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个单位对个人工作的坚定爱好意念坚定文言文

沉思:认真、深入地思考,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你一个人,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这是控制外界因素),或者你能全身贯注以致于外界的声音你一点都听不到(这需要相当高的集中力才能达到的境界),然后去对一个事情进行联想.比如,你在想‘人性’这个词,你就会联想人性有哪些?我平常看到的人性是怎样的?一个正确的人性应该是怎样的?我的人性有哪些?……这就是所谓的深沉思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文言文语法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文言文语法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高三文言文阅读基础专项复习资料
>>复习指导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高三文言文阅读基础专项复习资料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高三文言文阅读基础专项复习资料
第一节 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含义
&&&&&&& 1、爱: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2、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什么,什么地方;⑥怎么,哪里。
  3、被: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4、倍:①一倍,加倍;②背向,背着;③违背;④背叛,反叛。
  5、本:①草木的根或茎干;②根源,来源;③根本、基础的东西;④特指农桑业;⑤本来的,原来的;⑥副词,本来。⑦根据,掌握;⑧自己一边的,现今的;⑨底本,版本;○10本钱(后起意义);○11封建社会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后起意义);○12量词。株,棵,丛,撮。
  6、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轻视;④谦词,谦称自己。
  7、兵:①兵器,武器;②用兵器伤害人;③军事,战争;④军队;⑤兵士。
  8、病:①病,生病;②筋疲力尽;③毛病,弊病;④担心,忧虑。
  9、察:①观察,仔细看;②看清楚;③考察;④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10、朝:①音同"招",早晨;②音同"招",一日,一天;③朝见;④接受群臣的朝见;⑤朝廷;⑥拜见;⑦官府的大堂;⑧朝代;⑨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11、曾:①音同"增",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②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③曾经;④通"层".重叠。
  12、乘:①驾车,驱马拉车;②乘船;③登,升;④趁着,凭借; ⑤压服,欺压; ⑥追逐; ⑦计量,计算; ⑧计算的一种方法,即算术中的乘法; ⑨shèng(剩)。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10乘车驾四马,所以"乘"有时作为"四"的代称。○11顶着,冒着。
  13、诚:①真心,不虚伪;②确实,的确;③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 14、除:①台阶;②清除,去掉;③修治,修整;④任命,授职;○5扣除;○6流逝,过去;○7除了,除非。
  15、辞:①口供;②言词,词句;③告诉,讲话;④推辞,不接受;⑤辞别,告别;⑥文体的一种;○7托辞,借口。
  16、从:①跟随;②追赶;③使……随从;④顺从,听从;⑤任凭,听凭;⑥参与;⑦由,自;⑧堂房亲属;⑨副,与"正"相对;○10zòng,放纵,纵容;○11表示对象,相当于"向";○12从事,参与。
  17、殆:①危险;②近于;③几乎;④副词。大概,恐怕;⑤通"怠",懒惰。
  18、当:①对着,面对;②挡住;③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④占着,把着;⑤掌管,主持;⑥适应,相当;⑦判罪;⑧应当;⑨dàng,当做。○10 dàng,适合,得当。○11抵挡,阻挡;○12承担;○13担当,担任;○14处在,在;○15将要,将;○16将会,一定。
  19、道:①路;②途径,方法,措施;③规律,道理;④指道家,道教;⑤主张,思想,学说;⑥从,由;⑦说,讲;⑧dǎo(后来写作"导"),引导;⑨dǎo(后来写作"导"),通;○10量词。
  20、得:①得到,获得,与"失"相对;②找到,捉到;③能够;④贪求,贪得;⑤实现,达到;⑥通"德",感激;⑦收获;⑧得意,满足;⑨合适,融洽;○10对,正确;○11应该,应当;○12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
  21、度:①量长短的标准;②限度,尺度;③制度,法度;④度量,气度;⑤渡过,越过;⑥量词,表示次数;⑦duó,量长短;⑧duó,揣度,推测;⑨奔驰;⑩思考,考虑。
  22、非:①不对的,不合理的;②非难,责怪;③不是;④无,没有;⑤认为……不对,反对;⑥除非,除了;⑦助词,表示疑问语气,同"否". 23、复:①夹衣;②夹层的;③繁复,重复;④回来,回去;⑤恢复;⑥报复;⑦再,又;⑧回答;⑨免除赋税徭役;⑩重复。
  24、负:①背,用背驮东西;②蒙受,遭受;③背靠着;④依仗;⑤违背,背弃;⑥辜负,对不起;⑦失败,与"胜"相对;⑧欠;⑨承担,负担;⑩使承担;○11依靠,凭借;○12赔偿。
