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cadence完全学习手册 IC的小白应该在哪些论坛或者社交平台提问

来自子话题:
生产制造的品质其实就是芯片的良率控制。对于fab厂而言,工艺熟练之后,这其实是一个权衡的过程。权衡的双方是利润与集成度。事实上,100%的成品率并不代表最大利润,也不是fab厂的追求,因为过高的成品率意味着集成度不够高,芯片设计不够紧凑,过于宽松。进一步压榨工艺潜力,设计更加紧凑的芯片,可以让硅片上集成更多的芯片,同时也更容易出现制造缺陷,良率会降低,但是增加的芯片数量很有可能可以弥补这点损失,并带来更大的利润。&br&因此,当工艺厂评估自己的制造能力时,并不会做到100%保守,而是在容忍一定的缺陷范围之内,提供更加紧凑的设计规则。避免规则过于宽松而导致芯片面积增加,同时也显得自己工艺领先。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到,某代工厂声称自己搞定了14nm工艺,但是其实它并没有100%搞定,或许良率只有80%他就敢提供14ns的设计规则。这样它可以更早拿到订单,并在实战中继续改进自己的工艺,当然牛逼吹大了坑队友的事情也发生过。&br&尤其是对于存储器的设计,几乎总是想方设法压榨工艺的极限,牺牲一定的良率也要让集成度更高。在这种情况下,集成度与良率之间需要的权衡更加明显。
生产制造的品质其实就是芯片的良率控制。对于fab厂而言,工艺熟练之后,这其实是一个权衡的过程。权衡的双方是利润与集成度。事实上,100%的成品率并不代表最大利润,也不是fab厂的追求,因为过高的成品率意味着集成度不够高,芯片设计不够紧凑,过于宽松。…
来自子话题:
觉得冯东赞同的&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郭小闲& data-hash=&2ab745f628d4afc315f0& href=&///people/2ab745f628d4afc315f0& data-tip=&p$b$2ab745f628d4afc315f0&&@郭小闲&/a& 的答案更专业。我的答案只是上课与资料的道听途说,各位权当补充吧。&br&我反对将 UEFI 叫做 UEFI BIOS 这样不知所谓的东西。&br&没有涉硬经验,不熟悉的领域我就不多言了。&br&- - -&br&不存在。&br&&br&BIOS 不是唯一的检查硬件环境、载入硬件的唯一方式。而且 &b&BIOS 只是 IBM 在 PC/AT 下的「历史遗留」解决方案,一个比较差的解决方案。&/b&&br&&br&BIOS 的「挂载实模式的中断」方式来加载硬件,驱动代码大小有限制(128 KB),只能是 16 bit,并且代码是直接运行在 CPU 上的。因此对硬件商来说,不同 CPU 架构的机器的兼容性很难完成。&br&&br&&b&UEFI 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各种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苹果从第一台 Intel Mac 上就使用了 UEFI。&/b&(In January 2006,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Apple_In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pple Inc.&i class=&icon-external&&&/i&&/a& shipped its first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Apple%25E2%Intel_architectur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tel-based Macintosh computers&i class=&icon-external&&&/i&&/a&. These systems used EFI instead of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Open_Firmwar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Open Firmware&i class=&icon-external&&&/i&&/a&, which had been used on its previous PowerPC-based systems. [^1])&br&&br&- - -&br&话说为什么 BIOS 那么久还没死掉?&br&&br&嘛,UEFI 本来是 Intel 基于 IA-64(Itanium)架构提出的技术,记得貌似最初提出来的时候是闭源的。相比之下,虽然 BIOS 落后,但全套 IBM PC 的资料都是公开的。大多数 PC 制造商都怕用了 UEFI 就不支持 x86、x86-64(AMD64)了,又怕用了 UEFI 只能用 Intel CPU 受人钳制。况且,用 BIOS 也死不了人嘛。&br&&br&后来,Intel 可能是真心觉得 BIOS 是时代的残余,是阻碍我大微机发展的关键。所以拉了好多硬件商成立了一个联盟,专门制定 UEFI。苹果就是其中一个。&br&&br&[^1]: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Unified_Extensible_Firmware_Interfac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nified 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i class=&icon-external&&&/i&&/a&
觉得冯东赞同的 的答案更专业。我的答案只是上课与资料的道听途说,各位权当补充吧。我反对将 UEFI 叫做 UEFI BIOS 这样不知所谓的东西。没有涉硬经验,不熟悉的领域我就不多言了。- - -不存在。BIOS 不是唯一的检查硬件环境、载入硬件的唯一方式。…
来自子话题:
foundry这门生意可以说是半导体工业流程化的经典,可以理解为商品经济自产自销到生产和渠道分离的过程。有了foundry的存在,众多IC设计公司或者厂家才能避免巨大的资金技术投入在fab上,转而专注于design和IP的积累上,同时大大加快芯片的deliver周期。&br&&br&foundry生意好不好,很难一概而论,要看利润率,恐怕foundry确实比不上那些顶级fabless,但是foundry属于赢家通吃,全世界容不下几家foundry,只要存活了下来,利润都能保持不错的水准并且抗风险能力比一般fabless强多了,打个比喻foundry犹如一个基金“买了”众多fabless的股票,只要大趋势向上,个别股票涨跌的影响会小不少。当然foundry和大的fabless也互相影响,为了拿到大单,通常会专门对工艺进行优化。题外话,foundry生意可以说是台积电的张忠谋创立的,算是为数不多的华人原创的影响深远business model。
