。生产1t甘油消耗烯丙醇1.001t,过乙酸1.184t,副产乙酸0.947t。目前,天然甘油和合成甘油的产量几乎各占50%,而丙烯氯化法约占合成甘油产量的80%。我国天然甘油占总产量90%以上。
工业级甘油
工业级甘油量用1/2量的蒸馏水稀释,搅拌充分后,加入活性炭,并加热至60~70℃进行脱色处理,然后,真空过滤,保证滤液澄清透明。控制滴加速度,将滤液加到事先处理好的732型强酸阳树脂和717型强碱阴阳树脂混合的柱内,以吸附除去甘油中的电解质和类、色素、类等杂质。  除去杂质后的甘油溶液进行减压蒸馏,控制真空度93326Pa以上,釜温在106~108℃,蒸出大部分水之后,再将釜温升到120℃快速脱水,不出水时停止加热,所得釜内物料即为成品。
丙三醇用途
气相色谱固定液(最高使用温度75℃,溶剂为甲醇),分离分析低沸点含氧化合物、胺类化合物、氮或氧杂环化合物,能完全分离(沸点144.14℃)和(沸点145.36℃),适用于水溶液的分析、溶剂、气量计及水压机缓震液、、抗生素发酵用营养剂、、、制药工业、化妆品配制、合成、塑化剂。可与水以任何比例,低浓度丙三醇溶液可做润滑油对皮肤进行滋润()。
丙三醇工业用途
1、用作制造甘油、和。
丙三醇键线式
2、在医学方面,用以制取各种制剂、溶剂、吸湿剂、防冻剂和甜味剂,配剂外用软膏或栓剂等。
3、在涂料工业中用以制取各种醇酸树脂、聚酯树脂、缩水甘油醚和环氧树脂等。
4、纺织和印染工业中用以制取润滑剂、吸湿剂、织物防皱缩处理剂、扩散剂和渗透剂。
5、在食品工业中用作甜味剂、烟草剂的吸湿剂和溶剂。
6、在造纸、化妆品、制革、照相、印刷、金属加工、电工材料和橡胶等工业中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7、并用作汽车和飞机燃料以及油田的防冻剂。
8、甘油可以作为塑化剂用于新型陶瓷工业。
丙三醇日用
食用级甘油其中最优质一种-生物精化甘油,除含有丙三醇,还有酯类、葡萄糖等,属于多元醇类甘油;除具有保湿、保润功能外,还具有高活性、、促醇化等特殊功效 。
每克甘油完全氧化可产生4千卡,经人体吸收后不会改变和水平。甘油是食品加工业中通常使用的甜味剂和,大多出现在运动食品和代乳品中。
在果汁、果醋等饮料中的应用
不同品质的水果,都含有不同程度的单宁,而单宁又是水果中的苦、涩味来源。
作用:迅速分解果汁、果醋饮料中的苦、涩异味,增进果汁本身的厚味和香味,外观鲜亮,酸甜适口。
添加量:0.8%~1%
果酒行业的应用
用水果或其它干鲜果品酿制或泡制的酒,只是制作方法不同,都称为(干红、干白),果酒都存在单宁,单宁就是苦、涩味的来源。
作用:分解果酒中的,提升酒品的品质、口感,去除苦、涩味。
添加量:1%
肉干、香肠、腊肉行业的运用
腌腊制品、肉干、香肠的用法:
在加工制作时,将植物精化甘油用50度以上纯粮酒稀释后,均匀喷洒在肉上或切好的肉中,充分搓揉或搅拌。
作用:锁水、保湿,达到增重效果,延长保质期。
添加量:1.2%~1.5%
果脯行业的运用
果脯在加工制作时,因存放问题使产品容易失水,干硬,水果中同样也含有单宁。
作用:锁水、保湿,抑制单宁异性增生,达到护色、保鲜、增重效果,延长保质期。
添加量:0.8%~1%
丙三醇野外
在野外,甘油不仅可以作为供能物质,满足人体需要。还可以作为引火剂,方法为:在可燃物下堆上5~10克的高锰酸钾固体,再将甘油倒在高锰酸钾上,约半分钟就有火苗冒出。因为甘油粘稠,所以可以事先可用等易燃有机溶剂稀释,但溶剂不宜过多。
丙三醇医药
稳定血糖和胰岛素
《欧洲应用生理学》杂志登载过一项研究。研究者们将6名身体健康的年轻男性分为三组,分别给予葡萄糖、甘油和安慰剂,然后让他们在健身器上做同样的运动。在运动前45分钟服用葡萄糖的人(每磅体重0.5g葡萄糖),在开始运动时其体内的血糖水平上升了50%,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上升了3倍。在运动前45分钟服用甘油的人(每磅体重0.5g甘油),在开始运动时血液中甘油水平增加了340倍,但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没有任何变化。
因此,如果你用甘油代替高热量的碳水化合物,就可以避免因进食大量的饼干或蛋糕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了。可以说,大剂量的服用甘油几乎不会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有影响。大量的证据提示,如果你的目标是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甘油可能是一种理想的。
有些科学家还强调指出,如果你想在运动场上有更佳的表现,甘油也是一种不错的补剂。原因在于,当你身体中水分充足时,体能会更强大而且持久。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中,甘油强大的保水性恰恰有助于身体储存更多的水分。
发表在《国际运动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甘油可能含有一种产生能量的酸性物质。研究者将甘油和一种名为阿斯帕坦的营养性甜味剂作比较,方法是让被试者分别服用甘油和阿斯帕坦,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2g甘油(20%水溶液形式)或26ml阿斯帕坦。结果表明,在亚极限运动负荷下,甘油不但可以降低运动者的心率,还可以将运动时间延长20%。
对于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的人,甘油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出色的表现。对于健美运动员来说,甘油可能帮助他们把体表及皮下的水分转移到血液和肌肉中。
丙三醇植物
据新的研究表明有的植物的表面有一层甘油,可以使植物在生存。
丙三醇中国药典
2010版中国药典修订增订内容 
书页号:2005年版二部-68
【检查】 易炭化物 取本品5.0ml,在振摇下逐滴加入硫酸5ml,此时温度不得超过20℃,静置时间为1小时,如显色,与同体积对照溶液(取比色用氯化钴溶液0.2ml、比色用溶液1.6ml与水8.2ml制成)比较,不得更深。
、葡萄糖与 取本品4.0g,加10%溶液5ml,在60放置5分钟,不得显黄色或发生氨臭。
