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敏鸿还在汕头市博鸿机械厂皮肤医院上班吗

问题补充&&
本页链接:
猜你感兴趣汕头皮肤科通讯 2004年第4期|汕头市皮肤医院
主办:汕头市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 汕头市皮肤性病防治院
汕头皮肤科通讯 2004年第4期
特应性皮炎患儿血清总IgE和过敏原的测定
Reiter病1例报告
寻常狼疮误诊1例
11442份临床送检标本病原真菌菌种分析
外用复方维A酸霜和1%克林霉素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观察
荧光定量PCR检测性病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研究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介绍
宫颈炎患者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天疱疮病人口腔粘膜损害的观察及护理
453例儿童浅部真菌病分析
He-Na激光血管内照射的治疗和护理
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与康复
老年带状疱疹的护理体会
特应性皮炎患儿血清总IgE和过敏原的测定
汕头市皮肤医院& 李森真&黄谷孙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与遗传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为探讨其病因,我们采用MAST(多种过敏原同时检测)
CLA(化学发光检测)系统对60例儿童AD患者进行血清总IgE、35种过敏原测定,并与6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
一、研究对象
儿童AD患者来自我院皮肤科就诊的现患病例,年龄≤16岁。共60例,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9.97岁(1-16岁),平均病程4.8年(2个月-15年)。对照组60例选择儿童体检的健康儿童,征得其监护人同意。其中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龄10.95岁(2-16岁)。两组间比较,性别(χ2=0.30,P&0.05)、年龄(t
=1.225,P&0.05)差异无显著性。
二、实验方法
1.仪器及试剂:采用美国MAST CLA-1化学分析仪及原装试剂。
2.测试方法及原理:(1)将测试条装满待测血清隔夜孵育,血清中的IgE通过孵育和包裹在纤维丝上的过敏原结合。(2)缓冲液洗涤后,将酶联抗IgE抗体注入测试条,促使与纤维丝上的血清IgE结合。(3)缓冲液洗涤后,加入显色剂与测试条上被标记的抗体发生化学发光反应。(4)运用MAST
CLA-1化学分析仪进行比色,读出结果。
3.判定标准:测定的半定量结果,即发光单位(LUs)作为分级的标准,0级,0-26;1级,27-65;2级,66-142;3级,143-242;4级,&242。≥1级为本实验阳性数,≥2级有临床意义。
4.统计方法:两组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均数比较用t检验。
AD组60例血清总IgE半定量结果为119.8±74.5(0-300),其中≥2级48例,占80%。对照组60例总IgE为58.9±31.5(0-154),其中≥2级15例,占25%。两组比较,血清总IgE值差异有显著性(t=5.3,P&0.01),升高者(≥2级)差异有显著性(χ2=18.50,P&0.01)。
2.AD组血清检出过敏原51例,占85%,过敏原中有1级者9例(15%),同时有1、2级者17例(28.3%),有1、2、3级者1例(1.7%),有1、2、3、4级者24例(40%)。对照组血清检出过敏原14例,占23.3%,其中1级9例(15%),1、2级5例(8.3%),无检出3级以上的过敏原。两组过敏原检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5.95,P&0.01),
AD组≥2级42例均为2种以上同时阳性,最多的有18种阳性;对照组≥2级5例中4例1种,1例2种。AD组血清35种过敏原检出结果见表1。
实验结果显示,AD组患者血清总IgE值高于对照组(P&0.01),≥2级者达80%,与余碧娥等报道的相似[1],证实了IgE合成增加与AD有一定的关系。AD组过敏原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42例含有2种以上≥2级的过敏原,说明AD患者对各种环境抗原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有必要对AD患者同时进行多种过敏原测定,以指导患者避免接触和摄入相关过敏原。
表中显示,屋尘螨、粉尘螨、家尘(≥2级38.3%、36.7%、35%)是儿童AD中最重要的过敏原,不但检出率高,浓度也最高(218.8±117.3,213.3±122.7,157.1±118.1),这与本地区潮湿温暖,室内有窗帘地毯,尘螨较多有关,与台湾学者报道的尘螨是台湾地区过敏性疾病中常见过敏原的结果是一致的[2]。清洁房间有助于降低AD患者特异性过敏原的水平,减轻症状[3]。≥2级过敏原检出率较多的还有牛肉、狗毛、磨菇、青霉菌属(23.3%、21.7%、21.7%、20%),而浓度较高的是狗毛、猫毛、牛肉(126.5±109.5、123.9±107.5、100.1±90.1)。上面的数据说明儿童AD以吸入性过敏原为主,食物性抗原主要是牛肉、蘑菇。海鲜类≥2级除了虾(11.7%)以外检出率均≤8.3%;儿童常见的食物如牛奶、蛋等≥2级的过敏原检出率均为6.7%,含量也较低,因此认为儿童AD患者在未进行特异性IgE检测之前,没必要过分地限制这些食谱。
1 余碧娥,田润梅,康克非.
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IgE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皮肤科杂志,):227-228.
2& Lo SF,& Chiang BL, Hsieh KH.
Analysis of& total IgE and allergen-specific IgE antibody levels of allergic
children in Taiwan. Zhonghua-Min-Guo-Xiao-Er-Ke-Yi-Xue-Hui-Za-Zhi.