foundry这门生意可以说是半导体工业流程化的经典,可以理解为商品经济自产自销到生产和渠道分离的过程。有了foundry的存在,众多IC设计公司或者厂家才能避免巨大的资金技术投入在fab上,转而专注于design和IP的积累上,同时大大加快芯片的deliver周期。foun…
来自子话题:
&p&高通:從不提功耗 &br&&br&MTK:從不提GPU &br&&br&三星:從不提安全 &br&&br&英偉達:從不提鋪貨時間&br&&br&海思:從不提架構 兼容和發熱…&/p&&p&折疊我吧(&﹏&)&/p&
高通:從不提功耗 MTK:從不提GPU 三星:從不提安全 英偉達:從不提鋪貨時間海思:從不提架構 兼容和發熱…折疊我吧(&﹏&)
来自子话题:
不看代码都知道,一定是:组合逻辑+时序逻辑。&br&例外:没有电路概念或者基础的初级ICer偶尔会出现组合逻辑环或者不期望的锁存器的情况。这些错误工具都可以帮你找出来。&br&&br&你可能要说,这不是屁话么?不是屁话,IC前端工程师绝大多数情况下只关心到这个层次。&br&例外:全定制设计或者模拟/RF工程师写的很小电路,可能会需要更深入,组合逻辑内部结构会影响速度。&br&&br&IC前端工程师需要关注的是面积,速度和功耗这些因素。因为你的老大不会让你设计一个模块而无任何约束。一般情况下,代码写完了一综合,哦,速度达不到老板的要求,回头重改! 改了之后,哦,面积又不行了,再改!&br&折腾久了,你在啪啦啪啦敲代码的同时,内心就会多一双眼睛。我搞这么大这么复杂的一个组合逻辑,会不会速度起不来啊? 我把逻辑拆分这么细,随手就定义一个64bit的寄存器,会不会面积超过预算? 这部分逻辑信号是否可以在idle时约束到固定值,节省动态功耗?&br&&br&==========================================================&br&菜鸟到码神的进阶之路&br&==========================================================&br&&b&心中无电路,代码无电路&/b&&br&这个估计就是第一天学硬件描述语言的情形。或者是一个软件专业的工程师转行来做电路设计时的窘态。&br&建议:好好上课,认真听讲吧。&br&&br&&b&心中有电路,代码无电路&/b&&br&我想设计一个交通灯控制逻辑,逻辑关系图都画好了,脑袋里已经把各个转换条件都想通透了,但就是不知道代码怎么下手哇。这是没有掌握语言工具的情形。&br&建议:死磕语言语法。&br&&br&&b&心中有电路,代码有电路&/b&&br&刚毕业加入职场,上级分配一些小规模的模块给你。这怎么搞哇,脑容量不够,无法完整地想象出电路的结构。好吧,先在稿纸上研究。三天奋战后,几张A4纸上已经是满满的电路。蓝图绘就,只待转码。这个算是生硬的直译。&br&建议:多加班,少玩知乎。&br&&br&&b&心中无电路,代码有电路&/b&&br&经过几年的码农生活历练,收获白发的同时也成IC编码老鸟了。拿到设计需求,花半个小时通读SPEC,就直接开始编码了。语言工具烂熟于胸,文思如泉涌,一切信手拈来。代码一看就有美感,assign,always错落有致,时序层次清晰,组合逻辑大小合适。光看代码就知道这个电路结构。武林高手就此诞生!&br&建议:多跑主管办公室,涨薪水。&br&&br&&b&心中无电路,代码无电路&/b&&br&经过多少次将写好的代码推倒重构,经过多少次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沉思,你从此走上了码农到码神的修炼之路!&br&一切数字逻辑,小至1bit的寄存器,大至一个CPU内核,难道不可以归一化为一个FSM? &br&一个FSM难道不就是一个组合逻辑云后面加一组寄存器做时序定序?&br&一个组合逻辑云不就是一个算法描述吗? &br&一个无时序算法描述跟C程序不一样吗?&br&FSM本质上就是算法描述,跟电路结构无关。从FSM代码去想背后的电路结构毫无意义。&br&FSM代码就是直观的算法描述,一看就懂,最容易被人懂。&br&直观的算法描述跟功能SPEC最接近。我可以把文字的spec直接翻译成算法的代码描述!&br&Okay,既然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你已经是码神了。即便一个带复位和使能的触发器设计,你也有欲望把他写成FSM,而不用always,if-else这种语法结构。这样才是一代码神的风范!&br&建议:你在这一行的路已经走到头,绝世高手一般都是退隐江湖的。&br&&br&至此,我们又回到了心中无电路代码无电路的境界,一个循环结束。回到起点你的感觉如何? 开个小饭馆?水吧?或者咖啡店? 反正好歹我是再不干这个了,大家都这样想。&br&&br&人在江湖,岂能轻易上岸?金盆洗手一般都是痴心妄想!电影里面都是这样描述的。
不看代码都知道,一定是:组合逻辑+时序逻辑。例外:没有电路概念或者基础的初级ICer偶尔会出现组合逻辑环或者不期望的锁存器的情况。这些错误工具都可以帮你找出来。你可能要说,这不是屁话么?不是屁话,IC前端工程师绝大多数情况下只关心到这个层次。例…
来自子话题:
我是京微雅格的FPGA架构师,astro ii是我们一款比较老的架构的FPGA芯片,目前我们新架构的芯片有数款:M5,M7,HR系列,今年还会有高端的cloud系列(相当于xilinx的kintex7,virtex6)。目前从FPGA的架构上我们已经跟xilinx或altera相当的做法,FPGA的逻辑容量可以设计的很大。另外我们的Primace软件目前已经到Primace7.3.1版本,可以在我们网站上免费下载!&br&我的email:,欢迎大家联系我交流技术。
我是京微雅格的FPGA架构师,astro ii是我们一款比较老的架构的FPGA芯片,目前我们新架构的芯片有数款:M5,M7,HR系列,今年还会有高端的cloud系列(相当于xilinx的kintex7,virtex6)。目前从FPGA的架构上我们已经跟xilinx或altera相当的做法,FPGA的逻辑容量…
来自子话题:
