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之变 哪个皇帝变

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 二、从甘露之变看对宦官专权的态度
【字体: &】   
二、从甘露之变看对宦官专权的态度
  中唐时期的弊政很多,宦官专权就是其中之一。发生于大和九年(835)
  十一月的"甘露之变",是宦官专权的弊端积重难返而必然出现的一个悲剧。
  唐代宦官专权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初唐时期,不许宦官参与政事。唐中宗时,大宦宫开始干政。玄宗开元末期,五品以上的宦官达一千余人,其中尤以高力士最受重用。德宗刚愎自用,猜忌大臣、宿将,特别是"奉天之难"以后,将十余万禁军交由宦官指挥,为宦官挟兵权把持废立大权的局面开了方便之门。德宗以后,顺宗。宪宗和敬宗,都是死于宦官之手。
  唐文宗李昂"胜守正嫉恶,以宦者权宠太过,继为祸胎, 元和未拭逆之徒尚在左右,虽外示优假,心不堪之。"①"初,文宗常患中人权柄太盛,自元和、宝历比致宫禁之祸。及王守澄之领禁兵,恃其宿旧,跋扈尤甚。"②"王守澄自长庆已来知枢密,典禁军,作威作福。"③文宗对此深感不安,很想铲除宦官专权这个可怕的祸根。宋"申锡时居内廷,文宗察其忠厚,可任以事。尝因召对,与申锡从容言及守澄,无可奈何,令与外廷朝臣谋去之,且约命为宰相,申锡顿首谢之。未几,拜左丞,逾月,加平章事。申锡素能谨直,宠遇超辈,时情大力属望。"④"申锡既得密旨,乃除工潘为京兆尹,以密旨喻之,[不能谋"⑤民而工守澄及其亲信郑注发觉了宋申锡的密谋,"潜为其备",诬"告宋申锡与漳王谋反"。"漳王凑,文宗之爱弟也,贤而有人望。"⑥宋申锡罢为右庶子,再贬开州司马。文宗本想用宋申锡诛灭宦官,结果反落入宦官的圈套,替宦官除去宋申锡。
  宋申锡冤案发生前后,"国政多专于守澄。"①文宗"思欲芟落本根,以雪雠耻,九重深处,难与将相明言。前与侍讲宋申锡谋,谋之不臧,几成反噬,自是巷伯尤横。因郑注得幸守澄,俾之援训,冀黄门之不疑也。"②李"训既在翰林,解《易》之际,或语及巷伯事,则再三愤激,以动上心。以其言论纵横,谓其必能成事,遂以真诚谋于训、注。自是二人宠幸,言无不从"。
  李"训既秉权衡,即谋诛内竖。"③"时仇士良有翊上之功,为守澄所抑,位未通显。训奏用士良分守澄之权,乃以十良为左军中尉,守澄不悦,两相矛盾。"④"训既作相,以守澄为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罢其禁旅之权"。⑤"大和九年,帝令内养李好古资酞赐守澄,秘而下发,守澄死,仍赠扬州大都督。"⑥① 《旧唐书》卷一六九《李训传》。
  ② 《旧唐书》卷一六七《宋申锡传》。
  ③ 《旧唐书》卷一六九《李训传》。
  ④ 《旧唐书》卷一六七《宋申锡传》。
  ⑤ 《旧唐书》卷一六七《宋申锡传》。
  ⑥ 《旧唐书》卷一六七《宋申锡传》。
  ① 《旧唐书》卷一六九《郑注传》。
  ② 《旧唐书》卷一六九《李训传》。
  ③ 《旧唐书》卷一六九《李训传》。
  ④ 《旧唐书》卷一八四《王守澄传》。
  ⑤ 《旧唐书》卷一六九《李训传》。
  ⑥ 《旧唐书》卷一八四《王守澄传》。
