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土地种植合作协议植

  我,一个90后,再细说 一个95后。出生于1997年。而恰恰是97年开始,再也没有“农民”了吗?我和左邻右舍的玩伴们,小学中学的同学们,无数的人们是在1997年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出生于农村,一心想要去所谓的大城市里。寒窗苦读多年,我成为一名所谓全国各地都有的大学生,虽然,目前我仅仅是个专科生,但是我的抱负不只是限于过完三年大学后,随便什么工作什么城市就这样一直庸庸碌碌的生活下去。一路走来,也有好多的朋友同学选择了放弃上学这条出路,他们小小年纪便开始步入社会去打拼,卖力气,看透这社会的人情冷暖;当然还有些人,选择了回家,不知道是否可以说他们选择了继承我们的祖业,我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父母用滴在土地的汗水,浇灌的大地,养活了庄家,养育了我们二十年。但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户口簿上印着大大的农村户口几个字,我们接受不到大城市那样的教育,没有娇生惯养的资本,我们从小奔跑在田间地头,长大了才明白,我们连属于自己的土地都没有!那也是我们的根啊!那些放弃了学业继承父辈种地的孩子们,都只能去种上一辈人的土地。依靠父母的土地,再来赡养父母养育自己将来的妻儿吗?  现在的农民,在有些人看来好像不再是依赖土地生存,他们认为新生代农民主要到城里打工来维持生活。假如是大多数人,甚至决策者中多数人也如此认为,不把土地对农民的意义放在重要位置,只是一昧看到盲目使农村城镇化,就可以真正的加快经济发展吗?就拿江苏邳州这样一个苏北的县级市来说吧,当地为了快速发展经济,不顾实际情况,拿法律当儿戏,强占耕地土地,建商品房、商铺,盖中南海式办公楼,大建工业园区,以图快速脱贫致富。这可能吗?对于失地的农民,政府如何安置呢?就是合并居住地集中建小区安置农民,让农民变成市民。按普通思维来讲,这是好事啊!加快城市化进程啊,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但请再想想,那些住进小区的农民如何生存?靠低保金?还是靠外出打工?那可怜的低保金够日常家庭支出吗?那没有文化没有技能,年岁又大的农民到哪里去打工?为什么有些地区会出现用工荒,可怜的农民兄弟实在不愿意忍声吞气、做牛做马去挣那几个养不活家的血汗钱啊!我们明明生在黑土大地上,又是谁掠夺了我们的家。  农民虽然穷,不是很富裕,但是只要拥有土地,他们还是土地上的主人,还是自己的主人。何况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和蔬菜是任何人都必须赖以维持生命存在的基础。记住,我国是农业大国!所有的肥沃的土地拿去开发建楼,难道我们十三亿人口靠水泥和钢筋能够填饱肚子吗?土地对于农民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义,真正能够容纳他们、养活他们的是农村,是那片生生不息的土地!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国家为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的稳定性,维护农民长期投入的耕作利益,先后三次规定农地承包15年、30年、50年不变。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从而在土地所有权方面,确立了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这两种所有权。中国的土地所有权只有两类: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集体所有即农村集体组织所有。依据现行法律,个人、公司等等是没有土地所有权的,能够拥有的只有使用权,然后所谓的70年住宅用地,商业用地40年,综合用地50年,这些年限指的是土地使用权年限。只有农民才可以说,这土地是我们自己的。  土地、人民,曾经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实现其统治的两大要素,谁拥有土地,再获得土地上的人的劳动,谁就能获得了天下。可见土地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共产党打天下的时候,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六个字的响亮口号并付诸行动,因此赢得了天下最广大劳苦大众的支持,革命的事业因此风卷云涌并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里就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最早颁布的法律就是《婚姻法》和《土地法》,这两部法律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生存问题、发展问题。土地对农民是唯一最重要的东西  在我们农村的算法,我们1997年的孩子们今年二十岁了,也就是虚岁二十。 二十年啊!谁能告诉我们,二十年能算什么?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年?我们的烈士英雄们抗日战争用了八年,用了八年给我们现在的自由!那我们哪?我们的二十年里没有土地,谁来赔给我们?!  发布的2016农村土改主攻三方向,2016年农村土地新政策。跟我们这代农村人有什么关系哪?我们想要一块土地!一块真真正正属于自己的土地!二十年,二十五年,三十年,还是一辈子,都不会再分地给我们。那么那些未来一代又一代扎根土地养育全国人民的农民们,拿什么土地生存!  我们是个农村的孩子,是个农民的后代,更有许许多多我们的同龄人是新生代的农民!我们只想要自己的土地!  我只知道,所有的东西都要去争取。我问,为什么我没有我的土地。我的同学告诉我,因为是九七年以后出生,就不该有呗。或许我的力量如同对于大象来说蚂蚁的微不足道,但是,我坚信着,总是会有改变一些什么的力道。
楼主发言:46次 发图:0张
  @u_   那些住进小区的农民如何生存?靠低保金?还是靠外出打工?那可怜的低保金够日常家庭支出吗?那没有文化没有技能,年岁又大的农民到哪里去打工?  ----------------------------  那么那些早就住进小区的城市居民如何生存?
  其实土地制度最好是不归属于特定身份的人群,而是需要的人去向政府申请耕作或其它用途,物尽其用人尽所能是最合理最有效率的。  中国一向是特定身份的人超越公平平等去使用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这是一大弊病。就像当官的有高干病房,少民有少民政策一样让人恶心。楼主九十年代出生的,这种既得利益观就根深蒂固了。
  @依墙听海
21:16:00  沙发  —————————————————  我来支持你,加油! 请您不忙的时候,也评论一下我的帖子!   农民数百亩庄稼,在任何信息都没有得到的情况下,一夜之间就被地方政府恶意毁坏!     
  国家终究是学美国的发展思路。土地最后落入到少数人手中。怎么会再像以前那样分派呢!指着种地那点收入国家早已看不上。盖上房子一套就是三代人的时间和生命。最终地还不是你的。你还要地,请问什么是你的?历朝历代的农民都是被坑的对象,农民辛勤播种,等到收获的时候却没有定价权。你自己种出来的东西值多少钱,你说了不说知道吗?指望种地去大城市买房需要在房价不涨的情况下,种300-500年的地。请问你要地干嘛?
  抗战其实是14年!
  凭什么城市居民不能有土地。  只能是无产阶级
  以前分地给你是国家在那个阶段的情况造成的。国家没有过多的财政来源,需要靠地里的收成。当时的农民每季是需要向国库上缴粮食的,每年缴粮的时候就像过关。从白天排队到晚上要是能上缴了就谢天谢地了,要是人老实没有关系。一般是要弄个三天到一周的。不知道要农民要受多少罪才能把按田亩的份子上缴掉。就像过去地主收租一样的道理。求爷爷一样的求着官老爷们收下那分孝敬。可官老爷们还在称杆上作文章。你是没经历过那个日子,你以为地是白给你的吗?不管到什么时候请记住,小民们都是被动的,不要妄想得到便宜。过去没有,以后也没有,永远不会有。
  社会的发展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改革转型的过程中,对也好错也罢。伤害了人弄死了人都不算什么。每个人就像一点水。在洪波巨流中注定被吞没。报怨不能改变眼前的一切。唯有融入才能改变。中国历史上的农民,种了几千年的地,多数的时候却在挨饿。你还想当农民。去年农产品价格爆跌,种田大户亏的都哭了。
  顶!…好帖!可政策的规划设计者.现阶段是城市包围农村,解放受苦受累的农民兄弟,解放劳动力。老毛时代“打土豪、劣绅,分田地”号召贫下中农,工农响应共产党好政策,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成功建国。现在城市无田无地,农村土地又种不了金,政府不扶持房企,房地产这架黑马车塌了,社会主义又停留在初级阶段。农村土地每亩征几万元,政府拍卖百多万,财政收入和房产税双丰收,只能让农民进城住小区,房企好,政府好,管你食低保还是多宝。。全国统一身份证,社会主义奔小康
  社会总会在不停的前进不管是哪方面的改革多少都会存在弊端有时候往往人们的一己贪欲而造成更多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从来没有对与错只不过关键于说话的人是谁站在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依墙听海
21:16:03  沙发  -----------------------------  我们这91年以后的都没地
  如果给农村孩子无偿分土地,就应该给城里孩子无偿分房子!
