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学校第六十一界期末2016上海十校联考语文文卷

贵州省遵义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语文试卷-三六九语文网
当前位置: >>
贵州省遵义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贵州省遵义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
<p作者:&&指导教师:&&&&文字大小:【】【】【】
369为你提供以下内容: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30" Month="12" Year="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
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 2004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
&&& 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的人,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 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
&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 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 C.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制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 D.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 E.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且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3)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多少年来,他不负患者的生命之托,技术上精益求精、____、无私忘我地服务病患,在万里巡诊中播撒爱的种子,树立起当代医师的崇高形象。
&&& ②在某知名网站的一份调查问卷中,不少人都表示对于目前的收入状况并不满意,80%的人都有着投资加盟的想法,但笔者要提醒广大投资者,在投资前一定要&&& 。
&&& ③如果你整日&&& 图谋报复,这将使你无法专注于那些本该用心的事务,这么一来,你将离成功更远,你再一次给了对手以可趁之机。
&&& A.& 处心积虑&& 深思熟虑& 殚精竭虑&&& B.深思熟虑殚精竭虑 处心积虑
&&& C.深思熟虑& 处心积虑&& 殚精竭虑&&& D.殚精竭虑深思熟虑 处心积虑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诗人汪国真以富有青春气息、令人奋进的诗句,深受八十年代青年们所喜爱。
&&& B.随着室内公共场所禁烟令的启动,北京市将彻底叫停所有烟草促销活动,并在饭店和景区的部分地区设立巡查员。
&&& C.“飞人”刘翔宣布退役,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组委会为其举行的告别仪式上,人们通过大屏幕重温了他职业生涯中的诸多经典瞬间。
&&& D.《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刊文指出,每天坚持喝橙汁,不到两个月就能使老年人的记忆力、语言流畅性和大脑反应时间得到提升。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区别本末的理由是,____。在能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
&&& A.商业关系到交换,而农业只关系到生产& B.生产与农业有关,而交换与商业有关
&&& C.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 D.交换与商业有关,而生产与农业有关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分)
&& &微阅读,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 ①。口袋书、手机报、微博,都体现了这一特征。对很多人来说,微阅读就是浅阅读,就是浪费时间消费段子。& ②,因为即便是微小,它也有自己存在的逻辑,不仅如此,微小,也能见证大干世界。一些阅读达人号召不要迷恋微阅读,说那是“伤不起的快餐文化”,这样的态度,背后隐藏的不是对阅读文化的不同理解,③& &。
17.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写出该标志中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6分)&
&&& 构图要素:&&&&&&&&&
&&& 寓意:____&&&&&&&&&&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趴在鱼缸里晒太阳的乌龟对刚被捕捞起来的鲥鱼说:‘哎,你马上就要成为盘中佳肴,再也不能像我一样呼吸自由的空气了。”鲥鱼奄奄一息:“虽然我的生命短暂,但我至少领略过江海的辽远;你的生命再长,却从未欣赏过鱼缸外的山色湖光。”乌龟悠闲地踱了几步,笑着说:“连生命都没有了,还拿什么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这个寓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综合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袭。
遵义市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1.A(“中外学者”错,偷换概念)
&&& 2.B(B中“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无中生有,而且“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应是“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
&&& 3.D(A.因果倒置。“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是原因。B.扩大范围,“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应为“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而且原文为假设关系,选项为条件关系。C.未然说成已然,“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
了‘在中国的国学’”不正确,原文是说“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4.B&&& 5.C(《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6.B(蔡泽的到来在当时对范雎并不构成威胁。)
