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画 韦名 齐白石荷花蜻蜓图图是真的吗

股票/基金&
  学而优则仕的领导张向喜画。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空去画廊品画。张向常去的画廊不大,却有仙则名,常有真迹品鉴。  一日,画廊老板约张向到画廊品鉴白石老人的《荷花蜻蜓图》。白石老人出身贫寒,傲骨铮铮,一生传奇,诗、书、画、印皆精,是张向最为敬仰的大师。  挂在画廊正中的《荷花蜻蜓图》为纸本设色,纵39厘米,横35厘米。画中,一荷横逸,蜻蜓追舞。荷,红花墨梗,寥寥数笔,生动逼真。最令人赞叹的是那追荷而来的蜻蜓,翅膀极其透明,纹理及爪清晰精致。蜻蜓在飞舞,折翅能见动,振翅如临风。画的左端,“九十三岁白石”题款让人如晤大师……  凝视画作,张向如痴如醉。“这是一藏友暂寄在此的画作,请张向慢慢品鉴。”画廊老板乖巧,取下《荷花蜻蜓图》,平铺在案几上。  “真迹否?”现如今,造假水平越来越高,假画赝品盛行,张向品赏半天,不得要领。  “本人眼拙,实在辨不出真伪。据藏友讲,此画请教过一些专家,有说真,有说假,莫衷一是。”老板狡黠地望着张向,“领导您是方家,请品鉴!”  “且不论真伪,此画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张向和老板熟稔,不藏着掖着,坐下喝茶,侃侃而谈。  “真迹赝品,价格天壤之别。”老板给张向续茶。画廊里茶香四溢。  又一日。画廊老板告知张向,一鉴赏大师路经,藏友想请大师鉴别《荷花蜻蜓图》,以求真伪。藏友和老板邀张向一同品鉴。  品赏过《荷花蜻蜓图》,爱画的张向念念不忘此画,遂爽快应约。  画廊里,藏友把《荷花蜻蜓图》缓缓平铺在案几上,恭恭敬敬请大师品鉴。  大师拿起放大镜,仔仔细细观察,一会双眼发亮,一会神情黯淡;一会低头沉思,一会抬头冥想。  半个小时后,大师放下放大镜,久久不语。  “大师,但说无妨。”藏友很年轻,尽管内心在翻江倒海,表面上却纹丝不动。  张向惊叹年轻藏友的沉稳。  “那老朽就直说了。现如今,市面上流通的白石老人的真迹不过几千张,而赝品却不下十万!”大师把放大镜靠近画上的蜻蜓,“白石老人画蜻蜓的翅膀,必是先勾出两个翅膀的主筋,用的笔法是有来有去,画的主筋瘦硬秀挺,有如铁骨钢筋。此画的蜻蜓翅膀,尽管透明精致,却未见筋骨。这是其一。”  藏友脸由红转青,由青转白。  “其二,白石老人从87岁开始,为防造假,有意在落款上设陷阱,那就是把"石"字下边的"口"写成圆圈。此画是白石老人九十三岁所作,落款"石"字下边的"口"却为方形。”  藏友额头上渗出了密密的汗珠。  “综上所述,老朽认为,此画应为高仿赝品。”大师一锤定音。  众皆无语,屏声静气。  “感谢大师教诲!学生学浅眼拙,权当交了回学费。”藏友回过神后,迅速拿起《荷花蜻蜓图》,准备撕毁,“去伪存真,免得祸害别人!”  “撕了可惜!”第一眼见藏友,张向就觉得气度不凡。现在见他如此有气量,甚是欣赏,“刚才大师讲了,此画非真迹,却也是高仿赝品,不如转卖与我,如何?”  “既是赝品,不值一文,它干嘛?”画廊老板一脸的惊讶。  “假作真时真亦假。能画出如此逼真的画,此人也不俗。”张向很懂画,更懂理,“张大千仿石涛、八大,鬼手海霞仿张大千,都是几可乱真,虽是赝品,艺术价值也颇高。”  “既蒙张向厚爱,愿相送!”藏友顺势把画呈给张向。  “送不敢承受,愿按市场价购买。”张向的前任曾经是官场的风云人物,前程似锦,意气风发,不料却栽倒在腐败上。前车之鉴,张向小心翼翼,举凡给他送钱送物,不仅被拒之门外,还遭其严斥。故素有清廉美誉,又怎么会收受藏友的画?赝品也不例外。  “若论市场价,此赝品不值500元。”大师一言九鼎。  最终,张向以500元购得《荷花蜻蜓图》。  此后,张向与藏友成了朋友,经常相邀品画。  当然了,藏友在张向的呵护下,全方位发展,几年间竟成了本城的风云人物。  “很多人知道,白石老人从87岁开始,为防造假,有意在落款上设陷阱,把"石"字下边的"口"写成圆圈……”成为风云人物的藏友还是喜欢收藏字画。一日,在鉴别白石老人书画时,藏友说,“很多人却不知道,白石老人的这一小动作后来被造假者发现。无奈,白石老人92岁后又把"口"字恢复成方形……”  那日回家品画,张向对着《荷花蜻蜓图》的落款“九十三岁白石”,嘴角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  韦 名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高中语文2014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使用次数:6
入库时间:
下列相关名著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觉慧为了试探鸣凤,并报复她的冷淡,便说要告诉太太,早点把她嫁出去。鸣凤听后很伤心。觉慧见状,既得意又有点后悔。(《家》)
B.刘姥姥第二次到荣国府时,因喝了些酒,迷迷糊糊闯到了怡红院,在宝玉的床上睡了一觉,袭人发现后赶紧偷偷地把她带出来,并交代刘姥姥不要声张。(《红楼梦》)
C.刘琮献了荆州后不久被曹操所杀。刘备不忍舍弃百姓独行,因此行动迟缓,很快被曹操的铁骑追上。在混战中,甘夫人身负重伤,为救小主人阿斗,她投井而死。(《三国演义》)
D.爱斯梅拉达在众人的哄笑声中取出水葫芦喂卡西莫多喝水,使他冰冷的心第一次感到人世间的温暖,干枯的眼睛里第一次流出了泪水。(《巴黎圣母院》)
>" onclick=" get_daan(this,'daan-295165');">&
题型:选择题&&知识点:作家作品
使用次数:0
入库时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千年古井呼风唤雨之谜
在风光旖旎的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据当地人讲,有一年初夏天旱,数十天滴雨未下,人们无法下田耕种。于是,一部分村民上山求雨,另一部分人把牛牵到田地等下雨。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后,天上很快下起了大雨,人们在大雨中耕种,田里的活一点儿都没耽搁。
除了当地人外,一些见证过“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的游人也对此感到惊奇,迷惑不解。有外地游客到四川旅游,在得知蒙顶山上有口神奇雨井后,便想去见识一下。他们走到井前,轻轻搬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眼前立时露出了一个直径为0.3米的圆形井口,俯视井内,可见井底储存的清澈泉水。井水不多,只有全部容积的1/3左右。揭开井盖后,站在井口等待了约五六分钟,想象中的雨点并没有从空中落下。
就在游客准备下山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山顶上空突然乌云密布,冷风骤起。此时离掀开井盖约20分钟,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大约过了10多分钟,云开雾散,露出晴朗湛蓝的天空。
当地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上古时孽龙撞破天宇,四处兴风作雨,人类始祖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并捉孽龙囚于蒙顶山井中,上盖大石以镇之,后历千秋万代,孽龙虽困于井中而不得出,但若有人揭开井盖,孽龙必张开龙嘴,呼风唤雨,企图乘大雨飞出井外,继续为恶人间,故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
