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的呼唤火线指什么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求各类文章读后感、读书笔记。_百度知道
求各类文章读后感、读书笔记。
不限篇数、每篇大约300字左右、该文章出自何处最好是《读者》,越多越好。 谢谢谢谢谢谢..、《青年文摘》一类杂志上的文章的读后感、读书笔记。 请注明该读后感是哪篇文章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读者》读后感四则
就在一瞬间(一)
看读者,是一种习惯。每次翻阅,细读,总会有无数个灵光一现的瞬间。于是,对于亲情,对于人生,对于生活,还有,对于爱情,在那一个个一瞬间,都会有种种新的理解。
记是有那么一篇文章《母亲不是圣人》,讲得是母亲的一个女儿总因为母亲的信心而耿耿于怀,直至有一天,她忽然明白:真正能完美唯有那些圣人。而母亲,不是圣人,虽然她爱每一个孩子,但难免有些顾此失彼。想到这,她内心里完全释然了。
于是,在每一次与母亲有些小矛盾之后,我马上能告诉自己:母亲不是圣人,我们不能总希望她能做到与自己所期望的完全一样。况且自己又何尝又做到完全如她的期望呢?于是,我也释然了,又乐悠悠地挽着母亲的手四处逛街。
推而广之,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
今天是明天的希望-读《给今天起一个好名字》
《读者》8月上
清晨,打开窗,迎着喧闹都市的第一缕阳光,对天空说早安!
寂静的街道,随着朝阳的慢慢升起逐渐热闹了起来。公园里,有三五成群的打太极的老人,他们步伐矫健,神采奕奕,动作舒缓而略有柔中带刚。练累了,就在凉亭稍做休息,互聊太极的柔度,以及手脚的配合。你可以每天在这里看到老人们打太极。因为,在他们心中都知道“最美不过夕阳红”,他们要锻炼出好身体,练出自己的夕阳之美。学校里,你可以清晰的听见琅琅的读书声,学生们一个个聚精会神的跟着老师晨读,“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他们承载着自己心中的梦想,为之努力着,奋斗着。虽然路途的曲折偶遇失败,但是他们能很快的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因为是今天,因为是今天的希...
刘心武的《长吻蜂》,其中有段话颇有同感:“生命单纯,然而美丽。活着真好,尤其是能与自己以外的一切美好的东西相亲相爱,融为一体!生命能沉浸在自己喜欢、利己也利他的境界里,朴实洒脱,也就是幸运,也就是幸福。”别人为我为何教书,我不敢说我喜欢但我真真切切感觉到上班我喜欢,没什么充分的理由,更不是因为矫情才这么说,就是喜欢。每天早上起床尽管也想睡懒觉,可爬起来去上班一点都没感觉到负担。或许更喜欢的同事间的那种氛围吧,还有就是喜欢上课时的感觉,尽管有时感觉到嗓子冒烟。看到一个个小孩子感觉好可爱,特别喜欢的是低年级孩子,不是我教的,见到却仍大声喊我“钱老师好!”最爱看每天早上出操时,张颖那甜甜的,毫无学生跟老师之间那种距离感的笑容,真好!
还有一篇让我感动流泪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读书笔记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 >毕淑敏的文章毕淑敏的文章篇一:《毕淑敏散文》
毕淑敏的文章篇二:《浅谈毕淑敏及其散文》
浅谈毕淑敏及其散文(网络)
提起女性散文,难免让人想到缠缠绵绵、花前月下、多愁善感。难以想象一个女性以智者般的睿智敏感、长者般的深沉稳重、普通人般的平实简单来直接面对读者。毕淑敏就是给我一种这样感觉的女性。刚开始认识她的时候,仅仅是因为她的名字很好听,便不由自主地找出她的作品来看看。这一看,谁知却看出了对她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喜欢散文,然而毕淑敏却改变了以往散文的一惯的风格。因为她是以小说盛誉文坛的,难免可以在她的散文中嗅出一点点小说的味道。这也许对她的散文有些偏颇,但是我仍然可以从其中找出一种祥和的情感。不是心灵上的震撼,只是心头一点小小颤动的那种共鸣,却胜于强烈的震撼感。
出生背景:
古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在毕淑敏的身上早已经土崩瓦解。她是一个有德又有才的女子。她像一朵清水出芙蓉的荷花,给人淡淡的清香,不仅有自己坚持的原则,而且更有让人尊敬的气质。她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因为有了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就注定了她的文学创作和她的当兵生涯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她在《为了雪山的庄严和父母的希望》中,很详细的描述在高原军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是一个新的视角,以一个平静的心态审视高尚的军队生活,给散文注入一坛新的活水。
对于她的散文:
简洁从不拖沓,没有或喜或悲的激烈情感。很多时候,你读她的散文,不像在读书而更似在生活。她会以一种朋友或是长辈的身份,用很细微的生活小事,通过平实简朴的语言告诉你富有哲理的感悟,抒发对平凡生活不平凡的深切体会。比如说她的《电脑时代的灰色诱惑》就是以叙事的平常口吻,叙述“我”在电脑上玩游戏的经过。表面上看似是叙述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其实细细体味,才发觉,其中包含了电脑游戏带来的负面影响,足以敲起大家内心对电脑的警钟。《呵护心灵》、《你永不要说》、《带白蘑菇回家》等作品,更是没有华丽的外表装饰,只有简单平实的感情。
然而在表达感情上,别看她是用简单平实的语言,却善于挑起你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感情,让你不得不去面对真实一面的自我。比如《素面朝天》中提醒女人“不拥有美丽,也要拥有自信”,更使爱美的女子们从内心发出共鸣,深深诚服。比如说她的《孝心无价》以一个晚辈的角度,平和地提醒大家:“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父母是这辈子陪伴我们最长久的人,这辈子永远支持我们的人,这辈子为我们付出最多却从不奢求回报的人。看了毕淑敏的这文章,难道你还能对身边平凡的父母无动于衷?难道你还能不对自己崇高的父母心怀感激?
在修辞手法上她也善于运用显而易懂的比喻。《婚姻鞋》把婚姻比作穿鞋子,《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当中把孩子比喻一只顽皮的小兽,《友情
——这棵树上有个果子叫信任》中把信任形象的比喻成友情树上的果子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富有质感的艺术形象。
总的来说她散文给人一种轻松、愉悦而且深刻的感受。用两个字来说是:祥和。
我的感受:
毕淑敏经历过很多事情,曲曲折折。在她的散文里时时可以体会到一种坚忍的毅力,不管是对人对生活还是对现实。我很佩服毕淑敏,她能够给自己足够的勇气去高原部队当兵11年,坦然面对了无数艰苦的生活条件。这种坚韧的性格甚至连某些男性都无法媲美的。她的人生经历、再加医德文才兼备就怎么能不让人五体投地、心悦诚服?而且,翻阅她的散文集,有喝下午茶一般的享受和轻松悠闲,并能感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可贵的东西,任何微小的事物都有其闪光的一面。因此要热爱你的生活、热爱你的朋友、热爱你周围的一切以及热爱你自己。不正像一个智者随时提醒你生活的方向么?
