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天地网“紫不毓鹿~鹳汤”是什么作用?有哪些药材?

個人化服務
查詢符號(半形)
查詢符號意義說明
表示為「AND」兩個查詢詞之交集
片語以雙引號標示開始及結束,而且只尋找出現順序相同的字詞,例
image process
表示一個字母切截,輸入兩個?表兩個字母,依此類推,例:輸入「Appl?」,查得結果應為appl
常用於英文字查詢
表示不限字母切截,由0~n. 例:輸入「appl*」,查得結果應為appl
常用於英文字查詢
AND、OR、NOT
布林邏輯組合關鍵字,用來擴大或縮小查詢範圍的技巧。
:縮小查詢範圍
:擴大查詢範圍 (3) NOT:排除不相關的範圍
是數位物件識別碼
為物件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碼,可用於永久連結並引用目標物件。
使用DOI作為永久連結
每個DOI號前面加上
便成為永久網址。
如以DOI號為
10.5297/ser.
的文獻為例,此文獻的永久連結便是:
日後不論出版單位如何更動此文獻位置,永久連結所指向的位置皆會即時更新,不再錯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獻
有DOI的文獻在引用時皆應同時引用DOI。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規範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連結。
DOI可強化引用精確性、增強學術圈連結,並給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經驗,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過五千萬個物件申請DOI。
如想對DOI的使用與概念有進一步了解,請參考
數據來源:Academic Citation Index,簡稱ACI
臺灣地區最大的引用文獻資料庫,目前收錄臺灣地區所出版的人文學、社會學領域學術期刊,穩定出刊中的期刊總量約400種,若包含已收錄但後續停刊的期刊,總期刊量超過500種,每年定期公布收錄期刊的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等指標給大眾,並可提供專家學者免費進行學術研究使用。
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某一期刊前兩年產出的論文,在統計年平均被引用的次數。
公式:(前兩年發表論文在統計年的被引用次數)÷(前兩年論文產出論文總篇數)
例如:2010年之影響係數(2011年呈現)
2009年A期刊產出論文15篇,2009年A期刊產出論文在2009年被引用20次
2008年A期刊產出論文16篇,2008年A期刊產出論文在2009年被引用30次
2010年的影響係數
=(20+30)÷(15+16)≒1.61
什麼是預刊文章?
為提供讀者最前線之學術資訊,於期刊文獻獲同意刊登後、紙本印製完成前,率先於網路線上發表之文章即為預刊文章。預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頁次及出版日期資訊,但可藉由DOI號識別。DOI號是文獻的數位身份證字號,不論預刊或正式出版皆不會改變,讀者可點擊DOI連結,或於DOI號前面加上
連結到文獻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預刊文章?
請使用預刊文章的線上發表日期及DOI號來引用該篇文獻。
引用範例(視不同引文格式規範可能有所差異):
作者姓名。文章篇名。期刊名稱。YYYY/MM/DD線上預先發表。
目前無全文,華藝徵求您的同意授權。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學位論文
2007年 (2007 / 01 / 01)
本文藉著對於中日儒學史的回顧,剖析兩者對於臺灣儒學思想的影響,並且將之聚焦於殖民性(coloniality)/近代性(modernity)/本土性(nativity)等面向,最後將本文主要探討的分析文本─《孔教報》放入臺灣儒學史脈絡中加以討論。首章即說明問題意識、研究方法、寫作動機與目的;第二章則論述自臺灣文獻初祖沈光文以來迄清領末期,臺灣儒學的發展與建制,並以新史料的發現,重新定位沈光文在臺灣儒學史的地位;第三章則主要以上述三個面向思索日治時期臺灣儒學思想的發展與變異,藉著說明日本近代儒學的發展對臺灣的影響,闡述日治時期臺灣儒學的因應策略及多種類型;第四章則透過整理與表列《孔教報》主編─施梅樵與相關人物的生平資料,及其於《孔教報》當中的論述,並以「儒學與近代性(modernity)」、「儒學與殖民統治」以及「儒學大眾化」等角度,對於《孔教報》的儒學意涵加以解析;末章即論及《孔教報》的貢獻與價值,以及本文研究之價值與不足之處。
本文嘗試以臺灣儒學史相關論述為文本,以後現代歷史主義、後殖民主義、轉向論等理論為分析工具,呈現日治時期臺灣儒學的發展與變異,及《孔教報》的儒學意涵並點明其價值與歷史地位。
By retrospecting Confucianism history of China and Japan, this study analizes their influences on Taiwanese Confucianism with a focus on coloniality, modernity and nativity, and then the main analytical text, Kong Jiao Bao, is built into the structure of Taiwanese Confucianism history as the basis for discussion. The first chapter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incentives, research methods nd purpose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foundation of Taiwanese Confucianism from the founder of Taiwanese documentary records, Shen Kuang-wen, to the late period of Ching ruling, and the discovery of new historical materials is used
to refine Shen Kuang-wen’s status in Taiwanese C 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ese Confucianism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three aspects, and explicates the response strategies and various types of Taiwanese Confucianism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by accounting for the influences of modern Japanese Confucianism on T the fourth chapter illustrates the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Kong Jiao Bao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fucianism and modernity,”“Confucianism and colonial rule,”and“popularization of Confucianism” through formulating and listing the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of the general editor of Kong Jiao Bao, Shin Mei-chiao and other related figures, and through analizing their writing in Kong Jiao B the last chapter elaborates on the contributions and values of Kong Jiao Bao,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This study tries to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ese Confucianism and the Confucian philosophy, values, and historical status of Kong Jiao Bao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ith the documentary records concerning Taiwanese Confucianism history as texts and post-modern historicism, post-colonialism, and transitionism as analytical tools.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市:正中書局,1992年。
