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县东关中学东关齐家药房的中医怎么样

转载:任之堂八周年庆&中医交流
原文地址:任之堂八周年庆&中医交流作者:
& 任之堂八周年庆
7月28日,去年的今天,众学生共聚任之堂,同喜任之堂七周年庆,而今晚却是任之堂八周年庆。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一年之间,看似漫长,回想起来,恍如昨日。
老师开讲说,今天晚上,是咱们药房开业八周年的日子,非常高兴,一路从中医走过来,已有八周年了。经过一年药房也变化不少,今年做了些装修,学生们帮了不少忙,我在这里特表感谢。药房装修只是个短期的小变化,任之堂和你们的发展,是将来长久的大变化。
这个大变化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大家都像是春日里的禾苗一样,每天都在汲取中医传统文化的养分,潜滋暗长,等你们将来回忆时,便会知道现在虽然每天不见其增,却日有所长。坚持下去,前途必将蔚为壮观。
在这八周年庆上,大家只是聚会,却没有聚餐,为何呢?
老师说,学术当盛宴,吃饭喝酒,怎么弄不重要,大家能聚在一起谈一些有意义的事,这更重要。今晚主题还是谈如何学好中医吧。
大家因为中医的缘分在一起,还是谈医的东西,相互交流更有收获,不然的话,一顿饭,一瓶酒,一吃一喝,最后屎尿出来,就什么意思都没有了。
老师向来都是这样重实质而不重形式的人,今年暑假,光学生就有二三十人,比去年更壮大了。
老师面对更多的学生说,你们在这里我压力大,你们学到东西我才放心。你们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就直接说出来,大家都可以相互帮忙。这样吧,我们这次聚会,就边聚边聊天吧。
这时整个任之堂都坐满了学生,大家先拍了整体照。
《道德经》讲和&
这时学生彭问,我学医八年,研究生出来,自己都没有真正独立临床过,二十八脉一摸全糊涂了,脏腑气血阴阳不知怎么分,主症也抓不准,总觉得找不到最核心的东西。
老师说,这个感觉我想大家都经历过,现在很多学生都有这种情况,《道德经》有句话,叫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万物也把人包括进去了。学术思想有各家各派,你不管是滋阴派还是扶阳派,还是泻火派,他们都没有出这个道的范畴。你不管是调脾调肾调心,还是调人的气,这阳一块,阴一块,中间如果没有”冲气之和”就不行。
经常临床上我们看到上热下寒的病人,舌尖红,胃以下却冰凉,这就是一个冲气失和的过程。所以为何这样的病人我们常用小柴胡汤作为基础方,这还是一个调和的思路,万物以和为贵,人就要处在这种调和的状态。你们回去可以看一下《百年虚云》这张碟,修行人的心跟众生的心在一块时,就是大和,大和就是无病,以不病就可以治百病。所以佛家修行有六和敬,不单是修行人,连一个家庭,一个人身体出了问题,都是在这个和字上。所以古人俗话常说,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心平气和,中正平和。
愚人储奶说分享
&刚才我看到你们大家都各围成一圈在相互交流自己的感悟,我看这种形式就很好,有些人有领悟不与人分享,这医学的发展就谈不上,这中医你需要学会把自己所悟与众人分享,这样相互碰撞后,就会共同提高,思路才会源源不断地理顺。
《百喻经》上有个愚人储牛奶的故事。
这愚人一个月后要请客,他就想我是先把牛奶挤出来,需要很大的木桶,而且牛奶放久了还会变酸变坏,还不如把牛奶留在牛肚子里,到请客那天,我再取出来用,这样既省事,又能喝到新鲜的牛奶不是很好吗?
