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样从媒介形态变化的变化来了解疾病

【图文】中医诊断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中医诊断学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7.16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中医手诊图谱 可以预示你的疾病!!!
玫瑰花香《犀利人妻》曝隋棠激吻花絮 御姐遇犀利男友单身太久的男人碰不得天津包子配方解密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人生体验新境界——积极的思想人生不过一缕青烟清代痕都斯坦风格玉器原来肿瘤也有克星肾元胶囊三种有效成分:益母草全篇高考生集体打吊瓶复习 伤不起啊 打印 订阅 刷新
发表于: 21:22
只看该作者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华人文历史电子书合订本[转载]花钱你都学不到的陪客点菜技巧冬季养生话药酒真漂亮的盘发方法蓝色妖姬,惊艳美丽{怎样把在网上看到的视频下到电脑上 ?
如果一位与你初次见面的中医观察你的手掌不到1分钟后,就说出你曾经得过什么病,现在身体哪里不舒服,而且全都说对了,他甚至还“预言”你身体哪里将会出现问题,你一定会惊讶得目瞪口呆吧。没想到小小的一对手掌,竟然“泄露”了这么多身体的健康“秘密”。现代统计学表明,人体有80%左右的健康信息可以直接从视觉中得到,手掌可以直观地反映诸多健康信息。80%以上的常见并多发病均可以直接通过手诊获得。
 手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随时照看,照镜子可以及时发现或抹去身上的“污点”,观察手掌气、色、形态的变化可以及时了解内脏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治疗。“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四诊,在替患者把脉的同时,可以对患者手掌的气、色、形态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患者的健康情况。。
  自己的手掌自己学着看
  “气色形态手诊法”虽然神奇,但并不神秘,只要掌握了相关基本要素,普通人也能看懂手掌气、色、形态的变化,从而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当当自己的“家庭医生”。
  特定位置指代身体器官
  这种手诊方法有两个基本要素——“位”与“相”。
  “位”,是指人体相应脏腑器官在手上表现的区域。从大量的临床病例证明,观察女性的病症看其右手,看男性的健康情况则观察其左手,和俗称的“男左女右”说法相契合。具体哪个器官、脏器在哪个位置上反映,是决定手诊结论正确与否的关键。
  人体的器官、脏器在手掌上对应位置的分布规律是:大拇指的一侧对应身体的左侧,小指一侧代表身体的右侧,中指方向代表头及身体的上部,手掌根部的方向代表身体的下部及脏器的下方。例如,以中指为起点,中指根节代表头顶部,头晕、头痛、高血压、低血压、脑血管等均在这个部位显现异常;往下,手掌与手指连接的部位的周围是眼、鼻、牙齿、咽喉等,相当于人体头部两眼至咽喉部位。沿中指再向下,中指平分线附近,是胃、肾以及男女生殖系统。这是手掌中指或中轴附近的排列情况,规律与人体真实的解剖位置相似。其他的脏腑器官在手掌上对应的“位”,请参照《气色形态手诊图》。
别光全神贯注地观察手掌中的“位”和“相”而遗漏了手背。其实,人体运动系统的主要手诊位置在手背上,只有一小部分在手掌中表现。脊柱的手诊部位是自手背中指根部到腕部的连线,上1/4为颈椎,中间2/4为胸椎,下1/4为腰椎。
