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力电梯怎么样1.75m/S时77S应该装多少米

通力电梯技术规格表(住宅电梯)(2013年起新标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通力电梯技术规格表(住宅电梯)(2013年起新标准)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建设项目电梯配置依据及运力计算初探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总结多年的房地产项目设计、开发和运营管理经验,尝试找到一个比较简便的电梯运力计算模型,作为建设项目电梯设计和配置的参考依据。 中国论文网 /2/view-630126.htm  关键词:电梯配置 运力计算   中图分类号:TU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1)08-0170-09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对舒适度要求的提高,出现了越来越多安装电梯的低层建筑和高层建筑,电梯已经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但是,大家也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某座大厦装修富丽堂皇电梯厅里,等候电梯的队伍却蜿蜒几十米,焦虑、抱怨或是无奈的神情在每个人脸上都表露无疑。   电梯作为建设项目中常见的特种设备,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功能方面的需要希望电梯越多越好、越快越好,但是另一方面,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一台的价格,投资方面面临很大的压力,而且,过多的电梯对平面使用效率也有较大的影响。如何解决好这之间的矛盾,如何优化电梯的设计和配置也就成了开发商、设计师乃至最终用户非常关心的问题。例如,在写字楼项目中,电梯就与空调、电气、弱电等并列为客户最关心的硬件设施。      建设项目电梯配置常见问题及其评价标准      1.电梯配置常见问题   电梯配置中碰到的常见问题包括:选用几台电梯比较合理?载重量和速度多大?为什么有些项目电梯会分区运行或隔层运行?怎样才能减少等候电梯的时间?如何配置电梯更为经济?什么是决定电梯效率的决定因素?   碰到这些问题,一般项目会找电梯厂家,高端项目会请电梯顾问。但是,不同的电梯厂家和顾问会给出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参见表12),让人有些无所适从,而当我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也很少给出非常全面的信息了。   目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建筑设计资料集》中有所论述,但可能是限于篇幅,方法比较复杂,叙述却比较概括,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有些信息也比较旧了――例如,现在梯速1.6m/s和载重量1250kg在多数品牌电梯厂家中已经不是标准规格了。   能否有一个比较简单易懂的方法来计算出相关结果作为电梯配置的依据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在介绍这个方法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电梯配置的相关评价标准。      2.电梯配置评价标准   通过与电梯厂家的交流,知道了电梯行业内对电梯配置的两大评价指标――平均等候时间和五分钟运力,并在多年的电梯运行管理中对这两个指标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等候时间通常是指乘客按下呼梯按钮到电梯到达并开门之间的时间段,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等候电梯的时间,单位为秒,数值当然越短越好。由于乘客乘梯的随机特点,很难准确量化该时间段的长短。此时,我们不妨将该时间段按最不利情况考虑,即上一部电梯关门离开后到下一部电梯到达并开门之间的这个时间段作为等候时问。同样由于电梯运行的随机特点,所以只能以平均时间作为评价标准。如果只有一部电梯,那么该电梯的整个运行周期时间就是等候电梯的时间。如果有多部电梯,则其单台平均运行周期时间与电梯台数的比值即是平均等候时间。由此可见,电梯运行周期时间越短,电梯台数越多,我们等候电梯的时间越短。日本有关资料建议在30s-35s之间为宜。   其实,等候时间更是一个舒适度的指标,并不是衡量电梯效率的关键指标。