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读高一,学习一直都倒数,老师找他谈话他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我讲他也没用。我也

父母应该经常说的话
父母应该经常说的话(上)  你是否在心里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比较过,遗憾于孩子的短处,而对他们的长处却视而不见?你是否在嘴上说着“你能行”的时候,心里却还是很不情愿让孩子尝试去做他想做的事?你是否在孩子尝试做一件事的时候,一边说“你能做好”,一边忍不住地伸手帮忙?如果是,那么只能说这种赏识是你讨好孩子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真心实意地要让孩子学到什么东西。
别哭,告诉妈妈是什么原因
  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好说给我听听。
  先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
  孩子哭泣时,最好的安慰就是听他倾诉。
  做父母的,最怕的就是孩子哭。孩子一哭,赶紧安慰:“别哭了,乖。”如果他根本不听,哭得更厉害,家长立即就不耐烦地呵斥:“哭什么!不许哭!”很少有家长肯耐心地听孩子倾诉。
  一个朋友讲起自己的小时候时,总是会提到一件事。
  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他和哥哥在房间里去玩。本来玩得好好的,但是因为抢着看一本漫画书,两个人打起来。他被哥哥推到地上,漫画书也给抢走了,忍不住大哭起来。母亲进来把他带到客厅,拉到自己身边,温和地问他:“怎么回事呀?说给妈妈听听。”于是他边哭边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母亲耐心地听
他讲完,然后替他擦干眼泪说:“兄弟俩应该互相谦让,漫画书让哥哥看完你再看吧。他有不对,妈妈再找他谈。”
  “你不知道,当时我还以为母亲要大骂我们一顿呢。因为我看到父亲在一边已经要发火了。之后很多年我都记得这件事,觉得母亲很宽容、很理解我们,允许我们诉说委屈。现在我也这样教育我的孩子。”说起当年的事,朋友仍然感慨不已。
  孩子哭闹,多半是受了委屈或者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作为家长,只说一句“不许哭”、“哭也没用”来强行禁止孩子哭泣,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也是没有效果的。他既已心里不满,你却还要不问缘由地斥责,不是让他更难过更委屈吗?
  无论如何,你必须得先弄清楚孩子哭泣的原因。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听他慢慢诉说。并不需要很多附加的安慰,做父母的只要用一双耳朵去听就够了。
  心理学上,有一种“净化”原理,很值得借鉴到家庭教育中来。当一个人受到委屈或者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无法发泄时,心中的怨气和不满会越积越多,一旦爆发,不定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但是,如果给他机会倾吐不快,他便能委屈尽释,也不再坚持满足原来的要求。这时父母要做的,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分析和判断,而仅仅是做一个听众,帮助孩子敞开心灵,发出怨气。
  这种方式,能够让孩子慢慢平静下来,直至从令他难过的事情中走出来。他在讲述事情经过的过程中,也能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对错。太小的孩子也许对自身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但是能让他说出心里话,就是替他解了心结,哪怕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也不会一直记在心里。
  孩子哭是很经常的事,如果你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就请在这个时候对他说一句:“告诉妈妈是怎么回事。”
  孩子哭泣只是撒娇时另当别论
  与一见孩子哭就呵斥的父母相反,还有一些家长,一听到孩子哭就心疼得不得了,赶紧把孩子抱在怀里,百般哄劝、安慰,甚至为了止住孩子哭泣而满足他的一些无理要求。似乎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只有如此才可以补偿。当然了,疼爱孩子是值得肯定的,但也不能不分情况、不讲原则地宠爱。
孩子一哭就去哄,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依赖性。
  有时,孩子哭,也并不一定就是受到委屈或者某种伤害,而不过是为引起父母注意,撒撒娇,装可怜,以此获取父母的爱抚、疼爱罢了。也许孩子起先并没有这种意识,只是偶尔发现只要一哭,父母必定会来哄,于是在以后他就学会了使用这种“伎俩”。
  遇到这种情况,办法还是那一个,不要禁止孩子哭泣,也不要马上去哄,而是很平静地让孩子把哭的原因告诉你。哪怕孩子什么也不说,他也可能因为家长的这种郑重而停止哭泣。至少,他“骗”不到同情,自己也会觉得没意思,哭一会就不会再哭了。
  说起来,不管孩子是因为什么哭,家长都要有“倾听孩子心声”的意识。这是一个态度问题。
这个问题自己解决
  这个问题你可以自己解决。
  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逐渐接触各种类型的人,见识简单或者复杂的事情,他自己也可能遇到一些问题,一些麻烦。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把孩子的事都揽过来,应该学会留空间给孩子。
  张先生当爸爸许多年了。别人提到他上初中的儿子总是赞不绝口。但是他自认为,孩子的成长,自己其实并没有费太多的心,因为很多的事情都是孩子自己处理了。在儿子很小的时候,他就很少主动替孩子做什么。孩子摔倒了,他只是不慌不忙地说:“自己爬起来。”孩子玩玩具拼图,怎么也拼不好,他在一边稍加指点,然后告诉孩子:“爸爸可不帮你,你能拼好的。”在他认为儿子能够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从不主动帮忙。有一天,孩子放学回家对他说:“爸爸,我们老师说要组织一次野炊活动,可是经费得自己想办法,不能向家里要。可是我到哪里去挣钱呢?”做父亲的说:“自己的问题可要自己解决。爸爸只能提个建议,要靠自己的真本事挣钱。”后来,儿子就和几个同学约好,替报社卖报纸,辛苦了一个周末,也挣了不少钱。孩子也慢慢被调教出来了,遇事不再找父母,而是先自己想办法,实在解决不了,才要求父母帮忙。事实也证明,孩子在能力所及的范围,是可以自己去解决很多问题的。
