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企划案名师

五位名师谈「燎原」创作主题展:回到设计原点,展现原创精神_网易家居
五位名师谈「燎原」创作主题展:回到设计原点,展现原创精神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6台湾室内设计周将于4月29—5月2日在台湾世贸一馆举行,此次设计周旨在打造设计师沟通、设计师与建材展之间沟通的平台,为设计注入更多的活力。作为本次活动战略合作媒体,网易家居将全程报道设计周动态。活动开展前期,记者采访到参与本次设计周的五位名师,听听他们对本次设计周的解读。燎原的创作精神:被大火浩劫后的草原,其实自有其重生的方式,在设计领域中,我们试图摆脱被冠上风格之名的包袱,不惜冲撞旣有的体制,只为让人们更了解建筑的本质。当今困难的设计环境中,期盼唤醒自己的灵魂,不随波逐流。台湾设计界一直被所谓的()&/&新()&/&极简&/&()风格所禁锢,看不清与生俱有的设计本质。透过这次燎原的主题,我们脱去风格名相的外衣,没有风格或许才是真正的风格。我们要找回自己,用烧掉一切化为灰烬的意象,象征置之死地而后生,寻求创新的设计理念,烧尽扭曲的形式,留下真诚的意义。在当今资源越来越匮乏的情况下,我们不必抱怨缺少什么,而应回过头来检讨堆砌是否过度。陈正晨(晨室空间设计设计总监):身为一位设计师,有时候被媒体或报章杂志过度包装,进而影响到自己去思考该站在什么角度或位置上来为设计发言,甚至为了满足民众对于设计师的想象而影响到穿着、打扮,包括设计风格也如此,期待这些繁琐无谓的自我设限有一天能离我远去。或许是建筑背景使然,让我的思考层面与一般人不同,关于风格这件事情,从不认为能够透过简单的三言两语解释清楚。这次有机会参与台湾室内设计周的主题活动,非常荣幸,当初接到通知时,第一个想法是别期待展览为我们做什么,而是要问自己要怎么去改变这次展览?在国外,为期三天的时尚周可以决定一季的服饰潮流,台湾呢?我们的建材展就像是一个()夜市,只着重卖东西,实在非常吊诡,因此我们五位设计师策划燎原主题展,希望藉此传达我们的看法。消费者喜欢讨论设计风格,其实风格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的精神何在?大家总习惯以风格来划分你我,例如我不喜欢穿西装,不过去很多地方不得不穿西装,就会让我浑身不自在,转换到设计上,如果今天进行一个设计案,但受到很多限制,那么设计过程就会很不开心,曾经有业主以他想象中的模式来限制我的设计,最后作品虽然完成,但我对它是彻底无感的,我也不认为这样子有帮助到业主,媒体爱给空间下定义:古典、新古典、极简、现代、乡村…,我不可能全都熟悉,但就像一套不合身的西装,有时候非得硬穿着,因此希望透过「燎原」促使大家去思考我们真的要这样做吗?不能做别的事情吗?每个人都要穿一样的衣服?难道无法裸体或刺青,彻底脱下所有伪装,找回真正想过的生活?唯有当类似的思考逻辑延伸到设计面,才有可能对社会造成影响。不管是燎原或其他的案子,近来我一直尝试改变思维及设计模式,我建议设计系的学生或准备从事室内设计业的年轻人们,不要太去在意切割或垂直水平,或是任何你觉得做了这些就会跟设计扯上关系的东西,因为它们都只是手法跟花招而已,如果没有自己的想法贯穿其中,那么就无法答复别人为何如此设计,这种设计其实是失败的。协会原本要我找二十位设计师共同规划一个3 x 3的街廓模型,但我认为这样一来活动背后的意义无法被突显,不如选定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主题,然后由我们五位设计师执行,我们讨论了四个星期,终于确认主题,期待透过图像、模型或真正规划出的空间,进一步诠释我们的想法、概念与态度。大家可以在展场记录中听到我们针对设计议论、沟通、争执,并在意见不同的状况下,相互激荡出的创意火花,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我期待「燎原」所引起的效应能够一直持续下去,进而慢慢改变设计生态,当然不敢说我们五位设计师的影响力有多大,但至少我们踏出了第一步,就像往湖面投下一颗石头,虽然无法出现翻腾的浪花,不过希望造成阵阵涟漪,以吸引众人注意,让社会大众开始思考这方面的议题,也藉此强化台湾的设计能量,希望每位设计师都能走出自己的道路,大家一起让台湾设计在未来更具有可看性。 &郭侠邑(青埕空间整合设计设计总监):这次的「燎原」受到许多人的帮助,让创作主轴呈现出一个我们以往不太敢去坦讨的议题,但这项议题其实在我们心中早已萌芽许久,现阶段的市场接口,不管是平面文宣或是网络媒体平台,多半好奇设计师的风格取向,总有人问我:「请问你的风格是什么?」、「东方风你能做吗?」、「欧风你能设计吗?」,听了这么多类似的问题,我脑海中反而浮现出一个大问号,为什么一开始就要以风格的限制去进行设计讨论?这跟我过去在学校所学到的其实有很大落差,我通常会从研究基地、行为、生活习性等各种观点下去进行项目的研究,再从里头提取一些需要设计的重点,而不是单纯以风格为导向去进行设计。因此这一次我们希望透过「燎原」,重新定义设计在市场上的价值,抱持拨乱反正的心态去唤醒大家来面对一个可能早已忘却的设计思考逻辑,所以打从一开始规划「燎原」时,我最常做的是反问自己,设计怎么做?我透过设计叙论的观点、空间叙事的概念,重新将思绪拉回到这个议题下,最后选择以打破、毁灭的手法去达成重生的条件,所以这次展演的呈现方式将会相当强烈,也因此具备很大的批判力量,当然我们也接受大家的批判,有批评、有讨论,才能让主题的内容与精神被所有人看见。&换句话说,「燎原」本身的高度争议性,或许可以促使社会大众去思考台湾设计在世界上的定位何在?我们不敢说自己做到多少,但如果不做,可能台湾就会被淹没在设计的世代洪流中,「台湾设计到底是什么呢?」这是我们在「燎原」创作中抛出来的给大家省思的问题。我们期待藉由这次创作,产生一连串的涟漪效应,让新一代的台湾设计学子们,能够再次确认他们在设计环境里头所扮演的角色,进而使得台湾设计在全球市场下展现独一无二的在地特色,我们愿意去承担这样的责任,我认为这也是台湾设计师们责无旁贷的义务。此外,我也非常感谢所有从事设计或不同产业的伙伴们,分别由厂商、协会角度给予机会,让我们五位设计师以设计师身分出发,规划这次的创作活动,未来这项议题的热度若能继续延烧,最终点燃整个设计圈,将会是我们最深切的期待。另一面我也要非常感谢这次一起合作的设计师们,每个星期大家都从忙碌的工作中抽空一起完成这项设计,当然我们也做好了受批判的心理准备,如果不是用这种积极心态去进行设计,或许产生的效益不会那么大,我们也希望社会大众能够去思考我们做这件事情的目的与缘由何在?有些时候我也会反问自己到底这样做对不对?我们五个人每次在讨论时没有针锋相对,但绝对有设计想法上的彼此分享,接下来的所有活动,期待民众抛开所有对于过去建材展的成见,仔细观察展演中厂商的摆饰或设计师想呈现出来的空间表情,就会惊喜发现在会场中,精采的不只是空间或装饰而已,而是设计师们内心相互凝聚的坚定信仰,这可能是台湾有史以来第一次,至少我绝对深刻感受到大家这次携手努力共同成就一个属于台湾设计师之梦的专注用心。俞佳宏(尚艺室内设计&设计总监):大家都是业界知名的设计师,而且也都非常忙碌,因此这次能够短时间之内把同业聚集起来,我觉得相当不简单,我们都是利用上班之后剩余的时间一起集思广益,可见动力非常强大,我们想要进行一个大家比较没有想象过的创作,主要意义不在创作本身,而是在其中所蕴藏的内涵,希望藉此产生一种正向力量,让设计界或对于设计有兴趣的民众,知道真正的设计是什么。所谓的「燎原」,我认为只是一个很小的起点,可是这个起点非常有能量,因为它展示的是台湾未来设计的走向,期待以后台湾的设计将不再只以风格为主,将是以精神层次取而代之。整个「燎原」的创作过程非常坎坷,原因在于我们都是利用下班之后非常疲累的时候来到这里一起开会,往往都是晚上8点之后,甚至更晚,回家的时候可能都超过半夜1点了,所以大家绝不是靠体力,而是靠着热情支持我们五个不同个体且不同方向的设计师,共同朝着一个既定目标去为设计界做一些坦白说可能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我们抱持很大的热情与毅力想要把这些事情做好。对于这次创作,外界有支持,当然也有批判的声音,不过我们都概括承受,因为我们要做的事情跟利益无关,只是想要传达理念,也因此五个人之间产生革命情感,我自己设计过那么多案子,但大多数是为了满足客户的理想,很少像这一次那么具有成就感。「燎原」本身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我们希望把旧有的观念与思想全部烧尽,我们思考的是未来如何重生?设计界像一个大的滚轮,不断往前滚,前进的路线其实有轨迹可循,之前的风格慢慢演变成现代潮流的风格,每个风格都有它的涵义在,但我们一定要跟着这样的大方向亦步亦趋往前走?