&&& 7.(1)性命和功名都得保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效法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 (得分点:& “全”“法”“次”每字1分,句子通顺2分)
&&& (2)蔡泽等世上的一切辩士,虽然游说诸侯,但(大都是)到了头白也没有得到赏识。这并非他们计策拙劣,而是因为游说的力度不大。& (得分点:“然”“遇”“拙”每字1分,句子通顺2分)
&&& 8.示例一:诗歌描绘一幅凄凉、幽冷(清幽、静逸也可)而又开阔辽远(2分)的秋夜泛舟图(1分)。一、二句: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营造出凄凉、幽冷(清幽、静逸)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与沉重(1分);三、四句:用“明河”、“(秋)月”、“苍山”等意象,营造出
朦胧辽远的意境,体现作者报国之志难以实现的悲愤无奈(1分)。
&&& 示例二:①“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句: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行云舒卷;沙溪上,漂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2分)作者就用“风”“露”“云”“水”“艇”几个意象描绘出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逸的画面,显然是环绕着归艇来“布景”的。& (1分)
&&& ②接下来就引出艇上之人了,“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句:小艇既己迷失航路,人也好借此机会躺上一躺,于是,枕着小舟,抬眼望去,那深远的天宇上,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这一句织成的意境与前句紧承,依然是悠然闲适,但却显出博大的气势,& (2分)
&&& 9.①用典,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却难以实现的内心的悲愤无奈。& (3分)
&&& 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衰退国势的内心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3分)
& 10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本文引用地址:&
     
总数:620&&&&&&&&页: 2/62&&
&369语文资源交流超级QQ群 &学生语文阅读与学习QQ群&合肥五中七中九中十中工大附中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卷语文答案_百度知道
合肥五中七中九中十中工大附中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卷语文答案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凑合用一下吧我有第一学期的?shareid=&uk=" name="语文答案。<file fsid="232" link="/share/link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浙江省温州市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校联合体高三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百度知道
浙江省温州市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校联合体高三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提问者采纳
你好 加我q
我传给你 字数太多 不能在这里回答 敬请原谅 绝没恶意采纳哦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语文试卷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高二语文测试题:2010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市部分学校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题卷及答案
来源:互联网资源
作者:新东方网整理
  2010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市部分学校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题卷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簇拥 蹙额 箭镞 猝不及防 一蹴而就 B.氤氲 殷红 姻缘 绿树成阴 万马齐喑
  C.闪烁 朔风 硕大 数见不鲜 横槊赋诗 D.渎职 疑窦 案牍 穷兵黩武 买椟还珠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中国从利比亚大量撒侨,中国是此次非洲局势冲突中的最大受害者,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是最大的受益者,这场博弈,中国在非洲的努力至少白费了十年。
  B.一副创作于660年前的《富春山居图》,6月1日起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首次合璧,在同一个展柜中携手展出。
  C.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中国阔步走向世界,让世界再次见证了泱泱大国的风采。
  D.小牛队在第四节最后3分钟内打出了一拔得分高潮,结果,技高一筹的小牛队以107-98终结了火箭队的三连胜。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张教授把祖辈__下来的秘方献给了当地的医疗部门,受到了人们的赞誉。
  (2)望着那__的夜空,他又回想起那__的童年,因为每一颗星都闪烁着小时候妈妈讲给他的许多动人的故事。
  (3)新上任的检察长衣着__,其貌不扬,但脸上刚毅的神色似乎在告诉人们些什么。
  A.流传 悠远 幽远 俭朴 B.留传 幽远 悠远 简朴
  C.留传 悠远 幽远 俭朴 D.流传 幽远 悠远 简朴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某省一农科院副院长,擅拨国际长途,两个月报销话费22万元,这真是匪夷所思之举。
  B.新加坡《联合晚报》18日刊文说,美越两国关系急剧升温,美越关系修复,应是基于长期战略利益,而非暂时的权宜之计。
  C.老王总是心直口快,党同伐异,对同志存在的缺点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
  D.目前,我市违章建筑拆除工作进展顺利,但拆除量还远未达到计划目标,这只是冰山一角,今后的工作任务还很艰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今年的4月22日是第38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善待地球——从节约资
  源做起”。确定这样一个主题,目的是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和行为。
  B.据温州气象台资料显示,今年温州市除夕最高气温16摄氏度,年初一气温更达18度,
  创1984年以来温州春节最高气温。