最后,用王猛给毕淑敏的书所作的序言上的一句话来总结:“淑敏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即使做了文章,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毕淑敏的文章篇三:《读毕淑敏的文章》
读毕淑敏的文章
毕淑敏是我最敬佩的作家之一,读她的文章是一种超级的享受。 读毕淑敏写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读完以后心里被她的文字淋漓尽致的感染和震撼。毕淑敏用冷静有哲理和饱含爱的语言,以对孩子谈话的立场,真实地剖析了自己在“打孩子”时的痛苦心理,叙说着一个母亲对孩子深挚而又明理的厚爱。文中写道:“而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立开的那一天……” “每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 , “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 “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这些语言文字深情而饱满,在冷静的思考后,娓娓道来,就像母亲打了孩子后,又抚着孩子的痛处悲声啜泣一样,使我读后心里为之震颤。
读毕淑敏写的《回去问妈妈》,文中写道:“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我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给众人一个机会,让他全面搜集关于一个人一个时代的故事……” 文中讲述了她无意间听到母亲说的一次经历,猛然发觉要珍惜现在,块与母亲多交流你不知道的点滴感动。 “母亲”,那是多么美好的称呼,它是爱的凝聚,更是鼓励我前进的力量。
读毕淑敏写的《狂野与城市》,文中写道:“…… 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狂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溢光流
彩的文明。狂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地接受着。但狂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毕淑敏写出了舒缓宁静的狂野与激烈喧嚣不己的城市的差别,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这篇文章毕淑敏是文章真情与真知于一体,细腻与大气与一体,集平凡与深刻于一体,集耀彩与华章于一体。
读毕淑敏 写的《提醒幸福》,文中写道:“……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人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灵魂的快意同感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它会像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简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过去很远,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毕淑敏在《婚姻鞋》写道:“……脚比鞋重要,这是一条真理,许多多的人却常常忘记……” 。 “当鞋确实伤了脚,我们不妨赤脚赶路……”
读毕淑敏的文章,读到的感觉是她的文字神闲气定,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冷静和善意。她的文章颇多,她的散文涵盖了对文化的的思考,对艺术的感觉,对人生体悟等多种类型;她的文章多数反映出她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性认知和理性的思考;她的多数文章反映出她在散文创作上 有着天生的亲和力,她的敏感、细腻、唯美的特质,带给散文自然、优美、直达人心的魅力。因此,王蒙说:“毕淑敏有
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为一体的思维写作方式和行为方式。”
我爱读毕淑敏的文章,毕淑敏的文章很多,但篇篇都是精品,任何一个人进入她的 创作园地,感觉到的是自然,是真善美!
毕淑敏的文章篇四:《特别的喜欢毕淑敏老师的文章》
读毕淑敏文章有感
特别的喜欢毕淑敏老师的文章,前一段时间在地摊上看到一本她的文集,便买了下来,文集中一共收集了她四部小说《鲜花手术》《女心理师》《女工》和《拯救乳房》,每部小说都很值得一读,特别喜欢《鲜花手术》和《拯救乳房》两部小平说,鲜花手术,这部小说的名字都很特别,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这是怎样的一个手术呢?有鲜花,故事发生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是发生在那军营里的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叫黄莺儿,男主人公叫做宇智桐,一段美丽而凄婉的爱情故事,一段让人不知道该怎么评价的人生。黄莺儿是一名军医院的医生,宇智桶是一名英俊勇敢的军官,他们相爱了,爱的轰轰烈烈,他们分隔两地,但他们那苦涩的思恋都是那样的甜蜜。很自然的黄颖儿把自己的身心都完完全全的交给了宇智桐,而且她怀孕了,在那个年代,在那纪律严明的军营里,这关系到这两人的前途,特别是男主人公的前途,黄颖儿自己是医生,为了不影响男主人公的前途,他在自己的寝室里准备了相应的工具,把男主人公叫到自己的寝室,让他来为自己主流产手术,没有任何经验的男主人公万般劝阻,但傲不过黄颖儿的坚持,最终导致黄颖儿大出血,鲜血流满了整个寝室的地板,最终事情暴露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黄颖儿离开了医院,男主人公也离开了军营。多年后小说中的我在异国他乡遇到了黄颖儿,依然美丽。而男主人公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农民.多年后的彼此再想起当年的故事,想想现在的处境,不知道该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是后悔,还是无怨无悔?或许是都不愿再提起?读完了这部小说,看到鲜花两个字,我想到了火红的玫瑰,也想到了那满地的鲜血。鲜花很美,但最终凋谢了,鲜花手术,曾经的故事,是值得还是不值得?是个人的原因,还是那个时代造成的悲哀?鲜花手术,名字很诗意,故事也很凄美。
拯救乳房这部小说读起来就不是让人那么舒服了,是一个心理学博士把一群患了乳腺癌,切除了乳房的女性组织起来,搞的一个心理咨询的过程,这部小说的讲述过程也是一个让我们去解剖自己生命的一个过程,涉及到如何面对人生的不幸,涉及到如何面对死亡,涉及到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读起来很沉重,让你不得不去思考这些问题,让你去看看自己的人生,去了解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最终感叹生命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一个东西。小说中的主人公给我们分享了他们不同的人生故事。花岚和他丈夫间的不信任,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安疆奶奶和她的政委之间故事。小五对她哥哥那么多年执着的,在她看来是爱情的故事。一个男人得了乳腺癌扮作女人的故事,人格分裂了。以及年轻漂亮的周若云的故事,把自己的身体给了自己的男朋友,然后突然冲他的生命中消失,让他男朋友满世界的找她的故事。等等。经过不断的咨询,让他们慢慢的明白,身患乳腺癌,切除了乳房。这种种的不幸发生在自己生上到底是谁的责任?其实这不是别人的责任,也不是自己的责任,所以不用抱怨社会,更不用责怪自己。我们需要的只是勇敢的去面对他,接受人生中的这种不幸,原谅上天,也原谅自己。花岚明白了他对丈夫的不信任,主要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小五对她三哥那么多年执着的爱,她以为她三哥也是爱她的,其实她只是缺乏爱而已,甚至她都不敢去爱自己,她一直只是生活在自己编织的一个幻觉里,一直生活在一种缺乏安全感的感觉里。他明白这种编织的美梦就像一个美丽的泡沫,一旦破了,就连自己都找不到了,不幸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你逃避这种不幸,你把本该自己面对的东西推给别人而让自己生活在幻觉里,从而缺乏安全感。而真是的东西就是最安全的,你真实了,你就安全了。安疆奶奶最后也明白,她不是政委的一个附庸品,她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她有自己的人生,最终她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她按照自己选择的方式安详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周若云也懂得了,不幸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坦然的接受和面对同样可以经营出自己美好的人生。
读完了这部小说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命运是不幸的,但他们有权利去选择以何种态度来面对这种不幸,是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还是去面对去接受?。读完这部小说之后也引发了我自己对生命的思考,生命是什么呢?记得有位作家如此写到“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能说生命像什么”,是啊,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说不明道不白生命是什么,在我看来,生命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在流向大海的过程中会有急流,也会有平平静静,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一样,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会有幸福,也会有痛苦。无论是怎样的生命,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成功或失败,苦难与幸福都是生命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面对这一切,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勇敢面对,面对最真实的自我,面对自己最真实的人生,学会独立的去经营还自己的人生,学会自己选择,学会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书中的故事让人感慨,让人沉思。一本好书就像一位挚友,读毕老师的文章,让我更深入的思考自己,更加珍惜生命。抱对自己负责,对生命负责的心态去追寻真、善、美的人生。
毕淑敏的文章篇五:《读毕淑敏文章有感》
学号:姓名:
读毕淑敏散文有感
平淡而山高水深
毕淑敏,女,出生于新疆伊宁。
17岁时毕淑敏便来到海拔1500米的西藏高原阿里当兵,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那些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曾有人这样评论毕淑敏:在热闹而浮躁的文坛,毕淑敏似乎自立门户,无复依傍,不能把她归属于任何一个派别。她不以学问见长,也不以前卫式的实验标榜;她不是江南的小山秀水,也有别于莽原塞野的黑骏马,有别于黄河决堤似的一泄千里;她似乎是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中走来,但又不是传统文化的回归。 她以心理医生的角度,真实地解剖人灵魂深处的秘密。
人生有三件事不可俭省
毕淑敏以其生活的视角,阐述了她对自己生活中一些不可或缺的事物的见解。第一是学习,我们都赞同邓小平爷爷“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认为学习是充实自身,提高内在修养和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然而毕淑敏却从学习也需要前期投入,即便不知道投资后的回报是多少,这种投资还是不能俭省的;第二是旅游,要了解世界,必须到远方去。旅游的好处却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常常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蓄积。有人以为旅游只是照一些相片买一些小小的工艺品,其实不然。旅行让我们的身体
感悟到不同的风和水,我们的头脑也在不同风情的滋养下变得机敏和多彩。目光因此老辣,谈吐因此谦逊。最后就是锻炼身体。即便这样我们尽力俭省,却也是破费,因为我们付出了时间。
寻觅优秀的女人
