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歇马举人村厅对过是不昰中医院

歇马厅会已经开始了,有去的吧_临清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歇马厅会已经开始了,有去的吧收藏
中午去看了看,人还是那么多,跟往年一样。
刚才在那边过来,不少卖东西的,没进去
是庙会?还是集?
晚上去好!白天就是去玩,吃东西。
没那闲心了,老了.....虽说在家门口,也懒得去看看
下午去的 人也不少 明天热闹 一早就去
登录百度帐号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临清名胜古迹 - 百度文库
临清名胜古迹
临清名胜古迹
古临清之八景
【土山晚眺】土山即龙山,位于临清城南运河东岸,为鲁西北平原上最高的人造土山。解放初期,龙山辟为“龙山公园”。近年来,在山上建起了卧龙亭、望岳亭,并广植树木花草,修筑游山小道。龙山现已辟为龙山森林公园。如今,山上山下郁郁葱葱、柳舞竹摇、鸟语花香;傍晚,红霞满天、运河如带;入夜,俯瞰全城万家灯火,流光溢彩,如诗如画。龙山虽小,但不失为人们游览小憩的幽雅去处。
【凤岭钟英】凤凰岭位于临清市城区内。清乾隆皇帝南巡时因其美景而多次驻跸漫步、题榜作联,故名凤凰岭,并以“凤岭钟英”而列入临清八景之一。它绵延数里,被京杭大运河所缠绕。南侧碑林内,有乾隆御碑、仇志海作高元钧铜像、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故里碑等上百通。这里,“绕堤尽是苍烟护,幽事曲榭碧水环”,景致秀丽。凤凰岭在现在的大众公园内
【东郊古松】东郊陈坟村北,有1株古树松柏,为明永乐年间所植,因叶状有竹篾、米粒、喇叭、针、剌5样,故俗称“五样松”。此桧柏高16米,树围2米,树干中腰凸结叠出,树冠绿荫如伞,其枝曲弯蜿伸,似虬龙腾旋。每年春来,枝吐青翠,叶摇婆娑,姿态万千,游人纷至,凭栏观赏。
【南林双桧】原在临清城西南的清凉寺中,传说的汉代时种植,现已不存。
【津楼夜雨】启秀津启秀楼,俗名古楼,在故城东水门内启秀津上。原有魁星阁,与舍利塔遥遥相峙,称为胜景。
【塔岸闻钟】这里说的塔即舍利塔。
舍利塔,位于临清市城北三里许卫运河套内,卫运河东岸,有着380余年历史,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舍利宝塔被收入国家文物总局编纂的《中国名胜辞典》。
【官桥晓月】古官桥为连接冀鲁两两省的交通要道,会通桥,建于明弘治年间,已改建为现在的先锋桥。
【鳌矶凝秀】鳌矶即鳌头矶,鳌头矶座落在市中区会通河分叉处,是京杭大运河上一处著名的名胜古迹。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此处原为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交汇处的一座石坝,其状如鳌头,两支运河上的四处河闸象鳌足,广济桥在鳌头矶后象其尾。鳌头矶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贡献者:临清光敏科技[转载]临清名胜古迹1
&&&&&&&&&&&&
临清名胜古迹1
  临清之名始于后赵,取临近古“清河”之意。发源于河南省辉县苏门山下的古清河,经新乡、汲县、内黄、大名、馆陶、临清,向东北流去,汇入海河入海。古称清河(一叫清水)。因为与当时在此水左右毗邻的黄河、漳河、滏阳河、滹沱河等河水皆浊,故曰清河,清河又称卫河或卫水。
  临清市古属兖州,商周属卫,战国属赵,秦属巨鹿郡。
  汉高祖12年(前195年)改巨鹿郡为魏郡,设“清渊县”,属魏郡,后属冀州阳平郡,县城在清阳城(今河北临西县仓上村西南的馆陶县路桥乡清阳城村)。
  西晋咸宁年间,改清渊县为清泉县,后赵建平元年(330年)改清泉县为临清县,属司州建兴郡,临清县之名由此始。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复置清渊县,县城在今河北临西县仓上村;同年,清渊县一分为二,西部地域复置临清县。金天会五年(1127年)临清县县城由仓上迁至曹仁镇(今青年办事处旧县村),至元代。
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城由曹仁镇迁至中州纸马巷。明景泰元年(1450年)砖城修好后,县署迁入砖城内。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跨汉卫二水建土城,延袤二十余里与砖城相连,从此,临清城再无迁徙。
此外,临清市境内,在历史上还有厝县、信乡县、贝丘县、清河国(郡、县)、甘陵县、清阳县、清平县、卫东县、永智县等建置。
  明弘治二年(1489年)临清升为州,辖馆陶、邱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临清州为直隶州,属山东省,辖武城、夏津、邱县。民国元年(1912年)临清降为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东临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隶属德临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制,直属山东省政府。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山东省第四专员公署。建国后,年为县属河北邯郸专署。1952年属山东德州专署。1952年以后至今属聊城。1983年10月临清县改为临清市。
  2006年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根据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的有关决议和《中国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标准体系》鉴定评审,认定临清市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并将其正式列入中国地名遗产保护行列。
  临清是隋、元两大新旧运河的交汇点,显示了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大运河开始经过临清是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由洛阳经临清到天津直抵涿郡(北京)的河段名为永济渠,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年)到二十六年(1289年)开通了从济宁到临清的会通河,开启了临清的南北漕运的繁盛时代。从此,临清成为南北水运的枢纽、京津门户和著名的运河名城。在鼎盛时期,临清城及码头舟舶星聚、帆影云展、车水马龙、商贾联翩。
