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嘀嘀代驾官网打车手机支付过两天支付怎么样

您好,分享的企鹅
滴滴打车给现金司机要求额外付3元 运管:乘客可拒绝
昨日,重庆南岸区,一位市民使用滴滴打车软件打车,并用手机支付打车费现在两大打车软件已经取消对乘客端的返利了,但是对于出租车司机仍然有返利。前几天,网友“微胖大树”使用滴滴打车到机场,准备用现金支付车费时,的哥却表示要多给3元钱,以弥补得不到软件返利的损失。这位网友说,的哥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呢?软件叫车付现金,他们都被的哥“要补贴”赶飞机,觉得微信支付太麻烦5月21日,网友“微胖大树”在天涯上发帖说:前天用滴滴打车叫了辆出租车去机场,到达以后计价器显示97元。因为滴滴已经取消了对乘客的返利优惠,他觉得用微信支付麻烦,就提出直接给现金。然而司机却提出要他多给3元,因为他没用微信付款,司机就得不到滴滴打车给的3块钱返利,所以让乘客补给他。“微胖大树”认为,司机得不到额外的奖励凭什么要乘客掏钱呢?但由于他急着赶飞机,最终还是用微信支付了车费。卡里余额不足,充钱后再微信支付上周五下午,市民何先生准备把孩子的玩具、衣物从沙坪坝梨树湾搬回自己石桥铺的家,用滴滴打车叫来一辆出租车。“计价器上显示的是16元,但我微信绑定的银行卡上没有余额了,就提出给现金。”的哥却说,付现金的话应多给3元。“我觉得这个钱不该给,就这样争论了一阵,后来的哥说:‘都是年轻人,我相信你,往卡里充点钱再微信支付吧。’”何先生说,下车后他很快去银行充了钱,并支付了16元车费。忘记支付密码,还是多给了3元钱前两天,杨女士从较场口用滴滴喊来出租车到南坪上海城,可怎么也记不起自己微信上的支付密码了。“试了几次都不对,又着急走,我只能跟师傅说给现金。”杨女士说,的哥让她再加3元钱。“我觉得的哥绕了段路才接到我,又是自己的问题微信付不起钱,所以就多给了3元钱,还是可以理解的。”的哥:绕路放空的那段划不来,应该多加3元昨天,记者询问了多位还在使用滴滴打车软件的出租车司机,大部分都认为,乘客既然使用软件叫车,用现金支付车费时就应该多加3元,以弥补打车软件的返利。他们也认为,应该和乘客相互沟通。40多岁的秦师傅,去年年底安装了滴滴打车软件,他说主要看中的就是“返利”。“乘客用软件喊车,就应该知道对我们是有返利的。只要接单,我们都会放空过去接他们,有时还要绕点路。”秦师傅说,偶尔还会有乘客“爽约”,乘客用软件叫车又付现金,的哥绕路放空的那段就划不来了,“你想,我正常在路上走也能拉到业务,为什么非要绕路去拉你这单呢?”的哥肖师傅也认为,类似情况下,乘客付现金时应该多加几元车费。喊车后用现金支付车费的乘客并不多,但大部分都愿意多加钱。“这种情况还是要和乘客沟通,乘客都愿意多加3到5元钱,这么久我只遇到一个乘客不愿意加钱,最后还不是算了。”运管局:乘客可拒付打表器计价外的金额昨天,记者就相关问题咨询了重庆市运管局,工作人员表示,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乘客有权拒绝支付出租车计价器显示金额以外的款项。乘坐出租车时,无论以何种方式叫到车,上车打表后,乘客都只需支付计价器上显示的车费金额,国家物价部门对此有明确要求。出租车司机不能强制乘客支付除此以外的其他费用,在收到合理的车费后,就应该让乘客下车。滴滴打车:可以让司机与滴滴客服联系滴滴打车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乘客用现金付费,可以拒绝司机提出的3元“补贴”要求。如果乘客遇到类似情况,可以让司机与滴滴打车客服进行联系,公司会对此作出解释。另外在滴滴打车的返利规定中,他们明确约定乘客只有使用微信付款才会对司机返利,但并没有要求乘客必须使用微信付款。乘客叫车后,可以通过现金等其他方式支付车费,那样司机将不享受“返利”的优惠。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gucciw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微信和支付宝为什么烧钱投资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
微信和支付宝,都搞打车省10元,有必要这么烧钱吗?