):375-80&&
3& Sanda T, Yasue T, Oohashi M, et
al. Effectiveness of house dust-mite allergen avoidance through clean room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topic dermatitis. J-Allergy-Clin-Immunol. 1992
表1&& AD组过敏原检测结果
半定量(LUs)х±s
半定量(LUs)
混合鼠尾草
39.4±11.5
67.3±37.5
38.2±15.9
46.4±18.1
41.8±19.2
59.5±49.8
57.4±66.2
123.±107.5
81.9±85.2
126.±109.5
157.±118.1
213.±122.7
218.±117.3
100.1±90.1
74.4±72.0
68.6±53.7
51.4±33.1
52.5±28.9
56.0±50.1
44.7±19.2
52.3±30.1
61.6±29.2
51.6±29.4
51.5±23.0
46.5±22.2
74.9±57.3
58.1±31.2
49.7±25.0
51.9±23.2
57.2±59.1
61.4±62.5
64.9±59.0
72.5±59.3
Reiter病1例报告
汕头皮肤医院& 蔡晓丹& 李洁思& 许良杰&
患者男,33岁。因“双足皮疹,水肿,发热1个月”来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部肿胀,脱屑性红斑、丘疹、水疱、脓疱,伴轻度瘙痒,发热,体温曾高达39℃,无畏寒,在当地就诊,给予输注“克林霉素”、“灭滴灵”、“地塞米松”4mg/日等药物及“中草药”外洗未见好转,皮疹继续加重,头部、双手掌、背部、双下肢出现鳞屑性红斑,自觉膝关节、踝关节酸痛,体重锐减,遂来我院门诊要求确诊。追问病史,患者两年前曾出现发热、乏力,生殖器部位出现红斑、水疱、糜烂,疼痛,在广州市某医院诊断“生殖器疱疹”,经治疗后症状消失,皮疹消退,但此后仍反复发作。三个月前出现小便不适,尿道刺痒,尿道口红肿,分泌物增多,在北京某市级医院查衣原体和支原体均阳性,诊断NGu;经治疗后转阴,症状消失。患者承认有冶游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及相关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36.5℃,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眼结膜充血,有少许浆液性分泌物。口唇可见数处点片状不规则浅表糜烂面。头部、背部、双下肢可见散在浸润性暗红色斑,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双手掌可见数粒约黄豆大小暗红色斑,边缘脱屑,呈领圈样。左足肿胀,双踝关节肿胀,压痛。双足跖、足趾可见片状脱屑性暗红色斑,其上见绿豆至黄豆大小丘疹、丘疱疹,针头至粟粒大小水疱、脓疱,皮疹以左足跖为甚。趾甲甲板增厚、浑浊、变色、凹凸不平。龟头数处干燥性暗红色斑,少许脱屑;冠状沟、阴茎可见点片状不规则浅表糜烂面,呈环状分布。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21.1×109/L,GR80.6%,LY14.4%,血沉115mm/h,HLA-B27阳性,抗溶血菌素(ASO)(-),类风湿因子(RF)(-),CT(-),Uu(-),Mh(-),RPR(-),TPPA(-),HIV1+2抗体(-),ANA组和ENA多肽均(-)。左膝关节、踝关节正位片及趾、跖骨正斜位片均未见明显异常。彩超示:前列腺增大并钙化灶。
组织病理检查(取左足皮损):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增生,Kogoj脓疱形成,真皮上部毛细血管增生,管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诊断:Reiter综合征。
治疗:口服泼尼松30mg/日,雷公藤多苷片60mg/日,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0.9/日,克拉霉素1.0/日;静滴头孢曲松钠2.0/日。银屑病样皮损外用复方氯蓓霜(内含丙酸氯蓓他索、维甲酸),曲安奈德新霉素胶浆,维生素E霜。生殖器皮损外用金霉素膏。入院治疗7天后,头部、背部、双下肢皮损完全消退,足部和踝关节肿胀基本消退;9天后双足部丘疹、丘疱疹、水疱消退,龟头、冠状沟及阴茎皮损基本消退,膝关节、踝关节酸痛明显减轻。带药出院。
&Reiter综合征(Reiter’s Syndrome,
RS),又称尿道-眼-滑膜综合征,粘膜-皮肤-眼综合征,感染性尿道关节炎,组织抗原病等。本病病因不明确,主要由感染因子(目前许多研究表明,衣原体是引发RS的病原体[1])和特殊遗传易感背景触发所致,多见于具有HLA-B27抗原青年男性。三大主征为尿道炎、结膜炎和关节炎,其三大主征虽然任何一种病征都可首先发生,但一般顺序为尿道炎、结膜炎和关节炎[1]。其三联征加环状龟头炎和溢脓性皮肤角化病五项中任三项、或甚至两项即可诊断。目前认为三大主征相继出现者可诊断为完全型RS,具备两项者可诊断为不完全型RS[2]。不完全型RS易与白塞综合征、银屑病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关节炎、痛风、淋菌性和其他感染性关节炎、急性风湿热、血清病的关节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混淆,需仔细鉴别。另外,以下几项可考虑为除外RS的指标[1]:(1)疾病开始即有指、趾间关节炎;(2)类风湿皮下结节;(3)类风湿因子(+)。三大主征伴皮肤粘膜表现如龟头炎、龟头溃疡、口腔炎、溢脓性皮肤角化病,则诊断依据更充分。本病中HLA-B27阳性率为80%-90%[3]
,若RF阴性,HLA-B27阳性,有助于RS的确诊。
有些症状轻微或表现为不同步性及不完全性,易被忽视而难以抓住其内在的联系。约1/2患者尿道炎或/和结膜炎发生于关节炎前,常呈一过性。20%患者入院时仅以发热和关节炎为主诉而误诊。另外,96.5%患者入院前不规则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4],从而暂时减轻症状,造成症状不典型或缺如,使临床医师忽视其关联性;临床医师询问病史不详细,体查不全,先入为主,对本病缺乏认识,分析化验结果片面,满足当前诊断,警惕性不高,不能进行全面分析,也会造成误诊。本病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病理与脓疱性银屑病相类似[5]。而患者往往就诊于不同科室,因此常需各科室密切协作,减少误诊、漏诊。本病例在发病过程中,曾先后被诊断为“生殖器疱疹”、“NGu”、“二期梅毒”、“银屑病”等,也恰好证明了该病的易误诊性。目前,随着性传播疾病尤其是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发病率的上升,该病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临床医师应引起重视,对有类似病史及症状者应充分分析病情,才能及早正确做出诊断,采用合理治疗,解除病患痛苦。
[1]邵长庚,靳培英.Reiter综合征[J].中华皮肤科杂志,):56-58.
[2]李和莲,陈志强.Reiter综合征[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72-273.
[3] Odom R, James W, Berger T.
Andrews’Diseases of the Skin[M]. 9th ed. 北京:科学出版社,.
陈海益,刘朝阳等.痢疾血型Reiter综合征5例误诊分析[J].中华临床新医学,):951-952.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三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412.
寻常狼疮误诊1例
汕头市皮肤医院 李洁思 潘健楷
