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唇左侧肺部腺样囊性癌癌[筛孔型)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头颈部腺样囊性癌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头颈部腺样囊性癌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2:49:4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头颈部腺样囊性癌
官方公共微信存活13年转移性颌下腺腺样囊性癌患者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存活13年转移性颌下腺腺样囊性癌患者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文档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目​的​探​讨​转​移​性​颌​下​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对例​多​次​、​多​脏​器​远​处​转​移​的​颌​下​腺​腺​样​囊​性​癌​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本​例​在​原​发​灶​切​除​后 ​a​开​始​出​现​转​移​,​其​后 ​a​进​行次​手​术​、​切​除大​脏​器​;​组​织​学​为​筛​孔​型​,​随​转​移​次​数​增​加​实​性​区​逐​渐​增​多​;​p3​、​钙​黏​附​蛋​白​及​C​D1表​达​阳​性​,​K​i7​及​磷​酸​酶​基​因​表​达​阴​性​。​结​论​颌​下​腺​腺​样​囊​性​癌​可​能​存​在​p3​基​因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分析及Glut-1、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和意义--《浙江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分析及Glut-1、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和意义
【摘要】:背景和目的:
发生在耳鼻咽喉气管部位的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极为少见,生长位置较为隐蔽,早期症状不典型,早期确诊较为困难。与大涎腺的腺样囊性癌一样,耳鼻咽喉气管部位的腺样囊性癌生长较为缓慢但侵袭性强,常沿神经、血管生长,易复发和转移,手术与放化疗联合治疗的方法尚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预后极差。不同的病变部位、病理类型、TNM分期、治疗方法、切缘等因素差异可直接影响ACC患者的预后,但影响其预后的真正原因尚不明了。因此探讨腺样囊性癌浸润与转移的发病机制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寻求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分子水平探讨ACC发生、发展的机制,对于认识ACC的发病机制、判断预后、发现潜在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ACC与其它恶性肿瘤一样,恶性细胞所处的生理环境能量相对匮乏,呈现局部缺氧状态,并引起肿瘤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恶性肿瘤细胞的葡萄糖代谢率较高,这种现象已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检查所证实,PET/CT也证实ACC中存在此现象。恶性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代谢率增高与葡萄糖转运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 protein, Glut)及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其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恶性肿瘤细胞的葡萄糖吸收和转运中起主导作用,Glut-1的异常表达与多种信号转导通路有关,而PI3K/Akt在Glut-1表达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PI3K/Akt是一种对生长和增殖有重要作用的异二聚体酶,是近年来发现的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途径。研究发现在人类许多肿瘤中都有PI3K-Akt的过度表达。从恶性肿瘤葡萄糖能量供应的层面已有研究发现,PI3K/Akt途径的激活与Glut-1表达的增加有关。
我们的前期研究已经发现,Glut-1的异常表达与头颈部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与头颈部癌的预后差有关,可以作为靶向治疗的新方法之一,并且我们已通过反义寡脱氧核苷酸技术阻断喉癌Hep-2细胞Glut-1的表达,能抑制喉癌细胞的葡萄糖吸收的影响及Hep-2细胞增殖,可能是喉癌治疗的一种理想靶标。
目前,Glut-1在肿瘤发生机制中的研究,多集中于头颈部较常见肿瘤类型如鳞状细胞癌,而在腺样囊性癌中Glut-1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研究较为少见,尤其是腺样囊性癌中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Glut-1表达的研究更为少见,国内尚未见有文献报道。本课题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从癌细胞能量供应的层面,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耳鼻咽喉气管腺样囊性癌组织中Glut-1及PI3K和磷酸化Akt (p-Akt)蛋白的表达,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例特点,探讨Glut-1及PI3K和p-Akt蛋白表达与耳鼻咽喉腺样囊性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收集10.2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4例耳鼻咽喉气管腺样囊性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临床病理参数对患者生存状态和预后的影响。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法检测14例耳鼻喉气管腺样囊性癌病例以及对照组15例炎性病变(5例鼻息肉组织及10例声带息肉)、14例良性肿瘤(5例鼻腔良性神经鞘瘤、1例耵聍腺瘤、1例喉部良性软骨瘤、7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Glut-1. PI3K和p-Akt的蛋白表达情况,14例腺样囊性癌病理学分类分别为筛孔型、管状型及实体性,临床病理学分期在T1、T2、T3期;显微镜下计数阳性细胞,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因素及Glut-1、PI3K和p-Akt之间的关系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以α=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相关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即一致性检验),如果kappa)0.75,提示两个指标的一致性非常好,即相关性高,kappa值在0.4~0.75之间,两个指标间的一致性中等,kappa0.4,两个指标间一致性较差。
