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盖武汉大学 孟学军的什么专业

5月3日出生的人对于社会人生百态有数不完的经验可以告诉他人。他们把群众心理摸得一清二楚,担任领导人或发言人的能力更强。不论是用语言或文字,他们的声音永远是众人中最响亮的!更厉害的是,与生俱来的力和娱乐大…
友情链接: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信息来源:中文系
1. 个人信息:
■ 个人资料:
姓名:吴国武(Wu Guowu);性别:男(Male)。
■ 现任职务:
专业职务: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教授;
其他职务:兼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工作。
■ 教育经历:
199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 工作经历:
年,曾任出版社编辑。2005年起,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任教,兼在全国高校古委会秘书处工作。
■ 专业领域:
研究领域涉及文献学、经学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近年关注重点在先秦学术史、宋代经学,兼及清代文献。Field: Chinese Philology, Chinese Classics Learning, Intellectual History &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a.
■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中国北京100871,北京大学中文系。
2. 教学信息:
■ 开设课程:
《论语选读》、《中文工具书》、《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宋代学术概论》等。
3. 科研信息:
■ 科研项目:
2005a &宋代经筵讲经及其经学史意义&,北京大学&韩静远哲学教育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已结项。
2007a &唐代国子监与经学考论&,北京大学桐山教育基金资助项目,已结项。
2007b &宋代诗经学佚著研究&,2007年度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科研项目,进行中。
2010a &宋代经学编年史:基于政治文化、社会流动和典籍传播的思想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进行中。
2010b &《古今韵会举要》元刊本研究:兼论古代韵书在日本流传之文化意义&,北京大学桐山教育基金资助项目,已结项。
2012a& &宋代经学佚著辑考汇释&,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批准号12BZW072,进行中。
2013a &宋代经学要籍解题&,2013年度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科研项目,进行中。
2013b &宋代士大夫的天下观及其建构的天下秩序&,2013年度北京大学桐山教育基金资助,进行中。
集体(子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与):
2005a &清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全编&,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负责钞录、汇总、审阅和统稿等工作,进行中。
2006a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第四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负责《古今韵会举要》等书的影印说明,结项中。
2009a &日藏《论语》古钞本综合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负责&清原家《论语》钞本&校勘等工作,结项中。
2011a &中国孟学史&,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宋代孟学史&子课题负责人,进行中。
■&科研获奖:
2007a 《帝舜姓氏考辨&&兼谈先秦姓氏礼俗的几个问题》一文荣获&第三届余志明四库电子版学术成果奖论文三等奖&;
2009a 《清代御制诗文篇目通检》(主要参与者)一书获&年故宫博物院学术论著类优秀学术论著奖&。
2013a& 2013年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奖。
2014a 《经术与性理:北宋儒学转型考论》(自撰)一书获&北京大学第十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出版著作:&
2000a 《中国佛教之旅&密踪广雪域》(自撰),台湾台北市锦年出版、锦绣发行,1999年繁体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简体版;
2001a 《中国古代航海史》(合著),辽海出版社;
2009a 《经术与性理:北宋儒学转型考论》(自撰),学苑出版社。(《文学遗产》2010年第3期学人荐书推荐)
校点及编选:
1998a 《中华传世家训》(合作,白话翻译),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8b 《全宋诗》(合作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a 《学生实用中华文化百科辞典》(参编),辽海出版社;
2008a 《清代御制诗文篇目通检》(参编),同心出版社。
2012a 《书林清话》(合作整理,第一作者),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
2013a 《三十郎盛政传钞清家点本〈论语集解〉》(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刊物论文:
1996a 《〈春秋公羊传〉的修辞学研究》,《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第4期;
2005a 《周秦诸子书多出于国史、家乘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4期;《先秦秦汉史》(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
2005b 《顾炎武与宋元以来的经学》,《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5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05c 《帝舜姓氏考辨&&兼谈先秦姓氏礼俗的几个问题》,《中国典籍与文化》第2期;
2005d 《略论先秦宗族教育对私学形成的影响》,《教育史研究》第 3期;收入《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年论文集&&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2009年。
2007a 《论庆历之际的经学与政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6辑,北京大
学出版社;
2008a 《略论北宋经学与儒家诸子学之互动&&以经学新变与理学形成为中心》,《孔子研究》第4期;收入《北大中文学刊200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008b 《从经传文本的选择看北宋时期经学新变》,《宋代文化研究》第15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2008c 《略论先秦宗族迁居对早期学术地理的影响》,《炎黄文化研究》第7辑,大象出版社,2008年4月;
2008d 《董逌〈广川诗故〉辑考》,《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七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e 《古籍整理是古代文史研究的创新动力》,《社会科学报》4月;
2008f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诗类小叙平议》,《艺衡》第一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12月;
2009a 《宋明学者论经学与理学之关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8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009b 《熊朋来〈五经说〉初探》,《元代文化研究》第二辑,中华书局,2009年3月;
2009c 《钱惟演与宋初诗歌的嬗变》,《中国典籍与文化》第3期;
2009d 《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更重要&&关于传统文化近三十年历程的几点思考》, 《社会科学报》日;《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
2009e《略论先秦宗族传统与官守之学》,收入邓永俭主编《河洛文化与姓氏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
2009f 《北宋经筵讲经考论》,《国学学刊》2009年第3期;收入《北大中文学刊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010a 《略论国子监学者与唐代经学史的内在理路》,《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2011a 《早期北京大学与传统经学的近代转型》,《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十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收入《北大中文学刊2012》,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2011b 《文献、思想与诠释&&多学科视野下的传统经学研究》,收入《中国思想》第一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2011c 《程颐入侍经筵考&&兼谈朱熹的讲读活动及程朱系谱的形成》,《人文与价值: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2011d 《宋元书院本杂考&&以〈书林清话〉著录为中心》,《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012a 《宋代经学家生卒年补考》,《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1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2012b 《元刊本〈古今韵会举要〉影印说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2012c 《宋刊本〈太平御览〉影印说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2013a 《古籍整理的重要收获&&〈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选刊〉出版》,《光明日报》日。
2014a 《概说宋代经学的发展脉络、基本面貌和学术特色》,《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1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
2014b 《〈五臣解孟子〉与宋代孟子学》,《国学学刊》2014年第1期。
2014c 《宋代诗经著述丛考》,《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会议论文、发言、致词及演讲:
2001a 《〈钱玄同日记〉中的魏建功先生》,在&魏建功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由北大中文系、古文献研究中心等机构举办),2001年8月,中国北京;
2005a 《略论陈亮的经学思想》,在&吕祖谦暨浙东学术文化国际研讨会&(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师范大学、金华市政府等机构主办)上发表,-20日, 中国浙江金华;
2005b 《早期北京大学与传统经学的近代转型》,在&首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历史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举办)上发表,-6日,中国北京;
2006 《宋代民俗文献述要》,在&北京民俗学术研讨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机构主办)上发表,-30日,中国北京;
2007 《重视古籍整理本身对学术创新的影响:以宋元经学文献整理为例》,在&温故和创新&&中国古籍整理与注释的现代意义&研讨会(由早稻田大学古籍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举办)上发言, 日,日本东京;
2008a 《略论国子监学者与唐代经学史的内在理路》,在&中国经典文献诠释艺术学术研讨会& (由北大古文献中心、新加坡国大中文系和台大文献诠释论坛举办)上发表,-24日,中国北京;
2008b 《文献、思想与诠释:多学科视野下近三十年来的传统经学研究》,在&中国当代思想状况暨《中国思想》辑刊编委会会议&上发表,日,中国北京;
2008c 《文献互证与〈论语〉的诠释》,在&经典诠释多元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台湾大学文献与诠释研究论坛举办)上发表,-29日,中国台湾台北;
2009a 《关于&以西释中&》,在2009&比较哲学方法论&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中心举办)上发言,日,中国北京。
2009b 《文本细读与本土话语建构:以〈论语〉思想的言说为例》,在&五四与中国思想传统&高层论坛(由绍兴文理学院、中国孔子学会等机构举办)上发表, -5日,中国浙江绍兴。
2009c 《策问宜用经义:科举试策与北宋真仁之际的经学新变》,在&第五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由日本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等机构举办)上发表, -28日,日本札幌。
2009d 《刘彝〈诗经中义〉论考》,在&考据、想像与融合:中国古典文学与文献学中日学者研讨会&(由早稻田大学中国古籍文化研究所、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举办)上发表, -14日,中国上海。
2010a 《宋人生卒及登科订补举隅》,在&中国典籍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举办)上发表,-9日,中国北京。
2010b 《〈论语〉新诠举例:兼议传统治经方法的出路》,在&&经学:知识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举办)上发表,-18日,中国北京。
2010c 致词,赣州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1届年会(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赣南师范学院主办),-18日,中国赣州。
