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中发生晕针的原因及如何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门诊静脉采血患者晕针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门诊静脉采血患者晕针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18:19:2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门诊静脉采血患者晕针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官方公共微信晕针发生现象研究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晕针发生现象研究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摘要】:针刺疗法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针刺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深受广大群众和患者欢迎。但是,针刺疗法作为一种侵入性治疗,如果医者在施行针刺治疗时不注意,往往容易引起一些针刺意外,如:晕针、出血、瘀血、感染发炎等症状,而晕针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针刺意外反应。患者因针刺而出现头晕、恶心、目眩、心悸,甚则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血压降低、脉搏散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者称晕针。晕针的发生原因诸多,在临床针刺中非常常见。特别是晕针后,与患者解释不够,心理沟通不足,患者出现针刺恐惧心理,导致患者从此不再敢接受针刺治疗。加上目前医院由于患者较多,医生针刺前一般没与患者有足够的针刺相关知识的告知,使患者没有心理准备,发生晕针后的处理又无法令患者满意,此时就更容易影响到原本良好的医患关系。
既然晕针很难避免,最好就是医者医心,让患者感受到你对他的后续关怀很温馨,而不会停留在针刺不当的伤害中,医患关系依旧可以良好的继续下去。否则晕针后,病人常会对医师的技术质疑,导致医患关系改变。而且医疗院所又被要求要提供病人以安全为中心的医疗照护,在此原则下,保护病人安全,预防晕针以免造成病人恐慌因而不信任医师,这是医患关系中一项很重要的议题。
因此,本文在总结古今对晕针的发生原因、发生机理、防治经验等及医患关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式,以问卷调查统计的形式,针对医师进行调查统计,通过对可能发生晕针的相关因子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总结出晕针的发生危险因素、规范晕针的防治以最大限度保护好患者,减少医疗纠纷,改善目前比较复杂的医患关系。也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让临床医师在晕针的预防与处理上能有新的突破。
以期总结出晕针的发生危险因素、规范晕针的防治以最大限度保护好患者,减少医疗纠纷,改善目前比较复杂的医患关系,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让临床医师在晕针的预防与处理上能有新的突破。
本文采用文献回顾研究与问卷调查形式,在总结古今对晕针的发生原因、发生机理、防治经验等及医患关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式,以问卷调查统计的形式,针对医师进行调查统计,通过对可能发生晕针的相关因子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总结出晕针的发生危险因素、规范晕针的防治以最大限度保护好患者,减少医疗纠纷,改善目前比较复杂的医患关系。也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让临床医师在晕针的预防与处理上能有新的突破。首先对晕针的古今文献做文献回顾研究,在充分了解古今对晕针发生原因、发生机理、防治经验等及医患关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以晕针为自变相,医患关系为依变相的架构图作为研究问卷的设计主轴。这样的研究架构,其目的无非是想要广为收集各种资料来源,以免有各人的偏见影响研究或因为资料遗漏而导致研究偏差。透过晕针作为研究媒介,来理解医师受到怎样的影响,并建构一些相关知识,协助医师未来如何因应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
1.调查问卷的研究对象为中医师:本研究所纳入研究对象主要以台湾中北部地区中医诊所执业医师为研究母群,主要为执业中医师。
2.调查问卷发放方式主要有:(1)本人发放一部分。(2)请人帮忙发放。委托各地中医师学会与药商。(3)委托笔者多年交往的好友群大力相助。
3.设计调查问卷过程:本研究量表题目编拟完成时,为建立量表的专家效度,特请六位专家和学者审阅,以进行内容之修正而形成问卷,完成专家内容效度。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先于台北耕德中医诊所进行前测,以5位中医回填,求得研究中医师临床处理晕针之调查问卷之信度。前测通过后,修正并编定问卷,印制后发放施测,主要由本人与某药师协助发放问卷,事先征得执业中医师的同意,再请其填写问卷,然后现场收回。
4.所使用的设计问卷为中医师临床处理晕针量表,设计内容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和晕针等两大部份。第一部份:为一般资料,即个人基本资料,是统计中医师之各项基本数据,旨在了解样本的基本统计变项与其处理晕针的关联性。第二部份:则为了解中医师在临床处理病人晕针现象,碰到晕针是否会影响其职业能力和病人之关系。
在研究样本的选取上,采立意取样方式,以性别和执业年数等两大特性为取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从2010年8月起至12月止,共耗时四个月发放与回收问卷。共发出150份问卷进行施测,回收后删除未填答问项之问卷后,取得有效问卷共122份,有效样本达81.3%。再以SPSS 12.0中文版统计软件包进行叙述性统计、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定,以及单因子变异数分析。
1.晕针发生现状:
本研究调查问卷发现,晕针发生机率很高,97.5%的医师都曾经遇到过,说明临床针刺中晕针的发生是很普遍的,但是调查发现,每年累计次数未满10次的中医师发生病患晕针占最多,有78.7%,也就是说,医师每年碰到晕针患者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大部分晕针症状并不是很重。即使是有病患晕针,也是以临床经验较少的医师比较容易碰到,也就是说,医师自身的经验老不老道,也是造成病患容不容易晕针的原因之一。问卷第一项基本数据中,执业超过31年以上的医师,没有晕针的反而比例较高。61岁以上的中医师也在第25项开放式回答中回复告知他知道如何处理,如何卫教,所以晕针人数很少。
2.患者性别不同致晕针的原因探讨
在我们做的问卷调查中对医师的预前测试发现,晕针的男生比女生多,但是本问卷最后结果却是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分(男女比为22.1%:19.7%),也就是说此题项对许多医师而言心理并没有明确的答案,经验中并未发现性别与晕针的明确关系,所以无法断言是女生易晕针或是男性易晕针。如果一定要区分,还是男多于女(22.1%:19.7%)。性别不同晕针的原因可能不同。
3.医生的失职易造成晕针现象
(1)医师的学习不足,没有晕针经验
调查发现,越是临床患者较多的医生,其病人发生晕针的几率反而越少,这可能是由于年青的医师,对晕针的认识不足,经验不足,又不愿学习,自持自己技能高超,忽略现实情况,遇事就慌,还难免易造成医疗纠纷。同样的调查表显示有的老练的医师,每周人数超过301位病患,晕针人数却只有小于10位。再检正他们针灸人数这么多,晕针人却少的执业年资分别为2-5年的1人,6-10年3人,10-15年5人,16-20年有1人,看来这些医师的年资都不少,所以推敲这些技术优良的医师,除了年资深,经验丰富,懂得选穴避开易晕穴的功夫之外,针灸用的多,使技术更臻成熟看来是一种基本功,能使医师快速累积经验。另一种情况,每周针超过301位病患的这群医师,却没有年龄超过50岁的医师,也就是说,这些医师都正值身强体壮的巅峰期,强健的身体,气场可能较强,病患也较不晕针。