  生活中每每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身边的一些熟人、朋友或家属,往往平时身体状况良好,却突然查出患了某种疾病,有的甚至是绝症而且已是晚期,医生也回天乏力,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其离去。但有些疾病开始侵袭肌体的时候,人们往往没有感觉。当组织器官没有发生器质性改变的时候,现代的物理检测手段和技术未必都能检查出来,不过,患者的脸上、手上的气、色、形态往往已经发生了改变。手诊的及早诊断优势,能加强患者的保健意识,在发现气、色、形态异常后,病情较轻的可以定期复查和保健治疗;病情较重者,应马上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确诊和治疗,为治疗重大疾病争取宝贵时间。
  自行手诊只能作参考
 手诊的准确性首先取决于看诊者对手诊法的掌握程度,专修多年的中医准确率能达到95%甚至100%。但是,影响手部气色形态变化的外部因素很多:手部的光泽度可以随温度、气候、情绪、光源、生理、年龄、职业、性别等内外条件的不同而变化。而且气、色、形态这些比较抽象的中医学知识,初学者和市民往往难以准确分辨,当发现手掌一个或若干个“位”上出现气、色、形态异常时,可能对病情估计过轻造成延误病情,反则判断过重把自己吓出一身冷汗。因此,掌握一点手诊知识的市民不妨把它作为身体健康的一个参考,发现异常先别急于自行判断,建议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这才真正达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的保健功效。
  气色形态暗藏病情轻重
  相,则是指手掌,尤其是“位”上的气、色、形态的变化。通过对这些征象的分析、归纳,得出中医辨证认病以及现代医学的诊断印象。不在“位”上的“相”是没有诊断意义的。
望气是“气色形态手诊法”中,在找到 “位”以后所要观察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观察手部颜色及整个手掌的光明、润泽与否。手部皮肤颜色光明、润泽代表“有气”,说明健康状况颇佳,即使得了某些较重的病其预后也会较好;如果整个手部颜色发暗、没有光泽,仿佛笼罩一层黑雾代表“无气”,提示肌体免疫功能低下,多是全身反应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后期或初愈、高烧、肾炎、白血病或肿瘤等。若只是局部出现晦暗枯槁,则表示与该“位”相应的器官功能失常,出现严重病变。
  在“气色形态手诊法”中,观察手部颜色的异常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1.白色:白色在气、色、形态手诊中是出现最多的颜色,几乎在任何“位”上均可见到,表示炎症、贫血。
  2.青色:表示痛症、血液循环不良或心脏传导不良。
  3.黄色:表示慢性并曾经患过的疾并黄疸玻满手皆黄就是黄疸病;若在“位”上出现的黄色斑点,颜色枯槁如“老茧”,且这种颜色下面没有其他颜色呈现,说明该“位”上以前曾患过病,相反如果黄中夹杂其他颜色则多数是慢性玻
  4.红色:红色反映的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如果满掌潮红或浅红表示病人有发热的情况存在。如果“位”上呈现深红或暗红,表示该部位有较严重的炎症。如果在“位”上有鲜红的斑点,表明该脏器正在出血,若斑点呈暗咖啡色多表示出血已痊愈。