2010d《程颐入侍经筵考:兼谈朱熹的讲读活动及程朱谱系的形成》,在&人文与价值: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朱子诞辰880周年纪念会&(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华东师大出版社等单位举办)上发表,-21日,中国北京。
2010e《走向根植传统、凸显中国的世界城市&&关于&人文北京&的再认识》,在&北京历史文化与世界城市建设研讨会&&第二届北京文史论坛&(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政协、北京市文史馆等单位举办)上发表,日,中国北京。
2010f 《略述〈清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新编〉的编纂及学术价值:兼谈清代文章研究的拓展》,在&明清文学研究新动向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台湾中研究文哲所、成功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等单位举办)上发表,-10日,中国台湾台北。
2010g 《拓展视野与重建系谱:以编年史为基础讨论宋代经学发展的几个问题》,&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发展与转化研究计划&专题演讲,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日,中国台湾台北。
2011a 致词,纪念张舜徽先生百年诞辰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32届年会(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主办),2011年6月,中国武汉。
2011b发言,&现代经学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探索&经学工作坊(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主办),日,中国北京。
2011c《试论陈亮的经学思想:兼议南宋浙东学者&废经而治史&之问题》,在&经学与史学&学术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举办)上发表,-18日,中国北京。
2011d《传世文献研究的回归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再审视:以宋代经学为例》,在&经典诠释与中国哲学史研究&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经学研究中心举办)上发言,日,中国北京。
2011e《宋元书院本杂考&&以〈书林清话〉著录为中心》,在&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开拓&&纪念中国书院改制110周年暨岳麓书院创建103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韩国书院研究总会主办)上发表,-6日,中国湖南长沙。
2011f 《三十郎盛政传钞清家点本〈论语集解〉校勘述略》,在&从钞本到刻本:中日《论语》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办)上发表,-18日,中国北京。
2012a 《范祖禹等撰〈五臣孟子解〉考述》,在&国际四书学学术研讨会&(国际中国哲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等主办)上发表,-29日,中国北京。
2012b《朱熹及其门人编修礼书补考》,在&朱熹礼学研究&&以祭礼为中心&讨论会(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办)上发表,-30日,中国北京。
2012c 发言,&经学与儒学创新&第二次儒学席明纳(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日,中国北京。
2012d 参加,&易学与儒学&第三次儒学席明纳(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日,中国北京。
2012e 《从&王权&到&帝学&&&概说宋儒的天下观及其构想的天下秩序》,在&2012东亚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研院文哲所等单位主办)上发表,-16日,中国上海。
2012f 发言,&儒学复兴三十年&第四次儒学习明纳(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日,中国北京。
2012g 《〈五臣解孟子〉与宋代孟子学》,在&宋代文学与思想国际研讨会&(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等单位主办)上发表,-20日,中国台湾新竹。
2012h 《关于宋代经学佚著的辑考与研究》,台湾大学中文系专题演讲,台湾大学中文系,日,中国台湾台北。
2013a 《文章研究与&中国文学&的再认识》,&中国思想世界中的文章学&研讨会,日,中国北京
2013b 发言,&港台新儒家与大陆儒学的复兴&第五次儒学习明纳(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日,中国北京。
2013c《概说宋代经学的发展脉络、基本面貌和学术特色》,&宋代文史青年学者论坛&(《文学遗产》编辑部、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等单位主办),-26日,中国杭州
2013d 《〈论语〉、〈礼记〉文本对读管窥》,&古史史料学&研讨会(先秦史学会、上海师大历史系等单位主办),-27日,中国上海
2013e 《吕大临〈诗传〉辑校及相关问题》,&校勘与经典&国际学术研讨会(琉球大学主办),-19日,日本冲绳那霸
2013f 《关于朱熹门人之间的学术联系:以黄榦书信为例》,&宋代通讯研究工作坊&(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办),日,中国台湾新竹
2013g 《〈古今韵会举要〉的刊刻和流传:兼论唐宋金元韵书在日本流传之文化意义》,&文本、诠证、传播:中国典籍与东亚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早稻田大学中国古籍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办),-28日,中国上海
■书评、随笔及其他: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正北方网 正北方网|内蒙古第一网 -- 内蒙古新闻一网打尽 -- 内蒙古第一个日点击超过1300万次的网络媒体
孟学农批评部分官员读博:好几个贪官都是博士(5)
&&编辑:墨池
北青报:中青报曾登过你的诗?
孟学农:我看到了,网上转载上万条。当然,说好的有,骂我的也有。我都不以为然了。非典的时候,骂我骂得更厉害。有人说应该判刑、枪毙我。我现在不还在这儿吗。
北青报:那你对官员读博怎么看?
孟学农:有些人读什么博士?图虚名,招实祸。真想建议中组部把这些博士招来考一下。好几个贪官都是博士。我抨击不学无术、注水的博士。
武大腐败案主角之一陈昭方,虽然&一天没教过书&,却不妨碍他不仅贵为正厅级副校长,而且拥有&博导&头衔。
重庆市所辖40个区县的党政一把手已有10余人取得博士学位,其中接近一半为西南大学培养,多数专业学的是经济和管理:沙坪坝区区委书记和区长,巫山县委书记,巫溪县委书记,武隆县委书记,永川区委书记,忠县县委书记、江津区委书记等。
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青就是一个典型。他托人在北京大学附近买了一个法学学士文凭,就开始以&北大才子&自居,甚至自称是&法学教授&。
另外,沈阳市原副市长马向东在职期间,也曾&名正言顺&地获得了研究生学历。但知情者都明白,他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所写的论文,也是由秘书组成&写作班子&代劳的。
2009年6月被双规的前深圳市长许宗衡毕业于湖南省交通学校汽车专业,属于中专学历,但其学历随着职位不断升迁也不断&升格&,其首先以&在职读研究生&拿到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的硕士学位,其后又成为&美国国际东西方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尽管后者的学历并不被美国教育部门承认,但其以&双硕士&头衔在官场荣耀了好多年,最终沦为笑谈。
2008年6月被双规的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西南大学博士王益,仅用约两年时间完成经济学博士课程,写成博士论文,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并通过答辩。由于其工作地点在北京,而西南财大在成都,其如何上课、考试,都令人疑惑。
因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而于2006年4月被判死缓的原成都市委宣传部长高勇,其1987年毕业于西南财大经济系本科,随后几年里又以&读在职&的方式获得该校的硕士、博士文凭,仕途上也一路攀升,其间甚至还指导四川豪吉鸡精厂老板严俊波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
(来源:北京晨报网)
| 将本文分享到:
?1.50?2.00
?14.30?21.00
?159.0?210.0
?41.00?45.00
?89.00?93.00
?79.90?85.00
?32.00?35.50
?58.00?68.00
?3.00?3.50
?34.00?35.00
?65.00?78.00
?82.0?98.0北大未名站 精华区文章
北大未名站
发信人: regnarts (所思在远道), 信区: Modern_China
题: Re: 《历史Z言研究所集刊》总目(1-75本)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日14:33:14 星期六) , 站内信件
集刊第三十六本上册
古籍训解和古语字义的研究──一个工作计划的拟议  董同先生遗稿
绩溪岭北方言  赵元任、杨时逢
景云十三道与开元十六道  严耕望
尚书抑ぁ ⊥跏遽
西周彝器断代小记  白川静
虾夷考  驹井和爱
朱晦庵王阳明  宇野哲人
甲骨文字同义举例  岛邦男
世说新语中第二身称代词研究  许世瑛
略论宋代地方官学和私学的消长  刘子健
小屯殷代的跪葬  石璋如
读质缎÷贾 ±钚⒍
跋明季的「东征纪略」  李光涛
晋文公年寿辨误  张以仁
「古社会田狩与祭祀之关系」复位本  陈
例外反切的研究  龙宇纯
明嘉靖年间浙福沿海寇乱与私贩贸易的关系  陈文石
集刊第三十六本下册
Notes on the T'en (Yanghuang) Language Part I: Introduction and Phonology  
Fang-kuei Li
评崔维泽 (D. C. Twitchett) 教授对于唐代财政史的研究  全汉升
明清兴宁县志考  罗香林
明史纂误续  黄彰健
Some Working Notes on the Western Chou Government  Cho-Yun Hsu
川南鸦雀苗的祭仪  管东贵
如皋方言的音韵  丁邦新
汉语音韵史的分期问题  郑再发
楚辞也埂 ≌藕
殷墟西北岗组头骨与现代台湾海南系列头骨的颅顶间骨的研究  许泽民
两晋南北朝主要文官士族成分的统计分析与比较  毛汉光
Phonetic and Phonemic System of the Kanakanavu Language, Formosa  Margaret
战国时代的战争  劳干
集刊第三十七本上册
Notes on the T'en or Yanghwang Language:Texts  Fang-kuei Li
战国时代的战争方法  劳干
释黹屯  屈万里
清代中央政权形态的演变  李宗侗
再记「箕子朝鲜」  李光涛
「朝鲜壬辰倭祸史料」序  李光涛
三国吴地的地方势力  许倬云
坞堡溯源及两汉的坞堡  金发根
战国时代的一把包金剑  陈瑞丽
明代前期(洪武四年─正统十四年)辽东的边防  陈文石
论明初北元君主世系  黄彰健
明代皇室中的洽和与对立  吴缉华
刀斧葬中的铜刀  高去寻
宰官考原  王恒余
国语虚词训解商榷  张以仁
集刊第三十七本下册
奴儿哈赤所建国号考  黄彰健
论张儒绅赍夷文至明年月并论奴儿哈赤的七大恨及满文老档讳称建州国  黄彰健
满洲国国号考  黄彰健
清太祖天命建元考  黄彰健
论清太祖于称汗后称帝,清太宗即位亦称帝  黄彰健
论满文nikan这个字的含义  黄彰健
明史纂误再续  黄彰健
我国中古大士族之个案研究──琅琊王氏  毛汉光
冬饮庐藏甲骨文字  甲骨室
附(一)周法高跋  周法高
附(二)张秉权跋  张秉权
汉代河西四郡的建置年代与开拓过程的推测:兼论汉初西向扩张的原始与发展  张春树
「战国的统治机构与治术」读记  陈
清初顺治康熙年间减免赋税的过程  刘翠溶
Problems of the Author and Title of the “Hou-hua-lu”  Chuang Shen
中国境内黄土期以前的人类文化  张光直
甲骨文的发现与骨卜习惯的考证  张秉权
春秋列国的交通  陈
集刊第三十八本
史记抑さ悸邸 ⊥跏遽
史记抑ぁ ⊥跏遽
祭祀卜辞中的牺牲  张秉权
古书虚字集释的假借理论的分析与批评  张以仁
跋「毛大将军海上情形」  李光涛
The Phonology of a Gyarong Dialect  Kun Chang
大学出于孟学说  劳干
唐上津道考  严耕望
谭嗣同全集书札系年  黄彰健
康有为衣带诏辨伪  黄彰健
论明代税粮重心之地域及其重税之由来  吴缉华
明末清初裁节驿费史事研究  苏同炳
「大学出于孟学说」初稿后案  陈
周人的兴起及周文化的基础  许倬云
集刊第三十九本上册
论翻译中信达雅的信的幅度  赵元任
唐骆谷道考  严耕望
炎帝与黄帝的新解释  李宗侗
李郑屋村古墓砖文考释  饶宗颐
经传释词补经传释词再补以及经词衍释的「音训」问题  张以仁
殷代的豆  石璋如
文法与诗中的模棱  梅祖麟
南昌音系  杨时逢
中国语文记  杨联升
「论货币单位I」札记跋  陈
跋干隆三十一年给暹罗国王谕  李光涛
殷虚「骨简」及其有关问题  刘渊临
金室完颜氏婚制之试释  桑秀云
律解辩疑大明律直解及明律集解附例三书所载明律之比较研究  黄彰健
论汉简及其它汉文献所载的黑色人问题  杨希枚
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叙论  陈
械男沃萍捌湓肌 ±罴
The Division of Time in the Han Dynasty as Seen in the Wooden Slips  Kan La
The Shih-Ching: Its Generic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Poet
ics  Chen Shih-Hsiang
Some Internal Evidence for the History of Vietnamese Tones  Laurence C. Tho
The Philosophy of Mind as a Form of Empiricism  Vincent Y. C. Shih
A Dravidian-Sanskrit Etymology  M. B. Emeneau
集刊第三十九本下册
唐蓝田武关道驿程考  严耕望
史记抑ぞ砥擤ぉは钣鸨炯偷谄摺 ⊥跏遽
清朝中叶苏州的米粮贸易  全汉升
维州在唐代蕃汉交涉史上之地位  饶宗颐
论明代前期税粮重心之减税背景及影响  吴缉华
僮人来源初探  芮逸夫
国语中双音节并列语两成分间的声调关系  丁邦新
殷代大墓的木室及其涵义之推测  高去寻
金元之际孔元措与「衍圣公职位」在蒙古新朝的继续  姚从吾
Peiping Tonal Phonotactics  Hugh M. Stimson
The Semivowel i in Vietnamese and Mandarin  E. G. Pulleyblank
The Formulaic Language of the Chinese Ballad “Southeast Fly the Peacocks”  
 Hans H. Frankel Fang Yen Ⅳ, 5 and 31. Knee Covers and Apron  Paul L. M.
