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半宝宝摔着头三天后去世头摔了头好了2个月了骨头好像凸了出来怎么办有是吗?

宝宝额头一个月前摔了个超大的包,现在看着骨头好像凹进去了怎么办,还会好吗_百度知道
宝宝额头一个月前摔了个超大的包,现在看着骨头好像凹进去了怎么办,还会好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急问:宝宝额头一个月前磕了个大包青紫色,大包半个月就消了,到现在还有一个小包硬邦邦的,跟黄豆粒大小一样,这都离摔伤
采纳率:87%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0-18岁孩子脊骨成长必读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棵树,那么脊柱就是决定这棵树是否长青的树干。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是它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孩子,做着身体健康枢纽的工作。因此,想要孩子健康,千万不要因脊骨的沉默而忽视它的存在。
全国数千万孩子挣扎在脊椎病的苦痛中
如果让各位爸爸妈妈猜:“目前严重威胁孩子健康与成长的疾患是什么?”相信很少有人能会猜脊椎病,然而这却是事实。前不久,北京凯诺脊椎健康研究中心院长赵涌先生,在接受39健康网的专访时指出:我们和国外发达国家对脊椎健康观念的差距至少在60年以上;我们对脊椎健康忽视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使我们的孩子将来充满痛苦。
全国有5300.8万青少年遭受脊椎疾病的困扰
据中国儿童活动中心的统计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已有5300.8万青少年患有包括脊椎侧弯在内各种脊椎疾病!
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相信会令无数父母瞠目结舌。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脊椎病”对儿童来说是那么的陌生,他们怎么也想不到,颈、肩、腰、腿痛竟然能与儿童幼稚的脊椎联系起来。其实,很多脊椎病在儿童时期就已存在。我们常听到大人在夸奖孩子跳舞或运动时会说:“瞧,这孩子柔韧性多好啊!”没错,柔韧性是正在发育着的孩子身体的一大特点,不过,也正是这种柔韧使孩子在脊柱出现问题时往往会暂时没什么感觉,造成潜在的病情不被觉察。但是,当孩子成长到十五岁左右,这种病就开始逐渐显现症状;待到孩子二十五岁以后,脊椎病便成为长期困扰他们生活的绊脚石,也可能成为其升学(尤其是军校)和工作的终身遗憾。
是谁在忽视孩子的脊骨健康
由于认识不足,很多父母常把孩子的某些病征归入其他方面,而忽略了脊椎问题产生的影响,如脊椎侧弯、驼背、发育不良(身高偏低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差,甚至哮喘等许多症状。其实,这些往往是由于孩子脊椎形态或排列的异常才造成感觉上的不舒服,进而产生不良坐姿和站姿,即使完全没有任何不正常的发现,但在X线片的观察中确实能看到病变的情况。
更令我们担忧的是:这些脊椎不健康的孩子由于症状不明显或者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延误治疗,在他们成年后极有可能产生严重的脊椎疾病而遭受更大的痛苦。所以,当我们这些父辈们正在为脊椎疾病以及脊椎问题引起的相关疾病痛苦不堪时,为了避免下一代也像我们一样苦痛,我们更应该关注一下他们的脊椎健康。很多人喜欢把养育孩子比作建一座大厦,如此说来,我们的工作就相当于打地基,只有从小就把孩子的健康地基打好了,孩子的生命大厦才能不畏风雨,一生挺立。那么,真正关爱孩子的父母们,就从现在开始重视他们的脊椎健康吧!
影响孩子一生命运的“元凶”——脊柱畸形
孩子高考时必须要参加体检,其中有一项就是专门检查脊柱的,看看孩子有没有畸形等问题。对此,很多家长不屑地说:“这有什么好检查的,孩子不是长得好好的吗?”其实,这些人有所不知,就是这个大家不在乎又很少留意的脊柱,一旦发生畸形,将使孩子的生命就此沉沦……
腰痛、脊椎病是成年人的专利?
一直以来,人们都误以为“小孩子没腰没背,不会腰痛,腰痛是大人才有的病”。但有资料显示,一种叫做强直性脊柱炎的疾病也可引起腰痛,甚至还能引起脊柱畸形,从而使人转身、弯腰、低头都很困难,状态就像机器人一样。令人吃惊的是,我国目前这类患者多达400万以上,而青少年竟占据其中90%以上!换而言之,我们无微不至关怀的孩子们,却成了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对象的主力军。
同时,被誉为“全球十大顽症”之一的颈椎病,大家一向都认为它只青睐于中老年人,不会跟孩子扯上关系。但近年来很多研究均表明,颈椎病的低龄化趋势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有统计显示,青少年颈椎病患者比例由1996年的8.7%上升到目前的12%以上,且有87%的孩子还伴有脑血管痉挛。我们常说“疾病是恶魔”,这话一点也不假。颈椎病往往使孩子感到颈肩酸痛、有牵扯感,时不时地头痛眩晕、上肢发麻,常常还出现睡眠不宁、上课瞌睡、呃逆频发、食欲减退等症状,甚至会听到局部有“摩擦音”。此外,其中有的孩子还因此出现了假性近视,给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O形腿、X形腿和鸡胸
大家都不陌生小儿佝偻病,这是一种由于钙、维生素D不足所致的慢性营养缺乏病。由于发病缓慢,所以不容易被我们发现。不过,一旦症状明显,孩子的抵抗力就会大大下降,不仅会产生“O”形腿、“X”形腿及鸡胸等后遗症,还容易并发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性疾病而危及生命。这种病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发病率最高,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四大婴幼儿疾病之一。据报道,佝偻病在全国范围内,发病率平均为20%~30%,部分地区可高达60%以上;其中,3岁以内的婴幼儿患病率最高,平均发病率为53%以上;仅1岁以下婴幼儿中,在南方发生的发病率为20~30%,在北方的发病率高达20%~45%。如果把婴幼儿比做刚刚破土而生的嫩芽,那么,佝偻病可谓是专食植物嫩芽的大害虫了。孩子小“防御”能力低,但我们做家长的,可就有责任,也有必要做好“防害”、“除害”工作了。
脊椎病——“不死的癌症”
北京中医药大学统计显示,80%出现头痛、腰痛、背痛及手脚麻木的成年人,实际是源于儿童时期的脊椎异常。很多人的脊椎在青少年时受伤,在20多岁开始定形,30多岁时病征有所出现,到了四五十岁时就变成了病痛,六七十岁便会非常严重。换而言之,儿童时期脊椎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人成年后是否会患脊椎及相关疾病。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常称脊椎病为“不死的癌症”。
同时,还有一件事你可能不知道。脊椎就像我们身体的卫士一样,如果他不舒服、病了,不仅自己的“身体”会坏掉,而且会令众多疾患“杀手”有机可乘,破坏我们的健康。而这些疾患“杀手”,足足可以让人的寿命缩短1/3,相当于30年!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现在,也要考虑孩子的将来。为了让孩子成年后不受脊椎及相关病痛的折磨,为了他们将来能够健康长寿,我们必须关注并呵护他们在儿童时期的脊骨健康。
养脊骨,从认识孩子的骨骼系统开始
人作为生物界的一员,身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生命活动。不过,无论你是走路还是蹦跳,无论你是吃饭还是睡觉一切身体活动、整体的支持,全都依赖于我们体内的200多块骨头和300多个连接骨头的关节的正常运作,他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骨骼系统。
骨骼就是人体内的盔甲战士
这个强大的骨骼系统,像身着盔甲的战士一样,保护着我们的脑、内脏及体内器官,不仅使我们的身体可以储存矿物质,还帮助我们的身体进行造血,可谓是我们身体的健康基础。更微妙的是,尽管我们这位“战士”是由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软骨、硬骨和连接骨与骨的韧带及关节部分组成,但复杂的内在和外在结构使其在减轻重量的同时也能够保持坚硬,既有适应性,又有修复性,充满着生命力。
精确来讲,我们成人体内的这位“战士”是由206块骨头构成,而小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体内的“小战士”由高达213块骨头构成。也许你会好奇,甚至有些恐惧。其实,大可不必,那些“多余”的骨块会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而逐渐愈合,尤其是头部的骨块。在孩子最初的二十年左右,体内由骨块构成的“小战士”也会不断地生长,待到孩子身体发育成熟后,这位“小战士”也就不再生长了。
看孩子就要看到“骨子”里
骨主要由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构成。骨膜像外衣一样覆盖在骨的表面,里面不仅有起营养骨质作用的血管和神经,而且有很多成骨细胞和能增生的骨层,它们可以让骨头受伤后神奇般地愈合、再生。骨质位于骨的内部,分为松质和密质两种。顾名思义,松质当然是质地疏松,它像海绵一样,在骨的内部承受一定的重量;密质自然就是质地致密,在松质的外部紧贴骨的表面,耐压性较大。骨髓位于骨腔内,里面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它像人体的血“工厂”一样,为人体提供营养和新鲜的血液。平时,很多人认为成人的身体处处都比孩子强,其实,我们的骨髓却远不如孩子们。我们成人的骨髓是黄颜色的,而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的骨髓却是红色的,他们的红骨髓具有良好的造血功能,而我们的黄骨髓却不能。这主要是因为骨髓会随着人的年龄增长,逐渐失去造血功能。
为什么孩子骨骼折而不断,老人却易骨折
除了骨髓以外,孩子骨骼的化学组成也与我们的大有差别。所有骨的化学成分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负责骨掌管骨的韧度;无机物主要是钙质和磷质,负责掌管骨的硬度,两者平衡组合时使我们的骨骼既坚韧又坚硬。不过,这些化学成分会随人的年龄、生活条件、健康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幼儿骨有机物相对多些,无机物相对少些,使其骨的柔韧度及可塑性比较高,遇暴力可能折而不断,不过这样也造就了孩子的骨骼比较容易变形。随着人的不断成长,到了老年,人体骨中的有机物就会相对少些,无机物相对多些,于是比较脆,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容易骨折的原因。
脊柱就是孩子生命大树常青之源
关于孩子骨骼这个庞大的系统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事实上,在这个强大的系统里,脊柱的努力最功不可没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脊柱的神秘世界吧!
走进神奇的脊柱世界
如果我们把孩子的生命比做一棵树,那脊柱就是决定这棵树是否常青的躯干了。这根“树干”位于孩子的背部正中,是由众多脊椎骨连接而成,就像孩子玩儿的积木一样,一个叠一个地砌成了这根“大柱子”。这跟“树干”上接头部的颅骨,下达近臀位置的尾骨尖,共分为颈、胸、腰、骶及尾五段。根据解剖学资料,人类共有32~34块脊椎骨,包括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等;在骨与骨的连接处还有23个椎间盘,它们就像各椎骨间的衬垫,避免了上下两块脊椎骨在活动时互相摩擦及过压;134个关节,就像骨与骨之间的轴,使骨骼能够灵活运动。此外,整根脊柱上部较长,能活动,好像支架一样,悬挂着身体的胸壁和腹壁;下部较短,比较固定,于是身体的重量和所受的震荡即由此传达至两腿。
“S”形里蕴藏的生命奥秘
事实上,脊柱从正面看像“I”形,但从侧面看却呈“S”形。你大可不必好奇,这完全是造物者赐给我们的神奇之作。这个“S”形自上而下形成了脊柱的4个生理弯曲,就是我们常说的凸向前方的颈曲、凸向后方的胸曲、凸向前方的腰曲和凸向后方的骶曲。也许你会好奇,不就是一根骨头吗,造物者干吗把它弄得弯弯曲曲呢?