1、14例腺样囊性癌(ACC)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32~80岁,平均54岁。位于外耳道者4例,鼻腔3例,鼻窦3例,喉部3例,气管1例。T1 6例、T2 5例or T3 3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0例患者术后进行了放射治疗。本组资料显示,10例患者术后进行了放射治疗,随访至今仍分别存活6年9个月(病例1),4年3个月(病例3),15年(病例4),24年(病例5),9年5个月(病例6),5年7个月(病例7),1年5个月(病例9),5年8个月(病例11),6年6个月(病例12),7年(病例14),8例((病例1、3、4、6、9、11、12、14)放射剂量不清,2例放射剂量50Gy。在放射的10例中,接受手术+放疗后2年(病例6)、5年(病例5)出现局部复发,行多次手术,现1例带瘤生存(病例6),1例无瘤生存(病例5),其余8例均无复发,说明放射治疗控制局部复发有一定效果;3例无术后放射治疗,其中1例随访24个月后失访,1例随访半年后失访,‘1例随访至今存活1年8个月;1例第一次在外院手术后9个月,在我院再次手术,术后失访,有无术后放疗情况不清楚。本组鼻腔-鼻窦及外耳道ACC局部复发率高,喉及气管ACC未见复发,无颈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2、14例耳鼻喉气管腺样囊性癌组织中Glut-1阳性表达率为35.7%(5/14)PI3K阳性表达率为28.6%(4/14),p-Akt阳性表率为71.4%(10/14);对照组:15例炎性病变Glut-1、PI3K和p-Akt均为阴性表达;14例良性肿瘤中,Glut-1均呈阴性表达,1例PI3K、2例p-Akt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1/14);14.3%(2/14)。耳鼻喉气管腺样囊性癌组织组Glut-1, PI3K、p-Akt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
ACC中Glut-1和PI3K表达、Glut-1p-Akt表达、p-Akt和PI3K表达,经kappa检验,kappa值分别为0.186、0.364、0.276,说明Glut-1、PI3K、p-Akt表达之间相关一致性较差。
临床病理特点:
1、本组资料显示:本组鼻腔-鼻窦及外耳道ACC局部复发率高,喉及气管ACC未见复发,无颈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2、本组资料显示:第一次的确诊及第一次彻底手术治疗、术后放疗对控制局部复发有一定效果。
3、本组资料显示:腺样囊性癌极易误诊,腺样囊性癌应作为耳鼻咽喉气管部位疾病的鉴别诊断
Glut-1、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和意义:
1、本组资料显示Glut-1表达增高与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可能有关。
2、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活化与腺样囊性癌的发生有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R739.8【目录】:
致谢4-5中文摘要5-9Abstracts9-16目次16-17前言17-20第一部分 14例耳鼻咽喉气管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分析20-44 材料与方法20 结果20-30 讨论30-44第二部分 耳鼻喉气管腺样囊性癌Glut-1、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和意义44-60 材料与方法44-47 结果47-56 讨论56-59 小结59-60参考文献60-73综述73-95 参考文献82-95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主持课题和发表论文95-96附录96-10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陶正德,冯本澄;[J];癌症;1984年01期
吴瑞珊,林泼水,李水淼,洪金省,杨明,张志阳;[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0年05期
董震;毛钊;;[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11期
杜强;王正敏;;[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年04期
常英展;罗伟;缪东生;姜凤娥;张岚;王旭平;何飞;;[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年14期
周梁;陈小玲;黄维庭;李柯楠;张孝通;王薇;;[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年21期
杨亚英,宋光义,陈连有,包颜明;[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年12期
杜莉,刘艳如;[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5年05期
姜振华,贺德智,李力,马健,潘新良;[J];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叶燕芬,程容荃,唐文青;[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永太;[J];安徽医学;2002年05期
卿菁;张诠;魏茂文;郭朱明;;[J];癌症;2006年09期
陈晓丽;杨本涛;王振常;;[J];当代医学;2009年20期
吕春堂,周树夏,周中华,孙沫逸;[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周婧;李刚;王志华;;[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李正江,唐平章,徐震纲,赵清正,周春晓,林冬梅,吕宁;[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1年02期
郑梅竹;夏爽;祁吉;;[J];放射学实践;2011年03期
黄志权;黄洪章;;[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01期
陈琦;农晓琳;曹阳;李佳荃;;[J];广西医学;2007年04期
李书玲;王振常;;[J];磁共振成像;201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小龙;[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徐东波;[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卢友光;[D];四川大学;2006年
陈伟;[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张蕾;[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刘琳;[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刘慧;[D];武汉大学;2013年
王玉珏;[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殷悦;[D];吉林大学;2011年
热孜亚·艾尼;[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翁成荫;[D];广州医学院;2011年