一些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井周围一带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十分充足,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引起了空气的震荡,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迅速造成连锁反应,并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专家同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这种现象在四川的甘孜、阿坝等高原湖泊中也较为常见。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会下雨,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对古井揭盖后能下雨的现象,还有专家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井一般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方面是打开井盖时产生了声音,震动了空气中丰富的水汽;另一方面,夏天时古井内的气温比井外略低,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对下雨助了一臂之力。但这种说法也不能解开人们心中的疑团,因为井口面积太小,不可能影响到整座山的气候变化。
据气象专家介绍,蒙顶山海拔1440米,山顶常年云遮雾绕,湿度极大,降水日数多,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高达2200多毫米,比“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专家分析,这么多的降水量导致山顶一带几乎日日雨水不歇。因此,人们揭开井盖时,碰巧遇到山顶下雨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为何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呢?专家表示,这并非是古井所致,而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蒙顶山处于气流迎风坡,空气沿山坡爬升时,到山顶一带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便凝结成雨降落下来。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节选自《百科知识·千年古井之谜》2013年第23期,有删动)
7.下列有关蒙顶山“神奇雨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川西蒙顶山上有一口千年古井,神奇无比,只要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天上很快就会下起大雨。
B.外地游客揭开井盖后,虽然没有马上下雨,但准备下山时,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这也令人惊奇。
C.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是因为神话中说揭开井盖,孽龙会飞出井外,为恶人间。
D.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这其实也无法解释古井的神奇之谜。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说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因为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所以这口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
B.专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C.夏天,井内气温比井外低得多,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引发降雨。但这只是个别专家的观点。
D.气象专家认为,揭盖下雨其实是一种巧合,因为蒙顶山自古就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雨量充沛,所以,人们揭盖时,碰巧下雨也就不足为奇了。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地游客来川旅游,他们揭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后马上就把井盖盖好,结果想象中的雨点才没有从空中落下。
B.蒙顶山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比几乎日日雨水不歇的“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
C.古井位于蒙顶山接近山顶处的一块凹地上,湿度大,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D.专家表示,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这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而并非是古井所致。
>" onclick=" get_daan(this,'daan-295166');">&
题型:&&知识点:
使用次数:1
入库时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学而优则仕的领导张向喜画。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空去画廊品画。张向常去的画廊不大,却有仙则名,常有真迹品鉴。
一日,画廊老板约张向到画廊品鉴白石老人的《荷花蜻蜓图》。白石老人出身贫寒,傲骨铮铮,一生传奇,诗、书、画、印皆精,是张向最为敬仰的大师。
挂在画廊正中的《荷花蜻蜓图》为纸本设色,纵39厘米,横35厘米。画中,一荷横逸,蜻蜓追舞。荷,红花墨梗,寥寥数笔,生动逼真。最令人赞叹的是那追荷而来的蜻蜓,翅膀极其透明,纹理及爪清晰精致。蜻蜓在飞舞,折翅能见动,振翅如临风。画的左端,“九十三岁白石”题款让人如晤大师……
凝视画作,张向如痴如醉。“这是一藏友暂寄在此的画作,请张向慢慢品鉴。”画廊老板乖巧,取下《荷花蜻蜓图》,平铺在案几上。
“真迹否?”张向品赏半天,不得要领。
“本人眼拙,实在辨不出真伪。据藏友讲,此画请教过一些专家,有说真,有说假,莫衷一是。”老板狡黠地望着张向,“领导您是方家,请品鉴!”