关于这一点,那要从人体的生长发育谈起了。胎儿在母亲子宫中的时候,其脊椎是呈“C”型弯曲的,只有凸向后方的一个生理弯曲;新生儿的脊椎是由胸椎后凸和骶骨后凸形成的向前弯曲,有了这两个弯曲,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胸腔、盆腔对脏器的容量;当出生后3个月,婴儿能抬头向前看和爬行的时候,脊椎便出现了凸向前方的颈曲,这样可使头部稳定和运动自如,永久性向前凸的颈曲的形成,可以保持头在躯干上的平衡;到了能站立和行走时,腰曲凸向前方,胸曲和骶曲仍然凸向后方,形成了脊椎整体的生理弯曲,这样可保持躯干与四肢的平衡协调,并将上半身的重力通过骶骨处相应的关节巧妙地传递到双腿,使身体在骶部以上直立。在这样一个发育演化的过程中,人体的脊椎便出现这4个人类所特有生理弯曲,即两个原发后凸和两个继发前凸。正常的情况下,当我们站立时,重力通过每个弯曲的交接处,然后向下沿髋关节稍后方、膝踝关节稍前方传至地面。
脊柱就是孩子健康的总枢纽
对于孩子来说,脊柱这根顶梁柱至关重要与它的生理作用密不可分。这根柱子如同孩子身体的“减震器”,四个生理弯曲使它如同一根弹簧,具有增加缓冲震荡的能力,从而加强了姿势的稳定性。
不过,在整个过程中,椎间盘的贡献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当孩子们在跑跳时,这些像垫子一样的椎间盘能使各椎体之间保持互相分离,如同汽车的减震器一样,缓冲了跑跳产生的震荡,保护了脊柱骨和中枢神经,从而防止孩子的颅骨、大脑受损伤。同时,这根柱子还是孩子健康的总枢纽,不仅使他们能够站立、运动,而且具有很好的保护功能。
一方面,它负责保护孩子身体通信的总干线——脊椎神经,例如,当孩子脊椎因车祸或疾病等而损伤时,通常会压迫甚或横断脊髓神经,此时孩子不仅无法站立,还会造成下肢或四肢麻痹、大小便失禁等不良后果。据调查,人类多数的慢性疾病都是由于脊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健或脊椎受到损伤,从而导致与之相关联的神经网络功能失常所造成的。
  另一方面,脊柱还保护着人体的内部器官,它与内脏之间相互连接,对内脏的机能运作有着重大的影响。再有,我们人体所有软绵绵的组织与器官能“挂”得起来,全靠骨骼系统的帮忙,而骨骼系统的支架,又全在脊椎骨上。此外,人体的运动还与脊柱的屈伸、侧屈、旋转及环转等密切相关。例如,当孩子立正时,垂直重力会经过颈椎后下降至胸椎,然后再经腰椎的后方到达骶骨,最后传到双腿。
所以说,脊柱就是孩子生存与健康的基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想让孩子的生命之树常青,自然不能忽视这根“树干”。
掌控生命的司令官和信使:脊髓与神经
脊柱作为人体健康的总枢纽,不仅使人能够站立、运动并从事各项工作,它还是人体的第二生命线。这主要是由于在其内部深藏着掌控人类生命的司令官——脊髓与神经。
认识生命的司令官:脊髓
如果我们把脊柱比做由一块块椎骨串成的“糖葫芦”,那么,脊髓就相当于串起它们的“竹签”。它位于椎管内,呈圆柱形身材,前后稍偏,整个“体形”与脊柱的弯曲一致,外面还穿了一层膜衣。就内部结构而言,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位于中央,像蝴蝶一样嵌在脊髓里,其前端较为膨大的“翅膀”叫做前柱,主要掌管人体的运动;后端较狭小的“翅膀”叫做后柱,主要掌管人体的感觉。白质包围在灰质的外部,其内部有很多沿脊髓方向的神经束,主管人体的触觉、随意运动及肌腱本体感觉等。其中,所谓的本体感觉,就是通过埋在肌肉、肌腱及关节等内部的神经感受器,使我们感觉到自己身体的位置和运动等。正是有了这种感觉,我们才能闭着眼也知道自己关节的屈伸及运动状态等。从功能角度来看,如果说脑是人体的统帅,那脊髓就是司令官了。来自四肢和躯干的各种感觉冲动,通过脊髓这位司令官报告给统帅脑,统帅经过高级综合分析后,再把信息反馈给司令官,司令官将此传达给下面,我们的身体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这也是为什么当脊髓发生急性横断损伤时,在断下来、联络不上大脑的那段以下,会呈现弛缓性瘫痪、感觉消失和肌张力消失、不能维持正常体温,大便滞留及血压下降等病症。
认识生命的信使:脊神经
脊髓之所以能稳坐司令官的宝座,这都要归功于它两旁发出的许多丝状的成对神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脊神经。这些神经罗网般分布到我们全身的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正是由于它们发挥着信使的功能,脑和脊髓两位长官才能互相交流,脊髓才能和“下属”互相交流,进而控制人体的各个器官及系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脊柱受到外伤时,医生会说“你的脊髓受损了,所以引起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其实,这些都是由于那么丝般的脊神经受伤了。精确来讲,我们人体一共有31对这样的脊神经,由上至下可分为颈椎神经8对、胸椎神经12对、腰椎神经5对、荐椎神经5对、尾椎神经1对。这些神经都是混合性的,掌管着人体的运动、躯体感觉、内脏运动、内脏感觉等各项“事务”,对生命活动极其重要。
综上所述,从我们的细微感觉,到每天都要进行的各种运动,均与脊髓和脊神经密切相关,它们就如同司令官一样,支配并调节着我们的生命活动。所以,我们爱孩子,一定要爱护他们的脊柱,从而保护他们的脊髓和脊神经。
损一骨,动全身:脊骨疾患惹百病
通过前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脊柱及其内部物质的重要性已有了明晰的理解。不过,生物进化从水中到陆地花了近5亿年的漫长时间,而人类的脊椎从水平受力进化到垂直受力仅用了1000万年,从另一种角度来讲,人类的脊椎对于它所承受的垂直压力其实还处于适应期,是很脆弱的。尤其孩子的脊柱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一旦养不好,很容易招致全身百病起。
未老先衰、小罗锅、身材矮小,病根竟在脊柱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脊柱的生理弯曲大大增加了其弹性,从而减轻了人在行走和跳跃时对脑和内脏器官的冲击与震荡的作用。所以,当脊柱出现毛病时,人的形态也会随之改变。如果孩子颈椎有问题,他便会感到脖子僵硬,头也抬不起来,而且脖子也容易像位老人一样“长”满皱纹,或出现双下巴,甚至头晕、头痛。如果孩子胸椎有问题,他便会感到胸部不挺,姿态上会表现出含胸扣肩,胸椎侧弯,两肩高低不一,连腰椎也挺不起来,自然就容易弯腰驼背了,整个人像只大虾;若坐时重力不能落在支撑点坐骨结节(屁股尖)上,无形中可将脂肪堆积在胃脘部,下腹部和双侧胯部,再加上臂部出现下坠,腿显得越来越短,身子则显得越来越矮,这样的形体很难有轩昂的气质,也不会有健康的身体。再有,如果孩子的脊柱出问题,它就不能很好地保护其内部的脊髓与脊神经,于是不能对其相应的肢体或器官进行有效控制,孩子必然会出现行动不便、动作失调,甚至瘫痪等。
脊柱不好连累五脏六腑
曾经有很多人认为,骨骼的问题不会累及五脏六腑。其实不然,仅仅脊柱侧弯就可以影响到孩子的心肺健康,由于侧弯会压迫孩子的肺脏,很容易出现肺功能障碍,随着侧弯加重,还可能影响循环,出现心脏功能障碍,活动量稍大即出现心慌气短。有资料表明,在临床中常有经过反复检查未能发现病因的某些症状,很多病根就在脊柱。例如,孩子不爱吃饭,胸闷、头痛、睡眠不好,爱哭爱闹,上课很不专心,精神状态差,发育迟缓等,都源于大家意想不到的脊柱,脊柱的不正常影响了相应的神经,于是孩子就开始遭罪受苦。其实,对于成年人同样有类似情况,有些人出现心率紊乱、血压忽高忽低、胸闷、胸痛类似心绞痛发作、顽固性失眠等症状,其他部位又见多汗或无汗,皮肤瘙痒,其病因却是颈交感神经型的颈椎病。此外,有研究显示,人体消化性溃疡与脊椎损害的符合率最高,这是由于脊椎关节错位而造成交感神经损害,是临床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故称为脊椎病因,因此而发生的疾病称为脊椎相关疾病,是21世纪对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病因。
相信通过上面的讲解,大家都深刻地体会到健康的脊柱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了。脊柱不好,不仅仅是影响他们形体的问题,什么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都可能在孩子身上泛滥,不容忽视。
不良生活习惯是孩子脊椎病的发源地
我们常说的脊椎病,就是脊椎的骨质、椎间盘、韧带、肌肉发生病变,进而压迫、牵引刺激脊髓、脊神经、血管等,从而使人体出现复杂多样的症状,常见的可分为颈椎病与腰椎病。这类患儿通常可表现出颈肩酸痛、下肢无力、食欲不振、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眩晕、头痛、反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瘫痪。
很多家长都不理解,孩子小小年纪怎么会得上面的脊椎病呢?其实,导致孩子脊椎病的病因很多,只是平时大家很少注意到而已。
你还任由孩子弓腰、驼背、跷二郎腿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观察到这样的情况:许多孩子习惯以放松的状态站立或坐卧,最常见的有弓腰、驼背、跷二郎腿等,这样时间久了,就会改变脊椎的正常弯曲度,从而导致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发生。还有些孩子,不仅睡觉不老实,还喜欢用过高的枕头、睡软床,这都会引起韧带和肌肉张力过大,引起腰肌劳损、脊椎间盘突出等脊椎病。
  电脑带来知识,也带来疾病
如今,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电脑不仅是孩子们的生活玩伴,而且成为其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于是,孩子们经常长时间使用电脑,不正确地伏案写作业,加上不注意隔段休息,自然就造成了微循环不畅、肌肉痉挛、筋脉劳损,最终引发脊椎疾患,影响健康。人体工程学专家认为,一个姿势的保持时间不应该超过两小时,之后应该配合适当的颈部、腰部舒展活动,其运动时间可长可短,但必须长期坚持形成习惯。