  很多人都问和楼主一样的问题!凭什么?凭你不是这个国家主人中的一员!不是主人的人,你还想有这些??
  @u_ 为什么老一辈的祖人们,老了去世后,土地却可以依旧保留着。不在世的人都拥有着土地,活着的人却得不到土地,让我们吃什么?在我们的家长,身边无数的例子,太爷爷太奶奶,爷爷奶奶都去世了,这夫妻两个人却有着六个人的地啊!难道这就是封建社会的世袭制吗?当今文明社会,继承家产,那都是私人财产。农民的土地,虽然农民有着的是土地的所有权。但是,离世的人们,户口簿都会被注销,土地为什么不能收回,想想我们,我们这些未曾有过土地的九七后农民!  
  @u_ 顶你  
  就像你说的土地自古以来都掌握在权利者的手中 他们不管因为什么而得到这个时代的认可从而统领引导这个社会也就决定了不管怎么发展只要是心理正常的领导者都有专政专权的想法只是因为时代变化不在是以前一个国家管理好做自己的土皇帝就天下大吉而现在更多的是融入了这个世界 国家想发展就必须改革去学习所以更多的人力物力的投入需要就迫使一些物质慢慢的脱离从而去为了实现改革发展做出牺牲。  
  楼主真是90后?之前我一直以为90后全部被驯化为5毛了。。。。  
  顶楼主,楼主说的句句属实,我们农民有这样一位后生,我感到自豪,骄傲!!!  
  @u_ 是的,我们老家也是这样的。
  我真的不相信这是—位九零后写的,由衷地感到欣慰!其实我每天都在想这件事,死了的人的家属拥有死者的田地,而我家六囗人敌不过俩个人的田地,村干部,以及政府根本不管,只顾收那费这费,苦不堪言!!!  
  明显存在的弊端为什么没人管!!!  
  从古到今
  这个国家的历史就没变过  
  楼主果然还很小
  @化丰十色-29 12:09:16  我真的不相信这是—位九零后写的,由衷地感到欣慰!其实我每天都在想这件事,死了的人的家属拥有死者的田地,而我家六囗人敌不过俩个人的田地,村干部,以及政府根本不管,只顾收那费这费,苦不堪言!!!  -----------------------------  中国最腐败的莫过于最低层的村干部,这些人才该去蹲牢房
  过去,农民是个户籍概念。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的推进,农民开始被赋予新的内涵,它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职业。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成长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他们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丹麦,一个真实的农业童话王国,这里8万农民生产可供1500万人消费的农产品;世界养猪王国,而且抗生素饲料使用为零;“农民”是富有的代名词,农民只负责生产,合作社销售且严禁压榨农民价格。素有“欧洲食橱”美誉的丹麦是世界上城乡差别最小的国家之一,是全球公认的农业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丹麦农业劳动生产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养猪业生产效率更是世界第一。丹麦没有像中国那样的“农民”,都是清一色的“农业工人”。只占丹麦总人口4%的农业劳动者,人均可供养225人的生活和消费!丹麦可以称得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场主的王国”,全国大约有6.7万家农场,家庭农场平均拥有40公顷土地,87%的农场不雇佣帮手,主要依靠家庭内部劳力,这些农场都是私人经营。  农业劳动力只占总人口约4%  丹麦是北欧一个农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在丹麦总共500多万人口当中,从事初级农业生产的人口只有4%,每个农民人均可供养225人的生活和消费。农民耕种的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3%。丹麦的农业劳动者约占世界农业劳动者总数的万分之0.9,但生产的肉类占世界的万分之92,谷物占世界的万分之45.3,农业劳动生产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你高尚,何以见得!我只知道他道出了多数人的心声!难道为过吗?!凭什M…  
  “农民”也是富有的代名词  丹麦经济高度发达,有大量的社会福利,人民贫富差距极小,国民生活水平很高。丹麦是北欧一个农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但是,居民却不以农事为主,这听起来似乎很矛盾,其实不然——在丹麦从事农业的只是少数人,且都是有钱的农场主。丹麦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以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为主。其农业的内涵与我国概念中的农业大相径庭。丹麦的农业集农、工、商于一体,种植、饲养、加工、销售、科研、检疫一条龙,各个环节相互关联、互为依存、互相发展。  不过,~~~~~~~~在丹麦想当一个农民可没那么容易。丹麦是世界上城乡差别最小的国家之一,“农民”也是富有的代名词。~~~~一个农民要想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农场,他必须首先积累一定的资金,或通过从抵押信贷社和银行得到贷款,然后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去购买农场。在丹麦,为青年农民开的抵押信贷机构较为独特,它专门为这些农民提供以土地为抵押的大额贷款,而抵押的土地就是自己父母已经经营的土地,根据丹麦农业部的规定,~~~~~~农场主不得向自己的子女无偿赠送或遗赠农场。如果到期还不能交付利息或偿还本金,抵押信贷社将接管整个农场。按照丹麦法律,抵押信贷机构允许的贷款量只能相当于农场总价值的70%,只承担最小风险。相反,给农民发放贷款的其他银行则往往有较高的风险。实际上,通过这种办法,往往缓解了农场内存在的资金短缺的问题,会给农场注入持续经营的新资金。渴望做农场主的丹麦王子   在快乐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二王子约阿基姆,坦言自己最喜欢做一名农场主。“公务之外,我忙里偷闲,最快乐的事就是到我的农庄里去。”他说。   每年4月,约阿基姆都会追随母亲玛格丽特女王,从哥本哈根的爱玛莲堡,迁往行宫弗雷登斯堡。弗雷登斯堡就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庄园。   约阿基姆从小就对农业怀有浓厚的兴趣。在他自己的农庄里,约阿基姆喜欢用土豆做一种白葡萄酒。“那真是人间美味。”他笑着说。   “丹麦地势平坦、土层较厚,适于耕田,国土利用率高达76%,居世界第一位。”精通农业的约阿基姆介绍说。   “在丹麦做农场主很酷的,因为农庄里都是采取机械化。”丹麦的农场财产推行私有制,但子女并无继承权。若子女要继续经营家族中上一辈的农场,需取得经营农场的资格证书后,按市价购买。这一政策保障了丹麦每一代农场主都需接受专门教育、且具备高素质。   “在丹麦,职业不分贵贱。当农夫也好,当工匠也罢,只要你找到你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这就是丹麦的价值体系。” 约阿基姆说,“很多人厌倦读书,但他们有很棒的艺术天分。”当之无愧的“养猪王国”  在丹麦,饲养10000头猪平均仅需3个劳动力。丹麦2009年猪肉产量约160万吨,其中90%用于出口(欧盟和日本、美国、中国等),是全世界最大的猪肉出口国。丹麦是世界上养猪技术最先进的国家,被誉为“养猪王国”  丹麦政府的禁令,让2000年抗生素饲料的使用量骤降至零。不过,这给养殖者带来巨大压力。   丹麦第二代养猪者索伦·埃尔梅和他的父亲,一度也认为养猪这个行业肯定要完了。他们家每年的猪产量超过3万头。   “我们曾以为,我们不可能像以前那样高效地生产猪了。”埃尔梅说,“但是,我们反对(在猪身上)过量使用药物。很多药物的使用根本是不必要的。”   2000年,丹麦全面禁用抗生素饲料的第一年,养殖者报告说,养殖的猪出现大量病患,尤其是那些断奶期后的小猪,非常容易出现腹泻。就在这一年,丹麦小猪的生病率和死亡率,都攀升到历史巅峰。   丹麦的兽医,开始大量依赖抗生素来治疗动物疾病。2000年,丹麦动物医用抗生素使用量比1999年多了20多吨。   不过,另一数据更值得关注:动物抗生素(包含抗生素饲料和动物医用抗生素)的年使用量,从1995年的210吨,降至2000年的96吨。   有没有办法,让动物医用抗生素的使用量也降低?   这是丹麦急需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经过研究和实践,丹麦养殖者学会了通过延长小猪的断奶期、改善断奶期后的饲料,成功保证猪的健康,让它们尽量远离抗生素。
