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宾c语言常用函数语言

本刊其他文章
生活化语文教学的“魂灵”
◆ 江苏省泰州中学 周 涛周 涛:中学一级教师,生活化语文工作室核心成员之一,泰州市市直教学新秀,发表专业教研论文10余篇,个人编纂的校本课程获泰州市校本课程评比第一名。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5-04近几年来,一直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实践董旭午老师的“生活化语文教学”,也有幸成为他的团队中的一员。通过研究和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化语文教学之“魂灵”所在。一、坚守语文姓语的“魂灵”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定义,内涵仍很笼统,并没有揭示出中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独特的本质属性。其实,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而言,语文实质上就是教师教在校中小学生学好母语、学会做人,掌握运用母语的本领。语文学科即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与学课程的总合。语文教学即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科书及其语言内容所进行的一系列教与学的(包括合理拓展的)活动。语文、语文学科、语文教学等的定义必须归位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教与学的这个实际,必须能够揭示中小学语文学科的特质。语文回归到了这个本真,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也就回归了本真,语文教学的本务也就自然本真、简约和务实了。语文教学的本务就是教学生学好和会学语文,掌握好运用母语进行思维、表达、交际等的本领(具体包括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与素养)。董旭午老师是这样认为的,他更是这样去实践。他的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核心层、对接总结层、辅助拓展层、自主历练层,至少有七成的教学活动都是紧扣着“语文姓语”来进行的,尤其是核心层与自主历练层。核心层的“十二教”中有“九教”与语文教学的本务直接有关;自主历练层更是全都扣住语言表达历练以及语言规范运用。可见,“语文姓语”这一理念早已自然无痕地融入到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和诸多环节之中了,可谓始终坚守住了语文、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本质与规律。受他的这一观念的影响,我也坚持把课堂教学的本务定位于教学生真正体悟到课文何以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运招用技的奥妙上,用教课文来达成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现世界和表达自我的教学目的。比如,教杜甫的《兵车行》。诗为什么由“车辚辚,马萧萧……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个出征送别的场景起笔?诗又为什么要再写“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生男埋没随百草”一大段?诗人为什么不肯参与进去,假托“过者”和“长者”与“行人”对话,而自己却远远地躲在幕后?诗人又为何两次运用夸张修辞(指“哭声直上干云霄”和“边亭流血成海水”两句)?其实,这样的布局谋篇、运用修辞无外乎为了突出战争的残酷以及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之深之重,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愤怒、不满和控诉。再有,诗人远远地躲在幕后,则是为了突出诗的内容的真实性,即诗人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的,藉以突出场面的惊心动魄、撕心裂肺、催人下泪。教学时,我就抓住这首诗的这几个特质点,引导、启发学生走进作者生活,深入课文生活,回归生活情理,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淀来深入体验、联想、感受、思考,进而真切地感悟到诗人这样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妙处。