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刚升入高一,突然高二产生厌学情绪绪,该如何是好?

  具有的,在受到挫折时,不是分析原因,而是回避现实,想法改变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  (1)推脱责任  这些把简单的失败的原因推向外部,而不能客观地分析成绩不良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自我,吸取教训。他们常常把考试成绩不好归于讲课没有讲清,卷子印的不清楚,老师阅卷不公平等原因。其实他们的心里对失败的原因很清楚,只是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用这种方式来掩盖自己的责任。  (2)精神胜利法  具有厌学情绪的孩子,在受到挫折时,不是分析原因,而是回避现实,想法改变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往往容易沉湎于以往成功的回忆中。这些孩子的行为方式、特征、思维活动都与这些孩子的年龄不相称,这种自慰心理表明这些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情绪。  (3)合理化  这些孩子往往把自己学习上的失败变为合理化。当这些孩子达不到所规定的标准时,就否定或指责这个标准不合理,尽量找些看似合理的借口,使目前的失败趋于合理化,这样的自慰可以使儿童减少自我形象与受挫感的反差,避免激烈的内心冲突。  (4)自我保护  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受挫以后,举出众多的受挫伙伴,表明自己与他人一样,并不是最差的,以推脱因受挫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社会化比较方式,是为了推脱责任,解脱心理压力。  (5)自我贬低  一些厌学儿童在学习成绩上遇到挫折后,自觉低人一等,极端自卑,感到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不能从科学地分析中坚信自己的学习,而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认为自己的落后,不是学习的材料。目前的失败是由于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失败也是自然的事情,这种情况是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更改的。  以上这些心理活动往往会给这些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问题,使得学习困难成为恶性循环,不容易纠正。  老师及要认真分析孩子厌学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成效。切忌一味打击施压。
责任编辑:杨萍
& &下一篇:
微博微信互动
QQ群:8213299
今日热门排行榜
京公网安备 &&nbsp学习方法 " /> 新高一学生应该如何尽快进入高一状态 - 跟谁学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例如“吉他”搜索吉安
新高一学生应该如何尽快进入高一状态
尊敬的各位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刚中考完的新高一的新生,在暑假期间应该如何做才能尽快进入高一的学习状态。
大家都在看推荐文章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开学了初一和高一的学生该如何度过新环境适应期迎接中学生活?
伴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各大中学迎来了初一、高一的新生。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纵然新生们心里充满了期待,但也会有一些迷惘和不适应。初一和高一的学生该如何度过新环境的适应期,以便更好去迎接中学生活? 对此,记者走访了南宁市部分中学,这些老
  伴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各大中学迎来了初一、高一的新生。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纵然新生们心里充满了期待,但也会有一些迷惘和不适应。初一和高一的学生该如何度过新环境的适应期,以便更好去迎接中学生活?
