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手法跟我学小儿推拿手法是否伤气血

&>&&>&推拿治疗颈肩腰腿痛推拿治疗颈肩腰腿痛核心提示:推拿也叫按摩或手法治疗。中医推拿历史悠久,手法多样,经验丰富。对颈肩腰腿痛治疗安全经济,效果良好,受到医患双方推崇。推拿也叫按摩或手法治疗。中医推拿历史悠久,手法多样,经验丰富。对颈肩 腰腿痛 治疗安全经济,效果良好,受到医患双方推崇。推拿基本作用在于它的力学效应。手法用力使局部组织变形,促进组织液从高压流向低压;停止用力后,组织又恢复到原来状态。按规律轻重交替地用力,可促进组织内的物质运动,使血管内外、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增加,血流循环加快,生理和代谢紊乱得到调整纠正,气血流通,阴阳平衡,症状缓解、消失。根据作用的不同,可将推拿手法分为两大类。1、解痉止痛、活血化淤的手法: 有抚摩法、按揉法、点压法、推法、指揉法、弹拨分筋法、颤抖法、叩击法等。这些手法要求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使功力集中而渗透到病损部位,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持久,指一种手法在一定部位持续地操作一定时间;有力,指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否则达不到治疗效果,但须注意恰到好处,力量太大反可造成新的损伤;均匀,指手法在持续过程中力度均匀稳定,保持一定的频率,不能忽大忽小,忽快忽慢,使患者感到不舒服;柔和,指手法在力度变化和移动时不能太突然,使患部产生不必要的反应,影响治疗。2、松解粘连,理筋整复的手法: 有拔抻牵引法、按压法、扳腿法、扳肩法、侧扳法、盘腰法、盘腿法、反背法等。其中扳法操作要求稳、准、轻巧,干脆利落,一达目的即止。拔伸法要求持续稳定。无论何种手法,都要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缓缓而行,不可急躁。不同病症应根据其病理特点,选择相应的手法组合。手法选择应简洁实用,不宜太多。准备期,选择缓解肌肉痉挛、镇静止痛、促进气血循环的第一类手法;治疗期,选择具有理筋整复、松解粘连、恢复关节活动功能的第二类手法;结束整理期,宜选择缓和刺激、促进气血循环的第一类手法。推拿疗法适应证很广,主要包括急性颈肩腰背部扭伤、慢性颈肩腰背肌劳损、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 颈椎病 、 肩周炎 、网球肘、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症、退变性脊柱炎腰椎小关节综合征、 骶髂关节扭伤 、 梨状肌综合征 、陈旧性扭挫伤、 骨折 脱位康复期,以及风寒湿性腰腿痛、关节痛。需要指出的是,采用推拿治疗前首先要明确诊断。推拿不能直接杀灭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故对感染类疾病(如结核、 化脓性骨髓炎 、软组织 脓肿 等)不宜采用,尤其对于组织有侵蚀性破坏的疾病(如骨、关节肿瘤),更要禁忌,以免加重病情。局部患有皮肤病也应禁忌。市场经济社会,医疗器械市场也全面放开,市场上宣称具有“神奇”效用的按摩仪器随处可见。但必须提醒注意的是,推拿治疗非常注重个性化,须根据病人体质和病情来确定方案,仪器无法全面模仿、代替 医生 和推拿师的脑和手。另一方面,即使是真正的推拿,也不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万能方法。在多数情况下,只是辅助治疗措施,必须结合其他方法才能发挥作用,万不可因此贻误治疗。(实习编辑:古茜文)来源: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保健按摩师培训教材
第四章 15种按摩手法的施术要领和作用(转载)
一、平推法
定义:术者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受术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或孤形移动的方法,称为推法。分为平推法、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等。