1.临床资料:患者女,36岁,广东惠来人。因右上臂丘疹、结节、溃疡1年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右上臂出现多个绿豆至豌豆大小的红色丘疹,结节,逐渐增多,融合成大片状红褐色斑块,表面溃烂,自觉轻度灼热感。半年前在外院就诊,诊断“慢性溃疡?”给予抗过敏、抗感染处理,均未见效,脓液培养无细菌生长,皮肤病理示无特殊改变,遂予甲基强的松龙40mg/d及头孢曲松钠2.0g/d静滴,连续5天,雷公藤多甙片10mg,Tid口服,经治疗后结节有所消退,部分结疤而愈,但仍不断有新发丘疹、结节及溃疡,皮损真菌镜检孢子阳性,拟诊“皮炎合并真菌感染”给予“氟康唑”及“伊曲康唑”口服,但不见好转,又拟“感染”给予“先锋霉素VI”口服及外用“百多邦软膏”,皮疹不断扩大。1月前在家自用中草药粉外涂患处后,患处溃疡扩大,周围新起多个米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伴轻度疼痛,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住院治疗,病程中无伴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既往否认“肺结核”等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查体: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右上臂有一约20×10CM2大小的由绿豆至黄豆大丘疹、结节融合成的红褐色浸润性斑块,质软,表面隆起,凹凸不平,玻片压诊呈苹果酱色,可见多处不规则形的浅表溃疡,有少量稀薄脓液,皮疹上覆有少许叶状鳞屑,周围有卫星状红褐色小丘疹。皮损病理组织检查示:表皮轻度增生,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真皮内可见灶状上皮样细胞团块,周围淋巴细胞、肥大细胞浸润,并见多核巨细胞,抗酸染色阴性。脓液及皮屑真菌镜检未见菌丝及孢子,真菌培养未生长,PPD试验1/2000(+++),1/1000(++),肝肾功能无异常,ENA(―),血沉15mm/h。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为“寻常狼疮”。入院后给予异烟肼0.3,Tid,利福平0.45,Tid,吡嗪酰胺0.75,Tid口服,外用“环丙沙星霜”及“利福平软膏”,8天后溃疡面渗出减少,有瘢痕形成,临床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规则抗痨治疗并进行随访,皮疹逐渐消退,溃疡面瘢痕形成,无新皮疹出现,病情稳定。
2.讨论:寻常狼疮是皮肤结核中最常见的一种,多为结核杆菌由外界侵入皮肤而发病,基本损害为红褐色至棕褐色豌豆大的结节,质软,微隆起,即“狼疮结节”,玻片压诊呈苹果酱色,有探针贯穿现象,多处结节相互融合成大片浸润柔软结节,上覆叶状鳞屑。本病进展缓慢,病程中有的损害自愈形成瘢痕,有的破溃形成浅表溃疡,呈潜行性,表面有肉芽组织,有少量稀薄脓液,脓液干燥后结污褐色厚痂,愈后形成高低不平的条索状瘢痕,在已愈瘢痕上有可再生新的狼疮结节。可发生畸形或功能障碍。本病90%好发于头面部及颈部,发生于躯干四肢少见,皮损常呈环状或旋涡状[1]。无明显自觉症状,全身反应较轻。本病需同深部真菌病、组织样型麻风、结节病、结节性梅毒疹、DLE等病鉴别。本病例皮疹局限于右上臂,病程较长,无明显自觉症状,入院前曾诊断“慢性溃疡”、“皮炎合并真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病给予多种治疗,因诊断不明而致病情迁延不愈。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类似皮疹且无明显自觉症状,经治疗无效,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应考虑本病,并做进一步检查以确诊,避免造成误诊而致伤残。另外患者频频更换就诊地点也使医生无法观察治疗效果,未能得出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1] Odom R, James W,
Berger T. 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M]. 9th ed. 北京:科学出版社,
11442份临床送检标本病原真菌菌种分析
汕头市皮肤医院& 黄进波& 陈升豪& 李佩芸林少群 李森真
为了解近年来汕头地区病原真菌菌种的分布及动态,并与国内其它地区报道做比较,我们分析了1998年~2003年间我院门诊及住院部送检的11442份标本真菌直接镜检及培养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材料来源:标本全部来源于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拟诊为深浅部真菌病患者的皮屑、甲屑、断发、毛囊内容物、尿道拭子、阴道分泌物及活体组织等,先取部分标本接种于真菌培养基进行培养,剩余标本进行常规直接“KOH”涂片,显微镜检查找真菌菌丝或孢子。
2.培养基:采用改良沙氏斜面培养基、含菜籽油沙氏斜面培养基、玉米粉吐
温琼脂培养基、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
3.鉴定方法:丝状真菌根据菌落的形态、大小、生长速度、色素及小培养镜下特征性结构来鉴定,念珠菌通过科玛嘉显色培养、芽管试验、顶端厚壁孢子试验进行菌种鉴定。
11442份标本中,直接涂片镜检见菌丝或孢子的有4355份(阳性率38.06%),真菌培养阳性3967份(阳性率34.67%),共分离出14个菌种,3967菌株,其中念珠菌1877株,占47.32%,排第一位;红色毛癣菌844株,占21.28%,排第二位;糠秕马拉色菌595株,占15.00%,排第三位。10610例浅表真菌病共分离出真菌3758株,阳性率为35.42%。832份深部标本共分离真菌209株,阳性率为25.12%。菌种分离结果详见表1和表2。
通过对我院6年来11442份临床送检标本病原真菌检查资料的分析,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本地区病原真菌致病菌谱中,念珠菌已经跃居第一位,6年来共分离念珠菌1877株,占所有分离菌株的47.32%,而红色毛癣菌共分离844株,占21.28%,排第二位。念珠菌感染比例明显上升,虽符合致病真菌谱的发展趋势,但与国内其它地区近几年的报道有明显差异[1-6]。念珠菌为人体正常寄居菌,由于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人体免疫机能降低而异常活跃增生起来,成为致病菌。临床标本经培养分离出念珠菌,并不能说明该菌是致病菌还是正常寄居菌。但无论如何,培养出念珠菌对指导临床诊断和用药均有重要参考意义。②糠秕马拉色菌共分离595株,占分离菌株的15.00%,排第三位,体癣和足癣病人均分离出糠秕马拉色菌,说明糠秕马拉色菌除了可引起花斑癣、毛囊炎和脂溢性皮炎外,尚可引起其它浅部真菌病,这可能是糠秕马拉色菌在致病菌谱中明显上升的原因之一。③各种浅部皮肤真菌病的感染中除花斑癣外,均分离出念珠菌,而临床诊断为皮肤念珠菌病的患者却分离出丝状真菌,说明真菌的实验室检查对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真菌病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提示临床医生应该重视真菌病原学的检查。④10种皮肤真菌病培养阳性率差别较大,阳性率依次为股癣61.10%,头癣46.71%,皮肤念珠菌病44.58%,花斑癣39.74%,马拉色菌毛囊炎38.28%,脂溢性皮炎36.99%,体癣30.45%,足癣29.64%,甲真菌病27.91%,手癣19.41%,此结果与深圳报道有所差异[5],可能与临床拟诊的标准存在差异有关。⑤头癣的致病真菌以犬小孢子菌为主,占64.79%,与广州、深圳、北京地区报道相似
[2.5.7],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14岁儿童,多数有猫狗接触史。⑥甲真菌病的致病真菌以非白念珠菌为主,红色毛癣菌居第二位。⑦皮下组织真菌感染21例,分离出申克氏孢子丝菌6株,镰刀菌和着色真菌各1株,培养阳性率为38.10%,说明本地区皮下组织真菌感染以申克氏孢子丝菌为主。⑧真菌直接镜检的阳性率高于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8.06%和34.67%,阳性率与上海报道相近[8]。
综上所述,本地区真菌致病菌谱与其它地区报道大同小异,差异在于以念珠菌明显上升为显著特征,居致病菌谱的第一位,而红色毛癣菌屈居第二。
参考文献:[1]吴绍熙,廖万清,郭宁如,等.
中国致病真菌10年动态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皮肤科杂志.-5.
[2]鲁长明,曾凡钦,席丽艳,等.
7296份临床送检标本病原真菌菌种分析. 中华皮肤科杂志. 7.
[3]冉玉平,刘德操,李志玉,等.
1981年至例皮肤真菌病分析. 中华皮肤科杂志.6.
[4]黄云莉,吕昭萍,李红宾,等.
昆明地区20年浅部真菌病菌种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 3.
[5]张雅洁,张桂梅,熊峰,等.
深圳地区五年皮肤真菌病及致病真菌种类的分布. 中华皮肤科杂志. 1.
[6]冯爱平,邬焱清,刘凌,等. 武汉地区994株致病真菌分析.
临床皮肤科杂志. -22.
[7]马林,郝玉霜,韩立华,等. 北京地区儿童头癣的病原菌分析.
临床皮肤科杂志. 6.
[8]温海,朱红梅,陈裕充,等.
年间上海地区病原真菌的动态变化研究. 中华皮肤科杂志. 0.