因为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电梯虽然一部接着一部来,但是却仍然因为等候的人太多上不去电梯,不得不等再下一部电梯或更下一部电梯。所以单纯将平均等候时间作为评价标准就不够科学,于是又提出了另一个评价标准:五分钟运力。   五分钟运力是指全部电梯在满载运行状态下五分钟内能够输送的全部乘客数量占全部需要运送乘客数量的百分比,这是整个项目电梯配置高低的标志。日本有关资料建议的适宜数值为,自用办公楼为五分钟运力20%,出租办公楼为15%。其实,我建议这个标准换一个说法会更容易理解――最大运力,单位为分钟,即整个项目电梯始终满载运行直到将乘客运至目的地所需的时间,数值依然越短越好。根据日本有关资料建议的适宜数值推算:自用型写字楼为25分钟(五分钟运力20%),出租型写字楼为33分钟(五分钟运力15%)。   有了上述两个量化的评价标准,我们就可以以此为目标来尝试建立一个电梯运力计算模型。      电梯运力计算模型的建立      1.建立电梯运力计算模型的思路   电梯运行模式分析一找到最不利时间段一简化最不利时间段的运行模式并建立运力计算模型。      2.电梯运行模式分析   正常的电梯运行过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停站和上下运行。其中,停站可以继续细分为开门、上下乘客和关门三个动作,上下运行可以继续细分为加速、最大速度运行和减速三个动作。   通常情况下,电梯运行可以看成是一种随机的行为――什么时候、有多少人和去哪一层都是没有规律的。但是仔细分析后,任何建设项目还是存在一定的运行模式,这为我们建立电梯运力计算模型奠定了基础。   以写字楼项目为例,电梯运行大致有四种模式,详见表1。      3.找到最不利时间段   由表1可以看出,上班高峰时间段写字楼项目的电梯运力最为紧张,矛盾最为突出。如果电梯配置能满足此时间段的运力要求,那么其它时间段的电梯运行应该不成问题。   下文就继续以写字楼项目为例,建立电梯运力计算模型,继而解决电梯配置中的常见问题。      4.简化最不利时间段的运行模式并建立电梯运力计算模型   根据前面对写字楼电梯配置评价标准和运行模式的分析,结合基本的数学和物理知识,我们就可以建立初步的电梯运力计算模型。   基本公式:   平均等候时间=电梯运行周期时间/电梯台数   最大运力=[乘客总数/(单台电梯满载人数×电梯台数)]×电梯运行周期时间   电梯运行周期时间=各停站时间之和+各停站之间运行时间之和   停站时间=开门时间+下客时间+上客时间+关门时间   停站之间运行时间=加速时间+最大速度运行时间+减速时间   最大速度运行时间=(停站之间运行距离一加速距离一减速距离)/最大运行速度   终速度的平方一初速度的平方=2×加(减)速度×加(减)速距离   加(减)速时间=(终速度一初速度)/加减速度   根据写字楼上班高峰时间段电梯运行的特点和日常运行观察,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合理的分析和假设:   电梯从首层启动上行去各办公楼层时满载。   电梯从最后下客的楼层空载直达回到首层再次接人。   为了简化计算模型,并同时抵消电梯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其它不利情况,我们还可以继续按最不利情况做出如下假设:
  电梯每次运行最后下客的楼层均为该电梯运行区间的最顶层。   电梯上行去各办公楼层时层层停站,但停站数不大于电梯满载人数。   通过以上假设,我们可以将电梯运力计算模型简化为以下公式:   电梯运行周期时间=电梯上行运行时间+电梯下行运行时间   电梯上行运行时间=电梯上行停站时间之和+电梯上行运行时间之和   电梯下行运行时间=加速时间+最大速度运行时间+减速时间   电梯上行停站时间之和=(开门+关门)×最大停站数(含首层)+满载人数上下客时间之和   电梯上行运行时间之和=层间运行时间×(最大停站数-2)+首层至首次停站楼层之间运行时间   实际使用上述公式时,并按照后续介绍的内容代入相关数值,并假设一些配置参数,即可计算出当前电梯配置条件下的平均等候时间和五分钟运力,与设计标准对比后再做调整有关配置。      5.其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同样的工作思路建立起各种建设项目的运力计算模型。      电梯运力计算基础参数的取值及其对电梯配置的影响(各大品牌电梯厂家按英语名称字母顺序排列)      1.电梯加减速度(Acceleration/Deceleration)取值   电梯加减速度除了对电梯配置评价指标非常重要外,还对乘梯的舒适度感受有较大影响,通过咨询,部分电梯品牌厂家的电梯加减速度取值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电梯速度在2.5m/s以下的除富士达偏低和迅达偏高外,其余各家加(减)速度比较相似。