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类的动词,尽量简单,例如思考,想象,支持,孙女扫墓沉迷手机等越多越好😁

75,643被浏览2,761,860分享邀请回答33K25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9K6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6,972被浏览350,983分享邀请回答
https://www.zhihu.com/video/686912
风力发电机变成女孩手中的风车,地球变成心再变成海豚,热气球变成沙发,熊变成花……自然界不可能的事物,到了设计的世界都有可能。这是什么?这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本质——现象观,本转结构。“本”指根本,是在幕后起支配作用的;“转”指运化,是日常所经验的前台心理现象。本生转,转生本,辗转相生,成为互为缘起的结构。设计,就是我们把一些本质的东西转化成心理现象。我们在谈论设计的时候,总是说“感觉”。感觉对,或者感觉不对,就是在说心理现象与本质是否契合。我要说的,就是如何成就这个“心理现象”。一共有四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心理能动系统。情绪、现象、动机、理解判断。全写下来会比较长,我先抽出一点单独说一下,其余的今后再慢慢补充。先说说“动机”,如何用动机心理设计 logo。因为这个例子比较有意思,所以先拿到前边来。与情绪、现象、理解判断这三点不同,动机有目的性。所以动机在营销中也是一个提及率很高的词,因为动机与行为关联最近。但是营销中提及动机的时候经常用另一个词“洞察”。洞察什么呢?就是洞察消费者的心理动机。我要说的这个案例在与甲方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动机非常明显,所以设计思考直接从动机开始。产品是一个酒心巧克力,一共有七个单品,酒心分别使用了七种不同的烈酒。有威士忌、龙舌兰、伏特加等。前奥美创意总监楚小白给这款巧克力起了个很棒的名字“七宗醉”。这个名字激发了我很大兴趣。这款产品的前期客户很多是爱泡酒吧的人。所以关于品牌个性上,我问楚小白,“七宗醉”如果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性格?他说这是一个讨女人喜欢的男人。我继续问:哦,色狼?他笑了。“对,老色狼”。我感到了很强的动机趋向。在酒吧里,男人给女人买酒,动机是什么?搭讪、拉近关系、暗示、试探并等待回应。所以这个产品,是一个承载信息的东西。一来一往暗示了两句话。“我想撩你”,“来撩啊”。所以我根据它的七个单品,设计了两个角色定位,和7个类似但不同的 logo。第一款:鸡尾酒,小红帽和狼先生相遇。烈酒需要一点硬朗和柔软的冲突感,用小红帽和大灰狼的角色差异来表现这种冲突。小红帽反撩大灰狼,有风险,因为故事背后是一个有风险有刺激的品牌。第二款:法国白兰地,两个人的关系拉近了。之所以用动物,不仅是因为动物的造型更丰富,还因为动物比人类更纯粹。人的动机复杂,容易表达不清。而动物往往在我们的文化经验里就被赋予了某些特征性的动机。第三款:烟熏泥煤风味威士忌,别后偶遇。一些想念在小红帽内心滋生。女孩们从来不畏惧爱情,她们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中。却不知高手过招要拼耐力,当耐不住期待的时候,风险也一步步近了。第四款:龙舌兰,终于还是着了色狼的道。小红帽的挑逗升级了。可气的是狼先生真不愧是高手,继续一幅装傻的德行。这一系列的场景刻意让动机明显的大灰狼隐藏起来,由小红帽把危险一步步引出来。第五款:杜松子,北欧的野性开始显现。女人在自认为捕获了男人的心之后,就希望男人听话,要乖,由她们一手塑造成心里希望的样子。第六款:朗姆酒,甜蜜的两人世界,小红帽已经完全信任了狼先生。朗姆酒经常被添加在冰淇淋中,这一幅场景中小红帽沉浸在家庭感中。但是大灰狼的本性开始显露了。可以说男人在拥有私有财产的时候会更警惕;也可以说男人在背负压力的时候,野性的动机反倒更明显了。第七款:伏特加,小红帽终于成了狼先生的猎物。最后一款在草图阶段本想画一个温馨场面,狼先生抱着小红帽回家之类的。但考虑再三还是变成现实主义的风格。女人和男人的真实关系就是这样的,虽说女人通过控制男人来控制世界,但前提是她必须要搭上自己的全部。但是这何尝不是女人想要的呢。以上,即是通过动机来构思 logo 的案例。其他三点,以及详细分析抽时间再续。大家元旦快乐! 日 晚9点1601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621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暂无话题描述关注话题分享阅读全文3.1K21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2.8K11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2.6K14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2.2K11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1.8K7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2,608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我的图书馆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 第一讲: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一般原理&&&&&&&&&& &&&&& 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认识规律,预设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教学步骤的过程。 &&&&&&&&& 一、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 为了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教育,根据中学教育的特点,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在中学设有思想政治品德课之类的课程。不论期间其名称、具体内容、设置形式等发生过哪些变化,从其设置的目的以及基本教学内容上看,就是一德育课程。&&&&&&&&&& &&&&& 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与中学其它课程有许多相似或相近之处,但作为主要承担德育任务的课程来讲,其设置及功能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程。它是学校“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 &&&&& 1994 年 8 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 “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 ( 2001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 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 ( 1995 年 12 月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正因如此,新编的初中 “ 课程标准 ” 明确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 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有大量有关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史学、伦理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以及人文地理的知识,但它与传授文化知识中渗入德育内涵的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并不以传授文化知识作为其主要功能,而是借助于这些文化知识为载体,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教育。&&&&&&&&&& &&&&& 用学科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指导撰写学科小论文等形式)向中学生灌输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跟学校其他德育工作形式和途径的区别。&&&&&&&&&& &&&&& 班主任工作、团队会活动、课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活动、德育管理工作、家庭教育等诸多德育工作形式和途径,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而用学科教学方法进行德育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更适合中学教育性质、更适应中学生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和实际需求。中学德育工作不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的专利,但思想政治品德课则应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这是由中学教育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特点,以及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决定的。&&&&&&&&&& &&&&& 思想政治品德课通过课程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法制等知识,帮助学生把握科学的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和思想方法,不断提高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素质,养成健康的心理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既区别于中学的其他文化课程,也区别于中学的其他德育工作形式。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还必须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根据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客观要求来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二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规律和设计原则 &&&&&&&&& 思想品德课程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所以为了理解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原理,首先就应该探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后者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 &&&&&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是一个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下,通过生活体验、教育熏陶和自我修养,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过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全部问题均由此提出。&&&&&&&&&& &&&&& 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学生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感悟和认知。这种道德认知过程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道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一定的道德知识的过程更是如此。它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坚持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的一致性。&&&&&&&&&& &&&&& 思想道德情感体验的产生既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是外在的情景、舆论等对学生刺激的结果,(健康的与不健康的刺激产生不同性质的道德体验)也是学生自身生活信念不断反省、内化和扩展的心理演变过程。不通过自身的思想斗争、观念冲突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道德体验,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坚持启迪与内省相结合。&&&&&&&&& &&&&& 无论是道德认知还是道德情感都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实践。这是一个自觉地克服困难、有选择的、坚持实现预定道德目的的意志体现。没有这种道德意志的行为,就不可能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紧紧把握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性。&&&&&&&&&& &&&&& 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的一致性、启迪与内省相结合、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性等都反映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如下原则: &&&&&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原则。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不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思想品德课不仅难以实现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相一致,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丧失其基本功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就是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 ,(预设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筹划教学过程等无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一个根本性的命题。