非要说一个,只可能是高通公司。高通公司介绍就不用说了,市值已经等价于intel。手机通信芯片几乎一家独大,手机的未来就不用说了,远远强于PC,而且通信还在不停发展,4G,5G.......高通前景无限,这是公司层面之争。&br&ARM公司不出芯片,只有ARM架构和指令集,ARM公司牛逼之处在于它的生态环境,它自己只卖内核设计的IP,不做芯片,不卖芯片,所以ARM集团有极多的公司加盟,联发科也要买ARM内核,高通如是,苹果也是,一个ARM内核售价十几亿美元。所以,&b&ARM集团竞争力特别强&/b&悍,在嵌入式领域ARM早已经一家独大,目前已经杀入到以前都是intel芯片的服务器领域,就差PC了。ARM的特点在于使用精简指令集,功耗低,价格又便宜,动不动就多核集成。虽然单个ARM芯片较弱,但是架不住人家核多啊。&br&intel公司长期以来什么都干,设计、加工全包,还给别人代工。而且&b&率先有了14nm工艺线&/b&,领先全世界代工厂,领先台积电5年,更有几十年积累的设计能力,十分凶悍。&b&随着半导体制程推向极限,其实目前代工厂的利润已经高于芯片设计的利润,因为芯片设计的厂家众多,但是有能力进行更先进工艺代工的工厂几乎没了&/b&,如果要新建,投入更是巨大,没有哪个公司有那么多钱,所以以后所有半导体厂商都要讨好intel给他代工。intel以后就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厨,所有的半导体公司都要靠他做饭。&br&所以你看,&b&Intel早就立于不败之地了,它就算不搞芯片设计,就搞代工,就可以坐吃山空,足以让所有半导体厂商臣服献媚。目前尽管有很多公司看起来凶悍,也有前途,但是不得不说,打败Intel,除非出现革命性工艺,否则完全不可能。只要还是硅半导体技术,就没有公司能干掉intel。&/b&
非要说一个,只可能是高通公司。高通公司介绍就不用说了,市值已经等价于intel。手机通信芯片几乎一家独大,手机的未来就不用说了,远远强于PC,而且通信还在不停发展,4G,5G.......高通前景无限,这是公司层面之争。ARM公司不出芯片,只有ARM架构和指令集…
来自子话题:
&p&我假设说天朝真有一帮人聪明才智远超intel,于是搞出了一个性价比比他更高的CPU架构以及一个实现。现在你要推广出去。因为架构变了,我猜指令集应该是不兼容的。所以你首先要出一个spec,然后说服IBM、微软、apple和GNU把他们的编译器移植到那上面。&/p&&br&&p&移植一个编译器要花费相当多时间,首先你要实现一个后端,然后用这个后端来编译自己,于是得到了一个可以再那个架构上运行的,生成那个架构的代码的编译器。好多年就过去了。&/p&&br&&p&然后现在你要开始说服IBM、微软、apple、linus把自己的操作系统移植到那上面去。好多年就过去了。&/p&&br&&p&然后你要开始说服全世界众多的开发者,在自己还没拿到那个架构的情况下,给他写软件。好多年就过去了。当然我们都假设软件是真的可以无痛切换架构编译一份的。这很理想,虽然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为了测试他们,好多年就过去了。&/p&&br&&p&这样你终于可以把系统装在那个新的架构上,把一整台机器卖给你的客户的同时,上面还有一大堆软件,给那些可怜的消费者,还有那些摇钱树大企业来运作了。&/p&
我假设说天朝真有一帮人聪明才智远超intel,于是搞出了一个性价比比他更高的CPU架构以及一个实现。现在你要推广出去。因为架构变了,我猜指令集应该是不兼容的。所以你首先要出一个spec,然后说服IBM、微软、apple和GNU把他们的编译器移植到那上面。移植一…
来自子话题:
“Synthesis就是加Constraint,写写tcl”。我还说IC前端就是写写verilog呢,web前端就是画画网页呢。新手总喜欢以所用的工具来衡量一个工作的水平,搞得好像大家都是C程序员,水平就一样似得。一个大的IC系统,PLL好几个,generate时钟几十个,复位几十个,集成硬核,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你知道硬核接口怎么下constrain吗?你知道怎么给数模接口下constrain吗?设计有n种模式,每种模式使用的clk 频率不一样,使用的PLL也不一样,有的PLL直接不工作,你知道怎么下constrain吗?设计太大,要切割成多个部分综合,你知道怎么给各个切割部分之间下constrain吗?chip要给做PCB板留时序裕量,你知道留多少吗?插入BIST测试和扫描链之后,你知道怎么对测试逻辑做constrain吗?chip运行有的不工作模块会掉电,掉电部分控制逻辑怎么下constrain?报出timing violation 300万条,你知道是你的constrain有问题还是设计有问题?还是说你花个把月把300万条挨个看一遍?综合质量不好,你知道怎么优化综合策略吗? 我们公司有出过constrain下错,导致chip工作不稳定的情况。还出过后仿真发现constrain有问题,直接重来一遍综合及后端的情况。synthesis不光要硕士做,还要老员工做,最好是有多次流片经验的人做。&br&工作不到10年,不要想着搞架构。我发现对于不是搞IC的,眼里大概只有CPU才是IC。对于新手一提做IC,就是要搞架构。等你做过100万行RTL的项目的时候,如果你能理解每个设计细节,你适合搞架构。问题在于,一个很优秀的IC设计人员,大概只能掌握10万行RTL。这是我之前的一个回答,你可以知道实际中IC设计人员的战斗力。而且,达到搞架构的水平,绝对不是干十年就能有的,需要见多识广,领悟力强。因为IC设计目前来看架构上根本没有规律可言。&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IBM power芯片有几千万行代码?干什么用? - 龚黎明的回答&/a&&br&synthesis不适合转IC设计。不过我们公司,syns的职位也会兼职搞点小模块。大部分情况,syns是一个足够苦逼的职位,老大们根本不会让你分心去搞RTL,那是浪费时间。syns的价值就是syns,多搞一个前端毫无意义,搞个小模块还不如直接分配给IC前端人员。&br&对学校当然有要求,公司招聘不会明说,但是必然有,我们公司我基本没见过985/211学历以下的。坦白讲,你不太可能拿得到syns的岗位,不是因为你懂的少,而是因为你只做过FPGA。这个岗位面对的是实验室有流片经验的童鞋。&br&最后,IC技术请关注本人公众号:IC免费课。
“Synthesis就是加Constraint,写写tcl”。我还说IC前端就是写写verilog呢,web前端就是画画网页呢。新手总喜欢以所用的工具来衡量一个工作的水平,搞得好像大家都是C程序员,水平就一样似得。一个大的IC系统,PLL好几个,generate时钟几十个,复位几十个,…