而日系电梯比较偏重乘坐的舒适性,所以加(减)速度均偏低。但是作为高速电梯,个人认为舒适度可以适当牺牲,更应该偏重于效率。      2.电梯从静止到最大速度或从最大速度到静止所需距离   电梯从静止到最大速度或从最大速度到静止所需距离,以下简称,加(减)速距离。   根据公式:终速度的平方一初速度的平方=2×加(减)速度×加(减)速距离,在加减速度取值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推算出加(减)速距离。常用电梯速度的加(减)速距离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常见项目层高在4.0m以内时,由于电梯加(减)速距离之和大都远大于层高,所以电梯在高峰时由于满载造成停站数多,层层停站时几乎无法达到最大速度,当电梯速度超过3.0m/s时更是如此。所以,单纯提高电梯速度,对提高电梯运力会有帮助,但是有限,特别是在高峰运行时。      3.电梯从静止到最大速度或从最大速度到静止所需时间   电梯从静止到最大速度或从最大速度到静止所需时间,以下简称:加(减)速时间。   根据公式:(终速度一初速度)/加(减)速度=加(减)速时间,在加减速度取值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推算出加(减)速时间。常用电梯速度的加(减)速时间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速度越高的电梯,加速到最高速度所需的时间也越长,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上班高峰时电梯速度优势的充分发挥。      4.各种层高之间的电梯运行时间(以下简称层间运行时间)   公式1,当加(减)速距离×2小于层高时,层间运行时间=[层高加(减)速距离×21/最大速度+加(减)速时间×2:公式2,当加(减)速距离×2大于层高时,层高运行时间=『层高/2的加(减)速时间]×2。根据公式1和2可以计算出层间运行时间。常用电梯的层间运行时间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层高在4.0m左右时,由于高峰时电梯满载率高且停站数多,电梯最大速度对运行时间的影响较小,因为当电梯速度超过2.5m/s时根本无法达到其最大速度。      5.电梯满载率(Loading Occupancy)及其人数   电梯满载率对电梯配置评价指标中的最大运力有一定影响。   通过咨询,部分电梯品牌厂家的满载率及其人数取值见表6。   通过实际运行的观察,标称载客18人的1350kg电梯在高峰时最多达到过16人。经常在14~15人时,乘客就因为拥挤而选择等候乘坐下一部电梯。      6.开关门时间(Door Opening/ClosingTime)(单位/秒)   电梯开关门时间对电梯配置评价指标有一定影响。   通过咨询,部分电梯品牌厂家的电梯加减速度取值见表7。   各厂家开关门速度均可调,而且可以通过选择“提前开门”功能来加快开门速度。但是,通过实际运行观察,过快的关门在高峰时期会由于人员的不断进出而发生重新开门并因此反而会降低运行效率。      7.人出入轿厢时间   人出入轿厢时间对电梯配置评价指标有一定影响。   通过咨询,部分电梯品牌厂家的人出入轿厢时间取值见表8。      8.项目高峰时总使用人数(以下简称总使用人数)   总使用人数对电梯满载率对电梯配置评价指标中的最大运力有很大影响。写字楼通常按人均建筑面积计算出总使用人数。经过调研,大部分写字楼项目的人均建筑面积在10m2/人~20m2/人,之间。除此之外,各单位上班时间的规定和出勤率以及高峰持续时间的长短也是影响总使用人数的重要因素。例如,大部分商贸类企业由于人员外出机会较多,出勤率会比较低:而大部分研发类企业由于人员外出机会较少,出勤率会比较高。又如,有些企业实行弹性工作,则上班高峰时间拉长,变相降低了高峰时期的总使用人数。      9.上班高峰运行时的停站数设定   前文中的分析表明,停站数对电梯运行效率有相当的影响,所以,其取值对电梯运力计算的结果有一定影响。   通过咨询,部分电梯品牌厂家的人出入轿厢时间取值见表9。   由表9可以看出,为了简化运力计算模型所做的上行层层停站和下行不停假设可以接受。      写字楼项目电梯配置运力计算实例(融科资讯中心C座和B座)      1.两个典型写字楼项目基础参数(表10)      2.已建写字楼项目电梯计算假设前提   高区4台,梯速2.5m/s,服务层数首层和8~17层共计11站。   低区3台,梯速1.75m/s,服务层数首层和2-8层共计8站。   低区平均每部电梯每次上行除2层不停外层层停靠,加上首层共7站。   高区平均每部电梯每次上行除8层不停外层层停靠,加上首层共10站。   电梯满载率为80%。即载客人数为15人。   开门时间和关门时间2s/次,每人次进梯或出梯时间各为1s。   首层上客时间:2+1×15+2=19s   各层下客时间之和:(2+2)×6(9)+1×15 39(51)s   大厦办公人员出勤率:90%。      3.已建写字楼项目低区电梯运力计算   低区电梯提升高度:5+4.5+3.9×5=5+4 5+19.5=29m