或是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些真正属于台湾的设计精神?我认为大家很少去想这个问题,因此我希望设计界应该好好静下心来,先搞清楚发展方向,是一昧的去进行风格复制?还是去做更多原创的事情?期待「燎原」起着一个带头的作用,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设计界可以共存共荣、可以相互分享,让我们一起把台湾设计界的精神发挥到更好。我希望台湾设计能够走出台湾特色,长久以来,我们太跟随世界潮流在走,虽然世界潮流是一个不可逆的大方向,可是台湾设计应该更有台湾文化与台湾精神,到底要怎么样去融入大世界或大环境之中,我觉得需要一定程度的智慧跟反省。坦白讲台湾的精神目前还没有被完全定义出来,所以有时候很难去界定,例如东方风算不算台湾精神?禅风算不算台湾精神?一定要弄的很本土才算台湾精神吗?我认为都不是,所以这一代的设计师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那就是要去发掘台湾精神,把台湾真正的精神跟设计能量找寻出来,我相信这也是燎原的作用,让大家进行更深刻的反思与检讨,相信会从中找到许多轨迹及线索,当未来我们交棒给下一代设计师的时候,他们就会很清楚的知道,台湾的精神、风格跟走向是什么。李中霖(云邑室内设计&设计总监):很高兴跟另外四位设计师一起合作,长久以来大家对于风格,不管是东西式风格,或装饰、线条,都各有各的想法,因此对于这次有机会透过创作来表达我们的想法感到非常兴奋,不是为了要推翻什么风格,而是我们想要从一个原点再重新开始,当初跟四位设计师讨论的时候,大家也都有这个默契,其实我个人是希望不要跟当下的设计有太多重复,既然我们身为设计师,就应该做设计,不管是住宅、商业空间,都应该包持归零的心态来进行,原创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是不是可以从这角度展开思考,当我们把东西都烧掉之后,能够看到什么?得到什么?这一次「燎原」所使用的材料有新有旧,有东方有西方,有装饰性与非装饰性,甚至是视觉性的,而在材质上则是比较具象的,其实我们并没有使用很多东西来做装饰,相当简单,主要就是透过板子跟线板的熏黑、烧黑状况突显火烧意象。现场参观「燎原」的人一定会出现很两极的看法,有人会说这不就是另一种风格的呈现?没错,但重点在于我们这次放火烧毁之后能看到什么东西?当然它也是一种视觉效果的展现,我们五位设计师在讨论的时候,本来就决定用很大胆、强烈的手法,让人一进到会场就能立即发觉这个作品,进而跟我们产生互动,好奇为何这么做?希望在经过互动后,大家心中都能对这次创作拥有更明确的答案跟方向。此外,许多团体在进行过一、两次精采创作后就后继无力了,当然我希望我们能保持前进的力量,强化原创的概念,最好每一年都能做几个具代表性的案子,或是尝试一些实验性的概念,不管失败或成功都没关系,甚至有批判也没关系,主要是大家共同努力的过程会为设计圈带来改变。我是第一次与其他四位设计师合作,原本认为设计师应该都会各持己见,但没想到彼此的默契配合起来简直不可思议的顺畅,大家想法都有志一同,为了一个目标努力去做,所以概念上面我们很快就达成共识,难度在于要怎么做出这个效果?因为之前并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我们第一次做,难度会比较高,但是能够和四位设计师一起创作的感觉非常好,对于最后的成果也感到非常满意。不过我必须再次强调,台湾有非常多优秀的设计师,能力也无庸置疑,但是相较于全球来说,我们的原创性比较少,跟风情况比较普遍,即使模仿的非常精致,甚至接近原作品,但如果没有原创概念,那么一切都是枉然,这也是我最诚恳的建议。杨竣淞(开物设计):我们在看待「燎原」这个主题的时候,最重要是去思考如何在台湾设计圈里产生一点点批判的声音,也可以说是一个期盼的声音,我们把这件事情当做一体两面来看待,今天如果要说批判,也许该讨论的是现在的室内设计师所做的事情是不是过度运用手法或是风格?如果大家看待设计都只关注手法与风格,那么我们所塑造的东西就只剩下型态、形式,或只是关于美的表现,这样或许没有不好,但是从我的立场来看,会觉得它好像失去了一点生命力,那么要如何将这种生命力展现的更强烈呢?我认为应该将风格这件事情慢慢消去,许多民众主观上就直接认定每一位设计都拥有自己的风格,不过对于设计师而言,真的是如此吗?