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赋予教师写作不 不要说 太多的责任意义 周振芳

关于教师写作的素材
名教师是写出来的?——教师要不要写作
&教师要不要写作?当然,这里指的是教育写作。这个问题素来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且各有理由。持肯定意见者认为,教师离不开写作,它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反对者则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把书教好,而不是把论文写好。现在的职称评审过于强调论文助长了不好的倾向。笔者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简单地回答“是”还是“否”,都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不要写作?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要选择做什么样的教师。有人将教师分为匠师——良师——名师——大师这么几个层次,所谓匠师,就是常说的教书匠。顾名思义,这样的教师就像手工作坊的师傅那样,年复一年,只会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手工作坊靠的是师徒相袭,技艺相传。我们的确还没有听说有哪个工匠有什么“论文”流传于世。但是,如果你要是想当名师哪怕是良师,那就另当别论了。所谓良师,就是教书育人,德艺双馨,在学生中有良好的形象与口碑。至于名师,那就不仅需要德艺双馨,而且需要一定的名气,也就是知名度。如果你德艺双馨,而且声名远播,那就应当属于名师的范畴了。那么,名师靠什么获得?或许有人会说,靠评啊!的确,现在好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都在“打造”名师,实施所谓的“名师培养工程”,有的地方甚至还在通过工程培养教育家。教育行政通过所谓的各种“工程”来推动名师成长最后也由他们来认定所谓的名师,当然对于教师的成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真正的名师不是靠工程打造出来的,而是靠自己生长出来的;也不是靠教育行政部门评出来的,而是要靠社会的认可。不可忽视的是,在现代媒体社会的条件下,教师的成长与成名,不仅仅依靠自身的闭门修行,还要靠各种媒介的传播。有人说,教育写作能够“让更多的人听到自己的声音”。但传播的前提是你要有“声音”,这声音就是指教师在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或教学主张,而这些正是需要通过写作来提升和传播的。通过这种传播,如果你能够声名远播,想不当名师恐怕也不行。要是这种名声能够穿越时空,走向未来,那就不仅是一般的名师,甚至成为大师了。
千万不要以为,只是“名”扬天下的名师们才需要写作,其实,即便是一名“良师”也是需要写作的。如前所说,什么是良师?良师就是德艺双馨的教师。德艺双馨需要有多种途径长时间去修炼,修炼自己的师德师能,提升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品质与专业技能。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这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很多教师的成长实践证明,教育写作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而且也是提升人的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有效途径。
或许有人会说,名角一台戏,名医一把刀,名师一堂课。的确,作为名师,尤其是中小学名师,上好一堂课应当是看家本领。如果连一节课都上不好,只是述而不作,是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名师的。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如果评上所谓的名师了,连几篇体现自己教学思想的文章也拿不出来,这样的名师恐怕也走不了多不远。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上好一堂课也就是站稳讲台是名师的基础工程,而能够写好文章,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主张,是名师的提升工程。对此,李吉林老师也说过类似的话:没有文章,思想就行不远。倘若你只能上课你成不了教育家,就是100节课1000节课也不行的,一定要有理论的构建,要有著述,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李吉林正是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实践了自己的追求,她总结出“学、思、行、著”专业成长的四字经,让我们窥见了一个名师成长的全部奥秘。据统计,李吉林老师至今已写作论文200多篇,著述达到200多万字。(参见《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冯卫东文)其实不仅李吉林,你看看那些当今活跃在教坛上的名师们:洪宗礼、王栋生、李镇西、程红兵、魏书生、孙双金……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师哪一个不是著述丰富?
其实,我们根本无需将教育写作与上课对立起来,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属于叫得响的,凭着上课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她是这样认识写作与上课关系的,“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写可以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因为写作能够保持自己对课堂的清醒,对评价者的距离,自觉辨别批判的声音,可以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地看待自己的课堂。”(见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肖川教授更是从课堂与写作的相似性进行了比较论述。他认为,写作的四要素“主题、素材、技巧、语言”与教学的四要素“主题、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语言”四要素是一一对应,好课的标准其实与好文章的标准是一致的。所以他认为,一个能够写好文章的人是不可能上不好课的。
至此,对于教师要不要写作的问题,似乎结论已经逐步清晰,那就是,如果仅仅是当一名混饭吃的教书匠,的确不一定需要教育写作。相反,如果你不甘平庸,是一个有教育追求和理想,想当一名好教师甚至是想成为名师,就不仅要把一堂课上好,而且要进行教育写作。李镇西老师曾经充满激情地说过,教育写作是教育与人生的里程碑。是一段生活的定格;是一种生命的凝固;是一份情感的珍藏;是一道理想的光芒;是一串记忆的珠贝;是一束青春的花朵……那些理想之火不灭的老师们,千万不要忘记,每天,当我们走下讲台之后,请坐到书桌前,打开你的电脑,开始你们的教育写作之旅吧!
《郑学志老师谈教师写作与专业成长》讲座记录&
&&&&&&&&&&&&&&&&&&&&&&&&&&&&&&&&&&&&&&时间:09年3月10晚7:30--9:30
&&&&&&&&&&&&&&&&&&&&&&&&&&&&&&&&&&&&&&&&&&&&主持:王立文老师
&&&&&&&&&&&&&&&&&&&&&&&&&&&&&&&&&&&
郑学志: 我那个帖子里有6个内容:
1、对一个疏于写作的班主任案例的思考
2、改变班主任写作现状的五点建议
3、案例写作让我一步步走向成功
4、如何让自己的思想深刻起来——勤于阅读
5、如何让自己的思想深刻起来——勤于反思
6、如何提高班主任的教育反思能力
&&&不知道大家对那个帖子看了没有?也不知道大家对那个帖子有什么意见。在2008年教育部组织的《班主任专业成长》一书里,那6个方面的内容都有。
&&&&那本书去年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是教育部统一的班主任培训书,张万祥老师为主,我主要讲的就是教师如何写作,也就是刚才我说的6个问题
&&&&同时,为了提高广大网友的专业写作水平,交流一下写作体会,我还在杏坛上发了一个帖子/bbs/a/a.asp?B=202&ID=148640&q=1&r=63112交流一下写作和教学的体会,都是已经公开出版的,大家不知道注意到没有?
&&&&那两个帖子,可以说集中体现了我对教师写作的一些意见和看法,大家有时间去看看吧。今天晚上,我看是不是这样,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教师写作的问题,你们提问,我来回答老师的提问,让我做一个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怎么样?
&&&&&&&&&&&&&&&&&&第一部分
&如何捕捉到有价值的东西?
中语-李锐:如何捕捉到有价值的东西?
郑学志:李老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们写东西,如果没有价值,那么写起来也没有什么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看有几个东西要考虑:
1、我们写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
2、我们怎样才能够捕捉到有价值的东西?
3、我们如何把有价值的东西表现出来?
我看,至少要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才能够准确回答李老师的问题
&&&&&&&&&&&&&&&&&(一)我们写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
1、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呢?对我们教师来说,我认为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
A、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认识;
B、对教育现象的反思
C、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D、能够引起教师精神愉悦的生活细节
当然还有很多,比如说还有教育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艰辛和苦难,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可以把他们归纳到对规律的探索和对我们教师教育生活的再现中去。
&&我们探讨这个问题,对我们写作实际上提供了一个进攻的方向
那么,我们仔细地思考一些,作为我们一线教师,是不是下面一些东西是很有价值的:
1、班主任工作经验和体会,这一点很重要,规律就是我们经验的升华,我们很多的体会,实际上加以总结之后,就可以升华成教育理论的,这也就是理论从实践中来的道理。那么,我们在班级建设中一些成功的做法,是不是可以运用到经验总结中来?我们通过实践总结是成功的做法,是不是可以总结?这都是有价值的东西。
2、教育工作中的困惑和难处,甚至自己感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也很有价值,思考就在于对困惑的解决。我在班主任杂志上开辟了一个专栏“我该怎么办?”,就是和广大教师一起探讨如何解决困惑的。
3、我们教师对教育工作中点滴真实、真切的体会——注意啊,这是我们很动人的一笔财富啊,现在教育随笔啊、案例写作啊、教育叙事啊,很多杂志都需要,这实际上就是我们体会和看法的一个重要场地,我们都可以去写,去发掘
4、此外,我们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每次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对他们的思考,也是很有价值的一个内容。去年敬礼的学生,杀害教师事件,都是热门的话题,这里边有很多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思考,对这些现象的思考,深入到本质里去,都很有价值。这是严格意义上的价值。除此以外,我觉得还可以对价值进行进一步地拓展,那就是作为我们教师个体,即使我们遇不到那么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写作,写我们的工作记录,写我们的工作感悟,虽然不新,不深刻,但是一样也是有价值的。因为我们思考,我们就在成长,我们个人的记录,就是一个教育个体成长的记载。这很有价值,也许现在不明显,以后就明显了。我想,如果我不保存从大学以来的读书工作记录,也许我的东西不会那么丰富。
&&&所以,价值就在我们做的中间,只要我们做了,我们就是有价值的。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第一点回答
&&&&&&&&&(二)怎样才能够捕捉到有价值的东西?郑学志:这可能只有两个办法来解决。一个是勤于思考,一个是勤于动手,就是这两个办法,除此以外,我想不出更高明的办法。
高中语文-乐山:如果自己这两点不行,就多和周围的人交流,也许会有启发。
郑学志;思考是一个发现、比较、选择的过程,一个事件的出现,对我们有没有写作价值,我们首先就要思考,思考是第一步。
&&我们很多老师写文章,总有一种这样的感觉,同样的事情,我和别人做过,为什么从别人口里说出来的话,格外显得深刻,格外准确呢?这中间有什么诀窍吗?