以往大凡成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坚持这一原则的,而失败的、效果差的都是违背这一原则的。 &&&&&&&&& 2 、教学的导向性原则。社会生活纷繁复杂,抽象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完全解答生活实践的所有问题。唯有把握正确的方向、掌握科学的方法,才是学生 “ &&&&& 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学习 ” &&&&& 的基础。教学设计应主要强调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立场和方向,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道德修养方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起导向作用。 &&&&&&&&& 3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正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理论的目的则在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若教学设计离开了实践,不仅易使理论的科学性陷于教条化、空洞化,也难以使学生真正把握和信服理论的科学性。这一原则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给学生的生活实践以正确指导,坚持认知和行为的统一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4 、启发教学的原则。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是不可能由学生自发产生的,(离开社会的 “ 格物致知 ” 是不存在的;人也是环境的产物)它需要从外部灌输 ” ,并结合自身的 “ 觉悟 ” 。但这种 “ 灌输 ” 并不是生硬的、强制的说教的代名词,(并非是 “ 我讲你听 ” 的 “ 填鸭式 ”&&&&&& )也不是 “ 越俎代庖 ” &&&&& 的自以为是,而是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素质的循循善诱,是对学生思想活动的启示和激发,这就是启发教学的原则。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启发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启迪学生自身的觉悟, &&&&& “ 灌输 ” 的外在条件只有通过 “ 内省 ” 也才有实际意义。 &&&&&&&&& 5 、正面引导的原则。德育课程为的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道德信念,尽管要有 “ 鉴别 ” 教育,要有 “ 反面教材 ” &&&&& ,但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和心理特点看,坚持正面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道德常识、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仍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教学途径。&&&&&&&&&& &&&&&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要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从教学目标上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从教学内容上讲,要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教学方法上讲,要坚持启发教学的原则;从教学途径上讲,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 &&&&&&&&& 三、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策略 &&&&&&&&& 教学策略是(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的手段和途径。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应十分重视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改进。&&&&&&& &&&&&&&&& 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应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如教师主导教学过程的规律,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等。 &&&&&&&&& 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更应遵循人的一般认识规律。&&&&&&&&&& &&&&& 思想品德课是引发人的“思想风暴”的课程,不能触及人的思想“灵魂”的(哪怕一间),不是优质的思想品德课。任何教育又都是小心翼翼地触摸人的心灵的活动。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更应强调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和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 何为人的“认识规律”?例: &&&&&&&&& [ 教学案例一 ] &&&&& “按时完成作业”(学生守则)与“红灯停、绿灯行”(交通规则)这两种规范有何区别?——(教师从实际生活中规范的产生、执行、效力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并得出:前者是(团体)纪律,后者是国家法律(三个特征)。&&&&&&&&&& &&&&& 人的认识规律(认识道路)简言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语)再讲的具体些,就是从对事物的具体认识中,抽象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再拿着这种认识去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此过程若用公式表示就是:具体——抽象——具体(已非前一“具体”)。人的这种认识道路,是由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的天然的认知心理素质决定的。&&&&&&&&&& &&&&& 所谓“认识规律”即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道路之必然性、不可避免性、不可违背性。成年人如此,未成年人也如此,天资聪明的人如此,生来“愚笨”的人也如此,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男生如此,女生也如此。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在课堂上学习的中学生来说,这一认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只不过更多的是依赖于所谓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文字、图片等)而已。(未成年人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中学生则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再例: &&&&&&&&& [ 教学案例二 ] &&&&&&&&& “我不漂亮,但我很喜欢自己、看重自己,因为我聪明、勤奋、有自知之明,待人不卑不亢” ; &&&&&&&&& “我很漂亮,但我讨厌自己、看不起自己,因为我体弱、胆小、什么都不会,爱发脾气又很会哭” &&&&&&&&& “我很漂亮,人见人爱,自命不凡、唯我独尊、高傲不羁” &&&&&&&&& ——教师先请学生们各用一个词汇来概括表达上三例的含义?——(引导学生得出)“自尊”、“自卑”与“自负”; &&&&&&&&& ——再组织讨论:自尊、自卑、自负的利弊(和关系)以及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培养自尊、克服自卑和自负等。 &&&&&&&&& 从以上的两个教学案例中可看出 : &&&&&&&&& 1 .这一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模拟生活实践(认识事物)的过程, &&&&& 亦即:实践——认识——实践(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思想品德课要使受教育者在道德认知上明白道理,就要遵循认识规律;在道德情感上获得同感,也要遵循认识规律;在道德行为上规范自己,还是要遵循认识规律。&&&&&&&&&& &&&&& 我们通常强调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实践活动,就是因为实践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包括认识的产生、发展、作用以及对认识的检验等。只是因为学生(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掌握基础知识不能(且也无必要)全部通过实践来取得,所以才通过学校的教学活动来实现。但又因为在现代社会,学生仅仅通过学校的教学活动来掌握人类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亦即:认识事物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尤其显得重要。而这种方法的掌握,仅仅依靠课堂上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的抽象学习又是不够的、肤浅的、片面的。所以,要努力引导学生进行认识的实践活动——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亲身体验学习法等等,这都是一种模拟实践和认识的活动。 &&&&&&&&& 2 .这里所讲的知识传授,也不是机械地教师 “ 传 ” 、学生 “ 受 ” ,而是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在自己的脑海里建筑起知识的大厦 。这样的教学方法和认知结构,远比机械地“传授”更适合学生接受,也更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灵活的学习方法和扎实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 3 .这样的教学,教师采取的基本教学策略是:备课:抽象 —— 具体;上课:具体 —— 抽象;(应用、复习:抽象 —— 具体)。概括之: 抽象——具体——抽象 (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反)。&&&&&&&&&& &&&&& 为了遵循认识规律,使学生实现从具体——抽象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将课本知识(包括理性化了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分解、还原至知识产生的源头,并使其形象化(即:抽象——具体);然后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具体——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如孔夫子所曰“博学于文,约之于礼”)。&&&&&&&&&& &&&&& 尽管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也有“纯粹”的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理性认识过程,但其基础仍为具体——抽象的认识规律,所以,概念、判断、推理(的认识过程)的认知过程也需要实施这一教学策略。&&&&&&&&&& &&&&& 尽管中学的其他课程也有实施这一教学策略的问题,但没有哪一门课程教学如思想政治品德课这样如此显著和不可或缺。因为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学比中学的其他学科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 4 .实施这一基本教学策略,不仅贯彻了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正面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相统一、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 以及 “ 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 ” 等一系列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教学原则,更 有利于贯彻启发教学的设计原则 &&&&& ,为教师的“主导”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谈话法、讨论法、(问题探究)发现法、比较法、演示法、以及讲授(解、述)法等。 &&&&&&&&& 四、课堂教学设计&&&&&&&&& &&&&&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以下所讲的教学均以课堂教学为例)。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需要,预设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教学步骤的过程。根据“ 抽象——具体——抽象” 这一教学策略,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上要求: &&&&&&&&& 1 、首先应坚持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即: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生活 。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就是遵循了认识规律,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功的基础。