按投票排序
在我看来,这场打车软件之争的背后两巨头目的只有一个:培养手机支付习惯,为手机支付圈地。大规模圈地运动结束之后,可以预见补贴会越来越低,其实做不做手机打车行业第一名他们两家都无所谓的,手机打车市场毕竟有限——他们两家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想象着,未来某一天我们去购物去吃饭,不带钱包,不带信用卡,带一部智能手机就够了。对于支付平台,只要延迟个7天给商家回款,就会带来多牛逼的现金流啊这滋味有多美,我的天啦,看着都流口水。---------------------------------2月21日 补充
所说的把蓝海变成红海这个观点我很赞同。但是微信很难颠覆支付宝网上支付的地位 ——对于这个我保留看法,支付上,阿里处于守势,我觉得阿里策略一不小心的话,微信还真有可能革了支付宝的半条命,注意是半条命,这次打的补贴之争,是阿里颤抖的迹象。
//啊哈让我来把我对另一个问题的回答偷过来吧从我的视角来看,烧钱抢占打车软件市场,目的除了其一占领移动支付市场之外,还有一条(在我看来)更重要的目的就是收集用户的地理定位信息。从用户的地理信息数据里能够挖出来的信息是难以想象的,尤其是如果公司本身还拥有与该用户相关的其他大量信息的话,配合用户的地理定位信息使用效果奇佳。之前我们Lab做过用用户的过往带geotag的tweets来分析用户近期行为pattern,最近在做用基于地理信息来加强推荐系统【因为我们Lab本来就是全世界最早做recommender system的嘛】性能都相当赞【这还是考虑到我们拿到的dataset其实很弱的情况下。。。想象一下如果能够像很多industry的公司一样拿到详细的地理信息与用户其他行为的关联的话。。世界真是太可怕了麻麻我要回火星】【就好像早两年在The Atlantic上看到的一句话一样“Google's geographic data may become its most valuable asset. Not solely because of this data alone, but because location data makes everything else Google does and knows more valuable."】 【用带google service / google now 的android机的用户请进入就可以知道google有多了解你的行踪唷】于是现在其实阿里和腾讯(unlike 百度)其实是没有用户的即时定位信息的(因为这两家的地图软件其实还是没有什么人用的吧。。)各种打车软件在这里介入之后,恰好帮阿里和腾讯补上了用户模型里缺失的最后一环,现在阿里和腾讯就拿到了每个用户的大量在不同时间,地点(很可能还是连续的)地理定位信息【更赞的一点在于这个信息其实不光是spatial,还是platial的,如果我们考虑到用户除了提供定位信息之外,还提供了自然语言的所在地点描述】再考虑到阿里本来就拥有的每个用户的信用记录,购买记录,实名,shipping addr(which is 准确性最高的一种VGI信息没有之一)以及腾讯有的每个用户详尽准确的关系网。。。。补上即时定位信息这个短板之后,这两家对用户信息掌握的程度又上了一个巨大的台阶。。P.S. 有BAT的内部人士可以答疑这三家目前对这些数据的利用程度么?非常好奇现在国内的IT巨头到底有没有有效把这些数据利用起来。。。我认识的我们Lab出去的人目前都在美帝所以我对国内的情况完全不知道所以现在超好奇国内这个领域是什么情况。。。
因为腾讯和阿里的目的是培养大家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而不是靠做大打车软件让他们上市牟利。而现有的支付场景里面,手机打车应该是最适合移动支付的其他用的比较多的移动支付场景,基本就是购物、付水电煤、话费充值,都不如打车。其中,购物的操作流程比较繁琐,你需要先找商品/店铺,然后下单,收货,最后确认付款。如果是淘宝店的交易,还要涉及咨询之类的情况。这一整套流程全都用手机来操作,过程是相当繁琐的。而支付水电煤、话费充值的操作流程是非常简便,但是使用频率实在太低。电费、宽带费1个月才交1次(宽带费还能年付。。。1年操作一次),水费煤气费2个月才付一次,话费充值也不会有人三天两头给自己手机充钱吧,一般都是冲一次起码能用个把月。另外,以上的消费过程,10块20块的补贴真的对总的消费额来说聊胜于无。而且就算你补贴再多,我也不可能每个月去多交几次水电煤吧?再看打车APP,操作流程非常简单,上车前下单,下车前付款。中间的步骤都是你和司机直接面对面交谈即可,不涉及必须用手机来操作的。使用频率方面,在补贴足够的情况,可以做到一天1-2次,甚至更多次。而且打车的单次消费金额比较小,有10块20块的减免就能省很多钱,吸引力很大。