一、平推法  平推法是推法中着力较重的一种手法。  1.手法操作  (1)拇指平推法 术者以一手或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施术部位,沿经络循行或沿肌肉纤维走行方向推进,可于穴位处配合缓和的按揉动作,反复操作数次(如图4—1)。  (2)掌平推法 术者以全掌着力于施术部位,以掌根为重点,向一定方向推进,可用双手重叠增大力度做缓慢的推进(如图4—2)。(3)拳平推法 术者以一手握拳,以第二、三、四、五指指间关节部着力,沿肌肉纤维方向缓慢推动此法是平推法中刺激较强的手法(如图4—3)。
(4)肘平推法 术者屈肘,以鹰嘴突着力于施术部位,做与肌肉纤维方向平行的缓慢推移,是平推法中刺激最强的一种(如图4—4)。2.手法要领 施术手要紧贴于体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推动。平推法用力较重,着力要均匀,平稳着实。推进速度宜缓慢。平推法必须直线推动,不可偏斜和跳跃。术前施术部位宜涂抹少量油性递质,以保持皮肤滑润,避免损伤皮肤。  3.作用 疏通经络,理筋活血,消瘀散结,消食导滞,解痉止痛。  注:平推法与擦法有相似之处,都是直线运动,但平推是单向运动,对体表压力较大,速度亦较慢,不要求皮肤出现潮红和温热。
二、直推法
术者用指或掌按压在体表受术部位上,进行直线推移,叫直推法。
1.手法操作
1)拇指直推法 以一手或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受术部位,沿经络方向或肌肉纤维平行方向,保持一定压力的单方向推动,是按摩起始和结束的手法(如图4—5)。
(2)全掌直推法 术者以全手掌着力于施术部位,五指微分开,腕部挺直,以 单掌、双掌或双掌重叠加力做单方向推动的手法。  (3)掌根直推法 术者手腕上跷,适度背屈,五指伸直,用单手或双手掌根着力于施术部位直推的方法。如需加力可双掌重叠(如图4—6)。  (4)鱼际直推法 术者五指并拢,手腕伸直,以大鱼际小鱼际为中心,肘部灵活屈伸,以鱼际 着力向前推动。如需增加力度,可以另一手压于施术手上(如图4—7)。
(5)肘直推法 术者屈曲肘关节,以肘尖着力于施术部位,沿经络或肌肉纤维走行方向进行直线单方向推动。此法是直推法中刺激性最强的手法(如图4—8)。
 2.手法要领 术者手指、掌或鱼际部位要紧贴施术部位皮肤,用力着实,重而不滞,轻而不浮。推进速度和力度要均匀,持续,动作要协调,保持一定的与皮肤垂直的力度,做单方向直线推法,不可偏斜。用于胸、背、腹部时,要配合呼吸,间歇有序。  3.作用 消积导滞,调经镇痛,消瘀散结,疏通经络,理筋活血,清理头目,开胸利膈。
三、分推法
术者以两手拇指或多指,按压在旎术部位,向两侧相反方向,分开推动的方法叫分推法。  1.手法操作  (1)指分推法 术者以双手拇指或多指,按压在施术部位,向两侧相反方向推动,叫指分推法。本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如图4—9)。    (2)掌分推法 术者以双手掌部,按压于施术部位,自内向外,沿相反方向,同时分别推动的方法,叫掌分推法。此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如图4—10)。  2.手法要领 两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协调一致。术时即可直线移动,亦可沿体表作弧形推动。  3.作用 调理肠 胃,消积导滞,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四、合推法
术者以两手指或两掌,从两个不同方向,位置相对地向中间点汇拢推进,称为合推法。  1.手法操作 合推法的手法操作和要求与分推法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此法多用于头部、胸腹部。  2.手法要领 术时两手推动合拢动作,用力要均匀,对称而持续。  3.作用 调和脾胃,理气活血,平衡阴阳,扶助正气。
第二节 拿法
一、手法操作
