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杭州地理位置优势及政策优势。简单的

为什么说「上海富了周围,北京坑了周围」?
【chenqin的回答(1649票)】:
保罗·克鲁格曼因其对贸易和学的贡献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奖。在克鲁格曼之前,传统经济地理学们在解释不同地理位置的增长时缺少一套自洽的理论工具。但在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中,一个简单的模型便可解释城市的增长和企业生产时的集聚行为。
假设一个厂商面临两个不同地点的市场,在甲地,他可以卖出
单位的产品;在乙地,他可以卖出
单位的产品,且由于
,该厂商选择甲地作为主要生产基地。
此时,该厂商有两种选择,他可以选择在甲地生产,将一部分产品卖到乙市场中,并支付一定的单位运费
。他也可以选择在两个地点都生产,不支付运费,但支付在乙地新建工厂的固定成本
。假设在本地扩大生产的固定成本标准化为1,那么如果规模经济很大,在本地扩大生产比在外地建厂更为合算,
就会相对扩大。
此时,如果运费
降低、达到了
,且可贸易品的比例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在外地建厂就不如在本地生产然后向外地运输合算,该企业就会选择在甲地扩大生产规模,放弃在乙地建厂。
这就是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的简化版本。这个基本的模型有三个关键:
1,规模报酬递增,即在同一个地点增大规模时单位成本下降。
2,运费降低,运输变得便宜。
3,可贸易品比例提高,即大量的标准化产品可以在各地使用,促使贸易有利可图。
当某个地点这三个条件都成立时,他就会出现企业集聚和生产扩张。这个模型对于美国19世纪中叶的大规模城市集聚和工业集聚有着非常好的解释力。由于在该时期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铁路运输也逐渐普及,工业化则使得可贸易品的比例增加,企业就没有必要各处建厂,只要在某个到其他地区运费较低的城市,不断地扩大生产,获得规模经济,便可以获得利润。此时,美国的城市便出现了集聚。
在这个模型基础上,根据不同城市的地理位置,可以计算每个城市的内部人口购买力、周边人口购买力以及海外市场购买力,再根据不同距离的运费折算后,可以计算每个城市的「真实市场潜能」。这个真实市场潜能,可以理解为在劳动力可流动、企业可流动的情况下,每一个地点的企业能够面临多大的潜在市场。根据Head和Mayer(2004),真实市场潜能也能理解为一个地点的企业的平均增加值。许多文献正在进行这样的工作,比如范剑勇(2010),根据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地理位置以及沿海与否等哑变量,构造了中国不同城市的「真实市场潜能」。在这里我们就引用范剑勇(2010)的计算。
上图是上海、苏州、无锡和杭州四个长三角城市的市场潜能之比与GDP比例之比。可以看到,上图是上海、苏州、无锡和杭州四个长三角城市的市场潜能之比与GDP比例之比。可以看到,上海的真实市场潜能在四个城市中是最高的,占四个城市的35%;其GDP也是四个城市中最高的,占四个城市的42%。对于上海相对其他三个城市的真实市场潜能来说,上海获得了超出比例的GDP,但总体来说,GDP的情况和市场潜能是相称的。
上图是京津冀的情况。在石家庄、北京、天津、唐山和秦皇岛这五个城市,他们的真实市场潜能其实是差不多的,其中石家庄的真实市场潜能其实在五个城市中排名第一。但很明显,河北的几个城市并没有获得与其真实市场潜能成比例的GDP。上图是京津冀的情况。在石家庄、北京、天津、唐山和秦皇岛这五个城市,他们的真实市场潜能其实是差不多的,其中石家庄的真实市场潜能其实在五个城市中排名第一。但很明显,河北的几个城市并没有获得与其真实市场潜能成比例的GDP。北京、天津两市,虽然真实市场潜能仅占五个城市的35%,GDP却占五个城市的70%。其中北京尤为夸张,以并不有利的地理位置,并不是特别好的市场条件,以五个城市17%的市场潜能,获得了42%的GDP。
上图是北京、天津和上海的比较。可以看到,上海的真实市场潜能,在三个城市中是最高的,比北京和天津的市场潜能加起来还要更高。但GDP的比例,反而差不多了。由于各种原因,上图是北京、天津和上海的比较。可以看到,上海的真实市场潜能,在三个城市中是最高的,比北京和天津的市场潜能加起来还要更高。但GDP的比例,反而差不多了。由于各种原因,北京和天津事实上已经获得了远超其市场潜能地位的GDP。
为什么相比上海来说,北京显得「坑了」周围?结论已经很明显了。市场潜能其实会反映企业和劳动力的选择。在上海周边,市场和GDP的比例基本一致。
而北京呢?其实之前有的答案其实说得没错,如果只看地理位置,只看周边潜在市场,北京充其量就是一个二线城市。他的真实市场潜能反映了这点——还不如石家庄。但一些企业可能又因为首都和直辖市的各种利益和资源流入京津,让两地获得了远超其市场潜能的GDP,由一个二线城市变成了特大城市,本属周边其他地点的市场就被京津吸走了。
市场就那么大,就是一个固定和游戏,你多拿了,别的地区自然就没有了。
【王潜升的回答(1469票)】:
话说知乎还挺政治正确啊,在数据帝得票远低于这个答案时候推了他的上日报。佩服~ 数据帝在不讨论逻辑是否严谨的情况下,也只是论证出北京的GDP应该低,但实际却高,完全没有回答为什么,为什么不是一句固定和游戏就能说明白的。请注意本问题前三个字。
不太同意大家的看法,知乎碰到社会问题就见光死,其它答案太脱离实际了,书生气十足。作为一个当地人,从亲身经历来看,只局限于北京近周,我觉得根本不用从历史地理政治等大方面分析,这些都是表象,本质原因就一句话,北京是首都。详细讲,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周边的河北官员更愿意选择亲近北京,以通过北京官员结交中央,这些地方的政府一定程度上会牺牲当地利益以换取政治前途。而政治前途,才是对官员最重要的,哪里有各位分析的种种对于周边发展的规划,对于北京的退让。给你们个忠告,看问题要注意角度,不要图森破,你们都学会了成年人只看利弊,但却分不清哪些是真的利。你要知道,这些地方官员都是异地任职,干两年就走,地方又小,谁会真关心本地利益,长期规划?一切都是为了政治前途,而结交北京,对于提升政治资本来说,性价比太高了,所以你会发现北京周边官员的政治前途,更多时候由北京决定,或者说官员会更喜欢选择让自己由北京决定,而不是遥远的省会。简单点说,就是你觉得地方吃了亏,实际上人家巴不得吃这个亏,懂了吗?这才是一切现象的本质原因。君不见河北有些地方,"北京有人"已经成为了御赐金牌。理解这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周边城市会主动牺牲自身利益保证北京发展,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北京总能一再的成功抢夺周边资源。这些问题河北省政府是无能为力的。
PS: 说我说教的知友,咱得成熟点,回答问题有什么利益? 就图个痛快和分享,形式重要吗?说教抖机灵编故事,本质都一样。你不让人爽,人大不了不再回答了,损失的是你自己。
