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Dr魏形容学术造诣诣如何

【果壳网独家专访】Dr.魏谈《最强大脑》:不要埋没了身边的“最强大脑”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果壳网独家专访】Dr.魏谈《最强大脑》:不要埋没了身边的“最强大脑”
中国雨人周玮、指纹识人、超强心算能力、超强记忆能力、魔方墙、超强视觉处理
本文作者:桔子帮小帮主
对魏坤琳来说,参加江苏卫视联合果壳网推出的《最强大脑》这档节目,无论是在公众中获得的曝光也好、在学术圈中收到的同行压力也罢,都没有这件事情本身让他在科研上得到的兴味来得重要。他至始至终保持着科学的评判标准,以研究者的眼光看着台上的选手,想的都是这个活动可以为科研做些什么。他频频说着,有很多事情“我们都不知道”,“脑科学有很多还是理解不了的”,“现在已经找到三四个潜在研究对象,没准还能凑齐五六个人呢,那就有科研的意义了,没准能找出些共性了。”
今晚,《最强大脑》要播出第二期,我想催促他预先写一些选手解读,消息写了一屏幕,他才回复一句话:“好。回头聊,我在南山。”我立刻明白,又是每年例行的公事——实验室集体滑雪。魏老师的理念是,你要研究运动,首先自己要对运动有激情,有兴趣挑战新玩法。看来节目的热播、网络各种讨论,也没有对他的生活带来太多干扰。节目热播、人言杂多,我们这些身边的朋友替他着急,但他好像一点也不紧张,生活丝毫不受影响。
《最强大脑》只选“智商”的某个维度能达到金字塔尖的那几个人
果壳网:节目播出一期了,你有什么感觉?魏坤琳:各种压力大啊。除了网友说什么的都有,做科研的也有好些来评论,有人说我没有把科学道理说完全、甚至说错了。实际上我在舞台上说的话是会被剪掉的——我觉得学术界没有参悟到这是一个娱乐节目。
果壳网:这么大压力你还做这个节目,是出于什么想法呢?魏坤琳:一开始你们果壳网推荐的,谁想到会有这么多压力啊!
果壳网:学校里的同行会和你讨论这个节目吗?魏坤琳:不仅是同行,我们系党委书记第一次节目之后就嘱咐我“你可得好好说!”这次是第二次节目,她从头到尾全看了,半夜说,第二期好看一点,我问是节目更精彩?她说不是,是你说得好一点。北师大心理学系的系主任刘嘉说,之前谁知道北大心理系,现在那么多人都通过你这个节目知道了,对宣传我们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是大有助益,而且有了名气,招生都会容易一点,哈哈。
果壳网:相比节目上看的“最强大脑”,学术上关注大脑功能一般会关注哪些方面呢?魏坤琳:一般智力的衡量分七八个维度,涵盖了数学、逻辑、记忆等能力,其中记忆还分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像我们研究的运动,就包括衡量对身体的协调、对身体的感觉等等。节目第一期里那个穿越激光线的体操运动员,她对身体的感觉绝对超乎一般人,但她的空间记忆没有体现出来。而且她的这种能力没有那么罕见,很多体操队的运动员通过训练都可以达到。再比如弹钢琴记数字的那个姑娘,虽然我说的话很尖刻,但是在脑力界那根本不算什么,剥除掉弹琴的情节,就是考验3分38秒记忆88个数字,后面其他记忆比这厉害得多,绝对秒杀。我给的分已经算大度了。要不是有个弹钢琴的成分,分数会更低。《最强大脑》这个节目选的是,你再怎么练也达不到这个人的水平,只能选“智商”的一个维度能达到金字塔尖的那几个人。
果壳网:在实验室里,一般测量人的记忆力和处理速度?选手在节目上做的似乎都是不怎么实用的工作,这可以测量出他们的特殊脑力吗?魏坤琳:测量处理速度最简单的方法是看解决相关任务的速度,比如解开数独或者填字的速度。至于节目,这里要区分一件事,一个是超强的脑力,一个是技巧。我们不管技巧,因为技巧都是科学告诉他的,比如第一次那个挑战魔方墙的选手。斗鸡眼,那是他所用的“特殊的技巧”,背后还是能力,比如魔方墙,就是视觉能力——专业上说叫“visual processing”(视觉处理)。Visual Processing 就是智商的一部分。科学家已经知道正常的常模是多少,这个选手在V1,也就是初级视觉皮层上的分辨率非常高,他控制眼球的能力(也即视觉能力)和一般人不是一个量级。当屏幕这么大的时候,你要重叠搞出3D视觉真的是非常难的,选手虽然练了好久,方法是我们教给他的。