On the Initial h in the Yuan-Ch'ao Pi-shih  Nicholas Poppe
Burmese Disguised Speech  Mary R. Haas
Cognates of Tibetan rans-pa
('entire complete')
with Guttural Stem Initial 
 Walter Simon
The Origin of Headhunting──An Atayal Text with Vocabulary  Soren Egerod
Tibetan Sdud
'Folds of a Garment', the Character 卒, and the *St-Hypothesis 
 Nicholas C. Bodman
On the Meaning of the Morpheme 嫌 Shyan in Pre-Han and Han texts  N. G. D.
Apex and Terminal Nodes in the Linquist's Taxonomy of Genetically Related Lan
guages  C. F.
& F. M. Voegelin
Notes on Non-Chinese Terms in the Yuan-Imperial Dietary Compendium Yin-shan C
heng-Yao 饮膳正要  Yan-shuan Lao
墨家  梅贻宝
李方桂先生著作目录  张琨编
集刊第四十本上册
楚缯书疏证  饶宗颐
楚缯书疏证跋  陈
古文字试释  劳干
Vowel Harmony in Spoken Lhasa Tibetan  Kun Chang & Betty Shefts Chang
族谱中关于中西交通若干史实之发现  罗香林
Prefectures and Population in South China in the First Three Centuries A. D.
  Rafe de
刘子集证续补  王叔岷
唐金牛成都道驿程考  严耕望
满族入关前的文化发展对他们后来汉化的影响  管东贵
释内外转名义  杜其容
清太宗时代的重要政治措施  陈文石
明代之弘文馆及弘文阁  吴缉华
Notes on the Casting of the Handles of Some Bronze Vessels in the Yin Dynasty
  Wan Chia-pao
Notes on the T'en or Yanghwang Languages: Glossary  Fang-kuei Li
附载:本所成立四十周年纪念会学术讲演记录
主席报告  李济
史学与世变  沈刚伯先生讲
中文里音节跟体裁的关系  赵元任先生讲
集刊第四十本下册
史记抑ぞ戆拴ぉじ咦姹炯偷诎恕 ⊥跏遽
史记抑ぞ砭农ぉぢ篮蟊炯偷诰拧 ⊥跏遽
国语辨名  张以仁
小屯第四十墓的整理与殷代第一类车的初步复原  石璋如
匈奴社会组织的初步研究  谢剑
朝鲜「壬辰倭祸」酿衅史事  李光涛
春秋时代之秽、孤竹、由、义渠  陈
王符生卒年岁的考证及潜夫论写定时间的推论  金发根
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藏「圣母颂报会杂钞」论耶稣会士所创中国人西来说  李龙范
‘Li’ as Ideal Patterns of Culture in Chinese Tradition  Ruey Yih-fu
「和卓」考释  陈庆隆
法家述要  陈启天
战国时代儒家思想及其发展(一)  成中英
安阳发掘与中国古史问题  李济
集刊第四十一本第一分
史记抑ぞ砣哗ぉの馓兰业谝弧 ⊥跏遽
史记抑ぞ砣ぉて胩兰业诙 ⊥跏遽
蜀布邛竹传至大夏路径的蠡测  桑秀云
山涛论  徐高阮遗作
殷代的夯土、版筑、与一般建筑  石璋如
怀念陈寅恪先生(本刊编辑委员会附识)  俞大维
集刊第四十一本第二分
入关前满族兵数与人口问题的探讨  管东贵
史记抑ぞ砣ぉぢ持芄兰业谌 ⊥跏遽
匈奴政治制度的研究  谢剑
荆楚文化  饶宗颐
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的扩张  张光直
集刊第四十一本第三分
论明代宗藩人口  吴缉华
史记抑ぞ砣拴ぉに挝⒆邮兰业诎恕 ⊥跏遽
史记抑ぞ砣农ぉそ兰业诰拧 ⊥跏遽
殷代骨器中的龙形图案之分析  陈仲玉
黑风峒变乱始末  李荣村
国语旧注辑校序言  张以仁
集刊第四十一本第四分
跋敦煌本白泽精图两残卷  饶宗颐
明人援韩与杨镐蔚山之役  李光涛
金代的政治结构  陶晋生
甲骨文中的「」字与后世神话中的伏羲女娲  刘渊临
吴越文化  饶宗颐
集刊第四十二本第一分
中英文里反成式的语词  赵元任
唐代洛阳太原道驿程考  严耕望
史记抑ぞ硭氖ぉこ兰业谑 ⊥跏遽
考古学上所见汉代以前的西北  张光直
华北农业村落生活的确立与中原文化的黎明  张光直
中国南部的史前文化  张光直
集刊第四十二本第二分
史记抑ぞ硭氖哗ぉぴ酵蹙浼兰业谑弧 ⊥跏遽
史记抑ぞ硭氖ぉぶJ兰业谑 ⊥跏遽
明清档案与清代开国史料  李光涛
河南安阳殷墟墓葬中人体骨骼的整理和研究  杨希枚
殷代的农业与气象  张秉权
集刊第四十二本第三分
On Siamese Jaai  Fang-kuei Li
汉代黄金及铜钱的使用问题  劳干
自宋至明政府岁出入中钱银比例的变动  全汉升
台湾美浓客家方言  杨时逢
Elements in the Metrics of T'ang Poetry  Feng-shang Hsueh
东亚大陆第四纪自然环境的衍变与人类的演化  阮维周
集刊第四十二本第四分
中国古铜彝器通论  梅原末治
国语旧音考校序言  张以仁
匈奴宗教信仰及其流变  谢剑
影印石窟一征序  陈
The Tibetan Causative: Phonology  Betty Shefts Chang
史记斟证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王叔岷
西周史事概述  屈万里
两周农作技术(附:陈良佐,中国古代农业施肥之商榷)  许倬云
王世杰先生编著目录
集刊第四十三本第一分
明人援韩与稷山大捷  李光涛
史记抑ぞ硭氖摺 ⊥跏遽
史记抑ぞ硭氖恕 ⊥跏遽
史记抑ぞ硭氖拧 ⊥跏遽
金代的政治冲突  陶晋生
集刊第四十三本第二分
史记抑ぞ砦迨 ⊥跏遽
史记抑ぞ砦迨弧 ⊥跏遽
史记抑ぞ砦迨 ⊥跏遽
The Final Stops in Tushan  Fang-kuei Li
Two Negative Markers in Taiwanese  Paul Jen-kuei Li
隋谯国夫人事迹质疑及其向化与影响  林天蔚
满洲八旗的户口名色  陈文石
敦煌唐代氏族谱残卷之商榷  毛汉光
考古学上所见汉代以前的北疆草原地带  张光直
集刊第四十三本第三分
我的语言自传  赵元任
六书条例中的几个问题  劳干
唐代凉州西通安西道驿程考  严耕望
江西方言声调的调类  杨时逢
跋汪楫的「崇祯长编」  李光涛
满族的入关与汉化  管东贵
阴阳五行家与星历及占筮  王梦鸥
集刊第四十三本第四分
兕觥问题重探  屈万里
史记抑ぞ砦迨 ⊥跏遽
史记抑ぞ砦迨摹 ⊥跏遽
史记抑ぞ砦迨濉 ⊥跏遽
史记抑ぞ砦迨 ⊥跏遽
史记抑ぞ砦迨摺 ⊥跏遽
史记抑ぞ砦迨恕 ⊥跏遽
史记抑ぞ砦迨拧 ⊥跏遽
史记抑ぞ砹 ⊥跏遽
荀卿后案  龙宇纯
国语旧音考校  张以仁
甲骨文中的「鬲」与「[」  刘渊临
汉简剩义再续  陈
集刊第四十四本第一分
史记抑ぞ砹 ⊥跏遽
史记抑ぞ砹 ⊥跏遽
史记抑ぞ砹濉 ⊥跏遽
史记抑ぞ砹 ⊥跏遽
从若干有关数据看「训诂」一词早期的涵义  张以仁
国语集证卷一上  张以仁
集刊第四十四本第二分
国语集证卷一下  张以仁
清初辽东招垦授官例的效果及其被废原因的探讨  管东贵
史记抑ぞ砹摺 ⊥跏遽
On Comparative Tsou* Paul Jen-kuei Li
集刊第四十四本第三分
史记抑ぞ砹恕 ⊥跏遽
史记抑ぞ砹拧 ⊥跏遽
罗聘与其鬼趣图  庄申
战国道家  陈荣捷
战国时代的名家  王梦鸥
集刊第四十四本第四分
The Reconstruction of Proto-Miao-Yao Tones  Kun Chang
史记抑ぞ砥呤 ⊥跏遽
史记抑ぞ砥呤弧 ⊥跏遽
古谶纬书录解题(五)  陈
两周天文物理与工艺  许倬云
集刊第四十五本第一分
记抑ぞ砥呤 ⊥跏遽
记抑ぞ砥呤 ⊥跏遽
代的屯田与开边  管东贵
清季广东收藏家藏画目录之编辑  庄申
代公使库、公使钱与公用钱间的关系  林天蔚
The Periodization of Chinese History  Chun-shu Chang
集刊第四十五本第二分
史记抑ぞ砥呤摹 ⊥跏遽
史记抑ぞ砥呤濉 ⊥跏遽
史记抑ぞ砥呤 ⊥跏遽
读清世祖实录  黄彰健
吴县玄妙观石础画迹  饶宗颐
两周文学(上篇)  何佑森
中国文字的原始与演变(上篇)  李孝定
集刊第四十五本第三分
从石刻论武后之宗教信仰  饶宗颐
金赵城藏本法显传题记  饶宗颐
川南鸦雀苗的神话与传说  管东贵
史记抑ぞ砥呤摺 ⊥跏遽
史记抑ぞ砥呤恕 ⊥跏遽
史记抑ぞ砥呤拧 ⊥跏遽
中国文字的原始与演变(下篇)  李孝定
集刊第四十五本第四分
蜀布与Cinapatta──论早期中印缅交通  饶宗颐
正名主义之语言与训诂  龙宇纯
陈庵先生附记  陈
史记抑ぞ戆耸 ⊥跏遽
史记抑ぞ戆耸弧 ⊥跏遽
史记抑ぞ戆耸 ⊥跏遽
史记抑ぞ戆耸 ⊥跏遽
魏书崔浩传笺注  王伊同
春秋时代的教育  陈
集刊第四十六本第一分
三国政权的社会基础  毛汉光
史记抑ぞ戆耸摹 ⊥跏遽
史记抑ぞ戆耸濉 ⊥跏遽
卜骨的攻治技术演进过程之探讨  刘渊临
The Vassal Kings and Marquises  Tao Tien-yi
