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师教育的英语教师教学特色介绍是什么

把情感融入教育 用师德感化学生
洛阳市师德师风建设如阵阵清风,吹开老师和学生的心扉
  中小学师德师风创建活动答辩会现场
  东方三小张利晓老师为韩城中心小学上公开课 &&&&□记者&韩聪聪&通讯员&安林青&文图&&核心提示&&暑假期间,在洛阳师范学院和洛阳市教师进修学校,1200多名来自不同学校的中小学教师在这里进行培训,为新学期教学工作做准备。尽管天气炎热,但老师们上课的热情丝毫不减,大家以求知若渴的姿态倾听着、记录着。这样的场景,正是洛阳市以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洛阳市教育局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为重点,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转变作风、优化行风,实现了师德师风建设从形式到内容,从体制到机制的有效转变,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行&&把每个孩子的成长真正放在心上&&“已经放假了,天气又这么热,你们还惦记着学生,真是太谢谢你们了。”今年暑假的一天,洛阳市东升一小四(五)班郭文良老师来到学生杜怡乐家中进行家访,一踏进门槛,家长就握住了她的手,激动地说出了这番话。&&经过几个小时的交谈,郭文良了解了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有了全面的掌握。对于新学期学生在学习和个性培养方面的教育教学计划,让家长和老师多了几分信心。&&杜怡乐家中的温馨一幕最近在洛阳市许多中小学生家里相继上演。为构建完善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密切家校联系,促进家校和谐,从今年7月到9月,一场为期三个月的“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在洛阳市各中小学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洛阳市东方高中,校领导进入年级与班主任登门走访学生,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在洛阳市东升三中,学校教师建立班级QQ群组,和学生、家长开展视频聊天,克服时间限制和地域限制,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对于家在外地的学生,老师们会通过电话、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或书信的方式进行家访,确保了百分之百的教师都参加家访活动,百分之百的学生家庭都家访到位。&&洛阳市教育局师训科科长余汉珍介绍,这次家访活动,全市各中小学校每位任课老师都要走进学生家中,“多种多样的家访形式,使老师们与家长充分交流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在家的表现,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同时,这次家访还将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家庭贫困生、学习比较困难或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列为重点对象,以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融&&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就在身边&&&&走进洛阳市第二中学,校园电子屏、宣传橱窗、黑板报、条幅上,随处可见宣传师德师风的标语、语录,真正做到了让师德深入到校园文化,扎根于教师生活。&&不仅仅是第二中学,近年来,洛阳市各学校为树牢教师队伍师德意识,都创造性地开展各项配合活动:举行师德师风宣誓承诺签字仪式、签订承诺书,公开宣誓;设立师德师风投诉箱、开展师德师风问卷调查等活动;孟津县、汝阳县组织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注重典型带动的力量;南昌路小学组织开展教师师德师风手抄报比赛,让教师从被动学习延伸到主动参与宣传师德师风,提升了师德师风建设视角和层次,学校和教师都受益匪浅;二十六中从点滴做起,注重养成教育每位老师努力成为一名幸福的老师,从而影响和培养学生的幸福感;二十三中组织“书香班级,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使教师树立德育学习观念;东升三中在教师中实施“五师”教育工程:铸师魂、育师德、树师表、正师风、练师能,依托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全方位锻炼教师队伍;市实验小学组织评选“师德师风标兵”,“向身边的典型学习”和“岗位赛师德”活动,使师德师风与工作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六中开展“以人为本,敬业奉献”师德师风系列活动,评选“十佳辅导老师”和“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活动,教师的自律意识得到加强。&&同时,各学校还积极讲师德师风、树师德模范,开展结合本校特点特色的师德师风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师德师风氛围,教师的师德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加强,学校师德师风的建设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学&&教师在师德活动中得到的“实惠”&&&&为让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在交流中学习提高,增强师德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洛阳各县区教育局、全市各学校注重加强教师师德学习的消化和吸收,积极努力创造各种学习交流的机会平台,用模范典型引领队伍。全市各学校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大讲堂,组织开展&“新时期我们怎么当好教师”的大讨论,名师谈师德和教师感受座谈会等活动,交流成效明显。&&同时,许多学校开创“走出去”“请进来”的新模式,增强学习师德师风空间的长度和深度。东升二中组织全校教师“走出去”——参加“2012年全国优秀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暨师德建设峰会”,“请进来”——邀请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张志刚教授为全体教师作“快乐工作,幸福人生”专题报告;二十一中选择三个不同层次的学校,如优秀学校、中等学校、弱势学校,组织教师参观教学,让教师感受到优秀者在努力坚持优秀,中等者在拼搏进取努力赶超,弱势者在不懈努力迎头赶上,形成对教师队伍心灵的洗礼,教师在比较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坐标;伊滨区诸葛一中组织部分教师、班主任到东方二中进行跟岗学习,通过交流,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奉献精神相互感染,工作的激情和斗志被激发出来,找到了幸福教师的秘诀,学会了从自己的职业优势中寻找人生的乐趣。&&&通过交流、学习,教师的视野宽了,师德师风学习面拓展了,教师在学习师德活动中得到了“实惠”。正如洛阳市一中校长卢明国所说,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了高效课堂,让老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热忱服务学生和家长,构建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树&&用典型的师德带动教风学风行风转变&&&&在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影响下,各县市区、各学校注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造良好的师德氛围,通过一次次的学习活动,一层层学习沉淀,触动教师队伍心灵深处职业责任感和荣耀感,教师敬业意识、奉献意识、拼搏意识、创新意识得到了提升。&&不少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有感而发,撰写出高质量的学习论文,新安县石寺中心小学刘文田老师撰写的《爱拼才会赢》、寒鸦小学杨乐琴撰写的《蹲下来,与孩子的心灵对话》、闫会乐老师的《让师德在师爱中流淌》等文章在《智慧教育与研究》上发表。&&&&&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带动了全市教师们的工作热情,涌现出一批师德先进个人。偃师市城关镇杏园小学张培培老师,当发现学生智一凡座位上没有人,就当即给学生母亲打电话,打了20多次也没人接听。张培培赶紧把情况报告给学校领导,学校领导立即派一名教师赶往学生家中,砸开门窗进入屋内,发现智一凡和母亲、妹妹三人煤气中毒。由于救治及时,母子三人均脱离了生命危险;汝阳县孤石小学的孙克会老师,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左腿,却用拐杖支撑自己,在讲台上整整站立了36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其中有560多名学生走出了大山。&&在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影响下,全市有大批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工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名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的铮铮誓言。&&洛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刘学娟说,在教育发展日益注重内涵和质量的今天,解决教育的问题,究其根源,都必将归结到教师问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实施教育事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全国数字报联盟
----更多媒体----
南国都市报
现代生活报
小龙人学习报
申江服务导报
学生英文报
人才市场报
每日经济新闻
国际金融报
上海证券报
上海环境报
三湘都市报
四川日报农村版
华西都市报
金融投资报
四川政协报
精品健康导刊
连云港日报
安徽日报农村版
安徽法制报
今日生活报您的位置: &
依据标准 重视反馈 编出特色 用好特色——西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编写特色及教学建议
优质期刊推荐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 6:05:14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 育、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原始形态的教育】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资料公有制。 特征:①劳动和生活中进行;②无阶级性;③教育内容简单、方法 单一。 【古代学校教育】生产力到一定阶段、文字的产生。特征①教育与 生产劳动相脱离;②阶级性和等级性;③内容偏重人文,方法倾向 自学、对辩、死记硬背。 【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确立,工业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引起了教育的迅速变革,促进了现代学校教育的产 生和发展。特征: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古今分水岭) ;②教育 面向全体社会成员;③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科学技术发展,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 学习之中。确立终身教育体系,要求构建学习化社会。特征:①社 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学习之中;②社会能为每一位成员提供适 当的教育。 试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中国】①孟子:教和育, 《孟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教育之, 三乐也” 。 ②孔子:重视教育、 “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 ③孟子、墨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有丰富教育实践和精辟教 育见解。 【②】西方:①苏格拉底:产婆术(师生共同讨论、辩论,启发式 教学的基础) 。 ②柏拉图: 《理想国》吸取斯巴达和雅典经验,资本主义教育雏形。-1-③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 “教育遵循自然” ,和谐教育主张成为 全面发展教育的渊源。 ④古罗马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 ( 《论演说家的教育》 ) ,强调教师应 德才兼备。 ⑤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 (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伊 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强调教师尊重儿童的个性。 试述近、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①】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②】捷克的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的第一人, 《大教学论》 (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贡献:①提出“教育适应自然” 的思想;②提出“泛智”思想;③提出并论证直观性、系统性、量 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④学年制思想、班级授课制。 【③】法国的卢梭: 《爱弥儿》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 【④】瑞士裴斯泰洛奇:教育者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 性特征的人。 【⑤】英国的洛克: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教育漫话》 。 【⑥】德国的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 基础。 《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 。提出了明了、联想、 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提出了教育性原则,形成传统教育教师中 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⑦】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现代教育理论的首席代表。 《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 、 “教育即生 活” 、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形成了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 中学为特点的教育思想 【⑧】前苏联的凯洛夫: 《教育学》 (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 学校管理)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 作用。&&&&论述教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 【①】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构成了以普通教育学为基础,以分 支学科为支持的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 【②】 教育理论异彩纷呈。 ①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 《教 育过程》 。 ②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 《教学与发展》 。 ③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给教师的建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帕 夫雷什中学》 。 【③】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①关心教育问题,教 育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②通过反思,将教育实践升华为 教育理论。 简述学校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①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其主体是教师。②受教育者是接受 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③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手段、方法及 其联系的总和。是教育实践的工具,是两者的中介。 比较典型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 【双轨制学制】存在于 19 世纪的欧洲国家。两个轨道①为资产阶级 子女设立,学术性较强②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为培养劳动者服 务。 【单轨制学制】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学生在 同一学校系统学习,各级学校相互衔接。 【分支制学制】②0 世纪上半叶前苏联建立,初等教育强调共同的基 础性,到中等教育阶段分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 简述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2-展。④高等学校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 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①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②普遍实施义务教 育。③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简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①教育终身化: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社会各方面、连续性教育。 ②教育全民化: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③教育民主化:①让所有人有均等的机会,受同样的教育②追求教 育的自由化。 ④教育多元化: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 标准多元化。 ⑤教育技术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 怎样实现教育的民主化 ① 取消等级制度,给民众受教育的权利。 ② 实行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压抑儿童个性。 ③ 要求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提高民主参与意识。&&&&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①决定教育目的;② 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制约着教学手段、组织结构;④制 约着教育的动力;⑤制约着教育的规模、速度、内部结构。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 生产科学知识;②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体现在: 【①】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①教育的 领导权;②受教育的权利;③教育目的;④教育内容(思想品德教 育内容) 。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实现年轻一 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主要途径) ;③教 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④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①】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②】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 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 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3-【③】教育与文化的特殊性:①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②教育 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论述学校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形成过程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 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 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①】特性:学校文化是①一种组织文化;②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 化;③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②】功能:①导向功能: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想是学校文化 的集中体现;②凝聚功能:联系和协调一所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 带;③规范功能:对成员的规范制约作用。 【③】形成: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①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 的过程;②对文化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③学校文化主体积极构建 的过程;④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的过程。 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 现在: 【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①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②教育 是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③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 实现的;④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①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②教 育要注意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③】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①教育相对 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落后或超越) ;②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 济制度(落后或超越)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①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 ②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③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如何切实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①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 识。 ②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③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④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⑤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⑥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包括哪些内容? 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 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全方位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教育观 念现代化。②教育目标现代化。③教育内容现代化。④教育方法、 手段的现代化。⑤教师队伍现代化(整体水平和个体水平) 。⑥教育 管理现代化。⑦教育设备现代化。 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数量和质量) 。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 自主化提供了平台。信息技术①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别需要②促进 师生关系的民主化③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4-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①】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他所作的 《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②】基本观点: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它指 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 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 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②人 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促 进生产起重要作用。③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 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 试分析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①】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①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 成了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 用,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②一定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 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 的影响作用。 【②】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①教育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②教育的实践者及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 教育为社会再生产劳动力方面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②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 ③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 (简单训练到复杂、 体力培养成脑力) 。 ④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 片面性。&&&&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简述人的本质及其教育学意义。 【①】人的本质。①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②人是 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客体。③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②】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①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②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③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 系如何? 【①】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在特定阶段的特定方向的发展, 即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②】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个方面。身体 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 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③】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的发展是心理 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 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知、 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 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要求。 【①】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的做好教育工作。 【②】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 进行。 【③】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发展关键期。 【④】互补性。要求首先要树立对学生的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学的 方法。 【⑤】个别差异性。要求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5-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有哪些?