  对此,记者走访了南宁市部分中学,这些老师们给出的答案不一,但均指出,想要孩子能够顺利度过适应期,父母必须配合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从旁进行主动引导,此外,家长自身也需要调整心态,既不能把自身的期望转换成压力放在孩子身上,也不能因孩子出现消极情绪而自身也变得消极,从而加重孩子的失落感。
  初一篇
  在学校里是&座位蹲& 不愿意走动交流
  现象一:交流范围只在课桌前后左右
  小颜是一名初一新生,刚到班级时,她总是不太敢与人主动交流,上学几天除了和同桌、前后桌打招呼外,她很少和其他同学打招呼,面对一些新朋友的主动攀谈,她也显得郁郁寡欢,下课后,当其他同学都在走动交谈时,只有她还呆在位置上不愿意走动。
  解析:南宁市第十中学的初一教师蒋伟指出,这可能是新生不太适应新环境的一个表现。孩子告别自己上了6年的小学,和小学好友分开,到了新环境后,一些同学会觉得无所适从。加上这一时期孩子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不管是在交友、学习上都会有一些迷惘和不适应。
  建议: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在吃饭时多和孩子谈谈学校生活,少谈一些学习。因为孩子刚进入学校,还不适应,如果以谈学习为主会加大孩子的压力,同时孩子也不愿意再开口和大人谈心,&谈话的内容多以轻松的、幽默的方式为主,这样孩子才能敞开心扉,家长也能顺势给孩子一些建议。&蒋伟说。
  现象二:不管是家里还是学校,话突然变少
  13岁的阿丽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她喜欢与人交流开玩笑,大家都很喜欢她的性格。但进入初一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变得很少说话,也不再与他人聊天。后与老师沟通,阿丽才敞开心扉称,上了初中后,她觉得身边的人都很优秀,她怕自己没办法跟上大家的脚步,没办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所以才变得话少。
  解析:南宁市第二中学初一教师刘传芝指出,上初中后,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上,更多地要求孩子们学会主动学习。孩子的话变得少、性格变得沉默,代表着孩子对新环境的担忧。
  建议:家长在引导孩子度过适应期时,如果发现孩子性格有变化,首先要与孩子交谈,开导其内心;同时,多帮助孩子发现老师、其他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交往、交流的自信心。此外,家长还应当主动帮助孩子制定好学习计划和生活计划。
  一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上了初中后,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其他方面都比不上其他孩子,家长自身会产生一些失落感和挫败感,家长应当克服这种感觉,不要将这种感觉转为情绪发泄或者转移到孩子身上。
  现象三:卫生、动手能力跟不上他人
  每次打扫卫生时,阿华就犯难,因为他在家里从来没有干过家务,甚至连拖把怎么使用都不大会。有一次,班上进行大扫除,他被分配去擦窗户,阿华拿着抹布在窗户上随便擦了擦就以为干净了,结果引来其他同学的批评,说他偷懒,这让原本积极表现的阿华情绪很低落。
  解析:南宁市第十中学的初一年级组长廖叶绿认为,不少家长由于很疼孩子,在其读小学时,基本不让孩子做家务,导致孩子不管是在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落后了其他孩子一大截,上了初中后,当孩子发现自己在这些方面比不上其他人时,心里或多或少会像阿华那样感到情绪低落。
  建议:每到周末孩子回到家时,家长应当适量分配一些家务给孩子做。如果发现孩子做不来,不应该让孩子马上停止,而是手把手耐心地教导孩子该怎么把家务做好。此外,家长还应当规定好一些生活习惯,让孩子去遵守。比如一些孩子觉得自己周一至周五,每天都要早早起来去上学,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就应该一觉睡到中午,而家长觉得孩子读书辛苦,也默认了这一习惯,&这种习惯很不好,因为周一至周五时,孩子已经形成了一个规律的休息点,让孩子一觉睡到中午,不仅对其身体不好,也会造成孩子的惰性。&廖老师说道。
  高一篇
  课业突然增加 孩子如何&减负&
  现象一:无法适应学习方式,内心担忧
  当小易看着桌面上那一打厚厚的书籍时,他觉得很吃惊,原来高中要上那么多课。&课业会比初中时更重,我能适应吗?我的学习会下降吗&&&诸多疑问在他心里不断翻腾。
  解析:南宁市第十中学特级教师陆强华指出,上了高中后,不少学生会发现,初中的学习方式已经不太适于高中了。因为高中的知识更强调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主动思考并掌握一些知识点。也正因如此,一些学生刚开始时会不太适应高中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建议:陆老师建议,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学习方面跟不上学校的进度,不应该责骂孩子,或者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与学校进行沟通,看孩子在哪些功课有缺失,在哪些功课有进步。&家长必须要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才可对孩子的学习问题进行发言。&陆老师说。
  现象二:中考失败,上了一个普通高中
  阿和中考成绩不太理想,只考上了南宁的一所普通高中,这对于她而言有些打击,面对新环境、新同学,她提不起劲儿去应对。
  解析:南宁市第十中学教师覃爱军认为,考不上重点高中,对于不少学生而言是一种心理上的打击,会给中学生的内心造成一定的冲击和落差。一些孩子甚至会自暴自弃,不愿意再花心思在学习上;当适应期过了,其他同学已经投入学习时,另一些同学还在自怨自艾。
  建议:作为家长,要及时去弥补孩子的心理落差,以一个对等的姿态去开导孩子,并表示绝对不会放弃孩子的学习与未来。&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孩子已经是青少年了。家长在和孩子交谈时,双方的身份必须是平等的。家长更要以聆听者的姿态去对待孩子,只要孩子感觉被尊重、被理解,就有利于增强自信心。&覃老师说。同时她还指出,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对学习没自信,是因为老师教得不好,或是和孩子一起质疑学校的教学制度,这是错误的做法,这样做只会加重孩子的逃避心理,给孩子找一个不努力学习的借口。
  现象三:规章制度更严格,心理负担大
  &高中晚自习要上到那么晚阿!&阿悄在心里感叹道。上了高中后不久,她觉得高中规章制度太严格了,要求周一到周五住校,上晚自习必须要上到22时才能回宿舍休息。
  解析:南宁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主任王涛认为,高中相对于初中,在规章制度、生活作息、学习等方面要严格很多,许多同学在开学时,会出现抱怨等情况,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生活习惯能够锻炼孩子的性格和品格。
  建议:家长要鼓励孩子在学校时多问、多说话或者是找老师聊聊上学感受。一周结束后,孩子回到家中可能心里会有些情绪或者烦恼,家长可多带孩子出去散散心,促进亲子关系的同时,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和支持,&传统的说教已经不太适合教导高中生了,父母更需要灵活处理孩子的烦恼,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的环境。&王涛说。
  观点&标准小孩&看上去很美
  记得央视在2012年一次调查&你幸福吗&,就有人在网上神回答:&人家的孩子幸福,自家的孩子不幸福&&&为啥,还不是因为家长对自家的孩子总是这不满意那不满意。