 1.两指拿法 术者以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于施术部位,并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拿提动作。此法常用于头颈、肩及四肢(如图4一11)。  2.三指拿法 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对合,相对用力于施术部位,并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拿提,叫三指拿法。此法用于颈项、肩背、腰及四肢。&&& 3.五指拿法 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于旅术部位,并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拿提,叫五指拿法(如图4—12)。  4.掌拿法 术者以掌心紧贴施术部位,进行缓慢拿揉动作的手法,叫、掌拿法。
二、手法要领
拇指与余指对合时着力应对称,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重而不滞,轻而不浮。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律,用劲要灵活。拿法刺激较强。指腹着力为拿,指端着力为抠,应以区别。
三、作 用
通经活络散寒祛邪,顺气活血,调节胃肠,分离粘连,缓解痉挛,止痛开窍,开导闭塞,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
一、手法操作
定义:以手指、掌的不同部位或肘尖,置于经穴或其他部位,逐渐用力加压的手法叫按法。  按法与压法在操作上极相似,压法在时间上和力度上分别较按法长和大。  一、手法操作  1.指按法 以拇指指腹或食、中、无名指指腹,按压体表的施术部位的方法,叫指按法。指力不足,可用另一手拇指重叠按压,叫指腹按压,又称押法。如以指端按压,则称指端按法。食指屈曲,以指背按压,则称为屈指按法(如图4—13)。 2.掌按法 术者腕背屈,以掌极全掌或鱼际部位着力于旋术部位,进行按压的手法,叫掌按法。按压后要稍停留片刻,再重复按压谓之“按而留之”,使按压既平稳,又有节奏。按压时可双掌重叠,身体前倾,借助体重增加力度(如图4—14)。  3.肘按法 以肘尖代替指和掌,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按压的手法,叫肘按法(如图4—15)。
二、手法要领
垂直按压,固定不移,由轻到重,稳而持续,忌用暴力。
三、作 用
疏松肌筋,温中散寒,理筋正复,调和气血。
一、手法操作
1.拇指端点法 术者以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食指中节桡侧面,用拇 指端点压施术部位。向下点压时拇指指腹紧贴食指中节桡侧,以免因用力而扭伤拇指间关节(如图4—16)。  2.屈拇指点法 术者拇指屈曲,拇指端抵住屈曲食指中节的外侧缘,用拇指指间关节突起部的桡侧;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点按。3.屈食指点法 术者屈曲食指,与其他手指相握,用食指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分点压施术部位,术时可用拇指末节内侧缘紧压食指指中部,以增加力度(如图4—17)。  4.肘尖点法 术者屈曲肘关节,以肘尖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点按。此法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和者。肘尖点法为强力点法(如图4-18)。
二、手法要领
垂直用力,固定不移,由轻到重,稳而持续。点法是由按法衍化而来,具有着力点小,刺激强,操作省力,着力深透的特点,术中切忌暴力旋术。
三、作 用
通经活络,消积破结,调和阴阳,消肿止痛,点穴开筋,补泻经气,解除痉挛,祛散风寒。
一、手法操作