作为一个女生,当然很关心优秀的同类,一篇寻觅优秀的女人,简洁明了的揭示了优秀的女人应具备的条件,优秀的女人首先应该是善良的,其次应该是智慧的,当然优秀的女人还需要勇气。从前一直认为优秀的女人应该是美丽的,毕淑敏也说美丽是女人最初也是最终的魅力。然而现在想想,何为美丽?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说法。毕淑敏在文中写到:美丽的女人首先是和谐的。面容的和谐,体态的和谐,灵与肉的和谐。美丽其次应该是柔和的。优秀女人的美丽像轻风,给世界经潜移默化的温馨。美丽的女人应该是持久的,美丽的女人经得起时间的推敲。时间不是美丽的敌人,而只是美丽的代理人。它让美丽在不同的时刻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从单纯走向深邃。
对于婚姻的认识,她的简介也是相当的独到。
她认为其实婚姻就是一双鞋。
现代的商品鞋,时装鞋为了吸引顾客大多都做成了精美的修饰,力求在顾客着眼的一瞬间就有购买的冲动,鞋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装饰品,一种摆设,而我们忽视了鞋的实际意义,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双脚。不论什么鞋,最重要的是合脚; 不论是什么样的姻缘,最美妙的是和谐。切莫只贪图鞋的华贵,而
委屈了自己的脚,别人看到的是鞋,自己感受到的是脚,脚比鞋重要,这是一条真理,许许多多的人却常常忘记。脚终有不长的时候,那就是我们开始成熟的年龄。认真地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鞋吧!削足适履是一种愚人的残酷,郑人买履是一种智者的迂腐;步履维艰时,鞋与脚要精诚团结,平步青云时切不要将鞋儿抛弃……,当然鞋比脚贵重,当鞋确实伤害了脚时,我们不妨赤脚赶路。许多人一开始也为自己寻觅到了一双外观美丽的鞋,而沾沾自喜,熟不知鞋最重要的作用是是不是合脚,而不是橱窗里的摆设。
对美丽的见解:素面朝天
现在网上有一句很流行的IN语: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没化妆的面孔。从这句话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现在化妆的普遍性。化妆的确是可以美化、粉饰、精致我们的面庞,然而化妆只是一时的美丽,真正永恒的化妆品是——气质。她在散文中写道:不拥有美丽的女人,并非也不拥有自信。美丽是一种天赋,自信却像树苗一样,可以播种、可以培植、可以蔚然成林、可以直到地老天荒。我相信不化妆的更纯洁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坦率而真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面人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精神风貌,风度气质。言谈举止,品质超群,才是美丽的根本。从她身上我也读到了《简爱》,读到了《居里夫人》读到了《李清照》领略到无数女性的才华和优秀品质。
毕淑敏的文章篇六:《毕淑敏经典文章阅读》
毕淑敏经典文章阅读
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
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一具美轮美奂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平日里,我们尚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出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北京猿人窄小的额和前凸的吻时,我为人类原始时期的粗糙而黯然。他们精心打制出的石器,用今天的目光看来不过是极简单的玩具。如今很幼小的孩童,就能熟练地操纵语言,我们才意识到已经在进化之路上前进了多远。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
回溯我们诞生的过程,两组生命基因的嵌合,更是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机遇的产物。
常常遥想,如果是另一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就绝不会有今天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如果换了一个时辰相爱,也不会有此刻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在这一个时辰,由于一片小小落叶或是清脆鸟啼的打搅,依然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我……
一种令人怅然以至走入恐惧的想象,像雾霭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模糊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令人不得不断然打住思绪。
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
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
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心底。
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我们的记忆,同自己的伴侣紧密地缠绕在一处,像两种混淆于一碟的颜色,已无法分开。你原先是黄,我原先是蓝,我们共同的颜色是绿,绿得生机勃勃,绿得苍翠欲滴。失去了妻子的男人,胸口就缺少了生死攸关的肋骨,心房裸露着,随着每一阵轻风滴血。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就是齐斩斩折断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长久地自鸣……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盘子破裂可以粘起,童年碎了,永不复原。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
与朋友相处,多年的相知,使我们仅凭一个微蹙的眉尖、一次睫毛的抖动,就可以明了对方的心情。假如我不在了,就像计算机丢失了一份不曾复制的文件,他的记忆库里留下不可填补的黑洞。夜深人静时,手指在揿了几个电话键码后,骤然停住,那一串数字再也用不着默诵了。逢年过节时,她写下一沓沓的贺卡。轮到我的地址时,她闭上眼睛……许久之后,她将一张没有地址只有姓名的贺卡填好,在无人的风口将它焚化。
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我很重要。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
我对自己小声说。我还不习惯嘹亮地宣布这一主张,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得太久了。我很重要。
我重复了一遍。声音放大了一点。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在这种呼唤中猛烈地跳动。我很重要。
我终于大声地对世界这样宣布。片刻之后,我听到山岳和江海传来回声。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
们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
我很重要。
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才相识了一个朋友,爸爸就说,小心他是个骗子。你取得了一点成功,还没容得乐出声来,所有关切着你的人一起说,别骄傲!你沉浸在欢快中的时候,自己不停地对自己说:“千万不可太高兴,苦难也许马上就要降临……”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看得见的恐惧和看不见的恐惧始终像乌鸦盘旋在头顶。
在皓月当空的良宵,提醒会走出来对你说:注意风暴。于是我们忽略了皎洁的月光,急急忙忙做好风暴来临前的一切准备。当我们大睁着眼睛枕戈待旦之时,风暴却像迟归的羊群,不知在哪里徘徊。当我们实在忍受不了等待灾难的煎熬时,我们甚至会恶意地祈盼风暴早些到来。
风暴终于姗姗地来了。我们怅然发现,所做的准备多半是没有用的。事先能够抵御的风险毕竟有限,世上无法预计的灾难却是无限的。战胜灾难靠的更多的是临门一脚,先前的惴惴不安帮不上忙。
当风暴的尾巴终于远去,我们守住零乱的家园。气还没有喘匀,新的提醒又智慧地响起来,我们又开始对未来充满恐惧的期待。
人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提醒幸福。请从此注意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吗?
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受骗上当……提醒荣辱不惊……先哲们提醒了我们一万零一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
也许他们认为幸福不提醒也跑不了的。也许他们以为好的东西你自会珍惜,犯不上谆谆告诫。也许他们太崇尚血与火,觉得幸福无足挂齿。他们总是站在危崖上,指点我
们逃离未来的苦难。但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
那就是幸福啊!
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人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
简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
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那时候我们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顾后不知在忙着什么。
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虫的,有预报瘟疫的,有预报地震的。没有人预报幸福。其实幸福和世界万物一样,有它的征兆。
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你不要总希冀轰轰烈烈的幸福,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你也不要企图把水龙头拧得更大,使幸福很快地流失。而需静静地以平和之心,体验幸福的真谛。
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像一粒粒缀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
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机遇、友情、成功、团圆……
它们都酷似幸福,但它们并不等同于幸福。幸福会借了它们的衣裙,袅袅婷婷而来,走得近了,揭去帏幔,才发觉它有钢铁般的内核。幸福有时会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如果把人生的苦难和幸福分置天平两端,苦难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一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
我们要提高对于幸福的警惕,当它到来的时刻,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钟。据科学家研究,有意注意的结果比无意要好得多。
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这是春天啦!心里就会泛起茸茸的绿意。
幸福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请记住这一刻!幸福就会长久地伴随我们。那我们岂不是拥有了更多的幸福!
所以,丰收的季节,先不要去想可能的灾年,我们还有漫长的冬季来得及考虑这件事。
我们要和朋友们跳舞唱歌,渲染喜悦。既然种子已经回报了汗水,我们就有权沉浸幸福。不要管以后的风霜雨雪,让我们先把麦子磨成面粉,烘一个香喷喷的面包。
所以,当我们从天涯海角相聚在一起的时候,请不要踌躇片刻后的别离。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有无数孤寂的夜晚可以独自品尝愁绪。现在的每一分钟,都让它像纯净的酒精,燃烧成幸福的淡蓝色火焰,不留一丝渣滓。让我们一起举杯,说:我们幸福。
所以,当我们守候在年迈的父母膝下时,哪怕他们鬓发苍苍,哪怕他们垂垂老矣,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天地无常,总有一天你会失去他们,会无限追悔此刻的时光。
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这只是你心灵的感觉。
所以,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
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 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 。
爱怕什么?
