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由心禅长宽高英文缩写写

百度分享加载中
点击“”,欣赏、下载、收藏更多佛乐与歌词。
最原始的佛法─禅宗
作者:慧广法师&&&来源:&&&发布:灵岩灯&&&时间: 18:09:57
  一、缘由
  中国的大乘佛教,在实修实证方面,自明清以降,可以说逐渐的走下坡了。台湾这几十年来,表面上,大乘佛教极为旺盛,但在修证方面仍然是不足的,佛教徒谈到修行,大多劝以念佛求生净土为要。于是,不少年轻佛子,在探求不得修证方法之下,纷纷转往南传佛教、修习南传佛法,并认为他们修学的是正确的原始佛法。大乘佛教的思想与修法,由于不见载于佛教原始经典《阿含经》中,而被排斥为非佛说或外道法。这种观念,在近十年来的台湾佛教界,可以说相当普遍。对此,个人有些话想说。
  二、佛教的&原始&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以来,从欧美、日本的佛教学者开始发动对原始佛法的研究,用意在于探寻佛教的真面目。用意是很好的,由于印度佛教流传至今已二千五百多年,从印度南传至东南亚: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国,也从印度北传至中国、西藏等国,再由中国传至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后来更传至欧美等耶教国家。在经过那么久远的不同时空环境之后,各地区的佛法,是否还和教主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所说的一样,的确是值得关心与探讨的。佛法是用身心修证,以达到断除生死烦恼为目的,方法不正确,目标将遥遥无期,徒劳无功。
  经过一个世纪以来的探讨研究,印度佛教史面貌大致已底定,印度佛教由原始(根本)佛教演变成部派、大乘、密乘等佛教,已被佛教学术界所认同,要讲印度佛教历史,就难以否定它。
  以大乘佛教为主的台湾,有些年轻佛子,发现了原始佛教的朴实、和注重修行的可贵,纷纷舍弃某些学问式的大乘佛教,转而修学南传佛法。
  他们依南传佛教修四念处、修内观,认为他们的佛法是原始的,不同于某些变质的大乘佛法。问题是:从修证上来说,有个四念处可修,有个内可观,已是妄上加妄,这还是原始吗?修观修止,不失为方便,那是以妄止妄的方法,但以妄止妄,妄始终还是妄,是不是?在经教上可以说,阿含经是佛教的原始经典,但从修证上来说,阿含已是文字,怎么会是原始呢?
  文字上对原始佛教的探讨已历一世纪,大家还要只停留在文字上的原始吗?文字上的原始怎会是原始呢?被认为原始佛教的修行:四念处、内观,也不是原始。那么,什么才是原始佛法呢?
  三、禅宗的&原始&
  什么才是原始佛法呢?这就要谈到足以代表中国佛教的禅宗了。
  禅宗产生于中国,而且,禅宗的出现,离佛已千年,但禅宗的祖师,自认已证得了佛所证,他们自称是&佛心宗&。它的宗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们认为释迦牟尼佛,是禅宗的初祖。释迦牟尼佛传法给迦叶时说:&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为什么要&不立文字&?文字一立,能所即现,分别妄想随即而生,此即妄心。禅宗修行直探心源,不立阶梯,所以要&不立文字&。同时,禅宗开悟的内容,是不能以文字语言传述的,只能以心传心,以此而说不立文字。
  为什么要&教外别传&?禅宗心法既然是不立文字,它的传承也就不能依靠文字,所以它舍弃了佛法教说,不依经典修行,不修观、不修止亦不观心。六祖说:&不论禅定解脱,唯谈见性&,也就是直指人心。
  什么是&直指人心&?就是《六祖坛经》记载的:&慧能对惠明说:『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行由品第一)。禅师直接指出你的本心,就是你修行所要到达的目标,令修行人省掉了许多不必要的摸索。
  再来,什么是&见性成佛&?