谢邀。&br&首先,我只知道一点CMOS,别的工艺不清楚。第二,我是设计电路的,不是做工艺或者器件的,如果有说错的,希望知友不吝赐教。&br&1. 我不知道你这个“最佳工艺”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我从来还没听说过哪个foundry哪个公司哪篇paper或者哪个教授说过这个话。不说其他,180nm(含)以前的工艺据我所知都是铝工艺,铝工艺难道会比铜工艺好?&br&2.我不知道什么叫极限电流,你的“低功耗”也很含糊,如果要讨论,请给出具体电路、具体指标以及工艺节点等必要信息。&br&3.非理想性太多了。&b&以下内容严禁转载:&/b&&br&&br&假设你的理想model是square law,这里我只列几个主要的:&br&a. Channel lenth modulation (CLM),中文好像叫做沟道长度调制。本质上就是你的有效的channel length (&img src=&///equation?tex=L& alt=&L& eeimg=&1&&)是&img src=&///equation?tex=V_%7BDS%7D& alt=&V_{DS}& eeimg=&1&&的函数。&br&b. Body Effect。也就是你的&img src=&///equation?tex=V_%7BTH%7D& alt=&V_{TH}& eeimg=&1&&会随着&img src=&///equation?tex=V_%7BBS%7D& alt=&V_{BS}& eeimg=&1&&增大而减小。&br&c. velocity saturation. 这一个非常重要。在40nm,28nm工艺下,使用特征尺寸管会直接导致&img src=&///equation?tex=I_%7BDS%7D%5Cpropto+%5Cfrac%7BW%7D%7BL%7D%28V_%7BGS%7D-V_%7BTH%7D%29%5E2& alt=&I_{DS}\propto \frac{W}{L}(V_{GS}-V_{TH})^2& eeimg=&1&& 退化为&img src=&///equation?tex=I_%7BDS%7D%5Cpropto+W%28V_%7BGS%7D-V_%7BTH%7D%29& alt=&I_{DS}\propto W(V_{GS}-V_{TH})& eeimg=&1&&&br&d.Matching.尺寸减小,显然matching更加困难&br&e.特征尺寸器件的&img src=&///equation?tex=g_mr_o& alt=&g_mr_o& eeimg=&1&& 在减小,获取高增益更加困难&br&f.NBTI effect[1],简单地说,就是PMOS的&img src=&///equation?tex=V_%7BTH%7D& alt=&V_{TH}& eeimg=&1&&在&img src=&///equation?tex=V_%7BGS%7D%3C0& alt=&V_{GS}&0& eeimg=&1&&的情况下会随时间漂移&br&g. 由于&img src=&///equation?tex=V_%7BDD%7D& alt=&V_{DD}& eeimg=&1&&和&img src=&///equation?tex=V_%7BTH%7D& alt=&V_{TH}& eeimg=&1&&的scaling不成比例,design headroom在缩水,诸如多级cascode之类的设计已经不再可能,增加了模拟射频电路设计难度。&br&h.Hot carrier effect [2],简单地说,就是在小尺寸下由于电场较高,电子或者空穴会达到一个较高的速度,陷入在gate oxide里,导致&img src=&///equation?tex=V_%7BTH%7D& alt=&V_{TH}& eeimg=&1&&漂移,引入leakage current&br&i.WPE effect,N-well较小的话,PMOS的&img src=&///equation?tex=V_%7BTH%7D& alt=&V_{TH}& eeimg=&1&&会在N-well中发生变化,所以有的时候需要刻意增大N-well&br&j. 此外还有很多,诸如Proximity effect, STI effect,etc. 请自行Google学术解决。&br&&br&最后提供一张基于ITRS数据制作的表格,请自行比较:&br&&img src=&/92cb4f39d29e892df56e1b_b.png& data-rawwidth=&751& data-rawheight=&4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1& data-original=&/92cb4f39d29e892df56e1b_r.png&&&br&&br&[1]Maricau, E. and Gielen, G., 2010. &NBTI model for analogue IC reliability simulation&. &i&Electronics letters&/i&, &i&46&/i&(18), pp.&a href=&/?target=tel%3A& class=&internal&&&/a&.&br&[2]Maricau, E., De Wit, P. and Gielen, G., 2008.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hot carrier degradation in nanoscale CMOS suitable for the simulation of degradation in analog IC applications&. &i&Microelectronics Reliability&/i&, &i&48&/i&(8), pp.&a href=&/?target=tel%3A& class=&internal&&&/a&.
谢邀。首先,我只知道一点CMOS,别的工艺不清楚。第二,我是设计电路的,不是做工艺或者器件的,如果有说错的,希望知友不吝赐教。1. 我不知道你这个“最佳工艺”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我从来还没听说过哪个foundry哪个公司哪篇paper或者哪个教授说过这个…
来自子话题:
我觉得最牛逼的地方就是让不懂硬件电路的软件工程师(程序员),玩上硬件了。&br&无它
我觉得最牛逼的地方就是让不懂硬件电路的软件工程师(程序员),玩上硬件了。无它
来自子话题:
摩半是现在的飞思卡尔和安森美的前身,摩托以前阔气的时候是半导体、移动通信、集群通信、汽车电子工业一起吃,和现在没法比。&br&&br&摩托罗拉的半导体部门最早是先做半导体器件的,比如晶体管还有其他的一些模拟元件,还做过一些像显像管这样的产品,后来这部分独立出去成为现在的ON。&br&&br&1974年的时候摩半搞出了8位的MC6800,比8080晚一些,不过性能要好于8080,像仙童这样的公司也生产过6800,大体还不错。&br&摩半真正震惊世界的东西是68000,当初计划68000的时候时想作为8位的6800的一个高阶补充产品,摩半就想做比8086更强的处理器,最后就是68000个晶体管的68000,68千至今还有部分领域在用,当时的68k的晶体管差不多是8086两倍,所以HP和Sun的服务器基本都是在用摩半的处理器。