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美好的汉字女子胜过男子的汉字

古人的名字中的“字”和“号”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古人的名字中的“字”和“号”是什么意思
字是表字,号相当于别称。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 “飞”是名, “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 “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早期的号具有这一特点,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如老子别号广成子、范蠡别号鸱夷子皮等。先秦时期有名字又有号的人并不太多,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取号的人仍不很多,名载史籍者仅有陶潜别名五柳先生、葛洪别号抱朴子等数人。但是,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皆属此类。到了宋代,取号之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熟知的《水浒传》108将个个都有别号,正是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气。明清人更把取号视为一种时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几乎人人有号。正如清人凌杨藻在《蠡勺编》一书中记载的那样,其时“闾市村垄,嵬人琐夫,不识字者莫不有号,兼之庸鄙狂怪,松兰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则必‘水’,伯‘松’则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闻妇人亦有之,向见人称‘冰壶老拙’,乃嫠媪也”。甚至一些落草为寇的盗贼也有别号。如上述书中举了一个县官审案的例子,就十分能说明问题。这一例子说,一位县官在审理一桩窃案时,责难犯人为自己开脱罪责,犯人突然说道:“守愚不敢。”县官不解其意,一问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称别号。
在用字上,取号与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数多少的限制。从已知的历代别号来看,有2字号,也有3字、4字号,甚至还有10余字、20余字的别号。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别号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至于宗教界的一位叫释成果的法师,别号的字竟达28个之多,即“万里行脚僧小佛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一个人的别号竟然用了近30个字,真可谓古今一大奇观。
因为古人取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不必加以避讳,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饱受文字狱和避讳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们在名字之外更取别号来表现自己。当时的大多数人都取一个别号,但有些人的别号也有好几个。如清初画家石涛法名弘济,别号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瞎尊者,达4个之多。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一)什么是名、字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人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与当时人重视时辰的观念有关。后来随着社会的前进,语言文字的发展,意识观念的加强,人名越来越复杂,给人起名也成了一门学问。取名时,要对其所包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别。对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对女的多选贤淑、艳丽、优美动听之词。 另外,取名还反映着时代特点,上面提到的夏商两代喜欢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后来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官宦富贵之家,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升官发财之义来命名,所以叫仁、义、礼、智、信、得福、德贵、延寿、荣升、继祖、耀祖、续宗的人特别多。平民百姓也想过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孙,上学念书,所以叫富贵、德福、进财、志学、平安、长顺、满仓、满囤、保成、金锁、栓柱等名字的特别多。 建国后又出现了许多新名,如建国、援朝、卫国、拥军、建军、支越、留苏、卫东、红卫、文革、学工、支农等。 开放以来,又兴起取外国名宇,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二)别号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果我们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别号,就很难知道这些作品的作者是谁。所以,对古代文人作家我们不但要掌握他们的名和字,而且还要记住他们的号。 1.号的来历 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磺旦处测肺爻镀诧僧超吉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2.“号”是怎样形成的 “号” 的形成有两种情况: ①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正因为“号”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别号,但仔细分析,深人考察,仍可归纳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甲,鲜明的时代印记,乙,强烈的抒情色彩, 丙,深刻的寓意 丁,特定名词的运用 ②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认的。这种“号”叫“外号”、“绰号”或“混号”、“浑号”。它有极强的表义性,不但可以增强人们对各类人物的记忆,是名、字、号以外的一种补充,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种写照或折光。《水淋传》一百单八将惟妙惟肖的绰号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难忘的印象。