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乃转出天涯明月刀文士曲谱上”.试结合诗歌后两对联对此加以简要分析

咏煤炭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词句注释1、混沌:指世界还没有开辟以前的状态。古人认为天地未开时“混沌如鸡子”。这里指大地。2、乌金:指煤炭。3、阳和:原指暖和的阳光,这里借指煤炭所蓄藏的热能。4、意最深:有深层的情意。5、爝(jué)火燃回春浩浩: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象春回大地一般。爝火:小火炬;浩浩;本意是形容水势大,这里引申为广大。6、洪炉照破一句:炉火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7、鼎彝(yí):烹饪工具。鼎:炊具;彝:酒器。8、元:依赖。9、生成力:煤炭燃烧生成的力量。10、铁石一句:古人以为铁石蕴藏在地下可以变成煤炭。意思是说:铁石虽然变成了煤炭,但它依然造福予人类。此句和上面一句还有另一层意思:朝廷必须依靠臣民的忠心,并表示自己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11、苍生:老百姓。白话译文凿开混沌之地层,获得乌金是煤炭。蕴藏无尽之热力,心藏情义最深沉。融融燃起之炬火,浩浩犹如是春风。熊熊洪炉之烈焰,照破沉灰色的天。钟鼎彝器之制作,全赖生成是原力。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只是希望天下人,都是又饱又暖和。不辞辛劳不辞苦,走出荒僻山和林。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迎接上皇恢复了帝位,宣谕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谦和大学士王文逮捕入狱。诬陷于谦等和黄囗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又和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策划迎接册立襄王的儿子。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王文忍受不了这种诬陷,急于争辩,于谦笑着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罢了,分辩有什么用处?”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皇帝的主意便拿定了。丙戊改年号为天顺,丁亥,把于谦在闹市处死并弃尸街头,抄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军边疆。遂溪的教谕吾豫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刑部坚持原判这才停止了。千户白琦又请求写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国公布。一时要讨好皇帝争取宠幸的人,全都以于谦作为一个话柄。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咏煤炭》,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文学赏析这首咏物诗,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于写物中结合着咏怀。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第一句:点明主题。以煤炭的形象为引,写尽煤炭一生,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以示自己心中抱负。第二句:正面抒怀,说这里蕴藏着治国安民的阳和布泽之气。“意最深”,特别突出此重点的深意。“春浩浩”承接“阳和”,“照破夜沉沉 ”,对照着写,显示除旧布新的力量。古人称庙堂宰相为鼎鼐,这里说宰相的作为,有赖于其人具有生成万物的能力,仍从煤炭的作用方面比喻。第三句:“铁石”句表示坚贞不变的决心,也正是于谦人格的写照。“死后心”表明诗人的忠心和舍身为国为民的决心。第四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从煤炭进一步生发,即杜甫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之意而扩大之。末句绾结到自己出山济世,一切艰辛在所甘心历之的本意,即托物言志。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名家评论诗词清丽,脍炙人口。 (明朝,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其诗风格遒上,兴象深远。虽志存开济,未尝于吟咏求工,而品格乃转出文士上,亦足见其才之无施不可矣。 (清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呈现出一种清新朴素的天然本色。(现代文学家钱国莲.项文惠《论于谦的诗歌》)