&br&&br&&br&68K代表了摩半的辉煌,不仅是第一代的68000,第二代的68010也比80286要好,第三代的68020也要比80386要好,这两类的32位CISC处理器的斗争带来了很多的副产品,最广为人知的可能是Mac128k,使用的就是68000:&br&&img src=&/294f3cea30cb713caeb79f26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294f3cea30cb713caeb79f26_r.jpg&&&br&还有家用机:&br&&img src=&/ffa8ae095b74c40e75adfe61dc1662c0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ffa8ae095b74c40e75adfe61dc1662c0_r.jpg&&&br&此外还有一个值得一提就是在初代68K上发展出来的683xx微处理器,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龙珠”系列,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机就使用了这个处理器。&br&&img src=&/2c871c7112ccf818c0e02b965f05a642_b.jpg& data-rawwidth=&220&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0&&&br&A6188,世界上所有智能手机的爹,第一次在手机上实现触摸控制。&br&&img src=&/ae89e56bd9b8dc89d9eedd_b.jpg& data-rawwidth=&392& data-rawheight=&37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2&&&br&&br&当时的PC业也差不多是两大阵营,首先是摩半的680x0表现要比英特尔的80x86更好,于是就是IBM+英特尔(后来有微软)和苹果+摩托两个阵营,虽然80x86的性能不如同时代的680x0,但是因为IBM PC的广泛市场反而导致在市场上更有优势。&br&&br&基本上从68K推出开始到80386这段时间,32位处理器几乎是摩托罗拉一家的天下,英特尔的处理差不多总是落后半代,但是后来RISC取代CISC,苹果、IBM、摩托罗拉成立的AIM联盟的成立也没有办法挽回面对Win+intel失落的态势,到1990年这段时间68K基本就退出PC业了,摩半的88000表现得比较差,后续的几款给麦金塔用的处理器也只能说还行。&br&&img src=&/832e29b48ade3874da54fcf0f56abf54_b.jpg& data-rawwidth=&220&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0&&&br&但是到了后来英特尔出了Core之后连苹果也不用PowerPC了,摩托罗拉只好退出。&br&&br&&br&&br&&br&同时期的DSP也是摩托罗拉表现不错的一个方面,DSP的作用不如CPU和MCU那样广为人知,但缺了它绝对没法用。摩半当时比较好的产品是56000,56K配合68K再当时是一个很好的组合,但到了后面明显不如TI的32位C3x。&br&&br&&br&摩半后来因为亏损(RISC上不如英特尔,DSP上又败给TI)被切了出去,虽然在MCU和DSP还有单片机的表现不算太差,但已经远不如当年。
摩半是现在的飞思卡尔和安森美的前身,摩托以前阔气的时候是半导体、移动通信、集群通信、汽车电子工业一起吃,和现在没法比。摩托罗拉的半导体部门最早是先做半导体器件的,比如晶体管还有其他的一些模拟元件,还做过一些像显像管这样的产品,后来这部分独…
来自子话题:
eda技术包含的含义太多了,芯片的前端(verilog, vhdl等rtl, 仿真验证等等)还有后端(布局布线啊等等),甚至研究综合布局布线等软件算法也都跟eda相关。&br&&br&不过看你的意思,应该是指想学习verilog这个层面的,比较偏向于前端。&br&&br&那么就得回答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比较精进的前端工程师。&br&&br&首先学习verilog HDL方面,一定要知道HDL和c/c++ java等软件语言的不同。HDL是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也就是硬件描述语言;再看看c,叫c/c++ programming language,程序设计语言。那verilog为什么不叫硬件设计语言呢?这是因为两种语言在思路上有很大不同,你用verilog的时候,其实是在描述一个数字电路,包括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而c/c++是在指导计算机以一定过程执行指令,或者一些更好层次的抽象,例如对象啊等等。既然是这样,学好verilog的基础是,学好数字电路,其中最最主要的,是要弄清楚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这是最基本最基本的了。然后学学verilog的语法。这个意思也就是,如何用verilog描述一个组合电路,如何用verilog描述一个时序电路,如何描述一个状态机?这是非常非常具体而基本的问题,你肯定能找到答案的当你写出一个模块,基本就知道综合器大概会综合成什么样子之后,你的前端功力算是入了一点点门。&br&&br&之后要更精进的话,一般是两个方向,算法和架构。&br&算法在于你要有稍好的数学基础,了解算法。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有哪些重要的算法结构,例如怎么用verilog很高效的实现一个循环?什么是流水线?如何给流水线定级?建议这方面可以看看xilinx的high level synthesis手册,看看有哪些基本的算法实现结构。&br&&br&架构类的就是对整个设计,要么是一个芯片,要么是一个fpga设计,对他们整体设计方案、性能参数等等进行确定,相当于总体把关的一个角色。这个对人的整体水平要求很高的。&br&&br&另外还有验证方面,有一套验证方法学。&br&&br&上边这些东西,都是和你的专业和项目经历相关的。算法和算法是不同的,架构和架构是不同的,经过慢慢的积累,你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竞争力。这些东西都要实际去做去实践的,工作中,平时业余爱好中。比方你是做通信方面,你可以整整通信的一些算法啊;图像方面的,你可以做做图像处理的流水线啊,架构方面,可以先从一些小的、通用的开始,比方说DDR控制器啊神马的,自己去找去发现。&br&&br&还可以找一些实习,接触实际项目,接触实际的需求。&br&&br&其实你看,verilog神马的,就是一个工具,进阶的都是对一个功能,一个系统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用verilog实现。verilog无非是一个工具而已。就像锤子和凿子一样,是个工具,学会一个工具很简单,但是能用锤子和凿子敲打出一个板凳和敲打出一个美丽的雕塑,甚至敲打出一个木屋,层次和境界都是不一样的。
