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高考作文主题总结作文近几年考察的主题

高考语文作文的主题有哪些? 比如坚持、认识自我……帮忙分一下类吧。_百度知道
高考语文作文的主题有哪些? 比如坚持、认识自我……帮忙分一下类吧。
提问者采纳
高考语文作文主题在高考作文书上都有,其实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都偏向于富有哲理性的文章,很多时候都是对人生的思考,主题方向都较为积极。
哗处糕肺蕹镀革僧宫吉
我是2012应届广东考生,我们高考作文时比较这里的题目,需要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其实各省作文题都需要辩证思维思考,只是你需要选取其中一个点扩大细写,可以提及其它点,但不建议每一点都细写,这样会显得没有中心。
建议多看看高考满分作文,很有帮助。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话题作文有:心、成长的脚印、日历、回家、在一起、脚步、人与人相处;材料作文有:画一扇窗给自己、又见枝头吐新芽、有这样一种声音;命题作文有:寻、留在心底的风景、下雨天,真好、我最想依靠的是你、偶然的发现、向前,向前,向前!、我眼中的色彩;半命题作文:(
)的肩膀、(
)其实很快乐、(
),你好、有时,我也想(
)、我依然(
)、为了心中的(哗处糕肺蕹镀革僧宫吉
)、震撼心灵的(
)的时候 、我在(
)中得到快乐、从(
Sorry, I do not know. Beacuse I am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爱国,努力,励志一点
高考语文作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014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有水平&见趋势
&&&&&&字号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新鲜出炉,各界一片褒赞之声。皆因今年的作文题不但保持了广东历年水平,且能平衡各方,颇有深意,直教人喜出望外!
今年材料作文题目如下,考生自选角度与立意 ――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的一次次翻开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照片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这是广东连续第三年出材料作文题,从该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少未来命题的导向与思路。毕竟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制度(考纲)倒逼教学”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法宝。剖析作文题,不但有助于我们理清作文训练的方向,更有助于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
其一,本次材料贴近生活,平白易懂且寓意深刻。皆因高考是全省范围的考核,必须考虑因不同生活环境与家庭背景带来的差异,贸然出一些“城市孩子”或“农村孩子”才能看懂的题目并不得当。以广东的发展水平,照片与数码照片的概念对所有人都应不陌生,故该题基本没有设置理解壁垒。
同时,该材料可选角度多样,体现了广东把握时代脉搏的地域特征。材料中的关键词有“黑白照片”、“数码照片”、“网络分享”、“唤起记忆”、“可能稀释”等,且延续了前两年同一主题(线索)而多段材料对比的风格。因而,在立意时必须照顾多段材料,并紧扣核心,任何独沽一味的做法皆不可取。显然,本段材料的核心在于时代(技术)变迁对生活(个人体验)带来的影响,反过来也可以说生活如何应对时代的变迁。题目要求中的“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即指立意在此,此上的角度才是可以多样选择的。因而,没有“镣铐”就无法有统一评判标准,没有“跳舞”就无法测出水平差异。如何“戴着镣铐跳好舞”,正是所有高考作文的题中之义。
其二,今年依然没有明确文体导向与价值导向,这是广东命题的优良传统。记叙、议论、散文,褒义、贬义、冷观皆可,发挥空间大,足以见真章。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在部分标准(基本立意)统一的情况下,是应当让考生有各式发挥的。正如大家所说,高考不应追求超常发挥,而应追求平稳发挥。同样,作文不应追求偏难偏怪,尤其是语文较好的考生有心魔,认为一定要出彩才行。出不出彩不要在考场上考虑,而是要稳打稳扎,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即可。因此,平时训练当然要多样,各式文体与风格都应尝试。但高考只要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功夫到了,一旦下笔就勇往直前,绝不能瞻前顾后、半途而废。否则没有气韵贯冲,就绝非一等文章。
其三,材料作文比起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而言,因是构建式(在基本立意上发挥)而非围绕式(针对某点立意)的,故在最大限度上杜绝了套作、模板等写作恶习。皆因高考作文要好,归根结底是两者都要到位:一曰感情真挚,一曰见解深刻。套作模板,是绝无这样的优势。何况在材料作文规定基本立意的情况下,如果为了背好的模板而刻意选角度,更有立意偏题的风险。本文开篇强调了,制度倒逼教学,这是给全体教育工作者敲了警钟。再搞那些背诵应试的办法,道路就会越走越窄、越走越黑的。
此外,今年高考还要结合一个大背景看,即在去年十八大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教改。本轮教改力度之大,速度之快,为近几十年所罕见。虽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与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表态高考改革“2016年试点,2017年铺开”,但在制度暂不变化的情况下,在考纲范围内探寻新思路、做好改革后的内核准备是题中之义。因此,从今年开始往后各年,考纲都会有探索性的调整。同时,以北京2016年高考方案为风向标,不难看出作文的比重将大幅增高。加之有一半本科院校转为职业学院,本科文凭含金量逐步提升,高考将重新回归为一个选拔人才的考试。因而不仅当下的高中生要关注教改与高考,初中生也要密切留意了。日后能读本科者,必然是有学问、爱学问、做学问的人。本次命题,显然是为了响应国家教改试水,探讨对考生水平深察洞见的可能。这是接下来好几年的大趋势,不得不细察。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高考归根结底就是对人的能力的全方位考核。于考生而言,基础扎实、技能牢靠是基本,学会解读题目、掌握应试技巧是应当,但眼界与底蕴才是决胜之义。否则,唯唯诺诺、“跟着卷子跑”的人只能是“奉命做鸟啼”,终为英才弃。陆游言: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要学好、考好,课内必然要过关,但课外(尤其是阅读)更应做好。否则面对越来越高明的出题,不得道者只能抓耳挠腮、肝肠寸断。安能闲庭信步,笑傲群雄乎?
是以今年高考作文题目之好,好在有水平、见趋势。今天号角已经吹响,愿有志者能日有精进。他朝风云际会,一举独占鳌头!