“且不论真伪,此画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张向和老板熟稔,不藏着掖着,坐下喝茶,侃侃而谈。
“真迹赝品,价格天壤之别。”老板给张向续茶。画廊里茶香四溢。
又一日。画廊老板告知张向,一鉴赏大师路经,藏友想请大师鉴别《荷花蜻蜓图》,以求真伪。藏友和老板邀张向一同品鉴。
品赏过《荷花蜻蜓图》,爱画的张向念念不忘此画,遂爽快应约。
画廊里,藏友把《荷花蜻蜓图》缓缓平铺在案几上,恭恭敬敬请大师品鉴。
大师拿起放大镜,仔仔细细观察。
半个小时后,大师放下放大镜,久久不语。
“大师,但说无妨。”藏友很年轻,尽管内心在翻江倒海,表面上却纹丝不动。
张向惊叹年轻藏友的沉稳。
“那老朽就直说了。现如今,市面上流通的白石老人的真迹不过几千张,而赝品却不下十万!”大师把放大镜靠近画上的蜻蜓,“白石老人画蜻蜓的翅膀,必是先勾出两个翅膀的主筋,用的笔法是有来有去,画的主筋瘦硬秀挺,有如铁骨钢筋。此画的蜻蜓翅膀,尽管透明精致,却未见筋骨。这是其一。”
藏友脸由红转青,由青转白。
“其二,白石老人从87岁开始,为防造假,有意在落款上设陷阱,那就是把‘石’字下边的‘口’写成圆圈。此画是白石老人九十三岁所作,落款‘石’字下边的‘口’却为方形。”
藏友额头上渗出了密密的汗珠。
“综上所述,老朽认为,此画应为高仿赝品。”大师一锤定音。
众皆无语,屏声静气。
“感谢大师教诲!学生学浅眼拙,权当交了回学费。”藏友回过神后,迅速拿起《荷花蜻蜓图》,准备撕毁,“去伪存真,免得祸害别人!”
“撕了可惜!”第一眼见藏友,张向就觉得气度不凡。现在见他如此有气量,甚是欣赏,“刚才大师讲了,此画非真迹,却也是高仿赝品,不如转卖与我,如何?”
“既是赝品,不值一文,收藏它干嘛?”画廊老板一脸的惊讶。
“假作真时真亦假。能画出如此逼真的画,此人也不俗。”张向很懂画,更懂理,“张大千仿石涛、八大,鬼手海霞仿张大千,都是几可乱真,虽是赝品,艺术价值也颇高。”
“既蒙张向厚爱,愿相送!”藏友顺势把画呈给张向。
“送不敢承受,愿按市场价购买。”张向的前任就是栽倒在腐败上。前车之鉴,张向小心翼翼,举凡给他送钱送物,不仅被拒之门外,还遭其严斥。故素有清廉美誉,又怎么会收受藏友的画?赝品也不例外。
“若论市场价,此赝品不值500元。”大师一言九鼎。
最终,张向以500元购得《荷花蜻蜓图》。
此后,张向与藏友成了朋友,经常相邀品画。
当然了,藏友在张向的呵护下,全方位发展,几年间竟成了本城的风云人物。
“很多人知道,白石老人从87岁开始,为防造假,有意在落款上设陷阱,把‘石’字下边的‘口’写成圆圈……”成为风云人物的藏友还是喜欢收藏字画。一日,在鉴别白石老人书画时,藏友说,“很多人却不知道,白石老人的这一小动作后来被造假者发现。无奈,白石老人92岁后又把‘口’字恢复成方形……”
那日回家品画,张向对着《荷花蜻蜓图》的落款“九十三岁白石”,嘴角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
(选自《南方日报》)日,有删动)
10.张向、藏友各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2分)
11.《荷花蜻蜓图》是一幅真画,小说处处充满了暗示,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12.“张向对着落款‘九十三岁白石’,嘴角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13.小说以《荷花蜻蜓图》为品鉴对象,有何深意?(6分)
>" onclick=" get_daan(this,'daan-295167');">&
题型: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
使用次数:5
入库时间: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①,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清•吴敏树《说钓》)
注:①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其动而掣之&&&&&&&&&&&& 掣:拉
B.其始之就试有司也&&&&&&&& 就:到,前往
C.其得鱼与午前比&&&&&&&&&& 比:比较
D.蚤食后出门&&&&&&&&&&&&&& 蚤:通“早”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疾理钓丝,持篮而往&&&&&&&& ②拔剑撞而破之
B.①吾将唯鱼之求&&&&&&&&&&&&&& ②蚓无爪牙之利
C.①乃收竿持鱼以归。&&&&&&&&&& 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①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②其皆出于此乎?
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B.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C.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D.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4分)
②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4分)
③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4分)
>" onclick=" get_daan(this,'daan-295168');">&
题型: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散文类
使用次数:0
入库时间:
古诗文填空。(8分)
(1)&&&&&&&&&
,或植杖而耘耔。&&&&&&&&&& ,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
。(贾谊《过秦论》)
(3)桂棹兮兰桨,&& &&&&&&&&&&。&&&&&&&&&
,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前赤壁赋》)
(4)子曰:“无欲速,&&&&&&&&&&&
,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
>" onclick=" get_daan(this,'daan-295169');">&
题型:名句默写&&知识点:名句默写-单元测试
备课中心教案课件试卷下载名家名篇官场小小说欣赏之韦名卷
&&&&&&&&&&&&&
韦名官场小小说·品画
画而优则仕的领导喜画。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空去画廊品画。
领导常去的画廊不大,却有仙则名,常有真迹品赏。
一日,画廊老板约请领导到画廊品赏白石老人的《荷花蜻蜓图》。
白石老人出身贫寒,傲骨铮铮,一生传奇,诗、书、画、印皆精。他的画作,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白石老人是领导最为敬仰的大师。
画廊正中的《荷花蜻蜓图》为纸本设色,纵39厘米,横35厘米,与上海博物馆藏版相仿。画中,一荷横逸,蜻蜓追舞。荷,红花墨梗,寥寥数笔,生动逼真。最令人赞叹的是那追荷而来的蜻蜓,翅膀极其透明,纹理及爪清晰精致。蜻蜓在飞舞,折翅能见动,振翅如临风。画的左端,“九十三岁白石”题款让人如唔大师……
凝视画作,领导如痴如醉。
“这是一藏友暂寄在此的画作,领导慢慢品鉴。”画廊老板乖巧,取下《荷花蜻蜓图》,平铺在案几上。
“真迹否?”现如今,造假水平越来越高,假画赝品盛行,领导品赏半天,不得要领。
“本人眼拙,实在辨不出真伪。据藏友讲,此画请教过一些专家,有说真,有说假,莫衷一是。”老板狡黠地望着领导,“领导您是方家,请品鉴!”