于谦于谦(公元1389年—1457年),明代诗人。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进士,历任御史、兵部右侍郎、左侍郎、尚书等职,曾率兵抗击蒙军进犯。后被英宗杀害。谥忠肃。主张诗歌要“发于心”、“尽乎人情物变”。其诗多写勤政济世、治军守边等内容,表现忧国忧民之感。也有一些诗抒写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坚贞的节操,如《石灰吟》、《北风吹》等,语言朴质,不事雕琢,一反台阁体诗风,刚劲清新,独树一帜。有《于忠肃集》。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2次
参与编辑人数:12位
最近更新时间: 07:30:11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您的位置: &
贴近社会生活拓展历史课程资源——谈对联、诗歌、口号标语和流行语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优质期刊推荐“品格乃转出文士上”.试结合诗歌后两对联对此加以简要分析_百度知道
“品格乃转出文士上”.试结合诗歌后两对联对此加以简要分析
提问者采纳
请给出具体诗歌将题目补充完整以便解答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诗词创作蠡测——论近体诗的章法
诗词创作蠡测
&&&&&&&&&&&&&&&&&&&&&&&
&——论近体诗的章法洱海
&所谓诗词的创作技巧,大约包含有十个课题:即诗的立意、诗的章法结构、诗的起法、诗的转折法、诗的结尾法、诗的措辞、诗的韵律、诗的用典、诗的对偶、诗的修改等等。
我们先讲近体诗的章法(略及赋、比、兴,《诗经》注里所提出的三种写作修辞手法;赋属于写作,比兴属于修辞)。
所谓近体诗(五、七言排律除外)的章法结构,即每一句或每一联之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写诗,就全国旧体诗坛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人都喜欢写近体诗(五、七言排律除外),即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与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写古风或乐府诗的不多(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华诗词开始复苏之时,直到后来才渐有改观;因诗体的多样化直接关系到诗词的繁荣与健康发展,我们知道,传统诗歌中的古风、近体、词、曲及其各自所包涵的多种体裁,各有独特的艺术性能,不能互相代替。其中如五、七言古风,由于可以写得长,格律的限制又比较小,所以便于从更广阔的幅度上揭露社会矛盾,也便于驱驾气势,抒发激昂慷慨的感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近体诗(五、七言排律除外)的形式,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十分整齐美观,读起来平平仄仄,声调铿锵优美,同时,近体诗学起来,似乎也有法可依,一般来讲,只要你懂得了平仄、懂得如何叶韵,那就可以按照诗的平仄与用韵要求,把字儿一个一个填进去,把你的文思填进去,所谓化蛹为蝶,一首诗也就诞生了。至于这首诗的整体美学效果如何,那却是另一个问题了。