还有,不是所有观点都可以论证的,有种东西叫经历。你我若是在闹市相遇,共坐一桌,我会跟你娓娓道来。在这里,我又不傻。
【sahwnwang的回答(416票)】:
上海周围是苏杭,唐代以来就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文化教育也最发达。 不是上海富了周围,是周围成就了上海。
北京则是防御北方的军事重镇,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主要都是军事上的考虑。 之前唐朝的安禄山,宋代的幽云十六州都是教训。 北京定都后对周边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典型例子天津,开始就是为了防卫北京而设立的, 后来也因为地处北京往南方的要道而繁荣,后来马太效应继续做大。
北京是河北地区(也包括天津)的天然老大,即使不是首都也会压着他们。 到时候北京是河北省会,天津如果存在的话也就是比较发达的地级市,大连青岛厦门这个级别的。
-------------------
再补充一段天津的:
北京,从金代开始做首都,到后面元明清民国本朝都是。 天津,名字是明太宗朱棣起的,意思是天子上船(去南京篡位)的渡口。 后来在天津设置天津卫,拱卫北京。
天津位于京杭运河要道,因漕运而逐渐发达起来,另一个借着漕运的就是扬州。所谓漕运,其实主要就是从南方往京城给老爷们运粮食布匹各种珍玩等。 后来时代变迁,运河淤塞,海运兴起, 江core的家乡扬州衰落了。 但是天津没有,为什么? 恰恰是因为天津是北京最近的出海口,过路费照收不误,而且海上来的列强们也需要这么一个地方来控制北京,所以租界也划了不少。
回复里有人说天津有海河,怎么怎么。 大错。 中国从北到南,大连,青岛,宁波,厦门,香港,深圳, 全部都不是入海口。为什么,因为河流的下游入海口附近往往淤积严重, 辽宁的营口,山东的东营就是典型。 南方的河流因为水流充沛稍好,但也好不到那里去,像上海的长江口附近淤积严重,大船很难进来,所以硬是从浙江手里抢了洋山。
总的说,天津位于海河下游,淤积严重,根本不适合做港口(现在的新港就是挖出来的)。 但是凭借身后的大哥北京 以及一直以来凭借北京积累的种种优势,挤掉了更适合的唐山秦皇岛。 天津你真的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好好跟着大哥混吧
【王小明的回答(176票)】:
上海有港口有长江有铁路公路,这交通优势这资源优势,是北京没法比的。而北京最大的优势就是政治。这个差别带来的结果就是北京要用政治力量弥补自身区位不足:水不够,从边上的水库里引,现在已经变成从南方调了。北京边上河北的水库都是要以北京用水优先,所以北京周边农业用水甚至生活用水都很缺的。所以上海的发展是自身优势结合政治的结果,北京的发展则完全是政治中心的政策效应。
前阵子好多地方吹京津冀经济圈的风,说是北京的污染企业要拆迁到河北balabala,结果沧州就没签。为什么不签呢,因为北京的要求是企业搬迁过去,但是上税要交到北京,污染你吃钱我收,这种霸王行为也就北京干的出来。只能说北京政府压根就没有带活周边的想法,或者根本就没有发展产业集群之类的经济见识。
【Sven的回答(164票)】:
我在高中刚毕业的时候也和题主有着一样的想法,觉得上海带富了周围,北京坑了周围。尤其是当我看到很多环北京贫困带的报导的时候,这种感觉尤其强烈。比如因为要优先给北京供水供电,导致北京周围的很多城市发展不起来。
在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才明白自己的想法原来是错的。
站在国家的角度上来看,超级大城市的出现其实并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人口在一个地方的过度集中一定会导致另外的地方出现空心化。城市间的差距过大非常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细究起来一个超级大城市的出现是由很多因素组成的。历史,地理,文化,政策等等。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超级大城市承担了过多的功能。
北京和上海也是一样。他们都承担了过多的功能。
北京和上海都是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文化集散的中心;有着很多的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中心。资源高度集中,同时还有着相当数量的工业,环境问题也有严重。尤其是北京,更是承担着政治中心的任务,大量的政府部门集中在北京,行政权力高度集中。
这些承载着过多功能的超级城市导致了中国很严重的地域贫富差距。但是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绝大多数的大国都有着类似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尤其严重。比如俄罗斯的莫斯科,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发达国家也有着类似的问题,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纽约洛杉矶。
怎样为超级大城市减负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涉及到的方面非常之多,规划难度很大。比如巴西就曾经把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到中西部的巴西利亚,当初设计规划50万人左右的城市到现在已经有超过250万人居住。北京和上海的类似问题尤其严重。常住人口都超过了2000万,再算上流动的打工者,大大超出了城市的承载极限,在当地和周边造成了很多的社会问题。
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德国,发展相对均衡。比如经济中心法兰克福,并不是所在黑森州的省会,并没有承担相应的政治功能。这样的情形在德国比较普遍。同时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政府对中小城市基础建设的大力投入。德国很多知名企业都在人口不到20万人的小城上。比如欧洲最大的软件企业SAP总部就在人口不到两万人的沃尔多夫。大众的总部沃尔夫斯堡也只有12万居民。但是这样的规划背后是巨额的投入,比如东西德合并后德国政府就投入了2万亿欧元来弥合两地的差距。
回到北京和上海的话题上,这两个高人口密度超级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功能。怎样给北京上海减负,减少这两个超级城市的功能,才是我们现在政府的课题。本质上来说这样的超级城市存在并不利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
【刘新立的回答(188票)】:
因为上海和周边省市是平级兄弟关系
而北京和周边省市是上下级奴仆关系
平级关系中,为了自己能赚钱,需要互惠互利,采取共赢策略,
上下级关系,呵呵,老子要赚钱你个死奴才敢阻拦?