但即使是我们教给他,仍然觉得很震撼,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练出来的。例如刘嘉教授的实验室做3D视觉的研究,做3D视觉,最好的方法是拿个图片、戴个眼镜,然后就自动把图片重叠起来。最后研究生或者博士后嫌麻烦,干脆就自己练斗鸡眼,眼镜都不戴,呼一下就3D了,他们也在自己身上玩了很久,都很熟了。刘嘉老师自己说,我们已经算是3D看图高手了,但看这个人的能力还是望尘莫及——眼球稍微抖动一下就白搭了。而且他辨析度特别高,9米之外看得很准,节目现场环境比他练习的环境还糟,除了灯光,而且两块板子不一样高,后来剧组还想调整高度,但是太重了也不可能了。所以没有他那样的天赋也是练不出来的。而且他也是记忆力的高手,参加过很多记忆力的比赛。
《最强大脑》中的“魔方墙”长6米、高3米,由5000个魔方组成,墙上共有45000个色块,从中一分为二,左右图案完全一致。嘉宾从一侧墙上随便挑一个魔方,变换其中一个色块后放回原位,选手需要从45000个色块中将这个变化过的色块找出来。图片来源:
《最强大脑》“凭指纹识人”环节。节目组采集120位现场观众的指纹,给选手90分钟时间记下指纹和相对应的名字。而后随机选一位观众报出姓名,选手从120个指纹里挑出此人的指纹。图片来源:
果壳网:魔方墙和记忆力没关系吧?魏坤琳:没关系。就是说这个人的流体智力很棒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相对,就是说,逻辑啊、找规律,俗称这人很机灵,教给他方法,自己能琢磨出来。我找研究生肯定愿意招这样的学生,把路一指,就把方法自己总结出来。很多在舞台上展现起来非常好的人,他很可能是单项突出,不一定适合干老师、职员这样的工作,智商高,情商也得不错吧,语文、逻辑也得好吧,不然怎么写文章?
如果这个人小时候不是受这样不好的教育,他大有可能做陈景润做的那些事。但他已经完全被埋没了。
果壳网:平时咱们总说的“傻子天才”,在找《最强大脑》选手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吗?这样的人算是自闭症患者吗?魏坤琳:后期节目会有这样的选手。但他不是自闭症。虽然广告里将他称为“中国版雨人”,但实际上措辞有问题。大家说的傻子天才,或者白痴天才,应该是指学者症候群,我不清楚民间说法的确切定义。学者症候群中的很大一部分人(70%)艾斯伯格征患者。艾斯伯格综合征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一种,新的诊断标准把它归为沟通障碍,但是他们的症状比自闭症要轻很多。但他们都有一些特长,集中在运算、背诵元素表、画很细节的画等有规律、非常细节的操作上面。底特律的一个人,坐直升飞机把纽约绕一圈,能把整个纽约画出来。周玮是属于学者症候群里面小部分的非艾斯伯格综合征的人。
果壳网:这些人有这么卓越的能力,为什么还一直叫“综合征”?魏坤琳:现在学术界开始不喜欢叫“症”了,他们认为更是一种“不同”而已。智力有不同的维度,这些人在某些维度很杰出,也未必意味着他们在其他维度有缺陷,像爱因斯坦和牛顿,根据传记,后面专家觉得他们有艾斯伯格征。现在很多指导标准已经改了,只是国内还没有跟上。例如第二期节目中5岁的小孩,有人怀疑他有艾斯伯格征,小孩表现出了超过常人的成熟,而且逻辑性非常强,我们看过他的资料,这个人就是智商很高的。珠心算是一项技能,我可以把技巧教给你,但你能练到什么程度,就看你的智商了。就好比魔方墙你也能看,但选手玩的是超级的。
果壳网:艾斯伯格综合征扫描大脑可以看出来吗?魏坤琳:扫脑看不出来。艾斯伯格征现在应该是研究的热点,比如有这么多自闭症小孩,我们还是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都说有基因和环境的原因,但是为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症状、到底什么机制、哪个脑区怎么样了,还是不清楚。所以我们能做的是,先看看选手是不是自闭症,这个在临床上是已知的。
果壳网:自闭症患者的社交障碍,可以通过训练来解决吗?魏坤琳:最近我们正和一些自闭症专家商量,因为我擅长的是运动信号、感知信号,而他们是临床的,高科技利用有限,但是有很多病人。我们在商量能不能开发一种疗法。通过视觉训练来帮助他们克服社交障碍。这个还是在研究的东西 ,我就不剧透了。
果壳网:还有什么我们常见的体现高智商的特长吗?