eda技术包含的含义太多了,芯片的前端(verilog, vhdl等rtl, 仿真验证等等)还有后端(布局布线啊等等),甚至研究综合布局布线等软件算法也都跟eda相关。不过看你的意思,应该是指想学习verilog这个层面的,比较偏向于前端。那么就得回答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比…
来自子话题: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FPGA后端考虑较少,ASIC需要考虑后端。
&br&(前端通常指,网表之前的阶段,后端通常指,网表实现成电路的阶段)
&br&前端设计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如果设计中使用了vendor的库就需要区分,比如memory:FPGA里通常是lut搭的分布式memory或者block ram,但是asic里用的memory都是vendor提供的;还有IP core也是不同的,比如serdes。
&br&还有方案上的区别,fpga因为没有流片成本,设计存在升级打补丁的机会,所以对设计的可靠性、方案的严密性可以在使用中慢慢打补丁,而asic一次流片成本太高,所以前期的设计对各方面的考虑必须非常严谨。
&br&后端的区别就大了,一般说来FPGA后端绝大部分工作由厂商提供的工具完成,比如ise quartus,自动帮你完成了布局布线等,对于复杂的设计可能需要编写脚本等进行人工干预。总的来说FPGA后端可定制的内容受限,不是最优的结果,其成本、面积、功耗相对ASIC都较差。
&br&而asic后端流程就比较复杂,区别不同的厂商、不同的工艺接点,都有不同的过程。
&br&这里有cot和非cot流程,cot流程一般指设计方完成所有的后端流程(商务上这个费用不太清楚怎么操作,应该需要付出工艺使用的授权费),非cot指由vendor提供后端团队协助设计方完成后端流程,(当然这要付钱)。
&br&具体流程建议上IBM TI等工艺提供商官网查询。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FPGA后端考虑较少,ASIC需要考虑后端。 (前端通常指,网表之前的阶段,后端通常指,网表实现成电路的阶段) 前端设计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如果设计中使用了vendor的库就需要区分,比如memory:FPGA里通常是lut搭的分布式memory或者block r…
哈哈,不是很清楚,请折叠我吧...&br&&br&在我看来半导体行业光刻机国内的技术为零...反正我是没听说过哪家用国产光刻机...包括曝光和track...至于有没有一两个parts是国产的?估计连螺丝钉都不是...面板行业倒是有国产的track机台...不过这玩意真心没啥技术含量啊...&br&&br&现在半导体刻蚀都是干刻,这个倒是真有国产机台...我知道有一家国产的已经下线了...用着还凑合吧...技术差距么,不清楚...这么说吧,买国产干刻机,不是为了便宜,而是为了给国家面子...我知道的那台国产 Etch,只有产能紧张的不行不行了才会用,为什么?run出来的东西工程师自己也不知道是啥样,今天好着明天指不定就坏了...为了少死点产品,当然能不用就不用...总体来说Etch机台和光刻机的技术含量不是一个等级的...&br&&br&PVD和CVD我是没听说过有国产机台啦...也可能我不知道...而且这两种机台指向性比较强,就是不同process需要的机台特性差异很大,很难做啦...要追赶很难,一种追上不顶用,你得同时做10种才行...&br&补充下,楼上说有北微的,我之前没想过北微是不是国产...北微的确实有量产在用,45纳米的制程,没听说有什么问题...这么看来走在最前面的还是PVD了...&br&&br&不过IMP应该确实没有国产机台...这种高能粒子的东西...国内应该是做不出来...国外主要有vrain,另一家名字忘了...&br&update:评论有说中信科还是什么的,我没见过,看起来确实有...不知道用起来怎么样...&br&&br&话说半导体设备,发展到28及以下,最重要的有哪些瓶颈机台?第一梯队是也只有曝光机了,第二梯队:ALD和APF,HDP;CMP,其实这个研磨液最重要啦...;ISSG;BS;high-K..........我说不下去了,因为我是做process的........国内28刚起步...鬼才知道用什么机台...反正人家45时候用的先进技术我们28还没用上...这么说吧,你想着我擦我们都28了差一代就14了马上要赶上TSMCIntelSamsung了...其实都尼玛扯淡...真正的差距老远了...跑偏了,设备的差距比process差的远的多的多的多的多...我有生之年估计看不到赶上的那天了...不过这不怪我们国家,半导体设备一直被几个巨头垄断着,全世界范围内别的公司都赶不上...你看华为三星牛逼吧...让他们做做半导体设备他们也肯定怂...怎么说呢,不是能不能赶得上的问题,而是你知道压根就赶不上,或者有百分之一的概率要花一百年才能赶上,你还会傻不拉叽去做吗?&br&&br&其实半导体设备算是工业吧...华为三星是电子公司...也不会做工业...工业这玩意要看基础的...电子信息像是爆发户,工业则是有底蕴的...不知道谁把它归到半导体行业了...&br&&br&再胡扯一点吧...半导体发展太快了,太快了,快了...就造成啥情况呢?设备厂商跟不上的都被远远甩到后面去了,能跟上的都是巨头...其实每个设备也就两家三家,甚至一家...别的早就跪了...这和process不同,三星花了大概三四年,就赶超intel TSMC是不是看起来很牛逼?那是因为process是软的,机台是硬的,只要硬件上齐了,软的你买一买,偷一偷,挖个技术总监啊啥的,恩,最重要的是压迫一下手底下的工程狗们,就能搞上去了。硬的不行啊,硬的要一步一步走,慢慢逼近,好吧,屁呀,最近发展的几十年的专利都是人家的你压根就没发赶...除非你从零开始另走一条路...&br&&br&扯多了,总结起来就是:半导体设计赶上去的性价比最高,因为都是软的,还不需要花太多钱...恩,别去赶ARM和Intel就行,这是例外...半导体制造搞上去的性价比次之,或者说你只要掏钱,再打通关系,基本一定能搞上去...半导体设备么,赶超的性价比基本为0,这个不止要时间的积累,还要有恰当的机会...比如下次重新洗牌的时候...&br&&br&太乱了,举个栗子吧,什么时候我们半导体设备(只是瓶颈设备比如曝光机)可以赶超别人呢?1:突然爆发了第N次工业/信息/技术(whatever)革命,所有机器都是人工智能操控生物材料,或 者直接由纳米机器人重新进行原子排列...2:突然爆发超大经济危机所有公司团灭中国接手了ASMLAMATLAM等...&br&&br&&br&&br&写的太乱了,可耻的匿了...估计整个半导体行业也只有我才会闲的这么蛋疼了...&br&&br&在说明一下,我是做process的...对机台不熟,大家看个笑话就行...总而言之,半导体这个行业,真是让人感慨万千...相信不管怎样,百年后的历史书上会有重重的一笔...