西南文化  饶宗颐
集刊第四十六本第二分
文武丁祀谱  严一萍
古谶纬书录解题(六)  陈
Structural Linguistics in China  Kun Chang
史记抑ぞ戆耸 ⊥跏遽
集刊第四十六本第三分
甲骨文中所见的「数」  张秉权
Gyarong Historical Phonology  Betty Sheft Chang & Kun Chang
史记抑ぞ戆耸摺 ⊥跏遽
集刊第四十六本第四分
明洪武永乐朝的榜文峻令  黄彰健
从中正评品与官职之关系论魏晋南朝之社会架构  毛汉光
Dialect Variations in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Kun Chang
Tonal Developments among Chinese Dialects  Kun Chang
Intensive Agricul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Unilineality and Social Stra
tification  Jiann Hsieh
史记抑ぞ戆耸恕 ⊥跏遽
史记抑ぞ戆耸拧 ⊥跏遽
集刊第四十七本第一分
平仄新考  丁邦新
论语、孟子、及诗经中并列语成分之间的声调关系  丁邦新
北宋庆历改革前后的外交政策  陶晋生
殷历谱订补  严一萍
史记抑ぞ砭攀 ⊥跏遽
史记抑ぞ砭攀弧 ⊥跏遽
集刊第四十七本第二分
Proto-Miao Initials  Kun Chang
Thao Phonology  Paul Jen-kuei Li
邹语音韵  何大安
史记抑ぞ砭攀 ⊥跏遽
集刊第四十七本第三分
牛羊日历及其相关的作品与作家辨  王梦鸥
中国中古社会史略论稿  毛汉光
从借字看突厥、回纥的汉化  陈庆隆
The Prenasalized Stop Initials of Miao-Yao, Tibeto-Burman, and Chinese: A Res
ult of Diffusion or Evidence of a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ty Shefts Chan
g&Kun Chang
周代的衣、食、住、行  许倬云
集刊第四十七本第四分
春秋列国风俗考论  陈
Chinese *s-nasal Initials  Betty Shefts Chang & Kun Chang
赛德语雾社方言的音韵结构  杨秀芳
初期儒家  陈荣捷
殷虚出土青铜礼器的总检讨  李济
集刊第四十八本第一分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s of Rukai  Paul Jen-kuei Li
The Tibetan Role in Sino-Tibet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Kun Chang
史记抑ぞ砭攀辆攀濉 ⊥跏遽
战国文学  饶宗颐
集刊第四十八本第二分
明代卫所的军  陈文石
古藏文的y及其相关问题  龚煌城
Tibetan Prenasalized Initials  Betty Shefts Chang & Kun Chang
史记抑ぞ硪话僖恢烈话偎摹 ⊥跏遽
秦的统一与其覆亡  劳干
周代都市的发展与商业的发达  许倬云
集刊第四十八本第三分
中国中古贤能观念之研究──任官标准之观察  毛汉光
Morphophonemic Alternations in Formosan Languages  Paul Jen-kuei Li
史记抑ぞ硪话傥逯烈话倬拧 ⊥跏遽
Notes on The Composition, Transmission, and Editions of the Ju-Shu Chi  Ch'
un-shu Chang
集刊第四十八本第四分
汉代屯田的组织与功能  管东贵
清代满人政治参与  陈文石
排湾语丹路方言的音韵系统  何大安
战国七雄及其它小国  劳干
集刊第四十九本第一分
郐亡于叔u说  张以仁
现代汉语选择问句法的来源  梅祖麟
元初江南的叛乱()  黄清连
天神观与道德思想  饶宗颐
孔子学说  梅贻宝
集刊第四十九本第二分
A Comparative Vocabulary of Saisiyat Dialects  Paul Jen-kuei Li
史记抑ぞ戆偈恢涟偈摹 ⊥跏遽
先秦数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陈良佐
集刊第四十九本第三分
古卑南语的拟测  丁邦新
唐代的雇佣劳动  黄清连
史记抑ぞ硪话偈 ⊥跏遽
殷代的祭祀与巫术  张秉权
神道思想与理性主义  饶宗颐
集刊第四十九本第四分
南投县集集镇田寮园史前遗址试掘  臧振华
五种排湾方言的初步比较  何大安
春秋列国的兼并迁徙与民族混同和落后地区的开发  陈
集刊第五十本第一分
影钞敦煌写本占云气书残卷解题  陈 盘
论周初年代和召诰洛诰的新证明  劳干
史记抑ぞ硪话偈擤ぉに韭硐嗳缌写谖迨摺 ⊥跏遽
卜辞中所见殷商政治统一的力量及其达到的范围  张秉权
集刊第五十本第二分
The Chinese Transcription of Tibetan Consonant Clusters  Fang kuei Li
The Composite Nature of the Ch'ieh-yun  Kun Chang
A Note on Tone Change in the Ch'ao-chou Dialect  Pang-hsin Ting
Variations in the Tsou Dialects  Paul Jen-kuei Li
唐末五代政治社会之研究──魏博二百年史论  毛汉光
唐代黔中诸道考略  严耕望
汉魏六朝文体变迁之一考察  王梦鸥
集刊第五十本第三分
中国通字草案  赵元任
再论史前陶文和汉字起源问题  李孝定
周代封建的建立  杜正胜
周代封建制度的社会结构  杜正胜
集刊第五十本第四分
郑国灭郐资料的检讨  张以仁
战国至汉初的人口变迁  管东贵
王安石的对辽外交政策  陶晋生
上古阴声字具辅音韵尾说检讨  龙宇纯
上古汉语的音节结构  丁邦新
商史新料三则  张光直
孔子的生平及弟子  何佑森
本刊第四十一本至第五十本著者中文姓名及其论文索引
本刊第四十一本至第五十本著者英文姓名及其论文索引
本刊第四十一本至第五十本目录
集刊第五十一本第一分
Laryngeal Features and Tone Development  Fang-kuei Li
Ergativity in Spoken Tibetan  Betty Shefts Chang & Kun Chang
汉代尚书的职任及其和内朝的关系  劳干
北朝隋唐滏口壶关道考  严耕望
上海中外会防局经营始末  王尔敏
从典论残篇看曹丕嗣位之争  王梦鸥
敦煌曲订补  饶宗颐
自愿社团与文化持续──香港惠州客家社团的个案研究  谢剑
史记抑ぞ硪话俣ぉご笸鹆写诹 ⊥跏遽
巴黎、布鲁塞尔所见中国铜器选录  张光裕
集刊第五十一本第二分
殷周关系的再检讨  张光直
由新出简牍所见秦汉社会  许倬云
五代之政治延续与政权移转  毛汉光
我国历代轮种制度之研究  陈良佐
梁著「中国历史研究法」探原  杜维运
洛阳伽蓝记札记兼评周祖谟校释  王伊同
再论蔑历  白川静
The Phonological Rules of Atayal Dialects  Paul Jen-kuei Li
集刊第五十一本第三分
泰山主生亦主死说  陈
殷代坛圮遗迹  石璋如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inese, Tibetan, and Burmese Vowel System  Hwan
g-cherng Gong
The Phonemic Structure of Pekingese Finals and Their R-Suffixation  Feng-sh
依据朝鲜资料略记近代汉语语音史  姜信沆
庄F入滇考  桑秀云
南宋高宗孝宗之际的抗金义军  黄宽重
集刊第五十一本第四分
国语集证卷二上,周语中卷第二  张以仁
从汉语方言现象检讨几个辨音征性的问题  丁邦新
周秦城市的发展与特质  杜正胜
屈万里先生手批老子  屈万里
李济先生著述目录  李光周等
屈万里先生学术论著简目  丁邦新编
集刊第五十二本第一分
Voiced Obstruents in the Tangut Language  Hwang-cherng Gong
西夏韵书同音第九类声母的拟测  龚煌城
十二世纪末汉语的西北方音  龚煌城
西夏文字的结构  龚煌城
澄迈方言的文白异读  何大安
史记抑ぞ硪欢濉 ⊥跏遽
史记抑ぞ硪欢 ⊥跏遽
史记抑ぞ硪欢摺 ⊥跏遽
集刊第五十二本第二分
中国古代的棉织品  张秉权
Reconstruction of Proto-Atayalic Phonology  Paul Jen-kuei Li
Perfective and Imperfective in Spoken Tibetan  Betty Shefts Chang & Kun Cha
古代的金属工艺(上篇:有色金属与青铜冶铸工艺;下篇:铁铜冶铸工艺)  陈良佐
集刊第五十二本第三分
史记吴太伯世家补注  陈
从士族籍贯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  毛汉光
黔中、黔中郡和武陵郡的关系  桑秀云
邛都、i都、冉等夷人的族属及迁徙情形  桑秀云
试论「无生老母」宗教信仰的一些特质  宋光宇
集刊第五十二本第四分