  25、盖:①用芦苇或茅草编的覆盖物;②搭盖;③车盖;④器物的盖子;⑤遮蔽,掩盖;⑥胜过,超过;⑦副词,大概,大约,表推测,推断;⑧连词,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⑨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⑩通"盍",何不;○11通"盍",何。
  26、故:①事,事故;②旧,与"新"相对;③旧有的,原来的;④故旧,老朋友;⑤原因,缘故;⑥故意;⑦通"固",本来;⑧所以,因此;⑨计谋,巧伪;⑩死亡;○11衰退,衰老;○12特意;○13仍然,仍旧;○14必定。
  27、顾:①回头看;②看;③探望,拜访;④关心,照顾;⑤思念;⑥副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⑦副词,反而,却;⑧考虑,顾虑;⑨岂,难道。
  28、固:①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②坚持;③固定,稳固;④固执,顽固;⑤鄙陋;⑥本来;⑦通"故",所以,因此;⑧使之坚固,巩固;⑨坚定,坚决;⑩当然,固然;○11必定,一定;○12岂,难道。
  29、归:①女子出嫁;②返回;③送回,归还;④归附,归属;⑤归向,汇聚;⑥通"馈",赠送;⑦结局,归宿;⑧死。
  30、国:①国家;②周代诸侯国以汉以后侯王的封地;③国都,京城;④地域,乡土;⑤国人。
  31、过:①走过,经过;②过,过去;③胜过,超越;④过分,太甚;⑤错误,过失;⑥访,探望;⑦经历,过程;⑧犯错误;⑨加罪;⑩次,遍。
  32、何:①hè,背,扛(后写作"荷");②疑问代词,什么;③怎么,为什么;④副词,多么,何等;⑤哪里。
  33、恨:①遗憾,不满意;②怨恨,怀恨;③怨恨,仇恨。
  34、胡:①兽颈下的垂肉;②疑问代词,什么;③怎么,为什么;④长寿;⑤我国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35、患:①担忧,忧虑;②忧患,灾祸;③疾病;④得……病;⑤毛病,弊病。
  36、或:①有的,有的人;②也许,或许;③又;④语气词,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⑤通"惑",迷惑;⑥有时。
  37、疾:①病,疾病;②痛苦,疾苦;③缺点,毛病;④厌恶,憎恨;⑤妒忌;⑥快,急速;⑦急切地从事;⑧生病,患病;⑨痛心;⑩大,强;○11敏捷。
  38、及:①赶上,追上;②到,至;③推及,涉及,牵扯;④趁着;⑤如,比得上;⑥和,与;⑦来得及;⑧遭遇,遇到;⑨等到,到了。
  39、即:①走近,靠近;②就在(某时、某地),就(某物);③副词,立即,马上;④副词,就是;⑤连词,如果,假如;⑥连词,则,就;⑦到达;⑧根据,依据;⑨追逐;⑩登上;○11就,便;○12即使,纵使。
  40、既:①尽,完了,终了;②副词,已经;③副词,既然,既然是;④副词,后来,不久,常"既而"连用;⑤完全,都,皆;⑥通"即",就,便;⑦与"且"、"又"、"亦"相呼应,表并列关系。
  41、假:①借;②凭借,借助;③宽容;④如果,假如;⑤非正式的,代理的;⑥假装,装作;⑦用,须;⑧给予;⑨虚假,假的;⑩暂时;○11jià,假期;○12通"暇",闲暇,从容;○13通"遐",远,高。
  42、间:①夹缝,间隙,空隙;②jiàn,间隔,间断;③间或,断断续续地;④秘密地,悄悄地;⑤中间,当中,指空间;⑥近来;⑦量词;⑧xián,空闲;⑨期间,年间,指时间;⑩短暂的时间;○11隔阂;○12机会,空子;○13距离,差别;○14间谍;○15挑拨离间;侦察;○16参与,介入;○17夹杂;○18走小路,走近路。
  43、见:①看见;②拜见,谒见;③见解,见识;④表示被动,相当于"被";⑤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⑥xiàn,出现;⑦见面,会面;⑧召见,接见;⑨知道,懂得;⑩听到,听见;○11加在动词后,译为"得"、"着". 44、解:①分割动物的肢体;②把系着的东西解开;③分解,融化;④调解,排解,和解;⑤消除;⑥解释;⑦理解,懂得;⑧xiè,懈怠,松弛;⑨解围,撤围;⑩消释,化解;○11解说,解析;○12能,会;○13分割;○14裂开;○15见识,见解;○16乐曲或诗歌的章节;○17jiè,押送,遣送;○18 xiè,姓。
  45、就:①接近,靠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④前往;⑤归于,趋向;⑥登上;⑦就职,赴任;⑧承受,接受;⑨参加,参与;⑩效法,择取;○11成就,成功;○12看,观赏;○13使成功;○14变成,造成;○15产生,生成;○16假如,假使;○17向,从,跟;○18就着,根据。
  46、举:①举起,抬起;②提出,举出;③发动,兴起;④推荐,推举;⑤检举,揭发;⑥举动,行动;⑦攻下,占领;⑧全,都,整个儿;⑨拿,用;⑩提拔,任用;○11举行,实行;○12完成,成功;○13生育,养育;○14应举;○15挂起,升起;○16科举,科举考试;○17尽,完。
  47、绝:①断,断绝;②极,非常;③超越,超过;④高超,绝妙;⑤横渡,横穿;⑥截断,截取;⑦穿过,经过;⑧绝尽;⑨绝命,死;⑩草木枯萎而死;○11断绝往来,绝交;○12隔绝,隔断;○13停止,止歇;○14隔绝的,封闭的;○15极远的;○16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17绝对,完全;○18绝句。
  48、堪:①经得起,忍受;②能够,可以;③胜任。
  49、克:①能够,胜任;②战胜,攻破;③克制;④约定或限定时间;⑤通"刻",刀刻,雕刻;⑥通"刻",苛刻,刻薄;⑦完成;⑧好胜;⑨刻苦,勤奋。
  50、类:①种类,类别;②类推;③类似,像;④大抵,大致;⑤条例;⑥事例,事物;⑦典范,榜样。
  51、怜:①怜悯,同情;②"可怜"连用有如下意义:1、可爱;2、值得同情;③怜爱,疼爱,爱惜。
  52、弥:①长,久;②弃满,遍布;③更加;④弥补;⑤广大;⑥远。
  53、莫:①mù,日落的时候,傍晚;②mù,一年将尽;③没有什么,没有谁;④副词,不要,不能;⑤通"瘼",病,疾苦;⑥不;⑦大约;⑧mù,昏暗,昏黑;⑨mù,一种蔬菜。