◎川路祥代,《殖民地臺灣文化統合與臺灣傳統儒學社會()》,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余美玲〈鹿港詩人施梅樵詩歌探析〉此文收於第十三屆詩學會議─日治時期臺灣傳統詩研討會論文,日。
◎沈松橋,〈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此文收於《臺灣社會研究季刊》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社,第28期,1997年12月。
◎林香伶〈回顧與前瞻-中國南社研究析?()〉,此文收於《中國學術年刊》第28期,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6年3月。
◎陳國棟〈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性動作〉《新史學》第3卷第1期,1992年3月。
參考文獻(依姓氏筆劃排列)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1994年。
◎《清聖祖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史料叢刊,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臺灣民報》,臺灣雜誌社發行,東方文化書局複刊影印本,1925年。
◎《臺灣青年》,東方文化書局複刊本。
◎不著撰人,《臺灣通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三○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0年。
◎日本舊慣調查委員會,《臺灣私法》,東京:日本舊慣調查委員會,1911年8月。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上)(中)(下),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1997年。
◎全祖望,《鮚埼亭集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兩百一十七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94年。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全臺詩》第一冊,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04年。
◎江日昇,《臺灣外紀》,臺灣文獻叢刊第六十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0年。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一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2年。
◎沈允在,《沈光文公來臺世傳族譜》,雲林大埤:沈允在,自印本。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人物志》臺灣文獻叢刊第六十六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0年。
◎周鍾瑄陳夢林等,《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百四十一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94年。
◎周璽,《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六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1年。
◎施梅樵,《孔教報》,彰化市:孔教報出版會,1936年10月至1938年12月。
◎施梅樵,《捲濤閣詩草》臺中:著者自印本,1921年。
◎施梅樵,《梅樵詩集》,臺北市:龍文出版社,2001年6月。
◎施讓甫編,《鹿江集》,彰化:瑞明印書局,1957年。
◎洪棄生,《寄鶴齋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三○四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72年出版,頁205。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1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人物志》臺灣文獻叢刊第六十五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0年。
◎莊金德等,《臺灣省通志》,臺中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年出版。
◎連橫,《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八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2年。
◎陳乃乾等,《徐闇公先生年譜》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三種,臺銀經濟研究室編印,1961年。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三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0年。
◎程大學等譯,《臺灣慣習記事》(一至七卷),臺灣省文獻會中譯本,1984年至1993年。
◎黃臥松編,《崇文社文集》(卷一至卷八共八冊),嘉義:蘭記書局,1927年。
◎黃臥松編,《彰化崇文社貳拾周年紀念詩文續集》,嘉義:蘭記書局,1937年。
◎黃臥松編,《彰化崇文社詩文小集》,嘉義:蘭記書局,1937年。
◎楊英,《從征實錄》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三十二種,1960年。
◎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3年。
◎鄭亦鄒,《鄭成功傳》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六十七種,1960年。
◎顧炎武,《日知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二、專書:
◎子安宣邦著,陳瑋芬等譯,《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初版,臺灣學生書局,臺北市,2003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二版,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守仁,《王陽明文集?萬松書院記》,考正出版社編印,1972年。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宗教與文化》,初版,博揚文化,臺北縣蘆洲市,1999年。