  因为1980年左右,土改时期分配到土地的人大部分都还没死亡,没有多余的土地来分了。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附近一家养猪场的主人蒙克说,在有抗生素禁令的丹麦养猪,要比其他国家更注意猪的健康和饲养。这家养猪场每年生产约1万头猪。   蒙克说,他每天都要检查猪是否生病。每年冬天给猪棚通暖气的时间,要从以往的21天增加到28天,因为不用抗生素饲料后,猪更易生病。   在饲料方面,蒙克也成功找到抗生素饲料的替代品——在饲料中用益生菌和氧化锌,这能促进饲料转化,防止猪出现腹泻、促进猪健康生长。   其他养猪者,还建造了干净通风的猪舍,里边有控温设备、无菌房和淋浴室,每头猪都有独立“公寓”。孕期母猪经过仔细清洁后,被转移到无菌房。   不仅如此,丹麦养殖者进出畜棚时,必须把自己清洗干净,以免人和动物交叉感染有关细菌,甚至连养殖场办公室的电脑键盘、电话、淋喷头、厕所和餐厅等都要仔细清洁。刚抵达丹麦的人,48小时内不允许进入养殖场。之后,他们进场时必须换上干净的鞋子和衣物,绝不允许私自给动物喂食或有直接接触等。   丹麦人还利用养殖场的动物粪便制沼气,循环使用能源。2010年,丹麦在加尔滕市开建一座特殊的“猪城”:在地下一层养猪,顶上则种植西红柿。种植的西红柿苗能吸收猪棚排放的二氧化碳,还能清除猪舍难闻的异味;猪粪则为西红柿苗提供丰富的肥料。按计划,第一批猪2012年入住这座猪城,届时年产量预计是2万头猪,对了,还有1100吨西红柿。   养猪者蒙克说:“2000年禁用抗生素饲料后,我一度非常反对。但现在,我认为这是发生在丹麦养殖者身上最好的事情之一,照顾猪变得更有意思了。  发达的农业合作社  丹麦的农民组织在形式上有合作社、协会、联合会等,但都是合作社性质的。每个农民都是上述一个或多个单位的成员,其层层机构的管理人员都是农民的会员大会推选出来,为农民利益服务的,实际上是农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合作社实行一员一票的平均制,无论农场规模大小,权力一律平等。   最高机构为“丹麦农业理事会”,农业理事会不是政府组织,而是一个民间机构,是农民政治、经济利益的代言人,其目标是为农民创造最佳的经济环境,使农民得到最大利益的回报。主要体现在参与政府制定与农业相关的政策、立法、对外谈判,参与欧盟的有关政策和对策事务,制定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战略。展拓国内外市场,真正代表农民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在政府、议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丹麦的农业合作化是农民出于自身利益和竞争的需要,自愿组成农民组织、咨询机构或农工商相结合的协作体,以家庭农场为单位的生产机制一直未变。  合作社起源于农业生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体经济利益的互为依赖越来越强烈,合作社的领域逐渐由农业生产领域延伸到饲养业、商业和零售业、保险、制造、加工等行业。   丹麦的合作社和各类协会可以归结为五大类:农业生产合作型、经济合作型、农业技术服务型、商业经营型和工业设备生产型。协会类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丹麦农民协会和丹麦家庭农场联合会,合作社的代表企业为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这三大组织也是农业理事会的支柱机构。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个团体组织不同的侧重点,有些内容基本相同,但互为依存、互相协助,而且,合作社服务范畴广泛,如养猪农户参加的合作社,其所包含的范畴不仅是饲养、饲料、治病防疫,还包括育种、屠宰、猪舍建设、财务管理、销售、农药、种子、农机。经济类合作社又有自己所属的商业贸易公司,从事合作社企业和农民生产产品的销售。农民协会组织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的技术服务和指导、传递有关技术信息、检疫防疫服务等。农民外出休假时节,农协还负责雇佣人员照看农场。  独特的管理体制——小政府,大社会  纵观世界各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和管理不言而喻,绝大多数国家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层层管理机构和部门。而丹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只有中央机构,没有地方机构,或称为单级管理制。由于人口、面积等不同国情因素,丹麦实行土地私有化后,政府将适用于农业的资金直接用于贴补农民的生产,鼓励农民自己发展自己,不依靠政府,因此,政府免去了设立层层管理的机构需要,减少了中间环节和各种制约因素。农民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和技术支持的需求,逐渐形成了不同形式的互助协作体,由最初的家庭合作逐渐合并、发展成为全国行业性质的合作社,如养猪及猪肉行业、养牛及乳制品行业、养貂及裘皮行业等,都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行业合作社。  丹麦食品、农业、渔业部是国家的农业主管部门,部内设置不同的管理和科研机构,并在全国设置了11个卫生检疫监督中心,总共人数约5400人。负责制定政策和宏观管理,为开辟农产品国际市场服务。丹麦农业部还在主要农业国家和新兴市场都安排了农业顾问,这些顾问以丹麦在国外的外交机构为基础,同所在国家进行农业和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业务合作。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丹麦的出口商寻求新出口机会,并且当所在国的农业部门中出现可能影响贸易的各类因素时,随时将情况通报给丹麦的农业团体。政府对农业的直接扶持主要体现在对科研开发的支持,协调双边、多边关系。而主要的行业管理、农业服务、技术推广、科研开发、市场营销等全部由农民自己组成的机构——合作社负责。
  丹麦法律规定,只允许个人拥有土地。农民可向丹麦的抵押信贷机构获得资金来购买农场,农民所获贷款量只能相当于农场价值的70%。农场主不得向子女赠送或遗赠农场,后者必须从其父母那里按市场价格购买农场。  在丹麦,你想跳入“农门”是相当不宜。丹麦法律还规定,如果购买30公顷以上的农场,买主必须拥有农业专科以上学历,还有当很长一段时间的“实习农民”经验,这也意味着买主至少要经受5年以上的正规训练。办理贷款时,仅有抵押物是不够的,贷款机构会对预计的农场年度营业额作一个全面的评估。此外,为了防止“抛荒”,农业部门规定,农场面积在2公顷以上的必须耕种,而且农场主必须居住在这片农地上。  丹麦的农民可不像我国大多数农民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资料显示,丹麦有25所农业院校,每年入学新生1200人,获得“绿色教育证书”的约900人。让人难以想象的是,通常需要42个月学习和农场实习的经历,获得“技术农民”资格,再继续学习和实习24个月,才能获得“绿色教育证书”。  如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一样,丹麦的农业专业化水平、机械化水平非常高,特别是在二战之后,发展迅速。从耕地、播种、打虫、除草到收割、储存等等,全是一条龙式的机械化作业。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丹麦农业生产效率之高可想而之。目前,丹麦农牧业(包括渔业、林业)人口8万人,仅占就业总人口的2.7%。另有权威媒体最新报道,平均一个丹麦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可养活500多个丹麦人。