天冷时,你给孩子加衣服了吗
脊椎病也与风寒、潮湿等环境改变、季节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中医上说,脊椎病是肝肾亏虚、经脉失养、筋骨不健的产物,又有寒主痛的说法。风寒潮湿、冰冷刺激等通过身体脊柱延伸出来的脊神经,引起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血管舒缩功能失调,血管痉挛、缺血、局部组织供血不足、组织水肿、代谢产物积蓄等一系列变化。久而久之,便引起肌肉僵直、关节活动受限、局部疼痛等症状。孩子们还都比较小,很少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天冷了家长不给加衣服就自己在风里冻着,轻微伤风感冒等小毛病几乎都不跟家长提,尤其在环境、气候、温度突然变化时,更是措手不及,次数多了,脊椎自然受到疾患侵袭。同时,对于已患病的孩子,寒冷可减缓血流速度,遇到病变部位,气血回流不畅的现象就更加突出,也就更易造成肌肉血管痉挛,从而使不太明显的症状在短时间里明显化,也就相当于大家常说的病情加重。
家有小胖孩,你提供的减肥方式正确吗
由于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个家庭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家长对孩子更是百般溺爱,于是生活中出现了很多超重的小胖孩。孩子小的时候可能还不懂得追求体形美,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步入青春期的女孩,为了得到好的身材,更是喜欢加热减肥的流行热潮。然而,小胖孩的不良减肥方式也会导致脊椎病。由于急功近利,什么方法都用,结果造成孩子身体代谢失常,特别是钙、磷代谢和激素代谢失调,诱发了脊椎病。
运动不当:脊椎病的导火索
小孩子喜欢运动是一种天性,但不当的锻炼同样会导致颈椎病。很多孩子锻炼身体往往不注意时间力度和姿势,尤其是青少年,玩到兴奋,早把安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所以很容易引起脊椎扭伤,诱发脊椎病。同时,孩子在健身房里使用器械来健身时,那些器械都很生硬,最容易伤害他们的身体,例如,有时孩子感觉很累,立刻想放松,可器械的力依旧在作用,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脊椎扭伤,危害严重。
与生俱来的“伤痛”
与上述原因不同的是,有些孩子的脊椎伤痛可谓是“与生俱来”。很多宝宝在生产过程中,负责接生的医护人员不小心“暴力地旋转牵拉”,瞬间就导致宝宝幼小的脊柱受到损伤,于是带着伤痛来到人间遭罪。再有,有些宝宝先天就不足,如早产、脊椎发育异常等,造成儿童体质差,骨骼发育缓慢,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同样受脊椎病患折磨。
爱孩子,就为他种一颗长寿的种子
孩子就像一颗小树苗,一方面蕴藏着无尽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非常脆弱,需要父母良好的照料与呵护。相信,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这棵小树能笔直向上茁壮成长。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一棵小树苗要想成长为参天大树,它必须要有健康的树干作保证。对于孩子来说,脊骨就是保证他们茁壮成长的树干。
人们遇到长寿老人时,经常会这样说:您看那老人身体多好,这么大岁数还腰杆儿笔直。其实,无论从中医角度,还是从西医角度,脊柱端正的人确实容易健康长寿。它就像一颗长寿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童年,令孩子健康地走过悠悠人生。
保“正”身体中心线,孩子健康寿命长
从力学的角度讲,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任何物体都要有一个中心线。人体在直立时,身体的中心线应该在两脚中间,与地面垂直,而人体脊柱中心线必须与身体的中心线重合,这样才能使人体保持基本框架和生命活动的正常。但人体脊柱若发生了偏移,其中心线也会随之出现扭曲,于是无法与身体的中心线重合。有研究表明,人体骨架的结构紊乱和中心线的偏移,是人类特有疾病的根本原因。所以,当人体的力学平衡失调得不到纠正时,很多疾病是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的。孩子的脊柱侧弯能引发多种疾病等也是同样的道理。
孩子要健康,脊髓司令官不能有病假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体的健康是身体各项功能正常运转、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及对外界变化有相应正确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这些能力,必须有脊髓司令官的指挥与协调才能顺利完成。所以,如果孩子脊柱出现了变形和偏移,其内部的脊髓司令官就会受到影响。即使是小小的“病假”也能造成对全身指挥不灵,于是各个脏器的营养供应、神经支配就会出现故障,孩子的生理功能自然受到影响,疾病也就因此乘虚而入。
孩子成长,脊柱挑起进化重担
我们也可以把视线转移到生命进化的大历程里。动物从水中到陆地爬行,再到四肢着地的直立行走运动,经历了数亿年的进化。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由四肢着地到直立活动到智能化,只有近万年的时间。这种变化无疑给脊柱带来很大的挑战。经爬行的四肢支撑,到直立时的两条腿支撑,再到以一条中心线为中轴安排脏器和生命活动,都是人类在结构上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但在这背后是,人类的脊柱要承担巨大的压力。孩子的成长,从受精卵到胚胎,再到胎儿,最后到出生,正是生命进化的一个完整缩影。因此,在他们从表现为生命的那一刻开始,他们的脊骨就注定了要接受非常大的挑战,这根经过逐渐演化发育的脊柱,也成为保证他们健康成长的支柱。
此外,中医还认为,任脉统一身之阴,督脉统一身之阳;阴阳平衡,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而脊柱的偏移,会使十四经脉随之扭曲,气血运行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疾病发生。那么,对于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而言,保持脊柱的端正,保持一个端正的体态,是身体健康的必需。
护养脊骨,先下手为强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证明,人体的框架结构的改变和力学平衡失调,是人类疾病的根本原因,人类95%的疾病都可以在脊柱上找到原因。在中国,据权威统计,脊柱存在问题的人,儿童期达68.8%,青少年多达八成,中老年达95%以上,脊柱问题正向年轻化方向发展,已经是全民健康的重大问题之一。所以,我们是时候把更多的关注放到孩子们身上了,关注他们的脊骨健康已刻不容缓。
把握孩子脊骨护养的黄金时间
中华医学数千年来一直推崇“未病先防”,指的就是不要等疾病发生了再治疗,在健康时就要对疾病防患未然。脊柱畸变,往往从宝宝开始走路时就已经开始形成了,4~10岁时就可以查出骨盆的偏移。由于儿童的脊柱柔韧性强,常掩盖了脊椎异常的真相。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脊柱变形的程度会逐渐加重。到了20几岁,他们的脊柱偏移形成,便会逐渐出现疲劳、腰酸背痛等脊椎位移的症状。再到40多岁以后,其颈肩腰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泌尿生殖功能障碍等疾病便都开始找上门来。这些,都是由于人们欠缺从成长发育期就重视脊骨保养的观念,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脊骨问题未能获得及时的处理,错过黄金矫正时期,所以后来演变为许多慢性病症。同时,即使这些慢性病在孩子成年后被检查出来,同样也已经没有很好的根治方法了。因此,“未病先防”一定要从小就开始。
呵护好天赐给我们的娇弱小树苗
在大家的心目中,孩子是上天赐予的最好礼物,大家都希望他们能像小树一样茁壮成长。为此,对于这些尚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小树”,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牙齿及眼睛等器官的保健,更要注重他们脊骨的健康。我们应该从孩子儿童期开始,定期带其检查脊柱的偏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矫正,保持一生的脊柱端正,这无疑也是为他们的一生健康上了保险。专家建议,不管处于那个年龄阶段,每个人都需要脊柱检查与调衡,脊柱检查和调衡越早越好。
所以,如果孩子的脊骨平时只是出现了小小的不良征兆,大家同样不可大意,要仔细观察病征,看看是否有发展趋势,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你的孩子特别爱哭吗?你的孩子睡眠很少吗?你是否经常为孩子对吃饭不感兴趣而担忧呢?其实,这是孩子脊骨出了问题。作为家长,我们平时应多留意孩子这些脊骨问题的“来电显示”,做孩子最智慧的监护人。
宝宝哭个不停,很可能是颈椎在作怪
在新生儿中,有些宝宝毫无理由地哭个不停,而且很难哄好,这也令父母非常困扰。很多父母常误以为是宝宝饿了,可喂他东西吃却被扭头拒之;也有些父母怀疑是宝宝尿裤子了,可仔细检查却没有发现丝毫尿痕……那么,宝宝到底在哭什么呢?他究竟想向爸爸妈妈表达什么?
