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况下彭羚 取消资格下载讲师资格

我是2015年上半年考下的教师资格证,笔试面试都过了,就是错过了申请资格认定的时间,请问今年的申请资格认定时间大约是什么时候?还有我的合格证明是纸质的,我看公告说今年要取消纸质的,直接在网页打印,这对我有什么影响吗?_在线问答
官方微信教师资格考试网微信号:ntcecom
考生关注:
您的当前位置:
我是2015年上半年考下的教师资格证,笔试面试都过了,就是错过了申请资格认定的时间,请问今年的申请资格认定时间大约是什么时候?还有我的合格证明是纸质的,我看公告说今年要取消纸质的,直接在网页打印,这对我有什么影响吗?
&网站管理员回复
您好,没有影响。 感谢您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的关注!您现在的位置: &&
>> 哪些行为会丧失和撤销教师资格呢?
哪些行为会丧失和撤销教师资格呢?
来源:环球网校
  【摘要】哪些行为会丧失和撤销教师资格呢?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回答:详见以下回答。
  点击查看:
  环球网校学员提问:哪些行为会丧失和撤销教师资格呢?
  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名师解答:您好,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丧失教师资格的,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教师资格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
  (1)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
  (2)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编辑推荐: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频道或,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Ctrl+D进行收藏,以便随时查阅。环球网校教师频道小编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 &&
>> 哪些行为会丧失和撤销教师资格呢?
网络辅导试听
教师资格最新资讯 ―>
教师资格试题专区 ―>
教师资格复习资料 ―>
教师资格辅导在线 ―>
教师资格考试培训 ―>多地试点取消教师资格终身制&如何5年一考引关注--教育--人民网
多地试点取消教师资格终身制&如何5年一考引关注
&&&&来源:&&&&&
  当教师不再是“铁饭碗”  近来,陆续有省份开始试点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教师资格在首次注册后将不再是终身制,取而代之的是每5年注册一次。“5年一检”考什么?如何考?谁来考?社会各界展开了热议――  从“入门一考”到“5年一检”,教师资格考试将不再终身有效。9月1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颁布,要求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事实上,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从去年就已开始试点。“先选择两个省份试点,明年再推动至6个省份试点,预计用3年时间成为全国性常态制度。”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曾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如此透露。“所有教师都要接受每5年一次的定期注册考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今,试点已过去一年,各试点省份是否如期开始实施?该项将影响我国上千万教师的改革举措对教师而言是“负担”还是“催化剂”?“5年一检”能否达到提高教师素质及教师队伍质量的目的?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从入门一考到5年一检  浙江、湖北两省已经在去年启动了试点,今年如期推广至广西、河北、海南、上海4省份。  近日,上海市教委表示,作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今年开始,上海中小学教师资格在首次注册后将不再终身有效,取而代之的或是每5年注册一次。  事实上,上海此次实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并非孤立,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教师队伍建设各项改革举措正在逐步推进,而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的教师定期注册制度则是从去年起,就开始陆续在各个省份试行。  2010年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据此要求,教育部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试测,制定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资格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该办法,浙江、湖北两省已经在去年启动了试点,今年如期推广至广西、河北、海南、上海4省份,这6个省份的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注册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也已陆续出台。  根据我国1995年发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具备教师资格条件的公民只需通过国家举办的或者认可的教师资格考试,便可终身为教师,并无时限规定。而涉及到“责罚”,只有“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的”和“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才能撤销教师资格。因此,多年来,教师行业在所有人眼里,几乎和公务员一样,是可以干到退休的“铁饭碗”。  而参考国外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大部分发达国家都要求定期更换教师资格证书,并对不同的教师类型有不同的时限更换要求,且一过有效期必须重新确认。  所以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社会对教师质量要求的与日俱增,随着和教师行业类似的医师被取消上岗资格终身制,教师行业进行定期资格考试的呼声渐起。  如今,旨在建立中小学及幼儿教师准入门槛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考核制度已经进入试点,“所有教师都要接受每5年一次的定期注册考核”,许峰在去年的发布会上表示,考核要对这5年内该教师的方方面面进行评审。同时,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  “5年一检”――教师这个传统的“铁饭碗”该不该打破?对我国上千万教师有何影响?定期注册应该如何考?考什么?谁来考?一时间,社会各界及媒体网络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邓小平"连横"多少国家进国内顶尖大学当老师需要哪些条件?
文科类学科的要求又是如何呢?比如文学类,社科类?比如学历程度?关系程度?黑幕大吗?