  李"训虽为郑注引用,及禄位俱大,势不两立,托以中外应赴之谋,出注为凤翔节度使。俟诛内竖,即兼图注。"⑦"训欲尽诛宦官,乃与金吾将军韩约、新除太原节度使王潘、新除宁节度使郭行余、权御史中丞李孝本、权京兆尹罗立言谋。其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上御宣政殿,巨僚班定,韩约不奏平安,乃奏曰:'臣当仗廉内石榴树,夜来降甘露,请陛下幸仗舍观之。'"①"上乘软舁出紫宸门,由含元殿东阶升殿,宰相侍臣分立于副阶,文武两班,列于殿前。上令宰相两省官先往视之,既还,曰:'臣等恐非真甘露,不敢轻言。言出,四方必称贺也。'上曰:'韩约妄耶?'乃令左右军中尉、枢密内臣往视之。"②"宦人至仗所,??会风动庑幕,见执兵者,士良等惊,走出,阍者将阖扉,为宦侍叱争,不及闭。训急,连呼金吾兵曰:'卫乘舆者,人赐钱百千!'于是有随训入者。宦人曰:'急矣,上当还内!'即扶辇决罘Q下殿趋,训攀辇曰:'陛下不可去!'士良曰:'李训反!'帝曰:'训不反。'士良手搏训而跪,训压之,将引刀靴中,救至,士良免。立言、孝本领众四百东西来,上殿与金吾士纵击,宦官死者数十人。训持辇愈急,至宣政门,宦人郗志荣L训仆之,辇入东上x,即闭,宫中呼万岁。??会士良遣神策副使刘泰伦、陈君奕等率卫士五百挺兵出,所值辄杀。??杀诸司史六七百人,复分兵屯诸宫门,捕训党千余人斩四方馆,流血成渠。"③"是日,训中拳而仆,知事不济,乃单骑走人终南山,投寺僧宗密。训与宗密素善,欲剃其发匿之,从者止之,乃趋凤翔,欲依郑注。出山,为T镇将宗楚所得,械送京师。至昆明池,训恐入军别受榜掠,乃谓兵士曰:'所在有兵,得我者即富贵,不如持我首行,免被夺取。'乃斩训,持首而行。"④"王涯、贾、舒元舆、李训等四人宰相及王[、郭行余等十一人,尸横阙下,自是权归土良与鱼弘志。"对于"甘露之变",历来毁誉不一,陈寅恪先生评价说:"此甘露事变之一幕悲剧也。当时中央政权寄托于皇帝之一身,发号施令必用其名义,故政权之争,其成败关键在能否劫持皇帝一人而判定。夫皇帝之身既在北军宦官掌握之内,若不以南衙台府抱关游徼敌抗神策禁旅,则当日长安城中,将用何等兵卒与之角逐乎?此甘露变后所以仅余以藩镇武力对抗阉寺北军之唯一途径,??在大和之前即永贞之时,王叔文尝谋夺阉寺兵柄,举用范希朝韩泰,卒无所成,况文宗朝宦宫盘踞把持之牢固更有甚于顺宗时者乎?"②这种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刘禹锡对当时宦官专权现象一直持反对的态度,他对文宗朝谋杀宦官之事是很关心的。大和五年,刘禹锡在京师任礼部郎中兼集贤学士时所发生的宋申锡冤案,是"甘露之变"这一悲剧的前奏。他在《唐故宣歙池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赠左散骑常侍王公神道碑》中提及此事,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悲愤,"会宋丞相坐狷直,为飞语所陷,抱不测之罪。大僚进言无益,公率谏官数辈,日晏伏x,上为不时开便殿。公于旅⑦ 《旧唐书》卷一六九《李训传》。
  ① 《旧唐书》卷一八四《王守澄传》。
  ② 《旧唐书》卷一六九《李训传》。
  ③ 《新唐书》卷一七九《李训传》。
  ④ 《旧唐书》卷一六九《李训传》。
  ① 《旧唐书》卷一八四《王守澄传》。
  ②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
  进中独感激雪涕居多。由是上怒稍解,得从轻比。"刘禹锡所云宋申锡"为飞语所陷",说明他无罪而被王守澄诬告陷害;无罪而"抱不测之罪",说明王守澄在法而独断专权;无罪而遭贬,说明文宗屈服于王守澄的淫威。刘禹锡对王质不怕得罪宦官,营救宋申锡的行为表示赞扬和敬佩。