近体诗(五、七言排律除外)的章法结构,就是古人所说的“谋篇”,具体说起来也十分简单,那就是四个字:起、承、转、合;所谓起,即开头,所谓承,即承接上句之意继续表达,所谓转,就是转折,即表意的变化,所谓合,就是整合或总括,即整合、总括全篇之意。当然,这是大体而言,并非绝对,它是相对的,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程式。具体运用时,常常有变化。这四个字,说起来非常简单,做起来却并非易事。为什么我们的先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无意之中创造了此种模式呢?而且,诗人们在运用此种模式时,往往是不自觉的,就象他们在运用诗词写作技巧——赋、比、兴一样,也常常是并不自觉的,但却又是自然而然的,就是在这种无意识的状态之中,我们聪明睿智的先人写出了无数的好诗,这似乎是令人惊叹的,然而这并不奇怪,这不仅仅是丰富多彩或者曲折离奇的生活的直接赋予;有人说,一切有价值、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就是说,古人写诗,是从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摸索出若干经验来的。不然的话,假如我们在事前并不懂得写诗的起、承、转、合的章法与赋、比、兴的运用技巧,我们也就无从下笔了,事实恰巧相反,我们还是写出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而且,其中也不乏佳作。有人曾经说过,自屈原以来,古人写诗,都是暗与理合,乃是一种自发地运用写作技巧,并非自觉地掌握,当然,对于诗词的章法与技巧,自觉地掌握与自发地运用,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另外,从另一个角度说,自觉地掌握了写作技巧,也并非一定能写出好诗来,如南朝的诗词评论家钟嵘,他留下的一部著作《诗品》,对诗词的品味可谓到位,但他自己却并没有写出一首半首好诗来;《沧浪诗话》的作者严羽,他是宋朝人,同样也没留下什么佳作,从中可见,要写出一首好诗来,是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的,如才华、学问、胆识,等等。但不管如何,我们要想做好任何一件事,最高的境界是既要知其然,同时也要知其所以然。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学诗的人所应追求的到达自由王国的理想境界。
我们知道,除了五、七言排律,近体诗的四种样式,最长的有56个字,那就是七律,最短的仅仅只有20个字,那是一首五绝。
有人说,一首七律,从整体上看就象一座七宝楼台,拆碎下来,却又自成片断。这种既有片断上的独立性,又有整体上的连系性的艺术要求,的确是非常严谨的。由此,我们可想而知,在一首诗中,每一个字的珍贵与份量了。我们不仅不应浪费每一个字,而且要发挥好每一字的作用。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诗词的章法,为什么是起、承、转、合,而不是其它;假如我们尝试写一首绝句,无论是五绝还是七绝,第一句是起,一般是介绍时间、地点与起因等;起句的写法很多,关键是一开头应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吸引读者看下去。第二句是承句,即接着第一句的意思说下去,第三句开始转了,当然,这所谓转,尽管是转述他事,却并未离开主题,但为什么要转了呢?因如此一来,宕开一笔,可以更新意象,使境界顿开,诗之含意也就借此扩容,绝不被前两句的内容所囿、所局限,从诗的艺术表达上说,这是“放”,接下来的第四句,那就顺理成章成为“收”,也就是整合、总括,带有总结全诗意蕴之意。如此,三、四两句,一放、一收,一张、一弛,正合文武之道。这似乎是题外话。
还有一种说法:精彩的开头之后,承接的话不妨和缓,转折的话再要求突起,这样就显得有波澜,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当然,那只是“起、承、转、合”写法中的一种,而且,只能说,大体如此,但绝对并非全是如此;还得视具体情况而定,万不可拘泥。
总之,在一首绝句如此短小的篇幅中,而且又是在那么严谨犹如铁律一般的诗词格律的拘禁之中,要想如意地表达小至家庭琐事,一草一木,大至河岳山川,国家大事,假如没有一定的章法加以约束而艺术地表达,怎么可能圆满兑现呢?我们岂不是要束手无策了么?现代作家暨学者闻一多先生曾经有一个巧妙的比喻,他把写格律诗比作“戴着镣铐跳舞”,十分形象生动;跳舞有一定的步法,就象诗有诗律、国有国法一样,熟悉舞步、精通诗律的人,他也许可以跳出优美的舞蹈、写出精美的诗篇来。
上面所诠释的是集中在绝句的结构法则,但律诗也同样道理,只不过是以一联作为一个单位,那么一首律诗共四联,顺序而下,也是起、承、转、合,我们不妨照此办理。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先举一些古人的作品,再试引一部份当代人的创作,其中主要是我们嘉兴老年大学诗词研究会成员的佳作,供在座的同志批评教正。