它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但并不削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教学设计的根据上,也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上;不仅表现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过程,更主要地表现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上;不仅表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从学生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才能使课堂教学适应学生发展思想品德的需要;才能检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课标”的要求;才能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这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就是坚持教学设计中的唯物论。) &&&&&&&&& 2 、预设教学目标应坚持 把思想品德“课标”要求与学生实际(生活、思想状况)相结合 。“课标”是对教学活动的原则要求和基本准则,它是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具有普遍意义,是教学活动的“共性”。但贯彻“课标”不与学生实际(特殊性、个性)相结合,就不能体现其作用,就会走样,所谓的贯彻“课标”要求只能是一句空话。在实际教学活动设计中,与“课标”相比,“学生实际”不能不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教学活动的共性总是寓于各个有着不同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的,能否正确贯彻“课标”要求,从根本上讲取决于能否从学生实际出发。&&&&&&&&&& &&&&& 这里所讲的学生实际包括:生活状况(父母职业、家庭生活水平、生活经历和环境等)、思想状况(道德认同、情感、思想方法)、学生自身的素质(生理、学习、道德、能力、个性特征等心理状况)等。当然,离开“课标的”的要求,讲究学生实际也无教学意义。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没有千篇一律的学生,就不能有千篇一律的教学;这是教学设计中的辩证法) &&&&&&&&& 3 、在设计教学形式时,应着重注意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无论从贯彻教学原则来看,还是实施上述教学基本策略来说,创设 &&&&& “活动课”应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最佳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 &&&&& (但不是唯一的)。它既是由初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决定的,也是思想品德课“课标”的要求——课程性质规定中的“实践性”特点、课程目标中的“能力”要求、教学内容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建议、“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的评价建议等都要求发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 &&&&&&&&& 4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点, 基本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和讨论法 &&&&& 。采用这两种基本教学方法,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也有利于贯彻启发教学原则。无论是谈话法,还是讨论法,关键是“主题(话题)”的设置——设问的技巧与语言表达问题。&&&&&&&&& &&&&& 长期以来受教条主义思想和升学考试机制的影响,有许多教师在思想政治课中更多地是从教材内容出发来确定“主题”,采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设置课堂教学问题,这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无论谈话法,还是讨论法都变的生硬、机械、毫无生气。要改变这一现象,首先应改变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课标”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而不是从“课标”和教材出发;其次,应改变教学态度,坚持用平等的民主的姿态与学生沟通;再次,应尽量使用贴切的、经典的、学生熟悉的“生活语言” &&&&& 引导学生。 &&&&&&&&& 5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 1 )教师要准确、深刻理解教学(知识)内容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来龙去脉)。 &&&&&&&&& 如: “集体”→数量、结构、根源、目的、与个体的关系、与“乌合之众”的区别等; &&&&&&&&& 又如: “自我意识”→人的两重性(以及与“自私”的区别)→生理和心理。 &&&&&&&&& 再如: “基本国策” →“ 基本纲领 ”→“ 基本路线 ”→“ 基本理论 ”→“ 基本国情 ” (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 2 )还原知识的原形(抽象 — 具体),一定要追溯到源头,即学生能直接体验的生活经验或生活情景。( “ 推、推、推到最原始 ” ) &&&&&&&&& 如 “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生活习俗”; &&&&&&&&& 又如: 社会→集体→个人。(国民个体的素质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实力) &&&&&&&&& ( 3 )设计的生活情景一定要有典型性(贴切而有代表性),且表述简练(不求众多的事例或大块大块的材料),防止庸俗化和费时冗长。 &&&&&&&&& 如: “团结协作”→“五官争功(相声)”可;若→“(四条腿的)凳子缺一条腿”则不够精确;(“五官争功”也只是健康人与残疾人之别) &&&&&&&&& 又如: “父母与子女”→“舐犊情深”可;若“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歌曲)则俗;(班上没有了妈的孩子?) &&&&&&&&& 再如: “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可;若“学习成绩→学校环境”则冗。 &&&&&&&&& ( 4 )所设计的 “ 问题 ” &&&&& 要适合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以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等逻辑思维方法,自主地得出(抽象出)知识内容(结论)。而对学生的文字表述,可暂不追求与 &&&&& “ 权威答案 ” (课本内容)严格一致。(错误的除外) &&&&&&&&& 如: 自尊→自信;协作→合作;规范→规则;经济发展→生产发展;等。 &&&&&&&&& 6 、根据这一教学策略,我们设想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大致可以设计如下的基本环节和步骤:兴趣体验 —— 能动思维 —— 认知达成 ——&&&&& 启迪觉悟。 &&&&&&&&& ( 1 ) 兴趣体验 —— &&&&& 无论完成哪个单元(课、节、目、点)的课堂教学任务,首先运用合适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上来,为完成教学任务启动智力 &&&&& “ 发条 ” ,以保持一定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内在动力。(在新实施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已有很多人认识到这一点了,只是在教学实践中尚不够成熟而已)。&&&&&&&&&& &&&&& 这里讲的“兴趣”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投入学习的积极心态。不仅可表现为“愉悦”的心理,还可以表现为怀疑、忧虑、乃至悲愤等能够刺激学生探究(求知)欲望的种种反映。&&&&&&&&&& &&&&& 在教学素材和教学手段上,除了教师富有感情色彩的口述、肢体语言和文字板书外,还可选择展示图片、实物,播放音像,表演小品,操作小实验等。而所有这些教学素材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应注意:切中题意(剔除一切与题意无关的内容,并足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于将要学习的内容上来。避免出现为博得学生一悦,“活跃课堂气氛”,而将“兴趣材料”与教学内容硬粘在一起,形成“两张皮”,即“为兴趣而兴趣”、“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简洁明了(尽可能用最少的教学时间,使所展示的内容一目了然、决不超过“二目”),如 &&&&& 5 ( 3 )所述。 &&&&&&&&&&& 如播放一首歌,只选其中一段,甚至一、两句(除非上课前为营造相应的入课气氛而提前播放);展示图片(文字材料)只选其中两幅(段)直接切中题意的图片(材料);组织课堂活动,要短小精悍、情真意切。 一教学环节的评价是“学生注意了吗?” &&&&&&&&& ( 2 ) 能动思维 —— &&&&& 将学生的注意力由兴奋的情绪感受导入扎实的理性思考阶段,使之既能保持原已激发的学习兴趣,又为进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思维空间和工具。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环节。一个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最终需要通过其自身的内省。没有自身的思想活动和不同道德观念的冲突,是不可能真正树立起科学的道德观念的。思想、思维、思考、思索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最重要的教学要素,( &&&&& “ 思想政治课没思想 ”—— 这正是许多人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差的疑惑之处。而目前新实施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通病)。 &&&&& 培养学生的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学习能力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要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既作为教学任务,又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使教学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和思考能力,并指导学生运用能力进行学习的过程。&&&&&&&&&& &&&&& 设计此环节,教师要通过运用各种方法(主要是概括性的、有层次的“设问”)和手段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典型的社会现象(情景)中分析、比较、归纳(推导)出简单的、最基本的社会科学的概念、观点和论断。&&&&&&&&&& &&&&& 在此环节中,学生会有阅历不足、思考欠缺、思路异样、表达简陋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有周全的考虑和相应的准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提炼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内涵,并加以引导、发挥。 &&&&&&&&& 在此环节中,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耐心的引导和巧妙的暗示,而不是直奔主题的重复叙述(课本内容)。 &&&&&&&&&& 如“挫折面前也从容”。先列举两、三个正反面的、同时又是不同角度的实例,然后引导(暗示)学生从中归纳出对人的身体、学习、人际关系等的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积极的、或消极的意义)。接着再讨论“如何面对挫折?”……。 &&&&& 又如:“社会责任”。要学生直接去复述课本的内容,还不如先设计两个问题:“如果父母不负责任、老师不负责任、医生、工人、农民、军人、警察不负责任,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我们学生不负责任,社会又会怎么样?”等,再将答案中的共性找出来,从而(尽可能引导学生)得出“社会责任是客观存在的”、“人人都应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等结论。&&&&&&&&&& &&&&& 这种教学方法极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予学生“能动的”而非“被动的”充分思维的空间和机会。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也为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识记力等其他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 对这一教学环节的评价是“学生思考了吗?” &&&&&&&&& ( 3 ) 认知达成 —— 引导学生对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整理、确认、 “ 存盘 ” 。它既是前一环节的必然结果( “ 思维 ” 的内涵),又是启发学生思想觉悟的必要条件( “ 觉悟 ” 的基础)。学生的道德养成,是以一定的道德认知为前提的。孔子所说的 “ 好仁 ” 而不 “ &&&&& 好学 ” 则 “ 其蔽也愚 ” (如果没有知识学问为其基础,行为上就要出现偏向,好的道德品质最终也难以培养和发展),是符合道德品质形成规律的。 &&&&&&&&& 设计此环节,要讲究“咬文嚼字”,界定认知内涵要注意精确性,(尤其要防止相近概念的混淆)。 &&&&&&&&& 如 “理解他人”(态度、言行等)不等于“赞同他人”(的主张),但又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平等”不等于“平均”;“集体利益”不等于“个人利益的相加”等。 &&&&&&&&& 要宜简忌繁,便于识记,(真理既是深刻的,又是“简约”的;书要越读越“薄”,要“博”而“约”之)。 &&&&&&&&& 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字表述,可以“约”之为经济上、文化上和政治上三个方面的代表; &&&&&&&&& 又如: “学习法律,并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约”之为“学习法律,自律自护”。 &&&&&&&&& 要富于联想,便于再现。 &&&&&&&&& 如: “生活陋习”→“不良行为”→“一般违法”→“严重违法(犯罪)”; &&&&&&&&& 又如: “人的生存和发展”→ 处理社会关系 → 学习和遵守社会规则(道德和法律)。 &&&&&&&&& 对此环节的评价是“学生了解了吗?”。 &&&&&&&&& ( 4 ) 启迪觉悟 —— &&&&& 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考察生活、考察人生,对相应的道德思想、观点、方法、习惯等思考和质疑。