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语言变迁和定位的变迁

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照片+解说等于摄影文学?――对摄影文学概念的质疑赵小雷
 近几年来摄影文学似乎异常热闹,倡导者都将其视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于是一些国家级的报刊都纷纷推出了有关专刊,如《文艺报》(中国作协)的《摄影文学导刊》、《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联)的《摄影文学艺术专刊》等等,对此笔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其结果却令人无法认同“摄影文学”这一提法,更不要说它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定位了。看来看去都是照片+解说,不知所谓的“摄影文学”从何而来。
首先,任何一个新兴的理论都是在争论中确立的,可关于“摄影文学”的理论却只有一片赞美之声,没有一点不同的看法,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这本身就不正常,要么是作伪,要么就是人为的炒作,而非科学的理论建树。因为既然它是新生事物,那就还处于发展阶段,也就还没有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由此就有讨论的余地,当然也就有讨论的必要。而它能不能最终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更不能由理论说了算,而是要由创作实践来决定的。可关于“摄影文学”的理论却给人一种盖棺定论的感觉,似乎它就是未来文学的方向。理论固然不必落后于实践,甚至可以起一种超前的先导作用,但这绝非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斗争的过程,否则它就不是科学的理论。历史上可曾有过这种没有经过斗争就确立了的科学理论么?
其次,且不论“摄影文学”的创作实践,单就这些理论本身而言,实际上并没有多少理论的成分,而是一种轻薄文人的相互吹捧和恶劣的商业炒作,其肉麻的程度已经到了令人作呕的地步。总括起来看,不外是这样三个方面:其一,将其与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进行简单地比附,以三个代表中的先进文化来论证“摄影文学”的先进性;其二,将其与摄影技术的先进性进行简单地比附,以摄影技术的高科技含量和传播媒介的现代性,来论证“摄影文学”的必然性;其三,将其与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诗画一体说进行简单地比附,以言、意、象的融合来论证“摄影文学”审美特征的创新性。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都是站不住脚的:
所谓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就整个无产阶级文化的普遍性而言的,并非单指某一个具体的文化类型,而所谓摄影文学只是文学中的一个类别,如果说只有摄影文学才是先进文化的体现,那么其他文化形式呢?是否就不是先进文化的体现了?这显然是说不通的。而如果其他文化与摄影文学一样都是先进文化的体现,那么摄影文学的先进性又在何处呢?而它与其他文学的不同之处才是有关摄影文学理论的价值所在。但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其理论上的硬伤。这种观点认为:“富于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摄影文学当之无愧是一种先进文化。仅从物质文化层面来看,摄影文学是接受了现代物质文明的雨露滋润的,从其依托和传播方式来看,它是借助于承载信息文化的现代纸媒来实现的;而其重要创作工具照相机更是近现代高科技的产物。”(世华《摄影文学:一种先进文化的当代创新》载《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以下简称《导刊》)在此,所谓摄影文学的先进性,不过是摄影技术的先进性,文学加上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就具有了先进性?