  康熙十一年,临清知州睿明称:“临清地据京畿之臂,势扼九省之喉&,连城之百货萃止,两河而万艘安流”。在最盛时,每年货运量仅漕粮一项就达四百万石以上,城内官仓贮官粮十万石。四方商人云集临清,南北货物毕集临清,使临清成为名符其实的商业都会。
  明大学士李东阳过临清时,题诗曰:“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耸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之风”;“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船万斛来”,“舟车辐辏说新城,古首繁华压两京。名士清樽白玉尘,佳人红袖紫鸾笙。雨晴画舫烟中浅,花发香车陌上行。悬荒郊多向隅,尚烦长更省春耕。”
  商业的繁荣,使临清成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典型的新型城市。据史料载,明景泰、正德年间先后修筑砖城、土城,面积有13平方公里,城内有30条大街,231条胡同、街巷,以运河为轴心的建筑群有15处之多,公共建筑中有27座寺院,69座庙宇、庵堂。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四乡之人就食月滋”,人口迅增。
据记载,明洪武时,临清仅有一千五百户,八千多人&,到万历28年(1601年)猛增至三万户,七万多人。据崇祯13年(1641年)统计,固定人口加上流动人口共有六十万人之多。于是出现了“甲第连云,人物熙攘”、“百货涌溢、列肆瓦错,挥汗连袂,摩肩接踵”,成为&“畿南齐鲁之交一大都会”。〖注〗:“畿”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
  据民国时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甲编》记载,当时“临清城周围逾三十里,……绅士商民近百万口”,它在规模、人口和经济繁荣程度上都不亚于天津这样全国性的一流大城市。运河让临清产生了巨大变化,以至于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说法。&
临清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清市现在已拥有11处国家级文化遗产,国务院于日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有“临清运河钞关”名下的舍利塔、清真北寺、清真东寺、鳌头矶等五处文化遗产;2006年5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临清市在“京杭运河临清段”名下,又有六处文化遗产列其名录。其中,有始建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的戴家湾运河水闸;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二闸口运河船闸;始建于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年)的会通河入卫的水闸“临清闸”(明代万历年间闸废,改建为问津桥);始建于元代元贞二年(1296年)的会通闸(明代永乐十五年闸废,改建为会通桥);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捐资修建的月经桥以及戴湾乡河隈张庄古砖窑址。
&          
  “千年古县”申报评审工作是由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中国地名标准化委员会、中国地名学会联合发起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要活动内容之一。“千年古县”是指距今千年以上,且一直沿用至今的建制县及以上古政区(含治所)名称。获“千年古县”称号的地名将被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临清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初年即以清渊之名设县制。后赵建平元年(公元330年),因依傍清河(卫河古称)而更名为临清县,临清之名由此而始,沿用至今。“临清”之名沿用历史长达近一千七百年。
  临清也是著名的京剧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还是首批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老年体育先进县。
古临清之八景
  古临清之八景为土山晚眺、凤岭锺英、东郊古松、南林双桧、津楼夜雨、塔岸闻锺、官桥晓月和鳌矶凝秀。
  土山即龙山,位于临清城南运河东岸,为鲁西北平原上最高的人造土山。据《临清县志》记载:“土山,在土城景岱门内汶河东岸,长约里许,坡陀起伏……高约六七丈。相传明永乐时浚会通河泥土积累而成。每当夕阳西下,暮烟十丈,万家灯火,一览尽收,即旧志所谓土山晚眺也。”
  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会通河北支即鳌头矶北侧的元代运河淤塞,遂开挖会通河南支自头闸口入卫,挖出的泥土集中堆积起来,便形成了今日土山。此后,这段运河每年疏浚,清出的泥土累积在土山上,经四百多年的堆积,终于形成了鲁西大平原上最大的人造土山。山上建有六角单檐式小亭,名观化亭,“南亭观化”为临清八景之一。
  解放初期,龙山辟为“龙山公园”。近年来,在山上建起了卧龙亭、望岳亭,并广植树木花草,修筑游山小道。龙山现已辟为龙山森林公园。如今,山上山下郁郁葱葱、柳舞竹摇、鸟语花香;傍晚,红霞满天、运河如带;入夜,俯瞰全城万家灯火,流光溢彩,如诗如画。龙山虽小,但不失为人们游览小憩的幽雅去处。
             龙山望岳亭
  “凤凰岭”即今之“大众公园”,当年,有一座人工堆积的绿色小丘,绵延数里。乾隆皇帝沿运河七下江南,路过临清,曾在此题榜作联,赋诗弄墨。此处原有一座建筑称“无为观”。乾隆三十年(1765年),他给无为观题“福佑津途”作榜,题“双闸节宣资利济,三元调燮协宁居”作联。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南巡又来到这里,看到这里景色宜人,竟引得他走下龙舟,漫步在岭上。从此,此岭便赢得了凤凰岭的美誉,并以“凤岭锺英”而列入临清十六景名册。