这愚人正得意自己的想法,便将母牛跟正在吃奶的小牛分开,既不让小牛吃奶,自己也不去挤奶。结果请客那天,愚人正准备挤奶,可怎么用力,一滴奶也挤不出,那些客人们都纷纷笑这愚人,将母牛跟小牛分开,却不知道你不去挤奶,它的乳囊很快就会收缩,最后点滴牛奶全无。
佛门讲究法乳常流,我们医门也讲究医术薪火永传。所以都很讲究分享付出。老师不单这样说更是这样做,他经常晚上有一个感悟,第二天必然就在临证中说出来。有一说一,都不留底。
这智慧学问就像牛奶灯火一样,越传越多,越挤越有。
老师说,一个苹果相互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一个思想相互交换,却有两个思想,而中医这种悟性的思维,若相互传播后,却有无穷无尽的感悟与领悟。如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样。所以学医要走和谐大道,走这相互分享的大道。这人生病了就缺乏这股和的状态,这人学医思路理不顺,也缺乏这股和的胸怀。所以你们以后不论做人还是治病,你多往和上面靠,这和就是王道。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都落实到一个和字上。
高血压与顺的道理&
学生彭过来任之堂也学了几个月,她最大感触是老师用调和之法治好她老爸的高血压。
她说,我爸高血压一年多了,刚开始吃西药,吃了半年,想到西药的副作用,我便开始给他用中药调,我爸脉弦硬,如果长期弦硬的话,就怕中风,我给他用镇肝息风汤。坚持服用,脉势变缓软了,但半年以来,血压一直都将不下来,维持在一百五跟一百六。
后来我问老师,老师说,不能只用压制的方法,你长期镇压它,脉都让你镇压郁滞住了。换个思路吧,用些调和舒解之药。
于是老师便开:玄参、牡蛎、泽泻、柴胡、黄芪、葛根、丹参、合欢皮、夜交藤等这些顺其性养其真的药,没有去降他压,反而去舒发升达流通气机,我爸吃完五剂药后,感到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整个肩背部原本都硬梆梆的,一下子舒缓了。吃到第八付药时,血压居然降下来了,十付药一吃完,血压就正常了。到现在都维持得好好的。后来我想了很久,想到经典上说,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治病不要打压它,要顺它就是这个道理了。
老师笑笑说,养生治病离不开一个顺字,摸狗要顺着狗毛摸,开车要顺着道路走。顺应自然,升降收藏,病就好治了。如同我家里的小孩子三个多月,她哭了,你再怎么跟她说理,她还是哭。你顺着去哄她,该吃奶了,就给她吃奶,该睡觉了,就哄她睡觉,她就不哭了。中医治病说神奇也神奇,说平常也平常,就看你有没有理解到。理解到了,一通百通就都好了。一个理悟透了,无数个理可以兼容。一口井打出水来后,全村人都可以喝到水。你们学医就要像学禅宗一样,多参话头,参这一个顺字,你们都可以学到很多。
&学生周问,画脉卦是老师的一种发明,帮学生快速步入脉法之门,如果临床上碰到尺长加寸越这种情况,该如何去记录画好脉卦?
老师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个叫火性炎上,湿性趋下,上越者火也,下陷者,湿也。湿不会主动往上奔跑,上面是风火所致。如果号脉下陷的话,说明下焦湿重,湿邪会阻滞气机,导致阳气当升不得升,这时就头晕、腰酸、疲倦、沉重。而火往上越时,如同热气球一样,使劲地往上调,好像要冲出去一样,这样上越的脉象就偏弦细一些。治湿还是治火,你得分轻重缓急先后,它们在不同阶段都要得到治疗。
像睡不着失眠时,这时以调神为第一,先要让患者平静下来,把脉势往下降才好。伴随脚沉湿重,这时你就加些除湿的药相互兼顾。
还有一种,即便是上越鱼际脉,它也属于左寸不足,因为它越上去是偏细的,还是一个下陷脉,还要尺以下作为参考,你这时把湿气一除,脉一松开,阳气立马就上去。
阳化气与阴成形——把脉传心诀
&问,号脉一上手老觉得糊涂,这该怎么办?
答,你们可以先去看我们那个号脉的视频,看后要把握阴阳一个大原则。脉法不能搞得太复杂,复杂了可操作性不强。你把脉法分得过细,这样号脉就已经进到细枝末节里去了。所以我不主张学生一上手就用濒湖脉学。你首先要明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你号脉要知道号的是什么东西,不是痰不是包块不是肿瘤,而是病人身体的那股气,传统脉法最强调的就是这股“冲气”,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故脉法以调气为第一。
在这基础上一气分阴阳,你们要知道何为阴何为阳?脉的粗细有形的是阴,脉越粗,说明有形的物质越多,这是阴成形的结果。脉偏细一点,阴性物质就偏少一些。所以粗浊的脉象,要以顺其性降其浊为主,而偏细的脉象便要偏重于养其真。
那怎么来看这阳呢?阳是主动的,有力无力就是阳的表现,这个都知道吧。如果摸到没有劲,脉迟缓,这就明显是阳不足。阳不足者,推动力就差,所以我们就要直接调它的阳气。这种脉象的病人神不够,神也是养性的,凭这脉象,你大的阴阳就分开来了。你就看病人脉管的推动力量跟它里面沉积的有形物质,然后再结合脉势上下这个大思路不变,大方向就不会错。
这宏观的大方向你把握好后,就像看山在山外看,整个山势一目了然,治起病来也就胸有成竹。
大的方向,脉粗细,有力无力,搞清楚。什么叫做无神脉,不就是阳主动的功能不够吗?这病人没劲,背凉腰冷,一把阳气扶起来,它不就不怕凉了吗?什么叫做郁脉,郁脉乃粗意,有形的邪气在里面有郁滞,就像交通有堵塞一样,你把它疏通开,它气不就顺了吗?这就是要把有形的阴成形之物化掉。
所以并不是一个病人上来,你就把二十八脉全背上拿去套,这样临床起来,你的知识就全模糊了,好像身在庐山中,怎么也不知道真面目一样。
问,有病人寸关尺,浮中沉三部都属于阳爻,实脉,这不是要画成乾卦吗,乾卦是好的卦象啊,该怎么办呢?
