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种抗组胺药治疗无效时如何选择默认打开程序无效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的应用策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的应用策略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你可能喜欢H1抗组胺药新进展(1)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H1抗组胺药新进展(1)
上传于||文档简介
&&抗​组​胺​药​新​进​展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抗组胺药治疗普通感冒的疗效如何?
普通感冒是一种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由鼻病毒引起。抗组胺药在药店即可获取,用以缓解受普通感冒影响患者的症状,但其疗效证据很少。2015年11月,发表在《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抗组胺药对普通感冒的效果。结果表明,抗组胺药对于整体症状的严重程度有一个有限的短期受益,但对中长期并无获益。
背景:普通感冒是一种上呼吸道感染,通常由鼻病毒引起。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自限性,但会影响所有年龄段的人,且感冒还可引起显著的发病率。作为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抗组胺药物可用于缓解受普通感冒影响的患者症状,但其疗效相关的证据不多。
目的:评估抗组胺药对普通感冒的效果。
数据收集和分析:两位作者独立评估试验质量并提取数据。研究人员从纳入的研究中收集不良反应信息。
主要结果:我们纳入了18项随机对照试验,其中在17份杂志中发表(一份杂志发表两个试验),涉及4342名普通感冒患者(其中212人是儿童),自然感染和实验性诱导者均纳入研究。干预措施包括抗组胺药作为单药治疗相比于安慰剂治疗。在成人中,抗组胺药对整体症状的严重程度有短期有益效果:第一天或第二天的短期获益分别是抗组胺治疗组45%,安慰剂治疗组38%。(比值比(OR)0.74,95%置信区间(CI)0.60~0.92)。然而,抗组胺药和安慰剂治疗的中期(3至4天)和长期(6至10天)受益没有差异。当评估个人症状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时,抗组胺药使用相比安慰剂会有一些获益(例如第三天流鼻涕:四或五分制严重程度评分,平均差(MD)-0.23,95%CI为-0.39~-0.06;第三天打喷嚏:四分制严重程度评分,MD -0.35,95%CI -0.49~-0.20),但这种影响在临床上不显著。一般有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的不良事件报告较多,如镇静,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只有两个试验涉及了儿童但是结果是相互矛盾的。尽管一些研究缺乏足够的质量信息,但大多数纳入的试验风险偏倚较低。
作者的结论:抗组胺药对于整体症状的严重程度有一个有限的短期受益(治疗1和2天),但对中长期并无获益。对于鼻塞、流鼻涕、打喷嚏没有显著临床效果。虽然镇静性抗组胺药副作用多见,但差异不显著。没有证据表明抗组胺药对儿童有效。
英文链接:/doi/10.8.CD009345.pub2/abstract
(选题审校:陈恳 编辑:常路)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评价此内容
热门关键词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医学资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网络实名:环球医学:京ICP备号-2&&&
|版权及责任声明|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田涛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合理应用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
全网发布: 20:55
抗组胺药物是指通过拮抗H1受体来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从而影响变态反应发生过程的一类药物。随着研究的深入,抗组胺药不仅仅阻断组胺所致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且通过其他机制发挥更广泛的药理作用,由此更新临床用药的理念。
1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
1.1 竞争性与HI受体结合机制 抗组胺药通过竞争性地与H1受体结合,从而阻断组胺引发的生物学效应,这是抗组胺药发挥抗变态反应作用的经典机制。受体竞争性结合机制适用于全部抗组胺药发挥药理效应的解释,并对药物提出以下3点要求:①受体亲和力高;②选择性作用于H1受体③与受体结合后药物解离速度缓慢。比较发现,不同抗组胺药其受体亲和力有差别,以地氯雷他定与受体的亲和力最高,相对亲和性高达194.4。应该指出,亲和力高低并非成为发挥治疗作用的唯一因素。
1.2 抗组胺药抗炎作用及机制 近年来研究发现,第二代抗组胺药不仅有抗组胺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起到非特异的抗炎作用。包括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递质、对炎症细胞游走和激活的抑制和影响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等。抗组胺药发挥抗炎症作用机制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实现:①非H1受体依赖性,即通过药物与膜离子相互作用(drug membrane ionic interactions),抑制跨膜钙流出道活性和cAMP产生稳定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膜,从而减少细胞内炎症介质的释放,②H1受体依赖性,即通过抗组胺药与HI受体结合,通过细胞内一系列G蛋白偶联反应影响NF-KB活性,从而减少细胞内炎症因子的产生。应该指出,不同抗组胺药在体内外实验中均具有抗炎症作用,但这种作用究竟有何临床意义仍值得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在治疗剂量下发挥抗炎症作用。发展明确具有抗炎症作用的抗组胺药是今后研制的方向。
1.3 激动剂与反激动剂理论& 研究认为,H1受体存在两种不同的活化状态即激活和非激活状态。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动态平衡,可以相互转化。组胺可以使活化型受体稳定,而抗组胺药使非活化型受体稳定。这一理论改变了抗组胺药不是经典的通过拮抗组胺与受体结合而发挥药理作用,而是反激动剂,可以在组胺缺乏的情况下实施对组胺受体活性的抑制。
基于药理特性的差别,可将抗组胺药分为:①第一代抗组胺药或镇静类抗组胺药。上世纪40年代进入临床,以中枢镇静作用显著为特征,代表性药物有苯海拉明、氯苯拉敏、羟嗪、曲普利啶、氯马斯丁、异丙嗪等;②第二代抗组胺药,也称非镇静抗组胺药,其中枢镇静作用较第一代明显减弱,代表性药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③第三代抗组胺药或新一代抗组胺药,其界定有一定的争议。有人提出此类药物以无中枢镇静作用为标志,也有认为有明确抗炎作用。此类药物多为第二代抗组胺药活性代谢物,代表性药物有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等。
2& 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临床应用策略
2.1 第二代抗组胺药是治疗的一线药物 荨麻疹尤其是慢性荨麻疹患者目前的治疗现状仍然是以控制因组胺释放所致一系列反应为主,因此抗组胺药成为治疗的基本措施。根据抗组胺药竞争性与HI受体结合的理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因其与HI受体亲和力高和选择性强,而且在有效拮抗Hl受体的同时,对其他受体亲和力小,从而避免了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且口服1次/d即可维持24h疗效,患者依从性也明显提高。因此第二代成为荨麻疹治疗的第一选择。