  &你看看隔壁家的&&&,学习多自觉啊!&&我同事的女儿今年考上重点中学了,唉,你怎么就不争气!&
  或许大多数父母心里都住着一个&标准小孩&,以此来衡量自己家的孩子。其实别比来比去了,人家的孩子也不是完美的,自家的孩子才是最真实、可爱的,只是你有没有去欣赏过而已。 &&小编唠叨
来源:当代生活报&&作者:黄占玲
编辑:莫欣
------分隔线----------------------------
------分隔线----------------------------
相关新闻,他们还浏览了…
桂林爆料台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2(转)
7年前 [08-27 20:55 周三]
读小学,是孩子人生的一大转折,随着角色、要求和家长期望值的改变,孩子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而家庭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更加剧了这种不适应。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够尽快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成了家长、幼儿园和学校三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
&&&&&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是我国教育领域里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由于儿童所处的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而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作为家长应该事先认识到这些变化必然会出现,并估计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的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研究表明,充分的入学准备,能为孩子入学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做为家长,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笔者以一名家长和小学教师的双重身份来谈谈幼小教育衔接的问题,希望能够对各位家长有所裨益。
一、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
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
此时,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夫妇俩一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田田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
再如,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
再如,当孩子拿着书,缠着你讲故事时,你乘机告诉他:“等你上学了,自己就能读故事了。到那时,你就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可以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了。”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干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整你!”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九十年代初,中国和日本曾共同举办了一次中日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中,中国儿童暴露出的最大弱点是生活能力差。一时间,日本新闻媒体便大肆鼓吹日本学生在二十一世纪将战胜中国学生,贬低中国学生的能力和德行。姑且不管日本人贬低中国学生的动机是什么,但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的深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过了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们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这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
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及时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已,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我从多年带班的实践中发现,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总是那些能力强的学生。
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笔者建议家长们谨记: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给儿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导他学会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学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房间、端饭、擦桌子、扫地等小事。
三、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幼儿教育是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表现出很强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孩子,而小学教育是有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教师是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的,与幼儿园教育相比,知识性较强。刚入小学的孩子心理上的幼稚性,依赖性,行为上的无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给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例如,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学生,刚入学几天,因好奇心强,上学特别积极,浑身是劲,可是没过多久,热情就冷淡了,特别想念幼儿园,哭着要上幼儿园,不愿意上学。这就是我们小学教育中常见的 “恋园”现象。“恋园”现象表明这部分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在怀念幼儿园的生活方式。此时,做家长的千万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大骂一顿,而应该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静心耐心教育、引导孩子,从心理上和思想上与孩子取得沟通,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调节生活规律。可以带他去幼儿园看看,请教过他的幼儿园老师做做思想工作;可以跟孩子谈谈心,了解他遇到的困难,帮他解决困难;还可以讲讲身边同龄孩子的故事,或者童话故事,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增强信心。
