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多项选择

【马克思主义哲学】多项选择题3、8.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我国有许多有利条件( )。 A、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B、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 C、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性质与中国哲学优良传统存在某些相通之处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意识形态的核心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 )。 A、它做到了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B、它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 C、它使得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它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E、它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 5、1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E、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3.AB4.B5.B
3.AC4.ACD5.CDE
3、BC 4、ABC5、BCDE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辨证的历史观和自然观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ABCE4.ABC5.BDE
3.AC 4.ACD 5.CDE
3.A、B、E4.A、B 5.A、B、D、E
3.ABCE4.ABCD5.BD
1:ABE 2:ABC 3:ABD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12马克思主义哲学绪论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绪论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绪论 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19世纪四十年代 B. 19世纪五十年代C. 19世纪六十年代 D. 19世纪七十年代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3.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C. 毛泽东思想D. 邓小平理论5.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是( )A.工人罢工B.周期性的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固有予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C. 工人起义D.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7.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 实事求是C. 阶级性D. 科学性8.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9.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 新陈代谢 B.科学性与革命性C.合逻辑性 D. 与时俱进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C. 消灭国家 D.消灭两极分化(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文艺复兴2.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A.康德 B.黑格尔C. 费尔巴哈 D.笛卡尔3.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A.斯密 B.李嘉图C. 马歇尔 D. 萨缪尔森4.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 圣西门 B. 傅立叶C. 欧文 D. 费希特5.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 巴黎公社B. 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历史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是(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9.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 )A. 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B. 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C. 防止和反对实用主义D. 防止和反对经验主义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三)简答题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四)论述题1.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2. 如何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五)材料分析题材料一: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材料二: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材料三: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模拟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A 2. C 3.A 4.A 5. C 6. B 7. A 8. C 9. D 10.A(二)多项选择题1.ABC 2.BC 3.AB 4.ABC 5.BCD 6.BCD 7.CD 8.BCD 9.ABCD 10.ABCD(三)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第一,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第二,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还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上来加以回答。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这一判断是错误的,因为: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反映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客观真理。真理只存在适用范围和条件的问题,而不存在所谓过时的问题。第二,从现实情况看,尽管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特点,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人类解放的任务尚未完成,作为无产阶级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存在过时的问题。第三,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的旗帜。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在一起,它的自我批判性、开放性必然使它随着时代、条件、国情的改变而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会过时,但这并不排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事物所发表的个别观点、结论、提法需要修改和补充。“过时论”者常常借口马克思主义中的个别结论不再适应现实情况,或者抓住马克思主义原理应用于实际中所出现的某些失误和偏差,而从整体上、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这是完全错误的。(四)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军事和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其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但是它们又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完备而严密的有机整体。第一,从体系结构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了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会失去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理论前提;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许多范畴和原理就会失去理论支撑;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就会失去理论归宿。 第二,从本质特征上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因为它自始至终都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观察和思考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实际上它自身就是在实践中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真理。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共同逻辑起点和理论归宿,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有机统一。第三,从发展历程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情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它们又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自我补充、完善和发展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又是一个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它从诞生以来,就表现为一个过程统一体。第四,在当代,破坏、割裂和肢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否定其逻辑方面的彻底性和严密性,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它的三个主要思想来源的“简单相加”,把它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看成是没有任何内在联系的“理论拼盘”,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另一种是否定其历史方面的彻底性和严密性,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立起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对立论”。这些观点和看法都是错误的。2.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就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今天,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给出了整个物质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又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一种用来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和对各国工人斗争经验的总结,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和观点都渗透和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它没有任何私利可图,其根本利益与自身解放同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完全一致。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它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彻底的科学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密不可分的。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不把他们的理论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学说。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仅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某些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脱离实际而发生失误。因此,要根据实践的变化,去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质正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实践、认识、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而创新就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才会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趋势,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论断,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其次,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不同阶段代表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五)材料分析题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以及采取行动的指南,我们不应当把它看成包容一切学科的知识总库,它也不提供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它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学会运用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它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品质,不要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可以各取所需的词语和生搬硬套的条文,不要把原理当作标签任意贴到各种事物上去,而是要理论联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随着时代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去认识,去解决。马克思主义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某些形式。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第四,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要搞清楚,还要讲新话。