  张先生的教育方式非常值得借鉴。父母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适时放手,培养的是孩子独立自立的能力。家长应该对自己孩子的能力有充分的认识,知道他可以做什么。当你意识到孩子完全能够应付他遇到的问题时,就让他自己去解决问题好了。父母可以充当顾问,但是最好“袖手旁观”。
  孩子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判断、决定、行动,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锻炼。父母也能够从孩子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看出孩子各方面的素质,也好在今后实施相应的教育。对孩子说“这个问题自己解决”,也是在告诉他,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处理,不能依赖他人。而且你做了什么事,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让孩子明白这些,对于他将来的独立非常重要。
  孩子可以解决的事父母不要插手父母们总是以为爱孩子,就等于事事要替孩子去做,不让他操半点心。不仅将孩子生活打理妥帖,而且孩子一遇到什么问题,就主动替孩子做了。孩子未必就乐意让父母这样一手操办。因为往往父母还没有了解真相和实情,就自以为是地替孩子做了决定,结果将事情弄得更糟糕。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他有时遇到的问题是不需要大人的干预。比如和朋友闹了点矛盾,比如老师给他布置了课外实践的任务。这些问题他自己能够解决,父母就不要都替他做了。
  有些父母缺乏耐性。比如孩子在家里做一件老师要求做的模型,一些细致的活他做起来显得很笨拙,或者整个地就慢吞吞的。这时家长就看不过眼了,赶紧替孩子帮忙。孩子都不急,你急什么呢?他做他的模型,你做你的事,为什么要操这么多无用的心?孩子实在碰到困难,他会来找你的。再说了,孩子就是孩子,他做事慢一点,笨拙一点,都是很很正常的,不要对他高要求。
  还有的母亲总觉得孩子太小。所以,有时过于心疼,宁愿自己为孩子都做了。孩子:“妈妈,我衣服上的扣子掉了。”妈妈:“这可是你自己的事呀,自己缝上去。”孩子:“我不会呀……”妈妈:“妈妈先教你,然后你自己缝,好吗?”这样的妈妈才是聪明的妈妈。尽到了一个母亲的责任,也给了孩子锻自我的机会。
  家长在一边指导,教给孩子的只是方法和技巧,具体的实践,必须让他自己去做。这样孩子才能学到真本事。
我们应该心存感激
  我们吃进嘴里的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感激那些让我们有米吃的人。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才对,你看,正是他们每天辛苦劳动,我们才能住上美丽的房子呀。
  父母和孩子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看到这个题目,也许做父母的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啊,我们都是靠自己的双手,靠劳动来获取报酬,为什么要对别人心存感激?我自己挣钱养活我自己,难道还要对别人说谢谢?听起来,的确有道理。但是,事实真的那么简单吗?谁能说自己活在世上,不需要他人呢?我们时刻都不能脱离了他人而生存。哪怕你整天一个人待着,你住的房子,你吃的米,你穿的衣服,你用的家具等等,哪一样不是由别人提供给你的?是的,你为使用这些东西而支付了报酬,但是,请想一想,假如它们不被制造出来,你即便有钱也买不来呀。
  每个人的生活都渗透了他人的劳动,这一点无庸置疑。而我们,正是要对这样的劳动表示出我们的感激与佩。当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们的心底才会产生爱,才会对于我们享受到的一切予以尊重和珍惜,才能体会到幸福的来之不易,才会明白,之所以有好的生活,正是拜许多人所赐。没有爱的世界是可怕的。
  无视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可耻的。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心存感激,才会心中有爱,心中有爱,才会真诚地去关心别人。而社会的和平、美好恰恰需要每个人都付出一点自己的爱心。父母必须把这样的思想传达给孩子。美好的品德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当然了,父母要求孩子如此,他们自己首先得有这样的认识。
  如果你的孩子嘲笑那些灰头土脸的建筑工人,请你一定要对他说:“孩子,我们应该感激他们才对。”品格的教育一样很重要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兴趣等方面,家长很重视,也花了不少心思。品格的教育却成了一个缺口。这种无形的东西最重要,却往往被忽略了。父母关心最多的,是孩子考试得了多少分,有些什么特长,能做什么事情,至于他是否正直,是否善良,是否自私,是否虚伪,是否有一颗爱心,都无所谓。大人总觉得这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不实在,孩子将来在社会上也用不到。
  一个人的人品与才能,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才能,而忽视他的品格培养,将来孩子由着性子,乱用才能,那一定会闯出祸来。拥有爱心,是良好品格的一个方面。爱是很神奇的一种情感,它能够衍生出许多美好的事物和现象,能够让一个人感染另一个人。当一个社会遍布着爱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无边的幸福与快乐。
  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不失时机地将良好的品格传递给孩子。这往往也取决于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来说,什么样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所以,如果你想教育出一个德才兼备的孩子,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老师说过,歌德的书跟砖头一样厚!