黑旋风李逢、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霹雳火秦明、插翅虎雷横、拼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条张顺等绰号,形象而准确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 许多“外号”、“绰号”是在实际生活中相互戏滤开玩笑时起的,因而多含有讽刺讥笑的贬义,在农村,送外号的风气更盛,像“大个驴”、“二瓦罐”、“三黄菜”、“四鸽子”、“八狗子”、“红枣”、“桃奴子”。“大鸭梨”、“夹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粮”、“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秃”、“黄毛”、“鸭子板”、“靠不上”等这些外号非常普遍。当然还有比这俗气的,这里就不提了。 也有些外号并不含有贬义,如宋朝时人们因为宋祁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便称他为“红杏尚书”;唐代诗人温庭筠文思敏捷,八叉乎而成八韵,人们便称他为“温八叉”;大诗人李白才气横谥,下笔成章,人们便称他为“李谪仙”。在现代也有这种情况,诗人李季给冰心起绰号“余太君”,反映了这位文坛老祖母的崇高威望。这种“绰号”雅而不俗。 以上讲的是“别号”。
提问者评价
名字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简单的说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名字啦.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公众号→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天免费收到如此精彩的文章了。年轻的心青春的梦不同的故事一样的期待多想有一个人懂你支持你在你奔跑的时候为你加油在你失落时为你鼓劲我们追逐真实的爱情体验真正的理解感受精神的自我主张不要在失去后才明白理解的重要性不要在纠结中苦苦无奈不要在梦想干涸之时追悔青春的战场我们要带着翅膀翱翔? ?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您推荐以下免费订阅热门公众号(长按黑色ID可以直接复制)绝密内参:jmnc8888;男人女人的秘密:cgfx66;犹太人的智慧:nbck66;女人秘密:nrmm999;旅行知识:lxzs66;焦点分析:jdfx888;女人花园:nrhy88;绝密内参:jmnc88;机密内参:jmnc333;女人世界:nrsj33;成功秘诀: cgmj99;绝密内参:jmnc66;天天成功:ttcg88;成功励志:cglz22;绝密内参:jmnc22;白富美论坛:jmnc55;绝密内参:jmnc99; 绝密内参:jmnc33;旅行必知:lxbz66;绝密内参:jmnc77;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1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也就是第一张图片上面的蓝色字:男人女人的秘密→再点击:关注;或者点击右上角→cgfx66您好!点击最下面的“关注”二字,以后就可以每天免费收到一次精彩文章汇编。如果最下面显示的是“取消关注”,说明您已经关注了,点击左上角返回即可。
热门文章最新文章cgfx66您好!点击最下面的“关注”二字,以后就可以每天免费收到一次精彩文章汇编。如果最下面显示的是“取消关注”,说明您已经关注了,点击左上角返回即可。姓氏_百度百科
[xìng shì]
姓者,统其之所自出;氏者,别其之所自分;“,”。《》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受氏,以守,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
“姓者,统其之所自出;氏者,别其之所自分。”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分为两大类:
(dān xìng):只用一个字的姓。与相对。
如:“王、李、张、、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
据统计,中国有单姓6931个。
(fū xìng),指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如:、、、。复姓的来源较多,如官名、封邑、职业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显示,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7个(如:)、十字姓1个(即:)。
轩辕故里中华姓氏树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1]
:、、、、、、、。
住之滨,以姬为姓,在《.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姞、、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后来的五帝少昊、、、尧、舜以及、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黄帝的后代。后稷承继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53个。位于《》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所以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当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1]
妘起源于帝喾;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 姚 、妫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姒起源于。
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之后,为、、、秃、、、、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1]
氏的出现,记录着人类历史脚步迈进阶级社会。[1]
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1]
姓氏姓字本义
《》中有“姓”字,从女旁,生亦声。此字始出现时已比较晚。甲骨卜辞文字中虽已有几片残辞中
甲骨文相片
见到“姓”[3]
,但与《说文》所列这种会意兼形声的“姓”字似有不同,由于甲骨卜辞残破,其在卜辞中用法多不详,仅一片略能知道是作女子之名或字,此种加了女旁(性别符号)之字,一般只作为女子个人名号使用,不同于《说文》中的姓字。古文字中尚未见姓字。中期末叶的齐器铭文中有一汉字,左边是“亻”字旁,右边是“生”,不从女,从人。这个汉字亦见于玺印文字[4]
。战国时代晚期秦诅楚文方有“姓”这一汉字。由此可知,“姓”字古义上要需从对文献记载爬梳整理去求得。[5]
著《姓字古义析证》,对“姓”字在文献中的用法详加整理,得出结论是“姓”字古义有三:其一,训子或子嗣;其二,训族或族属;其三,训民或属民。[6]
姓氏姓在先秦的含义
著《》将“姓”字在先秦时代的含义如下:[5]