【李雷的回答(208票)】:
从来没有地区对地区的掠夺,经济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
所以你得看钱被谁拿走了。
我在评论中提到产业结构了。很奇怪其他答案为什么不提这个。。。
日 00:47:12
这个问题本意,我推测,大概也是说,北京不该发展这么大的摊子的。
因为他说,“坑了”周边,我想,他的意思就是说,不坑的话,北京一钱不值。
我同意前面一个答案中,北京不是首都只会是个二线城市。除了军事地位之外什么都没了,而蒙古和东北也早也不存在军事威胁了。这句话。
我的答案,是为了表明,北京之所以越发展越畸形。
除了开始那个错误之外,最大的推手就是来京外地人士了。
(上面这句,如果某些读者能稍微懂一点语文的话,就会知道,我承认,并且从来没有避讳过,政策的倾斜。最后面的各种涨价,就是要取消政策倾斜的一种表达方式。)
每个城市有自己的特点和属性。
就北京来说,就应该做一个二三四线小城市而已
北京人自己,也没有那么大的发展诉求
(北京本地人来说,大部分是很有些懒惰和随遇而安的
乌兰巴托为什么不发展海运?
拉萨为什么不种榴莲?
新加坡为什么不种水稻?
显而易见的东西,因地制宜四个字
这就是区位差异。
==============================
日 00:49:46
来自评论区
生产方式的改变会对城市命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中原地区衰落下去;正如东南沿海的崛起,这就是时代差异。
区位差异和时代差异说明,现在的北京并不适合和沿海城市一决高下。
对于人口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临界,就像武将会根据自己的统率值有个带兵的上限一样。无限带兵,韩信也就是吹吹牛逼吧。
开始的错误和一系列的错误,引来的无耻指责。
北京无论是从资源还是从地理位置来说都并不出色。
甚至远比很多地区差。当初有个sb非不重建新城,非要把不合适的城市发展的“天安门望去都是烟囱”的工业城市。这是开始的错误。然后积重难返。
这样一个破城,机会多么?不多,因为本来条件就没那么出色。自给自足也就不错了。但是天下人汇聚就养不起了。但是有人认为北京机会多,然后就来北京发展,然乎发现机会并不多,还可能更艰难,于是就要求政府改善
所以说这群人对北京“吸血”的诉求最大。
那怎么改?抢吧。。。
(恰恰认为北京吸血的有识之士也是这部分人多)
全国各地的人都来北京过的有滋有味了,那每个人都分一杯羹的话还指责什么环帝都贫困。
人员的集中产生资源的集中的诉求,资源集中的 预期导致人员的集中。。。根本就是无解的事情。
所有人都认为这里能发财的话,这里要能发财就见鬼了。但是人家信,你没有办法
每多一个人,资源就少一分,过的不爽了就要抢周边城市,抢所有能抢的资源。
每个想来北京“发展”的人都有这个诉求
本地人有多数有一定的固定资产,差强人意的收入就可以维持日常生活。
外地来京人士租房,日常支付水电费用。
所以对于低廉的水电交通等的诉求最严重。
提供低廉的服务和剥削压榨几乎是同义词
谁也不能装孙子。
然后就有来到北京“目睹了真相”的有识之士,认为北京在吸周边的血。
做人到这个地步,也真是没什么可争辩的了。。。能破这局么?
资源分配不公?
北京从任何角度分析都确实不该发展这么大的。
现在有非常大的一个问题
资源还回去
地铁要涨价,天然气要涨价
电要涨价。
好。至少河北供水地可能生活好一点。
价格都涨起来就好了。问题很好解决。
有人会问,为什么上海不会这样。
首先,拿一个内陆城市和东南沿海城市对比本来就是耍流氓。
前面说了,就是因为北京本来条件就不好
北京正儿八经的刨除大部分虚的
就该是一个二三四线城市。
就挺好!!!
也不会有这么多人逼逼
壮士断腕!
