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藏族沙噶自治乡人口密度

[杂谈]神秘而古老的民族--白马藏族
&&&&【提要】《[杂谈]神秘而古老的民族--白马藏族》由66test友情收集整理的,谨供需要文化的朋友参考。内容如下:
&&&&作者: 悟清| 发表时间:
在平武县西北部的白马、木座、木皮、黄羊关4个藏族乡境,聚居着一支古老的民族,通称白马藏族(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是氐族,系古代白马氏的后裔)。他们的服饰十分独特。不论男女,头上都戴一顶盘形、圆顶、荷叶边由羊毛压模后制成的白色毡帽,并在帽顶侧面插上一只或几只白色雄鸡的尾羽作饰物。&&&&&&&&&&&&&&&&&&&&&&&&&&&&&&&&&&&&&&&&&&&&&&&&白马藏族
属于藏族的分支,居住在九寨沟的高山上和甘肃文县铁楼白马自治乡境内。 "白马"是古藏语,汉语意思为"藏族的兵"。公元6世纪的某一天,吐蕃王朝东征大军与唐朝的部队在九寨沟一带相遇,于是,一场昏天昏地短兵相接的激战开始了,最后,这场战役以吐蕃王朝的胜利而告终。奇怪的是,这支打了胜仗的队伍并没有跟随大部队继续前进,而是就地留守。整个东征结束了,大部分的士兵都相继被召回,而这支队伍却没有接到任何回家的指令,永远被遗忘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这是一个忧伤了一千多年的故事。故乡的影子在思念的泪水中渐渐模糊,一切只能重新开始。他们躲在高山森林里,过上了半农半牧的隐蔽生活。时光在飞快地流逝,为了能够永远记住"藏兵"这个特殊的身份,他们给自己起了一个新名字"白马"。这又是一支忠诚了一千多年的队伍。如今,深山老林已变成白马藏族心目中最理想的家园,但他们用古藏语歌唱或讲述先民故事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民族起源&&&&白马藏人有自己的语言,语音与某些地区的藏语方言极为相似,却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白马藏人一般通用藏语藏文。白马人坚信祖先是吐蕃帝国驻边军人,白马藏族人从60年代以来,一直要求把他们这一支归入藏族,1978年,著名学者费孝通曾经专程赶赴平武研究白马藏人。虽然至今对白马藏族的归属还没有准确的定位,仍把他们归属于藏族,但是部分专家认为白马人是古代氐人的遗裔。&&&&&&&&宗教信仰
白马藏族的每个寨子后面的山都是神山。白马藏族不信佛教而信奉原始藏族苯教,其中最崇信的是称为“叶西纳蒙”(意即“白马老爷”)的一座神山。长在神山上的树都是神树,这些树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如果有人胆敢砍了这里的树,不但会遭到全寨人的唾弃。刻在门窗上惟妙惟肖的动物造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装饰,而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的信仰。据说,它与白马藏族的动物崇拜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说,有黑熊部落、猴子部落、蛇部落,最大的要算羊部落,部落里面又分小的部落,小的家族。动物的名字就是部落的名称,这是白马藏族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每当逢年过节,各个部落在戴上他们本部落的标志性面具后,驱邪祈福的歌舞表演就开始了。当地人把这种舞蹈称为"十二相舞",实际上,这既是森林里动物真实生活状态的一种翻版,也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就度过了他们美丽的童年时光,长大后,心领神会的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成了舞者中新的一员。&&&&&&&&&&&&传统文化
白马人居住在高寒山区河谷地带,房屋依山而建,一寨一村,以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生。白马人服饰以白、黑、花三种袍裙为主,色彩艳丽。白马女性胸前饰以白玉般的鱼骨牌,腰间围几匝金亮的古铜钱,穿上各色布料绘制的镶花袍裙,真是五彩斑斓,艳丽夺目。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白马人对自然的崇拜,对山川的顶礼膜拜,也造就了他们勤劳、勇敢的性格,孕育了白马人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山深林茂,风吹草低,宽阔的河谷游弋着群群牛羊,年复一年荞麦花开,年复一年青稞飘香。辛勤的劳动,简朴的生活,孕育出白马人独具神韵的敬酒歌、跳曹盖、园园舞、猫猫舞等民族歌舞,、。&&&&白马藏族