按投票排序
如果辅导员之类的不算老师的话。博士,海外一流学校的背景,拿得出手的论文加持,最好再来点领域权威做导师的光环照耀,更好么学校里面有本学科的骨干人士鼎力推荐。现在一流院校的门槛还是非常高的,关键还是有硬实力,特别是写论文的能力。当然,在中国么,guanxi永远绕不开的,你懂的。
虽然国内事业单位找工作关系很重要,但是首长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目标是国内顶尖大学,如果你是块塑料,再强的关系也就行政后勤岗,不会教学岗。当大家都是差不多的铁的时候,才去拼关系。各个高校招人的条件硬杠杠在学校招聘启事上都写的很清楚,这里没必要再啰嗦。不过一般都是最低要求,比如博士学位,毕业学校要求等等。能够满足这样要求的“铁”实在太多了,如果你能让自己再硬三分,那么就有战胜关系的希望。我几个同学的例子。一个是浙大心理学博士毕业,无海归背景,毕业后先到武汉大学做了几年博后,相当于先做几年学徒工,然后转教学岗。一个是高中同学,本科保送南大,后在斯坦福读博,好像基础物理方面的,留学期间在nature、science上灌过水,现在回南大教书,已经被聘为教授博导了。一个是我大学同学,浙大临床七年制,毕业后不做临床了,去耶鲁读了生物的博士。现在毕业后回浙大教书。她老公在耶鲁认识的,学计算机的,本科好像是上海交大还是复旦,现在也在浙大教书。这些都是我差不多可以确定,应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即使有关系也是老板间的,等于是上学以后建立起来的,关系的基础应该还是对人能力和学术水平的信任。当然了,如果是学医的话,在附属医院工作,熬上二十年,运气好晋升到副教授,也是教学岗。在硬杠杠条件上的要求我觉得还在其次,关键是你得先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到顶尖级大学当老师是想图什么。要知道,在这些大学当老师压力可是很大的。上次开同学会,上面说的这个耶鲁回来的同学讲的,他们海归回来也只是讲师,每年有SCI要求,课题要求,而且要求四年还是六年内(具体忘了)达到升副教授的条件并且晋升副教授,如果达不到,那么不升即走。那天我们聚会吃完饭送她回家,已经十点多了,她打电话给老公说,我要到家了,你赶紧从实验室回来吧!她当年之所以放弃临床,是因为不愿意太多和人打交道,而是喜欢实验室研究。她老公在自己的研究方面也是兴趣极大。所以,虽然有这些晋升要求,他们也还是乐此不疲。在大学教书正好是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可以有好的实验室和好的学术平台。所以,进大学教书只是一个入口,一个开始,大学只是你需要的舞台,你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应该是在大学发展所进一步需要的那些东西,比如对学术的兴趣和执着;而诸如学历之类的东西,只是些敲门砖罢了。如果仅仅是像题主说的那样,因为对某个老师的非分之想,而产生的这种职业选择,最好还是三思。
题主问的是顶尖大学,我们学校比起来算是二三流学校了昨天院长还说了进人的新条件下面这些是起码条件:1、phd,这个没的说,老早就是这样了;2、C9或者世界名校的phd,好像可以放宽到9853、本科起码211(目前这么执行,明年不知道会不会继续提高)至于论文,肯定不可能是说的什么核心期刊上发过文,这都啥学校呀,只在核心期刊上发文,博士学位都拿不到。起码是要高水平的论文(SCI,SSCI)有个1-2篇,将来准备实行代表作制度,至少要有1篇拿得出手的论文(高引)。另外要联系准备投靠院系的系主任,看看人家有意愿引进你不。慢慢的高校也在引入tenure制度,进来了只是暂时的,几年升不上去就走人。上面说的是我校(二三流学校),一流学校自己加码,例如必须要有海外经历,必须是国际名校的博士,必须做博士后,SCI论文,他引次数多少等等。
我借用一下之前写的一个关于国外博士毕业后如何在国内高校找到教职的一个帖子,来从一个侧面回答一下LZ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需要的朋友:【声明】本文内容个人保证属实,但是不能保证对于每个读者都适用。因为很多政策变化很快,而且形势也是一年和一年很大不同,再加上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国内的各个城市和高校都有不同的规定和政策,所以本文仅供参考。请读者操作的时候务必和相关部门打听清楚具体政策和手续,以免误事。如果你觉得对你和周围的朋友有帮助,欢迎转发。
回国半年多了,前几天把入职手续办了,成了光荣的大学教师队伍的一员。一路走来很多感想和收获,也慢慢地了解了一些情况。正好这几天有几位在国外的朋友问起这方面的经验,我就把我已知的情况跟大家啰嗦几句,希望能够帮上有同样需求的朋友们。
文章很长,所以把一个想说的放在前面。如果你确实想回国做老师,在犹豫是现在还是以后,我建议趁早。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在国外呆的久了,成家了,有了孩子什么的,回来就变得非常艰难,周围很多朋友有这样的体会。另一个原因是,国内最近几年从国外引进人才的力度非常非常大,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不计代价。这样的形势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地机会,但是我不知道这种机会能够持续多久。按照我的观察,应该不会持续太久了,这两年应该会减缓。为什么呢?一个是钱的原因,一个是学校的资源也基本上饱和了。我记得我去某引进人才力度非常大的大学的化学系访问,他们的老师跟我说最近几年新招的人特别多,现在从空间到设备到学生都无法合理分配了。除非中国大学进一步的扩招,或者中央有什么新的鼓励政策,否则对于人才引进的力度应该会减缓。说白了,招了这么多年了,差不多够了。这是我个人的感觉,仅供参考。
先介绍一下自己情况:本人国内本科毕业直接出国,在美国读了化学博士,然后裸回,现在在一所理工科为主的大学的分校做副教授。
本文适用人群:在国外读书或者工作(主要针对的是博士在读以及已拿到博士学位的朋友),希望直接回国,或者干几年(不论是工业界还是Postdoc)再回国,回国后进入一所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后者为主)。在美国已经有教职,希望回国继续从事科研领域的也是适用人群,但是这部分朋友起点高一些,后文说的一些内容可能不是很适用,请酌情参考。一. 你为什么要回来做老师?