罗小龙;[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王磊;[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陈伟;[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林海升;[D];浙江大学;2006年
李志进;[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余立强;[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张凯;[D];浙江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韩金利,谢文练,黄健,姚友生;[J];癌症;2003年11期
邢雪荣,顾晓明,秦瑞峰,金岩;[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孙沫逸,王磊,杨连甲,侯锐,孙文斌,卢超;[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周志玗;[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1年05期
田鲲,陈宇,耿宁,杨名仲,章卫平;[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陈正堂;;[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08期
陈龙邦;;[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02期
孙沫逸,王磊,陆斌,杨耀武,李建虎,程晓兵;[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4年04期
张芳;徐菁;;[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7年04期
徐雅娟,金志巍,董桂英,陈卓;[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成继民;高奉浔;乔玉槐;;[J];中国肿瘤临床;1987年01期
戴敏,董世蓉;[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高建华;扬帆;夏庆堂;韩文娟;李娜;;[J];现代肿瘤医学;2007年08期
张全忠;[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79年04期
陈黎;;[J];实用肿瘤杂志;1991年02期
陆孝禹;;[J];上海医学;1992年11期
杨晓红;郑明秀;;[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3年02期
曾庆广,胡艳,李艺;[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年05期
;[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4年02期
郑瑛,周昌龙,李旭奎,张引成,饶国州;[J];现代肿瘤医学;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克莉;;[A];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六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罗浩;林婷婷;梁晓飞;何彦津;常津;;[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8年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论坛论文集[C];2008年
李立伟;马潞娜;王骁;;[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王庆国;李庆琪;;[A];Fast Neutron Radiation Therapy--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方瑾;周水洪;雒星梅;姚洪田;;[A];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成立60周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宋晓萌;万宏坤;吴煜农;;[A];第五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戴春富;迟放鲁;王正敏;;[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程可佳;周水洪;汪审清;柴亮;王勤瑛;方荣凤;;[A];2006年浙江省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何亚会;史炜琪;高粉萍;;[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张晓霞;葛兮源;傅嘉;俞光岩;李盛林;;[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口腔病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衡水市第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
曹文栋;[N];河北科技报;2003年
李峰 岳海奎;[N];甘肃日报;2009年
北京肿瘤医院放疗科
肖绍文;[N];健康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慧;[D];武汉大学;2013年
刘培;[D];山东大学;2010年
刘琳;[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周晓冬;[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周利晓;[D];郑州大学;2013年
刘宏;[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夏辉;[D];四川大学;2007年
徐东波;[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顾玲;[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罗小龙;[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蒋智升;[D];中南大学;2013年
孙健;[D];复旦大学;2011年
刘哲;[D];山东大学;2012年
方瑾;[D];浙江大学;2011年
周蓓清;[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刘吉伦;[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倪成亮;[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金淑芳;[D];中南大学;2013年
刘文雷;[D];山东大学;2014年
胥航;[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存活13年转移性颌下腺腺样囊性癌患者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转移性颌下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对1例多次、多脏器远处转移的颌下腺腺样囊性癌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本例在原发灶切除后7 a开始出现转移,其后6 a进行4次手术、切除5大脏器;组织学为筛孔型,随转移次数增加实性区逐渐增多;p53、钙黏附蛋白及CD117表达阳性,Ki67及磷酸酶基因表达阴性.结论 颌下腺腺样囊性癌可能存在p53基因及c-kit基因表达上调,其组织学恶性程度随转移次数增多而增加,化疗无明显效果;出现转移者在积极采取病灶切除术及肿瘤减灭术后仍可获得较长生存期.