爱挺娇气挺笨挺糊涂的,有很多怕的东西。
爱怕撒谎。当我们不爱的时候,假装爱,是一件痛苦而倒霉的事情。假如别人识破,我们就成了虚伪的坏蛋。你骗了别人的钱,可以退赔,你骗了别人的爱,就成了无赦的罪人。假如别人不曾识破,那就更惨。除非你已良心丧尽,否则便要承诺爱的假象,那心灵深处的绞杀,永无宁日。
爱怕沉默。太多的人,以为爱到深处是无言。其实,爱是很难描述的一种情感,需
要详尽的表达和传递。爱需要行动,但爱绝不仅仅是行动,或者说语言和温情的流露,也是行动不可或缺的部分。我曾经和朋友们做过一个测验,让一个人心中充满一种独特的感觉,然后用表情和手势做出来,让其他不知底细的人猜测他的内心活动。出谜和解谜的人都欣然答应,自以为百无一失。结果,能正确解码的人少得可怜。当你自觉满脸爱意的时候,他人误读的结论千奇百怪。比如认为那是——矜持、发呆、忧郁……
一位妈妈,胸有成竹的低下头,做出一个表情。我和另一位女士愣愣地看着她,相互对视了一下,异口同声地说:你要自杀!她愤怒地瞪着我们说:岂有此理!你们怎么那么笨?!我此刻心头正充盈着温情!愚笨的我俩挺惭愧的,但没等我们道歉的话出口,那妈妈恍然大悟道:原来是这样!怪不得我每次这样看着儿子的时候,他会不安地说:妈妈,我又做错了什么?你又在发什么愁?
爱是那样的需要表达,就像耗竭太快的电器,每日都得充电。重复而新鲜地描述爱意吧,它是一种勇敢和智慧的艺术。
爱怕犹豫。爱是羞怯和机灵的,一不留神它就吃了鱼饵闪去。爱的初起往往是柔弱无骨的碰撞和翩若惊鸿的引力。在爱的极早期,就敏锐地识别自己的真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果敢。爱一桩事业,就奋不顾身的投入。爱一个人,就斩钉截铁地追求。爱一个民族,就错骨扬灰地献身。爱一种信仰,就至死不悔。
爱怕模棱两可。要么爱这一个,要么爱那一个,遵循一种“全或无”的铁则。爱,就铺天盖地,不遗下一个角落。不爱就抽刀断水,金盆洗手。迟疑延宕是对他人和自己的不负责任。
爱怕沙上建塔。那样的爱,无论多么玲珑剔透,潮起潮落,遗下的只是无珠的蚌壳和断根的水草。
爱怕无源之水。沙漠里的河啊,即便不是海市蜃楼,波光粼粼又能坚持几天?当沙暴袭来的时候,最先干涸的正是泪水积聚的咸水湖。
爱怕假冒伪劣。真的爱也许不那么外表光滑,色彩艳丽,没有精致的包装,没有夸口的广告,但是它有内在的质量保证。真爱并非不会发生短路与损伤,但是它有保修单,那是两颗心的承诺,写在天地间。
爱是一个有机整体,怕分割。好似钢化玻璃,据说坦克轧上也不会碎,可惜它的弱点是宁折不弯,脆不可裁。一旦破碎,就裂成了无数蚕豆大的渣滓,流淌一地,闪着凄楚的冷光,再也无法复原。
爱的脚力不健,怕远。距离会漂淡彼此相思的颜色,假如有可能,就靠得近一点,再近一点,直到水乳交融亲密无间。万万不要人为地以分离考验它的强度,那样你也许后悔莫及。尽量地创造并肩携手天人合一的时光。
爱像仙人掌类的花朵,怕转瞬即逝。爱可以不朝朝暮暮,爱可以不卿卿我我,但爱
要铁杵磨成针,恒远久长。
爱怕平分秋色。在爱的钢丝上不能学高空王子,不宜做危险动作。即使你摇摇晃晃,一时不曾跌落,也是偶然性在救你,任何一阵旋风,都可能使你飘然坠毁。最明智最保险的是赶快从高空回到平地,在泥土上留下深深脚印。
爱怕刻意求工。爱可以披头散发,爱可以荆钗布裙,爱可以粗茶淡饭,爱可以风餐露宿。只要一腔真情,爱就有了依傍。
爱的时候,眼珠近视散光,只爱看江山如画。耳是聋的,只爱听莺歌燕舞。爱让人片面,爱让人轻信。爱让人智商下降,爱让人一厢情愿。爱最怕的,是腐败。爱需要天天注入激情的活力,但又如深潭,波澜不惊。说了爱的这许多毛病,爱岂不一无是处?
爱是世上最坚固的记忆金属,高温下不融化,冰冻不脆裂。造一艘爱的航天飞机,你就可以驾驶着它,遨游九天。
爱是比天空和海洋更博大的宇宙,在那个独特的穹窿中,有着亿万颗爱的星斗,闪烁光芒。一粒小行星划下,就是爱的雨丝,缀起满天清光。
爱是神奇的化学试剂,能让苦难变得香甜,能让一分钟永驻成为永远,能让平凡的容颜貌若天仙,能让喃喃细语压过雷鸣电闪。
爱是孕育万物的草原。在这里,能生长出能力、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所有人间的美德和属于大自然的美丽天分,爱都会给赠予你。
在生和死之间,是孤独的人生旅程。保有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得以温暖的灯。
让我们倾听
我读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的时候,书写作业,其中有一篇是研究“倾听”。刚开始我想,这还不容易啊,人有两耳,只要不是先天失聪, 落草就能听见动静。夜半时分,人睡着了,眼睛闭着,耳轮没有开关,一有月落乌啼,人就猛然惊醒,想不倾听都做不到。再者,我做内科医生多年,每天都要无数次地听病人倾倒满腔苦水,鼓膜都起茧子了。所以,倾听对我应不是问题。
查了资料,认真思考,才知差距多多。在“倾听”这门功课上, 许多人不及格。如果谈话的人没有我们的学识高,我们就会虚与委蛇地听。如果谈话的人冗长繁琐,我们就会不客气地打断叙述。如果谈话的人言不及义,我们会明显地露出厌倦的神色。如果谈话的人缺少真知灼见,我们会讽刺挖苦,令他难堪……凡此种种,我都无数次地表演
过,至今一想起来,无地自容。
世上的人,天然就掌握了倾听艺术的人,可说风毛麟角。
不信,咱们来做一个试验。
你找一个好朋友,对他或她说,我现在同你讲我的心里话,你却不要认真听。你可以东张西望,你可以搔首弄姿,你也可以听音乐梳头发干一切你忽然想到的事,你也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总之,你什么都可以做,就是不必听我说。
当你的朋友决定配合你以后,这个游戏就可以开始了。你必要拣一件撕肝裂胆的痛事来说,越动感情越好,切不可潦草敷衍。
好了,你说吧……
我猜你说不了多长时间,最多3分钟,就会鸣金收兵。无论如何你也说不下去了。面对着一个对你的疾苦你的忧愁无动于衷的家伙,你再无兴趣敞开襟怀。不但你缄口了,而且你感到沮丧和愤怒。你觉得这个朋友愧对你的信任,太不够朋友。你决定以后和他渐疏渐远,你甚至怀疑认识这个人是不是一个错误……
你会说,不认真听别人讲话,会有这样严重的后果吗?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正是如此。有很多我们丧失的机遇,有若干阴差阳错的讯息,有不少失之交臂的朋友,甚至各奔东西的恋人,那绝缘的起因,都系我们不曾学会倾听。
好了,这个令人不愉快的游戏我们就做到这里。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令人愉快的活动。
还是你和你的朋友。这一次,是你的朋友向你诉说刻骨铭心的往事。请你身体前倾,请你目光和煦。你屏息关注着他的眼神,你随着他的情感冲浪而起伏。如果他高兴,你也报以会心的微笑。如果他悲哀,你便陪伴着垂下眼帘。如果他落泪了,你温柔地递上纸巾。如果他久久地沉默,你也和他缄口走过……
非常简单。当他说完了,游戏就结束了。你可以问问他,在你这样倾听他的过程中,他感到了什么?