不仅如此,我还引导、启发学生深入品味、思辨“归来头白还戍边”一句中“还”字的真味,品尝到“突出战争给百姓个人带来的灾难”这个真滋味;品味、探究“牵衣顿足拦道哭”这句诗中“牵衣”“顿足”“拦道”“哭”可否随意排列,真正品嚼到一词比一词重,藉以突出场面的惨烈、百姓的无奈与悲愤的真滋味。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体悟到了诗人这样遣词造句的奥妙。生活化语文教学就是这样坚守语文姓“语”这个灵魂的。二、培育学生自觉学语文的“魂灵”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回归生活情理,关注读者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生活,链接教师自己的生活,就是为了把知识教活,充分激发起学生活学学活的情趣和热情,并且长期保持不衰减,从而形成一种热爱学语文的自觉。有了这种自觉,学生才会终身自觉、智慧地学语文、用语文,并自觉地同不敬畏、不尊重甚至糟蹋母语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和促进母语的规范与健康。在赏析杜甫诗《客至》时,我先带学生一起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喜崔明府相过——很高兴崔明府(县令)来看望我。一个“喜”字奠定了全诗喜悦高兴的感情基调。鉴赏此诗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时,我问学生一个问题:“无兼味”“只旧醅”与“喜”有何关联?学生一时间懵了,因为书下注解给出的信息是“因为离市镇较远,盘中的菜很简单;因为家里贫寒,只能用隔年的酒招待:表明了诗人对朋友的歉疚。”于这样的歉疚之中,那么喜从何来呢?于是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体验等谈谈待客之道,特别是自己家里招待亲戚朋友时的情况。比如去大饭店花费较多,该请什么样的客人?下小馆子吃家常菜,该请什么样的客人?还有自己和一帮朋友聚餐一般会在哪里?学生马上就来了兴致,七嘴八舌议论开来,“宴请常年不走动的亲戚朋友一般要去大饭店,显得隆重”,“经常走动、关系比较近的亲戚朋友一般就吃点家常菜或特色菜”,“自己的朋友兄弟就直接去肯德基等快餐店”,等等。然后我引导学生将这种生活经验迁移到这首诗歌中来:杜甫用简单粗糙的酒菜招待崔明府,一方面固然有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与崔明府之间关系不一般,大家都不看重酒菜档次,更在乎的是好友叙旧的那种热乎劲,那份真情实意。讲完这首诗之后,在教学反馈中,不少学生还意犹未尽地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其他诗歌来验证。比如有同学举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为例,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可见招待的规格是杀鸡为菜,主餐是小米饭,而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明诗人不经常来,差不多一年才来一两次,所以接待规格当然高了。还有同学举《论语》为例,荷蓧丈人招待子路,“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之,见其二子焉”,文中荷蓧丈人与子路完全是萍水相逢,之前没有任何交集交情,尽管“道不同”,但执宾主礼仪还是丝毫不差的,“杀鸡为黍”尽其所能招待子路。生活化语文就是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语文教活学活,教得智慧有趣,学得也智慧有趣,直至变成了一种生活化的自觉。自觉地品嚼字词、探究布局谋篇和运招用技,自觉地摘录名句、概括提炼,自觉地思辨、感悟并积累个性化素材,自觉地进行表达历练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了。总之,只有产生兴趣、拥有智慧,学生才有可能逐渐形成自觉;只有生活化地持之以恒,才有可能不断固化和提升这种自觉。三、发育学生心志的“魂灵”课堂历练语言,如做课堂笔记、随堂作业,规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语言;课文教学坚持深入作者生活和主人公生活,与之进行真正的心灵对话,不人云亦云;坚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可思辨点,独立思辨,自助发育自主精神、独立人格、健全心理;长期坚持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想象和联想的机会和平台,做想象和联想的课堂作文,自助发育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后指导、督检学生长期坚持做“青春文摘”,写“成长随笔”,在这种的读写和思辨的过程中消化、吸收和升华。这些都是生活化语文背景下发育学生心志的好方法和好途径,我一直都在像董老师那样实践着,在与学生一道健康成长着。