它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出发点(天然要求)和归宿(落脚点),是区别于其它学科教学的最显著特点。&&&&&&& &&&&&&&&& 此教学环节要求教师的设计,有“水到渠成”的引导,“画龙点睛”的方式,赏心悦目的“(思想)礼品”。 &&&&&&&&& 如: “劳动”→研究发明科学技术?→清扫大街卫生?→尊重劳动者! &&&&&&&&& 又如: “爱人民”→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尊老敬贤!&&&&&&&&&& &&&&& 此环节的教学过程较短,但却要求教师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使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思想品德课教学带给他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可能是精彩的恍然大悟,更多的则是在不自觉中的渐变。 &&&&&&&&& &&&&& 人的思想更多地是通过长期的、逐渐的变化达到觉悟和进步的,不要寄希望于几十分钟一堂课的教学活动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觉悟。在这里,只要学生通过参与一堂课的教学活动而对其原有的道德认知、情感有所触动、有所质疑、有所深思,就是比较理想的一堂课了。 &&&&&&&&& 对此环节的评价是“学生在省悟吗?” &&&&&&&&&&&&&&& 以上四个环节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它们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作为一个教学过程,它们又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教学链(如图 1 。四个字母分别代表 “ 趣、思、知、悟 ” )。 &&&&&&&&& 从时空上看,它们有先(前)后;而从教学实践看,在一堂优质的思想品德课中它们又难分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如图 2&& ),共同推动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取得最佳效益(如图 2 中的 ▲ 区)。&& &&&&&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意每一环节设计的效益问题。如在设计“兴趣体验”环节时就应精选素材,而这一素材不仅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应包含设计以下三个环节之要素萌芽。又如“能动思维”环节的设计,尤其是引导学生思维的“主题(话题)”的设计,不仅是前一环节“兴趣体验”的自然引出,也应包含后两个环节设计之要素萌芽。其他环节依此类推。 &&&&&&&&& 从理论上讲,随着教学效益的提高,图 2 中的 ▲ 区可以扩张为 “ 同心圆 ”—— 这一教学模式的最佳效益图(图 3 )。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只能是一种理想模式。图 2 才是教学实践所追求的效益图。其中 ▲ 区为最佳效益区,其面积越大,效益越佳。如何扩大最佳效益区,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有待我们共同努力探索之。 &&&&&&&&& 7 、使用教学手段:恰当、高效。这里讲的教学手段指的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实施教学方法所采用的教学工具和一切物质条件。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而不是相反。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应有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而不论手段本身 “ 先进、现代 ” 与否。使用教学手段 “ 先进 ” 与否,并不一定代表教学观念的先进与否。唯一能说明问题的是,看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否达到了实现教学目的的目的,所以,正确使用教学手段的标准应该是:恰当、高效。 &&&&&&&&& 恰当——符合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适合相应教学方法的实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高效——投入少而实效大。简约、速度、形象化是这一要求的体现。 &&&&&&&&& 根据这一要求,教学手段可以是较为先进的一体化的多媒体,也可以是传统的粉笔手书,可以是音像、图片的展示,也可以是纯“口技”和“肢体语言”等。&&&&&&&& &&&&& 根据这一要求,使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远比单调、机械的手段效果好,但也应注意避免因过分强调手段的多样性而与实现教学目的之间“喧宾夺主”。思想品德课尤其要注意防止用展示多样、现代的教学手段来干扰学生的思维过程。更不能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代替教学方法甚至教学目的。 &&&&&&&&& 8 、课堂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教案。教师的教案,如工程师手中的工程图纸。尽管教案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包含了教师的基本教学思想。教案的作用不仅表现为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也是反思教学,总结教学经验,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依据之一。 &&&&&&&&&&& 教案一般为书面形式。其书写格式和用词的不同,也能够反映出教师不同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设计思想。教案在格式上要求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在用词上要求精确、清晰、简约。尤其是教学目标预设的表述,能达到什么具体目标就用什么相应的词汇,不应夸大其辞,不用教学原则用词代替具体教学目标用词和教学行为用词;教学活动的操作用词与程序用词也应有所区别。
第二讲: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性质和结构&&&&&&&&& 2001 年启动的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在课程功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较大地改革。为使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更符合新的课程标准,有必要对新课程的实施作深入地探讨。 &&&&&&&&& 一 、新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 (一) 为什么要实施新的德育课程: &&&&&&&&& 1 、时代变化的要求。&&&&&&&&& &&&&& 在一个日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以道德教育为基础的公民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确立和发展,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正经受着时代的洗礼。 &&&&& 新形势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教育青少年;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条件下,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传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各种矛盾,社会生活中还有需要克服的消极现象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这些都是时代提出的亟需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新形势 &&&&& 要求学校道德教育在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辨析、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自我认同和良好的道德生活能力等方面承担起新的责任。 &&&&&&&&& 2 、学生发展的需要。 &&&&&&&&& 中学生正处于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他们一方面身心素质迅速发展,另一方面逐渐扩大了参与社会生活的范围,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发展上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正确的指导。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或多或少地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许多消极影响。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心愿。能否引领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会分清是非善恶,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并且为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思想基础,已成为新课程紧迫的历史任务。 &&&&&&&&& 3 、当前中学德育课程的现状。 &&&&&&&&& 我国目前的学校道德教育普遍缺乏吸引力。单就德育课程看,有调查统计显示,在初中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中,思想政治课排在第 10 位(共 14 &&&&& 门课),在最不喜欢的课程中排在第 3 位,有近 1/10 &&&&& 的初中学生将思想政治课列为最不喜欢的课程。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学生并不拒绝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而是反感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脱节、教材呈现方式的单调刻板、教学形式的枯燥和评价方式的单一。有 4/5 强的初中学生认为思想政治 课“非常必要”或“有必要”。 &&&&&&&&& 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存在着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我们经 常可见老师们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联度并不高,有的相距甚远。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上的高要求,另一方面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低级错误或粗陋的原始品质却频频表现出来,以至在大学里仍需不厌其烦向大学生们进行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教育。&&&&&&&&&& &&&&& 由上可知,这样的中学德育课程必然缺乏实效性。不仅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只是作为“学习任务”,甚至为应付考试而学。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也仅仅把思想政治课作为一般的文化课而教。担负着从正面向学生“灌输”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政治课并未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我国 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 3.67 亿,作为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必须采取措施对德育课程进行改革。 &&&&&&&&& 这次“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实施好新的德育课程。&&&&&&&&&& &&&&& 从以上可看出,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加强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德育课程。 &&&&&&&&& (二)思想政治课为什么改为思想品德课: &&&&&&&&&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原来的初中《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中,我们重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人文性”不够,教学缺乏人情味,尤其是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加上教学方法上的缺陷,思想教育的效果不显著。要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吸引学生,而要吸引学生,就应从学生自己讲起,从学生身边讲起,从做人之根本——道德讲起。 &&&&&&&&& 初中生一般都是 13 ~ 15 &&&&& 岁的孩子,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做人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紧紧围绕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教育。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对初中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教育的力度不够,对初中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也较为薄弱。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新课程根据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需要,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充实了道德教育特别是公德教育的内容,以“我(公民)”为中心,从“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社会”这样三个层次,而又与初中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不同范围,建构起新的 &&&&& 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初中德育课程;调整了一些与青春期成长关系不怎么密切的内容。