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
(责编:刘霁(实习生)、熊旭)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2016届高考作文指导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6届高考作文指导
&&&&&&&&&&★★★
2016届高考作文指导
2016届高考作文指导高考作文材料具有时代性与哲理性,我们怎么办作者:海城1、时代性:作文材料的时代性,就是作文材料取材于当下,特别是当下的热点、焦点素材。这是由高考作文的引领性、教育性决定的。高考这一具有选拔意义的社会制度,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备受关注。但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高考的教育功能也同样不能被忽视。高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可以给考试的亲历者和关注者留下长久的记忆。正是因为高考具有这一特殊性,作文试题格外强调重视其教育功能,实现试题的育人使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作文的育人定位,首先要明确高考是一项国家行为的性质。高考的主要功能除了为考生开辟自我发展的途径外,更重要的是为国家选择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为国选材的目的。同时,通过试题把积极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有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展开思考。今年部分作文试题突显了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材料内容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从提供的材料内容上说,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色彩,突出时代精神,紧贴时事热点,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成长,引导考生激活人生经验和知识积累,写出个性风采。例如,天津作文题是有关“范儿”的流行语,贴近学生生活,亲切平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考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讲。山东作文题用小中见大、常中见新的名言民谚形式,重庆作文题用“公交车等妈妈”的事件等,都易于考生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独到见解,引领考生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人成长方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永葆积极向上的心态,探索科学发展的深层内涵。这种“三贴近”的材料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选材的常态。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整体上都比较接地气,指向性比较明确,学生有话可说!一方面今年的作文题贴近社会生活,提供的作文材料大多取材于社会热点事件,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中国梦,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另一方面作文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学习,关注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等。比如,全国I卷作文题,引导学生思考“规则”、“亲情”、“社会责任感”等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全国2卷的作文题,三个材料“笃学创新”、“敬业爱岗”和“传播美丽”,正是当今社会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社会所传播的正能量;浙江卷作文题关注人文和个体,关注作文与做人、人品和文品,自然联系到当下的明星犯罪、反腐等;上海卷作文题,关注新时期个体精神的培育,个体和谐之于社会和谐的意义。&2、哲理性:简单地说就是作文材料包含着人生的哲理。帮助考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所以它要通过试题把积极的思想、正确的理念传递给考生,突显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作用。具体内容就是“一点”:立德树人;“四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往往是材料创造一种对立性或说是矛盾性的情境,让考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与方案;在思考、辨析、权衡、比较、选择过程中,体现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信仰观。考生在审题时,必须把材料中暗含着的哲理,审出来。且用抽象的、简洁的话,把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含意,表达出来。使之成为自己文章的中心论点。&哲理也需要思辨。思辨性是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特征。注重题目的思辨性,符合《实施意见》中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要求,也是高考作文未来发展中研究的重要内容。2015 年的很多作文题都在注重思辨上下了很大工夫。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作文题以“心中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之间的关系”为内容,引导考生对“和谐自我”进行思考,符合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既能体现传统社会刚柔相济的修养问题,又顺应新时代要求的公民意识,考查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见地、有创新的思考。另外四川作文题“老实与聪明”、湖北作文题“地下的泉水”、广东作文题“感知自然的远和近”、安徽作文题“显微镜下看蝴蝶”等都紧密联系生活事理,有助于发挥高考试题立德树人的功能。各省的作文命题普遍在如何调动学生思考“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守正与创新”“科技与当代生活”等问题上做了深入研究,在激发考生写作兴趣、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3、高考作文时代性与哲理性的具体表现:& 比较典型的比如全国二卷作文,利用材料创设风采人物评选的情境,要求考生从3名具有时代风采的模范人物中,选出自己更为赞赏的一位。材料中的3个候选人的原型分别代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群体以及寻求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结合的自由职业人群,呼应着科技创新、迈向制造业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建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人的梦想,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比如全国一卷作文“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直接取材于近期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基本保持事件原生态面貌的同时,命题在写作要求中提出了写信的文体要求,希望激发考生选择一个说理的对象,在有明确针对性的条件下,说真话、讲道理,表达自己的伦理观、法制观,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法制观念。&& 比较有代表性的又如北京作文题,聚焦岳飞、林则徐、张自忠、邓稼先等古今中华英雄,直接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理解英雄人物不朽的精神价值,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当代青年的真情实感,带动大家赞英雄、学英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个命题比往年更主动、更积极地引导考生去思考人生观与世界观,探寻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年高考作文,材料的内容各具特色,有的是现实生活型材料,如全国一卷、全国二卷、重庆卷、四川卷;有的是寓言故事型材料,如湖南卷、湖北卷、山东卷;有的是哲思语录型材料,如上海卷、江苏卷、福建卷;有的是文学文化类材料,如浙江卷、北京卷。这些材料或贴近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或富于思辨。这些材料作文题都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一段材料文字后,理清材料背后的事理,或说作文题提供的文字材料有一个共性,就是普遍偏重于阐述文字材料背后的事理。事理即哲理。&4、我们怎么办?&&&& #由于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生活阅历和视野。所以,我们在备考的时候,或者说在高中阶段,一定要求学生扩大生活阅历和视野,办法多社会实践。多进行一些时事评论的训练。加强对社会、人生的阅读与思考。&&&& #“作文是阅读下的蛋。”