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的2016科幻大片片总是喜欢加入一些中国元素,这种现象是不是中国在国际影响力上的一种表现呢

美国大片中的中国元素说明了什么__苏州新闻网-资讯新天堂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 >>
美国大片中的中国元素说明了什么
日 14:50:50 来源:虎丘街道 字号:〖
&&& 周末,我在电影院观看了好莱坞最新科幻大片《地心引力》。片子故事很简单,就是讲述了一个女宇航员在太空中孤独的求生之旅,令人炫目的是它的视觉特技,太空中的美丽景色被一展无遗。不过这还不是最有趣的,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天宫和神舟的出现实在是个惊喜。当桑德拉?布洛克用不那么标准的中文发音念出这两个词语时,放映厅里的观众都发出了会心的笑声,这就是好莱坞近几年喜欢在大片里安排的“中国彩蛋”。
&&& 埋下“中国彩蛋”的好莱坞电影,并不在少数。《阿凡达》中的哈利路亚山原型在张家界,而《碟中谍Ⅲ》直接把场景安排在上海和西塘。最撼人的还是前两年上映的《2012》,末日降临的世界被装进了中国人建造的方舟。而这回在《地心引力》中,来自东方的拯救者已经不限于“中国制造”了,而是眼下中国最热门和尖端的航天技术。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 乐观者对此表示沾沾自喜,认为这说明中国强大了,连好莱坞都要甘拜下风,对中国元素趋之如骛,中国的国际地位一线看涨。悲观者说其实好莱坞这么做只是看中了中国人的钱包,想在中国这偌大的电影市场上分一杯羹,讨中国人的欢心罢了。而我的观点则是这两方面兼而有之,关键在于我们要理性的看待中国元素在美国大片中的地位和影响。
&&& 以《地心引力》为例,影片的主要中心思想,依旧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式价值观,天宫、神舟的出现更多的是一种点缀和噱头,虽然它们是以救赎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且耐人寻味的是,影片中反复强调中国飞船的操作系统和俄罗斯是相近的,以至于女主人公在不识中文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操作救生舱,似乎是不相信中国能够独立研发航天技术。救生舱里漂浮着的乒乓球拍和如来佛像,也是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文化代表符号,离我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更是相去千里。所以我们可以感到骄傲,但是也要有清醒的头脑。
&&& 人民日报的相关评论说得好:“《地心引力》中的“天宫”正是一种提醒:当我们还满足于自费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唱民歌,当我们还津津乐道于从外国购买版权的娱乐节目,别人早已瞄准了我们的市场、用上了我们的题材。如果不能持续增强我们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加我们输出价值观的实力和能力,太空中再先进的飞船,也只是化成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噱头”,成为世界人民餐桌上美式沙拉里搅拌着的几粒中国火腿肠。”所以我们期待的,是五千年的文明产生更强大的“地心引力”。
责任编辑:苏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相关新闻
苏州市文明委、文明办 版权所有(C)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联系电话:9 技术维护: 文明信箱: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摘 要】日,中美双方就电影产业达成协议,美国大片每年的引进名额将增加14部,同时将分账比例从13%提"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元素之我见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日,中美双方就电影产业达成协议,美国大片每年的引进名额将增加14部,同时将分账比例从13%提升至25%。这些数字对好莱坞巨头们而言,如同吹响了开采金矿的号角。纵观此后上映的电影频频打出“中国元素”牌,并且吸金成功。从这些“中国元素”中我们应当看到其中的利好因素,但更应该对好莱坞大打中国元素牌有理性的认识。 中国论文网 /1/view-4758633.htm  【关键词】全球化 好莱坞电影 中国元素 文化帝国主义   一、好莱坞电影里中国元素的运用   所谓中国元素是指和中国相关的,能代表中国的“人物形象、场景建筑、服装、音乐、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能被人“感知到的有形与无形、物质与精神方面的质素符号。”   