  低区电梯1至8层直达运行时间,(29-1.9×2)/1.75+2.2×2=14.4+4.4=18.8s   低区电梯1至8层每层停靠运行时间,7.7+4.5×5=7.7+22.5=30.2s   低区电梯运行典型周期时间:18.8+30.2+19+39=49+58=107s   低区电梯平均等候时间:107/3=36s   低区电梯一次最大运量:15×3=45人/次   低区总人数:140×6=840×90%=756人   低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次数756/45=16.8=17次   低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时间:107×17/60=30.3分   低区电梯5分钟运力:5/30.3=16.5%      4.已建写字楼项目高区电梯运力计算   高区电梯提升高度:5+4.5+3.9×14=64.1m   高区电梯1至17层直达运行时间,(64.1.-3.9×2)/2.5+3.1×2=28.7s   高区电梯1至9层直达运行时间:(29+3.9-3.9×2)/2.5+3.1×2=16.2s   高区电梯运行周期时间:28.7+16.2+4.6×8+19+51=151.7s   高区电梯平均等候时间:151.7/4=37.9s   高区电梯一次最大运量15×4=60人/次   高区总人数:140×9=1260×90%=1134人   高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次数:.9次   高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时间:151.7×18.9/60=47.8分   高区电梯5分钟运力:5/47.8=10.5%      5.拟建写字楼项目电梯计算假设前提   高区6台,梯速4.0m/s,服务楼层首层和14~23层共11层。   低区6台,梯速2.5m/s,服务层数首层和4~13层共11层。   高低区客梯均不到地下各层,且不停靠2层和3层。   低区电梯上行每层停靠,加上首层共12站。   高区电梯上行每层停靠,加上首层共12站。   电梯满载率为80%,即载客人数为15人。   开门时间和关门时间各2s/次,每人次进梯或出梯时间为1s。   首层上客时间:2×2+1×15=19s,下客时间:2×2×10+1×15=55s   大厦办公人员出勤率:90%      6.拟建写字楼项目低区电梯运力计算   低区电梯提升高度,5×3+4.1×9=15+36.9=51.9m   低区电梯1至1 3层直达运行时间(51.9 3.9x 2)/2.5+3.1×2=17.6-+6.2=23.8s   低区电梯1~3层运行时间:(15―3.9×2)/2.5+3.1×2=2.9+6.2=9.1s   低区电梯1至1 3层每层停靠运行时间:9.1+4.6×10+19+55=55.1+74=129.1s   低区电梯运行周期时间:129.1+23.8=152.gs   平均等候时间:152.9/6=25.5s   低区电梯一次最大运量15×6=90人   低区总人数:167×10=1670×90%=1503人   低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次数:.7=17次   低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时间152.9×17/60=43.3分钟   低区电梯5分钟运送能力:5/43.3=11.5%      7.拟建写字楼项目高区电梯运力计算   高区电梯提升高度:5×3+4.1×19=15+77.9=92.9m   高区电梯1至23层直达运行时间(92.9-8×2)/4+4×2=19.2+8=27.2s   高区电梯1至14层运行时间:(51.9+4.1-8×2)/4+4×2=10+8=18s   高区电梯1至23层每层停靠运行时间:18+4×10+19+55=58+74=132s   高区电梯运行典型周期时间:27.2+132=159.2s   高区电梯平均等候时间:159.2/6=26.5s   高区电梯一次最大运量:15×6=90人   高区总人数167×10=1670×90%=1503人   高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次数:.7次   高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时间:159.2×17/60=44.3分钟   高区电梯5分钟运送能力5/44.3=11.3%      8.