下面提供一个案例:有一次,我提供给学生一则时事材料,引导学生从语文的角度进行思辨:日下午5时30分,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事件发生的前几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了十八个路人,第一个人,一名白衣深色裤男子,左右张望后,径直从小悦悦脚边经过;第二个人,摩托车男,看了一眼躺在正前方的小悦悦,一拐弯绕过离开;第三个人,浅色长袖衣服男,一直盯着小悦悦,然后像躲着走,越来越远……十八个人或是视而不见,或是看两眼然后离开。最后,第十九位路人一位拾荒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这则材料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我要求学生在周记中明确分析角度,展开语文联想,并给出解决方案:你会怎么做?聚焦于“路人冷漠”。很多学生都认定小悦悦事件是个典型代表,表明当今社会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不少人人性泯灭、道德沦丧!更说明了病态的社会、炎凉的世态和麻木的良知!有学生联想到了课文中屠格涅夫的《乞丐》,“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就算自己不能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哪怕是精神上的力所能及的关心也是必须的啊。一个人不能总顾着自己的利益,一切以利益出发,甚至为了利益不惜任何代价。这样的人是否有扪心自问过,是否问心无愧?有学生提出一个疑问:如果说整个社会都道德滑坡,那为什么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拾荒者陈阿姨会出手救人呢?她代表了道德高度吗?与拾荒者相比,十八个路人肯定要在物质上优裕很多,似乎物质财富与人性温暖成反比了,越富有的人越冷漠,越没有人情味,因为他们将情感道义纳入到物质生活的风险评估和价值换算中了,他们的精神和价值难免发生左右摇摆。而这种左右摇摆发生在作为社会主流的物质殷实阶层,无疑加快了这种人性悲凉的弥漫和扩散。拾荒阿姨维系了道德的脸面,却无法推动人性的复苏和道义的觉醒。拾荒阿姨的笃定,反衬出物质富有者们精神价值的左右摇摆。但是,对于社会而言,不能任由这种冷漠和懦弱将世界变成情感道德的荒漠,只有将作为社会主流的物质所有者从生活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情感道义不再成为平衡生活的负累,才能释放出他们的热情和温暖。也有学生说,十八个路人之所以会冷漠走开,很多程度上是怕被“讹上”,毕竟社会上曾出现过类似“南京彭宇案”“许云鹤案”等冤假错案,已经让热心助人未必善有善报,见义勇为却被反口诬赖的结局深入人心。热心人做好事后却被诬陷,被“负全责”,这让后来者有了前车之鉴,不敢贸然出手救人。一个人做事时往往会衡量一件事对他有没有坏处。所以,某种意义上,人心的冷血、道德的沦丧,只是公民不安全感爆棚的最终结局,由“果”用力改变“因”,难免有南辕北辙之忧。因为造成这种不安全感的,是社会体制、法制、保障机制的不健全。等到全社会都来为热心人撑腰的那一天,相信将不会有人在小悦悦面前绕行。这样七嘴八舌的讨论,无疑潜移默化地滋润并发育学生的心志。同时,在学习中思辨、成长,在成长中体验、思辨,在待人接物中落实、践履,则更会使学生的心志在拷问中获得提升。这样的课堂思辨,是有益的语言训练,是课内外的融通,是对课本教学的有益补充,更是激发学生兴趣,发育学生心志的好办法和好途径。生活化语文教学是最语文的,也是最人文的。教学生学好语文是它的本务和前提,教学生自觉立魂树人则是它的终极理想。一句话,始终不渝地坚守“语文姓语”、培育学生自觉、发育学生心志是生活化语文教学的“魂灵”。做有魂灵的语文教师,教有魂灵的语文,生活化语文教学应该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编辑:赵悦)
网友评论 生活化语文教学的“魂灵”生活化语文教学的“魂灵”
江苏省泰州中学 周涛
近几年来,一直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实践董旭午老师的“生活化语文教学”,也有幸成为他的团队中的一员。通过研究和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生活化语文教学是有其“魂灵”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坚守语文姓语的魂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定义,内涵仍很笼统,并没有揭示出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独特的本质属性。其实,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而言,语文实质上就是教师教在校中小学生学好母语、学会做人,掌握运用母语的本领所凭依的教科书及其语言内容。