华北地区确实是发展畸形的。
北京几乎可以称谓毒瘤。
全国人民培养出来的毒瘤。
每一个想要来京发展的,已经来京发展的外地人士
自己如果离开北京
不再占用这个落后城市本来就很可怜的资源
那么造福华北地区人民了
于是北京衰落成为
一个二三四线城市
这才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事情
可是那些人肯走么?
无数的人还要来的。
来了之后饮着河北
乃至南方调来的廉价的水
使着新疆运来的天然气
(PS:日 14:06:39
@我只想说天然气是陕西的,所谓陕京一线二线三线。新疆来的基本都去南方了。)
你们北京啊,
就是在吸周边的血啊。
==================================
日 00:50:40
很多北漂是觉得北京好适合
等在北京赚足了银子
回老家安家。
捞一把就走?!这好事真多。
那这样说,谁把财富抢走了还不明显么?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就是想要落户北京的
现在的北京人,事实上大部分都是上一辈或者上几辈这么争取来的。
把这当家过活的人,廉耻心总是稍微好一点的。
下面粘贴一个地铁涨价的反对原因吧。(我不想对地铁涨价做过多评价,因为这个和问题无关。但是这个原因说的太到位了。事实上,是的,因为这个和我的观点有一致性,所以我才选择性粘贴的,我不否认这点)
涨价拿走了外地人的“北京福利”
这种观点与前文将补贴用到“北京人”身上的观点如出一辙,只不过是立场相反。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因为户籍与非户籍的差异,在北京的市民中享受到的福利确实有所差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非户籍市民就只享受到了很少的福利,以及涨价后所减少的补贴会被拿去定向户籍人口。
北京市的物价一直相对平稳,甚至抛开房价外,很多时候生活成本低于中小城市,这有赖于北京市政府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而这种财政支出所形成的效果和福利,是没有户籍门槛的,所有纳税人甚至暂时来到北京的人都能享受到。同样,地铁涨价后减少的财政补贴会被拿到什么地方确实并不明确,但是被提及的医疗投入或者完善市政路网,如果投入在这方面同样是没有户籍门槛的。
【周朝君的回答(76票)】:
福利问题。北上广三个特大城市,只有北京把周围河北彻底抽干,其他两个城市都没有出现这个问题。上海与广州的发展对周围经济有明显扩散作用,原因是周边地区可以和特大城市“错位竞争”,搞分工合作,不要正面冲突,广州周边的佛山、东莞、中山,上海周边的嘉定、昆山、苏州,都是这么做大的,发展自身优势,起带动作用,而不是正面竞争。
但是北京非常特别,因为北京福利太好,上海和广州都没有这么好的福利,在三个城市呆过就知道了(有户口原因,也有非户口原因,户口原因的包括医疗和教育,非户口的比如北京的地铁,两者的主要原因是非户口福利,因为这影响外地人选择)。上海房价高众所周知,买不起房的人,可以跑到昆山买房,但是去哪里工作呢?有些人还是跑到市区工作,但也有人觉得跑大老远太麻烦就地在昆山和嘉定解决工作问题,广州也是一样,广州有在佛山买房广州工作的“候鸟一族”,但是也有人觉得太麻烦,倒过来放弃广州,从广州搬出来去佛山工作的,这是因为外地人在广州和上海,享受的福利和在两个城市周边相差不大。但是北京不一样了,北京也有很多人买不起房的跑到河北买房,但是买完以后,因为河北和北京福利差太多,所有人都一股脑全部拥到北京去工作,没有留下来的,这是北京对河北最大的抽血!没有人,土地再便宜,也不可能发展经济,搞得河北特别穷,GDP倒着数,整天怨声载道,上海吃肉周边喝汤,北京连汤带肉一块吃了给河北喝西北风,最后河北当然会像个怨妇一样天天骂北京“坑了”周围了。
至于为什么北京能持续高福利而上海不行,经济层面上是不支持这种情况的,因为福利会养懒人,高福利地区的经济增速会下降,容易被周边追上。而北京能持续高福利高增长,是政治层面的问题
这个内容、、。北京市政收入8成来源于第三产业,东南沿海的制造业和贸易比重则高一些。产业性质决定,前者需要服务人员过来,后者可以铺得更开。
答:不对。任何产业都需要配套产业,什么叫产业链?不论是第几产业,都需要产业链,没有脱离产业链的产业存在。第二产业铺的开,第三产业也铺的开,广州就是反例,广州发展金融业,佛山的金融业也立刻带动,因为他们可以搞金融后台服务业。中国电信、中国银行都在北京,但是电信和银行的设备可不是北京制造的,北京的第三产业完全可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这些属于第二产业的部分最应该存在的地方是河北,但是河北接不住
回复 (作者)
经济上怎么没把自己当上海了...政策条件啥的不都是一样的啊,反而存在了一些危化单位,重污染单位由市区迁移入的情况。把嘉定和苏州放一起举例不妥。
答:这是段对话,比较长,我简述下问题:要表达的是:1.上海因为行政级别比嘉定高,市政府以行政手段(非市场手段)把部分工业由市区迁入嘉定,是因为有行政上的命令导致了嘉定发展和河北不一样,并且导致了嘉定的高污染。2.不明白,为什么我会在例子中,将嘉定和苏州并列。因为嘉定是上海市的一个区,从行政级别上,嘉定比上海低,如果上海市政府以行政命令强制将自己的部分市区企业移到嘉定,嘉定无法拒绝,而上海却不能强制把企业移到苏州,北京也不能强制把企业移到河北,所以上海-嘉定与上海-苏州和北京-河北情况不同,不能并列。
这个问题有3点:第一,北京的级别比河北要高,北京完全可以以行政命令强制河北按他的要求做。事实上,河北因为行政上的要求,自己的水电资源必须优先给北京,自己放弃发展,北京不想要的重污染企业,首先想到的都是往河北丢(有个高票数的匿名答案里有个例子)。但是同样是依赖行政高压,嘉定发展迅速,河北近乎贫困。显然,行政级别不是造成嘉定与河北发展不同的主要原因。