是什么让宝宝的眼泪在飞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在出生前三个月的宝宝中,有些会莫名地在傍晚以后发出尖锐性的哭声,而且一天中的大哭时间会超过三个小时。部分学者认为这是由于饮食引起肠胃胀气所致,也有些学者认为这是过敏现象或胃肠道敏感造成。然而,丹麦脊骨神经医学会曾于1985年对132位爱哭的宝宝做了详细检查,发现这些宝宝的上颈椎和胸椎都有一些错位的情况;这些宝宝在经过脊骨神经医师的调整后,91%的患儿都有了显著的改善。1994年后的许多相关研究也陆续显示,爱哭宝宝在经过颈椎、胸椎和尾椎的调整之后,症状有很多改善。
KISS综合征:偏头、肌肉发育不协调、流口水、语言障碍
事实上,孩子颈椎发育异常往往会引起平衡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KISS综合征,这会使宝宝的身体处于紧张、疼痛的状态,从而表现出哭个不停。德国的Biedermann博士通过调查发现,世界上有3%~6%的婴儿患KISS综合征,而出现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小宝宝最上面两节颈椎发育异常,迫使孩子的脑袋向一边偏,时间久了会出现脊柱弯曲,对孩子身体的其他发育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孩子容易出现肠绞痛、肌张力发育不协调、经常流口水、语言障碍等,后果相当严重。爸爸妈妈还要特别注意,孩子6个月之前是治疗KISS综合征的最佳时间。
如何应对宝宝痛哭式的不满
综上,当宝宝在非饥饿等正常状态下哭泣不停,父母千万不要简单地认为是宝宝消化系统出了问题,这是宝宝由于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只能用哭来倾诉不满,往往是他们的颈椎错位所致。这时,父母应该带宝宝到医院好好检查一下,不可大意,以防延误病情。若是颈椎轻度地被抑制,一般通过治疗疏通颈椎便可使宝宝的哭声消失。此外,妈妈平时对宝宝进行哺乳时,应尽量把宝宝抱正一点,尤其要避免其躺着进食,最好让宝宝靠近妈妈的身体,且尽量保持环境安静、舒适,不要打扰宝宝,让其专心喝奶。
小宝宝气喘吁吁,快到脊椎找病根
当宝宝出现气喘的时候,很多爸爸妈妈都会以为是孩子的呼吸系统出了问题。这种惯性思想也不能算错,因为小儿哮喘确实属肺部过敏性疾病,但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它的病根很可能在孩子的脊椎。
脊神经失调,生命活动如同脱缰的野马
从目前神经医学的研究来看,脊骨神经在小儿的气喘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体的神经传递是具有完整性的,若脊椎发生错位,尤其是颈椎与胸椎的交界处,很可能导致椎孔发出的神经受到刺激,进而干扰身体内脏“反馈回来”的神经信息,使体内原本正常运作的自律神经系统(所谓自律神经,指不为我们本身意志所操控,能自动地调节消化或血液循环、呼吸、排泄等全身功能的神经)发生改变,也就是很多专家所谓的“自律神经失调”。这些神经一旦失调,受它们所控制和支配的心脏、胃、肠、血管及其他器官的活动,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出现各种状况。其中,哮喘就是它们所控制的呼吸道的平滑肌受到干扰而不能正常收缩所致。
发现孩子哮喘后,父母该怎么办
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哮喘后,在去医院就诊的过程中,不要盲目地仅以为是呼吸系统疾病,注意寻找病根。若排除其他原因,应及时做脊骨神经方面的检查,看看孩子脊椎是否出现问题。目前,脊骨神经医学在儿童气喘上的处理,主要针对孩子脊椎错位的地方进行调整,同时再配合生活作息规律的调节及对环境中过敏原的清除等,收效相当显著。
孩子睡眠不好,就去找脊椎
人们常说:“睡得好,长得高。”其实,这确实是有科学道理的。睡眠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保证孩子健康发育、促进长高的有效“营养要素”。
孩子在睡眠中的长高奥秘
从科学角度讲,睡眠是大脑暂时性的休息过程,不仅对消除大脑疲劳、保护大脑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有很大好处,还与促进身体长高的生长激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现代研究发现,出生第1天的婴儿,在沉睡时出现生长激素的分泌,通常夜间分泌的生长激素为白天的3倍;幼儿的生长激素只在夜间睡眠时分泌,白天清醒时基本不分泌;8~15岁的青春期少年,生长激素主要是在睡眠时分泌,醒着时分泌得很少;15岁以后的青年人和成年人,其生长激素也主要在夜晚分泌,白天分泌量很少。此外,对青少年而言,身体还会在夜间分泌性激素、泌乳素、黄体生成素等其他激素,都对生长发育十分有益。因此,为了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首先应保证孩子有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
中国宝宝的睡眠质量为什么不达标
令人大失所望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并没有达到标准的睡眠时间。2008年,国际睡眠专家、亚太儿童睡眠联盟与强生婴儿联合调查了全球0~3岁宝宝的睡眠习惯,在中国和西方分别有8671名及岁的宝宝参与了这项最新调查。调查数据显示,以睡眠长度来看,西方宝宝平均总睡眠时间为13.01小时,中国宝宝平均总睡眠时间却仅为12.16小时,比西方宝宝少将近1个小时,说明众多中国宝宝的睡眠问题非常严重。同时,2005年国内也有关于中国中小学生睡眠情况的报道,指出全国约有2/3的小学生和3/4的初中生存在睡眠严重不足。此外,还有很多孩子睡眠状况欠佳,有些虽然睡着了,但总是无法熟睡,即使风吹草动也能被惊醒,然后就很难再入睡了;还有些小孩喜欢侧睡,而且只侧一边,无论家长怎么帮忙翻身、加枕头、加垫子,只要孩子睡着了,又会自动侧向他习惯的那一边。
相信以上触目惊心的数字会令许多父母大为惊叹,他们根本想不透,对于无忧无虑的孩子而言,为什么会睡不好呢,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其实,这一点可以从脊骨神经学角度进行解释。许多孩子的睡眠障碍从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很可能是胎位不正所致,引起脊椎发育受限;也有些孩子在母亲的生产过程中受到过度挤压或拉扯,导致头颅和颈椎的位置发生改变。
所以,父母要学会关注孩子的睡眠,若发现孩子睡不好、睡不饱时,应观察他的头形是否两侧对称、颈椎是否灵活、步态是否稳健及语言学习是否正常等。对于脊椎问题,早期发现就能够及时寻求专业医师进行矫正、治疗,使孩子康复的机会更大。
孩子头痛、头晕就该治头吗
头痛是大人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但很少有人听过五岁以下的孩子会喊头痛。不过,当我们把视线聚焦到进入青春期以后的孩子,情况则大有不同。统计表明,大约在十五岁之前的青少年中,有高达70%的孩子表示会出现间歇性头痛,且常伴有头晕等症状,这也是众多青少年常常出现却难以克服的问题。
都是颈椎第1节、第2节惹的祸
在这个问题上,对于青少年来说,很多家长都会以为他们是由外感风寒、感冒发热或者贫血等原因所致,可到医院一检查,结果却是他们既不感冒发烧,也不贫血。其实,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排除其他病理原因,那就要到孩子的颈椎上找原因了。许多头痛的孩子,其颈椎的位置通常会有些轻微错位,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颈椎性头痛”。如果说颈椎是整个脊椎的要塞,那么颈椎第1节及第2节应该算是要塞中的要塞,身体大部分神经线路都必须经过它们才可以与脑部联系。当颈椎出现错位时,由于脊椎椎动脉与第1节及第2节颈椎有着特殊的关系,椎动脉会出现收紧,从而减少血液输往脑部,引发头痛。医学研究还表明,颈部的很多神经都与人体平衡机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第1节及第2节颈椎错位时,颈部感觉神经信号与眼或耳的平衡感觉信息就会不相吻合,于是眩晕现象也就出现了。同时,头颅和颈椎第1节之间的肌肉,在颈椎性头痛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若这里的肌肉紧绷,会影响保护脑颅骨里对疼痛感受相当敏感的结构,从而使人体产生头痛的感觉。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这些颈椎性头痛的孩子,有些是缘于母亲生产时所造成的颈部损伤;有些是由于孩子看书、写字、用电脑等姿势不正确所致;也有些孩子因为年龄小而疼痛不显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进入青春期后,症状会愈加明显。然而这一切,我们做父母的却很少注意到,造成孩子一直在痛苦中挣扎。
孩子青春期头痛父母该怎么办
当父母发现孩子在青春期经常头痛时,先查清孩子头痛的根源是否出自脑中病变、血液问题等病理性因素,排除上述原因后就应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脊椎了。若病根在脊椎,脊骨神经医师可尽早为孩子进行矫正,脊椎位置正确后,周边组织的压力就会减小,头痛、头晕等症状自然就会改善或消除。此外,在治疗、矫正脊椎的过程中,脊骨神经医师还会在过敏原、饮食营养、姿态、习惯等方面给出合理建议,从而全面解决孩子病症。
为什么孩子会“无缘无故”近视
据调查,我国近视眼患者高达4亿人之多,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位;其中,以青少年居多,而且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拥有一双明亮、健康的眼睛,可有时孩子却会出现“无缘无故”的近视。
  一个由颈椎问题导致孩子近视的真实故事
有一个叫刘明的小男孩,他视力下降半年了,常还伴有发作性头昏、头痛,重时有恶心、呕吐。家长先带他到眼科做了检查,右眼视力为0.5,左眼为0.8,可佩戴近视镜后并无明显好转。于是,家长又带他到医院进行了脊椎检查,结果发现,他的颈椎出现了错位畸形。对此,医生采用了缓慢复位法配合红光照射及治脊疗法。经过一段治疗,刘明的颈椎恢复正常,也不用戴近视镜了。同时,医生还建议他坚持每天早晨在床上做完颈部保健操才起来,睡觉时改用保健枕,纠正不良睡姿,综合收效非常显著。
其实,从脊骨神经医学角度,颈椎椎关节错位便会伤及其旁边的相关神经,而脑部的视神经是靠脊椎椎动脉提供血液,故椎关节错位还会导致脑部缺血、缺氧,进而引起头昏、头痛及视神经功能失调,近视当然也在其列了。
发现孩子近视该怎么办
当孩子初患近视时,家长应带孩子到眼科进行检查,如果被查出是屈光性近视(即眼轴正常或基本在正常范围内,由眼各屈光成分异常或各成分间组合异常所致的近视),最好再到脊椎病专科检查一下,因为脊椎错位引起视力下降,经过及早纠正,很有治愈的希望。同时,配合做眼保健操、看书写字时光线适度等护眼方式,以及不良习惯的纠正,会收到非常好的成效。
脊骨“玩忽职守”,孩子怎能不好动、厌学
目前,在青少年及儿童中存在很多这样的情况:孩子平时活泼好动,父母都以为是聪明的一种表现,但孩子在学习方面却令父母大失所望,他们既不爱看书,也不好好听课,甚至考试经常不及格。无论父母怎样绞尽脑汁地引导,包括亲自买书辅导、高价请家庭教师等,均不起作用,令父母非常困扰。其实,从脊骨神经角度来看,孩子在无任何不良环境条件影响时,过于好动、厌学,很可能是他们的脊梁没能正常工作。
一个好动的9岁男孩的故事
有一个9岁的小男孩,平常喜欢不停地跑啊、跳啊,总是闲不下来。但记忆力很不好,上课总走神,精力更是无法集中。更令家长担忧的是,他非常不喜欢学习,无论是幼儿园里的趣味英语课,还是妈妈额外为他花钱负担的珠心算课程,都毫无兴趣。最近,他的妈妈在给他洗澡时意外地发现,他两侧肩膀不平,右肩高于左肩。
随后,妈妈赶快带着他上医院进行就诊,通过X光片等检查,男孩被诊断为“特发性脊柱侧弯症”。这令他的妈妈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一直很注意让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怎么脊柱居然变弯了呢?经过询问分析,医生发现,这与孩子两年前从椅子上摔下来有关。当时,外来的创伤使男孩的椎体变形,虽然一时半会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畸形”会随着他骨骼的生长而日益明显。幸亏他的妈妈细心,发现得早,否则时间越久,这个“畸形”会越发严重,甚至需要大型的手术才能解决。