语文学科即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与学课程的总合。语文教学即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科书及其语言内容所进行的一系列教与学的(包括合理拓展的)活动。语文、语文学科、语文教学等的定义必须归位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教与学的这个实际,必须能够揭示中小学语文学科的特质。语文回归到了这个本真,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也就回归了本真,语文教学的本务也就自然本真、简约和务实了。语文教学的本务就是教学生学好和会学语文,掌握好运用母语进行思维、表达、交际等的本领(具体包括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董旭午老师是这样认为的,他更是这样去实践。他的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核心层、对接总结层、辅助拓展层、自主历练层,至少有七成的教学活动都是紧扣着“语文姓语来”进行的,尤其是核心层与自主历练层。核心层的“十二教”中有“九教”与语文教学的本务直接有关;自主历练层更是全都进扣住语言表达历练以及语言规范运用。可见,“语文姓语”这一理念早已自然无痕地融入到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和诸多环节之中了,可谓始终坚守住了语文、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本质与规律。
受他的这一观念的影响,我也坚持把课堂教学的本务定位于教学生真正体悟到课文何以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运招用技的奥妙上,用教课文来达成教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表现世界和表达自我的教学目的。
比如,教杜甫的《兵车行》。诗为什么由“车辚辚,马萧萧……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个出征送别的场景起笔?诗又为什么要再写“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生男埋没随百草”一大段?诗人为什么不肯参与进去,假托“过者”和“长者”与“行人”对话,而自己却远远地躲在幕后?诗人又为何两次运用夸张修辞(指“哭声直上干云霄”和“边亭流血成海水”两句)?其实,这样的布局谋篇、运用修辞无外乎为了突出战争的残酷以及给黎民百姓带来灾难之深之重,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愤怒、不满和控诉。再有,诗人远远地躲在幕后,则是为了突出诗的内容的真实性,即诗人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的,藉以突出场面的惊心动魄、撕心裂肺、催人下泪。教学时,我就抓住这首诗的这几个特质点,引导、启发学生走进作者生活,深入课文生活,回归生活情理,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淀来深入体验、联想、感受、思考,进而真切地感悟到诗人这样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妙处。不仅如此,我还引导、启发学生深入品味、思辨“归来头白还戍边”一句中“还”字的真味,品尝到“突出战争给百姓个人带来的灾难”这个真滋味;品味、探究“牵衣顿足拦道哭”这句诗中“牵衣”“顿足”“拦道”“哭”可否随意排列,真正品嚼到一词比一词重,藉以突出场面的惨烈、百姓的无奈与悲愤的真滋味。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体悟到了诗人这样遣词造句的奥妙。生活化语文教学就是这样坚守语文姓“语”这个灵魂的。类似的教学案例很多,这里就不再赘例了。总是,如此教读课文,颇感师生都获益多多。
二、培育学生自觉的魂灵
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回归生活情理,关注读者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生活,链接教师自己的生活,就是为了教给方法和规律,也是为了活教教活,充分激发起学生活学学活的情趣和热情,并且长期保持不衰减,从而形成一种热爱学语文的自觉。有了这种自觉,学生才会终身自觉、智慧地学语文、用语文,并自觉地同不敬畏、不尊重甚至糟蹋母语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和促进母语的规范与健康。