你的心情我也理解  爸爸也是这样,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有很多的不安和焦虑。
  很不服气?妈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现在不是气的时候。
  妈妈明白老师说的话,但是更了解你的心情。
  理解孩子,是沟通的第一步
  生活中有很多蛮不讲理的霸道父母,不了解孩子,也不愿意去了解孩子。更可悲的一种是明明不了解孩子,却自以为了解。一个父母与孩子不做沟通的家庭,往往是危机四伏的。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了,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依赖父母,不再把什么事都讲给爸爸妈妈听。在他们眼里,父母就只是大人,而没有意识到父母也是从孩提时代过来的,也有过他们这样的青春年华,也跟他们一样有过不安、焦躁和烦恼。他们把父母放在大人的世界里,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世界里,所以不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情绪波动也大。也许一点点的小事,都能让他大喜或者大悲。也许有一天,你的孩子突然跟你发牢骚:
  “真气愤,那家伙有什么资格那样说我?”
  “可恶!他比我差呢,居然数落我!”
  “我肯定不会输给他的,走着瞧吧!”
  也许他针对的是老师,或者朋友,甚至是一个陌生的人,也许只是芝麻大点的事。但是他的确牢骚满腹,愤愤不平。这个时候,做父母的,别急于劝解,最好是先对他的不满表示出理解和共鸣,然后不动声色,让孩子把事情经过细细说给你听,弄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比如,你可以说:“是这样啊?你觉得很不服气,对吧?妈妈非常理解你那种不甘的心情。”
  也许孩子并不能立刻接受你的态度,但是至少在心理上,会获得暂时的安慰。这是你进入到他的心灵世界的第一步,需要耐心和平静。孩子认同了你对他的共鸣,那么后面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有一位母亲很善于和孩子沟通。在她读初二的女儿为一段感情而难过时,她对女儿说了这么一番话:“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妈妈跟你一样,也有过青春期,有过这样的经历。而且,还比你烦恼得多,甚至因为不安和焦虑,都快要崩溃了。但是最后还是挺过来了呀。只要一步一步向前,没有什么障碍是跨越不了的。现在想起那时候,尽管有很多苦恼,但是那的确是一个令人留恋值得回忆的时代。可能现在的你比妈妈当初更累,但是没关系呀,你可以把这当作成长的一种体验。”
  也许做女儿的并不会因为母亲这么说就把自己所有的心里话都说出来,然而在她心里,母亲跟她之间那种大人和孩子的差距已经消除了。这,就已经是一种进步了。理解和沟通,都是需要时间的。
&孩子拿回了成绩单,你的眼光不要只盯着他考得不好的科目,还要看他考得优秀的科目。把“数学考得这么差,还有脸回来见我”
这样的数落改为“语文考得不错嘛,数学得加把劲哦”,应该不会太难吧。当他本以为要挨骂的时候,你给他称赞与鼓励,孩子会为
你的理解而感到惊喜,为不让你失望而加倍努力。
不能妥协于孩子的撒泼耍赖
  您不应该说:好吧,别哭了,改天妈妈给你买。
  您应这样说:你这个要求很过分,妈妈不能答应你。
  您不应该说:今天不行,明天好吗?
  您应这样说:等你用得着的时候,再买不迟。
  孩子撒泼耍赖时,不要随便满足他
  也许你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情形:
  商店里,卖玩具的柜台前,小孩子看上了某个玩具,说他的小伙伴们都有,缠着妈妈要买。妈妈好言哄他:“这个玩具不好,我们去别的地方买。”或者说:“今天妈妈没带够钱,明天再来买好吗?”孩子不依不饶的,非要买。妈妈这时来气了:“今天说不买就不买,跟我回家去!”好了,孩子倔脾气上来了,哇哇大哭起来,甚至赖在地上,乱踢乱闹,死活不肯起来。最后,妈妈实在没办法了,为了哄住孩子,只得把玩具买下来。
  没错,孩子是暂时给哄住了。但是下次呢?