  54、乃: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②副词,于是,就,;③副词,却,反而,竟然;④副词,只,仅仅;⑤是,就是;⑥语气助词,无意义;⑦指示代词,这样,如此;⑧才;⑨表示初、始;⑩表示假设,如果。○11附:"无乃",比较委婉地表示对某一事情或问题的估计或看法,相当于"恐怕"、"只怕"等。
  55、内:①里面;②内部;③内心;④内室,卧房;⑤皇宫;⑥妻妾,宫娥;⑦nà,收容,接纳;⑧nà,交纳;⑨内脏;⑩泛指妇女。
  56、期:①预定的时间,一年的期限;②约定,约会;③期望,要求;④jī,周年,月;⑤时日,日期;⑥及,到。
  57、奇:①奇异的,罕见的,不寻常的;②出人意料的;③jī,单数,与"偶"相对;④jī,命运不好,常"数奇"连用;⑤jī,零数;⑥美好;⑦好,佳;⑧以……为奇,认为……奇特;⑨奇境,胜境;⑩奇谋,奇计;○11极,甚。
  58、迁:①迁移;②变更,变动;③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④贬谪,放逐,流放。
  59、请:①请求;②邀请;③谒见,拜见;④请示;⑤求教;⑥请允许我,请让我,希望,也可不译。
  60、穷:①阻塞不通;②走投无路;③不得志,不显贵;④生活困难;⑤穷尽,完结;⑥穷究,追究到底;⑦寻求尽头。
  61、去:①离开;②过去的;③除掉,去掉;④距,距离;⑤前往,到……去;⑥舍弃,放弃;⑦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⑧去世。
  62、劝:①勉励,奖励;②受到鼓励;③劝说。
  63、却:①后退;②推辞,不接受;③去,掉,多用在别的动词之后;④副词,还,再,反而,表示轻微的转折;⑤击退;⑥回头。
  64、如:①到……去;②像,如同;③遵从,按照;④应当,还不如;⑤连词,假如,如果;⑥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⑦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⑧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⑨连词,于;⑩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11顺,符合;○12及,比得上;○13比如,譬如;○14如……何:对待……怎么办;○15如何:1、怎样;2、怎么办,奈何;3、怎么,为什么。
  65、若:①像,如,好像;②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指示代词,此,这个;④连词,假如,如果;⑤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⑥至,至于;⑦奈,怎样;⑧及,比得上;⑨选择;⑩顺从;○11与,和;○12副词,乃,才;用在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表示"……的样子". 66、善:①好,好的,善良的;②认为是好的;③友好,亲善,与……交好;④善于,擅长;⑤容易;⑥爱惜;⑦应答之词,表示同意;⑧副词,好好地;⑨熟悉;⑩赞许;○11通"缮",修补,整治;○12轻易,随便地;○13好事,好的行为。
  67、少:①不多,缺少;②稍微;③削弱,减少;④轻视,看不起;⑤不多时,一会儿;⑥shào,少年,青年;⑦shào,年轻;⑧shào,小,小的。
  68、涉:①趟水过河;②渡过;③进入,到;④经历;⑤牵涉,牵连;⑥涉猎,学习;阅览。
  69、胜:①胜利;②胜过,超过;③优美的;④优美的山水或古迹;⑤制服,战胜;70、识:①知道,懂得,认识;②知识,见识;③体会,了解;④知己的朋友;⑤思想意识;⑥zhì,记忆,记住;⑦zhì,标记。
  71、使:①命令,派遣;②使,让;③使用,驱使;④出使;⑤使者;⑥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⑦放纵,放任;⑧连词,假使,假若;⑨使命。
  72、是:①正确;②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③这样看来,由此看来;④凡是,任何;⑤认为……正确;⑥表示判断;⑦用以提前宾语,用在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中。
  73、适:①到……去;②女子出嫁;③适合,适宜;④满足;⑤恰好;⑥刚才,刚刚;⑦适应,顺从;⑧通"谪",贬职,流放,调派;⑨舒适,痛快。
  74、书:①写;②文字;③书法,字体;④书信;⑤文书;书籍;⑥特指《尚书》;⑦记录;⑧评书,评话。
  75、孰:①熟,煮熟了的;②植物的果实、种子成熟;③仔细,周详;④疑问代词,何,谁,什么,怎么;⑤用一比较,哪一个,哪一样。
  76、属:①隶属,归属;②官属,部属;③亲属;④类;⑤zhǔ,连接;⑥zhǔ,跟着;⑦zhǔ,委托,交付;⑧zhǔ,交给官吏治罪;⑨zhǔ,嘱托;⑩zhǔ,聚集;○11zhǔ,倾注;○12zhǔ,专注;○13zhǔ,通"瞩",看;○14zhǔ,副词,适逢;○15zhǔ,适才,刚刚;77、数:①数目,数量;②几,几个;③规律,法则;必然性;④天命,命运;⑤技艺,方术;⑥cù,密;⑦shǔ,计算;⑧shǔ,一一列举;⑨shǔ,列举罪状加以责备;⑩shuò,屡次;○11算术,数学;○12权术,方略。
  78、率:①遵循,沿着;②带领,率领;③主将;④大致,一般;⑤一律,一概;⑥lǜ,标准,规格;⑦捕鸟的网;⑧给……做榜样。
  79、说: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学说;③文体的一种;④shuì,劝说,说服;⑤yuè,通"悦",喜欢,高兴;⑥解释,说明;⑦告诉,诉说。
  80、私:①私人的,自己的;②谦称,我;③偏私,偏爱,不公道;④私自,私下,偷偷地;⑤秘密的活动;⑥私人占有,掠夺;⑦私通;⑧私事,私利;⑨贴身衣服。
  81、素:①没有染色的绢;②白的,没有染色的;③丧服;④白白地;空;⑤朴素;⑥真情;⑦平素,向来,一向;⑧蔬菜、瓜果类食品。
  82、汤:①热水,开水;②汤药;③菜汤;④商朝第一个君王;⑤tàng,加热。
  83、涕:①眼泪;②鼻涕;③流泪。