  先谈&见性&。一般人会认为有个本性可以让你见到,那就错了。黄Y禅师《传心法要》载:&问:如何是见性?师云:性即是见,见即是性,不可以性更见于性&。大珠慧海禅师于《顿悟入道要门论》亦说:&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本性是不能被见到的,被见到的只是对象,对象怎么会是你的本性?所以,本性是能见的体性。
  大珠慧海禅师又说:&问:如何见性?答:见就是性,无性不能见&,&行住坐卧是你性用,什么处与道不相应?若不随外境之风,性水常自湛湛。&换句话说,只要不随声色相貌生解,自然无事去。《金刚经》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表达的都是同样的意思。
  &见性&的含意如上。
  有许多人信奉了阿含教说之后,一听到禅宗谈自性、佛性。这些名词是阿含经典没有谈到的,在他不解自性的含意之下,就把禅宗所说的自性误解成常见,甚至附会成神我、梵我,说禅师证悟自性是证得了婆罗门教的梵我。这是很大的误解!
  禅宗所说的&自性&,有时又说成&本来面目&,如六祖慧能对惠明说的&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所以&自性&也就是&本来面目&。
  自性既是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是我们心的原来样貌。那么,大家都有生命,这点没有人会反对吧?如此,生命的本来是什么呢?明白了它、体证了它,这在禅宗的名词,就叫做&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安住于生命的本来状态,就叫做见性成佛,经教叫作证无生法忍。
  同样的,每个人都有心,是不是?你可以说你没有心,心是虚妄的。好!这个会说没有心、心是虚妄的,我们就把它假名称作&心&。我们当前的心好复杂,思前想后,心念一刻也不能停。由念想引发不少烦恼痛苦,有自觉的人,相信不会满意这样的心。那么,&心&的本来是怎样?本来的心应该是怎样呢?一旦你明白、体证了它,就叫作开悟、或亲证本来面目,也就是明心见性。
  在这本来面目里,没有贪_痴烦恼,没有束缚,亦无生老病死,这就是原始佛教所说的&涅&境界。
  所以,自性或见性,当你清楚了它的含意,就找不出理由来反对它,因为它就是生命的本来状态、就是心的本来面目。只要你有生命、只要你有心,就无法否定生命或心的本来。
  最后,谈到&成佛&。
  为什么&见性&就是&成佛&呢?这要看&佛&的含意是什么了。如果&佛&是指&解脱&,那么&见性&者已解脱,当然&见性&就&成佛&了;如果佛是指具有四禅八定、六种神通,且要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么,见性就不是成佛。禅宗所说的&见性成佛&,是指前者。也就是说,已得佛体,功用未圆。但得本何愁末,只要修,功用必当圆成;若未得体,就算具有四禅八定、六种神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不能称为佛。所以,禅宗一直很肯定&见性&就是&成佛&。
  四、禅宗的修行
  从禅宗所标榜的宗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可以看出禅宗的修行,有别于佛教一般修行。禅宗采取最直接、最贴近原始的方法。这当然是有理论根据的,六祖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
  每个人的自性、生命的本来面目,都是清净的。清净的,你还要修什么?原本清净的,就不需修了,只要不污染它就好。什么是污染?分别执着是污染,妄想烦恼是污染&&。但,你有想到吗?修行也是污染,凡有造作,都是对清净自性的污染。所以,禅宗祖师说:拟义即非、动念即乖。如果说禅宗有修行,那是:不用修行,但莫污染。修观修止、念佛持咒,都是污染,禅宗所不取。
  大家会想要修行,是觉得心里不清净,有妄想、烦恼、情绪、执着等,这些把心里污染了,于是拿个抹布来把这些污染擦掉。可是,污染(妄念等)总是不断产生,难道要拿抹布不断的拭擦吗?这样好累呀!这种修行就如神秀说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我们知道,五祖弘忍并不认同神秀的修行,他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
  所以禅宗不是如此用功。禅宗的用功见解,就如六祖慧能说的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慧能直接点出了神秀的错误。神秀错把冯京当马凉了。神秀把妄心当作真实来修,而无明未破,妄心如何止息?