其一,实前义是女子所生的子女。《说文》:“姓,人所生也。占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户,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所谓“人所生也”即母所生之子女。《·昭公》所谓:“问其姓,对曰:‘余子长矣’。”[7]
《左传·昭公》:“二后之姓,于今为庶。”[7]
《·丧大记》:“父兄子姓立于东方。[8]
(注:子姓,谓众子孙也。姓之言生也。)”等例中之“姓”皆属此种本义。[9]
其二,“姓”即是子女,子女相为亲,相组为族。所以广其义,姓可作族属、族人解,亦可以进一步将之理解为泛称的“族”的意思,如殷墟卜辞中之“多生”西周春秋中之“百生”。在卜辞中“多生”是指占卜主体(王)的亲族。西周金文中的“百生”,从铭文内容看,可以用来称本族族人,也可以泛指没有亲族关系的其他族的族人。至于文献中所见的“百姓”,则不仅可以有以上“百生”之义,而且有的含义更广泛,几乎近于今日所说之百姓,即民众,旧解或将”百姓”释为“百官”,其说不可信。[10]
其三,“姓”本义既为女子所生子嗣,则同一女子所生子嗣组成的亲族也可以称为“姓”。以表示其同出于一个女性始祖的这种特殊的亲属关系。这是“姓”的另一引申义。此种亲族组织强调女性始祖,则当如许多学者所推拟的。其最初必形成于社会中,即夫从妻居,子女属于母族,世系以母方计。对于这种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组织的名称,杨希枚先生主张称为“姓族”[11]
。典籍所记、,最初应皆属母系姓族,姬、姜则是此种母系姓族之名号。进入社会后,妻从夫居,子女不再属母族而归于父族,世系以父方计,所以母系姓族遂转为父系姓族。此后,父系姓族仍然使用着母系姓族的名号。今日所见古姓族名号如姬、姜、姒、妫等皆带女旁,虽造字时间不早,但从女可能表明其本原与母系姓族有关。父系姓族所以沿用之,则当是因为在母系向父系转变之初,子女虽已属父族,但仍以其母之姓族名号为族名,后延续作为父系姓族的名号,同于传说的诸子异姓之例。在、周代这一历史阶段,诸父系姓族实皆已分化为若干独立的、以形态存立的分支(即卜文所谓氏)但姓族在商代的作用仍比较明显,仍有实体性质,可以认为是一种高层次的家族。姓族到周代后多只有上与观念上的作用,已非,不具有组织上共同的联系与政治、经济或宗教生活,亦即不属于所谓的家族。[10]
其四,“姓”在东周文献中有时是指姓族之名号,如《国语·周语下》言“赐姓曰姜”之“姓”[12]
,即应理解为所赐姓族之名号即姜。又如《左传·哀公》“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13]
很明显“姓”在这里是指吴女所属姓族之名号,即“姬”。所谓姓族之“姓”与作姓族名号讲的“姓”是一实一名,属于两种概念范畴,所以会发生此种混同,当如杨希枚先生所言是由于名代表实,积久而以实为名,于是产生姬、姜之类姓之名号就是姓的概念。在《》中常言姓某氏,没能区别古代姓与氏之不同,但他所说的“姓”意思即是指姓族之名号。[14]
姓氏氏在先秦的含义
“氏”字最初造字时本义已难知。《说文》以方言训解之,当非其本义。此字在殷墟甲骨刻辞中仅一见,刻辞残破,含义亦不明。西周文字中“氏”字巳较常见,其字义与东周文献中“氏”的含义有彼此相同者,故并在一起分析,其主要用法大致是:[15]
其一,指称个人。有多种用法:如可以接在后,作官称,像师氏、尹氏等。《左传·昭公》讲少昊氏诸鸟官名[7]
,亦是鸟名加氏为称。接在后表示尊称,如“侯氏”。接在字或亲称后表示一种较亲近的称谓,如伯氏、叔氏、舅氏。接在姓后,指属于该姓族的女子,如“姜氏”“姞氏”“任氏”等等。接在作为家族组织讲的“氏”之名号后,指称属于该家族的个人,如、雍氏、庄氏。[16]
除以上用法外,东周典籍中称上古传说中的帝王、部落首领亦在其名后加氏为称,如“黄帝氏”、“少昊氏”、“”等。[15]
其二,与表示姓族之“姓”义同,如《左传·昭公》:“姜氏、任氏,实守其地。”[7]
(注:姜,齐姓;任,薛姓。)又如《国语·周语上》:“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17]
此“姜氏”即“姜姓”,但这种用法较少见。[15]
其三,指一些上古的部族,《国语·周语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12]
除此所谓有夏氏、有吕氏外,《左传·襄公》的所谓、、、[18]
等等,以及《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述诸上古国族,均未必是单纯的血缘组织。《》论及此种氏:“是氏即所居之土,无上则无氏。”其实质乃是一种非单纯血缘关系的政治区域性集团。[11]
先秦典籍在记述商周时代的历史时,已很少使用此种含义的氏的概念,只是偶用以称一些边远地外的部族,如《国语·周语上》中“犬戎氏以其职来王”之“氏”[17]
其四,指一种家族组织。此种例子很多,如《左传·昭公》叔向曰:“肸之宗十一族,唯在而已。”[7]
可见羊舌氏即叔向所属宗族的十一支分族之一。《国语·晋语八》:“终灭羊舌氏之宗者,必是子也。”注:“宗,同宗也。”[20]
由知羊舌氏本身亦构成宗族。《左传·昭公》:“子皮之族饮酒无度,故马师氏与子皮氏有恶。”[7]
子皮氏显即子皮之族。《左传·襄公》:“初,子驷与尉止有争……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候氏、子师氏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18]
这五氏亦即五族。《左传·哀公》中宋皇氏、灵氏、乐氏又称“三族”。[13]
《国语·晋语九》:“别族于太史为辅氏”[21]
,辅氏即从中所分立出来的,智果本人之近亲家族。以上文字可说明氏即族。实际上《左传》、《国语》中凡列国卿大夫家族多称“某氏”,如之后称“孟氏”、“”、“季氏”,齐国的“”、“田氏”,之遗族统称“穆氏”等,皆属于氏的此种用法,显然不同干上述那种非单纯血缘关系的政治区域性集团之氏。指称家族之氏,已经见于西周金文,如散氏、虢季氏等。春秋金文中所见厚氏、干氏、彪氏、京氏也是。这种属于家族组织的氏与姓族的关系,当如《史记·高祖本纪》索隐引《》所言:“言姓即在上,占氏即在下。”即是说氏是统于姓族之下,二者有主体与分支的关系。[22]
其五,“氏”亦可专指族氏这种血缘亲族组织之名号,也可以说只是一种标志。如《左传》中可见有“某氏之族”之称,如“游氏之族”,细析之,所谓“某氏”在这里实仅专指该族氏之名。又如《左传·隐公》:“公命以字为展氏”[23]
,即是命以“无骇”之字“展”为其氏名,称展氏。《·氏族略》列举了多种氏名来源,如“以官为氏”、“以地为氏”等,此种“氏”均是指族氏之名号。“氏”亦与“姓”一样,具有名(族名)实(族之实体)两种含义。由此也可以进一步领悟到作为亲族组织的氏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凡称“氏”,皆表未该亲属组织有自己独特的名号。按照典籍中旧有说法,也可以说是有个独特的家名。所以所谓“立氏”不仅意味着在组织上相对独立,而且意味着起一个足以表示其独立性的名号。[24]
其六,在西周、春秋时代,作为贵族家族之“氏”,虽本身是血缘组织,但往往不是以单纯的血缘组织形式而是以一种政治、军事、经济共同休的形式存在,其自身只作为这共同体的核心。此种共同体有时亦可以“氏”相称。如《左传·昭公》记载昭公伐季氏,叔孙氏之司马言于其众曰:“我,家臣也,不敢知因。凡有季氏与无,于我孰利?”皆曰:“无季氏,是无叔孙氏也。”[7]
可见这些家臣、私属是将“我”归入叔孙氏之内。此时的叔孙氏严格起来讲,不是指叔孙氏家族组织,而是指包括其家臣、私属在内的共同体。但是,此种用法的“氏”显然是由“氏”的亲属组织含义引申而来,并不能因为有此种用法,而认为所有的“氏”皆是指此种共同体。[25]
姓氏姓与氏的共同点