表1&& 10610例浅表真菌病真菌培养结果
培养阳性例数
红色毛癣菌
须癣毛癣菌
犬小孢子菌
石膏样小孢子菌
紫色毛癣菌
絮状表皮癣菌
断发毛癣菌
糠秕马拉色菌
非白念珠菌
培养阳性率(%)
马拉色菌毛囊炎
皮肤念珠菌病
脂溢性皮炎
832份标本深部真菌培养结果
阳性率(%)
阴道分泌物
外用复方维A酸霜和1%克林霉素凝胶
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观察
汕头市皮肤医院 林欢儿 陈健宁&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林旭楷
我们于2003年1月至2004年7月采用自制复方维A酸霜和1%克林霉素凝胶对60例寻常痤疮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病例与方法
共入组60例寻常痤疮患者,男16例,女44例,年龄13-35岁,为中度至重度痤疮,诊断标准及分组体系参照文献[1]中
= 2 \* ROMAN II至 = 3 \* ROMAN
III级痤疮诊断,纳入范围为:所有患者的炎性损害(丘疹和脓疮)≥8个,结节<3个;非炎性损害(开放和闭合粉刺)≥18个;总皮损数26-100个;60例患者区组随机分为A组30例,其中男8例,女22例,平均年龄22.10岁,皮损平均总数52.2±16.12个,非炎性皮损平均总数32.96±11.59个,炎性皮损20.33±9.40个,
&= 2 \* ROMAN II级痤疮20例(66.67%), = 3 \* ROMAN
III级痤疮10例(33.33%)。B组30例,其中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21.40岁,皮损平均总数55.40±18.15岁,非炎症性皮损平均总数33.48±14.73个,炎性皮损平均总数22.81±12.13个,
= 2 \* ROMAN II级痤疮21例(70%), = 3 \* ROMAN
III级痤疮9例(30%),两组患者年龄、皮损计数、病情严重度经统计学统计,差异无显著性。排除标准:①对试验药物任何成份过敏者;②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③2周内局部使用过治疗痤疮的药物;④4周内系统使用过抗生素类药物或抗痤疮类药物;⑤有肝、胆、肾、血液及内脏疾病。
1.2.1用药方法:A组每日早晚局部外涂复方维A酸霜(自制,内含0.025%全反式维A酸,1%氯霉素,1%甲硝唑,乳剂基质);B组每日早晚局部外涂1%克林霉素凝胶(自制,内含1%克林霉素磷酸脂,卡波姆凝胶基质)所有患者均在涂药前用清水洗脸,连续用药12周,分别于用药2、4、8周和12周复诊,由研究者对炎症性、非炎症性皮损以及总数进行计数,并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
1.2.2疗效判断标准:根据临床非炎症性、炎症性皮损计数,分别计算治疗指数,以判定临床疗效。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皮损治疗指数=(治疗前计数 ―
治疗后计数)/治疗前计数100%。基愈:为皮损减少75%以上;显效:为皮损减少50%-74%;有效:为皮损减少25%-49%;无效:为皮损减少24%以下,基愈率加显效率合计为有效率。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X2检验,将两组进行比较。
60例中完成观察57例,其中A组30例,B组27例。两组治疗12周后的疗效详见表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31,
&P&0.05),A组疗效显著高于B组。
局部不良反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红斑、水肿、灼热、瘙痒、脱屑、干燥、多发生于治疗开始的2周内。A组有6例,发生率为10%;B组有4例,发生率为7.14%,差异无显著性,均未影响治疗。
痤疮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皮脂分泌过度、毛囊上皮脱屑异常、痤疮
丙酸杆菌增殖及炎症反应等,部分同螨虫、真菌有关。所选择治疗方案应尽可能多针对上述致病环节。目前,外用维A酸、抗生素是两种最基本的治疗药物。
复方维A酸霜中维A酸有抗炎作用,对毛囊口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角化有抑制作用,并有溶解粉刺作用;氯霉素、甲硝唑有抗痤疮棒状杆菌、螨虫的作用。由于维A酸与外用抗生素治疗机制不同,因此,从理论上讲,复方制剂可以提高疗效。克林霉素为近年来流行的治疗痤疮的抗菌素,其外用凝胶剂对炎性皮损疗效好,安全性高〔2〕。试验结果显示:治疗8周后复方维A酸霜组患者的皮损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克林霉素凝胶组(P〈0.01);12周疗程完成后,复方维A酸霜组基本痊愈率为60%,有效率为86.67%,而克林霉素凝胶组为25.93%和62.9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以上结果说明,维A酸、氯霉素、甲硝唑复方制剂,外用治疗痤疮效果比克林霉素凝胶效果更好。
本试验复方维A酸霜组患者不良反应略高于克林霉素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近年来,第三代维A酸类药阿达帕林外用治疗痤疮刺激性明显减小,疗效更高。有文献报道阿达帕林跟抗菌素联合用药能提高整体疗效,目前,国内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陈之平,李甚秋等.1%克林霉素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研究.医药报道
2002,21 (6):346-347.
复方维A酸霜与1%克林霉素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比较[例(%)]
荧光定量PCR检测性病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研究
汕头市皮肤医院& 黄进波& 许敏鸿
尖锐湿疣(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主要发生在肛门生殖器部位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持续增长,在我国已跃居性病的第二位【1】。本病与癌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其亚临床感染也引起了人们注意。为了解本地区性病人群中HPV的感染情况,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PV感染的意义,我们在2001年9月~2002年8月共收集357名性传播疾病(STD)门诊患者标本进行HPV荧光定量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
本院性病门诊临床诊断为CA患者103例,均为男性,年龄21~65岁,平均30.2岁;HPV亚临床感染者254例,男137例,女117例,年龄18~72岁,平均28.5岁。
1.2 取材方法&
CA患者用沾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无菌拭子反复摩擦疣体表面数次,亚临床感染者用无菌拭子常规方法取尿道/宫颈拭子或在包皮相应部位反复摩擦数次,所有标本置无菌试管中立即送检。
1.3 仪器与试剂& 美国Perkin
Eleer(PE)公司生产的5700型全自动荧光定量PCR分析仪,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提供。
1.4 PCR操作过程&
往标本管加入1ml无菌生理盐水,充分振动,弃拭子,液体加入1.5ml离心管中,12000转/min,离心5分钟,弃上清
后加入DNA提取液50ul,混匀,闭管沸水浴10分钟,置4℃冰箱6~8小时,取出10000转/min离心5分钟,取上清液5ul加入PCR反应管中,6000转/min离心数秒,取出按顺序放入全自动荧光定量PCR分析仪中,按下列条件扩增:93℃2min预变性后,93℃
45s、55℃ 1min循环10次,93℃ 45s、 55℃ 30s循环30次,反应时间为101min,反应结果经计算机处理直接给出定量结果。
2.1& 357例STD门诊患者HPV检出见表1:
357例STD患者HPV-DNA定量检测结果
HPV16/18阳性数
HPV6/11合并
HPV16/18阳性数
总阳性率(%)
(疣体组织)
~亚临床患者
(包皮皮屑)△
(尿道拭子)△
(宫颈拭子)△
注:~CA患者与亚临床患者检出率相比X2=115,P&0.001;△亚临床患者中三种标本检出率比较X2=0.406,P&0.05
2.2& 139例阳性患者HPV-DNA定量检测结果&
CA患者和亚临床患者HPV6/11病毒拷贝数&105copies/ml例数分别为57例和29例,占检出例数的80.3%(57/71)和80.6%(29/36);HPV16/18病毒拷贝数&105copies/ml例数分别为17例和13例,占检出例数的54.8%(17/31)和54.2%(13/24),两者比较差别无显著性(HPV6/11:X2=0.007,P&0.05;
HPV16/18:X2=0.003,P&0.05)。
在139例HPV阳性患者中,HPV6/11和HPV16/18的检出率分别为77.0%(107/139)和39.6%(55/139),两者比较差别有显著性
(X2=38.5,P&0.001)。
讨论:在103例临床诊断CA患者疣体标本中,HPV阳性85例,占82.5%,HPV6/11合并HPV16/18感染17例,占16.2%,与国内报道相近【3】,254例HPV亚临床感染者送检标本中,HPV阳性54例,占21.2%,其中合并感染仅占2.4%,说明CA患者疣体组织检查HPV检出率明显高于亚临床感染者。亚临床感染者包皮皮屑、尿道拭子、宫颈拭子三种不同标本HPV的检出率相近,说明男女感染HPV的机率相等。另外,CA患者和HPV亚临床感染者中,病毒拷贝数&105/ml的例数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临床体征明显者,HPV的荧光定量检测结果并不一定高于体征不明显者甚至亚临床感染者。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快速检测皮损组织中HPV感染并区分高危型(HPV16,18,31,33,52b,58)和低危型(HPV6,11)感染,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及发现癌变高危人群提供依据【2】。病毒的载量及变化仅供临床参考,不能作为疗效判断指标,荧光定量PCR检测HPV感染的确切意义在于定性,而不在定量。
参考文献:[1] 邵长庚.