老师说,上次一个中风老人,它右手就是三个阳爻,我们用卦象画脉,是取其象,调的还是一个阴阳,没所谓好坏。八八六十四卦,你说哪个是最好的?即便是乾卦也会生病,人生就是一个无常的过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们调的无非就是阳与阴,有力无力是阳气,粗大细小是阴性物质,所以阴阳爻,就是在不同脉位点上分阴阳,从中你就可以知道哪个地方有余不足,然后构成脉势。
所以凡卦都有变化的,都会生病的。就像每个人首先都面临一条最终都会死的道路。在生老病死当中,不管你怎么去调去选择,最终都会走向这条路,只是快慢而已。人因为禀赋后天习性不同,就会造成不同的脉象脉卦。这里头不要有好坏之分,我们医生就是帮他们调和理顺而已。
脉势、脉性加脉郁点&
老师说,今天不是答疑解惑,是大家互动,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啊,我们为什么定脉势,定这个能量分布的同时,还要定脉性呢?定它郁在哪?
这就如同打枪,大方向把握好,加上细处的瞄准,便有利于中标。好比如你摸到同样中焦郁滞,脉粗大,但濡跟滑数就不同,濡是水湿重,还没有到滑的程度。滑已经是化热化痰了,是湿邪化痰的表现。所以这脉性,它可以定病邪的性质,涩的容易有瘀血,弦的数的容易气滞化火,濡的缓的容易停留湿邪,滑的容易化痰热,紧的容易有寒,这个脉性可以对脉卦做补充,它们结合起来就完整了。
所以在一些医案里头,写到脉细涩,这样不够精准,需要有几个互补,我们如果光凭脉势也不能看病,因为没有脉性,脉点。
好比如上越之势,我们是用枇杷叶、降香、丁香、沉香,还是竹茹,这都有降作用的药,究竟要用什么药,这就要结合脉点脉性相互参考。是肺火上亢,还是胆胃不降,是心经有热,还是肝气横逆。如果你不懂得大的脉势,你一出手就错了,如果你细处不懂,连焦都对不准也麻烦。
这个脉就是这样,越到细微之处,越不好把握。但你越想把它学好,就越需要沉下心性来把它体悟。
你们学脉要走出几个误区,首先不是辨病,不能把中医把脉跟机器CT来PK,就好像看人一样,靠看整体,不能只看局部。你头发白鼻子大小,皮肤润燥,这每个人都有所不足,人无完人,关键是要看整体气血状态,你越看得细微,问题就越多,越看得局部目光就越短浅,好像你把显微镜,往脸上一找,下面都是凹凸不平,没有人在显微镜下有一张好脸。所以我们要看的不是局部是整体,这也是脉法发展上的障碍。很多病人他要考考医生,一伸出手,就闭口不言,这是一个误区,你们不能跟CT来PK,即使你们真的把出胃癌肾结石,最后要做手术还是要做CT。你不可能说我脉把到了,我就直接开到做手术,谁这样把,你敢给他开刀吗?
佛道弘法经常讲必须要弘正法,我们医道传承也需要走正道,走正道首先是路子方向要对,如果方向反了越努力离目的地就越远。中医的发展就是要走传统的正道,回归升降出入气机流通,而不是走西医辨病的路子。
你去邯郸学步,去附会西医,不仅丢失自己的东西,还会成为西医的笑柄。西医有成千上万种病,很多疾病西医它自己也定不了名。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即使你把所有的疾病名称都记在脑子里,临床还是不够用,还是不能走善道。所以为何我们要强调脉势脉性,脉位点呢?因为你这两手六部脉,按阴阳爻一分,不就八八六十四种变化,你不管什么疾病,也超出出这六十四种变化。这样学医就能学到执简驽繁的效果,这样培养医生,也可以培养出实实在在的临床能手。
中医就号脉吗?号脉只是一种手段,如口苦、反酸、呃逆,病人表现为右路脉上越,这时你单凭把脉或许还不够深刻,但一听病人主诉,跟这脉势一结合,再稍微问一下几个关键点,发现正如同自己所料,那么你再去用药就明了了。
所以以前我们讲五到,要看到,听到,摸到,问到,药到,这样就可以了。
中医的诊疗疾病是丰富多彩的,有人长于脉诊,有人长于问诊,有人多听闻病人诉苦,也能找出治病的切入点。这些诊断方式都不可偏废,只是你更擅长于修炼哪一方面而已。
比如一个哑巴过来,你问他他说不清楚,你就通过摸脉,可以定他的疾病性质。
又比如有病人手断了过来,没得你摸脉,当然你可以辅助摸他脚上脉,头上脉,这时关键还要看你望诊,你完全可以从望诊里头推出一些大概的脉势,然后再通过细问,把望诊跟问诊结合起来,一样可以把脉势画出来。这样反复从症状里头去推脉,让它们互参,相互对应,这样实战经验就来了。相互讲一讲,问一问,你心中就越来越有底了。好比太极推手,一来一去,彼此就熟悉了。到后来都可以闭目推手了,凭什么,凭感觉。医生到后面就会出现这医感。
火郁发之与亢者平之&
学生周又问,碰到火郁的病人,我们是用风药,还是把上亢的脉势降下来,用风药会不会把阳气带上去,造成风助火势呢?