◎王家驊,《日中儒學比較》,六興出版社,1988年。
◎王國璠,《臺灣鄉土文物淺說》,南投縣: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出版日期不詳。
◎王肅著羊春秋註譯周鳳五校閱《新譯孔子家語》臺北市:三民書局,1996年。
◎王雲五主編漢譯世界名著甲編六百冊,三浦藤作著張宗元、林科棠譯,《中國倫理學史》,初版,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出版。
◎王詩琅,《日本殖民體制下的臺灣》,眾文出版社,臺北市,1980年。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王曉波編,《臺胞抗日文獻選編》臺北:帕米爾,1985年。
◎王曉波編《臺灣社會運動先驅者王敏川選集》,臺北市:臺灣史研究會,1987年。
◎丘荷公著,丘瓊華丘其憲編譯《丘荷公詩文選》,丘輝謙,福建上杭:1999年3月自行出版。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年。
◎伊藤潔,《臺灣─四百年的歷史與展望》,二版,臺北市:新遠東出版社,1994年。
◎吉野秀公,《臺灣教育史》臺北市:南天書局,1997年。
◎朱舜水,《中原陽九述略?朱舜水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四版,臺北市:鵝湖出版社,1998年。
◎艾瑞克?霍布斯邦等著、陳思文等譯,《被發明的傳統》,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
◎艾瑞克?霍布斯邦著、黃煜文譯,《論歷史》,初版,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2年。
◎佐藤春夫著,邱若山譯,《殖民地之旅》,初版,臺北市:草根出版社,2002年。
◎吳密察,《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市:稻香出版社,1991年。
◎吳濁流,《濁流詩草》,臺北市:臺灣文藝雜誌社,1973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8年。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初版,文津出版社,臺北市,1999年。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制度》臺北市:南天書局,1997年。
◎林文龍《臺灣詩錄拾遺》,臺中縣:臺灣省文獻會,1979年。
◎林明德,《日本的社會》臺北市:三民書局,1997年。
◎林茂生,《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臺北市: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臺北:自立晚報,1992年。
◎林慶彰,《日據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初版,臺灣學生書局,臺北市,2000年。
◎法農,《黑皮膚,白面具》臺北市,初版,心靈工坊文化出版社,2005年。
◎法蘭汀、干治士等原著,甘為霖英譯,李雄揮中譯,《荷據下的福爾摩莎》,初版,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3年。
◎邵迎武,《南社人物吟評》初版,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4月。
◎南博著,邱琡雯譯,《日本人論─從明治維新到現代》,初版,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3年。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初版,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0年。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柳無忌、殷安如編《南社人物傳》初版,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6月。
◎張立文、李甦平編,《中外儒學比較研究》北京市,東方出版社,1998年6月。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張瑞和、施懿琳編,《詹作舟全集(三)書信雜文篇》,初版,彰化縣永靖鄉:詹作舟全集出版委員會,2001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初版,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0年。
◎許介鱗,《近代日本論》,臺北市:日本文摘雜誌社,1987年。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之古典詩歌》初版,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7年。
◎許俊雅、楊洽人編,《楊守愚日記》,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許凌雲、許強,《中國儒學通論》,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許雪姬、薛化元、張淑雅等撰文,《臺灣歷史辭典》,初版,臺北市:文建會,2004年。
◎陳金文,《孔子傳說的文化審美研究》濟南市:齊魯書社,2004年。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
◎陳昭瑛,《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初版,正中書局,臺北市,2000年。
◎陳昭瑛,《臺灣儒學的當代課題:本土性與現代性》,初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年。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編譯,《「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初版,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6年。
◎陳漢光《臺灣詩錄》(全三冊),臺中縣:臺灣省文獻會,1971年。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 ,《歷史的再思考》,臺北市:麥田出版社,1996年。
◎曾笑雲《東寧擊缽吟前集》,臺北市:陳鐓厚發行,1934年。
◎曾笑雲《東寧擊缽吟後集》,臺北市:吳紉秋發行,1936年。
◎黃秀政,《「臺灣民報」與近代臺灣民族運動》彰化:現代思潮出版社,1987年。
◎黃洪炎編《瀛海詩集》(上)(下),臺北市:龍文出版社,2006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初版,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4年。
◎溝口雄三著,李甦平、龔穎、徐滔譯,《日本人視野中的中國學》,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溝口雄三著,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 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2月。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臺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年。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初版,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3年。
◎廖雪蘭《臺灣詩史》,臺北市:武陵出版社,1989年。
◎臺南市文化中心編,《第五屆府城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臺南市: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