高度发达的农业大国没有多少农民,即使是农民都拥有高学历,实行的还是机械化操作,所以,有人说丹麦是没有“农民”的农业强国。高学历的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人力基础。农民受了高等教育,很容易吸收新技术,并进行应用与推广。早在19世纪初,丹麦便创办了农民学校。1856年,皇家兽医农业大学在哥本哈根创建,着力农业畜牧科学工作者和咨询人员的培养。  再次,农业咨询服务体系成为科技推广的有力保障。据我国驻丹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提供的资料,丹麦农业咨询服务中心是独立于政府和丹麦农理会的机构,由丹麦农民联合会(2/3)和丹麦家庭农场联合会(1/3)共同所有并派代表(农民)组成其董事会领导。目前农业咨询服务中心共拥有3200名专业技术人员,这意味着平均约25个农民就有一名专职技术人员为其服务,其比例之高领先全球。  政府在科技进步中也起到关键作用。皇家兽医农业大学等农业高等教育机构负责农业基础研究,农业部直属的技术研究所负责应用研究,其经费90%以上来自于政府,费用总额约占全国GDP的0.05%。有关统计显示,丹麦从事农业科研的专业技术力量达万人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进步也为环境生态保护带来积极影响。比如,通过运用新的耕作技术,丹麦平均每公顷土地所消耗的氮肥量已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136公斤下降至1996年的107公斤,磷肥由45公斤降至7公斤,钾肥由43公斤降至30公斤。  作为高度发达的农业大国,丹麦堪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国度。政府有意通过环境保护,让国家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根据丹麦经验,家庭农场主就是新型的、现代的职业农民。职业农民除了是生产者,还是投资者、经营者、决策者,同时也是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承担者。
  屋顶农场 ,做个城市农民:最近欧美和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城市里兴起了一股“楼顶农场”运动。楼顶农场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吃到新鲜蔬菜的愿望,还能让建筑冬暖夏凉,保护建筑不受损伤,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环境。这一有益于城市生活的潮流受到了政府的政策鼓励,城市居民们也乐意重温农业时代种瓜种菜的乐趣。卡勒姆·圣丹斯家住伦敦东部。几个星期以前,他家阳台还是一个小型种植园。为了看看狭小的阳台到底有多高产量,他在所有的花盆里都种上了芝麻菜、生菜、胡萝卜、红花菜豆和土豆藤,并将种植过程记录在博客上。  如今圣丹斯的阳台种植园已经废弃了,因为他家搬到了伦敦西部。不过,很多像圣丹斯一样的城市农民已经开始四处搜罗能种菜的地方。  就在大多数人还以为城市农场只能位于郊区时,有些人已经发现了更多潜在有价值的土地。它们位于城市上方的公寓楼、办公楼和工厂的楼顶。全世界的城市面积都在大范围扩张,对新鲜的本地食品的需求也在日益高涨。很多城市管理者渐渐放松了对城市农场的限制。人们把城市农场视为一种新的食物来源,而不仅仅是城市居民的兴趣爱好和考察公寓绿色与否的指标。城市菜园有大有小。卡勒姆·圣丹斯的阳台总面积只有几平方米,而古蒂女士在布鲁克林的农场却达到600 平方米,是当地餐厅和商店的果蔬供应商之一。屋顶种植技术也相当多样,把阳台当种植园的主人可能只需要水壶和花盆,而大点的屋顶农场可能需要大面积土壤。古蒂女士说,她在曼哈顿的屋顶农场用了大约50 吨土壤。  在开辟屋顶农场之前,主人要考虑比地面农场多得多的问题:屋顶结构能否承受8 英寸高的土壤。古蒂女士说: “一片极小的面积对土壤的需求也很高。”她建议开辟屋顶农场之前先给屋顶升级,帮助延长屋顶寿命。为了预防灌溉引发的问题,可以给屋顶装上精密的密闭性检查设备,这样就能为后期减少很多成本。  除了土壤栽培,屋顶农业也常用水培法,这是一种可以不用土壤的种植技术。采取这项技术的除了前文提到的光明农场,还有专门在城市屋顶大规模种植水培植物的公司“天空蔬菜”。  天空蔬菜公司的主席鲍勃·法尔蒙说,水培法是一种对环境有益的手法,“我们可以用比土壤栽培少5%的水量,种植出比土壤栽培高20 倍的产量。”可是,以土壤为基础的种植技术在屋顶上使用时效果更好,“土壤能保持水分,你可以蓄积雨水,而不必担心过分浪费自来水。我们用比平地上少很多的土壤种出蔬菜,这样做有很大的益处,特别是当你很担心屋顶承重的时候。”城市农场同样也可以采取高科技。  目前看来,由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迪克森·戴波米亚提出的“高楼农场”变为现实并非没有可能。迪克森·戴波米亚教授认为,未来人们可以在城市建立高层都市农场,种植新鲜健康的食品,养殖各种鱼类和家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他所说的高楼农场,是一种没有污染、没有寄生虫和各种危险细菌的可控环境,可以常年生产农作物、家禽和各种鱼类。他估计,只要150 座58 层的高楼农场,就能供应纽约一年的蔬菜所需。这些高楼农场应该建立在城里或近郊,这样农作物可以直接利用来自城市的有机垃圾和不含化学物质的生活废水,又能节省农作物贮藏和运输的程序。城市居民可以直接吃到新鲜食物。给屋顶披上绿色外衣,等于给建筑盖上了一层防护隔热衬垫,让建筑不会因为热胀冷缩而易于开裂。屋顶农场还在其他很多方面造福环境。它们像巨大的海绵,能蓄积暴雨。它们还是一个隔热层,让房子冬暖夏凉,从而减少空调的使用。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使得城市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热岛效应”。大面积的“空中花园”无疑能降低城市温度,减轻热岛效应。  除了有益于环境,经济效益也是城市居民热衷开辟城市农场的重要原因。和所有的屋顶花园一样,宽阔的空间和视野能够增加房产的价值。“在伦敦市中心,有良好室外空间的房子,价格要比没有室外空间的房子贵很多。购房者愿意为可以利用的室外空间支付更高的价格,而且室外面积越大越好。在有些案例中,室外面积占到房屋总面积的15%-20%。” 一位伦敦房地产中介说。  对新兴的“屋顶农夫”来说,最大的兴奋之处还是能亲手种菜。每个星期天,古蒂女士位于布鲁克林的农场会来75 个志愿者,轮流干活。“人们真的是对此有兴趣——5 年前,最酷的事情是做银行家,但是现在最酷的事是做农民。”
  今年29岁的刘丽娟,2013年7月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毕业,获得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学位。头上顶着中科院硕士的光环,刚毕业的她就在成都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在朋友亲人眼中,她前途一片光明。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今年7月,她却递交了辞呈,回到了老家巴中市通江县苟家坝村,拿出全部积蓄并向银行贷款,跟附近乡亲租用了百亩土地,打造起 了生态农场。放弃在办公室的舒适工作环境,回老家扛锄头当农民,刘丽娟的行为招来了旁人异样的眼光。对此她却有着自己的坚持:我有一个梦想,拥有自己的农 场,自己当农场主,用我所学到的知识创业,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能给老乡带来一些帮助,我会觉得很愉快。 获得家人的支持后,刘丽娟邀请她的老师先后2次来到苟家坝村,考察村里的水质、土壤等情况,并确定适宜种植的果树。找老乡租赁土地,以每年四万元的总租金,签了20年的合同,一年一付,租赁了百亩的土地,打造起自己的生态农场。  目前,刘丽娟的生态农场通过自筹和贷款已经投入了30多万元,前期的土地平整工程也已大体完工。刘丽娟的土地是租赁附近老乡的,在施工和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矛盾。“比方说,这里我本来是打算砍掉树,建一个沼气池,但是老乡说这 棵树是他留着百年之后来打造棺木的,我当然会尊重他的意见,重新调整规划。”刘丽娟希望有共同志向的年轻人,能够联系她并加入她的团队。  刘丽娟称,如今道路问题也是制约工程进度的一个因素,目前苟家坝村的村道还未修到刘家老宅处,施工所需要的材料,只得请人背来,增加了成本、减 慢了进度。前期投入的30余万元,除了土地租赁费用外,最多的便是用在了施工上。最让刘丽娟烦心的是,由于老宅中信号太差,手机时常都没有信号,更不要提 电脑网络了。“消息太闭塞了。”现在她每天不得不走上几公里路,到信号好的场镇上用手机上网浏览,获取新的资询,每月的流量费都是一笔开支。  在刘丽娟的理想中,生态农场最终将投资百万,自己手中现在缺乏资金,可以等到第一批产品销售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打造,慢慢累积。等到完工,不仅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同时也能给附近的乡亲们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