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样,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终身。
1、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告诉孩子,上课之前要打两次铃,第一次是预备铃,听到预备铃,要赶紧进教室,把上课用的书、本子、笔拿好,并摆放整齐,不用的东西,不要放在桌上,然后,安安静静的坐着等老师来上课。第二次是上课铃,打了上课铃,老师就要给小朋友们上课了。上学前,家长可在家进行模拟表演。
2、养成正确的坐写姿势
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身子上半部坐直、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手随意放在身体两侧,两腿平放,胸膛挺起。告诉他们,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翘脚架腿。因为良好的坐姿有利于骨骼生长,有利于身体健康。
我们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提前教孩子认字、写字,往往忽视了孩子写字的姿势。“先入为主”,坏习惯形成了,就很难纠正。错误的写字方法,既影响字体美观,又影响写字速度,还影响孩子的小肌肉和骨骼的发育。
正确的写字姿势包括三方面:1、坐姿正确,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2、执笔姿势正确,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3、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3、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要防止三种读书现象。一是“念经书”,就是眼睛看着别处,和尚念经似的,有口无心;二是“看时书”,就是读书时老是看时间,你让我读半小时,我就读半小时,看看时间到了没有;三是“数量书”,就是读书的遍数为标准,你让我读三遍,我就读三遍,读一遍数一遍。这三种读书都是没有质量的读书。
教育孩子读书时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边读,边看,边思考。低年级课文大多图文并茂,读读课文,看看图,图文对照想一想,读书就有效率,有质量。一二年级读书要以朗读为主,用普通话朗读,口齿要清楚,声音要响亮,不漏字、添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子。长期培养,可以提高孩子对语言感受的敏锐性。
4、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要告诫儿童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学会讲普通话,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使对方能听懂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放、有礼貌。
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
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误区和走出误区的思考罗英智,辽宁教育研究院&&&&& 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近几年来,幼儿园和小 学教师越来越认识到了衔接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它涉及到家庭和社会各个领域,对此,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为缩小衔接的坡度做 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看,幼小衔接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衔接工作已走入了误区,表现在: &&&&& 1.片面衔接 &&&&& 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许多幼儿园和小学学前班甚至提前使用小学的教材,照小学的样子排出课程表,形成幼儿教育的“ 小学化”。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儿童刚入学时,确实感到轻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已经会了,就不认真听课,从而养成不专心的不良习惯。当进入新的学习知 识阶段时,“储备”用完,以往的知识优势不在了,又缺乏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和能力,也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会出现适应困难,学习“没后劲”等问题。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 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要求不甚了解,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使儿童养成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读拼音不能“直呼”等,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首先纠正错误的问题,阻碍了儿童应有 的发展。 &&&&& 2.形式上的衔接 &&&&& 双方多是在外部的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如桌椅摆放形式,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 减)上下功夫,而这些改变的真正目的(如培养儿童的适应力、意志力、自制力、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往往被忽略。小学和幼儿教师的相互交流也多吸取对方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方面的特点 ,而在教育观念、师生关系等方面很少沟通。一些一直在幼儿园受表扬、鼓励和在商量的氛围中长大的儿童猛然听到小学教师的指令、批评就接受不了,甚至因此而厌学。 &&&&& 3.突击衔接 &&&&& 一些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 是必要的,但远远不够。很多在儿童3、4岁刚入园时就应加以培养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习惯等都在最后时期进行强化训练,忽视了日积月累,急于求成,致使儿 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骤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还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畏惧和为难情绪。 &&&&& 4.单向衔接 &&&&& 在不少地区,幼儿园积极地开展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主动向小学靠拢,在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 法等方面尽量接近小学。