如删去了“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将它放到《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去,不仅优化了课程结构,而且将宝贵的时间集中到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去。使用《思想品德》这一名称,更符合初中思想教育的实际:引导初中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政治道德目标,也更能体现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性质。 &&&&&&&&& 这一名称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政治教育的削弱。只是侧重点有所调整,注重更适应初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而已。 &&&&& 这样也就从整体上构建了新的学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体系:小学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初中的《思想品德》→高中的《思想政治》→大学的政治理论课。 &&&&&&&&& (三)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关系 &&&&&&&&& 就课程内容看,两者都属于社会学科体系;从课程结构看,两者都具有综合性;从教学方法看,两者也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 但两者课程目的不同,功能不同,具体教学目标不同。 两者教学内容既有相互融合,也有各自特色。&&&&&&&&&& &&&&& 从这两门学科的“课标”看,有交融的部分,如都要讲到“公民”(一是其中一小部分,一是主要部分),但侧重点不一样:《历史与社会》是从社会的角度阐述到“公民”(如社会需要“公民”有规则的活动);《思想品德》则是从“我(公民)”的角度阐述如何处理“我”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活动规则);前者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后者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又如都要“了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前者本身就是教学目标,后者是则为了实现“认清当代青年(我)的社会责任”的教学目标而“了解国情”。 &&&&&&&&& ——显然,前者的知识教学目标更直接、更明确些;后者的知识教学目标相对浅显些、简略些; &&&&&&&&& 前者侧重于学习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后者侧重于(科学的)思想方法(能力)的培养; &&&&&&&&& 前者的思想教育内涵相对隐含些、间接些,后者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则更突出、更深刻、直接些。 &&&&&&&&& 了解上述关系对于理解《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性质,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 (四)《思想品德》新课程的特点 &&&&&&&&& 《思想品德》新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 1 、思想性&&&&&&&&&& &&&&&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是本课程的灵魂。这是因为:第一,它规定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科学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第二,规定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三,规定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民族形式,如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2 、人文性 &&&&&&&&&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中指出, &&&&& 德育工作要与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 。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性”。 &&&&& 新课程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学生体验,遵循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 人是有意识、有情感、有内心世界的。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在要求。没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没有坚强的意志,人们就不能战胜困难和挫折;没有一定的道德修养,一个人就还会自学地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并尊重他人;没有崇高的理想,一个人就没有前进的不懈动力。而要培养心智健全,品格优秀的人才,就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要立足改革开放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先进文化的前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思想品德新课程致力于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培养人文精神就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兴趣、选择及个人禀赋的差异性,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开放性,欣赏学生的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利于学生走向社会。 &&&&&&&&& 3 、实践性&&&&&&&&&& &&&&& 新课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在规定性,离开了学生的内心感悟和亲身体验,思想品德教育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实践能大大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比如有个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前,他布置学生们回家做一个实验。(见附录 &&&&& 1 )通过实验每个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所得到的系列具体数字,真切地体验到思想品德的科学性、正确性及说服力。 &&&&&&&&& 道德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并存的过程。少年儿童获得 " 知 " &&&&& 的过程,不仅来自于成年人的教育,还来自于少年儿童的体验。这是少年儿童认知的重要来源。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 &&&&& 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 &&&&&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主体自身的独特体验过程,离开学生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真正内化。“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一种观念的形成,最重要的首先要在“心”的层面上形成影响。要达到这一点,根本的途径是实践。&&&&&&&&&& &&&&& 倡导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从而逐步达到思想的升华和道德的内化。要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景,让学生多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参与公共生活。许多良好品德,只有在现实的公共生活中,通过公共交往才能养成。&&&&&&&&& 4 、综合性&&&&&&&&&& &&&&& 《思想品德》新课程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题,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 1 ) 德育目标的综合性。作为德育课程的教材,既注重知识、能力目标,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完整的道德品质是知情行有机结合的整体,道德学习是知情行的整合学习。针对德育忽视情、行的状况,新的课程充分重视行为表现和情感体验,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心理准备和真实本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的发展。 &&&&&&&&& ( 2 ) 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新课程要实现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转变,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横向整合: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纵向关系:我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核心是“我”)。 &&&&& 课程标准既考虑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者的有机综合,又考虑不同学习阶段突出某些重点内容,并依据学生成长逻辑和生活主题,安排教材内容。从宏观方面来说,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国策等方面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在七八九三个年级的教材之中。 &&&&& 这意味意,新的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初一年级主要是心理方面的内容,初二年级主要是法律方面的内容,初三年级主要是国情方面的内容,而是四者的有机综合。当然,不同学段有其自身的侧重点。相比较面言,七八年级的国情知识综合得少一些,而九年级的法律、心理方面的内容少一些。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成长规律及接受程度。从微观来说,每一方面的内容都是多元的 &&&&& 比如 &&&&& 在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学会拒绝》一课中,谈到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危害时,教材从生理、心理、道德、学习、法律等方面来加以说明。在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中,讲到不良情绪的危害时,课文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 新教材的这种全新的综合性,要求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新的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新的教材,而不能套用过去按年级、按知识类别把握教材的方式,在每一个具体问题的把握上也是如此。&&&&&&&&&& &&&&& 新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各项文体活动、社会公益劳动、进行体育项目比赛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社会,体验生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个主题,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 &&&&&&&&& 二、《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 (一)总目标 &&&&&&&&& 初中《思想品德》新的课程标准对新课程的总目标确定为: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 总目标是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活动整体的基本要求和规定。对这个总目标应该有一个层次递进的理解。&&&&&&&&&& &&&&& 基础性的目标就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帮助他们牢固树立公德意识,懂得自尊和荣辱,学会尊重他人,再次就是成为“四有”新人。 &&&&&&&&& (二)分目标 &&&&&&&&& 《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分类目标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 、 能力 、知识三个维度。“三维目标”不是彼此独立的三大块,也不是分别完成的三个环节,而是一个整体。 &&&&&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这三维目标,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的教育教学宗旨。 &&&&&&&&&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是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的基本条件,是实现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载体 。 &&&&&&&&& “能力”是链接知识和情感 、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目标的桥梁,是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形成正确态度与价值观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而学生实践自己道德认识的能力是道德知识和提高道德水平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这次课程改革,转变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突出显现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 这里需注意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无法通过课堂讲授来实现,它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创造氛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 ( 如附录 2) 。在学生有了体验后,自然就会在情感上,价值观上发生变化,不会再轻视他人,而是从内心里产生帮助他人的愿望。越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越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来实现。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能力 、知识这“三维目标”同时又融合在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四个学习领域中。 &&&&&&&&& 1 、心理健康: &&&&&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强调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 《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才能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才能有健全的人格。&&&&&&&&&&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能不能适应挑战,心理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初中阶段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随着初中学生接触社会的面越来越广,独立性越来越强,他们也日益认识到自身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和青春期的问题。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许多心理问题引导得好,就不成问题;如果熟视无睹或引导不当,就会对学生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结合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品质方面的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 心理健康方面要掌握的知识是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要培养的能力是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增强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要达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培养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 从当前的学生实际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贯穿于整个初中教育阶段,甚至于整个“学龄”阶段都需要加强之。 &&&&&&&&& 2 、道德:道德反映和调整人们的现实利益关系,这种调整功能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共同习惯和舆论发生作用的。在现代社会,良好的公德是维持社会良好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如何,表现为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公民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有针对性地对初中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有利于他们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做一个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人。&&&&&&&&&& &&&&& 道德领域要掌握的知识主要是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要培养的能力是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要达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奉献精神。 &&&&&&&&&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有的虽然在小学阶段已经有所接触,但对初中学生来说仍有必要继续加强教育之。因为它们是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 3 、法律: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与法制化进程相一致的。依法治国是党和政府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法律素质不断提高。帮助初中学生树立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 &&&&& 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法律常识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会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这其中,应特别强调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 4 、国情: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民族强。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和面临的经济、科技方面的巨大压力,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然要求。&&&&&&&& &&&&& 国情方面要掌握的知识是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能力方面的要求是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达成的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 这里应注意,了解国情并非是思想品德课的终极目标,这一内容在初中的《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已有很大一部分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了解国情,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 三、新教材整体架构&&&&&&&&&& &&&&&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制有三个维度。一是学科的维度,包括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二是课程目标的维度,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三是学生生活的维度, &&&&&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初中学生的活动范围逐渐从家庭、学校、社区向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扩展。这一扩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越来越强,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基于此,思想品德课程 &&&&& 按照“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题,以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为逻辑线索 , 构成课程基本内容。 &&&&& 基本逻辑可列表如下: &&&&&&&&&&& 线索 &&&&&&&&&&& 主题 心理健康 道德 法律 了解国情 &&&&&&&&&&& 我与自己的关系 自知之明 自尊自强 自律自护 (国家保护) &&&&&&&&&&& 我与他人的关系 交往的心态 交往的品德 交往的规则 (交往)传统习俗 &&&&&&&&&&& 我与社会的关系 适应社会变化 承担社会责任 遵守社会秩序 奉献社会、祖国 &&&&&&&&& 下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例,对教材内容作一总的分析。 &&&&&&&&& 七年级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走向新的学习生活,认识和完善自我。 &&&&& 《思想品德》教材从学生自身问题出发,以增强自尊、自信为重点,指导学生适应新的中学生活,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新生活、调适自我心理、加强修养的能力。换句话说,主要从学生自我修养和完善来构建教学内容。 &&&&& 教学核心概念是关爱,自尊,自强。主题是处理好“我与自己的关系”,珍惜新的学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从适应新生活到不断完善自我。 &&&&& 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的主题是认识和保护自己。 以学生成长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 &&&&&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和一些基本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 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 &&&&& 主题是做新的学习生活的主人。从新的学习环境到新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尽快把握新的学习生活的特点,掌握一些学习策略。 &&&&& 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 主题是用新的眼光看待新的自我。 分别从生命的角度、青春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的自我,鼓励学生塑造新的自我。 &&&&& 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 主题是积极地生活。从了解情绪,学会调控情绪,培养兴趣到把握自己,学会辨识低俗与高雅的生活情趣,主动追寻高雅的生活,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 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 活 &&&&& ,主题是善于保护自己。包括学会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和学会保护自己。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提高识别力与自我保护能力的角度,指导学生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 八年级是学生向青春期过渡的主要变化时期,面临因学习分化、同学关系等各种问题引发的心理矛盾。八年级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尊重、关爱、权利、义务。教学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与他人交往、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 &&&&&&&&& 《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科书,围绕“我与他人的关系”这一主题,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逻辑来安排教学内容。将课程标准 “ 交往与合作 ” &&&&& 等教学内容与心理、道德、法律及国情背景的部分内容加以整合,按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设计为四个单元。 &&&&&&&&& 第一单元 相亲相爱一家人 &&&&& 与家长的交往,既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又是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试验场。在八年级上册内容中,把与父母的交往作为开篇,有着现实意义。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既受到家长的呵护、享受家庭的亲情,又容易与家长产生矛盾,甚至有逆反心理。解决学生与家长的矛盾,善于与家长交往沟通,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所首先遇到的问题。本单元又是学生与同学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交往的基础,即与后续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是后续内容的一块基石。 &&&&& 第二单元 师友结伴同行 它前承 “ 家庭中的人际交往 ” ,后续 “ 不同文化模式中的人际交往 ” &&&&& 。学校是学生社会生活的主阵地,与师生交往是学生社会交往的主要方面。此单元以指导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正确处理人际交流与沟通、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课程的基本目标。 &&&&& 第三单元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 本单元以更广阔的范围和具有时代特点的交往方式指导学生学会交往。