“且不论真伪,此画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领导和老板熟稔,不藏着掖着,坐下喝茶,侃侃而谈。
“真迹赝品,价格天壤之别。”老板给领导续茶。
画廊里茶香四溢。
又一日。画廊老板告知领导,一鉴赏大师路经,藏友想请大师鉴别《荷花蜻蜓图》,以求真伪。藏友和老板邀领导一同品鉴。
品赏过《荷花蜻蜓图》,爱画的领导念念不忘此画,遂爽快应约。
画廊里,藏友把《荷花蜻蜓图》缓缓平铺在案几上,恭恭敬敬请大师品鉴。
大师拿起放大镜,仔仔细细观察,一会双眼发亮,一会神情黯淡;一会低头沉思,一会抬头冥想。
半个钟后,大师放下放大镜,久久不语。
“大师,但说无妨。”藏友很年轻,尽管内心在翻江倒海,表面上却纹丝不动。
领导惊叹年轻藏友的沉稳。
“那老朽就直说了。现如今,市面上流通的白石老人的真迹不过几千张,而赝品却不下十万!”大师把放大镜靠近画上的蜻蜓,“白石老人画蜻蜓的翅膀,必是先画出两个翅膀的主筋,用的笔法是有来有去,画的主筋瘦硬秀挺,有如铁骨钢筋。此画的蜻蜓翅膀,尽管透明精致,却未见筋骨。这是其一。”
藏友脸由红转青,由青转白。
“其二,白石老人从87岁开始,为防造假,有意在落款上设陷阱,那就是把‘石’字下边的‘口’写成圆圈。此画是白石老人九十三岁所作,落款‘石’字下边的‘口’却为方形。”
藏友额头上渗出了密密的汗珠。
“综上所述,老朽认为,此画应为高仿赝品。”大师一锤定音。
众皆无语,屏声静气。
“感谢大师教诲!学生学浅眼拙,权当交了回学费。”藏友回过神后,迅速拿起《荷花蜻蜓图》,准备撕毁,“去伪存真,免得祸害别人!”
“撕了可惜!”第一眼见藏友,领导就觉得气度不凡。现在见他如此有气量,甚是欣赏,“刚才大师讲了,此画非真迹,却也是高仿赝品,不如转卖与我,如何?”
“既是赝品,不值一文,收藏它干嘛?”画廊老板一脸的惊讶。
“假作真时真亦假。能画出如此逼真的画,此人也不俗。”领导很懂画,更懂理,“张大千仿石涛、八大,鬼手海霞仿张大千,都是几可乱真,虽是赝品,艺术价值也颇高。”
“既蒙领导厚爱,愿相送!”藏友顺势把画呈给领导。
“送不敢承受,愿按市场价购买。”领导的前任曾经是官场的风云人物,年轻有为,意气风发,不料却栽倒在腐败上。前车之鉴,领导小心翼翼,举凡给他送钱送物,不仅被拒之门外,还遭其严斥。领导素有清廉美誉,又怎么会收受藏友的画——赝品也不例外。
“若论市场,此赝品不值500元。”大师一言九鼎。
最终,领导以500元购得《荷花蜻蜓图》。
此后,领导与藏友成了朋友,经常相邀品画。
当然了,藏友在领导的呵护下,全方位发展,几年间竟成了本城的风云人物。
“很多人知道,白石老人从87岁开始,为防造假,有意在落款上设陷阱,把‘石’字下边的‘口’写成圆圈……”。成为风云人物的藏友还是喜欢收藏字画。一日,在鉴别白石老人书画时,藏友说,“很多人却不知道,白石老人的这一小动作后来被造假者发现。无奈,白石老人92岁后又把“口”字恢复成方形……”
那日回家品画,领导对着《荷花蜻蜓图》的落款“九十三岁白石”,嘴角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
&&&&&&&&&&&&&&
韦名官场小小说·品茶
老宋喜喝茶。饭前饭后,睡前醒后,工余闲暇,必独斟独茗两杯。“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天无茶!”一天喝不上茶,老宋失魂落魄。
老宋喝茶有讲究。多年来只钟情一种茶——大红袍,其他茶一概不入口;人家时尚茶三酒四旅游二(即喝茶要有三人,喝酒四人,旅游二人),老宋偏喜独斟独茗。
先前,老宋还是小宋时,单位办公用茶很杂:张领导喜欢铁观音,办公用茶肯定是铁观音;换成喜欢普洱的李领导,茶叶自然换成了云南普洱……不管办公用茶怎么变,老宋喝大红袍不变,独斟独茗习惯不变。
老宋准备当领导,办公用茶悄悄换成了武夷山大红袍。当上领导后,单位里一夜间,多出很多热衷喝茶品茗的。
“茶起源于中国,西汉时便传到国外发展成为一种世界饮品。目前,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喜欢喝茶。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还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平时喝水都用酒替代的小侯不知什么时候也改喝茶了,“喝酒伤身误事,喝茶健康高雅!”
“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可可碱、蛋白质和氨基酸,还有钙、磷、铁、氟等将近500种的成份,对人的好处海着呢!”坚持每天空腹一杯白开水,多年不沾茶水的老郑喝起茶后,洋洋洒洒列举了喝茶的14大好处:
第一是提神增强记忆;
第二是抑制肿瘤生长;
第三是延年益寿抗衰老;
&&& ……”
“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呢!”跟着前任领导喝了无数普洱茶的办公室主任喝过大红袍后,不仅对大红袍的色、香、味、型大加赞赏,还挖掘出大红袍的故事传说,“相传,某朝某皇后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间寻找仙草秘方。武夷山上天心和尚把用九龙窠壁上的茶树牙叶制成的茶叶送给太子,太子带回医治好了皇后的病。皇帝大喜,赐大红袍一件,每年寒冬为茶树御寒。红袍盖在茶树上,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由此得名……”
“古人喜吟咏茶诗,唐代诗人元稹写过一首别具一格的《一字至七字诗·茶》。”新来的博士高声吟咏:
&&&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老宋单位里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且清一色喝大红袍,对茶的研究也不断上水平上档次。老宋却和原来一样,每天自个儿独斟独茗两杯。
“领导,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了,是不是按惯例成立个品茗会,组织一些活动?”领导喜欢读书,单位成立了读书会,一时读书蔚然成风;领导好喝两盅,单位组织过品酒会,大家大碗喝酒,豪气干云;领导爱打球,一时间羽毛球队、网球队、高尔夫球队如雨后春笋半冒尖,各种比赛乐此不疲……办公室主任顺应民心,及时向老宋建议。
老宋坐在茶几上,一壶热茶刚泡好,茶盘上三个晶莹剔透的乳白小杯里,蓄满三小杯金黄的茶。老宋端起疑杯,旁若无人地闻香、啜茶、细咽、回味,头也没抬。
领导不反对就是同意!办公室主任急急忙忙去操办品茗会。
一杯热茶下肚,荡气回肠,余香绕梁,神清气爽。老宋美美地喝下三小杯茶,忽然发觉办公室主任匆匆进来后又匆匆出去了,“什么事啊,小李?”老宋对这门外喊。
“没事了,领导!”办公室主任忙着交代办公室秘书起草成立品茗会文件,生怕断了思路!