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一位尽人皆知的诗僧,据说他曾经为了反复推敲一首诗中的某个字眼(即“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推敲”的典故即由此而来),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想,无意间冲撞了大文豪韩愈的车驾马队。可见其作诗时的那种专注、那种痴迷。作者的此首诗,洵为写得一往情深而毫无锤炼之痕。第一句作者说自己已在并州过了十年时间了,第二句紧接第一句,说自己之所以归心如箭,日日夜夜思念故乡咸阳,这是起与承;第三句转了,说自己今日渡过桑乾河,前往故乡咸阳,回头望望并州,觉得并州也是自己的故乡了,故而,才觉得,这仿佛是无端似的、无缘无故似的。
爱闲&&&&&&&&&&
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这是明朝一个名叫德祥的也是和尚写的诗,写他自己对日常生活的切身感受。第一句与第二句,起句、承句,十分清楚;第三句开始转,前两句说自己一生在闲中渡过,如今已两鬓斑白,故想破一破闲中耳目,就权且听听流水、看看青山吧。此诗的妙处是在正意反说,写作技巧十分高明;因作者所要表达之意,最终还是说自己其实整日还是身处在悠闲之中。如此一来,末句还是归结到了全篇的意蕴:那就是诗题《爱闲》两字。
秦淮杂诗之一&&&&&
潮落秦淮春复秋,莫愁好作石城游。
年来愁与春潮满,不信湖名尚莫愁。
此诗的作者王士禛,他是清初的大诗人,与吾乡朱公(即朱彝尊)号称“南朱北王”。可见他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与力度,在诗坛上是完全可以手执牛耳的鼎鼎大腕。王士禛诗崇尚清淡缥缈,故其诗论曾创“神韵说”。丁力先生在他的那部《清诗选》中认为,王士禛的七言绝句,颇多蕴藉清新、隽永有味之作。此当为的论。此首《秦淮杂诗》描述自己愁似春潮,沉重不堪,却举重若轻,写得十分轻松。作者看到秦淮河上潮起潮落,因而联想到自己愁似春潮,此诗的创作手法是比中有兴、兴中有比。什么叫“兴”?兴就是“借以发端”,借一物来引起他物,兴就是用物来寄托,用一物来引起情思,这种比拟是隐微的,所以,兴其实是一种暗比,刘勰在他的那部大著《文心雕龙·比兴》篇中如此谓“比显而兴隐”。此诗开篇以兴起句,承句说,今天乘兴到南京的莫愁湖一游。第三句以“比”转捩,说自己愁如滚滚春潮,末句则加以轻松调侃:你这个莫愁湖难道说还能叫莫愁之名吗?可以想象,如此的近似天真的设问,与前句的沉重感相对衬,也就悄然化解而有了一种艺术上的平衡感。
听雨&&&&&&&
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
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
杨万里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在南宋号称四大诗人;杨万里诗的写作特色是,他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点滴感受,而打造出琳珑精致的小诗。杨万里还创造了他的所谓“活法诗”,要点在于:对自然界的感受完全从个人出发,决不依傍前人的感受与成句。此诗前三句全用“赋”的写作手法,所谓“赋”,就是“铺陈其事”或“直抒胸臆”,赋是直接叙述或描写,不用明比或暗比(这与后来专门成为一种文体形式的“赋”,则是完全不同的)。末句则用“比”法;什么叫“比”?那是不言而喻的,“比”就是“以此喻彼”;末句说,在家中听到风雨声,就好象听到往年孤舟夜泊严子陵所听到的雨打船篷之声。起、承、转、合的法则,在此诗中可谓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暮春客舍即景&&&&
雨中红绽桃千树,风外青摇柳万条。
借问春光谁管领,一双蝴蝶过溪桥。
明朝的于谦,大家都知道,其慷慨为国献身,英雄豪气,永留世间。他的《石灰》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可谓尽人皆知。此《石灰》诗借物言志,以此表述了作者的高风亮节。本诗《暮春客舍即景》则语言晓畅、内蕴深刻。对于于谦的诗,清朝的纪晓岚曾评论说:“------风格遒上,兴象深远,虽志存开济,未尝于吟咏求工,而品格乃转出文士上。”意谓于谦在作诗上虽未尝刻意求工,但其诗艺还是超过了一般文人诗家。此言甚是。看此诗即非出凡辈。此诗用语精工,修辞别致:分别用“红绽”、“青摇”各两字,一为形容词、一为动词,形、动连用,是一种超常词组结构,显得清新奇谲;以“红绽”描绘雨中千树之桃,以“青摇”记述风外万条之柳,十分生动传神。前两句虽说是起与承,但其实已无所谓起与承,简直是形同连体婴儿,严丝合缝;准确而言,应该说那其实是一种并列的句型。第三句转,转得活泼有致,情趣无限,末句也可说是写得余味无穷;眼见一双蝴蝶翩翩然飞过桥去,竟全然不顾红绽之桃、青摇之柳,那么浓、那么鲜的春色,且叫谁来消受?当然,不用说,最后只有诗人于谦自己来享受、来“管领”喽;这就是所谓篇外余味了。古人常说,作诗应该“含无尽之意于言外”,于谦此诗,若就广义而言,似乎也可说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好,古人的佳作今天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来欣赏几首我们嘉兴市老年大学诗词研究会成员的作品。先看许炜同志的七绝《年夜饭》:
朱户千金饕异珍,贫家年饭菜孤盆。
黎元共富何时达?酸泪沾襟望北辰。
此诗有序,谓报载某残疾人一家,年夜饭仅青菜一盆。从此诗可以看到,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何其炽热,可以说,他胸中藏着一颗关心国事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出之于诗篇,却写得含而不露,古人所谓“跃如也”。再说,全诗起、承、转、合的艺术手法,运用得十分到位、十分娴熟。第三句转得自然,第四句不失传统诗词的“温柔敦厚”之旨(在特定场合,出之以温柔敦厚,其意蕴有更深于裂眦攘臂者,如《恶姑》诗之“姑恶!姑恶!姑不恶,妾命薄!”其显例也)。我们无论从哪方面评议,许炜同志此诗均可谓是一篇上乘之作。
接下来谈谈凌聿浒同志的七律创作。近年来,老凌写了不少七言律诗,虽说不是篇篇成功,但其中似乎也确有惬意之作。不管如何说,老凌的那种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还是值得我们肯定的。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所主编的2005年年刊本,选了老凌四首七律,这是十分难得的。下面我们不妨试读其中的一首:《潜采堂》:
芒鞋笠帽布衣简,万卷藏书文字缘。
博采残碑荒岭觅,择精断碣莽原勘。
呕心汇纂词综集,沥血教研经史编。
钦赐明堂悬御匾,宗师一代美名传。
我们不妨说,此诗把我们嘉兴(时称秀水)的清代大诗人朱彝尊的画像,活生生地画了出来。而且,把朱彝尊一生的成就,几乎囊括而尽了。但本诗在语言的运用上,似未臻尽善尽美之境界,尚须反复推敲才行。
张健同志有一首写青藏铁路胜利通车的绝句,我以为非常不错:
逐月追风撵白云,巨龙伸展越昆仑。
休言万里西陲远,阵阵春风度玉关。
起句就写得不同凡响,古人说,起句应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见元朝杨载的《诗法家数》),或如“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见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第二句承,承接前句,可谓“跟紧”,用比法;第三句转得贴切,末句又用比法,却一反前人之意:“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其中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妙哉!古人说,读一首好诗,如饮醇醪,真象是喝下了一大杯美酒,此言诚为不虚。
王一定同志的一首七绝《和谐》,也颇堪一读:
两会佳音出九阍,和谐自古应民心。
苍生本是同行者,一路欢歌鼓瑟琴。
我们知道,胡锦涛总书记在两会上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并提出“八荣八耻”之人生观,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这个题材很大,一般来说,不易下笔,就象写政治诗一样,要想写出生动的有韵味的好诗来,难度不小,相对来说,旅游题材的诗词,最好写;象政治诗、咏怀诗一类的作品,一向比较难出佳作。当然,旅游诗尽管可以写得顺风顺水、畅快淋漓,但要写出真正的妙构杰作,也绝非易事,就象拉二胡与弹琵琶,前者是“讨饭胡琴一清早”,摆弄二三天后似乎就可以昂头上场了,而弹琵琶,就是欲走上路子、进入状态,恐怕也得磕磕绊绊磨蹭好一阵子,尽管如此,要想真正成为一位二胡高手,就象盲子阿炳那样的水平,也确实是不易的;二泉映月,悠悠遗韵在耳,很多人,也许一辈子也未必能够如愿。王一定的这首七绝,可以说达到了“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那种极高的玄妙境界,一句二句,均用赋法,第三句转,措辞质朴,而意蕴深邃,却人人能解,末句合,用比法,而且此一比乃别有韵味,一般来说,我们形容夫妻和合,才用“如弹琴瑟”那类温馨词藻,而在此处,却说苍生同行如弹琴瑟,其和谐之意,已在言外。好诗!