开篇先讲点心里层面的。
既然你看到了这篇文章,那说明不管怎么样你是心里有这个想法的,想要回国,而且回国后进高校,做做科研,教点书,育育人。对于在国外拿了博士学位的朋友,摆在面前的无非是四条路:回国vs留在国外;进入企业vs学术界,我和我的朋友们在毕业的时候大多也是在这几种方案中思考我们的去路。其他的诸如黑下来啊转行啊结婚生子啊,以及回国休息啊公务员啊等等暂且不表。
那作为这四条路之一,回国任教有什么优劣?我简单谈谈自己的感想。想法不成熟之处,请大家批评。优点:1)所有回国的优点,诸如离父母近,结束异地恋,好吃的多,朋友在国内,人脉广,受不了国外的文化,等等。2)教师这个职业社会地位相对高一些3)这个职业的薪酬算是能让人衣食无忧(一线城市买房这个暂且不表)4)工作时间灵活,假期多5)比较容易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违心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时候比较少6)教书育人,比较有成就感,有造福社会的条件缺点:1)所有回国的缺点,诸如空气、食物、社会制度、硬件软件和西方的差距、人际关系复杂、子女教育,等等。2)除非是在很好的学校,而且你掌握的资源丰富,否则科研条件和西方先进的院校还是差一截。3)科研人事架构和西方(尤其是美国)很不同。国内基本是大课题组制度,美国基本是单兵作战。这一点后面会更深讨论。4)学术气氛和外面不一样(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开高水平学术会议的机会在自己职业发展初期可能会少很多。
优缺点自己心里有数的话,做决定就是个人的事情了。不管怎么样,四条路并没有哪一个是一定正确一定完美的。人生的十字路口,走哪条路会有什么样的精彩,谁又能知道呢?
姑且认为你看到这里,心里还是愿意考虑回国进高校任教的。那我们接着来看:二. 回国任教职位申请流程
来点干货吧。从你决定要回国任教开始,以下是我个人总结的流程:【1. 前期准备】1)狂发paper。能多发就多发,影响因子越高越好,没接收也要有submitted。这个对于理工科来说简直就是你能够进入什么档次的学校,获得什么职位,拿到多少启动经费,有多少学生,将来获得什么样的成就的唯一资本。。。所以,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会错。如果你phd期间文章发的少,或者老板不够给力,那最好是能够去做个postdoc。2)准备两份清晰明了的中英文简历。上面除了简历应该有的内容(如果你不知道简历应该怎么写,请参考你老板或者别的教授的CV),还应该强调你国内毕业学校和老板、你现在的老板是谁(有多牛,简要介绍。比如如果是诺奖获得者,你一定要写上)。另外,你每篇文章的影响因子和特殊备注都要在引文后面标注,比如是否有媒体报道,是否是某个领域的重要成果,是否被CNS(Cell, Nature, Science,指代领域顶级期刊)引用或者正面报道,还有文章引用率(如果没人引就别写了。。。)。这份简历是你求职过程中最最重要的工具了,一定要及时更新信息,把自己的正面形象烘托得好一些。3)跟你的老板,committee member,合作者,业界大牛(如果认识的话)等等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个功夫要下在平时。国外的教授(比如美国人)性格比较简单,如果你平时表现好,对他们态度也端正友好,那他们也会对你好。养兵千日,等你要推荐信的时候他们才会乐意给你美言。我个人反对临时抱佛脚的行为。这太功利了,而且你能保证人家会对你有好的评价?拿到有分量的推荐信还是很有用的。不过最重要的还是第一点。【2. 信息获取】
去各个渠道打听国内高校招聘信息。有大概六个渠道:1)口口相传:你的国内的亲朋好友,师长什么的;2)求职网站:51job,智联等等;3)高校主页上的招聘信息。有的学校有专门的人才招聘页面,有的要到人事处网页去看;4)科学网的人才招聘频道: (以及类似的网站。我只知道这一个);5)你可以去你心仪的学校的院系找到负责招生的老师的联系方式(或者直接找院长系主任),或者人事处负责人,直接讲一下自己的情况,然后问问他们现在是否招人,政策如何,待遇如何等等;6)参加学校在美国举行的宣讲会。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会组织宣讲团到国外(主要是美国)进行宣讲。这是了解学校信息、政策、待遇的好机会。一般会有学校主管领导和人事处负责人参见。你可以直接在现场咨询,投简历。
以我的经验,5、6途径最靠谱,最容易成功。
总之一句话,广撒网,但是要有针对性。
另外,补充一下,你可以在不同的院系多看看。不是每个学校都是一样的院系设置方式。比如我是做纳米材料的,有的学校化学系这个方向的老师比较多,有的学校在材料系,有的是在物理系,有的学校专门有纳米系,或者有纳米中心啊多学科交叉中心啊什么的。总之,机构设置可能很复杂,你最好多看看多问问。还有就是,可能某些院系不招人,但是新设立的中心在招人,而且待遇很好,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还有,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如果你没有做点功课,确实对不起这个机会。【3. 申请流程】
信息了解到了以后,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对未来发展的判断和各方面综合因素(这个讲起来就复杂了,一线城市vs二线城市,NB学校vs地方普通高校等等),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几个学校是自己比较倾向选择的。求职的流程大概为:
以下申请人-申;人事处(或者相关院系)-校1)申:投简历2)校:预审简历。联系感兴趣的申请人。如果双方之前没有接触,这里校方会简单介绍一下学校和院系情况,以及相关人才引进政策,申请人也应该简单了解一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3)申:根据了解的情况进一步决定是否跟进。4)校:获得申的反馈后,内部小讨论,决定是否面试。5)申:参见面试。面试通常是在国内学校举行。不同的学校要求可能不同。有的地方可能需要申请人准备一个学术报告(通常会要求英文进行),外加一个教学展示,可能还有其他的面试环节。有的地方可能比较简单,只要给一个学术报告。也许有的地方什么都不要求,直接省略面试环节(这个相对少见,因为现在国内高校人才引进制度还是相对完善了很多,都有流程要走的)。6)校:根据面试结果,教授会(或者学校的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讨论,决定offer情况。7)申:接受或者拒绝offer(可以讨价还价)。如接受,需要签署接受聘任的文件发回国内(个人认为这个还不具有法律效力)。
声明:以上流程为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了解到的情况整理出来的。大概的步骤是没错的,比如通常有一个面试环节,面试后通常学校那边会开一个会决定给谁什么待遇和职称之类的offer细节,然后申请人和校方讨价还价,最后签协议。取决于申请人的背景和国内的人脉,这个过程可能很顺利,也可能比较漫长。
补充一下:学校每年招人是有窗口期的,一般是希望走完程序以后能赶上新学期开始。如果你没有看到学校的招聘信息,可能是一拨招聘结束了,下一拨还没有开始。可以咨询一下人事处或者相关院系。【关于讨价还价】
特别想要谈谈有哪些东西是在签合同之前需要争取的(能不能争取到是其次)。以下的这些条件能多争取就多争取一些,但也应该尽量结合自身和学校实际情况,不要好高骛远,提太夸张的无理要求。1)职称: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讲师-副教授-正教授,这个升迁之路是等级森严的,而且每一个台阶都有非常多的人在跟你争。所以从起点,能争取多高就多高,别的可以放在第二。
从实际的角度讲,国外回来的小海龟一般最高给到副教授。沿海发达城市的一流大学可能副教授都不行。除非你有CNS这种级别的文章,或者是你们领域世界知名的人物等等,否则直接争取正教授几乎不可能,毕竟正教授从职称上已经走到头了。好多人一辈子都没评上正教授,你一个小年轻,过来就是,如果水平不够镇不住别人,是会影响工作的。即便是副教授或者助理教授,也有一级、二级、三级等等,从职称上没区别,但是对于待遇有些许影响。
另外,副教授是一个槛。拿到副教授,你就是高级职称了,可以申请面上项目了,可以这个那个,总之,尽量拿到副教授吧。话虽这么说,拿不到也没怎么样,金子总会发光的,下次评的时候照样能上。2)博导:这个决定了是否能够带博士生。大家都是从博士生过来的,应该明白博士生对于科研的重要性。尤其是国内很多学校硕士生两年或者两年半就毕业了。虽然还是有很多优秀的硕士生完成课题很好,但是不可否认这些时间对于做好科研实在是有些紧张。在有些学校,博导这个职位是非常稀缺的资源,竞争非常激烈,甚至宁可给你高职称,也不给博导。3)启动经费和实验室空间。这对于理工科实验性领域的科研人员来说尤其重要。不同学校政策不同。有的学校对于海外引进人才有些特殊扶持。如果你有好的想法,或者确实有要求,建议在跟学校沟通阶段就直截了当提出来,不要拿到offer了才后悔怎么没有说清楚。从另一个角度,如果你不提要求,学校不会主动给你,而且也许还认为你没有什么追求。。。当然也要掂量一下自己,不要狮子大开口,小海龟提一个座头鲸级别的条件。。。4)其他:比如办公室啊,每年能招几个学生啊,住宿地方怎么解决啊,能不能落户啊(现在对于海外引进人才各地落户政策还是普遍比较宽松的),子女配偶工作和户口什么的能不能解决等等。这些对于财大气粗的学校来说不是太大的事儿,而且如果你足够优秀,学校非常乐意通过这些边边角角的恩惠把你拴住(毕竟比起职称博导经费什么的,这些都是小事儿)。
拿到了offer,你在美国办好了手续,就可以嗨皮的飞回国了。回国之前有两个东东要拿到:博士毕业证书,以及大使馆出具的留学证明。这个证明的获取方式,请参见我的另一篇日志,。三. 回国后入职手续流程
回国后去学校办理入职手续,需要一大堆材料和步骤。我以我的经历来说明:
以下摘自学校给我的官方文件1)个人简历1份、个人1寸近照2张;2)最高学历、学位证原件及复印件;3)有效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4)XX市人事局指定医院调干体检证明;5)XX市“外国专家局”提供的“出国留学人员资格证明”(海归人员)6)国外学历学位验证证明(海归人员)。7)留学回国人员证明(留学回国人员需要提供,使领馆出具。请务必在回国前到使领馆办理/如为香港博士后或研究员,请提供中联办证明)