  宋申锡事件后不久,刘禹锡由礼部郎中、集贤学士出为苏州刺史。他赴苏州刺史任途经洛阳时与白居易相会,《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诗中有"东隅有失谁能兔,北史之言岂便无。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等句,观其诗意,也隐含着刘禹锡对宋申锡事件的看法。宋申锡谋杀以王守澄为首的宦官的计划未能成功,但失之东隅,谁也难免,北叟关于祸福相互倚伏的话,并非谎言。既然尚能振臂高呼一掷,怎么知道掌下就不能获得头彩的大胜呢?刘禹锡由此说明从失败向成功转化是可能的。
  "甘露之变"的核心人物李训,在事败之后曾去终南山投奔寺僧宗密,而宗密也是刘禹锡的好友。其《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诣河南尹白侍郎》云: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东泛沧江寻古迹,西归紫阁出尘喧。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经相对翻。
  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大和"五年,除河南尹。七年,复授太子宾客分司。"可见,刘诗于大和六年(832)左右在苏州作。当时,宗密禅师从苏州回南山草堂寺,刘禹锡写此诗介绍宗密去拜访正任河南尹的白居易。
  据《宋高僧传》卷六《义解篇第二之三?唐圭峰草堂寺宗密传》云:"释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本豪盛,少通儒书,欲十世以活生灵,负俊才而随计吏。"可见宗密是个有政治抱负的和尚。又据《旧唐书?李训传》载,"仇士良以宗密容李训,遣人缚入左军,责以不告之罪,将杀之,宗密怡然曰:'贫僧识训年深,亦知反叛。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不爱身命,死固甘心。'中尉鱼弘志嘉之,奏释其罪。"又可见宗密同情李训等人谋诛宦官、临危不惧的气慨。刘禹锡与宗密交游,反映出他们共同的政治倾向。
  据《旧唐书?令狐楚传》记载,大和九年"十一月,李训兆乱,京师大扰。训乱之夜,文宗召右仆射郑罩与楚宿于禁中,商量制敕,上皆欲用为宰相。楚以王涯、贾谏冤死,叙其罪状浮泛,仇士良等不悦,故辅粥之命移于李石。乃以本官领盐转运等使。"王涯、贾等人并未参与"甘露之变",但也被仇士良统帅的禁军杀害,令狐楚对此深表痛惜和同情,因而在所写的敕文中"浮泛"地叙其"罪状",引起仇士良等宦官的不满,以李石代替令狐楚当了宰相。
  刘禹锡在《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中,评价此事时写道:"大和九年冬十一月,京师有急兵起,上方御正殿,即日还宫。是夕,召公决事禁中,以见事傅古义为对。其词说切,无所顾望。上心嘉之。"这一段话,是刘禹锡记载"甘露之变"的重要材料。在当时宦官气焰嚣张的情况下,刘禹锡敢于写下这一段话,是难能可贵的。将这段话与史书对照,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几点:第  
  一、《旧唐书》称"甘露之变"为"李训兆乱",刘禹锡称之为"京师有急兵起",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的态度。刘禹锡是同情和理解李训采取不得己的冒险行动谋诛宦官,而谴责宦官大杀朝官的。
  第  
  二、刘禹锡说,"甘露之变"后,令狐楚对答文宗,"其词谠切,无所顾望"。这是对令狐楚的很高评价。《旧唐书》不载"其词",《新唐书》只载三句:"文宗夜召楚与郑罩人禁中,楚建言:'外有三司御史,不则大臣杂治,内仗非宰相系所也。'帝颔之。"①从这三句话看出,令狐楚对于宦官擅权是不满的。