第二,如果上海违反嘉定利益,以行政命令强制要求嘉定发展汽车工业,嘉定是否可以拒绝?答案是不可以,但是嘉定会像河北那样,消极怠工。这是因为,上海市政府的招商引资的权限在区一级(其实其他省市也是),上海可以强制把嘉定划成工业区,但是不能阻止嘉定按自己的意志招商,区里最清楚招商应该怎么招才能利益最大化,因为这和区委书记的政绩直接挂钩,但招商谈判是市一级无法控制的。只有在双方互利的情况下,嘉定才会出台与市里规划方向一致的有利政策招商,否则,区政府会想尽办法把市政府的不利影响减到最小。常见的做法是,只要是对区里发展有利的企业,你只要到我这里开厂,厂里的社保区政府可以替你代交,土地可以便宜点给你,但是你要是是市政府强塞给我的,这个政策我就可以不给你,而且高压监督,你是否有污染,你是否达到了最低工资标准,你是否有违规用工,有没有偷税漏税等等。如果市里盯的严?没关系,大不了我一视同仁,但是财政上不可能支持大家都有好政策,所以大家就干脆一起没好日子过,“恶法”就是这么来的。嘉定有这么做吗?没有,嘉定是非常积极地推行汽车工业的,正如当年宝山非常积极地推动钢铁工业那样,因为这是市政府与区政府共同的利益,双方是互利行为,而行政高压是不可能持续的,正如北京对河北,即使强制要把首钢丢给河北,河北也接不住
第三,关于污染,知道科斯定理的应该知道(忽然想起知道科斯定理的根本不会看我这篇文章,因为都知道我要说什么,大笑),在产权界定明确的情况下,所谓“污染”造成“牺牲”是根本不存在的。所谓“牺牲”的那一方,会以此为理由要求“补贴”,最后,“污染”和“补贴”成了交易,成为了互利行为
第四,我在回复中有这么一句:“经济上,嘉定人从来没把自己当成上海人,只是在户口上,嘉定算上海”。这句话后面被不少人骂,认为我是不是没去过嘉定。我本人02年毕业,12年前刚从学校里出来的时候,第一份工作就在安亭,在马陆租房,和民工一起住。我在那里工作3年,认识不少当地人,也有外来农民工,有从市区来的,当然,也有像我一样从市区来的大学生。“嘉定人不把自己当上海人”是我从和这些人的交流中得出的结论,基本是“共识”。如果你去找当地人问,他们会告诉你,上海、嘉定、安亭、马陆、苏州、昆山,是6个不同的地方,只有刻意谈到行政划分,他们才会承认嘉定是在上海。我自己有亲戚在嘉定开厂,他的观点同样如此(不光是12年前,现在也同样如此)。没有人把安亭看做是嘉定的,也没有人把嘉定看做上海,只有上海人,才把嘉定看成上海,宝山同样如此。
昆山和苏州的问题是暴露年龄系列,不但暴露年龄还不做实证调查,不回复
最后补充个没人问但是是错误的观点:北京的“首都”地位造成了北京-周边与上海-周边的不同。错了,首都绝不是北京“坑了”周围的关键局限,政治地位会使得北京发展更快,但那是因为中国的商业行为多与政治相关,使得政治地位更高的北京,经济发展更快的缘故,但这只能说明为什么政治中心发展的快,却不能证明为什么政治中心周边的河北会贫困,逻辑上推不出,现实中这种说法的反例遍布古今中外,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赞同说首都是关键的观点
【奇幻旅程的回答(45票)】:
其实也说不是北京就坑了河北,上海就富了苏杭。
上海周边的是中国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从东吴建都建业为起点的发展,历经三次北方人口的南迁,给江南带来最先进的文化,技术,并提供了大量的人口,江南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到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两宋时期,南宋的对于江南地区的苦心经营,是江南地区的得到的空前的发展,在此后的明清,江南的赋税收入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在鸦片战战争之后,江南地区是被迫开放,发展的地区,中国现代化的最初也始于此地。
而北京附近的河北,战国时代就是燕赵多义士,慷慨悲秋风!北京周边在秦汉唐宋时期,基本都是边境地区,在唐代安史之乱前,甚至胡化十分严重,在古代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两宋时期北京周边地区不在两宋的版图之内,而辽,金,元统治时期,他们不在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周边放牧就不错了。到了明初,为了应对蒙古的大规模的侵扰,明成祖朱棣为了在北京屯集大量军事力量,天子戍边,定都北京,为此,他还疏通了京杭大运河,因为北京周边不是粮食主产区,粮食需要从江南运输。
从历史层面上看,北京周边地区和上海周边地区在经济上就不在一个当量级上。燕赵义士慷慨赴义之时,在江河纵横易守难攻的江南,近千年的商品经济的滋养,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意识的差距是明显的,这就像犹太人和吉普赛人都是流浪的民族,一个是世界上最有钱的民族,一个至今还在流浪一样,经济意识的差距是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十年动乱时期,让北京周边和上海周边地区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大家都一样的穷。可是,经济市场化之后,大家都看到两者的差距。
北京真的坑了周边吗,1956年北京先后将属于河北的昌平,房山、大兴、顺义、平谷、密云、怀柔等划入北京的版图,至今,这样远郊区县的年轻人都清楚的区分他们和北京的区别,去北京主城区叫做去北京。这些北京所属区县的经济总量和社会发展程度都远超隔壁的河北区县的发展。北京周边的贫穷,是其自身思想意识,产业结构,地理环境等都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如果说其发展有限和北京有关的话,就是北京经济辐射力带动力有限,北京工业不发达的远郊区县经济发展一直靠北京的供血,否则和他河北邻居无异。北京自身的GDP主要依靠其政治中心的优势,北京不是经济中心,也不定位于经济中心,其地理位置和传统,适合做首都,不适合做经济中心,从明朝开始就是如此。
应当说北京的存在,才给了环北京区域的今天的发展,北京给予周边区域很多的机遇和发展。当然我们要了解邻居的心理,看着全国的好东西都送北京了,自己发展的还不好当然很烦,看看人家上海都是中国的中心,做邻居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可近千年就是这样,无论称为幽州之时,还是唤作北平之日,富庶之江南 慷慨之燕赵!