【含量测定】取本品0.1g,精密称定,加水45ml,混匀,精密加入2.14%(g/ml) 高碘酸钠溶液25ml,摇匀,暗处放置15分钟后,加50%(g/ml)乙二醇溶液5ml,摇匀,暗处放置20分钟,加酚酞指示液0.5ml,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滴定,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9.21mg的C3H8O3。
【检查】、和其他杂质 照气相色谱法(附录V E)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氰丙基苯基二甲基聚硅氧烷为固定液(或极性相近的固定液)的毛细管柱为色谱柱(30m×0.53mm×3μm)程序升温,于100℃维持4分钟,以50℃每分钟升温至120℃,维持10分钟,再以50℃每分钟升温至220℃,维持6分钟;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为250℃;进样口温度为200℃;载气为,流速为每分钟4.5ml,分流比为10:1。对照品溶液重复进样所得二甘醇和乙二醇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比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均不得大于5%,系统适用性溶液中各成分峰间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的制备取二甘醇、乙二醇、正己醇和甘油适量,精密称定,用甲醇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有甘油400mg、二甘醇、乙二醇、0.1mg的溶液,即得。
内标溶液的配制取正己醇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中约含0.5mg的溶液,即得。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分取二甘醇、乙二醇适量,精密称定,用甲醇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有二甘醇、乙二醇各0.5mg的溶液。精密量取5ml,置25ml量瓶中,精密加入内标溶液5ml,用甲醇稀释至刻度,作为对照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约10g,精密称定置25ml量瓶中,精密加入内标溶液5ml,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作为供试品溶液。
测定法分别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和系统适用性溶液各1μl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按内标法以峰面积计算,供试品含二甘醇与乙二醇均不得过0.025%;如有其他杂质,扣除内标峰按归一化法计算,单个未知杂质不得过0.1%;杂质总量(包含、)不得过1.0%。
丙三醇衍生物
甘油是,具有脂肪醇的化学活性;同时又是,是最简单的三元醇,因此,甘油的除了脂肪醇的通性外,还有多元醇的性质。具体说甘油可发生的有:与、、、酰氯等反应生成盐或酯;与醇生成醚;与环氧丙烷发生加成反应生成聚醚;与单质或碱金属氢化物发生醇凎反应生成盐;与多元脂肪族羧酸或多元芳香酸发生分子间缩合反应生成。
丙三醇注意事项
丙三醇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丙三醇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酸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丙三醇安全风险
甘油如果与强氧化剂混合(比如三氯化铬、氯酸钾、高锰酸钾)可能爆炸。在稀溶液中该反应速度较低,有几种氧化产物生成。有光照或与、接触时,甘油变黑。
如果有铁污染物掺杂其中,会导致含有、、丹尼酸的混合物颜色变黑。甘油形成一种硼酸复合物(甘油硼酸),它的酸性要强于硼酸。
小鼠口服毒性LD50=31,500mg/kg。静脉给药LD50=7,560mg/kg。
燃爆危险: 本品可燃,具刺激性。
危险特性: 遇明火、高热可燃。
丙三醇安全术语
S24/25Avoid contact with skin and eyes.
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S26 In case of contact with eyes, rinse immediately with plenty of water and seek medical advice.
不慎与眼睛接触后,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S39 Wear eye / face protection.
戴护目镜或面具。
丙三醇风险术语
R36 Irritating to eyes.
刺激眼睛。
R20/21/22 Harmful by inhalation, in contact with skin and if swallowed.
吸入、皮肤接触及吞食有害。
R11 Highly flammable.
高度易燃。
丙三醇国家标准
《甘油》(GB/T )《Glycerines》于日实施,替代GB/T 。
《食品添加剂 单、双硬脂酸甘油酯》(GB )《Food additive - Glyceryl mono- and distearate》于日实施,代替GB 。
.化学品数据库[引用日期]
.爱靓网[引用日期]
.物竞化学品数据库[引用日期]
.anychem词典
.药家网[引用日期]
.大众养生网[引用日期]
郑俊民.药用辅料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引用日期]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锰酸钾火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