在赏析杜甫诗《客至》时,我先带学生一起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喜崔明府相过——很高兴崔明府(县令)来看望我。一个“喜”字奠定了全诗喜悦高兴的感情基调。鉴赏此诗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时,我问学生一个问题:“无兼味”“只旧醅”与“喜”有何关联?学生一时间懵了,因为书下注解给出的信息是“因为离市镇较远,盘中的菜很简单;因为家里贫寒,只能用隔年的酒招待:表明了诗人对朋友的歉疚。”于这样的歉疚之中,那么喜从何来呢?于是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体验等谈谈待客之道,特别是自己家里招待亲戚朋友时的情况。比如去大饭店花费较多,该请什么样的客人?下小馆子吃家常菜,该请什么样的客人?还有自己和一帮朋友聚餐一般会在哪里?学生马上就来了兴致,七嘴八舌议论开来,“宴请常年不走动的亲戚朋友一般要去大饭店,显得隆重”,“经常走动、关系比较近的亲戚朋友一般就吃点家常菜或特色菜”,“自己的朋友兄弟就直接去肯德基等快餐店”,等等。然后我引发学生迁移这种生活经验到这首诗歌中来,杜甫用简单粗糙的酒菜招待崔明府,一方面固然有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与崔明府之间关系不一般,大家都不看重酒菜档次,更在乎的是好友叙旧的那种热乎劲,那份真情实意。讲完这首诗之后,在教学反馈中,不少学生还意犹未尽地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其他诗歌来验证。比如有同学举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为例,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可见招待的规格是杀鸡为菜,主餐是小米饭,而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明诗人不经常来,差不多一年才来一两次,所以接待规格当然高了。还有同学举《论语》为例,荷蓧丈人招待子路,“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之,见其二子焉”,文中荷蓧丈人与子路完全是萍水相逢,之前没有任何交集交情,尽管“道不同”,但执宾主礼仪还是丝毫不差的,“杀鸡为黍”尽其所能招待子路。生活化语文就是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语文教活学活,教得智慧有趣,学得也智慧有趣,直至变成了一种生活化的自觉。自觉地品嚼字词、探究布局谋篇和运招用技,自觉地摘录名句、概括提炼,自觉地思辨、感悟并积累个性化素材,自觉地进行表达历练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了。总之,只有产生兴趣、拥有智慧,学生才有可能逐渐形成自觉;只有生活化地持之以恒,才有可能不断固化和提升这种自觉。
三、发育学生心志的魂灵
课堂历练语言,如做课堂笔记、随堂作业,规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语言;课文教学坚持深入作者生活和主人公生活,与之进行真正的心灵对话,不人云亦云;坚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可思辩点,独立思辩,自助发育自主精神、独立人格、健全心理;长期坚持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想象和联想的机会和平台,做想象和联想的课堂作文,自助发育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课后指导、督检学生长期坚持做“青春文摘”,写“成长随笔”,在这种的读写和思辩的过程中消化、吸收和升华。这些都是生活化语文背景下发育学生心志的好方法和好途径,我一直都在像董老师那样实践着,在与学生一道健康成长着。这些就不再赘例了,下面我仅提供一个案例:
有一次,我曾提供给学生一则时事材料,引发学生从语文的角度进行思辩: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两次,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事件发生的前几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了十八个路人,第一个人,一名白衣深色裤男子,左右后,径直从小悦悦脚边经过;第二个人,摩托车男,看了一眼躺在正前方的小悦悦,一拐弯绕过离开;第三个人,浅色长袖衣服男,一直盯着小悦悦,然后像躲着走,越来越远……十八个人或是视而不见,或是看两眼然后离开。最后,第十九位路人一位拾荒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小悦悦在军区陆军总医院,消失,已接近。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这则材料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我要求学生在周记中明确分析角度,展开语文联想,并给出解决方案:你会怎么做?