【注】锺英的意思是极其优异。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先后撰书《临清叹》、《临清歌》著名的长篇诗文,并刻石立于凤凰岭下。诗文开篇两句写道:“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乾隆多次为“无为观”题诗,并书写上石。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于岭下建进德分会(当时为士绅聚会之所)。为纪念在临清倡办义学的“千古奇丐”武训先生,建造了一座五楹二十四柱歇马迥廊式大厅,名为“武公纪念堂”,移鳌头矾前之木牌坊立于对面,并于大厅东侧修建砖木结构亭子两座,名为“武公纪念亭”,使凤凰岭下颇饶古致。
在凤凰岭南侧,有一座小碑林,共有碑刻上百通,其中不乏名品,除乾隆御碑外,还有清代大书法家翁方纲摹米芾书“宝藏”碑,明代王朝佐烈士碑,唐吴道子画关羽像刻石是典型的“铁线描”,价值颇高。另外,还有唐代白玉石佛造像,后唐孔谦墓志铭,临清增广学额碑,明代书法家方元焕草书开元寺碑等,其碑刻内容及书法艺术,常使观者驻足。
  在景区内,还有一座雕塑艺术家仇志海的作品——山东快书大师高元钧铜像,雕像栩栩如生,将其诙谐幽默的艺术个性刻画的惟妙惟肖。在凤凰岭南侧平坦的草地上,青松翠柏环抱着庄严华贵的碑亭,这就是“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故里碑”。张将军系临清市唐园村人,在临清城渡过了少年时代,抗日战争时期,他任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牺牲在湖北宜城前线。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家乡人民建造了这座碑亭,由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将军题写了碑文,供人们永世瞻仰。
  东郊古松即五样松。五样松位于临清城东一公里处。树高16米,胸围1.9米,树叶呈针、刺、米粒、竹蔑、喇叭5样,树冠形似巨伞,枝干虬曲斑突。据传,“五样松”植于明代永乐年间,由5种松树苗扭结,日久而成一体。1943年、1969年两次内燃,历时八十余日,树干腹空,枯枝渐多。现树旁已垒砌台阶石栏,加以养护,古松又焕发了昔日青春,系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县志中载有邑人张树梅以“东郊孤松”赋诗:“中有长松高百尺,枝柯蜿蜒如龙蛇。菀枯不与凡卉并,郁然直上色参天”。
  南林双桧原在临清城西南的清凉寺中,传说的汉代时种植,现已不存。
  津楼夜雨系指“启秀楼”,俗名古楼,在故城东水门内启秀津上。原有魁星阁,与舍利塔遥遥相峙,称为胜景。
  明·谢榛颂曰:步涉河桥访旧游,野情物色自迟留。风林萧飒喧清夜,云月迷茫失素秋。元亮老看荒径菊,仲宣今倚故乡楼。吾生浪迹何时定,独对沧浪愧白鸥。
  这里说的塔即舍利塔。见“临清舍利宝塔”条。
  舍利宝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收录于国家文物总局编纂的《中国名胜辞典》。
  古官桥为连接冀鲁两两省的交通要道,即会通桥。
  会通桥又称“通闸”——会通闸,因在会通河上而得名。建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会通河南支,漕舟改航,嘉靖年间临清知州苑嘉祥改石桥为闸式单孔石拱桥。桥南北向,砖石结构,石砌单孔,孔宽6.2米高4米,桥身长6.4米,跨径3.2米,桥头古槐挺立,绿荫映水,饶有情趣。解放后改建为“先锋桥”。
           先锋桥
  鳌头矶位于今临清市中区汶河分汊处。据《临清县志》载,在鳌背桥西南数十步中州东起处,砌以石,如鳌头突出,筑观音阁于其上,旧闸、新闸各二,分左右如鳌足,而广济桥尾其后,明知州马纶题曰“鳌头矶”。
  独占鳌头,是才华横溢者的象征,是志向远大者的追索,古代科举制度时把独占鳌头称为中状元。唐宋时,皇宫正殿雕有鳌鱼(传说中的龙子之一)的浮雕于台阶正中石版上。考中进士者站在阶下迎榜,而头名状元才可以站在鳌头上,所以称为“独占鳌头”。后人便把那些占首位或第一名的人比喻为独占鳌头。临清的鳌头矶就是取其意而喻之。
  当年的会通河在靠近卫河附近分为两支,分别在南北两处流入卫河,因此,在会通河与卫河之间形成了一块周围环水的狭长陆地,明初,临清治所由旧县村迁这块宝地上,故人称之为“中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奠定了中州繁华昌盛的历史。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鳌头矶,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处著名的名胜古迹。就坐落在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交汇处的石坝上。因其状如鳌头,两支运河上的四处河闸像鳌的两只足,广济桥在鳌头矶后像其尾,明代书法家,临清人方元焕据期形特题写了“独占”二字,赋予“独占鳌头”的意境。
&&&&&&&&&&&
望河楼悬挂的匾额“汶卫津梁”
&&&&&&&&&&&
望河楼悬挂的匾额“沙丘古渡”
  望河楼坐北面南,是鳌头矶的主建筑。拾级而上,楼台眺望而却步,大运河象一条玉带在楼前逶迤而去。文人骚客常登临楼阁眺望运河,见船来舟往、帆樯如林,即寄情抒怀、赋诗唱和。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赋七绝:“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千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绘声绘色地勾勒出当年繁盛的运河风光。望河楼上悬挂的两块古匾额,一块是“沙丘古渡”,是临清知州王毂于清康熙年所书;一块是“汶卫津梁”,是临清直隶州知州张度于清乾隆年间所书。两块匾文虽各有千秋,但共同赞美的却是那条古老的运河。
  观音阁,坐西面东,是鳌头矶上的别一座楼阁,登阁远眺,运河蜿蜒而来,滚滚而去,明代诗人王英在登临观音阁时留下的千古名句:“有瞻帘外飞红日,俯瞰波高跃锦鳞,栋守峥嵘先得月,栏干潇洒绝无尘”。如今的观音阁前则是另一番景色,画坊与曲廓伴随着那石桥和流水,花坛与喷泉装点着那气象万千的文化广场。
  鳖头矶同时还是市博物馆所在地,馆藏文物颇丰,汇集了临清的历史文物精品。尤其字画、瓷器不乏国宝级藏品,其中有—件科考挟带最有吸引力。挟带如同现在考试时用的小抄,在不到三尺平方的丝绢上用比大米粒还小的字书写了全部的《论语》,而书法是惊人的精到。
  有关鳌头矶的史文相当多,据《临清州志》:“鳌头矶在中州东起处,砌以石如鳌头突出。筑观音阁其上。”又说:“凡南船至,多停泊游憩,随称名焉。”登观音阁历览,知鳌头矶一为当年漕运鼎盛时期的标志性建筑,二为南来北往商宦之人与骚人墨客登高抒怀之处,它凝聚了临清历史的辉煌与文化的精邃,的确是鳌头“独占”。