孩子多动、记忆力不好、厌学,父母该怎么办
事实上,在孩子好动、厌学问题上,大多数家长往往都会认为是多动症,而且孩子本身就有活泼爱动的特点,加之脊椎异常在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所以很容易被大家忽视。这也是全世界孩子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之一。
现在,许多专家都提醒,孩子的多动症、记忆力不好等,很可能与孩子的脊柱疾患有关。从脊骨神经研究来看,脊椎的位置确实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及各种行为能力。当人体脊椎受到压迫时,与其相连的神经则可能因此接收到非正常传导,从而发出特别敏感的信息,于是在孩子身上产生过动的症状。因此,在孩子出现过动、厌学等症状时,父母可以先考虑有无过敏源、孩子是否营养不良或体内重金属含量过高等问题,若排除以上因素,就应该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脊椎检查了。
孩子脊骨不好,走路也会跌倒
学习走路,可以说是每个孩子人生中必经之路。通常,宝宝便会从1岁左右开始学可走路;到了2~3岁时,步伐的稳定度会逐渐形成;到了3~6岁时,孩子身体的站立和走路的晃动将随着运动神经控制机制的逐渐成熟而有所改善,此后其步态也会稳定很多;待到10岁左右,孩子走路的步态与用力方式才会像成年人一样。
关注孩子人生第一“步”
很多孩子自1周岁左右学习走路时,会经常跌倒,到了2周岁,甚至3周岁,走路时依然常跌倒或绊倒。由于仍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中,父母可能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很少有人去注意。
事实上,父母的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孩子在3岁以前,身体的平衡机制尚未发展得很完善,且在6岁前其头部比例与神经传导也正在发育中,于是身体的重心位置就会落在大约胸椎第12节,自然也会在走路时出现身体前后或左右晃动,但不跌倒或不绊倒才属正常。如果孩子走路时经常跌倒或绊倒,这就很可能是荐髂关节的错位所致,需要观察孩子的骨盆或髋关节是否正常。也许你会觉得,对孩子非常呵护、没有让他受伤,孩子不应该有荐髂关节问题。其实,并不是这样,孩子很可能是在出生时由母亲生产时过度拉扯所致,甚至会出现长短脚。同时,你还要注意观察,孩子学习走路时是否出现扁平足,是否有内八字或外八字,孩子的腿是否已经出现严重的内弯或外弯,以及在按压腿部时孩子是否有疼痛反应等。这些问题在孩子6岁以前我们可以不以为意,因为正常孩子在六七岁时会自然恢复,故6岁以后孩子仍存在这样的问题,则很可能是脊骨出现问题的警讯,例如,脊椎偏离中线等,都会导致孩子走路平衡感不足,容易跌倒。
宝宝光脚学走路最健康
从脊骨保健角度讲,孩子学走路时最好不要太早穿鞋子,赤脚走路可以给孩子足底充分的刺激,能让孩子正确感受到地面应有触觉及利用每一步离地时的反作用力,在训练足弓力量、培养平衡感的同时,对于孩子神经传导的训练也大有帮助。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历程,如果发现孩子六七岁后还出现上述腿部、足部异常,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孩子为什么没胃口、不爱吃饭
小孩子没胃口、不爱吃饭,相信很多父母并不陌生,无论是哄逗,还是发怒,孩子都不埋单,宁可哭个没完,也不会主动吃饭。这个常见情况也是令广大父母非常头痛的问题之一。
没胃口、不爱吃饭,是孩子不舒服的表达方式
其实,孩子变得不爱吃饭一定是有原因的,作为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慢慢地去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相信大家都有所体会,当我们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食欲也会随之变差。那么,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不太懂得表达,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身体的不舒服,自然会外在表现为没胃口、不爱吃饭,久而久之,还会造成营养不良、身材矮小等后果。
脊椎不好,孩子当然没有食欲
从脊骨神经医学的角度来看,脊椎位置的正确与否直接会影响到孩子的食欲。当孩子的脊椎位置出现偏离,哪怕是些轻微的改变,由椎孔发出连接到全身的神经,就可能因被压迫而传送不正常的信息,使孩子多半只是感觉到不舒服,尽管没到疼痛的程度,但已经影响了食欲及睡眠等。同时,对于哺乳期的婴儿来说,吸吮反应是一种天生的反射动作,妈妈在哺乳时应尽量避免碰到孩子的脸,要双边互相交替喂。对于不容易喂食的婴幼儿,若孩子颈部的活动度比较好,但只愿意吸吮某一侧**,且排除病理上的疾病后症状仍不见好转,这就表示孩子的颈椎可能有一些错位,需要父母留意了。
当然,孩子的生活作息、饮食、睡眠习惯及心理因素等也会影响到孩子的食欲,我们要综合考虑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孩子的饮食问题。只有让孩子愉悦地吃饭,才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口吃也是颈椎错位的一种信号
对于正常的孩子来说,从不会说话到可以用语言简单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及情感等,通常是在1~3岁的阶段;到了4岁以后,他们几乎可以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了。但在整个过程中,有很多孩子出现了口吃症状,令父母又着急又心痛。
口吃“千差万别”,根源就在脊椎
所谓口吃,俗称“结巴”,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时迟缓,发音延长或停顿,不自觉地阻断或语塞,间歇地重复一个字或一个词,失去正常的说话节律,呈现出特殊的断续性。它可分为暂时性口吃、良性口吃和永久性口吃三种。其中,暂时性口吃是一种发育性口吃,始于l~2岁婴儿初学说话时出现的口吃,3岁年龄阶段最多,此时是儿童言语发展到自己构造词句的阶段。由于他们的神经生理成熟程度还落后于情绪和智力活动所需要表达的有关复杂内容,因而说话时出现踌躇和重复,是儿童言语发展的自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良性口吃出现在儿童3~5岁阶段,这时家长耐心矫正,通常半年到六年内多可消失,不至于影响孩子的一生。永久性口吃主要出现在儿童5~8岁阶段,常作为一种特殊的持续固定的言语形式存在,除非进行持续的有效的矫治,否则保持终生。
关于口吃的病因,很多人都知道是与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家庭环境、意外创伤、心理压力及孩子的模仿习惯等有关。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儿童口吃也与颈椎错位有关,颈椎不正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当孩子的颈椎发生偏离时,会压迫由椎孔发出相关的神经,使正常信息不能在人体内有效传导,进而引起发音肌肉之间的运动不协调或痉挛,造成口吃。
孩子口吃,父母该怎么办
当孩子5岁以后仍有口吃症状时,父母在排除心理、创伤及环境等因素后,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脊椎检查,若是孩子颈椎错位,可通过整脊疗法等进行矫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外,对于口吃患儿,在脊椎调整过程中,家长也应当从心理支持及语言训练(如朗读富有韵律和节奏的儿歌或诗歌)等多方面综合矫正孩子的口吃,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孩子脊椎有问题
在生活中,无论是学龄前的儿童,还是已经上学了的青少年,我们常听到长辈训斥其中一些孩子“站无站相,坐无坐相”,这是在说他们存在站姿或坐姿不端正的问题。所谓站姿坐姿不端正,多指孩子出现高低肩、驼背、颈部上仰、骨盆前倾、长短脚等情况。看到这些,家长多很气愤,殊不知,这一切也并非孩子所愿,脊椎才是真正的遥控器。
脊椎畸形:罗锅、斜颈、身体扭曲找上门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从正面看,脊椎是竖直的;从侧面看,脊椎是有正常生理弯曲的。但如果它发生病变,不能保持原来的正常形态,就会形成我们常说的畸形,即使不严重也可能造成站姿或坐姿不端正。例如,孩子的胸椎出现过度后弯凸,在其背后就会形成一大块隆起,即我们常说的“罗锅”,他自然是想坐直也不可能了;若孩子颈椎出现错位,脖子就会偏离中线,出现斜颈等,根本不可能昂首正头;再有,孩子脊柱往正面的横向弯曲,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身体都是扭曲的、不平衡的,又何来站相和坐相可言呢?
由此可见,孩子的脊椎病变既使孩子非自愿地丧失了美观,又损害了他们的健康。如今,还有很多父母错误地认为,如果患病孩子年龄小,脊柱只要多运动,就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好,或者等孩子长大之后再去矫正就来得及。其实,无论孩子年龄大小,一发现其有坐姿或站姿等脊柱问题,应该尽早到医院就诊,否则很容易延误病情。
  天下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心愿,总希望孩子能“争做人上人”,恨不得把全世界的知识塞进孩子书包里,即使走路都希望他比别的孩子早一步。其实,父母的这些用心良苦对孩子而言,往往是致命的暗礁。
小宝宝,每天都要抱一抱
自宝宝呱呱落地的那一刻,父母几乎就把所有的爱倾注到这个小生命上,用**哺育,为他擦屎擦尿,逗他开心,哄她睡觉……在这一切的执行过程中,爸爸妈妈最常用的动作方式就是抱一抱,亲亲脸蛋,惹得孩子咯咯笑,父母也非常开心。
抱一抱,使孩子脊椎偷偷变形
虽然父母的这种亲昵动作会令宝宝咯咯直笑,但你想不到的是,这欢笑的背后却藏着隐患。从生理角度来看,婴幼儿颈部肌肉尚不发达,脊骨也未完全发育,整个颈部均处于柔软状态。此阶段,若父母过早抱起孩子,或抱孩子的姿势不正确,很容易给孩子造成过伸性颈椎损伤,进而导致其颈部脊髓损伤,神经失调自然也在所难免,最终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造成其一生的苦痛。
宝宝出生半年内,爱他别经常抱他
很多专家建议,婴儿出生半年内应多处于仰卧状态,不提倡父母进行过早抱起。同时,父母也要注意减少婴儿车的间接损伤,当婴儿在车内低头睡觉时,父母推车行走一定要小心,如果突然刹车,惯性作用也会因同样的道理造成孩子颈椎损伤。
使用“尿不湿”,大人方便宝宝也方便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自从将宝宝由产房抱回家,便被宝宝的尿尿问题弄得手忙脚乱。大多数人图方便省心,长期盲目地依赖“尿不湿”,即使宝宝长到两三岁,小屁股还成天包着“尿不湿”。
传统棉质尿布PK“尿不湿”
很多专家指出,尿不湿透气性能差,散热性能也不够理想,使用不当容易令孩子患上尿布疹,且宝宝用习惯了,还会形成心理“依赖”,不利于心理发育。同时,男婴若使用偏小偏紧的尿不湿,不利于他们的**发育,久而久之很容易罹患不育症;女婴若使用的尿不湿偏小偏紧,常常会使外阴及尿道口等部位受到细菌的侵害。所以,给小宝宝选购尿不湿宁松勿紧、宁大勿小,开封后的尿不湿最好在2~3个月之内用完。还有,尿不湿超龄使用更不利于宝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两岁后还用尿不湿的儿童,膀胱储尿功能差,影响腿部发育,还可能患上遗尿。更重要的是,孩子总处于不舒服的状态,在姿势和情绪方面往往有所反映,进而影响脊椎的正常生长发育。不过,停用尿不湿也是有讲究。专家建议停用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宝宝两岁前,且最好选夏季。