作者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110004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年第1期
中国研究者总结了上颌窦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探讨影响上颌窦腺样囊性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研究者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外科1984年1月―例原发于上颌窦的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单纯手术、单纯放疗与放疗结合手术等治疗方式的疗效。对其治疗与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发现初次治疗结束后,全组有19例(19/36,52.8%)带瘤生存。全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8、3%,其中Ⅲ期患者为75.0%,Ⅳ期患者为42.9%。手术+放疗组、单纯手术组及单纯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71.4%和12.5%。肿瘤分期、治疗方式和初次治疗后是否有肿瘤残留是影响上颌窦腺样囊性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值分别为0.047、0.035和0.024)。由此,研究者得出结论,上颌窦腺样囊性癌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初次治疗后是否有肿瘤残留以及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法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font color="#08年07月08日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年1期 -37-40页
医学空间()7月8日消息,该项研究目的是总结上颌窦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探讨影响上颌窦腺样囊性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外科1984年1月―例原发于上颌窦的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单纯手术、单纯放疗与放疗结合手术等治疗方式的疗效。对其治疗与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初次治疗结束后,全组有19例(19/36,52.8%)带瘤生存。全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8、3%,其中Ⅲ期患者为75.0%,Ⅳ期患者为42.9%。手术+放疗组、单纯手术组及单纯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71.4%和12.5%。肿瘤分期、治疗方式和初次治疗后是否有肿瘤残留是影响上颌窦腺样囊性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值分别为0.047、0.035和0.024)。由此得出结论上颌窦腺样囊性癌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初次治疗后是否有肿瘤残留以及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法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关键词】& 乳腺肿瘤;腺样囊性癌;病理学
&&& 原发于乳腺的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极为罕见,文献报道具有腺样囊性结构的乳腺癌不足0.1%[1],组织形态与原发于腮腺、肺、食管和其他部位的腺样囊性癌完全相同,预后相对较好。本文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探讨。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3岁,因发现左侧乳腺肿物3年入院。3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乳外上象限有一肿物,约&杏核&大小,无疼痛不适,曾在个体医院按&乳腺增生&治疗,肿物无缩小,并且逐渐增大,近1年来增大明显,并有轻微疼痛不适。查体:双乳对称,无皮肤红肿,无乳头糜烂溢液。左乳上方可触及一约8 cm&6 cm &4 cm大小肿物,质硬,表面不光滑,边界模糊,与皮肤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轻度压痛。双腋窝及锁骨上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B超:左侧乳腺低回声包块。临床诊断:(左)乳腺癌。遂在局麻+全麻下行左乳腺区段切除,手术见肿瘤约8 cm&6 cm&4 cm,质硬,剖视:肿物包膜不完整,内有黏液,剖面凹陷,肿物呈鱼肉状,完整切除肿物及肿物周围约1 cm腺体组织,送快速冷冻,病理报告为:(左)乳腺良性病变可能性大,具体类型待石蜡切片确诊。
&&& 1.2& 方法& 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制片,光镜观察,全部切片。选择有代表性的蜡块,连续切片4张,厚5 &m,分别行HE染色和CK、CK5、CK6、CK7、SMA、P63、EMA、CK6、ER、PR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法,参照试剂盒说明书步骤操作,一抗和试剂盒购自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2& 结果
&&& 2.1& 病理检查& 灰白淡黄色不规则软组织一块,大小为6 cm&4& cm&3.5 cm,其中见灰白色肿物,大小为3.5 cm&3 cm &3 cm,切面灰白色,有光泽,湿润,无包膜,界限尚清,局部似有黏液及微囊形成。镜检:肿瘤周边可见残留的乳腺组织,肿瘤细胞大部分呈筛孔状排列,形成大小不等的腺样和囊性腔隙,内含均一的嗜碱性粘液样物,AB染色阳性,少部分呈小管状、条索状和实体巢状排列,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主要由基底样细胞构成,胞质少,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清楚,可见散在的小管,另见形成腺管状结构的腺上皮和肌上皮细胞,前者大小较一致,胞质淡嗜伊红色,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核仁及核膜清楚,CK染色阳性,后者细胞呈不规则形,胞质少而淡,细胞界限不清,核小而深染,呈圆形或不规则形,P63染色阳性,部分区域可见簇状皮脂腺分化,胞质丰富呈泡沫样,EMA染色阳性。病理诊断:(左)乳腺腺样囊性癌。