且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胸襟,有着重要意义。 &&&&& 第四单元 交往艺术新思维 &&&&& 前三单元讲的是“我与他人关系”的“特殊和个别”,第四单元则是讲“我与他人关系”的“普遍和一般”。重在探索交往的品德与艺术,它既是前三个单元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也是对前面教学内容的提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如何友好交往、如何合作竞争、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诚信做人等问题。它已不仅仅是交往品德与艺术的问题,而涉及如何做人的根本问题。第四单元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也是本册教材的核心部分。&&&&&&&&&&&& &&&&& 如果说《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着重是从心理、道德角度阐述与他人的关系的话,那么,八年级下册教材则着重从法律的角度,阐述在与他人交往中所应处理好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引导和教育学生尊重他人权利,维护自身权利;履行应尽义务,维护公平正义。其中第四单元已过渡到 &&&&& “ 我与社会的关系 ” 的内容,为九年级教学内容作了铺垫。&&&&&&&&& &&&&& 九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结束学段,学生将面临两种选择:或劳动就业,或继续升学。升学也有求学普通高中,还是职业学校?如何选择和规划未来,处理好“我与社会的关系”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学主要任务是指导帮助他们认清国情,明确责任与使命,学会选择。因此,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是责任。教学主题是承担社会责任,迎接希望的明天。 &&&&&&& 九年级全一册共分四单元(尚未出版)。 第一单元 学会承担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 &&&&& 从学生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对自己做的事负责,到个人应承担起对集体的责任、公民应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关爱社会,逐步扩展和深化,说明一个人只有在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时,才开始美好、成熟的人生。 &&&&&&&&& 为了更好地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就要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理解基本国策。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爱我中华 &&&&& 。就是从了解基本国情,到理解基本国策和国家发展战略来展开。 &&&&&&&&& 学生只有融入社会,才能体会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第三单元 融入社会,肩负使命 &&&&& 。是从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监督权,关注经济发展积极参与经济生活,投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方面使学生领悟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 对即将毕业的初中学生来说,理想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人生问题。 第四单元 满怀希望,迎接明天 &&&&& 。谈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不断超越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 &&&&&&&&& 新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来说,为以后实现有价值的人生而奠基。对教师来说 &&&&& ,为我们搞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如何借助这一平台使学生真正接受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却还需要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认真把握课程标准,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实现德育目的。
第三讲:新课程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 &&&&&&&&& 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规律,明确思想品德课基本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真正要搞好《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工作,还要扎实地落实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堂教学。本章旨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策划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教学设计意见。 &&&&&&&&& 一、深入分析学情,加强教学针对性&&&&&&&&&& &&&&&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一切教学活动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取得成功。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具体策划时,必须研究教学对象,了解他们的情况,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愿望,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加强针对性。&&&&&&&& &&&&&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初中生的品德学习与建构将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分析学生的目的,可以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 (一)了解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 &&&&& 初中生正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心理特征很不稳定,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他们 一 踏进中学大门,往往会不自觉地感到:“我是一个大人了!”他们开始不屑与小学生为伍,渴望加入成年人行列,遇事开始独立思考,不再一味盲从教师和父母。谁要是再仅仅把他们当作孩子,称呼他们为“小朋友”,那么谁就会失去他们的信任,谁也就别想再进入他们的世界——“小大人”的世界。&&&&&&&&&& &&&&& 他们不仅想与同龄人交往,而且也想与成年人交往,与教师、父母平等相处。由于身体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但这种“独立意识”却带有与生俱来的幼稚性和片面性。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对师长们及其他成人的意见,也似听非听。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因而在交往过程中容易与成年人形成“代沟”。然而学生此时尚未完全形成很强的自我意识,“独立自主”的能力仍很弱,也非常在乎他人,尤其是教师对他们的看法。&&&&&&&&&& &&&&& 伴随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他们的自尊心迅速增强,喜欢结交朋友,重“义气”,喜欢结成松散的小团体,以提高自己的归属感,满足自己的自尊心。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判断能力不强,对自己的评价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多数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缺乏自知之明,甚至妄自尊大,结果一遇到挫折,就迅速出现自我否定的现象,陷入自卑的泥潭,甚至走向极端。&&&&&&&&&& &&&&& 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之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了解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往往会感到一些冲击和压抑。此时初中男女学生间的交往,开始表现出与性成熟有关的情感,如见异性就害羞或回避、在异性前好表现自己、内心互相仰慕等。&&&&&&&&& &&&&& 初中生在“闭锁自己”的同时,又渴望“开放自己”。他们常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希望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还会通过迷恋明星偶像作为寄托,或是上网找朋友聊天等,总之,此时的孩子反而最不爱向“熟视无睹”亲人诉说心里话。&&&&&&&&&& &&&&& 初中阶段,又是青少年“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的知识时,就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他们的兴趣比较广泛,追求新颖,喜欢刺激,自我意识有很大增强,情感日益丰富,容易激动,往往自行其事,逆反心理较强。但是,他们的自制力较弱,爱好不稳定,注意力容易分散,过分自负和好表现自我,冲动时容易受人“暗示”,以至发生越轨、失足行为。&&&&&&&& &&&&& 总之,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极其重要的时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这一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多理解学生“成长的烦恼”,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 (二)了解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 &&&&&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也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所谓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心理加工方式是有区别的。研究表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是不同的 , 况且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我们成人不一样,不走入孩子的内心,不了解他们就不能在教学中做出正确的抉择。 &&&&&&&&& 初中生的认知 活动的自觉性已有显著提高,有意识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迅速发展,且在感知、识记、想象中日益占优势地位。 &&&&& 在记忆力方面,有意识记逐渐占优势地位,不管是在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有意识记已成为他们识记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记,其效果要优于无意识记。 &&&&&&&&& 在思维发展方面,初中生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但其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 初一学生的智力类型和水平与小学高年级的差不多,初二是智力发展的新起点,也是智力发展关键时期。抽象思维能力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以至整个中学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 &&&&& 初中生思维的发展,还表现在思维品质特征的发展。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明显得到发展。一方面,初中生区别于小学生的盲崇,他们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经常要做一番审查,有时甚至表现出过分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开始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思维和主张,常常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思想,但初中生思维品质还有片面性、表面性和主观性等特点,主要表现在看问题容易偏激和走极端,尚未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这也是“明星崇拜”的狂热出现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原因所在。还有,初中生思考分析问题时容易钻牛角尖,有时表现为固执己见、情绪偏激,有时会“蛮不讲理”或轻率下结论。 &&&&&&&&& 新的学生观倡导对学生的尊重,关键要全面了解学生,这其中当然应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兴趣、动机、能力、方式等。 &&&&& 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就要注意总体上的与个别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了解学生目前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及其特征,采取的教学策略必须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 &&&&& 首先要抓住从初中开始的这一发展关键期,促进其思维迅速而有效的发展。其次要在发展各种认知能力时,特别重视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再就是重视情感、意志、品德、性格等各种非认知因素培养,以更好地促进认知因素的发展。