如果父母有时间和精力的话,还是给宝宝选择传统的棉质尿布为好,这种棉布虽然洗起来比较麻烦,每次应用开水消毒后再到太阳下暴晒,但它的透气性好,对宝宝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新手指南:如何为宝宝换尿布
为了宝宝的健康,除了尿布的选择,还有一个更需要爸爸妈妈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尿布的更换操作。大多数的新手父母对于帮宝宝换尿布通常都很生疏,并且容易心生恐慌,尤其为了防止宝宝乱踢乱动,常把宝宝的小屁股抬起,一不小心还会把宝宝的两条小腿抓得过紧、抬得过高。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看,这样的动作很可能让宝宝的颈部受伤。当宝宝的下半身被抬起时,身体的大部分重量就会自然地依赖颈部来支撑,久而久之,父母重复的错误换尿布动作便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宝宝的颈椎,造成宝宝颈部过度经常性的弯曲,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微伤害。这种伤害的后果不容易第一时间被觉察出来,所以常被父母忽视,但这种伤害会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而最终凸显,可能会严重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在为宝宝换尿布时,爸爸妈妈应当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采用正确的动作方法。通常建议不要把宝宝的下半身提得太高,最好使宝宝腰部紧贴床上,而且更换尿布的时间应控制在几秒钟之内,这样才能保证宝宝的脊柱不受伤害。此外,在换尿布的过程中,也不要把小宝宝的双腿抓得过紧,以免影响宝宝的血液循环和肌肉、腿骨、神经等正常发育。
孩子走路越早越好
孩子学习走路,是运动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也与学习说话一样,是人生必经的重要阶段之一。不过,大多数的爸爸妈妈,由于望子成龙太心切,总希望孩子能尽早起步,认为越早越好。其实,这很不科学。
走路,是一个不可揠苗助长的过程
孩子从连翻身都不会的婴儿到能够直立行走,是一个不可揠苗助长的过程。一般来说,3个月左右,宝宝开始有力量,可以翻身了;6个月时,宝宝开始能独立坐起来;7个月时,宝宝可以在床上或者地上等平整的地方翻滚;到了8个月,宝宝基本能自己爬行了;直至1岁,宝宝才能独立走路。其中,爬行是宝宝学会走路前的重要过渡。当他能够自由爬行后,因看到周围的成年人都是用两条腿走路,便会很自然地想象大人们那样走路。于是,他开始尝试用双手抓住什么东西来支撑自己幼小的身体,如床头或大人的腿,以保持平衡。这种独自站立就成了孩子学习走路的前奏,此时你应该告诉他如何弯曲双腿蹲下来、站不稳时要回到原来的“低姿态”等。当婴儿对竖直站立熟悉之后,他便会试验性地迈出第一步,一旦自信心确立起来,平衡有所掌握,他就会自主松开扶着东西的小手,完全自由地迈步,即学会了走路。在整个过程中,很多爸爸妈妈心特急,很早就扶着孩子走。可是,他们有所不知,这样做正是在伤害宝贝的脊椎。
脊柱侧弯、驼背、“X”形腿、“O”形腿……早学步之罪
由于婴儿处于发育刚刚开始的阶段,身体各组织十分薄弱,骨质柔软,过早负重对发育非常不利。如婴儿过早学坐,脊柱就会过早负重,由于脊椎骨缺钙柔软,背部肌肉因不发达而松弛,自然会出现脊柱侧弯或驼背等,并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甚至造成永久性体态异常;若婴儿学走路过早,下肢骨因柔软脆弱,经受不住上身的重量,很容易疲劳,于是下肢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很容易导致X形腿或O形腿,甚至发生疲劳性骨折。光学权威专家还指出,婴儿过早学走路也容易近视,建议其在1周岁前不要学走路。
学步车:是让孩子“先行一步”,还是“先病一步”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家长专门为孩子购买了学步车,希望其能快快起步,事实上这对孩子的脊骨健康也非常不利。孩子的腰椎在1岁左右才能够逐渐发育成熟,爬、走路、跌倒、再站起,是一个运动发育过程,孩子正是在这种自主运动中学会掌握平衡、增强条件反射、学会思考。而坐在学步车里的孩子,可以毫不费力地滑行,非常缺乏真正的自主锻炼,往往在神经传导和运动神经的发展上较独立自主学走路的孩子差,且严重时还会使宝宝的脊柱发育发生畸形。欧洲小儿医学期刊有研究发现,使用学步车和相关辅助器具,对于7~14个月的婴幼儿,竟然是造成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很多专家不建议家长让孩子使用学步车。
孩子学走路,这几点父母不可不知
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除了前面讲到的不要太早让孩子穿鞋,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宝宝学走路时,爸爸妈妈不宜喂他吃东西,以防噎着嗓子;最好为宝宝选择一款没有坡、不滑的地面,以防宝宝摔倒、受伤。
孩子坐得越直越好
小的时候,不仅在课堂上老师总提醒孩子们要“坐直了”,就连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也会这样不断地提醒。其实,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中,坐得笔直,不仅使孩子外表美观,对孩子的骨骼和消化系统也有利。然而,很多专家并不这样认为。
坐得笔直易引发疼痛、发育畸形、慢性疾病
孩子如果坐得笔直,脊椎会被拉紧,连带的肌肉和韧带也会被拉紧,时间过长就会引起疼痛、发育畸形和慢性疾病;对于需要长期保持坐姿的人而言,背部与地板呈135°角是理想的角度,将身体自然放松,脚与地板保持接触,这样的姿势对脊椎的压力最小。事实上,135°角并不太好把握。因此,专家建议不必刻意追求这个角度,只要人坐着的时候尽量满足身体的正常生理曲线即可,也就是颈椎向前、胸椎向后、腰椎向前,身体稍稍向后倾,让肩部靠在椅背上,将空出的腰部垫个软垫,身体感觉舒适为合适。
久坐易出现头晕目眩、颈椎病、腰椎病、尾骨疼痛
孩子即使是采用上述最合理的姿势,也不要保持太长时间;否则还会对脊柱造成伤害。例如,颈椎病的根源是颈椎间盘退行变性后,椎间盘松动,继而压迫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而引起的各种症状。孩子长期保持相同姿势,最容易造成颈项肌的疲劳,引起颈肩痛、颈肌痉挛,甚至出现头晕目眩,久而久之,势必在成年之后过早地出现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再有,孩子长期同一姿态久坐,一方面容易使得腰部软组织长久处于张力状态,软组织缺血,而产生腰肌劳损,引起腰椎疾患,且部分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也会因压迫血管而导致血液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也会压迫尾骨神经,导致造成尾骨受伤而疼痛。
背部操,让孩子坐着也健康
对尚处于骨骼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家长及老师不宜让其坐得过直、过久,应培养孩子自然、良好的坐姿及习惯,以减轻对脊椎的压迫。同时,对于经常用电脑、看书学习的孩子,家长可适当地让孩子做做简单的背部操,对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非常有效,利于成长。具体做法为:坐在地板上,两膝向外微张,身体缓慢向两膝中间靠近,如此保持15~20秒;身体站立,双手放于肩部上方,双臂缓慢向胸前靠拢,保持l5秒钟后停止,反复两次即可。
孩子骨骼越动越灵活
在大部分爸爸妈妈的眼里,孩子应从小就加强锻炼,骨骼越动越灵活,这样才能有健壮的身体。于是,他们很早就培养孩子跑步、练习臂力等,且不断地加大孩子的运动量。殊不知,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好。
其实,运动是把双刃剑
从科学角度讲,儿童经常参加运动健身,可以加快全身血液循环,改善肌肉和骨骼系统的营养,也能刺激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从而有助于孩子长高。但是,儿童若过早地剧烈运动,不仅不能促进长高,反而会影响长高。因为长时间过量运动,会使孩子体力消耗过多,影响骨骼和肌肉的营养供给,容易造成肌肉过劳、损伤关节,若再加上营养不足,不仅会严重影响孩子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高的增长,还会使孩子大脑机能受损,极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甚至缺氧等现象。至于如何判断活动量适当与否,可根据孩子锻炼后的感觉、表现和反应正常与否来确定。若孩子运动后自己感觉良好,精力旺盛,睡得熟、吃得香,就说明运动量没有过量;反之,则说明运动量偏大或过大,家长应及时指导孩子减少运动量,以防止影响其生长发育。另外,对于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一次运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间隔十几分钟,休息一会儿后再运动。
有八项运动孩子最不宜做
对于孩子而言,除了运动量要适中外,运动项目也要合适,有些运动项目不仅不能给孩子成长带来益处,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脊骨,乃至全身筋骨。
1.拔河:伤心又伤筋骨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儿童心脏正在发育中,相关神经对心脏调节功能尚不完善,当肢体负荷量增加时,主要是依靠心率提高来增加供血量。而拔河需屏气用力,当由憋气突然变成呼气时,静脉血流也会突然涌向心房,对孩子心房壁产生很大刺激,容易造成心率过高,损害心脏。同时,儿童时期身体的肌肉主要为纵向生长,固定关节的力量很弱,骨骼弹性大而硬度小,拔河时极易引起关节脱臼和软组织损伤,抑制骨骼的生长,严重的还会引起肢体变形,影响儿童脊骨发育和体形健美。
2.长跑、负重跑:伤骨损心肺
长跑属于典型的撞击运动,对人体各关节的冲击力度很高。孩子经常长跑锻炼,对关节处的骨骺发育不利,易出现骨骺炎症,从而影响孩子身高发育。同时,这也是一项心脏负荷运动,儿童过早进行,会使心肌壁厚度增加,限制心腔扩张,影响心肺功能发育。此外,有些家长喜欢训练孩子捆绑着沙袋进行负重跑,这极易造成孩子跑姿变形,甚至导致运动损伤。
  3.瓣手腕:伤筋又损心脏
人体关节外面都穿着一个“外套”——关节囊,起保护关节的作用。但是,儿童四肢各关节的“外套”比较松弛,坚固性较差,进行瓣手腕时很容易发生扭伤。而且,如同拔河一样,屏气是瓣手腕时的必然现象,这样会使胸腔内压力急剧上升,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受阻,进而使静脉内滞留的大量血液会猛烈地冲入心房,对心壁产生过强的刺激。长时间练习,也可能造成孩子两侧肢体发育不均衡。
4.力量锻炼:筋、骨、肉俱损
儿童生长在发育阶段,通常是先长身高,后长体重,且肌肉力量弱,极易疲劳。换而言之,他们的身体发育是以骨骼生长为主,还没有进入肌肉生长的高峰期。这时让孩子过早进行肌肉负重的力量锻炼,一方面会让孩子局部肌肉过分强壮,影响身体各部分匀称发育;另一方面会使孩子肌肉过早受到刺激而变发达,给心脏等各器官造成较重的负担。此外,这也可能使孩子局部肌肉僵硬,失去正常弹性。因此,建议父母不要让孩子从事大人常练的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力量练习,即使要练习肌肉力量,也应从初中一、二年级开始比较合适,以免影响孩子成长。
5.兔子跳:膝盖惨兮兮
兔子跳是很多孩子都很喜欢的运动之一,但在从事这项运动的时候,身体重心所承受的重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3倍,也就是说,孩子每跳一次,其膝盖骨所承受的冲击力相当于自身体重的1/3,这样对骨骼发育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讲,很容易造成韧带和膝关节损伤。