魏坤琳:比如拧魔方,后面有个选手在水下拧,挑战自己。他不会游泳,憋一口气。
果壳网:咱们国家那么多擅长拧魔方的小孩,这也是可以训练的啊。魏坤琳:和刚才提过的若干技能一样,可以训练啊,但是这个人拧魔方的速度,就已经排到前十了,他还是在水下完成的,承受情绪上的压力、要憋着气,水下摩擦力和空气中都变了,需要重新适应。这个挑战的是运算速度和记忆力,还有手指的运动能力。
《最强大脑》上拥有超级心算能力、被誉为“中国雨人”的周玮。图片来源:
果壳网:这些特殊的人对研究有多大价值呢?你跟我提过一个穷山沟找来的做算术特别棒的人,已经被你们研究了?魏坤琳:就是前面提到所谓的“中国雨人”周玮,这人有非常强的交流欲望,但测智商就是智障。
果壳网:智障?!魏坤琳:对,智商56。因为题目里有好多涉及到理解的题和知识的题,他是一个文盲,不能理解你的题目,不是0分嘛。所有的语文,0分,所有的知识,又0分,逻辑和运算,接近满分。就是喜欢数字。这人从小受歧视,被骂白痴,受一辈子屈辱,上课当旁听生,坐小板凳坐旁边。这就是咱们前面说的,智力的某个维度特别强、某些维度特别弱,但又不是自闭症。我们又觉得是量表制订的问题,因为你再找一个文盲来做这个量表,肯定还是个智障。
这个中间还有一个关键,对,自闭症小孩也做数学,很长的乘法,15、16位,乘以5、乘以7,很快得出结果。但自闭症小孩是不需要通过数学方法来算的,是硬解出来的,他们脑子的回路和常人不一样,看一眼就做出来了。你不知道他怎么做出来的。但是我们刚才说的中国的雨人,他没学过数学,自己发明出了一套数学方法。开根号的时候,是需要估的,但他估得太准了。刘嘉老师非常遗憾地说,如果这个人小时候不是受这样不好的教育的话,有人培养他的数学的话,那大有可能能做数论,做陈景润做的那些事。但他已经完全被埋没了。
我看过他那个小本子,他在上面写写画画,有时候把自己的方法写在上面啦。这儿打个箭头,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这可不是自闭症小孩干的事儿。这是他和自闭症小孩重要的差别。
果壳网:你们上次拿他去做大脑扫描,扫出什么结果?