五月中旬,老宋出了一趟国。回来看到办公室里摆着两罐极品武夷山大红袍,眼睛亮了一下,顺手拿起一看,一行“XX单位品茗会成立留念”让老宋心里咯噔了一下。
烧水、烫杯、泡茶,三小杯热茶下肚,老宋顿时神清气爽。
“领导,您外出活动这段时间,单位成立了品茗会,大家一致推选您当名誉会长!”办公室主任适时进来,送上烫金的大红证书。
老宋看了一眼证书,“抬举我了!抬举我了!”
“打球有球友,喝酒有酒友,品茶自然也有茶友。大伙说,既是品茗会的茶友,希望领导能拨冗光临指导品茗活动。”办公室主任一脸诚恳和认真。
品茗会活动频繁,老宋却一次也没参加。
邀不到领导参加活动的茶友们带着茶叶、杯具络绎不绝地来老宋办公室或家里谈茶论道。
只喜独斟独茗的老宋直皱眉头,立下规矩,不得约请,不要上门。
上门谈茶论道的却不因老宋的规矩而却步。
忽一天,单位里风传老宋涉嫌经济问题,纪委早晚要查他。
单位里的人愕然,茶友们更是慌乱。一时,大家唯恐避之不及,品茗会如鸟兽散!
老宋托品茗会会长把先前大家“带”来品茗的好茶好工具一一退回大家。
老宋恢复了先前独斟独茗的清静时光。
如是三月,纪委未上门;三年,无事,老宋安全软着陆——光荣退休。
退休前夕,老宋请单位里几位茶友品茗——这是他工作30多年的第一次,“喝茶乃君子之交,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情就如茶,而时间是水,水泡淡了茶,时间冲淡一切!”
退休后的老宋还是喜喝茶,却不再独斟独茗,多了几个茶友。
&&&&&&&&&&&&&
韦名官场小小说·品酒
领导没什么爱好,就是喜欢喝两杯。对这两杯,领导要求甚高。
人走多成了路,酒喝多成品酒师。什么酒,只要经领导一品,就能断出高下,真的假不了,假的骗不了。
大凡请领导办事,不用折腾,趁领导高兴,弄上两瓶好酒,把领导灌乐了,事情没准能成。
这不,在开展全党先进性教育时,领导在剖析会上自我批评,一针见血:“我的问题,只有一个字——酒”。
私下里,领导开玩笑,自己的问题就是好喝酒,原因是酒好喝,今后努力方向当然是喝好酒。
这都是笑话,但从此之后,领导一般不喝酒,重要的是不喝一般酒,但只要喝起来,绝对不一般。
“领导,阿甘说最近弄了两瓶30年茅台酒,是真货。找个时间去品一品?”最近忙着准备向上面汇报工作,领导带领大家加班加点,好多时日滴酒未沾。副手看汇报材料已准备妥当,领导心情不错,怂恿领导喝两杯。
领导意外深长地看了一眼副手,没吭声。
甘是下属单位的一个副手,据说水平高,能力强,人活络,善交际。单位里准备进行人事调整,几位副手不约而同推荐甘上来当办公室主任。
“要不,以后再说。”副手投石问路,看领导没表态,赶紧改口。
“别,别。择日不如撞日,就今晚。”领导又看了一眼副手,“好东西不要独占,干脆叫上班子成员一起。这不,大家这段时间都辛苦了!”
“好。我去通知甘准备。”副手应着马上办。
甘盯着办公室主任的位置很久了,一直想请领导好好喝两杯。原想请一个,没想请一窝。甘甭提多高兴了。
金碧辉煌的大包间里,茅台一开,酒香四溢。大家兴高采烈,跃跃欲试。
“近期大家辛苦了,今晚,借小甘的酒犒劳一下大家,感谢大家的支持!”领导举杯提议。
领导敬酒,没人含糊,都一饮而尽。
酒香话稠。一杯好酒下肚,大家情绪高涨,却发现领导的酒杯满满的,第一杯酒没喝完。
这不是领导的性格啊!怎么啦?大家面面相觑,没了声响。
“这酒——”领导咂了咂嘴,“你们再品一品!”
难道是假酒?领导向来最憎恨假酒。
酒桌上,空气凝固了。
每个人杯里又都续上了酒。
有的整杯喝进去品,有的抿一抿,有的只是闻一闻……个个都很认真。
“这酒不大对!”领导又品了一小口,盖棺定论。
“有点点苦!”
“年份不够!”
“假冒茅台!”