聚焦于“路人冷漠”。很多学生都认定小悦悦事件是个典型代表,表明当今社会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不少人人性泯灭、道德沦丧!更说明了病态的社会、炎凉的世态和麻木的良知!有学生联想到了课文中屠格涅夫的《乞丐》,“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就算自己不能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哪怕是精神上的力所能及的关心也是必须的啊。一个人不能总是自顾着自己的利益,或算计是否合算,否则是过不了自己的良心关的。
有学生提出一个疑问:如果说整个社会都道德滑坡,那为什么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拾荒者陈阿姨会出手救人呢?她代表了道德高度吗?与拾荒者相比,十八个路人肯定要在物质上优裕很多,似乎物质财富与人性温暖成反比了,越富有的人越冷漠,越没有人情味,因为他们将情感道义纳入到物质生活的风险评估和价值换算中了,他们的精神和价值难免发生左右摇摆。而这种左右摇摆发生在作为社会主流的物质殷实阶层,无疑加快了这种人性悲凉的弥漫和扩散。拾荒阿姨维系了道德的脸面,却无法推动人性的复苏和道义的觉醒。拾荒阿姨的笃定,反衬出物质富有者们精神价值的左右摇摆。但是,对于社会而言,不能任由这种冷漠和懦弱将世界变成情感道德的荒漠,只有将作为社会主流的物质所有者从生活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情感道义不再成为平衡生活的负累,才能释放出他们的热情和温暖。
也有学生说,十八个路人之所以会冷漠走开,很多程度上是怕被“讹上”,毕竟社会上曾出现过类似“南京彭宇案”“许云鹤案”等“冤假错案”,已经让热心助人未必,却被反口诬赖的结局深入人心。热心人做好事后却被诬陷,被“负全责”,这让后来者有了前车之鉴,不敢贸然出手救人。一个人做事时往往会衡量一件事对他有没有坏处。所以,某种意义上,人心的冷血、道德的沦丧,只是公民不安全感爆棚的最终结局,由“果”用力改变“因”,难免有之忧。因为造成这种不安全感的,是、法制、的不健全。等到全社会都来为热心人“撑腰”的那一天,相信将不会有人在面前绕行。
这样七嘴八舌的讨论,无疑潜移默化地滋润并发育学生的心志。同时,在学习中思辨、成长,在成长中体验、思辨,在待人接物中落实、践履,则更会使学生的心志在拷问中获得提升。这样的课堂思辨,是有益的语言训练,是课内外的融通,是对课本教学的有益补充,更是激发学生兴趣,发育学生心志的好办法和好途径。
综上,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化语文教学是最语文的,也是最人文的。教学生学好语文是它的本务和前提,教学生自觉立魂树人则是它的终极理想。一句话,始终不渝地坚守语文姓语、培育学生自觉、发育学生心志是生活化语文教学的“魂灵”。做有魂灵的语文教师,教有魂灵的语文,生活化语文教学应该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
&&&&&&&&&&&&&&&&&&&&&&&&&&&&&&&&&&
(见《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2014年6期)
周涛老师简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岑文本传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
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性沉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遇太宗行藉田之礼,文本上《藉田颂》。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元颂》,其辞甚美。文本才名既著,李靖复称荐之,于是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文本自以出自书生,每怀撝挹。平生故人,虽微贱必与之抗礼。  居处卑陋,室无茵褥帷帐之饰。事母以孝闻,抚弟侄恩义甚笃。太宗每言其“弘厚忠谨,吾亲之信之”。是时,新立晋王为皇太子,名士多兼领宫官,太宗欲令文本兼摄。文本再拜曰:“臣以庸才,久逾涯分,守此一职,犹惧满盈,岂宜更忝春坊,以速时谤?臣请一心以侍陛下,不愿更希东宫恩泽。”太宗乃止,仍令五日一参东宫,皇太子执宾友之礼,与之答拜,其见待如此。俄拜中书令,归家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文本曰:“非勋非旧,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亲宾有来庆贺,辄曰:“今受吊,不受贺也。”又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南方一布衣,徒步入关,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耳。而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  及将伐辽,几所筹度,一皆委之,文本受委既深,神情顿竭。言辞举措,颇异平常。太宗见而忧之,谓左右曰:“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与我同返。”及至幽州,遇暴疾,太宗亲自临视,抚之流涕。寻卒,年五十一。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曰宪,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有集六十卷行于世。(节选自《旧唐书·岑文本传》)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之年,除秘书郎/除:授职B.抚弟侄恩义甚笃/笃:深厚C.岂宜更添春坊,以速时谤/速:加速D.不愿更希东宫恩泽/希:希求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文本性格沉稳文静,容貌气质好,学识广博,能融会贯通,谈吐很好,善于写文章。B.岑文本为人廉洁、节俭,所居之处低矮简陋,室内连褥垫、帐幔之类的装饰也没有。C.岑文本为人谨慎,但有时又近乎胆小,太宗让他兼任东宫属官,他因害怕惹祸而推辞。D.岑文本因为富有才干,又加上他孝谨仁厚,对皇室忠诚尽职,所以深得唐太宗信任。3.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太宗乃止,仍令五日一参东宫,皇太子执宾友之礼,与之答拜,其见待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所属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找答案上)
1.B2.C3.(1)太宗于是停止(让他兼任太子的属官),仍然让他五天参拜一次太子,皇太子按照宾友之礼,与他答拜,他就是像这样被礼遇。  (2)我承受了很重的俸禄,已经是很不安,哪里能再谈添置产业呢?
