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面临教师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战,党员怎么做

谈新时期银行业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日09:20&&&来源:
E-mail推荐:
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银行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已逐渐成为关系到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银行业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下,如何加强银行业基层党建工作,巩固党组织在银行业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政治课题。
一、新形势下银行业基层党建工作的困难和挑战
(一)少数党员思想信仰在复杂外部环境中受到冲击。少数党员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获取物质利益,忽略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不能很好履行党员义务和责任,这种现象在外部环境更为复杂的基层银行业也有体现。一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客观环境触发银行业党员主观思想变化。个别党员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在此起彼伏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理论面前无所适从,甚至误入歧途。二是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和竞争体制冲击党员的价值取向。这点在经济金融市场化改革较彻底的地区尤为突出。随着各种西方思潮涌入,基层银行业面对多元文化的影响,个别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有所削弱。三是党的传统宣传教育机制未能很好适应新形势。一方面有的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不能深入理解党的指导思想的精髓和先进性;另一方面运动式、灌输式的教育使党的思想教育既不能有效灌输到基层,又不能充分满足广大党员的精神需求,造成一些党员对思想教育的麻木和应付心态。
(二)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在市场竞争压力下有所弱化。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银行业“重业务发展,轻党建开展”的现象较为严重,客观上造成银行业机构党建工作与业务经营发展“两张皮”。一是有的银行业机构党组织不能切实履行法律和党章赋予的职责。对涉及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不闻不问,就党建而党建,将自己隔离于市场经济环境之外,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更是无从谈起。二是有的银行业机构党组织不能落实“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既没有正向激励和引导机制将经营管理人才吸纳入党,又没有确立用人标准选拔党员担任高管,导致党务工作者在以经营绩效为主要考核标准的银行业,因不懂经营管理而处境尴尬,无法发挥应有作用。三是有的银行业机构党组织思想僵化,工作方式陈旧。党建工作创新力度不够,以“硬件建设”代替活动开展、以“制度上墙”体现工作成效等形式主义盛行,明显跟不上银行业机构的业务经营和发展速度。
(三)传统党委决策体系在银行业架构改革中遇到挑战。银行业组织架构出现重大调整,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深刻变化。涉及外资的银行业机构,要么经营管理由外方团队全权负责,党组织无法直接发挥作用;要么不设立党组织,基层党建工作无法开展。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银行业机构,一般由党委书记担任该法人机构董事长(理事长)。这种模式与公司治理机制中由法人股东自主推举董事长形成一定矛盾,客观上造成选人用人标准方面的差异。在已建立党组织的银行业机构中,由于法律未明确党组织在银行经营管理决策中的主体资格,造成两类冲突:一类是法人银行机构中的党委会和董事会间的冲突;另一类是党委会成员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其兼任董事享有法定表决权的一种冲突。传统党委决策体系受到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的挑战,一方面可能导致银行业机构内耗不断、经营受阻,另一方面可能有损党组织的地位与权威,导致党组织作用弱化和虚化。
(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银行业经营发展中未能凸显。银行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出现弱化。有的基层党支部或党务工作者对普通党员和群众缺乏人文关怀,对群众提出的意见视而不见,对出现的问题和丑恶现象麻木不仁甚至同流合污。二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党员甚至没有非党干部工作积极,难以体现党的先进性,导致很多高素质人才不愿意向党组织靠拢。这些现象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了党的战斗力和吸引力,削弱了党对银行业的领导力。
(五)党纪监督的有效性在现行制度框架中较难发挥。一是银行业内设机构和人员高度精简。有的党纪监督部门“挂牌”与合规、案防,甚至市场准入等部门合署工作,一些纪检监察人员为兼职、“挂名”。二是银行业机构党纪监督部门职权有限。易遭遇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的阻力或干扰。三是银行业机构有其自利考虑。由于担心查处违纪违法人员可能引发声誉风险、受到监管部门或上级责任追究等,有的纪检监察人员与查处对象一定程度上形成事实上的“利益关系人”和“利益共同体”,致使内部监督有效性、公正性打折扣。四是外部监督体制不顺。现行体制下,银行业监管部门缺乏对银行业党纪监督的法定权责,无法对银行业反腐倡廉和案件防控发挥常态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作用。
二、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银行业基层党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创新,坚定党员思想信仰。一是教育内容上要重点把握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本质。发挥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从共产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是寻求社会公平和实现权利平等这一角度出发,将“自由、民主、平等”等普世价值观纳入到党的科学理论体系,获取更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更广泛的支持;要让党员认识到党的思想不仅是认识市场经济内在矛盾的武器和工具,更是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矛盾的科学指南和方法;还要使党员认同党的思想对其个体人生价值实现的现实意义,即填补物质极大富足之后所产生的精神空虚,汲取精神力量,使自身变得更加坚强。二是教育形式上要摆脱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设法拓展党员接受思想教育的时空维度,形成合力。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党员所遭遇的各种困惑和挫折,使党员真正从内心深处对党产生认同和依靠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使党员主动学习;为党员提供有血有肉的丰富精神食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科学定位,融合党建工作与业务经营。一是把选人用人作为党建工作的关键。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完善选拔标准,通过选拔政治过硬、熟悉银行专业知识且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党员人才来引领银行业的发展。二是注重把业务经营的关键要点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银行业其经营风险的特征决定了党建工作必须首先紧抓风险管控,形成党建工作有效服务和保障经营管理的局面。三是在方法上注重党建工作与业务经营的虚实结合。党建工作与业务经营要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考核同行。将党建工作真正融入到业务经营中,做到业务经营有实有虚,党建工作从虚到实。
(三)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组织架构。一是宏观上采取条线指导。党对银行业的领导和银监部门的行业监管,目的都是确保银行业稳健发展和支持社会经济发展。为此,可将银行业党建工作管理有机融入到银行监管中,这样既能发挥监管部门专业优势,又能增强党建管理的有效性,还能防范银行机构党组织属地管理可能引发的地方政府干预银行经营的情况。二是微观上采取分类指导。针对党政紧密结合型的银行业机构,建议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在党组织领导的前提下加强权力制衡。针对党政相对独立型的银行也机构,对机构庞大、人员素质较低的农信社,要着重抓好队伍建设;对地方政府影响力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要实现党建目标与经营目标的有机融合;对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银行业机构,在对党委会恰当定位的前提下,考虑通过民主协商方式赋予党委会参与银行经营管理的主体资格,避免冲突;针对外资银行等尚未建立党组织的机构,尝试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党的细胞组织信息传递功能。