  完了  
  华人热衷投资各国农场,在美国,农场就是一种普通商品,只要你有钱,只要你喜欢,你就可以买,不需要申请报批,不需要宴请行贿,一旦买下就世代相传永久存续。许多农场在城市的规划之外,使用不受限制,你可以买个土壤好的生产性农场种庄稼,可以买个土质一般的养殖性农场养牛养马,你也可以选个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的农场盖楼,盖宾馆,盖疗养院,盖高尔夫球场,把你的农场建成娱乐场地供世人游玩。说不定哪一天,你精心打造的农场就如同维多利亚岛上的宝翠花园一样举世闻名,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参观,日进万斗发大财。一个45万美元的打猎娱乐农场,这个农场有160英亩(约960亩),距离市中心35分钟的车程。农场内有80英亩全是森林,还有三个4英亩大小的湖和两个小池塘。该农场原先的主人史密斯先生是个律师,这是他在枯躁无味的法律工作之余享受生活的地方。他去世后两个女儿继承了这份遗产,由于她们现在均离开了密苏里,故决定出售,密苏里州盛产私人可以连湖带土地一起买卖,所以农场应该算美国的一种特产吧?中国的农场投资者,专程为了购买农场跑到加拿大,买入的都是至少七八十万上百万的农场,而且不是为了移民,就是单纯的投资,然后有空过来住些时间,把加拿大的农场当作他们的休闲山庄,其余的时间都是托管,美国的小农场比如买个5万美元以下的小农场,这样等退了休,就来美国在农场上面建个房子,养头牛,种种菜,享受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即使无法去居住,可只要想一想在美国有个属于自己的农场,可以世代相传,就算作为礼物留给子孙后代,也心满意足了。一个小农场,面积17.5英亩(约105亩),标价39900美元。这个农场大致呈长方形,东边是条道路,西边是条河流,开阔地约占三分之一,其余是森林,开阔地在东边,比较平坦,森林部分是个斜坡,一直延伸至河流为界,也就是说,跟邻居的分界线是以河流的中心为准,河岸以东和裸露的河床地带,都属于小农场的地盘。这个农场虽小,但依山傍水,有森林有草场,其中河流是这个农场的亮点。
  如果都象刘丽娟这样规划,无话可说;象我所在的村,田地都租给别人二十年,租主种的全都是懒庄稼,什么南瓜、红薯等,据说租主是有后台的,导国家补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海外投资农场,养殖牲畜,希望未来占据中国市场一席份额。华人安迪-胡(音)在自家牧场。他是目前该公司的CEO。Maxcrop在萨斯喀彻温省拥有3000公顷自有牧场,同时还管理着约30000公顷牧场。胡计划在未来2到3年时间,将Maxcrop打造成加拿大最大的牧场,向中国出口牛羊肉制品。以土地投资为例,中俄政府近年来鼓励“粮食交流”,刺激了华商在俄罗斯大举买地,俄中心地区富饶的土地使在此投资的华人尝到了甜头。一些地方也不乏对此出台保护举措,而像巴西、阿根廷等一些国家政府则在近年陆续出台限制外国人购买土地的政策,限制大规模农业生产。澳洲最大的私有土地持有者S Kidman &Co已收到许多投资者收购报价,其中约有一半为海外投资者。有着116年历史的公司S Kidman &Co宣布上市出售。未来数日,该公司将向与其签署机密协议的潜在买家公布信息备忘录。坎贝尔指出,“截至目前,已有数十位潜在买家急于获得信息备忘录。其中至少有一半是澳洲本土基金公司、投资财团及富豪个人。另外约一半来自海外,主要来自中国。
  @我是稻粱谋 3楼
21:57  其实土地制度最好是不归属于特定身份的人群,而是需要的人去向政府申请耕作或其它用途,物尽其用人尽所能是最合理最有效率的。  中国一向是特定身份的人超越公平平等去使用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这是一大弊病。就像当官的有高干病房,少民有少民政策一样让人恶心。楼主九十年代出生的,这种既得利益观就根深蒂固了。  -----------------------------  五毛接新活了?开始挑拨城乡矛盾了?以前五毛当的太明显,不好意思了?  
  楼主,告诉你,国家开始重视农业就是老百姓倒霉的时候,到时候农民就像农奴一样被绑在土地上  
  2000万美元买5000英亩美国农地,这片全额付现的“高粱地”倘非噱头,坦率说就有“买在高点”之嫌(高粱是经济回报较低的北美农作物,如此高价购地恐怕这辈子都回不了本)美国中西部得克萨斯州农地创出天价,一名来自中国的投资客以近2000万美元现金购下巴克耶小镇及其周边约5000英亩农地,引起当地轰动。  近年来热衷当“洋农民”的华人为数不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众多拥有较多耕地的国家,都出现了为数不少打着“稀缺资源、欲购从速”、专做华人农地中介生意的中介公司和经纪人,不少华人抱着各种各样目的一掷万金,去这些国家购农地,当“洋农民”,各种真真假假的相关“爆炸性新闻”不时出现。  中国“洋农民”海外购买农地的目的,其实各不相同。  有些的确是想当“洋农民”去种地的,如一家河南人,就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购买了7.5平方英里的农地,办起了农场、养鸡场、养鱼场,还种植亚麻籽、西洋参等中国适销对路产品返销中国;有些是想“逢低吸纳”、套利保值,他们实际上是在赌所购农地本身价格大涨,至于种不种地则无关紧要;有些是看中了所在国(州/省)的特殊移民政策,希望借买地当“洋农民”实现移民梦;有些则青睐外国“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归你”的土地政策,想在异国他乡过一把“地主”瘾。然而不管抱怎样目的,机会也只会属于那些会调研、善算计、懂经营的买主。  比如真想当“洋农民”,就得具备相应的农业专业知识——而且是适合当地情况的农业专业知识,就因为不懂得大陆西海岸夏季雨水少、冬季雨水多的(和中国)反季节特性,在美国西海岸买农地时上了经纪人的大当,不到3年农场就关门大吉,而前面提到的那位河南朋友本就是农机站站长出身,去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购农地前专门跑了3趟,还特意去农学院学了几个月北美农地种植技术,照他本人的说法,倘非做足“功课”,当地“灌溉靠天、播种除草靠飞机、一年只干8天农活”的种植方式,和“小麦局管你种啥”(现已取消)的购销政策,他们多半会“水土不服”。  倘若想的是农地升值,就要对全球和当地农地属性、价格曲线、当地农地分级、价格趋势,以及近期农地成交量情况作全面综合了解,且决不能听信经纪人一面之词。前文那片全额付现的“高粱地”倘非噱头,坦率说就有“买在高点”之嫌(高粱是经济回报较低的北美农作物,如此高价购地恐怕这辈子都回不了本);一些经纪人还会用“农地用途变更”的前景吸引买家,但实际上发达国家土地管理严格规范,农地变更为住宅、商业等“非农”用地绝非易事,且事先必有大量公示和各种信息。  至于为移民投资农地,通常会有一些限制措施,如强制性住满3年、必须是农业相关专业、所购农地必须保证始终在种植状态……一旦限制措施达不到,移民资格就可能随之得而复失。有些经纪人为做成生意,会有意无意淡化某些限制措施。几年前购买了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半平方英里的自浇农地,由于购入时机、购买地点、价位都比较合适,几年下来地价涨了不少,农地租给当地人,还能收到一定租金回报,但在同一地区购地的另一些同胞就“交了些学费”。所以,“洋农民”真没那么好当。
  土豆作主粮,转基因,这些都可以花少量钱进口保证不饿死,当进口不了,计划经济时候就来临了,老毛时候你农民什么境况还要说吗?  