&&&&我相信这种感觉是具有普遍性的。这不,前几天快乐还在论坛上发帖子说,号召网友们对我进行批判公审,矛头直指为什么“你想不到又非常渴望的,你表达不出来却极力赞同的他可以一股脑全说出来”。我理解快乐的这种感觉,这种感觉,不仅现在过去困扰着我,现在也还在困扰我,我相信,将来也还依然会困扰着我。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我们所做的,只是在逐步向真理靠近。
&&&&把话说深刻,其实不难,我想每一个教师朋友都能够做到的。只要你坚持这样做——
郑学志(:54:26
一、勤于阅读。
&&&&阅读是让思想深刻的最好、也是最快捷的办法。仔细想一想,无论当初我们遇到的困难有多大,也无论当初我们遇到的问题有多严重,在整个教育实践中,是不是几乎所有的问题,前面的人都或多或少的遇到过?我们现在的困惑,我们现在的烦恼,前人也一样有过。实在要说有什么不同,那仅仅是时间不同,面对的学生条件不同而已,教育的本质一样。剥去了国界、肤色和文化的差异,我们会发现,很多道理是一样的。中间几年,我曾经十分努力地阅读外国的教育典籍。我发现,我们中国家长所遇到的困惑,外国的家长也一样有过;我们的家长在孩子们面前束手无策的问题,外国的家长也并不见得聪明许多——教育的困惑和道理都是一样的,这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别人已经写出来的教育著作里,去学习别人已经验证的经验,完全可以从别人的教育案例里,节省自己摸索的时间,也完全可以从别人的教育随笔中攫取精华,升华自己的思想。
郑学志(:55:52
二是勤于反思。
在很多大学教授需要自己掏钱出版自己专著的今天,我作为一个第一学历仅仅是专科毕业的中学教师,却连续出了二十多本教育专著,而且几乎是本本畅销,我总结自己成*****的最大一个优势,那就是我喜欢反思。
&&&&我知道自己的缺陷,中学教师的身份说明我阅历不比别人丰富很多,专科的学历说明我知识也不比别人渊博很多,愚笨的大脑更告诉我自己的思维不比别人敏锐很多——一个鲜明的证据是,很多时候,一个很好笑的笑话,我需要别人反复点拨几次才能够领悟。知不足,然后才能够知所进,我明白自己很多缺陷,所以我只好思考,凡是进入我眼里的、闯入我脑海里的、发生在我身边的人和事,我都喜欢琢磨一下,都喜欢思考一下。哪怕是别人点拨我的笑话,我感觉幽默之后,也喜欢再去思考一下。思考,成了我的一个习惯。
&&&&但是,教育的反思则不仅仅是思考,而是一种比一般思考层次更高的思考,它思考的对象不是一般的人和事,而是体现我们思维过程的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人和事。我仔细地揣摩了一下反思两个字的内涵,我觉得这个词语好啊,好在一个“反”字,点出思考的全部秘诀。
&&&&“反”是什么意思呢?字典上的解释是“同返,返回的意思”,也就是说,反思是我们对已经发生的思维重新返回去,去思考原来的这个思考过程正不正确,去思考原来的思维方向正不正确,去验证原来的预期效果是否达到。换句话说,就是把过去我们做那件事情的全部思考过程再返回去审视一次。这就是字典上给我们的反思定义,也是一般的哲学书籍上所能够给出的反思的一般定义。
&&&&但是我觉得还不够,这个反还含有“反对、批判”的意思,含有重新审视、定位的成分在里边,是对自己做法不当的否定,是对否定的否定,通过反思,我们的东西在否定中提高、升华,这个过程就像螺旋楼梯一样,在反思中提高。
第三,我觉得这个反思的“反”,还有“反复”的意思,它告诉我们真理获得的过程,就是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很多道理,不是我们一想就可以明白的,它需要我们多次思考,反复实践,才能够明白,才能够感悟。有些道理,我们穷其一生,也只能够窥其点滴;甚至有些道理,我们累积几代,还不能够发现半点秘密。因此,我们需要反思。
我们建议大家抓住下面一些机会反思:
一是阅读。我们读别人的文章时,想想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会有很多感悟,这叫启发。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这样触类旁通的。
二是在工作中反思,工作中反思的东西都很有价值,这里不展开讲。
三是在别人案例中反思。
四是突然发生的事件中反思,这些反思都是很有价值的。
勤于思考,我觉得反思很重要。
郑学志:勤于写作的意义很浅显,想了不写,灵感就没有了。
&语言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也是思想的表达方式,一个勤于反思的班主任,如果不勤于写作,不勤于记录,那么,纵然他:思维之花灿烂如画,过不了多久也会遗忘熄灭。所以,一个善于反思的班主任,还要养成勤于记录的好习惯。记录什么内容呢?一是记录失败之笔,败笔印象深刻,思想震撼大,往往很具有反思意义;二是记录机智之处,教育机智是教育过程中的精华部分,当自己完美处置一个事件,自己都感到满意之时,要善于记录;三是记录偶发事件,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四是记录学生见解,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班主任教育活动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我们的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水平。五是记重新设计,一次教育之后,班主任一定有所感想,也有所打算,将重新设想记录下来,是教育实践的升华,对今后工作很有启发。
&&&我有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是读初中开始的,那时候我喜欢文学,常常在口袋里准备一支笔,一小叠白纸,想起什么就写一点,最好是提纲。那时候我喜欢写诗,一些精彩的句子,想起来就记录下来。所以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就能够在10多家省级杂志、报纸上发表作品。后来工作了,实在太忙,比如说现在,我从事三份工作,很多时候在车上,想起来的东西,我就马上用笔记录一个提纲,有时是夜晚睡觉,也想起一个灵感,都把他们记录下来。等有时间了,再好好地整理。我们的思维太具有跳跃性了,很多好思想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那么,有价值的东西就白白溜走了。
(高政-在水伊人() 20:05:11
你说出了我们的心声
郑学志:其实我这样讲,很多老师都知道——哦,办法很简单啊,地球人都知道,不见得有什么奇特之处。问题时,我在这里小声地说一句:你坚持做了吗?坚持才会有成效的。呵呵
&&我有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是读初中开始的,那时候我喜欢文学,常常在口袋里准备一支笔,一小叠白纸,想起什么就写一点,最好是提纲。那时候我喜欢写诗,一些精彩的句子,想起来就记录下来。所以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就能够在10多家省级杂志、报纸上发表作品。后来工作了,实在太忙,比如说现在,我从事三份工作,很多时候在车上,想起来的东西,我就马上用笔记录一个提纲,有时是夜晚睡觉,也想起一个灵感,都把他们记录下来。等有时间了,再好好地整理。我们的思维太具有跳跃性了,很多好思想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那么,有价值的东西就白白溜走了。
&&&其实我这样讲,很多老师都知道——哦,办法很简单啊,地球人都知道,不见得有什么奇特之处。问题时,我在这里小声地说一句:你坚持做了吗?坚持才会有成效的。呵呵
(三):如何把有价值的东西表现出来?&郑学志:现在来讲第三个问题:如何把有价值的东西表现出来?这其实是一个写作的小问题,前面两个问题做好了,这就是水到渠成的了。因为很多老师不是语文老师——顺便说一声,我也是学数学的,并不是写作就是语文老师的专利,只要我们坚持去写了,我们也能够写好的。
如何表现有价值的东西,我觉得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而仅仅是写作技巧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把他们略过去吗?现在请提第二个问题,好吗?
解决文章平庸的问题,关键不在于表达,因为作为教师,一般的写作能力还是有的,关键是在在于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在于自己对所要写的内容的把握。这里顺便说一句,因为李老师前面也说到了这个问题。
我们不是写小说,也不是写诗歌,不然语言风格、修辞等是要考虑的。我们是写教育文章,不必要那么苛刻。
郑学志:立文老师讲得很好,我在这里说一句稍微苛刻的一句话:我们老师写论文,不要眼光太浅,如果单纯是为了发表论文,或者评奖去凑合论文,我觉得那些论文没有价值。我们今天在这个群里的,都是渴望真正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老师,那么,我们写论文,就要突出几点:一确实要有所发现,有所思考。人云亦云没有多少意义。二是要有自己个人的、独到的东西,这是特色。三是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这可能会对我们论文发表有好处。四是确实对具体工作有实践意义。我觉得我们应该要敢于在这四个方面去突破。这四个方面具有其中的一个,那样的论文都是很有价值的。
立文老师的说法,是很有普遍性的,我看了,很好,这不仅仅是对数学写作有用,对其他科目都是相通的。
第四部分:细节如何处理如何改变自己的文风,使自己的文章能有一个较大的突破?怎么保持写作的动力?如何在找到写作动力之后,有很强的坚持力?
