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的故事故事三人中的特点

《芈月传》中的和氏璧最后流落何方?_大道理小故事-爱微帮
&& &&& 《芈月传》中的和氏璧最后流落何方?
最近《芈月传》霸占了电视荧屏。作为一部反映中国古代宫廷斗争的剧,剧中人物的服装、配饰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相信大家对剧中出现的“和氏璧”一定印象深刻。然而,和氏璧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众所周知,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千年里,被奉为“无价之宝”、“天下奇宝”、“天下共传之宝”。 完璧归赵,讲述邯郸名相蔺相如帮助赵国夺回和氏璧的故事。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这个故事,但是却极少有人关注和氏璧的最终下落。和氏璧,最早关于它的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相传是琢玉能手卞和采于现江西三清山。最初不为人知,后被楚文王赏识,琢磨成器,成为传世之宝。春秋战国时期,几经流落,最后归秦,并由秦始皇嬴政制成传国玉玺。秦朝灭亡后,玉玺归于刘邦。和氏璧一直在各朝皇帝手中辗转,直至五代时,天下大乱,才不知所踪。那么,传世美玉和氏璧究竟流落何方?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观点认为和氏璧被埋在秦始皇陵墓内,成为随葬品,并没有成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若真如此,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或许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则认为和氏璧在秦末战争中被项羽掠走。但是后来的楚汉战争,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传国玉玺也许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也有可能遗落在垓下(今安徽固镇)。北宋赵匡胤开国后,史书上就已经没有关于传国玉玺的记载了。但是据传在北宋哲宗时,有位农夫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玉玺,经诸大学士根据前朝记载进行多方考证后,认定它就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但是后来金兵攻破汴梁,玉玺又不知所踪。历史的长河漫漫,传世美玉和氏璧究竟流落何方?或许只能等时间来给我们一个答案了。 长昊玉器——不仅仅是玉器交易!-欢迎关注-■ 长昊玉器 ■聚美玉 传美德投资丨收藏丨寄售丨鉴赏长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地址:上海宜山路425号光启城商务楼12楼
点击展开全文
【小故事大智慧】正能量公益微信平台:小故事、大智慧。震撼心灵的人和事。免费分享小故事大道理、哲理小故事、励志小故事、小寓言大智慧、小幽默大智慧、意林故事、情感故事、智慧故事。品味生活、漫画人生,好品味、享智慧。让你智慧一辈子的公益微信站。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发送邮件到 bang@ 或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和氏璧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完璧归赵”的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使者蔺相如受赵王之托,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智勇双全地揭露秦王狡诈、欺人的嘴脸,最后把和氏璧毫发无损地送回赵国的经过。但是这块玉石为什么叫“和氏璧”?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觊觎它?又怎样从楚国辗转到了赵国?最后又流落到何方?本文从《东周列国志》等文献中收集、整理了一些资料,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东周时期,楚国人卞和在楚国荆山中看到一只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根据“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中有宝,经过仔细寻找,他认为这块青石板就是宝物(外裹岩石的美玉)。于是他将这块璞献给当时的楚厉王,楚王让玉工鉴定,玉工认为这只是一块石头,他欺骗了君王。于是楚厉王下令将和氏左脚砍去。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和氏再次将该玉献给他,武王命令玉工鉴定这块玉石,鉴定的结果仍是一块石头,由于欺君之罪,和氏的右脚也被砍去。最后卞和抱着璞石又回到荆山中。