老师说,这问题问得好,我用风药有些病人吃后,出出汗,火热透出去,顺其性反而好了,但有的时候,病人吃后脉却更亢,这火郁发之,跟提壶揭盖,有相似的意义。你往上往外一宣,它下面就降了。病人表闭住的时候,你把表一宣,把那肺之华盖一打开,稍稍一发,那浮脉反而潜下去舒服了。
如果病在中焦,我们就不再用风药发之了,通常是升降相随。像用升降散,双升双降之理。
问,为何谈风药又要谈到一些滋阴药,像九味羌活汤里,一派风药后面还有滋阴药生地?
老师说,风药,偏燥,偏于上走。高巅之上风药可到。风药一般偏于悍猛,用滋阴的药可以制一制,这滋阴药可以补风药之不足。所以任何方药体系它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板,我们要用它需要用其常制其短,像开车一样,踩油门很快速,但不能只有油门没有刹车。只有阴阳平衡配合,才会发挥最佳的效果。这也是和谐之道,中医和法。所以这些滋阴药不是可有可无,它可以弥补一下风药的一些不足。
像老年人的风秘常用消风顺气药羌活、独活、防风、升麻、川芎,配合桃仁、杏仁、火麻仁、当归,这些滋阴润燥的,这是升降肠痹的大法。老年人大便秘结,连屁都排不出,肠子又干燥,这时我们便是风药配合滋阴药,滋阴就是增液行舟,风药便是风助舟动,共同起到升降肠痹,转腹中大气的效果。病人服后能排屁能排便,头脑也清醒。这在古方通幽汤、济川煎、疏风散,治疗老年人大便秘结,属于肠腑气机郁滞,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效果都比较好。用这种风药升清,滋阴药润通,正是升降法来流通肠道气机,恢复它通降功能的。
学生又问,滋阴药会不会阻碍风药的发挥,会不会偏于滋腻呢?
老师说,那要看你怎么选了,熟地是偏腻一点,但制首乌它就不腻,所以滋阴药不等于滋腻药,它们里头也有程度之分。你们可以试试尝一下制首乌,它能填补肾精肝血,又不滋腻。它不像熟地那样粘牙齿。还有女贞子、旱莲草滋阴药也不滋腻。旱莲草比较轻飘。一点都不重滞。所以你们在选药时,这里头就有学问,哪些药既滋阴又不滋腻,适合现代人阴虚脾胃又容易郁滞的,选出这类药来就有时代意义,这就需要一些有道行的药。
学生又问,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风药的意义是不是只在解表,给郁火邪气一个出路,把腠理门户打开。对于病邪较深的来说,是不是就要少用风药,病邪在深处就要用往下走的药?