  可以提倡土豆当主粮,据说美国是这样,我省少数民族(山区)都是以土豆为主粮。  
  以后城市里面的流民~
  国内哪里的农场可以买?土地的所有权都是政府的,我们国家不买卖土地,你只能买到使用权有一定年限。中国人狂买农场 ,吓倒加拿大人。中国穷人也买得起美国农场 。从实际情况上看,现代人越来越向发达的地方迁移有两个原因:第一城市及城乡结合部更加方便(交通和生活),第二就是位于山区的很多地方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和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的上学人数急剧减少而引发的教育资源的迁移。而这两个原因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剩下了大量的老年人留在农村及大量的土地资源,再过十年或二十年后这些老年人不再有体力去种地就会导致大量土地撂荒,这样就会使原来的大量土地连片给农场的建设提供了最重要的实物保证。  另一个好的现象就是各种农机设备越来越普及其价格也越来越低廉而且国家对于农机购置也提供了较好的补贴政策,这就会引发一些有识之士的建农场的冲动,对以后的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对于就业这个问题,未来农场的建设会需要大量的农业大学毕业的技术员,以前只有一些象征的技术员的下乡来给农民的种植提供一些简单的技术支持。而这种支持只是政府的一些政策,况且一家一户的需要根本负担不起这些技术员的经费问题。到以后农场渐渐建立以后就会给这些技术员带来更多的好处,因为他们既可以专研技术而且农场有于有规模优势又可以负担得起这些技术员的经费问题甚至有可能提供经费来让这些技术人员来进行研究新技术。  城市的扩张速度可以说是以直线上升到,随之带来的就是大量的生活必需品的需要,这又给农场大规模的种植提供了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为农场的未来定格了。  中国农场的特点是小,可能只有一两百亩或几百亩或最多几千亩,那么就决定了他们规模大的可以发展粮食生产,大多数的只能发展特色农业,比如蔬菜或其他瓜果的生产,另一方面未来的农场主们他们已经摆脱了以前的生产方式转而向技术型发展,向特色型发展。  城市发展很快,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没有太多的地方可以放松自己的压力,去一些旅游景点的费用又不是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或者即使可以接受又不能经常去,那么新型农场就给城市人提供了一个廉价、舒适的放松压力的场所,在这方面我想小型农场的潜力是无限的。
  这里曾经是西部非洲的热带丛林,如今却成了尼日利亚的一座生态绿色农场,而农场主是一名来自中国广东的小伙子。  在尼日利亚西南部的奥贡州买了一块20公顷的土地经营农场,准备在这里大干一场,公司的英文名字也很响亮Eco-greenfarm(生态绿色农场)。这里距离有人烟的最近村庄有五六公里,出门办事的小镇在10多公里以外。丛林里长着香蕉、木瓜和棕榈树等热带植物,穿山甲和蟒蛇经常出没,像小猪一样大的竹鼠随处可以看到。“当时,动脑筋向奥贡州政府买地的中国人很多,但奥贡州政府的条件很严格,必须是农业用地,用于农牧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奥贡州政府答应的是农场有电力设施。可是,到了这里一看,离这里最近的电线在5公里外。没有电,只能是自备柴油发电机连续24小时发电。没有道路,农场就自己修路,硬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丛林中修出了一条七八公里长的简易公路。没有现成的耕地,就用推土机在丛林中推平了5公顷土地,建起了鸡舍,修建了办公楼、职工宿舍、食堂、仓库。随后,又学着非洲人的样子,放火烧荒,开垦出了5公顷的菜地。  如今,鸡舍已经饲养了6万多只母鸡。一个个几十米长的鸡舍里,架子上,母鸡们在咯咯啄食,不时还滚出一只只鸡蛋。一旁,黑人妇女正忙着对鸡蛋按大小进行分类、包装,黑人小伙子则忙着把一箱箱鸡蛋装到小货车上。从这里,每天发往奥贡州及周边地区3万多枚鸡蛋,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养鸡规模大了就面临鸡粪处理问题,一个上万规模的养鸡场,很快就会发现无处堆放鸡粪。而鸡粪是天然的优质农家肥,熟化后,可以用来种菜。在农场的菜畦里,可以看到一堆堆熟化好的鸡粪准备做底肥。叶子菜地里插满了黄色的诱虫纸。黄色是为了吸引昆虫的注意,虫子飞过来的时候,就粘上了,每张纸可以用一周左右,  尼日利亚的旱季,绿油油的菜地里,简易喷灌系统正在喷水,身着绿色工装的当地工人在忙碌地浇地、运送蔬菜或松土。为了解决当地旱季的灌溉问题,农场打了6口50米的深井,还从国内搞来了简易的喷灌系统,有些地方怕浇不透还需要工人一桶桶地人工浇灌。  由于地处边远地区,农场安全一直是个大问题。陈承斌说,养鸡场不能建在大城市附近,只能建在人口稀少的地区,主要是为了防疫,也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农场地处奥贡州东北部的边缘地带,四周都是热带丛林,方圆几十公里有不少中国人开的采石场和木材场,而中国业主多喜欢现金交易,抢劫和绑架案件时有发生。  为了安全,农场里雇有保安人员,围墙四周还拉起了电网。
  中国农场主的尴尬:是“工人”还是“地主”。“农场主”总会令人想起北美与澳洲那些拥有广袤平整的土地以及独立庄园里的绅士。农场主们与自己优雅的女儿生活在传统宁静的乡间。  而中国的农场主们,他们既不拥有土地,也不能完全决定要种些什么。在长三角,他们不被允许拥有长期雇工,并被约束以诸多条件。  但这已经是极大进步。从私下流转农地,到被放开准入,他们足足走过了36年。我们可以听听宁波余姚市海南村康绿农场主秦伟杰的故事。  三十余年前,家庭联产承包制刚开始展开,勉强算是青年人的秦伟杰在宁波象山承包了二十亩海滩地。在人多地少的浙江,这样的规模已属少有;如他这般十五六岁的年纪就辍学当了“种植大户”的人,更是罕见。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江浙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秦伟杰也抛弃了农民身份,转而经营一家小小的服装厂。在小商品经济时代,农民与小商人可以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共同体,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也自此时开篇。  到了1994年,为促进粮棉油生产,政府当时对这类生产提供补贴。秦伟杰再次从农地中看到机会,他用开工厂赚来的钱承包了宁波余姚某村的136亩土地种植棉花。不过向当局缴纳任务内的棉花产量之后,再扣掉租金和农业税,秦伟杰所剩不多。  直到上世纪末,秦伟杰才从土地上挖出了第一桶金。彼时外贸出口非常活跃,他转而种植蔬菜作物,出产的毛豆因为高价出口日本而获利丰厚。  2008年金融危机,出口贸易低迷,内需开始变得强劲。秦伟杰转而关注国内市场。他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渠道建设,蔬菜品牌“康绿”渐渐知名,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客户从他这里拉走成卡车的蔬菜。  铁打的农地、流水的称号,秦伟杰们曾经是地方种植大户,后来又成为合作社的组织者和负责人。如今,他们新的身份是家庭农场的农场主。  “政府的导向很重要。”秦伟杰这样告诉《中国企业家》,“我们要努力向政策靠拢。”  中国式农场主诞生的背后,不止是历届政府政策的见证史,更是一部农村经济发展史。  在2006年到2012年间,浙江省乡村实有劳动力已经从2303.7万人降至603.14万人——这意味着,有3/4的人口已经离开土地,至少不再依靠种地谋生。  目前,秦伟杰承包土地规模已经扩大到800余亩,但所需要的人工成为困扰他的难题。  “播种和收割需要人力最多,一天就要找到几百人来帮忙。以80-100元/天的人力成本来计算,一年下来也要几十万。”秦伟杰告诉本刊,“更重要的是,已经越来越难找到这么多的人了。”  他决定用机械化代替人力。为此,身为政协委员的秦伟杰还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农机补贴的议案。  “以采摘机为例,农忙时节每天可以节省200人。148万元/台的市价计算,用三年的时间就可以用节省下来的人力成本将农机投入平衡掉。但如果有政府补贴的话,两年就可以了。”秦伟杰自己盘算着。  机械化只是一种方向。距离康绿农场8公里的夹塘村,是黄潭蔬菜合作社负责人“老魏”魏其炎的家庭农场。  老魏开有一家榨菜加工厂。2009年,他流转过来1700亩的土地经营权,以榨菜种植为主,另有300亩用于果蔬复合种植。  老魏农场生产的榨菜一部分供向农贸市场,余下部分则进入到自己的加工厂。魏其炎还与周围乡镇的农户签下协议,按照他提供的种肥、农药和种植标准生产榨菜,以协议保护价进行收购。  从农地粗放式经营甚至抛荒,发展到机械化、集约化的发展,农地经营权流转也从私下进行发展到契约交易,用三十年的时间完成现实倒逼改革的过程。
  赞!  