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同样也是错误的、有害的。第一章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试题及答案12马克思主义哲学绪论试题及答案_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单项选择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上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3.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5.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7.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蕴含的哲理是:()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8.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10.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小康的过程中:()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活动 D工具的制造和使用1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12.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1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14.“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15.列宁的物质定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界限的关键在于列宁的物质定义:( )A.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B.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C.把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作为物质本身D.正确的处理了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16.恩格斯认为:“时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充分说明了:()A.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 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C.时空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17.揭示事物发展形式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18.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其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实践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政治实践19.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A.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B.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20.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唯一的 B.人脑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C.无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D.否认意识的主观性将会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21.“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A.反映论 B.不可知论 C.先验论 D.唯心论22.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A.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B.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C.社会实践 D.必要地物质手段和条件23.一元论都承认的观点有:()A.世界有统一性 B.思维可以认识存在C.世界是可知的 D.世界时变化发展的24.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矛盾分析方法 B.科学的实践观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5.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指:()A.人们在逻辑思维中所产生的矛盾 B.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C.事物之间的斗争性 D.事物之间的同一性26.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A.阶级分析法 B.矛盾分析法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唯物史观27.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缺点,又要看到其优点,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28.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是:()A.唯物辩证法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29.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是:()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B.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30.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是:()A.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原理(二)多项选择题:1.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C.抽象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2.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而得到发展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3.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自身4.下列属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有:()A.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 B.结构——功能方法C.模型化方法 D.理想化方法5.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A.原因和结果 B.必然性和偶然性 C.可能性和现实性D.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7.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8.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和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关系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9.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克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克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纪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纪录本来就是用来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10.联系的重要形式有:()A.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B.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C.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D.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11.下列关于时间空间的正确说法是:()A.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B.时空都具有客观性C.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D.时空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2.下列关于物质和运动的正确说法是:()A.物质都是运动的 B.运动都是物质所作的运动C.脱离开物质的纯精神运动和不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3.实践活动的特点有:()A.客观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主观性14.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A.国家工作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 B.阶级斗争C.爱因斯坦进行思维实验 D.化学化家进行化学实验15.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三次有决定意义的转变是:()A.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B.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C.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意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D.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16.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一命题表明:()A.意识总是先于物质而存在 B.人的实践活动要以理论为指导C.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实践受理论的决定 D.人类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17.下列关于人与客观规律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一切规律都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单独存在 B.人类不能选择规律C.人类不能改造规律 D.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有能力摆脱规律的支配18.下列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C.整个世界都是人类实践的结果 D.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19.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以尊重规律为借口,不敢锐意进取、积极创新的观点和做法犯的错误有:()A.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 B.贬低或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犯了机械决定论的错误 D.犯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20.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完全否认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在实践中急躁冒进的观点和做法犯的错误有:()A.否认了质变要以量变为前提和准备 B.否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C.犯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D.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21.二元论的错误有:()A.否认了世界的统一性 B.最终仍然属于唯心主义C.认为世界上存在物质和精神两种本原 D.否认了世界的变化和发展22.关于物质和存在,正确的说法有:()A.万事万物的最高共性是客观实在性 B.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都具有可知性23.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A.离子和场 B.生产关系 C.人的阶级属性 D.经济基础24.辩证法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承认:()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物质统一性C.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D.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性25.联系的特点有:()A.客观性 B.多样性 C.斗争性 D.普遍性26.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B.一定形式的运动意味着一定的变化C.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7.发展的特点有:()A.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B.世界处于发展中,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中的复辟和倒退C.世界处于发展中,因而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处于前进和上升的过程中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28.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共同之处是:()A.都是统一的物质运动规律的表现形式 B.都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C.都表现为特定的必然性 D.都无需有意识的人的参与29.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有:()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B.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30.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具体(三) 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意义。*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那些方面?