  第  
  三、刘禹锡用"上心嘉之"四字,表明文宗赞成令狐楚"无所顾望"的"谠切"之词,这也就暗示后人:文宗是赞成李训等人发动谋诛宦官的"甘露之变"的。
  可悲的是文宗虽不甘心自己充当宦官的傀儡,一心想摆脱完全被宦官所挟持的困境,但由于宋申锡、李训秉承文宗之意谋诛宦官的计划都未能成功,文宗之身仍在北军宦官掌握之中,只得感叹自己受制于家奴,比周赦王、汉献帝两个亡国之君还不如。文宗在"甘露之变"时虽在仇士良面前大呼"训不反",但在事败之后又不得不屈服于宦官的压力,默认李训、郑注谋反,并发布敕文,通报了他们的罪状。刘禹锡当时作为同州刺吏,也不得不写了《贺果斩郑注表》、《贺德音表》等官样文章。如《贺德音表》云:"一昨李训、郑注等,敢有逆心,兼连凶党。陛下睿谋神断,左右协同。顷刻之间,扫除已定。"但在作了这些表态之后,又提醒文宗"言念正刑之外,或有诠误之徒。??非同谋者一切不问,未结正者三有从宽。合生之伦,普天同感。"从刘禹锡所上的这两个《表》中可以看出,他对泉斩"逆贼郑注"、李训一事,虽不能不说"凡在人臣,不胜庆快"的官话,但寄予了"贵使下情尽达"的愿望。
  《杜阳杂编》卷中记载:"大和九年,诛王涯、郑注后,仇士良专权恣意,上颇恶之。或登临游幸,虽百戏骈罗,未尝为乐。往往膛目独语,(《唐诗纪事》卷二《文宗》作:'须杀此辈,令我君臣间绝。')左右莫敢进问。
  因题诗曰:'辇路生春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刘禹锡《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挽歌三首》中"《秋风》词尚新"句即用汉武帝作《秋风》词事,哀悼文宗"甘露之变"后的抑郁。
  关于李训、郑注的为人,历来褒贬不一。"甘露之变"后,文宗与宰相李石、李固言、郑罩称:"训禀五常性、服人伦之教,不如公等,然天下奇才,公等弗及也。"①而李德裕认为:"训曾不得齿徒隶,尚才之云!"《新唐书》说"李训浮躁寡谋,郑注斩斩小人","训因王守澄以进,此时出入北军,若以上意说诸将,易如靡风,而返以台、府抱关游檄抗中人以搏精兵,其死宜哉!"②李德裕之言,挟私嫌,不足信;欧阳修、宋祁以成败论人,也不是公允之论。
  陈寅恪先生曾指出:"李训、郑注所以能异于宋申锡,几成扫除阉寺之全功者,实在利用阉寺中自分党派,如王守澄与仇士良、韦元素等之例是也。
  又当时牛李党人各有其勾结之中官,训、注之进用本皆由于阉寺,故能悉其隐秘,遂欲同时一举将阉寺及士大夫诸党派俱排斥而尽去之也。"③这种分析是深刻的。郑注、李训之进用本得力于王守澄。据《旧唐书?李训传》记载,① 《新唐书》卷一六六《令狐楚传》。
  ① 《新唐书》卷一七九《李训等传赞》。
  ② 《新唐书》卷一七九《李训等传赞》。
  ③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
  王守澄"以注之药术,训之《易》道,合荐于文宗。"郑注、李训都由于先得幸于宦官,进而有宠于文宗,"又探知帝旨,复以除宦官谋中帝意。"①应当说,不管郑注、李训个人动机如何,他们秉承文宗的旨意,以诛灭宦官为己任,在客观上起了积极的社会政治作用。刘禹锡正是在这一点上支持和同情"甘露之变"。
  中唐时期,宦官在朝廷知枢密,典禁军,在地方任监军使,不仅掌握了政治权力,而且控制了军权。宦官同门阀士族地主相勾结,欺上凌下,鱼肉百姓,无恶不作,还往往在军队中制造分裂,煽动叛乱。如大和四年(830)