殷虚遗址中的两处重要遗迹──大连坑与黄土台  石璋如
与中原音韵相关的几种方言现象  丁邦新
从司马迁的意见看左丘明与国语的关系  张以仁
西夏语中的汉语借词  龚煌城
金石萃编溪洲铜柱记的两个问题  李荣村
集刊第五十三本第一分
再论汉代的亭制  劳干
隋唐永济渠考  严耕望
汉语方言声母韵母之间的关系  张琨
抑な芳鞘吣辏ù颍 ⊥跏遽
Differentiati on and Continuity in Classical Chinese  Soren Egerod
四川方言中的几个极常用的语汇  杨时逢
丁应泰与杨镐──朝鲜壬辰倭祸论丛之一  李光涛
Chinese Elements in the Tangut Script  Hwang-cherng ong
集刊第五十三本第二分
读柳如是别传  周法高
Loanwords as Evidence for Old Chinese Uvular Initials  E. G. Pulleyblank
明中叶后中国黄金的输出贸易  全汉升
从诗律和语法来看「焦仲卿妻」的写作年代  梅祖麟
谷梁传「不孤子」与「缓带」解──明史解经的一个案例研究  管东贵
Male and Female Forms of Speechin Atayal  Paul Jen-kuei Li
Directional Constructions in Taiwanese  Robert L. Cheng
Disposal Structures in Amoy  Shou-hsin Teng
遂溪方言里的文白异读  余霭芹
集刊第五十三本第三分
史记齐太公世家补注(上)  陈
殷虚文字甲编的五种分析  石璋如
Number in Hope  C. F. & F. M. Voegelin
Basic Problems Underlying the Process of Identification of the Chinese Graphs
of the Shang Oracular Inscription  P. L.-M. Serruys
Variation and Selection in Language Change  W. S.-Y. Wang
“Non-uniqueness” Dies Hard  Yi-Chin Fu
Surface Vari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ir Semantic Correlates  Chauncey C. Ch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haowu Dialect  Jerry Norman
集刊第五十三本第四分
胡适、赵元任同杨联升讨论「某也」的信  杨联升
Some Recent Sound Shifts in Chaozhou and Other Southern Min Dialects
s C. Bodman
Latin dormio*  Eric P. Hamp
Some Aspects of Tonal Development in Chinese Dialects  Pang-hsin Ting
The So-called “Original” and “Changed” Tones in Fukienese  Mantaro J. H
略论殷遗民的遭遇与地位  杜正胜
浊水溪上游河谷的考古学调查  陈仲玉
清境与吉洋──两个安置从滇缅边区撤回义民聚落的调查报告  宋光宇
赵元任先生著作目录  李壬癸
集刊第五十四本第一分
When and Where  Alexis Rygaloff
汉语方言中鼻音韵尾的消失  张琨
论司马迁述慎到、申不害及韩非之学  王叔岷
杜诗用事后人误为史实例  杨承祖
论鲁凯语的亲属关系  何大安
On the Structure of Rime Tables in the Yun-Ching 韵镜  周法高
集刊第五十四本第二分
三订先秦两汉简牍考  陈
记先师董作宾先生手批殷虚书契前编附论前编的几种版本  张秉权
考绩源起初探──东周迄秦  陶天翼
群「舒」民族考辨──氐人研究之二  桑秀云  
唐代后期(公元七五六至八九三年)户部侍郎人物的任官分析  卢建荣
集刊第五十四本第三分
Types of Lexical Derivation of Men's Speech in Mayrinax  Paul Jen-kuei Li
中古山东大族著房之研究──唐代禁婚家与姓族谱  毛汉光  
The Distribution of -r- and -j- in Archaic Chinese 郑再发
「编户齐民」的出现及其历史意义──编户齐民的研究之一  杜正胜
南宋宁宗、理宗时期的抗金义军  黄宽重
集刊第五十四本第四分
Derivation Time of Colloquial Min from Archaic Chinese  Pang-hsin Ting
略论历史上的「偶然」与「必然」  管东贵  
从臻栉两韵性质的认定到韵图列二四等字的拟音    龙宇纯  
秦汉的律令学──兼论曹魏律博士的出现  邢义田  
The Li-chia System in Ming Times and Its Operation in Ying-t'ien Prefecture
Ch'ing-lien Huang
唐代财经专家之分析──兼论唐代士大夫的阶级意识与理财观念  卢建荣
集刊第五十五本第一分
论开合口──古音研究之一  李方桂
从汉简中的啬夫令史候史和士吏论汉代郡县吏的职务和地位  劳干
敖簋铭新考  周法高  
论雅斯培枢轴时代的背景  许倬云
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异同  张光直  
周代封建解体后的军政新秩序──编户齐民的研究之二  杜正胜
变读现象的两种贯时意义──兼论晋江方言的古调值  何大安
南宋活字印刷史料及其相关问题  黄宽重
唐代的文官考课制度  黄清连
集刊第五十五本第二分
史记齐太公世家补注(下)  陈
读诗管窥  龙宇纯
English Mass and Count Nouns: A Psycholinguistic Study  郑秋豫
曲冰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  陈仲玉
集刊第五十五本第三分
Orthodoxy and Heterodoxy in Ancient Chinese Patterns of Thought  邓嗣禹
论比较闽方言  张琨
唐代荫任之研究  毛汉光
宗与山越族属的探讨──氐人的研究之三  桑秀云
顶子遗址试掘报告  臧振华
集刊第五十五本第四分
The Certainty Hierarchy among Spoken Tibetan Verbs of Being  Betty Shefts C
hang & Kun Chang
明中叶后中日间的丝银贸易  全汉升
On the System of the Pu Shou(部首)in the Shuo-wen chieh-tzu(说文解字)  
Serruys, Paul L.-M
吴语声调之研究  丁邦新
关于-b尾的构拟及其演变  李壬癸
八通关古道调查报告  陈仲玉
集刊第五十六本第一分
论声韵结合──古音研究之二  李方桂
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  周法高
切韵的前*a和后*a在现代方言中的演变  张琨
帚 卜辞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  钟柏生
唐代前期非常支出的筹措及其回响  卢建荣
集刊第五十六本第二分
论吴语方言  张琨
云南汉语方言中与颚化音有关诸声母的演变  何大安
六朝会稽士族  刘淑芬
唐代前期财政决断权的转移及户尚选拔问题  卢建荣
「子夏易传」考辨  陈鸿森
集刊第五十六本第三分
「扶片」的考古学分析  石璋如
从爵制论商鞅变法所形成的社会  杜正胜
说「异」兼释与「异」并见诸词  钟柏生
有关地狱十王图与其东传日本的几个问题  石守谦
集刊第五十六本第四分
中古大族著房婚姻之研究──北魏高祖至唐中宗神龙年间五姓著房之婚姻关系  毛汉光
Linguistic Criteria for Classifying the Atayalic Dialect Groups 李壬癸
西夏文的意符与声符及其衍生过程  龚煌城
溪州彭氏蛮部的兴起及其辖地范围  李荣村
论先秦文字中的「=」符  林素清
集刊第五十七本第一分
谈徽州方言的语音现象  张琨
从集韵反切看切韵系韵书反映的中古音  龙宇纯
Development of Statehood: From Eastern Chou to Han  许倬云
南宋飞虎军:从地方军到调驻军的演变  黄宽重
汉代壁画的发展和壁画墓  邢义田
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问题  陈韵珊
集刊第五十七第二分
史记鲁周公世家补注  陈
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  全汉升
北魏东魏北齐之核心集团与核心区  毛汉光
从安土重迁论秦汉时代的徙民与迁徙刑──附录:论汉代迁徙刑的运用与不复肉刑  邢
苗栗县三柜坑遗址试掘报告  刘益昌
集刊第五十七第三分
景教三威蒙度赞研究  吴其昱
Rhyming and Phonemic Contrast in Southern Min  李壬癸
关于周代国家形态的蠡测──「封建城邦」说刍议  杜正胜
南宋「流求」与「毗舍耶」的新文献  黄宽重
巫蛊之祸的政治意义  蒲慕州