  鳌头矶还是一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她亲历了大革命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风风雨雨。这里曾是党的领导机关所在地和重要活动场所,1938年,中共临清县工委机关报《力报》便在此创刊,1939年1月,八路军陈赓将军在此召开重要军事会议。近年来,许多学者、诗人、书画家如季羡林、臧克家、高启云、李予昂、夏雨常等先后为鳌头矶题赠佳作墨宝,国画大师李苦禅81岁时为鳌头矶题写匾额,使古老的建筑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鳌头矶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小街巷
  临清的街、巷、胡同,反映了临清的历史,临清的古街巷大多依运河的流向而设,大致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泾渭分明,宽窄不一,参差错落,古朴无华。
  临清古街巷的发展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东夹道、西夹道、豆芽胡同、万字胡同、耳朵眼胡同等都是因地形而命名的。
  果子巷、竹杆巷、马市街、蜡烛巷、锅市街等是由所经营的商品而命名的。
  镖局胡同,是因为这里原有顺达镖局、镇远镖局和威远镖局等而得名。镖局是专门为人押送财物保护人身安全而设的机构,又称镖行。旧时交通不便,客旅不但艰辛而且极不安全,于是保镖行业应运而生。镖局有镖旗、镖号。随着社会生活日益复杂,镖局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广泛,不但将一般私家财物承接保送,地方上缴的银两也靠镖局运送。由于镖局同各地都有联系或设有分号,一些汇款业务也由镖局承当。后来,看家护院、保护银行等也来找镖局派人。镖局保镖主要有水路和陆路。镖师上路,必须懂得江湖上的行话,以便同劫镖的绿林人物打交道。镖局同江湖上关系密切。一些受官府注意的江湖人,进城后若住在镖局,官府是不能缉拿的。一来因为镖局势力大,二来镖局往往都有靠山。
  前关街,后关街因位于运河钞关前后而得名。
  据史书记载,临清明,清两代,城内有八十一条街巷,如:毛袄巷、香巷、白布巷、白纸巷、碾子巷、马尾巷、纺绩巷、冠带巷、蜡烛巷、曲巷、果子巷、竹竿巷、钉子巷、琵琶巷、银锭巷、箍桶巷、纸马巷、估衣巷、手帕巷、躧鼓巷、弓巷、鞍子巷、豆腐巷、油篓巷、皮巷、香巷、窖冶巷、粜米巷、席厂街、酱棚街、磨磐街、元宝街、雕栏胡同、羊毛胡同、糖坊胡同、墙缝胡同、茶叶店街、草店街、冰窖街、酱棚街、锅市、青碗市、米市、羊市、麹市等等。
  竹杆巷原叫果子巷,是买荔枝,香蕉等水果的。后来这条街道冷落了,手工业跟上来了,形成了竹杆巷。南方的竹器匠人通过便利的漕运,将原材料源源不断地运到临清,在当地加工制作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品,比如笼子、耙子、竹箱子、竹篓子等,最后形成专业性的商业街,这条狭长的小巷便因遍布竹器铺而得名。
  箍桶巷是和竹杆巷平行的一条街巷。以前,因为北方气候干燥,各种在运河上的船只需要用小桶打水向船上泼,防止船被晒干裂,且随走随用水泼。这条街就是专门生产船上和民间用的水桶的。
临清箍桶巷,东西走向,长200余米,西邻元宝街,东邻粜米巷。临清箍桶巷的形成原因有二:
  一是由于会通河修成之后,大运河南北畅通,临清位居南北要冲,“薄海内外,舟船之所毕由”,“商贩之夫,日益屯聚”。据《明神宗实录》记载,随着南方商人落户临清,把苏杭的婚俗带入了临清,女儿出嫁陪送马桶,马桶里放两枚红鸡蛋……,现在临清还流行着女方出嫁时陪送痰盂和红鸡蛋的婚俗,这就是由陪送马桶逐渐演变来的。当时,随着民间使用马桶的风气旺盛,专做马桶的手工业者应运而生。
  二是因为临清位于汶、卫交汇的中州之地,四周环水,每年过往船只万余,木制器具得到广泛使用,家家户户都会有那么几件箍桶木器家什。为了适应市场,木工匠人中分离出了专做圆活的门类,专做木盆、木桶、锅盖、笼头、笼屉等木器用品。
  明宣德年间,箍桶木器作坊已有几十家,出现了规模化的专门经营马桶、木桶的市场,这条街市大家就约定俗成的叫他箍桶巷了。
  白布巷是因为明代临清、高唐、夏津一带是全国的重点产棉区,这一带的人纺纱织布,推销的范围很广,南到广州,北到辽宁,辐射到明代的十三个布政司,而且其中有九个布政司的商贩到临清买布。临清形成了产棉区中的一个纺织加工基地。当时有72家大型店铺卖布匹、绸缎等。这条街长数几里,称为“白布巷”。
         &白布巷老照片
  临清在明清时期有着曾经五六百年的历史繁华,它曾以漕运咽喉、军事驻地、商业都会闻名于世。
元代的会通河当时很繁盛,当时全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大的变动。元代以前政治中心在南方,因为南方衣食富足。但从元代开始,北方游牧民族开始统治全国,政治中心也就在了北方。元代的首都在北京,但是官僚、皇家依赖的衣食住行主要来自于南方,南方的大米,怎样运到北方呢?于是,漕运兴盛起来。临清在元代开始是重要的漕运基地。天津当时未开埠,还是渔村,临清已经很繁荣了。除了漕运,来往的官员也要经过此地,比如考进士的,当时很多官员是南方人,所以,当时临清的旅馆,馆驿也很发达,有五六百家。竹杆巷两边当时都是馆驿,北边的街就叫馆驿街。
  因为临清是曾经的漕运咽喉,也就担当了运皇粮的重任,也就产生了大量的和运皇粮有关的巷子。有一句俗话“天下粮仓看临清”。当时临清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粮食流通中心之一,中央政府在临清建粮仓储粮米,并设立派出机构——户部督储分司管理储粮事宜。临清的粮仓与其它地方的粮仓不一样的是,别的粮仓只有一个作用,就是运皇粮;但临清不一样,它不但有皇粮,还有地方官衙官署用的粮仓,还有军粮,军队需要的军仓。
  临清的粮仓在城市的西北角,占砖城的四分之一,好多人在这里种粮。最重要的粮仓在这一块,以马市街为轴心的这几条巷子。
  在小运河这里形成了粮食交易市场。有一个兑货桥,在这里交粮、交钱。
  碾子巷,现在也还在。当时,即在交粮的时候,因为里面有土和草屑,可以在这儿晾晒,用风车摇一摇。后来这里形成大的巷子,即碾子巷。
御史巷是由户部、工部派来的官员的驻地。
  后营巷在御史巷的对过。主要是警卫部队,保卫军仓。当时,朱元璋和南方张世丞、陈友亮之间打水战,朱元璋没有水军怎么办?所以他把当时的一伙海盗招安改编成水军,打败了陈友亮他们之后,让这些水军来到这里守军粮。
守国仓和地方仓的叫前营,守军仓的叫后营,老百姓也称后营为“蛮子营”因为当时当地人称南方人为“蛮子”。