(2)医师不重视晕针现象,不与患者多沟通
本调查问卷研究发现,晕针的发生与晕针发生前患者的体能、机体状态、睡眠、饥饱等均有一定的关系,一般饥饿、疲倦、劳累及睡眠较差的患者相当较容易晕针,而大部分医生在治疗前不与患者多沟通,未问食、体位等也是导致晕针发生几率加大的原因之一,因此,改变医师不重视晕针现象,不与患者多沟通的现状,也是目前临床医生值得反思的。
(3)医师必须重视晕针现象
晕针的发生与医师的性别关系不大,而与医生的学历,技术等因素相关。晕针的发生视乎与季节、针刺的时间段及原有疾患没有明显关系,但是却与针刺的时间、体位、患者状态等有一定关联,一般采取的体位是坐的、针刺的是四肢穴位的、患者体质及体能状态较差的,這樣子的晕针发生率较高。针刺的方法不同易晕针,如采用粗针或者使用动气法行针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晕针现象。
4.减少晕针的方法探讨
从本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针对晕针发生可能导致的原因,主要以下几方面进行防范:
(1)医师技术要提高,特别是针刺的入针技术,同时充分评估病人的状态及接受程度,尽量减少晕针的发生。
(2)医患多沟通,减少患者对针刺的恐惧感,让患者对医生有更强的信任度,即使患者患者有不适,也可以立即反馈,早期防范。
(3)对患者进行针刺前宣教,让患者勿隐藏不利针刺的相关情况,比如告诉医生是否空腹,是否腹泻等情况,让医生可以对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同时采取更有利的针刺体位、针刺手法、针刺强度等,较少晕针的发生。
1.晕针发生的时机,研究分析显示坐姿、空腹以及医者的临床经验过少,技术不娴熟、首次扎针等都是最常发生的原因。
2.事先可预防的方向是医师若能给予病患安心,又事先告知可能发生之现象,晕针也许会有正面的效果。
3.一旦发生时,紧急处置以保护病人避免发生意外的办法,出针是医师最常采用的处理法,再来就会给予按摩、喝温热开水,令其平躺、毛巾擦汗等多种方式帮助病患身体恢复机能。
4.《针灸易学》云:“晕针者,必获大效,以血气交泰之故。俗云针不伤人,此之谓也”,但统计结果并非如此,有待进一步探讨。
5.用针每周超过300人次但病人却不太晕针的那些医师,看来他们一定有非常异于其它医师的长处才有如此好的结果,这正是可提供后学者学习之处。而且这一族群的医师,大多数有这样好的成果,表示针灸用的多,晕针却可以减少。这类医师不仅是可以用问卷作定量的研究,未来若有进一步的定性深入探讨,将可以延续本研究的发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R197.3;R246【目录】:
摘要3-7ABSTRACT7-14引言14-16第一章 文献探讨16-38 第一节 晕针文献回顾16-31
一、晕针的概念16
二、古代对晕针的认识16-19
(一) 晕针概述及原因论述16-17
(二) 晕针的机理论述17-18
(三) 晕针的预防及处理18-19
三、现代对晕针的认识19-27
四、针灸导致晕针研究现状27-31 第二节 医患关系的文献回顾31-38第二章 调查研究38-73 第一节 研究方法38-40
一、研究架构38-39
二、研究对象39
三、问卷设计及确定39-40 第二节 统计方法40-41 第三节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41-67
一、一般资料分析41-45
二、晕针发生相关性分析45-64
三、单因子ANOVA分析与解说64-67 第四节 讨论67-71
一、晕针发生现状分析67-69
二、患者性别不同致晕针的原因探讨69-70
三. 医生的失职易造成晕针现象70
四、医师必须重视晕针现象70-71
五、减少晕针的方法探讨71 第五节 结论71-73结语73-74参考文献74-77附录77-79致谢7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畅春霞;;[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武洪琳,龚虎保,黄何伟,闫记灵,柴丽莹;[J];长治医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吴新贵,李红;[J];广西中医药;1998年03期
吴中秋,吕金仓,马海丰;[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1年04期
,徐锦如;[J];江苏中医杂志;1984年05期
金观源;;[J];江西中医药;1981年02期
宋南昌;;[J];江西中医药;1989年03期
吴言斌,叶岳坚;[J];临床军医杂志;2005年04期
龚晓玲;黄志红;;[J];实用临床医学;2006年05期
王勇;;[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妮娜;[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玉珍,田丽华,梁菡;[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3期
陈心容;;[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2期
万玉莉;;[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3期
杨亭民;;[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5期
张勤,王玉梅,葛雪芬,孙凤华;[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于茜;汪锡春;;[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李云;章云英;;[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刘桂霞;;[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丁玉荣;;[J];安徽医学;2012年02期
杨传娥,张裕霞;[J];安徽医药;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琴;;[A];第二十七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十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雷丹;;[A];吉林省护理学会外科学护理分会第十五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包金花;;[A];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范郁山;廖宇衡;张翠洲;;[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董明凯;刘迈兰;高玉杰;兰蕾;郭太品;高丽美;梁繁荣;;[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何文菊;李岩琪;赵雪;陈泽林;李桂兰;王红;郭义;;[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刘林艳;;[A];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朱晶;;[A];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冉建英;刘立华;;[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张雪霞;;[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丽莉;[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宫正;[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王婧;[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申咏秋;[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曹梅娟;[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尹倩;[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韩玉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肖燕;[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彭红;[D];中南大学;2008年