对于「巫蛊之祸的政治意义」的看法  劳干
南宋政治初探──高宗阴影下的孝宗  柳立言
集刊第五十七第四分
论永兴方言的送气浊声母  何大安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ical Archaeology of Taiwan  臧振华
关于两汉魏晋时期养猪与积肥问题的若干检讨  萧[
试论族谱中所见的明代军户  于志嘉
从陶文探索汉字起源问题的总检讨  陈昭容
集刊第五十八本第一分
从考古资料论中原国家的起源及其早期的发展  杜正胜
释「 」及其相关问题  钟柏生
清初政权意识形态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统观  黄进兴
唐代散官试论  黄清连
《说文》古籀文重探──兼论王国维〈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  林素清
集刊第五十七第二分
殷车复原说明  石璋如
数目字人名说  洪金富
孙子兵法西夏译本中所见动词词头的语法功能  林英津
顾长康著述考  庄申
集刊第五十七第三分
三至六世纪浙东地区的发展  刘淑芬
西魏府兵史论  毛汉光
义庄与城镇──清代苏州府义庄之设立及分布  刘铮云
集刊第五十七第四分
试论山东地区编户齐民之困厄与残破──六国败亡的社会史解释  杜正胜
幼儿习得母语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初探  郑秋豫
甲骨文中的「甲午月食」问题  张秉权
殷卜辞「伊尹 示」考──兼论它示  蔡哲茂
论官话方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丁邦新
从「投下」分封制度看元朝政权的性质  洪金富
集刊第五十九本第一分
戴震答段若膺论韵书对王力脂微分部的启示  陈新雄
西南官话入声的演变  杨时逢
吴语中的闽语成分  丁邦新
汉语方言语法的比较研究  余霭芹
说「是」和「有」  黄正德
读建州八音  张琨
论上古汉语中的系词  周法高
「浊上归去」与现代方言  何大安
词尾「底」、「的」的来源  梅祖麟
北京音系里阴平字增加的趋势  陈重瑜
汉语词法与儿童语言习得:(一)汉语动词  汤廷池
朝鲜初期韩国汉字音(高丽译音)资料  姜信沆
集刊第五十九本第二分
On Thematic Deverbals in *-m-  Eric P. Hamp
Syntactic Change in Progress?   George W. Grace
Jo ChihHo 若之何→Nai Ho 奈何  Edwin G. Pulleyblank
The She Dialect of Luoyuan County  Jerry Norman
Thoughts on Transitivity  Soren Egerod
Cultural Relativism in Relation to Constraints on World View ──An Emic Pers
pectiv  Kenneth L. Pike
Two Divergent Southern Min Dialects of the Sanxiang District, Zhongshan, Guan
gdong  N. C. Bodman
Towards a Morphosyntactic Account of Taiwanese Question Particle kam  Chu-R
Negation in Cantonese as a Lexical Rule  Moira Yip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nun Dialects  Paul Jen-kuei Li
The Sino-Tibetan Hypothesis  Roy Andrew Miller
A Grammatical Typology of Formosan Languages  Stanley Starosta
集刊第五十九本第三分
Some Stress Related Acoustic Features of Disyllabic Words
in Man darin Chine
se  Chiu-yu Tseng
Syntactic Change in Chinese: On Grammaticalization  Alain Peyraube
An Emphatic Verb Phrase in the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Ken Takashima
Topics and Clause Connectives in Chinese  Feng-fu Tsao
Construction and Hierarchy of Syllable Features in Monosyllabic Tone Language
s  Yu-hung Chang
Phonological Alternations in Tangut  Hwang-cherng Gong
Notes on the Finals of a Northwest Dialect of Tang Times  W. South Coblin
集刊第五十九本第四分
孝经中黄谶解题改写本  陈
荷泽神会传研究  吴其昱  
钱大昕《养新余录》考辨  陈鸿森
释金文 、 、 、 等字兼解《左传》的「谗鼎」  吴匡、蔡哲茂
唐代盛时与西南邻国之疆界  严耕望
道教中外丹与内丹的发展  劳干
淮南高注「私t头」唐解试议  张以仁
论「高远」──中国画史词汇论析之一  庄申
李渊崛起之分析  毛汉光
关于《管子轻重》诸篇的年代问题  杜正胜
殷虚的穴窖坑层与甲骨断代二例  石璋如
李方桂先生著作目录  丁邦新
集刊第六十本第一分
The Phono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Tangut through Examination of Phonological
Alternations  Huang-cherng Grong(龚煌城)
试论汉语的数学规范性质  黄居仁
酒与古埃及宗教  蒲慕州
郦琼兵变与南宋初期的政局  黄宽重
略论十七八世纪的中荷贸易  全汉升
东汉将军制度之演变  廖伯源
集刊第六十本第二分
立雾溪流域的考古学调查  陈仲玉
唐代铜镜文饰之内容与风格  颜娟英
试论明代卫军原籍与卫所分配的关系  于志嘉
汉代案比在县或在乡?  邢义田
集刊第六十本第三分
闽南语喉塞音尾性质的检讨  李壬癸
易数与传统科学的关系  何丙郁
汉代的「塞」和后方的重点  劳干
汉代的益州士族  刘增贵
史记燕召公世家补注  陈
《段玉裁年谱》订补  陈鸿森
楚西少数民族中氐人成份的探讨──氐人研究之四  桑秀云
结构探讨法在历史研究上的时间幅度问题  管东贵
集刊第六十本第四分
中国艺术史与中国史学的几种关系  庄申
送气分调及相关问题  何大安
A Typological Study of the Liturgy of Wine Offering in the Ptolemaic Temples 
再论比较闽方言  张琨
读戚林八音  张琨
理学、考据学与政治:以《大学》改本的发展为例证  黄进兴
本刊第五十一至六十本著者姓名索引
Author Index to the Articles of the Bulletin, vols. 51-60
本刊第五十一至六十本目录
集刊第六十一本第一分
试论光武帝用人政策之若干问题  廖伯源
春秋战国美术字体研究  林素清
乙五基址与宾、层位  石璋如
关陇集团婚姻圈之研究──以王室婚姻关系为中心  毛汉光
屏东县玛家乡北叶遗址试掘报告  刘益昌
集刊第六十一本第二分
中古都城坊制初探  刘淑芬
花莲县秀林乡普洛湾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  刘益昌
Graphemic Borrowings from Chinese: The Case of Chu Nom--Vietnam's Demotic Scr
ipt Nguyen  Dinh-Hoa
从「八珍」的演变看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  庄申
战国的轻重术与轻重商人  (附劳干跋)  杜正胜
集刊第六十一本第三分
汉代薄葬论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蒲慕州
代人集团的形成与发展──拓跋魏的国家基础  康乐
宋辽澶渊之盟新探  柳立言
集刊第六十一本第四分
〈汉侍廷里父老d买田约束石券〉再议──兼与俞伟超先生商榷(附劳干跋)  邢义田
马扩与两宋之际的政局变动  黄宽重
Classification of Formosan Languages: Lexical Evidence  Li Paul Jen-kuei
方言接触与语言层次──以达县长沙话三类去声为例  何大安
试论光武帝之统御术四事:柔道、人质、遥控诸将与安置降卒、军事复员  廖伯源
代人与镇人  康乐
道统与治统之间:从明嘉靖九年(1530)孔庙改制谈起  黄进兴
切韵止摄遇摄字在现代粤语方言中的演变  张琨
集刊第六十二本第一分
皇帝的圣人化及其意义试论  萧[
哥老会的人际网络──光绪十七年李洪案例的个案研究  刘铮云
海南闽南语的声调  张琨
Transitivity, Focus, Case and the Auxiliary Verb Systems in Yami Arlene Y.L.