  尝到了“甜头”的孩子,找到了对付家长的最有效的“武器”,他在下次还会继续使用,甚至会使用得登峰造极。孩子学会了耍这种小聪明,他的要求会越来越离谱,那时,家长更拿他没有办法了。所以,要在一开始,就让他知道:无理的要求,即便是撒泼耍赖也不能得到满足。
  不要给孩子开空头支票
  有的孩子好哄一些,爸爸妈妈说一句“回头再说”“过几天再买”,就立即破涕为笑。他们相信父母不会骗自己,期待过几天,玩具就真的给买回来了。事实上,父母也不过是为了暂时摆脱尴尬局面,向孩子扯了个谎,开了一张不兑现的“空头支票”。  可是,在孩子心里,父母的话是值得信赖的,他对这个承诺充满了期待。倘若父母真的不兑现,可以想见,他会是多么难过和气
愤。父母在他心目中的高大形象&B也许会瞬间坍塌。这种欺骗的“战术”,除了伤孩子的心、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还有什么好处呢?况且,这种手段也只能
糊弄孩子一两次罢了。
  同时,还应注意,父母以“回头再说”这样的话回避与孩子的对立,想借时间让孩子忘记自己说的话,而达到既解决问题,又不与孩子产生矛盾的目的,这么做,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立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父母敷衍了事,不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孩子也没有思考的机会。
  给孩子一个拒绝他的理由
  孩子虽小,但也不是不可理喻的。在他无理取闹的时候给他一个可以相信的理由,他会听进去的。
  对于脾气实在很倔的孩子,家长大可把他带到一个人少的地方,给他时间,让他闹够闹累了,再郑重告诉他,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一般来说,孩子都是懂道理的,只要父母给的理由充足、有说服力,他肯定会乖乖听话。比如,孩子耍赖皮,硬是要买玩具,你可以告诉他:“这个玩具太贵了,我们回去和爸爸商量一下,再来一起买,好吗?”或者说:“这个玩具要等你大一点才可以玩,明年你过生日的时候买给你。”在充分说明理由的同时,也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这个玩具不适合你玩,咱们去买小人书看怎么样?”
  总之,你得让孩子知道,父母不同意的事,总是有其道理的,而不是刻意跟他过不去。
  小贴士
  如何增强孩子的满足感
  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与等待实现的心理过程是成正比的。梦寐以求而终于得到时的喜悦,和想要的当时就得到时的喜悦,是有天壤之别的。给孩子买玩具也一样。当他想要火车、布娃娃时,父母立即答应,孩子获得满足的程度就会降低,也不会产生视如珍宝的惜物之情。同时,也难以培养“忍耐”这种十分重要的素质。
严厉管教孩子要说明理由
 您不应该说:说了不能去,就是不能去,没有为什么。
  您应这样说:不是妈妈偏不让你去,是因为那个地方正在装修,太危险了。
  您不应该说:这件事你就得听我的,问那么多做什么!
  您应这样说:你还太小,不明白这些原因,等你长大了,就知道妈妈为什么这么做了。
  强词夺理没有说服力
  “大人说的话你还敢不听?”
  “妈的话你也不听吗?”
  “我是你老子,我说怎样就怎样!”
  不少家长还不知道或不习惯以平等的身份说服孩子。孩子反驳或辩解几句,大人、父母的身份就被当作一种打压孩子的王牌。这是典型的强词夺理。以看似权威的身份来威压孩子。
  没错,这一手段很见效。孩子什么也不说,乖乖按照你的意思去做了。那也不过是他无力反驳和反抗而已,并未心悦诚服。他仍会在内心里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多了一份对这种“霸道”的反感。
  向来强词夺理都是不能服人的。好比两个人吵架,往往理亏的人叫声最高,希望借声势压人。父母在说服不了孩子的时候,以权威身份来压服孩子,实际就表明自己已经到了“理屈词穷”的境地。稍微懂事一点的孩子都能体会到这一点。可不要把他们当傻瓜。
  何况孩子天生就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越是强制他做什么,他越不愿意做。你越是不讲道理,他越不会信服你。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不管你要求做什么,他都想和你对着干。
  再说了,孩子又不是无赖。你跟他讲道理,他不会不听。能说服他,他一定会乖乖地听你的话。比如孩子提出某个要求,而你又有难言之隐,大可不必沉下脸来呵斥“不行就是不行”,只要说一句“你还小,不明白这些原因,等你长大一点,妈妈再告诉你”,孩子自然就能理解。如果他仍然对那个要求恋恋不舍,你也可以提出新的主意,转移他的注意力。
  聪明的家长会让孩子心服口服,相信你也不希望给孩子一个蛮横无理的印象。
  不要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权利
  父母强词夺理,以个人威严来压服孩子,还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后果。有的孩子天性软弱一点,平时惧怕父母。所以父母说什么都乖乖听从,而自己从不考虑对错好坏。
  “妈妈的话你也不听吗?”这样的话,就是说“妈妈的话必须绝对服从,没有道理可讲”,暗含的意思是“除了听我的,不要再想这想那”。好吧,有的孩子就真的惟父母之命是从,为了不惹父母发怒,就一切照办。
  父母可以用这种手段把孩子培养为“听话的孩子”,但同时也是培养了一个没有主见、没有判断能力,甚至唯唯诺诺的人。
  面对父母的这种不讲道理,孩子有时会忍不住加以反驳,因为他有他的想法。这是好事。父母明智的做法是认真听听孩子的意见,给予适当的评价,然后再耐心地讲明自己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自己的想法和父母的理由加以对比,能领悟到一些是非对错,这是非常重要的。
  何况,父母往往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处境。有时也许是误会了孩子,一句“你就得听我的”这样的话,会特别伤孩子的心。因为他不仅得不到理解,而且还被强迫遵从父母的意思。
指出孩子的错误要心平气和
  您不应该说:叫你不要到处乱扔垃圾,你长耳朵没有!