金维恒同志的七绝《猴年迎瑞雪》(之一),很可以一读:
玉龙白鹭卧山腰,疏竹寒梅分外娇。
喜看猴年呈吉瑞,乾坤无处不琼瑶。
起句比中有兴,承句紧扣前句。三句转,其语意可谓恰到好处,末句总括全篇,干净利落。
许晋同志的《七十自画像》是一首七言律诗,可谓佳作:
眉长髭短将军肚,发白牙黄齿半摇。
假扮僧人辞肉食,真龙天子远尘嚣。
立场不稳思扶杖,观点模糊懒奏刀。
可笑转身忘近事,乱弹电脑伴逍遥。
此诗写得风趣幽默,读后令人不觉莞尔。全诗章法谨严、对仗工稳。语言通俗凡庸,却又生动有味(颔联下句之“龙”谐“聋”,暗用谐声法)。从中可以想见,作者是具有相当文学根底的。听说许晋同志喜欢(浙江)平湖已故大词家许白凤先生的作品,白凤先生的词,风格俗而蕴味,似乎可以熨贴出日常生活的原汁原味。读了许晋同志的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紧跟时代的风度诙谐的儒雅老人,正含笑站在面前。
好,老年大学学员的作品,举例如上。说来不禁令人感慨系之,这些七八十岁的老同志,大都原与文学根本无缘,不过是经过短短十来年的努力,可以说是小试牛刀,竟然能吟出如许佳作,平心而论,已颇富相当水平,我甚至以为,哪怕是年华鼎盛的中青年诗人也未必个个都胜过他们。尽管如此,老年人却不应歇气,还得继续努力,因好作品还是太少、太少了,欲求佳作,常常是百不得一呦,尚须披沙拣金,才能幸获骊珠一颗。大多数作品,不免常患“有句无篇”之病,即时有佳句可摘,而全篇并不成功。还有的,构思不错,但措辞遣句不行,不是佶屈聱牙,就是生硬草率。还有,掌握了格律用韵,就学诗而言,还不过是草草第一步;其实,格律的运用,其中变化甚多,绝非定于一尊。总的来说,我们的创作状况,还蒙蒙然处在“必然王国”的境地,离“自由王国”尚有较远的距离。所以,我们这些老同志,还得寻求进一步“提高”的机会。
下面再试举我们嘉兴市诗词与楹联学会的中年诗人黄浴宇的两首诗,其中一首七律、一首七绝,以作赏析。
&夏日疗伤有作&&&&&
小祸销灾正暑天,娇妻端药到床前。
疗伤幸有年休假,镇痛须看太白篇。
故友书来春树丽,新诗雁去暮云妍。
夜深万籁听无迹,数点星光伴我眠。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我们知道,律诗常常是情一联、景一联,虚一联、实一联。律诗的重点在中间两联,其难,难在要求对偶,而且不为偶句所累,在对偶中必须显出开阖变化,做到不板不滞、不粘不走。花巧太多,则陷于软弱,过分朴素,又会显得枯淡。换言之,要有较浓厚的色泽,但又不能过于雕饰。律诗结尾难;而开头要出色则更难。七律贵实,也贵空,不实则佻,不空则死。佻则只以一二咏叹语取远神,尚不失为王新城;死则塞其户牖,非窒闭气尽不可。故不敢掉以轻心,务使虚实相间,乃为合作。有唐一代历时三百年之久,其中的律诗顶尖高手,在我看来,除了大诗人杜甫、李白(五律)之外,也就是王维、刘长卿、李商隐等等,不过是寥寥数十位而已,实在是屈指可数。因为律诗的要求或讲究实在太多了(限于篇幅,具体的此处恕不赘),欲达到其最高境界,所谓格律谨严、意新语工,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要求一个作者具备多方面的相应条件,诸如文学(诗学)上、思想上的深厚修养及丰富的生活阅历、敏锐的观察能力等等。
《夏日疗伤有作》,首联上句,起得轻松,给人一种出乎意外之感,受了伤,竟象个没事人一般,毫无题旨(疗伤)所提示的那样沉重,意谓正象常言所说的“失财消灾”一样,受伤亦可消灾;作者既然已在精神上加以自慰,又有贤妻精心服侍在侧------可以想象,疗伤的和谐氛围业已生成。二联紧承首联:“疗伤幸有年休假”,可谓后顾无忧,稻粮照谋,而读诗镇痛,却大有当年关将军刮骨疗伤之遗风,只是更添无限风雅而已。三联转,对仗工稳,“春树”、“暮云”(杜甫有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用在此处,可谓贴切之极;诗友的慰藉,正所谓“天下斯文同骨肉”,自是心灵的一剂良药,而疗病从来重在疗心,治标不如治本,在如此温馨甜蜜的心境中养病,当然最后是万点星光、伴吾高枕喽!