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好好思考,同时也是这次「燎原」创作主题所要表达的观点。如果我们不认同固定的风格这种概念,那么应该期待什么?我希望藉由设计,帮助社会或帮助业主解决某些生活上的问题,让我们做的事情不只局限在美的展现,而是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也因此在「燎原」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五个人一直在思考的方向是去除某些不必要的杂音,不过我们又希望能够一起建立台湾设计圈未来所出现全新看待设计的模式,这样的思维在台湾设计圈是比较少见的,可是我们希望藉由自身的力量,让它建构出与众不同的可能性,然后回过头帮助我们去履行自己的使命。国外在看待一个流行的趋势时,每年都会提出他们所预测的未来是什么,而台湾设计圈在看待对于未来的预测是什么?定义又是什么?台湾很少有室内设计师对此发表看法,所以这次「燎原」的创作核心就是焚烧,意谓着将一些事物烧尽,好重新再来过一次。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意识型态的动作,视觉效果也非常惊人,更藉由这次创作,突显出强烈的批判性与思考性,于是展览从此拥有行为艺术的价值,我们不再只是担任设计师的角色,还成为社会运动者,我觉得这是创作过程中非常有趣的地方。这一次参与「燎原」的五位设计师,在设计圈里都有一定的地位,所以理论上能够影响最深的应该是年轻人,不管他们是否从事跟设计有关的行业,我们希望能够让这些年轻人们用心看待创新的重要性。如果在面对设计的时候,大家都可以正视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做的事情就不会单纯流于型态,当大多数人都拥有这种认知后,整个社会环境就会从此不一样,绝对不要轻视自己的影响力,只要有心,就能够让这股力量散发出去,引起更多人的回响,并成为促使台湾持续进步的强大动能。五位设计师合照于燎原创作前
本文来源:网易家居
责任编辑:唐娟_NO1936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ued官方微博
ued杂志订阅
ued官方网站
【设计讲座】走回去的同时就是走向自然
“Objekt境名师讲堂
&&朱小杰:中式家具的创新设计&
日,由《境 OBJEKT》杂志和CBC(China Building Centre)携手主办的&享设计,创未来&系列讲座邀请知名家具设计师朱小杰先生做客Objekt境名师讲堂,以&中式家具的创新&为主题,在北京CBC(中华圣公会教堂)与踊跃前来的100多位听众进行分享。讲堂由《境OBJEKT》、《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执行主编姚京女士主持,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CBC家具与产品设计中心学术主任耿晓杰女士为学术主持,邀请国内原创家具设计代表人物朱小杰,与我们分享对中式家具创新设计的理解。
《境OBJEKT》、《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执行主编姚京女士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CBC家具与产品设计中心学术主任耿晓杰女士
手艺人、策展人;中国家具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温州家具学院院长、
澳珀家具艺术总监、中央美院客座教授朱小杰先生
主讲人朱小杰先生是国内家具设计界的知名人物,凭借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设计开发出一系列极富中国传统特色和当代精神的个性化家具作品,将中西方的设计思想相结合,更加完善的体现中式家具的设计价值。2009,他参加德国科隆家具展,受到广泛好评;2010,上海世博会中,他为中国馆外宾接待厅设计了八十多种、四百多件家具,代表中国形象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宾。