  更道胡同是更夫巡逻形成的一条道,即为更道。
  临清有句俗语叫“耳朵眼里跑马,墙缝里走人”,“耳朵眼胡同”是临清城里从纸马巷通往锅市街的一条小胡同的名称,巷子虽极窄,但是骑马还是可以从里面通过,若想挑个担子、推个车就甭想过了。“墙缝胡同”则是条更小的胡同。
  纺绩巷在更道胡同旁边,原来门楼上有一块眉石,上面写着“纺绩”。因为当时棉花是舶来品,从印度,波斯那边传过来,明代叫“吉被”。这条巷子就是制作军用棉衣棉被的地方。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临清名胜古迹4
临清名胜古迹4
运河文化广场
  运河文化广场位于临清市区范围的中心位置,西邻永青路,南邻温泉路,广场南侧为临清大剧院。
  运河文化广场占地面积8公顷(120亩)。2005年5月建成。其中硬质广场面积4万平方米,软质绿化广场面积4万平方米。广场总体布局分为三部分:一是两条向外延伸的弧线,形成了中部硬质空间,形状酷似中国古代的一种钱币,隐喻临清在明清时代作为朝廷铸钱局的历史;二是广场中轴线上设计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光带,意喻时光流年。轴线南部耸立着由三块蓝色船帆艺术符号有机构接而成的主体雕塑,意喻老百姓的生活一帆风顺;三是左右广场各自成为两个相对独立,又与中央广场相连的下沉的空间,分别设计成为太阳和月亮的形状,名曰日月广场。矗立在广场东部的八根巨型花岗岩装饰柱格外引人注目,高大的柱体上分别雕刻有代表吉祥平安的文字和图案,表达了人们恒古不变的美好理想和愿望。广场四角设置有以展现运河文化名城为主题的石雕文化墙,成为临清久远丰厚文化积淀的历史画卷。绿化即体现功能要求,又注重生态效益,地面绿化以地被植物,拼成色彩相间的绿化带,增加了视线开阔之感。在相间自由式、群植绿化的同时,结合广场的节点配以规矩、陈列式乔木绿化,增加了广场的秩序感和庄重气氛。临清市运河文化广场的建成极大的丰富了我市居民的业余生活,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一处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
  临清剧院在运河文化广场的北侧,交通便利,环境优雅。于2005年4月动工,2006年元月竣工,工程总投资4000万元,由临清市政府投资建设。临清剧院工程建设等级为国家一级剧场,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顶部为钢网架结构。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临清剧院由中国著名的上海东江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建筑风格独特,设计理念超前。外观高大挺拔、气势壮观,内部构思精巧、装修现代。主体工程包括前厅、观众厅和舞台三部分,可容纳观众800人。附属工程由文化超市、生活超市、休息室、贵宾室、化妆室等组成,剧院广场可举办千人聚会、演出,是广大市民健身、消夏、休闲的场所。临清剧院自落成使用后,曾先后接待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山东省歌舞剧院等大型演出团体,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于魁智、赵葆秀、孟广禄、李胜素等多次在临清剧院登台献艺。
古代钱币陈列馆
  古代钱币陈列馆位于临清市三和纺织集团厂区内,馆内展出了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末的古代钱币近三千枚,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贝币、布币、蚁鼻钱、鬼脸钱,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铸造的方孔圆钱,再到晚清时期的铜元均有涉及。其质地、形状、规格各异,种类繁多,最小的古钱币仅有小拇指指甲盖大。馆内还陈列了明清时期临清所铸造的部分钱币。
下图为清代临清的宝临局铸钱
&&&&&&&&&&&&&&&&&&&&&&&&&&&&&&&&&&
宝临局顺治通宝
&&&&&&&&&&&&&&&&&&&&&&&&&&&&&&&&&&
宝临局康熙通宝
  会通河在临清开始,从鳌头矶东向西北到先锋桥南,从问津桥入卫河。至元三十年(1293)在鳌头矶东修临清闸,在鳌头矶西北修会通闸,后改为会通桥。明清两代为便于市区交通,先后又在会通河上修有宏济桥、通济桥、永济桥、月径桥。
月径桥砖石结构,单孔、半圆形,桥身长5.8米,跨径3.1米,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由商人邵以枢捐资修建,月经桥上树石,题曰“月经桥”。1929年曾重修,因当时是禽鸟市,故又名“鸽子桥”。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永济桥——临清人称天桥,建在元代会通河上,明成化年间知县关杰建,弘治时复浚会通河北支通航,桥遂废。嘉靖时重修,砖石结构,三孔券拱。长17.25米,宽15米。每年元宵节桥上为灯市,花盏彩灯汇集,争奇斗艳,水色灯影,撩人心醉。
  通济桥(工农桥)明弘治时兵备副使陈壁造浮桥,嘉靖年间知州宛嘉祥改建为石桥。后来临清人王保重修。
临清闸(问津桥)
  问津桥原称临清闸,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挖会通河,自安山起,经阳谷、聊城至临清,在入卫河处建闸,称临清闸,以节水利。明崇祯维修时,崇祯题为“问津桥”。
明代工部营缮分司遗址
  打开临清市地图,随处可见与砖、窑有关的地名,如张窑、窑口、窑地头、陈窑、东窑、西窑、唐窑等不胜枚举。临清河畏张庄窑址群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清砖又称“贡砖”,明清两朝修建北京故宫、明十三陵和清东陵、西陵用砖绝大部分是临清砖。当时临清砖窑属官办,称“皇窑”,明代曾在临清设“工部营缮分司”督烧。临清明代工部营缮分司(又称工部厂),设侍郎、郎中或员外郎主事,每年征砖百万块,清顺治18年方撤裁。明工部营缮分司的旧址在清代乾隆年间改建为考棚,用于接待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今有考棚街,清光绪末年停止科举制度,考棚随之停办。明工部营缮分司旧址在今临清市民族实验中学。
河畏张庄窑址群
  临清代湾乡河隈张庄明清砖窑遗址,在历史上有七十二座官窑,现在尚存十余个高出地面3-4米的土堆,青砖、红烧土、草木灰四处可见。
河畏张庄窑址群为2006年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堤黄河公园