没有文字,也不识藏文,其语言与藏语相近但却不相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白马人个个都是能歌善舞,他们最重要的活动有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日,此外,每年的农历4月18日和10月15日,也是他们重要的节日。在节日里,白马人都要跳他们的传统舞蹈--跳“曹盖”。他们戴木雕面具,以鼓钹和铜号为主要伴奏乐器,载歌载舞。白马人通过舞蹈,旨在祭祀神灵、祈求平安、驱鬼避邪,其拟兽舞蹈的特征说明它应是远古"百兽率舞"的遗存之一,也代表了白马藏族希望与自然界的野兽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表演者在浑厚有力的鼓号声中,以碎步沿逆时针方向转圈而舞,舞姿多模拟各种禽兽的动作。这种舞蹈又被称为“十二相舞”。&&&&建筑特色&&&&白马藏族
住房为“杉板房”,依山而建,屋顶呈“人”字形,上盖青瓦,记房屋均为三层,下层圈养牛、羊、猪、鸡等禽畜,中层住人,上层堆放粮食和作祭祀场所。&&&&&&&&(本文由作者“悟清”荣誉出品,他的微博:/u/)&&&&……
特别声明:白马藏族 -
何为白马氐,乃由地名而转为族名。其部落众多,因地而异,有白马氐(刚氐)、清水氐(武都氐、武兴氐)、阴平氐(平乐氐)、巴氐(甸氐、湔氐、循成氐)、略阳氐(下辨氐)、故道氐(葭萌氐、嘉陵氐)、临渭氐、沮水氐(河池氐)、千阳氐(隃麋氐)等,共九大分支。西晋孔晁在《逸周书·王会篇》提到:“氐羌,氐地(有)羌,(与)羌不同,故谓之氐羌,今渭之氐矣。”元代虞应龙《元一统志》卷四《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西河州》载:“(西和)州(今甘肃西和县)境东,通吐谷浑,至青海之塞,南直白马氐地。”清光绪二年所修《文县志》中说:“白马峪在县西南,五十里,古白马氐地”。服饰说四川九寨沟县白马人服饰又以服色而名之为白氐(白马氐)、青氐(清水氐)、赤氐(“蚺氐”,巴氐)、盘头氐(略阳氐)等九支大部。东汉·魏国鱼豢《魏略·西戎传》谓氐人“尚青绛,俗能织布”,又说“或号青氐,或号白氐……此盖虫之类而处中国,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史籍记载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卷116):“自禽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榨都最大;自榨以东北,君长以什数月砒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丹肋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又见唐代杜佑《通典·边防五》(卷189):“氐者,西戎之别种,在冉肋东北,广汉之西,君长数十,而白马最大。”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卷28下):“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故日氐道。”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86):“其山(冉舫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说“白马氐者,(汉)武帝元鼎六年开,分广汉西部,合以为武都。”唐代李泰《括地志》卷四《成州·上禄县》载:“陇右成州,武州皆白马氐,其豪族杨氏居成州仇池山上。唐代李延寿《北史·氐传》(卷96):“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盖自有君长,而世一朝见,故《诗》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也。秦汉以来,世居岐陇以南,汉川以西,自立豪帅。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卫广灭之,以其地为武都郡。自济、渭抵于巴蜀,种类实繁,或谓之白氐、或谓之故氐,各有王侯,受中国拜封”。元代脱脱《宋史·蛮夷传四》(卷 496):“白马氐,在汉为武都郡,今阶州、坟州,盖羌类(似)也。”清代吴鹏翱《武阶备志》(卷20):“自是(公元565年)以后,(氐人)户落耗散…惟杨氏窃据爵土三百余年,西魏灭武兴,其子孙流移叠、宕、沙、岷等州者,仍为酋豪,迄今千余年,世承不绝。”
白马藏族 -
西周·平周国周武王姬发元年,前1046年,氐人先民在今四川广元境内建立氐族方国“平周”,定国都东河附近,称平周城,辖管今旺苍县及苍溪县大部。平周国后的历史周烈王姬喜八年,前368年,蜀王杜尚(开明氏九世)派大军灭昔阝、平周二国,蜀王杜尚封其弟杜葭萌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国都位于今昭化区石盘村,辖管原昔阝、平周二国领地),宣布蜀族领导的苴国成立。氐族侯国“平周”灭亡。战国时期周慎靓王姬定六年,前316年,秦惠王嬴驷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秦惠王任蜀太子为蜀侯,张若为蜀相,置蜀郡。宣告蜀、苴二国灭亡。国人在国灭后,不堪秦法的羌族人南下逃亡,氐族人则往西北迁移。东晋·仇池五国仇池国(白马氐)296年,杨茂搜(白马氐人)占据仇池山一带,创立仇池国,定都清水(今甘肃清水县)。领土大致今甘肃省东南部的西和县、成县、文县一带,史称前仇池国。