  5.黑色:代表危重症。若某“位”上有病理性黑色斑点,表示该部位是久并重病;如果某“位”颜色发黑而且有凸起,则有肿瘤的可能性。不过患者也不用过于担心,一些黑色斑点也可能是老人的老年斑或正常人的色素沉着而已。
  这里的形态是指在手的某“位”上显现出的气、色的视觉形态与状态。包括凸、凹、涪沉、微、甚、散、抟8种。因后面6种形态比较抽象,普通市民不易分辨,在这里只介绍“凸”和“凹”。
  1.凸:在手的某一个或几个“位”上,起色斑点所形成的形态较周围皮肤凸起。如果凸起是类似“老茧”样的或圆或扁或不规则的点或面,颜色枯槁如“老茧”,但面积比“老茧”小,且长在不该长茧的地方,多数表示该“位”曾患有慢性疾病,或者尚未康复。如果“位”上的凸起呈白色或红色,形态规整,大多是较重的炎症或良性肿瘤;如果有暗红、青紫色的凸起斑点而且发乌,形态不规整,根底看似很深,就可能是恶性肿瘤。
  2.凹:手的某“位”气色斑点所形成的形态较周围皮肤凹陷,如果该“位”凹陷且“无气”,其临床意义主要表示脏器萎缩。如果凹陷处的气、色与周围皮肤一样,且时常伴有光滑的疤痕代表手术疤痕。
  拍拍手掌也能治病
  在观察手掌的气、色、形态诊断出疾病的同时,也可以在相应部位施治,称之为气色形态手疗法。人体的脏腑阴阳气血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现代的生物全息理论均认为“位”与内脏之间具有双向性,也就是说,既然“位”上能反映内脏情况,那么有效地刺激“位”,自然就能对内脏气血起到调节作用。从临床实践看,施以按摩、点揉、针刺、放血等刺激,均可对相应“位”上的脏器,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陈秀华给读者介绍以下两种常用的气色形态手治法——
  1.击掌:每天,双手掌对掌连续拍击200下,力度以两掌击出明亮响声为宜,200下击完才休息效果最佳。
  2.推拿手背: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另一手手背第三掌指关节结合部稍稍用力反复推揉,可缓解颈部的肌肉疲劳,如想舒缓脊柱的疲劳,推揉手法可从第三掌指关节结合部开始,顺延到腕部。
相爱,就需要懂得相处之道积木搭的小屋老太太买枣我们在七星岩美图共赏===温馨的猫咪情人节黇鹿想你时,你是眼角一滴泪,折射出我的心碎阿杂:寻找人类文明的归属朴槿惠:实现东北亚大和解
来源:心灵咖啡网编撰   发布时间: 15:01:47  编辑:PSYCOFE-NaNa关键字: 懂心理学你赚大了潜意识情绪认知情感
心理引言:为什么我们对世界会产生欲望?为什么有些人能一
山情水意--西藏然乌镇(旅游览胜)10月4日,第二次走进西藏八宿县然乌镇,这是一个对我来说有着特别意义的地方。一年前,在然乌,好像是命里注定我要在这里被度化,我开始执迷于
女人的温暖是一种气质,或许与生俱来,但更多的是岁月的磨砺,这种神秘的"暖气流"是女人获得爱情的催化剂.而女人本该是制造温暖的精灵,弥漫在她们身上的那些情愫,丝丝缕缕,都
西红柿酸辣汤常见餐馆里西红柿酸辣汤,几片切得薄薄的西红柿片飘在汤中,喝一口,鲜、酸、辣、香,配料丰富,色彩炫丽,很是下饭。某天在家,心血来潮,也想烧一碗鲜香的酸辣
并不是所有的雕塑都是美轮美奂和壮观恢弘的,有些雕塑却是别出心裁,以丑取胜。下面这12个雕塑就是世界上最丑的雕塑,不过他们都很有特点,不是么?该象鼻虫雕像位于美国阿拉巴  从理论上来讲,人人都需要修炼。
  修炼本是一门“自疗医学”,可惜后来其本义被歪曲了。
  在缺医少药的古代,修炼是防病延年的主要手段。
  现代社会医学发达,有病有痛自然先找医院解决。但亚健康和许多慢性病,再先进的医院,同样也是无能为力的。
  所谓的修炼,其实就是通过可操作的、自然的、物理的方法,挖掘人体自身的生命潜能,提升自身的免疫力,改善自身的健康状态。
  中医理论是传统修炼理论的基础。
  但近百年来,许多科学人士都认为中医这个理论是门伪科学。
  蒸汽机是不是科学?