【xear13的回答(36票)】:
“当然了。帝都最关键的是要完成人才的核心调配功能,保证全国最优秀的人都在天子脚下。”
“你看现在的帝都就在逐渐失去这个功能,不是说全国最优秀的人才不在这里,而是说他们感觉不到天子脚下的荣誉和恐惧。这座浩大的沸城已经完全没有同化能力。。。”
“你看上海,成都,西安,武汉,广州这些地方,他们都有相对稳固的有生命力的方言,饮食文化,生活节奏,历史和经济作用,唯有帝都没有。帝都的服务业是东北人垄断的,IT民工来自五湖四海的死宅,金融圈都是裙带。。。这些人是不可能相互融合的,因为缺乏主体。一个街区和另一个街区之间仿佛是两个省份和世界。”
“最重要的是,有归属感的城市会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而帝都这种政治城市只会把周围吸干。。。拿出笔,把帝都划分成五六个城市比较合适。在哀家的范式中,。。。。。(此处省略若干字)”
“最简单的是用地铁线来划分。四号线和八号线之间是学城。八号线和五号线之间是会议别墅区。五号线和十号线之间是东市。二号线以内是旧城。十号线以西是军事区。帝都基本没有工业也没有农业,消耗资源,生产政策,杀戮和快乐,不把周围吸干才怪。。”
以上,来自一位祭司与喵神通灵后的呓语~
【嘟嘟爱的回答(53票)】:
北京的这种现象不是独有的,其他国家亦有。
北京周边县市不仅与北京差距甚远,而且还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如果观察日本、韩国、俄罗斯,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以人均GDP来看,东京、首尔、莫斯科的人均GDP都非常高,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它们周边的县、道、州却非常低,甚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以下数据GDP单位为百万美元,人均GDP为美元,估算的数值:
这三个国家都存在着类似于北京的情况。北京的现象并不是所谓的中国特色,这和城市经济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有关。
作为首都和区域的中心(北京是绝对的北方经济中心),这些城市会通过行政和市场的力量将周边的资源吸收到自己这边。典型的比如水资源、电力资源等,然后就是人才、资金(比如投资、证券交易所、买房、买车等)。这些要素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因子,却被首都吸收过去,因此这使得首都周边的地方发展缓慢。
而城市发展起来后,马太效应使得大城市拥有发展经济的先发优势,更进一步地吸收资源的涌入,直到集聚从优势变为劣势,便开始扩散。这之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北京则依然处于集聚大于扩散的阶段。
上海有没有类似北京的情况?当然有,比如与河北境况类似的安徽。
本文主要内容,引用自 .
【朱意的回答(21票)】:
作为在上海的浙江人,只能说说上海这边的情况,先说说历史,江南自古就是富,泉州,扬州,苏州,杭州,徽州,哪个不是富庶之地,那会上海还只是个小渔村。
上海作为长江入海口,是我国海岸线的中间,港口海运优势明显,尤其未来是海洋经济,世界上多数大都市都是沿海的,周边大量的资金,人才,自然会蜂拥而至。
尤其是太平天国将安徽,江苏,浙江等周边都打烂了,富人多逃向上海,
而民国发展的黄金十年吸引了很多犹太人到上海,看看外滩那些老建筑就明白。
犹太人和江浙财团齐聚上海
资金,人才,自然资源齐聚上海,再加开放后宽容的政策。
我更愿意相信一开始是周边地区成就了上海,而现在反过来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很好的辐射了周边地区。 是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王劲的回答(14票)】:
那天着急上课,随手一答,又思考了一下。来补充。
河北的落后历史原因很多。以石家庄为例,石家庄的兴起是靠京广铁路,从庄子发展成省会。可是现在的石家庄铁路的优势在哪里。大型的企业除了不甚知名的以岭药业,格力空调等靠人力的产业。唐山,秦皇岛靠煤靠港口富了一把,但是注定这些靠资源发家不长久。
帝都对于河北的排挤甚至压榨是事实。前不久一直在讲京津冀协同发展,实际上怎么协同呢,北京把污染企业迁进东南部,看下pm2.5前十名河北占了七个。然后用河北北部的水和风电,驻军在北部,度假也来北部。
有人问,哎,不是协同发展么,北京对河北什么样儿的,答案是,对于我们来说,帝都真远,不仅仅是距离。我家离北京要两个小时,绿皮火车。我去无锡,从南京到无锡1个小时,我感觉刚坐下就到了,高铁。
环京津一小时经济圈,北京愿意么,不愿意。他们要保住老北京人的利益。
再说教育和人才,大名鼎鼎的衡水中学出现在河北不是偶然。北京天津为了控制生源数量对于河北考生真是严苛,分数线泪崩。有人说不对,河南也一样。可是河南有郑州大学。河北呢,一所211,还坐落在天津。国家鼓励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河北呢,最穷的东部地区。
留不住人,也是重要原因,因为机会和环境不一样,河北人想跳出来,做事情,就到北京去,到外地去。而浙江人想做生意,又何必去上海呢。
——————————————补充的分割线——
首先两个城市的定位不一样。
北京是政治中心。身为河北人,能深刻感受到帝都的魔力。家里到帝都开车两小时,老爹因为没办进京证被扣3分,泪崩。
缺水时收到短信,要河北地区保证北京用水,天气状况也一样,比如APEC BLUE。事事都要讲政治和大局观。
北京是老大,是国家的脸。这是个看脸的时代。至于脖子和脸接近,但是真不重要。
另外这地方古时候就是军事重镇,是皇城根下屯兵的地方。所以。。。先天不足。
上海是经济中心,契约在社会里的作用巨大。买卖买卖有卖方才有买方。所以上海的市场也辐射到江浙,秒懂江浙沪包邮有木有。
区位上说,东南沿海也非常重要。自古就是产粮大省,苏湖熟天下足。水路也发达,港口多。都是河北没法比的,河北大部分还是内陆地区,我们那儿疙瘩过去是做皮毛生意的。
【Tony哟的回答(11票)】:
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的,唯一的解释就是行政力量。
亚当·思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提到富裕地区的周边也会变的富裕。但这是正常经济情形下的。读《国富论》给我最大的收益是,经济博弈最终会朝向共同利益方向前进。
【李天阳的回答(16票)】:
河北最大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京津的剥离和吸血!而是政策打压!