两个典型写字楼项目运力计算结果对比及分析(表11)   根据已建项目运力计算结果发现,原设计存在高低区电梯配置严重失衡的问题,而且,由于已建项目高低区还各有1部电梯下至地下室,所以实际运力比计算结果更低。在项目实际运营的情况来看,与计算结果相吻合――低区电梯基本不会出现长时间排队现象,而高区电梯却每天在上午9点前15分钟~9点后5分钟之间的时间段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排队现象。因此,在拟建项目中做了适当的调整,不但高低区电梯配置比较均衡,而且比已建项目运力有所提高。同时,考虑到拟建项目的客户定位较高,人员密度和出租率不会高过已建项目,又另外设置了VIP专用电梯和一层往地下室的转换电梯,所以电梯配置也没有特别做大幅度提高。      9.拟建项目运力计算结果与各电梯厂家计算结果对比(表1、2)   通过上述对比看以看出,自行计算的结果与各电梯厂家的出入不大,应该可以作为设计和开发时电梯配置的参考。特别是,本文介绍的运力计算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的不同特点调整相应参数,做到更有针对性。例如,酒店项目中,电梯的满载率可以根据其行李较多的特点重新设定,上下行停站数也可以相应调整,以便更符合酒店电梯高峰运行模式的特点。      根据运力计算分析电梯各种配置变化对运行效率的影响(以拟建项目高区假设为例)      1.基本配置运力计算   高区电梯提升高度:5×3+4.1×19=15+77.9=92.9m   高区电梯1至23层直达运行时间,(92.9-6.1×2)/3.5+3.5×2=23.1+7=30.1s   高区电梯1~14层运行时间:(51.9+4.1-6.1×2)/3.5+3.5×2=12.5+7=19.5s   高区电梯1至23层每层停靠运行时间:19.5+4×10+19+55=59.5+74=133.5s   高区电梯运行典型周期时间:30.1+133.5=163.6s   高区电梯平均等候时间:163.6/6=27.3s   高区电梯一次最大运量:14×6=84人   高区总人数:167×10=1670×90%=1503人   高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次数:.9次   高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时间,163.6×17.9/60=48.8分钟   高区电梯5分钟运送能力:5/48.8
=10.2%      2.增加数量后运力计算(6台增加到7台)   高区电梯平均等候时间:163.6/7=23.4s   高区电梯一次最大运量:14×7=98人   高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次数:.3次   高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时间:163.6×15.3/60=41.7分钟   高区电梯5分钟运送能力:5/41.7=12.0%      3.运行分区后运力计算(6部电梯再高低分区后每3部服务5层,分别命名为高高区和高低区)   高高区电梯提升高度:5×3+4.1×1g=15+77.9=92.9m   高低区电梯提升高度:5×3+4.1×14=15+57.4=72.4m   高高区电梯1~23层直达运行时间:(92.9-6.1×2)/3.5+3.5×2=23.1+7=30.1 s   高低区电梯1至1 8层直达运行时间:(72.4-6.1×2)/3.5+3.5×2=17.2+7=24.2s   高高区电梯1至19层直达运行时间:(51.9+4.1×6-6.1×2)/3.5+3.5×2=18.4+7=25.4s   高低区电梯1至14层直达运行时间:(51.9+4.1-6.1×2)/3.5+3.5×2=12.5+7=19.5s   高高区电梯每层停靠运行时间:25.4+4×5+19+35=45.4+54=99.4s   高低区电梯每层停靠运行时间:19.5+4×5+19+35=39.5+54=93.5s   高高区电梯运行典型周期时间30.1+99.4=129.5s   高低区电梯运行典型周期时间:24.2+93.5=117.7s   高高区电梯平均等候时间:129.5/3=43.2s   高低区电梯平均等候时间:117.7/3=39.2s   高高区或高低区电梯一次最大运量14×3=42人   高高区或高低区总人数:167×5=835×90%=752人   高高区或高低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次数:752/42=17.9次   高高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时间:129.5×17.9/60=38.6分钟   高低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时间:117.7×17.9/60=35.1分钟   高高区电梯5分钟运送能力,5/38.6=13.0%   高低区电梯5分钟运送能力:5/35.1=1412%      4.