  我们今天坐在舒适的高铁里,会觉得连内燃机车都像老牛车一样慢;但别忘记了,没有蒸汽机带来的工业革命,人类在陆地上最快也只能在马车上奔驰。
  中医是古典医学,是宏观范畴的医学。现代医学以西医为代表,属于微观范畴,同样是由古典医学发展而来的。
  古人对人体的认识有限,很多医学上的理念模糊是正常的。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评判,自然有其落后的一面。
  但几千年来无数人的经验积累,同样也会有其科学的一面。
  现代科学昌明,对人体的认识远超古人。我们不能苛求古人的智慧都符合现代人的科学要求,但起码可以做到用现代的科学研究态度,挖掘、继承、创新传统中符合科学要求的那部分内容。
  真正的修行人,必须是个科学探索者。
  否则,拿自己的身体玩来玩去,结果都在玩着个伪科学,那真的是冤死了。
  所以要谈真正的修炼,也就必须从对中医理论的科学认知开始。
楼主发言:22次 发图:
  屠婆婆是个伟大的科学家。  但从系统中医的意义上来说,她只是个伟大的药师。  她的成功,离不开中医的智慧,但药师终归研究的是药,并非中医理论的创新。  青蒿素成功的灵感,源自《肘后备急方》,为东晋时期葛洪所著。葛洪是个修道人,《灵宝毕法》里有个功法叫“肘后飞金晶”,说这个“备急方”是放在肘后急救用的人,显然对道家太外行了。  从中医的系统观念来说,道家其实是中医的一部分。  “神圣工巧”是古代中医人体生命调节的四个层次。  黄帝内经说的“上工之上”,治未病的是“神、圣”这两个层面,也即“佛、道”这两个层面。  道家修炼是中医治疗的升级版,而佛法修炼又是道家修炼的引进版。  从本质上来说,其实这两家也都还是“中医”,只是他们“医”的主要是自身,他们传播的理念也都是鼓励人人自己“医”自己。  他们不以“医”而是以“神”、“圣”的面目出现,中医理论的发展从此开辟了另外一番天地:从宏观发展到微观,从“形而下学”上升到“形而上学”。  以“神圣”的面目出现,同时也产生了神秘玄虚的效果。于是,长期以来,道佛修炼便更多地被认为是伦理哲学、宗教哲学、价值哲学,甚至是美学。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知,它们最重要的自然哲学价值偏偏给忽略了。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第一次科学革命的集大成之作,它对西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被宗教价值严重遮盖的东方道佛修炼哲学,并未能像西方自然哲学一样发展成为现代自然科学。  这是东方人的悲哀,更是中医最大的悲哀。  无论是道还是佛,人类在自身“小宇宙”这块土地上耕耘了几千年,并非是两三句话就可以说得通的,更非是三五天就能悟得到的。  对修炼者来说,需要静心,更需要觉悟。
  觉悟,才能脱离愚昧和迷信,才能寻找出真正的科学修炼理论和方法。  第一部 医易同源——宏观中医理论  第一章
易经也姓“科”  第二章
中医不是伪娘  第三章
名医并不明理  第四章
上工之上是神仙  第二部 道法自然——微观中医理论  第一章
“炁”的真相  第二章
此精非彼精  第三章
周天别乱转  第四章
祖宗与宗祖  第五章
顶上的玄机  第三部 智慧之光——微粒中医理论  第一章
色与空的真相  第二章
心意识的奥秘  第三章
白骨中的精灵  第四章
自性的光芒  第五章
永生的挑战
  人类医学的发展历史,实质上是对人体自身认识的历史。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构成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形态相似和功能相关的细胞借助细胞间质结合起来构成起来的结构成为组织。  ●几种组织结合起来,共同执行某一种特定功能,并具有一定形态特点,就构成了器官。  ●若干个功能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某一特定的连续性生理功能,即形成系统。  
  人类医学的发展,便是从宏观认识到微观认识,再到微粒认识的过程。  在宏观结构阶段,形成的古典医学以研究系统和器官为主。  在微观结构阶段,形成的现代医学以研究组织和细胞为主。  在微粒结构阶段,以基因研究为主的未来医学,将医学研究从细胞层次推进到了电子微粒层次。  
  从图中不难看出,如果中医的概念还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以研究五脏六腑的系统平衡为主。这样的中医和中药,显然与已经进入微观层面的现代医学有着一个层级的差别。  现代医学也就是西医学。是最近三四百年来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主要采用科学实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直至目前的分子基因层次水平,发展极为迅速,超过其它任何一门医学科学,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主流。  中医即中国传统医学,是形成于数千年前的中国,是建立在人们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及阴阳五行、八纲脏腑辨证基础上,运用朴素辩证法及思辨推理方法,认识机体、自然、疾病三者关系,发展起来的一门以“功能人”包括功能脏器为概念的独特的医学哲学理论体系。
  很强,顶一下
  必须顶,
  前排占座,支持!  