&&& 2.2& 免疫表型& 上皮细胞CK7、CK5、CK阳性,肌上皮细胞SMA及P63阳性,皮脂腺细胞EMA阳性,CK6、ER、PR阴性。
&&& 2.3&& 随访& 患者术后未行任何治疗,随访1年,无复发和转移。
&&& 3& 讨论
&&& ACC又名圆柱瘤(cylindroma),最常见于腮腺,发生于乳腺者罕见,是浸润性乳腺癌的特殊类型。McClenathan等[1]报道在27 970例乳腺癌中有22例ACC,Arpino 等[2]报道在50 000例乳腺癌中有28例,美国Connecticut肿瘤登记处报道40 350例乳腺浸润性癌中仅有37例,其中资料完整的27例仅有14例组织学能够确诊ACC[3],事实上具有腺样囊性结构的乳腺癌不足0.1%[4],由于形态学相似于发生在腮腺、肺、食管和其他部位的腺样囊性癌,且预后相对较好,因此,已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
&&& 3.1& 临床特点& 患者多为成年女性,呈单侧,罕见双侧受累,发病年龄从25~80岁,平均50~63岁,也有男性乳腺ACC和儿童乳腺ACC的报道[4]。通常表现为乳腺肿块,典型病变肿瘤边界清楚,可有疼痛或触痛,位置较浅或肿瘤较大的病变皮肤可出现凹陷、溃疡、橘皮样外观,罕见乳头溢液。有关激素受体状态报道不一,大多数文献提示ER和PR阴性,但也有阳性的报道[5]。乳腺ACC预后良好,偶尔肿瘤可发生转移,局部复发者预后仍良好。
&&& 3.2& 病理特征& 眼观:肿瘤大小不等,从2 mm~12 cm,多数在1~3 cm,低细胞级别的病变比高细胞级别的病变相对要小,肿瘤界限清楚或结节状,切面灰白,黄褐或粉红色,病变大于5 cm者有时可见囊性变区域。镜检:尽管肉眼界限清楚,但是大约50%的病例镜下呈浸润性生长,由于腺体扩张融合形成的微囊区域见于25%的病例,大多数病例可见周围神经侵犯,在极少数病变周围可以看到淋巴管内肿瘤栓子,人工收缩间隙比较常见,有时会误认为淋巴管内肿瘤栓子。典型病变由增生的腺体(腺样成分)和间质或基底膜样物质(假腺样或圆柱瘤样成分)混合组成,上述成分分布不均,部分区域仅有腺样成分构成,非常相似于筛状癌,部分间质丰富的区域形成的结构很易误诊为胶原球病,鉴于肿瘤内多相性组织结构,针吸活检很难诊断腺样囊性癌,除非获得特征性的样本,如见到腺样腺体簇和基底膜样圆柱体,针吸活检方可诊断腺样囊性癌。可是,某些良性病变和其它类型癌的浓缩分泌物和间质碎片也很像圆柱瘤样基底膜样物。唾腺的囊样囊性癌的各种结构在乳腺也可出现,如筛孔型、实体型、腺型、网状型和基底细胞型。大约14%的乳腺ACC出现灶性皮脂腺分化,有的病例显示有向皮肤附属器结构分化的倾向[6],本例可见多灶性皮脂腺分化,EMA阳性表达。在间质内出现脂肪分化和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是ACC罕见的形态学变异。
&&& 3.3& 免疫表型特点& 乳腺ACC与唾腺ACC具有相同的免疫表型[7]。由细胞角蛋白很容易识别上皮成分,用S100蛋白、SMA、calponin、P63和maspin可识别肌上皮成分,用层粘蛋白或IV胶原可以显示上皮细胞巢周围及圆柱样嗜酸性基底膜样物质,肌上皮样或基底样细胞Vimentin和CK14阳性。有关激素受体状态报道不一,大多数文献提示ER和PR阴性,但也有阳性的报道,阳性者多为低级别病变,没有特别明显的形态学特征[5]。唾腺ACC中有CD117的阳性表达[8],而乳腺ACC中有关CD117阳性表达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多[9~11],Mastropasqua等[9]在20例乳腺ACC中除1例以基底样细胞为主的病例外细胞膜均阳性(90%),P63除3例以基底样细胞为主的病例外核均阳性(85%),研究资料表明,CD117和/或P63在鉴别乳腺ACC和其它类型的乳腺癌方面是有意义的。Crisi等[10]在6例乳腺ACC中显示所有病例均阳性,其中有5例超过50%的肿瘤细胞阳性(83%),结果显示:CD117在鉴别乳腺ACC和具有筛状结构的低级别浸润性导管癌上是有帮助的。Azoulay 等[11]报道18例乳腺ACC均阳性(100%),结果显示,CD117高表达特殊免疫表型对鉴别乳腺ACC和浸润性筛状癌有帮助。
&&& 3.4& 鉴别诊断& 美国Connecticut肿瘤登记处报道,接近一半的乳腺ACC被误诊[3]。①某些传统类型的乳腺癌:有些传统类型的乳腺癌可能被误诊为腺样囊性癌,像伴明显筛状结构的导管癌,还有具有明显腺样结构的乳头状和胶样癌。如果严格按照ACC的诊断标准,可以避免误诊。②胶原球病(Collagenous spherulosis):是一些良性导管增生的奇特形态类型,在腔内形成一团嗜酸性富于胶原的球体,位于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之间的间隙内,组织学很像非典型导管增生、筛状导管原位癌和ACC,胶原球病常伴发于导管内乳头状瘤和硬化性腺病,但有时在乳腺小叶原位癌中也可见到[12],在针吸活检标本中尤其格外注意不要过分诊断为非典型或导管原位癌。③乳腺浸润性筛状癌:无论在组织结构上还是在预后上ACC与浸润性筛状癌都不同,后者由单一的上皮细胞构成,瘤细胞偏大,淡染,富有胞浆,核较大,核仁明显,核分裂相及坏死常见。通常混有典型的浸润性小管癌的管状成分,有特征性的纤维组织反应,肿瘤细胞巢周围有残留的基底膜,仅限于肿瘤细胞巢周围。由于ACC可以出现筛状结构 ,所以如果出现ACC其它诊断成分,尤其看到圆柱瘤样基底膜样物,加上筛状结构就要考虑ACC的诊断。④实体型基底样细胞腺样囊性癌( ACCs):近年来,乳腺实体型腺样囊性癌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具有基底样细胞特征的实体型ACC和具有基底样细胞特征的实体型ACC合并小细胞癌已有文献报道,诊断时要注意鉴别。
&&& 3.5& 治疗和预后& 乳腺ACC多以外科切除治疗,其预后较发生于身体其它部位者好,且比乳腺浸润导管癌预后好,通常极少发生腋窝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在文献报道的182例乳腺ACC中,仅4例出现腋下淋巴结转移,14例出现局部复发,其中11例为肿块局部切除而术后未进行放疗的患者,1例为乳腺单纯切除的患者,2例为乳腺癌根治术患者[12]。此外,骨、肝、脑和肾转移也有报道[4],但十分罕见。
【参考文献】
& [1] McClenathan JH,Roza G. Adenoid cystic breast cancer[J].Am J Surg,):646649.