清儒陈@年谱  陈鸿森
集刊第六十二本第二分
试论《太平经》的疾病观念  林富士
史记管蔡曹世家补注  陈
霞海城隍祭典与台北大稻埕商业发展的关系  宋光宇
Mandarin Chinese and the Lexical Mapping Theory--A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
Morphology and Argument  Changing Huang Chu-Ren
集刊第六十二本第三分
从银贱钱荒到铜元泛滥──清末新货币的发行及其影响  何汉威
明儒湛若水撰帝学用书《圣学格物通》的政治背景与内容特色  朱鸿林
论用虚词考订〈焦仲卿妻〉诗写作年代的若干问题  魏培泉
集刊第六十二本第四分
从秦系文字演变的观点论〈诅楚文〉的真伪及其相关问题  陈昭容
睡虎地秦简《日书》的世界  蒲慕州
西夏语具有空间意义的语词  林英津
古汉语介词「于」的演变略史  魏培泉
集刊第六十三本第一分
汉武帝在马邑之役中的角色  邢义田
再论十七八世纪的中荷贸易  全汉升
汉宋间文献所见古代中国南方的地理环境与地方病及其影响  萧[
北宋西南边区高州田氏之东迁  李荣村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品目录:民国77-82年
集刊第六十三本第二分
王铎与晚唐政局──以讨伐黄巢之乱为中心  黄清连
汉语动后成份的分布与限制  汤志真
New Data on Three Extinct Formosan Languages  Paul Jen-kuei Li
两汉镜铭初探  林素清
汉隋之间的车驾制度  (附劳干跋)  刘增贵
集刊第六十三本第三分
古代中国人对凝霜及其与农业的关系的认识  萧[
五至六世纪华北乡村的佛教信仰  刘淑芬
北魏杨大眼将军造像题记之书成年代  李荣村
唐代彭城刘氏宗族团体之研究  卢建荣
再论族谱中所见的明代军户:几个个案的研究  于志嘉
明末清初的人谱与省过会  王泛森
集刊第六十三本第四分
从中国学术传统论汉语方言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何大安
汉语的‘的’与英语的‘'s’  汤志真
Arguments Against 'Subject' and 'Direct Object' as Viable Concepts in Chinese
  Randy J.
邵武方言入声化字的实质  陈忠敏
客语上声「到」的语法功能  林英津
BTD Revisited: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Han Buddhist Transcriptional Dialect 
 W. South Coblin
Evidentials in Amdo Tibetan  Jackson T.-S. Sun
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一分
芮逸夫先生主要著作目录  杜正胜
高去寻先生主要著作目录  臧振华
文化与社会崩解的比较  许倬云
匈奴的游牧经济:兼论游牧经济与游牧社会政治组织的关系  王明珂
孝道与北魏政治  康乐
忠武军:唐代藩镇个案研究  黄清连
明代两京建都与卫所军户迁徙之关系  于志嘉
「冲、繁、疲、难」:清代道府厅州县等级初探  刘铮云
章学诚文史校雠考论  余英时
略谈近代早期中菲美贸易史料:《菲律宾群岛》──以美洲白银与中国丝绸贸易为例  
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二分
欧亚草原动物文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  杜正胜
论「深远」──中国画史词汇论析之二  庄申
〈雨余春树〉与明代中期苏州之送别图  石守谦
殿堂中的美术:台湾早期现代美术与文化启蒙  颜娟英
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三分
仰韶文化的巫觋资料  张光直
从甲午月食讨论殷周年代的关键问题  劳干
从李斯廷议看周代封建制的解体  管东贵
说殷墟卜辞的“奠”──试论商人处置服属者的一种方法  裘锡圭
史语所藏殷墟海贝及其相关问题初探  钟柏生
殷虚地上建筑复原第五例──兼论甲十二基址与大乙九示及中宗  石璋如
左营清代凤山县旧城聚落的试掘  臧振华、高有德、刘益昌
集刊第六十四本第四分
六朝吴语的层次  何大安
闽方言中蟹摄韵的读音  张琨
赛夏族矮人祭歌词重探  李壬癸
西夏语的音韵转换与构词法  龚煌城
A Semantic Study of Tsou Case Markers  Elizabeth Zeitoun
殷商甲骨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相对位置  李孝定
说 及其相关问题  龙宇纯
卜辞生字再探  蔡哲茂
秦公簋的时代问题:兼论石鼓文的相对年代  陈昭容
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一分
声调的完全回头演变是否可能?  何大安
汉语方言中的*th&h/x和*tsh&th  张琨
汉语失语症病变语音中嗓音起始时间与字调的问题  郑秋豫
The Structure of Orthographic Representations of Chinese Charac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ical Approach  Sam-po Law
Variable Finals in Proto-Sino-Tibetan  Randy J. LaPolla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ni (Mirish) Branch of Tibeto-Burman  Ja
ckson T.-S. Sun
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二分
汉官休假杂考  廖伯源
宋代同居制度下的所谓「共财」  柳立言
董其昌〈婉娈草堂图〉及其革新画风  石守谦
「心即理」说的动摇与明末清初学风之转变  王泛森
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专化游牧业的起源  王明珂
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三分
殷虚地上建筑复原第六例──兼论甲十三基址与示  石璋如
史记晋世家补注  陈
刘氏《论语正义》成书考  陈鸿森
《清史稿‧地理志》府州厅县职官缺分繁简订误  刘铮云
解读清末在台湾撰作的善书《觉悟选新》  宋光宇
集刊第六十五本第四分
马王堆汉墓帛书「禹藏埋胞图」笺证  李建民
从汉代郎将职掌之发展论官制演变的一些特征  廖伯源
北宋吴越钱家婚宦论述  柳立言
广东摧锋军──南宋地方军演变的个案研究  黄宽重
什么是民族:以羌族为例探讨一个民族志与民族史研究上的关键问题  王明珂
论兰屿雅美族的社会组织:从当地人的一组概念 Nisoswan (水渠水源) 与 Ikauipong d
o soso (喝同母奶) 谈起  陈玉美
集刊第六十六本第一分
几个闽南语语法成份的时间层次  梅祖麟、杨秀芳
The Case-marking System in Mayrinax, Atayal  Paul Jen-kuei Li
Modals as Verbs in Chinese: A GB Perspective  Jo-wang Lin & Chih-Chen Jane
扎鲁特旗蒙古话音韵  萧素英
古籍中与「函」字有关的训解问题  蔡哲茂
论「古今字」──从用字与造字的观点  陈韵珊
战国至秦的符节──以实物资料为主  陈昭容
集刊第六十六本第二分
陶渊明〈读史述九章〉笺证  (据宋李公焕《笺注》本为底本)  王叔岷
从眉寿到长生──中国古代生命观念的转变  杜正胜
清末广东的赌博与赌税  何汉威
盛唐玄宗朝佛教艺术的转变  颜娟英
集刊第六十六本第三分
明清间美洲白银输入中国的估计  全汉升
东汉晚期的疾疫与宗教  林富士
汉隋之间的「生子不举」问题  李贞德
殷商骨粕系淖笆我帐酢 〕轮儆
傅斯年、胡适与居延汉简的运美及返台  邢义田
集刊第六十六本第四分
殷虚地上建筑复原第七例──论乙一及乙三两个基址  石璋如
试论文字学研究的新方向  李孝定
明代江西兵制的演变  于志嘉
北朝经学的二三问题  陈鸿森
探讨包山楚简在文字学上的几个课题  林素清
论殷墟甲骨文的否定词「妹」  李宗j
On the Utility of the Concepts of Markedness and Prototypes in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rphological Systems  Randy J. LaPolla
汉藏语言的研究和问题  马学良
集刊第六十七本第一分
《元和志》户籍与实际户数之比勘  严耕望
北宋士族妇女的教育  陶晋生
清末广东的赌商  何汉威
转轮王观念与中国中古的佛教政治  康乐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与唐代尊胜经幢的建立──经幢研究之一  刘淑芬
辽西地区专化游牧业的起源──兼论华夏边缘的形成  王明珂
集刊第六十七本第二分
周年代的问题──长期求证的结果及其处理的方法  劳干
公大墓石磬残铭考释  王辉、焦南锋、马振智
探战国到两汉的气候变迁  陈良佐
乙术数与《南齐书‧高帝本纪上》史臣曰章  何丙郁
化接触与物质文化的变迁:以兰屿雅美族为例  陈玉美
集刊第六十七本第三分
ta mai-le bi shizhi and Chinese Phrase Structure  Chih-Chen ane ang
The Tsou Temporal, Aspectual and Modal System Revisited  Elizabeth eitoun
汉唐之间医书中的生产之道  李贞德
明代江西卫所的屯田  于志嘉
集刊第六十七本第四分
Yen t'ieh lun (盐铁论 Discourses on Salt and Iron) as a Historical Source  
Tao Tien-yi
殷墟卜辞语句的形式结构与信息结构  刘克甫
大陆现藏之甲骨文字  胡厚宣
东埔清营试掘报告  邱敏勇、高有德
天主教徒孙元化与明末传华的西洋火炮  黄一农
集刊第六十八本第一分
明代江西卫所军役的演变  于志嘉
从清末刚毅、铁良南巡看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  何汉威
中国古代「禁方」考论  李建民
试探唐代妇女与本家的关系  陈弱水
Coding of Grammatical Relations in Mantauran (Rukai)   Elizabeth Zeitoun
集刊第六十八本第二分
汉唐之间求子医方试探──兼论妇科滥殇与性别论述  李贞德
福建左翼军──南宋地方军演变的个案研究  黄宽重
清初思想趋向与《刘子节要》──兼论清初蕺山学派的分裂  王泛森