  C.称歌迷为“粉丝”本无恶意,却让人们有意无意地把歌迷当作某种舞台装置似的“物
  件”,漠视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期盼。
  D.省统计局最近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去年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数与前年相比增加了50万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因而比前年增长14%。
  二、现代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父与子
  [新加坡]尤金
  ①维拉蒂玛是智利西岸一个精致玲珑的滨海小城。
  ②在维拉蒂玛一个周末的傍晚,我到闻名遐迩的中央广场去逛。广场中央,人群麇集。挤进去看,啊,有两个人,正热热闹闹地在跳舞呢!老的约莫四十来岁,少的七八岁,外貌酷似,一看便知道是父子。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是他们身上的装备和独特的表演方式。
  ③两个人,都背着鼓:老的背大鼓,少的背小鼓。在鼓上面,装置了一对钹。钹上系了细细的绳子,绳子的另一端,就绑在足踝上。随着双足的一张一合,钹也发出了有节奏的声响。
  ④父子两人,拿着鼓槌,灵活地把双手反扣到背后,击鼓。然后,足动、钹声响;鼓声与钹声,在一片喧哗的热闹里,寻求和谐的统一。
  ⑤鼓越击越快,钹愈碰愈响,父子两人也越跳越起劲。他们同样穿着黑色紧身衣裤,裤上缀着闪闪发亮的星状物。只见他们双足跳跃、原地旋转、跪地屈行、单足飞转,动作变幻不定而舞步轻俏如风。当他们忘我地舞动着时,裤子上的星状物也忘我地绽放出灿烂的晶光,闪闪烁烁,明明灭灭,好似飞绕一地的萤火虫。
  ⑥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当他们出动了十八般武艺跳出了各种高难度的舞步时,他们背着的巨鼓大钹非但没有形成任何的障碍,反而奇妙地与他们融合成一个美丽的整体。更叫人拍案叫绝的是,手舞足蹈时,鼓声和钹声,依然配合得天衣无缝,丝毫不显凌乱。
  ⑦正当众人看得如痴如醉时,天地间,蓦然爆出了一个“寂静”的声音——父子两人,戏剧性地放出了一个“休止符”——鼓声、钹声、动作、舞步,全都戛然而止。
  ⑧这时,我才突然惊觉广场已被如絮细雨薄薄地笼罩了。
  ⑨父子两人,各自从地上拿起一顶帽子,反扣过来,当做是钱钵,向围着他们那一道密不透风的人墙走去。然而,这一道看起来坚固结实的人墙,居然在顷刻间“土崩瓦解”——那两顶用来讨钱的帽子,好似“爱滋病”的病毒,快速地把众人驱散了。帽子里零零丁丁地躺着的那几个孤独无依的小钱币,在骤来的寒气里可怜兮兮地紧紧相挨。
  ⑩父与子,地对看了一眼,好似得着了默契,一起把帽子放在地上,又鼓钹齐响地大跳特跳起来。
  ⑾豆大的雨点掉落在他们脸上,他们地咧着嘴,笑着、舞着,快速地旋转着的身子,在如珠的雨帘里,他们成了两团模糊的影子……
  6.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两个恰当的词语,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本第⑧和第⑾自然段中都写到了雨,请简要分析两处描写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为什么在第⑨自然段中安排了人墙在顷刻间“土崩瓦解”这一情节?(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全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中这一对父与子的形象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似乎看不到叙述者“我”的主观情感,请你在最后为叙述者“我”写一段体现主题的心理活动,不超过100字。(5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①,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伎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帧,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呺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人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頮②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伎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选自明o张岱《西湖七月半》)
  注:①优傒:歌舞演员及仆役。②頮hui,洗脸。
  1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竹肉相发 指竹子的内部组织 B.名伎闲僧,浅斟低唱 倒酒
  C.弱管轻丝,竹肉相发 弦乐器 D.速舟子急放断桥 催促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族拥而去 B.以故二鼓以前 怖以关门
  C.向之浅斟低唱者出 以五类看之 D.亦不作意看月者 匿影树下者亦出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作者以旁观者的姿态,描绘了七月半赏月的三教九流,将看月之人分成五类。
  B.第二段承接第一段,描写俗人们赏月后匆匆回家的场面,讥笑他们看月只是为了凑
  热闹、图虚名、附庸风雅而已。
  C.末段写作者独自赏月,陶醉于明月之下的自然风光里,与第二段描写的俗人们的情
  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D.这篇记叙文性散文的主旨不在于描绘西湖的山水,而在于描摹世态风情,寄托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
  14.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3分)
  韵 友 来 名 伎 至 杯 箸 安 竹 肉 发 月 色 苍 凉 东 方 将 白 客 方 散 去 吾 辈 纵 舟 酣 睡 于 十 里 荷 花 之 中 香 气 拘 人 清 梦 甚 惬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3分)
  译: 。
  ②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頮面。(3分)
  译: 。
  四、诗歌鉴赏(共6分)
  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15-16 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 (759) ,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5.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 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3分)
  答: 。
  16.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3分)
知分选大学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港澳台
说明:系统推荐的大学是依据往年数据计算所得,供广大考生填报志愿参考使用!