370年,杨统(白马氐人)与侄子杨纂争夺王位,前秦世祖苻坚趁机出兵攻城。371年,杨统开城投降前秦,致使秦军攻陷清水,仇池公杨纂(白马氐人)被移居秦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至此仇池国灭,存在75年。后仇池国(清水氐)385年,杨定(清水氐人)收复前仇池国领土,重建仇池国,定都历城 (今成县北),向东晋称藩,史称后仇池国。(注:清水氐人为白马氐人杨茂搜的直系族人,因曾经迁徙于清水建国而得名)394年10月,杨定帮助前秦王苻崇攻打西秦,兵败身死。396年,杨盛(清水氐人)继承堂兄杨定王位,被东晋安帝司马德宗(汉族)封为辅国将军、仇池公。一度占领汉中。后仇池国武都政权422年,仇池趁南朝宋武帝刘裕驾崩扰边,宋少帝刘义符(汉族)封杨盛为武都王,史称武都国。443年,时任武都王杨文德(清水氐人)迁都葭芦城(今甘肃武都县外纳乡)。477年12月,北魏将领皮欢喜(鲜卑族)攻陷葭芦,斩杀了当时的武都王杨文度(清水氐人)。后仇池国武兴政权478年2月,杨文弘(清水氐人)继承王兄杨文度王位,迁都武兴(今陕西略阳县),向北魏称臣,史称武兴国。535年,北魏攻陷武兴,斩杀了当时的武兴王杨绍先(清水氐人)。武兴政权存在57年。清水氐族建立的后仇池国历经三个时期,存在150年,为氐族政权最久。后仇池国阴平政权(阴平氐)武兴国成立第二年的479年,北魏扶持杨文度的宗弟杨文香(阴平氐人),在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南)建立亲魏仇池国政权,史称阴平国。(注:阴平氐族为建立阴平政权的清水氐族人,因区别清水氐族政权而得名)580年,阴平国因参与北周益州总管王谦声讨权臣杨坚,被杨坚(汉族)带兵攻陷阴平,阴平王杨法琛(阴平氐人)被赐死,部众被遂散。至此仇池政权全部结束。作为最后一个灭亡的氐族国家,阴平政权存在101年。东晋·成汉(巴氐)296 -443年,仇池国304年,李雄(巴氐人)占据益州,建立成国,定都成都。领土大致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余部。338年,成国汉王李寿(巴氐人)政变,废成王李期(巴氐人)自立,年元汉兴,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国。347年,东晋荆州刺史桓温攻陷成都,胁迫当时的汉王李势(巴氐人)移居晋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至此成汉国灭。东晋·前秦(略阳氐)351年,苻健(略阳氐人)占据关中,建立秦国,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352年,称帝,史称前秦。394年10月,前秦金城王乞伏干归(鲜卑族)驱逐刚继帝位仅三月的的太子苻崇(略阳氐人),后仇池国王杨定(清水氐人)帮助前秦王苻崇攻打西秦乞伏干归,兵败身死。至此前秦国灭。东晋·后凉(略阳氐)389年,前秦将领吕光(略阳氐人)占据凉州,建立三河国,定都姑臧(今甘肃武威)。396年,改称天王,国号大凉,史称后凉。领土大致今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一部分。403年,南凉景王秃发傉檀(鲜卑族)和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匈奴族)频繁攻打后凉国,后秦文恒帝姚兴(羌族)派左仆射齐难接后凉国君吕隆(略阳氐人)入秦都常安(今陕西西安)居住。至此后凉国灭。后凉国后的历史隋代后期开始剩白马氐(刚氐)、清水氐(武都氐、武兴氐)、阴平氐(平乐氐)、巴氐(甸氐、湔氐、循成氐)、略阳氐(下辨氐)、故道氐(葭萌氐、嘉陵氐)六支。宋代时仅剩白马、清水氐、阴平氐、巴氐 四支。元代初期,为躲避元军铁骑,清水氐从略阳西逃入福津(今甘肃舟曲县),途中死伤过半。巴氐一部分从什邡(今四川什邡市)北上过松州逃入扶州(今四川九寨沟县);另一部分则从雒县(今四川广汉市)南下经临江到酆都(今重庆丰都县)。清代初期,氐人被迫取消民族特色,把氐人强行汉化,谓为“新民”。激发了咸丰十年的“庚申番变”,氐人大部被镇压屠杀。
白马藏族 -
民族划分问题
白马人的认识白马人与藏族地缘相邻,历史上还曾一度受吐蕃王朝统治。但民族特色并未被完全藏化。白马人同汉姓,绝无藏族人的“扎西”、“卓玛”、“嘉措”之类的称呼。关于语言,藏语说吉祥如意是“扎西德勒”,我们说“曲呆木意”;又如藏语说吉祥如意幸福美满是“扎西德勒彭松措”,我们说“呆木拉孕意”。白马人1964年10月,毛主席在北京接见白马妇女代表时,面对头戴沙尕帽,上插白鸡毛的尼苏,想起曾经走过松潘草地,便询问:“你是什么民族?”主席一问,老大娘紧张地说不上来话,旁边的人替她说:“是藏族“。主席又问:”是不是藏族?’大娘连说:‘是,是’。其实她自己也不清楚自己是啥民族。后来,白马人看到一部电影镜头中出现这个民族,被称作藏族。他们觉得奇怪,“我们同他们藏族不一样,文字不同,服饰不同,也不信喇嘛教,怎么就说我们是藏族?”年四川省民委、甘肃省民委多次深入平武、南坪、文县实地考察白马人民俗和生活情况,研究其民族归属问题。但终没查清楚白马人的起源。因为政府的误划,一些识字浅淡的年轻族人以为我们就是藏族,开始买穿藏人的衣服,学唱藏人的歌曲,模仿藏人的举止,信奉藏人的宗教,自称藏族。