我国性病的防治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皮肤科杂志.1993,26期:131.
[2] 林春艳,辛晓敏,周涛,等.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乳头瘤病毒6/11型[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380~381.
邵椒青,许素玲,吴泽文,等.荧光定量PCR检测人类乳头瘤病毒在尖锐湿疣中的应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324-325.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介绍
汕头市皮肤性病防治院 &蔡怿
皮肤科外用制剂主要作用于局部对创伤或病变皮肤粘膜的起保护和治疗作用,根据病灶深浅不同,要求药物作用产生的部位不同,有些制剂在皮肤外层发挥效用作防护剂、角质溶解剂等;有些制剂则须透过表皮才能发挥其疗效,如外用皮质激素类必须透入表皮才能发挥抗炎作用。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包括药物、赋形剂的理化性质等,如适宜的溶解度、适宜的油-水分配系数及pH等;而皮肤的屏障作用是决定药物渗透速度的关键。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使大多数药物.即使剂量低、疗效高的药物,透皮渗透速度也难以满足治疗需要。因此克服皮肤屏障作用,促进药物在一定时间内透皮渗透达到治疗量,不可忽视。根据不同药物,促进其透皮渗透的方法有很多,物理方法有离子导入法(IP)、超声波导入法、激光法、电孔导入法(CP)等;化学方法有以脂质体作为经皮给药载体、选择合适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等。
透皮吸收促进剂增加药物吸收,是目前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手段。凡是能帮助药物穿过皮肤角质层和表皮扩散的物质即为透皮吸收促进剂。其促透机理为:溶解皮肤脂质或使皮肤蛋白质变性,从而促进药物在角质层扩散性,增加药物在皮肤中溶解度,使药物透皮吸收率增加。
透皮吸收促进剂种类繁多,按其理化性质可分为两大类:(1)非极性类:包括烃、脂肪酸、油酸和月桂醇等;(2)极性类:包括乙醇、二甲基亚砜、丙二醇、甘油和水等;按作用机理分为三类:(1)亲脂性溶媒类,包括二甲基亚砜、二甲基酰胺、2-吡咯烷酮等;(2)表面活性类,包括油酸、亚油酸、月桂醇硫酸盐和十二烷基甲基亚砜等;(3)二组分类系统,包括丙二醇-油酸、亚麻油酸-1.4-丁二醇、氮酮-丙二醇等。
早期的实践多用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 DMSO),溶解范围广,有“万能溶媒”之称。由于其具有吸湿性,可大大提高角质层的水合作用,并将角质层中的可溶性成分浸出形成沟隙而有利于药物吸收。缺点是有异臭,有时可引起皮肤刺激,大面积使用可能影响视神经和导致溶血,因而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
目前报道较多的一种促透剂是月桂氮卓酮(Laurocapram, azone),简称氮酮。其促透机理为:氮酮分子直接分配介入角质层的双分子脂质层中,从而破坏其有序叠集排列,导致结构松散,流速增加,使药物分子易于转运。氮酮性质稳定、无毒、无味、无刺激性,且促透效率相当高,1%氮酮对某些药物的透皮增强作用比50%的二甲基亚砜作用还大。是目前最理想的促透剂之一。氮酮的促透作用的强弱与其浓度大小有关,一般为1%
~ 10%,且与丙二醇合用有协同作用。氮酮对很多药物均有促透作用,文献报道较多的有激素、抗生素、抗病毒药及抗肿瘤药。我院临时配制供临床使用的地塞米松洗剂、氯倍霜、联苯苄唑霜、阿昔洛韦霜等等均添加氮酮。现在还有新技术将油溶性氮酮经高效增溶剂增溶成水溶性的氮酮,适用于各种水基透明的凝胶、微乳化的乳液等。对于那些使用油溶性氮酮在含水以及水基产品中由于不溶解而失去促渗透活性无效或效果差的产品。目前我院临床试用的咪康唑新霉素胶浆、复方去炎松胶浆就采用水溶性氮酮溶解油溶性的激素类药物,进而更好的与水溶性基质混合。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
[2] &中国医药咨询网
. 世界透皮给药系统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开发概况
北京金瀚方医药研究中心
. 皮肤用药制剂及国内发展动态
. 新型高效活性物质皮肤穿透促进剂系列产品
. 2002~2003
宫颈炎患者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汕头市皮肤性病防治院&
&&生殖器疱疹(GH)的发病率正呈明显上升趋势,其危害性也日益显得突出,而临床不典型GH及潜伏GH占绝大部分。有学者报道占80G1,成为主要传染源。GH在宫颈的皮损不易被发现,是造成GH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宫颈炎患者宫颈局部单纯疱疹病毒ⅠCⅡ(HSVⅠCⅡ)的感染情况,我们于2002年4月-2004年4月间,采用单纯疱疹抗原酶免疫法对274例宫颈炎患者进行HSVⅠCⅡAg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2002年4月-2004年4月汕头市皮肤病性病防治院女性学科门诊初诊患者,年龄19-46岁,平均年龄24.6岁,均有性生活史。急、慢性宫颈炎的诊断标准根据郑怀美主编《现代妇产科学》2。急性宫颈炎组140例,慢性宫颈炎组134例,其中Ⅰ0糜烂44例,Ⅱ0糜烂47例,Ⅲ0糜烂43例,对照组105例,为体检宫颈正常者。所有入选病例既往均无GH病史,临床检查外阴无GH临床表现,一个月内无抗菌素用药史。一周内无阴道纳药史及性生活史。
1.2 标本采集
用消毒干棉签擦去附着于宫颈外口的分泌物,将消毒棉拭子插入宫颈管内约1.5cm-2.0cm处,稍用力旋转2周,停留片刻,取出置入无菌试管内送检。注意取出拭子时勿触及阴道壁。
1.3 方法 采用丹麦DAKO生产的单纯疱疹病毒抗原酶联免疫试剂盒进行HSVⅠCⅡ抗原检测。操作步骤按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X2检验。
140例急性宫颈炎、134例慢性宫颈炎与105例正常宫颈组织宫颈HSVⅠCⅡAg检测结果见(表1)
HSVⅠCⅡAg在急性宫颈炎、慢性宫颈炎和正常宫颈组织检测比较(例G)
急性宫颈炎(A)
53(37.86)
慢性宫颈炎(B)
52(38.81)
正常宫颈& (C)
27(25.71)
检测结果表明A组与C组HSVⅠCⅡAg检出差异有显著性(X2=4.039
P&0.05)。B组与C组HSVⅠCⅡAg检出差异有显著性(X2=4.908&
P&0.05)。A组与B组HSVⅠCⅡAg检出差异无显著性(X2=0.030
P&0.05)。急性宫颈炎、慢性宫颈炎宫颈HSV感染率高于宫颈无病变者。在慢性宫颈炎中宫颈糜烂程度与HSV感染密切相关(表2)
HSVⅠCⅡAg在慢性宫颈炎Ⅰ0DⅢ0患者检测结果对比(例G)
13(29.55)
14(29.79)
22(51.16)
检测结果表明Ⅰ0与Ⅲ0
HSVⅠCⅡAg检出差异有显著性(X2=4.785
P&0.05)。Ⅱ0与Ⅲ0
HSVⅠCⅡAg检出差异有显著性(X2=4.64&
P&0.05)。Ⅰ0与Ⅱ0HSVⅠCⅡAg检出差异无显著性(X2=0.2&
P&0.05)。Ⅲ0宫颈糜烂HSV感染率高于Ⅰ0、Ⅱ0。
GH主要由HSV-Ⅱ感染引起。近年来,由于性行为方式改变由HSV-Ⅰ感染引起的GH正在日益增多,有报告约占GH的10G-40G3,因此同时对HSVⅠCⅡ进行检测显得很重要。GH由于诊断和治疗上存在很大的困难3,这给患者及其性伴造成很大危害,特别是女性患者。有资料表明宫颈癌的发生与HSV感染有密切关系,由于HSV感染后病毒经常反复刺激可使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鳞状上皮化生,甚至癌变,不少学者在宫颈癌脱落细胞中检出