马上分享给同学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岑文本传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
翻译句子、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语文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
考点名称: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和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比较而来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一、语法特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二、词汇特点: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通常必须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才能完整表达。不过,有个特点可以概括性地观察: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简洁,例如:相较于白话文的词以双音节词为主,文言文中的词以单音节词为主。
文言文阅读考察类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中考中文言文阅读是必考内容,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等)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
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①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考点名称:
文言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文言实词特点:
第一,单音节词占多数。
如古代说&冠&,现在说&帽子&。古代说&汤&,现在说&热水&。
第二,词义有所变化。
①所指范围扩大了,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般的江河。古代的&脸&只指面颊,现在指整个面部。②所指范围缩小了,如&臭&古代泛指气味,现在只指臭味。&亲戚&古代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现在只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外亲。③意义完全不同,如古代的&走&相当于现在的&跑&,古代的&羹&指带汁的肉或肉汤,现在通常指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④意义只有细微的差别。如&购&古代指悬赏征求,&甚&古代主要指厉害、严重。
第三,一词多义比较普遍。
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同一个词的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其中一个是本义,其余的是引申义。本义就是一个词本来的意义,引申义是指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掌握了词的本义,就能以简驭繁,事半功倍。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读&zhāo&,义为早晨,所以引申为&朝(ch&o)拜&,如&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义;由朝拜又进一步引申,指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如&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一般说来,古汉语辞书中所列的第一个义项往往就是它的本义,其他的则是引申义。
第四,有通假字。
要确切地掌握某个文言实词的含义。
一是要树立一个观念,就是文言词义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不能用今天的词义来解释文言实词。
二是要把一个词语放到具体的上下文中去辨析,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定其含义。三是要勤查工具书,最好是先确定它的本义,再看看这里用的是本义还是引申义。这样日积月累,多读多记,自然就能对文言实词具有较丰富的知识。
虚词与实词:
虚词是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文言文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反之则为实词,也就是考试时经常考到的那些,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推敲实词含义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
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文言实词释义九法:
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
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1. 从字形推词义。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2. 从通假字推字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
例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
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
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
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 按互文推词义。
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
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
5. 凭对文推词义。
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
6. 凭上下文推词义。
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
例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
7. 随文引申推词义。
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
例如:&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
8. 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
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
9. 用析句法推词义。
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词类去推求词义。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
例如:&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
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实词的分类:
(-)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例如:
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指物的:日、风、山、马、稻子、飞机、原子、计算机、车辆、纸张、道德、法律、文化
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
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
(二)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伯、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
表示判断:是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
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三)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例如:
表性质的:好、坏、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软、硬、苦、甜、冷、热、坚固、平常
表形状的:长、短、大、小、粗、细、红、绿、平坦、整齐、雪白、笔直、绿油油、血淋淋、骨碌碌、黑不溜秋
表状态的:快、慢、生动、熟练、轻松、清楚、马虎、干脆
表数量的:许多、好些、全部、全、整、多、少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叫基数词。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零&。表示次序先后的叫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此外还有倍数、分数、概数。
倍数是由数词加量词&倍&构成,如&一倍、五倍、十倍&。分数常用固定词组表示。格式是&几分之几&。概数的表示法有两种;第一,在基数后面分别加上多、把、来、上下、左右&等,如&一百多&、&一千左右&;第二,相邻的两个基数连用,如&三四(个)&、&十七八(个)&、&五六百(个)&。此外,&三两(个)&。&三五(个)&等两个基数连用的习惯用语也表示概数。
(五)代词
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叫人称代词;表示疑问的叫疑问代饲。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可分三种:
第一人称指说话一方,单数用&我&,复数用&我们&或&咱们&。第一人称指听话的-方,单数用&你&,敬称用&您&;复数用&你们&,敬称用&您几位&、&您诸位&。第三人称指说话和听话以外的第三方,一单数用&他、她、它&,复数加&们&,&它&不指人而指物。
&我们&和&咱们&的用法并不完全一样。&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双方,可以称为&包括式&,&我们&和&咱们&在同一场合出现,&我们&只包括说话人在内的若干人,排除听话人,可称为&排除式&。例如几位客人向主人告别时说:&我们走了,咱们再见吧。&但是,普通话&我们&可以是&排除式&,也可是&包括式&。例如:
①你以为妈怕穷么?怕人家笑我们穷么?