老师说,你们可以去看看跟诊日记3,风药不仅对在表的邪气有疏散作用,它开腠理毛孔表邪外出,同时它还有升提的作用,对在里的邪气,它也可以提拔出来。像完带汤用风药,荆芥穗、柴胡,我们用来治带下异常,效果挺好。还有荆防败毒散,治拉肚子也是取它风药升提的作用。古人叫做“逆流挽舟”。
用得好一两味风药,效果就很厉害了,以前往上有个病人拉肚子,吃了很多药,都止不住,便向我求助,我说,也不能号脉,又是外地的,用药要安全有效。便叫他试试用5克独活。这病人吃一次就好了,大便立即成形了,肚子也不痛了。从这里我就体会到这风药止腹泻是起效非常快的。这也是我到渭南一行,回来收获最大的。
当然风药还有流通阳气扶阳的作用,但用于这方面,我认为总不如附子,附子它能通行十二经,药劲更雄。
任何一个流派思想,都有利弊,即便是在升降思想里头,也有不足的。我们要取其长,知其短。就像用人一样,他适合采购,我们就叫他搞采购,他适合销售,我们就叫他去销售。管理学上叫知人善用,中医里头我们也要知药善用。
所以学药时,大家不要搞门派对立,不要分高下贵贱,学医一进去就分山头,就容易走错路子。所有的东西吸收进来后,再到临床中去检验,融为一炉,炼出自己的宝剑,这才是智慧的。就好像呼吸一样,你不可能说我只要氧气,不要氮气,我们把鼻子张开,都是吸进来,让它在自己身体里面去利用运行,升降,排泄。学医不能挑肥拣瘦,别人的东西可以启发开导我们,关键是要打造自己的东西,学为我用。
中医的职责
有些新来的学生,对老师药房摆放大量善书流通,有些不解。
老师便说,我们医生用药治病,只是在关键时刻帮病人一把。不能永远跟着病人走,医生能陪病人走多远呢?医生的职责不外乎就是帮病人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并不是有多么神圣。别人有不舒服了,拉肚子、胃胀,你给他开开药,顺顺气就好了。
但这拉肚子胃胀背后是什么?如果是老爱发脾气,老爱顶撞父母呢?这时你用善书,让他们提高觉悟跟修养,比吃十付药都强。好比如你用药可以让一个癌症的病人多活十年二十年活到七十岁,但善书它让这人洗心革面,从此变得乐善好施,喜欢帮助别人,这样他快快活活,居然活到九十多岁,带病延年。你们说这是谁的力量大。
那医生是不是不开药了,送书去了,也不行,如果没药物,它可能连这个紧要的关头都过不了。故而我们把用药治病,跟用善书净化心灵放在一起搞,只要能尽到我们最大力量去多帮病人一把,其实我们也帮不了多少啊。
所以我们医生要把心灵跟身体两方面都考虑进来,看医书一定要先看一些化性的书籍,看一些能够善化人心的书。有这善化的基础,你就能够容纳百家,这样各种学派思想进来就不会打架。为何佛门中不舍一人呢?为何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呢?因为佛性如海,能纳百川。我们学医就要有海量的胸怀,这样各种法门都可以不排斥地接受。
我们看天龙不八部里头最厉害的是谁,是躲在藏经阁里头默默无闻的扫地僧。而武功最高强,在江湖上最能兴风作浪的人是谁,是一心想复国慕容博,跟一心想报仇的萧远山,他们两个都同入少林,偷学七十二绝技,每学一部,扫地僧都偷偷在旁边给他们放上《心经》、《金刚经》的修心善本,这两个号称聪明绝顶的武术奇才居然视若无睹,就只醉心于技术上的提升,拳脚上的修炼。最后呢?搞得善心不足,霸气有余,结果身体内的各路气机就在打架,最后把自己身体给练坏了,功夫居然成了助长恶心的工具,最后还是扫地僧帮他们化解冤仇,用善化心灵的佛经奥义,把他们从生死边缘拉回来。
所以老师常跟大家说,学中医这些智慧性的东西,要配上道家佛家这些清静无为,慈悲喜舍的心态。这样知识就可以日日长,心性就可以日日明。它们两方面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人之两足,缺一不可。一大一小,一长一短,一圆一扁,也不行。大小翅膀飞不起来,长短脚走不快,圆扁的车轮没法行驶。
我们因此便想到为何佛家叫做慈智双运,佛陀叫做福慧两足尊。而且慈还在智的前面,福还在慧的前面,人的清静心是福,救人以苦之心是慈,人先有慈福而后才有智慧,慈福跟智慧是一体的。
所以两面比较而言,我们学医者不缺乏典籍方术,更缺乏是慈悲心静。《大医精诚》上孙思邈也是这样告诫行医者,要“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就是这个道理。没有足够的慈悲清静,人的法术智慧,就如同没有安装方向盘的车子一样,便容易入迷途,出事故。
所以这段时间叫大家看《百年虚云》的碟,看看那些身心清静,慈悲喜舍的修行者,是如何圆融处世,如何用慈悲心清静心去化解种种矛盾冲突。
老师说,我从里面看到的是中医,看到真正中医该怎么走。
非其人勿传&
如何把开方的药物思路理顺?