    人类对宇宙的认知,都是通过空间、物质、能量、时间这四个宇宙要素进行。对人体这个“人身小宇宙”的认识,西医主要从物质入手,形成“解剖人”;而中医则是从空间入手,形成“功能人”。  由“解剖人”发展而来的现代医学,要比由“功能人”发展而来的古典中医,其治疗功效自然要高效、迅速得多,这是公认的。  但从“系统平衡”这个健康的终极目标来说,在长效、预防方面中医也有其独到之处。  停留在器官系统平衡层面的宏观中医,是“工巧中医”。主要研究经方秘方,针灸推拿之类,通过辨证论治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现代中医,继承的基本上是“工巧中医”。  与西医相比,这个层面的中医自然差了一个层级。  这种层级的差别,无异于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的差别。  对中医持否定态度的论调,应该与这种对古典中医的发展认识不足有很大关系。  “工巧中医”并不是中医的全部。  “神圣中医”同样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医学瑰宝。  道佛修炼理论无疑是中医理论从宏观发展到微观的伟大成就。  道家的“精气神”学说,把中医理论从宏观的“脏腑”推进到微观的“精微物质”层面,通过挖掘人体的生命潜能来达到“治未病”。  而佛法的“心意识”学说,则是通过自我调节微粒状态的“意识因子”,消除“先天习气”对后天身心的影响,使我们的身心进入智能调节的圆融状态。  从“工巧”到“神圣”,古典中医画出了一条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微粒的完美轨迹。    尽管近百年来,他们被阉割了。  但五千年的文明,并非是一句空话。  与西人相比,我们的先辈并没有让我们失望。
  未来医学的研究将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进入基因诊治,实现医学研究从细胞层次推进到电子微粒层次。  基因治疗是指用基因工程的技术方法,将正常的基因转入病患者的细胞中,以取代病变基因,从而表达所缺乏的产物,或者通过关闭或降低异常表达的基因等途径,达到治疗某些遗传病的目的。  “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  佛法把人的遗传基因称为先天习气。  先天习气又是由人的前世的因果决定的,在人出生发育时就已经形成。它不但影响了人的智力和身体发育,而且影响了一个人的疾病产生、康复等各个方面。  直白点说,“我”是从过去累积至今而成的,而“我”未来的发展,就决定于此刻的所作所为了。  把影响身心健康的“习气”消除,到达“净”的境界,智慧圆融,自我调节,便是未来中医的目标。  
  第一部 医易同源——宏观中医理论  第一章 易经也姓“科”  我们都知道,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来自易经。  准确的说,应该是来自“易理学”。  易经只是以九宫八卦为核心的空间哲学,加入阴阳、五行、天干地支这几个易学要素,才是完整的易理体系。  下图是一个完整的易理模型。    空间——九宫八卦
  时间——天干地支
  物质——金木水火土
  能量——日月阴阳  我们再把人体放进上面的易学模型里,就是一个完整的中医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五行与脏腑、五官、形体、和情志相配合,形成一个以九宫八卦为中心的人体构造系统。  中医里,最困惑西医人士的是“左肝右肺”的中医概念。  易学的方位概念是天南地北,左东右西。  在这个中医模型里,中医是以观察者即医生为核心,所以观察时患者的肝脏是在医生的左侧;而在西医里是以被解剖者即标本为核心,所以肝脏在标本的右侧。  既然是模型,那就是起模拟作用。肺的功能是肃降,在中医里是左升右降,所以根据肺的脏象功能把它安排在右侧。
  @易小卉  典型的中医疗法啊,我就很认可,这个汇集了若干中医疗法的未病易康网上诊所(),艾灸、熏蒸、推拿、按摩、针灸中药、食疗也是中医疗法呢?免费登录名:tanghan 密码: 相关链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日本药学教授大村智以及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三人获奖。其中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也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把人装进框里就成了中医,这么简单?  确实就这么简单。  易经是个筐,啥都往里装。不单中医,道家、风水、算命、看相,都是把东西往易经这个筐里一装,就成为一门学问。  圣人说,这叫大道至简。  不过,如果这么简单得来的中医就叫科学,要人家信服还真不容易。  烧开水你总会吧?但能把开水烧到极致,那就是一门大学问。  工业革命,就是由一个大铁锅把水烧开推动机械开始的。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据说来自从牛顿头上的苹果。  西方文明的发展,其真正的起点是从牛顿头上掉下的苹果开始,上帝打开了科学这个神奇的魔法盒子。  牛顿在1688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牛顿他们玩的东西叫理论物理学。  玩理论物理学的玩家们,玩的是科学最基本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基础理论,即组成宇宙万物的总法则。  这些玩家们通常不干实事,整天就瞎想。  瞎想还有个挺动听的名词,叫“理想实验”,就是在脑子里做实验。  中国人说“玩物丧志”,而牛顿他们这些玩家偏偏喜欢玩物,他们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  这类“理想实验”的玩家,中国自古以来也都有。  