  的兴元叛乱就是由宦官杨叔元一手造成的。据《旧唐书?李绦传》载,宪宗时曾任宰相的李绛,多次与宦官吐突承璀作斗争,为宦官所嫉恨。"文宗即位,征为太常卿。二年,检校司空,出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三年冬,南蛮寇西蜀,诏征赴援。终于本道募兵千人赴蜀,及中路,蛮军已退,所募皆还。兴元兵额素定,募卒悉令罢归。四年二月十日,绛晨兴视事,召募卒,以诏旨喻而遣之,仍给以凛麦,皆快快而退。监军使杨叔元贪财怙宠,怨绛不奉己,乃因募卒赏薄,众辞之际,以言激之,欲其为乱,以逞私憾。募卒因监军之言,怒气益甚,乃噪聚趋府,劫库兵以入使衙。绛方与宾僚会宴,不及设备。??绛乃为乱兵所害"。这就是说,山南西道监军使、宦官杨叔元煽动一部分新招募的士兵闹事,杀害了李绛。
  兴元军乱,杀节度使李绦,文宗以温造"气豪嫉恶,乃授检校右散骑常侍、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造辞赴镇,以兴元兆乱之状奏之,文宗尽悟其根本,许以便宜从事。"②于是,温造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扑火这次叛乱,"围兵齐奋,其贼首教练使丘铸等并官健千人,皆斩旨于地,血流四注。监军杨叔元在座,遽起求哀,拥造靴以请命,遣兵卫出之,以俟朝旨。
  敕旨配流康州。"①温造平定兴元叛乱,是对宦官势力的沉重打击。刘禹锡对于这一胜利给予热情的赞美,其《美温尚书镇定兴元,以诗寄贺》云:旌旗入境犬无声,戮尽鲸筑汉水清。从此世人开耳目,始知名将出书生。
  刘禹锡在《祭兴元李司空文》中,有"阴谋密构,凶党千辈,如嗾群犬,以逼驺虞"的句子,把杨叔元的党羽比作"群犬",表示出对宦官势力的极大憎恨。
  刘禹锡还在一些政治寓言诗中,运用嘻笑怒骂、冷嘲热讽的手法,把权宦比作利嘴伤人的"夜蚊","鹰隼仪形蝼蚁心"的飞鸢,主张给以严厉打击。其《聚蚊谣》云:沉沉夏夜闲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嘈然H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露花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看不得。我驱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① 《旧唐书》卷一八四《王守澄传》。
  ② 《旧唐书》卷一六五《温造传》。
  ① 《旧唐书》卷一六五《温造传》。
  这首诗作于"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滴朗州时期。诗的前四句,形象地描绘了饕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神态;接着的四句,深刻地揭露了饕蚊害人的罪恶和残暴凶狠的本性;再下四句,写作者蔑视饕蚊并同蚊群展开巧妙的斗争;最后两句,指出饕蚊很快就会灭亡的命运。"永贞革新"是被大宦官俱文珍等人扼杀的,诗中的蚊群显然是影射"永贞革新"时期的政敌的。他们造谣惑众,暗中伤人,类似蚊群。刘禹锡描绘蚊群的丑恶形象,实际上是对那些卑鄙如饕蚊的政敌的有力鞭挞。
  《飞鸢操》也是刘禹锡被贬朗州期间写的一首讽刺以宦官为代表的腐朽大官僚的寓言诗。其诗曰:鸢飞杏杏青云里,鸢呜萧萧风四起。旗尾飘扬势渐高,箭头砉划声相似。长空悠悠雾日悬,六翮不动凝飞烟。游翔雁出其下,庆云清景相回旋。忽闻饥乌一噪聚,瞥下云中争腐鼠。腾音砺吻相喧呼,仰天大赫疑鸩雏。畏人避大投高处,俯啄无声犹屡顾。青鸟自爱玉山禾,仙禽徒贵华亭露。朴V危巢向莫时,吮ジ苟卓葜ΑS瓮击庵猓芩橛鸱秩瞬槐
  天生众禽各有类,威凤文章在仁义。鹰隼仪形缕蚁心,虽能戾天何足贵!