更新。今天得知了滴滴和快的合并的消息,倍感欣慰。-----------------------------现在得票第一的回答说的方面当然存在。我想补充另一个角度。现在两家其实并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抢,不过是互相搭台唱戏而已,支付宝很难撼动微信在社交的地位,微信也很难颠覆支付宝网上支付的地位,两家之间的平衡其实已经基本实现了,两家处于谁也动不了谁的状态。那么为啥还要搞的这么风生水起呢。打车软件,在刚出来的时候一片蓝海,像腾讯和阿里这样的巨头公司怕的是什么,就是在这种蓝海里面出现什么新的东西被一个迅速崛起的创业公司给跑到前面,做成气候,到时候再竞争或者收购的代价就要大很多,这两家于是搞出来这样一件事,迅速把这片蓝海变成了红海,那么再有小的玩家进场,不管搞出什么样高级的玩法功能等等,都是玩不过这种简单粗暴直接贴钱的做法的,而贴钱这种做法,只有像阿里和腾讯这种巨头才能玩得起,这样,就基本杜绝了任何可能出现的挑战。在他们两家进来贴钱之前,不是没有打车软件,不知道那些软件们,现在还好吗。
的观点表示认可这里提出第三个观点,希望能从一个较低的起点切入,去描述一个较高的格局.先发图:下面是国内:下面是国内:这里我不得不加上一个省略号......综合所有新闻,已及我能获取到的消息,这些东西所展示给我的一场变革. 阐述的"培养手机支付习惯,为手机支付圈地"是对观念变革的描述但是我要告诉你,打车软件所造成的是"行业变革",是一场由"技术进步"引发的,行业革命性事件."打车软件"这种新事物的出现,足以颠覆一个用户基数很大的传统行业.如果从这样的角度看,那么"手机支付",都可以看作这场变革的驱动因素当你用过一次打车软件,并经常使用,我想你应该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革.这里不在多说说打车软件的功能这种新事物的出现,如果博弈成功,未来必然会形成一个准入门槛.例如当下出租车的准入门槛是驾龄,和牌照.当打车软件出现一家独大的时候,那么,这家公司很可能成为这个准入门槛,已及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掌握着资源配给,用户数据,以及定价权(这里请允许我再次使用省略号,)....的制定标准.在这段空白里面,你可以展开想象空间,举个例子,比如打车软件公司规定,只有某品牌,某型号的车,可以作为某一个类型的专车,那么...这些标准,才是真正的利益来源.如果从变革的高度,居高临行观看,那么"大公司巨资投资打车软件"这件事,我认为大公司的角色,只是一个有点寒酸的搭车者.
继滴滴打车把补贴再次提高,打车送12~20元,还送飞机,然后再打飞机……之后,快的也宣布把补贴进一步提高到13元——且慢,你们在窃喜?以为自己赚了?不,真正高兴的是巨头们。实际上,这已经是嘀嘀、快的大战第二回合。从1月开始,全国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现金”运动。一个是嘀嘀打车送20元(的哥10元、乘客10元),一个是快的打车,不甘示弱也送20元。同时,打车软件拥有传统招手打车无与伦比的优势:提前叫车、等候时间短、需求同时发给附近众多司机、全程不用带任何现金!理论上,消费者完全可以同时使用嘀嘀、快的同时打车,并且白赚钱。正当网民们津津乐道“必须宰这俩冤大头—我如何免费打车还挣了20块”时,马云、马化腾正在丛中笑。因为,这就是人家想要的!电子商务早就是30多块买一个用户了,手机客户端(APP)现在也是10-15元买一个用户,20元买一个移动支付用户贵吗?不贵,对商业来说,时间和机会成本才最贵!正所谓,穷人不懂富人的思维。等市场份额决出一个你死我活之后,如此数十亿的不计成本烧钱肯定会结束。只不过到那时,大家都已经形成了用手机软件打车、付钱的习惯。自古以来,买的没有卖的精。当然,作为普通用户也没什么可以失去的。嘀嘀打车是腾讯(Tencent)投资,快的打车背后正是阿里巴巴(Alibaba)。这是“一场阿Q的移动支付代理人战争”。====================以下是补充答案=============================对于网友们的“一次20元我每天打那么多次车你怎么能说一个移动支付用户才20元呢?”的疑问:比起庞大的、每日都高速增长的新增用户群体,即便你每天打10次的士,每次你和司机都从嘀嘀打车或者快的打车分别赚20元,即便全中国有十万如你这般执着较真儿的用户——相信我,对马化腾或者马云来说,四千万真的不算什么。 