魏坤琳:这个研究还在进行中。现在可以说的是,扫出来发现,简单的数学任务,比如比较数字大小、数左边点多还是右边点多的时候,他的脑区激活了,跟常人一样;给他开根号、做复杂运算的时候,他的脑区激活区域和强度反而变小了。科学家已经知道心算应该用到哪些脑区,比如额叶和顶叶的IPS,IPS是顶叶一个做心算的脑区,你做运算时,IPS的脑区应该亮,而且题目越难、脑区越亮,但这个人却正相反……可能是太自动化了,刘老师他们推测可能像是被固化的CPU。这是我们脑科学目前没搞清楚的,因为这样的例子太少了。以前也有单例的报道,有个小孩也是心算很厉害,但你扫他脑,发现运算的时候,拿运动中枢在算。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运动中枢可能某些神经连接适合做某些运算。鬼才知道怎么回事……如果大家当真要吵吵,也不错。脑科学有很多还是理解不了的。
其实你身边都有很多天才,你误解、看不起他的时候,可能你就埋没了他们的最强大脑。
果壳网:科研上一般是取平均水平的人,研究所谓“正常的”功能对吧?魏坤琳:对,所以遇到这样的个例,很多我们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有一个大妈,报十几个汉字,直接告诉你笔画。这在研究正常人的时候,是不可能的。可能是脑子搭错了。开始我们怀疑是自闭症、艾斯伯格综合征,专门跑到广州给专家一看,不是。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例子已经发现了好几个,我们就可以拿来做实验了。
果壳网:这种非常规的人也是特别好的实验素材对吧?魏坤琳:对——但她是不是最强大脑呢?她的能力对她没有任何益处,只会有害处。我们看文字,实际上是对文字的语义加工,而我给她看了手机上一段话,话里大概有两个意思,问了她两次,她只说出后面一个意思,所以可能看出笔画这个功能,对她的快速语义理解有影响。我的初步判断是她可能有阅读障碍,但没测量的情况下也没法说。她的这种能力,我作为科学家没法打分。
果壳网:研究这样奇怪的人有什么意义呢?魏坤琳:这些单例,可能对认知能力的认识有颠覆性的意义。比如说一个经典例子,有个人颞叶受损害,他的长时记忆也就受损了,那人后来被跟踪研究了几十年,为记忆研究提供了无数启发。科学家慢慢领悟到,这说明某个脑区受损伤之后,人就不能形成新的记忆。研究进行了十年之后,还发表了一篇论文,把之前的论文否定掉了。但目前而言,找到的这些奇怪的人做研究到底有什么意义(比如前面提到的“中国雨人”周玮),我们还没法看清楚。
果壳网:至少这个节目,能发掘出多一点的研究对象。魏坤琳:是的。例如数笔画那个人,我们直接和系里做视觉的老师联系,加上中山大学做自闭症的老师(因为这个还和语义加工有关)。来吧,大家一起玩吧!这样的研究做着很好玩,虽然和我们本职工作差得远了点——只有汉字才有笔画,在英文世界里可能还没有这玩意儿。通过这个节目,现在已经找到三四个潜在研究对象,没准还能凑齐五六个人呢,那就有科研的意义了,没准能找出些共性了。
果壳网:这样特异功能一样的人的比赛,会不会对大众对于脑科学的理解有误导呢?魏坤琳:我觉得这样的比赛挺好。这是科学怎么和大众媒体结合的问题,把脑科学的东西变的特别通俗。这个节目中间搞一些煽情的东西——感情的问题、教育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这都挺好的,这些层面的东西可能常人更容易接受一点。哭得稀里哗啦,说“哎呀,有的天才可能被埋没了,要多关注一下身边的人”。这些都挺重要的,这样你才有机会去跟大众讲,其实你身边都有很多天才,你误解、看不起他的时候,可能你就埋没了他们的最强大脑。这些东西,是科学吗?我想更多是教育。但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节目,我们才可以这样讲出来,才有了讲的机会。
果壳网:上次果壳选拔的小忠犬,自己创造了一种语言,并且基于这种语言创造出一个文明,虽然被刷下来了,但是不是也展示了智力的某些方面?魏坤琳:这恰好体现了这个节目的意义。这人来了,不给他打分,就让他做一个展示,因为创造力(Creativity)没法打分。一般说创造力和智商分开,有的人甚至做出智商和创造力负相关(这是很低的负相关,后来不被人承认了)。创造力很难衡量,智商需要可重复性,创造力不可重复。你今天能创作出来,明天也能创作出来吗?你创造出一个文明,我说我创造出一个文明比你的牛?我们都知道创造力是存在的,但不能量化。但是,创造力这个东西,还是有必要给国民教育一下——中国人老说自己没有创造力。
现在我更怕的是公众看了这个节目,对智商的数字过于迷信。其实智商和你在生活中的有些方面是有相关性的,比如和学习成绩,比如工作表现等。但是这些相关强度不是很大,也就是说,智商高从人群的平均表现上说是有优势的,但是对于个体有很多的变动性。智商高,不一定就学习成绩好,不一定就工作表现好。这些东西受到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你的情商、机遇、教育和环境因素可能某些时候倒是决定性因素了。
相关的果壳网小组
寻求科学解读、采访Dr.Wei请联系:王颖
你可能感兴趣
作为一个学术性节目,娱乐味儿太重了;作为一个娱乐性节目,宣传口号又喊得太高端了。来自
顶Dr. 魏!顶桔子!广告?商业?我只想说,有这个节目总比没这个节目好多了!