并作简要评价。 【①】遗传决定论。代表:美国的霍尔和英国的高尔登。观点:人 的发展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 【②】环境决定论。代表:美国的华生。观点:人的发展是由后天 的环境决定。 【③】二因素论。美国吴伟士和德国施太伦。人的发展由遗传和环 境共同决定。 简要评价:三种观点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作用,理论上行不通,实 践上有害。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①】遗传因素。作用:①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②遗传素 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最初的可能性。③遗传素质的成 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④不宜过分夸大遗传素 质的作用(提供物质前提,但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 【②】环境因素(决定作用)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 面。作用:①环境使遗传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 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③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 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③】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原因: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 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来进行的。③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 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表现: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 速学生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 延时的价值。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①】年龄特征:①这时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②总 体性阶段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 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②】初中教育任务:①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 ②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青春期教育。③认知方面:重视抽象思维 和概括能力的培养。④情意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 的情感体验。⑤自我教育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青年期的心理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①】年龄特征:①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②青年期是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时 期,从准备投入向正式投入社会转变的时期。③青年期是个体内在 力量充实的时期。 【②】高中教育任务:①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 状态的能力。②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6-&&&&第四章教育目的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育方针有怎 样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 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 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区别:教育目的是国家教育的总要求,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 具体要求。 联系: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②】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具体与抽象。二者彼此相关但不能互 相取代。 【③】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 度不同。教育目的倾向学术层面,教育方针倾向政策角度。 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 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用】①导向作用。②激励作用。③ 评价作用。 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 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性需求的辩证统一。 【①】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 【②】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要求。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主要观点: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 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7-②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③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④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 础; ⑤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演变。 【①】1957 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提出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 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 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②】1958 年,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明确提出: “党的教 育工作方针, 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③】1978 年修订的《宪法》中明确提出: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 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 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 有文化的劳动者。 【④】1985 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 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所有这些人才, 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 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 精神” 。 【⑤】1995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 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⑥】2002 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坚持教育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 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③教育目 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我国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分别是什么? 【初中教育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规定:要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 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 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 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规定: ①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 做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③具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 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 社会责任感; ④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核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 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于实践能力; ⑤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 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 能力; ⑥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 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8-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①】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构成。 【②】五育”之间的联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 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①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②智育在全面发展 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③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 ④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⑤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 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的作用。 总之, “五育”在实践中是一个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 什么是素质教育?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的教育。 【基本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简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核心,旨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 能力的教育。 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 状态。 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 根本所在。 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 在。&&&&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①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选择。②实施素质教育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 的人才观(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 、教育质量观(本质属性全面 性) 、师生观(民主、和谐、平等) 。 【②】要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①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行 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②加大教育督导力度。 (教育行政监 控职能)③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④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 通和衔接。 【③】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①改革内部管理机制,为素质 教育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②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③改善课程 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出现的误区: 【①】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 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②】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 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 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 加特长。 (必修加选修) 【③】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 “减负”就是不给学生或少 给学生留课后作业。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形成日后所需要 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④】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这是对素质教育“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教师首先是学生 的知识传播者、智慧启迪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 务者。 【⑤】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教 育的形式化理解。