第一:皆是组织。[25]
第二:以为正常属性。[25]
第三:均是一种单系的继嗣群,即父系的继嗣群。[25]
姓氏姓与氏的不同点
第一: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时间久远,亲属数目的庞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员间仍以自认的单系共同来源为亲属纽带,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而氏一般皆有明确的、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始祖。[25]
第二:对于所有同姓成员来说,其所属姓是同定的。氏名来源较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
炎黄二帝雕像
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当时也经常出现命氏、别族等情况。在这种背景下,父子、兄弟不必同氏,人也可以有几个氏,如晋卿,以士为氏,是承其祖氏,士氏初当是以官为氏,但士会由于食采于随、范,在《左传·文公》曰随会[27]
,《左传·昭公》曰范会[7]
。《国语·晋语九》所记晋智氏之族人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即是智果,又称辅果[21]
第三:姓是统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层次区别,虽有氏为分支,但没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却可以是多层次的。一个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来的若干小氏。从史料看,这在商代比较明显,卜文所要论述的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中的所谓“复合氏名”即显示了此种多层次的氏的存在形式。多层次的氏组织随着血缘关系与其作用范围的减弱而渐渐不再盛行,渐向单层次发展。但较大的氏组织内仍包括若干分支,只是分支未必皆另立新氏。[29]
第四:女子不论出嫁与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所以可以夫氏为称,但亦可以仍以父氏为称。此从周代青铜器铭文资料可知,如:父为其女制媵器,在铭文中称其女名为“夫氏加女姓”,如辅伯鼎铭。出嫁女子在夫家自己制器亦自称其名为“夫氏加己姓”。夫为其妇制器,在器铭中称妇名为“妇之父氏加妇之姓”,如善夫旅伯鼎铭。可见出嫁女子在夫家并未完全失去自己的父氏。[29]
姓氏姓与氏合而为一
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30]
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而在不同场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区别的。例如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不相识的人碰在一起,往往会礼节性地问:“请问贵姓?”答曰:“免贵姓×。”从未听说有:请问“贵氏”的。在家谱、的题名上却是《×氏家谱》、《×氏族谱》,也从未见过《×姓家谱》、《×姓族谱》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大概在口语中问“贵氏”犯忌,因“氏”与“死”同音。“氏”在远古时代是男子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是纪录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的图册,所以家谱、族谱的题名用某氏。[30]
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衍生出来的,比如,据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开的全球华人公祭舜帝大会上的最新统计,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达60个之多,如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帝之一的舜,其后子孙以姚为氏,称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河南濮阳),有子孙以姚为姓,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有搬到妫河边居住,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荣耀,有子孙以帝名舜为姓,禹封皇舜长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孙妫满封于陈,官拜陶正,谥胡公,其子孙或以国号陈称姓,或以官号改称陶唐氏,或以谥号胡称姓,或以尊讳满称姓,演变至汉朝,姚氏衍生出: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车等六十种,繁姓同根,异氏同源,是一家亲。在中华姓氏中,妫、陈、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缘先祖同为舜帝姚氏。郑樵《》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汉族姓氏,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每一种姓都有其代表人物,没有贫、高、低、富、贵、贱之分。如、
姓氏图腾画像
、、、、、、、、、、、、、、、、、、、、等都是中国民族的一员。、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稳定的。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现。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
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人群更为表现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的流动方向。因此,中国人姓氏和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32]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了五千年始终延续和发展着。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曾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历史悠久的姓氏文化和传统独特的中国谱牒学,不但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命科学中也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已经形成了中国资源特色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等。[32]