哈哈,不是很清楚,请折叠我吧...在我看来半导体行业光刻机国内的技术为零...反正我是没听说过哪家用国产光刻机...包括曝光和track...至于有没有一两个parts是国产的?估计连螺丝钉都不是...面板行业倒是有国产的track机台...不过这玩意真心没啥技术含量啊.…
能,但那时候你又得问,为什么待机时间这么短了。
能,但那时候你又得问,为什么待机时间这么短了。
来自子话题:
票数最高的答案讲得挺好的。&br&&br&我讲讲在桌面处理器这一块的发展,在&b&软件的需求&/b&上的需求所造成的发展缓慢的原因吧,注意,仅仅是桌面处理器,不是服务器和移动嵌入式市场。&br&&br&大家都知道,一个CPU要在架构上优化,有几个方向:&br&一是&b&省电&/b&,即&b&低功耗&/b&。&br&功耗啥的,现在都是想将制程越做越先进,但是其实在现在的PC市场来讲,已经是可以接受的了,这点电费大家都还是给得起的,但要再往下做,就越来越困难了,和手机一样,制程上大家都遇到困难,对于英特尔来讲,他觉得可以停一停,先将现在的i5,i7卖好了多赚点钱再说。&br&&br&二是&b&极限性能&/b&。&br&这里分为单线性性能优化和多核多线程等并行计算能力的优化。&br&单线程的优化话,主要是分支预测、缓存、以及专用指令集等几个方向,这三个方向都和软件上的需求有关,换句话说,英特尔要做在架构设计上做优化,他们得问过做操作系统,做编译器的工程师们还有开发实际应用的工程师。&br&他们研究后发现,单线程性能这一块的优化在流水线结构上优化的空间也不多了。。。。。。再优化下去,反而得不偿失。。。。。&br&现在的x86结构在CISC来讲,已经相对很难去挑啥毛病了啦。。。。&br&现在在&b&主流桌面应用&/b&上,现在的CPU已经&b&基本够用&/b&了呀。。。。。&br&&br&举个例子,我是个十五年左右时长的码农,十五年前,在有了Windows的迅猛发展之后,我用电脑总是觉得当时主流的配置跟不上我的操作反应速度(&b&右手鼠标的快速移动点击和左手的快捷键操作快于计算机的反应&/b&)的,直到今时今日,当然我现在不主做码农了,就是偶尔出出手做做,我会感叹一下现在的主流配置都已经这么快了,和十多年前的赛扬单核+128M内存相比,真TM快的。&br&&br&更何况是不是码农或者设计师的人当中,绝大部份都只是做办公应用的&b&白领、蓝领&/b&们?&br&现在的大部份应用,&b&性能瓶颈的限制是综合性的因素,不仅仅是CPU,还有内存,硬盘,显卡以及片外总线的一个综合决定的因素&/b&,英特尔在桌面和服务器处理这一块,不仅仅是在等AMD,也在等其他部件的厂商。&br&&br&至于多核心和多线程。&br&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现在随便买个英特尔的CPU,有谁还觉得&b&处理器核数&/b&不够用的吗?&br&双核四线程的&b&i5&/b&和再高端的&b&i7&/b&基本解决大部份日常应用了吧?&br&就算你是做开发的,做设计的。&br&用个再好点的&b&至强&/b&你也够用了吧。&br&不然你作为一个PC的用户,真的有三头六臂的?&br&同时可以做几十件事的?&br&同时开几十个知乎网页窗口这不算,N久才切换一次来看看,这不算,指的几十件事是指同时占用CPU资源较多的应用有几十个单位&br&&br&总的来讲,主流的PC市场,绝大部份的消费者在多核处理需求这一块,经由市场的发展验证来看,&b&以够用就行为原则&/b&就可以了,核数这一块,再发展下去,对于这&b&绝大部份给英特尔创造利润的人群&/b&来讲,体验提升不大,也就是说,&b&发展过于强劲的性能,刚性的需求没有那么大&/b&。&br&我不是说服务器集群和移动应用,就是说普通的消费市场。&br&在现在,英特尔就卖好这些个研究出来的架构就好了。。。。&br&&br&现在让他们担心的隐患,不是只有来自于AMD在桌面和服务器上的竞争。&br&也有来自于在移动嵌入式设备应用(简单点讲就是手机和平板)这个生态圈上的潜在竞争。。。。&br&ARM大家也是知道的。。。。ARM联合了无数多间的Fabless和Foundry公司在这一块围攻英特尔,我想问问,如果你是英特尔的老大,你天天睡不着觉是因为更害怕哪样?&br&所以啊。&br&&br&大家不要以为英特尔在个人消费领域发展速度慢了,只是因为AMD太没用。&br&英特尔作为一个IDM(&b&既能设计又能制造加工晶圆&/b&),没错,他现在的直接对手是AMD(AMD现在也只是个Fabless,生产基本是GF吧)。还要面对那个强大的ARM+无数多间的Fabless+Foundry公司形成的圈子。&br&&br&虽然,在过去二十年里,Intel和ARM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合作过(DEC送给英特尔的StrongARM,即后来的Xscale),而当时候的英特尔还是可以无视ARM的。。。。。&br&&br&但也正是那几年,给了ARM这个小团队迅猛发展的机会的——英特尔也想不到在移动互联网这一块发展这么快,掉以轻心了。&br&&br&具体自己请去百度或知乎他们之间纠结的历史。。。。。&br&&br&所以,英特尔一直都会害怕ARM在移动端这一块搞定了之后,回来桌面和服务器这两块来威肋到自己的。&br&&br&英特尔一直也想要去侵入ARM这几年来占领了的移动市场领地。&br&有点扯远了,这又将扯到纯CISC和纯RISC(注意,有个“纯”字)哪个更适合用于桌面和服务器应用的历史问题了。。。。。&br&其实计算机这个东西,也就几十年的历史。。。。。&br&我个人真的不好说以后RISC阵营会不会威胁到CISC阵营在桌面PC和服务器应用和这一块的地位。&br&但是照目前世界上的&b&计算机软件文明&/b&(对,就是提升到“&b&文明&/b&”这个高度去看)的发展和积累来看。&br&在桌面和服务器这一块,以ARM阵营现在的实力(包括本身的技术基础,和现在的市场资源),要想威胁到CISC阵营(也就是Intel和AMD,还有其他一干公司像IBM)是很困难的。&br&至于为什么,大家可以自己百度或者一下纯CISC和纯RISC的恩怨情仇,其中的技术上的原因自然就会明白的了。