我猜,你的朋友会告诉你,你给了他尊重,给了他关爱。给他的孤独以抚慰,给他的无望以曙光。给他的快乐加倍,给他的哀伤减半。你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会记得和你一道度过的难忘时光。
这就是倾听的魔力。
倾听的“倾’’字,我原以为就是表示身体向前斜着,用肢体语言表示关爱与注重。翻查字典,其实不然。或者说仅仅作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倾听,就是“用尽力量去听”。这里的“倾”字,类乎倾巢出动,类乎倾箱倒箧,类乎倾国倾城,类乎倾盆大雨……总之殚精竭虑毫无保留。
可能有点夸张和矫枉过正,但倾听的重要性我以为必须提到相当的高度来认识,这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识之一。人活在世上,说和听是两件要务。说,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每一个说的话人都希望别人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就是接收他人描述内心想法,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听和说像是鲲鹏的两只翅膀,必须协调展开,才能直上九万里。
现代生活飞速地发展,人的一辈子,再不是蜷缩在一个小村或小镇,而是纵横驰骋漂洋过海。所接触的人,不再是几十一百,很可能成千上万。要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让别人听懂了你的话,让你听懂了别人的话,并且在两颗头脑之间产生碰撞,这就变成了心灵的艺术。
现今鼓励青年励志的书很多,教你怎样展现自我优点,怎样在第一时间给人一个好印象,怎样通过匪夷所思的面试,怎样追逐一见钟情的异性……都有不少绝招。有人就觉得人际交往是一个充满了技术的领域,可以靠掌握若干独门功夫就能翻云覆雨的领域。其实,享有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交流,听比说更重要。
从人的发展顺序来看,我们是先学着听。我之所以用了“学着”这个词,是指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没能学会如何“听”。他可以听到雪落的声音,可他感觉不到肃穆。他可以听到儿童的笑声,可他感受不到纯真。她可以听到旁人的哭泣,却体察不到他人的悲苦。她可以听到内心的呼唤,却不知怎样关爱灵魂。
从婴儿开始,我们就无意识地在听。听亲人的呼唤,听自然界的风雨,听远方的信息,听社会的约定俗成。这是一种模糊的天赋,是可以发扬光大也可以湮灭无闻的本能。有人练出了发达的听力,有人干脆闭目塞听。有很多描绘这种状态的词语,比如“充耳不闻”
“置若罔闻”……对“闻”还有歧视性的偏见,比如“百闻不如一见”。
听是需要学习的。它比“说”更重要。如果我们没有听到有关的信息,我们的“说”就是无的放矢。轻率的人,容易下车伊始就哇哩哇啦地说,其实沉着安静地听,是人生的大境界。
只有认真地听,你才能对周围有更确切的感知,才能对历史有更深刻的把握,才能把他人的智慧集于己身,才能拓展自己的眼界和胸怀。
读书是一种更广义的倾听。你借助文字,倾听已逝哲人的教诲。你借助翻译,得知远方异族的灵慧。
倾听使人生丰富多彩,你将不再宥于一己的狭隘贝壳,潜入浩瀚的深海。倾听使人谦虚,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倾听使人安宁,你知道了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倾听使人警醒,你知道此时此刻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
倾听着是美丽的。你因此发现世界是如此五彩缤纷。倾听是幸福的一种表达,因为你从此不再孤单。
倾听是分层次的。某人在特定的时刻,讲了特定的话。只有当我们心静如水,才能听到他的话后之话。年轻人最易犯的毛病是——他明白所有倾听的要素,也懂得做出倾听的姿态,其实呢,他在想着自己呆会儿要说的话。他关注的不是述说者,而是自己。
“佯听”是很容易露馅的,只要他一开口讲话,神游天外的破绽就败露了。两个面对面述说的人,其实是最危险的敌人。一切都被心灵记录在案。
倾听是老老实实的活儿,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做作。倾听是对真诚直截了当的考验。所以,如果你不想倾听,那不是罪过。如果你伪装倾听,就不单是虚伪,而且是愚蠢了。
当我深刻地明白了倾听的本质而不是仅仅把它当成讨好的策略后,倾听就向我展示了它更加美丽的内涵,它无处不在,息息相关。如果你谦虚,以万物为师长,你会听到松涛海啸雪落冰融,你会听到蚂蚁的微笑和枫叶的叹息。如果你平等待人,你的耐心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你可以从述说者那里获得宝贵的馈赠。这就是温暖的信任和支撑。
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学会倾听吧。当你能够沉静地坐下来,目光清澄地注视着对方,抛弃自己的傲慢和虚荣,微微前倾你的身姿,那么你就能听到心与心碰撞的清脆音响,宛若风铃。
惊奇,是天性的一种流露。
生命的第一瞬就是惊奇。我们周围的世界,为什么由黑暗变得明朗?周围为什么由水变成了气?温度为什么由温暖变得清凉?外界的声音为何如此响亮?那个不断俯视我们亲吻我们的女人是谁?
从此我们在惊奇中成长。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值得惊奇的事情啊。苹果为什么落地,流星为什么下雨,人为什么兵戎相见,史为什么世代更迭……
孩子大睁着纯洁的双眼,面对着未知的世界,不断地惊奇着,探索着,在惊奇中渐渐长大。
惊奇是幼稚的特权,惊奇是一张白纸。
但人是不可以总是惊奇着的。在生命的某一个时辰,你突然因为你的惊奇,遭逢尴
毕淑敏的文章篇七:《毕淑敏《我很重要》文章赏析》
毕淑敏《我很重要》文章赏析
读毕淑敏的散文,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情感的细腻,文辞的华美,更能使人受到深深的启迪。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的笔触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更多的是停留在生活。于是,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用充满睿智的眼光在对生活、对生命进行理性思索的智者。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说“我不重要”,文章一开始,作者就用一连串的四个排比句,来解释“我不重要”的教育,其实是忽视个体尊严和个体价值、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接着作者从多方面列举了“我很重要”理由:对生命而言,每一个生命来之不易,我们没有权利和资格说不重要;对父母而言,我们是他们慈爱的对象,幸福的中心,我们不敢说不重要;对爱人而言,我们是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不忍心说不重要;对子女而言,我们是他们的靠山和慰籍,我们没有胆量说不重要;对朋友而言,相交多年密不可分,我们不好意思说不重要;对事业而言,我们就是创意,就是新设想,我们无法说不重要。
面对着这么多无法拒绝的理由,我们怎能不说“我很重要”?而且应该是由不习惯说到大声地说,从我对自己小声说到响亮的对世界宣布,我们应该有这份勇气,因为,能大声说出“我很重要”,就是心灵对生命的一种庄严的承诺。
也许你很平凡,也许你很普通,也许你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也不会在史册上永垂不朽,但是,你作为一个生命来到这世上走一趟,就注定了在你个人的历史上也将是一片辉煌。因为,对你的父母来说,对你的爱人来说,对你的子女来说,对你的友人来说,对你的事业来说,你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你确实很重要,这就是作家毕淑敏对生命的解读。如果读者你能理解,那么,你一定会不看轻自己而好好地活着。其实,每个人在世上活着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为何不珍惜这几十年的光阴,时刻努力着,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她应有的光彩呢?
只要我们无比重要地生活着,我们就无愧于心灵对生命的许诺!