2015年全国各省市作文题的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这种共性特征,其实也对学生平时的阅读面和视野是一次全方位“检阅”。就目前的情形看,多读书是写好作文的不二法则。养素养、养思想、养见识、养眼界。&&&& #作文材料重在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突出检测考生的思辨能力。作文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所以,加强思维训练是重中之重。具体的应着力训练反思意识、辨析意识、批判思维、比较思维、理性思维。&&& #创新能力是作文考察的又一重点。立意不能“大路货”,要有独到的见解;论证不能人与亦云,“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更不行,要有独特的角度,独特的认识,新鲜的素材,个性化的语言。&高考阅卷组长教你写作文(一)真实有品位,高考作文不吝高分对一篇毫无依据的空洞作文,因为他的立意就判为高分,这就不是引导学生向善,而是引诱学生趋恶。对高考作文中故意拔高的伪崇高,如果不制止,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作文能力,更是影响学生一生的人品。为求高分而不惜造假的行为,在中小学生作文中至今还有一定市场。为了深刻、升华,可以在毫无铺垫、论据单薄甚至似是而非的情况下,突然在作文结尾拔高;为了表现自己的坚强,可以在高考作文中把自己伪造成双目失明,双腿残疾,父母双亡……怎么可怜怎么写,为的是能够得个高分。而根据调查结果,写这些题材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四肢健全、明眸善睐、父母双全。有学生写《我的偶像》,说“我的偶像是环卫工人,因为他们每天早起晚归弄脏了自己干净了城市。”“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接下来便是一段一段的抒情议论,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叙述描写。我曾经多次问不同学校的高三学生:“把环卫工人当成偶像的请举手”,数百位听讲同学每次都无一人举手。而恰恰是和他们同龄的一些人,为了体现“感情健康、积极向上”,在作文中“表露”虚情假意。其实,把环卫工人当偶像未必虚假,未必写不出好作文。有一位学生写的偶像就是环卫工人,这位环卫工人是他的父亲,所以他的作文写得情节具体生动,感情真挚含蓄,没有多少抒情议论,却用丰富的事实和细致的描写打动了读者,得分当然是很高的。教育的根本是人的教育,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培养学生向善乃至追求崇高,从来是也将一直是高考作文评价的导向。而且,作为担负着教书育人任务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环卫工人这样的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之处,进而去敬仰他们,学习他们,把他们当成偶像,这不仅没有错,还是我们应该承担的重要义务。然而,对一篇毫无依据的空洞作文,因为他的立意就判为高分,我们所做的就不是引导学生向善,而是引诱学生趋恶。所以,在肯定真崇高的同时,对高考作文中故意拔高的伪崇高,如果不制止,那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作文能力,更是学生的人品。片面绝对、低级庸俗的真,不会给高分。作为受过多年教育的高中生,求真、写真要有知识分子应有的品位。在此前提下,抒真情写实感的作文一定能够获得好评。我曾经问过一些学生如此造假的原因,他们的答案十分相似。都说从小学开始,说真话或有创意的作文就未必得到老师的青睐。从小到大听到太多“这个不能写”、“那个不能写”的叮嘱,理由几乎都是此类作文在高考中风险太大。甚至有同学问我,作为高考语文阅卷的负责人,写真话的作文你都会给高分吗?我的回答毫不迟疑:“不会”。触犯底线,危害到民族国家根本利益的无原则的真,很难及格(但不会是零分);片面绝对、低级庸俗的真,不会给高分。因为真还有高下之分。作为受过多年教育的高中生,求真、写真要有知识分子应有的品位。在此前提下,抒真情写实感的作文一定能够获得好评。那么,什么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品位?那就是:在保证基本物质条件的前提下,不忘精神追求。他既具有理性,又从不丢失梦想,他现实却不庸俗,独立却不偏激。他在表露自己的情感时,不会忘记问一下:“我的抒情合情合理吗?有事实依据吗?”在阐发自我观点时,总是要想想“我的观点有理有据吗?别人会怎么反驳我?”也就是说,在抒发真情时会带着理性的判断,在展现自得之见时会有着辩证的思考。当然,这就要求学生努力挣脱比较平庸的“本我”,表现既真实又有品位的“超我”。守住底线,不让那些“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后面笑”的恶俗或缺乏道德底线之人靠所谓的真情实感、标新立异而赢得高分,是每一位阅卷教师评价说真话作文高下优劣的底线。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为高校选拔的不仅是智商高、有知识的专才,还应该是情商高、有素养的“人才”(既是人,又是才)。高考作文作为了解学生语文水平乃至人格修养的重要依据之一,如何能够对品位没有要求呢?守住底线,不让那些“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后面笑”的恶俗或缺乏道德底线之人靠所谓的真情实感、标新立异而赢得高分,是每一位阅卷教师评价说真话作文高下优劣的底线。所谓的“超我”,要超越的至少应该是这种庸俗观、市侩气。当中学生具备了这种有品位的真我,就不会仅凭感觉说话,对自己不了解的事,他会在先了解研究后再得出结论形成文字,也不会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而会多角度分析,找出自己的漏洞,尽力使自己的独特思考经得起读者的推敲。所以,他可以大胆地在高考作文中写早恋的情愫,也可以对官场的腐败现象生动地叙述描写,对中国教育的弊端进行批判,对同性恋作冷静的思考,他的“冒险”,也得到了阅卷老师的青睐。能够大胆揭露批评,恰恰体现了一个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上海高考作文评价对这样的真实作文从来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态度,从不吝啬地给予高分。高考作文的导向,当然是让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当然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现真善美。但是不等于说不能揭露生活的假恶丑。相反,能够大胆揭露批评,恰恰是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另一种体现,因为在这背后,体现了一个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一种成熟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上海高考作文评价对这样的真实作文从来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态度,对其中善于说真话的作文,更是从不吝啬地给予高分。但是,即便如此,更多的作文仍然是对作文材料或题目的阐释,正确的废话依然不绝于目。社会各界对高考作文评价仍然有着深深的误会。以至于当一些缺乏底线没有良知的出版商为赢取利润而请枪手捉刀,编辑出版所谓“高考零分作文”时,会有主流电视台的谈话节目据此组织嘉宾大批高考作文的保守和扼杀个性。殊不知,倘若这当中的一些作文真的由考生写在高考试卷上,是会赢得阅卷教师的一致好评,会得到一类卷的高分的。不过,社会的误解还不至于让我们费解。让我们费解的是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也把这种误解当成正确的认识。我曾经在一次讲座中对小学语文老师说,如果高考作文中出现如此空洞虚假的作文,得分不会超过三类卷。我也曾对高三教师说,靠纯技术的应试,在高考中不会得到高分。但是,不止一个市级重点中学的老师的回答是:我们不要一类卷的高分,你只要告诉我,它能不能得到二类卷的平均分。试想,当有着优质生源的重点中学都如此不敢“冒险”,我们还能指望什么?这种不愿冒险的后果,便是把个性各异的学生教成一个模子刻出的产品,是对教育改革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反对。有些教师把学生的真实独特过滤在考试前,于是,呈现在阅卷教师面前的除了“纯净水”,还有什么?如何做到“有品位的真”首先,要提升思维品质。提升的方法是多做思维训练。虽然思维的结果未必能够通过训练获得,但思维方式却能够通过训练获得改变和提升。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纵深思维和辩证思维都有其思维路径,当你具备了这些发现性、证明性结合的思维品质,思考问题就不会呈现线性状态,思考的结果也就更有说服力了。其次,当你对一个问题有了独特而真实的感受,首先要做的不是下结论,而是学习、探究、搜集资料。作了这些工作的结果是:或巩固了你的思考和发现,或否定了你偏激的想法,也或者使你的结论留有必要的余地。更为重要的是,你会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养成理性的、有说服力地说真话的习惯,习惯演变成自然,自然内化为素质,从而你的思维品质将获得提升。有品位的真话也就汩汩而出了。再推荐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法。有时,时间、空间、能力等条件限制使你无法作进一步的学习探究,那么,不妨对自己的结论做些限制。“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里”、“往往”、“有时”、“一般而言”等都是避免偏激的有效手段。高中教材里有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说到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又是“将来”、又是“也许”、还将可能性限制在“不是完全不可能”,如此“罗嗦”的表达恰恰显现了作者思维的严谨。比起现在一些专家动辄“一定”或“不可能”的豪言壮语,更为专业,也彰显了对自然、对科学的敬畏。所以,有时候罗嗦的表述比起简单的结论,精确严密得多。