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这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离抽样,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获得这一全国性姓氏数据的。[33]
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33]
此外,中国的同姓人群在地区分布上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约占人口的9.9%,其次为李、张、刘;在南方地区,则以陈姓为第一大姓,大约占人口的10.6%,其次为李、黄、林、张;在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地区,第一大姓为李,大约占人口的7%,其次为王、张、陈、刘。[33]
中国每一个省区中,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其它省区高得多的姓。如广东的梁和罗姓,广西的梁和陆姓,福建的郑姓,台湾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苏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谭姓,四川的何和邓姓,贵州的吴姓,云南的杨姓,西南的寸姓,河南的程姓,甘肃的高姓,宁夏的万姓,陕西的薛姓,青海的鲍姓,新疆的马姓,山东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内蒙古的潘姓,东北三省的于姓。[33]
2015年中国最新名义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了前100名。·1李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柴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倒数三位为:难(读去声,倒数第一),死(倒数第二),“岳”字上下颠倒(音同“亚”,倒数第三)
姓氏以姓为氏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等。[34]
姓氏以国名为氏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常见姓。[34]
姓氏以邑名为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春秋晋国荀林父之弟采邑于(今山西永济市),其后别为。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如尹、魏、韩等。[34]
姓氏以乡亭之名为氏
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34]
姓氏以居住地为姓
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大夫分别住在、、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为姓。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是以为氏。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34]
姓氏以先人的字为氏
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近200个。如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传世。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为。其他如高、刁、公、施等。[34]
姓氏以兄弟次第为氏
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34]
姓氏官职为氏
古代有五官,即:、、、、,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以中行为氏;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34]
姓氏以职业为氏
如:巫、、陶、匠、屠等。[34]
姓氏少数民族汉化
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等。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34]
姓氏以谥号为氏
如胡、戴、召等。[34]
如唐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明朝赐以。名,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讳“庄”字,凡姓的都改姓。[34]
.佛教导航[引用日期]
.东方旅游在线[引用日期]
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汲古书院,1977年
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2004年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12页
杨希枚.姓字古义析证.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集刊,1952年第23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2-14页 .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4页 .
杨希枚.论先秦所谓姓及相关问题:中国史研究,1984年3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4-15页 .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5页 .
杨伯崚等.春秋左传词典:中华书局,1985年
.国学网[引用日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5-16页 .
.国学网[引用日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6页 .
.国学网[引用日期]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6-17页 .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7页 .
.新浪[引用日期]
.国学网[引用日期]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7-18页 .
朱凤瀚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18页 .
.华人开运网[引用日期]
.商都网[引用日期]
.阿启网[引用日期]
.农历网[引用日期]
.育星教育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寓意美好的汉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