老师说,我们中药讲记快要出来了,花了一年多时间讲,搞了个人体药物图,把一些常用的经验药归类,比如鼻三药,咽三药,背三药,颈三药,头三药,腰三药,五脏各有三药,膝三药等,这些三药组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用,如虎添翼。把这三药放在人体图里头,一目了然,如果这样还搞不懂,那就出鬼了。这也是在术上要不断精进的道理。
学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你不能够见人就把这东西传给他,不是说吝法不肯传,而是要看他适不适合学,有时你不传他反而是保护他,传了他却是害了他。就像三岁的孩子你给他八十斤的重担,立马把他压坏。
这医术尤其讲究次第,现在很多中医爱好者过来,他们也生病了,要调理,我常跟他们说,你身体太差了,要先把身体调好,不然学医徒劳无益,把命搭进去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在这里也有很多个学生学医,学到身体五脏失调,心意识止不住,还不如不学医时健康,所以他们我都不建议看医书。
我们写书出来,是为了帮助更多人,而不是让他们生病费心意识。
这医书里头有很多秘密玄妙,一般底子不够厚的人,还不可以轻易传,传了反而害他,他听得越多越麻烦,因为他会学上瘾,他会琢磨,他会睡不着觉,他会入迷,对于心性纯正之人,这是好事,但对于心性不定,身体底子又薄的人,这无疑是最大的伤害。
就好像你没见到手机之前,拿到你眼前,这手机不就是一个方块,但是你一旦学会用这手机,进到里头世界去时,从刚开始玩简单的游戏,越迷越深,又聊天又看电影,又上网,有普通手机上升到智能手机,你发现这个塑料方块里头奥妙无穷。既可以接电话发短信,又可以打游戏看电影,还可以聊Q查资料。
你一旦把持不住心性,就开始沉迷,于是也不喜欢上班了,更不喜欢积极地干活,也不愿意与周围人沟通交流了。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关上。这些病人心性控制不住的话,你就不要帮他们开辟新领域了,不要再鼓励他们学医了,不然搞得心疲力竭,如同乱麻一样,你想一下,很多老中医搞了一辈子,都没有完全弄明白,何况半路出家,凭一时兴趣,搞它三五年就想弄明白,这不是把自己逼坏了吗?相比较而言,他们这些人更需要先把心性降伏住,先好好休息,养身体。不能没学爬就学跑,车子不能没有刹车就开上道。
所以学医之前,人要先学会控制自己心性。心性没控制住,好的东西会有坏的反应,心性控制后,不好的东西你能把它变成好的。所以古人说,凡学术医术之成就,视其为人存心。
还是《天龙八部》上的例子,我们看,当时虚竹和尚,接管缥缈峰,这和尚慈悲为怀,自己也根性淳厚,武艺高强,缥缈峰里面有一个秘籍宝洞,里头有天底下最上乘的各路剑法掌法,比如拈花指柳,兰花佛手,这些都是江湖上无数武痴毕生像追寻搜索的。这里面的东西历来只限于掌门人去观摩。
而虚竹他不懂,便带众弟子一起入内,他慈悲为怀,希望这些上乘功法都让众弟子学,众弟子乐于去学。结果,每人学不到一半,纷纷都觉得天旋地转,经脉逆行,呕吐头晕,心意识止不住,甚至隐隐有狂躁之感。
虚竹赶紧制止他们,方才知道他们根基不牢固,功力不深厚,去学这些玄妙的东西是很耗元气跟拼功力的。
这样他才领悟到,不是随便人能够进来学的,如果不是宅心仁厚,功底扎实,而学这些东西,反而会乱人心智,盗人精血。于是马上让众弟子离去,继续打基础,强身体,等根基牢固再来学习修炼,才不会误事。
所以老师便把人心古今做对比,越朴素的人心,就像早期的白屏诺基亚,它功能少,就闹钟发短信接电话,充一次电,够用个四五天。而越复杂的人心,就像现在出的各类智能手机,它功能多,既能下载软件,又能上网聊天,还可以玩各路游戏,看电影。它们充一次电,真正用起来,才不够四五个小时,很多人每天都必须充电,都觉得不够用。
可见,现代人的心性不能再开太多门了,再开下去,身体就变得更加虚劳,更加精疲力竭。因为奇奇怪怪的各种功能,最终的目的无非就是让身体的精气神统统透支耗干,让人的心难于专一处,让睡觉的神志难于放松安宁,这样心无片刻安,神不片刻宁,又被各种疾病折磨,这时又想分心学医,怎么可能呢?还不如把心收回来,要知道拳出尽力后,再打就没劲了。人体也一样,身体消耗透支过度,再想学好医怎么可能?
唯有先休息,先养生,古人云,身安而后道隆啊。
今人云,不懂得休息,就不懂得工作学医。
所以来任之堂看病的病人,还有过来学医的学生们,他们很多都本末倒置了,不知道燃眉之急,并不是医术上的解惑,脉法上的开悟,而是需要心地上的平定,需要好好让自己进入休歇状态。
有人向老师讨教脉法何在,如何快速把脉学好?