引用 的话:只想说,本质是和合作的节目,都是为了盈利而已。是受了推荐。如果真如采访里说的那样,那两面魔方墙真心不一样高,那么挑战者根本没有必要斗鸡眼。而且看了节目的人就知道,魔方墙哪里不一样高了?真心觉得果壳网...如果两面魔方墙不一样高,不是说挑战者没有必要斗鸡眼,而是说给他利用斗鸡眼方法增加了难度。你这么说好像选手斗鸡眼只是为了表演,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文中说魔方墙有高度差,肯定不是指那种很明显的,现场的工作人员觉察得出,而看视频的人就未必了。说人家某种行为都是为了盈利的没什么意思(而且还加了“本质”),谁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你不也一样吗?关键是人家在盈利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收获,这就可以了。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110)
为嘛还有广告?来自
我只想说,本质是 和 合作的节目,都是为了盈利而已。 是受了 推荐。如果真如采访里说的那样,那两面魔方墙真心不一样高,那么挑战者根本没有必要斗鸡眼。而且看了节目的人就知道,魔方墙哪里不一样高了?真心觉得果壳网这点做的真恶心。
支持 继续支持
对魏坤琳来说,参加江苏卫视联合果壳网推出的《最强大脑》这档节目,无论是在公众中获得的曝光也好、在学术圈中收到的同行压力也罢,都没有这件事情本身让他在科研上得到的兴味来得重要。================
看这个节目的时候,一开始觉得教授很没人性,但越到后面越觉得他分析的逻辑性、条理性都非常有说服力。有时候,做研究就应该保持理性思维,而不是将自己感性融入其中。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科学松鼠会成员
魏老师真赞!桔子也超认真负责~~
这期的好好看就是最后的小盆友上的位置让他酱油了0.0
宣传噱头和节目本身内容完全不一致o(╯□╰)o来自
平面设计师
Dr. 魏好帅啊口水……
作为一个学术性节目,娱乐味儿太重了;作为一个娱乐性节目,宣传口号又喊得太高端了。来自
站在父母的立场,就算知道自己的孩子有那个方面的天赋,还是希望孩子能做一个具有某方面特长的正常人,而不是用那个天才大脑去为人类做贡献。
拿运动中枢计算,是不是相当于GPU硬件加速
顶Dr. 魏!顶桔子!广告?商业?我只想说,有这个节目总比没这个节目好多了!
引用 的话:只想说,本质是和合作的节目,都是为了盈利而已。是受了推荐。如果真如采访里说的那样,那两面魔方墙真心不一样高,那么挑战者根本没有必要斗鸡眼。而且看了节目的人就知道,魔方墙哪里不一样高了?真心觉得果壳网...如果两面魔方墙不一样高,不是说挑战者没有必要斗鸡眼,而是说给他利用斗鸡眼方法增加了难度。你这么说好像选手斗鸡眼只是为了表演,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文中说魔方墙有高度差,肯定不是指那种很明显的,现场的工作人员觉察得出,而看视频的人就未必了。说人家某种行为都是为了盈利的没什么意思(而且还加了“本质”),谁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你不也一样吗?关键是人家在盈利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收获,这就可以了。
我觉得迟早有一天方舟子会来扒Dr. 魏 的。。。
是不是写错字了?是“征”还是“症”?