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9-【⑥】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考试 的误解。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 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⑦】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素质 教育强调科学学习、刻苦学习、有针对性学习,有助于升学率的提 高。&&&&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 【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三 个阶段:非专业化兼职教师到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 【②】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教育 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教师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①搞 好教学工作;②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③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 简述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延续中起桥梁 与纽带作用。 【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 键性的作用。 【③】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①】教师的一般角色:①传道者②授业、解惑者③榜样;④管理 者;⑤朋友。 【②】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①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教育教学 的研究者。③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复杂性和创造性。 决定:教师劳动目的和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劳动对象的特殊性。 表现:教学活动中要因材施教、灵活多变。 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并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②】示范性。 决定:教师的职业责任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表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 10 -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③】系统性。 决定: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 表现:学生的发展是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要求:教师具有合作意识,并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有哪些? 【权利】 《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 充分发表意见; 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 薪休假; ⑤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 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义务】 《教师法》第二章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 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 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 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 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 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 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主要体现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中。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是: 【①】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①依法执教,严谨治教;②爱岗敬业, 廉洁从教。 【②】热爱学生。要求:①全面关心学生;②尊重和信任学生;③ 严格要求学生;④理解宽容学生;⑤解放和放飞学生。 【③】具有团结的协作精神。①善于与同事合作;②善于与家长和 社会合作。 【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①加强修炼;②言行一致。 教师应当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专业知识素养】 :①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②精神的学科知识。③ 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专业能力素养】 :①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深刻的思辨力 和良好的应变力等一般能力。②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 导的能力;③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④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⑥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⑦较高 的教育机智;⑧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个性素养?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诸如热情、有责任心、仁慈友善、耐心周到、 有幽默感、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合群合作、公平客观等良好的个 性品质。 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依靠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条件: 【客观】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①)加强教师教育。A 建立一体化和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体系;B 要- 11 -改革教师教育课程。 (②)制定法律法规,1993 年颁布《教师法》 , 1995 年颁布《教师资格条例》 ,2000 年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 办法) 》 。 (③)提供经济保障。 【主观】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①加强理论学习; ②加强教育科学研究;③不断反思;④加强实践锻炼。 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①】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A 学生是人。在教育活动中,学生首先作为人而存在。①学生是具有 能动性的个体。②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③学生具有独特的 创造性。 B 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要的人。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②学生具有发展可能性与可塑性③学生是 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②】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A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一是因为学生具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二是学 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者是 受过专业训练的人。 B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①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②学生 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试分析学生的学习的特殊性。 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起主导作用。由此也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中具有 特殊性,表现在:A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B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 习。C 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哪些合法权利?我国学生的权利主要是由哪些 文件确定的? 【①】享有的合法权利:A 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 习权和公正评价权。B 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 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②】我国是《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我国学生的权利在 《宪法》 、 《未成年人保护法》 、 《教育法》 、 《义务教育法》中都作了 详细规定。 《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核心精神是维护青少年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基本原则是:儿 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无歧视原则。 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主要应尽哪些方面的义务? 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应尽义务有: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 的管理制度。 简述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比生理特点更突出,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 【A】积极的心理特点: ①智力发展水平较高;②进取心较强;③求知欲强,兴趣广泛;④ 思想活跃。 【B】消极的心理特点: ①自我中心;②依赖性强;③心理承受能力差;④娇气十足。 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①】教学上的授受关系。①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 12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 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 学生的自主发展。 【②】人格上的平等关系。①学生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建立起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②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种朋友式的友 好与帮助的关系。 【③】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人——人”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 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试分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是师生关系两种对立的观点。 【①】教师中心论。代表是赫尔巴特。他认为,学生的成长完全仰 仗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 【②】儿童中心论代表是杜威。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 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 绕着儿童转。 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 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什么是课程?简述其内涵。 答: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课程的内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A 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B 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 社会实践等活动。 C 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 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定义】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课程设计的种类。 【分类】①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②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程。 ③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 程。 ④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社会、知识和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①】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 【②】知识: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③】学生: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古代就有对课程的认识和课程研究,但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理论。 系统的课程理论诞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①】课程理论的萌芽。周代“六艺” ,古希腊“七艺” 。我国古代 教育名著《学记》 ,西方教育名著《论演说家的教育》 。我国最早使 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的《朱子全书?