朱小杰也是知名策展人。2012年,他首次带领一线中国设计师在米兰设计周呈现《&坐下来&中国当代坐具设计展》,让中国设计成为米兰设计周上令人瞩目的看点。2013年,他联合著名音乐人朱哲琴策划了《大中国的味道》展,在米兰设计周核心区托尔托纳地区展出。他策划的《品茶、品道、品设计》围绕着中国的&茶文化&,展示了中国20多位设计师的80余件大作。从第一次的&坐下来&让世界看中国的设计,到第二次回归中国文化,让世界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他是一位将世界设计的焦点凝聚在中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设计师。
朱小杰用作品实践向世界展现了结合了中国文化元素的现代作品,在保有中式家具的特色基础上,不断做着改变和创新,使传统和当代更好地结合起来。那么什么是中式家具,怎么理解设计,如何在这种传统的经典艺术上创新,而又如何理解创新,是此次朱小杰讲座的主要内容。讲座采取视频演讲交织主持人、观众与朱老师交互问答的形式,气氛活跃而又深邃,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光。
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穿着宽松古典麻衣的朱小杰老师登场,给我们播放了第一段视频。视频以&坐下来&的策展说起,展示了米兰设计周上优秀中国设计师饱含中国气质的作品,宣纸椅、书椅、藤编椅&&随着厚实的视频声音徐徐说道:我们也可以与大家一起坐下来,慢慢的,静静的,深深的,看自己,看民族,看世界,去寻找民族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灿烂。全场的观众渐渐进入到今天思考的话题上,朱老师便问大家知不知道什么是中式家具。
&&含中国元素的家具&、&用中国思想设计的家具&&&观众们从自己的角度回答起来。
大家说的其实也贴近,有一些道理。然而,朱老师首先给了大家最重要的一课,生活方式才是设计的精髓,朱老师说道&符合中国人生活方式、审美、在某个消费层面上流行的,称之为中国家具。&中国的生活方式并非简单理解为中国元素的应用,&元素一直在困顿、混沌着中国的设计,应该把元素丢掉&,一般讲外形是由材料来决定的,因为材料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外形。朱老师认为,外形来自于自身的文化。所以作为一个设计师,自身的文化很重要,但是往往被忽略。
随后,朱老师引用丘吉尔的话:回头能看多远,就能往前看多远,为我们带来感动人心的第二段影片,带领我们追溯家具的发展史,提出诸多让我们深思的话题。
家具史为什么重要?朱老师认为,一切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增加知识,而且是为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谁,这并不是哲学问题。通过对自己祖先的了解,能够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因为基因里的东西很难改变,了解中国家具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中式家具的未来。
明清家具为什么重要?朱老师创新地理解了明清家具与包豪斯之间的关系,&对物的迷恋,来自于对物本身的探索。艺术必须和工艺结合,是包豪斯的核心,也是比包豪斯早了400年的明式家具的核心。&
视频探讨从商周到明清三种坐姿&席地而坐、离地而坐、垂足而坐&的演变引起的家具的演变,当人们席地而坐,就有了凉席,当人们离地而坐就有了床炕,当人们垂足而坐就有了凳椅。从凳子出发,可以涵括整个中国家具发展的历史形态:压扁、放大、成炕,加围成床,升高为架子床。升高、放大成桌,压围成垫,高成柜。拉长桌腿为吹凳,加背为垒圆炕。
加靠为椅,加围成官老椅,靠背放低成玫瑰椅,变复杂为太虚椅,再复杂成宝座。
腿交叉成马扎,加围成交椅,再复杂成圈椅。
变圆放大成椅,升高成桌,削半成案。
变圆成墩,升高为将椅。
压扁拉长成椅,升高成桌。升高拉宽成屏&&