追溯以往,好莱坞电影中最早出现一些中国城市、建筑是在20世纪80年代,相较于过去中国元素作为影片点缀的运用,如今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元素呈现出以下特点:   1、出现频率增加   好莱坞电影里中国元素的出现频率不再是零零星星,一晃而过。2012年到2013年,好莱坞频频向中国明星抛出橄榄枝,中国明星在好莱坞的作品数量和角色分量有上升趋势。截止2013年10月,引进中国院线上映的好莱坞电影中《钢铁侠3》、《敢死队2》、《云图》等多部影片对中国元素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   2、形式多样化   过去,中国功夫被认为是好莱坞电影里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中国功夫经美国文化加工,配合现代化的包装,既能与中国观众形成“共同的意义空间”,又能迎合美国人对东方文化的猎奇心理。如今,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已经不再局限于功夫领域,其形式更加多样:好莱坞电影中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性景观、建筑,如《阿凡达》中的哈利路亚悬浮山便是以张家界的乾坤柱为原型;中国服饰和中国美食也相继在好莱坞电影里出现。形式多样的中国元素使好莱坞电影更加饱满多彩也因此被中外观众所津津乐道。   3、以华人女星参演为主打   相比早期成龙、李连杰等男星靠中国功夫闯荡好莱坞电影不同,现在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面孔更多地聚焦在了华人女星身上,展现东方女性之美。在2012年年底上映的科幻巨制《云图》中周迅一人分饰三角,并和汤姆·汉克斯、休·格兰特等大牌演对手戏,她的颠覆性演出得到观众的好评。接着,余男出演了好莱坞大片《敢死队2》。同年,李冰冰在《生化危机5:惩罚》里饰演的美亚混血女王,与米拉·乔沃维奇携手对抗僵尸与“病毒”。2013年范冰冰也试水好莱坞,在4月底上映的《钢铁侠3》中亮相。华人女星频频参演好莱坞影片,已然成为好莱坞电影的常客。   二、好莱坞电影为何大打“中国元素”牌   2012年中美就电影产业达成协议,美国大片每年的引进名额将增加14部,同时将分账比例从13%提升至25%。这些数据让好莱坞的巨头们看到商机,此后便大打“中国元素”牌,以带有“中国元素”的好莱坞电影攻占内地票房。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如此频频示好,在乐观派眼中好莱坞电影里中国元素的呈现正好迎合了西方国家想要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以满足基本的‘奇观’诉求”,是中国日益强大后美国对中国文化的重视与肯定,我们还可以通过好莱坞这个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不过,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应该理性看待: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元素只是其实施全球化战略的一种手段。   1、靠“共通意义空间”抢夺市场份额   好莱坞电影以商业价值为本位,具有很强的市场性,然而它从不满足于本国市场。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好莱坞就不遗余力地推行全球化战略。几十年来,好莱坞电影独占鳌头的局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愈演愈烈,好莱坞正日渐扩大着对世界电影市场的渗透和掌控,其票房及副产品收入在世界电影市场所占份额也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60%飙升到如今的90%。在商业嗅觉极其敏锐的好莱坞人眼中,有着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无疑是一块香饽饽,具有无限的市场潜力,他们甚至宣称,让中国成为“第二个欧洲”。好莱坞狂流席卷中国,2011年全年好莱坞在中国获得的票房收入超过38亿元,占据中国国内票房总数的29.06%。2012年中美达成的电影协议中放宽了引进进口大片的数量,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片方所得的票房分账比例由此前的13%提高到25%,这些条款对好莱坞电影的制片人而言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好莱坞巨头们自然深知要想夺下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最简单快捷的方法莫过于在影片中大打中国牌,与中国观众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让影片更容易得到心理认同。在好莱坞的影片里加入中国元素,可以满足接受多年好莱坞电影“洗礼”的中国受众对好莱坞剧情、特效的需要;亦可以吸引众多为追求中国元素的潜在受众进到影院欣赏电影。这无疑是保证了好莱坞电影的票房,增加了制片方收入。   