&&&&&&&&&&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习、代替他们的观察、感知、分析、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都是与“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思想相悖的。&&&&&&&&& &&&&& 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承认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和学习状况的差别,因材施教,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强化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提高,指导学生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功,促进学生的发展。 &&&&&&&&& (三)了解初中生的个体生活经验&&&&&&&&&& &&&&&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为此,教师的教学就必须切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存、学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 “一个学生便是一个世界”。正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父母教育观念、家长自身素养、成长的环境差异等影响,造成学生在性格特征、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社会背景、个体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差异,这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而且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了解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盎然生机,已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条件之一。&&&&&&&&&& &&&&& 一方面,作为学校德育主要途径的思想品德课,以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强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因而对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的关注就不容回避。另一方面,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每天接触社会,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然而由于年龄与知识的限制,是非辨别能力较弱,非科学的、错误的观念、看法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 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 了解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以及个体生活经验, &&&&& 认真分析其历史和现状,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二、把握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活动和结果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大体说来具有指导教学策略的运用、指引学生学习和指导测量与评价三大功能。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教学设计来说是前提性的工作、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在教学的策划阶段,教学目标为选择教材内容、安排教学主题的顺序以及配置教学时间提供了依据。离开了教学目标,教学难免漏洞百出,并且使得学生学习产生困难。由此可见,拟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明确了课程性质、地位与作用,规定了课程目标、内容、评价建议等。所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理所当然成为拟定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 &&&&&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思想品德课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及每节课的积累。拟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使之既具体明确,又在实际教学中努力达到,这是完成总目标、落实总任务的基础与保证。&&&&&&&&&& &&&&&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和准绳,那么,在思想品德新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如何拟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呢? &&&&&&&&& (一)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 &&&&& 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表达了教师通过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预想和期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价值理想。恰当、适宜的教学目标不仅能促使教师通过一定方式,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激励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师生教学互动化,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教师教的目标,更是学生学的目标。&&&&&&&&&& &&&&&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使德育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学生作为道德的学习者,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时也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这也符合“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灵魂,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 在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表述都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也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 此外,每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把握《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因为它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最低要求,不能随意拔高要求,但与此同时还要体现《标准》的灵活性,顾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加深和拓宽学习的内容,向更高层次发展。&&&&&&&&&& &&&&& 总之,教师应首先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否则教学目标就像空中楼阁,成为虚拟目标,或如教条,成为抽象目标。 &&&&&&&&& (二)把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 每节课是相对独立的整体,同时又是整个课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把每节课置于一个单元、一册教材,甚至全部课程之中来考察。只有认真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既是整个教学目标体系中的一个点,同时又与其他各课有着区别和分工,共同承担整体教学目标的任务。在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必须找出这节课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整个体系中的位置,搞清它跟“内容标准”中的哪些目标有关联,这样确定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才具有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具有三维性,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方面。 这三个方面各有其整体性,有其具体的要素结构。 &&&&& 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落实教学目标,还要妥善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知识的获得与呈现需要有相应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并为进一步掌握知识准备条件。同样道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能力、知识之间也有着紧密联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能脱离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总之三维目标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整体的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统一体,不应割裂开来孤立地理解。 &&&&&&&&& 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者的完整统一 &&&&& ,但教学目标的完成不可能在这三个领域都是平衡的,有可能偏重于某一领域,而在其他方面则是次要的。就每节课而言也 &&&&& 并不要求三维目标都是均衡实现的,而是要求在全部教学中来实现。&&&&&&&&&& &&&&& 因此教学设计应关注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统一,确定其主要教学目标的同时,兼顾次要目标。原有的思想政治课把知识的获得当作主要的教学目标,而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则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当作首要的教学目标。这说明在对教学目标的价值认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若是片面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忽视能力、知识目标,同样也是缺乏目标整体性的表现。 &&&&&&&&& (三)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 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就是要求设定的教学目标能够起到支配教学进程的作用,能够进行目标检测。只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才具有分明的层次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能有效地组织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恰当地安排教学过程,准确、合理地评价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规范作用。为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 ( 1 )设定的目标系列应有内在的逻辑性,能在教学进程中依次实施。 &&&&&&&&& ( 2 )设定的目标在程度要求上应有比较明确的具体界定。这种界定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有助于发挥目标检测的制约作用。&&&&&&&&&& &&&&& 比如为了增强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强调用行为动词表述教学目标,教师要注意课标中的动词说明。标准中的动词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动词,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高层次的动词自然包含低层次的动词,并且要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动词的层次从低到高可做这样的排列:知道、了解、懂得、分辨、认识、理解、感受、体会、体验、关心、尊重、养成等等。“知道、了解、懂得、分辨、认识、理解”等动词,提示了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程度标准,显然,“理解”比“知道”的层次要高。“感受、体会、体验”是包含着学生个体情感和态度在内的道德体验,从普遍的道德规范的认知进入到个体道德体验,是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而“关心、尊重、养成”等动词则落实到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层次和最终品质养成,内在包含了对前两个层次的要求。能否正确表达教学目标,是对, , 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能否真正把握的一个标志。 &&&&&&&&&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nb, &&&&&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合适与否,不仅涉及教师的教法,同时涉及学生的学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防沉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