论学》 ;西方课程最早出现 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 【2】课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 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提出了研 究课程的“活动分析法” 。拉尔夫?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 原理》 ,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 (③)现代课程理论。 有影响的课程理论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和社会 改造课程理论。 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定义】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 13 -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 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 计划制定是依据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 【构成要素】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 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 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①】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②】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 【③】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 受性。 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要求有哪些? 【①】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计划安排和要求; 【②】了解任教学科的详细信息,了解任教学科在课程计划中的地 位与作用; 【③】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④】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教学、教 育工作。 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定义】课程标准,亦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 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 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内容】义务教育阶段首次颁布了 17 个学科的 18 种课程标准,高 中阶段首次颁布了 15 个课程标准,这些标准尽管各有特色,但结构 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附录等部分。&&&&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①】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 【②】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③】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④】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 什么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①】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 讲义等材料。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②】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 载体。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②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 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③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 造、再组织;④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什么是教科书?其作用有哪些? 【定义】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 用书。 【作用】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 料。②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③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 各种活动的根据。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①整体把握教科书。②重点设计教科书。③充分利用教科书。④及 时引进新知识。⑤适当补充乡土材料。⑥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 书。 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 么? 【①】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一切有助于学 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 (主要是教科书)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 14 -组成部分。 【②】课程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 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和 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怎样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A·进行社会调查。B·审查学生活动。C·开发实施条件。D·研究 学生情况。E·鉴别校外资源。F·建立资源数据库。G·教师、学生、 教学过程也都是课程资源。F·发掘校内外、课内外的更具有针对性 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 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①教师。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本身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②学生。学生的丰富生活信息、个性化生活体验、奇特的想法是课 程资源的重要来源。 ③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因此,教学过程是 动态的课程资源。 什么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①】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 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②】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A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①可传播性;②可操作性;③和谐性;④相 对优越性 B 交流与合作 C 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D 教师的培训 E 各种外部因素 的支持。&&&&课程实施的结构? ①安排课程表。 ②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③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 ④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⑤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进行规划。 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 息。 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 【定义】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 断活动。 【内涵】课程评价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课程评价的对象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内容本身。B 课程评价是 一个动态的过程。C 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D 课程 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 向。 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有哪些?各自的步骤有哪些? 【目标评价模式】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 形成。 步骤:①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②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 标;③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④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⑤设计获取 记录的方式;⑥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⑦设计获取代表性样 本的手段。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主张把评价的重 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到“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但它不 是完整的评价模式。 【CIPP 评价模式】是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这- 15 -几种评价名称的缩略语。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CSE 评价模式】CSE 即美国加利福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评价研究中心 的简称。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A 需要评定。B 方案计划。C 形成性 评价。D 总结性评价。 课程评价的基本步骤 A 焦点集中在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B 搜集信息;C 组织材料;D 分 析资料;E 报告结果。 简述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 我国当前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第八次规模较大的课程改革, 它是对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的、90 年代深化的基础课程改革的 继承、发展与超越。教育部于 2001 年 6 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 》 (以下简称《纲要》 )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已于 2001 年 9 月在全国 38 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了实验和实施。 2003 年 3 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以及高中各科的 《课程标准》 ,并从 2004 年秋季开始,启动高中新课程。 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新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 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以加德纳为代表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最好的 教育是最适合学生的潜能开发,并能使学生获得最好发展和理想职 业的教育。&&&&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基本任务】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具体目标】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 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 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 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消 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 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 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 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①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内容,使课程内容 与社会进步与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②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 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 16 -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 ③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 度。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 ④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⑤完善校本评价,优化外部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 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 ⑥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使课程改革基于每一 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试述我国初中课程设置的要求。 【①】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②】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④】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试述我国高中课程设置的要求。 【①】符合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②】以分科为主设置课程。 【③】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课程。 