(一) &&&&&细节如何处理
(小语)靳增果:
&&&&&&&&郑老师好!王老师好!网叶老师好!大家好!
&&&&&&&我从小学到师范都不爱写作文,参加咱论坛后,愈来愈感觉写作的重要。在今年春节,我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写一篇日记的要求,为的是让自己养成写作的习惯。但知道自己的能力非常有限,大量的写作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负担,于是,我就对自己提出了如下的要求:一年内只求数量,以养成习惯,哪怕是胡思乱想。从大年初一至今,我坚持了下来。由于时间关系,其中好多文章,我都没有细致修改。
&我的问题是,我这样一味的为养成习惯而写,在养成写作习惯之后,会不会养成粗写、烂写的毛病?请郑老师指导!请朋友们鼓励!
我现在纯粹是为了养成写作习惯而写,没十分关注别人爱不爱看。
郑学志:增果我们这样来看看写作的问题,好吗?写作对我们来说有几个意义,一是娱己,二是娱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有地方倾诉、发泄和表达,写作就提供了这个优势。一些心理专家也提出一个观点,我们要学会利用写作解压。这是娱己的好处。娱乐自己,写得粗糙一点没有关系。不要太过于苛求。
如果能够在娱己的基础上还娱人,我们的写作意义就很大了。这个周末,我在长沙和著名的制片人、国家一级编剧、《雍正皇朝》、《李卫当官》、《大明皇朝》的作者刘和平一起交谈了半天,我们谈的一个话题就是如何取得写作的成绩。他是小学五年级的学历,却在全国有这么大的影响,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不断写作,不要急于求成,写作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我们不能够一开始写作,就和名家大师比,要和自己过去比,比过去有进步,有提高,那就是进步。只要你热爱写作,并把它当作自己愿意付出努力的爱好,迟早有一天,你会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的。刘和平五年级的学历,应该比我们在座的各位都低。但是现在他的影响比我们在座的都大,靠什么呢?努力。他对我们教师说了一句很实在的话:如何让自己优秀或者杰出?坚持不断地努力,当你把你能够做的、擅长做的,做到足够好的地步时,你就值钱了。教师个人的财富和经济地位一靠政府,但是更重要的是靠自己努力。他的这些观点不知道对增果有什么启发?
(二)小—数建英快乐:借这个机会也想请教师傅、王老师、网叶大哥等,如何改变自己的文风,使自己的文章能有一个较大的突破?
郑学志:写作质量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相信自己写了,就一定会有提高的。增果能够考虑到质量和习惯问题,就一定会提高。在这里我对广大网友讲一句很有实际意义的话,如果当有一天,你对自己写出的东西无比厌烦,或者无比鄙视时,你对自己写的东西不满意时,我要对大家说一句:恭喜你,你看文章的眼光高很多了,你即将会有重大的突破。我本人,我也问过很多作家,很多人就是这样不断地自我否定中提高的。
(三)怎么保持写作的动力?有时写着写着很想放弃不写了。
王立文:怎么保持写作的动力?有时写着写着很想放弃不写了。有时倦怠思想很严重,要写的总在往后推。
小—数建英快乐:我目前这种不良情绪很严重
(小语)靳增果:支持王老师的问题,增果也有同感。1、要有写作的制度。我是要求每天一篇,无论质量好赖。脑子闲时就构思,得空就写。2、降低写作质量的自我要求。
3、向网络朋友寻求情感支持。
如果把在刊物上发表当做主要写作目的的话,一定很难坚持下去。能够发表的文章毕竟是少数。写作为了专业成长。写作为了留下成长记号。写作为了眼下娱己、将来无悔。
山乡迷津:写作为了消磨时间
郑学志:这个问题很好,很多老师写着写着就放弃了。所以立文这个问题很有实际意义。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和我们的工作一样,有些人做着做着就厌烦了。
郑学志:如何保持写作的动力,或者说写作的激情?我个人讲不出很高深的道理,如果可以停止下来,我会不写。为什么呢?因为我现在几乎成了一个写作的机器,2006年的计划还没有写完,就有出版社安排到2010年去了。我现在的写作,很多是为了完成任务,是被逼的。但是在此之前,我保持写作的动力,有几个东西在支撑自己。一是渴望被肯定的愿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里有渴望被肯定是人的一个重要的精神需要,我们教师如果愿意在专业成长上作出成就,那么就有写作动力了。我们如果意识到,我们只有写作,才能够使我们提高自己,这是最有效的途径,那么,我们就能够坚持。朱永新在教育在线上和老师们签署合同,实际上就是提供一个精神动力,提供一个渴望被承认的精神动力。所以,我们要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就看你给自己定位了什么样的精神需要。
我支持自己写作的还有第二个意识,那就是社会使命感,这是湖湘文化的核心,我们湖南人,从王船山以来,都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总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人,不能够只顾自己的小家,要为这个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我能够为社会做什么呢?我能够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文字,改变别人的一些错误观念。我意识到家长是学生成长的不利因素后,我甚至还想向中央上书,要求从孩子出生开始,我们就要对年轻人怎样做父母进行教育,成立实际意义上的家长学校,而不仅仅是现在的应景和应付。有了这种使命感,我会常常主动地拿起笔,去写一些东西。
实际上增果后来的补充,已经解答了你提出的问题了
(四)如何在找到写作动力之后,有很强的坚持力?
徐大雄:师傅,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如何在找到写作动力之后,有很强的坚持力?出现所谓的“高原反应”之后,我们怎样进行有效调节呢?谢谢。
郑学志:写作的高原现象,很正常,往往是即将提高或者突破之前,会有这样的现象。如果出现了这个现象,我一是祝贺,祝贺你即将取得新的突破,提前给您道喜。二是请你坚持,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多人没有成功,就在这个时候撤退了。三是阅读,这时候阅读可以帮助你找到成功的途径。
我在出现高原现象时,就用一个办法对付——写,写好之后不看,逼自己写过去,其实很多高质量的文章,就是在高原期诞生的。然后等自己心态平和了,再去修改。高原期如果你不写,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就丢掉了,那是很可惜的。
第五部分 &如何写好教育随笔
小—数建英快乐:还想请教师傅如何写好教育随笔?或者说如何提升教育随笔的质量?
这其实是我一直非常困惑的,虽然我也曾经认真在师傅帖子里学习过,可是感觉自己的教育随笔一直很糟糕。
郑学志:快乐的这个问题,可能是今天晚上我能够回答的最后一个问题了。
要提高自己教育随笔的质量,我觉得还是前面说过的一些观点:思想第一,没有思想就没有文章质量,那么我们深入思考是解决质量的关键。我有一个写作习惯,就是不思考好,不轻易动笔,除非是写作高原期,否则我不轻易地写东西,没有想好就不写,思考成熟了,甚至能够一气呵成了,我就写。事先不急于写,想透彻了才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一般会很好看。有时候,我还会对自己写得好的句子啊、片段啊,自我欣赏一次。
所以,我们在写之前,是否问自己一句:想清楚了吗?有精彩句子了吗?有精彩结构了吗?有独到的发现了吗?有我自己的特色了吗?如果有,就可以写了。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一般都可以
其次,我们要善于借鉴,怎么借鉴?读啊,模仿啊!凡是别人做地好的,我们都可以借鉴,借鉴不来,初级阶段的模仿也可以啊。学习就是一个博采众长的过程,不阅读,不背书,哪里来的文采呢?