&&&&&&&&&&&&&&&&&&&&&&&&&&&&&&
&湖北荆山上的抱璞岩
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又欲前往,无奈双脚被砍掉,不能行动,就抱着璞玉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去询问:“受到这种刑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成这样?”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结果真是稀世珍宝!于是就制成下图所示的璧,命名为“和氏之璧”。如今湖北南漳县荆山的山顶上有一个水池&池旁有石屋,叫抱璞岩。楚文王怜悯卞和的忠心和不屈不挠精神,以大夫的俸禄给了卞和,终其身。
&&&&&&&&&&
&&&&&&&&&&&&&&&&&&&&&&&&&&&&&&&&
传说中的和氏之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珍惜,从此和氏璧便成为楚国的国宝,世代相传。一直到400年后,传至第十八世楚威王时,楚国空前强盛。楚威王将和氏璧赐予灭越败魏有功之臣──令尹昭阳。昭阳随身携带,从不离身。有一次,昭阳游览赤山,四方宾客跟随者达数百人。那赤山下有个深潭,潭边建有高楼,众人在楼上饮酒作乐。等到大家醉醺醺的时候,因宾客仰慕和氏璧之美,所以请求观看一下,应众人请求,昭阳命从人将和氏璧拿出来让大家传看。这时深潭中有很长的大鱼和无数条小鱼跃出水面,场面十分壮观。众人争睹奇迹。接着天降大雨,场面有些混乱,等到准备返程时,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昭阳的门客们指认其中一个门客张仪是盗走和氏璧的人,因为张仪当时家贫。虽然经过拷问和毒打,张仪始终没有承认,无奈放走了张仪。后来张仪出走秦国,并成为秦国的相国,为此事还报复过楚国,但和氏璧就此也下落不明。
大约50多年后,有一天赵国宫中的一个内侍缪贤在京城邯郸遇到一个外来客,要把随身携带的白璧外卖,缪贤很喜爱这块光润无暇的玉石,便以五百两黄金买下,并展示给雕琢玉石的匠人看。玉工大为惊讶地说:“这是真正的和氏璧呀!楚国令尹昭阳因为在宴会上偶然丢失此璧,怀疑张仪偷盗,把张仪打得半死,张仪因此出走秦国。后来昭阳曾以一千两黄金高价悬赏,求购这块宝玉,但偷盗的人不敢献出来,所以最终还是没有得到。今日无意中落入君子手中,这可是无价之宝啊,你必须包裹好珍藏起来,不能轻易地让别人看到。”缪贤说:“虽然如此,这块良石为什么是无价之宝呢?”玉工说:“这块玉在暗处,能自然发光,能祛除尘埃,能辟邪驱鬼,名曰‘夜光之壁’。如果放在屋子里,冬季暖和,可以代替炉子;夏天凉爽,百步之内,苍蝇、蠓蚋都不进来。它的这些奇特之处,是别的玉石远不能及的,所以是至宝。”缪贤试验了一下,果然如此。于是制作了一个宝匣子,将和氏璧放置其中,再将匣子放入一个大竹器内收藏起来。
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早有人报知赵王说:“缪内侍得到和氏璧了!”赵王问缪贤,并让他将和氏璧献出来。缪贤因为特别喜欢和氏璧,所以就没有立即献出来。赵王生气了,借着外出狩猎的机会,突然闯入缪贤家,搜其家,得到宝匣子,并强行拿走。缪贤害怕赵王治罪,想要逃走。他的私家门客蔺相如牵着衣角问他:“君今何往?”缪贤说:“我想投奔燕国去。”相如说:“你深入了解燕王吗?怎能轻易地投奔他去呢?”缪贤说:“我早年跟随大王在边境上与燕王见过面,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愿与君结交。以此相知,所以想去投奔他。”相如劝道:“君子误会了!那是因为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而您又受赵王的宠爱,所以燕王想与您结交,他不是厚待于你,而是通过你讨好赵王。现在您得罪了赵王,要逃命燕国,燕国惧怕赵王征讨,一定会将你绑起来献媚于赵王,那君子的命就没了!”缪贤说:“那怎么办呢?”蔺相如说:“其实您没有什么大罪,只是没有立即献出和氏璧罢了。如果您赤膊背上斧锧,叩头请罪,赵王一定能赦免您。”缪贤按照蔺相如的说法做了,赵王果然赦免而没有杀他。缪贤看中了蔺相如的智慧,就提拔他做了上等门客。