专题 & 院校库
新东方中学辅导专区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
请选择城市
请选择学校
请选择城市
请选择学校
请选择城市
高考实用工具中国最具影响力高考资源门户
最近更新: 1981 昨天: 3964 本周: 164062 总量:
今日:696套
总数:5174647套
会员数:131942位
当前位置:全国大联考
湖南省衡阳市第二十六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所属地区: 湖南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0次
资料类型:期末考试
文档大小:155.50K
所属点数: 0.1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1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衡阳市第二十六中学2015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一、语言基础(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
A.混沌(hùn )
创口(chuāng)
埋怨(mán )
长歌当哭 (dàng)]
B.祈祷(qí)
赎罪(shú )
编辑(jí )
归根结蒂(dì)
C.潜伏qiǎn
诽谤(fěi )
蕴藉(jí )
间或一轮 ( jiàn)
D.倒春寒(dào)
商榷(què )
彭殇(shāng)
拈花惹草(n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事实证明,医务人员的坚守对遏制埃博拉疫情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B.柜子里的砚台虽然普普通通,确实恩师惠赠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非常珍惜。
C.清理传统文化遗产,还包括提出糟粕这个艰巨任务,抱残守缺是没有前途的。
D.王熙凤善于治家,协理宁国府时不孚众望,大大小小的事都处理的井井有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如果一味地升级南海问题并诉诸于武力,“两会”提出的关注民生、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等一系列富民强国的大政方针就无法落实。]
B.当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风险和难题。
C.现今很多青少年学生发生脊椎病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坐姿不端正等诱发的。
D.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瑜伽已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他们保持身体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我喜爱青衣的凤头绣鞋,绿裙衩里露出的红里子;我喜爱花旦的兰花指、甩水袖、水上漂样的小碎步,以及
、缠绵悱恻的唱腔。
(2)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致使坊间对夜明珠的认定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这也使得许多人造宝石充斥市场,________。
(3)广大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把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________的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A.不瘟不火
B.不温不火
C.不瘟不火
D.不温不火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9分)
“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及其变异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乡土文学”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有关。“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是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但它也是“现代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现代性”的思潮中,人们才会对“乡土”非常强调,才会试图关怀“乡土”的价值,并且以“乡土”来与城市或“现代”对抗。
中国的“乡土文学”有着它的现代起源,那就是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人建构起来的乡土传统(准确地说,是对这些人的叙述建构起来的传统)。实际上,“乡土文学”最本质的含义应该是“乡愁”,也就是反现代性的怀乡病,那是“离去”与“归乡”的二元想象置换。]
当然,乡愁也是一种古典经验。《论语o子路》中的“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是最早的美化家乡的说法。《列子o天瑞》中的“有人去乡土,离六亲”,是最早的表达关于乡土离别的感情的叙事。中国古曲诗词中关于怀乡的表达不胜枚举,李白的“低头思故乡”妇孺皆知,但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令李白不敢题诗,不是李白诗不逮,而是他怀乡病重。古代的怀乡是单向度的,那是一种对故土和家人本真的单纯的怀念。现代的怀乡则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是与当下经验对立的怀旧态度,或者是与城市生存对抗的乡村想象。
回望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是一种素朴的存在,是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例如,鲁迅对乡村困境的切身体验,沈从文那种抹不去的怀旧和诗情,或者废名的那些玄妙的生存事实。这并不是说,乡土叙事就一定要沿革现代中国的传统,也不是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如此评价显然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然而,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叙事”中,看不到那么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当代“乡土叙事”确实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观念性的批判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更加个人化的“乡愁”式的乡土记忆被更强大的家国叙事覆盖。