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增员三讲版本五讲如何讲自已?

【考场议论文提分十讲(五)】如何分析材料论证观点?
【考场议论文提分十讲(五)】如何分析材料论证观点?
【考场议论文提分十讲(五)】如何分析材料论证观点?
一、导入激趣
1.最近,乐清市虹桥镇第一小学五(5)班学生万奕含的这首小诗在网络上走红,你觉得写得好吗?
妈妈说我捡来的
我不想说出一个秘密
——怕妈妈伤心
我知道爸爸姓万
只有妈妈姓姜
谁是捡来的
不说你也明白
嘘!我会把这个秘密永远藏在心中。
结论:诗歌“无理而妙”,论证“说理见长”。
2.还有一道幼儿园水平的“脑筋急转弯”:树上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鸟?
1.什么叫因果?因,就是条件,果都是一定因的产物,不同的条件就有不同的结果。
2.什么叫论证?就是揭示论据(条件)和结论(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寻找条件:几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作为果,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
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2.勤能补拙是良训
3.开卷有益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逆境出人才)
1.论证的过程就是寻找产生结果的外在条件和内在根据。
2.论证不仅仅是写作能力,也是深刻认识事物的能力。
三、凡例解剖:论证的常见缺憾
1.趋势:浙江高考作文有论述性导向。
2.弊端:小散文的“套作”和事例+结论的文章大行其道。42分左右。
3.特征:散文“套作”的特征:大量的排比结构和句式;大量的古人和死人。事例+结论的文章特征:结构上列举事例,再加上简单的结论。不讲道理,没有论证的过程。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明代徐霞客年轻时立下走遍三山五岳的志向,后来虽历尽磨难,但一直旅行到生命最后一刻,完成巨著《徐霞客游记》。四十多年前,一个十多岁的穷小子施瓦辛格,自小生长在贫民窟里,身体非常瘦弱,却在日记里立志长大后要做美国总统。2003年,年逾五十七岁的他,告老退出了影坛,转为从政,成功地竞选成为美国加州州长。可见立志有多远,事业就有多大,人生就能走多远。
讨论:这段作文的不足是什么?(略)
四、也给名家文章把把脉:吴晗的文章有逻辑力量吗?&&
&&&&&&&&&&&&&&&&&&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名家之作有不足吗?(略)
1.励志性的散文和实用性的议论文不一样,前者重在教育熏陶,后者重在理性逻辑。前者是价值判断,后者讲逻辑判断。任何逻辑判断都是有条件的,也是有限度的。
2.议论文写作的所有努力,应该都在寻找结论成立的条件和原因,让读者信服你的结论。
五、对症下药:基于证据的推理
(一)因果分析法
1.议论段:
常识是科技的基础。科学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产生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实践和探索。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从叶子会割伤手指的常识中发明出锯子。离开常识而空谈科技,就像楼房不起地址,是靠不住的。
2.讨论因果关系:常识为什么能成为科技的基础?(寻找条件)
因为有地心引力,所以苹果往下掉。因为叶子边缘有齿,且有拉伸的运动,所以茅草叶子割破手指。这样的规律和真相被两人悟到了,所以有了科学发现和发明。可见他们的科学发现都来自于日常生活,来自于常识。所以说常识是科技的基础。可见“常识是科技的基础”这个判断要成立,起码要申明二个条件:
(1)常识往往包含着科学的规律和真相;
(2)人们必须对常识包含的规律有着足够的认识和领悟;
3.修改议论段:写一写,能把因果关系组织成文字吗?
常识是科技的基础。科学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产生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实践和探索。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从叶子会割伤手指的常识中发明出锯子。因为常识往往包含着科学的规律,它是科学的具体化和日常化。当人们对常识中包含的规律有着足够的敏感和领悟,他们就能从中发现科学的真谛。所以,通过常识从事科技教育是最有效的。离开常识而空谈科技,就像楼房不起地址,是靠不住的。
4.思维小结:
分析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证明结论,就是因果分析法。具体说,就是对列举的材料,问一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并把原因和条件写出来,使结论成立。
5.课堂练习:找出因果关系的句子,并加以扩充分析。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寒家。范仲淹两岁丧父,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画家梵高家中一贫如洗,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时,就去打工。这些都是幼时贫困而后成才的非常之人。他们的贫穷激发他们奋发上进,他们的贫困让他学会了勇于面对困难。对于他们来说,贫困,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
讨论因果关系:为什么出身寒门的他们能够成功呢?(条件和原因)
(1)贫困激发欲望和动力。“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
(2)贫困锤炼意志和毅力。“自古雄才多磨难,来而纨绔少伟男。”
(3)这几个人是在某些方面具有卓异天赋的人!
文字组织:怎样把找到的条件和原因组织进段落里去呢?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寒家。范仲淹两岁丧父,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画家梵高家中一贫如洗,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时,就去打工。这些都是幼时贫困而后成才的非常之人。贫困激发了他们改变自身的欲望和动力。正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贫困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和毅力,使他们勇于藐视挫折,克服困难。古话说得好:“自古雄才多磨难,来而纨绔少伟男。”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无数贫困家庭中,恰恰是不满足于现状的强者,恰恰是在某些方面具有卓异天赋的人!这样看来,贫困何尝不是一种“正能量”?何尝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呢?