这其中5-7是咱们海归需要额外准备的。我的日志《》讲了6、7的办理。5是回国后拿着6、7两个文件到另一个部门办理的。不同的城市也许政策和规定不一样,说不定你所去的城市不需要这个5.,但是6、7一般都是需要的。不得不佩服这个官僚制度,需要这么多文件证明我去读了个非野鸡大学的博士回国。这些文件都是需要时间办理的,请提前估算好时间,免得需要报道的时候发现还没有办好。【关于档案】:我们学校报道的时候需要把档案先转过来,需要个人自己去弄。我是专门跑到出国之前存档案的地方取出来,自己带到单位,报到当天连同其他材料一并交给人事处的老师。这个请务必和你要去的单位的人事处核实流程和要求!档案这个东西真恶心,一点用也没有,还担惊受怕,生怕丢了。我取档案的时候需要身份证原件,新单位给开具的调干函,还有一个叫《报到证》的东西。这个报到证是大概16开的一张浅蓝色的纸做成的证件。我完完全全的忘记当时发毕业证的时候还发了这个,还好在家里找到了。据说如果找不到非常麻烦,档案取不出来。。。如果你寄存档案的单位不让你自己取,非要邮寄到新单位,那据说要走机要,比较麻烦,时间比较久。四. 入职后其他手续
入职了你以为就可以安心坐下来搞科研了?图样图森破!下面是我报到后所完成的(以及现在还在做的)事情列表:1)校园卡(什么银行卡啊饭卡啊图书馆卡啊门禁卡啊之类的,最好是全部集合成一个,省事儿)2)办理社保3)签劳动合同(如果有时间,建议你还是好好读读,或者找个懂行的人帮忙看看)4)办理网络账号(我第一个办的就是这个。饭卡可以没有,没网不行)5) 填写“基本工资核定表”6)申请临时住处(一堆表格)7)申请科研启动经费(我们学校还需要写一个跟国家自然基金一样的申请书。。。)8)安装固定电话,申领办公用品,做名片等等办公室杂事(一堆表格)9)办理户口落户手续(又是一大堆表格)五. 基金申请
我入职的时间是2月下旬。这个时间不是挺好的嘛,不是刚过完年么,万物复苏啊,春暖花开啊,blah。所有大学科研人员都笑了。因为大家都懂,2月下旬3月上旬是刺刀和眼珠都见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关键时间。所以入职一堆事情赶上基金申请的尾巴,真是忙得我四脚朝天。作为一个刚回国的小海龟,基金申请是一定会重点参与的。因为刚开始的科研经费本来就不多,而且顺利获批一个项目并良好的完成,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如果你有志于在国内学术界有个立足之地,基金是一定要重点关注的。
我在回国之前对于基金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国外的时候老板没有让我参与过基金的申报,国内则是本科毕业就出国了,也没有机会参与。所以回国之前我只是大概知道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千人啊百人啊青千啊我也都是有所耳闻,不是很明白都是些什么要求。现在回来一段时间了,有些非常粗浅的认识了,写出来主要给还在国外不是很了解情况的朋友们参考一下。具体要求,和背后的水深,这个还要各位自己把握。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这个是国家最大最权威的基金项目了。分几种类型:
最小的是青年基金,对35岁以下的男性(女性要稍微大几岁)开放,一个人一辈子只能获批一次,项目3年,总共给25万左右的经费(术语叫资助强度)。刚回国的小海龟一般申请这个。
上面一栏是面上项目,要高级职称(副教授、教授)才可以申请。资助强度80万左右(我都说的是理工科实验性的课题),时间4年。面上是大多数教授主要申请的。
再往上还有什么863啊重点项目之类的。太高了,我小海龟可望不可及。基本上是给领域内有地位有关系的大小山头的。
自然基金是公认国内相对最公平水最清的申请。大概流程是3月份申请书交上去(BTW,格式非常八股,检查格式以及其他要求有没有违规的就把我累得半死),然后基金委会分发给领域内相关专家审查(他能看到你是谁,你不知道专家是谁),然后评分,决定是否进入审查会议。上会的本子再有若干比例被刷掉,剩下的获得资助,年底的时候资助决定下来(青年基金各学科资助率都是大概20%)。客观来说,海龟的本子中的几率会高一些,但是远远不是你觉得你能中就肯定中的地步。中了青年基金,对于小海龟来说就是一个小小的胜利了。钱虽然不多,但是意义很重大。而且对于我们这种刚开始没什么经费的人来说,25万也是巨款啊。。。
关于基金申请的经验和相关讨论,可以去小木虫的基金申请版面看看,我没什么资格讲太多。2)省市的地方性项目不清楚内情,没申请过。3)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课题没申请过,不是很清楚4)企业合作课题
所谓“横向课题”(上面的那些是纵向课题)。也是很多教授的主要经费来源之一。我觉得能拿到这种项目挺了不起的,因为肯定得会活动关系吧,而且做的东西也得确实有用吧。六. 人才计划
这个是另外一个资助渠道,也是海龟最关注的。这个人才计划分国家的、部委的、地方的等几个级别。国家的嘛,主要是青年千人(小千人)、千人计划(大千人)、百人计划、长江、杰青、优青、新世纪人才等等。地方上还会有一些省市级的什么杰出青年啊、学术带头人啊、这个人才那个学者啊,不一而足。
其中对于我们海龟来说,尤其是小海龟,大概就是青年千人和优青还可以争取一下了(其他的都需要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声望,不是小海龟能够奢望和染指的)。这两个关于谁难谁易我听过不同的说法。姑且认为难度相差不多吧(又暴露天真无知了。。。)。1)青年千人
我不是青千。
青千是一项针对海外年轻科研人才所设立的人才引进计划,11年开始,据说每年引进400人左右。要求40岁以下,在海外著名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并且在国外工作满三年(博士后也算,大部分人是走这个途径)。如果没有满三年,特别优秀的也可以破格引进(破格水就深了。。。)。待遇嘛当然很好了,个人补助一沓子钱,科研经费百万这个级别。很多学校还再配套同样数额。比如你拿到100万的国家经费,学校再给你100万经费。一下子就觉得富起来了,该买什么仪器啊设备啊都不用缩手缩脚了。