Arpino G, Clark GM, Mohsin S,et al.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molecular markers, treatment, and clinical outcome[J].Cancer,):.
[3] Sumpio BE, Jennings T A, Merino M J,et al.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Data from the Connecticut Tumor Registry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Ann Surg,):295301.
[4] Rosen PP.Adenoid cystic carcinoma.In:Rosen's Breast Pathology[M].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5] Rosen PP.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A morphologically heterogeneous neoplasm[J].Pathol Annu, ):23754.
[6] Tavassoli FA, Norris HJ.Mamm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with sebaceous differentiation. A morphologic study of the cell types[J].Arch Pathol Lab Med,):.
Due W, Herbst WD, Loy V,et al. Characterisation of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by immunohistology[J].J Clin Pathol,):470476.
[8] Mino M,Pioch BZ,Faquin WC.Expression of KIT(CD117)in neoplams of the head and neck:an ancillary marker for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J].Mod Pathol,):.
[9] Mastropasqua MG, Maiorano E, Pruneri G.Immunoreactivity for c-kit and p63 as an adjunct in the diagnosis of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J].Mod Pathol,):.
[10] Crisi GM, Marconi SA, MakariJudson G.Expression of ckit in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J].Am J Clin Pathol,):733739.
[11] Azoulay S, Lae M, Freneaux P.KIT is highly expressed in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a basallike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a favorable outcome[J].Mod Pathol,):.
Resetkova E, Albarracin C, Sneige N. Collagenous spherulosis of breast: morphologic study of 59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m J Surg Pathol,):2027.
作者单位:巨野县人民医院病理科
274900日期:日 - 来自[]栏目
<font color="#07年10月16日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 42卷 3期135-139
医学空间()10月16日消息,ACC细胞系中,E-cad、p16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是常见事件,甲基化可能是E-cad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之一。
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 是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浸润性生长特性;早期浸润性强,尤易沿神经侵犯,可随血液播散,远处转移率高,预后较差。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三月第三期刊登一项研究,研究者利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ACC细胞系ACC-2、ACC-3、ACC-M中E-钙黏着蛋白(E-cadherin,E-cad)、p16、RASSFlA、DAPK、MGMT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况。应用RT-PCR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cad、p16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细胞系中抑癌基因甲基化状况及其与mRNA、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春叶等研究人员研究显示,3个ACC细胞系中均检测到E-cad、p16基因的甲基化,而没有RASSFlA、DAPK、MGMT基因的甲基化;mRNA和蛋白水平均未检测到E-cad的表达,均检测到p16的表达。
因此可见ACC细胞系中,E-cad、p16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是常见事件,甲基化可能是E-cad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之一。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font color="#07年09月13日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7 Vol.23 No.4 P.209-211