6.滑板车:腰、膝、脚、踝处处易伤
滑板车是当今很多孩子都喜欢从事的一项运动,但8岁以下的儿童却不宜进行。儿童身体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期玩滑板车,会出现腿部肌肉过分发达,影响身体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身高发育。此外,玩滑板车时,孩子的腰部、膝盖、脚踝都需要用力支撑身体,使这些部位非常容易受伤。
7.碰碰车:碰碰就震伤
如今,无论是在公园还是游乐园,碰碰车已成为众多小朋友所钟爱的项目。然而,从健康角度来看,这项游戏并不适合10岁以下的儿童。这些少年儿童,肌肉、韧带、骨质和结缔组织等均未发育成熟,所以身体非常脆弱,在玩碰碰车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强烈震动造成扭伤和碰伤。
8.极限运动:后患无穷
少年儿童的体育锻炼,一方面要遵循其自身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另一方面要考虑他们身体的解剖生理特点。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期,器官各方面还没有成熟,自然很难承受极具“挑战性”的极限运动,例如,超过儿童身体自身承受能力几倍的大运动量,容易导致孩子肌肉疲劳损伤,且很可能留下运动损伤后遗症。同时,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孩子,关节部分还未彻底长成,长时间过度磨损膝盖,日后容易形成关节炎。有研究表明,早期造成膝盖损伤的儿童,成年后患关节炎的可能性会增加三四倍。
综上所述,尽管孩子成长需要锻炼,骨骼需要灵活,但一定要控制好运动量,选对运动项目。家长可以针对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特点,让孩子进行跳绳、弹跳、跳皮筋、拍小皮球、踢小足球、打小篮球、游泳等适当的体育运动,这样既有助于孩子身体成长发育,又不会伤害健康。
背单肩书包上学堂,休闲又时尚
背书包上学,基本是每个孩子人生的必经阶段,而在这个书包的问题上,大多数家长,甚至包括孩子本人,不仅考虑它的实用性,也很关注它的时尚特点。于是,我们在很多中小学门口,常看到孩子们背着花花绿绿的单肩书包,在他们及家长的眼里,这是休闲,是时尚。然而,从科学的角度讲,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单肩背包害处多
单肩背包的方式会让孩子身体始终由一侧受力。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肌肉痉挛、肩背部疼痛等症状的,甚至导致脊柱侧弯、体型歪斜,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相关疾病。对于因长时间单肩挎包,已造成肌肉痉挛、肩背部疼痛等症状的孩子,应及时进行热敷、按摩等物理治疗;若是两肩高低不平者,则应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强化功能锻炼,一旦孩子发育成熟,就很难矫正了。
为孩子选一个双肩背包或拉杆书包
美国物理治疗协会建议,父母应让孩子尽量采取双肩背的背包方式,这样可分散背包重量,从而减小体型遭扭曲的可能性。同时,拉杆书包对年纪稍小的学生而言,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他们的授课地点相对固定,不需要经常换教室或上下楼,而且选择拉杆足够长、下轮足够大的拉杆书包,孩子用起来既不用弯腰,也不用扭身子,还可以保证拉拽时不会震动和颠簸。
好书包选择方法全攻略
关于如何挑选书包,加拿大物理疗法协会专家给出的建议是:
1.选择双肩书包时,父母应该考虑书包大小适合自己孩子的年龄需要,千万不要认为大书包装书本文具多就好。
2.书包的质地应为轻面料,因为皮革制成的书包虽然外观时尚,但是无形之中给孩子的身体增加了重量负担。同时,反光面料做成的书包令孩子在夜间行走时更容易被看见,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一些交通事故。
3.挑选时注意肩带和腰带的问题。书包肩带不应该过于狭窄,因为太窄的肩带会束缚学生肩膀部位的血液循环和肌肉活动;尽量购买有腰带的书包,这样可以帮助分担肩部的承重量。
4.挑选有多个存储物部分的书包,因为设计有多个存储物品结构的书包不仅可以装盛较多的东西,而且使得物品的重量不聚集于一处,身体各个部位分别分担重量。
科学使用书包大有讲究
孩子的书包,不仅在挑选上需要注意,在使用方面也有学问:
1.书包装上所有的学习用品的重量不能超过学生体重的10%,如果书包重量超过背包者体重的10%~15%,给身体造成的损伤将成倍增加。如今,孩子的书包过重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焦点,这将导致孩子脊椎后弯、侧弯、前倾或扭曲。同时,孩子的肌肉也可能因极度紧张而疲劳,脖子、肩膀和背部容易受到伤害。
2.书包肩带不应该过短,孩子背包时要尽量拉紧背包带。肩带正确的长度以让肩和手臂都有充分的空间活动为宜;书包的底部与下背部等高,书包应位于背部中间位置,而不是耷拉在臀部。
3.背书包的姿势也很重要。背书包前,应先把书包放在一个地方,然后双膝弯曲,双臂伸进肩带,最后慢慢起身站立。背书包时,书包顶应低过头部;同时背上两条肩带,使两肩分担书包重量。
4.合理放置书包内物品也很重要,给书包装东西的时候,应该注意把面积大的、平整的物品放在最贴近自己背部的位置,以免令整个人向前倾。
骨骼受伤属硬伤,和心情没关系
孩子作为动态的、活生生的生命,在其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小的意外,如骨折等。在众多家长的观念中,骨伤都属于硬伤,病情进展与孩子心情没有关系,可事实并非如此。
孩子养病心情差,脏器、脊椎都受累
从生理学角度,孩子的紧张、激动或过于抑郁等情绪,都可能影响体内血液中的激素分泌,这些激素的不正常,很容易引起疾患加重或出现其他疾患,例如,促使腰间盘肿大而导致腰痛等。从中医角度,人的情绪是和脏腑相互对应的,人体五脏失调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反之,不同情绪又会影响人体五脏。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述,脊神经相当于“沟通”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副司令,那么器官不健康时,自然也会在脊神经上有所反映,进而影响脊椎。
爱孩子,请给他一个好心情
在孩子骨骼疾病康复疗养的过程中,家长不能忽视孩子的心情调养。如果病情较重,家长要懂得引导孩子释放心理的压力与负担,缓解并消除其悲观情绪,让他能乐观自信面对一切,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也是早日康复的良方之一。
孩子补钙,多多益善
我们都知道,缺钙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尤其是骨骼的发育。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一旦发现自己孩子没有其他孩子长得高,就开始推测自己孩子缺钙,于是盲目地给孩子服用一系列的钙片、钙剂等。殊不知,钙质过量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远远超出了缺钙给孩子带来的危害。
钙多了,伤身
孩子若在短时间内摄入的钙过量,便会给肠胃造成很大负担,可能引起便秘、厌食等症状。孩子若长期存在钙过量情况,过多的钙质会影响肠胃的吸收功能,使身体免疫力下降,产生贫血、易疲劳等症状;使骨骼停止分裂增生,甚至过早钙化;囟门(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后囟则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过早闭合形成小头,制约孩子大脑的发育;相应骨部位的提早闭合还会限制生长激素的分泌,不利于孩子身高的增长。
如何知道孩子是否缺钙
事实上,给孩子补钙首先要准确地判断孩子是否缺钙。当孩子出现夜惊、盗汗、囟门晚闭、牙质发育不良、出牙和换牙延迟、抗龋齿能力下降等症状,则很可能表示其处于缺钙状态,若得不到及时补充,可进一步发展为烦躁、厌食、便秘、抽搐、佝偻病等。当父母判断孩子确实属于缺钙症状时,最好还要征求医生的建议,才能给孩子进行补钙。
这样给孩子补钙最安全
专家认为,补钙并不是多喂钙片,钙在人体内的吸收利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也有多种渠道。对于不明显缺钙的孩子可以通过豆制品、奶制品和鱼肉等食物来补充,并且配合阳光的紫外线作用,通常上午10点和下午2点的阳光最适合孩子。
很多家长喜欢把钙片碾碎后混在牛奶或食物里喂给孩子吃,这是不妥当的做法。在一般情况下,混在食物中的钙片只能吸收20%,其余的经过消化后会排出体外。如果喂奶时喂钙片,奶与钙很容易互相结合形成凝块,不仅钙不易被吸收,奶也不容易被消化。因此,喂孩子钙片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在给孩子喂奶后1~2小时,其胃内食物大部分被排空,这时家长再给孩子喂钙片就比较合适了。
多吃维生素D就能补钙健骨
众所周知,维生素D可以帮助钙的吸收,于是,不少家长为了给孩子充足的钙,让孩子大量补充维生素D。殊不知,这样并不科学。
维生素D不是营养品
从代谢角度讲,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和磷在肠道的吸收,缺乏则会造成钙、磷代谢紊乱。但是,维生素D并不是营养品,人体对维生素D的耐受性并不相同。一般而言,儿童每日摄入量不能超过400IU(国际单位),过量服用后会导致钙吸收增加,使血钙过多,容易使钙在软组织(包括心脏、血管、肺、肾小管)内沉积,轻度中毒可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口渴、恶心、呕吐、烦躁、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严重则会影响孩子智力发育不良及患上骨硬化。
身体就是维生素D的天然“工厂”
维生素D的作用是促进钙的吸收,而不是钙质本身。所以,如果孩子真的缺钙,只补维生素D,而没有钙质来源,孩子照样会缺钙。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常晒太阳就可以促进体内合成维生素D,这种依靠身体自然合成所需物质的方式,往往比依靠外界补充更有效。所以,与其盲目补充维生素D,还不如常带孩子到户外多晒晒太阳,顺便做做户外运动来健身。
没有症状的脊柱侧弯不需要矫正
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在为孩子洗澡或更换内衣时就会觉察到,孩子的脊椎似乎不在同一垂直线上。然后,当家长用手一个一个地触摸孩子背部脊柱的棘突时,发现其连线确实不在一条直线上,但这些症状并不是很明显,只有仔细检查才能发现。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脊柱侧弯早期。或许你会不屑地说,“就算孩子脊柱侧弯了,基本没什么症状还矫正啥?”那你可就错了。
把握孩子脊柱侧弯矫正的最佳时机
孩子没有症状的脊柱侧弯也应及时矫正。近年来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医院,我们常可以听到许多脊柱侧弯孩子的家长懊恼地说:“哎,要知道早点给孩子矫正就好了。”这些患儿,有的已经发病一两年才被家长带到医院就诊,病情很严重,但此时已经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因为侧弯脊柱的某一部分偏离正常的脊柱轴线,是一种会进行性加重的疾病,拖得久了就会加大矫正的难度,甚至无法彻底康复。有资料表明,对13岁以下的儿童进行脊椎矫正可以有效地减免成年以后产生的各种脊椎问题并且会起到事半功倍上作用,因为儿童的脊椎比较柔软,可塑性强,矫正强度小。同时,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儿童时期治疗20次的花费要低于成年后治疗50次或更多所需要的开销,且治疗后效果也会优于后者。因此,脊椎不仅在症状出现时需要矫正,而且在无症状时也需要矫正。
功夫在平时,细心观察孩子脊骨形状