 1.拇指拨法 术者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分开扶持体表固定,屈伸拇指掌指关节,向左右拨动施术部位的肌肉或肌腱等。此为轻手法。以拇指伸直,其余四指握拳,食指桡侧抵于拇指掌面,用腕或肘部摆动屈伸,带动。拇指拨动肌肉肌腱部位。此法为重手法(如图4-19)2.单指拨法 以食指微屈曲,拇指与中指抵于食指端关节处加强力量,进行指拨穴位。或以中指伸直,拇指食指捏住中指末节,加强中指拨动力量,进行指拨穴位。  3.多指拨法 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同时拨动旆术部位。此法多用于腹部。  4.弹拨法 术者多以食指指端着力,拇指、中指捏住食指2~3节间,着力将食指插入肌筋间隙或起止点,由轻到重,由慢而快,轻巧灵活的弹拨,如弹琴弦。  5.肘拨法 对于肌肉发达、丰富者,术者指拨力度不够时,可以肘尖置于旎术部位,来回左右拨动。此法多用于腰、臂及大腿部。
二、手法要领
拨时手指要按住施术部位筋或腱进行拨动,不能与皮肤产生摩擦,要实而不浮,透达深处,用力由轻到重,均匀和缓。一定要拨动2~3次。
三、作 用
解痉止痛,疏理肌筋,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炎镇痛,解除粘连。
一、手法操作
定义:以手指或掌贴附于体表施术部位,有节律地做直线或环行摩擦的手法,称摩法。  1.指摩法 术者手指并拢,指掌部自然伸直,腕微屈曲,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中节和末节指腹贴附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做直线或环旋摩动的手法,称指摩法(如图4—20)。此法适用全身各部位。  2.掌摩法 术者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放松,贴附于旋术部位,以掌心和掌根为着力点,在腕及前臂带动下,持续、连贯、有节奏地环转摩动,叫掌摩法。此法用于腰背部及胸腹部,如脐周围摩(如图4—21)。
二、手法要领
摩动时要压力均匀、一致,动作轻柔。指摩宜快,约每分钟120次。掌摩稍重、缓,以每分钟100次为宜。 摩法可做顺时针摩动或逆时针摩动,以顺时针为主。“顺钟摩为补,逆摩为泻”,“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三、作 用
 宽胸理气,健脾和胃,疏散风寒,活血散瘀。
一、手法操作
定义:以指掌吸定在施术部位,进行左右、前后的轻柔缓和的内旋、外旋,转动、带动肩部皮下组织的手法,叫揉法。揉法与摩法有相似之处,摩法着力轻,不带动肌肤,揉法则着力较重,操作时带动局部肌肤筋脉。   1.指揉法 以指腹吸定在施术部位,着力作轻柔、和缓的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织。指揉法分为拇指揉法以拇指进行旋转揉动。此法着力均匀、连贯,由轻而重,逐渐扩犬范围,旋而不滞,转而不乱,揉而浮悬,动作深沉,作用面积小而集中(如图4—22);以食指、 中指进行操作,称二指揉法(如图2—23);以食、中、无名指进行操作,称三指揉法(如图4—24)。   2.掌揉法 以掌根或鱼际部位吸定于施术部位,腕部放松,肘为支点,前臂旋转摆动,带动腕部做轻柔和缓旋揉,称掌揉法。掌揉法因手作用的部位不同;又分为鱼际揉法、全掌揉法和掌根揉法。鱼际揉法:以鱼际部位吸定施术部位,持续进行揉动,也可紧揉、慢移的操作,常用于头、面、肩背部(蚶图4—25);以全掌着力于旋术部位,进行揉法,叫全掌揉法,既可吸定一处,又可边揉边缓慢移动,常用于腹部;以掌根着力进行揉法,称为掌根揉法,主要用于腰臀部(如图4—26)。
二、手法要领
术者指、掌皮肤与受术者施术部位皮肤相对位置不变,用力轻柔、和缓,由轻到重,再到轻。动作以顺时针为主,要有节律,速度均匀,以每分钟120~160次为宜,移动要缓慢。
三、作 用
调和气血,疏筋活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松肌,消肿止痛,宽胸理气,消食导滞。
一、手法操作
定义:搓法是两手对揉动作,操作时双手挟住肢体,相对用力,作方向相反的快速揉搓并同时做上、下方向往返移动。
 1.拇指搓法 以手拇指于施术部位,对称用力,交叉搓揉,术时顺经络为补,逆经络为泻(如图4—27)。