再说,有一次赵国的玉工来到秦国做工,秦昭襄王让他雕琢玉器,玉工加工过程中不意间谈到了和氏璧,并说现在此物已落入赵王手中。秦王问:“此璧有什么好处?”玉工像先前那样夸奖起来。秦王非常向往、思慕之,想亲自看一眼和氏璧。当时昭襄王的舅父魏冉是宰相,建议说:“君王想要和氏璧,怎么不用酉阳十五城交换呢?”秦王惊愕地说:“那十五座城是寡人最珍惜的地盘,怎么能拿来换一块璧呢?”魏冉说:“赵国惧怕秦国已经很久了。大王如果‘以城换璧’,赵国不敢不把璧送来,送来之后就把璧留下。我们以城换璧是虚的,得到和氏璧才是实的。凭着我们的力量,大王还担心失去那些城池吗?”秦王非常高兴,命客卿胡伤为使者。书信上写道:“寡人向往、爱慕和氏璧已经很久了,但始终没有见到。听说赵王得到了,寡人不敢随便索要,今愿以酉阳十五城作为酬谢。请赵王答应之。”
赵王得到书信,立刻召集廉颇等大臣商议:让给秦国吧,担心被欺骗,璧送去,城得不到;不给吧,又担心触怒秦国。诸大臣有的说给,有的说不给,议论纷纷,决定不了。这时大臣李克说:“派遣一个智勇双全之士,怀揣宝璧前往,得到城池就把璧给与秦国,得不到城池就让宝璧归赵,方为两全之策。”赵王用眼睛扫视一下廉颇,廉颇低头不语。在场的宦官头目、曾拥有和氏璧的缪贤建议说:“臣家里有个门客姓蔺名相如,此人胆量过人,足智多谋。若选派出使秦国的使者,没有能超过他的人了。”赵王立即命缪贤召蔺相如到宫中。相如拜谒完毕,赵王问他:“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寡人的和氏璧,先生认为可以答应吗?”相如说:“秦强赵弱,不能不答应。”赵王说:“如果璧送去了,城池得不到,怎么办?”相如回答道:“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价格很高哇!如果这样,我们还不答应,我们没有理;赵国不等得到城池就献出和氏璧,我们太恭敬秦王了。如果这样,秦王还不给我们城池,秦国没有理。”赵王说:“寡人想找一个人出使秦国,保护这块璧,先生能为寡人走一趟吗?”相如说:“大王一定还没有这个人,臣愿捧着宝璧前往。如果十五座城池归赵国,臣就把璧留在秦国;不然臣请完璧归赵。”赵王很高兴,立即加封蔺相如为大夫,并把和氏璧交给了他。
相如捧着和氏璧西行进入咸阳城,秦昭襄王听说宝璧将至,很高兴。他居高临下,坐在章台之上,召集所有大臣到场,宣旨要蔺相如进来。相如留下宝匣子,只用锦缎布包裹,两手捧定,再一次参拜秦王。秦王于是展开锦缎布观看,只见纯白无暇,宝光闪烁,雕镂之处,天成无迹,真是稀世之珍品!秦王大饱眼福,啧啧感叹,还让左右群臣先后传看。群臣传看完毕,感激涕零,都围绕着秦王参拜,口称“万岁!”秦王命内侍重新用锦缎将宝璧包好,传给后宫美人玩耍,较长时间才送出来,仍归放在秦王案上。蔺相如在旁边侍候,又过了一段时间,并不见秦王说起偿还城池的话。就心生一计,上前奏明秦王说:“此璧有微小瑕疵,让臣为大王指出来。”秦王命左右将和氏璧传给蔺相如。相如得璧在手,连退数步,靠在殿柱之上,睁开双眼,怒不可遏,对着秦王说:“和氏之璧,是天下的至宝啊。大王想得到它,写信遣使到赵国。赵王召集群臣商议此事,群臣都说:‘秦国自负其强大,用空话骗人求得宝璧,恐怕璧送去了,城池得不到,不如不给他们。’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交往都不互相欺骗,何况万乘之君的大王呢?怎么能用不正派的心思对待大王呢?于是我们寡君就斋戒五日,然后派我捧着宝璧拜送到大庭之上,敬重宝璧到极点了。但是今天大王见到微臣,礼节上特别傲慢,坐而受璧,左右传看,还让后宫美人玩弄,非常轻慢。据此可知大王没有归还城池的意思,所以我把宝璧取回来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今天臣的头和宝璧就要粉碎在这里,宁可一死也不让秦国得到和氏璧!”于是手持宝璧斜着眼睛看石柱,要往柱子上摔去。秦王珍爱和氏璧,担心其被砸碎,就道歉说:“大夫不要这样,寡人怎敢失信于赵国呢?”立即召人把地图拿来,秦王指示从某处到某处,共十五城都归赵国。蔺相如心想:此等做法是秦王骗取和氏璧的伎俩,不是真心所为。于是对秦王说:“赵王不敢爱稀世之宝,而得罪于大王。所以临派遣我时,斋戒五日,遍召群臣,拜而送璧。现在大王你也应当斋戒五日,陈设马车文物,准备左右威仪,臣才敢将宝璧献上来。”秦王说:“好吧。”于是传令斋戒五日,送相如回公馆安歇。
蔺相如抱璧回馆后,心想:“我曾在赵王面前夸口:‘秦国若不给城池,愿完璧归赵’。现在秦王虽然斋戒,如果得到宝璧之后,仍然不给城池,我有何面目见赵王?”于是吩咐随行人员扮作穷人模样,用布带缠璧于腰间,附带书信一封,抄近路溜走。信中说:“臣担心秦国欺骗赵国,无意归还城池,特派从者归璧大王。臣待罪于秦,死不辱命!”赵王见到和氏璧和书信之后,感慨地说:“相如果然不负所言哪!”