那没有用先进手段的传统文学就不具有先进性了,就不是无产阶级文化的组成部分了?而说到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今天的中国并不比西方更发达,单就照相机而言,国产的远远比不上进口的先进,那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又如何体现呢?因此,所谓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就其精神内涵而言,而不是就它的物质手段而言的。正如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就其发展趋势而言的,而非就其现有的水平而言的,不要忘记,共产党是凭着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大炮的,就其现实水平而言,哪个更先进呢?而先进的物质手段就一定能保证它所创造的文化的先进性吗?用电脑写的文学作品就一定比用笔写的先进吗?果真如此,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该重写了。因此,摄影文学不能单凭其摄影技术的先进性,就“当之无愧是一种先进文化”,它还得有点别的什么东西,以区别于传统文学,从而体现出它的“先进性”来。但是很遗憾,从已有的文章来看,看不出这一点来。这种观点仍然是过去那种以简单的政治定性来代替严谨的学术论证的投机学风的体现,以为贴上三个代表的标签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不是把三个代表看作是一种活的方法论,而是将其作为死的教条到处套用,这起码是对三个代表的误解。由此出发,有的论者就认为,由于互联网、多媒体和影视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今的世界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影视文化,在这些论者看来,传统的文化形式已经不复存在了,它不得不打上影视文化的烙印,因而提出“图象时代的文学”的说法,在这些论者看来:“图象的直接性、直观性、当下性,不仅得到传统的绘画、雕塑的支持,而且得到摄影、电视电影、计算机等现代媒介技术的扩展,如今已经成为公共交往、信息传播、娱乐消费最重要的对象”(《导刊》)。在此,且不论所谓的图象文学能否代替传统的文学样式,但就其与绘画的关系来看,影视和摄影等现代化的图象形式,能否代替传统的绘画呢?结论是显而易见的:绘画并不因图象时代的到来而失去它的存在价值,因为现代科技再发达,它也不能再现出人的心中之意象,而只能照出客观即有的,现实中没有的它再是高科技也是无能为力的,但现实美永远是有局限的,在此就显现不出人的创造性,人仍然是现实的奴隶;不但如此,既是高科技,就不是人人都能轻易掌握的,那么在进行艺术创造之前,人先得学会相应的技术,还得有相应的物质资料,人真正用到艺术创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就必然要大打折扣,在此,人不但成为现实美的奴隶,而且成了技术手段的奴隶,即一个双重奴隶。而不论古今中外人们对艺术和美的定义有多大的分歧,创造的自由则是其中最基本的内涵。因此,不要说摄影了,就是用电脑“画”出的图象,也不能代替传统的绘画作品。而现代化的图象既然不能代替传统的绘画,它就更不能代替传统的文学了,与传统的文学相比,现代化的图象文化固然有其“直接性、直观性、当下性”,但正是这种直观性破坏了文学的心灵性,它对文学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文学的魅力正在于阅读的障碍上,正在于破解文本的审美信息的过程之中,而不在于它的结果。所谓的图象的直观性作为结果的直接呈现,使得对文学文本的阅读成了一般信息的获得,从而剥夺了读者在心灵中重构文本的潜在世界的权利,而欣赏的乐趣却正在于此,即心灵想象的自由。这就如同看电影或足球一样,要的就是个过程,如果有人在事先就将结果告诉了你,你还会觉得有意思吗?文学的诞生并非是因为没有现代影视时的一种替代品,相反,它却预先具有了对它的扬弃功能,它是为了心灵更高的旨趣而诞生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视觉等感观的某一方面的满足。