当然,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你甚至会在一段时间内比以前更加无话可写。不必紧张,因为这是“成长的代价”――你已经抛弃了过去的思维模式,而新的模式的建立还“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你尚处于知其然而不能为的阶段,但你已经走上了“正途”,只要你坚持学习,望洋兴叹的就不是你,而是仍然固守一隅,不能走出崖澹耙蕴煜轮牢≡诩骸钡木字芰恕(二)高考作文:材料作文,勿因审题而满盘皆输曾经有人提出,高考作文的评分应该将审题、构思、语言三者分开打分。这样一来,即使审题错误的作文,也能因语言优美、构思新巧而获两项高分,从而及格甚至获得更高的分数。据说这样能够避免一些平时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因一时之错而抱憾终生。笔者为其惜才之心而感动不已,但考生万不可以为真有此等好事,因为此种做法会大大助长抄袭的恶习。试想,有人背熟他人佳作,文不对题却文采翩翩,该及格吗?从往年高考作文评分看,文不对题的作文均在四类以下,今后恐怕也不会改变。作文审题,永远是考场佳作产生的基础,舍此,犹如无本之木,决不可能长出奇葩异草。所以,要在高考中赢得作文高分,不过好审题关,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不因审题错误而满盘皆输呢?首先有必要对时下材料作文的概念作重新界定。简要地说,命题形式就两种,一种是材料作文,一种是命题作文。给了材料,就是材料作文;不给材料,就是命题作文。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审题要求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立意要求遵从材料的倾向性,学生作文几乎只能阐释材料的含义,不能对材料隐含的观点作出补充,更谈不上提出不同意见了。而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话题作文,在降低审题难度尤其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得之见方面作出了贡献。高考作文由材料作文走向话题作文,是对材料作文在审题和立意方面限制过多的反思,是对“让学生乐写、敢写、善写”这一作文教学改革理念的践行。然而,话题作文也存在不足,那就是审题要求过宽。对话题作文而言,材料只是话题的引子,学生作文只要围绕话题,引不引用材料,是否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几乎不影响其得分,其最为严重的结果是便于学生套题。于是,2009年开始,上海的高考作文题又回归到材料作文。但这种回归不是倒退,而是扭转话题作文弊端,摒弃材料作文死板的“新材料作文”。和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其相同之处是立意要围绕材料的内容,要明确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行文要有对材料的引用或分析(但不要大段甚至全部照抄材料),不同之处则是对材料内涵可以肯定,可以否定,也可以在肯定的基础上予以补充。命题者往往会在写作要求中明确“自选角度”以便给考生更多的自由。写作者引用分析材料,主要作用也是为了告诉读者:我读懂了这则材料,我是围绕材料立意的。显然,它吸取了话题作文的长处,避免了话题作文的缺陷。倘若广大师生都能确立上述概念,教师便不能在评价中先入为主地设立条条框框,更不会仅以学生作文是否符合阅卷老师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为评价标尺,学生也就敢于大胆地抒发自得之见了。学生的自得之见要得到首肯,必须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确保你的理解不致走偏,不妨参考下述步骤。第一步:阅读材料,分清层次,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并且根据主要内容总结出关键词;第二步,总结材料隐含的观点或倾向性(但这几年倾向性往往不明显甚至根本没有倾向);第三步,我的观点;第四步,验证我的观点是否针对材料的主要内容。以2009年高考作文为例。材料分三层,第一层次论其书法对前人的继承借鉴,第二层次论其书法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第三层次论其书法的独特性。因此主要内容可初步概括为“郑板桥书法的特点”,但这显然流于宽泛,指向不够具体落实。于是从材料的总结层次(往往是最后一层)找关键词--创新。不难发现,第一层讲继承借鉴可理解为创新的前提,第二层讲整体与局部是其书法创新的特点,第三层则是其创新的结果。于是,材料的主要内容可具体概括为“郑板桥书法与创新的关系”。此时,第二步已经可以自然生成:创新是艺术乃至各种事物发展进步的前提。根据写作要求,自选角度,你既可以写创新与继承借鉴的关系,也可以写创新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还可以对“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进行理性思辨。第三步自然水到渠成,不必赘言了。只要你的观点与材料的主要内容有关,就不会有审题错误之虞。不过,这还不够,因为在这个层面上的审题所得出的“我的观点”,会有两个不足。第一,它基本是材料的倾向,第二,绝大部分同学都会想到。如此缺乏独特性的观点,想要获得高分自然难度不低。审题只是行文准备工作的第一步,能确保的只是审题正确,而把你引向观点独特深刻的是对立意的深入思考。这一步才是佳作产生的必由之路。思考路径如下。首先对审题第二步骤的结论作诘问,“材料隐含的观点或倾向性对不对?”“如果正确,有什么可以补充吗?”再回看审题第三步骤的结论,对“我的观点”也同样诘问“正确吗?有什么可补充吗?还有其他角度吗?其他人会想到吗?”或者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做不到?”这样思考的结果往往会否定审题时初步得出的观点,你会觉得那个观点太平常甚至太肤浅。比如写创新,你就不会空谈创新的意义和价值,通篇充斥正确的废话,而会进一步思考如何创新,甚至从思考“为什么做不到”入手,针砭时弊,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这就是三思而后写。一思而写,你的观点会淹没在数万考生之中,落入俗套难以避免;再思而写,你至少与过半的考生立意不同;三思而写,你的立意自然会在所有考生中脱颖而出!或许有人会担心如此求新会导致偏题。也有防止之法。简言之,行文无论怎样由此及彼纵横捭阖,都不要脱离你所总结的关键词。出问题走岔路的往往是每一层次一个关键词,而这不同的关键词又不能够从不同角度指向材料的关键词。以一则材料为例总结审题原则和步骤。材料: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黎锦熙早年在湖南办报时,曾经叫他三位学生誊抄文稿。第一位学生重视照抄不误,第二位发现稿件中有问题会与老师商量并代为润色,第三位只要文稿观点与自己不同就拒绝誊抄。后来,第一位默默无闻,第二位成了著名的戏剧家,第三位成了影响历史进程的伟人。主要内容:三位学生对待誊抄的不同态度。关键词:态度。倾向性:要学习第二、第三位。我的观点:做第二人或第三人。是否针对材料主要内容?是。三思结果:1、第三人的不足及其命运的风险;2、第一种人的意义和价值;3、教师对这三种人成长的意义――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上述题目,笔者曾经在一所学校高三班级作过讨论,除所列的三思结果外,审题正确而角度各异与众不同的答案,不下于十位数。最后谈谈阅卷者对材料作文的评判标准首先是对材料该写什么,阅卷老师不作预设。其意义在于教师不会先入为主,更不会轻易否决学生的独特见解,而是看学生是否能有说服力地论证观点。当然这对阅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阅卷难度,但这种难度的解决靠的绝不是设定写什么就是对的,写什么是不对的来完成,关键在于阅卷教师要有眼光和胸怀。其次,判断审题的对错不仅看考生“写什么”,更重要的还是看他“怎么写”。“写什么”写得对的文章,可能因为“怎么写”没写好而变得很一般。“写什么”比较大众化的作文,也会因考生“怎么写”做得与众不同而成为好作文。从这个角度说,规定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今年高考作文有人问:写“宽”可不可以?他认为这个材料告诉我们,要有一种“宽”的态度,他说网、尺度均表现了一种宽,文中对宽的标准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可以宽的、什么是不可以宽的作了分析。文章里具体写宽的目的、宽的标准时和材料结合了起来,比如说分析“放小鱼抓大鱼”,提出“宽”的标准是可持续发展。这样一听,我就觉得文章写得不错。但是光听到写“宽”,我们就认为是跑题了。以一个去年模拟考的例子做结。有一个区考的是:上海的大街小巷和许多公共场所,除了中文标识外,还有各种外语标识,这体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而在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公共场所除了本国的文字外,很少有其他国家的文字标识,欧洲人认为这是为了保持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纯洁性与独立性的需要,以此材料写篇文章。很多文章肯定这则材料,观点集中在要保护母语的独立性。但有学生认为,我们固然要保持本民族语言的纯洁和独立,然而为了方便外国人,达到开放、多元,在中文下面标注外文,并没有错,由此批评这则材料小题大做,可不可以?往往,一些对材料隐含观点有补充的、或是有反对意见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有思想有水平的。(三)考场作文,四平八稳还是标新立异?迄今为止,仍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把创新看作高考的敌人,或者认为高考作文的创新只限于形式,思想见解的独特新颖不属于高考。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只需查阅部分高考一类卷作文便可找到答案。仅以今年高考作文为例,有思考与众不同的《我们自私的智慧》、《丹麦人,你的鱼还好吗?》,有采用记叙文体的《当下?长远?》、《稚嫩和成年》,有全文以文言文写作的《言时事》等等,它们无一例外地获得一类卷。