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人民教育家研究院院认证否

家乡区县:
& 德阳孔庙,位于德阳市中心南街。孔庙又称文庙,是祭把孔子的庙字。孔子,名丘,字仲尼,春 秋时鲁国人,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 家学派创治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漫长的中国计建社会,奉为正统思想,长达两千多年。他彼统治者尊为 &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等。最初的孔庙,是孔子居住过的&庙屋三间&。唐太宗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皆立孔庙,随着儒象思想的传播,孔庙还越出国界。岁月沧桑,人们始终对孔子保持一种特殊的尊崇,各地亦保留了不少孔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德阳孔庙是我国西南地区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孔庙。
& 孔庙始建于南宋开僖二年(公元1206年),明代、清代曾改建、增建多次。现存的孔庙是清道光三十年的格局。庙内建筑群占地 20700平方米,连同庙前孔子公园,共占地29000平方米,整座孔庙座北朝南,庙内红墙黄瓦,殿宇轩昂、布局严谨、宛如帝王宫殿。各类石刻、木雕莫不精工,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除宏伟的孔庙古建筑可供观览外,大成殿有孔子、四配、十二哲塑像陈列和祭孔礼乐器陈列、东西屋有孔门弟子七十二贤陈列,孔子生平陈列等。
& 如今,德阳孔庙已被建设成为专题性孔庙博物馆,成为西南地区孔子研究、宣传教育的中心,四川省孔子研究学会所在地。1992年6月,《儒学及其现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德阳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德阳孔庙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 德阳孔庙经常举办具有孔子及孔庙文化特色、充满浓郁民族 传统文化气氛的文化旅游节目。如孔子庙会。孔子艺术节、仿古祭孔乐舞等。
& 如果远方的游客来德阳,一定要去孔庙感受那传统的历史文化气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
大家都在看直播四川: |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家徐炯:办学五十载 桃李满天下
字体:[][][] &[][]
  成都“五老七贤”中,徐炯,可谓是其中翘楚。1861年,徐炯生于四川省原华阳县(现属成都市),12岁时,随父亲习诵书目,继从谢春苑、刘春农两名师学。“他19岁就中了秀才,后来又补为廪生。”民俗专家刘孝昌说,徐炯聪慧好学,却未能入仕途,“1893年又考中举人,先后两次到北京会试,两试不第。”
  一心报国的徐炯,决心放弃从政。“他回到家乡,全心全意办学培育人才,一干就是一辈子。”徐炯回川后,开始“教学合一”的生活五十多年,直到1936年病逝。“他的一生,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教人,培养了大量人才,熊克武、吴玉章、魏时珍、廖学章、李植、张群、戴季陶、张季鸯等等,都是他的门人弟子。”
  在刘孝昌看来,徐炯胆识过人,还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成都几次陷入战乱,战争一触即发,百姓将生灵涂炭,徐炯数次当说客,甚至自己上门当人质,说服了当局者,避免了祸乱。”
  两试不第 弃从政回乡兴办学
  刘孝昌说,徐炯,字子休,别号“霁园”。“他年老时,把住所叫做霁园,还贴了副对子,上联是皓首穷经杜门谢客,下联是黄昏饱饭含饴弄孙。”
  生于1861年的徐炯,12岁就开始随父读书,继从谢春苑、刘春农两名师学。“谢春苑精于《易经》,文理较深,徐炯虽然年幼,仍能略有领会,他19岁就考中了秀才,又补为廪生,调入尊经书院肄业。”当时,湘潭王闿运作山长,提出汉学,标榜文章辞赋,徐炯和文人相交,互相砥砺言行,崇尚气节。
  1893年,徐炯又考中了举人,先后两次到北京会试。“当时清政府腐败,处于内忧外患中,徐炯在北京时,跟很多川籍京官交往,比如赵熙、陈孟孚、胡雨岚等,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后来又认识了富顺刘光第和绵竹杨锐,这两人都是同盟会的,更是相见恨晚,共同讨论政治形势和治乱。”
  不过,虽然年纪轻轻就中了秀才、举人,徐炯却仕途受阻。“他两次赴京会试,两试不第。”
  忧怀国事的徐炯,从此不乐仕进,回四川办教育,开始了他一生“教学合一”的生活五十多年,直到1936年病逝。这五十来年中,他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教人。孔夫子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当之无愧。“称得上桃李满天下,熊克武、吴玉章、魏时珍、廖学章、李植、张群、戴季陶、张季鸯等,皆为其门人弟子。”