(四)激发动力,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在银行业开展党建主题活动,大力激发广大党员“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引领银行业在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同时,增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感。
(五)内外结合,构建统一的党纪监督体系。一是加强银行业党纪监督的统一领导。建议以监管部门现有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为基础,成立统一的银行业党纪监督领导协调机构,负责管理、监督、协调银行业反腐倡廉和案件防控工作,防范银行内部利益关联对监督效力的损害。二是进一步强化银行业党组织的党纪监督职责。通过党委成员、纪检监察人员介入董事会、高管层、监事会等途径,引导银行业机构将党风廉政建设与案件防控和行风建设相结合,在银行业开展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教育和检查,增强对“一把手”的监督,积极推进党务、行务公开,充分发挥“阳光这种最好的防腐剂”的作用。
(责编:赵晶、朱书缘)
热点导航[新闻热词]
&&&推荐新闻
&&&& && & &&& && &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基础|||会议|||文献|||事件|||专题|||图集|||视频|||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第五课
面临挑战的中国 教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教案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教案
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第五课& 面临挑战的中国
第一课时《最后的盛世》设计
[教材分析]
第一课时“最后的盛世”讲的是明、清的一段历史。本文的明清时期指的是从1368年明朝的建立,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清历史。教材将明清的这段历史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中外比较,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盛世景象,并隐含了出现这一盛世的原因。
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要对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盛世”的自豪之情,对“最后”的惋惜之情,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明清时期吴越等地的“奢侈风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难点:正确看待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全面认识盛世,初步察觉盛世背后隐藏的危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请您欣赏) 播放北京风光
这是哪个城市?②你对它的了解有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我们知道北京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也是历史上明清两朝的都城。今天的北京有很多建筑都是那时保留下来的,那么我们对历史上的明清两朝究竟了解多少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时空的隧道,回到600多年前,看看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二、新课教学
& 1.(我从事的工作) 教师创设情境:
女生A、女生B、男生C、男生D、男生E、男生F,通过时空隧道分别来到了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湖州和松江)、湖广地区(湖南、湖北)以及安徽和山西。
&要求根据史实,展开想象他们最有可能会从事的工作,并说明原因。
女生A:她可能从事丝织业,因为江南地区种桑养蚕很普遍,不少人从事丝织业。 女生B:她可能从事棉纺织业,因为松江一带棉纺织业发达。 男生C和男生D:他们可能从事农业生产,不仅种植水稻,也种植玉米和番薯。 因为当时湖广地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男生E和男生F:他们最有可能从事商业活动。因为当时著名的徽商和晋商等商帮已经形成,
& 通过活动,使学生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有初步的了解。
& 2.(我眼中的变化)& 教师创设情境:
这几位同学回来的时候都带回了一些所见所闻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
&&&& ①(人口的变化):男生C和男生D:他们带回了明初的人口和耕地数目表,以及17世纪和19世纪中国的人口数量。
17世纪初,中国人口已近两亿,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三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他们有一个问题不明白:这一时期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引导学生理解人口增长与当时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 ②(民谚的变化)女生A和女生B:她们发现本地区“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已经无人说起,相反,当时流行另外一种说法“湖广熟,天下足”。
& 她们有一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她们解答:民谚的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 ③(城镇的变化)男生E 在苏州附近的昆山县方泰镇经商时亲眼目睹了该地区的变化:
他也同样给我们留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该地区的变化?(商业的发展、市场的繁荣)方泰镇的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的什么特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 ④(对外贸易的变化) 男生F收集了一些外贸资料:
他也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从表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对外贸易频繁,而且长期出超)
&& ⑤(社会生活的变化) 出示有关茶馆、酒楼、戏院的图片
这几位同学回来时,都向人述说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况,但是他们同样不明白,需要我们帮他们回答:服务性行业兴盛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一变化?
3.(我眼中的西方) 正是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哪些变化?
4.(我眼中的盛世) 你是如何看待明清盛世的?
第二课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清朝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粉碎准葛尔贵族割据势力、漠西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明清的“改土归流”、
清朝台湾府的设置等史实;掌握明清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差异和清朝的疆域;充分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阅览、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评价少数民族领袖人物的能力;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 1、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而进行的斗争。
清朝前期辽阔的版图及其行政区域的划分和管理。
难点 : 明清对待少数民族政策的差异。
【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教学要点,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并将《明长城图》《清朝疆城图》等相关教学参考图片及电影《士尔扈特东归》片段编辑到课件中去,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相关资料可查阅网站上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材库》。
学生:查阅《中华文化信息网》.cnt 和《中国少数民族网》了解本节所涉及的满、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情况。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您欣赏)播放中国少数民族的有关图片(伴奏《爱我中华》歌曲)
& 二、新课教学
1、展示明长城和避暑山庄的图片
明朝为什么要大修长城? (防范我国北方蒙古、女真等族统治者南下扰掠)
②“避暑山庄与一般的避暑胜地相比,有什么特点?