问题是,也确有考生因为观点的创新导致得分低于自己的预期,所以,有必要探究一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笔者曾阅读了相当一批此类高考作文,结论是:得低分而与众不同的作文(姑且称之为“创新作文”)有共同特点,那就是读者难以理解其新鲜说法从何而来,和题目有何联系。具体而言,此类作文可分成三种,一种观点与题目有联系,审题没错,但论述或单薄或片面或武断;另一种审题也不错,但思维跳跃,逻辑混乱,全文找不出论证和论点的关系,仿佛在写另一篇作文;还有一种则是审题错误。这样的作文让人如何肯定和鼓励你的“创新”?套用两句歌词:“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要我“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不太可能。考场作文有别于平时作文的,就是阅卷者不可能和你见面,因此你也无从解释说明别人不懂之处。何况,当平时作文到了需要你说明解释才能让人恍然大悟,也已经游离了优秀行列。所以,明明不是创新惹的祸,而是论证不足、认识片面、逻辑混乱或审题错误造的孽,却怪罪于阅卷教师、迁怒于创新本身,显然有失偏颇。高考对创新的鼓励,并非始于近年。而且,根据考生的年龄、阅历和认知水平以及当场限时作文的特点,阅卷教师对如何判定考场作文的创新有切合考生实际的共识。对于高考这种既命题又限时的作文,倘若能够于同样长短的时间内想同场应试考生之未想,写他人之未写,即为创新之举。能够使其他同学读后赞叹“有道理!我当时怎么没想到。”就有独到之处。换言之,假如你总是能在同等的时空条件下比他人多想一点,多行一步,授你以创新之冠,就当之无愧。正如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所言:“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对中学生而言,若能写成这样的体现“大要”的“明理之文”,足可谓创新之佳作了。至于“你之所想”阅卷教师是否先你想到,不会作为评判创新的必要标准。当然,如果你能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想阅卷教师之未想,定能将高分收于囊中!考场作文可以从几方面创新呢?一是立意,二是选材,三是构思,四是文体。首先,选材求新。每年高考阅卷,仅上海的六七万考生作文,就让每一位阅卷教师和几位历史名人相遇数万次。所以,如果可能,尽量不要再让李白、苏轼、李清照、陶渊明、居里夫人、海伦?凯勒忙得不亦乐乎了。即使还不想让他们从你的作文中下岗,也要让他们忙出点新意来。其次,构思求巧,尤其是记叙文,新巧的构思是创新的主要手段。至于文体,理论上讲,无论何种材料作文,甚至大部分命题作文,均可选用散文、随笔、小说等形式,阅卷教师对不同文体的评价有不同标准,文体的出新确实可以给读者以新鲜感,写得好甚至可以成为获得好评的“奇兵”,但是近几年文言文、白话章回小说、寓言、对话体、访谈、分镜头剧本、说明书等“新形式”已经轮番登场,假如你为求新而刻意为之,而所求之新又非你所长,结果也会适得其反。而且,形式总有穷尽之时,当所有新形式都被用尽之后,你还能剩下什么?所以,不妨在立意上多下功夫。它不仅能够帮你求新,还能够将你的思考引向深入。需要强调的是:对命题所提供的材料必须作深入全面的分析、思考,是为“入乎其内”,还应结合自身经验、体会、知识、观念,对材料进行概括、归纳、选择、提升的工作,是为“出乎其外”。即便不是给材料的作文,而是命题作文,审题立意也少不了这几入几出。“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人间词话》)这出入之间,锻炼的是思维能力,提升的是思维品质。你定能由无话可说变为有话可说,由有话可说变为抒自得之见,由抒自得之见进而于文品、见解高人一筹。所以说,对命题材料的三思过程离不开对材料的反复咀嚼,识得“庐山真面目”的基础恰恰是身处其中探幽发微的体悟,然后才有出乎其外鸟瞰群峰的“高致”。你必须考虑,自己所选择的观点和论据是否与众不同?如果个个胸中俱有,你凭什么别具一格?如此,你才能达到南宋词人姜夔所言“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寡言,我易言之,自不俗。”的写作境界。然而,这还不能确保你的创新得到首肯。只有在你的新观点新形式让读者心悦诚服后,才算修成正果。变无话可说为有话可写固然不易,从纷呈的思想中取舍增删布局谋篇来增强说服力却更见难度。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应该是发现和证明的完美组合。证明的能力,往往决定了创新作文的优劣。所以,你还必须考虑,自己的独特思考怎样说服读者?在思考“写什么”时,“怎样写”的构思应该已经相应而生。“怎样写”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行文开头分析材料,交代清楚你如何从中得出“创新观点”的,也就是交代清楚来龙去脉,引领读者随你的思维而去。其次,列一个包括总论点、分论点和主要论据的提纲,使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论点和论据之间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走好第一步,成功的彼岸已近在咫尺,但第二步走得不好,这咫尺之距也会成为天涯之遥。所以,诗外功夫不可不为。具体而言,学习逻辑,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克服这一中学生普遍的软肋,是使创新思维富有说服力的必由之路。倘使短时间内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只有老老实实去写平稳充实的作文。最后要说的是,对于有创新表现的作文,上海的高考阅卷向来会在原有得分的基础上适当加分,目的就是鼓励和保护创新,使中学生作文走出应试的桎梏,以写作素养来应考试之万变。(四)高考阅卷负责人谈高考作文“不限文体”不是写“四不象”作文――兼谈高考作文的文体、文风、文采◆有人以为不限文体就是不讲究文体,于是既不像议论文,又不像说明文,既不是散文,又不是记叙文的“四不象”作文不断出现,还美其名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每年高考作文中也确实有同学用记叙性文体写作,但得到高分的少之又少。是高考不接受这种文体吗?◆所谓文风不正,内容上主要指“假大空”,形式上则是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炫耀,其表现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在前几年高考作文中最为常见的是华而不实。◆作文修改,是改变“空洞、虚假、做作”之风的有效手段。找十个题目各写一遍,不如找三四个有代表性的题目,去逐一进行反复修改来得有用。除了诗歌,高考作文可以选用各种文体写作,其目的是让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长于描述,用记叙文;长于说理,用议论文;长于介绍,写说明文;长于抒情,散文随笔;另辟蹊径,则寓言、剧本、访谈、新闻任你挥洒。高考、中考时,经常在作文要求中写明“文体不限”,不料,有人以为不限文体就是不讲究文体,于是既不像议论文,又不像说明文,既不是散文,又不是记叙文的“四不象”作文不断出现,还美其名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为何高考中记叙性文体得高分的少?对高中生而言,学好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充分了解和熟练运用“规矩”是走向自由挥洒的必由之路。当然,笔者并不认为文体变异都是不谙文体知识,不会运用各种文体写作。许多优秀作文都飞翔着善变的精灵。只是,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一味求变,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变”的前提是对传统文体的谙熟,灵活中藏着规律,感性中透着理性。这里有必要特别提一下记叙文。实际上,文体分类中并无记叙文一说。它只是中学语文的教学文体,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记叙性文体的基本写法,能够恰当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写人记事抒情言志。每年高考作文中也确实有同学用记叙性文体写作,但得到高分的少之又少。是高考不接受这种文体吗?2004年开始,阅卷组根据命题组提供的“作文评分标准”,制定了“评分细则”,不仅对议论性文体各类卷细分了上中下等,还对记叙文等主要文体作出了不同于议论文的评价标准。如议论文要求“中心突出”,主题比较显豁,而符合一类卷标准的记叙文则要求“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有回味”。还规定了写人记事的作文要“情节生动,描写生动形象”。但大多数考场记叙文或主题过于显豁,点题之句往往画蛇添足;或情节单一,不合情理;或缺乏描写(尤其是细节、动作描写),似清汤寡水,淡而无味;另有一些则云遮雾罩,中心组十几个老师看十几遍都不明就里,含蓄过头成了晦涩难懂。所以,选用文体必扬己所长,才能使你的倚天剑屠龙刀所向披靡,不然,你就是有无数根银针,也成不了东方不败。如何练就?有一法可资借鉴:文体沟通,一题多用。亦即以同一题目写不同文体的作文。如以“枯叶蝴蝶”为题,写记叙文和写议论文表现方式大相径庭;写说明文则目的各异。因为是一题多写,对命题所指事物及其内含了解得比较深刻全面,从而又丰富了各种文体的写作材料。不仅如此,因为了解得深刻全面,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增强了。华丽文采没有错,错在内容空洞矫揉造作文风问题,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所谓文风不正,内容上主要指“假大空”,形式上则是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炫耀,其表现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在前几年高考作文中最为常见的是华而不实。这种以文害意的文风和人们对文采的理解有关。其实,文采不只是语言华丽,朴素也是一种耐人咀嚼的文采,甚至更胜于华丽。多年来,高考作文一直强调要有文采,但是一提到文采,有人就把它等同于语言华丽。于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华丽的文风盛行,全国各地的高考一类卷多为铺陈排比名句迭出的“美文”。而后学者以为单凭语言华美即可获得高分。殊不知决定这华丽文采得到高分的,是背后流淌的真情实感。