②王先生,你放心去吧,过几天我们一定去看你。
例①&我们&是&包括式&,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例②是&排除式&,不包括听话人。&咱&有时相当于&我&,有时相当于&咱们&。
人称代词:我、咱、你、您、他、她、它、我们、咱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自己、自个、儿、别人、人家、大伙儿、大家、彼此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儿、哪里、哪会儿、多会儿、几、多少、怎样、怎么、怎么样、多
指示代词:这、那、这儿、这里、那儿、那里、这会儿、那会儿、这些、这么些、那些、那么些、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这么、那么
考点名称:
翻译句子: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
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如: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①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②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③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洁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④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
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例如: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⑤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
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及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文言文翻译题易混易错知识点:
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 以意译为辅,是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做到&字词一一对映,句式应有体现, 句子没有语病, 句意没有改变&。
但是, 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学生在答题时常在一些易错易混点上出错, 造成一些不应有的失分, 主要的易错易混点有:
一、专有名词, 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 遇到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 可不作翻译, 把它保留下来。
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 也不用翻译, 但有的同学偏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错误译文:永乐人在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参考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错因分析:句中犯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永乐&是年号名词。
二、该译不译, 文白掺杂
在翻译句子时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 导致文白掺杂, 不伦不类。
例: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错误译文:当时陶侃为闲官,周访举荐他为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以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为妻。
错因分析:本句犯了该译不译,文白掺杂的毛病。句中&为&是动词,应译为&担任&,&以&为介词,应译为&把&。
参考译文: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三、今古异义, 以今义解古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 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已扩大, 有的已缩小, 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 有的词义已经转移。
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 切忌盲目替代。
例: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错误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夫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错因分析:此句中的&夫人&是古今异义,应为&众人&。
参考译文:&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错误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就见到了自己的亲信。
错因分析:&亲信&应为&亲近信任&,犯了盲目地以含义替代古义的毛病。
参考译文: 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皇帝亲近信任。
四、脱离语境, 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 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 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以免误译词语。
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错误译文:谥号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原因是,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错因分析:&所以&在文言文中可以译为&用来做什么&,也可译为&因为&。本句结合语境应为&用来做什么&。
参考译文: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五、该补不补, 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 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才完整, 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 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错误译文:我喜爱他,不会背叛。让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
错因分析:句子中省略了成分,翻译时没有补出,造成句子不通顺。
参考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
六、该调不调, 语序混乱
在古汉语中常用倒装句, 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 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 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 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 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错误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向刘尚靠拢转移到江的南岸,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错因分析: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就要调整语序。
参考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中考试题中的保留项目。目前高考采用的是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分值一般为10分。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又存在哪些答题误区呢?
一、翻译的标准
&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翻译的步骤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四、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相关练习题推荐
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岑文本传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相关的知识点试题(更多试题练习--)
微信沪江中考
CopyRight & 沪江网20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r语言常用函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