*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5.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6.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7.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的关系表现在那些方面?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各表现在哪些方面? *9.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那些方面?*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各是什么?*1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各是什么?*12.什么是辩证的否定?*1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4.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2马克思主义哲学绪论试题及答案_马克思主义哲学15.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四)论述题:1.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我国为什么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中的犯罪现象?2. 论述普遍联系观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意义。(六)材料题1.材料1概念以及理念,诚然和它们自身是同一的,但是它们之所以同一,是由于它们同时包含有差别在自身内。在对立中,有差别之物并不是一般的它物,而是与之正相反的它物。这就是说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她自己的本质规定,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另一方也是如此。所以,每一方都是它自己的对方的对方。摘自黑格尔《小逻辑》材料2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摘自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材料3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 摘自1974年《人民日报》材料4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这一真理,已经逐渐为党内同志们所了解。摘自《毛泽东选集》请回答:①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②分析材料2,简述为什么“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而“对立面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③根据所学哲学与毛泽东思想的知识对材料3和4中的观点进行分析。2.材料1赫拉克里特则进一步把“命运”称为“逻各斯”,他称命运本身就是那贯穿宇宙实体的“逻各斯”。他认为“逻各斯”永恒存在着,万物都根据“逻各斯”而产生,它是任何事物都应该遵从的。 摘自《欧洲哲学简史》材料2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旦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独立起着作用的(马克思把这点重述了千百遍)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在人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界的统治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在人脑中客观地反映的结果,它证明这个反映(在实践向我们表明的范围内)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真理。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材料3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并从其中引出思维的必然性,这是唯物主义。从思维中引出必然性、因果性、规律性等,这是唯心主义。 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67页材料4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又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储存水分的中心。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模拟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 2.B 3.B 4.A 5.A 6.C 7.B 8.A 9.B 10.C 11.B 12.C 13.B 14.C 15.D 16.C 17.B 18.A 19.D 20.A 21. A 22.C 23.A 24.C 25.B26.B 27.D 28.B 29.B 30.C(二)多项选择题1.BCD 2.ABCD 3.CD 4.ABCD 5.AC 6.ABCD 7.AD 8.ABD 9.ABCD 10. ABCD 11.ABC 12.ABCD 13.ABC 14.BD 15.ABD 16.BD 17.BC 18.AD19.BCD 20.ABD 21.ABC 22.ABCD 23.ABC 24.CD 25.ABD 26.ABCD 27.ABD 28.ABC 29.ABCD 30.ABCD(三)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揭示了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其包含到对物质的理解中。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表现在: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四,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那些方面?(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自然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的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的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5.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存在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1)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他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了。(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新事物比旧事物更优越。(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的特别明显。*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 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7.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的关系表现在那些方面?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主要表现在:(1)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1)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联结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也是指导实践活动的一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各表现在哪些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同一性在推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有:(1)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2)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而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者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推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有:(1)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转化的决定力量。*9.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那些方面?(1)矛盾性质的特殊性。(2)矛盾地位的特殊性。(3)矛盾解决的形式的多样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对于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矛盾去分析它,对于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解决方法加以解决。*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各是什么?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1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各是什么?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的结果。(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4)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注重量变的积累,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达成事物质的飞跃,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这样只能事与愿违。另一方面,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时,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 *12.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其特点是:(1)它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2)它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其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必须同时看到它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1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必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可以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并按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这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4.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3)意识具有能动的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5.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四)论述题:1.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我国为什么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中的犯罪现象?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的关系是:第一, 必须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第二, 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否则,就会影响次要矛盾的解决。第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力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首先抓住和解决这一矛盾,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大搞经济建设,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但同时,我国还存在着很多其他的矛盾如腐败现象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各种犯罪现象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只是这些矛盾相对于主要矛盾来说是处于次要地位,但我们决不能对这些矛盾掉以轻心,放任自流,而要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抓精神文明建设、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里的犯罪现象。否则如果忽视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2. 论述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意义。(1) 普遍联系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具体表现在: 第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二,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三,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2) 普遍联系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第一,联系观点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根据。只有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同全球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二,从联系观点出发,必须树立全局观点,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注意事物的系统性,注意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从中国经济建设的整体出发所做出的重大决策。第三,在现代化建设中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再分配领域也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协调好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种分配方式的相互关系,对于深化改革、繁荣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五) 材料题1.①唯物辩证法认为茅盾是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构成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材料1中的观点指出每一个概念自身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属于辩证法的观点。