此诗的章法值得注意,大略说来,可谓层层递进:不幸受伤,却以消灾自慰,此谓一,娇妻温柔在侧,倍感天伦之乐,此谓二,“幸有年休假”,此谓三,浏览唐诗镇痛,此谓四,诗友间的“书来雁去”,不仅可解病中的寂寞,还可平添多少情趣,此谓五------尾联自然是功德圆满:心如止水,陪衬着窗外那万籁无声之境,自是高枕无忧呵。此诗使人联想起中国优秀的传统戏剧的写法:其过程不管如何跌宕起伏,最后却总以“大团圆”收梢。呵呵。
雁荡夫妻峰&&&&&&&&&&&
尘外相偎不计年,一朝作秀在人前。
如今万物皆商品,纵是隐私也卖钱。
我们知道,雁荡山形成于1.2亿年前,是一座典型的白垩纪流纹质古火山。原来山在海底,因火山爆发,又经海水激荡,形成了各种奇峰怪石,在地质学上称之为“流纹质”,所以,雁荡山素以百二奇峰著称,但在唐朝之前,还鲜有人知,到了南宋,因驿路改道(温台路改从山中出入),行旅渐繁,增加了人流,名声才逐渐远扬。在宋朝之前,曾经到过雁荡山的名诗人,大概只有两位,一位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另一位是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谢灵运留下了一首五言古体诗,杜审言的诗似未流传下来;从宋朝直至当代,据我所见,写雁荡山的诗篇约有数千首之多,但佳作似乎并不多。黄浴宇的这一首《雁荡夫妻峰》,着眼于两座相依相偎的山峰,一座叫倚天峰、另一座叫灵峰,民间谓之为“夫妻峰”;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绝句是用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古人称为“立一意”,简单的主题思想,四句诗就可以表达清楚;据我看来,绝句重在立意。立意新奇,一半也就成功了。黄浴宇此作,是一首出类拔萃之作。且不说其在章法结构上的严合法度,主要是其在立意上的新与奇,而且其针砭时弊似乎可达出奇制胜之效。末句尽管是孤平调,但对于特别出色的作品,我以为可以权作例外考虑;在中国文学史上也不是没有先例,如崔颢的那首《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等等均是;那类作品,在诗律上称为拗句,而且是特拗句,它是不救的,因普通拗句,一般总是要救的(所谓有“拗”必“救”),故在诗词格律的术语上称之为“拗救”(唐人律诗,一般是一首诗中只拗一联,而且往往必救;不救,乃是例外,故谓特拗)。
注:本文系作者在浙江嘉兴市老年大学所作的诗词专题演讲稿,现业经修订。文中相关引述或立论,除已在文中注明外,主要参考书目有周振甫先生的《诗词例话》、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霍松林先生的《唐音阁论文集》、《唐音阁随笔集》等等。
于2006年11月初稿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刀文士曲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