毕淑敏的文章篇八:《毕淑敏文笔特点》
我从小就知道母爱是伟大的,知道母亲为我付出了许多心血。当我读了《回家去问妈妈》后,更是深深地感到母亲的伟大。毕淑敏老师的《回家去问妈妈》一文讲述了她无意间听到母亲说的一次经历,猛然发觉要珍惜现在,快与母亲多交流你不知道的点点感动。“母亲”,那是多么美好的称呼,它是爱的凝聚,更是鼓励我前进的力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千古名句,虽然是说教师,但它又何尝不是赞颂母爱?是啊,每个母亲都是这样。我的妈妈也要支撑起各种重负。在我小时候幼稚的眼睛里,妈妈总是无忧无虑,只须在办公室里坐坐就行了。长大了,我才知道妈妈要做那么多的事。回到家,要马不停蹄地做晚饭。当我吃完饭悠闲地回到房间做作业时,却没有顾到妈妈还在厨房洗碗。当我做完作业舒服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却没有顾到妈妈还在卫生间洗衣服。当我临睡前喝着妈妈递过来的牛奶时,却没有顾到妈妈已经做完了所有家务,,,,母亲,我直到过了年才知道你有多么的辛苦,是您让我如此快乐地成长。但愿您能相信,将来有一天,我会绽放的,也会为您带来快乐。 有首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求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所以朋友们,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关于“爱”的话题永远是每一位具有文学修养的大师所想要探讨的问题,也是能够让每一位读者的心灵受到感化的一个永远不会凋谢的命题。每一个人都对我们所谓的“爱”有自身的看法,都对“爱”有不同的定义。每当我捧着毕淑敏的散文细细品读的时候都被她文字中的那种“爱”所感动,被那种淡淡的“爱”所感化。在读着这种散文,也许每一个人都会有这种想法。细细品读发现这样的散文也具有这一定的特点,也就是所谓的“爱”的特点。本文将从“爱”的人性化特点来简单地讨论一下关于毕淑敏散文中她的独特的“爱”的特点。
一、散文中“爱”的字眼存在方式的独特性
阅读毕淑敏的散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隐匿的现象,这种隐匿的现象在关于“爱”的话题上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字眼的隐匿。毕淑敏在很多阐述“爱”的哲学的散文之中并没有像一些散文家那样用大量“爱”的字眼在文中的出现来显现“爱”这个古老话题的生命的重量,而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去阐释这个字眼的真正含义。较少的用很显眼的字眼来避开老套的阐述模式,这在同类的作品之中这样的创作手法是超乎寻常的。所以将这种存在方式称之为隐匿性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毕淑敏的散文集中我们可以见证这样的存在方式,她用这种简单化的存在吐露着无限的爱的情怀。例如散文集《风不能把阳光打败》中有这样的一篇散文叫《蓝色萝卜》,这篇散文说的是一位年老的母亲为了赎回她当年的粗暴和虚荣,想完成她曾经答应过她儿子为他买橡皮泥的承诺。在此,我看到了这位母亲对她儿子的爱的执着,也感受到她对她儿子的那份深深的歉意。乍一看,这篇散文好像很品平白朴实,但却深深的蕴含着这位年老母亲对她孩子的那份爱,那份伟大的无私纯洁的母爱。全文几乎看不到文中出现对“爱”的一种理性或者是非理性的阐释,但是却无处不显现出作者对于爱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母爱可以分为很多种,但是毕淑敏却用自己一种独特的见解和阐述方式将这种伟大的爱阐述地简单但没有失去其本质意义,而且还用一种母亲的一种自我的救赎和对自己儿子的承诺来体现作为母亲对于儿子的爱的执著。这种“爱”较之于前人所述之“爱”则明显的不同,显现出了作者在自身对于“爱”的理解方面的独到之处。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爱的脚力不健,怕远。距
离会漂淡彼此相思的颜色,假如有可能,就靠得近一点,再近一点,直到水乳交融亲密无间。万万不要人为地以分离考验它的强度,那你也许后悔莫及”。我想她这样来解释“爱”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以全新的思考方向。也许爱真的脚力不健,但我们也有可能追悔莫及。在毕淑敏的平淡化论述之中我们随处可见,爱或是真的被“爱”自己给藏匿起来了,这就需要我们去细心去挖掘。
毕淑敏散文中这种独特的“爱”的自我隐藏使得她的散文散发着淡淡的味道,平淡、朴实而又耐人寻味。这种需要读者自我心灵去挖掘的爱使得这种“爱”在广大的读者心中留下很成熟的自我救赎的种子,这也体现了爱的无处不在的特点和爱的无私性。这种散文的艺术的高超之处可谓是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效果。
二、散文中多种爱的交合与共
在毕淑敏的散文之中如果我们细细品读便会很容易发现在她的散文中有很多种的爱交合在一起构成了其作品“爱”的主题。有父母之爱、友情之爱、亲情之爱、同窗之爱、儿女之爱、婚姻之爱等等,在一篇散文之中可以同时出现多个主题相互交融混合的现象。这种“爱”不像冰心那样一直都以单纯的母爱为中心,围绕着母爱作了一辈子的文章,也不像余秋雨那样一直以国家民族之爱为散文的基点而升华自身的出发点,这种“爱”的多元混合模式开掘了毕淑敏散文的新的写作方向。
在《我很重要》之中作者指出:“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从《我很重要》之中可以看出毕淑敏是一个提倡爱自己的人,爱他人的先决条件是先爱自己,只有把自己爱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去爱他人。这种爱的哲学是建立在一定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之上的,爱的自我认知、自我先决思想在毕淑敏的这篇散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我很重要》这篇文章从文字的表面意义上来看仅仅展现了“我”的意义之上,但是从更深的层面上去挖掘,就可以看出我可以拆分开为“大我”与“小我”。这并不是取其一点,而是从更为广大的意义上来看待这个问题。所以在“爱我”是上更是“爱我”的具体之体现。而《孝心无价》之中则是多元素的“爱”的聚集体现,作者从爱父母出发,用确切而真实的语句告诫天下的儿女:抓紧时间尽孝,趁父母健在的光阴,因为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孝道乃中华之优良传统,毕淑敏所提倡的“孝道之爱”则很明显的将“爱”的最后之极致的形式完全的展现在我们这些为人儿女的眼前。毕淑敏以一个为人之母的身份用现身说法加以她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给与了我们既有母性的苛求又有为人之子的回答。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就是爱,爱是太阳,是爱组成了我们这个生生不息的家园。散文《孝心无家》既诠释了爱与爱之间的相互串联与相互继承的关系,文中作者指出:“孝,是稍纵即逝的眷念;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作者的“大孝之爱”则是多方面的体现了人生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在“爱”的广度和深度上更深层次地发掘了“爱”的含义。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老去,将来也都将有自己的儿女,也想让自己的儿女来为我们自己尽孝道。所以毕淑敏的这篇《孝心无价》从多个方面来阐述了爱的真正内涵,不仅仅体现了要爱老人,爱自己,还要爱我们的下一代。即是爱老、爱我、爱幼的综合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将孝心无价真正体现出来与继承下去。
每一个人对于爱的看法都有很大的不同,毕淑敏的爱的形式与爱的展现于他人较之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源于毕淑敏自身对于“爱”的不同的理解与看法,想到的与他人之不同而已,大爱之中存于小爱,众多的小爱又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爱。不管是“母性之爱”还是“孝道之爱”都能溶于一炉,汇成一锅,将爱的多种表现展现在一篇文章的外表与深层之中。内
涵与外延的天衣无缝的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当代社会的“爱”的真正内涵,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爱”的含义。
三、爱始终隐含了佛家的深层文化内涵
假若我们细细品读毕淑敏的散文中有关“爱”的散文会不自然的发现她的这些文章都或有或无的隐藏了佛的爱语,这种佛家之爱则构成了毕淑敏散文的又一大特点。
毕淑敏在《常常爱惜》之中说到:“这是一种痛而波动的感觉”。“爱是人类最为珍贵的体验,它源于深刻的本能与绵绵的眷恋。”在我认为这种体验与本能的眷恋则在某种方面体现了一种佛家的自我的一种认知与自由的原则,这是一种自我的理想的自我实现。爱自己变成了一种爱自由的真正体现。毕淑敏还极为关注众生的大爱也可以与佛家的某些释义相互连通。在《爱的回音壁》一文中毕淑敏的那句“在爱中领略被爱,会有加倍的丰收。孩子渐渐长大,一个爱自己爱世界爱人类也爱自然的青年,便喷薄欲出了。”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毕淑敏的文章也常包含对人群大众之爱,对民族精神的深切关怀,具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现实功能。这与佛家倡导的人性与众生之间的相互之间的联系有这很深的渊源。佛家倡导众生即是佛,心与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爱众生的大爱之善良与佛性之间所强调的善行不谋而合,这种表面没有一丝恰合的两者在深层的善良与大爱两个方面有着共同之处,我想这就是两者在佛家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上的契合。