  84、徒:①徒步,步行;②步兵;③党徒,同一类的人,同一派别的人;④门徒,徒弟;⑤徒众,众人;⑥被罚服劳役的人;⑦空;⑧白白地;⑨只,仅仅;⑩刑名;○11乃,竟。
  85、亡:①逃亡;②逃亡到国外;③出外,不在;④失去,丢失;⑤灭亡,死亡;⑥通"忘",忘记;⑦通"无",没有;⑧通"无",不;⑨逃跑的人;⑩通"无",无论。
  86、王:①帝王;②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③诸侯或外族来朝见天子;④大;⑤wàng,称王,统治天下;⑥wàng,封……为王;⑦通"旺",旺盛。
  87、望:①向远处看,远望;②盼望,期望;③名望,声望;④祭祀山川;⑤埋怨,责怪;⑥指月光满盈时,即农历每月十五日;⑦视力所及,视野;⑧指望;⑨对着;⑩至,到;○11望洋:仰视,远视。
  88、恶:①罪恶,不良行为;②恶人,坏人;③丑,丑陋;④坏,不好;⑤污秽;⑥凶暴,凶险;⑦wù,耻辱;⑧wù,嫉妒;⑨wù,中伤,说人坏话;⑩wù,憎恶,讨厌,不喜欢;○11wū,疑问代词,哪里,怎么;○12wū,叹词,犹如"啊"、"唉". 89、微:①隐藏,藏匿;②不显露的;③暗中伺察;④深奥,微妙;⑤微小,细微;⑥稍微;⑦旧时指地位低下,卑贱;⑧衰败,衰弱;⑨如果不是,如果没有;⑩非,无;○11轻微,微弱;○12弱,衰微;○13日月亏缺不明;○14略微;○15悄悄地,暗暗地。
  90、悉:①详尽;②详尽地叙述,详尽地知道;③尽,尽其全部;④副词,都,全;⑤知道,了解。
  91、相:①仔细看,审察;②容貌;③人的体形、相貌来判断命运的迷信活动;④辅助,帮助;⑤扶助盲人或扶助盲人的人;⑥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后来称作宰相、丞相、相国;⑦古代主持礼节仪式的人;⑧xiāng,互相;⑨xiāng,表示动作偏指一方;⑩xiāng,递相,相继;○11xiāng,质地,实质;92、谢:①认错,道歉;②推辞;③辞别;④感谢;⑤告诉;⑥衰亡,凋落;⑦逊于,不如;⑧拒绝。
  93、信:①言语真实;②讲信用;③实在,的确;④相信;⑤信物;⑥送信的人;⑦音讯,消息;⑧书信;⑨副词,随意,随便;⑩通"伸",伸展;○11信用。
  94、兴:①起来,起身;②兴起,建立;③发动;④兴旺,兴盛;⑤出现;⑥兴起,产生;⑦xìng,兴趣兴致;⑧xìng,诗歌的表现方法之一;⑨xìng,喜欢。
  95、行:①行走;②离去;③运动,运行;④实施,做;⑤执行,实行;⑥行动;⑦品行;⑧代理(官职);⑨即将,将要;⑩前往;○11巡视,巡察;○12出嫁;○13流行,传布;○14行为,动作;○15复,又;○16量词,遍,次;○17一种文体;○18háng,路;○19háng,行列,队伍;○20háng,辈份;○21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22háng,行业;○23háng,排行;○24háng,用于成行的事物;96、幸:①幸运;②侥幸;③幸亏;④希望;⑤宠爱;⑥特指皇帝到某处去;⑦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⑧喜悦,高兴。
  97、修:①修饰,装饰;②整治,治理;③修理,修建;④研究,学习;⑤高,长;⑥善,美好;⑦著,撰写;⑧修养。
  98、徐:缓慢,慢慢地。
  99、许:①答应,允许;②同意,赞同,赞许;③表示约数;④这样,常"如许"连用;⑤处所,地方,常与"何"、"恶"等连用;⑥句末语气词,表感叹;⑦给予,奉献;⑧许配;⑨期望。
  100、阳: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②阳光;③温暖;④明亮;⑤表面上,假装;⑥古代哲学概念,与"阴"相对。
  101、要:①yāo,腰;②yāo,半路拦截;③yāo,邀请;④yāo,求取,设法取得某人的信任和重用;⑤yāo,要挟,威胁;⑥yāo,约束;⑦yāo,相约,约定;⑧yāo,制止;⑨⑩yāo,核实;○11要领,关键;○12重要,显要;○13概括,总括;○14简要;○15需要,打算,想要;○16索取;○17终究。
  102、宜:①合适,适宜;②应该,应当;③大概,也许;④事情,事务;⑤古代祭名;⑥助词,无实义。
  103、遗:①遗失;②遗漏,忽略;③遗失、遗漏的东西;④抛弃;⑤遗留;⑥剩下;⑦排泄大小便;⑧wèi,给予,赠送;⑨wèi,送。
  104、贻:①赠给,送给;②遗留。
  105、易:①交换,互换;②改变,变更;③容易;④轻视;⑤书名;⑥修治,整治;⑦通"埸",边界;⑧漫延;⑨平坦;⑩安稳,和悦。
  106、阴: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②阴天;③没有阳光;④阴影,树阴;⑤暗中,暗地里;⑥阴险;⑦古代哲学概念,与"阳"相对;⑧时间,光阴;⑨寒冷。
  107、右:①右边;②地理上以西为右;③高,上。古代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④重视,尊重;⑤亲近,赞助;⑥通"侑",劝人饮食;⑦强,"豪右"即"豪强". 108、再:①第二次;②两次。
  109、造:①到……去;②制造,作;③成就;④时代,时期。
  110、知:①知道;②知觉,感觉;③见解,知识;④了解;⑤交好,相亲;⑥知己,知心的人;⑦主持;⑧通"智",聪明,智慧;⑨交情。
  111、致:①送达;②献出,尽;③传达,表达;④招引,引来;⑤取得,得到;⑥到,达到;⑦尽,极;⑧意态,情趣;⑨精密,细密;⑩致使,使得;○11用。
  112、质:①本质,实体;②质地,底子;③朴实,缺乏文采,与"文"相对;④质问,问;⑤评判,对质;⑥人质;⑦作人质;⑧箭靶;⑨目标;⑩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11通"贽",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12臣服,归顺;○13资质,禀性;113、治:①治理,管理;②处理其它事情;③治理得好,太平,与"乱"相对;④医治;⑤惩处;⑥部署,训练;⑦对付,抵御;⑧讲求,研究。
  114、诸:①众多,各个;②相当于"之于";③相当于"之乎";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们)". 115、贼 :①害;②害人的人;③杀害;④杀人者;⑤对敌人的蔑称;⑥强盗;⑦狠毒;⑧祸患,祸害。