通过这种关联思考发现,设计表达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例如席地而坐时期的家具,大多低矮,这是为了配合席地而坐这种低矮的坐姿而产生的。在人们越坐越高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各种家具也都越来越高。而原本为了席地坐,坐的更舒服而产生的家具,在垂足而坐以后又被淘汰。这也说明生活方式决定着设计的内容,家具的变化也改变了茶具、碗碟等生活用品。总体而言,家具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
很多人认为设计改变生活,朱老师不同意。&设计让生活更有品味、更精彩,但不能改变生活。&他说。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既然是中式家具设计的核心,是设计不能改变必然遵从的规律。那么,现代的中国生活方式是什么?朱老师认为,这是个很难具体说清的问题,这会渗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细节。
例如早睡早起,早餐喝粥,吃米饭,围圆桌&&日本、台湾或许更多地保留了一些中国传统生活的原真性。但是,&生活方式不是群体的,生命的轨迹是个体的,老子说,各行其道为不争。&&不要被现有的教育迷惑而迷失自己,爱自己,爱生活,设计让生活精彩、有趣、有品位,和材料没有关系。&
除了生活方式以外,对设计师来说,很重要的是中国人思想的骨髓。朱老师十分相信老子的哲学,这是他的温州家具学院学生三年必读的除专业书之外的另一本书。每做完一件家具,朱老师都能在老子中找到缘由。
或许道法自然深深影响了朱老师的设计观,第三段视频介绍了朱老师对创新的理解。
创新是什么?朱小杰颠覆了原创和创新。他说,没有原创,只有自然才是原创的。在对传统家具进行创新时,&走回过去的同时就是走向自然。&
朱小杰提出设计设计是一种模仿后的组合。把先人与别人的智慧理解后,重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合,这里强调使用自己的语言,也就是运用自己特有的擅长成熟的技艺进行组合。这种模仿后的组合分为三步:古与今,对时间的提炼,即反思,与精神相关,神似形非;真与假,对自然的体验,即仿生,与形态相关,形似神非;左与右,对功能的提炼,即转移,与功能相关,形似神非。
视频中细致阐述了很多有趣的例子。
历史上不乏大师对历史的提炼。马塞尔.布罗伊尔设计出了钢管椅,开创了近代主义设计的新时代。但将与中国古代的蝉椅相互比较,两者的形态非常相似,只是材质不同。凯尔.科林特的设计也大受中国明清家具和英国乡村家具的影响,他设计的折椅,与中国清代黄花梨躺椅,几乎相似。而折叠椅,与中国古代的马扎形式一模一样。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设计的弧背扶手椅,像是使用现代材料来设计古老的明式椅子。斯塔克设计的酒吧椅,与中国最早的青铜酒杯、铜爵十分相像。
马塞尔.布罗伊尔设计的钢管椅
凯尔.科林特设计的折椅
清代黄花梨躺椅
凯尔.科林特设计的折叠椅
中国古代马扎
菲利普.斯塔克设计的弧背扶手椅
菲利普.斯塔克设计的酒吧椅
仿生设计也很常见。汉斯瓦格纳善于仿生,如他设计的泰迪熊椅,孔雀椅及蜗牛椅等等。对于花、地、叶脉、树干等的模仿设计也非常之多。埃罗沙里宁模拟胎盘的形状设计出了胎椅,模仿蜘蛛网设计出的蜘蛛椅。
汉斯瓦格纳设计的泰迪熊椅
汉斯瓦格纳设计的孔雀椅
埃罗沙里宁设计的胎椅
设计重新给予新的材料,新的功能,是一场快乐的游戏,就像小时候玩过家家。丘米斯的半平牛奶壶的设计,将原本普通的包装盒形状保留,换成玻璃材质,就是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牛奶壶。艺术家乔治.思嘉特只是将废弃的纸杯捏扁,换了材质,就变成了钱包。
朱老师也用几个他的设计作品阐明了自己的设计轨迹。
钱椅,这把椅子是用白描的手法,将明式圈椅的精神勾勒出来。
玫瑰椅是几百年前的中国很经典的一把椅子,朱老师尊重玫瑰椅的原创意境和外形,采用了混凝土的原理,让钢筋串在机器的四个圆柱中,而不是水泥。以建筑金属结构的方式,让其稳定、扎实。
鸟笼灯是利用传统鸟笼重新进行组合的结果。比如百灵鸟的鸟笼与鹦鹉架的结合,是材料的重新选择。最有意义的是让鸟笼成了灯具,既有功能,又赋予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意义。