因此,影视等现代化的艺术形式是无法代替文学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的。它们各有各的本质规定,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互相补充,在此用苏珊•朗格的话说就是,没有合理的婚姻,只有成功的强奸,意思是说,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的结合,必然要牺牲一方,而以另一方为主,如歌曲,就是音乐对诗的强奸等等。而所谓的影视文学,并非就是影视加文学,它作为一个偏正组,重点在后边的文学上,是写在纸上的,即剧本。而一旦拍成电影或电视了,就不再是影视文学了。活动的图象,都不能因加上文字而成为影视文学,那么死的图象,即照片怎么就可以因加上了文字而成为“摄影文学”了呢?如果说影视文学是准备要拍电影或电视的脚本,那么,所谓的摄影文学,就应是为了拍照片的脚本,即摄影是摄影,文学是文学,这两者是无法媾和的。
为摄影文学作伥的还有一种观点,就是以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意、象论和诗画一体论来证明摄影文学的合理性。言,当然是文学的语言了,意是作家心中的审美感受,这里的关键是象,它一是指《周易》的爻,二是指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或意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艺术形象,而非具体的物象。因而它与今天摄影里的图象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怎么能将这两者简单地相加成摄影文学呢?说什么,古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高科技的今天得到了完美的实现,这也太牵强了吧?摄影能拍出的只是物象,它能拍出作家的心象和作品中的意象吗?不错,物象固然也可以暗示出一定的意象,但既然是暗示,为什么却要用明指的方式呢?因为之所以用摄影,就是用它的直观性,那么给文学配上摄影的图象,到底是为了明示,还是为了暗示呢?而以所谓画中诗与诗中画为摄影文学立论,更是不得要领,苏轼所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东坡集》前集卷十六《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强调的是诗与画的深层结构的相通之处,即,不论是诗还是画都不能停留在形似的层面上,而是要追求“天工与清新”的神蕴,这在其论王维的诗与画时说得更清楚:“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具体地说就是指,诗中要有如画般的意境,即形象画面;画中要有诗的韵味,即黑格尔所谓的“情致”,而不仅仅是对外在形体的描绘。但这绝非是诗与画的简单相加,而是就诗与画各自的审美特征而言的,在此,诗是诗,画是画,是两者在深层结构上的相通,而不是在外在形态上的消解。也就是说,诗中之画境,是读者通过对诗的语言的阅读在心中想象而成的,并非是用画直接描摩出来的即,读出来的,而非看出来的;而画中之诗味,是观众以视觉对画面的感知在心中品味而成,即看出来的,而非读出来的。前者是把语言在心中化为了画面;后者是把眼中的画面化为了心中的语言。在此诗与画各自吸取了对方的优长,而不因此失去其各自的本质,相反却得到了强化,即相得益彰而不两伤。
但所谓摄影文学则不然,它的画面和语言只是简单地相加,它的组成形式不外是几张照片加上一段文字,它们不是吸取了对方的优长而强化了自我的审美特征,相反却仅仅是为了对方而存在,在为对方服务的过程中消解了自我的本质。更进一步,这种服务本身也是在帮倒忙,所谓画中之诗,应是看出来的,而不应是读出来的,即应该是隐藏于画中,并且就由这画面呈现出来,而不应由画面之外的另一类艺术形式把它揭示出来;同样的诗中之画,应该是读出来的,而不应是看出来的,即应该是隐藏于诗中,并且就由这语言呈现出来,而不需别的艺术形式将其揭示出来。因为,所谓诗中之画,或画中之诗,正是诗和画各自的魅力所在,而不是它们的缺陷,即不是因诗不能显现出它的如画之境,需要画来帮忙,也不是因画不能显现出它的诗意而要语言来帮忙。否则诗和画早就结合成一种艺术形式了,何必要等到今天。