提高速度后运力计算(3.5m/s变为4m/s)   高区电梯1~23层直达运行时间(92.9-8×2)/4+4×2=19.2+8=27.2s   高区电梯1至14层运行时间:(51.9+4.1=8×2)/4+4×2=10+8=18s   高区电梯1至23层每层停靠运行时间,18+4×10+19+55=58+74=132s   高区电梯运行典型周期时间:27.2+132=159.2s   高区电梯平均等候时间:159.2/6=26.5s   高区电梯一次最大运量:14×6=84人   高区总人数167×10=1670x90%=1503人   高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次数:.9次   高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时间:159.2×17.9/60=47.5分钟   高区电梯5分钟运送能力:5/47.5=10.5%      5.提高加速度后运力计算(最大加速度由1m/s2增加到1.5m/s2)   高区电梯1~23层直达运行时间:(92.9-4.1×2)/3.5+2.3×2=24.2+4.6=28.8s   高区电梯1~14层直达运行时间:(51.9+4.1-4.1×2)/3.5+2.3×2=13.7+4.6=18.3s   高区电梯1~23层每层停靠运行时间   18.3+3.4×10+19+55=52.3+74=126.3s   高区电梯运行典型周期时间28.8+126.3=155.1s   高区电梯平均等候时间:155.1/6=25.9s   高区电梯一次最大运量15×6=90人   高区总人数167×10=1670×90%=1503人   高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次数.7次   高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时间:155.1×16.7/60=43.2分钟   高区电梯5分钟运送能力:5/43.2=11.6%      6.提高载重量后运力计算   高区电梯一次最大运量17×6=102人   高区总人数:167×10=1670×90%=1503人   高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次数=1417次   高区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时间:163.6×14.7/60=40.1分钟   高区电梯5分钟运送能力   5/48.8=12.5%      7.各种配置变化的运力计算结果对比及分析(表13)   通过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增加电梯台数是提高电梯效率的最有效途径,不但能提高运力,也能减少等候时间。   电梯分区也是提高电梯效率的有效途径,而且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建设项目的使用空间,但是等候时间却会增加。在超高层电梯中,电梯分区是电梯配置中必须采用的措施。部分项目直达空中换乘区的穿梭电梯也是电梯分区的一种表现形式。   提高载重量也是提高电梯效率的有效途径,但是却不能减少等候时间,而且增加了每层停站的概率,在非高峰运营时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提高速度和加速度,对电梯效率的改善相对较少,而且由于目前单台电梯成本的决定因素是速度,因此会大幅增加投资。      8.目的层选择系统   部分厂家的电梯产品可以提供一种目的层选择系统,即电梯轿厢内不设层数选择按钮,而是移至电梯厅内替代一般的上下呼梯按钮,用户想去哪个楼层就直接按下其楼层数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去相同楼层的用户尽可能集中到一部电梯上,减少电梯停站的次数,发挥电梯的最大速度,从而提高电梯运行效率。结合我前面介绍的运力计算方法,依然可以计算出采用该系统后对电梯运行效率的影响。   我们假设每次电梯上行只停靠一个楼层再返回首层,其余参数与基本配置相同,计算如下:   高区电梯每层的提升高度分别为   14层:5×3+4.1×10=15+41=56m:   15层:5×3+4.1×11=15+45.1=60.1m,   16层5×3+4.1×12=15+49.2=64.2m   17层;5×3+4.1×13=15+53.3=68.3m;   18层5×3+4.1×14=15+57.4=72.4m:   19层5×3+4.1×15=15+61.5=76.5mi   20层:5×3+4.1×16=15+65.6