记住,现在,移动互联市场已经由最初单纯的产品单点竞争演变为“产品+资本”的立体竞争。资本的重要度在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将进入互联网,加大竞争程度。Facebook160亿收购whatsapp,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一切都让你发现,资金在更快速地进入这个行业。同时,它也使得资金正在成为竞争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变化就在于:以前只用产品竞争的互联网公司现在开始使用资本解决问题了,这是一个行业进入最繁盛期的一个标志。以前大家对于资金都不管不问,因为少嘛,所以只能用产品竞争。现在,当大家拿资金去解决问题后,中国这种大并购就开始大幅地出现。而且,一旦资金被认可后,你的每一次并购,就像百度花19亿美金收购91助手,最后得到的都会是更多的资金回报。 从阿里和腾讯自身和未来的发展来说,即便一个移动支付用户要100元才能开发,也不贵!在大鳄的核心领域,一旦出现被创业者领先的机会,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能用资金解决时间壁垒,再贵也值得。贵和不贵不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而是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出发的。互联网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成本,时间一旦被攫取了,就像马化腾说的,微信如果晚3个月,腾讯可能就被颠覆掉了。但是,微信早了两年,来往肯定就没机会。这个就是同质化竞争的后果。互联网最可怕的壁垒不是资金,技术,而是时间。时间上一旦落后,大鳄也可能会被颠覆。这种颠覆的速度比我们想像来得还快。换句话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你以为马云和马化腾做了冤大头,殊不知我们现在在这里讨论着他们的举动,便已经是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了。看完这条回答出门打车,你敢说你不会下载一个滴滴Or快的,用来打车?别傻了,骚年们。阿Q们根本不在乎给你的那点钱。他们在乎的是,你习惯了使用微信支付后,在接下去的无数日夜里能给他们带去的利润。引用我自己的一句话来作为结束:穷人,你不懂富人的思维。
如今网络平台拼的就是客户群
你不去烧钱,不给优惠,人家为嘛要用你的呢?竞争就是如此啊,老子就是有钱任性,拖也拖垮你,最后弱的都死掉了,老大独自一人称霸了,那还不为所欲为,就成为了,所谓的寡头了
“滴滴”VS“快的”背后的巨头魅影经过几轮淘汰战,打车应用市场已经从最初的数十家群雄逐鹿,转变为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双雄争霸”的市场格局。目前,整个打车应用市场的竞争正趋于白热化。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之间的恶战在所难免,随着腾讯阿里双方“微信PK来往”愈演愈烈,“财付通VS支付宝”,“理财通VS余额宝”,世纪大战的战火已经延续到“滴滴”VS“快的”! 烧钱大战,快的初战告捷  不挣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企业。不烧钱就要挣钱的企业是打酱油的企业。“烧钱”是打车应用的必备属性。用滴滴CEO程维的话来说,烧钱是市场培育期必须做这些事情。就“烧钱圈地”对比看来。目前嘀嘀打车一共获得三轮融资共1亿1800万美元投资:2012年A轮,300万美金,金沙江创投;2013年5月B轮,1500万美元,腾讯;2013年12月份C轮,1亿美元,中信基金领投6000万美元、腾讯跟投3000万美元。快的打车目前公开的融资情况是:2013年4月A轮,800万美元,阿里巴巴投资;2013年11月,阿里跟进投资近亿美元。  通过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双方的融资情况来看,嘀嘀打车的融资次数和金额显然要多于快的打车,但双方在市场占有率上相差并不多。此前,快的打车收购大黄蜂,在市场占有率上又得到进一步增长。  补贴策略,滴滴后续给力  起家于杭州的快的,在完成对上海、广州、深圳等江浙沪城市布局之后,成功开始大举“北伐”。