(它是统治者避暑、围猎的场所,更是他们实行“怀柔”的民族政策、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的场所,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 &&2、播放《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视频,进一步感悟避暑山庄所特有的政治功能。
3、展示避暑山庄周围的“喇嘛教寺庙群” “普宁寺” “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等寺庙建筑图片并回答问题,(组织4人小组讨论)。
①这些寺庙的建筑风格有什么特点(融合了汉、藏、蒙古族、维吾尔等族的建筑风格)。
②“明修长城清修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你认为这两句话反映了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代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清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
4、虽然明清对民族政策有所不同,但明清两朝和少数民族关系都有了新的发展。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明清,演绎一段当时的民族关系史。
{说明:角色承担:①、以组为单位分6组,每两组承担一个少数民族角色(蒙、藏、西南少数民族。②、各组先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明清前华夏族(汉)与该民族融合的史实),然后重点指出明清时期与本民族的关系。 ③、代表在回答某一重大史实时,本组成员也可以小品等形式展示史实。 ④、准备时间为6分钟。}
5、出示《清朝疆域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
①说出清朝疆域四至。 ②对比《清朝疆域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找出其中的异同。
(清代中国的疆域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相同点:基本版图相似,台湾等地一直就是中国的领土;
不同点:清代疆域更为辽阔、广大,今天的中国地图上已经没有北部的乌里雅苏台及东北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疆域范围缩小。)
6、歌曲《爱我中华》,前后呼应,升华主题。
&第三课时《专制帝国》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加强的历史时期。但同时明清时期也是皇权高度强化,国家日渐闭关自守的时期。本课时就是在西方各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的历史背景下,从专制国家机构、文字狱、科举考试及社会生活领域的专制等方面,重点描述了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从而着重描述了明清时期中国繁荣背后的危机。此外,教材还补充了反对专制皇权的思想家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明清时期的思想发展状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统治者在加强皇权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结果,进一步从社会生活领域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知道反对专制皇权的代表人物,并尝试与同时代的西方思想家进行比较。& &&&&&&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多种资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准确、全面地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明清专制皇权在国家机构及思想上的表现
教学难点: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指导有表演才能的学生按教材P38中的小故事编排小品。
生1:(朱元璋)听说爱卿家昨天晚上请客了?
生2:(大学士宋濂)我请了几位好朋友,请厨师烧了几个好菜。
生1:(朱元璋)卿家没有欺骗我。
生1:(钱宰摇头晃脑地)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生2:(朱元璋见钱宰)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但是我何尝“嫌”你,为什么不用“忧”字呢?(钱宰吓得忙磕头请罪)
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展示对联: 问:你能翻译这幅对联吗?辛亥革命后,从城市到农村,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百姓的门户前仍然贴着这种对联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后概括: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仍没有根本改变,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中国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课教学(一)新文化运动 活动一:看漫画,析含义
展示漫画:请学生分析:1.你认为漫画(一)反映了什么?
2.你知道漫画(二)中所称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究竟是指什么?“老家”住在哪里?3.在中国率先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旗帜的人是谁?学生讨论回答后出示
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到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
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
师:陈独秀疾呼:“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也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形象地把西方的科学和民主思想比作一辆车子的两个车轮,号召青年们以民主与科学并重,1915年,他创办《新青年》,李大钊、鲁迅等人积极响应,新文化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活动二:比一比,看谁说得好。 请四位学生介绍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请学生给予评价,教师也参与) 在传播民主和科学的过程中,新文化的“旗手”们提倡进行文学革命,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试做白话诗、白话文。 展示唐诗、白话诗、文言文、白话文,结合这两首诗和两篇文章,说说新文化的“旗手”们在当时为什么要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活动三:议一议:在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认为儒家学说要求臣民忠于君主,儿子他人父亲,妻子顺从丈夫,把人变成了奴隶,是民主和科学的大敌。因此,他们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要“打倒孔家店”。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种做法?小组讨论后发言 引导学生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应该一分为二的加以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结合书本p99图7―24和―28在衢州召开的国际孔子文化节加以说明。展示图片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7" Month="9" Year="日下午,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衢州举行隆重的南宗孔子国际文化节开幕式。衢州祭孔大典成了一个喜庆的节日。
孔氏大宗寓衢八百春秋,伴随历史的沧桑,孔氏南宗家庙屡迁、屡毁、屡建,但中华文化精神却代代相传。
从上可知: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长期禁锢人民的封建专制思想、旧道理、旧文学遭到一次沉重的打击,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当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的时候,一场新的运动在积压中爆发,请看 (二)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
(1)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不顾中国的中立地位,借口对德国宣战,派兵登陆山东及进攻青岛。次年,中国请求日本撤兵,日本断然拒绝,乃生产了中日「山东问题」。
(2)一九一九年一月十八日,中国以战胜国资格,派陆征祥、顾维均及王正廷出席在法国举行的巴黎和会。
活动四:假设你是当时的北京学生,面对日本人的侵略野心,你对巴黎和会有何憧憬t试写出你的期望。(以50-100字为限) 可事实与人们的愿望相违背,长期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师问:走在革命最前列,起先锋作用的哪些人? 生答:爱国学生。 2.五四运动的经过(有条件的可看五四运动的录像片) 学生罢课: 上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学生均展开罢课,集会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 设问:(1)假设你是当时的北京学生,你是否会参与这次运动?为什么? &&&&&&& (2)假设你已参加了五四运动,并成为学生领袖(宣传组)试替这次运动创作: ①标语一则(以二十字限);例:「取消二十一条」 ②口号一则(以十字为限);例:「内争国权、外除国贼」 学生的被逮捕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全国各阶层人民纷纷加入到这场运动中。 工人罢工(书本P101图7―30);商人罢市(P101图7―31) 3.五四运动的结果:由学生回答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比较表
反对的对象
斗争的形式
新文化运动
进步的知识分子、学生
封建专制制度,旧文学,旧道德
创办报刊进行宣传、改革文学
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学生、工人阶级、商人等
帝国主义、封建北洋军阀政府
创办报刊进行宣传,游行示威(罢课、罢工、罢市)
通过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中华民族是如何一步步觉醒的:从制度层面的改良到精神层面的反思;从单纯的反帝或单纯的反封建到把反帝与反封建紧密结合。 练习 1.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答案或在方框内打“√”,你会成功的。
五四运动 发生日期: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发生地点:_______________ 发起者身份:_____________ 所持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动性质:& &&爱国& &&&&&叛乱
2.&&&&&&&&&&&&&&& 年,&&&&&& &&&&&&&&&&&&& 创办&&&&&&&&&&&&& &&&&&& ,率先举起了“&&& &&&&&& ”和“&&&&&&&&&& ”的大旗号码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方法认识事物。随后,&&&&&&&&&&&&& 、&&&&&&&&&&&&&&&&&&&& 、&&& &&&&&& 等积极响应。 3.观察下列两幅漫画后回答问题 &&&&&&&&&&&&&&&&&&&& (一)&&& &&&&&&&&&&&&&&&&&&&&&&&&&&&&&&&&&& &&&&&&&&&&&&&&&&&&&& (二) (1)漫画(一)反映了1919年要打倒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及章宗祥,你认为这三只拳头分别代表那三个阶层的人物? (2)你认为各阶层团结与否,与一个运动的发展有何关系? (3)漫画(二)中所指的救国利器是什么? 4.五四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爱国运动,对现代中国的文化、社会、政治都有深远影响。试设计一牌纪念五四运动之纪念碑,当中写出五四运动之意义。(以一百字为限)
五四运动纪念碑
5.自选二首唐诗和现代白话诗以共同欣赏。 &
&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
第二课时历史性的转折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或经过),二次大会的召开,让学生了解中共成立的意义:“两大”――“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里程碑”;“两新”――“中国大地出现了新曙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是中国历史性的转折。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学习,体会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党的热爱之心,坚信党的领导。 重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过和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对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理解 新课导入,史料导入