遗传学硕士,科学松鼠会成员
果壳网:这么大压力你还做这个节目,是出于什么想法呢?魏坤琳:一开始你们果壳网推荐的,谁想到会有这么多压力啊!————太过诚实的专访了。。。。。
引用 的话:是不是写错字了?是“征”还是“症”?症是症状,征是体征
引用 的话:只想说,本质是和合作的节目,都是为了盈利而已。是受了推荐。如果真如采访里说的那样,那两面魔方墙真心不一样高,那么挑战者根本没有必要斗鸡眼。而且看了节目的人就知道,魔方墙哪里不一样高了?真心觉得果壳网...本质?请问你觉得什么样的行为才不算“本质都是为了盈利”?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别人用 CPU 进行的运算 他用 GPU 做了。。。来自
科学是个长期过程,总是玩些瞬时记忆娱乐大众,观众也会看腻的。个人觉得批评不断,没猜错的话源于“最帅的科学家”引起的。。
录音爱好者,万有青年养成计划入围选手
相对于这些幕后的详细解构,台前能表现出的东西太少了,表面感觉这节目就像仅仅是奇人异士大搜罗,门道的东西不够突出。。。
录音爱好者,万有青年养成计划入围选手
拿运动中枢在算……人脑的多样性和可塑性真犀利……
那两个小孩(小提琴和心算加减法),我都觉得挺一般的...来参加节目纯娱乐
引用 的话:如果两面魔方墙不一样高,不是说挑战者没有必要斗鸡眼,而是说给他利用斗鸡眼方法增加了难度。你这么说好像选手斗鸡眼只是为了表演,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文中说魔方墙有高度差,肯定不是指那种很明显的,现场的...没有盈利的活动怎么生存?谁来办?
引用文章内容:果壳网:这么大压力你还做这个节目,是出于什么想法呢?魏坤琳:一开始你们果壳网推荐的,谁想到会有这么多压力啊!哈哈哈哈这一句居然被保留了!引用文章内容:北师大心理学系的系主任刘嘉说,之前谁知道北大心理系,现在那么多人都通过你这个节目知道了,对宣传我们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是大有助益,而且有了名气,招生都会容易一点,哈哈。确定这里对上号了吗/_\\……?为什么北大心理出名了,师大心理系主任会高兴/_\\???
为毛我想的是这个教授参加这个节目就是来找样本发文章的。。。顺便娱乐一下大众。。。
引用 的话:我觉得迟早有一天方舟子会来扒Dr. 魏 的。。。就方那种水平根本提不到一个层次上, 除非方又是弄几个看着很专业的词句加上煽动来弄
听说过,但没看过这个节目。但是还是可以评论一下的:啥叫“最强”大脑?难道就是找找不同(看了一个叙述好像找不同用的是看三维立体图的技能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记记指纹么?前者算能力的话,后者不就是记忆力大赛了?记忆力大赛的话前阵子看了个很古老的记录片说浙江有个家伙能记n副打乱的牌还获得世界级的名次的如果训练一下应该更加厉害吧。最多只能算是有特长的大脑吧。最强。。。按这个节目的标准,霍金来了就只能当当反面教材了!