目前在北京乘坐出租车时不时就会听到快的打车广告:新用户,打车就送30元。和其他大多数打车软件10元的奖励相比,30元的奖励着实让人有点Hold不住。  更疯狂的是,由于快的绑定支付宝,司机安装支付宝即可获得50元现金及50元支付宝余额奖励;司机每天使用快的打车软件线上六小时即可获得5元奖励;北京用户看到快的戶外广告,拍照并分享到微博上就能得到10元奖励。快的此次活动据算总投入将超过一亿元。  补贴确是一个非常管用的策略,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容易被模仿的策略。快的在北京抢占的同时,嘀嘀在杭州也出台出了补贴政策。现在嘀嘀在杭州每个订单都补贴司机5~10元,上下班高峰期,甚至能抢到补贴高达100元的订单。另外,司机成功推荐一个乘客扫描车內二维码安装嘀嘀,又能得到10元奖励。  补贴司机的同时,滴滴也用心提升用户端的下载使用量。嘀嘀刚进入杭州的第一周,就采取奖励话费的形式拉用户,杭州用户下在嘀嘀APP,两日内打车无限次报销车费,每次报销10元,次日以话费形式充值到注册嘀嘀账户的手机号中。杭州本来是快的根据地,近八九成的司机都安装了快的软件。但是,自从2013年6月嘀嘀开始进军杭州市场以來,靠着疯狂砸广告、大力补贴司机、提升用户下载量,拉走了将近一半的司机,市场占有率得到急速提升。  “打车神器”背后的巨头魅影  不可否认,打车应用市场背后的存在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对于出资的腾讯、阿里巴巴来说,“烧钱”背后的本质是移动支付之争。用户倾向于用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支付,在哪里用哪些支付,都关系着腾讯、阿里巴巴的互联网金融布局。  打车软件作为最容易被市场接受的LBS服务之一,不仅是巨头测试其O2O能力和渗透率的绝佳工具,也为未来更多O2O业务提供了接口。这也是众多打车应用企业不惜放血“烧钱”来疯狂般的占据市场的原因。  嘀嘀和快的“烧钱”大战尚在进行时,其背后的金主自然引发关注。嘀嘀背后的腾讯和快的背后的阿里巴巴,是互联网领域的两大巨头。近年来,二者进军互联网金融的步伐也在加快。对投资方而言,打车应用市场“光有金矿,无法开采”的现象肯定不是长久之计。这也是上文中笔者所提到的2014年打车应用市场“烧钱”会减缓的原因之一。  尽管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背后都一个“有钱的干爹”,但这个“干爹”并不傻。“烧钱”一次可以,两次可以,第三次还继续“烧钱”恐怕就有些说不通了。  烧钱是浮云,变现靠用户  黄花梨做的椅子终究是用来让人坐在屁股底下,泥巴塑的菩萨终究会登堂入室,被人顶礼膜拜。产品的最重要价值要看用途,用户也只为好的产品体验付费。打车应用的用户,无论是乘客端还是司机端,都比较看重产品体验和产品服务质量,服务是否及时、出现问题是否能快速解决等,软件厂商要做的就是如何快速实现智能调度,有效实现线上与线下对接,来提高用户满意度。  无论是滴滴还是快的,目前还是依赖于巨头,得到融资先烧钱将市场做大,将用户圈进来,后续再利用用户数据赢得利润。产品变现的过程就是商业化探索的过程。以不断优化产品、提升用户体验,提高服务品质为左足,以延伸平台的增值商业空间为右足,两足交替,才能在打车市场中不断前进。  滴滴VS快的,本质也是阿里与腾讯的世纪大战的一场战役,就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于苏德战争,辽沈战役之于国共内战,其地位需要历史来检验。  滴滴VS快的更是二位大佬的搏杀,马化腾VS马云,一如武当VS华山,张三丰VS风扬清,马化腾如水,马云似火,正如自媒体人“孕峰”所说:阿里和腾讯的世纪大战,各自命门在那里?阿里的命门在不懂产品,腾讯的命门在走向封闭。胜败取决于自己能否克服自己。但互联网企业竞争的无数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用户体验才是成功的根本,无论是腾讯和阿里都无数次验证了此条真理。  就笔者使用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经历看来,滴滴打车的产品体验要好过快的打车,融入微信支付并大力投入营销成本后,综合考虑已经遥遥领先于快的。相信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滴滴会在此次不见硝烟的战争中胜出,变双雄争霸为一家独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打车应用,2014年,走你!纯搬运,原文链接:
问出这个问题,就好像我碰见的一个快的专车司机一样。开着50w的奥迪A6L,问我为什么马云这么傻,一单给他至少120的保底费。我耐心的跟他说:马云不傻,所有做买卖的都不傻,最后都是要赚钱的。一方面是要培养用户的用户打车习惯,培养通过支付宝付费的习惯;还有就是抢占市场份额,市面上就快的一款app了,你是用还是不用。培养完的用户都是几何级数量的增长,很简单的挣钱方法就是卖广告啊。果不其然,前两个月的版本两家都不约而同的上了积分系统,积分商城里面都是各种入驻的商家。各种品牌进来都是要交入驻费的,后来发现滴滴的红包,每个都是广告,这都是要钱的呀喂~!当然了,互联网处处都是活雷锋,免费吸引流量和用户,这个精神才能让这个行业继续疯狂野蛮的生长下去。
为了抢地盘啦2014年是o2o的一年啊
的话说下去,以微信的用户群来说,如果微信用户习惯用微信支付的话,阿里真的是会死得很惨。同样的,如果大家习惯了用阿里旺旺支付宝叫车,进而用于社交的话,在腾讯看来也是不能承受之痛。一般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旦产生交集,必定是全力拼搏,至于现金么,呵呵,不叫事儿。多说几句哈,这就是互联网公司的典型做法:用户朋友,您买不买没关系,先进来,先进来坐嘛,钱的事不着急,慢慢地你会习惯给我钱的。而国内某些垄断公司,看似牛掰至极,不把用户当人看,一条短信一毛钱,一兆流量三毛钱,以为自己可以大赚特赚,殊不知,失了民心,终会失败,或早或晚而已。等到被用户抛弃的时候,拍再多煽情广告,搞再多优惠也是枉然,死路一条没的选。这才是真正的傻掰。以上
忆当年王老吉大战加多宝,谁输谁赢我们并不在意,只知道后来在买饮料的时候多了一个选项叫凉茶。
我在其他问题里回答过,直接粘贴过来吧。接触过4家汽车金融公司,他们让我知道的信息:1.这4家公司2014年汽车租赁规模加起来有大概14万辆,2015年预计能翻倍;2.这些车超过50%的租赁对象是——滴滴打车;3.这些车基本上用3年就会按照买入价的75%卖掉,3年的租金大概会占新车价格的40%-50%(我觉得他们给我提供的这个信息不真实,这么算来汽车金融公司年均收益率才4%,还是没算扣减经营、纳税成本呢)。4.他们准备发ABS债(2014年9月国务院批准汽车金融行业发ABS债),就是借钱来买更多车然后租出去,自己从借来的钱里面收提成,发了ABS债之后他们2016年的租赁量估计会再翻2014年的一倍。5.他们都和一家互联网企业有关联,有商业合作或者被参股,这家企业就是腾腾腾腾腾腾腾腾,不用说第二个字都知道是谁了吧?6.他们包装的ABS产品会放到互联网上卖,例如包括腾讯的微信理财通。而市场需求上:1.车龄2-3年的二手车最受市场欢迎,但是明显供不应求,二手车市场挂牌的2-3年车龄汽车,不到5%(当然,考虑售出后不断新挂牌的流动性,实际应该占30%左右),但成交量中,2-3年车龄的汽车占30%,最受欢迎(2-3年的车看起来还很新,功能上也没什么问题,滴滴司机又帮你磨合好了,维保又方便)。2.国内二手车市场鱼龙混杂,定价混乱,供车为散客居多,又没有AutoCheck、KBB这样的评估定价机构,而来自汽车租赁公司的车会更有保障,毕竟是大公司大批量供应,而类似AutoCheck、KBB这样的平台,自然会有腾腾腾腾腾腾腾腾……这家公司来解决,先把大的汽车金融公司拉进评估定价平台,你们散客也自(被)然(迫)要进来(Duang!这就是我们设计的商业模式,你们也必须按照这个商业模式)。3.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很容易改变的,看国内的日系黑、大众黑、国产黑就知道,发些枪手文、水军文就行,特别是像腾讯这样的传媒巨无霸。一个生态圈就出来了:腾讯你特么玩噻啦!通吃啦!我们公司做传统的金融IT系统的,汽车金融公司所需要的系统不是腾讯擅长的,腾讯不会浪费成本去做这块,我们现有的系统架构很适合,能快速开发。根据这些我做出了判断,写了报告给领导,还简单地设计了系统功能、UI,然后是领导“嗯”了一声就没有然后了。。。郁闷之下我就把这些都写出来把,既然领导不要,那我就无所谓给谁看了,以后要是发现竞争对手已经全面占领这块细分市场,莫怪我当初没做工作。当然这个模式不会是亘古不变的,当汽车保有量提升之后,需要滴滴打车的人也就少了,汽车金融公司对营运租赁汽车的供应量也会减少;可能的发展前景:向二三线城市转移,或者扩大传统的买车贷款服务。
这是我在滴滴账户里的钱,有一个多月了没提现,全国这么多出租车司机,每人放点钱在里面,那也不少了,他们可以把这些钱拿去用啊!