毛泽东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全世界,也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想一想:为什么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社会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什么政党领导下取得的?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那工人阶级又是由哪个政党来领导的呢?新课教学二、历史的转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议一议: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请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得出:(1)思想基础: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毛泽东、董必武等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2)阶段基础: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无产阶级成长和工人运动对比表
斗争的形式
斗争的目标
辛亥革命前
多为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的经济斗争
辛亥革命后―1919年
同盟罢工、联合斗争
转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已开始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人阶级,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就开始以自觉的姿态,为中国的独立、解放而斗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3)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深入民间,与工农民众相结合,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各地建立早期党组织。 引导学生观察早期共产党组织创建形势图(P103图7―32),要求概括早期共产党组织分布地点的共同特点,并尝试说明原因。设问: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快速发展及其活动,表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它表明在中国正式成立全国统一的共产党的条件成熟了,一个统一的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即将诞生。 教师要强调陈独秀、李大钊在党的创建工作中的贡献“南陈北李”。大家谈: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得出: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因为大会:①确立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确立了奋斗目标: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③选举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陈独秀未虽然未参加会议,但因他在新文化运动和党的创建工作中的贡献和影响,被选为书记)(2)结合书本P104图7―35、图7―36,提问:你知道有关中共一大会址及党的生日的史实吗?假如让你选会址,你会选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学生谈的过程或谈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或引导(3)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全部完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中共二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全部完成。因为这次大会:①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②切合实际,提出当前党的奋斗目标:对内打倒军阀,对外推翻日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把中国统一成真正的民主共和国;③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80多年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革命未能解决的问题。 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时出示歌词,要求学生从中体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师生共唱后,问:从歌曲中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意义?有条件的可放录像: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意义:两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里程碑” 两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大地出现了新曙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要求学生思索:“新”体现在哪里?课堂延伸
党的会议名称
全国党员人数
全国党员人数50多名
全国党员人数195名
全国党员人数432名
全国党员人数994名
全国党员人数590万名
全国党员人数660万名
1.上述表格说明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增加,队伍的不断壮大,表明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信不断提高。 2.你能举几个当今社会中国共产党为民办实事的例子吗?(例:减轻农民的税收;建南水北调工程等) 课堂评价:评选出表现最好的两个小组和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 &
&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
第三课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北伐的胜利进军,国民党背叛革命和血腥屠杀等历史史实,让学生体会到党为革命和人民付之的行动和作出的牺牲,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崇高革命精神,从而激发对党的崇敬之情。 重点: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北伐胜利进军 难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的原因 导入新课:从中共二大说起: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而在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力量都十分强大,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仅靠共产党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中共二大认为共产党应该联合全国各革命党派,组成革命的统一战线。 新课教学(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确定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设问:1.孙中山会不会同意与共产党合作,为什么? 教师展示资料,学生结合材料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不断领导反对军阀的斗争
失败后孙中山流亡国外
胜利,袁世凯气急病死
反对张勋复洋
胜利,段祺瑞再度掌握中失政权
第一次护法运动
第二次护法运动
引导学生得出:(1)孙中山不断致力于国民革命,但最后大都失败了,迫使他寻找革命的新出路。(2)五四运动让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就这样,孙中山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转变设问:2.第一次国共合作于哪年正式实现(1924年)?合作是不是等于合并?教师要作正确指导,中国共产党只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并不是两个政党的合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孙中山一生救国救民的坚定信念和亲自投身于实践的伟大行动。大家说:请学生说说与黄埔军校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要求学生参与评价)设问:3.阅读教材P105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说说这所军校与其他军校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1)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2)军事制度严明,管理制度严格,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加强对学员的革命思想教育,是一所新型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学校;(3)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干部,对建立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起了重大作用。 (二)北伐战争
展示图片(有条件的可以播放录像)在看完图片(或录像的基础上)
请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请学生概述北伐战争(或请学生设计问题),教师作 补充(要求学生参与评价)1.北伐战争的原因(目的):打倒列强,消灭军阀,实现全国统一。2.北伐战争的对象:封建军阀3.北伐战争的经过:展示地图 北伐经过教师不需讲得太多,只要让学生看了地图有个直观印象,知道从什么地点出发,向哪些方向进军即可。(教师可着重介绍北伐军在浙江的战斗情况) 4.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1)国民革命军特别是其中的共产党人的英勇作战(如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 (2)工农大众的大力支持 这是北伐战争期间,湖南省农民协会出版的《农民画报》。画报上印有“工农兵联合起来 打倒帝国主义 打倒军阀”的字样,它反映出了当时农民运动的斗争目标。
5.北伐取得的成就:推动了国民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也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请学生看教材图7-38九江码头)
6.北伐的结果:由于蒋介石的背叛革命,北伐战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2" Month="4" Year="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三天时间,共产党员工人领袖,革命群众被杀300多人,被捕1000多人,失踪5000多人。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8" Month="4" Year="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8" Month="4" Year="年4月28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5" Month="7" Year="年7月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然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李大钊被杀图片。右图就是东北军阀张作霖杀害李大钊的罪证。 就这样,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了。 思考: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为什么会惨遭国民党的血腥屠杀? 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表各自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小结:(1)国民党右派,特别是蒋介石投机革命,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校长;(2)帝国主义的支持,提供反革命经费;(3)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坚持右倾投降主义一再妥协退让。4)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 课堂评价:评选出表现最好的二组和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 & & &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
第四课时红色根据地的建立和长征的胜利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南昌起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胜利,让学生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性、艰苦性,看到我们党由幼稚走向成熟,增进学生对党和红军的感情,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刻苦学习的动力,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军胜利长征 难点:革命根据地创立的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图片 朱德在南昌起义中用过的枪设问:枪有什么用途?这是谁用的枪?在什么时候用过?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面对国民党反对派斩尽杀绝的恐怖政策,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拿起枪,又继续战斗。
贺龙,徐特立在革命最危急时刻参加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左派领袖宋庆龄公开声明同蒋汪势不两立。
新课教学一、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展示《南昌起义》图(有条件可看录像片段)请学生分析南昌起义的意义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为了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召开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会这样说?