世博玄关,除了来源于传统的桥头外,没有任何中国元素,但是它很中国。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设计方式,让你寻味用很细致又平和的方式去观察自然,慢慢的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周围是那么精彩,那么神奇。
总而言之,朱小杰认为,设计不必纠结于&原创&的问题,设计非原创,设计是有想法的模仿。设计是快乐的道法自然的组合游戏,应放松地设计。
那么怎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呢?现在很强调创新,但朱老师认为,做好的设计更重要,好的设计应考虑三条九点,包括设计原则、视觉特征、价值取向三方面。设计原则要求功能、创新、环保,其中功能是将设计区别于艺术的最重要原则。视觉特征包括品质、自然、艺术。价值取向则为文化观、社会观、经济观。
朱老师认为是否有鲜明的价值观区别了品牌和牌子。设计师不能为了市场做设计而忘了自己,但是要关注市场。如果公司能存活,就做自己喜欢的设计,而事实也证明,坚持自己的设计是能够存活的。澳珀走在从牌子到品牌的路上。
尽管澳珀很成功,朱老师也身居高位,他仍以手艺人自称,坚持好的设计师必须是好的手艺人,好的设计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这种对传统身份的认同不经意间让人回忆起他对传统家具的看法,设计非原创,走回去的同时就是走向自然。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职业、尊重自然。爱自己,爱生活,设计让生活有趣。&&这是手艺人希望我们记住的简单教诲。
&享设计,创未来&系列Objekt境名师讲堂
&享设计,创未来&系列Objekt境名师讲堂是一个持续性的讲座系列,每次邀请1~2位具有鲜活思想和创新活力的设计创意领袖做脱口秀式的讲演,以真实且具有感染力的内容与观众分享设计的美妙与智慧,更要着重启发创造力并且激发协同创新。
关于《境 OBJEKT》杂志
OBJEKT杂志起源于荷兰,已有30年历史。其中文版于2013年引入中国。这是一本流淌艺术气质,彰显贵族风范的设计杂志;她以艺术化的视觉语言营造身心至享的阅读体验;怀揣传统情怀,交织当代意识,追溯设计本真,挖掘富于传承精神与思想锐度的当代杰作;立足全球视野,网罗生活精萃,从城市、建筑到室内,从艺术、时尚到产品&&《境 OBJEKT》旨在展现一种全球化的高品位生活方式,以设计引领生活。
《OBJEKT境》官方微信OBJEKTChina,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BAU Congress China(中国国际建筑科技大会及展览)将在至6日,国家会议中心(...
6月8日,深圳市千百辉照明工程有限公司支持的2016年全国高级照明设计师同学会年会暨第六...
天辰TCBCI承办主题为&领先的电厂地面系统综合解决方案&的阿姆斯壮技术交流会在中国电力...
为延续微创新论坛活动的热潮,贯彻人文、创新、发展的企业精神,瀚华技委会发起了全周期...
“南海明珠”生态岛概念规划国际设计竞赛启动仪式在海口成功举办
日下午,由深圳市盐田区政府和中国建筑中心(CBC)联合主办,深圳市规划和国...
她注重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力求通过研究和策划把设计做得更好。她基于跨界的经验和设计的...
日下午,照明届一年一度的大会&2016第四届照明人(国际)高峰论坛&在上海风...
近日,阿克苏诺贝尔携手中国国家馆亮相意大利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再次彰显了公司致力...
他用作品表达着艺术家的个人体验,也在用创作表达对现实的思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时代辽科图书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佟麟阁路85号 邮编:100031
京公网安备20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划书范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