而几千年来,诗是诗,画是画,就是因其有各自的审美特征所致,而并非是由于现代影象的高科技所致,高科技只是诞生了摄影,它最多只能对绘画有所影响,但却不能代替绘画本身,对诗就更不可能代替了。所谓美感、韵味、神韵,作为艺术美的显现,都要含蓄,而忌直露,讲究的正是“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而摄影文学中的语言之于画面,画面之于语言,却以打破这种含蕴为能事,唯恐画中之诗不能显露,故以语言明说之;唯恐诗中之画不能明白,故以画面指明之,而且还不是用手工的绘画,而是以高科技的照片标明之。所谓审美者,关键就在一个审字,它的全部享受正在于破解美的密码的过程之中,而不在对其结果的了解上。现在,诗中之画被照片指明了;画中之诗被文字标明了,即结果直接呈现而出,审的过程不复存在了,那么美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所谓摄影文学,不是相得益彰,而是相得益妨,两败俱伤。摄影不再关注自己的本质特征,而是注重对文学的阐释,因而也就失去了作为摄影艺术的内在规定,而沦为一般的照片;文学不再关注自己的本质特征,而是以解说照片为能事,因而也就失去了作为语言艺术的内在规定,而沦为一般图片的说明文字。如果单就摄影而言,它讲究光线、构图、色彩、透视、画面效果等等,对此它可以作得很专业,也就很美,它不需要考虑别的什么;如果单就文学而言,它讲究的是语言的韵味,它可以就此下功夫,而不需要考虑别的。但现在将其搓合在一起就不一样了,如果是就一个主题来作,那么,或者是各作各的,或者是相互照顾,如此形成的结果就是,要么摄影是摄影,文学是文学而两不相妨;要么是摄影不是摄影,文学不是文学而两败俱伤。而如果是以某一方为主,而以另一方为辅,那么是摄影文学呢,还是文学摄影呢?从汉语的习惯来看,似乎应是以文学为主,作为一个偏正词组,文学是正,摄影是偏。但实际上文学在此则沦为了说明文字。
这从其创作实践上也可以看得很明白,就《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上所发表的作品来看,照片是照片,文字是文字,完全是两张皮,使人获得的只是一般的社会信息,而毫无审美信息可言。如《不一样的童年》(摄影纪实文学《导刊》),共有十张照片,每两张为一组,有反映童年时期城乡不同生活场景的照片各一张,共分为五组,将城乡的童年生活进行了对比。就文学而言,先是有一段17行的总的说明文字,然后是每组照片之间有一到两行不等的文字,以点明城乡差别的主题:乡下的孩子坐的是三轮车,城里的孩子坐的是摩托。通过这样的对比,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快乐的形式不同,但快乐的本质却是一样的”这一真理。在此照片显然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语言的作用只是让读者看得明白一些罢了,即仅仅只是说明每组照片的对比性。这样的文字有何文学性可言呢?再如,摄影随笔《惟勤与悟》(《导刊》),就是一张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的照片,外加一句话:“学书之道,惟勤与悟,勤能补拙,悟则生灵。此学书之妙途也。”李铎先生的照片照得不错,但这一是李先生本人长得好,二是像照得好,然而它绝不是艺术,否则所有杂志封面的美人头,或领袖像就都成了艺术品了。 而就其对书法的“妙悟”来看,确是至理名言,然而也不是文学,因它只关乎理而不关乎情。那么将其凑合在一起就因而成了艺术作品了么?是像沾了言的光而成为了摄影作品,还是言沾了像的光而成为了文学呢?这两者间有何必然的联系呢,又怎样相得益彰呢?类似的摄影随笔还有很多,如王蒙的《无题》(《导刊》/)、汝信的《美的找寻》(《导刊》),在此有无他们的照片都无损于他们的文章,它们所起的作用就是让读者认识了这些作家和学者的面孔而已。至于其他作家的也不过是配上几幅照片,再配上几段文字介绍一下他们或她们的身世和文学主张,如陆文夫(《导刊》)、a凝(《导刊》)等等,这怎么就成了摄影文学了呢?它们与新闻又有什么分别呢?要知道作为文学的语言是一种“虚假的陈述”(瑞恰兹),在其能指与所指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只是一种象征关系,是一种情感语言,而非指称语言,它并不一定要指向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摄影文学的语言则沦落到了指称语言的地步,即直接指向照片。