再说秦王假说斋戒,实际上没有那麽做,过五日,升殿,陈设礼物,令诸侯使者到场,共同见证受璧场面,想以此夸耀自己。命礼仪官引导蔺相如上殿,相如慢步而入。谒见完毕,秦王发现蔺相如手中无璧,问道:“寡人已斋戒五日,敬受和氏之壁,今使者不拿着璧来,何故?”相如回答说:“秦国自穆公以来,共20多位国君,都用欺诈的手段处理问题,远的是杞子欺骗郑国,孟明欺骗晋国,近期是商鞅欺骗魏国,张仪欺骗楚国。往事历历在目,从无信义。臣当下担心被大王欺骗,辜负赵王,已经让从者怀璧归赵矣。臣当死罪!”秦王大怒,说:“你说寡人不敬,我就斋戒受璧。现在你把和氏璧送回赵国,是明摆着欺骗寡人!”大声怒斥,命左右把蔺相如绑起来。相如面不改色说道:“大王息怒,臣有一句话要说,当今的形势,秦强赵弱,只有秦国亏欠赵国的事,绝没有赵国亏欠秦国的道理。大王若真想得到和氏璧,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派遣一个使者,与我一起去赵国取回宝璧,赵国怎么敢得城而留璧,担负不守信义的名声,而得罪大王呢?臣自知欺骗大王之罪,罪当万死。已经捎信给赵王,没想活着回去。请你把我扔到油鼎中烹了吧,让众诸侯都知道秦王为了得到和氏璧而诛杀赵国使者,谁是谁非,人人心里明白。”秦王与群臣面面相觑,理屈词穷。诸侯使者旁观,都为蔺相如捏一把汗。左右想牵出蔺相如处置,秦王喝住,对群臣说:“即使杀了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白白地承担不守信义的名声,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关系。太不值得了。”于是厚待相如,按照礼节让其回国。
蔺相如归来,赵王认为他是一位足智多谋的贤臣就拜他为上大夫,之后在渑池相会中,蔺相如又表现出非凡的才能,灭了秦王的威风,长了赵王的志气。回国后,赵王说:“寡人得蔺相如,身安于泰山,国重于九鼎。相如功劳最大,群臣莫及。”又拜为上相,排在老将廉颇之前。和氏之壁也就留在赵国了。据说若干年后秦国吞并六国,和氏璧又落入秦始皇之手。至今下落不明。
通过和氏壁,让我们看到了三个人的不同命运:首先是卞和,他的命运之路是坎坷的、悲凉的,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璞玉的出现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碰到两个无知的玉工和两个昏庸的诸侯,把忠贞之人当成欺君之徒,砍掉双足。虽然最后享受大夫的俸禄,但他已经成为一个残废人了,真是可悲,可悲!其次是张仪,才华出众,因为家贫,最初只是昭阳家里的一个门客,因被怀疑偷窃和氏璧惨遭毒打,在楚国不能容身,出走秦国,后来当上秦国宰相,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如果没有和氏璧事件,他应当在楚国服务,不会加速六国的灭亡,张仪的命运说明:坏事可以转变成好事。再次是蔺相如,与张仪一样,也是一个门客,没有赵王强行夺走缪贤的和氏璧以及缪贤要逃亡,蔺相如也不能为缪贤出谋划策,转危为安,引起缪贤的重视。没有霸道的秦王索要和氏璧,也不需要足智多谋、英勇无畏的使者,经过缪贤的推荐、赵王的考查,最后成为赵国的名相,留名千古,真是时势出英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谁知道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谁知道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08-10-08 &
秋战国时期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成为千占流传的佳话,这件玉璧被战国各诸侯国视为镇国的宝藏,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宝”。诸侯国为了把玉璧拥为己有,想尽办法互相争夺,上演了战国时期一幕精彩的历史剧,最后这件珍贵玉器竟不知落到何处,成为历史上一大疑案。这件珍贵玉器的来历还有一段山折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名叫卞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座山下发现了一件貌似普通的玉璞,为了表示自己对君主的忠心,他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厉王。玉璞是一种天然玉料.如果不经锯割,外表看来和普通的石块没什么区别。楚厉王找来相玉家进行鉴定,玉工认为这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块,没有什么价值。厉王非常生气,认为卞和有意欺骗他,就下令砍掉卜和的左脚,并把卞和驱逐出楚国。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赶回楚国,又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武王,玉工仍鉴定为石头,武工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脚。又过了几十年,武王之子文干继位。这时的卞和又想把玉璞献给楚文王,无奈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又被砍掉了双脚,行动根不方便,眼看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卞和便怀抱玉璞来到楚山下痛哭三大三夜不止,眼泪都流尽了,眼睛直往外滴血。这件事传到了楚文王那里,文王派人问卞和:“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掉双脚而痛哭,而是因为明明是宝玉却被误认为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我是为大王哭泣,他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啊!”文王听后,命人把卞和带到宫殿.并使玉工当而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一块无瑕的美玉。为了嘉奖卞和的忠君之心,文王将此玉命名为“和氏之璧’,并把它奉为国宝而珍藏起来。  “和氏璧”发现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诸侯国,各诸侯国国君都想亲眼看看这件宝玉。公兀前333年,楚国吞灭越国,楚威工因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可就在这时,和氏璧竟失窃了,国宝的不翼而飞震惊了朝廷内外,人们纷纷寻找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玉,但终无结果。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张仪,因为张仪当时正在楚国游说,曾与昭阳一起饮酒,人们认为他有条件、有机会偷窃了和氏璧。楚国人对张仪严刑拷打,张仪拒不承认,楚人无奈,只好将张仪释放了。张仪受辱后辗转到了秦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宰相,为秦国日后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楚国为一件国宝损失了一个人才,这是他们所没预料到的。  和氏璧销声匿迹几十年后,突然有一天在赵国出现了,至于和氏璧是怎样流落到赵国的,已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赵惠文王时,一个名叫缪贤的宦官从一外人手中购买到这块玉,经玉工鉴定后,方知正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王得知后,便将这件珍贵宝玉强夺去了。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对这件稀世之宝产生了凯觑之心,就派人送信给赵王,希望用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国想强取豪夺,但秦国势力强大,怕得罪秦国招来火国之灾,只好派蔺相如术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王看到玉璧,认为果真是名不虚传,非常高兴,将土璧传给左右殡妃大臣观看,众人皆呼万岁。蔺相如见秦王根本无意割城给赵国,就走上前去说:‘璧上有点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看”。秦王将璧递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持璧而立,大怒道:“大王您想得此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群臣商议时,群臣们认为秦国依势欺人,拿巧座城换玉璧只不过是一种空话。可我认为百姓之间交往都不会欺骗,何况秦国是一个大国呢!况且因一璧而得罪秦国,实在不值。赵王采纳了我的建议,为了表示对秦国的尊重,赵王还斋戒五日后,才派我将璧送给您。可大王您在召见我时无礼傲慢,还将璧传给众人看,这是在戏弄我和赵国。我看大王您根本无意割城易璧、就取回此璧。您若再逼我献出玉璧,我的头就和这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蔺相如说罢,高举玉璧做出撞击柱子的样子。秦王惟恐玉璧被撞碎,连忙道歉,并召人拿来地图,指出给赵王割去15座城。蔺相如看出这不过是秦王的缓兵之计,就对秦王说:“赵王派我送璧之前曾斋戒五日,现在大王您也应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这样我才会献出玉壁来”秦王见无法强夺,只好同意了。蔺相如回到宾舍,想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秦王的一举一动表明他根本不可能割城给赵国。于是便派手下人乔装打扮,怀揣玉璧,连夜逃回了赵国。五日后,秦王在宫廷内设九宾之礼,命人请蔺相如。蔺相如进宫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缪公以来20余位君主,没有一位是惜守信约的。我担心因您的失约而辜负赵王对我的重托,所以已派人把玉璧送回了赵国。秦国强盛而赵国弱小,如果大干先割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会留璧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君之罪当杀,我愿下汤锅,您看着办吧。”秦王和众巨听后面面相觑。有大臣建议将蔺相如囚禁起来,再攻打赵国。秦干想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玉璧,而且还会使两国的关系恶化,不如厚待蔺相如,自己也可得一个明君的声誉。于是秦王在宫廷内以隆重的礼节款待蔺相如,并将他送回赵国,这就是历史上“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住了和氏璧。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军攻占赵国,赵幽王投降,献出了和氏璧。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终落到了秦国的宝库之中。但从此以后,和氏璧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的玉玺,代代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但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遗头或被项羽掠夺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它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亥下(今安徽灵璧)。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件无价之宝,在它流传的几百年间,多少人的命运、多少国家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它神秘的失踪,又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一个谜。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和氏璧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