  您应这样说:孩子,要是每个人都像你这么把垃圾到处扔,那我们生活的地方会多么脏啊。您不应该说:那些东西家里又不是没有,你还去跟小孩子抢,丢不丢脸啊。
  您应这样说:跟别人借来玩一下可以,但是不可以去抢呀。
  孩子犯错误是件很平常的事
  先来看一个例子。
  孩子在院子里踢球,一不小心,球被踢飞了,砸到窗户上,玻璃全碎了。这时正在做家务的妈妈火冒三丈:“早就说了叫你不要在院子里踢球,你就是不长耳朵,现在也不长眼睛,以后你再在院子里踢球,看我怎么揍你。”本来准备向妈妈道歉的孩子,被妈妈这么一顿数落,觉得挺委屈的,也对妈妈感到失望。从此后,不论妈妈说什么,他根本听都不听了,更别说放在心上。这就是失败的教育。
  在生活中,谁不犯错呢?大人难免,何况孩子。而且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规矩,他们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哪些是应该的,哪些是不该的。他们有时候犯错误甚至都是无心的。很多时候,是大人夸大了孩子的错误,把不严重的事弄得非常严重,自己生不必要的气不说,还让孩子无辜地受责骂。
  父母教育孩子,首先就应该把孩子犯错误当平常事来对待,对他们犯错误表示理解。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孩子因犯错误带来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让自己对孩子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指出孩子的错误要心平气和
  过分的或者不问缘由的指责,会使孩子畏畏缩缩,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乖僻的性情。想想,犯了错的孩子,他内心里本来就很害怕,担心挨骂、挨打,有时可能不是他故意的,想对父母解释,而父母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数落,他在对父母产生恐惧感的同时,还会感到失望,觉得父母并不理解和宽容自己。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只会越来越疏远。
  父母的责任就是在孩子犯错误时,及时给予提醒,制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家长自己首先要冷静。所以不论有多气,都必须压住怒火,先弄明白整件事的经过,了解孩子是犯了什么错,为什么会犯错,错到了什么程度;然后再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他怎么不对了,应该怎么改正。
  就像开头举的例子,孩子踢球打碎玻璃,完全是因为不小心,并不是他故意要这么做的。就算砸碎了玻璃,也不用对孩子侮辱加威胁的。
  如果妈妈能平心静气地对孩子说:“院子不是踢球的地方,妈妈以前就告诉过你的,你看,现在砸到玻璃事小,要是砸到人了,多危险呀。以后要到球场去踢球,记得要注意自己和别人的安全。这话妈妈只说一遍,你要记住哦。”那么孩子不仅能知道怎么错了,还会把妈妈的教导记在心上,以后也不会再犯了。
告诉孩子:你可以失败
  您不应该说:这次期末考试你一定要考好,再考砸了,你就别想上学了。
  您应这样说:孩子,放松些,考试考得不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尽了力。
  您不应该说:儿子,明天的比赛一定要拿第一!
  您应这样说:孩子,勇敢一点,失败了也没关系,不就是一次比赛嘛。
  把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
  做父母的,往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天天在孩子耳边念叨:成绩要好呀,要努力呀,不能掉队呀。一到考试的时候,更是比孩子还着急,不厌其烦地嘱咐孩子一定要考好,不许失败。
  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真的对孩子有害无益。
  没有谁能事事成功的。也不是任何事一次就能做好的。
  孩子只是孩子,他没有生活的阅历与应验,他还处在人生中最初摸索的阶段。他有权利失败。
  哪个做父母的不是在磕磕绊绊中走过来的?那么,也请宽容孩子吧,把失败的权利还给他们。允许孩子失败,就等于是给了他锻炼自己意志力的机会,也给了他增加自己阅历的机会。
  其实,在生活中,让孩子适当地承受一些失败是很必要的。作为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失败的可能,失败并不可耻,更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不敢面对,不去改正不足。
  父母要有“失败即教育”的意识
  父母不允许孩子失败,往往是只看到了失败的一个方面,把它看成是丢脸的事,却忽略了失败的价值和意义。
  父母应该有“失败即教育”的意识。
  孩子失败了,但是他获得了“痛苦的体验”,将来就知道如何去避免。同时,他也有了挑战困难的契机。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锻炼自身,慢慢成熟的过程。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
  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脆弱的心理会渐渐定型,有一天当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时,会惊慌失措,甚至一蹶不振。
  人生缺少了磨练,想取得永久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做一些事情,在失败的磨砺中,锻炼出胆量,摸索出经验。
  有时,父母就算知道孩子成功的几率很小,也要让他做做看。
  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
  生活中,父母常为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担心、着急,害怕孩子下次再犯,有时就忍不住地警告孩子:“你到底要这样失败多少次?”可是父母是否想到,给孩子“不许失败”的压力,孩子的心理负担会更重,情绪也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不但不能够从失败的状态中走出来,甚至更糟。
  运动心理专家有这样一个发现:在重要比赛时刻,如果一味地给运动员施加压力,不但不能鼓舞士气,反而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发挥水平。但是,如果将很重要的目标简单化,淡化比赛的紧张情绪,那么运动员就会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很容易发挥正常水平甚至超常发挥。
  同理,在关键时刻,我们也应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心理氛围。
  孩子考试或比赛之前,不要催着孩子去学习,可以允许他们适当看看电视,跟别的孩子玩耍。也可以带孩子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跟孩子聊聊天,表现出对考试成绩或比赛结果不在乎的态度。尽量让他们脱离紧张的气氛,调整好状态。父母的这种态度会让孩子心里轻松起来,并大受鼓舞。压力释放掉了,真正的水平才能发挥出来。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失败,也跟父母施加了太大压力有关。
  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不应劈头盖脸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是人人都可能碰到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勇敢、聪明的人应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这其中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效应: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那么,请你也给孩子这份信任吧。
不好回答的问题也要有交代
  您不应该说:小孩子不需要懂这些!