  《飞鸢操》隐括了《庄子》中惠子相梁的寓言故事,塑造了一个飞扬跋扈的飞鸢形象,揭露了飞鸢凶残、贪婪的本性和龌龊、卑鄙的灵魂。诗中首先刻画了飞鸢的外形:回翔云宵,d雁尽出其下,显出至高无上的地位;旗尾飘扬,六翮不动,煞是道貌岸然;鸢鸣萧萧,风声四起,确乎威风凛凛。但是,飞鸢一听到饥饿的鸟鸦噪聚,就从云端直冲下来抢夺腐鼠,表现出贪得无厌的本性。飞鸢心胸狭隘,怀疑g雏与己争食,仰天大喊大叫,面貌可惜。腐鼠到手,既怕人又避犬,躲往高处,俯首啄食时还频频四顾,显得十分狠琐。
  当暮色降临时,鸯填满肚子飞回老巢,松着翅膀蹲在枯树枝上。游童一弹,飞鸢就胸碎毛落,逃脱不了可悲的下场,人们却不为它感到怜惜。天下的禽鸟有不同的种类,端庄的凤凰羽毛五彩缤纷而性格仁义,飞鸢只是有着鹰隼威武的外形而心地却象蝼蚁一样的卑微,虽然能飞到天上又有什么可贵呢?
  这对当时身居高位而无恶不作的宦官专权现象作了尖锐的讽刺,表达了作者的愤怒之情。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旨在丰富、交流和传递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相关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相关内容,任何个人团体不得转作商业用途。如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唐朝历史事件之甘露之变
唐朝历史事件之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是唐朝文宗大和九年(835年)谋诛宦官失败,反被宦官酿成大屠杀的一次事变。
  唐代后期,宦官擅权专政达到了极点。文宗即位后,即企图惩治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八年秋季,文宗提升李训为宰相;又任命郑注为凤翔节度使,作为京师外援,逐步开始打击宦官。
  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于紫宸殿时,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李训等建议皇帝宜亲往观看。文宗乃命宦官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志弘(一作弘志)等,带领宦官去察看。仇士良等至左金吾仗院时,发现两廡幕后埋伏了武装士兵,慌忙奔回。李训等本想以观看甘露为名,将宦官诱至金吾仗院,一举而歼灭之。这个计划失败,宦官迫使文宗乘软舆入东上匼门。朝臣一时惊散。李训见事不济,出宫单骑走入终南山佛寺中。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不明真相,退到中书省等候文宗召见。
  宦官挟持文宗退入后宫后,立即派遣神策军500人,持刀出东上匼门,逢人即杀,死者六七百人。接着关闭宫城各门搜捕,又杀千余人。李训、郑注等人被杀并遭族诛,更多的人被牵连而死。经过这次宦官的大屠杀,朝班几乎为之一空。从此宦官更加专横,凌逼皇帝,蔑视朝官,文宗因此郁郁而死。
  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为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宦官时代的开始。&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唐朝的宦官势力,直到在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大杀宦官后,才终告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也因朱温建后梁篡位而灭亡。
日一二三四五六
贾云哲现在的样子(右)当年的东儿  贾云哲现在的样...
朴海镇宝儿朴海镇宝儿吃饭被拍  朴海镇老婆  朴海...
  柳岩不照雅照片原图  图片中,柳岩薄纱遮胸,大...
  王二妮婚纱照曝光  近日,王二妮受邀参加《非常...
  陈冠希事件完整照片  陈冠希艳照门  2008新年...
    露露在人们的视野中一个以无底线脱、无下限露...囚禁皇帝屠杀朝臣:解密甘露之变与唐朝宦官历史
较昨日:0名
搜狐我来说两句官方微博和微信
精彩评论 尽在掌握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甘露之变对晚唐文人影响研究,中..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甘露之变对晚唐文人影响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露之变标志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