不过中国人怕“玩物丧志”,喜欢玩人,把人身当成个“小宇宙”来玩。  与研究物质的西方玩家不同,他们研究的主要是空间的变易,所以他们也自称为“易”者。  易,就是变化、变易的意思。  西方人玩物,中国人玩易。  物是物质,易是空间。  其实,无论东方西方,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研究的对象都是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空间、时间、物质、能量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 物质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实物、场等客观事物;是能量的一种聚集形式。  ●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  ● 能量是物质变化程度的大小。  ● 时间是物质变化速度的快慢。
  玩物的西方人,通过“外证”研究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形成了“西方物理学”学说。  玩易的东方人,通过“内证”修炼来探索“人身小宇宙”的生命奥秘,形成了“东方易理学”学说。     西方人从物质研究开始,最重视在空间上的扩张。  空间上的扩张,是为了探索宇宙的无限。  东方人从空间研究开始,最重视在时间中的永恒。  时间中的永恒,就有了道家的长生不老、佛法的不生不灭。  东西方文明因为对宇宙探索着重点的不同,其结果也截然不同。
  这两种文明的差异,根源在于入手研究的对象不同,但所研究的宇宙要素没有根本的区别。  所以,东西方文明的沟通并不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障碍。  西方物理学里的许多专有概念,也只是在近百年来西风东渐后逐渐为我们所了解。  而源于易理学的中医,许多概念,比如风、寒、热、湿,清热、解毒,滋阴、壮阳等,所有这些概念都是中医理论里面特有的概念,这些概念在西方现代科学里本来是没有任何定义的,西方人自然难以把它们归入科学的范畴。  但如果我们用空间、物质、能量这些词语来解释人体空间变化、体内物质运动、能量上升下降。那么,这样的中医理论,自然会更容易被别人接受,显然也更容易把中医理论纳入科学的范畴。
  江湖上,会易经的都是高人,玩得精的都是大师。  西方的物理学,我们从中学时就开始学,大家都懂得的就没必要说了。  倒是我们自己老祖宗传下来的易理学,不说普通人,就是专门学中医的大学生,也不见得人人有机会去学。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谁之过?  传说,距今七千年的伏羲氏,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观物取象发明创造了先天八卦。  这个先天八卦,是仰观俯察而来的。  《兰亭序》里王羲之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细看下面的图片:    伏羲氏时代的人们主要在西北一带活动,所以有“天子面南”的说法。  天在天边,地在脚下。  太阳在东边升起,月亮在西边挂着。  东南是无边的湖泽,西北是绵延的群山。  雷电在东北鸣闪,大风起兮在西南。  以上面的天象在大地的投影为基础,绘制面南定位的俯看图,这就是先天八卦图。    它主要在于示意,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天地合一。  八种自然景象,用三根虚实线组合的八个符号代表,叫八卦。
  这样的图,非常好
  伏羲氏之后又过了几千年,到了商朝,有个姓姬名昌的西伯侯,被纣王囚于羑里,这个人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周文王。  文王身居囹圄,不得自由,白天看不到太阳,黑夜看不到月亮,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自然万般思念烈日当空的自在日子。  于是,闲得无聊的文王,总结了夏商两代八卦的精华,依据天地的变化由静到动,春夏秋冬四季各不相同的变化,由先天天象转变成后天天时,将伏羲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卦辞,爻有爻辞,遂成《周易》。  此后几千年来,中国人都是用文王这个《易经》来探索人生、宇宙变化的原理,推演人生、宇宙和社会变化的规律。    所以说,人有闲而无聊之时,用心去玩一样东西才能玩出精彩。  当然,这有点胡猜。  《说卦传》说:“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易经》就是这么来的,就是这么简单。  只要你不是想在江湖上玩神通,把《易经》故意弄得如何如何神奇,你再看一万遍,它也就是古人根据天象发明的符号逻辑而已。
  但你可别小看这个符号逻辑。  虽然看起来简单,这可是中国古人最早形成的数理逻辑。  当我们想要分析一件事物或者是一个人的发展变化时,利用简单的符号计算的方法,可以代替人们思维中复杂的逻辑推理过程,可以使得复杂的事情简单、明了。    数理逻辑又称符号逻辑、理论逻辑。  它既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与精确化、数学化的现代数理逻辑相比,易经八卦及由八卦组合而成的六十四卦所形成的推理体系,显然是原始和粗糙的,但它对中国社会逻辑思维体系的形成具有奠基者的作用。