想透、写好,就能够提高写作质量。这四个字作为给快乐问题的解答,不知道是否满意
&&&好了,现在是9点半了,很高兴和大家就教师写作的问题进行探讨,尽管我说得不好,甚至很多是不恰当的,还请大家多批评。
7月15日上午,我有幸参与了心语团队协办的知名班主任高峰论坛,又一次聆听了河南名师韩素静的报告《写出一个全新的自己》,再一次让我受到很大的震撼,对韩老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报告中,韩老师结合自身教育写作的心路历程和成长经验,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教师进行教育随笔写作的必要性,阐述了教育写作的意义、内容、方法、注意事项,并讲诉了自己写作的三个阶段,整个报告娓娓道来,让参会教师受益匪浅。
韩老师从王开东老师的成长说起,告诫我们一线教师,教育写作不仅可以成长了学生,还可以成就自己。教师要有一个意识:“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一定要成就自己,在学生成长时不要忘记自己的成长,完整的生命应该是师生之间相互成全,而成就自己的途径有很多,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教育写作。”的确,许多名师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和写作,是勤于思考,勤于记录多彩的教育故事成就了他们,也成就了学生。
教育写作其实不是很难,仅仅需要逼自己一把。然而,我们许多教师没有记录教育生活的习惯,工作上做了许多实在的事情,但保存记录下来的并不多,普遍缺乏积累的意识,无意中阻碍和限制了自身的专业成长。“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成功。”韩老师如是说。她坚持每天一篇教育随笔,把这个任务让全班学生一起监督,完不成任务就罚擦黑板一周,她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用逼的方式成长,写出了一个全新的自己,成长为河南省名师,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教师,河南省最具影响力教师,她用阅读和写作点亮教育人生,开启教育智慧,她的传奇赢在教育写作,始于教育写作。韩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发展为教研室教研员,她的成功因写作而美丽。她不仅听课、评课、还是坚持撰写50多个课堂教学案例,积累了15万字的课堂教学札记,形成了一本专著《上一节朴素的语文课》,即将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这是她对语文教学深度思考的结晶,更是她强烈的教育追求和成长夙愿结出的硕果。她为儿子18岁成人仪式而精心编撰的小册子《做母亲是最重要的事》,也即将公开出版。这不仅给儿子带来惊喜,更让孩子明白了什么是感恩。这一切,都是韩老师逼自己一把换来的,没有积极主动就没有成长,没有教师的自觉成长,幸福的人生就难以成就。韩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自己从教之后撰写文章的经历,向我们传达只有自己有主动意识去写文章才能将文章写好。
坚持教育写作需要一颗平常心,不要过于近功急利。对爱好写作的教师而言,写作假如仅仅为了发表,就没有太大的价值。其实,一些优秀教师,他们的写作目的很简单,就是是为了记录生活,为了反思自己的工作,为了提升工作效益。这样一来,积极认真地撰写教育故事,不断地记录课堂教学成败得失,那才是真正意义的写作,不仅能给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而且会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当日子消失,我们还有记忆;当记忆消失,我们还有日记。能坚持教育写作的教师,看得更高,走得更远,他(她)们的教育生活因坚持写作而精彩,从单调走向精彩,从忙乱走向优质,从倦怠走向幸福。
透视韩老师的成长,我们不难发现,优秀教师的发展是靠平常的日积月累积淀而成的,正如荀子所言,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提醒教师要多看、多写、多改,在不断的磨练、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
写好文章还需要不断阅读生活,体验生活。韩老师说,好文章贵在有思想,鲜活的事例,更要表达出一个理念,写出自己的思考。这就需要我们积极主动体验生活,阅读生活,对教育现象对关注,才可以写出优质的文章。我想,一篇优秀的文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选材上忌又大又宽,要从小处入手;形式上忌千篇一律,要独具匠心;不光要把事例说清楚,讲明白,更重要的是向读者传达出自己的思考,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思想。语言上要真实、具体,严密,逻辑性强,不堆砌词藻,应简单朴素,让语言返璞归真。立意贵在鲜活、新颖。得在什么地方?失在什么地方?都应该写具体、以新颖的视角表达出独特的观点和思考。
听《写出一个全新的自己》有感
&( 14:51:18)
转载▼
真幸福,在我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加入了一个班主任工作的民间组织,它叫“心语”,真幸运在这样一个静谧的夜晚可以享受韩老师给我们准备的一场心灵的盛宴《写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韩老师说,临睡前打开电脑写日记是她的习惯,更是她的快乐。如果哪天没有文字留下来,会觉得莫名的空虚和烦躁,似乎那个日子白白度过了一样。她把写作当作一种习惯、一种行走在教育路上的方式。从她的讲座中,我感受到了一颗美丽、善良的心,所有的荣誉只是写作附属品,没有丝毫的功利之心,就这样她静静地思考、慢慢地写了几十年。“当夜晚来临时,当我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打一天的收获时,我感觉到的是充实,是快乐,是幸福,是满足。在别人眼里,我可能是孤独的,很寂寞,但在自己的天地中,我却感觉自己是女皇般的富足。我仿佛是一个拣蘑菇的小姑娘,拣啊拣,低头一看,才发现捡到箩筐里的都是快乐。”韩老师,童话般的句子,不仅贴切地描述她在写作时毫无功利而言的心态,更让我感受到了一颗晶莹透彻、纯洁的心。
同时,韩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几种读书的方法,例如,知性阅读法,一边读一边写评点,一年时间,精读一本,融会贯通。又如她自己的三遍读书法,第一遍粗读,第二遍摘抄,第三遍写感悟。这些切实有效的读书方法在我今后的读书学习中一定可以积极应用。
读书、写作是教师生活的必须品,读书在于充实自己的灵魂,写作不为发表,只为让岁月留痕。从年开始,我也要开始提起手中的笔,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高兴的,快乐的,幸福的,困惑的,让我们因写作而学会深刻的思考,变得理性。我相信写作可能不会让我成功,但一定会让我迅速成长起来!我坚信,只要提笔就会有收获!
感恩韩老师的无保留分享,感恩心语感谢自己一直走在向上的路上,宛如壁头的爬山虎一路攀岩,不为阳光不为雨露,只为一颗向上的心!生活因学习而充实,因分享而精彩,更会因写作而厚实!
李镇西老师谈教师专业写作
关于为什么要写,我的看法是,写的目的无非是:
第一,就是你们说的反思
本来,不写也可以反思的,就是自己想,自己琢磨,并不是一定要写才能够反思。但是一边写一边反思,相对来说效果更好,因为写,是理清思路的过程。
第二,写的目的是积累素材
什么素材呢?就是供今后提炼、总结教育观点教育思想的素材。每天做那么多的事,这些事里面蕴藏着许多教育道理。如果不及时记下来,久而久之,这么的珍宝就不知不觉流走了。可惜。
第三,品味体验点点滴滴的幸福
做了一次成功的教育,这是幸福;写一遍又把幸福重温了一次。做了一次成功的教育,这是幸福;写一遍又把幸福重温了一次,而这种幸福感正是自己激励自己的方式。
第四,为以后留下珍贵的有意义的有情趣的记忆
我经常说,我们要为我们的未来留下温馨的记忆。这是我们的一笔财富。设想以后我们退休后,我们想起一些人,会怦然心动;想起一些事,会热泪盈眶。当我们翻看自己写的教育故事,将是怎样的激动和幸福!明白了这些,我们写作就有动力了。至于写得好不好,那是另外一回事。我还想强调,教育写作,不要有功利性。不要老想着发表。如果那样,就更不敢写了。而且写的时候容易失真。因为你老想着未发表而写。当然,能够发表更好,但那是水到渠成。
在实践中成长,在写作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应该说,是老师成长史的重要内容。
因为成长并不只是写作。甚至不能说主要是写作。我们是人以群分,哈哈!因为我们不是物。并不是非要写不可,写作,只是教育的副产品之一。我觉得,不是允许不允许的问题,而是写作本身就是教师自己的事。写是权利,不写也是权利。只是相比之下,我们提倡教育写作,但不能强迫每个老师非要写作不可。在我的学校,我不要求老师写什么读后感之类的东西。也不强迫老师们一定要写教育随笔。但是老师交给我的随笔,我都会非常认真地修改,而且热情鼓励。
我们的写作,分两类:
第一类是写给自己看的
纯粹写给自己看的,怎么写都无所谓,只要自己看得懂。
第二类,是要给别人看的
比如校内交流,比如博客,比如征文投稿。既然要给别人看,当然是在乎别人的评价。只是不能简单地看别人的如何评价,主要还是要感动自己。我现在说的教育故事写作,指的是要公开的与人交流的教育故事。并不是每一个故事,都值得我们记录下来。当然,如果是教育备忘或教育日记,那什么都可以写的,完全凭作者的兴趣。但是,如果是出于教育反思而且希望与人交流的教育故事,则应该所有要求。
第一,这个故事应该含蕴着某种意义
或是成功的经验,或是失败的教训,或其他方面的启迪等等。注意,我说的是与人交流或公开发表的故事。大家觉得呢?