HSV-Ⅱ抗原、病毒片段和颗粒4。而妊娠期间并发GH,可造成胎儿发育异常、流产、死胎、早产等。GH临床表现上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有资料表明,在GH中20G有典型症状,20G为无症状的亚临床感染,60G是有症状但是未被识别出来5。这其中包括皮疹位于隐蔽部位如宫颈,这些成为主要的传染源。
以上表明对宫颈HSVⅠCⅡ检测显得很重要。为了解宫颈炎患者宫颈HSV感染情况,本文采用丹麦DAKO生产的单纯疱疹抗原酶联免疫试剂盒进行宫颈上HSVⅠCⅡAg检测。在140例急性宫颈炎中,阳性率为37.86G、134例慢性宫颈炎中,阳性率为38.81G,都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者。而在慢性宫颈炎中,宫颈糜烂程度大,其阳性率也高,Ⅲ0宫颈糜烂者,阳性率达51.16G。我们认为HSV感染宫颈时,其临床表现可表现为宫颈炎症状。值得注意,由于HSV感染宫颈后不易被确诊,GH反复发作使宫颈局部充血或溃疡,又易合并其他感染,加速了局部的病理损害,使急性宫颈炎容易转化为慢性宫颈炎。而宫颈糜烂程度不断加重。另外,在先有宫颈炎患者中,由于宫颈损害局部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HSV感染。因此临床中不可忽视对宫颈炎患者进行HSV检测。GH的早期诊断,早期防治,对防止性伴间和母婴间HSV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1宋彪,陈祥生,李文忠.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48.
2郑怀美.现代妇产科学.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3赖伟红,叶顺章,韩国柱.生殖器疱疹临床研究的某些新进展.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165.
4张学军,刘维达,秦建中.现代皮肤性病学进展.第1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5徐新美,陈培明.无症状性病感染者及防治对策.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7-434.
天疱疮病人口腔粘膜损害的观察及护理
汕头市皮肤性病防治院 林贤娜&
傅佩芳& 许静芳
天疱疮是一种较严重的大疱性皮肤粘膜疾病,有多种类型,以寻常型天疱疮最为常见,此病早发且好发于口腔,本文对44例天疱疮病人的口腔粘膜损害进行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我院自年共收治48例寻常型天疱疮病人中,有44例病人,占91.7%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口腔粘膜损害,其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13岁,平均年龄48.5岁,口腔粘膜损害常为多区域,44例中侵及牙龈33例,颊部30例,软腭27例,唇部24例,舌缘17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
本病临床损害主要位于口腔粘膜和皮肤,44例病人中有8例是因为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而来诊收住院的,我们在临床检查中很少见到完整的大疱,常见的是一个或多个鲜红的、不规则上皮脱的糜烂面,糜烂边缘是灰白色的破碎疱壁,且大部分病人在外院就诊时间长,未能较好的实现口腔护理,病人长时间不能进食,常在口腔内形成较厚的污垢和痂皮,有恶臭味。
观察及护理
病人入院后我们先取口腔粘膜糜烂分泌物作细菌和真菌培养,同时做药物敏感试验,如果没有出现细菌和真菌感染,可用1:5000呋喃西林溶液棉球擦拭口腔粘膜4次/日,以清除口腔内的血痂和污迹,动作轻柔,以免引起粘膜出血,口腔擦拭后和饭前饭后予2%硼酸水含嗽,或用中药:银花10g、生地10g、紫草10g、黄连3g、黄柏10g、水2.5-1.0L,含嗽,能起到消炎、止痛效果,疼痛明显者进食前可用1%普鲁卡因溶液含嗽,晚间临睡前可用口腔溃疡膜(医院制剂)外贴,达到止痛、消炎、生肌的作用。若合并真菌感染,可给予2%苏打水含嗽,同时含嗽时间需相对延长,可改变微生物的酸性环境而达到抑制细菌的目的,再给予制霉菌素胶浆(医院制剂)外涂。唇部的皮损可涂百多邦或红霉素眼膏,可起到滋润唇,防止干裂、出血及感染的作用。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遵医嘱及时应用抗生素。
病人口腔粘膜疼痛剧烈,进食困难,更加重病人营养缺乏,需鼓励病人树立信心,少量多餐,予优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清淡流质,依据病情逐渐给予半流质乃至普食,切忌过热、粗糙、干硬食物,如口腔粘膜损伤严重者,可插鼻饲管行鼻饲流质,同时可静脉给予高营养,如氨基酸、白蛋白、脂肪乳、血浆等,以补充体内丢失的蛋白质,加快疾病的痊愈。
我们观察到经治疗,皮肤病损常较快愈合而口腔皮损常最早出现却又是最后愈合,并且在病情缓解情况下口腔内小病损也可能时有出现,这与马淑华文献报道一致。所以如何实施及时、正确、精细的口腔护理,是天疱疮患者护理中极为重要的护理内容。本组病例经随访观察,8例已死亡(未能按医嘱服用药物),5例失访,其他病人病情稳定,症状缓解。
参考文献:[1]马淑华: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73&&&&&&& [2]黄良,曾国英,王宗发,等. 42例重症天疱疮患者的护理体会. 南方护理杂志1998年9月第5卷第5期
453例儿童浅部真菌病分析
汕头市皮肤医院&
李森真& 黄进波
浅部真菌病是一组普通人群常见的皮肤病。为了解汕头地区儿童的发病特点和致病菌种分布情况,我们对2000年11月至2003年10月间在我院就诊的浅部真菌病患儿进行临床及致病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全部病例来源于我院门诊,年龄≤14岁,临床表现符合浅部真菌病诊断标准[1],采集其皮屑、甲屑和断发,进行常规“KOH”制片,显微镜检查找到真菌菌丝或孢子后,再进行真菌培养。共有453份。其中股癣38例(8.39%)、体癣57例(12.58%)、足癣45例(9.93%)、手癣16例(3.53%)、头癣118例(26.05%)、甲真菌病8例(1.76%)、花斑癣68例(15.01%)、皮肤念珠菌病103例(22.73%)。各年龄段发病情况见表1。
表1& 各年龄段儿童浅部真菌病发病情况&&
1.2培养基:采用沙堡斜面培养基、含菜籽油沙堡斜面培养基、玉米粉吐温和酵母培养基、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
1.3培养方法:取标本接种于沙堡斜面培养基或含菜籽油沙堡斜面培养基,分别置26&C和37&C恒温孵育2―14天。
1.4鉴定方法:丝状真菌通过菌落形态、小培养、镜下特征鉴定,念珠菌通过转种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或YBC鉴定卡通过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鉴定。
在453份标本中,培养阳性343份,阳性率为75.72%。各种浅部真菌病的培养阳性率依次为皮肤念珠菌病93.20%(96/103)、体癣78.95%(45/57)、头癣73.73%(87/118)、股癣71.05%(27/38)、足癣66.67%(30/45)、花斑癣63.24%(43/68)、手癣62.50%(10/16)、甲真菌病62.50%(5/8)。分离菌种见表2。
表2& 儿童浅部真菌病菌种分离结果&&
红色毛癣菌
须癣毛癣菌
犬小孢子菌
石膏样小孢子菌
紫色毛癣菌
絮状表皮癣菌
断发毛癣菌
糠秕马拉色菌