众说纷纭,千口铄金。
甘嘴张了张,尴尬至极。
“我车上有瓶六斤装的轩尼诗,要不,我去拎上来?”一位副手打破沉默。
“换吧!”领导点头。
白酒杯换成了洋酒杯,洁白的茅台换成了殷红的洋酒。
“领导,您是专家,品鉴一下。”拎酒上来的副手诚惶诚恐。
“正宗的92装轩尼诗。”领导品了一小口,“你们也试一试。”
“口感细腻如丝绸。”
“色泽黄金般灿烂。”
“香味浓郁纯正。”
兴高采烈又回到了酒桌上。
甘恨不得地下有条缝钻进去。
喝酒过后没多久,单位里进行人事调整。因领导一句话,“品酒如品人,连瓶酒都弄不来真的,怎么当办公室主任?”没人推荐甘出任办公室主任。
“这两瓶茅台酒,我可是花了牛鼻子劲才弄到的,真金都没这么真!”呼声很高的甘没当办上公室主任,十分郁闷,约了两位私交甚好的副手领导喝酒。
“的确是好酒!”一位副手领导连喝了几杯被领导断定为“不大对”的茅台酒。
“领导是个品酒师,这么好的酒,怎么会品不出来?!”甘百思不解。
“醉翁之意不在酒。”另一位副手领导嗜酒如命,生怕好酒被喝完了,喝了一杯后马上又朝自己的杯续上酒,大着舌头说,“领导借你的酒说事。”
“好酒!”两瓶茅台酒很快见底了。
领导还是喜欢喝两杯,但一般不喝酒,不喝一般酒。
&&&&&&&&&&&&&&
韦名官场小小说·口水事件
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局里很多人心里的希望就像院子里几株大树的新叶,见风就长。
主政了十年的老局长终于像冬日树梢上的黄叶一样虽苦苦支撑着却也无可奈何地随风飘落了。十年里,院子里几株大树的新叶长了落,落了长,可局里除了少数人外,很多干部停留在时光隧道里:十年前是科员,十年后还是个科员;十年前是科长,十年后依然是科长……
哪个公务员不希望自己就像初春的新叶一样迅速成长?
十个春秋啊!
当老黄叶飘落时,在容易伤感的春天里,局里的很多人不仅没人伤感,反而巴不得黄叶快落掉,好让新局长带来似剪刀的二月春风,细细裁剪局里的新叶……
怀着希望,局里很多人驿动不安。
新局长亲切得就像邻家的大哥大叔,挨个办公室走,眯缝着眼挨个问询情况。
希望就像见风就长的新叶,一天一个样!
可正当局里很多人的希望空前高涨时,一件事情把大家震惊了:2月13日上午,局长过来上班的第二天,被人从后窗吐了口水!
发布这消息的是局办公室主任。
“缺德啊!那天,局长正准备进局大门时,一唾口水不徧不倚,飞落在了局长亮闪闪的脑门上!”办公室主任讲得绘声绘色,好像他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局长抬头向上望,发现很多窗口缩进了脑袋。脑袋虽缩进去了,可窗户来不及关上都开着……”
真是那壶不开提那壶!
先前,老局长多年压制一些干部,不提拔不重用,局里的一些干部恨他,除了在民主测评上给老局长制造点小麻烦或者写写告状信外,不知谁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后窗看到局长进大院,就朝他吐口水。虽然,多年来老局长一次未被口水袭击到,可局里的同志们爱往后窗吐口水却成了习惯。
糙米碰上了空舂臼,怎么会这么巧?
“咱局长真有涵养,被吐到口水后,一点也没声张,而是擦干后一间一间办公室去看望大家……”办公室主任意味深长地说,“谁吐的痰,局长心里可清楚呢!”
怪不得那天局长每间办公室都看得那么仔细,有的还摸了摸窗户……大家一时恍然大悟!再回忆局长眯缝着眼的笑就有点不寒而栗!
谁吐的口水呢?
局长会怀疑谁呢?
一时间,局里人人自危!
2月13日上午,我没朝后窗吐过口水。有些人开始还很镇定,可看到局长眯缝着眼的笑就不自信了……
2月13日上午我吐过口水了吗?
我的窗户没有关,局长怀疑上我了吗?!
口水事件煎熬着局里的很多同志。有些人甚至到处打探消息——局长究竟怀疑谁吐的口水?
驿动的希望之心被骚动不安的惊慌之心代替了!
备受煎熬的局里同志们迎来了新局长到任后的第一次全局机关干部大会。那是局长到任后的第十六天。
局长在会上讲了口水事件。
同志们诚惶诚恐,忐忑不安!
“我知道谁吐我口水!”局长的开场白让参加会议的人如坐刀砧。
“2月12日,我到局里上班,13日我到各科室看望大家,14日,办公室刘主任告诉大家,13日上班时,我被吐了口水……”
台下鸦雀无声。
“14日晚上开始,就有很多同志来找我,说明这一件事。到目前为止,全局50人,除了3人没来找我之外,陆陆续续来了47人。”局长提高了声调,“我统计了一下,47人中,有20人是来慰问撇清关系的,有15人是来检举揭发他人吐口水的,有12人是来主动承认自己吐的……”
台下有人脸红有人脸青,嗡嗡声一片。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根本就没有被谁吐到口水,我是故意让刘主任这么说的!”局长又提高了声调,嗡嗡声不见了,会场错愕、惊慌一片!
“大家被压制了多年,想进步的愿望我能理解。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要做官,先做人!”局长说完随即宣布散会。
希望像春天里刚刚长出的嫩叶一样遇到了倒春寒,未见长大就掉了。
没有了希望的局里同志们少了些驿动不安,多了些小心。
新局长与老局长一样,该提拔的人一刻不停地提拔。不一样的是被提拔到的欢天喜地,没被提拔的没有怨言——他们本身就不敢奢想!
&&&&&&&&&&&&&
韦名官场小小说·局长念白字
局长是个八面玲珑的人,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关系处理得滴水不漏。
局长也是个能力强会办事办成事让人敬佩的领导,干什么成什么。
&&&&还没到局里,局长的好就在我的耳朵里积攒得厚厚的。
毕业到局里报到那天,在走廊里遇见一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我问他人事股在哪里。
中年男子打量了我一下,一口标准的国语,爽朗地问了我一句是不是新来的大学生。得到肯定回答后,中年男子亲切得就像邻家大哥,接过我的行李,“走,我带你到人事股报到!”