=80.6m:   21层:5×3+4.1×17=15+69.7=84.7m:   22层:5×3+4.1×18=15+73.8=88.8m:   23层:5×3+4.1×19=15+77.9=92.9m。   高区电梯1至高区各层直达运行时间分别为:   14层:(56-6.1×2)/3.5+3.5×2=12.5+7=19.5s   15层:(60.1-6.1×2)/3.5+3.5×2=13.7+7=20.7s,   16层:(64.2-6.1×2)/3.5+3.5×2=14.9+7=21.9s:   17层:(68.3-6.1×2)/3.5+3.5×2=16.0+7=23.0s:   18层:(72.4-6.1×2)/3.5+3.5×2=17.2+7=24.2s:   19层:(76.5-6.1×2)/3.5+3.5×2=18.4+7=25.4s,   20层:(80.6-6.1×2)/3.5+3.5×2=19.5+7=26.5s:   21层:(84.7-6.1×2)/3.5+3.5×2=20.7+7=27.7s:   22层:(88.8-6.1×2)/3.5+3.5×2=21.9+7=28.9s,   23层:(92.9-6.1×2)/3.5+3.5×2=23.1+7=30.1s。   高区电梯每层每次运行周期时间:   14层:(19.5+2+2+15)×2=38.5×2=77s:   15层:(20.7+2+2+15)×2―39.7×2=79.4s:   16层:(21.9+2+2+15)×2=40.9×2=81.8S:   17层:(23+2+2+1 5)×2=42×2=84s   18层:(24.2+2+2+15)×2=43.2×2=86.4s   19层:(25.4+2+2+15)×2=44.4×2=88.8s:   20层:(26.5+2+2+15)×2=45.5×2=91s:   21层:(27.7+2+2+15)×2=46.7×2=93.4s:   22层:(28,9+2+2+15)×2=47.9×2=95.8s:   23层:(30.1+2+2+15)×2-49.1×2=98.2s。   高区电梯每层人数为:167×90%=150人   高区电梯每层所需电梯运行周期150/15=10个   高区电梯一共所需电梯运行周期10×10=100个   高区电梯一共所需电梯运行时间:(77+79.4+81.8+84+86.4+88.8+91+93.4+95.8+98.2)×10=8758s   高区电梯5分钟运送能力:5×60×6/%   此时平均等候时间如果按各层依次轮流运送乘客计算,则每10部梯次才能轮到下一步到同一楼层的电梯,因此平均等候时间为:(/6)×10=146.0s。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知道,目的层选择系统确实提高了电梯的运行效率,但同时却大大延长了平均等候时间。因此,很难说是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而且,在这种运行模式下电梯也很难平均都能达到80%的满载率,运行效率将会进一步下降。这也许是只有极少数厂家能提供该系统的原因之一。      住宅项目电梯配置运力计算实例      1.典型住宅项目的基础参数(表14)   2.已建住宅项目电梯计算假设前提   电梯2台,梯速1.75m/s,服务层数首层和5~24层共计21站。   电梯载重量为1000kg,即载客人数为13人。   电梯满载率为80%,即载客人数为10人。   每部电梯每次下行除2至4层不停外停靠10层,加上首层共11站。   每部电梯每次上行不停,直达顶层。   开门时间和关门时间2s/次,每人次进梯或出梯时间各为1s。   首层下客时间,2+1×10+2=14s   各层上客时间之和:(2+2+1)×10=50s   高峰出门率80%      3.已建住宅项目电梯运力计算   电梯提升高度2.8×19+4.5×4=53.2+18=81.2m   电梯1至5层直达运行时间:(18―1.9×2)/1.75+2.2×2=8.1+4.4=12.5s   电梯1~24层直达运行时间:(81.2-1.9×2)/1.75+2.2×2=44.2+4.4=48.6s   电梯1~24层下行直达运行住宅层数:24-4-10=10层   电梯10层住宅直达运行时间(2.8×9-1.9×2)/1.75+2.2×2=12.2+4.4=16.6s   电梯层间最大运行速度:1.5m/s   电梯层间运行时间:3.8s   电梯下行运行时间,12.5+16.6+3.8×9=29.1+34.2=63.3s   电梯运行周期时间:63.3+48.6+14+50=111.9+64=175.9s   电梯平均等候时间,175.9/2=88.0s   电梯一次最大运量10×2=20人/次   总人数:36×20=720×80%=576人   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次数:576/20=28.8次   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时间:175.9×28.8/60=84,4分   电梯5分钟运力:5/84.4=519%      4.