拿到了青千算是学术生涯开了个好头。一来有了这个头衔,跟学校讨价还价的机会大很多,容易争取很多学校的资源;二来以后申请别的项目什么的也有了骨气;三来,很多学校对于青千的待遇和职称支持力度很大。比如我们学校,如果是青千直接就是正教授博导。
青千申请是要依托学校的,学校在申请过程中也会出很多力。这种竞争非常激烈的人才项目,没有人挺你,除非你资历真的没话说,否则很容易就落选了。
大家当然很关心什么样的条件能够申上青千了。其实大家都明白,要有牛文章,国外跟的是牛老板,国内还有人脉,而且所在单位还是一流大学并且力挺你,这个青千不中也难。至于具体的条件,可以去看看每一批中青千的人他们的背景和成绩,心里大概就有数了。说句通俗的,能评上青千的,绝大多数都是平时我们挺佩服的,工作成绩也是大家都承认的那种。2)优青
关于优青我知道的比较少。这也是一个针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人才计划,但是没有海外留学的要求,所以适应面大一些。竞争也很激烈,也需要很强的后台支持。根据我在网上看到的信息,优青大多数是博士期间工作很好,然后自己独立科研以后也获得了很好地成绩,8-10年内科研情况稳定良好,在国内已经有了一些小名气。当然,也有从国外回来就青千和优青都顺利拿到的(太幸福了。。。得少走多少年路啊。。。)。
相比起千人、杰青、长江什么的来说,优青和青千都是给青年优秀人才的,所以对于刚刚回来的海龟,相对最有希望拿到的就是这两个。3)省、市、校级别人才计划
现在各个地方和学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引进计划和配套的头衔,叫做XX学者、XX人才之类的。个人感觉,申报条件要比青千低。基本上在国外拿到博士学位,科研成绩不错的引进人才都可以去试试申请这类人才计划。配套的个人补助和科研启动经费还是非常可观的。七. 科研与实验室建设
对于抱有回国搞科研想法的朋友,心里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应该是回了国以后应该以何种方式开展科研吧。换句话说,如何建立自己的课题组,如何融入现有的院系结构,如何与周围的同事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等等。这中间最棘手,也是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自己干还是加入一个课题组”这个问题。
自己干,就是自己做PI,做课题组的头,然后招学生。加入课题组,就是选择一个课题组,以组员的身份(讲师或者副教授)加入,然后服从课题组头的安排。这样的课题组一般都有一至两个学术上比较有成就的大牛作为PI,但是下面的老师们也可以自己带学生,相对独立的开展科研工作。
我在选择offer的过程中在这个问题上反反复复的思考与纠结,最终选择了自己干。请允许我列举一下我脑海中自己干的利弊(相对的,加入课题组的利弊就是反过来)。想法比较简单幼稚,请谅解。优点:1)独立自主,学术自由。想做什么做什么,不需要看别人脸色;2)相对少操心组内人际关系;3)成果不需要担心利益分配的问题;4)没人催你工作,没人批评你做得不对,环境宽松一些。缺点:1)因为独立,所以没人管你的死活。经费、资源都需要自己争取。(这个是最最最痛苦的)2)没人给你喂idea了,所以想法枯竭饿死了没人管;3)没人担保你一定会有学生(在有的学校学生资源非常宝贵);4)没人罩着,所以分好东西的时候轮不上你,倒霉的事情第一个就想起了你(这种情况有的地方严重,有的不至于);5)需要评选什么人才啊基金啊计划之类的,没有人帮你说话。
我不好过多的评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想法和做事习惯,很难讲哪一个就一定好。这必然和你的个性,对未来的规划,科研习惯,以及想要加入的课题组的风气,老板的为人和能力等等都关系非常大。在选择每一个offer的时候,都应该尽自己可能把这些因素理性的思考清楚。但是归根结底,follow your heart。
自己的一点感想是,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院系,不大可能有新人独立单干的机会。你如果希望像在美国一样获得独立的空间,建议还是去新兴的院系或者学校,以及新成立的中心或者分校什么的(比如我所在的学校)。这种地方人事关系相对简单,而且独立干得空间大一些。但是要自负盈亏,自己管理好自己和整个课题组的死活,这是一个很重的负担,在憧憬那些自己一个人干得优点的时候也要清醒的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八. 写在最后
一下子就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但还是有很多地方没有写。因为想要让文章对于各个学科都有适用性,所以没有特别针对我学科的内容阐述。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讨论。我自己也是个初出茅庐的小海龟,很多东西也是半懂不懂。随着自己的积累,还会回来修改文中不足的地方。
谢谢你坚持看到最后。祝工作生活顺利!最后,特别要感谢从我找工作、入职、写基金,一直到现在都非常帮助我支持我的学长们。这里就不一一列出名字了。祝他们工作顺利!