光滑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季也蒙念珠菌
无名念珠菌
其它酵母菌
汕头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以头癣病例居首位,其中白癣111例,占94.07%。主要发生在4-11岁,占81.35%,呈散发性,92%的病例来自农村。头癣病原菌分离的菌种有7种,以犬小孢子菌最多,73株,占83.81%(73/87),可见亲动物性真菌是本地区头癣的重要病原菌,与近几年国内报道的相似[2-4]。提示虽然近几年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儿童的卫生状况仍不容忽视,应该指导儿童避免接触患有癣病的家中宠物。在头癣中还分离到光滑念珠菌、红酵母菌各1株,由于它们不属头癣致病菌谱,是继发感染还是原发致病菌,值得今后探讨。
3.2念珠菌在儿童浅部真菌病致病菌中分离率最高,占33.24%(114/343),可能与汕头地区常年气候潮湿,儿童皮肤念珠菌发病率较高、培养阳性率高;以及皮肤癣菌病也分离到念珠菌有关,说明本地区在防治儿童真菌病应将念珠菌作为重点。念珠菌是条件致病真菌,完整的皮肤具有天然的机械屏障作用。在我们的观察中,儿童的病例主要集中在3岁以下,占88.35%。可能与幼儿皮肤比较娇嫩细薄,免疫功能尚未充分发育,机械屏障容易被破坏而致病有关,其确切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念珠菌属中白念珠菌最多,66.67%(76/114),其次是光滑念珠菌,17.54%(20/114),热带念珠菌7.89%(9/114)。
3.3红色毛癣菌的分离率居第三位(占17.78%);与普通人群红色毛癣菌占优势不同[3-7],其它皮肤癣菌分离率也不高。可能是皮肤癣菌病不被患儿家长重视,有相当一部分人自购药物、就诊率不高,以及乱用药物导致皮肤癣菌被抑制、临床表现不典型和真菌学检查受影响有关。花斑癣占总病例的15.01%,有二分之一的病例发生在面部,与成人好发于躯干部及上肢不同。
[1]赵辨主编.临床皮肤病学. 第3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424,429-430
[2]陈瑞娥,戴文丽,金德蕙. 儿童头癣294例病原菌分析.
中华皮肤科杂志. 2.
[3]鲁长明,曾凡钦,席丽艳,等.
7296份临床送检标本病原真菌菌种分析. 中华皮肤科杂志. 7.
[4]张雅洁,张桂梅,熊峰,等.
深圳地区五年皮肤真菌病及致病真菌种类的分布. 中华皮肤科杂志. 1.
[5]吴绍熙,廖万清,郭宁如,等.
中国致病真菌10年动态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皮肤科杂志.-5.
[6]冉玉平,刘德操,李志玉,等.
1981年至例皮肤真菌病分析. 中华皮肤科杂志.6.
[7]黄云莉,吕昭萍,李红宾,等.
昆明地区20年浅部真菌病菌种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 3.
He-Na激光血管内照射的治疗和护理
汕头市皮肤医院& 陈雪香& 曾汪霞
He-Na激光血管内照射在皮肤科治疗中是一种全新的物理治疗方法,我科自引用He-Na激光血管内照射以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抽取2003年5月-11月60例在本院就诊的门诊病人,慢性湿疹病人15例,发病5-8个月,慢性荨麻疹病人18例,发病3-6个月,带状疱疹病人9例,发病10天-2个月,神经性皮炎病人13例,发病2-7个月,脸部黄褐斑病人5例,发病1-3年。
2.方法:使用He-Na激光治疗仪和一次性光纤针头,用一次性光纤针头连接He-Na激光治疗仪的光纤连接,与静脉输液法相同准备好静脉,
用一次性光纤针头刺入静脉,并用胶布固定牢固,然后开启激光系统,光照时间1小时/次,每天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
60例病人经He-Na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后,有效的:慢性湿疹病人13例,慢性荨麻疹病人15例,带状疱疹病人7例,神经性皮炎病人11例,脸部黄褐斑病人3例,有效率达到81.66%,这说明He-Na激光血管内照射在皮肤科治疗中有广泛的治疗作用。
1.治疗原理
He-Na激光具有:(1)调节休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从而提高人的免疫功能。(2)清除血液中的自由H基和过多的中分子物质。(3)促进神经的再生和修复。(4)通过抑制血小板凝集,舒张血管平滑肌,提高红细胞的变形性而达到活血化瘀的功效。
2.1治疗前护理:
He-Na激光血管内照射是一种全新的物理治疗方法,因而在治疗前应向病人解释,说明治疗的作用、方法与可能出现的问题,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疑问,以消除紧张、怀疑心理,使其建立治疗信心,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治疗前还应详细询问病人,有无光敏感性疾病等禁忌症。
2.2治疗中护理:He-Na激光血管内照射是不同于静脉输液,但又是通过静脉注射来完成,在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则,掌握好操作技能,做到一针见血以减少病人的疼痛,治疗期间应经常巡视有无针头脱落、激光线路是否正常,询问病人反应,及时发现问题,以防意外发生。
2.3治疗后护理:治疗完毕,在拔出针头后,应注意同时按好皮肤进针点与静脉进针点,防止皮肤瘀肿面引起病人的恐慌,密切观察治疗后效果,及时反馈给主治医生,以便对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病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其尽快恢复健康,同时做好病人的医学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与康复
汕头市皮肤医院& 何玉珊 曾汪霞 黄淑英
女性的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时称为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大多继发于急性盆腔炎,因治疗不彻底,病情迁延而致。或患者体质较差,病原菌毒力较弱,初起即为慢性,是妇科常见病。临床常见类型有:慢性输卵管炎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及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结缔组织炎。主要表现为腰骶部疼痛或下腹痛、或因长时间站立,过劳,性交,或经前期加重,重者影响工作。或有白带增多、月经紊乱、经血量多、痛经、性感不快;输卵管阻塞、不孕等,可伴有精神不振、周身乏力、疲劳、低热、失眠等神经衰弱的表现。USG检查:直肠子宫凹陷常可见液性暗区(炎性渗出液或脓液)有时可见炎性包块或曲张增粗的静脉(静脉淤血)。本病病情较顽固,不易彻底治愈,易反复急性发作,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给病人造成极大痛苦。因此,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康复意义十分重大。
&&& 一、治疗
1、一般治疗: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增强治疗信心,增加营养,锻炼身体,劳逸结合,提高机体抵抗力。
2、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以湿热型居多,治则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方药用:丹参18g、赤芍15g、木香12g、桃仁9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茯苓12g、丹皮9g、生地9g。痛重时加延胡索9g。有些患者为寒凝气滞型,治则为温经散寒、行气活血。常用桂枝茯苓汤加减。气虚者加党参15g、白术9g、黄芪15g。