同样是第二代抗组胺药,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西替利嗪和左西替利嗪仍有不同程度的镇静作用,尤其是增加剂量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有些抗组胺药物如阿伐斯汀因半衰期短,需2-3次/d服用,影响患者依从性。有些抗组胺药物如咪唑斯汀、氯雷他定仍然需要经肝脏药物代谢酶(CYP450)代谢,需注意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心脏毒性(主要是Q一T间期延长),且严重肝功能异常患者需慎用。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在治疗剂量下有抗炎症作用。咪唑斯汀有明确的抗5脂氧合酶作用,通过拮抗白三烯代谢而兼有独特的抗炎症特性。
2.2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时,主张合理增加剂量为优先选择,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时,是考虑更换药物品种或联合用药,还是增加单一药物的剂量是临床关注的问题。更换品种是基于不同的抗组胺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在不同的个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或其药理作用有差别。无论第一代或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就单一药物而言其治疗效果十分相近。绝大多数多中心临床研究提示,不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荨麻疹,尤其是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有效率无显著差别。临床也发现,更换药物常常并不能获得疗效,这就反映一种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更换品种来提高治疗效果的价值是有限的。
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基础是抗组胺药物不能全面阻断肥大细胞活化后3个事件,包括脱颗粒、炎症因子合成和释放以及前列腺素代谢等。有研究比较发现,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其组织中以多形核细胞浸润为主,血中除存在组胺外,还表现有白三烯、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等多种炎症介质不同程度的升高.因此抗组胺药物要提高疗效,与抗组胺药物的更广泛的抗炎症作用紧密相关。增加抗组胺药物的剂量,就是提高抗组胺药在拮抗组胺受体的同时,发挥更广泛的抗炎症作用。欧洲变态反应协会和英国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协会共同主张,在治疗无效病例增加药物的剂量是优先考虑的治疗策略。增加剂量的前提是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并得到患者的知情,推荐地氯雷他定、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为选择增加剂量的药物。
2.3 应重新评价第一代抗组胺药在慢性荨麻疹中治疗的地位 第二代抗组胺治疗无效时,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应该成为联合治疗的首选药物。然而要客观评价第一代抗组胺药在控制荨麻疹中的作用,尤其是疗效上并不比第二代差。Kaplan 10000例的临床经验和病因学分析发现和体会到,要客观分析抗组胺药的副作用。荨麻疹本身的嗜睡问题以及对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并没有认真的研究过,事实上因为痉痒而无法睡眠的荨麻疹患者,口服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后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判断镇静作用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是要观察2周以上,而不是以几个小时或1~2天来评价。任何抗组胺药物的镇静等副作用与糖皮质激素、雷公藤多甙、环抱素等相比是很轻的,可以被患者接受。第一代抗组胺药物考虑其副作用的同时,其更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肾上腺素能、抗5-羟色胺、抗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以及针对H4受体的作用(H4受体与痉痒等关系密切),是发挥控制荨麻疹症状发作的重要基础。因此,第一代抗组胺药成为联合治疗的优先选择。
Hl和H2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效。研究发现,单独应用H2受体拮抗剂显然对减轻瘙痒和改善无明确的效果。现认为,两类药物联合使用主要是通过相互竞争性依赖肝脏药物代谢酶CYP3A4,从而提高抗组胺药物血中的水平,提高疗效,并非通过协同拮抗H1和H2受体而起作用。因此那些不依赖肝脏代谢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非索非拉定等,显然联合H2受体拮抗剂是不合理,不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2.4 症状控制后& 维持治疗的理论基础是抗组胺药可以作为反激动剂持久影响组胺受体的活化状态。激动剂和反激动剂理论引入对抗组胺药药理作用的解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使用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控制完全症状后仍需进一步使用一段时间维持治疗,以进一步降低组胺受体活化状态,防止因立即停药而引起疾病的反复。维持多长时间并没有临床大量研究的证据支持,主张一般荨麻疹患者需维持3-4个月,特殊情况下如物理性荨麻疹和伴有自体血清试验(A SST)阳性的患者需要延长到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这在英国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协会指南中有明确的建议。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荨麻疹...”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20:39
田涛大夫的信息
田涛大夫电话咨询
田涛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田涛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田涛大夫提问
田涛的咨询范围:
咨询范围:湿疹皮炎、急慢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面部皮肤过敏、银屑病(牛皮癣)、带状疱疹、痤疮、皮肌炎、红斑狼疮、天胞疮、花斑癣、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玫瑰糠疹、多形红斑等。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关注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应用的策略
下载积分:5000
内容提示:关注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应用的策略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1|
上传日期: 15:55:4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关注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应用的策略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正轴网标注选择无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