显示所有评论
(C)2016果壳网&&&&&京ICP备号-2&&&&&《最强大脑》成辩论会&郭敬明现场三度杠上Dr.魏
&&&&来源:&&&&
原标题:郭敬明现场三度杠上Dr.魏
昨晚,《最强大脑》原以为刘强东和奶茶妹妹的现身会抢了选手风头,没想到,台下评审郭敬明三辩Dr.魏的文理之争燃起激烈战火,刘强东要发言还得抢机会。针对“星际迷航”的项目规则、“钢管丛林”中“体力型”选手的能力以及“扎染密语”的难度系数问题,郭敬明三度与Dr.魏辩驳,各持己见互不相让。连主持人蒋昌建都感叹:“仿佛来到了大专辩论会的现场”。面对质疑,科学团也首度剖析了《最强大脑》项目难度系数的评判标准,以科学态度回应争议。
郭敬明认为“星际迷航”不难
郭敬明和Dr.魏的争辩,开始于昨晚的第一个项目――“星际迷航”。这一项目的挑战者陈智强,要从一面128平方米的含有数以万计星星的星空大屏上,找出嘉宾选择消失的3颗星星。这面大屏的面积是第一季魔方墙的7倍,一开始,郭敬明、陶晶莹、张召忠三位评审纷纷认为这项挑战的难度很高,郭敬明和陶晶莹甚至给出了5分满分的预判分。但就在选手挑战开始的前一刻,郭敬明提出对项目规则有疑问。他认为,规则中没有明确指出大屏中显示的是左右对称的星空图案,导致自己打高了难度分。如果是对称的图案,就不需要用到记忆力,这个项目的难度也就大大降低, 不过就是大家来找茬的升级版。并表示如果早知道是对称的,预判分“我可能就1分”。而Dr.魏随即表示郭敬明低估了项目难度,大屏上“点数太多”,光靠“视觉搜索”是难以完成挑战的,还需要结合强大的记忆力。
随后,围绕“记忆力”与“观察力”哪个更震撼的问题,两人又进行了数轮激辩。郭敬明认为记忆能力更能震撼自己,并认为在左右两边星空对称的前提下,选手只需要对照另一边就可以推论出答案。而Dr.魏则认为选手在6分钟内完成这个项目,“绝对不是光用了视觉搜索”,力挺选手的综合能力。
从此开始,昨晚郭敬明与Dr.魏又在第二个“钢管丛林”和第三个“扎染密语”项目上愈发进入白热化辩论,文理之争越发显得鸡同鸭讲,从表情上看,两人对彼此的说法都十分不屑一顾。
Dr.魏觉得“扎染密语”太简单
节目到了“扎染密语”,挑战者杨硕青需要发挥空间推理能力,观察被扎着的“疙瘩花”,以此来推断这些“疙瘩花”展开后的扎染图样。针对这一项目,张召忠、郭敬明、陶晶莹三位评审分别给出了5分、4分、4分的预判分。经过了紧张的观察比对,杨硕青最终挑战成功。但就在现场一片沸腾的时刻,Dr.魏给出的6分难度分却让他因总分低于80分而无缘晋级。对此,Dr.魏的解释是:“扎染在模式上面区别是很明显的,而且扎染的图案是很有限的,对空间推理能力考察不强。”他坚持自己的难度分是针对项目,而不是针对选手,并说道:“我觉得科学家团队设计的这个项目,本身没有很好地展示你的能力,项目太简单了。”
但郭敬明却并不认为这个项目的难度低,还接连列举了《三体》和《星际迷航》中多维度的例子力证自己的看法,表示:“从我们的维度去想象另外一个维度的事情是一件很难得的体验。”
归根结底,郭敬明以此认为Dr.魏对难度系数的评判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对难度系数的评判标准问题,《最强大脑》科学团队的主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刘嘉教授回应,难度系数的评定一直以来都并不仅仅是根据Dr.魏一个人的看法决定,而是经过了科学团队的综合考量后,再由Dr.魏根据选手的现场表现进行打分。刘嘉教授还首度公开了难度系数的评判标准:5分以下是普通人经过长期训练能达到的高度,5分以上则必须有一定天分和后期的训练,“具体是6分还是9分需要根据能力的多样性来判断,一般来说7分就是某个单一能力达到极限的分数,而如果选手有超过3种能力达到人类极限,我们就会给出9分。对于10分我们则是非常谨慎,这在科学评判分上表示人类智力的最高点,是独孤求败的高手能达到的地方,我们非常期待这样的选手出现。”(记者 金力维)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传媒推荐|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术造诣深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