【④】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括哪几个部分? 【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 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②】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性内容和非指定性内 容两部分。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 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非指定性内容是地区和学 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的内容。&&&&试述我国中学课程的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 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下设科目。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 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 (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 模块是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它以科目内容为基础,遵循学科逻辑, 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 36 学时,2 学分。 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 教育活动。其含义包括:①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的活动。②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 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与教育、智育的联系和区别? 【①】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 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②】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 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此外, 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 育的实施途径。 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①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③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17 -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③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④培 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思想品德。 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 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使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的过程。 【①】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 、 “思” 、 “行”的统一过程。 【②】儒家思孟学派《礼记?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 。 【③】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提出“模仿、理论、练习”的学 习过程理论。 【④】赫尔巴特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四 阶段说” 。 【⑤】杜威提出了“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教学 法。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①】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实际上是属于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 体学生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 要的活动,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间接性与简捷性。②交往性与实 践性。③教育性与发展性。④引导性与指导性。&&&&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直接 与间接经验的关系。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②学 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同一个教学 活动中。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①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 ②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①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②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①引起学习动机,这是教学的起始阶段。 ②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③巩固知识,巩固知识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④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⑤检查知识,包括技能与各种认识能力。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各自的含义与使用的基本要求是 什么?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 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 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第二,直观要与讲解 相结合;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 18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 维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巩固性原则】 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第三,在 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 第一,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第二,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 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第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又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 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 知识的能力。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①】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 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 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②】 基本依据: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③学生年龄特征。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⑤教师业务水平、实 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 么?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 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①】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 法。 基本要求:①注意启发诱导;②认真组织教学内容;③讲究语言艺 术;④要组织学生听讲。 【②】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问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或检查知识的教学方 法。 基本要求:①做好提问准备;②要善于启发诱导;③要做好归纳、 小结。 【③】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 从而获取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①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②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 导;③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 【④】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及其他 课外读物,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①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②教给学生读书的 方法;③加强评价和辅导;④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⑤】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 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②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 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③讲究演示的方 法。正确运用教具是有效演示的关键。- 19 -【⑥】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实地 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教 学方法。 基本要求:①做好参观的准备;②参观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 导;③参观后及时总结。 【⑦】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 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基本要求:①精心设计学生的 实践活动;②及时指导学生的练习;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④循序 渐进,逐步提高。 【⑧】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在一 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或现象发生和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 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基本要求:①做好实验的准备;②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③做好 实验小结。 【⑨】实习法又称实习作业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 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基本要求:①做好实习的准备;②做好实习指导;③做好实习总结。&&&&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较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那些?简述各自 优缺点。 【①】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 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②】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印象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 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 ①个别教学制: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 是个别进行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②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年龄等因素编成固定的班级,安排教师有 计划地集体上课。优点在于效率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③分组教学制: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 教学。 优点:比班级授课更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缺点: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 ④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 20 世纪 20 年代在马萨诸 塞州的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优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 才能 缺点: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⑤特朗普制: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 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 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特朗普制既有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也 有个别教学的长处,但管理起来比较麻烦。 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优缺点是什么?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 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 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①】班级授课制的优点: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 20 -达到一定质量。