医学空间()9月13日消息,survivin基因与SACC的预后有关,其高表达提示SACC预后不良;survivin基因有望成为涎腺腺样囊性癌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腺样囊性癌:由基底细胞样细胞形成大小、形态不一的片块或小染,内有数目不等,大小较一致的圆形腔隙。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四月第四期刊登一项研究,研究者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技术对38例SACC组织和8例癌旁正常腮腺组织标本进行survivin基因表达的检测和分析。研究survivin基因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肖胤等研究人员研究显示SACC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为68.4%,而癌旁正常腮腺组织无1例表达。survivin的表达与年龄、性别、部位、病理类型、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但survivin表达阳性组术后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表达阴性组(P<0.05)。
因此可见survivin基因与SACC的预后有关,其高表达提示SACC预后不良;survivin基因有望成为涎腺腺样囊性癌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font color="#07年05月25日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7 Vol.42 No.1 P.47-51
医学空间()5月25日消息,高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可以影响口腔鳞癌及腺样囊性癌细胞中FN基因EDA片段的剪切并促进EDA片段的表达,可能成为影响肿瘤细胞黏附能力及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相关因素。
口腔鳞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好发于口腔粘膜处。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一月第一期刊登一项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分别从蛋白及mRNA水平观察口腔鳞癌及腺样囊性癌高、低转移潜能细胞中加入外源性TGF-β1后FN基因EDA片段的表达变化情况。
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科张建鹏等研究人员研究显示,3株细胞加入TGF-β1组与未加TGF-β1组EDA片段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率比较显示,口腔鳞癌细胞株(Tca83)阳性细胞率由15.4±4.1增加到50.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腺样囊性癌低转移株(SACC-83)阳性细胞率由71.9±4.8增加到86.1±5.5,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腺样囊性癌高转移株(SACC-LM)阳性细胞率由93.3±2.4增加到94.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株细胞加入TGF-β1组EDA+mRNA表达较未加TGF-β1组明显升高,而EDA-mRNA的表达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可见高浓度TGF-β1可以影响口腔鳞癌及腺样囊性癌细胞中FN基因EDA片段的剪切并促进EDA片段的表达,可能成为影响肿瘤细胞黏附能力及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相关因素。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font color="#07年03月06日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6 Vol.41 No.6 P.358-359
(沈阳)为了探讨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对体外培养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细胞中蛋白激酶B(PKB)表达和转录水平的影响。研究者经细胞培养后,应用Wester-blot和RT-PCR实验技术,用酶显法显色、EB染色,将实验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SACC-83细胞PKB丝氨酸473(Ser473)的表达和转录水平显著低于SACC-LM细胞PKB(Ser473)的表达和转录水平(P<0.05);而经LY294002处理的细胞PKB(Ser473)的表达显著低于未经处理细胞PKB(Ser473)的表达(P<0.01),但两者转录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体外培养的SACC-83细胞PKB(Ser473)的蛋白表达和转录水平显著低于SACC-LM细胞;LY294002对体外培养细胞中的PKB(Ser473)蛋白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概述】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又称圆柱瘤(cylindroma)或圆柱瘤型腺癌(adeno-carcinoma of cylindroma type)。由Billroth首次报道。并称为圆柱瘤。多数人认为肿瘤来自涎腺导管,也可能来自口腔粘膜的基底细胞。
腺样囊性癌和其他类型的涎腺恶性肿瘤一样,术前诊断是一难题。涎腺肿块早期出现疼痛及神经麻痹者,应首先考虑腺样囊性癌的诊断。为进一步确诊,可做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镜下可见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似基底细胞,并呈球团形聚集;粘液呈球团形,在其周围有一层或多层肿瘤细胞。这种独特表现是其他涎腺上皮肿瘤所没有的,具此特点可诊断为腺样囊性癌。正确判断腺样囊性癌的累及范围也较困难,现有的检查方法,如涎腺造影X线片、B型超声、CT及核素扫描等均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治疗措施】