有之,则为华而实,缺之,则为华而不实,两者有着天壤之别!所以,正确的文风,应该是“实在、优美、新颖”,错误的文风则是“空洞、虚假、造作”。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高考评价一定会坚持鼓励各种文风并存,包括华丽的文采。文采华丽并没有错,错在内容空洞虚假所致的矫揉造作。所谓“文章”,有“文”才成章,正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说的那样,如果去掉有文采的兽毛,那末虎豹的皮革就和犬羊的皮革一样了。意思是语言表达毕竟有高下之分。但前提很明确,你必须是虎豹。所以,追求语言之美,先在准确、贴切、规范上下功夫,更不应丢了内容的匹配。在此基础上的典雅优美,才相得益彰。别颠倒了先后顺序,也别以为只有华美才会有“文”,否则,你只是头披着虎豹之皮的绵羊。作文的“常青树”更在于内容的丰富独特。如果丢弃了文章内容而专力锤炼语言等技巧,无异于舍本逐末。除了文章学家外,人们读一篇作品,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的往往不是技巧,长埋心底的回忆主要也不在于此。他们更关注的是内容,只有当内容打动了他,再度阅读时或许才会留意形式技巧的精妙。语言技巧和内容的关系,犹如服饰打扮和长相气质的关系。最佳状态是精美的服饰烘托出主人的相貌气质。当服饰的精美导致观者的眼光离开穿衣人,那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假如在高妙的技巧和精彩的内容之间必须放弃一样的话,该放弃的应该是技巧。奉劝同学们莫轻看朴素平淡。须知平中常能见奇,淡中常有亮色。它可能是“绚烂之极”,它可能有“至味”寄其中。所以,不仅不能轻看,而且应该追求。因为,这是通往“大巧若拙”至高境界的必由之路。要以咬文嚼字的态度去修改文章可见,高考作文评价要求的不是风格统一,而是文质彬彬,内容形式水乳交融。要达到这一境界,最重要的是对文与质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最先要做的是咬文嚼字。具体而言,要在修改上多下功夫。笔者曾以高三学生为对象做了一项实验。布置学生当场作文,打分后不作评讲、不写评语即予发还。两周后以同样题目考试,结果该班学生并未因事先做过此题而有明显进步,和其他事先未做过该题的班级相比,成绩依然是各归其类。这说明:就限时作文而言,如果没有写作后的评讲修改,重写旧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能得到提升。这就像语文阅读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下课后不加理解消化,练习后不作总结订正,今后遇到同类问题,仍可能重复犯错。作文修改,正是由“写过”迈向“会写”的必由之路,是改变“空洞、虚假、做作”之风的有效手段。修改,是总结,是发现,是提高,更是走向成熟、避免重蹈覆辙的良药。从这个意义上讲,找十个题目各写一遍,不如找三四个有代表性的题目,去逐一进行反复修改的工作来得有用。前者虽每篇费时不多,结果却事倍功半;后者虽每篇费力较多,结果定能事半功倍。不同题目的作文各写一遍,增加的是量的积累,同样的题目修改三四遍却很可能产生质的变化。因为,修改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语言、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多次经历反复修改的过程,你的眼界就会拓宽,品位就会提升,思想就会成熟。作文水平,在这一“实践、修改”的循环中,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从而不再跌落到过去的水平。反之,则可能小起大落,如离群孤雁,迷失方向。修改到什么程度为止?尽己所能地趋向立意独特、表意畅达、结构圆合、词句精确。也就是,要以咬文嚼字的态度去修改文章。有人甚至认为相近的词语并无差别,拘泥于词语是玩弄文字游戏。但我知道,一个人对表达内容的重视程度从词句运用、先说后说上一看便知。态度越郑重,表达越字斟句酌,态度越随便,表达越漫不经心。但是,迄今为止,中学作文教学依然较为普遍地存在临时出题、简单评改的无序状况。有人竟提出“把教师从批改作文中解放出来”的口号,不知这种做法的长远效果如何,以最基本的学习规律判断,它无疑背道而驰。减轻语文教师的负担十分必要,可为此减去了语文学习的有效手段,语文课失宠于广大学生便是咎由自取了。(作者为华东师大语文教研中心副主任,长期担任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负责人兼作文组大组长)高考阅卷负责人谈高考作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读◆议论文里,两类作文能够获得一类卷:中规中矩思想深刻的;与众不同的创新作文。◆记叙性文体要达到一类卷,则要求“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有回味,结构严谨,情节丰富生动,描写生动形象,语言畅达,有文采”;能够在文中形象地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倘若命题形式是材料作文,应该以叙述描写或水到渠成的抒情来暗示主题,专门用一段文字交代文章和材料的关系反而会不伦不类,影响得分。◆针对前几年高考阅卷和平时学校作文评判过于严苛,教师基本不给一类卷,严格控制二类卷的现象,阅卷组反复强调,二类卷并非好作文,而是在各方面比较合格的过关作文。高考作文评价原则:“开放包容灵活多元”八字方针所谓“开放”指:在审题正确的前提下,阅卷组对立意事先不作规定,完全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只要不踩思想的“红线”,都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这里的“红线”指的是与社会道德、法律相违背的观念。比如,在以“假”为题的作文中,一位学生辩称仿造名牌和盗版的行为“给大众带来了实惠,因而也有存在的价值,不应一棍子打死”。这种观点显然丧失了最基本的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所谓“包容”指:阅卷教师不能以考生作文的观点、喜好是否与自己相悖来决定分数的高低,只要他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给与相应的分数;比如2005年上海卷作文,考生对流行文化加以肯定,例举了周杰伦等流行歌手,分析了他们存在的价值,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不能因为阅卷教师与之观点相悖、好恶相异而给予低分。其次,阅卷教师也不能因为考生作文中流露出一些不够积极的思想(如内心的种种苦闷迷茫等)而一概予以否定。往往,这些思想更为真实,有时甚至更为成熟。所谓“灵活多元”指的是:高考作文文体不限,对各种文体的评价标准也要多元化,鼓励考生根据自身所长灵活运用不同文体和不同风格的语言。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对学生作文的包容还有两条重要指标。第一,除经查证全文抄袭外,不给零分。除非审题错误或尚未成文的,不轻易判为不及格。第二,不要以成熟的创作作品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考场作文。考场作文,考生一般的写作时间只有45分钟左右,对这种“急就章”的评价不能太严苛;作文只是中学生学习写作的习作,一类卷乃至满分作文都应该允许有不足甚至缺陷。我们认为,这样的标准有利于鼓励学生放手写作,放飞思想,保持并提升写作兴趣。在实际操作中,阅卷组一般会根据当年作文题目,确定评价思路,制定相应的评分细则,包括对不同文体的不同评价要求。这样做,是为了使评价标准更便于操作,使阅卷老师评阅时能将尺度把握得更加准确,同时也更好地执行“开放、灵活、多元、包容”的评价原则,尽可能让考生在限制中取得最大的自由。高考作文评价关键词:议论性文体讲求“思想性、独特性和说服力”,记叙性文体则是“形象性、独特性和感染力”上海高考作文这几年的评价思路可以归结为几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抒真情、写实感,二是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通过独立思考写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三是鼓励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四是鼓励百花齐放,各种文体、各类文风兼容,并在此前提下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一般而言,考生使用最多的文体是议论性文体,其次为记叙性文体。这两类文体的评价标准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评分细则”分别制定了切实的标准。议论性文体评价的关键内容是“思想性、独特性和说服力”,记叙性文体则是“形象性、独特性和感染力”。先谈议论文。总的来说,两类作文能够获得一类卷。一是思想深刻、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作文。二是在上述三点标准中某一点有所欠缺但观点或思考角度独特,或语言成熟老练特点鲜明的。思想深度,并非高不可攀。阅卷评价时并不一定要求你的思想深刻到别人难以企及,主要看你论述是否有层次,层次是否能推进,推进是否有逻辑。或者你的思想是否在当年高考作文中与众不同耐人寻味,因为独特的思考往往本身就是深刻的体现。换言之,两类作文能够获得一类卷:中规中矩思想深刻的;与众不同的创新作文。当然,后一类作文在语言和结构方面也要比较优秀。二类卷作文标准的确定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所以,上海高考作文阅卷在中心组选样卷时一改以往惯常的先选三类卷的做法,首先选定二类卷。这样做,便于一类卷脱颖而出,也使三类卷与之有了明显的区分。针对前几年高考阅卷和平时学校作文评判过于严苛,教师基本不给一类卷,严格控制二类卷的现象,阅卷组反复强调,二类卷并非好作文,而是在各方面比较合格的过关作文,所以,上海卷对二类卷制定的评分细则为:“二类上(59-62):有灵气、有新意,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不足的。二类中(55-58):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1、有独特的思考,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缺陷的。2、新意不够,但平稳充实的。”