师: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独立武装斗争,确立对军队的领导权,才能夺取政权,取得革命的胜利。 设问:除南昌起义外,你知道当时还有哪些著名的武装起义?它们的结果如何? 它们的结果都失败了,那么,出路究竟在哪里?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得出: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它们的结果都失败了。因为这些起义都在国民党力量强大的地方进行,而且以进攻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面对挫折,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形势: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农产品丰富,革命基础较好,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山区是中国革命的基地。他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江西、湖南交界处的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教师强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观察图7―39(年革命根据地)问:从图中可以看出年间中国共产党还创立了哪些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根据地是哪一个?通过观察与回答,了解革命根据地的简要状况。 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和红军队伍的不断壮大,成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大威胁,对此,蒋介石的态度如何?生:对中央党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师:有国民党的“围剿”便有勇敢的红军战士的反“围剿”。 二、反“围剿”和红军长征
师:展示表格,以便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王明的错误指挥,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蒋介石先后发动五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反“围剿”指挥者
第一次反“围剿”
1930年12月
“撒开两手,诱敌深入”
第二次反“围剿”
“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并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
第三次反“围剿”
避敌主力,打其虚弱
第四次反“围剿”
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歼
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10月
“左”倾冒险主义,城市中心论,在城市全线出击
为保存红军实力,被迫长征。展示地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录像) 教师不需照地图讲长征的经过,只是让学生有直观感觉,便于学生寻找自己的记忆,进行下面“大家说”的活动。大家说:你对红军长征过程哪一片段或哪几片段的历史最感动?印象最深?你认为红军长征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 重点讨论,强调遵义会议召开的意义: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关。在学生介绍完以后,设问:你如何评价长征的历史意义?生小组讨论后概括: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它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是宣言书”,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是宣传队”,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政策。
“长征是播种机”,它到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学生齐读上述长征的历史意义思考:如果“我”是当时的红军,能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吗?现在的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踊跃回答,同时教师给予评价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本中毛泽东的诗《长征》,然后教师演唱一次。最后大家跟着播放的歌曲齐唱《长征》感受红军的英雄气概,长征的伟大壮举。 课堂评价:评选出表现最好的二组和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
第四课 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第一课时
●课程目标 
5-1 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5-2 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初步学会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教学重点: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感受科学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并能以历史的辨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变化。
教学难点:对中国近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的认识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导入:《奇妙的活动照相》片断 在近代除了照相、拍电影之外,还有许多工业革命的产物传入中国,悄然改变着古老中国的社会生活。那么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活动一:寻找历史、感受变化
分组活动(比一比、赛一赛) 物& 你知道我们的日常用品中带有外来音的还有哪些?(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质& 近代中国城市都有哪些交通工具?古人都有什么交通工具? 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办报的国家之一,为什么课文把读报当成新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刊物在宣传新思想、探索新问题、介绍新知识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化&& 连一连 当时人们为什么害怕拍照片?现代人呢? 习&& 为什么要剪辫子?(既有向西方社会风俗靠拢的含义,也有表示与清政府决裂的意义,并成为近代习俗改革中最具革命性的行动。) 俗&& 什么是天足运动? 活动二:探究历史、发现变化(探究火车在中国的发展史------接受、改造、创新) 1.火车的“老家”在哪里?它们在中国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一方面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交流,并进一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它更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最先向中国人介绍蒸汽机车的是谁?我国最早的铁路是在什么时候建的什么铁路?中国人第一次听到火车的汽笛时有什么感受? 3.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机车叫什么?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什么铁路? 4.火车有什么优点?想像一下,火车的出现,会导致人们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 知识链接 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发展史,比如衣食住行方面。 材料附 活动三:思考历史、感悟变化
想一想,我国古代那么多世界领先的发明,为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列举古代中国都有哪些领先于世界的发明、技术。 (1、中国科技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如偏重于实用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滞后。2、中国历代统治者实行抑商重农的政策。3、国家政策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比如愚民政策与奴化教育。4、自满保守和闭关自守政策。等等)
活动四:以史为鉴、审视变化
一位初三学生:“我们小时侯看的米老鼠、汤姆猫,至今还活跃在电视、舞台上,有的卡通明星如史努比、吉蒂猫,我们甚至没看过动画片就从文具、玩具上认识了它们;可孙悟空、哪吒现在都到哪里去了?”嘟啦A梦、樱桃小丸子、灌篮高手等外国的动漫越来越多,充斥着少儿文化生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少年。
你是如何看待外国的动漫在中国的发展?