现在顶尖大学不缺人,所以进入门槛很高了。1. 必须是国外牛校的PhD,土博比较难。2. 必须有若干顶级刊物的长Publication list,没这个也比较难。3. 如果在国外的实验室很牛或者大boss很牛可以加分,但关键还是前两条。
起码得国外名校读个PHD吧,再不行你也得在本行的一流老师手下读个博吧,就像我们这些不入流的学校的老师都是名校博士了.黑幕有木有,肯定会有,但是这不一定会挤掉你的位置.
进国内顶尖大学,又是文科。我以211文艺学研究生毕业角度来简单说下。一般两种方式,针对北大,复旦,南大,华师大等文科擅长的大学。1、国外引进人才,破格招聘进学校。也就是你有国外同样顶尖文科高校的资历,比如以文化研究、创意写作、亚洲文化研究、宗教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为例,那就是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ucla、爱荷华大学、牛津剑桥、墨尔本大学这些学校相应体系里有过科研、助教、联合研究等背景。最不济也得台大、港中大这样的。国际视野以及西方研究体系培养出的学术方式,这很重要。就像同样研究中国文学史,夏志清提供的就无异于颠覆性取舍;中国文化,李约瑟和费正清这样的就有比较视野有全新观念:中国历史,徐中约的材料判断等等。这里要补充的是,要善于学术补白。比如文艺学,这个西方都研究完成了,国内也处于近乎饱和状态,那再以这个学科来竞争教学职务,就很无力。那么,国内文科现在有缺少的学术补白吗?有。刚好我研究生阶段就是研究这个:creative writing 创意写作。国内文科高校极端缺少这类教职,所以倘若有心去欧美深造下,那么回来就很有竞争力。因为,文科高校建立创意写作学科是趋势。至于什么是创意写作,可以度娘下,多数相关中文资料是由我所在团队建立普及的。2、再开说另一个,是从国内由低往高处走。这点非常难,要从二流文科高校被一流文科高校挖走,需要的无非就是自己在该研究领域具有突破性的影响力的研究,至少有自己的学术命名。这不仅靠扎实的研究能力,也需要对文史哲共通的敏锐力和一点天赋来整合。基本上说,这在上世纪80-90年代成就了不少年轻学者,也基本被垄断了话语体系。暂时说到这里。
以前跟一位文科院校的领导谈及过此事,他说:博士是一定需要的,不过——“如果有学校迫切需要的实践经验和才能,就有可能适当放宽”什么是迫切需要的实践经验和才能?比正好在学校要开设的专业方向上有所建树:例如这所商学院准备开设CFA课程,而你虽然不是博士,但是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CFA。不负责任地做个类似的推测:对于法学专业来讲,如果你做到声名卓著的律师、检察官、法官,或者在人大法工委工作多年之类的,应该也是有可能进入顶尖大学当教师的。
国内一流(非顶级)985,物理方面(ds物理男,只了解这个专业),教学岗,入职标准:1,海外经历,至少phd,博后更好。2,n开头或s开头文章一篇,最少prl级别。3,该学校的相关专业相关领域有对人才的需求。感觉这样就不必解释了,over
说下自己在高校混迹多年知道的情况,可能伤人太重所以还是匿名了吧。几乎所有情况都来自国内一所专业内顶尖的高校,学校名字也匿了吧,211,非985,在一个比较窄的专业范围内国内差不多第一吧。国内大学的老师根据岗位编制大致分为教学、教辅和行政,还有一些没编制的临时人员。上面其他的回答主要涉及的是教学岗的要求,这也是几种编制里要求最高的一类。分着说下。关于教学岗:要求博士学位,这一条基本绕不过去。其他的“硬性条件”,也就是人事处的相关规定文件,和学校的招聘启事之类的地方罗列的条件,比如本科毕业学校、海外留学经历、博士后经历等等,不是绝对的条件!比如,我在的学校几年前制定的要求异校博士后经历(本校博外校后,外校博本校后)的规定,人事处相关文件中关于本科毕业学校必须211的规定,从来就没有真正执行过。比如,某兄弟院校红头文件要求所有新进教师先做博士后的规定,呵呵,反正我在那个学校认识的所有年轻老师都不用做博士后来着。至于学术成果,在本专业主要表现就是论文质量和数量了,这个其实也不是像大家想象的要求那么高了。我们这个学科论文水平不是很高,这么说吧,每年学校评选出的优秀博士论文(6~9个名额),最少的那个的SCI的数量大约在3~5篇左右,很挫是不是?嗯。但是学校里近3~5年新进的讲师里,没有SCI的人一抓一大把,搁今天博士都毕不了业。某次学院新人自我介绍的会上,纵观全场新讲师们的论文水平,我坐在下面心里只能呵呵了。综上,其实个人的这些条件全都不是硬性的要求,条件优秀当然好,条件差也不是没有机会。下面说下几个比个人条件其实更重要的因素,其一,团队接收意愿。在本校,所有教师都是从属于某个科研团队的,所有想当教师的人来学校找工作面对的不是学校的人事处,而是科研团队的责任教授。