但上了岁数和有文化的族人,穿戴和习俗及信仰还是坚持自己的。学者们的看法《山海经·海内南经》云:“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抛开其中的神话成分,这也许可以说明白马人的妇女长期以来以鱼骨牌为饰的原因。调查材料中还说:“妇女发饰,先剃去一小圈,梳小辫十余条,再总成大辫拖脑后。… 男子则剃去一大圈,头顶留发梳成小辫。”这点又与古氐人“皆编发”的习俗一致。文县白马人中流传着一则故事——《白马氐王太子武都》。传说仇池国即将灭亡时,国土派武王将十多岁的太子武都秘密护送出境,历经艰险,潜逃到大山深处的白马人部落。在白马部落的拥戴下,太子武都称王建国,施行善政,使白马人从此得以安居乐业。白马氐王武都活到六十八岁去世后,举国哀悼,百姓思念不已。这则故事,从侧面印证文县白马人可能就是后仇池国的后人。"白马"是古地名(今甘肃省文县白马峪河上游),历代为氐族人聚居地,曾有白马氐人在那里生活。据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民间说法,草河坝人原来住在白马峪河上游河谷,后来迁居草河坝,村子已有千年左右的历史。“白马”名由藏语来,可能是误传。《宋史·兵志》中的记载也被后人误读。“蕃”应解释为“藩属、依附”,而非“吐蕃”之意。从史料记载,”冉肋东北,广汉之西,君长数十,而白马最大。“来看,古氐原分布在西汉水、白龙江流域及涪水上游。分支较多,其中白马氐为最大。也正是因这个缘故,白马氐自元代起成为了汉人口中的”白马番“。白马人有不同于羌族、藏族的语言和习俗。多数专家认为白马人应是白马氐(古代氐族的一支),其实还囊括清水氐、阴平氐和巴氐三支。——— 今天的白马人 ———白马氐经历世代成为今天平武县境内的白马人。清水氐成为今天舟曲县境内的白马人。阴平氐成为今天文县境内的白马人。巴氐迁至扶州(今四川九寨沟县)的一部分成为今天九寨沟县和松潘县境内的白马人。另一部分融入了汉族。学术研究白马人族属研究文集1987年,白马人研究协会《白马人族属研究文集》、1989年,曾维益《白马藏族研究文集》、2006年,刘启舒《文县白马人》、2006年,曾维益《白马人的歌舞》、2011年,邱正保、张金生、毛树林《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2013年,古元章、张金生、邱雷生、毛树林《首届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15年,杨代友《秦蜀九寨白马血脉》
白马藏族 -
民族语言东汉·魏国鱼豢《魏略·西戎传》云:“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其自还种落间,则自氐语。”唐代李延寿《南史 ·夷貊传下》(卷79):“言语与中国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孙开宏曾将白马语的3000多个词汇与藏语的2000多个词汇进行比较,发现这两种语言的同源词有556个,占27.1%;异源词达1495个,占72%以上。白马语言丰富,有单辅音40个,复辅音7个,单元音13个,鼻化元音8个,复合元音16个。关于文字,史料没有记载,概因“多知中国语”,加之没有写录文献的习惯,所以也就无必要有自身的文字了。民族姓氏东汉·魏国鱼豢《魏略·西戎传》载:氐人“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矣。”五代十国·后晋赵莹《旧唐书·地理志四》(卷41):“至梁有杨、李二姓大豪,分据其地。”民族服饰东汉·魏国鱼豢《魏略·西戎传》云:其妇人嫁时着衽露,其缘饰之制有似羌,衽露有似中国袍。皆编发。”白马人服饰以白、黑、花三种袍裙为主。白马女性胸前饰以白玉般的鱼骨牌,腰间围几匝金亮的古铜钱,穿上各色布料绘制的镶花袍裙,艳丽夺目。不论男女,头上都戴一顶由羊毛制成插有锦鸡颈羽和雄鸡白色尾羽的白毡帽(“沙嘎”),这是白马人显着的标志。男子插一支挺直的羽毛,表示心要正直;女子插两三支弯曲的羽毛,象征娇柔美丽。白马人称这种帽子为“沙嘎”。宗教信仰白马人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认为每个白马村寨的山都是神。白马人历来以崇拜大熊猫、黑熊、犬等人类密切的事物,是对自然的崇敬,也是对万物的热爱。叶西纳蒙山意为“白马老爷”的一座神山。长在神山上的树都是神树,这些树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如果有人胆敢砍了这些树,会遭到全寨人的唾弃。七姐妹山位于舟曲县博峪乡,传说为纪念曾教当地人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的达玛和为人采药治病的六姐妹,将附近的七座山称为“七姐妹山”。民族风俗采花节这是甘肃省舟曲县博峪乡白马人的节日,分为“抢水”、 “采花”和“祝福”三部分,节日从五月初五日举行,为期两天。烤街火(火把节)这是白马人各村寨共有的习俗,节日从腊月初八开始,每天晚上全寨男女老少齐出动,大家一起凑柴、烤火、唱歌、讲故事、跳火圈舞……这样的热闹场面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七才结束。还有每年的农历4月18日和10月15日。火圈舞白马民俗又称“圆圆舞”、“呆舟”,就是手拉手围着篝火转圈起舞,是白马人最常跳的集体舞蹈。