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从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习俗三方面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些生活变迁不仅是中国社会时代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交往交流日益加深的结果。因此,不管昨天、今天还是明天,文明的发展需要交流,人类的进步需要交往,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 &
&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
第四课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新课导入]
八年级学生对《骆驼祥子》的课文有所了解。可以用电影《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饿昏的片断,然后提问学生:“是谁抢了人力车夫的生意?”从而引入主题。
&[头脑中的变化]
1.科学思想渐入人心
(1)联系中国近代哪些重大事件,提问:近代哪些重大事件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入?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思想的传入历程。
(2)近代教育制度下的学校是科学思想传播的主阵地。让学生对比,“当时的学生的学习内容同过去和现在各有什么不同?”(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与现在相比,那时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少,并且比较单一的.)不同的教育内容下,培养了不同的人,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正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新型知识分子,引导着中国社会缓慢然而又是不可逆转地向着文明和民主的方向前进。
2.民主观念的影响
(1)学生两个人一组通过对话来体验清朝时期称“老爷”、“大人”和民国时期称“先生”、“女士”的不同情感态度,同时让学生思考造成称呼差异的原因。前者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后者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2)婚姻变化,主题是体现婚姻的自由、平等。让学生看阅读卡,了解西方新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同时点明,婚姻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的物质、精神和习俗的变化。
3.妇女地位提高
(1)妇女地位提高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让学生看图7-51,问学生从这则报道中获得哪些信息?从而引导学生从事件背后分析社会文明进步的原因。
(2)探讨妇女缠足问题。让学生对周围最年长的妇女和自己的母亲分别进行一个调查采访,了解妇女缠足的过程,从而体会放足对中国妇女地位提高及生活改变的意义。并写一篇调查报告作为这个问题的课后延伸。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
第五课 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
4-4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4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5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建立魔鬼部队731,对根据地进行血腥的“三光”政策;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明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抵御外敌入侵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联系当前的日本“教科书事件”“东北毒气事件”等事实,运用历史知识,驳斥侵华日军的荒谬言论,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与鉴别能力。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战史实,进而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收集抗日战争中英雄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国破家亡的苦痛与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与反抗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日本侵略军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犯下了许多滔天罪行,知道血的教训应该永远记取。了解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进而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通过历史史实的叙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明确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情感,学会以史为鉴,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
[新课导入]
学生齐唱国歌,提问:歌中所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个时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时华北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以此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1)阅读课文和图7-54、7-55,提问:“日本发动这两个事变是偶然的吗?为什么?”
(并不是偶然的。这是日本“大陆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较大,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日本先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创设情景,播放音像,让学生感受东北沦陷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与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
(2)对比两次事变,明确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遭受了日本的局部侵略,七七事变则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抗日战争从1931年就已经开始。1937年卢沟桥事变,则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它拉开了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序幕。
2.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阅读课文和图片,掌握日本侵略者的几个主要罪行:南京大屠杀、731部队、轰炸城市和“三光”政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曾以感动中国(2002十大年度人物”之一)的为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打官司的原告团团长浙江老乡王选正在浙江各地深入民间,寻找当年细菌战的幸存者、见证人,她已经很累了,你能与王选他们一起收集到了180名中国受害者的资料吗?课后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还历史真相。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最后,可归纳“日本教科书事件”中的有关谬论,让学生逐条反驳,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时刻警惕悲剧的重演。
&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
第五课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第二课时
4-4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4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5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建立魔鬼部队731,对根据地进行血腥的“三光”政策;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明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抵御外敌入侵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联系当前的日本“教科书事件”“东北毒气事件”等事实,运用历史知识,驳斥侵华日军的荒谬言论,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与鉴别能力。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战史实,进而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收集抗日战争中英雄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国破家亡的苦痛与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与反抗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日本侵略军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犯下了许多滔天罪行,知道血的教训应该永远记取。了解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进而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通过历史史实的叙述,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明确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情感,学会以史为鉴,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
&[新课导入]
归纳“日本教科书事件”中的有关谬论,让学生逐条反驳,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时刻警惕悲剧的重演。
[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理清线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阅读卡,提出问题:①“当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什么政策?他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政策?
(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由其阶级本质决定的。)
②说说这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个政策的推行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气焰,同时也造成了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困难局面。)
③“蒋介石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如何转变的?”
(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
(2)在线索的外面,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还更有现实价值的内容,在此应该有一个情感的升华,即:让学生感受到革命的青年学生历来都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当代青年要发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为谋求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3)创设情景,模拟历史,让学生来处理历史问题:如果让你作为当时的中共领导人,应该怎样处理西安事变?怎样处置蒋介石?结合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不能感情用事,武断地下结论,要据理分析,有科学依据。进而理解党的决策代表着人民的利益,是完全正确的。
2.抗日战争胜利
(1)抗战胜利原因
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抗日战争却能够取得胜利?” 