3、物理疗法:温热的良性刺激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常用的有短波、超短波、离子透入(可加入各种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蜡疗等。
4、其他药物治疗:对于下腹痛较重及妇科检查盆腔炎症明显者,应用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配合灭滴灵,于经净后静滴,l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3疗程。在用抗炎药物时,也可同时采用α-糜蛋白酶5mg或透明质酸酶1500U,肌肉注射,隔日1次,5~10次为一疗程,以利粘连和炎症的吸收。个别患者局部或全身出现过敏反应时应停药。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与地塞米松同时应用,口服地塞米松0.75mg,每日3次,停药时注意逐渐减量。
5、手术治疗:有肿块如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可行手术治疗;存在小的感染灶,反复引起炎症发作者亦宜手术治疗。手术以彻底治愈为原则,避免遗留病灶再有复发的机会,行单侧附件切除术或子宫全切除术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对年轻妇女应尽量保留卵巢功能。
二、预防与康复:(1)杜绝各种感染途径,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每晚用清水清洗外阴,做到专人专盆,切不可用手掏洗阴道内,不可用热水、肥皂等洗外阴。盆腔炎时白带量多,质粘稠,所以要勤换内裤,不穿紧身、化纤质地内裤。(2)月经期、人流术后及上、取环等妇科手术后阴道有流血,一定要禁止性生活,禁止游泳、盆浴、洗桑那浴,要勤换卫生巾,因此时机体抵抗力下降,致病菌易乘机而入,造成感染。(3)被诊为急性或亚急性盆腔炎患者,一定要遵医嘱积极配合治疗以防转变为慢性盆腔炎。患者一定要卧床休息或取半卧位,以利炎症局限化和分泌物的排出。慢性盆腔炎患者不要过于劳累,做到劳逸结合,节制房事,以避免症状加重。(4)要注意观察白带的量、质、色、味。白带量多、色黄质稠、有臭秽味者,说明病情较重,如白带由黄转白(或浅黄),量由多变少,味趋于正常(微酸味)说明病情有所好转,(5)盆腔炎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并观察大便的性状。若见便中带脓或有里急后重感,要立即到医院就诊,以防盆腔脓肿溃破肠壁,造成急性腹膜炎。(6)有些患者因患有慢性盆腔炎,稍感不适,就自服抗生素,长期服用可以出现阴道内菌群紊乱,而引起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豆渣样白带,此时,应即到医院就诊,排除霉菌性阴道炎。(7)盆腔炎病人要注意饮食调护,要加强营养。白带色黄、量多、质稠的患者属湿热证,忌食煎烤油腻、辛辣之物。少腹冷痛、怕凉,腰酸疼的患者,属寒凝气滞型,则在饮食上可给予姜汤、红糖水、桂元肉等温热性食物。五心烦热、腰痛者多属肾阴虚,食肉蛋类血肉有情之品,以滋补强壮。(8)做好避孕工作,尽量减少人工流产术的创伤。手术中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致病菌侵入。(9)慢性盆腔炎、腹部包块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效果甚好,它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或暖宫散寒之功效。中药保留灌肠法已在临床使用多年,是一个比较好的给药途径,主要是通过肠壁的吸收,可利用肠壁的半透膜的渗透性被迅速吸收,而引起全身的治疗作用,特别对临近的器官,如盆腔、腹腔等作用更为显著。而且,既可以在住院期间由护士操作,也可在离院后,在家中自行操作。
老年带状疱疹的护理体会
汕头市皮肤病防治院&&
陈舜玉 黄莹 李燕芳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性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老年带状疱疹普遍病情重、皮疹分布广、继发感染机会多、疼痛持续时间长,因此,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在临床上更应引起重视。本文将本院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38例老年带状疱疹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住院老年带状疱疹患者38例,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龄50―82岁,其中头面部18例,颈部2例,腹部12例,背部6例,经6―18天均治愈出院。
二、护理体会
1、心理护理:本病有严重的神经痛,表现为灼痛、电击痛,伴有瘙痒,患者痛苦、烦躁、焦虑,严重干扰老人的饮食和睡眠。护士应高度同情关心病人,更多与病人接触沟通,做好卫生宣教,讲解本病相关知识,使病人了解病因及发病机理,鼓励亲友按时探视,减轻老人孤独感,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卧位护理:尽量取健侧卧位,防止压迫水疱致创面与衣服粘连。病情较重时嘱卧床休息,着宽松、清洁纯棉内衣,防止磨擦加剧痛疼,避免局部搔抓而致继发感染。
3、发热护理:患者有时伴有体温升高,约37.5―39℃,嘱多饮水,首选物理降温,也可适当用药如消炎痛栓剂50mg塞肛。因老年人体弱,应注意用药后水分丢失情况,防止电解质紊乱及脱水,出汗时及时擦干汗液防止着凉,做好口腔及全身皮肤护理。
4、饮食护理:本病因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诱发,因而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5、局部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对初发皮损不需特殊处理,局部搽炉甘石洗剂,每30分钟一次。对较大水疱在无菌操作下抽取疱液,疱疹处涂以阿昔洛韦软膏,无环鸟苷霜。对水疱破溃有渗液者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或外抹紫草油,每日2―3次。对累及三叉神经眼支区症状严重者,及时做好眼部护理:每天早晚用0.9%
NS冲洗2次,后用无环鸟苷眼药水及0.25%氯霉素眼药水交替滴眼Tid,晚上涂金霉素眼膏1次。
6、疼痛护理:患者均伴有剧烈持久的神经痛,且老年人耐受性较差,痛疼难忍,应予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预防并发症。对疼痛局限者,应用冷敷或硫酸镁湿敷痛处Tid,每次半小时,对于疼痛剧烈者,应酌情给予镇痛剂如颅痛定,也可予针灸止痛,夜间给予安定、多虑平等镇静催眠药促进病人入睡,缓解疼痛。
带状疱疹好发于春秋季节,尤其抵抗力差的老年人,增强机体免疫力,早发现早治疗,做好以上各项相应护理措施,是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关键。近年来,我院把针灸、紫外线照射、氦氖激光照射灵活应用到带状疱疹的治疗护理中,均取得满意的消炎、止痛效果。
参考文献:吴志华
皮肤性病学 广州 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汕头市博鸿机械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