一般游客都能见到。?舞(昼舞)他们戴木雕面具跳“池哥昼”(也称“仇池咒”、“跳曹盖”、“十二相舞”),古时是在晚上跳的,旨在祭祀神灵、驱鬼避邪、祈祥纳福,其拟兽舞蹈的特征,说明它应是远古"百兽率舞"的遗存之一。现已被列入全国首批“非遗”保护名录。熊猫舞又称“登嘎甘”,是九寨沟县白马人的传统祭祀舞蹈,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进行,旨在“祈祷祝福”。如今已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表演“登嘎甘”主要在,一般用“莽号、鼓、钹”作伴奏,其基本节奏型为 两拍子,舞步模仿大熊猫的动作体态,表现形式夸张。现已被列入全国第四批“非遗”保护名录。敬酒歌清·光绪年间《文县志》记载:“文番… 性复嗜酒,喜歌,侑客觞,不饮,即跪唱番曲,必饮而后止。”他们唱“酒曲”、“酒歌”(又分独唱、领唱),独唱有固定的词曲和演唱时间,白马人称“朝喜”、“朝哲”,是给平辈客人敬酒唱的歌,主客之间,可以一问一答轮番对唱,谁答错或对接不上就得将酒一饮而尽。领唱可即兴选曲填词,白马藏族称“朝呆”,是多人合唱给长辈和贵客敬酒的歌,主唱人要跪唱,看到长辈或贵客饮完杯中酒才起身。白马人之歌天上的月亮明又亮寨子的姑娘多漂亮爱跳的小伙快来跳会唱的姑娘快来唱小伙子头上裁什么姑娘们头上戴什么小伙子头上裁沙嘎姑娘们头上系鱼排沙嘎顶上擂什么鱼排上面系什么沙嘎顶上擂羽毛鱼排上面系珍珠羽毛随风飘起来鱼排珍珠放光彩良辰吉日这一天白马山寨乐无边民族生活唐代杜甫诗云:“高斋常见野,愁坐更临门;十月寒山重,孤城水气昏;葭萌氐种迥,左担犬戎屯;终日忧奔走,临期未敢论。”清代《皇清职贡图》记载:“本朝雍正八年改土归流,按地输粮由县征解,男帽插鸡翎,每农事毕常挟弓矢以猎为事。番妇以布抹额杂石衣五色褐布缘边,衣近多有效民间服饰者,性蠢愚,颇勤耕织。”现今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且善于养蜂、种麻、织布、刺绣等多种经营,有相当娴熟的手工技术。住宅环境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 ·氏传》(卷59):“氐于(仇池)上平地立宫室、果园、仓库。无贵贱皆为板屋土墙,所治处名洛谷。”白马人居住在高寒山区河谷地带,山深林茂,风吹草低,房屋依山而建,一寨一村。住房为“杉板房”,打土墙或用石块砌墙,房顶盖瓦,楼上铺木板,依山而建。有的楼前门面用木板装修或编竹笆用泥糊,有的楼前门面不摭拦。楼下住人,楼上堆放杂物、粮食。宽阔的河谷游弋着群群牛羊,年复一年荞麦花开,年复一年青稞飘香。白马人以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生。如今,深山老林已变成白马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家园。民族村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案板地村▲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麦贡山村▲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强曲村▲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入贡山村▲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中寨镇阳志山村▲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中寨镇草山村白马村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博峪乡▲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厄哩村▲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稿史脑村▲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亚者造祖村▲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伊瓦岱惹村▲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木座藏族乡▲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木皮藏族乡▲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黄羊关藏族乡▲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勿角乡英各村▲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勿角乡下勿角村▲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草地乡▲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勿角乡甲勿村▲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唐克乡俄果村▲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