屈英和;[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谈晓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梁小利;[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续倩;[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潘银河;[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向文斌;[D];西南大学;2011年
刘丹丹;[D];暨南大学;2011年
卫俊栋;[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郑瑞双;[D];中南大学;2011年
高宁宁;[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崔琳;[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崔红;[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席文;[J];大自然探索;1985年01期
梁慧星;[J];法学;2000年05期
王淑瑛;[J];中国护理管理;2004年05期
,崔光;[J];医院管理论坛;2004年12期
刘希林;[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李福林,许恒,邱福建,韩海克,蒋波汇,吴循敏,杨扬;[J];海军医学杂志;2003年03期
贺进英;王延安;王云鹏;;[J];护理管理杂志;2006年05期
许年珍;[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年12期
周金林,周伟;[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龚赛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袁蕙芸,张莉,卓志华;[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9年04期
罗娣蓉!400039重庆;[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1999年02期
程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年06期
夏民,刘同君;[J];医学与社会;2000年05期
吴春芳;[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宋晓亭;[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孔祥泉,刘刚,陈胜洪;[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2年05期
朱衍馨,夏合金;[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3年02期
张金钟;[J];医学与哲学;2004年09期
朱锡光,孙梯业,李力,颜伟;[J];中国全科医学;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宏;王宏志;彭文岗;;[A];第十九届全国肿瘤医院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叶玉真;谢晓玲;;[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马建军;;[A];第一届航天医院管理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潘贤英;;[A];第十九届全国肿瘤医院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崔俭;;[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宋晓东;;[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林宏献;;[A];2008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肖思洁;何进宇;杨和清;;[A];中国企业医院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刘慧媛;;[A];第一届航天医院管理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李求石;白晓峰;;[A];全国第六届口腔医院管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魏守伦?王美华;[N];深圳商报;2007年
尹秀云;[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程莉;[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那叶舟;[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钱峰;[N];健康报;2005年
卢飒;[N];贵阳日报;2006年
周运华;[N];湖北日报;2006年
郭松民;[N];江苏法制报;2007年
罗庆华;[N];市场报;2007年
蒋廷玉;[N];新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阳欣哲;[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桑秀丽;[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申咏秋;[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张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彭红;[D];中南大学;2008年
朱翠微;[D];吉林大学;2009年
陈正华;[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刘国祥;[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刘兴兵;[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张慧姝;[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文文;[D];山西大学;2010年
尤清波;[D];郑州大学;2004年
弓宪文;[D];重庆大学;2004年
刘佳;[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沈永健;[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刘欢;[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高玉玲;[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谢家银;[D];广西大学;2004年
马晓;[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李茂年;[D];厦门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href='/qx/yxlw/.html'下①页
更多相关文章: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
快捷检索获取您需要的内容主人将内容设置为“隐藏”或“仅好友可见”了,建议您立即;如果您还不是和讯用户,建议您。您的位置:&>&&>&&>&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
现象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来源:整理
网络视频多媒体课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预防火灾的发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