所谓言外之意,味外之旨本来是隐含的,要通过想象才能感悟到它,而在摄影文学这里则是由照片直接标明的,从而也就无所谓什么文学的韵味了。至于摄影小说如《颤栗的夏》、《第六枚枫叶》、《心的抉择》者流,不过是将手绘的连环画变成了照相机拍的照片而已,即照片连环画。它虽然比原来的手绘图画清楚了,但却正是在此显出了它的局限性,既束缚了画者的创造性,又束缚了读者的想象性。至于以纪实文学改编而来的摄影小说就离题更远了,因为所谓纪实文学本身离艺术就隔着两层,在此它就完全成了新闻之类的东西了,如《青创会纪实》者流(《导刊》)它同以往的新闻毫无区别,是典型的会议报导,这里哪里有一丝一毫的文学的意思?纪实不假,文学则没有。在所有的摄影文学中,比较接近文学者,只有以自然景物为图画背景的摄影诗和摄影散文了,但它仍然是将文学的韵味具体化、明确化和直观化了,在此图画的弊要大于利,对创作而言,现实中没有此景,则无此诗和此文,照片完全受制于现实,诗文完全受制于照片。对读者而言,诗味不需咀嚼,照片一下子就呈现在你面前了,读者也不不需要和不可能再进行想象了,阅读的过程消解了,而成了结果的直观。对画中之诗而言也一样,想象、品味成为多余,诗已经给你说明了。因此,诗情画意,要么读,要么看(由画中),而不能既看又读。
总之,摄影文学作为图与文的结合不是有机的相得益彰,而是机械的两败俱伤,文学并不会因现代高科技传媒的发达而失去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因为它是指向人类的心灵的,而心灵的旨趣是无法以摄影技术拍出来的,对于已经逝去的现实,它也是无法拍出来的,再造的只是外在的形体,而当时的情感氛围是无法以视觉的形式在现象界还原的,如中国古典名著的文本之与现代的影视剧然,哪一部是成功的?对读者而言,这些影视作品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可能,由于图像的直观化否定了接受者的想象,因而就是被动的接受。所以只要人类的心灵对自由的渴望一是不灭,文学就一日不会消亡。影视满足的只是感官,而文学慰藉的则是人的心灵。西北大学文学院E----:
阅读数[1905]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 找寻你在摄影路上的定位
找寻你在摄影路上的定位
在摄影的路上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当有时拍累了,或是迷茫了就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累,为什么这么不顺,但当你有了自己的目标,又一步步实现时,便会慢慢感知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就会越来越感知到摄影的魅力,从而每天充满着激情。下面是摄影路上你将经历的7个等级,对号入座,看看你现在在哪一级吧。
一. 艺术家: 最高等级(相当于基督神话中的“天堂”)
这是最高等级。
一个艺术家用一种叫照片的确实的形式把他的想象固定下来。在这照片里他捕获事物的灵魂,无论是真实的或是想象的,而观众则对此作出反应。
一个艺术家是使用他的工具的大师。在艺术创作中,当他的灵魂飞迎他正捕获的东西时,一个艺术家超越了通常意义下的存在。 当他不创新时他可能学习使用他的工具。但在创新时相机成为他的头脑的一个延伸,在他可称为能手的技术方面他不作有意识的思考。
作一个与音乐的类比: 一个音乐家可能会练习他的音阶, 但当他演奏时他甚至不会想到他的手指——他遗失在那一刻的激情中。
正如一个专业冲浪者拥有一打的浪板,或者一个吉它师有二十三把斧子,一个艺术家可能会有很多相机,每一个有不同的用途。
类似地,别的艺术家可能只有一个相机,或者根本没有。这无关紧要。
艺术家们有的时候穿着好笑,而且容易呆到很晚才睡。
没有人见过他们的作品,因为他们在提升自己的头衔方面十分笨拙。那些善于做这个的把自己降级为灵魂出卖者。不幸的是,这意味着除非你认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落你不可能见到他们的作品。好的艺术家们通常都觉得把作品展示给别人看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情,除非你和他们十分接近,因为作品是他们的灵魂。
艺术家们用各种相机,包括针孔的、一次性的、或者8x10的。他们用任何所需的器材去创出他们所要的。
二.灵魂出卖者: 第六级
一个灵魂出卖者是一个以灵魂换取金钱或毒品的艺术家。