外科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治疗腺样囊性癌的主要手段。局部大块切除是根治腺样囊性癌的主要原则。即在功能影响不大的情况,尽可能切除肿瘤周围组织,甚至牺牲一些肉眼看来是正常的器官,对于邻近肿瘤的神经应尽量做追踪性切除。术中应配合冰冻切片检查周界是否正常。原则上腺样囊性癌做腮腺全切,考虑到腺样囊性癌具有较高的神经侵犯性,对面神经的保留不宜过分考虑;颌下腺者至少应行颌下三角清扫术;发生在腭部者应考虑做上颌骨次全或全切除术,如已侵犯腭大孔,应连同翼板在内将翼腭管一并切除,必要时可行颅底切除。
腺样囊性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在10%左右,但直接侵犯远较瘤栓转移为多。Allen及Bosch通过对腺样囊性癌的区域淋巴转移的研究,认为所谓淋巴结转移都是肿瘤直接长入淋巴结,其周围软组织都有瘤细胞浸润,未见瘤栓转移的病例。因此腺样囊性癌患者不必做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术。
复发性或晚期肿瘤除做广泛切除外,术的可配合放射治疗。有些解剖部位手术不能彻底时,也需术后配合放射治疗。手术配合放射治疗有可能减低复发率。对于一些失去手术机会的病例,也可以采用放射治疗控制发展。以往认为涎腺恶性肿瘤对放射线呈抗拒性,近来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腺样囊性癌对放射是敏感的,但单纯放疗不能完全治愈。
晚期患者或术后复发患者也可配合化疗,以减少复发。化疗主要用于配合手术治疗或姑息治疗。据skibba及Bueld报告,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5-Fu、阿霉素、丝裂霉素联合化疗,有的可使转移灶完全消失。单一用药以顺氯胺铂最好,有效率37.05%。
【病理改变】
(一)大体形态& 此瘤呈圆形或结节状,大小不等,但直径多在2~4cm,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肿块多呈实质性,质地稍硬,无包膜。切面灰白或淡黄色,湿润,部分可见微小囊腔,少数以大囊为主。
(二)镜检& 肿瘤细胞有两种,即导管内衬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瘤细胞有多种排列方式,筛状结构是此瘤的典型图象。瘤细胞排列成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上皮团块,其中含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囊性腔隙,呈筛孔状,与藕的横断面相似。这些小的囊性腔隙多由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围绕,内含粘液样物质。电镜下观察,腔内含有基板、星状颗粒性粘液样物和胶原纤维,其中胶原原纤维可呈玻璃样,甚至占据整个囊腔,形成透明蛋白圆柱体。
腺样囊性癌中,除筛状结构外,还可见瘤细胞排列密集呈实性小条索、小团块和小导管样结构。小导管样结构由2~3层细胞围绕而成,有时腔内含有红染粘液。实性型腺样囊性癌较少见,往往是部分为较大的实性团块,部分仍为筛状结构或小条索,大团块的中央可发生细胞退变、坏死和囊性变。
(三)生物学特点& 腺样囊性癌生长虽慢,但无包膜,且侵袭性很强,浸润范围往往超出手术时肉眼看到的肿瘤范围,因之术后易复发。肿瘤有沿着或围绕着纤维生长的倾向,因此肿瘤可沿神经周围生长,侵犯神经衣和神经纤维束,引起神经症状。也可沿着或围绕着血管生长,使血管收缩机能障碍,引起手术时出血。肿瘤还可沿着血管、神经、胶原纤维扩散至腺组织和邻近其他组织。晚期瘤细胞也易侵入血管,发生血行转移。据Spiro报告远处转移率为43%,常转移到肺、肝和骨,而淋巴转移很少见。
【临床表现】
腺样囊性癌占涎腺肿瘤的5%~10%,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占24%。好发于涎腺,以发生在腭腺者常见。大涎腺虽然较少,但为颌下腺和舌下腺好发的肿瘤。在腮腺肿瘤中仅占2%~3%。Eeroth报告2513例涎腺肿瘤,其中腺样囊性癌119例,发生于腮腺者49例,占腮腺肿瘤的2%;颌下腺26例,占颌下腺肿瘤的16%;腭部小涎腺44例,占腭部涎腺肿瘤的24%。国内程B报告225例中,162例发生于小涎腺,其中腭部87例,占38.7%,63例发生于大涎腺。男女发病率无大差异,或女性稍多。最多见的年龄是40~60岁。
肿瘤早期以无痛性肿块为多,少数病例在发现时即有疼痛,疼痛性质为间断或持续性。有的疼痛较轻微,有的可剧烈。病程较长,数月或数年。肿瘤一般不大,多在1~3cm,但有的体积也较大。肿块的形状和特点可类似混合瘤,圆形或结节状,光滑。多数肿块边界不十分清楚,活动度差,有的较固定且与周围组织有粘连。肿瘤常沿神经扩散,发生在腮腺的腺样囊性癌出现面神经麻痹的机会较多,并可沿面神经扩展而累及乳突和颞骨;颌下腺或舌下腺的腺样囊性癌,可沿舌神经或舌下神经扩展至距原发肿瘤较远的部位,并造成患侧舌知觉和运动障碍;发生在腭部的腺样囊性癌,可沿上颌神经向颅内扩展,破坏颅底骨质和引起剧烈疼痛。肿瘤也常侵犯邻近骨组织,如发生于颌下腺和舌下腺者常累及下颌骨;发生在腭部都常累及腭骨等。发生于小涎腺样囊性癌累及粘膜时,除触及质地硬、表面呈小结节状的肿块外,常可见明显的、呈网状扩张的毛细血管。患者除晚期出现并发症使病情恶化外,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病变部位、肿瘤大小以及外科手术是否切除彻底与预后直接相关。腺样囊性癌局部易复发,多次复发常远处转移。死亡主要原因是局部破坏或远处转移。肿瘤发展慢,即使复发亦可带瘤生存多年。不少学者认为,判断腺样囊性癌预后应以10年为限。据spiro报告242例大、小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5、10、15及20年生存率分别为63%、39%、26%及21%。国内马大权报告5、10、15年生存率分别为64.4%、36.7%、14.3%。发病部位不同其预后也不一样。发生在腮腺者预后较好,小涎腺次之,颌下腺、鼻腔、副鼻窦者最差。spiro报告的242例患者的10年治愈率,腮腺为29%,口腔小涎腺23%,颌下腺10%,而鼻腔及副鼻窦仅为7%。
日期:日 - 来自[]栏目共 2 页,当前第 1 页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医源世界 版权所有
医源世界所刊载之内容一般仅用于教育目的。您从医源世界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或应对您的健康问题。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健康问题,请直接咨询您的保健医生。医源世界、作者、编辑都将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联系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肺部腺样囊性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