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两者在文本的深层次意义上却有着更为深的联系,这与毕淑敏自身的修养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作为当代散文大家,毕淑敏的佛家文化的修养有着一定的高度,在自身的佛性修养有了一定的积淀后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不自觉地将这种文化内涵融入自的作品之中,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她的这种自我认识的自有与众生的大爱以及与佛之间的认识程度和认识点却与其他散文创作者有着极大的区别。佛家的人生意境与思想索求是当下很多人想追求但又有所不能企及的,毕淑敏的散文中散发着淡淡的佛香,再潜移默化之中转化这人性的支点讲述着对于生活的暂时性思考。
毕淑敏的多重社会身份,为她提供了多维的写作方向和丰富的写作素材,其扎实的文学功底与精深的文化知识使她的散文创作一改“小女人”散文的那种平面化、世俗化写作模式,成为当今散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毕淑敏的散文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一般女性的细腻情感,有些篇章还能让读者体会到一般女性作家少有的豪爽、大气。她往往将笔触停留在现实生活中,灵活驾驭语言以及各种艺术形式,于妙趣横生中见哲理。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用睿智的眼光,对生活、生命进行着理性思索的智者。
毕淑敏的散文讲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平常的小事,给人的感觉像是她在讲述一个个有趣的故事,然而她的故事虽平凡但不琐屑,她能将平凡化为神奇,于平凡细致中抒写生活的真、善、美;抒发平常人绝不平庸的感受。
《孝心无价》讲的就是生活中子女与父母之间诸如母亲病重而儿子却即将出国时,一些平常人家发生的事,毕淑敏却领悟到“孝”的蜕化,发出了赶快为父母献上一份孝心的真诚呼喊。毕淑敏用平凡的题材提醒天下的儿女:抓住机会在父母健在之时,奉上一份真诚的爱心,无论丰厚还是微薄,只要献上就好。
友情,一个现实生活中讲烂了的字眼,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名词,一种人类之间普遍的情感,在毕淑敏的笔下这种情感就被赋予了不普通的意义,她将信任比作是友情树上结的
果子,既充分体现了质感的艺术形象,又反映了她独到的不同寻常的艺术见解。
拒绝,一种自己赋予自己的权利,这世上有谁去研究过它的价值、感觉到它的重要性?可以说它平凡到几乎被人忽略的地步。而国民的劣根性使得中国人学会了唯唯诺诺,犹豫不决。可毕淑敏不仅发现并且还挖掘出了别人看不见的拒绝哲理。在《行使拒绝权》中她给了拒绝一个哲理性的定义:拒绝非常重要,它的实质就是一种否定性的选择,我们在拒绝中成长和奋进,如果我们不会拒绝,那么就无法跨越生命。她告诉国民,拒绝是我们的权利,我们有权利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去行使拒绝权。她也使我们普通人明白了拒绝其实是时刻伴随我们的一种选择,只不过否定性的选择,它对于我们普通人更重要!
也许毕淑敏散文取材方面的特殊吧,毕淑敏的散文近年来多次被选作为中学生的考试试卷,于是有人说毕淑敏的散文有给人一种说教的感觉,笔者认为,毕淑敏散文篇篇都赋予了真情实感,读她的文章感觉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又揭示了生活的丰厚底蕴。在现实生活中的毕淑敏,其人也如其文一样,真切而豪爽。细读毕淑敏的散文和研究她的为人,就会发现她的以小见大的取材特点与她勤于思考、善于分析、观察细致的人格精神是分不开的。
毕淑敏的散文之所以能令人心灵与之契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除赋予真情实感外,其娴熟驾驭语言的能力也起到了增光添彩的作用。她的散文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没有诘屈聱牙的偏晦词语的滥用,就连她的比喻也浅显易懂,其散文于不慌不忙中娓娓道来,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美感。此外,冷静又是其语言的一大特色,她的文章没有大悲大喜,语言变化的起伏不大,节奏很平缓。
毕淑敏的语言特征,系作家多年行医,以及其沉稳、质朴、冷静的性格使然,可以说她的散文基本上是在用纯朴、冷静的语言,冷静、沉着的眼光审视、透视着世界及人生。
总的来看,毕淑敏散文以叙事为主,其故事性很强,很有吸引力。像《呵护心灵》的叙事方法就很自然地将读者卷入作者的叙事之中,吸引读者一口气读完全文,这种写作方法也容易冲淡散文的抒情色彩,不易令人产生说教的感觉,读散文有读小说的感受
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更关注、呵护心灵,更情感化。毕淑敏除了有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外,她更有重视心灵效应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她的散文也极易走向读者的心灵深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她将一个母亲打儿子的心情向人展露得淋漓尽致:“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就是要让你以后再与错误接触之时,会感到切肤之痛。”她希望儿子成才的良苦用心打动和感染了她的每一位读者。
毕淑敏笔下的感情是真挚的,心灵是美好、向善的,她歌颂的都是人性的真、善、美,这应该也是她在多重社会角色中的经历、体验,以及她的博爱、善良人格使然。她本人就像一位禅师经过冥思苦想后大彻大悟,然后将她所领悟到的心得以散文的形式传授给她的每一位读者。她的真实的生命体验感染了人们,她的哲理韵味不仅为人们指点了迷津,更向读者展示了文学的魅力。
毕淑敏的文章篇九:《毕淑敏(最新作文素材)》
1、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成为国家一级作家。在46岁时,攻读心理学博士。 3、不满17岁的毕淑敏,,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戍边了,藏北空气稀薄,缺氧使人简直难以生存,女兵身背70斤重的行李,日行60公里,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它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昆仑殇》)
2、几乎她每完成一部作品,总会造成文坛轰动,引起社会反响,虽没有大红大紫于一时,作品可持久地一版再版,如散文集《素面朝天》,多次重印;厚厚地八卷本《毕淑敏文集》,2002年1月发行,2月即告脱销再版,在当今纯文学低迷的境况下,
原因是一:女人都是细致的,毕淑敏更是把这种细致发挥到了极点。她笔下的高原风景、心路历程、情感波澜、一人一物,都被描绘的纤细毕呈。描画事物,这是作家的基本功,据说福楼拜曾把莫泊桑的手稿全部付之一炬,然后让他执一纸一笔去描述路上行人的长相。毕淑敏的基本功一看便知相当扎实,近景处如特写,远景处如鸟瞰。
原因二:。确实,创作不仅需要作家对所写内容的熟悉,更需要作家真正刻
,艺术来源于生活。
毕淑敏的题材也来源于生活。她这一生,少年从军,部队为医,39岁时以硕士身份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目前专事写作。她的短篇里经常骨铭心的体验,应当是她成功的基础出现第一人称,而中长篇中也不难发现她自己的影子。作家不好当,最难的就是真实地记录生活,我们的汉字如此匮乏,根本不足以记录我们复杂多变的情感和环境,应该如何去准确描绘某一特定的场景及人物心理,一直是我迈不过去的一个坎。
3、不满17岁的毕淑敏,,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戍边了,藏北空气稀薄,缺氧使人简直难以生存,女兵身背70斤重的行李,日行60公里,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它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昆仑殇》) 4、。她成天在这两个世界跳来跳去,总觉处一种两难境地。这时,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慧眼识才,调她去做专业作家,悬壶济世22年,要她从此脱下白大褂,离开医生岗位,内心很痛苦,实在
难下决心,况且她已近不惑之年,对以后的创作没有把握。她手里足足攥了两个月的调令,一番痛苦的徘徊思考,最后还是脱下白大褂,放下手术刀,有
所取有所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很难
她自此一心一意写作了,
写作,又深感底气不足,便想方设法弥补,先是自学广播电大中文系课程,而后又拿下文学硕士,正攻读心理学博士。王蒙说她“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她就是以这样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到文坛的今天。 样样兼顾,鱼与熊掌全得。