一个艺术家若将自己降到这个等级,他的眼光可能已经打了折扣。
为什么?因为他靠出卖自己的灵魂买所需的食物,他压低自己的声音以求不违悖这一体系,这意味着他不可能尝试新的风格。
如果一个灵魂出卖者多年来以他的工作付他的帐单,那么只要他还需要面包他就不可能尝试新的风格。
一个有代理的艺术家(画廊或其它代理;如同拉皮条的)如果改变他的风格,他就可能失去他的代理。
因此,一个人出售的艺术从来不会有所提高或改变。
一个有销路的风格就是拉皮条的想要看到的风格。看看Barnbaum的关于艺术性的书。对于一个成功的灵魂出卖者来说,要改变已被接受的风格万分困难。
三. 业余爱好者:第五级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人从摄影获得的收入低于总收入的一半,这和他们摄影的质量没有关系。
这个人喜爱拍照。一个拥有纯洁灵魂的好的业余爱好者可能超越其它等级而成为一个艺术家。
一个在周末拍婚纱以补充日常工作收入的人依旧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他们只是为他们的照片收费。
一个业余爱好者若认为好的相机会提高他的作品,他就会冒着被降级为最低级的器材测量员的危险。太多的业余爱好者被相机生产商误导,以至于相信他们需要好的相机来拍出好的图片。这种想法毒杀创造艺术。
一个业余爱好者若在创造不朽图片的努力中释放自己,他就走上了一条领悟的路。
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是一件好事:从这一等级可以比较容易地成为艺术家。
业余爱好者们几乎总是用佳能单反。
四.拍快照的:第四级
大部分的人都属于这一级。相对于照片或相机,他们更注重记忆。
那些是图形艺术家的或者善于看的快照者常常拍出非同寻常的照片。这些照片给任何一个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快照者是艺术家,而他们并不了解这一点。他们通常穿得比自认为艺术家的艺术家们好。
图片来自于网络
相信这一点:拍出照片的是摄影师,不是相机。快照者用傻瓜机或一次性相机拍出别人用莱卡,尼康,佳能和康泰克斯所拍出的效果。
五.专业摄影师:第三级
一个专业摄影师是一个从摄影赚取所有生活费的人。
一个专业摄影师不为生存而创造艺术,而为商业而制造图片。他们通常比较熟悉工具,能做出不错的图片,但是捕获想象不一定是他们所能做的。当然专业摄影师在他们自己的时间里可以作出伟大的图片。
专业摄影师很少担心相机,除非当他们需要修理的时候。他们几乎用所有的时间找活干,或者抱怨城里的其他摄影师又在降价了。专业摄影师每个月在胶卷和冲扩上花的钱比他们每年在器材上化的钱还多。
图片来自于网络
没有专业自然摄影师。他们要么白天有工作,或者由妻子供养。专业摄影师用尼康单反,玛米亚中幅,和Calumet 4x5.他们买不起大部分严肃的业余爱好者所用的器材。业余爱好者没有网站。
六.富有的业余爱好者:第二级
这些业余爱好者们太有钱。他们买了很多器材,而这些东西又禁锢了他们表达的自由。这些人通常是男性,其中很多是老年或退休的。
这些富有的业余爱好者们用Leica,Contax,Alpa,Hasselblad,和Linhof4x5。这些都是很好的相机,但是他们获得的结果和用Zenit,Pentax,Bronica和Tachihara拍的一样。
稍微穷一点的用Nikon和Canon。
最近他们开始用为报社设计的单反,,比如Canon EOS-1D 和 Nikon D1x。而这些相机的质量比拍快照所用的还差。最愚蠢的那些则等待要价$7000的Contax N。而这些人还是只能拍出比用便宜的胶片单反还差的照片。
糟糕的富有业余爱好者们则把模糊的黑白穷人照当成是艺术。
一些富有业余爱好者们很容易地堕落到最低的精神等级,因为他们太担心他们的器材。而别的则直接进入到创造伟大艺术的殿堂,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所拥有的器材是最好的,从而没有那些担心。奇怪的是,很少有富有业余爱好者拍出一般的照片——他们不是成功便是失败。
七. 器材测量意淫者: 最低级
这些男性(他们的确都是男的)对于艺术和摄影没有兴趣,因为他们没有灵魂。灵魂的缺乏使得他们无法表达想象和感受,所以他们的照片,如果他们做了一些的话,都是失败的。