在长长的走廊里,阳光灿烂,我如沐春风。
转过一个拐角,下一层楼,到一挂着人事股牌子的门口,屋里一人急冲冲出来。
“局长好!”那人走得急,差点和带我的人撞个满怀,不好意思地说。
“局长?!”我惊大了眼望着身边这高大的中年男子。
“这是新来的大学生,交给你们了阿!”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中年男子拍了拍我的肩膀,“小李,进去办手续吧!”
中年男子就是我的局长,我还没来就听他的好听得起茧的局长。
人事股安排我在办公室当秘书,负责材料综合,跟局长。
那天上午,一个在市里指导水利建设的京城专家是局长的朋友,受邀到局里给全县水利工作者作报告。
县长出席了报告会。介绍专家时,县长把“造诣高”念成了“造诣(zhi)高”,堂堂县长读白字,初出茅庐的我如鲠在喉。
专家讲座精彩,掌声不断。局长总结发言,真心感谢专家,高度评价专家“造诣(zhi)高”——局长也念白字了!
秘书是领导的眼、口、耳、手、脚。生怕局长又读白字,我在一张纸上写下了“诣”的读音“yi”,悄悄递给局长。
局长接过纸条一看,冲我感激一笑,让我心里暖洋洋的。
下午局里机关干部大会,局长谈起了上午的报告会,充分肯定专家水平高,造诣深——局长肯定看过我的纸条,这一次没读白字,别提我心里多高兴了!
当晚,县委书记宴请专家。宾主落座,气氛融洽。大家恭维专家的学问。书记大概看过专家的介绍,评价专家造诣(zhi)高——书记居然也念白字。
局长接过书记的话,介绍专家在国内水利建设方面造诣(zhi)非常高的,上午给全县水利工作者作了生动报告。
明明下午纠正过来了,晚上局长怎么又念白字了呢?
我在边上百思不解,郁闷了半天——我这秘书没当好啊!
吃完饭陪局长回家,局长兴致很高,我几次想提醒局长念了白字,可一直开不了口。
既然是领导的眼、口、耳、手、脚,就得维护领导的形象。我从网上下载了常用的容易读错的字,注上拼音,制成表,打印后悄悄放到局长办公桌上。
“这很好,谢谢你,小李!”看到常用错字表,局长微笑着说。
局长的笑如同三月春风,沁人心脾,让人受用。
可是,该读错时,局长还是念白字。
慢慢地,我就发现,局长在局里从来不会念白字。有几回,我怀疑局长念白字了,找来字典一查,错的居然是我。局长念白字,常常是在外面。
在局里,局长是老大,念错就念错了,可在外面,有很多领导在场,念了白字,这可事关局长和局里的形象啊!我很着急。
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每次局长要在外面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我便在发言稿里,给生僻字和容易读错的字注上拼音。
局长却该念白字时还是念白字——哪怕我已经注上了拼音,我懊丧了很久。
“局长是市电视台播音员出身,普通话标准得很!”办公室主任看着我一副认真样,“你不用操这个心,局长不会随便念白字的!”
我摸着脑袋,想了半天也想不明白——什么叫局长不会随便念白字?!
这是我刚参加工作时遇到的事,多年后我才明白办公室主任的话
&&&&&&&&&&&
韦名随笔:以人物塑造为核心
二十年来,我致力于小小说创作,深谙人物形象是小小说的灵魂。因而,在创作实践中,塑造形象饱满的人物,成了我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也成了我小小说创作的核心任务。当然,小小说由于篇幅限制,在塑造人物时,不可能像中、长篇小说一样,通过一支如椽之笔让事件跌宕起伏,再通过光怪陆离的背景转换突显人物性情,从而把人物塑造成立体的、饱满的、鲜明的形象,小小说的人物只能是素描式的漫画人物,这就对人物刻画入木三分的要求有了更高尺度,包括素材、技法和构思。
坦诚地讲,我是圈中人,比较熟悉官场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环境,更清楚和理解他们的艰辛与无奈。所以,我创作官场小小说,不是为暴露而暴露,为批判而批判,为揭秘而揭秘,而是力求刻画官场这特定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基于这些,在创作过程中,我采用了一种“去脸谱化”构思方法,即不去有意雕琢人物的好与坏,不把小小说人物写的黑白分明,而是有意写出小小说官场人物的真实性格、真实心理和真实状态,有意还原一个本真的人性和原汁原味的官场生态,以此表现我对现实生活的审美理解和价值判断。例如,我近两年创作的官场小小说,“三品系列”之一的《品画》、《局长念白字》、《数字不是游戏》、《书记要来听汇报》等,均是撷取官场中的一个场景、一个镜头,甚至是一个瞬间,但每一篇小小说均立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之上,竭心尽力塑造出一个典型官场人物。这些人物,或许不够丰满,立体感较弱,但他们一定是鲜明的,独一无二的,能给读者留下了或多或少印象的,是官场中的“这一个”。
我写其他题材的小小说,也把人物塑造当成最重要的任务,力求通过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正面、侧面的描写,让小小说人物丰富起来,让他们与众不同,也成为生活中特定的“这一个”。
小小说创作确实需要扎实的写作基本功。优秀的作品不仅要立意新颖、避免赘词冗句,更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若使作品刻骨铭心,最重要的是人物,人物立不起来,小小说很难立得起来。没有典型人物塑造的小小说,充其量也只算是故事。
韦名,广东饶平人,1993年开始小小说创作,广东省作协理事。作品散见于《百花园》《小小说选刊》《小说月刊》《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等,入选《中国年度小小说》《中国小小说精选》《小小说选粹》等多种文集。出版小小说集《蓝蓝的天空下起雨》《水本无味》《家有芳邻》《高空博弈》。曾获《小小说选刊》年度优秀作品奖,,第七届小小说金麻雀奖提名奖。
&&&&&&&&&&&&&&&
生活 观察 写作
&&&&&&&&&&&&&&&&&&&&&&&&&&&&&&&&&&&&&&&&&&&&&&&&&&&&
“官场”是社会权力的集散地,历来为民众关注的焦点。新时期文学中的“官场小说”,是指开掘此类题材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态(或者说一个新的文化热点),这一概念在1998年王跃文的《国画》出版之后逐渐升温。以王跃文、周梅森、张平等作家的创作为代表,十余年来一直受到市场和读者的热捧。