  116、族:①家庭,同姓的亲属;②姓氏;③类;④灭族;⑤聚结;⑥交错之处;⑦一般的。
  117、卒:①步兵;②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③死;④终,完毕,结束;⑤终于;⑥通"猝",突然,仓猝;⑦差役,吏卒。
  118、走:①跑,逃跑;②赶跑;③奔向,趋向;④仆人;⑤谦称,我;⑥轻快。
  119、左:①左边;②地理上以东为左;③古代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而以左为较低的地位;「注意:古代车骑以左为尊位,"虚左"表示对人的尊敬。」④以右指亲近、赞助,以左指不亲近、不赞助;⑤不正,邪僻;⑥不合,违背;⑦证据,证人。
  120、坐:①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②座位;③因犯……罪或错误;④入罪,定罪;⑤因为;⑥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⑦株连受罚;⑧驻守;⑨坐等;⑩即将。
  第二节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则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或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例如: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蛟或浮或没。(《周处》)
  乃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既1.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例如: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论战》前"既",已经;后"既",完全。)
  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左传》文公元年)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例如: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即1.用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2.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例如:(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采草药》)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如: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以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于"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虽"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3.复音虚词"虽然".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然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使之然也。(《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成然之。(《促织》)
  若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惟(唯、维)
  1.用作副词。
  (一)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例如: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谭嗣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二)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如: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
  (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ブ健罚
  2.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如: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因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盖1.用作副词。 "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如: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与妻书》)
  2.用作连词。 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雁荡山》)
  所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者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安1.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2. 用作疑问代词。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沛公安在?(《鸿门宴》)