举个例子,最近我校一个小学老师给我一篇故事,说的是学生给她祝福生日,买蛋糕,唱生日快乐歌,写得很完整,有细节,有主题,就是表现学生对老师的爱。但是,大家是否觉得有不足的地方?写得倒是比较感人。问题是,这篇文章与人交流是给别人什么。我告诉她,类似令人感动的故事很多很多,几乎每个老师都遇到过。作为日记,是可以的。但拿去发表,那人家就要问,除了感动,还有什么?我想起我年轻时候,也写过一个关于生日的故事。学生突然在课堂上给我祝生日,我相当感动,如果到此为止,这个故事意义不大。但是,我真实地写出了当时的背景:课前我正在与校长为加重我的工作量吵呢!但那堂课上学生对我的纯真情感,真的让我感动,更让我惭愧。课后,我主动找到校长,表示服从学校安排,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我是多么优秀的一个老师啊,他们无法想象我会在工作上斤斤计较,讨价还价。
我何以面对学生?这件事,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学生在督促我成长。我把这个过程完整地写下来,就不单纯是一个学生给老师祝生的故事了。典型性不一定是要矛盾冲突,更不是人为的戏剧性,一位追求戏剧性,追求吸引眼球,你写的故事容易失真。生活的故事性,其实并不需要我们为了所谓矛盾冲突而去煞费苦心地编造。越朴素越真实越感人。当然,不是说原生态地记流水账,必要的删减,提炼,是需要的。
好,我说第二点故事应该完整
有的老师在写教育故事的时候,往往虎头蛇尾,或者结构不全。一定要尽量保持故事本身的曲折性。
第三点,尽可能保持现场情景,特别是原汁原味的有价值的细节
需要提炼,需要集中,需要详略得当,但是,千万不要把有价值的细节丢掉。当然,如何详如何略,这是最考验一个人的文字功力之处。说起容易做起难。但我想,我们应该尽量尽可能保持现场情景,特别是原汁原味的有价值的细节。
忠于每一天的教育现场――真实的人物、故事、细节、环境、气氛、成功、挫折等等,同时也忠于每一天的教育感悟――真诚的反思、剖析、体味、感动、喜悦、困惑、焦虑等等。
第四,不要过于追求描写的文学化,不要用过多的夸张和抒情,千万不要虚构,即使是细节的虚构也不应该,应该忠实于生活本身,要相信有意义的故事本身就胜过任何人为的“编剧”。
我看过太多的老师写的故事,过于文学化,花里胡哨,追求语言的华丽,和情节的“生动”,一看就是在编故事写小说。很假。
第五点,夹叙夹议,但不要过度阐释,切不可让“理论分析”冲淡了故事;可以写出当时的心理活动,但一定要是当时的真实想法,不要以写作时的认识取代当时的思想,当然结合实例讲最好。只是在QQ里聊,不太方便。如果面对面的交流,我可以讲的很细。我在我们学校给老师讲,就讲的很细。
最后我还要重申:第一,我们提倡老师教育写作,但是第二,并不是一定要写,才是优秀老师。所以,我曾经给我所在的教育行政部门建议,取消评职称的所谓论文要求,所谓“一票否决”
。但是,如果一个老师既能当好班主任上好课,又能写作,而且写的很精彩,那再好不过了。
教师写作的三个阶段之一:问题化写作
&( 19:14:57)
转载▼
最近的一次讲课快结束的时候,一个老师问我怎样看一些专家提出的“坚持写下去就能成名师”的说法。因为时间的原因,我只能简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但是“怎么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回来后,我回忆并梳理了自己的写作经历,我觉得一个教师的写作大概可以分为(或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问题化写作。
最初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似乎是抱着一种“守株待兔”的心态等待写作契机出现,属于“遇到什么写什么、没有机会就停止”的自然状态。一天的日子里,如果发生了一些值得思考、有点写作价值的事情,我就会欣喜若狂地把它记下来,并进行简单的意义判断。后来,可以等到的“兔子”越来越少,单纯的等待似乎已经无法实现“持续写作”的自我宣誓,我便开始有意识地挖掘教育实践中有思考品质的事件。这样的写作大多是在晚上,忙活完所有应该做的事情后,一个人在黑暗的静坐中,慢慢筛选一天里那些有感觉、有思考欲望的人或事。一旦有了想法的火苗,哪怕是再微弱的火苗,都可以激发出强烈的写作欲。因为有了思考和甄别,此时的写作不仅重视忠实的记录和叙述,更多的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
为了有“事”可写,我可以不惜消耗掉大量的休息时间,在繁杂庸碌的“日常生活”中仔细寻找可能激起火花的东西,这在一定意义上培养了我对各种教育现象的敏锐观察力,让我养成了自我发现和自我批判的习惯。自我发现、自我批判、自我修正,这三项能力是一个青年教师必需而又缺乏的成长元素,教育行政手段很难也没有机会给予教师这些能力和意识。因为这都是源于内心的,只有自行、自省的长久坚持,只有持之以恒的自我锤炼,才有可能让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一个人的内心暗自滋生,渐渐成长。而写作,能够给予教师的最大回报恰是这样一种功能,它能够让你在持久的坚持中获得一种静谧的思考习惯。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你有种自我成长的需要,一种不需要任何外力和利益支撑的自觉行动。
这段时间的写作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只要开始写作,不管事件大小都会力争写成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其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尽可能把这些文章投给报纸杂志的编辑,渴望有一天会变成文字。文章发表,对于这个阶段的写作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励,甚至可以说是继续写作的动力和勇气。随着发表数量的累积,这份动力自然就成了一种底气,坚持写作、坚持思考的底气。所以,如果现在还有人把教师追求文章发表看作是功利性行为的话,那么他要么就是耍清高,要么就是没有真正意识到“发表”对于教师写作的积极意义。对于初写者来说,能够让他坚持在日常劳碌中附加一份更加枯燥的“爱好”,离开了“发表”这一奖励手段是完全不现实的。在教育行政意识下,教师写作的价值大都体现在职称评审中的那几分上,一两篇论文的诱惑不足以支撑起一个教师持续写作的念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体的编辑们起到了“源泉”的作用,越来越多的非论文文体的发表机会,不断提供给教师写作、思考、解决问题的动力源泉。写下去的动力,也就是修正教育的动力,这是一种连锁的动力反应。
这样的写作,实质上就是把一些极易疏忽但有价值的微小事件问题化的过程。这种问题化的写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值得我们重视:一是通过对教育实践的问题化梳理,在很多习以为常、自以为是的常态行走过程中,寻找到了缺憾和漏洞;二是通过对“教育问题”的深度反思,建设性地完成了教师行为的自我维护和修复,让教师的实践能力日趋完善和成熟;三是让教师习得了一种有意义的坚持,在教师的精神世界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和勇气。当然,还有一点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锤炼了教师的文字表达和价值提炼能力,这是教育行政极易疏忽,却又对教师持续、久远成长意义非凡的意外收获。
二是专题化写作
问题化的写作有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性,那就是“就事论事”的狭隘和浅短。就像是围困于大缸内的手,四面出击、频频发拳,虽有不断闻听撞击声的愉悦,却很难获得冲破围障的强大冲击力。这种零零碎碎的思考和反思,往往解决的是一时的困境,很难深入、深刻地剖析深远的教育现象。如果一个人持久地迷恋于这种写作,其教育能力的攀升和思考的深度就会遇到一个发展的瓶颈,而让一个人的成长耽搁于此。这个时候,就该去尝试进行专题化的写作。
专题写作,就是在某一个阶段,集中精力对某一个教育问题,进行“专题化”的反思性写作。可以是对某一现象持续的、追问式的“刨根问底”,也可以是对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的紧抓不放的追踪描述。这样的写作未必要完整成文,也未必立马探究出什么深奥的感受,其目的也不是为了即时的发表。换句话说,此事的记录和叙述,在情感上已经成了写作者的一种自觉,在功效上只是研究的一个过程或者素材,它最终的目的是在纵深处觅得教育的本质,在教育不轻易裸露的部分揭开一道缝隙。
我进行的第一个专题写作就是“班级量化管理”,这个曾经新鲜无比、至今仍然活跃有余的班级管理模式,从它被引入教育的第一天起,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工业化生产的伤害性。曾有半年的时间,我集中梳理了“量化管理”的来龙去脉,留下了5万多字的记录文字,比较清晰、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管理模式的利弊,让我在深思熟虑、极度权衡之后选择了放弃这种速效的管理。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教育随笔的价值意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关注教育随笔对教师成长的生发点。随着这一专题写作的开展,不仅让我对教育叙事与教育随笔的关系得以厘清,更让我从中发现了教育写作的强大力量。那个时期,不仅我所发表的文章大都是“连载”,我的讲座内容也开始从班级管理转向为教育写作。支教期间,我曾经对一个学生持续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跟踪记录和反思,写下了70多篇叙事文章,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写作对于一个孩子生命的价值。
专题写作的着力点未必要大,它与问题化写作的最大区别在于“深度”。问题化写作基本倾向于点的突破,对某一个问题点反思之后写作也就随之结束。而专题化写作,会针对一个教育研究的点,进行深入、、持续、全面的实践与思考,是一个把点拉长、变宽形成通道的过程。其意义至少有三个:一是突破了“零碎”实践的瓶颈,理顺了“零碎”反思的凌乱,让教育实践和反思具有了方向性;二是聚焦于一点的持续写作,足以让人把问题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容易在教育的混沌中画出一条清晰的路径;三是可以让人在某一个方向上有所突破,在某一个问题上拥有话语权,成为某一方面的明白人。以专栏写作为例,我曾经开过的专栏大都是教育叙事类的主题,那时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有大量的、丰富的事和人可写,专栏写作的高质量和连续性让我不得不更加倾力于叙事写作,也让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今年五月份,我第一次开评论性质的专栏。相对于叙事来说,评论应该是我的弱项,但是随着专栏的开设,我的精力和注意力更多地倾注到对这一文体的理解上。几个月下来,评论类专栏写的有些得心应手,也飞速增长了我对教育现象的反思力和批判力。