老师跟他说,脉法的道义在《清静经》在《道德经》,古籍上说,一个人能够久久保持心地平静,他的脉法就有凭,若人能久静,脉方有凭。
真正清静过后,就能够体察到别人平常觉察不到的微妙变化。所以脉法的根本还是在比谁的心更清静,而不是谁的知识像树杈一样更茂盛。
有个农场主他丢了一块金表在谷仓里,他就号令所有农民到谷仓去找,他的谷仓非常大,结果这些人找了一天也找不到,农场主便放弃了,后来有个小男孩,他在晚上的时候,到谷仓里面去,一下子就把表找出来了。
农场主要大家奖赏这小男孩,问他为何别人找不到,而他这个未谙世事的小男孩却找到了。
小男孩说,不是我找的,而是我听到的。
听到了,这大家都带着疑惑的眼光,不可思议地看着小男孩。
小男孩便说,在白天大家找得吵吵闹闹也要干活,整个谷仓都一片热闹,而晚上大家都休息去了,整个谷仓都平静下来,我就在地上用耳朵去听,很快就听到有滴答滴答的手表声音,我就按着声音的方向去找,虽然没有点火,但我一下子却找到了。
大伙儿不禁开怀一笑,这轰轰烈烈的大部队,找不到这个小东西,居然在静悄悄的时候,让一个小男孩给找到了。
可见人心在于平静,平静才能察微入细,才能够找到你想要的东西。毛泽东读书曾经特意到闹市里头去看,目的是培养一份平静的心,毛泽东他喜欢雨中跑步,在风浪中游泳,但他却另有目的,便是培养一颗波澜不惊,闲庭信步之心。
老师也常跟大家说,脉法就得从清静心里出来,在这个红尘浮躁的世事里头,脉法的真诀,绝不是浮在水面的瓶,而是沉在水底的珠。你的心沉了吗,你的心静了吗?
持脉有道,虚静为宝啊!
行中医的心路历程&
现在不少学生面临着回去要自己开药房或诊所行医,他们疑惑如此年轻的中医,老百姓会不会相信你们呢?
一个学生便想请老师讲一下,这任之堂八年,老师是如何行医过来的,怎么从小做到大,从低处做到高处?
他们说想一听些励志的。
老师说,你的心真的想干中医时,你就转变了,你们想听一些励志的,我一开药房后,我的药柜子不到这里的五分之一。这药房以前开在桥那边的拐角处,刚开始只有几十味药,还是用塑料盒子装的。怎么用三四十味药应付一些常见病呢?
当时你们莫小看,来把脉看病的一天也有二三十人,有些从房县过来的,他抓药时就疑惑地问,就你这点药,好像摆地摊一样,能看病吗?
但看到每天又有二三十人号脉,他就信了。
刚开始也没什么人,但为何越来越多人,很多是周围厂里过来的人,因为我们中医会号脉。我就跟他们号脉打赌治病,很多人号出脉来,都跟他们的实际情况相似,他们就信了。
常见的这些病痛,说准后,你在他们心中地位就高了。毕竟现在的中医,虽然根在民间,但真正会号脉的医生却越来越少了。所以正因为这东西少了,你又会这局面一下子就打开了。
随着三十四味药不够用,我们就开始搞到八九十味药,花了一千多块钱买药柜子,当时还在犹豫买不买,但看病号日渐增多,病人信心底气足了,我们底气也足。
所以药柜子一做好后,底气就更足了。
谈到熬药,周师傅就最知道,我们在外面摆四五米长,最多一天要生十八个炉子,那时是没有帐篷,哪像你们现在熬药,这时已经是最幸福的时候了.
当时三九严冬,我们是一样干。每天十几个炉子,拉入拉出,哪像现在这么清闲,条件这么优越。
后来发现实在太热了,便搭了一个棚,围成一个圈在里面熬药,就几个平方,那时都觉得太幸福了。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真叫幸福啊!太阳直晒不到,雨水淋不到,这就知足了。
知足能够让一个人心安定下来,心安定下来,事业就更能做得开,知足的人烦恼会少,稍有小成就,便会觉得很幸福。只要条件差不多,自己个人去努力,就会很起劲。所以刚开始创业,自己开药房,要有知足的心态。
行医路上,还有不少阻力,但一句话,你只要一颗心扎到临床,日夜读书,背书,这些阻力都会成为过去。你这颗心只专注于医上面去时,会发现这些阻力,原来是最少的。但人生如同风筝,没有适当的阻力、风力,你也飞不起来。关键是你要迎难而上,逆风而上。
好像虚云法师三步一拜朝五台山一样,经历整整三年,为报母恩,这是常人不敢想不敢行的。很多东西当你下一个念头后,你会发现,再大的苦,也就那回事。都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三年很容易过去,我这八年不都过去了。管它时间长短,我就认我眼前现在又没有尽到力。如果你今天种树,明天就想到要速成,立即收货到硕果。这样的心态是很苦的,急功近利,反而一事难成。
很多人学医行医,都像速成,没有速成班,有速成的心态,就是不良的心态。这种心态会让人学习学得很苦,很急很燥。不能甘于平常,更不可能从平常中发掘神奇。所以说,速成有没有,即使有,那也是化肥激素催化剂催出来的,那不好吃。而经过缓慢地沉淀,吸收天地自然精华,这样才能茁壮成长。我很庆幸在开药房那四五年,基本上很少真正地外来干扰,使我能潜心于医道。有觉悟的医者,他是更喜欢清静淡泊的,而不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甘得住清静淡泊,后面的都有。
你们说十年八年算不算长?对很多人来说,一年两年他都急了,他不能把心安下来,反而再长时间也干不出风浪。现在大学毕业生一出来后,这个单位逛一两年,屁股还没坐热,又到那个单位去逛一两年。想要快点成就,想要节省时间,想不到一回头五六年就过去。还没干出什么东西来。所以说你决定步入社会,决定做起中医,就要一条心在这件事上。心越专,越有利于成就。
我这里每带一个学生都很有压力,如果他们学了回去用不上,那怎么办?所以我们都力图简洁地把中医教好。你们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过来的,虽然他人的成就不可复制,但却可以参考。
总之学习行医的心态很重要,有个学剑道的弟子,他要拜当时最厉害的剑道大事为师父。
这弟子想要尽快练成上乘剑道,他便问大师说,师父我跟你学剑道,要多久才能成就处师?