  在有记载的历史上,黄河主流自然改道曾有四次流经临清,主要支流有三次流经临清,黄河既给这里留下了膏胰的沃土,也带来了无穷水患,因此治黄的历史也源源流长。现在还遗存的如秦汉古堤、宋建的陈公堤、郭堤、上堤、下堤、御河西堤等便是明证。为了铭记这段历史,临清市政府2002年在郭堤建造了“郭堤黄河公园”。此公园为秦时驰道所经处。
&&&&&&&&&&&&&&
郭堤古黄河公园大门
&&&&&&&&&&&&&&&&&&&&&&&
郭堤古黄河公园牌坊
  葡香园位于市区东部,温泉路东首北侧,建于2001年,占地面积二十余公顷。是我市唯一的设备完善,功能完善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园内有三十余亩湖面,十个果园,三处葡萄园,有竹林、杨树林、葡萄长廊,假山、榕树形象逼真,可谓园中有园,水中有船、鱼翔浅底、仙境人间。
 葡香园环境优雅,空气清新,交通便利,来去方便,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风格独特,百游不厌,是一处集吃、住、行、游、购、娱和观光农业、休闲渔业、采摘林业为一体且突出葡萄特色的综合性游览观光度假胜地。
&&&&&&&&&&&&&&&&&&&&&&&&&&&
&葡香园大门
&&&&&&&&&&&&&&&&&&&&&&&&&&&
葡香园怪洞
临清古民居
  临清城内古民居以冀家大院、赵家大院、孙家大院、陈家大院、汪家大院为代表。临清的古街巷、古民居是古代临清商贸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其保存的原始风貌与数量在中国北方地区不多见,有着相当的保护开发价值。
  临清运河沿岸的临清民居为2006年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冀家大院位于临清市青年街道办事处前关街77、78、86号。明洪武十五年(1382)冀天仪迁调山东兖州护卫,二十一年(1388)改调平山卫临清千户所,举家由山西平阳府岳阳县迁居临清居地,开始置买土地,大兴土木。景泰二年(1451)、嘉靖、万历间陆续增建附属建筑。到清嘉庆年间,武德骑尉冀辉再次扩修,使大家宅第初显风采,功能逐渐完备。至道光初,冀家大院占地已达二万多平方米,房舍四百余间。
冀家大院位解放后数度破坏拆毁。现存建筑占地一万多平方米,主院仍存两进,南跨院存一进,北跨院存四进,穿厅、廊房、绣楼、耳房、厨室、影壁六十余间。主建筑穿厅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抬梁木构,雕枋刻檩,花雕石础,雕花木隔。从平面布局看,院落规模庞大,墀头浮雕工艺精湛,檐檩下有曲拱型的额枋,上面有浮雕梅、兰、竹、菊和卷草图案。冀家大院建筑结构严谨,造型完美,工艺精良,在众多的临清民居中堪称上品。明清两季三十余代该宅科第联翩,进士、举人、贡生、庠生、太学生68人,财产盈居,人丁衍繁,富庶一邑。
  汪家大院位于临清市先锋街道办事处锅市街86、98号。汪家大院为清代建筑,为汪姓宅第。宅主汪永椿是安徽歙县洪琴村人,清代乾隆年间在临清经商,创办“济美酱园”,酱园系前店后厂其后宅,酱园又称“远香斋”,面铺十间,后为作坊、酱腌坊地,再后为宅院,横跨一街两胡同,占地三万多平方米。该酱园与北京“六必居”、济宁“玉堂”、保定“槐茂”齐名,并称“江北四大酱园”。
  汪家大院坐北朝南,占地1600平方米,三进院落,一进由门楼、影壁组成。二进由南房三间、西廊房三间组成,中间为天井。三进由正屋三间、耳房两间(明间为客厅、耳房为卧室),南北廊房各三间(南廊房已毁),中间为狭长天井。属徽派民居建筑,建构俱为砖墙、木梁架、方砖铺地。门罩、影壁砖雕朴质华丽,廊房隔扇,窗棂雕花,细腻多彩。整座宅院布局疏朗,舒适紧凑。
孙家大院位于临清市先锋街道办事处箍捅巷105号。孙家大院为清代建筑,原为临清地方税课局,民国间税课局迁移,由天津商人孙氏购得。
  该院落坐北朝南,原为四进院落,一进已毁,二进由穿厅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组成,中为天井。三进由主房三间、东耳房两间和东西廊房各三间,南耳房各两间(西廊已改建)组成,中为天井。四进由北房三间、西耳室一间和东西配房各二间(东配房已改建)组成,中为天井。现整座建筑占地1200多平方米,房屋29间。整座宅院主次有序、布局紧凑、规整,廊房窗、门、挂落、隔扇多饰梅、兰、菊、竹、八宝、冰凌刻雕,疏朗大方,古香质朴,保存完好。孙家大院完美体现出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及鲁西北民居的特点,是研究运河文化、城市发展、商贸流通及家族生活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是临清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赵家大院位于临清市先锋街道办事处竹杆巷47号和白布巷125、126号。赵家大院始建于明代,相传初为“书院”(艺妓馆),后由官方购得,为“道台大院”,民国间又由名医赵悦仁购得。院落四进,一进已毁。二进由垂花二门和穿厅组成,中为天井。三进由正堂(北向)三间,两侧各两间耳楼(西耳楼已毁)和东西廊房各三间、南耳室各二间组成,中为天井。四进楼屋俱毁。西跨院三进,一进由门楼(已毁)、照壁组成,二进穿厅三间(北屋)、西廊房三间组成,三进由南北廊房各三间组成,中为天井。跨院穿厅硬山卷棚顶,廊厦与穿厅呈勾连搭式。蜀柱、枋额、雀替、多饰菊兰、八宝雕饰。窗棂、挂落多饰花卉、回纹刻花。整座院落主次有序、布局疏朗,合为一院,分行各门,方便聚住。整座院落现占地140多平方米,现存门、厅、堂、屋37间,保存较好。
  朱家大院位于临清市区先锋街道办事处后关街。朱家大院始建于清代,现存房屋60余间,占地3400平方米,由三进院落组成。一进由门楼、照壁、三间北房组成,二进由15间廊房组成。后院一进由南屋三间、东屋七间、穿堂一间组成,二进由东房五间,北房六间组成。后跨院一进由北房各三间组成。整座宅院布局规整、主次有序。房屋均为砖墙,木梁架和方砖铺地,梁驼、雀替、门窗、隔扇多饰鱼莲、花卉、冰凌八宝雕饰,刻意求工,质朴华丽。
临清民居处于明清时期运河沿岸,周围居民稠密,街巷胡同纵横交错,民居古朴。这些民居院落主次有序、布局紧凑、规整,整体结构巧妙,和谐得体,其建筑形制极具时代特点又完美体现出鲁西民居建筑特色。
  歇马厅地处临清市东郊古运河岸边。歇马厅始建于明代万历初年,乃传说中的泰山神碧霞元君乘马西巡时驻跸之所。历史上,曾在鲁西、冀南、山西、河南乃至东北等大范围内享有盛誉。可惜的是,古歇马厅在1964年废圯。