②在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中,同一性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矛盾双方同一性的存在,需要在特定的统一体中才能存在;而矛盾的斗争性则可以打破旧条件的限制,创造出事物发展的新条件。因而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③材料3的观点是一种斗争哲学的观点,它夸大了矛盾的斗争性,否认了矛盾的同一性,是片面的;材料4中的观点,看到了在统一战线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的一面,又有斗争性的一面,因而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该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也就是以斗争求团结。2.①材料1中的“逻各斯”是物质运动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它是任何事物都应该遵守的事物内部固有的联系,唯物主义往往把规律理解为意识之外独立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的内在联系,人们的意识可以反映认识掌握规律并指导实践。而唯心主义则从思维中引出规律,否认规律的客观性,把规律完全看成主观思辨的结果,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颠倒了规律和人的关系。 ②分析材料4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然界的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对自然界的改造。但如果人们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包括自然资源和生产环境,那么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因而这种对自然界的胜利是一种暂时的胜利,最终将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因而,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第二章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 反映论的观点 B.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C. 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2.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 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3. 认识的主体是指( )A. 一切有生命的人 B. 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C. 一切有知识素养的人 D. 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4.认识的客体是指( )A. 一切客观实在 B.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C. 一切社会存在 D. 人的意识活动的产物12马克思主义哲学绪论试题及答案_马克思主义哲学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 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6.反映论是( )A.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 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C.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 D.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7.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 直接性、形象性 B. 逻辑性、综合性C. 间接性、抽象性 D. 真理性、主观性8.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 直接性和形象性 B. 间接性和抽象性C. 客观性和实在性 D. 具体性和历史性9.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A. 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 是不可靠的C. 没有客观依据 D. 是人的感官自生的10.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 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A. 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 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 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D. 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11. 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B.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C.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D.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12. 真理是指(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C. 对人们有用、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 D. 先进阶级的进步认识13. “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14.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A. 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B. 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 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D. 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15.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A. 真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B. 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C. 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 D. 可以独立并存的两种真理16. 真理观上绝对主义错误是( )A.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B. 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C. 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D. 只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不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17.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16世纪末,伽里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件事说明( )A. 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D.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18.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 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B. 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世界观的差异性C. 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实践目的D. 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带有一定的局限性1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 )A. 具体化 B. 理论基础C. 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D. 理论形式20. 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A. 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B. 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C. 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D. 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二、多项选择题1.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说明了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B. 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主观要求C. 所有科学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 所有科学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的需要2. 在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这说明( )A. 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B. 认识的客体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C. 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D. 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3.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A. 没有反映者就没有反映B. 反映者能够与被反映者相一致C. 没有反映者就没有被反映者的客观存在D. 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绝对统一的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 世界的可知性 B. 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5. 哲学史上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两种错误理论是( )A. 唯心论 B. 经验论 C. 唯理论 D. 二元论6.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A. 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B. 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C. 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D. 感性材料丰富了,自然就变成了理性认识7.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A. 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应当是正确的B. 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C. 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D.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8. 任何真理都是( )A. 客观真理 B. 相对真理 C. 绝对真理 D. 具体真理9. 真理具有相对性。下列选项中属于真理相对性含义的有( )A. 真理中都包含错误,需要修正B. 真理是对世界某些事物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C. 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D.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需要与客观实际相结合10. 在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 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B. 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C. 与已有的理论相符合的就是真理 D. 能够满足需要的就是真理11.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A. 真理原则 B. 价值原则 C. 效率原则 D. 公平原则12.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A.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B. 价值客体的属性是客观的C.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D.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13. 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表现在( )A. 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须是具有价值的C.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D.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性14.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 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B. 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首先正确认识世界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15. 下列选项中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实事求是C. 理论联系实际 D.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是什么?3.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6.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8.怎样理解真理和谬误的关系?9.怎样理解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0.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四、论述题1.试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意义。2.