白马藏族 -
白马人分布情况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约有6500白马人,被冠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约有4600白马人,最具特色;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约有3627白马人,游客接待量最大;阿坝州九寨沟县约有2800白马人;松潘县约有600白马人。白马村寨的变化1949年解放后,白马人区同全县一样实行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他们深深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团结、民族进步共同发展的经济生活现实,比历史任何时代都要好的多。从经济再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中国白马人共同体,又是本民族和研究者的共识。在2008年“5.12” 汶川地震之后,白马各村寨受损严重,相关政府表示,“不但要让白马人过得好,还要保留他们的民族特色。”如今白马地区有了新面貌,村村通公路、家家建新房。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西北民族研究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8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07:11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囊谦县_百度百科
囊谦县隶属青海省,地处东经95°21′58″~97°07′0″,北纬31°32′20″~32°43′46″。北与为邻,东与相通,东南与四川省毗连,南及西南同的和交界,西北角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接壤。东西最长157.5公里,南北最宽130.5公里,总面积12741平方公里。[1]
2013年,囊谦县总人口为13万人,其中有藏族、汉族、回族、等少数民族。[2]
囊谦县有金、银、铜、铁、铅、锌、、石膏、、石灰石、、盐等矿藏资源。[3]
2013年,囊谦县实现生产总值74.49亿元,比2012年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15.89亿元,比2012年增长7.3%。第二产业40.45亿元,比2012年增长11.8%。第三产业18.15亿元,比2012年增长7.8%。人均达到30343元,比2012年增长10.3%。
囊谦县历史沿革
囊谦县魏属羌地。
唐属吐蕃政权辖地。
南宋属囊谦部落头人管辖直至清。
民国六年(1917年),归玉树理事辖。
民国十八年(1929年),归玉树县辖。
民国廿二年(1933年),置囊谦县。
1951年,沿旧制成立囊谦县政府,隶玉树藏族自治区(州)。[4]
囊谦县地理环境
囊谦县位置境域
囊谦县地处东经95°21′58″~97°07′0″,北纬31°32′20
″~32°43′46″。北与为邻,东与相通,东南与四川省毗连,南及西南同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市和那曲地区交界,西北角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接壤。东西最长157.5公里,南北最宽130.5公里,总面积12741平方公里。[5]
囊谦县地貌
囊谦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南接横断山脉,北临高原主体,境内大小山脉纵横交错,峰峦重叠。唐古拉山四条并列的支脉以西北向东南的走向构成了总体倾斜的地形骨架。西北部高而平缓,一般海拔米,属山原地貌。
囊谦县气候
囊谦县属于大陆性季风季候,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日温差大,降雨量多而集中,四季不分明,只有冷暖两季,干旱少雨。
囊谦县水文
囊谦县有、孜曲、、、吉曲五条大河流。[5]
囊谦县行政区划
2013年,囊谦县下辖辖1个镇、9个乡:、、、、、、、、、。[6]
囊谦县自然资源
囊谦县土地资源
2013年,囊谦县耕地面积14.3832万亩,有可利用草场1663万亩,林地422万亩。[3]
囊谦县矿产资源
2013年,囊谦县有金、银、铜、铁、铅、锌、、石膏、、石灰石、、盐等矿藏资源。[3]
囊谦县森林资源
2013年,囊谦县79.88万亩林业用地中,有用材林13.89万亩、防护林2.1万亩、疏林地14.67万亩、灌木林46.78万亩、无林地2.45万亩。现有木材蓄积量为208.78万立方米,其中云衫179.53万立方米,圆柏32.05万立方米,桦木0.2万立方米,囊谦县森林覆盖率7.8%。[3]
囊谦县生物资源