  佛教一般的修行,不管大小乘,都如神秀般的用功。认为妄想烦恼不好,于是起个心来修观修止,要断除烦恼。
  可是,请想想,妄想烦恼是真实的吗?不是!是虚妄的。既然是虚妄的,你却还要起个心念去断除它,这不是妄上加妄吗?认为有妄想烦恼已是错,把虚妄的认为真实,然后再起个心念要去断除,更是错上加错。
  禅宗不会如此用功,它先去识取本来清净自性,明白真心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接就可以成佛了,没有那么多曲折。
  举个比喻:
  凡夫看到满天云雾,就把云雾当作天空、当作自己,认为云雾不好,就不断的扫除它,希望天空清朗些。开悟的人,他看到天空,知道自己是天空,不是云雾。天空无相、不动、清净,不受污染,虽有云雾,天空依然清朗,不受影响。既然如此,你说他会如何看待、对待云雾呢?
  人们心中的妄想、烦恼、情绪、执着等,犹如天上的云雾,只是一种缘起缘灭的现象,是虚妄的。既然知道妄想烦恼是妄,就不要再妄上加妄,要去断它,只要不理它、不随它就好了,&花自飘零水自流,既不相思也不愁&,妄想烦恼自然消散。
  其实也无消散可得,虚妄的本不生,若有生就不会虚妄。妄想烦恼之生,是众生见病,如眼病之人妄见空中花,空中其实并无花,眼病好了就不见空中有花,然后说空中花消失了,其实空中何尝有花生灭。
  重要的是:要知道妄心不是你,妄想、烦恼、情绪、执着只是现象。就跳过这些,认识本心吧。识得本心,妄执就会减少、淡薄、消失,五祖弘忍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
  五、禅宗无秘密
  学禅宗大致上有两种方式,一是透过参公案、参话头等参禅,在因缘成熟时破参开悟;第二种是透过明眼善知识,在他直指之下,悟见自性。第一种是现代学人常用的,第二种是禅宗初期,如六祖等诸大禅师常用,直接简要。其它,有从读经开悟的,有从其它修行中开悟的。
  开悟之后,形式上会去参访明眼善知识,以为印证,但不是一定要。当学人开悟圆满时,师父会将全部禅法传予,这叫&以心传心&,于是禅法就一代一代的传下来了。但不要用世俗眼光来看此事,黄Y禅师《传心法要》说:
  &师云:『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问:『若无心无法,云何名传?』师云:『汝闻道传心,将谓有可得也,所以祖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
  所以,禅没有秘密,若说有秘密,那是江湖计俩,扮老千骗人。六祖坛经:&惠明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如果硬要说禅有秘密,只能说,禅里面一切都是明明白白的,人们却看不懂,这就是秘密。
  六、&原始&的定义
  &原始&在禅宗就是指&本来面目&或&自性&,在大乘佛教名词,就叫作&第一义谛&。第一义者离断常、绝百非,不可言说,只可意会。语言文字,只是指月标,不是月;依指而见月,是语言文字的功用。
  虽然如此,许多言说,只是捕风捉影,把水中月当作月,不知月其实在天上。方向既错,最后见到的只是月影,不见真月,这就问题大了。
  七、缘起
  常看到信原始佛教者谈&缘起&,都只知缘起,而不知其所以然。
  &缘起&是真心作用于相对世界的现象。人们的认知是依靠相对而存在的,相对就是互依||互相依靠。当真心作用时,能所即现,真如变为相对,接着因认知而分别,种种差别相续出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互依互靠而存在。这就是&缘起&。大家认识了缘起,以为就是真理。其实,只知缘起,却不识缘起背后的存在,还是&迷&。
  八、无明与正见
  什么是无明?