小小说篇幅短小,本身就具有快速反映社会热点和民生百态的优势,像一根根银针刺向社会敏感穴位,自然会有不少作品以宦海沉浮和官场冷暖为表现素材,也催生了如秦德龙、周波、王琼华、海华等一批以官场题材为创作重点的小小说作家。广东作家韦名,近几年持续发表了官场众生相系列,此类选材不拘一格,人物刻画惟妙惟肖,也被有关媒体称作是“新官场小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
做文、做人、做官等各有专攻,皆有学问,虽有共通之点,其游戏规则的奥妙又各有千秋。韦名能做到互补互动,以求兼得,殊为不易。韦名的人生经历颇富戏剧性:先学工,后学文。当过技术员,做过媒体。后调入省机关重要部门,成为“官场中人”。同时,他从1993年就开始文学创作,出版过《蓝蓝的天空下起雨》《水本无味》等小小说集。解读韦名的官场小小说,可以从两个关键词入手:
其一是关注“泛官场文化”。
中国一向有“学而优则仕”的主流传统价值指向,“入仕”历来是众多有志者趋之若鹜的一条实现人生理想的捷径,而由此派生的“官场文化”(也可简称为“官文化”)更是意味深长,影响深远。韦名的官场小小说,超出了狭义的以政府官员和机关生活为主体的创作,将笔触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的人生远景,或者说由表及里地注入了人性情怀,可以称之为“泛官场文化”的创作。《1984年的北风》写到了某退休领导干部郭学在经济领域很有魄力的一次“投机”行动。郭学曾经是一位典型的官场中人,退位后他不仅擅长利用自己长久积累的人脉资源,而且深谙官场的各种潜规则和人性之诸种弱点,所以他在商海竞争中占尽先机,获得了历史性的成功。但《1984年的北风》肯定不是一篇典型的官场小小说,它甚至远离了官场,也超越了复杂人际关系的简单争斗与无谓纠葛。细想之下,郭学所处的工作环境,与官场又何其相似,岂不是“另类官场”再现?同样有几个副总的虎视眈眈,同样要面对种种不同的观念与态度,郭学能在其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与他曾经担任领导职务的经验是多么的密不可分。
同样具有非典型官场小说特征的还有《花非花》和《职场女人惠》。前者是对教育系统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的反讽,后者则涉及女性群体在遭遇权力倾轧时的抗争。还有一类,如《品酒》《品茶》姐妹篇,均以机关生活为题材,但都不是简单地对机关人与事的描摹,而是巧妙地将“官文化”与中国传统的“酒文化”“茶文化”结合起来,在文化的相互异化与人性的相互较量中来展现官场之繁杂一角。
其二是着意展现“灰色人生”。
如果非要给某些人的“官场生活”定一个色调,灰色一定是最合适的。灰色不是灰暗。更多的时候,我们分不清一些官员的作为到底是呈现黑的还是白的颜色。灰色是一种单调的彩色。官场也有那种短暂间的浮华热闹,不过更多的时候,它呈现出的是日复一日的机械沉闷。在平静下面,往往也藏匿着无形却无处不在的潜流汹涌。灰色介于黑色与白色之间,既没有黑色那种压抑感,又没有白色那种亢奋状。但它比白色隐蔽,比黑色内敛。因为多年置身机关,韦名对官场中的人与事看得非常透彻,所以他的作品并没有停留在浅层次的讽刺或批判的简单表象里,而是别出心裁地审视着官场的某些“边角地带”,向读者折射出不同人物的“别样人生”。
《一个星期的会》里,作者以调侃的笔调,带领我们见识了中国式“文山会海”的景观。开会重要吗?当然重要。开会就是工作,就是效益,就是成果。但具体落实时,就成了拟通知、发文件、排座次、写报告、作总结……满科室的人,全是围绕着操持者在转。作者的批判矛头指向虽然明确,但在描写操持者在对待假酒、彩排凳子等细节上,却不厌其烦地表现他的细致与周到。这种整天忙忙碌碌,却不知意义何在的小人物,可谓最具代表性的官场“灰色人物”。《口水事件》是韦名官场小小说中较为精彩的一篇。老局长退休,新局长上任,虚构出来的吐在局长光头上的一记口水,引发出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这里其实写到了机关普遍存在的一种“灰色心理”,局长正是利用这一点打了个漂亮的“心理战”,貌似成了最后的赢家。类似的作品还有《钱花哪哪舒服》《老陆的笑容》《“四不”干部》等,表现的是官场的“灰色政绩”“灰色表情”和“灰色清官”的内容,可谓千姿百态,一花一世界。
我始终觉得,小小说的思想内涵体现出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深度,以及深度开掘生活时的站位、视角、勇气等;小小说的艺术品位则要求作者通过调动各种艺术手段,譬如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环境渲染以及语言叙述、留白、伏笔、照应等文学元素的有效使用,来增添它的表现力和阅读感染力、想象力;一篇好的小小说佳作除了会在内容上提出问题、在描写上表现问题之外,那么作者真正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最后的“解决问题”。所以小小说的智慧含量或结尾艺术被称为“临门一脚”或“临床一刀”。
毫无疑问,一个优秀的小小说作家要具备综合性的文学素质,才能取得高端写作的资格证。而写出一篇好作品似乎也不难,难的是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能持续保持自己进取的创作姿态。韦名有良好的创作潜质,在其他题材领域的创作上也时有出色表现。我比较欣赏《邻居张才》《老盛的知青生活》这一类充满智慧的作品。韦名不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也有着一颗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心,又能在人情练达、世事洞明之外,守得住那份淡泊与从容。我相信假以时日,他的创作之路自然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名家名篇官场小小说欣赏之韦名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齐白石荷花蜻蜓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