当然,专题写作的最大价值还在于对教师行为方式的改变,这一点毋容置疑。因为对一个问题认识的透彻明了,一定可以让他走的更远、更顺畅。
三是主题化写作
无论是着力于一点的问题化写作,还是沿着一条线深挖的专题化写作,这个时候的“写“还是占着很大的分量,属于“我写我心”的阶段。即使是反思和感悟,大都是由叙而发、因叙而发,既缺少系统理论的支撑,也少有写作之前的预设架构。这个时候,主题化写作就成了教师发展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渠道。
主题化写作,就是指写作者从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某一方面的实践,在一个较大的领域内进行“主题化”的系统性写作,并逐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的时候,不能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也不能单去考量他人的得失,而是要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去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进一步说,这样的写作需要写作者开阔的教育视野和浓厚的理论基础,所以这个时候的写作往往与主题阅读相关联,成为教师再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有了前期的写作积淀,无论是写作技能还是语言表达都已经攀升到一定的层次,也具有了较强的反思能力。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领域,开始系统的相关阅读,从中确定自己的写作框架。从去年开始,我就开始着手教育写作与教师成长这个领域的研究,为此我不仅放慢了“零碎”写作的频率,也开始了大量的相关专注的集中阅读。除了《教师如何写教育叙事》《教育叙事研究》《写成名师》之类的相近作品外,我还阅读了诸如《写成作家》(多夢西亚·布兰德)《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小说写作教程》、《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等书籍。这些看似与教育写作无关的外国作品,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也在不知不觉中站在了更高的地方。经过一年的集中写作,我基本完成了“觉者为师”教师写作系列的书稿。
现在回头细想,一年的时间,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让我在这一领域有了新的收获。这种收获不仅是外在的几本书,而是内心深处或者说是灵魂上的一种升华,甚至说是再造。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开始变得清晰,很多零散无序的想法形成了体系。我感觉,自己好像是更加熟悉、明了了教师写作这个领域。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教育写作似乎并不是这样,写作的过程更像是在熟悉的地方发现、营造风景的过程。这或许正是教育写作的魅力所在,它可以让我们在重复繁杂的职业中,发现教育的美好,以及自己的美好。
教师如何写好教育随笔
教育生活五彩斑斓,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然而,大多数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并没有把这些感受及时记录下来,使之在忙碌中匆匆消逝。怎样找到一种载体,促使教师养成思考的习惯呢?笔者认为,教育随笔就是一种比较适合于一线教师的文字载体。它可以借助于不拘一格的文字表述,在工作的间隙,对点点滴滴的心灵触动加以记载、回顾、提炼和总结,让思想自由地流动,让情感自由地抒发。
一、格式:叙议结合
随笔是自由文体与个性表达的完善结合,具有“短(短小精悍)、平(随意平和)、快(及时反映)”,的特点。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蕴隽永为其特色。核心是“随”,也就是自由地抒写心灵、描摹生活、表达情感,只求真实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教育随笔主要用来表达作者对某一教育事件的各种思考 (本人是“当事者”,而非“观察者”)
,所涉及到的往往是一些正在发生的或大家比较关心的事情,包括在这件事上的所言所行,事后是以怎样的态度来审视的,从这件事中获得怎样的触动、震撼、启示。所以,“事件+思考”是教育随笔的基本构成。对事件的表述里带着自己的真实体验;由事件而引发的个性化思考体现感悟。这些事件可从大处着手、旁征博引,对一些理念进行生动的阐述;也可从细小处寻找突破口,通过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有价值的细枝末节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给人以启迪。
如管目荣老师的教育随笔《“锅”要趁热“刷”》[发表于《青年教师》;]:
“锅”要趁热“刷”,意思是刷锅的时候一定要趁着锅还热的时候刷,即把炒好的菜倒到盘子里就快刷。刷锅、洗碗是每天必须干的家务活。每次刷锅的时候,我发现刚炒完菜,把水倒入锅中轻轻一摇晃,油腻污渍便荡然无存。如果吃完饭后再去刷,需要用炊帚来回擦好几遍才能刷干净。
由此我联想到对孩子的表扬。表扬是一定要及时,就像刷锅一样,趁热刷效果明显:当孩子表现出了教师所期待的行为,就要马上表扬,及时的表扬才能更有效,越小的孩子越应如此。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点点滴滴的进步都应该是进行表扬的理由。不要吝啬自己的一句的话,哪怕是一个眼神,对孩子来说,都会带来春风般的温暖。不要等着学生的进步转化成大大的成绩时再进行表扬,因为到那时怕是锅已凉了,无论你怎样的真诚都不能打动学生了。
同样,批评学生也是这个道理。尽管学生违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教师也要立即进行批评教育,指出错误的原因,让他吃一堑,长一智。否则等酿成大错,悔之晚矣。
教育随笔一般取材广泛,一切和教育有关的话题都可作为素材,形式活泼,有一种“我手写我心”的随意性。相对于论文而言,随笔更富有思想,可以有更多“大胆猜测”的内容。虽然随笔与案例都有“叙”(讲述真实的事件)和“议”(有感而发)的类似结构,但是随笔的议论成分更多一点,并且所展示的事件可以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一个很小故事的情景片段。
二、内容:反躬自问
每一位教师都能从教育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感受,有时是一点感动、一丝酸楚、一阵狂喜,有时是一片失落,但若及时地提炼,就有可能是一颗珍珠。【教师如何写好教育随笔】。面对纷纭的教育现象,即使别人习以为常,也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我的观点是否轻易地被别人左右了?在这个问题或现象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要让思考伴随着教育的整个过程,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在听课或赏析课例时不能失去自我,应带着自己的理念、观点、思想去扬弃别人的教育教学理念、方式,做到扬长补短。
教育随笔的撰写在很大程度反映了教师对某个活动的整个过程的总体性反思,或对其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进行局部性反思。可以是总结成功的经验,有利于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可以是查找存在的不足或失误,这是一种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宝贵资源。总之,及时地记录能促进教师不断走向成熟。
例如,沈志媚老师在《我这样记教学随笔》[发表于《师道》2007
(21)]中所写的“教学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后的随笔”:
在学习“南望王师又一年”时,学生甲说:“沦陷区的老百姓眼巴巴地向南张望……”;学生乙说:“沦陷区的老百姓天天盼望……”;学生丙说“这里的望是‘绝望’!因为陷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盼了无数年,却始终没有盼到。”虽然课已经下了,但沦陷区老百姓由“张望”到“盼望”及至“绝望”的形象依然在我脑中浮现,孩子们一张张悲愤交加的脸庞依然是如此清晰。虽然我明知道参考书上对于“望”字的是“盼望”,但是学生甲分明用“眼巴巴地张望”,为我们描绘了沦陷区百姓焦灼不安的神情;而学生丙则用“绝望”一词,刻画了沦陷区百姓由“急切盼望”到“彻底绝望”的心路历程。对于学生的“别解”,我除了震撼还有由衷的赞赏!
除了有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外,我们还有对许多问题的困惑。在发现的问题中加进自己的思考与研究,就问题的出现谈自己的感想或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就是一篇很实用的随笔。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会发生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只要肯积累,选取典型事例记录下来,如成功的主题班队会、典型的教育片段、独生子女的学习指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单亲家庭中孩子的健康成长等,挖掘其中的价值,加一点自己画龙点睛的思考与评点,就是一篇鲜活的教育随笔。
三、习作:业精于勤
⒈写不出,怎么办?