②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③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 主导作用。④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②】班级授课制的缺点:①难以因材施教;②难以形成学生的探 索精神;③缺乏灵活性。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基本环节有五个: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 教学评价 【①】备课基本要求: ①做好三方面的工作:A 钻研教材;B 了解学生;C 设计教法。 ②写好三种计划:A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B 单元计划;C 课时计划, 即教案。 【②】上课基本要求: A 目标明确;B 内容正确;C 方法得当;D 组织有效;E 体验积极。 【③】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①作业布置的要求:A 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B 作业的分量适中,难易适度;C 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 规定完成的时间。 ②作业批改的要求:A 作业批改要及时;B 要注意讲评。 【④】课外辅导的要求:①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 ②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有问题可问; ④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⑤】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结果所进行 的价值判断。&&&&什么是学生作业成绩评价?学生作业成绩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方 式? 【①】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它是指以教育 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 过程。 【②】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测验法(基本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自我评价法等。测验有口试、笔试、操作测验等多种具体 方法,其中笔试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 【③】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考查和考试。考查的主要方 式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等。- 21 -&&&&第八章德育什么是德育?简述德育的构成。 【①】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 思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 德育和家庭德育。 【②】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 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 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 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③】德育是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 健康教育五方面构成,他们共同塑造完整、健全的新人。 德育的特点有哪些? 【①】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 【②】历史性。德育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③】相对独立性。 中学德育的意义是什么? 【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②】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③】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简述中学德育的目标?《中国德育大纲》 【①】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 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 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 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 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 22 -【②】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精神,拥护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 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 能力。 ” 简述中学德育的内容。 《中学德育大纲》 【①】初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A 爱国主义教育。B 集体主义教育。 C 社会主义教育。D 理想教育。E 道德教育。F 劳动教育。G 社会主义 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H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②】高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A 爱国主义教育。B 集体主义教育。 C 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D 理想教育。E 道德教育。F 劳 动和社会实践教育。G 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H 良好 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什么是德育过程?德育过程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如何? 【①】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 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 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与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从联系来看,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 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 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 程,品德形成过程则是青少年的政治、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 善的过程。&&&&试述中学德育过程的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A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B 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②】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A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 B 德育过程要善于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 和发展。 【③】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A 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 B 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的积极转化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A 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 B 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什么是德育原则?我国中学德育主要原则有哪些?各自含义和要求 是什么? 【①】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 基本要求。 【②】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 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 材施教原则。 【③】 (①)导向性原则。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 基本要求:A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B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 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C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②)疏导原则。疏导原则就是循循善诱原则,要循循善诱,以理 服人,使他们积极向上。基本要求是:A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B 因 势利导,循循善诱。C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基本要求是:A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B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23 -要做到合理正确、 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C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④)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基本要求是:A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B 要统一社会各 方面的教育影响。C 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 接工作,以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⑤)因材施教原则 基本要求是:A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B 根据学生个 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C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 育。 什么是德育的途径?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①】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②】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A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B 课外 活动与校外活动;C 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D 共青团活动;E 班主任 工作。其中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基本途径。&&&&什么是德育方法?我国中学德育主要方法有哪些?各自含义和要求 是什么?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 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两种。 A 语言说服法:是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 是非的方法。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要求:①要有针对性。②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③引导总结。 B 事实说服法: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事实来说服学生,使 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认识的方法。主要包括参观、访问、 调查等形式。 要求①明确目的,制定计划。②做好充分准备。③加强指导。④做 好总结工作。 【情感陶冶法】 要求:①加强修养。②创建良好的环境。③引导学生追求美、发现 美。 【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常规训练;二是实践锻炼。 A 常规训练。要求:①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②使学生明确常规的 内容、要求和意义。③坚持不懈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B 实践锻炼。要求:①目的明确,计划周密。②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③以学为主,加强指导。④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榜样示范法】 要求:①要使学生了解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②指导学生明确学习 榜样的什么,怎样学习。③狠抓落实。 【评比竞赛法】 要求:①要建立良好的评比竞赛的氛围和环境。②在日常的学习和 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③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评比竞赛。- 24 -【奖励与惩罚法】 要求:①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②目的明确,具体有度。③客观 公正,有利于团结。④奖励为主,抑中带扬。&&&&什么是德育模式?当代比较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哪些?各德育模式 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定义】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 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认知模式: 代表人物:瑞士学者皮亚杰、美国学者柯尔伯格。 主要内容:A 理论假设。道德发展论,即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 判断水平;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道德教育论, 即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其行为的一致性。该模式强 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 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 B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 所谓两难, 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道德 讨论中的提问,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可分为起始阶段和深 入阶段,与之相适应,教师的提问也可以分为“引入性提问”和“深 入性提问” 。 