这一细则告诉我们,两类作文能够获得二类,一是有灵气有新意但立意、结构或语言等某一方面有明显缺陷的作文,二是思想平淡而内容充实,在语言、结构等方面有不足但无明显缺陷的作文。这样做的目的,绝非降低评价标准,相反,它更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客观现实,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于学生,不再会有“怎么努力都只能得个三类上的”苦恼,学习有了上升的目标,努力有了上升的回报。可喜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二类卷不是好作文”的理念已经比较深入人心,“作文不是创作,教师在教学上大有可为”已经落实在教师的行动中,在保护有才华的学生写作个性的同时,让不会写作文的学生作文从“无格”到“入格”,从思路不清逻辑混乱到平淡充实,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结果是,这几年二类卷作文的比例在高考中明显上升,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了一定提高。三类卷则是既无新意,又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或语言表达方面有明显缺陷的作文了。至于四类卷,或审题错误,或内容十分单薄,或中心不明,结构不完整,语言不通顺,简言之,就是不及格的作文。五类卷基本属于离题且文理不通的作文,在以往考场作文中十分鲜见。再谈记叙性文体。这类作文的一类卷和议论性文体评价最为明显的不同有三点。第一,议论文要求主题鲜明,记叙文则要求“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有回味,结构严谨,情节丰富生动,描写生动形象,语言畅达,有文采。”显然,主题鲜明的记叙文未必能够得到高分。第二,议论文要求既提出问题,还要分析问题甚至解决问题,而记叙文则不同,能够在文中形象地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也能成为上乘之作。第三,倘若命题形式是材料作文,则写议论文需要交代观点与材料的联系,而记叙文则不明确必交代,而是应该以叙述描写或水到渠成的抒情来暗示主题即可,专门用一段文字交代文章和材料的关系反而会不伦不类,影响得分。其余各类卷则针对记叙性文体的特点,对语言的生动形象,情节的巧妙,描写的细致鲜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作者为华东师大语文教研中心副主任,长期担任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负责人兼作文组大组长)如何在高考作文中体现你的思辨力■大部分高考作文,取向正确,立意不偏,但深刻性和思辨性,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不能把不同材料之间的差异区分出来,只会用一两个笼统的概念和机械的思维方式来套用所有的材料,产生了严重的脱节■高考作文大多不限文体,但认为记叙即肤浅、议论是深刻的人,比比皆是,以至于选择写议论文就是不二路径了。殊不知,形象思维也能达到深刻性,而利用抽象思维却呈现出空洞浅薄的文章不在少数最近看了201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的部分优秀作文,产生了一些感触,不知能否对即将参加2011年高考的学生提供一点启发。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命题方式虽然延续了前一年的材料作文,但材料类型有了变化,就是将主题相似的一中一外、一古一今两则材料组合为一体。正是材料的同中有异,异中趋同,据此的作文立意,或取同,或取异,或参差对比,或互为观照,考生在尊重材料所提供的核心思想的同时,也有了多种取向的可能,并在一定范围内超越了材料作文对写作思路的制约性。从材料的相似性入手,首先,其蕴含的道理,是要人们不能只顾眼前小利、忽视长远的利益,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放远眼光,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获得更大的收获。有考生引用毛泽东的诗句《风物长宜放眼量》来命题立意,可说是较能领会材料的整体精髓的。如果再深入一步思考,从抓大放小中抽象出一个度的原则,那么,确如有些论者所说的,可以把作文主旨确立为“对大自然的开发和索取,必须有一个‘度’,应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能否把握这个‘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层成熟的标志。”从材料的相异性出发,同样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西方人讲究的是量化的规则,是可以甚至是必须用尺子来把对象的大小界定加以精确化,从而便于依靠法律来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但是东方人,则是用笼统的、相对的词语来描述网眼之大小,要求人们在生活中灵活掌握,更多的是借助于人自身的感悟和自觉的道德来行动。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孟子原话的完整意思,是劝诫君王要遵循自然规律“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本身就是倾向于论道的,与材料中描述丹麦人之倾向于操作,也是有区别的。说这里有相异,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特性的差异,不一定非要比较出高低来。不过也有考生据此加以发挥,提出了《咱差鱼,更差尺》的呼吁,这是在比较中,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同样值得肯定。从考生作文的总体情况看,取相似性入笔,把主题聚焦在中西方的共同智慧上,主张摒弃浮躁心态,把经济的、文化的长远发展作为其基本立意,仍占了多数。因为两则材料的趋同性主题,两点相交的审题指向,已经让考生感到提供的材料在理解上没有太大的障碍。但同样是反对急功近利,因个人胸襟、视野的不同,所营造的文章境界也自有差异。比如,有考生举古人拒收贿赂为例,说明他的廉洁是“让自己长远地为仕”,虽然这样说并没有错,也符合材料的大意,但这样的例证,似乎有滑落到“吃小亏占大便宜”的庸人哲学的嫌疑,幸好这样的例证只是一笔带过,不占文章的主导,但其可能隐含的一种庸人习气,总不是我们所应倡导的价值取向。相反,那种把长远落实到群体、着眼于后代的文章立意,才会让人读来为之动容,心头不禁一震,如同《请为后代去“量”》这样的标题昭示给我们的。因为,同样是把小鱼放回去的举动,毕竟有着为个人还是为群体、为自己还是为别人的动机差异。功利的价值观,不论这功利是切近还是长远,都是在人与鱼的相对关系中凸显的。但是当人与鱼的显而易见的功利关系被暂时抹去,当考生把小鱼作为人、作为学术甚至作为梦想的隐喻而期待充分发展时,原本相对于鱼的人,就成了社会的代名词。呼唤学术大师的《放宽网眼,让学术长大》是这样,写白先勇执着于昆曲艺术的《有一份美丽需要等待》是这样,写十年磨一剑的《卡梅隆的智慧》也是这样。当然,更多的是如《给成长一把宽松的尺》这样的源自考生切身感受的文章。近年来,高考作文相当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2008年命题作文《他们》中隐含的“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张力,以及2009年有关板桥体的材料作文中,对传承与创新、局部与整体以及正与奇的辩证式理解,无不渗透着一种思辨的力量。同样,从人们对待自然界鱼鳖抓大放小的一种看似简单的操作行为中,也蕴含着“眼前小利”与“长远利益”、“人类发展”与“生态平衡”等辩证关系。而大家耳熟能详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等问题,也是材料本身的应有之义。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许多考生的思维方式尚不能摆脱机械的桎梏,尚不能展开一种辩证思维,来充分挖掘材料的深度。之所以机械,是因为他们往往被动接受材料表面提供的思想与观点,而不能主动用人的智慧之光,来照亮材料中隐晦的、乃至矛盾的地方。他们是用抛弃矛盾而不是扬弃矛盾的方式,来展开自己的观点。这样,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是取向正确,立意不偏,但文章的深刻性和思辨性,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相反,也有一些考生能独辟蹊径,借助于一种思辨的力量,写出不同凡响的文章来,例如《丹麦人,你的鱼还好吗?》一篇,对丹麦人的看似很环保的行为,用进化论的理论原则来予以颠覆,认为这会导致物种退化。因为抓大放小很可能是保护了发育不良的幼小鱼类,其结果使大鱼越来越稀少,甚至导致物种灭绝。虽然这样的理论是否普遍适用于自然界,尚是疑问,但是,学生能质疑材料观点的合理性,其表现出的思辨的理论勇气,值得嘉许。但是,正是不可或缺的思辨性,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这种质疑,是否在不自觉中,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一种遥相呼应,其结果,只是肯定了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思维是机械还是辩证既体现在学生的文章立意上,也体现在对文体的认识和选择上。高考作文大多对文体不作限定,其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构思时,能从文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在机械的思维和不甚恰当的观念引导下,认为记叙即肤浅、议论是深刻的人,比比皆是,以至于学生如要追求思辨性、深刻性,选择写议论文就是不二路径了。其实,认为只有议论才能为深刻或者思辨提供可能,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殊不知,形象思维也能达到深刻性,而利用抽象思维却呈现出空洞浅薄的文章,不在少数。不然的话,也不会如托尔斯泰那样,从《一个地主的早晨》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其对人性和社会的认识深度,其借助于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深刻性博得了“心灵辩证法”的美誉。