绝大多数人原有技术方面的爱好,比如工程,计算机和科学。这些人太在乎用数字打分,以至于完全忘记了相机和测试表与最后所得的图片的灵魂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们太在乎测量器材的性能,我们给予他们"测量意淫者"的绰号。不幸的是, 他们中的很多人逛到来寻找关于器材性能的信息。他们中的很多人也玩音响,计算机或车子。正如他们看待他们的相机,他们把这些当玩具,而极少把它们用到原本该用的途经上。
来自于网络
年轻一点的玩游戏,或者上网或聊天。年纪大一点的则加入“相机/器材”俱乐部。(你应当加入“摄影”俱乐部,而不是相机俱乐部,或任何试图给艺术打分的俱乐部 —— 因为艺术完全是主观的, 不能用数字评分。)同样地,这些人从来不用他们的器材创造出引人注目的东西, 但是他们肯定会为拥有,获得或与你谈论这些东西而兴奋。
这些人忽视的一种工具是唯一的有用的工具:光照。
为了他们自己的缘故他们只对器材感兴趣。如果你让着他们, 他们会讲得你耳朵生茧。但是一旦你想看看他们的作品,他们的声势一下子就消失了,或者他们会以为你想看看他们的器材。一个有不错的作品集的人不是器材意淫者。一个拥有器材比好作品多的人可能是那些有一个塞满技术文章而几乎没有有趣照片的网站的人则大概就是。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和这些人交往,与他们聊天,或者看他们的网站。对于单纯的人来说他们象是知识库,但是他们病态而缺乏活力的灵魂特别喜欢把你扯入到他们自己的地狱中去,让你的灵魂一辈子困于担心镜头锐度的泥潭。 一旦你开始担心这个,除了砖墙和测试表你将再也不会拍任何别的东西。
这些人很容易辨别。如果你已经读到这里,你大概已经看过他们的网站了。他们经常有很多关于器材的信息,但是几乎没有真正的摄影作品。如果一个网站没有你崇拜的照片,你得当心它提供的信息。
我不得不将一些器材的图片从我的网站上移走。这些人看我的艺术,但是他们花更多的时间看我的器材的照片! 我所购买的带宽就被这些家伙用来看我的镜头, 而不是用来看我的艺廊中的照片——而那些才是这个网站的意义所在。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41人关注)
&(39人关注)
&(6人关注)CUNT:指女性性器官,亦用以贬低他人,尤指女性我们每个人都犯过错,但有没有一句责骂或奚落让你耿耿于怀,迟迟不能放下?伤人的话就像一记重重的耳光,强烈的痛楚过后,留下不能消散的伤疤,隠隠作痛。Richard Johnson深知话语的伤害,于是用展示语言暴力造成的痛楚,并以"Weapons of Choice"为摄影集命名,说明殴打与语言造成的心理打击同样严重,只是武器不同而已。基于文化与语言不同,责骂和奚落的用字也不同,但某些字词如蠢(Stupid)、无用(useless)等,让身处地球另一端的我们也能感受得到。受责骂的人没有心理准备,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和摆在眼前的错误往往难以直视。只有那句话一直缠绕自己,久久不能释怀。从另一个角度看,很多人在责骂他人时没有谨慎思考,与其说是责骂,倒像是个人情绪的无理宣泄,而有些人只是想要奚落你。到头来,最重要还是受责骂的人是否能明白自己的定位,不逃避责任,不强求所有人都认可你,明白自己的价值。了解问题所在,不重复犯错,面对侮辱不否定自身价值。无论如何,人的心灵都比想象中脆弱,并不是照片与文字保护得了。身体伤疤可以随时间消除,但心灵上的痛楚却深入内心,挥之不去。然而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改过的机会,对别人如是,对自己也如是。FAGGOT:指男同性恋,带有污蔑之意/BITCH:指母狗,亦用以贬低女性STUPID:蠢/MISTAKE:错误BRAT:指乳臭未干的小子/USELESS:无用NIGGER:对黑人的贬称/FAT:肥胖TRASH:垃圾/RETARD:贬低他人智商SLUT:指妓女、荡妇,亦用以贬低女性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数码/彩扩类
门市/管理/策划类
影视/婚庆类
全影人才网
中国婚纱影楼行业第一人才网站,专业提供全国婚纱影楼招聘,儿童影楼招聘,摄影师、化妆师、数码后期等人才求职信息,婚纱摄影、儿童摄影各类影楼综合招聘网站!
客服热线: 咨询热线:400-
版权所有:全影网络有限公司 传真: 邮箱:备案号:鲁ICP备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言的变化和社会变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