2、以好莱坞式中国元素进行文化侵略   好莱坞电影是传播美国文化的主要手段,美国学者约翰·耶马曾在1996年发表的《世界的美国化》一文中指出:“美国真正的‘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几十年来,美国将自己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通过好莱坞电影传播到世界各国,使世界各民族文化趋于“同质化”。然而,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增强,许多国家都开始意识到“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性,并且各国依靠自己的本土文化开始对好莱坞电影进行不同程度的抵制。如英国通过征收所得税等方式抵制过美国电影,韩国也发生过抵制美国电影的运动。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美国想到了新的方式进行文化侵略——利用和改造各国本土文化。好莱坞电影将自己定位为其他地域本土文化的代言人或取代者。从欧洲文化、拉美文化、非洲文化再到亚洲文化,好莱坞兼容并蓄。好莱坞式的中国元素也不过是美国对中国文化侵略的一种手段,若我们对影片仔细分析,便可以清楚的看到不管好莱坞电影中有多少中国元素,这些中国元素都是经过好莱坞重新解构过的,带着美国人的价值观,充斥着娱乐化和商业性,它并不是对中国形象最本质的呈现。经过好莱坞包装过的中国文化再以好莱坞出品的方式出现在中国电影市场,无形中影响着中国年轻的一代,将他们陷入好莱坞式的中国文化中。   3、威胁我国文化安全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将自己展示给世界,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国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当我们为呈现中国元素的好莱坞电影喝彩时,是否应当反思为什么中国本土电影人没法制作出像《功夫熊猫》这样脍炙人口的影片呢?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很好的将中国形象传播出去,反而要由美国来展示呢?中国导演陆川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深思之下就会发现,好莱坞积极地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绝不是出于善意,由于缺乏最深层次的认识,其对某些中国元素存在着错误解读,好莱坞这样随意选择感兴趣的“中国元素”制作成电影向世界传播,其实已经波及中国的文化安全,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结语   2012年中美就电影产业达成协议后,在“全球化”语境下面对来势汹汹的好莱坞式中国元素,我们既要看到它在助推本国电影业发展过程中的有利之处,也不能被表面所迷惑,应该理性看待好莱坞对中国元素的“厚爱”和解构。要谨防其中的“文化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侵略,肩负起守护中国民族文化的使命。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要谋求自身电影事业的发展,以本土的优秀影片诠释中国元素,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   参考文献   ①蔡骐、廖婕,《解析好莱坞电影之“中国风”现象——基于文本、机构及受众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   ②张什,《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D].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10   ③张文星,《从文化传播角度剖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J].《电影文学》,2012(9):65   ④许筱言、陈力华,《好莱坞:中国元素对中国文化的冲击》[J].《神州》,2010(11)   ⑤ONLY.《好莱坞“偷食”中国文化》[J].《决策与信息》,2011(12)   (作者:重庆大学201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责编:姚少宝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这是一个分类齐全的医学资料库:包括内科;外科;其他临床学科;中医科;基础医学;及辅助科室(影像学、医学检验科)等等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好莱坞科幻片中的中国形象
下载积分:1700
内容提示:好莱坞科幻片中的中国形象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5|
上传日期: 23:57:1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好莱坞科幻片中的中国形象
官方公共微信好莱坞放弃日本投向中国怀抱了吗?