随时随地写下灵感笔记。灵感像一阵风,稍纵即逝。时过境迁再提起笔,往往只是一个美好的回忆。当有一种灵感时,哪怕用一张废纸,也要及时地把它记下来。如我们对课题研究文本中常见术语“结果、讨论、结论”的通俗化理解,就是在与教师的不断沟通交流与观念碰撞中逐步形成的。如把“果树生长”比作教育科研过程,则“长出的果实”是研究“结果”(客观事实,是直接得到的),而对“这种果实的各种成分及其作用”的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就是“讨论”(一种理性的分析与认识)。基于“讨论”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果实的价值”则是“结论”(总体判断或总结性见解)。
不妨来一点“抄写”。大凡写作之人,都有借鉴、模仿、独立创作的过程。教师应经常浏览教育报刊杂志,多读儿童读物、教育经典著作,对好文章要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摘抄一点理性化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点感想。这样的“摘抄”,不仅对自己的随笔写作有所帮助,而且有利于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深化自己对理论的认识。
⒉写不好,怎么办?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置身于鲜活的教育现场,每一个偶发的事例都可能触动教师敏感的头脑。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把“思考”作为一种好习惯,可以使大脑长时间处于研究状态。【教师如何写好教育随笔】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读、思、写三项功课循序渐进,先不要贪多求大,起初可从几句话写起,只要把观点阐释清楚即可,之后一二百字,慢慢地积少成多,最终会形成#from
本文来自&end#自己的风格,而且可以多一份“随”意,先把想到的写出来。在量的积累和保障下,质的提升只是时间问题。除了传统的纸笔,还可借助于电子文档、博客平台等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文章不厌百回改。记录下来的文字还是一块很粗糙的玉石,需要再三品味、推敲,发现其中的亮点,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更有价值。修改本身就是一个加工、提炼、提升的过程,要先从大的方向着手,删繁就简,让文字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图。随笔写好后,可以请身边的同事指点一、二,这是最为直接、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哪怕是改动一个字、更换一个小标题,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经常探讨收获会更多。
学习借鉴,不断充实自己。教师首先要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只有教育大方向找准了,写起随笔来才能深入浅出、不离左右。其次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只有理论素养宽厚扎实,才能在分析教育现象时见微知著,解决教学难题时得心应手,从而使文章平实中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另外,还要了解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精髓等。
四、品位:独具匠心
⒈立意新奇
立意的高低,反映了教师对问题思考的深浅,也决定着随笔的价值。教师要从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挖掘出新意,让人看后耳目一新。要跳出僵化、死板的格局,避免平庸无奇、拾人牙慧,在于教师具有敏锐的思想,良好的洞察事物的能力,并能选择好有价值的典型事件。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和追踪当前教育理论的发展状况,平时多注意积累。
⒉标题闪亮
标题如文章的眼睛,是对所描述事件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随笔要能吸引读者的兴趣,引起读者的共鸣,首先就要在标题上下功夫,符合普通读者的心理需要,即新颖、灵巧、实在,
常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如写一篇关于“学生上课分神溜号”的短文,若用《课堂上怎样集中学生注意》为题则显得太直露,若用《嘿,你在干嘛?》,就会使读者疑窦丛生,有一种迫切阅读欲。
⒊切口宜小
随笔因篇幅短小,因此不便于探讨复杂的大问题。在选择着眼点上,应力求小一些,这样才便于写得深刻,最好能将自己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以身边小事议社会大事,跳出井坑来观天。评论是教师对事件、情感的深层次分析,抓住关键才能够揭示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要切中要害,不泛泛而谈。
例如,我们曾在无意间听到成人教育(函授)的学生在议论,说临近考试的一二天,总有一些人并不积极准备,而是忙着宴请课任老师,要老师在“临门”时刻透露点与考试题相关的信息,确实也有老师这么做了。对于这种有违教师职业道德的事,我们进行了调查摸底,才知这种潜规则早已存在。为什么会有这种不良现象呢?于是,我们通过分析与责任甄别,写成了随笔《老师,请你切实负起“临门一脚”的责任》[发表于《上海教育情报》;]。
⒋内容实在
文章内容是随笔的主干,是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高度浓缩,行文的好坏决定随笔的质量与价值。随笔既是写给别人看的,也是写给自己看的。事实的子虚乌有和情感的矫揉造作是随笔写作的大忌。面对具体实践中的特别事件有感而发,这种“感”应该是教师自身的真实感受,这就给随笔定了一个基调,并贯穿于整个行文过程之中,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活泼的形式,灵巧而自然的语言,丰富而多变的句式,更使随笔锦上添花。只要你用眼、用脑、用心,同时勤于动笔,以轻松的心态随手笔录,就能留下真实的情感轨迹和对生活的思考、探索与追求。长期坚持,不仅可以铸炼思想、丰富情感,还可以在不经意中练就出色的文笔。
五、提升:集腋成裘
随笔写好,该如何开发与利用,发挥它应有价值呢?通常许多教育研究的灵感往往来自厚积薄发的嬗变。【教师如何写好教育随笔】。经常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阅读和探索过程中善于捕捉一闪之念,随时随地保存自己的,并进行整理、归类,使之系统化,那么随笔就有可能成为教育科研的经典素材。
⒈点石成金
教师可以从点点滴滴的随笔中选取一个有价值的点,丰富深化其内涵。
例如: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给劳动者权益维护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使工会维护劳动者权益、协调劳动关系面临着新挑战和新任务。我们根据平时工会工作中积累的一些思考与资料,以“劳动关系”为基点,对新时期高校工会维权机制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高校工会要成功构建维权机制,就必须摆正位置,成为教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要抓住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教职工劳动合同这个龙头性的工作;还要敢于维护、善于维护和依法维护,既切实维护教职工利益,又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工会维权机制的建设》,发表于《工会论坛》;]
又如: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许多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结题报告与期刊论文有着较大的差距。于是,我们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列表比较了结题报告与期刊论文的特点,提出从结题报告中炼制期刊论文应遵循的方向以及炼制的三种方法,写成了《如何从课题报告中炼制期刊论文》[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这一提法具有一定的原创性,教师们觉得实在、实用、实效。
⒉穿针引线
通读整理过的同一类(主题)随笔,努力寻求其中的区别与联系,从中抽取能说明研究问题的核心内容(规律)和主要概念,系统建构用来解释整体(即点的集合----群)的框架。
例如:随着媒体多元化的形成和青少年审美追求的变化,目前图形(片)正在逐渐取代文本(纯文字)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体内容,读图已是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之一。一般媒体肯定了读图的积极意义,但是直觉告诉我们,“长期读图”对中学生阅读可能有着负面影响。于是,我们围绕这一主题,观察课堂、查阅文献、访谈学生,一一记载所得数据,从所积累的素材对中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悟力等方面进行归类分析,提出了阅读教学方式应有的改进,写成了《对读图时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发表于《教学与管理》;]。
又如:我们在指导教师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发现,辅导可从论文三要素展开----“选论点、找论据、做论证”。后来结合课题研究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阶段,形成了《漫谈教育科学课题及论文的酿制路径》[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并理清了课题研究操作流程的七个环节。我们以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视角,对每个环节的具体路径和操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逐个进行深入探讨,先后发表了8篇论文,并按流程综合成为5万字的《教师课题研究技术线路探索》结题报告,获得了浙江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而这些硕果的取得,与平时注意观察、及时记录是密不可分的。
教育随笔的超强反思性会极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使教育教学经历变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点点滴滴的记录也会让教师感到充实和幸福。只要坚持不懈,让思考成为习惯,通过日积月累,教师必将在教育征途中留下自己成长的轨迹。
教师为什么要写作&
&&&造就教师的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我一向认为,能够写好文章的人,也一定能上好课。因为一篇文章和一节课非常近似。文章无非是这样几个要素:第一是主题——你要表达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颂什么,贬斥什么,这就是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文以载道”的那个“道”。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无意义的语言的堆积,它是需要承载一定的思想与情怀的。第二是素材,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与情怀,总需要依托一定的材料——你的经历、你的观察,你的学识的积累和生活的积累。第三是写作的技巧。如何地剪材选材,如何地布局谋篇、起承转合,如何地铺垫、渲染,如何地蓄势,如何地细处摄神,如何地横云断岭、横桥锁溪等等。第四是语言。用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来表达,怎样讲究点文趣,如何使语言具有质感和美感。&
&&&如果说主题(思想)是火种,那素材就是原料和燃料。火种从原料中提取,又通过燃料来使得星星之火而成为熊熊烈火,在暗夜里熠熠生辉。&
&&&而一节课也无非是学习的主题,学习的材料,教学的技艺和教学的语言。作为教师,你能否上好一节课,就取决于你是否能透彻地理解学习的主题,你是否会有丰富的、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主题所依托的材料,你如何规划教学进程、设计教学的活动,你的课堂语言是否凝练而又舒展、平实而又雅致。&
&&&具体地说,写作对于教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能提升我们阅读的品质。如果你有写作的习惯,你就不会满足于泛泛浏览,对于一些作品你一定会研读,你会自觉地去揣摩人家是如何立意,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遣词造句的,你会努力从别人的佳作中去汲取营养。&
&&&第二,写作会使你更加用心地去品味生活,洞明世事,去捕捉工作中、生活中有意味的现象和信息,会自觉地去积累学识和生活。&
&&&第三,写作会帮助你梳理思绪,使你的头脑变得井井有条,使个体经验概念化。培根说:“写作使人精确”。写作是非常有效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第四,写作会帮助你深化认识。如果你不就某个具体的问题写成文章,你的认识可能是一星半点或者是肤浅的,而写作会迫使你对问题作彻底的思考,从而深化和丰富认识。&&&&第五,写作能使你提升口头语言表达的品质。口头语言由于可以借助手势、表情和交谈对象及时地反馈与沟通,不一定需要非常准确与完整,而书面语言,由于缺乏特定情境和及时反馈,就需要十分完整和精当。当你在写作中炼就了用完整和精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与感怀时,自然而然,口头语言的品质也就提高了。&
&&&第六,写作会提升你生活的品质,使你更具有成就感。杜甫有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贾岛的名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都说明写作是一件多么有生命意义的事情。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如果这篇的确是你付出了心血与真情的,那你一定会很有成就感,一定会有一种收获的快慰。作家埃·米·齐奥朗就曾深有感触地说:“假如没有写作本领,我不知道我会成为什么。写作便是释放自己的懊悔和积怨,倾听自己的秘密。作家是一个精神失常的生物,通过言语治疗自己。多亏了这些非本质性的疗法,有多少紊乱、多少残酷的进攻我没有被击败阿!”当写作将你拔出平时的麻木和迟钝状态,使你一下子感应到人生的繁复意味的时候,它也同时在悄悄地改变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我们教师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教学实践,写作的题材十分广泛,诸如某一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备课札记、教法改革等都在可写之列。教学实践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一手材料。教师们,拿起您手中的笔吧,有意识地去创作,把你的感动、您的困惑、你成功的探索、你的希望与梦想变成文字,写成文章。你会发现你的气质、情怀、你的内心世界,慢慢地、慢慢地,变得纯净,澄明,变得细腻和丰富。我相信,真诚的文字,能够将平淡如水的岁月定格为永恒。&
凌宗伟:无识则无文——教师的教育写作随想
12:01:31&&分享到
  教育写作,作为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似乎早已经成了某种共识。但事实是,尽管我们对此孜孜以求,却少有长进,虽然时时念兹在兹,但烦恼却一点都不比成绩少。时常有人问我如何提升自己的教育写作水平,更希望我可以指条终南捷径,好化腐朽为神奇,好早日成名成家。对这样的诉求者,我一般只是还以“狡猾”的微笑,诚恳地建议,要是真有这样的方法,写手、作家岂不遍地开花!