  您应这样说:孩子,这个问题很复杂,等你长大一点了,妈妈再告诉你。
  您不应该说:告诉你了你也不明白,一边玩去。
  您应这样说:这个问题妈妈也说不好,等明天弄清楚了再告诉你好吗?
  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
  做父母的可以想想这个问题:
  如果在一个咨询台询问一件什么事,但是对方只是随便敷衍几句来搪塞你,你会是什么心情?如果每次都碰到这样的事呢?你又会怎么想?
  估计你除了气愤,多碰壁几次后,再也不会去咨询什么事了。
  那么,由己及人,也来想想孩子们吧。
  孩子天生好奇心强,有时他们也没有途径去满足好奇心,便只好拿不明白的事去问父母。而父母们往往觉得他们只是在没事找事,问的问题实在多而无聊,甚至可笑。有时,大人又因为工作忙或者孩子的问题实在难以回答,便应付说“现在忙,过一会再说”或者“你自己想吧”。有时大人实在恼了,没好气地说:“你问我,我问谁去?”
  这样的态度,首先,会严重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如果经常这样,孩子会逐渐变得对身边的事物失去兴趣,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大脑会趋向于迟钝。其次,会影响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因为孩子会觉得父母根本就不关心自己。
  奉劝家长,要“孩子优先”。无论多忙,无论孩子的问题多么可笑,多么难以回答,都要认真地对待。这样,不仅使孩子的求知好奇心自然地得到发展,也能确立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协调关系的基础。
  无论如何,要给孩子一个答复
  孩子的心理没有那么复杂,有时提出一个问题来,却让父母难以回答。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有的家长正在烦心,孩子一问,便没好气地说:“小孩子问那么多干什么,玩你的去!”或者说:“这不是你要知道的事!”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态度。毕竟,大人之间的纠葛,跟孩子说了无益,何况还讲不明白。
  但是,一定非要用这样的话来把孩子的问题顶回去不可吗?就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
  有的孩子天性敏感,内心脆弱,好不容易有了兴趣问问父母,却碰了一鼻子灰,他的心里该是多么难受。而且很可能在潜意识中害怕再次受到伤害,而再也不问父母问题,甚至疏远父母。这样的次数多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会不断淡化,交流与沟通的和谐关系被破坏。长久下去,孩子的心只会离父母越来越远。
  聪明的父母,应该学会接纳孩子以及他的问题。即便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也要对其提问表示出关心,并明白地告诉他,“你等你长大了自然会明白”或者“这个问题太复杂了,等明天妈妈弄清楚了,再告诉你好吗?”当然了,你说到就要做到,不能敷衍孩子。
  也许孩子提问并不一定就是要一个准确的答案。他们的快乐有时在提问这个过程,而不是答案本身。所以,父母对孩子提问有个交代,孩子心理上就获得了被接纳被重视的满足感,他的好奇心及对父母的信赖会慢慢地发展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千万不要随便乱说,胡诌一个答案。尤其是一些涉及科学知识的问题,一定要自己弄清楚了再告诉孩子。
第三部分:父母应该这样说的话(下)
如何鼓励孩子学习
  您不应该说:学习是第一位的,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
  您应这样说:要努力学习,但是也要注意身体。
  您不应该说:题目再难,只要多花时间,就一定能解出来的。
  您应这样说:用功学习是好事,不过要量力而行,别让自己太累。
  学习、玩、健康,对孩子来说都一样重要
  有个朋友,谈到他的父亲,总是感叹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其实说起来也不过是一件平常的小事。
  他父亲平时工作繁忙,根本没时间管他。有一次父亲偶尔闲下来了,跟他谈话,末了说了这么一句话:“我都没怎么管你,一来我忙,二来我看你也很努力,功课不错。不过呢,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别搞垮了身体。”
  这个朋友当时正上高一,成绩中上,平时玩得特别疯。父亲这一句话,让他心里觉得愧疚不已,但是又让他感受到了一种绝对的信任。他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一定不能辜负父亲的信任和关心。事实上,他后来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一句话感动一个人,影响一个人,改变一个人,并不是天方夜谈。很多孩子的人生,也许就因为父母的一句话而发生意想不到的改变。
  学习的问题,一直是父母和孩子的心头结。父母眼里只有成绩,孩子老是担心成绩差遭父母骂。父母要孩子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而孩子除了学习,还要玩乐。
  孩子们最常听的一句话就是:“赶快写作业去!”学习真的就重要到那种地步,宁愿以孩子的健康和快乐去换取吗?