东沙岛与南沙太平岛的考古学初步调查  陈仲玉
集刊第六十八本第三分
清初的讲经会  王泛森
秦「书同文字」新探  陈昭容
经幢的形制、性质和来源──经幢研究之二  刘淑芬
集刊第六十八本第四分
读各家释七衡图、说盖天说起源新例初稿  石璋如
门户与中国古代社会  刘增贵
圆仁与唐代巡检  黄清连
拟制血亲与宗族  冯尔康
A Phonetic Study of Tsou  Richard Wright & Peter Ladefoged
集刊第六十九本第一分
思想史中的杜甫  陈弱水
明武职选簿与卫所武官制的研究──记中研院史语所藏明代武职选簿残本兼评川越泰博的
选簿研究  于志嘉
试论先秦汉语的构句原则  刘承慧
Nominal Morphology in Caodeng rGyalrong  Jackson T.-S.Sun
A Data-driven Approach to the Mental Lexicon: Two Studies on Chinese Corpus L
inguistics  Chu-Ren Huang, Kathleen Ahrens, and Keh-jiann C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ation' and 'Sandhi' Tones in a Modular Analysis 
 Zheng-sheng Zhang
集刊第六十九本第二分
试论《太平经》的主旨与性质  林富士
日谱与明末清初思想家──以颜李学派为主的讨论  王泛森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孝经类辨证  陈鸿森
上古音刍议  龙宇纯
官话语音的地域层次及其历史因素  侍建国
集刊第六十九本第三分
〈复性书〉思想渊源再探──汉唐心性观念史之一章  陈弱水
从法律纠纷看宋代的父权家长制──父母舅姑与子女媳婿相争  柳立言
清初思想史中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  王泛森
跨文化知识传播的个案研究──明末清初关于地圆说的争议,  祝平一
集刊第六十九本第四分
长生思想和与头发相关的养生方术  萧[
椅子与佛教流传的关系  柯嘉豪
唐宋食疗概念与行为之传衍──以《千金食治》为核心的观察  陈元朋
隋志所载刘先生《尚书义》作者考  陈鸿森
羌族妇女服饰:一个「民族化」过程的例子  王明珂
集刊第七十本第一分
中国六朝时期的巫觋与医疗  林富士
明堂与阴阳──以《五十二病方》「灸其泰阴泰阳」为例  李建民
南宋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  梁庚尧
通贯天学、医学与儒学:王宏翰与明清之际中西医学的交会  祝平一
郝氏《尔雅义疏》商兑  陈鸿森  
战国燕王戈器铭特征及其定名辨伪问题  林清源
苗瑶语中的早期汉语借字(廪笠)  张 琨
汉藏语言的语音研究和问题  马学良
论司马迁所了解之老子  王叔岷
集刊第七十本第二分
平埔族群风俗图像数据考  杜正胜
清中叶东南沿海的粮食作物分布、粮食供需及粮价分析  王业键、黄莹珏
中国麻风病概念演变的历史  梁其姿
汉魏六朝的乳母  李贞德
明太祖的孔子崇拜  朱鸿林
西夏语的紧元音及其起源  龚煌城
集刊第七十本第三分
汉代书佐、文书用语「它如某某」及「建武三年十二月候粟君所责寇恩事」简册档案的构
成  邢义田
从尹湾汉墓简牍看中国社会的择日传统  黄一农
宋代四明士族人际网络与社会文化活动──以楼氏家族为中心的观察  黄宽重
清高宗《御撰资治通鉴纲目三编》的编纂与重修  何冠彪
女人、不洁与村寨认同:岷江上游的毒药猫故事  王明珂
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新释  周凤五
西周遣器新识──否叔尊铭之启示  张光裕
集刊第七十本第四分
殷虚地上建筑复原第八例兼论乙十一后期及其有关基址与YH251、330的卜辞  石璋如 
睡虎地秦简《日书》「楚除」的性质及其它  李家浩
李峪出土铜器及其相关之问题  高去寻
本刊第六十一至七十本著者姓名索引
Author Index to the Articles of the Bulletin, vol. 61-70
本刊第六十一至七十本目录
集刊第七十一本第一分
汉代画象中的「射爵射侯图」  邢义田
头发、疾病与医疗──以中国汉唐之间的医学文献为主的初步探讨  林富士
试论台湾各时代的哺乳动物群及其相关问题──台湾地区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基础资料之一
(上篇)  陈光祖  
汉语的情态副词:语意内涵与句法功能  汤廷池
集刊第七十一本第二分
中国古代的生食肉类肴馔──脍生  萧[
试论台湾各时代的哺乳动物群及其相关问题──台湾地区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基础资料之一
(下篇)  陈光祖
从词汇运用角度探讨毛公鼎铭文的真伪问题  朱国藩
集刊第七十一本第三分
「圣贤」与「圣徒」:儒教从祀制与基督教封圣制的比较  黄进兴
明末辽东边务喇嘛  李勤璞
先秦主谓间的助词「之」的分布与演变  魏培泉
理雅各英译《书经》及《竹书纪年》析论  刘家和、邵东方
集刊第七十一本第四分
从瓦撒利(Vasari)论「浅平浮雕」(rilievo schiacciato)谈东拿帖罗(Donatello)浮雕创
作的特色  
说中古汉语的使成结构  魏培泉
从古文字材料谈古代的盥洗用具及其相关问题──自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青铜水器自名说
起  陈昭容
郭店简文字例解三则  刘信芳
余英时先生主要著作目录
许倬云先生主要著作目录
集刊第七十二本第一分
从民族史的角度看太武灭佛  刘淑芬
十八世纪滇铜市场中的官商关系与利益观念  邱澎生
「弗」、「勿」拼合说新证  魏培泉
《秦惠文王祷祠华山玉版》新探  周凤五
集刊第七十二本第二分
略论早期道教与房中术的关系  林富士
明代江西卫所屯田与漕运的关系  于志嘉
从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与医疗  李宗j
论殷周金文中以「辟」为丈夫殁称的用法  黄铭崇
郭店楚简〈六德〉笺释  颜世铉
集刊第七十二本第三分
秦简《日书》中的出行礼俗与信仰  刘增贵
十八世纪中国社会中的情欲与身体──礼教世界外的嘉年华会  李孝悌
清季中央与各省财政关系的反思  何汉威
论龟山遗址出土穿孔人齿的意义  李匡悌
黄冈方言文白异序现象初探  汪化云
集刊第七十二本第四分
汉初百年朔闰析究──兼订《史记》和《汉书》纪日干支讹误  黄一农
两淮山水寨:南宋中央对地方武力的利用与控制  黄宽重
明清时代江西卫所军户的管理与军役纠纷  于志嘉
澎湖七美岛史前石器制造场的发现和初步研究  臧振华、洪晓纯
九店楚简《告武夷》重探  周凤五
集刊第七十三本第一分
栾书缶的年代、国别与器主  林清源
中国早期道士的医疗活动及其医术考释:以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记」资料为主的初步
探讨  林富士
一条律文各自解读:宋代「争鹑案」的争议  柳立言
史学与文化思想:司马光对诸葛亮故事的重建【附张元跋】  Hoyt Cleveland Tillma
集刊第七十三本第二分
传钞《老子》古文辑说  徐在国、黄德宽
台湾新石器时代猪的畜养和狩猎──利用牙齿标准区分家猪和野猪的研究  邱敏勇
广东进士赌商刘学询  ()  何汉威
陆希声『道德真经传』の思想と论理  中肼〔
集刊第七十三本第三分
《本草纲目‧火部》考释  李建民
明中叶以来江南市镇的成长趋势与扩张性质  范毅军
文集的史料意义问题举说:并论明儒陈白沙文集的文本差异问题  朱鸿林
论攀附:近代炎黄子孙国族建构的古代基础  王明珂
集刊第七十三本第四分
官方美术文化空间的比较──1927年台湾美术展览会与1929年上海全国美术展览会  颜
国权与民权:晚清的「国民」论述,  沉松侨
〈记洞过水〉非段玉裁所作辨  陈鸿森
格致说的认识论与治平之道  郑再发
睡虎地秦简标题格式析论  林清源
李阳冰篆学探原  李宗j
集刊第七十四本第一分
先秦古籍文句释疑  龙宇纯  
郭店楚墓竹简从「匕」诸字及相关词语考释  袁国华  
唐玄宗〈孝经序〉「举六家之异同释疑──唐宋官修注疏之一侧面  陈鸿森  
元季色目士人的社会网络:以陌倭裳非嗄晔贝行摹 ∠羝羟臁 
明清时代军户的家族关系──卫所军户与原籍军户之间  于志嘉  
人口增长、森林砍伐与明代北京生活燃料的转变  邱仲麟  
集刊第七十四本第二分
殷虚地上建筑复原第九例兼论乙五基址的现象与天象  石璋如
释吝--兼论楚简的用字特征  林素清
望山楚墓卜筮祭祷简文字考释四则  袁国华
元朝怯薛轮值史料考释  洪金富
集刊第七十四本第三分
福建庄边山上层类型彩陶的源流及其与浙南地区的关系  郭素秋
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医学界对中国q疯病情的调查研究  李尚仁
从若干事证检验温庭筠的生年之说  张以仁
唐代校书郎考释  赖瑞和
集刊第七十四本第四分
殷虚地上建筑复原第十例兼述乙六基址及YH005大穴与银河  石璋如
郭店竹书校勘与考释问题举隅  颜世铉
墓幢--经幢研究之三  刘淑芬
王叔岷先生主要著作目录
集刊第七十五本第一分
殷周金文中的亲属称谓「姑」及其相关问题  黄铭崇
「笑疾考」--兼论中国中古医者对喜乐的态度  李贞德
明代中叶太湖以东地区的市镇发展与地区开发  范毅军
集刊第七十五本第二分
允文允武──汉代官吏的一种典型  邢义田
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  陈熙远
明代北京的瘟疫与帝国医疗体系的应变  邱仲麟
金石盟──〈御制天主堂碑记〉与清初的天主教  祝平一
集刊第七十五本第三分
从温词〈归国遥〉「小凤战篦金s艳」句五家注的讨论谈到注解的态度与方法问题  张
广州元妙观考释  黎志添
蒙古《大明永乐帝建造北京城》故事探源  陈学霖
欧洲沉船与明末传华的西洋大炮  黄一农
【 在 regnarts (所思在远道) 的大作中提到: 】
: 《历史Z言研究所集刊》总目(1-75本)
10:18:24 阅读 4571 次
: 根据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网页合并整理
: 集刊第一本第一分
: 发刊辞  蔡元培
: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傅斯年
: 跋唐写本切韵残卷  董作宾
: 释「朱」  商承祚
: 建文逊国传说的演变  胡适
: ...........................
陌生的城市 淋湿的夜
听不懂的语言喧哗过街
※ 来源:?北大未名站 bbs.?[FROM: 162.105.84.17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方孟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