但小学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不能主动与幼儿园对接,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 &&&&& 为走出衔接工作的误区,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思考: &&&&& 现代社会已进入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断地更新知识,任何一级的 学校教育都已经不能保证人一生的充分发展,终身教育已成为社会和人们本身发展的需求。我们都应该从这一新的视角去审视各阶段教育的意义和相互关系。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都是终身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任务都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全面的素质基础。由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上,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1.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明确衔接任务 &&&&& 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一个孩子决不可 能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 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应确立近、远期两个教育目标,近期目标为帮助儿童顺利过渡。远期目标 儿童一生的成长打下此阶段应有的全面素质基础。 &&&&& 为完成近期的目标,幼儿园的衔接任务是: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最初的素质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 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不依赖他人的独立创新意识、主动积极的求知欲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等。小学的衔接任务是将幼儿园教育成果进一步延深、开展和深化, 让儿童在幼儿园获得的经验和掌握的东西在小学生活中和以学科为中心的学习中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 2.依据衔接工作的规律,突出衔接原则 &&&&& (1)、双向性原则 &&&&& 双向性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幼儿园向小学靠,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而是 双方都向儿童靠。要彼此沟通,相互衔接,双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必须同时保持连续性,共同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 (2)、全面性原则 &&&&& 全面性是指衔接的内容要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 社会性适应等方面。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儿童的学习,最苦恼的是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而儿童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对学习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应是全面的衔接。 &&&&& (3)、渐进性原则 &&&&& 渐进性是指从幼儿入园之初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儿童某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 此衔接工作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所以要将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目标,划分到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衔接工作在儿童一入园就开始了,整个幼儿教育 时期,都要为儿童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在学前的最后一年,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要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四线格等。 &&&&& 3.从实际出发,找准衔接点 &&&&& 由于儿童所处的区域不同(如城市和农村),所受学前教育时间长短和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了学前一年 教育,有的接受了学前三年教育),因此他们入学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必须依据上述条件来确定衔接的重点,以点带面,推动衔接工作的全面发展。 &&&&& 同时,要把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做为衔接的焦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幼儿 园和小学在教育环境、设施、教育内容、方法、教育形式、手段等方面不断变化,如果双方还只把外部设施、条件的改变等做为衔接的焦点,则很难达到彼此的协调。这样非但不能解决儿童适应困难的问题,还会使两类 教育失去各自的特点。应该看到,内因是决定性因素,促进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向新的阶段发展,是解决衔接的关键所在。虽然初入学儿童都或多或少会有适应困难问题,但即使是在相同的学校环境、班级条件下,不同儿 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过程长短不一,困难程度大小各异。其原因就是个体的适应能力不同。所以,双方应从发展和提高儿童自身的内部适应能力入手,解决衔接问题。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上要 注意以提高儿童心理素质(而不是以增加知识量)为目的,要加强对儿童的主动性、学习动机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减少或缩小儿童不适应的过程,使之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 &&&&& 4.考虑外界因素对衔接的影响,重视家长工作 &&&&&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 能忽视。一方面,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同时,由于学前儿童数量逐年减少,多数幼儿园已从超负荷运转到主动去争取生源,家长也从 注重园所数量和服务水平转而注重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并经常把幼儿园是否教小学所需的知识做为衡量其质量高低的标准,这也是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小双方都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采取普遍 家访、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和学校的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 顺利进行。