(中国军民的顽强作战和华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劳动人民创造的智慧。感受先辈的革命精神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2)抗战胜利意义
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组织学生参观或瞻仰有关抗日战争的纪念馆、展览室或抗日烈士陵园,或观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录片或幻灯片。在上述学习、考察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 第六课 新中国的诞生& 第一课时
4-4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5-4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5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知识与能力: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解解放战争的史实,理解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了解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变,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历史问题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以及培养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比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解解放战争时期重庆谈判、主要战役等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支持的史实,学习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等内容,分析革命胜利的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感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延安精神的大讨论,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新中国诞生的有关材料学习,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对比,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艰苦奋斗精神。
[新课导入]
放一段抗日战争中人民遭受战争苦难的录像,提问如果你是录像里的一个中国普通老百姓,抗战胜利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和平。但他们有没有得到和平呢?让学生在当时人们渴望和平的情感体验中导入新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1.腐败的国民党统治区
(1)让学生看阅读卡提问:“为什么说国民党提出的主张代表着中国的黑暗命运?”(因为国民党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共产党,即准备发动内战,因此是黑暗的命运。)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提问:“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表现在哪些方面?”(国民党在政治上实施独裁专政,压制民主,实行特务统治;在经济上少数官僚掌握了大量财富。国统区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而且完全没有民主和自由。)
2.根据地的发展
(1)指导学生观察图7-73请学生描绘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思考:“为什么人民积极参加选举?”(人民得到了民主选举的权利,翻身做主人了。)
(2)让学生观看图7-74、7-75,提问:“大生产运动解决了根据地的什么问题?”(财政经济困难的问题。)
(3)归纳:“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其欣欣向荣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上,人民政权实行民主选举制度;经济上,通过大生产运动,财政经济困难的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有了保障。)
(4)让学生学生回归现实社会,组织延安精神大讨论。议题1“延安精神是否过时?”议题2“怎样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5)指导学生看阅读卡“胜利的灾难”,综合上述结论,通过对比,进一步得出人民拥护和信任共产党的结论。
3.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发动
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1)说一说蒋介石暂时做出和平姿态的原因。
(2)模拟历史,如果你是毛泽东,面对蒋介石的邀请,是否会应邀赴重庆参加谈判?让学生分析几种可能性。引出:共产党人诚心诚意谈判,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
(3)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充分暴露了国民党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中国人民为了自己,为了保卫解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权利和幸福,为了中国一个光明的前途,只好拿起武器作战。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
第二课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战初期、三大战役前和战略决战后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情况,学会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战况,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主要决定,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理解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历史掀开了新一页。
(2)过程与方法:解读教材资料《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表,结合上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一目的学习,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研读图7-76《毛泽东转战陕北》、图7-77《三大战役形势图》和阅读卡《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学会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解读图7-79《红旗插上“总统府”》和图7-80《开国大典》,明确永恒的治国哲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国共两党内战初期悬殊的军事实力对比及“出人意料”的结局,体会人民群众的作用,确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到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这一历史进程,感受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卓越领导才能;品味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后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里程碑意义。
教学重点:三大战役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迅速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新课导入)[提问]蒋介石是什么时候发动全面内战的?本课时的教学任务较重。本设问的意图是温故知新,直切本课主题。(新课教学)[研读1]教师指导学生研读课本资料《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并提出如下讨论题引导学生研读:[讨论]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外国记者,你将如何预测中国内战的结果?为什么?这一设计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确认蒋介石政府在发动内战之初在军事上所占的绝对优势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对中国前途的忧虑。教师无需作展开。
[提问]你们认为毛泽东的判断对不对?他是依据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的呢?
本设问供学生自由讨论与发言,不管他们是如何认识的,都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好铺垫。教师甚至可以将本问题暂时搁置,设置悬念:那么战争结果到底如何呢?且看战争进程。[板书]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研读2]教师指导学生研读图7―76《毛泽东转战陕北》,并提出如下讨论题,提示学生结合上述投影材料研读:[讨论]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什么要撤离革命圣地延安?[小结]撤离延安正是中共坚决贯彻军事原则的表现: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撤离延安是为了保存实力,寻机歼敌。事实也证明,蒋介石只得到了一座空城,却在西北不断地损兵折将。所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是一个英明决策。[承转]以上种种情况表明,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了,这时,能否把握战机,敢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成了战略决策上的关键问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综观战争全局,果断作出了进行战略决战的英明决策。[板书]2、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研读3]教师指导学生研读图7―77《三大战役形势图》,同时视学生的实际情选择下列两个方案中的一个推进教学:[活动]方案一:推出《三大战役各简况表》(空白),让学生填写并进行比较。
方案二:请学生根据从《三大战役形势图中》获取的信息,自列一张三大战役综合信息表,并比较三大战役的情况(如下表)。
战 役 名 称
起 讫 时 间
歼 敌 数(万)
1948.9――1948.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不管是采用哪一个教学方案,教师都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适当小结。
[研读4]教师指导学生研读阅读卡《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并作如下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问]阅读卡《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依靠力量是谁?为什么这么说?