  赞比亚的中国农场主:当繁忙与喧嚣成为都市的代名词,人们更向往起农场式的田园生活。有这么一群中国人,就这样选择了赞比亚,选择这个非洲国度,成就他们的农场梦。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了自由而多样的选择,可以是高楼中穿梭的白领,可以是自由的旅行者,也可以是脱离城市的耕作生活。  不再是传统记忆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无奈,更多的都市创业者,主动选择起新型的农场式创业道路。  地广人稀的赞比亚,为这些创业者提供了这种选择,有别于其他非洲地区的干旱,水资源丰富的赞比亚,是块理想的田地。  陕北有民歌,“六月里,割麦忙,男男女女上农场。”  而6月的赞比亚就像是6月的中国昆明一样气候宜人,赞比亚属于典型的亚热带稀树大草原国家,夏天不热,冬天不冷。几乎没有工业污染,空气清新,蓝天白云,实在是令人羡慕。  赞比亚的大部分国土属于高原,海拔从1000米至1600米。共有3个季节:冬季从5月至8月(干冷),气温为6至26摄氏度。9月和10月,气候是湿热和干燥;雨季为11月至4月,气温为26至35摄氏度。由于一直以来农业的落后,赞比亚人的食物很单一,主要是西玛和肉食,西玛就是白玉米面。中晚餐的蔬菜仅是一丁点的南瓜叶和白菜,所以中国农场主们,为赞比亚带去了丰富的蔬菜品种。除了规模化的种植玉米、小麦和养殖鸡、牛等家禽,蘑菇的种植也被引进了赞比亚。所以各种作物,在赞比亚不愁销路。  因为有大量未经开垦的土地,所以在赞比亚租种土地,价格远远低于国内。  赞比亚还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待遇优厚的中国农场,对低收入的赞比亚人民来说,是理想的就业选择。也间接的帮助赞比亚政府,解决了就业问题,所以中国人开的农场,在赞比亚很受欢迎。  在首都卢萨卡附件就散布着大大小小的中资农场,国营的有12家,私营农场不计其数。
  97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分地有效期三十年,三十年到期之后土地交回重新承包分配。  不了解情况就去多搜集一下资料,了解一下来龙去脉再来说。  你以为那些地现在就是属于农民可以完全支配的,太天真了,土地国有,只是承包给农民了三十年,三十年后是如何谁知道呢。
  事实上,“家庭农场”在浙江已不新鲜。如宁波慈溪市的“家庭农场模式” 已践行十年,如今该市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有1030个,50亩以上的规模农场占了近一半。关于“明美农场”的由来,“是把我名字里头的‘明’和老婆名字里头的‘美’合在一起,所以得名。”  这家占地有600亩的农场,基本靠余志明和妻子两人起早贪黑地亲自打理。天还没亮,余志明就起床分配农活,到自己的地里转转,一家人的心血都化成了在大棚里蓬勃生长的蔬菜瓜果。“哪怕是过年期间,正月初一也是如此。”他乐呵呵地说。  余志明的右手有残疾,付出的汗水自然比一般人要多。他农场里的35个工人中,17个是残疾人,帮着做些简便的活。  13岁起就有务农经验的余志明说,虽然一辈子都在地里种田,但他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农场。  2006年余志明在工商部门申请注册了自己的农场,“农产品的质量对我来说很重要,工商注册登记后,从我这卖出去的蔬菜瓜果都带有农场的商标,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到我,我现在也意识到工商登记不仅是对我自己负责任,也是对消费者负责。”余志明说。  去年一年,除去各种开支、人工费用和成本,余志明说一年农场的净利润有56万左右。  每年赚到的钱,余志明都会继续租一些耕地扩大农场的规模,从2006年的100亩土地,到去年的506亩和今年的600亩,他说:“我喜欢一步一步地改变,踏踏实实地做下去。”  随着农场经济效益越来越好,余志明想方设法要把农场的设施水平提高,“你看,光是这些简易大棚的投入就要四五十万”。  余志明手机响个不停,原来是地里收割西兰花的工人忙不过来,催他送包装袋过去。  “明美农场”位于慈溪市桥头镇,一排排简易的白色塑料大棚整齐地铺在道路的两边,里头是成千上万颗草莓,正在悄悄地生长。另一边,两三个工人正在准备收割即将上市的西兰花。  见到穿着沾满泥巴的雨鞋、皮肤黝黑的农场主余志明,一眼就能认出他就是这里的主人。  余志明展示了自己的农场配套房,有场长室、会议室、工具室等,一应俱全,站在他身边的一位清秀的小伙子,一直腼腆地微笑着。一问,原来是余志明的儿子余科。  从2009年开始,余志明的农场在种植技术上有了突破,这些改变得益于他的儿子。今年27岁的余科长着一张工科男生脸,鼻梁上架着副眼镜,很斯文。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他一直想去大城市找份白领的工作。  不过,在父亲的再三邀请下,余科决定回家做一个“农民”。“大学里学的专业是数控,跟农业毫不相关,也从没想过要回来种地,但我现在逐渐爱上做‘农民’了。”  现在的余科俨然是个农业专家,为了恶补农业知识,他还去中国农业大学进修。他说:“我经常向宁波农科院、省农科院、县市的专家请教,有时候碰到种蔬菜的问题后,自己想办法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余科常常把从专家口中听来的新技术新品种,在自家的农场实验。自从他成了农场的“技术总监”后,农场的效益大大提高了。  “比如我研发的二氧化碳发生器,可以让草莓番茄等蔬菜水果增产10%以上,利用沼肥,西瓜嫁接技术等,也可以让亩产倍增。”  开发水果采摘游、论坛发帖、上网寻找新的技术,都是余科的日常工作。这给余志明的“明美农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余科说,他喜欢称自己为“现代农民”。和很多“80后”男生一样,他喜欢篮球、崇拜科比。天天泡在农场的他,生活虽然单调却很充实。“家庭农场得到国家关注,我挺兴奋和开心的,我就想踏踏实实地办好农场。”  “我的理想就是以后家里的农场可以一代代传下去,而且要越搞越好。”父亲余志明说话时充满了期盼。
  中国几年内将出现大批大农场主 土地流转政策加速了.浙江据说已流转了500多万亩,占已承包耕地的近30%,据说按田地好坏价格不同,好象500元一亩/年居多 .历史真是会重复啊,也许过不了几年,我们在史书上常见的千里一人田的壮观景象就要再现了.当然,这是好事,毕竟和过去的地主兼并不同,现在土地的所有权还是国家的,流转了半天的,只是租赁权和经营权.和我们在城市里流转的商品房有点类似.(流转绕开兼并?将会出现以下一些情况:  1.大量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将进入流转入土地的大型农业集团公司工作,仍旧耕地,但身份由农民暂时变成合同制工人.城镇医保收入将短期大幅增长.这部分劳动力将来会流转到市场上自行解决.  2.地方政府可以籍此流转收入大量税收(也许先是费,费批得快),以挽救地方财政目前商业批地因危机而收入锐减的困局,以便更好地振兴地方经济并负担行政开销  3.将出现大批大农场主,使得社会产业资本有了新的舞台,将原来商业流通领域政府的看不见的手运用到农业经济中,使更多的部门可以分享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发展利益,以便更好更高效地造福产业资本.  4.流转到一定规模,农民都高兴地纳入合同制工人范围内以后,就可以放开粮价,更好地解决内需问题和通胀问题.  政府仍旧是最大的总地主,只不过转变了生产形式。
  土地哪去了?  