  通经致用“此地有读书种子”
  徐炯回成都后,开始了教学生涯,除了在各学校任教外,在江南会馆,设立专攻文学的私塾一所。
  “后来学生越来越多,他将私塾扩展,命名为泽木精舍。”刘孝昌说,徐炯在教学上,自成体系,倡导多元化。“在尊孔读经上,他将陈颐、朱熹等当作教学典范;在史学教育上,他把《资治通鉴》作为必修课程;同时,他还兼读一些科学书的译本,这是很先进的想法。他还主张学生多去海外游学,学习新的各种知识技能,适应时代需要,好救国图强。”
  刘孝昌说,徐炯号召“通经致用”,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有所作为”。“当时清朝末期,世风日下,他认为正人心、厚风俗很需要,要赶快为国家社会培养一些善良种子,他学校有副门联,叫此地有读书种子,出山皆治世能臣,可见他内心的抱负。”
  不过,徐炯虽然毕生献给教育,也有部分做法颇具争议。“五四运动”以后,在废经黜孔声中,他仍然要坚持“尊孔读经”。他在成都创办“孔圣堂”,广招生徒,这所学堂后来嬗变为“大成学校”(分中学小学两部)时,在课程中仍然设置有“读经”一项;校门上仍然高悬着“孔圣堂”的匾额;在校园内仍然保存了供奉孔子的“大成殿”,每逢农历朔望和孔子的诞辰,全校师生齐聚殿上,在“至圣先师”和“四配”位前恭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
  70岁时,海内外学生劝他退休。周道刚、徐孝刚等学生筹了一笔钱,举办霁园先生办学周年纪念会。“剩下的钱,本来是给他颐养天年的,他一部分给了山东修葺孔庙,一部分拿来刊印宋元明理学书籍。”
  影射慈禧“古今有女娲否”
  徐炯返川办学后,与京中友人仍然声息相通,信函不断。
  刘孝昌说,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刘光第,都是徐炯的好友。政变前夕,他曾打电报给杨、刘二人,提醒他们注意,哪知电报还没有到达,戊戌“六君子”已经在北京菜市口身首异处了。“他得到这个消息,极度愤激,在给学生们上课时,谈论道,北京杀害这六个人,并不是砍断了六个人的头颅,而是砍断清朝三百年的国脉!”
  后来,徐炯又写了一篇文章,名为《古今有女娲否》,影射慈禧太后的专制。“当时四川臬台沈秉堃为后党,想要加害他,在亲友帮忙下,他才逃到了陕西凤翔,幸免于难。”
  在陕西时,又发生了一段小插曲。陕西布政使樊增翔,久闻徐炯大名,专门从西安赶到了凤翔,和徐炯快谈后,他得出“儒而侠者”的评价,并令其孙拜门受教。“徐炯认为陕西为西北要地,风气相对闭塞,建议选派学生留洋,第二年就率领第一批学生留学日本,张季鸾就是其中一个。”
  从此,陕西停书院改学校,教育大大提高。“四川当时很愤慨,觉得墙内开花墙外香,四川唯一办学能手,却在楚材晋用,力请总督锡良设法把徐炯调回来,次年徐炯日本归来后,回到成都,主办四川通省师范和附属小学,并选为四川教育会会长。”
  数次挺身 甘愿留下当人质
  胆识过人的徐炯,多次救百姓于危难前。辛亥革命时期,四川宣布独立,赵尔丰被迫交出政权。“当时,少城还驻有旗兵,连同眷属约四五万人,有将军玉昆掌管,里头还有座兵工厂。因为盛传新政府要派兵入少城杀旗人,旗兵一面放大炮防卫,一面准备杀出去,成都老百姓都很慌张。”刘孝昌说,危难之际,徐炯挺身而出,去斡旋调停,旗人都谣传“徐子休是革命党来骗我们上钩的,他为了让对方信任,自愿留下来当人质。”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在日本再次发表《讨袁宣言》。蔡锷将军回云南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第二年进军四川。
  当时,袁世凯派在四川的军政长官是成武将军陈宦,是袁世凯的心腹之一。“陈宦是个两面派,鉴于当时的情势,想要对抗护国军,犹如以卵击石;但要背离袁世凯,又有所不敢。”成都某些社会团体,曾派出代表向陈宦请愿,希望他不要为虎作伥,同“护国军”妥协。“结果陈宦一时发作,把其中一人就地正法了,这时,徐炯毅然给陈宦写信,辨明是非,指陈利害。后来,陈宦终于宣布脱离袁世凯而独立。”
  刘孝昌说,徐炯一直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三十年代时,四川军阀有人高唱“川人治川”的调子,意图割据四川,分裂国家。徐炯对此发表了题为《异哉,所谓川人之治川也》的文章,指出:四川乃中国之四川,非四川人之四川,凡中国人均得而治之,非四川人所得而私云。“此文一出,京、沪各报都加以转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维护祖国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记者张路延)
责任编辑:刘亚宇
去哪里旅行和旅行时做些什么同样重要,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快餐”模式…
顺着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数十里秀竹青山相伴而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教育家研究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