也许你会疑惑,孩子轻度脊柱侧弯时几乎不引起任何自觉症状,怎么会发现呢?这时就要看你是否细心了。你可以在为孩子洗澡或更换内衣时,顺便观察一下他(她)站直或弯腰时的腰背部外观是否正常,双肩及双乳发育是否对称,必要时可用手摸一下孩子腰背部正中间的骨性突起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较明显的患儿,还可发现两侧肩胛高低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或腰背部畸形,如腰背部的一侧局限性隆起。若发现或怀疑孩子有什么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千万不要延误孩子的病情。
  你想知道胎儿什么时候开始有鼻子、眼睛、嘴的吗?想知道肚子里的宝宝什么时候才能长成五六斤的胖娃娃吗?想知道孩子难产“罪魁祸首”是谁吗?想知道孩子在无忧无虑的童年应该怎样成长吗?想知道孩子上学以后怎么样才能成长与学习两不误吗?想知道你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健健康康从青春期走向成人吗?那么,请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脊柱发育,做好他们的保健工作,这也是上天赋予家长的监护责任与义务。
打造健康宝贝第一步:认清孩子脊椎发育
中国有句俗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脊骨保健工作,首先就要认清孩子的脊椎发育情况,这样才能适时出手,事半功倍。
娘胎里的宝宝天天成长“计划”
胎儿出生前,在母体内也是一天一天地不断成长,直到出生的那一刻,一个可爱的婴儿就诞生了。
0~18岁:孩子脊骨发育的黄金阶段
对于出生以后的孩子,从人体整个脊椎本身的发育和时间轴来看,刚出生的新生儿脊椎的长度大约为24公分,相当于身长的40%;在0~1岁之间,脊椎会从24公分增加到36公分,是孩子一生当中脊椎生长最快的时期;此后,孩子脊椎的生长发育就会比较缓慢,直到5岁左右,脊椎再增加大约15公分;在5~10岁期间,孩子脊椎发育的速度还会再增加10公分;待到进入青春期以后,即10~18岁期间,男生的脊椎通常会再增加20公分左右,女生的脊椎大约会再增加15公分左右。换而言之,直到青春期结束,孩子脊椎的总长度是70~80公分。同时,从骨骼成长的速度来看,孩子进入青春期才算是骨骼发育较为成熟的时期,但其身体上上下下所有的骨骼全部发育完成,大约要到25岁。所以,脊椎畸形的变化或加强补充钙质的黄金时期,就是在25岁之前,尤其是18岁以前。
综上所述,0~18岁是孩子脊骨发育的重中之重阶段,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当前健康,而且决定着孩子的未来状态,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对待。
准妈妈对宝宝脊骨有先天决定作用
很多父母都错误地认为,宝宝出生前只要多给母体补充营养,给胎儿听听音乐等进行一下胎教就可以了,至于宝宝脊骨保健,那就是其出生以后的事情了。在上一节已经向大家讲过,胎儿在母体内的时候,其骨骼就已经开始发育了,脊椎也在生长。因此,孩子的脊骨保健,不是从出生开始,而是从胎儿开始。这样一来,就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准妈妈身上了,看看她们是如何决定宝宝的脊骨成长的。
是什么让孩子胎位不正、出生带伤
通常,女人正常的怀孕时间大约是三十七周到四十二周。在此期间,妈妈的子宫就是胎儿成长的小窝,“吃”也好,“拉”也好,都在这里进行。所以,当准妈妈的骨盆不是在最佳状态时,例如,有旋转或左右不平衡的情况等,对准妈妈和宝宝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伤害。其中,由此导致的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一方面准妈妈在怀孕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疼痛感,使身体和精神都不舒服;另一方面,胎儿在子宫里成长会感到空间局促,于是出生时就会胎位不正、头型变扁,进而影响日后的成长发育,甚至一生都要带着病痛成长。
孩子出生后想健康成长,准妈妈一定要为他营造一个可以舒适的出生环境,即子宫不要受到不良影响。我们都知道,宝宝最理想的胎位是头部向下缩着,以头位出生,即头下脚上的姿势。如果准妈妈曾因摔伤、长期姿势不良等因素,造成骨盆不正、骨盆旋转或荐髂关节错位等,其骨盆底肌肉和韧带会左右松紧失衡,在生产时便有严重的不适感,进而造成胎儿在子宫内的空间被挤缩,最终无法转动成最适合出生的位置,即胎位不正。这样出生的宝宝,会因活动空间过于狭隘,身体产生一个比较大的卷曲姿势,于是一生下来容易患先天性的斜颈、髋关节脱臼、内八字步态、O形腿及发育缓慢等病症。同时,准妈妈骨盆底肌肉的健康状态也是保证宝宝顺利出生的关键。这里的肌肉松紧度适中,既可以帮助自己减轻宝宝重量上带给身体的压力和负担,又会在生产时很好地控制收缩力道,进而顺利生产。
准妈妈骨盆底肌肉训练秘方
关于准妈妈骨盆底肌肉的训练,蹲姿运动和排尿力道控制训练是最为有效的两种方法。
蹲姿运动训练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即蹲着的姿势。具体的要领就是,将身体缓慢蹲下,双腿的位置不需要刻意并拢或张开,只要顺着蹲下来的角度往外扩一点就可以了,但脚跟一定要着地,让身体放松,自然呼吸即可。这个训练一开始进行时,小腿可能会痛,不过每天尝试着做,即使10分钟,也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对骨盆底肌肉大有帮助。
排尿力道控制也是一个训练骨盆底肌肉的有效方法,指在排尿的时候,试着让自己能够控制排尿时的速度和力道。具体的要领就是,在排尿过程中,停住大约2~3秒钟,然后再继续,反复几次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让每一次的尿液都排完;否则易造成尿道感染。
宝宝要健康,妈妈行动要小心
很多人认为,胎儿的不断长大会给准妈妈的行动带来不便,孕妇应该乖乖坐着。然而,有很多行动是不可避免的,如起身、俯身、站立、行走等,这就要求准妈妈注意了。
随着胎儿的长大,准妈妈应该学会缓慢有序地起身,以避免腹腔肌肉过分紧张。如果你是仰躺着的,可在起身前先侧身,然后让肩部前倾、屈膝,最后用肘关节支撑起身体,盘腿,以便腿部从床边移开并坐起来。胎儿6个月以后,其体重会给妈妈的脊椎造成很大压力,所以孕妇要尽量避免俯身弯腰动作,如果需要,应先屈膝,把全身的重量分配到膝盖上,然后放慢动作,轻轻向前。准妈妈坐椅子时可以首先稍靠前边,然后移臀部于椅后部坐椅中,后背紧靠在椅背上。如果怀孕以后需要继续工作,应在工作时间内定期让自己休息一会,坐在椅子上,把双脚放在小板凳上,这样有利于血液循环和放松背部。如果站立时间较长,可以试着收缩一下臀部,就能体会到腹腔肌肉支撑脊椎的感觉。在行走方面,孕妇应先选择一双舒适的鞋,以低跟、掌面宽松为宜,然后找个空气清新的地方散散步。行走时要尽量保持身体平衡,双肩放松,稳步行走。一旦感觉疲劳,马上停下来,找身边最近的凳子坐下歇息5~10分钟。
0~6岁婴幼儿的健康发育:无忧无虑,长得飞快
从脊骨神经角度讲,0~6岁是孩子骨骼和神经成长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主要表现在体重、身高、动作及语言能力等方面,对于孩子脊椎和整体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尚处于婴幼儿阶段,还不太懂得表达,所以他们的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父母的警觉监察与悉心呵护。
看看孩子的体重是否标准
体重是孩子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若孩子体重有规律地增长,说明孩子在这段时间内身体健康;若孩子体重不增长或增长减慢,说明这时可能有喂养不当、患病或其他原因。通常,孩子出生早期体重增长比较快,以后逐渐减慢,到青春期再次快速增长。一般出生3个月后婴儿的体重可以比出生时增加一倍,生后第一年内孩子的体重可以增长6千克,第二年大约只增长2~2.5千克。两岁以后到十岁以前,每年体重增长只有2千克左右。
一般情况下,宝宝的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以内也算正常;超过标准体重的10%~20%为稍胖。从健康角度,孩子的体重过重会影响脊椎承载重量的机制,容易导致脊椎弧度改变,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孩子的体重问题。具体的标准体重计算公式如下:
1~6个月: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月龄×0.7(千克)
7~12个月: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6×0.7(千克)+(月龄-6)×0.4(千克)
2~6岁:体重(千克)=年龄×2(千克)+8(千克)
目前,儿童保健专家建议,在孩子出生后的2、4、6、9、12个月应各称一次体重;1~3岁,每隔半年称一次;3~7岁每年各称一次。将每次结果标在孩子的生长图上,以年龄为横坐标、体重为纵坐标,描成体重曲线,然后对小儿体重曲线的形态和趋势进行客观的评价。如果孩子的体重曲线与标准体重曲线平行,表示生长速度正常;如果体重曲线平坦或向下,则表示生长缓慢,应该积极寻找原因。
从身高(身长)看孩子健康
身高(身长)也是孩子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0~1岁婴幼儿的身长可以这样推算:0~3个月孩子每月增长3~3.5厘米;4~6个月孩子每月增长2厘米;7~12个月孩子每月增长1~1.5厘米。1周岁以后孩子的身高(身长)可以这样来计算:1周岁后的身高(厘米)=年龄×5+80,具体的标准参照范围可参见附录中的“孩子理想身高、体重与身体质量指数表”。排除先天遗传因素,若孩子偏离正常身高范围,父母一方面需要检查孩子是否营养不良或缺乏体育锻炼;另一方面需要检查孩子是否出现了O形腿与X形腿,这也是影响孩子长高的重要原因。
你的孩子发育全面吗
除了体重和身高外,孩子在0~6岁期间的基本动作、社交反应及语言反应能力同样发育很快,并且呈现不同的阶段特点。
婴幼儿期宝贝营养计划
0~6岁的婴幼儿,如同刚刚破土萌发的小幼苗,只有科学地供给他们必需的养分,他们才能健康地快快长大。
首先,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充足的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牛奶是婴幼儿除母乳以外的最好的富含蛋白质的食物。1~3岁幼儿,除主食外,应以牛奶为基本食物;3岁以后的孩子,只要经济条件许可,每天也至少要喝250毫升牛奶。肝脏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12和铁,幼儿每周至少应吃动物肝脏1~2次。大豆蛋白质含量也很高,但不易消化,要长时间地细火慢炖,可让1~3岁的小儿食用;大豆制品,如豆腐、豆浆、豆干等,则较易消化,4~6岁的小儿,可吃大豆食品。此外,禽蛋、瘦肉和动物血也是富含蛋白质、铁及其他营养素的好食物。
其次,供应维生素C、胡萝卜和矿物质的蔬菜和水果也是这个阶段孩子必不可少的营养食物。胡萝卜、油菜、小白菜、菠菜等深色蔬菜,胡萝卜素含量高,也是婴幼儿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并含有一定的钙和铁。因此,婴幼儿应以深色蔬菜为主。同时,枣子、山楂、柑橘等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是孩子不错的选择。但完全用水果取代蔬菜是不对的。
最后,以提供热能为主的谷类、油脂和糖,也是孩子不可或缺的食物。在孩子饮食中,注意粗细搭配,营养均衡,孩子才能全面健康。此外,此阶段还要注意孩子的口腔卫生,以防龋齿。
6~12岁儿童的健康发育:体格骨骼两手抓,成长与学习两不误
通常,6~10岁属于儿童期,11~12岁属于青春期早期。所以,这个阶段的儿童生长发育既有儿童期特点,又有青春期早期的特点。此阶段的孩子是在前一阶段的生长发育基础上,身体继续生长发育,骨骼、身体的各项功能及自身的各种能力也在不断发育和增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宝头摔了个包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