  1993年临清市筹资近二百万元,在古歇马厅原址上重现了昔日宫观风采。所修复的歇马厅紧靠古运河,绵亘约一公里许,总面积四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为圣母殿、玉皇殿、碧霞宫、王母宫等。各殿内塑有碧霞元君、关公等三十余尊雕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每年三月三十日有歇马厅庙会。
歇马厅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期间在临清逗留的地方,当地老百姓又按照自己的见解集资在原有的庙址上修建了“歇马亭”,并且与新歇马厅仅有百米之遥。
&&&&&&&&&&&&&&&&&&&
&歇马厅大殿
&&&&&&&&&&&&&&&&
灵官殿表示:灵官守门
&&&&&&&&&&&&&&&&&&&&&
歇马厅的御马
  御饮井在歇马厅东南角。因乾隆皇帝亲题井名而闻名。走近“御饮井”,井旁碑上乾隆帝亲笔所题“御饮井”三个大字依稀可见。传说,乾隆帝七巡江南每至临清,都要登岸到歇马厅碧霞宫内瞻仰碧霞元君。歇马厅建于明代万历初年,为碧霞元君即传说中的泰山神乘马西巡时驻跸的地方。歇马厅碧霞元君宫总面积四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圣母殿、玉皇殿、碧霞宫、王母宫等,各宫殿气势恢弘,雕梁画栋,绚丽多彩。
  各殿内塑有碧霞元君、关公等三十余尊雕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一次乾隆皇帝在这么大的院子里又是拜元君又是叩关公,甚觉体乏,这时宫女奉上一杯茶,乾隆帝顿觉芳香满口,浑身是精神。问其茶水来自何处,宫女告诉他,是在附近的一眼井里取水泡成的。乾隆帝边品尝边对这水大加称赞,“在京城和江南也喝不上这么好的水呀”,就令宫人笔墨纸砚伺候,并亲笔题名“御饮井”。
临清砖城与临清仓
  因为临清处于山东、河北交界之地,南引徐淮,东连齐鲁,北控燕赵,为畿南一屏障,所以明政府对临清的建设、防卫都十分重视。除洪武三年(1370年)修建了临清储粮仓外,宣德中(约l430~1431年间),又在临清修建了广积仓和常平仓。“岁收山东、河南之赋三十万(石),以节漕力,以望京储,厥为重哉!”这时临清三仓总共能“容三百万石”粮食。设立这么庞大的仓群,必须加强保卫,于是明政府于正统十四年
(1449年),“缘广积仓为基”修建了临清砖城,城周九里余,其中三仓“在西北隅占地有城内四分之一。”正统年间修筑的这座砖城有两个特点:一是离开了经济发达的中州地带。本来,会通河与卫河交会处的中州,是自然形成的工商业会萃之区,是临清经济的发祥地,理应筑城于中州。可是1449年的城址,却选在了卫河东边的三仓所在地,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护仓。二是临清砖城四门的设立的位置,与一般州县城设门的风格极不一致。中国一般州县城的四门大多是每边居中而相对称的。而临清砖城的四门,除东门和南门位置比较适中外,西门则偏北,北门则偏东,显然这都与城内粮仓的位置有关。因为三仓位在城内西北隅,西门偏北,是为了靠近粮仓搬运粮食方便,北门偏东,则是为了避开粮仓便于设立街道。除三仓外,这座砖城还把临清部分官砖窑也圈在了城内。这样,三仓和官砖窑就占了城内二分之一以上的北半区,这里除了一条北门大街外,基本没有其他街道。而官署、营房和各种庙宇,则集中在城内不到二分之一的南半区和东城边,因而城内居民较少,根本没有发展工商业的余地。可以看出,这座砖城主要是出于政治、军事目的而修筑的。当时“公卿威议,临清要地即不守,则燕蓟不可居,而中原不可保。”所以筑城的第二年,明政府便调济宁左卫五所到临清,与原来的临清千户所合为临清卫以司城守,并在城内东门里修建了卫治和营房,同时将东门外“原无税亩”的十三顷荒地拓为教场,训练军队,以图“握不胜之兵,以御可胜之敌”,发挥“京师屏蔽的作用。自是,“达官要人之所递临,而民兵杂集,商贾萃止,骈樯列肆,云蒸雾蔚,而其地遂为南北要冲,岿然一重镇矣。”
弘治二年 (1489年),明政府应巡抚山东都察院右都御史钱钺之请,诏升临清县为直隶州,以馆陶、邱县属之。
  临清砖城明正统十四年(1449)由兵部尚书于谦建议筑城,至景泰元年(1450)筑砖城,由每块二十五公斤左右的方砖用白石灰砌缝垒成。“城墙高三丈二尺、厚两丈四尺,周长九里零一百步”,坐落在现城区的东北角。城有四门:东威武门、南永清门(民国时易名中山门)、西广积门、北镇定门。四门间隔中设望台楼八座四十六间。明弘治八年(1495),兵备副使陈壁续建女儿墙。四门外跨护城河铺筑石桥各一座,桥名因门而定。明正德五年(1510),副使赵继爵,正德八年(1513)年,副使李充,嘉靖十五年(1536)副使张邦教,清顺治十年(1653),副使傅维相继修葺。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州佟世禄复修。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州戴知成重修,两年竣工,耗银十万六千两,加高七米,下宽8米,上厚5米。清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攻陷城池,北城墙毁坏严重。同治十一年(1872)州牧王其慎重修。民国五年(1916),东城墙遭雷击毁,长7米余。民国6年(1917)大雨成灾,西城雉堞和南门城楼倒塌。当时县知事阮忠模曾补修,复设东、西两角魁星楼为了望所。民国二十一年(1932)县长徐子尚在城西南角,开辟博源门以图吉庆,但终因政权腐败,战乱不止,砖城内老百姓外逃无几,导致城垣逐年毁坏,1945年拆除。土城位置在砖城西南,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兵备副使赵继爵驻守时掘堑筑土垒成。嘉靖二十一年(1542)巡抚曾铣、邱文庄提议临清宜跨河为城,于是筑成周围二十多里的罗城。城东、西各设两座城门,东宾阳门、景岱门;西靖西门、绥远门;南钦明门,北怀朔门。水门三处,汶河1处、卫河2处,每处水门各建有月城四戍32间。城墙的高宽与砖城相仿。嘉靖二十八年(1549)副使丁以忠在靖西门、绥远门之间开西雁门1处,嘉靖三十年(1551),建望台32座。嘉靖三十八年(1559)副使张监在水门各建翼楼,设云桥射室。清中叶,农民领袖王伦攻打临清,城垣始毁,民国时期无修,土城毁坏。
  五花槐位于临清市路庄乡辛集村。树高10.92米,围径1.2米,外露的树根上有三个似马蹄状斑纹。
1939年《馆陶县志》记载:“辛集村中观音堂左侧有异槐,夏季放花,每朵五色”。“五花槐”比普通槐开花晚,花期长,花梗呈草绿色,下垂,长短不一;花身长而扁平,形似如意花;花絮像一株株倒垂的鸡冠花,生有小刺儿,顶端呈龙头状。槐花的颜色从里往外呈紫、红、绿、黄、白五色,花香宜人。
相传,五花槐植于前汉。宋太祖过此,正值花蕊灿烂,徘徊树下不忍离去。后来老槐枯死,旁生小槐一株,花仍五色。