2013年,囊谦县有、、、、、、、羌活、、、、藏水獭、、、、、、、、、雪鸡等生物资源。[3]
囊谦县人口民族
2013年,囊谦县总人口为13万人,其中有藏族、汉族、回族、等少数民族。[2]
囊谦县经济
囊谦县综合
2013年,囊谦县实现生产总值74.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15.89亿元,比2012年增长7.3%。第二产业40.45亿元,比2012年增长11.8%。第三产业18.15亿元,比2012年增长7.8%。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人均GDP达到30343元,增长10.3%。囊谦县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21:54:25。[7]
囊谦县第一产业
2013年,囊谦县农作物总播面积约96万亩,甜菜、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为5.3万亩、38万亩、3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5%、40%、31%;经济作物14万亩,占总播面积的15%。预计凉城县粮食产量4.5亿斤,同比2012年增长7.1%。[7]
囊谦县第二产业
2013年,囊谦县工业增加值34.5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5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0.6%。12家规模以上工业全部为内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551408万元,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企业6家,完成总产值59989万元。[7]
囊谦县第三产业
2013年,囊谦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6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0%。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9.46亿元,同比增长11.2%;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4.4亿元,同比增长7.5%。[7]
囊谦县社会事业
囊谦县教育事业
2011年,囊谦县普通中学2所,小学43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68人,小学专任教师757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451人(女生1103人),小学在校学生10413人(女生468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
囊谦县文化卫生
2011年,囊谦县体育场馆1个,剧场、影剧院1个,公共图书馆61个。
2011年,囊谦县医院、卫生所13所,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80所,执业医师42人,卫生防疫人员22人。
囊谦县风景名胜
群果扎西它包容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海拔5200多米的杂纳荣草原,草原四周群山上的许多小溪像倒悬在天际的珍珠项链,顺着冲激而成的冰槽汩汩而下,向着草原中部的群果扎西滩流去。
囊谦县然察大峡谷
囊谦县然察大峡谷距离县城约110公里,是通往达那寺的必经之路,峡谷景观独特,吉曲河穿峡谷奔流而出,峡谷内怪石嶙峋。
嘎尔寺位于距囊谦县香达镇70公里的白扎多境内,海拔3700米。传说在公元700多年前,莲花生大师曾在此镇魔修行。公元1200年左右,遵照藏传佛教贡噶举派创始人觉哇久丁桑贡的旨意,由著名高僧嘎尔当巴秋登在此创建了嘎尔寺。寺内有胜乐佛殿、金刚心佛殿、空行佛殿以及一千多座久丁桑贡的小型塑像。后形成上下两寺,进入上寺的是戒律严格的僧侣,入下寺的则是居士。
.囊谦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囊谦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囊谦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囊谦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囊谦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囊谦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2013年囊谦县社会公报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马藏族面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