这叫“受众联结”,有了受众的关注和反馈就有资本。举个例子,现在的纸媒虽然都在做app可是受众群少的可怜,呈现断崖式滑坡~很多报业入不敷出只有关门。这就是因为纸媒的市场缩水了,不去想法子留住受众就必然衰落,这是铁律!
所以说微信、支付宝的这种做法机智勇敢,人家烧的是钱,换来的是长久的隐性投资,放长线钓大鱼,凡事看远点才是王道。
为什么饿了么和美团能拿到那么多投资呢?因为如果你作为一个小饭店老板,发现每天来自app的订单比实体店订单都多的话,你觉得自己是需要维持一家店面呢还是最需要一间厨房呢?为什么滴滴,快滴能拿到那么多投资呢?因为如果你作为一名司机,发现不跟出租车公司干,反而能赚到更多钱,你还想单纯只做一名出租车司机吗?他们可从来不是抢用户。他们抢的是餐厅老板,是司机。全市内的小餐馆都关门,全市内的出租车都不见了。那顾客就都听我的了。客户群根本不值钱,谁都知道只要没了优惠,那些所谓的客户群全部都跑光了。值钱的是餐厅老板和司机的思想的转变,值钱的是让一座城市内的小餐馆关闭,出租车减少。至于法律,到时候会给他们让路的。客户群不值钱,起码,在他们眼里远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值钱。
题主,好吧我承认我错了。关于微信和支付宝为何大量投资甚至可以说烧钱来打造打车软件,我觉得用户群只是它们最基础的目标。2010年,《纽约时报》就报道说,谷歌在官网上宣布,他们已经成功地研发出了自动驾驶汽车,这辆自动驾驶汽车在美国的几个州已经跑了十几万英里了,而且过程中只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有人开着车撞了它。我们不妨往远处想一想,如果汽车开始革命,现有的汽车将换成自动驾驶。那么造成一个什么问题。很多少人会觉得汽车销量开始会开始大幅上涨。比如一个没有驾照的人都可以购买汽车驾驶它。但是如果汽车开始实现自动驾驶,汽车总数将大幅下降,要知道微信和支付宝不至在做出租车,还有专车!!!这意味着什么,我有自动驾驶的汽车,在我不用的时候,我可以在远程操作它去接客,你在哪订车无所谓,我只在手机下载个app,它将载你,而我可以继续我的工作。而那时微信支付宝,想象下吧多可怕!
说说我自己使用打车软件的感受吧。在武汉,这两个软件很受智能手机用户的欢迎,身边的同学朋友基本上都装了快的,也尝试过嘀嘀。但是这在武汉简直就是单相思,热face贴冷腚。大部分司机根本不屑于用这个东西。第一:武汉是二三线城市,很少有人愿意加小费打车。第二:武汉出租车非常非常紧俏,供不应求,司机根本不用担心空车期。第三:对于武汉的司机朋友来说,这样一个跟银行卡相关的应用软件,还是太复杂了。可能在用户眼中是个很方便的软件,但是对于广大司机来说,就俩字,麻烦。第四: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对司机的返点不断减少,这样下去,更没人愿意用这个了。我在武汉用打车软件,从来没有叫到过车。朋友叫到车也是那种40块以上的距离才有司机愿意来。所以,这两家长期的目标如果真的是放在手机支付什么的,大可不必以打车的形式,这个东西时间长会越来越难做,还不如做餐饮支付反而更长远。我觉得楼上的说法有一定信服力。地理位置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是很肥的肉。两大公司用上打车软件,基本上可以掌握用户的所有生活相关的信息了……细思恐极啊…………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嘀嘀代驾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