◎潘乃德著黃道琳譯,《菊花與劍─日本的民族文化模式》,初版,臺北市:桂冠出版社,1991年。
◎潘朝陽,《明清臺灣儒學論》,初版,臺灣學生書局,臺北市,2001年。
◎鄭志明,《臺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初版,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0年。
◎盧嘉興著,呂興昌編《臺灣古典文學作家論集(下)》臺南市:臺南市立藝術中心,2000年。
◎錢穆,《朱子學提綱》北京市,三聯書店,2002年8月。
◎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臺北市:龍文出版社,1992年。
◎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二輯》,臺北市:龍文出版社,1992年。
◎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三輯》,臺北市:龍文出版社,2001年。
◎謝少波、王逢振編,《文化研究訪談錄》,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
◎鶴見俊輔著,李永熾譯,《日本精神史》,臺北市:學生書局,1984年。
◎龔顯宗編,《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三、學位論文:
◎尤隨終,《明鄭至日治時期()臺灣儒學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王文顏《臺灣詩社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9年。
◎吳毓琪《日治時期臺灣南社研究》,成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8年。
◎李進添《日治時期臺灣儒學代表人物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翁聖峰,《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輔仁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1年。
◎游勝冠《殖民進步主義與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文化抗爭》,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0年6月。
◎葉憲峻,《清代臺灣教育之建置與發展》,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蘇秀鈴,《日治時期崇文社研究》,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四、單篇論文
◎子安宣邦,〈從當今日本質問「儒教」〉,此文收逾第一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1997年。
◎文訊月刊〈傳統詩社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文訊月刊》第18期,1985年6月。
◎石萬壽〈沈光文事蹟新探〉此文收於《臺灣風物》第43卷第2期,1993年6月。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第26卷第1期,1998年5月。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此文分載於《臺灣風物》第37卷第1、4期,1987年3月與12月。
◎吳密察〈「歷史」的出現〉,此文收於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所籌備處,1997年。
◎金培懿,〈日據時代臺灣儒學研究之類型〉,此文收於第一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1997年。
◎金培懿〈日本的孔子教運動〉,此文收於《國際漢學論叢》第一輯,臺北市:樂學書局,1999年7月。
◎金培懿〈近代日本中國學者的儒學反思意涵〉,此文收於《國際漢學論叢》第二輯,臺北市:樂學書局,2005年2月。
◎施懿琳,〈日治中晚期臺灣漢儒所面臨的危機及其因應之道─以彰化「崇文社」為例〉,此文收於第一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1997年。
◎翁聖峰,〈日據末期的臺灣儒學─以「孔教報」為論述中心〉,此文收於第一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1997年。
◎翁聖峰,〈國教宗教辨——以《孔教報》為論述中心〉,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臺灣儒學文獻研討會發表論文,2005年。
◎翁聖峰〈日據時期()臺灣的儒學與儒教─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此文收於《臺灣文獻》第51卷第4期,日。
◎翁聖峰〈江亢虎遊臺爭議與《臺游追記》書寫〉,此文收於《臺北師院語文集刊》第9期,2004年11月。
◎張我軍〈新文學運動的意義〉,此文收於張光直編《張我軍全集》,臺北市:人間出版社,2002年。
◎盛成〈復社與幾社對臺灣文化的影響〉,《臺灣文獻》第13卷第3期,1962年9月。
◎陳昭瑛,〈清代臺灣鳳山縣的儒學教育〉,收入第四屆高雄文化發展史研究會論文集,高雄市政府,1996年。
◎陳昭瑛〈清代臺灣教育碑文中的朱子學〉,收入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
◎陳培豐〈從教育勅語到臺灣版教育勅語──近代日本的儒學、天皇制與殖民統治〉,發表於「臺灣與遺民儒學:」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臺灣儒學研究室舉辦,日。
◎陳瑋芬〈由「東洋」到「東亞」,從「儒教」到「儒學」:以近代日本為鏡鑑談「東亞儒學」〉,此文收於《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一卷第一期,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出版,2004年6月。
◎黃美娥〈日治時期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此文收於《臺灣風物》,第47卷第3期,1997年9月。
◎黃得時〈臺灣詩學之演變〉,此文收於《孔孟月刊》第21卷第12期,1983年8月。
◎葉榮鐘〈「大眾文藝」待望〉此文收於《南音》第1卷第2號,日。
◎蔡淵絜〈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化運動中反傳統思想初探〉,此文收於《思與言》第26卷第1期,1988年。
◎鄭志明〈臺灣儒學本土化的發展方向〉,本文收於第二屆臺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大中文系主編,1999年。
◎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一)〉,《臺灣文獻》第10卷第1期,1959年9月。
◎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二)〉,《臺灣文獻》第11卷第3期,1960年9月。
◎龔顯宗〈臺灣文化的播種者沈光文〉,此文收於《第一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市:成功大學中文系舉辦,一九九七年六月。
五、網站: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國家文化資料庫
http://nrch.cca.gov.tw/ccahome/
臺灣大百科
http://taipedia.cca.gov.tw/index.aspx
被引用次數
文章公開取用時,將寄通知信至您填寫的信箱地址
購物車中已有多篇文章,請問是否要先清除,或一併加入購物車中購買 ?
客戶服務專線
服務時間:週一~五
9:00~18:00
地址:234台灣新北市永和區成功路一段80號18樓
(C) 2011airiti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