不可忽视幼小衔接
富财&&&&&&&&&&&&&&&&&&& &&&&& 今年刚上小学的幼儿中,入学时对识字等知识的掌握就已达到一年级教学要求,而这些孩子中很多却在上学后遭遇学习障碍,教育界人士指出,幼儿教育过于偏重知识学习,将贻误孩子一生。(12月9日齐鲁晚报)这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衔接不当造成的,应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 大家知道,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面对幼儿园与小学在任务期望、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师生关系等多方面的断层问题,怎样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形成入学前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生活学习态度与习惯至关重要。&&&&&&&&&&&&&&&&&&& &&&&& 针对这一幼儿园、家庭、小学都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明确学前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幼儿园的教育(包括学前班)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学校教育则以正规的课业学习为主要形式,并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 &&&&& 从儿童身心发展上看,从学前进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儿童保留了幼儿的某些特征,又拥有学龄期刚刚出现的某些特征。&&&&&&&&&&&&&&&&&&& &&&&& 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些情况和特点,注重科学的幼小衔接。首先,家长、学校和社会要高度重视,要做到科学合理地衔接,特别是家长,且不可犯拔苗助长的错误,如今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十分普遍,这让很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上课时常常心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因为课堂上的许多知识他们都学过,学习兴趣大减。如一些幼儿园在安排其课程时,掺进了相当比例的应属小学一年级,甚至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其愿望是为幼儿上小学后有个比较好的基础。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事与愿违,过了头的衔接是有许多危害的。其次要明确幼儿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学习,而在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塑造。我们知道,理想的幼小衔接应该是二者之间,前后既没有间隙,又没有重叠。从幼儿到小学生,儿童身心发展是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把握好了连续性,衔接过程就不会重复停滞;衔接过了头,则会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从幼儿心理来看,当幼儿不能理解过深、过难的小学学习内容和任务时,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学习不好,又会被人认为“不聪明”,进而丧失自信心。从幼儿的长期发展来看,目前还不能证明早期教育引进小学教学内容保证儿童在学校长期获得成功。相反,由于在幼儿园中已经学过了,到小学又接受重复刺激,孩子的学习兴趣会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对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孩子,“炒冷饭”很难使其全神贯注地再学一遍,极易导致其上课分心、走神、做小动作,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幼儿教育在课程设计上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做到与小学所传授的知识前后既没有间隙,又没有重叠。再者,在具体工作中,要从习惯培养入手,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顺利完成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换,并为今后一生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幼儿园与小学应该相互靠拢、相互补充,引导孩子走好幼小衔接的“坡度”。另外,各地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幼小课程设置,并就其难易程度,做好有效衔接。
&&&&& 从我国幼小衔接中孩子存在着的学习与社会交往这两个方面适应不良的现状来看,要使幼小衔接好,就幼儿园而言,既要培养大班幼儿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要注重情感、个性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除了“健康”、“活泼”之外,还加上“会思考”,即激发幼儿“想象”、“探索”、“创造”的欲望。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这样,幼儿才能较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对小学来说,也要主动向幼儿园学习、靠拢,以取长补短。&&&&&&&&&&&&&&&&&&&& &&&&& 怎样才算幼小衔接好了呢?这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以达到四个要求:一是学习兴趣浓,即对学习内容本身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懂就问;二是活动能合群,就是在日常学习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三是生活有条理,也就是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妥贴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完;四是学习成绩好,学习是阶段性的深入,成绩是越来越好。&&&&&&&&&&&&&&&&&&& &&&&& 科学正确的幼小衔接,是搞好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保证,希望有关部门、社会、学校、家庭等方方面面积极行动起来,重视幼小衔接,抓好幼小衔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我的中华家庭教育网
您尚未登录系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克服厌学情绪主题班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