2.掌搓法 术者双手分别合抱肩部前后,相对用 力,一前一后,相对揉搓,边搓边下移到腕部,再自腕部搓移到腋下(如图4—28)。掌搓法亦可以双手平放腰骶部两侧腰肌上,做用力方向相反的上、下斜行的往返搓动。
二、手法要领
双手用力均匀、深透,方向相反。搓揉动作要快,移动要慢。挟持肢体不可太紧。术时腕关节要放松,使动作灵活、连贯。搓法是按摩的辅助手法,常在按摩结束前使用。
三、作 用
疏筋通络,调和气血,疏肝理气,祛瘀散寒,解痉止痛。
第九节 理法
一、手法操作
定义:以双手拇指或一手拇指、中指、食指沿受术者肢体经络循行部位,或指、趾腱等处施以挟持捋理的方法,称理法,又称缕法、握法。  1.理指(趾)法术者食指、中指屈曲如钩状,两手指挟住受术者一指(趾)自其根部向指尖方向进行,捋顺,另一手固定肢体,施术时一松一紧循序移动,松紧适当,可将指背腹两面一次捋理(见图4—29)。 2.理肢法 术者一手握住受术者手部,一手循臂三阴经走行快速向远端捋理滑动。随换手再循手三阳经走行快速向远端捋理滑动。可双手相对同时操作。肢六经同上施术即可(如图4—30)。
二、手法要领
操作要敏捷灵活,均匀对称用办,速度宜快。
三、作 用
疏风散寒,通络止痛,行气活血,理顺筋脉。
一、手法操作
定义:术者手握肢体远端做摇转导引,使整个肢体呈波浪起伏抖动,或以掌正置于旋术部位,做左右、前后的旋转抖动及往返的操作,均称抖法。  1.上肢抖法 受术者坐位,术者站其体侧前方。术者以两手拇、食、中指握受术肢前臂远端。无名指、小指及鱼际部位握手腕部,掌心向下,向体外前方抬肩60度,然后做连续的上下方向的抖动。使抖动波传达到肩部(如图4—31)。再以一手握受术者同侧手,引臂向体外前方抬肩60度,做左右方向的抖动,使抖动波传达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肩部(如图4—32)。  2.下肢抖动法 下肢抖动法可分为仰卧位及俯卧位的抖动。仰卧位抖动法:以两手握双踝部,抬离床面30厘米,作上下方向的连续抖动,使腿及腰部放松(如图4—33)。或者受术者两腿伸直,平放床上,术者双手握两足的前脚掌及足趾,做左右方向的旋转抖动,以带动股四头肌向两侧抖动(如图4—34)。或者受术者仰卧位,一侧膝关节屈曲90度,足放于床上,术者以双手扶定膝关节两侧,以左右方向推拉膝部来抖动大腿、小腿后群肌肉。两侧分别进行。俯卧位抖动下肢有两种方法:即术者以一手握踝,屈膝关节90度,另一手掌贴附于大腿或小腿后面肌肉部位,做左、右方向的摇抖(如图4—35)。另一法即受术者俯卧位,一侧膝关节屈曲90度,术者一手掌置踝关节及小腿远端的前侧固定不动,另一手虎口对准足跟,以拇指及四指推动足跟向左右方向抖动,带动小腿三头肌 向左右方向抖动,两腿分别进行。  3.腰部抖法受术者俯卧位,术者两手握双踝,先进行拔伸牵引1分钟左右,摆动两下肢,待肌肉放松后,做突然的上下抖颤数次以抖动腰部(如图4—36)。
二、手法要领
肢体位置要自然,肌肉放松。抖动幅度要小,一般掌握在2~3厘米之间。抖动频率要快,上肢每分
钟3100次左右,下肢每分钟150次左右。抖动法为上、下肢结束手法。
三、作 用
调和气血,顺理筋脉,疏经通络,滑利关节,放松肌肉,消除疲劳。
第十一节 颤法
一、手法操作及要领
定义:以手掌或掌指自然伸直着力于施术部位,用腕部作急剧而细微的撮动,称为颤法。  
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手掌及掌指自然伸直平放于施术部位,稍施压力与施术部位贴实,将力贯注于施力的手及臂部,用腕力连同臂部作左右急剧而细微的摆动(摆动的速度要快,幅度要小),摆而滞为颤。在施颤中以腕的自然而有节奏的颤摆使施术部位产生温热、颤动、舒适、松弛的感觉,此法常与振法合用。颤法根据术者在旋颤时发力的不同分为以力施颤法及以气施颤法。又根据着力的大小分为单掌贴实颤法、虚掌颤法、叠掌颤法等(如图4—37)。
二、作 用
理气活血,消除郁闷,除积导滞,解除粘连,松弛肌筋,开导放松。
三、注意事项
在操作过程中应似按非按,似推非推,吸而不动,施力为颤,以内动劲或以气施术者,须练动,须意念,须熟记。
一、手法操作