  每个大人都是从孩童时代过来的,应该能够理解孩子好玩的天性。
  对于孩子来说,玩乐和健康跟学习是一样重要的。有健康的身体,有玩乐的轻松,才有精力把学习搞好。健康是资本,玩乐是放松。家长必须明白这一点。不要随便地就呵斥孩子“你给我学习去”。
  让孩子在鼓励中感受到关怀
  既然家长是要鼓励孩子学习,那么肯定是不希望孩子讨厌学习。
  但是想一想,孩子如果每天回家都听到父母说:“好好学习去吧!”心里该是多么厌烦!他会觉得父母除了关心学习,根本不在乎他本人。这个时候,他对学习哪里会有好感呢?
  鼓励孩子学习,首先要给予他足够的信任,认为他可以做得好,其次是要他量力而行,除了学习,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不要太劳累,不要太强迫自己。孩子听了父母这么说,感受的不仅是鼓励,还有来自亲人的最真诚的关怀,这会让他心里觉得温暖。同时,学习带给他的压力也因此而化解了。
  鼓励孩子学习也要因人而异
  当然,鼓励孩子学习,也并不是光一个理儿就行得通,还得就具体情况而定。
  有的孩子特别贪玩、调皮,父母就要因势利导。比如孩子玩累了,可以对他说:“歇一会儿,去做功课吧,做完了功课,可以玩得更开心了。”
  有的孩子内向,或者成绩不好,每天一回家就只顾着埋头苦读,父母就必须想办法让他多跟其他的孩子一起玩,或者带他出去玩,让他减轻学习带来的心理上的负担。孩子做完了功课,你可以对他说:“现在功课做完了,你可以出去玩会儿,让大脑休息一下。这样明天才有精神学习新的功课呀。”或者说:“学习是很重要,但是不用这么拼命,咱们不急,一点点来。该玩儿玩,该学学。要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先了解清楚孩子的性情,再来对症下药吧!
将命令改成建议
  您不应该说:去,帮妈妈把碗刷了,你反正没事。
  您应这样说:孩子,妈妈现在有点忙,你能不能帮妈妈把碗刷了。
  您不应该说:还不赶快去学习,还看什么电视!
  您应这样说:好了,动画片看完了,你不打算去学习一会么?
  您不应该说:我都说了不许看电视,你怎么不听呢?
  您应这样说:爸爸在休息,看电视会打扰他的,你先看会书好吗?
  命令的口气会养成孩子怯懦的性格
  想想,谁能忍受一个人老是对自己颐指气使,动不动就要求你给我这样、你给我那样?做父母的也不喜欢有个人成天这么对自己吧?
  命令是一种单方面的交流,只顾及自己,而不考虑别人。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我是孩子的家长,我有权命令他。”这就是一种完全不替孩子着想的观念。孩子只是个孩子,并不是奴仆,他跟父母是平等的关系。他也同样是一个个体,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如果父母指望在对孩子的命令与呵斥中建立自己的威信,那他就等着尝失败的苦果好了。
  没错,很多孩子对家长惟命是从,但是他内心里就一定接纳了这样的命令吗?他不过是无力反抗而已,等到这种情绪在心里积淀到一定程度,爆发出来就可能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这是第一个不容忽视的。
  一个生长在专制的家庭中,长期听着父母的训斥“你给我听着”“你给我去……”的孩子,他心中就可能形成一种对强者惟命是从的习惯,养成怯懦的性格。这是第二个不容忽视的。
  做父母的一定要记住,没有孩子是喜欢听着命令长大的。
  建议的口气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父母平时对孩子说话时,往往会说成“你要给我……”的命令型。这样的命令,并未考虑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性,只会让孩子感到害怕或反感。
  如果把这样的命令改为“你能不能……”“你试着……如何”这样建议的话语,会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个时候,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在跟自己商量,在征求自己的意见,他首先会觉得自己是受了重视。在心理上,他更容易接纳父母的要求。同时,他也会随着父母的引导,郑重思考要做的事,做出决断,并考虑该如何做,这对他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也是一种有益的锻炼。
  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有意识地提出选择项,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比如,孩子在家里无事可做,千万不要动气命令他:“马上给我看书去!”而应该问他:“你不打算去看会书吗?”孩子会自己去考虑是要听父母的,还是该干别的。总之,他会慎重对待家长的话,而不是产生反感。
都是孩子的错吗
  先来看看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小孩子,有一天偷了爸爸钱包里的钱出去买东西吃,被爸爸发现了。爸爸把他叫到跟前,命令他跪下,气冲冲地说:“这么小就开始偷东西,长大还得了。偷东西是犯罪,你知道不知道?这次的事爸爸不能饶你,你给我站到院子里去,站一个小时!”
  当时正值寒冬腊月,院子里寒气逼人。小孩子在院子里站了不一会儿,就开始哆嗦起来。爸爸看着孩子的可怜样儿,突然意识到,孩子犯这样的错,根本原因不在他,而是自己平时就没有好好关心、教育过孩子。这时,他也站到儿子身边,对儿子说:“孩子,偷钱是你的错,但是把你教育成偷钱的孩子,是我的错。我更应该受惩罚。爸爸罚自己站一个小时,你只要站半个小时。”父亲的认真和惩罚分明,打动了孩子的心。此后,孩子再也没犯过同样的错。
  大人往往有一个不好的毛病,就是只要孩子犯了错,就光顾着训斥、责骂,认为全是孩子不好、不听话,而很少静下心来想想:孩子犯错,自己有没有责任?