运用绝对真理性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五、材料分析题1. 材料一: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材料二: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请回答:(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2)材料3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2.材料一:第谷是丹麦著名的天文学家,他长期观测行星绕日运动,三十年如一日,共观察750颗星,并记录了它们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终究未能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他的学生和助手开普勒,精于理论思维和数学推导,因而能够借助老师所积累的宝贵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材料二:法拉第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实验家,他积累了丰富的电磁感应的资料,但是他未能创造出自己的电磁理论。而麦克斯韦却在法拉第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麦克斯韦方程,麦克斯韦方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起构建了整个经典物理学。请回答:案例中的有关材料对于我们的认识活动有什么启示?3.材料: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19世纪30年代,俄国的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小于180度。19世纪50年代,德国的黎曼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大于180度。 请回答:上述材料说明什么真理观?4.材料: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见日《人民日报》)请回答: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模拟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2.D 3.D 4.B 5.B 6.D 7.A8.B 9.A 10.B 11.D 12.B 13.A 14.A15.B 16.C 17.B 18.D 19.B 20.C(二)多项选择题1.AD 2.BCD 3.AB 4.CD 5.BC6.ABC 7.ABCD 8.ABCD 9.BC 10.ABCDE11.AB 12.BCD 13.ABCD 14.BCD 15.ABCD(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而哪些客观事物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则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人们才能接触客观事物,才有可能去认识客观事物。实践还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客观事物,才能使事物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以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主体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事物接触,才能使事物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感性认识,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联结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相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2.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是什么?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对立的实质,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基本原则出发,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3.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征12马克思主义哲学绪论试题及答案_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不仅坚持反映论,而且对它加以改造和发展,建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其基本特点是: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由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不仅有区别,而且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的统一。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满足实践的需要;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每一循环之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①这就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于无限发展的总规律和总过程。 认识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揭示了认识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6.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凡真理都是客观的,都是客观真理。首先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一切科学的定律、学说、理论之所以是真理,就是因为它们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其次是指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检验它的标准只能是客观的社会实践,而不能以任何人、任何阶级的主观意志而定,不能以人或阶级的利益、愿望、好恶等为标准。7.怎样理解真理和谬误的相互关系?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主观脱离客观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两者是根本对立的、相互排斥的认识,在一定范围内这种对立是绝对的,有严格的界限,决不能任意混淆。其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能够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实践只所以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断它是否是真理。而联系的桥梁、纽带,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方面,实践本身就是直接的现实,另一方面,实践能把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成直接的现实。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如果失败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的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就是谬误。9.怎样理解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是唯一的,此外再没有其他的客观标准;而且某种理论或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归根结底将由实践来鉴别,这是确定的。承认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然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将导致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即使已被实践证实的理论,也是有限度的,还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同时,一定条件下的实践也不可避免带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就会使人的思想僵化,把人们的认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10.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真理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了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四)论述题1.试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意义。(l)人的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的辩证发展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由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而不是离开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抽象的永恒的符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人们不可能超越实践和事物发展的历史阶段,去追求和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3)随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向前推移,已经形成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会变得不统一,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随着实践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实现与变化了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的新的统一。(4)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客观实践和事物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样就会犯右倾保守主义或“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损失。2. 运用绝对真理性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正确的反映。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它们既有区别,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具体的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转化。人类认识是不断扩展、深化和发展的,它永远处在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化和发展中,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2)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而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坚持又发展。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它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它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另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它的许多具体观点、具体结论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做出的,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针对性,并不是任何条件都适用,它要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和完善,因而它又是相对真理,又必须发展。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谈得上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真正的坚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不变的教条的教条主义倾向;二是要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它的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五)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2.答案要点:这两件事包含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哲学道理。感性认识是重要的,但必须由之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谷虽然对行星绕日运动作了长期观察,并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他不善于理论思维,即没有对这些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加工制作,所以,他终究未能揭示出行星运动的规律,还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不能到达理性认识。3.答案要点:(1)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各自认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小于和大于180度的说法,都是正确的,它们体现了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欧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地面上狭小范围内的空间特征;罗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宇宙空间的特征;黎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非固体的物质形态的空间特性。它们对于各自所描写的领域来讲,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因而具有绝对性。但是,世界是无限的,又是发展的,而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建立在各自领域的基础上的,只能是对无限宇宙的一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离开了它们各自存在的基础、范围和条件,就会出现另外的情况,所以它们又具有相对性。由此可见,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对三角形内角和度数的不同回答,都具有真理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三种几何学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对空间特征认识的深入和扩展。4.答案要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延伸阅读: &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