用点形象化的说法,当代“乡土叙事”已经被现代性占据,因为自重已经太重,结果是载不动一点“乡愁”。尽管我们一再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更趋向于个人化叙事,但在乡土叙事这一点上,家国叙事还是占据上风。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乡土文学”在现代之初,显得更单纯或质朴些;而当今的“乡土叙事”则要厚实复杂得多。这两者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是存在一种差异,只是表明了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至今所发生的深刻变异。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由此可看出中国20世纪文学中现代性的流变轨迹。(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6.下列关于“乡土”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乡土”非常强调,试图关怀它的价值,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有一定的关系。
B.“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没有对“现代性”的反思,就没有“乡土” 的概念。
C.“乡土”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
D.从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乡土”的存在,感受到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
7.下列不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的原因的一项是(
A.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不再是古代单向度的怀乡。
B.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土叙事”中,看不到浓郁的或深重的怀乡病。
C.当代“乡土叙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被现代性占据,载不动一点“乡愁”。
D.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并不能说明当代的“乡土叙事”就不如现代之初的“乡土文学”。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土”与城市或“现代”对抗的事实,说明在现代性思潮中,“乡土”与现代性渐行渐远。
B.古代的怀乡与现代的怀乡有着很大差别,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更接近怀乡的本质意义。
C.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虽然“乡土”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但不能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
D.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这充分说明现在的“乡愁”已经不再具有乡土离别的韵味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1题。(12分)
中华人生审美精神首先表现为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大审美观。
中国文化强调知行合一,主张思想与实践的融通,表现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上,就是重视美善关联,注重体验教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人生实践往往难分彼此。孔子的美善自得之乐、庄子的逍遥自在之乐,既是现实生存之乐,也是精神自由之乐。魏晋名士的淋漓洒脱之乐、宋明士大夫的雅适把玩之乐,虽然境界之壮阔不可与孔庄并提,但也是对艺术式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实践。20世纪初开启的中国现代美学,自觉将审美、艺术与人生相贯通。
。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也都要求以美的艺术为标杆,通过审美实践来完善人格人性,提升生命境界,建构以整个人生实践为审美对象的大审美观。
中华人生审美精神也表现为真善美相贯通的美情观。
王国维、蔡元培等将康德的情感独立和审美无利害命题引入中国。王国维将“审美无利害”转化为“无用之用”,讨论的不再是审美的本体属性问题,而是审美与生活的关联,即审美的功能问题。这种对美的定位转化,凸显了中国美学的民族特点,它不将情感孤立为独立的认知对象,也不将审美绝缘为纯粹的观照活动。康德的美学思想对于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引入了“真”这个新的维度,突破了美与善的两维关联。从此,中国现代美学的情感观既不同于西方意义上切断与真善关联的粹情观,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以善为美的德情观。
,朱光潜将其概括为情趣美,宗白华将其概括为情调美。其要点在于,这种美既是创造的,也是欣赏的;既是真实的,也是真诚的;既是个体的,也是普遍的;既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
中华人生审美精神还表现为远功利而入世的审美价值观。
中华文化深深地扎根于现实土壤,在思维方式上注重整体性,既不注重从纯粹思辨去寻求人生真理,也不崇尚向彼岸世界去寻求生命解脱,而总是从具体鲜活的生活中去体味身心的愉悦与精神的自由,倡导在最痛苦最艰难的生活中品出人生的甘美和诗意。这种哲学、伦理、审美交融的文化特征,使得中国美学总是将审美思考和人生实践相结合,着意将审美活动引向广阔的人生、绚烂的生命、多姿的生活。由此,中华审美精神聚焦于热烈执着的入世情怀和高远超逸的出世情韵相交融的诗性生命张力,表现为一种创造与欣赏、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群体、有为与无为、入世与出世、有限与无限的诗意和谐。
,王国维将其概括为出世与入世的自由,朱光潜将其概括为看戏与演戏的和谐,宗白华将其概括为充实与空灵的相洽。这些学说都突出了中华审美精神的现实品格和诗意情韵的交汇,直指生命与人生的现实践行和诗性超越。
9.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人生审美精神扎根于民族传统,吸纳了西方文化的现代情感理论与生命学说等,突出表现为
等。它与西方理论美学的封闭特性不同,体现出向人生开放的鲜明思想。(3分)
10.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三句话还原到文中的【甲】【乙】【丙】三处。(3分)