拟建住宅项目电梯计算假设前提   电梯2台,梯速1.75m/s,服务层数首层至21层共计21站。   电梯载重量为800kg,即载客人数为10人。   电梯满载率为80%,即载客人数为8人。   每部电梯每次上行停靠8层,加上首层共9站。   开门时间和关门时间2s/次,每人次进梯或出梯时间各为1s。   首层上客时间:2+1×8+2=12s   各层下容时间之和,(2+2+1)×8=40s      5.拟建住宅项目电梯运力计算   电梯提升高度:2.8×20=56m   电梯1~21层直达运行时间   (56-1.9×2)/1.75+2.2×2=29.8+4.4=34.2s   电梯1~21层下行直达运行住宅层数:21-8=13层   电梯1 3层住宅直达运行时间:(2.8×12-1.9×2)/1.75+2.2×2=17.0+4 4=21.4s   电梯层间最大运行速度:1.5m/s   电梯层间运行时间3.8s   电梯下行运行时间:21.4+3.8×8=21.4+30.4=51.8s   电梯运行周期时间:21.4+51.8+12+40=73.2+52=125.2s   电梯平均等候时间:125.2/2=62.6s   电梯一次最大运量:10×2=20人/次   总人数9×21=189×80%=151人   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次数:151/20=7.6次   电梯完成全部运输量总时间:125.2×7.6/60=15.9分
  电梯5分钟运力:5/15.9=31.4%      其他建议      1.建筑设计   通过前述的分析可以发现,建筑设计对电梯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有许多方法可以从源头影响电梯效率。   首先是合理的功能布局,人员密集度较高的功能优先安排在靠近一层的楼层,并设置相应的步行楼梯,减少高峰时的人员压力。   其次是加强楼层之间的步行楼梯联系,通过优化设计,让人愿意步行去邻近楼层,而不是使用电梯。   第三是电梯的合理分区,包括在建设项目有大量地下空间时设置一层至地下室的转换电梯以及超高层建设项目中设置高速直达中间大堂的转换电梯。   还有就是设计时应该尽可能将电梯集中布置,否则,电梯的平均等候时间将大大增加,虽然花了钱,却没有获得同样的效果。      2.电梯价格区间和电梯速度的选取(表15)   所谓价格区间,就是在此范围内电梯配置的变化所引起的价格变化相当小。一般都是以电梯速度来划分价格区间的,各价格区间的电梯存在较大的价差,所以在确定电梯配置参数时应优先选择在该价格区间内速度最高的,并尽可能少用高价格区间的电梯。例如,大部分电梯厂家2.5m/s~4.0m/s为一个价格区间,那么在此价格区间内,我们应该优先选择4.0m/s,而不是3.5m/s或3.0m/s。      3.电梯群控功能对电梯效率的影响   其实,不仅是电梯配置,一些电梯群控功能对提高电梯效率都会有极大的帮助,或者说能让电梯实际运行更接近与我们期望的理想状况,以下就例举几个:   多部电梯中只一部电梯响应下行需求,其它电梯直接回一层。在运力计算中,我们假设所有电梯下行都是直达一层,在实际情况中很难实现,当较低楼层设有员工餐厅时更是如此。选用此功能可以将下行呼叫对电梯效率的影响降至最低。   在一部电梯离开前,另一部即使到站也不开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部电梯同时到达的情况,此时如果各电梯同时开门,往往会造成各梯均不满载,没有发挥最大运力,而且也会使等候时间不够均匀。选用此功能不但可以适当调配运力,还能适当调配等候时间。   下地下室的电梯上行时必须停一层。如果建设项目有较大规模的地下室且不能设置从一层到地下室的转换梯,则应选用此功能。因为一般情况下,只会有1台电梯响应了呼梯召唤,此时下地下室的那部电梯上行时则不会在一层停靠,而从地下室上行的人一般较少,这部电梯的大部分运力就会浪费了。   呼梯即时响应。当电梯厅有三部以上的电梯,特别是电梯分列两侧时,应选用此功能。此功能可以做到按下呼梯按钮即可知道哪部电梯来接,大大减少了误乘和漏乘电梯所带来的时间浪费。      结语      以上关于电梯配置的依据及运力计算方法均为笔者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非常希望大家能给予批判和指正。另外也非常感谢各大品牌电梯厂家技术人员的专业信息分享,更希望有关人士能提供更专业的建议来完善此运力计算方法,使普通人都能理解电梯运行,用好电梯,也让电梯更好用。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巨人通力电梯有限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