  何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故1.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有时用"是故""以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2.用作副词。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刺客列传》)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且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莫1.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庖丁解牛》)
  2.用作否定副词。
  (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今为君计,莫若遗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训俭示康》)
  (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货殖列传序》)
  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哉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
  1.表示感叹语气的,如:痛定思痛,通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疑问语气的,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时钟山记》)
  表示反问语气的,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矣语气助词1.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尔1.用作代词。
  (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尔何知!(《ブ健罚
  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ブ健罚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胡瞻尔庭有县}兮(《伐檀》)
  (二)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如此(这样)""那".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2.用作副词,用来修辞动词,相当"这样(地)".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3.用作助词。
  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当于"的""地""着".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同上)
  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祭妹文》)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同虚词"耳"的用法相同。
  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如: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表叙述语气,相当于"了"或不译。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乎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已"已"当做虚词,可作副词、连词与助词。
  1.用作副词。
  (一)表动作行为、事情的完成或时间的过去,相当于"已经".天下已定,皇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
  (二)表两件事之间相隔时间短暂,常用"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扁鹊仓公列传》)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指南录〉后序》)
  (三)表程度很高或过分,常放在形容词之前,相当于"太".夫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已"同"以",和"来""后""东""西""上""下"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等的限定。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隆中对》)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版》)
  3.用作助词。 "已"放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相当于"了";有时"也已"连用,加强语气。有时也表感叹,相当于"啊".是善恶之分也已。(《荀子。恶性》)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夫"夫"当作虚词,可用作代词和助词。
  1.用作代词。
  "夫"作代词常放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表近指与远指。
  (一)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二)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用作助词。
  (一)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问说》)
  (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
  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问说》)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第三节 常见文言句式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1.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2.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用"为","为……所……。"表被动。
  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3.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4.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5.疑问句式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6.否定句式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第四节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又分为四种情况:1、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为"使之活".(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可以理解为"使……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为"使我称王".(4)数词的使动用法。
  如: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二三","使……反反复复" 2、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
  (2)名词的意动用法:如:"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为"把……当成伴侣,"友"为"把……看作朋友" 3、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
  例如:遂王天下。"王"与"天下"并列,"王"活用为动词"称王".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③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来十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左右欲兵之。(这里的兵跟在能愿动词"欲"后,就活用为动词"杀")
  ⑥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⑦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4、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①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例如: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②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如: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③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
  如: 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④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
  如: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如: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
  5、名词作状语(1)普通名词作状语①表示比喻。
  例如:嫂蛇行匍伏。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
  例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①表示每一。
  例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表示渐进。
  例如: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③表示往昔。
  例如: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
  例如: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浏览此文章的网友还同时浏览了:&
文章录入:szf98&&&&责任编辑:oldq&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备课中心导航
相 关 文 章
相 关 课 件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好 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