  我们通常所说的易经,所包含的内容,其实仅是九宫八卦的变化而已。  九宫,指四方、四隅、中央九个方位。  古人根据天圆地方的空间概念形成的只是九宫这个三维空间。    前面说过,完整的宇宙模型除了空间,还必须加入时间、物质、能量这三个宇宙要素。  因此,在九宫八卦基础上建四时、分阴阳、均五行,发展形成易理学的宇宙模型,才成为中国医学、理学等实用哲学的理论基础。    我们前面所说的把人体放进去形成的中医模型,就是这样而来的宇宙模型。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后来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时间轴与空间轴上,便形成了中国式的宇宙时空体系。  五行是指宇宙物质。“五”是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行”是运行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古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月球绕着地球公转,其特殊引力吸引地球上的能量。
中国古人根据太阳月亮的特性,形成了天地阴阳学说。  易理模型揭示了空间变动过程、物质运动规律和能量变化原理,奠定了东方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基础。  易理学的发展,形成了世界独有的以中医、佛道为主体的东方修炼文化。  这些人类积累了几千年的智慧成果,与主导西方文明的自然哲学——物理学一样,同样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 经验易理学时期  在易理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医、道家理论体系,成为中国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基础。  ● 经典易理学时期  佛法万有因果律理论的引进,丰富了以性命修炼为根本的中国古代修身理论。  佛法在中国的传播是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佛法之所以能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容,并最终能与中国社会达到相互融洽、相互吸取,正是由于佛法与道家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都有着许多的共通点。  ● 现代易理学时期  末法时期的佛法,已经完全失去了原本探索宇宙奥秘的动力,沦为教派团体的伦理学说。  外来的佛法在本土教化之后,这些本来出于解决人类“生老病死”问题的修炼原理,逐步演变成为为团体利益服务的宗教哲学,原本开明易懂的学理也被人为地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神秘色彩。  易理学对人身探究的研究自此一蹶不振。  于是,“五四”之后,被阉割了“神圣中医”的系统中医,只剩下“工巧中医”。
  探索与发现是科学的真谛。  从宇宙的假设到宇宙模型的建立,再到力学模型,最终形成数理模型。西方科学的发展过程,始终是从假设,然后不断探索,不断证明的过程。    所以,质疑易理学是不是科学,那你得先问一问物理学是不是科学。  科学能发展到今天,物理学起到根本作用,经过无数科学家的努力,用广义相对论描述宏观世界,用量子力学描述微观世界。  物理学也同样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经验物理学时期  形成了静力学中的简单机械、杠杆原理、浮力定律等。  ●经典物理学时期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诞生,建立了分析力学;光学、热学和静电学以及波动光学、热力学和分子运动论、经典电磁场理论等完整的、解析式的理论体系。  ●现代物理学时期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完成了从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的转变,因为经典力学不过是物体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近似理论。量子力学的发展,解释了经典力学不能解释的微观现象。
  【未来的中医】转到新浪陈白泥博客连载,更新
  第二章
中医不是伪娘
  在《黄帝内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古典中医理论,是易理学发展的伟大成就。  《黄帝内经》之后,中医基础理论在认识上出现了很大的误区,错把阴阳的“能量”概念当成“物质”概念来解读,致使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重药不重理,以药为医,误入歧途。  中医历史上虽然也发展出了伤寒和温病两大治疗理论学派,也算有所创新。但除此之外,虽然也有许多出名的中医大款名家,但对中医系统理论的发展创新,好像再也没有过什么很重大的贡献。  而现代中医,说起来都是泪。  与现代西医相比,所谓的现代中医,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  所以,被西医挤得喘不过气,那也是很正常的。  落后了,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追赶,本来也没什么好丢人的。  但自己断自己的根,就是中医的不是了。  这百多年来,易经变成了迷信,中医居然连“易”这个根都抛掉了。  被阉割了的所谓的中医,无非就是卖弄老祖宗传下的那点草药经方和那几根银针,或是挂中医的狗头卖西医的羊肉而已。  当然,说中医是伪科学,那也是一种无知。  不仅是对科学的无知,也是对中医系统理论的无知。  《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之间,也就是公元前后,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  那个时候,自然没有科学的说法。但它的系统理论,我们还是很容易读得懂,并不妨碍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它。