&br&&br&这里我讲个人的一点看法:在技术上的角度,ARM即使是现在这几年的最新架构,也不太可能会在服务器&b&主流市场(那些给英特尔贡献主要利润的大小客户产品)&/b&上对英特尔构成直接的威胁,是因为服务器市场首先要注重的因素,是&b&运行稳定&/b&和&b&性能能够满足需求&/b&,固定投入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相比前两个要素,是第二考虑的要素,通常建设机房的主,都会以英特尔的方案投入为优先考虑的要素,要等哪一天这个优先考虑对象变成ARM,这怕是要挺久的。&br&&br&但是如果我是英特尔的老总,我肯定就不会认为几十年的积累就可以让我以下一个几十年一直躺着赚钱。。。。毕竟有句老话,叫做居安思危。&br&&br&就比如说高通最近出了一款24核的用来做服务器的ARM架构的产品,试图向英特尔在服务器领域发起挑战,虽然路还有很长(未经考验的OS层,应用层和中间件),但是居安思危才是英特尔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风格(AMD其实在这一块的份额也被英特尔抛离很远)。&br&计算机界的事情,谁知道呢?&br&几十年河东,几十年河西,对吧?&br&&br&ARM阵营在这几年就开始烧英特尔的后院,而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移动装置这一块了。&br&&br&所以啊,英特尔保持好自己在桌面处理器上的优势,销售好现有的主流架构,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别的领域上追上别人(往低功耗方向走,但不仅是为了桌面和服务器处理器构架)。&br&这个是必要的吧????&br&综上所述,在传统的消费市场来看啊,给大家感觉的结果就是好像没啥长进咯,其实英特尔也在做新的东西,只不是都是不痛不养的,具体大家自己去找找新闻。。。。&br&另外,还有一个巨型并行计算和小型并行计算两块应用(小型服务器集群)这一块的架构,英特尔这几年也有干活的。。。。。但因为这里懂编程的码农不多,这里不就展开讲了,讲了要废话一堆。&br&另外,和大众的关注点及个人的主观感觉也有一定的关系。&br&大概总的意思就是英特尔有在干活,但是干的活&b&并不是你能像过去十年天天在电脑报或者其他的电脑报刊杂志和网站门户这种普及性媒体上看到的那些由评测专员为你编写的评测文章所能提到的内容,自然总的给普罗大众(在电脑城的,从事修电脑和为客户装系统,就以为自己有很高技术的,以及为别人Ghost一下就说会修电脑,懂硬件的装机师们)&/b&的感觉就是英特尔进步不大了,当然,专业的网站上还是有一些深入的专业的评测的,但还是少数。&br&以上仅是个人观点。。。
票数最高的答案讲得挺好的。我讲讲在桌面处理器这一块的发展,在软件的需求上的需求所造成的发展缓慢的原因吧,注意,仅仅是桌面处理器,不是服务器和移动嵌入式市场。大家都知道,一个CPU要在架构上优化,有几个方向:一是省电,即低功耗。功耗啥的,现在…
上面有人回答了除了美国,其实没多少国家微电子强。这话不太对,日本韩国还是不错的。&br&&br&但是之外的国家确实不多,基本原因还是钱、人、技术三者。&br&美国微电子的发展,有1/3功劳要归功于摩尔提出的摩尔定律,这条定律很好地协调(coordinate)产业链的进度,可以说是美国优于其他国家很重要的一点。这个外行人不会明白,但是内行人是很注重这条定律的。&br&日本是走的材料方向,与主流不太同,所以在有些领域是垄断优势的。日本不缺钱。&br&&br&中国是因为以前闭关,从而导致无人才,国家穷,导致无钱。但是现在算来,人才和金钱都到位了,有些细分市场已经是国内芯片占比最大了。现在不缺钱了,国内华为海思已经是TSMC的16nm最初客户之一,这是技术+金钱的一个表现,以前不可想象的。&br&&br&中国目前进来太晚,导致专利壁垒很高。其实很多微电子的壁垒并不高,估计再隔10年,国产芯片&br&应该类似国产电器,国产为主了。&br&&br&&为什么从改革开放开始就提倡发展微电子行业但到现在依然落后?&br&这个需要时间,因为金钱和技术都需要积累,才能出成绩。&br&做个比喻,家电的金钱、人才、技术需要的积累少些,所以10年就出成绩了。&br&微电子大概需要20+年,&br&更高科技的,诺贝尔科学奖,这个需要就更长。&br&&br&&国家直到现在依然大力提倡发展微电子行业会改善这种局面吗?&br&基本没用。&br&&br&所以,这种事别太急,也别乱找制度、文化、教育的问题。免得再隔20年,中国&br&哗哗哗地拿诺奖的时候打脸。
上面有人回答了除了美国,其实没多少国家微电子强。这话不太对,日本韩国还是不错的。但是之外的国家确实不多,基本原因还是钱、人、技术三者。美国微电子的发展,有1/3功劳要归功于摩尔提出的摩尔定律,这条定律很好地协调(coordinate)产业链的进度,可以…
来自子话题:
“比起去年12个月内卖出去的80%的便携式PC效能更优秀”&br&”便携式PC“&br&嗯...这说的应该是win8平板吧?&br&说A9x在性能上虐个Bay Trail的赛扬和奔腾,我信了。水果应该是有这个能力的。&br&不过这并没有什么意义...笔记本i5都能直接教它做人,啊不对...是教它做U...&br&&img src=&/5b5e505e3db9eb2d340c0_b.jpg& data-rawwidth=&147& data-rawheight=&15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47&&先预防一下,以免什么geekbench的跑分蹦出来吓人。&br&&a href=&///?target=http%3A///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8x打平core m我不信!对比3770,core m看看便知。_win8平板吧&i class=&icon-external&&&/i&&/a&
“比起去年12个月内卖出去的80%的便携式PC效能更优秀””便携式PC“嗯...这说的应该是win8平板吧?说A9x在性能上虐个Bay Trail的赛扬和奔腾,我信了。水果应该是有这个能力的。不过这并没有什么意义...笔记本i5都能直接教它做人,啊不对...是教它做U...先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adence完全学习手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