定义:手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处微屈曲,用手腕部摆动,带动虚掌着力于施术部位,平稳而有节奏地反复拍打的手法,称拍法。  术者单手或双手五指并拢,自然屈曲成空拳,用腕关节摆动作起落,反复着力于体表施术部位,手法可分为:  1.四指拍打法 即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平放拍打部位,使皮肤微红为度(如图4—38)。  2.指背拍打法 术者五指自然屈曲,用腕部屈伸撮动带动手指,以指背拍打施术部位(如图4-39)。  3.虚掌拍打法 术者五指并拢呈空掌状,在体表进行拍打(如图4—40)。  4.五指撒拍法 术者五指撒开,伸直,用小指外侧前端,顺肢体或肌筋的方向,于施术部位进行拍打的方法(如图4—41)。二、手法要领
1.手法动作要平稳,操作时手部要同时接触施术部位的皮肤,使拍拉声音清脆,而无感。   2.拍打时腕关节要放松,动作要协调,均匀用力,手法要灵活而有弹性,顺序而有节奏的双手交替进行,亦可单手操作。
三、作 用
调和气血,营养经络,发散邪气,解痉止痛,消除疲劳。
一、手法操作
定义:叩法较击法力量为轻,轻击为叩,是一种辅助手法。  术者两手半握拳呈空拳,以腕部屈伸带动手部,用掌根及指端着力,双手交替叩击施术部位,或以两手空拳的小指及小鱼际的尺侧叩击施术部位。或者以双手掌相合,掌心相对,五指略分开,用手部的指及掌的尺侧叩击施术部位(如图4-42)。
二、手法要领
手法持续有序,手腕灵巧,动作轻快而富有弹性,用力均匀而柔缓,手法熟练时叩击时可发出有节奏的“啪、啪”声响。
三、作 用
通经活络,祛风散寒,舒松筋脉,营养肌肤,安神定智,消除疲劳。
一、手法操作
定义:击有叩击、击打之意。即用拳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或桑枝棒击打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的手法,称击法。击法是叩击类手法中用力较重的一种手法。  1.拳击法 术者以单手或双手握拳,在臂力带动下,以空拳着力于施术部位,一起一落,有节奏地击打。或者以反拳(拳背)着力于施术部位,用贯力缓慢而轻松地击打,双手交替进行。用于肌肉丰满的臀部及腹外侧(如图4—43)。  2.掌击法 术者手指自然分开,微屈,腕关节伸直或背伸,以掌根或小鱼际部位着力在施术部位,进行击打。用于腰、背部及四肢(如图4—44)。  3.侧击法 术者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伸,用单手或双手小鱼际部位击打施术部位。主要用于项背部、腰臀及四肢(如图4—45)。  4.指尖击法 术者两手指微屈曲,腕关节放松,运用腕关节做大(或小)幅度的屈伸,以指端重力(或轻轻)击打施术部位(如图4—46)。  5.棒击法 术者以桑枝棒、按摩棒或磁疗棒等工具,用棒体平击施术部位。
二、手法要领
击法用力快速而短暂,刚中有柔,速度均匀而有节奏,击打时不能有拖、抽动作。用力大小应视部位,肌肉是否丰满,体质强弱而定。年老体弱者及儿童禁用此法。有精神病及者慎用此法。  拳击法:腕关节要挺住,不能屈伸。利用肘关节屈伸力量,使整个拳平稳地接触施术部位,用力稳重,拳击3~5次即可。   掌击法:施术时腕及拳用力挺住,不可屈伸,以上臂力量进行击打。击打肌肉丰满处,不可击打骨骼突出部位。  侧击法:术时要求轻快而有节奏。侧击法着力应视施术部位不同,肌肉丰满程度,体质强弱而决定用力的大小。  指尖击法:动作要轻巧、灵活、自如,着力均匀而有节奏。依据受术者胖瘦决定用力大小。  棒击法:属强刺激手法。特别要控制击打的力量及方向,棒的方向应与击打部位的肌肉纤维方向平行。腰骶部应与脊柱垂直,用力由轻到重,适可而止。击打3~5次即可,棒与身体接触面要大,应以棒体的大部分,平稳击打施术部位,不能用棒尖。在肺区或肾区慎用击法。
三、作 用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开胸顺气,解痉止痛,健身益智,安神醒脑,消除疲劳。
第十五节 啄法
一、手法操作
定义:手指自然屈曲,以腕屈伸撮动带动指端着力,垂直于施术部位体表,呈鸡啄米状的手法称啄法。  术者五指微屈曲呈爪状或聚拢呈梅花状,以指端力,用腕部上下自然屈伸的摆动,带动指端啄击施术部位,形如鸡啄米状。以双手交替进行啄击(如图4—47)。
二、手法要领
1.手法要轻快灵活而有节奏性。  2.腕部放松,以腕施力,均匀和缓,手指垂直于体表。
三、作 用