你信不信如果不限制河北,给河北像江苏山东那么多的固投,河北发展绝对不比江浙沪淤泥海滩发展差。
河北的优势:有天然良港,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多,大平原淡水资源足够一亿人使用,腹地深。
劣势只有一个:有些河北人挺懒的,小富即安,不愿意出去闯(河北外出人口本来就不多,将近百分之八十还去了所谓“省外”的京津)。
现在也别说河北经济差!
河北的人口 排第6.
国有企业投资 总量排第12.若能人均 倒数第2.
国家预算总量第16.人均倒数第几?.(没具体算过)
而固投的自筹资金 总量第4! 没算过人均 但人均也在前列.
河北的民营占经济比率64.8% 仅次福建.
河北的民营缴税占财政67.3% 这个比率暂时第一.
说河北经济差 还不如过河北无政策.
河北自然资源丰富!大平原!又有天然良港!人口也足够多!河北人又勤劳勇敢!发展的不好的最重要原因:政策打压。
当然跟京津剥离也有关系,但这真难不住河北人民!
再者, 河北虽然说不上富裕, 但也谈不上穷吧 ,不论是存款还是私家车, 人均都在全国各省5-7名左右 ,人均购房面积也也全国第6。大件物品 河北的购买力都在全国前列。您要非得看“抽样统计”的人均收入,我也没办法...
所以别说河北人不舍得花钱,存款才高!!你花出去的钱,商家不是一样要存银行吗?
别说河北没历史!
河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第三,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总量居中国第2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7项,居全国第二位,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930处,居全国第一位。
南宋之前河北都是中国最富强的地区吧(战乱时候和塞外地区除外)。举几个例子,刘秀来河北之后才有了实力建国;曹操也是打败袁绍,来到了邺城才称霸的,以前在中原半死不活的;祖乙:商代国王,在位时迁都于河北邢台,使国运中兴,史称中宗。
宋之后的中书省,直隶省什么的也就不说了,肯定不会差。
别说河北没人才!
河北省开国皇帝数量,文武状元数量,宰相数量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耳熟能详的科学家也有不少哦,比如扁鹊 郭守敬 祖冲之等等。拿现代科学家、院士数量比较有失偏颇,这些人能被历史记住的不多,而且河北的院士数量现在也是七八名吧。
举一个例子:gdp最高的广东就是河北人赵佗第一次开发的,广东改革开放伊始也是河北领导团队带着搞得,河北真不缺人才,缺的就是政策(求不限制!!)
PS:还有人说北京吸全国的血,而认为河北的贡献不值一提的。
那我就再举几个例子吧: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等都是在河北打下根基的,这些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家都懂。
2.建国后河北割了很多地给北京(四九城)。
3.河北一直给北京供水,据调查北京峰值人口超过一亿,也就意味着河北要给两亿人供水(别跟我扯南水北调,现在跟没没起作用好吧,某些人吹了好几年了)。 河北本来就不是水资源很多的地区,只能够自己使用,这下好了,还要高价从山东买水!!断电什么的我就不说了...
4.为了保证北京上风出不污染,张家口承德完全就是限制工业发展啊!,张家口,承德大家都知道吧?张家口可是当年富甲一方的,这哥俩分别是热河 察哈尔省会!!
5.河北本来有很多水稻良田(质量比南方籼米强多了),可是为了北京,硬是改种了小麦,经济效益大大降低!!
6.我表哥 石家庄铁道大学毕业,他们宿舍只有一个人毕业没有来北京!!
7.首钢在河北,税收居然归北京!!让河北这个钢铁第一大省情何以堪!!