  倘若孩子能自己成长为一个十全十美的人,还要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做什么?很多时候孩子犯错也是父母自己忽略了对孩子的引导,或教育方法不对。
  做父母的,要善于从孩子的问题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给孩子做一个榜样,让他也学会客观考虑自身行为。一个人只有能客观对待自己时,才能主动考虑改变自己的行动。
  家长有错,也必须道歉
  一直以来,做父母的都有一种观念,认为在孩子面前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即便是自己真的错了,也加以掩饰或搪塞,认为承认错误,会失去做父母的威信。
  父母是孩子的表率,那为什么不在孩子面前光明磊落?为什么不以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人无完人,谁都可能犯错,但是重要的是敢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并且知错必改?
  大人在对待犯错误的孩子时,更重要的是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无论谁犯了错误都应自己去承担责任
  所以,孩子错了,父母首先要弄明白孩子犯了错,是不是自己的责任。倘若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那么就应向孩子坦言,并且道歉,然后再来说孩子的错。这样做,不仅取得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而且家长的言传身教也让孩子明白:一个人犯了错误没关系,重要的是敢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再回头看看前面那个例子,如果做爸爸的只惩罚儿子,而看不到自己的失职,将会是什么后果?儿子有可能在心里怨恨爸爸,从此再不学好。这样的教育实在是失败得彻底了。
赞扬孩子不要太过
  您不应该说:嗯,真不错,你的画赶上大师的水平了。
  您应这样说:这朵花画得很逼真,蛮好看的。
  您不应该说:你今天好乖呀。
  您应这样说:你今天把房间收拾得真干净,谢谢你,孩子。
  赞扬也要适度
  “写得真好,孩子,你简直就是个小诗人!”
  我们经常听家长这样称赞孩子。
  在大人的意识里,表扬孩子,会使孩子开心,可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也能让孩子因为这种赞美而更听话。
  事实是这样的吗?
  没错,我们现在提倡多表扬孩子,但是多少父母注意到正确的表扬方法?对孩子,并不是事事都要赞扬,也并不是赞扬越多越好。称赞不当的结果,会使孩子产生紧张的情绪和恶劣的行为。
  有的父母喜欢对孩子说:“你好乖啊!”
  可是孩子有时觉得他心目中的自己并不那么乖,这样夸他反而让他心里有压力,因而对父母的称赞产生了反感。所以,他得到的赞扬越多,为了表现“真正的他”,就可能有越恶劣的行为。心理学家H·G·吉诺特通过研究发现,“幼儿受到过分表扬,觉得自己不值得表扬,反而感到不安”。
  做父母的,可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就是那么好哄骗的,你说的话几分真几分假,孩子心里也有数呢。赞扬太过,他会觉得父母没有诚心,很虚假。时间长了,他很可能根本不把这些称赞的话放在眼里,也会对父母产生心理上的反感和排斥。
  另外,过分的赞扬会显得很抽象,孩子听了,也未必能真正理解自己所得到的肯定。
  所以,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刚刚诚心诚意地表扬了孩子,他就又开始不听话,故意弄些恶作剧;或者,你表扬了他,他根本理也不理。
  称赞孩子的原则
  作为父母,应该明白:赞扬跟药品青霉素一样,不是拿起来就能用的。必须遵守使用的量和度,并注意可能产生的过敏性反应。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赞扬孩子应就他的努力或成绩而说,不要涉及到他的个人品格。
  举个简单的例子:
  周末的时候,孩子把家里打扫收拾了一番。妈妈看了,只需要对他说:“家里今天可真干净,看着叫人心里舒服。谢谢你,孩子!”就可以了。
  像其他什么“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你今天真是乖呀!”这样的话,就不必当面对孩子讲出来了。
  说起来,孩子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他内心里也十分地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至于自己是否“了不起”、是否“乖”,他也许根本没想过。父母的赞扬只需中肯就行,孩子也能在这样适度的称赞中自行演绎出他的品格,不需要父母来给予某种肯定。
  过分赞扬可能娇惯孩子
  难以想象,一个在生活中听惯了好话的孩子,将来对自己会有清醒的认识吗?长大了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或意见吗?
  我们不能让孩子在受责备的环境中成长,但是也不能让他们整天泡在甜言蜜语里。
  适度适时的赞扬,对于鼓励孩子,帮他们建立自信是非常有用的。
  但是过度、过分的赞扬,往往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或者自己做事总是做得很好。于是他们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做的事。将来也未必能经受挫折和批评。
  要记住,赞扬,只是对孩子努力的肯定,也许只要那么一点点就够了。
&&&&&&&&&&&&&&&&&&&&&&&&&&&&&&&&&&&&&&&&&&&&&&&&&&&&&&&&&&&&&&&&&&&&&&&&&&&&&&&&&《摘自儿童教育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倒数如何逆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