要进学校当教师就要抱大腿,所瞄准的科研团队是否愿意要你,是之后所有事情的开始。这个原因就可以千奇百怪了。比如有个老师以前是在企业做研究,号称出专利无数,于是某大老板反复劝说挖过来,以期提升团队将创新研究转化为专利的能力(嗯,当然后来悲剧了)。比如有个老师以前就是某个大老板的学生,跟随多年帮着管理实验室,用着顺手了。还有一些比较奇葩的原因,比如帮别的教授留人,某年名额用不完所以是不是人的都进来吧之类的。这个因素会与个人条件有关系,但是更多的还是团队进人之后的作用,是养着你做研究出论文?还是指望你管理实验室带带研究生?还是管理项目帮大老板挣钱?还是在业界某方面有人脉关系可以为团队开拓新领域?凡此种种,就不继续列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团队的接收意愿跟个人硬性条件之间也不是那么必然的关系。其二,名额。也就是学校/学院每年开的教师岗位的数量。在本校,名额按照学科细分,各团队提前报人,如果超过总名额就上会PK。如果某年名额多,还会根据团队继续细分,团队内部PK。你想进的团队今年没名额,再大的能耐连跟人PK的机会都没有。名额分配就涉及到学校学院内部各方势力扯皮搞平衡了。如果你抱的大腿足够粗,大腿对你也很满意,自然有办法搞到更多的名额。但是多数情况下,需要看学校每年的政策变化。至于每年学校总名额的制定,太详细的不太能接触到,但是本校这几年来的唯一规律是,每次赶上要本科教学评估,为了提升学校的师生比,都会大开口子进一大堆人。每到这种时候我就会感叹,什么阿猫阿狗都留校(本校近亲繁殖严重,多半老师都是本校教育背景)了。除此之外每年的名额的规律就是——没有规律。关于教辅和行政岗,包括学校各处学院各科所有坐办公室的老师,各种面对学生开放的实验室、机房等的老师,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等等,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是没有编制的临时人员。这些职位听上去没有当教师,然后一步步副教授教授升上去那么风光,但是不失为一条不错的出路,看个人的想法了。比如我有个博士同学毕业后就进了学校某处某科的行政岗,现在隔三差五都是我求他办事。刚进去的待遇肯定好不了,但是学校某些职能部门还是蛮肥的,混久了谁都不差。这些岗位学历要求更低,硕士甚至更低,部分岗位可能会对所学专业有要求,比如新进辅导员如果有教育专业或者心理学背景会比较好。补充一个无论是哪个岗位都有关的制约因素:户口。本校在北京,每年的户口指标是以配比的方式下发的,每给若干个户口指标,就需要同时解决若干个具有北京户口的人的工作。所以,如果手里已经有北京户口,或者是博士后即将出站的身份(北京市统一解决户口,不占单位名额),进入高校是个优势。当年我一个师兄本科毕业先工作,后考研再直博最终留校,手里已有的北京户口使得他在与别人PK时争夺的就是那个用来配比的已有北京户口的人的名额,避开了很多有力的竞争者。————————————————————前几天刚好被一个实验室新进来的研一学生(A)问到类似的问题,虽然我到现在也没把她的名和脸对上号(我们实验室极其之大,嗯,好吧我一般懒得搭理人),但是我还是思绪再三回答了她,聊天记录如下:A: X老师,我想问您个问题。博士要想留校的话得做到什么程度?主要是觉得您可能对这个问题比较了解~~如有冒犯,望谅解我: 1. 有大老板要你;2. 学校学院开口进人;3. 运气够好A:
有大老板要?。。。是不是在实验室里成果还不错的话,大老板会考虑直接留下。以您目前的想法,六年后的留校形势会肿么样?。。。我: 和预测3000年的地球差不多A: 哦,好吧haha————————————————————上面其实说的是近年来进校的新人的为数不多的共同特征,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都是千奇百怪不一而足的。话说回来,在高校当老师,绝不像外人想象的那样,时间又自由,有很多假期,挣钱又多,福利又好,受人尊敬之类的,对于这类评价,我的回答就是一个字——扯!想进高校之前,一定要找身在其中的人了解相应高校的教师的真正生存状态,尤其是所谓的青椒,问问他们工资条上第一个数是多少吧。高校是个比较特别的地方,老师们八仙过海,怎么混的都有。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的路,是很重要的。别尝试着复制前人的道路(表现出来最简单的形式就是那种“K,这种人都能留校当老师,我有什么不可以的?!”的想法),这在今天的高校基本不可能。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培训讲师资格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