例子还有很多,我想说河北真不容易!!做出的贡献真不是其他地区能比的。
PS:还有人说什么“贫困带”,贫困是相对京津来说的好嘛!!河北贫困率很低的,贫困人口比例在全国所有省份里倒数第六,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最后附上一手唐诗: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黄罗尼的回答(12票)】:
转个自己的答案
高铁上随手一答
很多答案没有考虑历史因素。49年前,北京不是首都,没有政策支持,其周边经济发展是否和江浙处于同一量级?甚至远推至明清,事亦如是。北京之于周边好比,你和市长住在一个小区,为了给市长创造好的居住环境,小区搞绿化护治安,其他居民自然也获得收益。而上海之于江浙,类似于三个富二代合伙做生意,本来都有家底,团结力量大,生意越做越好。所以说无论北京上海,对周边的辐射都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如果北京不是首都,没有所谓的“压榨”,周边的发展很可能不及今日。创建于
【muhanli的回答(14票)】:
怎么没有一个答案让人信服呢
排名第一的答案强调了周围官员升迁的影响,那么为什么天津发展的很好呢?
排名第二的人强调了发展潜力,可是城市发展只有经济的潜力吗?官员本来多聚集于北京,于是带来了政治红利,比如教育医疗。
在我细细推敲后,我总结出了如下结论:
经济区位优势会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政治区位优势会抢夺周围城市的发展。一个是黑洞,一个是白洞。
=============================
1, 就是这两句话,大家细想,倘若北京不是首都,那么北京,石家庄,保定等城市发展几乎一致,天津就是个小上海,区位优势不言而喻,城市发展潜力大于北石保定小于上海,因此对周边的带动力远远小于上海。
2,如果按照排名第一的说话,不管任何城市官员都会遭遇此种现象,官场的复杂性因素这么多,单说北京周边官员特殊性太难信服。家世,政治情商,站队情况.....
3,地球是个圆的,为什么上海区位优势就好,好的优势这么大? 这里有个既有原因,上海与新加坡,韩国,北京,日本的距离几乎一致,又有京航运河和长江。早在半殖民时期的中国,上海优势已经被选出。北京周围等距城市则不突出。
4.苏州无锡等地制造业尤其发达,海内企业凭借上海优良区位优势在苏无扬州建厂,确是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这是圆心与半径的关系。北京与相邻城市有着一样的区位,这是圆圈们相邻的关系,若不是北京政治红利那么这几个圆圈发展是一致的。
5,再来说说政治抢夺。 北京周边的大学生,与其在本地上学,不如几公里外的北京。同理,医疗,就业,定居。其二,北京有自己的政治影响,那么对环境污染大的场,安放在哪呢?石家庄含泪不语!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TangFrank的回答(5票)】: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我看大致三点:
第一,从历史上看不具有参考性。中国历史是一部农业文明史,江南水乡更适合于农作物种植,而北方不具备这个条件。从工业文明开始,大家都是从零开始,上海靠海有码头,天津秦皇岛也有,不具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第二,政治和经济的相对性。上海广州都是纯粹的经济中心,贸易需要制造业作为支撑,当上海容纳不了这么多制造支撑时,必然向周边转移,带动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往苏锡常扩散,现在甚至扩散到了南通;而北京是政治中心,政治是不需要配套的,而只需要党派和军事力量支撑。而因为北京包容了太多的政治资源,它本身的城市资源有限,所以需要周边城市养着它。
第三,地理位置的绝对性。上海是整个长江的入海口,它的影响力可以扩散到整个长江沿岸,列强将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划租界是有考虑的;北京往北是燕山山脉,东南西三个方向均只能靠陆路运输,地理上不具有优势,你很难说北京本身对周年有多大的地理依存度和辐射范围,且运输成本较高。所以北京周边多是国企制造业,对成本的概念相对模糊;上海周边多是私企和外企,对运输成本更为敏感。经济活力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这又回到第二个问题,如何经济无力带动周边,而政治资源又不愿意分散共享,如何跳得出这个圈子呢?
【黄寒的回答(6票)】:
有个名词叫“虹吸效应”,这一点适合北京。在北京的周围,也就是河北的几个城市很受伤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北京缺少资源,比如水、能源之类的,于是无限的向周边掠夺。二、北京的定位是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政治当先,经济辐射?没辐射,只有掠夺。上海就不一样的,长三角是我国经济中心,上海也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所以辐射面积大。二、周边城市也有资源,能和上海形成互补或特色发展。
【牛意思的回答(4票)】:
北京城,上海滩。
两个城市实际上都是外来移民造就的城市,历史角度看,这个问题就清晰了。100多年前,上海周边本比上海富裕,北京周边本比北京落后。500年前,上海作为城市实际不存在,北京已经是亿万人的都城。
上海本建立于富庶之地的江南,由河滩变成租界也就150年左右历史。外来移民从事 工商业+西方城市管理制度+金融业 造就了十里洋场。浪奔浪流,闯上海滩就是为了挣钱。与洋人做买卖的开始,还是卖周边的丝绸,茶叶和土特产。
北京处于农耕和游牧文明交汇处,北边就是游牧之地,南边平原种植业为主。从1406年朱棣定都北京后扩建算起约600年历史。政治从来比经济重要。从北京坐火车出发向南20分钟,两边就已经是庄稼地,和300年前没太大区别。
1949之后,新移民涌入,聚全国之力来建设北京。近30年,主要靠外来移民或移民第二代造就了全国的IT和文化娱乐中心。但这两个主要新兴行业,与周边地区的落后经济互动不大。
即使没有北京,河北还是得搞农业或钢铁之类的不太赚钱的工业。
至于天津的衰落,和北京关系不大,与当地的人才有关。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江浙支撑了上海" 和 "北京带动周边只能到5环"。世界是平的,将来有了9环,10环,河北就能赶上了。
90%的经济问题实际是地理和历史原因造成的。。。
马来西亚不富裕不是因为新加坡,沙特土豪多也与迪拜繁华没太大关系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地理位置优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