本设问的意图是要让学生明白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作用,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如有必要,还可采用以下方案之一让学生加深对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作用的认识,同时也对人民战争有更直观的体验。方案一:展示《三大战役中群众支援前线概况表》方案二:放映影片《大决战》片段。[小结]毛泽东说过: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是人心的向背,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毛泽东当然是有感而发。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是历史的创造者。[研读5]教师指导学生读图7―79“红旗插上‘总统府’”作为承转,同时完成相关板书。[板书]3、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1949年4月)
[讨论]大规模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在三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实力迅速由弱变强,直至打败国民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24页的相关内容,并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最后要作适当的讨论小结。
[小结]中共迅速取胜的原因有很多,主观方面如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建立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客观方面如蒋介石政府政治上孤立、失去民心,军事上军队士气不高,经济上横征暴敛、导致崩溃,还有统治的腐败等。
[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相关内容和阅读卡《国歌国旗国徽的产生》,并提示学生将注意重心放在北平政协会议的主要决定上。
教师小结略,只要按教材所述归纳即可,无需补充。
[板书](2)开国大典
[呈现]教师指导学生读图7―80《开国大典》,进行生动激情地描述,增强学生直观感受。如有条件,建议配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录音背景,或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活动](代课堂小结)学生一起高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问题研讨
值得探索的是:为什么国民党会在战争初期军队数量占绝对优势、武器装备精良、国统区拥有众多人口、并且有美帝国主义支持的情况下如此迅速地溃不成军,并走向覆灭?在学生探究后,至少要让学生掌握以下两点:一是学会观察事物要从本质上看问题的方法。无论国民党从表象上看多么强大,但因为它冒天下之大不韪,逆潮流而动,违背民意的,所以注定要失败。二是学会从这段历史中总结出一个道理: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上百年的探索与斗争后作出自觉选择的结果。
第&& 周& 星期&&&&&&&&& 第&&& 课时&&&&&&&&& 年& 月& 日
&综合探究七&& 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 1课时 课程标准 4―3列举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6―4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6―5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始末和浮雕刻画的历史事件了解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感受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体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观点。 2.能够列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了解它(他)们在历史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3。学会在世界大背景下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4。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收集历史资料,初步掌握获取阅读,理解有效信息并重组这些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如何从对百年历史的回顾中去总结历史教训和经验,并能分析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的借鉴作用。 教学过程: 在课前将学生分组(4或8组)结合P128页大事填充表,收集近代史上在中国发生的大事和近代史上著名人物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或影音)。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收集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点评、总结。 听完学生的介绍,完成P128页的表格,对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内容加深把握。 一百年来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重大事件与人物
林则徐、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李鸿章
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孙中山、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昌起义、毛泽东
九一八、长征、西安事变、抗战
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谈一谈:了解了中国近代百年磨难史,你有什么感想?(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讨论)1、落后就要挨打!2、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3、我们要居安思危,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不会落伍。 讨论思考:1、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追求进步而进行的斗争的结局如何? 2、中国人民探索独立和进步,追求解放和自由的历程,为什么早期一直都不成功,而后来能取得成功? 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目的是通过近代史上中国不同革命运动不同的结局之间的对比让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相继失败的结局告诉我们,在中国这样的国情下,靠旧式的农民起义、先进地主阶级分子改革、资产阶级改良、资产阶级革命等动路都是行不通的,他们无法带领中国人民真正获得独立和解放。而抗日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告诉我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寻找到了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斗争,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救中国! 鲁迅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利用鲁迅名言导入到下个环节:介绍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人物廊”(教师出示任务图片,让学生充当讲解员,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来介绍历史人物) 1。禁烟英雄林则徐。2.变法先锋谭嗣同。3.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4.革命女侠秋瑾。5抗日英烈张自忠。6人民领袖毛泽东。 总结:&&&&&&&&&&&&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以上两个小品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明朝统治者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官员思想和行为的控制,竭力维护专制皇权的史实。)
明清时期,中国的专制皇权高度加强。由此导入。
二、新课教学
1、出示朱元璋像和明朝中央机构图
明朝皇帝为什么能知道大臣的种种私事?
启发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明朝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并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对厂卫特务机构有初步的了解。
2、出示雍正皇帝像
清代又是如何加强专制皇权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引出专制皇权在清代得到进一步加强的内容,并通过图片资料,使学生明确设置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两个要点。
3、皇权的加强除体现在强化统治机构外,还体现在思想和社会生活领域中。
① 出示左图诗句,让学生思考上面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思考:清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大兴文字狱?(通过大兴文字狱,清统治者以更加严密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并达到打击异端、强化皇帝权威的目的。)②出示考生看榜图和抄有范文的夹带衫图
&引导学生思考: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否还像以前那样可以选拔出优秀人才?考试的内容有没有发生变化?人们(统治者和读书人)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③看《范进中举》视频片段或flash,分组讨论评价科举制度。
4、指导学生看图5-70、5-71,对明清统治者在社会生活领域内的专制产生直观印象。统治者为什么要修建贞节牌坊、禁止世俗文化?
(专制皇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5、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很顺从统治者的意志?
①出示黄宗羲的图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黄宗羲及其主要思想。
②出示同时代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图象,启发学生比较同时代中外思想家的共同点。
(都反对专制皇权,批判君权神授的思想。)
6、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高度集权统治的时期,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那么西方的君主专制与中国的专制皇权有什么相同之处?各自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
(都是王权至上,由统治者牢牢掌握着国家政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臣民的监控;西方君主专制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共和制;中国依然维持着皇帝专制的国家体制,在西方国家变革的历史大潮中,逐渐趋于落后。)
&第四课时《来自海上的挑战》
[教材分析]
本节将明清时期的中国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以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欧洲殖民者东来和马戛尔尼来华等案例,来体现同一时期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通过描述明清统治者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西方文明的东来与野蛮的侵略,和中国人民英勇反抗的史实,从而揭示在古老的中国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教学目标]1.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后传教士与欧洲殖民者东来史实的学习,知道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探索的态度,分析东西方在这一时期产生差距的原因。
2.学习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传教士东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通过感受明清时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马戛尔尼来华等事件的分析,理解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
难点:如何理解古老的中国在明清时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教学过程]
&一 出示《郑和远航路线示意图》并提问:
①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从这幅地图上你可以了解到发生在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事件?
&②从图中你还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③你对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还有哪些了解,和大家交流一下?
二 放映影像资料:郑和下西洋――朝廷中的争议片断 提问:根据资料和以前所学的知识,你知道郑和下西洋的结果吗?为什么会这样?(讨论)
三& 承转:在郑和停止航海的半个世纪后,西方却兴起了航海的热潮。提问:
①有哪些航海家进行了新航线的探索?②他们都受到过谁的支持?③这说明了什么?
四& 补充资料(澳门被占的过程、台湾被占和荷兰统治下台湾当地人民的的悲惨生活。)提问:看了上面的两个材料你有何感想?
五& 播放影像资料:郑成功收复台湾。提问:这段录像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有何启发?
&& 说说你所了解的今天的澳门与台湾。
六&& 角色扮演活动(请预先准备的几名同学表演乾隆皇帝与马戛尔尼的两次见面谈话
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回答:
○“为什么马戛尔尼使团没有达到来华的目的?”(主要从当时中国统治者的角度考虑)
○为什么从19世纪开始,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世界历史背景下思考问题,强调国家体制、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最后,把落脚点应该放在“为什么从19世纪以后,中国开始面临着以往没有过的挑战,并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中逐渐落后了?”上,让学生正确认识明清时的中国。
七 以史为鉴
谈谈今天的中国所面临的挑战,请你为祖国迎接挑战出谋划策。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面临困难和挑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