06:57:12来源:海外网
字号:大中小
摘要:注意迎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判断标准,甚至可以说取悦中国人,是好莱坞大片能够赢得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原因。
3月22日,日本《产经》在一篇报道中称,诸如《火星救援》那样的好莱坞大片,不断有中国演员和取景地出现,带有浓厚“中国色彩”。与之形成反差,好莱坞明星访日人数骤减。很多电影业人士感到,“好莱坞已经不像从前那样‘以日本为先’了”。正如这篇报道所指出的,“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快速增长”。确实,中国电影市场的迅速扩张,是好莱坞青睐中国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中国银幕数2010年底为6000多块;2011年底超过9000块,至2014年第一季度末突破了2万块。随着银幕数的飞速增加,中国引进好莱坞片所占其全球票房的比重也不断增加。2012年2月,中美双方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好莱坞电影大批进入中国。专业人士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已成为全球电影市场的发动机。好莱坞大片在全球上百个国家放映,中国电影市场动辄占其5%—10%的票房收益,重视中国电影市场,首先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当然,好莱坞在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扩张,还因为对文化元素的关注。好莱坞的创意库是放眼全世界的,各国的社会文化特征或经典故事、传说,都可能被搬上银幕。实际上,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早已有之,但以往大都渲染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阴暗落后,反映出西方世界对中国认识的滞后和偏见。但是,随着近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好莱坞大片中的“中国元素”变得日益“正面”。例如,在《火星救援》中,获悉美国宇航局在拯救滞留在火星上的宇航员马可·沃特尼遇到困难时,中国政府慷慨地贡献出秘密研发的太阳神号飞行器。该飞行器在拯救马可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类似情节也出现在《地心引力》一片中。在该片中,女主角瑞安·斯通最终通过中国的天宫空间站才得以驾驶着神舟号飞船重返地球,结束梦魇般旅程。与之相比,最令中国人观后感到“兴奋”的当属《2012》。在这部影片中,最后拯救人类逃过劫难的“诺亚方舟”,是在中国西藏山区制造的。影片主人公还大声说道:“只有中国才有能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任务”。注意迎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判断标准,甚至可以说取悦中国人,是好莱坞大片能够赢得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原因。中国是一个受以“仁”为核心的儒教文化浸润的国家。何谓“仁”?按照孔子的解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含义是,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一言以蔽之,必须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好莱坞能够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用时髦的话说,就是注意实现“双赢”。实际上,不仅在电影市场,在其他领域中美也该如此。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所需要的,就是彼此理解和尊重。那么,好莱坞为何不像从前那样‘以日本为先’?日本电影市场的规模、经济收益不如中国是原因之一,但文化因素也不可忽略。社会学有一个名词,叫“加拉帕戈斯群岛效应”,即一个岛国会产生独特的文化与认知。日本在许多领域显示出“加拉帕戈斯群岛效应”。日本的手机网络跟其它地方不同,日本手机各种“劲爆”功能无法在其它地区使用,就是一例。电影市场也一样,受日本漫画独特文化的影响,好莱坞摄制的科幻大片及塑造的“超人”,在日本的影响力相当有限。在日本,人们似乎不太待见“美式英雄”,他们更欣赏有缺憾的、本身就是平常人的“英雄”和催人泪下的剧情。以2014年为例,日本全年电影票房榜单中,海外电影只有《冰雪奇缘》和《沉睡魔咒》两部作品,其他全部是日本本土电影。按东映电影公司宣传部部长相原晃的说法:“与美国电影不同,日本国产电影更加重视剧情。”对电影公司而言,将题材多元的漫画、小说改编成电影,或改编已有人气的电视剧,不需要担心受众,可稳获票房,何乐而不为? 数据显示,近些年日本电影收视率排在前三的,一是动画作品(包含以动漫为原作的作品),二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作品,三是热门电视剧的电影版。日本人更喜欢本土电影,好莱坞大片在日本堪称“强龙难压地头蛇”。2016年2月,中国打破全球单周电影票房纪录。业内观察人士认为,中国可能最早会在2017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好莱坞青睐中国,值得庆贺。但在世界电影业的发展中,中国不能仅仅是一个“市场”,中国人不能满足于当“观众”。如何通过电影向世界叙述“中国故事”,是每一个电影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冯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专栏作者)& & 海外网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栾雨石、王书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什么好看的科幻大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