师父淡淡地随口说道,十年。
这弟子一想,我现在都二十来岁了,再挨个十年都三四十岁了,最年轻的时间都过去了,要等到十年后才能出师,这不是太晚了吗?
于是这弟子说,师父,如果我精进地训练,加倍功夫,那要多久呢?
这剑道大师还是淡淡地说,那要二十年。
这弟子听了就更急了,以为师父说错了,便重新再说道,师父,加入我把吃饭的时间都用到练剑上,每天比师兄弟们练更多的时间,那我多久才可以处师啊?
这剑道师父更是淡淡地说,哦,那估计要三十年。
这弟子听了更加不可思议,愣了,说,师父,如果我夜以继日,把睡觉的时间都用到剑道上,那要多久才能学成出师呢?
这师父便笑着对他说,那你一辈子也出不了师。
弟子更是不解,便请求师父开示。
剑道师父便说,学剑如同学任何一门艺术,它需要的是一颗平常的心,你越急躁,越想急于求成,就是背离剑道的宗旨。那么你越努力,离成功就越远。
弟子遂悟,从此安心于剑道,不出十年,便有一番成就。
老师便常说,现在你们很多人过来,都想一周学会脉法,想三天内把这一套东西学过去。不是我没教,是你们背离了学医的宗旨。学医这入门就是讲存心的功夫。一开始那颗心就决定了往后的成就,学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以心性要能非常沉着稳定,不骄不躁。
医学的捷径,有没有?当然有,它背后却是丰富扎实的基本功,就像脉法的背后,却是精深的中医基础理论一样。你们如果会学,不用对着书本也是在学,如果不会学,天天捧着书本也学不到。
参话头与痰&
那怎么样才是会学呢?
老师给大家讲到参悟医理,要像禅宗参话头一样去参一些医学的常用术语。一个学科它最平常的那些术语往往是最精神的。
好比如“阴阳”“天地”“上下”“升降”“气血”“津液”“痰饮”“水湿”等,随便哪一个门进去,都有翻成就,比如你们去参痰是怎么形成的。
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是常规的说法,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叫胃为储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源,你们就去参这津液的半成品痰在人体内是怎么形成的。研究一个痰,你把周身三焦的气化都要纳进去。学医医学,就是这样,你只要点透其中一点,一个问题通了,众多问题就解开了。所以学医刚开始就像禅宗起迷情,然后再去参话头一样。
什么是痰?这就是一个话头。痰怎么来的,你想通了,很多怪病都好治。建议你们可以看看当代的痰病大家朱曾柏写的书,他在治痰造诣上很深。痰这一道,你想要搞通,必跟气化瘀血分不开,跟三焦管道相关。所以不是说你去查多少资料,看多少书,就能够把它搞通。这一点痰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必然要对全身整体把握很精到的时候,对这痰的领悟就深刻了。像痰它可以停在五脏六腑,经络血脉,周身上下,痰它走不动,背后就可以看出气不动,气不动,血就瘀了,背后又有脏腑功能衰退,长期消耗透支过度。这样你来看痰,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这痰一参透后就不得了了。
所以中医不是每天去追寻一大堆海量的信息报告,而是要让你静下心来去领悟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一些基本常识道理。但你们这些学生里面,水平还参差不齐,有不少是刚入门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你们就先别忙着去参话头,因为还没到那时候。参不了,没有基础,一参反而如同空锅烧水。所以要先打基础,往身体里面装东西,基本功打够后,再到悟性上下功夫,这就是学医的一些基本次第。&
&原文链接:&&http://piao-peng./blog/static//&
&健康有健康的因果,平时种下健康的因,才能收获健康的果。健康的因,简而言之,就是因天之
序、合道而行。行善积德不会错,恬淡内守总是真。自古医道不分家,日子过得有“道”,身心
自然健康。
祝愿天下人都健康平安!
本人QQ日志和新浪博客不完全相同,欢迎光临。
& & 今宁QQ空间日志:
今宁新浪博客:.cn/8611cc
&/shihuashan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药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