  对事情预设立场,即无明;对事情有自己的立场、观点,即无明;对人事有喜有恶,即无明。
  为什么呢?任何事情只是某段时空下的缘起,缘生无性,哪来是对、是错,是这样、是那样?所以,对事情预设立场、观点,甚至产生喜怒,与实相不符、不明实相故,所以说是无明。
  一个人心中没有意见,日子很好过。这时的心是本心,空荡自在。一旦对某个人事物有成见,G碍就来了,有是便生非,有得就怕失。其实,世间一切并无好坏,好坏是自心分别;善恶只是假相,假相背后是无善无恶。
  所以,唯有正见能除无明。真正的&正见&是以&无见&为正见。也就是不见是非、善恶、正邪,是名正见。若还有见,见是见非,这是正见、那是邪见,即非正见。
  生命无我,无我还有意见吗?一切法皆缘起缘灭,缘生无性,哪来是非、对错、正邪?都是众生妄见。实相无相,还要见什么?所以,无见才是真正的正见。
  九、结语
  禅宗的禅,常会被人说成无上的禅法。无上禅法,并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是因为无&上&,很高,没有法比它高吗?不是!切莫误会,&无上&不是这样解释。
  &无上&:没有上,不是很高。禅,直指心源,是最原始的,哪有高下?原始的,很单纯、很平常。僧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说:&平常心是道。&僧问:&如何是平常心?&长沙景岑说:&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僧问:&学人不会。&长沙景岑说:&热即取凉,寒即向火。&
  马祖道一禅师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景德传灯录》卷28)
  禅,如此平常。
  但是,人心太复杂、想的太多了,执着许多的概念,于是变成没有办法去了解、与接受原始的东西。简单、平常的禅宗受到排斥,被认为必须大根器的人方堪承受,反而复杂的修观、修止、观心等等法门大受欢迎。真是颠倒呀!
  会觉得难以接受禅法,原因在于:离&原始&已远,现前的生命(心)不是本来的状态,于是难以了解禅宗所谈,或多所误解。这都是各人以非本来面目的心态来理解所致。
  既然如此,历代祖师也不强人接受。六祖说:&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六祖坛经》付嘱品第十)。禅,如此谦虚,只要学人有个谦虚的心,并不难体会禅宗奥义。禅,无心者通,有心者得,有意见者自生障碍。
⊙&相关信息
&&下一篇:
12345678910
读完该文,您的心情如何?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网站系统: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修禅定不下心来的重要原因
  我们现在无论是上课,还是打坐,都是随便找个地方。对有境界或者有一定修行的人来说无所谓,在哪都行。但是对一个初学者来说,还是要找一个清净的、令自己欢喜的地方,这样容易产生禅定的功德。若是受外在的影响,禅定的功德很难产生。
  有的出家人不愿意呆在山上,经常往城市里跑。若是没有特殊情况,出家人应该多依止森林、山洞、寺院这样的寂静处。居士们可能没有办法离开城市,离开喧闹,但是也可以把自己家里变成寂静处,与家人搞好关系,观修或者静修的时候不让他们影响自己。也可以在家里面专门找个禅修的地方。禅修时对坐垫和身体的姿态都是有要求的,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心就容易定下来,静下来。
  依止寂静处很重要。若能依止寂静处,禅定自然就能圆满。以前也讲过,就像是被风刮的沙,风停了,沙自然就落下。寂静有外在的寂静,就是远离喧闹;内在的寂静,就是放下或断掉粗大的分别念、杂念,这样禅定自然就会产生了。
  我们现在说,“要把这颗心静下来,要把这颗心定下来……”很难,就像被风刮的沙,你没有办法把它们都按在地上。即使按在了地上,它还会刮起来,这种方法是不究竟的。我们现在无论是打坐,还是其他的修行,都不应该这样,而应好好依止寂静处,这样禅定自然就圆满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禅语智慧】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缺点,不要将什么事都看得那么绝对,我们要用宽厚仁慈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出了问题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爱自己容易爱别人难,如果你能做到像容忍自己一样去容忍别人,能设身处地的替对方着想,就很少人会再和你计较了。你的人缘将好到出乎你的想象。
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址英文缩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