同样,对于鲁迅,谁又能说,其小说的思想性不如议论文深刻呢?其实,形象感与思想性较好的统一,在这次部分考生的文章题目中也能略窥一二,如《风物长宜放眼量》,如《莫放修芦碍月生》。可惜的是,囿于一种机械的思维方式,使得高考作文解除文体的限制,并没有能让考生放开手脚来自由发挥,从议论文角度处理这一材料的,依然占了绝大多数。相比之下,那些能在文章中融入较多记叙元素而又处理得当的个别篇章,反倒是脱颖而出,获得了好评,比如,一篇题为《当下?长远?》的作文,截取了生活中四个画面,在前后对照中凸显主题,显得别具一格。思维方式从机械走向辩证,不但体现在能正确理解主旨深刻与文体运用的复杂关系上,也体现在遣词造句上,体现在对词语、对概念内涵的深刻辨析中。比如《蓄机待发》一篇,引用巴菲特的话,来辨析“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既获得了文章一定的思辨容量,也展露了借助材料来思考现实的思想触角。但最为精彩的还是《留一隅呼吸》,起笔就有引人注目的力量:“听起来似乎是一个童话,丹麦人居然会用尺去丈量鱼的大小;听起来像是一个谎话,不用细密的渔网捕鱼会换来更多的鱼,听起来倒是一个笑话,留一隅呼吸。”其抛出“童话”、“谎话”和“笑话”这一个个词语时,词语差异之间的张力,言语表面的感觉(所谓“听起来”)与实质之间的不对称,这张力和不对称背后,流动的是一种睿智的目光和敏锐的思考力。上举的种种范文,对于学生如何写好材料作文,特别是如何展开一种辩证思维,提供了值得学习和揣摩的方法。与此同时,另有一些有着较多欠缺所暴露出的普遍性问题也值得引起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警惕。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无论命题者提供的还是考生自己增补的,都无法把握具体材料本身的特点,不能把不同材料之间的差异区分出来,在作文中,只会用一两个笼统的概念和机械的思维方式来套用所有的材料,结果使观点与论证,产生了严重的脱节。对于在读的中学生来说,如何在看到别人作文的缺陷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在训练中加以弥补,这同样重要。【相关链接】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闯兀惚畈豢墒な骋病!币馑际牵灰孟该艿挠嫱诔靥晾锊独绦∮悖庋呕嵊懈嗟挠恪一、扩展语句训练的好处1.扩展语句的训练有利于中心立意的的训练扩展语句是抓住话题(某一词语)进行立意的过程。因为由话题(某一词语)而扩展出来的具有哲理性的语句便可作为话题的中心句。如以“自信”为重点扩写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学生马上写出“自信让你远离失败,所以人不能没有自信”,这个句子便可成为“自信”话题的立意。2.扩展语句的训练有利于小分论点的训练因为若是同一话题的排比句,就可以构成同一话题的三个层面,也就是可以训练作文的三个分论点,如此一来,扩展语句就可以训练学生快速成文的基本框架。如:扩写句子“自信的人会走出困境,重头再来,拥抱曙光。”要求以“自信”为重点,扩写两个句子,含有一定的哲理。学生很快扩写出“自信的人会告别自卑,摆脱烦恼,终迎胜果;自信的人会敢于质疑,坚持己见,摘取辉煌。”然后笔者再要求学生分别列举可以证明每个句子的事例。他们列出的事例有林德曼、项羽、司马迁、杜丽、小泽征尔等。学生马上明白这个排比句就是“自信”话题的分论点,事例就是论据。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很快就掌握拟小分论点的方法了。有了分论点,文章的思路与谋篇布局基本成型,快速成文也不是难题了。3.扩展语句的训练有利于文章首尾框架与文采的训练只要是在原有文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增容、扩展,并基本不与原来的内容相抵触,就可以叫做扩展语句。一个词可以扩写一句话,一个句子可以扩写一个语段,一个语段可以扩写一篇文章。所以,笔者就运用扩展语句训练作文的开头结尾。如:扩写句子“没有落日般的瑰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可以有水晶般的清纯与透明。”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重点体现“自信”,扩展三个以上的句子。学生很快扩写出“没有落日般的瑰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可以有水晶般的清纯与透明。没有大山般的巍峨,没有湖水般的轻柔,但可以有岩石般的坚毅与稳重。没有大海般的浩瀚,没有瀑布般的飞泻,但可以有泥土般的朴素与随和。”并且他们也懂得扩写出来的这些句子可以作为“自信”话题的开头或结尾。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对开头和结尾段的文采与框架的写作很快就轻车熟路了。扩展语句就是先由一个中心词即话题,扩写成具有一定道理的一句话,这相当于作文的中心观点。然后以这句话为中心,扩写成一个排比段,这相当于作文的分论点。再将排比段的每一句话作为中心句,配以举例的方法,将其扩展成一个二百字左右的段落,这相当于作文的分点论述。最后根据中心词运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特点,另扩开头、结尾段。至此由话题而产生的文章便落成。所以,扩展语句训练是快速成文的一条捷径。二、案例分析以“希望”为重点扩写成文第一步,由词扩成一个简单的观点性语句,这就构成了作文中中心论点。如:希望(话题)不要放弃希望(中心观点)。第二步,由简单的观点性语句扩成一个具有哲理性的语句,如:不要放弃希望不要放弃希望,希望能使你在最低谷时敢于正视现实。第三步,对这个具有哲理性的语句扩展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如:不要放弃希望,希望能使你在灾难降临时勇于演绎奇迹;不要放弃希望,希望能使你在任何时地乐于绽放精彩。第二、第三步的扩展与仿句就构成了作文中分论点的框架。第四步,运用事例分别对分论点进行扩展,这就构成了作文中的分点论述。扩展分论点一:不要放弃希望,希望能让你在最低谷时敢于正视现实。“一帆风顺“往往只出现在祝愿中,人的一生总免不了起起落落。所以,人生低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失去希望,失去与之斗争的勇气。勾践虽国败,成为夫差前马,过着“踩背”、“尝便”的日子,却依然不放弃复国的希望,卧薪尝胆,十年雪耻,终能登上“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希望之路。司马迁虽遭宫刑,过着世人难以承受的屈辱日子,却依然苟活,只为心中的梦还没有落幕,终能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篇。项羽虽霸王,可四面楚歌后,便失去了“卷土重来”的希望,只剩下自刎乌江这条绝望之路了。扩展分论点二:不要放弃希望,希望能让你在灾难降临时勇于演绎奇迹。人生总在平凡处孕育不平凡,总在绝处演绎奇迹,所以灾难性的绝处有时是一种财富,一种磨炼的财富。应当坚信:只要不放弃希望,心即使在冰冻三尺之下也不会凉的。8级地震瞬间夺去了许多鲜活的生命;但是,在这灭顶之灾降临之时又有多少坚强的生命怀揣一丝希望,创造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170多个小时的等待长吗?对于一个健康的生命而言也许不算长。但对于一个受伤严重且面临水粮均无的生命而言,够漫长的了。然而,希望让映秀湾水电发电总厂发电部的副主任马元江在被废墟掩埋了179个小时后终能迎来获救的奇迹扩展分论点三:不要放弃希望,希望能使你在任何时地乐于绽放精彩。猪之所以为猪,人之所以为人,差别之一就在于人乐于追逐希望、绽放精彩。猪辈们之所以天生任人宰杀,与它吃了睡睡了吃的毫无希望之念、追求之举不无关系。希望使人增添前进的动力,乐于展望未来,乐于追求美好的生活。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它能使你演绎精彩。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凭的就是一丝的希望。只因回汉的希望还在,即使十九年身处“公羊生子方可回国”的无望之境,苏武依能手握节杖,遥望南方的天空,绽放归汉的精彩;只因渗透不放弃希望的涵义,即使双腿瘫痪,一生只能在轮椅上度日,史铁生依然“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绽放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精彩;只因音乐的希望还在,即使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贝多芬依然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的壮语,绽放不朽乐章《英雄》的精彩第五步,扣住话题再次仿写排比段与扩展语段,便可构成作文的首尾段。开头:不放弃希望,顶住巨石的重压,小草终能在石缝间享受阳光的香味、雨露的甘甜。不放弃希望,忍住涅的苦痛,蝴蝶终能在破茧中迎来生命的重续、起舞的快乐;不放弃希望,顶住999次失败的沮丧,爱迪生终能在第一千次迎来电灯的辉煌。所以,人只要活着,就不要放弃希望。结尾:人生偶有失意,在所难免,一向得意容易让人忘形。为失败哀怨,对现实不满也是无用之举,一切当以希望化解之。瑞雪兆丰年,雪愈大,年愈丰。所以,失意时更不要放弃希望,人只要活着就不要放弃希望。经过以上五步便可成章。三、总结经过扩展的训练让农村高中的考生们懂得快速作文的基本框架,让他们能够根据有限的文字信息,扩展、发散自己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写作。让他们枯燥的语言变得丰富,让他们的无话下笔变得如开闸之水――滔滔不绝,让他们变得主题明确、脉络清晰。在诸多快速写作训练类型中,扩展语句训练的确能够在扩展思维、丰富语言、谋篇布局上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
上一篇作品: 下一篇作品: 没有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 关 文 章 ★
本页显示的是本站作文阅读资源:2016届高考作文指导,已被浏览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艺术考察实践报告主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