  “五花槐”的故事,辛集村代代相传。传说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骑马路过此村,时值三伏天,人困马乏,他把马拴在庙前的槐树上,进庙安歇,但庙外池塘的蛤蟆“呱呱”乱叫,赵匡胤心烦意乱,叹道:“宝蛙啊宝蛙,你们别叫了,让我休息一会儿,要叫,你们到村外去吧。”顿时,蛙声嘎然而止。蛙声刚停,马又“咴咴”大叫起来,赵匡胤急忙走出庙门,见马又踢又跳,把树弄得伤痕累累,便赶忙制止住了马,他惋惜的说:“老槐树呀,老槐树,是我连累了你,实在对不起,愿伤口早愈,枝繁叶茂,花放五彩”。自那以后,这棵槐树花开五色,形成了当地的奇异景观。
古槐植于明代,北面为元代会通闸,明永乐十五年会通河南支挖成,北支遂废,闸废改桥,此处成为连接两岸交通的重要之地,附近居民便在桥旁种植此槐,为路人观赏纳凉之用。会通古槐树高10米,径粗3.3米,树冠复盖68.89平方米。因此树植京杭运河旁,是研究运河变迁、兴废的重要佐证。
吉士口双槐
  吉士口双槐(见下图),是明代嘉靖年间清凉寺内之物,此寺现在已经不存在,只留古槐两株。
这两棵古槐高大茂密,南株树高13米,径粗2.8米,北株树高10米,径粗3米,两株总冠覆盖面积120平方米,是生长在同一根系上的,应了那两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的赞美诗。在这两棵古槐的旁边,就是明代大诗人、“后七子”这首谢榛的故居。故居早已经被历史湮没,只留下这两棵老树供人凭吊。
谢榛故里碑
  谢榛(&1495年~1575)&&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临清人。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大诗人、著名的文学家。谢榛父母皆早逝,谢榛本人自幼右眼失明,这使他早早断绝了科举仕宦之念,而矢志于词曲和诗歌创作。曾被后世金学研究者疑为《金瓶梅》作者。
谢榛自幼聪颖超人嗜学好问,16岁时作的乐府高调,当时被广为传诵。及长,折节读书,摈弃他人,潜心于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研究。现存的《四溟山人全集》词中.收录的诗词在千首之上。诗词论著近500条&,成为诗坛上的明珠。
  谢榛是一个富于正义感的诗人,他终生布衣,不求仕进。河南浚县卢楠饮酒赋诗激怒了县令,遂蒙冤系狱。谢榛闻讯后,一方面寄“枯草又春风,尔怀莫能诉。绿鬓生死间,谁怜鹦鹉赋”之绝句于狱以安慰卢楠;一方面不辞艰辛长途跋涉入京师拜贤哲泣诉卢楠之冤,求其营救无辜。几经周折,待平湖陆光祖选得浚县县令之后才使卢楠获释,沉冤得雪。
  谢榛交游日广,声名日著,秦晋诸藩争延致之,大河南北称谢先生。
  万历三年(1575年)谢榛携贾姬游大名,席间有客请赋寿诗百章,谢桢挥毫急就八十余首,投笔而逝,终年81岁。
  贾姬亲率二子引灵梓归邺葬于城南。
  清嘉庆八年(1803年)临清修葺城池时,在广积门外掘得残碑一块,上镌“谢茂秦故里”五字隐约可辩,知州张光兴闻讯后前往吊古。
  宛园位于临清市第二色织厂厂内。系民营企业家宛秋生私家园林。1999年动工修建,2001年竣工。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内设“热带鱼馆”、“奇石馆”、“运河文化资料馆”和“名人书法碑廊”。
  园内建有石峰、小溪、涧溪木桥、木质风雨桥和人造瀑布等,具有苏州私家园林之风貌。加之名家大作汇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整个园林以运河文化为内涵,布局紧凑灵活,空间划分时闭时合、曲直相间、气氛各异。学界泰斗季羡林称之:“壶中大地,曲径通幽”。
【附件1】康熙、乾隆在临清题诗
巡视运河堤
  清·康熙
旧岁阴霖胜,忧勤亿兆难。
析津通鹊渚,形势接桑乾。
物理常求治,朝堂亦自安。
运堤久未整,岸堰最宜完。
夹道黎民悦,沿河老幼欢。
云客随豹尾,暑气拥仙銮。
九酬贤人泊,三浆龙凤团。
匡床搜典诰,流水秦幽兰。
身罹遏前驾,渔歌进小滩。
去回四百里,舟次五云端。
  清·康熙
岸转蒲帆速,樯回树影低。
波倾闸势险,溜急浪声齐。
通岁歌云汉,今春释惨凄。
往还为赤子,注意今黔黎。
注: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作。
  清·乾隆诗
南来一水贯城,北去三朝川路循。
历遍山东五十闸,节宣深计缅前人。
板闸洪波泻吕梁,云缘蓄水灌溪塘。
因思天下本无事,子美诗中道已详。
卫水西来挟浊漳,汇川北往色微黄。
更无关键资宣蓄,顺注乘流直进航。
几度溯洄复溯游,通漕实籍古人谋。
善经理自足轮挽,冒险何须海运筹。
注: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作。
  清·乾隆
峭岸涌仙宫,香花奉祀崇。
茅家纪兄弟,上帝署三公。
神沛安澜福,人叨利济功。
无为尧舜治,有述勉微躬。
注: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作,无为观在会通河南支河畔,久圮。
过临清舟中
  清·乾隆
卫挟浊漳临汶清,
清因亦浊赴津赢。
默思从善与从恶,
难易不禁为惕生。
叠辛卯旧作一首
  清·乾隆
临清上真宫,檐标奎画崇。
忽然据贼寇,竟自署侯公。
因发八旗勇,遂成不日功。
划邪修正宇,默佑赖恩鸿。
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作。
【附件2】明朝几首赞诵临清的诗
  薛瑄,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河津县)人,永乐间登进士,入阁予机务。卒谥文清,著有《读书录》、《从政名言》、《薛文清集》。为官期间,曾过临清,在卫河停泊,写有《临清曲》,诗曰:“临清人家枕闸河,临清贾客何其多,停舟落落无可语,呼酒只对长年歌。”
王英,字时彦,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永乐进士,选庶吉士,掌机密文字,兴修《太祖实录》,至正统初,累迁为南京礼部尚书,端凝持重,历仕四朝。朝廷文告大制作,多出其手。为官期间,曾到临清登鳌头矶、临观音阁题诗,诗曰:“高阁环绕鲁水滨,中流分派接天津,仰瞻檐上飞红日,俯看波里跃鱼鳞,栋宇峥嵘先得月,阑干潇洒绝无尘,几回人立虚空上,便觉春风散满身。”
  明代诗人沈翰卿《过清源》其一:“扑面游丝抱开,彩云垂幔鸟喈喈。舟车绕郭称都会,莺燕穿花过别街。幕下材官辘轳剑,月中游女凤凰钗。朱缨锦席淹留处,苦忆扬州梦与偕”。
《过清源》其二:“迤俪星桥雀舫回,欲凌倒景上层台。鸡鸣万井烟光合,雉堞重城日晕开。杨柳楼深吹玉笛,蒲桃酒满泛金杯。无端约伴寻芳草,康乐祠前步紫苔”。&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清中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