22:24:11  以前分地给你是国家在那个阶段的情况造成的。国家没有过多的财政来源,需要靠地里的收成。当时的农民每季是需要向国库上缴粮食的,每年缴粮的时候就像过关。从白天排队到晚上要是能上缴了就谢天谢地了,要是人老实没有关系。一般是要弄个三天到一周的。不知道要农民要受多少罪才能把按田亩的份子上缴掉。就像过去地主收租一样的道理。求爷爷一样的求着官老爷们收下那分孝敬。可官老爷们还在称杆上作文章。你是没经历过那个日......  -----------------------------  1、交份子钱粮,我经过了,太难了,春天的麦子基本全交,一年只吃几口小麦粉。  2、这个份子钱不是租土地的原因,农村的土地本来就是合作化农户入股的集体股份制,承包时按家庭人口重分股,没有按入股时的股份罢了(我家的土地从解放前到解放后都是那么多,合作化后入股了,承包后变少了),农地从来不是政府的,也不是租政府的,政府最清楚,只是不允许私有制,就叫几户人家合在一起成为集体制。  3、毛时代城市里一切建设基本都是农民的血汗钱堆砌起来的,结果,农民交份子钱,交生产队的米,建设了城市,老了只有55元,好像又加了20元的养老钱。  这不是剥削了什么,还有叫农民没有交社保钱,又有土地,真是无知。
  @我是稻粱谋 3楼
21:57   其实土地制度最好是不归属于特定身份的人群,而是需要的人去向政府申请耕作或其它用途,物尽其用人尽所能是最合理最有效率的。   中国一向是特定身份的人超越公平平等去使用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这是一大弊病。就像当官的有高干病房,少民有少民政策一样让人恶心。楼主九十年代出生的,这种既得利益观就根深蒂固了。 -----------------------------  需要你的时候就拿分田地忽悠你为他卖命,不需要你的时候就把土地收归国家,然后再转手卖给商人,这才是典型的既得利益观!  
  @阿尔贝fyfly 38楼
12:55   @化丰十色-29 12:09:16   我真的不相信这是—位九零后写的,由衷地感到欣慰!其实我每天都在想这件事,死了的人的家属拥有死者的田地,而我家六囗人敌不过俩个人的田地,村干部,以及政府根本不管,只顾收那费这费,苦不堪言!!!   -----------------------------   中国最腐败的莫过于最低层的村干部,这些人才该去蹲牢房 -----------------------------  得了吧,上梁不正下粱歪!  
  马克  
  顶~留名  
  顶  
  确实是这样的,农民不会经商,不会其它生活的技能,把土地建房后,没有了土地,必然会找一个出路,但不好找的。如果出生不好,出生在这个世上,只是为了适应的,适应这个社会,适应现在的生活
  没土地不能去找工作吗?我老公他们村子里的地没人自己种的,全承包给种粮大户了。  
  ???  
  你爹没地么?  
  87也没土地  
  好小伙,顶帖。    现在的经联社权大於法,现在的政府、土地是财富.瓷土挖去卖,土地也照样一亩值百万。居民的土地都是经联社的,人都是党的,发展需要
  谢谢你们的支持 我只是想代表农民 这个政策就是政府改革当中的一个弊端 就需要被我们指出来 让政府慢慢去改正 土地没有 我们不会空手去要 可是去世的老人的土地 是不该直接过到下一代人手中去种植的 我们同是农村户口 不应该九七年以后的就得不到土地
这不是封建社会的世袭制 土地也没有完全的私有化 如果国家政府能够管理好地方政府 不要再出现盲目开发土地去建项目 盖小区 房地产滞销 经济停止运转的状况 肥沃的土地有很多  
  @u_ 顶  
  希望大家能支持我 让更多人看到  
  竟然看到邳县!  
  然而我95年的都没有土地  
  @保利源
12:53:00  九七年的孩子能写得出这些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  对,大赞  
  一样同九七,都一样!  
  我也是个专科  
  不需要区分农村人还是城镇人,凭什么中国人民没有自己的土地?  
  被坑的总是大多数。楼上有人说的是,领导要学欧美农场主。不过,极有可能成为印度那样的  
  现在的政府就是为了混政绩把农民的土地送给假公司,假工厂(就是把土地圈起来厂房盖起来就是不生产的)  
  80年代的人有自己的地?  分地什么的都是爷爷辈的事情吧  农村人分地那城市的是不是分房?  
08:47:00  我,一个90后,再细说 一个95后。出生于1997年。而恰恰是97年开始,再也没有“农民”了吗?我和左邻右舍的玩伴们,小学中学的同学们,无数的人们是在1997年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出生于农村,一心想要去所谓的大城市里。寒窗苦读多年,我成为一名所谓全国各地都有的大学生,虽然,目前我仅仅是个专科生,但是我的抱负不只是限于过完三年大学后,随便什么工作什么城市就这样一直庸庸碌碌的生活下去。一路走来,也有好多  —————————————————  拿起枪炮抢回土地去,简单  
  说的再多,也是空话!国家在发展,发展中无法做到方方面面的公平。农民还有点地,居民有什么?你能告诉大家自从改革后下岗职工再就业,新一代居民又有什么区别!农民手中至少有保障自留地,居民呢?  
  下岗工人难道没工资哪   
  插一句。土地承包还有10年期限。  我敢肯定:10年后农民已经承包不了土地了。  可以走着瞅,让农民进城是方向,收农地是目的。  困在高楼棺材盒上的奴隶,永远不会有发展前途。当然啦,作为奴隶,有体力干活就行无所谓发展了,能制造生产小奴隶就行。
  在苏楼的东南有一户人家叫废物,他是档员,没有土地,可是他却占着两所房的地,还把他家的自留地边上摆着臭草,他认为这样就没人糟蹋他家的地啦,真是弱智的表现。
  @我是稻粱谋
21:52:16.957  那么那些早就住进小区的城市居民如何生存?   —————————————  很简单,农民以土地为生,城镇居民就业机会多,各项福利也多。农民所不能比较的。  
09:28:37   如果给农村孩子无偿分土地,就应该给城里孩子无偿分房子!   —————————————————  @235dbh2016
09:35:00  你说的这两样都可以做到,也就是把所有中共县处级以上官员都杀掉,把它们无理霸占的巨额资产分给13亿人民,第二天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立马就可以提高三倍。   但是谁来执行这一任务呢?这还是个未知数,当然这只能作为我们未来革命的奋斗目标。  —————————————————  文化大革命来了。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地种植承包合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