  写作的速成之功固然没有,但它还是有讲究的。比如我教学生作文就有这样一个原则“怎么说就怎么写”,进而又到“怎么做就怎么写”。因为在我看来,“写”本身只是一种外化的过程,是表达的艺术,也是再现的艺术。只不过,说,是口头的,写是书面的,但问题时我们有的人总是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有的人则恰恰相反。原因在哪里,除了那些“茶壶里煮汤圆,有货倒不出”的,恐怕更多的还是因为肚子里没货,这“货”哪里来,自然是来自于自己的“见识”,见识一方面自然是基于实践的,也就是我对学生所说的“做”,没有实践,自然就没有见识,但是不是你做了就一定能说出来,写出来呢,也不尽然。教师写作真正的价值是作为思维的载体出现的,即“怎么认识就怎么写”,文乎一点,就是“无识则无文”。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见识总是随着人的阅历、知识、经验而不断修正和成熟,人有什么样的阶段性认识,他的文章就应当是副什么样的相貌。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就成了一个人的生长符号,倘若将他不同年代的作品都勾连起来,将足可以看出其人生轨迹和成就高度。
  但在当下的浮躁气氛中,不是有识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而是多见无识者自鸣得意地打着教育的旗号,大行反教育之实。许多人对此就要问的是:所谓“识”,究竟从何而来?
  我以为,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见识,不外乎来自三个方面:阅读、行动和思考,当然这三个方面是不断反复的。阅读,作为打破时空隔阂,联通中西文化的重要方式,成为在广度上延伸我们“识”的重要手段。当下,很多学校也在力推师生阅读,其中最为典型的恐怕就是浙江鄞州高级中学无墙、无门、无岗“三无”的图书馆了,更多的是在一些小学,教学楼的每个楼层都有书柜、书架、书桌,有的学校还搞起了图书漂流活动……尽管站在全国范围来看,这些也许只是星星点点,但是教育变革,或许就会从这里突破。
  从阅读的角度说,要从每个读书人都有机会净化自己、提升自己出发,进而寻找教育重新从趋利化、市井化等现实桎梏中获得力量的契机。
  阅读,绝不仅仅是孩子在学校三五年内所必修的功课或技能,而是作为一种人生素养和精神境界,注定跟随他一辈子,也注定将成为他“文化基因”中区别于他人的最显著标志的浩大工程。这就不是靠推荐一批书目,搞几次阅读征文那么简单的事了。首要的恐怕是要纯洁动机,唯有抛却利益集团乃至个人的小九九方能成事;而后要做的,就是看清世界并作出自我改变,以让自己既不被喧嚣的教育现实所淹没,也不至于突兀立世,完全找不到改善的实施途径。
  见识的基础,自然是实践了,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仅能坐而论道,却不知身体力行,到头来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竹篮打水而已。在我任二甲中学的五年校长中,“行为文化建设”是我整个教育哲学形而下的现实依托。通过管理者的行为引领,让教师行知合一,再以教师的以身作则,推动学生的行为渐变,使课堂、教材、作业升华到一个新的层面。
  民国教育家刘百川先生在《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里,是这样表述他重于细节的以“行”是如何促成“识”的过程的:他坚持对教室黑板的高低、课桌的高矮、教室的采光、厕所的座位、图书的装订等等看似琐琐碎碎的小事的关注。在今天,这些琐琐碎碎的小事,我们恰恰很少有人去关注,或者说几乎是不屑与关注。在《乡村教育实施记》里,刘先生与乡民和儿童的交往,给他们讲故事,同他们玩游戏,与他们书信交往,一起挖渠,一起栽树,一起改厕,一起防盗,一起禁赌。
  作为民国时代的教育家,我们看到他的“识”的确是摆脱了书呆子的那种酸腐气,而是积极地与同仁们的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共同实践。在谈到如何写文章时,刘百川先生更直截了当地说,“事情怎样做,文章便怎样写,文章怎样写,事情便怎样改进,无论如何不离开事实做文章,更不因了做文章而耽误了本身的职务,至于见解是否特殊,那与各人的眼光有关,我们也无用惭愧了。”
  “识”的第三条路径来自于思考。这种思考,确切的说,是反省性思考,按笛卡尔的说法就是:除了思考本身可以肯定外,世上几乎没有什么是可以肯定的。面对教师不断追求的真知灼见,也许我们缺少的,就这样的一种批评和怀疑精神。
  举例来说,“一线教师”这个词汇,常常成为某种通用语而占据了我们的话语体系,甚至成了我们的潜意识,但我们很少有人想到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当我在阅读了大量的教育哲学著作,有了自己的思考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这所谓的“一线”原来是个伪命题,理由有三:首先,“一线”原本是个战争术语,那么教育是战争吗?其次,它隐含了行政体制、专家对普通教师的居高临下。那么,教育是为了让人服从吗?第三,现实中我们在做不到的时候,又总是以“一线教师”为托词的。有了这样的思考一篇《“一线教师”是个伪命题》的文字也就出来了。
  再比如对我对“批判”一词的认识,也是如此。我在读琼·温克《批判教育学》的时候,从琼·温克关于“批判”的解读里可以发现,批判不仅是批评,更多的是思考与分析。也就是说,批判其实就是透过对表面现象的思考与分析探究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所在的思维和表达过程。并非我们习惯上所理解的非此即彼,一定要有一个是非曲直的结论的“批判”,于是有了《教育为什么需要批判》这样的文字。
  通过类似上述的不断反思和诘问,我们对教育才可能看得越发清楚,我们对教育意义的理解才可能更靠谱。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育写作,才更像是有源之水和有本之木,整个层次才也会另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如果非要我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说,教育写作究竟如何下手的话?我以为,化用一下广为流传的钱理群先生的八个字就是绝妙的途径了:“想大问题,写小事情”。“想大问题”,就是要在教育常态下审视教育的常识和教育的价值取向就前文所说的“一线”和“批判”一样,如果我们总是对所谓的“常识”保持足够的审慎态度,和批判的精神来思考的话,就有可能从个人教育史的教育来客观的看待所谓常识。
  比如,一个校长在他的学校管理中,要搞明白的教育常识就是如何使每一个个体都得到应有的生长,一所学校的办学追求如何与一所学校所在相适应。生长必须是个性化的、自由的。还要明白如何在大统一的格局下学会变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适度的添加与减少,我想得最多的就是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于是我就有了“今天第二”的办学主张,并为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文章。
  再比如当“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等等的“教育”显现为众多同行追捧的时候,我想的更多的是,这些是教育的尝试吗?于是我找来大量相关的教育著作,在阅读的同时,不断地与同仁们探讨,历经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在《上海教育科研》上发了一篇《模式化的教育:新的压迫与侵犯》。
  “写小事情”,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即从身边末微的地方写起,从力所能及的地方开始,从熟悉的事情入手。对教师而言,这所谓的“小事情”,自然是自己每天的所行所思和所见所闻了。一堂课上发现的一点火花,日常教育生活中的点滴感悟……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写作,不是一件勉强的,或是机械逻辑的线性式增长,而是在坚持每天积累一点点后,才有可能“下笔如有神”的。这当中,是要借助于某些工具的,这工具,在今天我以为最好莫过于写博客,发微博了。看到了什么自己以往没有看到的,想到了什么别人没有想到的,掏出手机,或者打开电脑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有一天突然开了窍,整个人不管是思维也好,心量也好,表达也好,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我的许多文字,就是这样出来的,我身边的年轻教师也是这样。他们的教育眼界,他们对教育浮世绘的描述和看法,包括对当下环境的清醒认识等,都是从身边的小事写起,慢慢转而老练、浑厚和深刻。每每想起这种突变式的成长,总让人不敢再小觑那些教育中的“小事情”。
  当代的科学已经表明,每个人生命拔节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甚至连季节都不同。从这个方面说,我们教育所能改变的,实在特别有限,但从写作的角度看,它首先正将这个过程变得清晰化和完善化,让教师具有足够的慧力去观察和审度教育现实;再凭此,让教师变得更具清醒,更具张力,也更有希望。有所闻,则有所“见”,有所行,则有所思,有所思,就可能有所文。我以为,在这样一个唇齿相依的“识——写”系统中,只要我们肯潜下心来认真做点“小事情”(一是大量的阅读,一是脚踏实地的实践),则将来就有可能成为真正懂教育的皈依者和传播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不需要太多语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