安神醒脑,疏通气血,活血化瘀,开胸顺气,解痉止痛。轻啄法起抑制神经作用,重啄法起兴奋神经作用。  此法主要用于头部、胸部、背部。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21:37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腿痛以及相关中医内外妇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推拿对肌肉张力的影响分析
> 中医推拿对肌肉张力的影响分析
中医推拿对肌肉张力的影响分析
    来源:毕业论文网
  摘要:中医推拿在针对肌肉张力异常疾病方面开展较广,但在西医理论中推拿针对改变肌肉张力的情况很难量化。针对该问题本文从肌肉张力改变的发病机理及中医推拿的治疗机理的角度阐述了中医推拿的治疗效果,并提出了作者在如何使中医推拿在国际上推广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中医推拿,肌肉张力
  1.前言:
  推拿最早又名导引、按F或按摩等。推拿疗法渊源久远,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论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按谓以手往下抑制,摩者谓徐徐摩之也。&(《素问&血气形志篇》)按摩疗法的产生在《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中也有记载:&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可见按摩疗法最初是适应痿厥寒热病而产生的,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扩大了适应范围。随着祖国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按摩疗法的适应症由最初的痿厥、寒热等几种,至清朝, 已可治疗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等科的几百种疾病了。[1]然而中医推拿在治疗运动系统方面的疾病,如:肌肉痉挛、软组织损伤、肌肉萎缩等效果尤为显著。上述运动系统障碍体表多表现为肌肉张力的变化。本文将对中医推拿在肌肉张力方面的影响加以讨论。
  2.肌肉张力变化的情况分析
  肌肉张力是由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肌张力的产生与维持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是由分布在肌肉中的肌张力反射的感受器(神经肌梭和神经健梭)接收到信号,再由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性神经核内的a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r运动神经元发出Ar纤维到达并支配梭内肌。其反射弧任何部位的病变均可引起肌张力改变。临床多出现两种肌张力方面的变化,分别是肌张力减低以及肌张力增高,现将中两种情况结合推拿分别进行讨论。
  2.1肌张力减低
  肌张力减低是指肌肉松弛时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减退,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可因损害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有异。脊髓前角损害时伴按节段性分布的肌无力、萎缩、无感觉障碍、有肌纤维震颤。周围神经损害时伴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常减退或消失。某些肌肉和神经接头病变肌张力降低,肌无力、伴或不伴肌萎缩,无肌纤维震颤及感觉障碍。脊髓后索或周围神经的本体感觉纤维损害时常伴有感觉及深反射消失,步行呈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小脑系统损害时伴运动性共济失调,步行呈蹒跚步态。新纹状体病变时伴舞蹈样运动。针对由于神经系统疾病所引起的肌肉萎缩推拿能增强肌肉的张力和弹性,使其收缩机能增强和肌力增加。其原理是,推拿能增加对那部位的毛细血管数量,增大其管径,使血液循环大大改善。同时还能促进肌肉萎缩部位的血管网重建,恢复血管壁的弹性,改善管道的通畅性能,降低血液流动的外摩擦力等。这些都可减缓萎缩的肌肉组织萎缩进程,从而提高肌肉和肌腱的弹性、松解肌肉、肌腱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在针对肌张力减低的情况时退拿手法多采用较轻手法,这样可以激运动神经,提高肌肉兴奋性,达到增加肌肉张力弹性的效果。