目前专事写作。她的短篇里经常出现第一人称,而中长篇中也不难发现她自己的影子。作家不好当,最难的就是真实地记录生活,我们的汉字如此匮乏,根本不足以记录我们复杂多变的情感和环境,应该如何去准确描绘某一特定的场景及人物心理,一直是我迈不过去的一个坎。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轰轰烈烈,不满17岁的毕淑敏,却悄然穿上军装,告别北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戍边了。这是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前不久,我陪她考察京东丫髻山森林公园,毕竟是春天,天格外地蓝,阳光格外地暖,空气格外地清新,她深吸一口,仿佛要把这蓝天这阳光这空气,全吸进去,而后慨叹一声:藏北哪有啊,空气稀薄,缺氧使人简直难以生存。她不明白,那么高的山上,阳光照着,觉不出暖和。当时与她同去的共有5名女兵。那个部队从来没有女兵,破天荒了。及至今天,军区首长告诉她:当时也没有,她们是唯一的,后无来者了。三年后,她去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原本要去军医大的,因受林彪事件影响,重灾区的军医大迟迟未招生,又不能再等,只有先走为上。在校成绩优异,院方要她留校,想把她培养成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如果真的留校了,一心于救死扶伤的事业,或许真的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一名教授专家,那么是否还会有今天一位几乎家喻户晓的出色的女作家,一位国家一级作家?她真心地感谢母校对她的厚
爱与挽留,她对我说:部队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她不回去,以后所在的部队就没有名额了。她毅然回到阿里那个地方,谁料女兵们都调了,报道时干部科长翻出过去的名单,查出有个毕淑敏,性别中写的却是男性,因为这几年里部队已无女兵了。一干就是5年,直到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做医务所长、主治医师,1991年成为专业作家,前后行医22年,对医生职业,她是情有独钟,一往情深,尤其有几条生命就是在死亡边缘,她一把手拉回的。看到一个个生命的复活与重新焕发青春,那份情感非常人所能体味。
她父亲也是一位军人,官至师级,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好的天赋,只是由于那一代人所处的环境,老人家一生戎马,始终未能从事文学。一天,父亲突然对她说:我看你是可以写一点东西的。她也确实想把藏北的军旅生
活表现出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悄然动笔了,一周内就完成处女作《昆仑殇》。这是1986年,她34岁时。对于一个从未写过东西的人来说,起手就中篇,难免没有底数与把握。丈夫芦书坤骑着自行车送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可往往也有例外,这部中篇第二年在《昆仑》杂志发表,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她从此步入中国文坛。这期间,她边做医生边写作,后来,发觉写作与医生是不可以同时做的。她十分敬重医生的职业,尽管她做基层医生,危在旦夕的病不多,但也要全心全意地做好,不能分心,这是一个务实的世界,不能随意夸张修改延误,更不能有丝毫失误,毕竟人命关天,责任感事业心要她必须这样想这样做。所以,她所在厂的一名下岗职工,恰到她朋友家做保姆,谈起她来,连连称赞好大夫,眉飞色舞地谈了半天,结果连该干的活都没干。她深知写作是一个想象的世界,虚拟的世界,可以夸张,不满意还可以修改,甚至推倒重来,即使写完了,发表了好,不发表也无所谓,毕竟是自己的事,与人无碍。她成天在这两个世界跳来跳去,总觉处一种两难境地。这时,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慧眼识才,调她去做专业作家,悬壶济世22年,要她从此脱下白大褂,离开医生岗位,内心很痛苦,实在难下决心,况且她已近不惑之年,对以后的创作没有把握。她手里足足攥了两个月的调令,一番痛苦的徘徊思考,最后还是脱下白大褂,放下手术刀,有所取有所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很难样样兼顾,鱼与熊掌全得。她自此一心一意写作了,写作,又深感底气不足,便想方设法弥补,先是自学广播电大中
文系课程,而后又拿下文学硕士,正攻读心理学博士。王蒙说她“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她就是以这样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到文坛的今天。
迄今为止,她已发表近四百万字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其内容归拢来,一是反映藏北军旅生活,二是反映医生方面的生活,作品中始终关注关怀着人的生存状态,除去西藏生活与做医生的特殊经历,还有就是她做女人做母亲的天性使然。故此,几乎她每完成一部作品,总会造成文坛轰动,引起社会反响,虽没有大红大紫于一时,作品却可持久地一版再版,如散文集《素面朝天》,多次重印;厚厚地八卷本《毕淑敏文集》,2002年1月发行,2月即告脱销再版,在当今纯文学低迷的境况下,“毕淑敏现象”实在值得研究。她的小说,因是医生,笔下便从没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普渡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将对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作一种集道德、文学与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及行为方式。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根本是希望人们更好地活下去,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我们的世界更美好。可以说,她的小说携带着高原的严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实以及对死亡的冷静,足以震撼每一个人的灵魂,而冷静理智的叙述,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罕见的磅礴大气。确实,创作不仅需要作家对所写内容的熟悉,更需要作家真正刻骨铭心的体验,应当是她成功的基础。长篇《红处方》、《血玲珑》也好,中篇《昆仑殇》、《生生不已》、《预约死亡》也好,短篇《紫色人形》、《一厘米》、《女人之约》也好,毋庸置疑,她的小说已风格独具,自成一家。至于她的散文,坦率地说,我更喜欢,倒不是因为我写散文就喜欢散文,她的散文实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对那些矫情造做虚假一类的文章,我向来是不屑一顾的,我读过她的《婚姻鞋》、《素面朝天》、《大雁落脚的地方》等多本散文集,她认为,散文是蕴涵切肤之痛的标本。心的运行是透明的,它的脚印被语言固定下来,就成了散文。小说常常依心情而写,并无章法可言。散文看起来很随意,其实有着戒律,它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感情的追述。于是散文在某种意义上就有了史的品格。在小说里,她躲在人物背后窃窃私语。在散文里,她站在浮动的文学面前自言自语。正因为如此,读她的小说,读出的是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形象的演绎。读她的散文,才真正读出一个活脱脱的毕淑敏来,我知道了她17岁生日,是在藏北高原过的,战友们把水果罐头汁倾倒在茶褐色的刷牙缸里,彼此碰得山响,向她祝贺,对于每月只有一筒半罐头的她们来说,这是一场盛大的庆典。知道了她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行军帐篷,徒步跋涉在无人区,攀越六千多米高山时,心脏仿佛随着急遽的呼吸而迸出胸膛,仰望头上顶峰云雾缭绕,俯视脚下渊薮深不可测,年轻的她第一次想到了死。知道了她给20岁的班长换血染的尸衣,知道了她28岁转业回京,结婚、生子,操持家条,一个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该干能干的事情,她都很认真地做了,贤妻良母,好大夫,优秀作家,这是人们众口一致的评价。
就创作而言,她是当今文坛最具实力和个性的女作家之一,获海内外文学奖30余次。而她依然很谦虚,无论何时何地,从不张扬自己。这种品格,应该说是来源于母亲。她出生新疆巴岩岱,半岁时母亲抱着她一路颠簸一路风尘地来到北京。当年王蒙下放落户新疆,也是巴彦岱,一次她母亲与王蒙相见,大谈巴岩岱,谈得她好感动,以至后来竟陪着母亲,专程赴巴岩岱寻根。这次来京东丫髻山,她母亲虽已72岁高龄,也来了,每遇坡坎,她总上前搀扶,有些地方,母亲去不了,她宁可不去也要陪伴母亲。有时我们光顾说什么了,她以为母亲落在了后边,
忙喊着回身去找,不想母亲趁说话之机,先慢慢地到前边石头那儿等着了。看得出,她不但相夫教子,而且极孝顺母亲。贤惠善良,以这种品格与心境立身于世,并进而去创作,作品能不感人能不深受读者喜爱能不经受住时间的检验么?人品与文品毕竟是统一的。
一般来说,女人都是细致的,毕淑敏更是把这种细致发挥到了极点。她笔下的高原风景、心路历程、情感波澜、一人一物,都被描绘的纤细毕呈。描画事物,这是作家的基本功,据说福楼拜曾把莫泊桑的手稿全部付之一炬,然后让他执一纸一笔去描述路上行人的长相。毕淑敏的基本功一看便知相当扎实,近景处如特写,远景处如鸟瞰。略举两例:
艺术来源于生活。毕淑敏的题材也来源于生活。她这一生,少年从军,部队为医,39岁时以硕士身份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目前专事写作。她的短篇里经常出现第一人称,而中长篇中也不难发现她自己的影子。作家不好当,最难的就是真实地记录生活,我们的汉字如此匮乏,根本不足以记录我们复杂多变的情感和环境,应该如何去准确描绘某一特定的场景及人物心理,一直是我迈不过去的一个坎。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毕淑敏的文章”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更多相关文章注:毕淑敏的文章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最近更新热点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作文 心底的呼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