  一、《黄帝内经》的易理学架构    前面说过,人类都是通过空间、物质、能量、时间这四个宇宙要素来进行宇宙认知的。  在人体这个“人身小宇宙”的宇宙模型里,《黄帝内经》把人体空间设定为九宫;把五脏六腑对应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宇宙物质;把人体能量的变化通过体外的天地阴阳和体内的脏腑阴阳反映;在天干地支构成的时间体系上,把每日、四季,甚至一生中人体的能量变化过程都予以描述。  二、空间模型----人体九宫  把人体这个“人身小宇宙”放进易理学的宇宙模型里,把人体空间设定为九宫八卦,就是《黄帝内经》的三维立体空间体系。    这个空间体系,形成了中医特有的“左肝右肺”、“上心下肾”的人体器官定位。这种以观察者即医生为主的定位方式,与现代医学中以人体标本为主的概念形成冲突,这也是造成西医对中医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宇宙物质----人体五脏  把人体五脏对应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宇宙物质;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生相克,就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我们现在开车都懂得看仪表,但早期的汽车可没有仪表可看。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为了观察人体内部的运动变化,也发明了人体的“五官仪表”。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有这样的对应关系:   脾主口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肝通目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心通舌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肺主鼻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肾主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四、能量变化----日月阴阳  在《素问o宝命全形论》中有:“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在《素问o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的概念,本来源于古人对宇宙的认识。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体现。太阳辐射能量的不同又引起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月球俗称月亮。在太阳系中是地球中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与月球互相绕着对方围绕共同质心运转,月球又绕着地球公转。其特殊引力吸引着地球上的水,同其共同运动,形成了潮汐。    太阳辐射为我们提供能量,月球引力吸走我们的能量。  中国古人根据太阳月亮的特性,形成了天地阴阳的能量学说。
  《黄帝内经》把天地阴阳的能量学说引入到医学理论中。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中有:“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根据这个能量学说,对人体而言,所谓的阳,就是我们吸收能量的能力;而所谓的阴,则应该是我们抵抗外界吸走我们能量的能力,也即我们自身储存能量的能力。  同样在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中有:“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跳、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谓的脏腑,也就是藏和釜的意思。脏的功能是储存能量,腑的功能是收纳能量。  根据阴阳变化大小的影响,就形成了十二经脉的经络学说。    物质具有阴阳属性,五行的生克同样导致能量变化。  但物质与能量是两个概念。物质是能量的一种聚集形式。能量是物质变化程度的大小。  后世的学者,却把阴阳的能量功能概念误读为物质概念,把显浅易懂的能量原理变成复杂繁琐的物质分类,许多学医的玩了一辈子,连个阴阳都弄不清,终成糊涂中医。  五、时间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除了每天的日月阴阳变化,《黄帝内经》还对四季,甚至人体一生的能量变化做了描述。  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古典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内经的能量图则为后来中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期待更新!!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态变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