  2.2肌张力增高
  肌张力增高分为痉挛性呈强直性两种情况。痉挛性的肌张力增高伴发于锥本束损害,脊髓反射受到易化。被动运动患者关节时,在肌张力增高情况下出现阻抗感,这种阻抗感与被运动的速度有关。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见于某些锥体外系病变中的特殊张力变化,其肌张力增高有选择性,上肢以内收肌、屈肌与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被动运动患者肢体时所遇到的阻力一般比痉挛性者小,但和肌肉当时的长度即收缩形态并无关系,在伸肌和屈肌间也没有区别。无论动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都遇到同等的阻力。这种肌张力增高称为铅管样强直,如因伴发震颤而产生交替性的松、紧变化,称为齿轮样强直。除此之外肌肉组织在高强度的运动后,由于代谢的中间产物乳酸的大量产生,沉积在肌肉组织中,也会出现肌肉痉挛疼痛和疲劳的现象。临床治疗过中结合药物的推拿可对张力较强的肌肉组织减张的作用。另外针对疲劳性肌肉张力增加进行推拿治疗,能促使其内部的乳酸消散和排出,减缓疼痛感,疲劳消除从而降低肌肉痉挛情况。同时通过按摩手法治疗,有利于肌肉中毛细血管的扩张,后备毛细血管开放增加, 我国医学界认为,推拿与按摩手法作用下,肌肉横断面的毛细血管比手法作用前增加40倍,并改善微循环中的血液流速、流态,加速体内活性物质的转运和降解, 促进炎性物质的排泄[2]有利于剥离粘连、理筋生新、促进损伤肌肉组织的修复;从而起到功能恢复快,康复期短,后遗症消失的良好作用。另外肌张力增加多伴有关节活动受限,如:踝关节损伤是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主要是侧副韧带的损伤受伤后踝部出现肿胀疼痛,压痛明显,不能走路或勉强能走而运用推拿按摩手法, 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水肿散结,改善新陈代谢,有助于松解粘连、润滑关节、纠正筋出槽及关节错缝,恢复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针对肌肉张力增加时的推拿手法多采用重手法,使局部温度升高增加血流盲从而疗肌痉挛。
  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认为人与自然界和社会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的所有领域,推拿临床亦不例外。[4]在西医的指导思想下人们习惯于单纯从局部解剖与现代病理学知识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加之西方医学对中医治疗的确切性及量化方法存有疑问,这样使我们传统中医在国际上很难推广。如何运用中医整体观念来指导推拿临床,并对其疗效的针对性及确切性的量化是应该认真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1]廖军关于推拿教学改革的思考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第24卷第6期29-30
  [2]陈中伟,实用运动医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39.
中医推拿对肌肉张力的影响分析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推拿手法技巧图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