①梁启超将真与善概括为趣味美
②梁启超将这种精神概括为“知不可而为”与“为而不有”的统一
③梁启超说,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
11. 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与弟子谈论人生理想时,对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非常赞赏。孔子的态度,体现了文中怎样的审美观点?请你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阐述。(6分)
三、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C.不知东方之既白
D.洗盏更酌
1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何为其然也/耳得之而为声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相与枕藉乎舟中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糜鹿
15.作者用曹操的典故的用意是(  )
A.惋惜曹操如此英雄竟兵败赤壁
B.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C.慨叹人生无常,人生短暂
D.借曹操自比,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愤
16.对这三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苏子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自然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自然段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17.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8.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全诗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一种试加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月光如流水一般,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长路漫浩浩。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5)兄弟不知,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四.作文(共40分)
20.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壮举,是影视创作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但质量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出现了过度夸张、雷人的场景,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被观众称为“抗日雷剧”。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4 答案: D
6.B(解析:B 项,“没有……就没有……”说法错误,两者构不成条件关系。)
7.D(解析:D项所说的与题干无关。)
8.C(解析:A项“乡土”与现代性并不相悖,从“但它也是现代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句中可以看出。B项“现代的怀乡”“更接近怀乡的本质意义”于文无据。D项“这充分说明……的韵味了”说法绝对。)
9. ①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大审美观
②真善美相贯通的美情观
③远功利而入世的审美价值观(3分)
10.【甲】③
【丙】②(3分)
11. 示例一:在《论语·先进》篇中,曾皙描述了一个暮春郊游的美好场景。他的理想与孔子的政治主张相符,即通过“礼治”达到太平盛世的图景。而这样一种图景体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化的人生方式。这样的理想,一方面体现了对现实生存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精神自由之乐。二者结合,体现了中华审美精神中的美善关联的理念。
示例二: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的教育方式强调知行合一,他与学生探讨人生理想的过程,不是一味灌输儒家理念,而是强调以审美实践践行儒家理想,以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方式,完善个人的修养,从而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这说明,中华审美精神强调人生要践行理想,也要有诗意的超越。
(6分。对材料作分析4分,体现审美观点1分,语言1分)
16. 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不对。)
17.(1)原来若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观察)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 (2)这是大自然的无尽宝藏 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18.描绘了一幅晚春时节百花争奇斗妍的画面。(2分)花草树木知道春天不久即将离去,于是抓住最后的时间展现自己的美丽,呈现出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景象。(2分。意思对即可。)
19.①拟人。“草树”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赋予它人的性格特征,使单纯的写景变得情趣盎然。②比喻。把杨花榆荚比作飞雪,生动形象。③对比。把“百般红紫”的“草木”和“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做对比。(三者选其一。修辞手法2分,对手法的分析2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三).(1)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2)乘彼垝垣(3)还顾望旧乡
(4)青青子衿(5)咥其笑矣
20. 按学业水平作文标准
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合作 /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泰州高一期末联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