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费尔 主要内容:理论假设,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 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责任;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 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鼓励青少年实验各种不 同的角色和身份;教育即学会关心。 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付诸 行动。 社会模仿模式 代表人物:班杜拉- 25 -主要内容:学习并非刺激—反应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为 此,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 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人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 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 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时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模仿, 再经认知过程,进而形成人的复杂行为;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 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提高 学习效果;强调建立起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教 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情感等,促进 学生自我期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心态。 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①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 未得到落实 ②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③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④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德育行为的 养成 ⑤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①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 ②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④积极改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和形式 ⑤坚持知与行的统一 ⑥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当前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背景、机遇和挑战? A 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中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B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 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 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观念正在丰富这中 学生的精神世界。 C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 给中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 道。- 26 -&&&&第九章班级管理什么是班级?如何理解班级的地位和作用? 【①】班级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 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②】地位和作用:①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②班级是 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 什么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①】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 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 行的管理活动。 【功能】A 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B 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 好班风。 C 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什么是班主任?中学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是什么? 【①】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 的贯彻者,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 作的教师。 【②】班主任的任务:我国的《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 。班主任 的基本任务是: “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 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 ” 【③】班主任的职责: 《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 ①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德和良好的心理品 质,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 ②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会同各科教师教育、帮助学生明确- 27 -学习月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③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学校规定的各种劳动,协助学校贯彻实施《体 育卫生工作条例》教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④关心学生课外生活。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科技、 文娱和社会活动。鼓励学生发展正当的兴趣和特长。 ⑤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建立班级常规,指导班委会和本班的团、 队工作,培养学生干部,提高学生自理能力,把班级建设成为奋发 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 ⑥负责联系和组织科任教师商讨本班教育工作,协调各种活动和课 业负担。 ⑦做好本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和有关奖励工作。 ⑧联系本班学生家长,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配合,共同做好学 生教育工作。 如何理解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是这个集体的灵魂。 ②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③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 ④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班级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班级管理过程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班主任应该怎样制定班级工作计划?试结合实际制定一份班级工作 计划。 【班级管理计划】是指班主任对班级活动目标及相应活动方案的设 计和谋划。 【内容】A 班级基本情况的分析。B 具体工作目标的确立。C 具体工 作的安排。&&&&【一般步骤】 A 明确教育目标的要求, 认识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 B 分析班级情况,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了解学生的需求。 C 构思班级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包括活动的目的、名称、内容、主 题、形式、方法、时间、地点及需要的器材等。 D 就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交全体学生或班干部讨论, 由学生参与制定 计划,确定班级活动计划的思路。 E 将比较完善的活动计划写成文字,并予以公布。 【表述形式】一种是文字表述,一种是表格表述。 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哪些工作? 组织实施就是围绕班级管理计划的目标,建立组织系统,合理配置 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高效运行的活动。包括以下三项工作:①机构 建设与任务落实。②人员安排与指导教育。③行为协调与工作控制。 什么是操行评定?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操行评定是按一定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 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作出的评价。 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是:①动员与准备。②操行评定的具体操作。 ③评定结果的分析处理。④评定谈话。⑤写好操行评语。 什么是班级管理原则?我国中学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哪些?如何 贯彻这些原则? 【定义】班级管理的原则是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制定的, 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班级管理的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整体 性原则。 【贯彻】 ①科学性原则。要求:A 了解和研究班级管理的基本规律;B 了解和 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规律;C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②民主性原则。要求:A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B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 28 -识和参与精神;C 吸收学生及相关人员参与班级管理。 ③自觉性原则。要求:A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B 健全学生的自 我管理组织机构;C 选拔和培养自我管理的骨干;D 建立健全自我管 理规章制度。E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④整体性原则。要求:A 树立全局观念;B 协调各种因素,保证学生 的成长;C 分工协作,统一指挥。 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也就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建设班集体 并通过班集体教育学生是班主任的基本工作,除此之外,班主任还 要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学生和生活指导,召开班会,协调各方面 的关系。 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②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 强的领导核心;③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④正确的集 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的作用是什么? ①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 ②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联系实际谈谈班主任如何建设班集体? 【①】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要求:一是要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联系起来;二是要 把“明天的快乐”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三是要注意发挥学生 的积极性;四是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实 际情况。 【②】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 要求:一是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二是班主任应把对 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③】形成良好班风。 要求:一是确立班风目标。二是培养正确舆论。三是强化行为训练。 四是加强榜样示范。 【④】加强班级常规管理 要求:一是健全班级规章制度。二是建立组织体系。三是坚持一贯 的培养。 【⑤】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 要求:一是班主任要了解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二是认识非正式群体 的作用。三是加强教育和引导。 【⑥】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 教育? 【优等生】是指那些品学兼优、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较全面 发展的学生。 特点:①优点有:理想远大,品质优良,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自 尊自信,好胜心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②缺点:一是容易产生 优越感,二是容易滋长自满情绪,三是因好胜心太强而导致嫉妒心 太强等。 措施: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 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29 -【中等生】是指那些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教学特色经验总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