6.课堂练习:
给龙应台改改文章:用因果分析的方法,补充省略号部分,使之成为说理充分的短文。
玩,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说到“玩”,你知道吗?我觉得不懂得“玩”,确实是一种缺点。席慕蓉曾经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
我有一个非常欣赏的作者,叫沈从文,我觉得他的文学魅力来自他小时的逃学经历——到街上看杀猪屠狗、打铁磨刀的小贩,看革命军。正是……
儿子小的时候,我常带他去公园里喂鸭子,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风筝,去莱茵河骑单车远行。所以说……
现在,他大了。自己去巴塞罗纳,去看建筑,看雕塑。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他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实在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参考答案:
她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有第一手接触过美,他缺乏对于美的真切的感受,美对于他完全是观念和抽象的概念。
看革命军……正是当时的人生百态,是他日后写作取之不尽源泉;作品中的湘西人情和彪悍民风完全来自于世俗之眼:在街上撒野给予他的成熟和智慧可能远超过课堂里的背诵。
骑单车远行……所以少年时期的趣味会影响到青年,少年时候的好奇延伸到他的生活,少年时期培养出来的独立支撑着他日后的远行。
1.思路:为什么——是因为
2.标志性的词语:“为什么……是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3.段内层次:①直接点明观点,并阐释观点;②引述事例;③追根求因(为什么……呢?之所以……是因为……);④得出结论
(二)反向假设法(一种假设的因果分析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是一个在“联合国家庭”中长大的黑人孩子,他曾经是一个“问题少年”,在他两岁时,父母离异。但是奥巴马的母亲、外公、外婆却一直在奥巴马的面前维护他父亲的形象和尊严,并以父亲的光辉轶事激励奥巴马。于是奥巴马的一生始终以父亲的梦想与奋斗作为动力,牢牢记住黑人也有可能逆转命运,并为之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一个比他父亲更优秀的人。&&&&
教育有时就是如此的简单,多励志孩子,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孩子,奥巴马的家庭教育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2.基于假设的因果分析:
(1)爱和宽容可以改变孩子对世界的看法,怨恨和孤独,将导致自卑。
(2)父亲是孩子幼年时代的偶像,一个值得骄傲的父亲对男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失败的父亲,将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好的。
(3)孩子是需要大人的引导的,负面的东西,那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是一个在“联合国家庭”中长大的黑人孩子,他曾经是一个“问题少年”,在他两岁时,父母离异。但是奥巴马的母亲、外公、外婆却一直在奥巴马的面前维护他父亲的形象和尊严,并以父亲的光辉轶事激励奥巴马。于是奥巴马的一生始终以父亲的梦想与奋斗作为动力,牢牢记住黑人也有可能逆转命运,并为之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一个比他父亲更优秀的人。试想如果奥巴马的母亲、外公、外婆一直在奥巴马的面前诋毁他父亲,奥巴马就会一直生活在怨恨和自卑中;如果奥巴马从小缺失这种以父亲为榜样的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动力,也许我们就看不到一个为了“美国梦”不停奋斗的总统了。教育有时就是如此的简单,多励志孩子,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孩子,奥巴马的家庭教育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4.思维小结
假设相反的原因(条件)及其结果,并与原事例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这就是“反向假设法”
具体说,就是对列举的材料,问一声:“假如不这样,就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并把结果假设出来,拿结果和现实相比较,使结论成立。
(1)思路:反面假设—结果展示—正面强调
(2)标志性词语:如果XX……不……,那么(就会)……(或:那么他怎么能……呢?)因此(由此可见),……
(3)段内层次:①列举事例;②反面假设(试想,若如果&
无……);③结果展示;④正面强调(推断事例符合中心论点)
5.练习:在横线上加上假设因果的分析
(1)例文:
发挥你的特长,才能在成功路上走得更远。(提出论点)法国著名数学家费尔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陪伴着会议厅,但研究数学却是他的终生爱好,他在数论、概率论、解析几何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列举事例)为什么费尔马在政坛勤政时不放弃数学的研究呢?而且在数学方面成绩斐然呢?这是由于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搞政治的天赋和特长,在会议厅的日子只是他的职业,但在数学方面具备非凡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把数学研究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不独有偶,当年的陈景润假如&&&
由此看来,门捷列夫所说的“终生努力,便成天才”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认识自己的禀赋,才能争取更大的成功。
(2)假设因果分析:
陈景润当初作为福州中学的数学老师非常失败;王亚南老师把陈景润接回厦大研究数论;不擅长表达的陈景润一定是一个不够格的数学老师;中国缺少了一个著名的数论专家,摘不到皇冠上的明珠
(3)文字组织:
发挥你的特长,才能在成功路上走得更远。(提出论点)法国著名数学家费尔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陪伴着会议厅,但研究数学却是他的终生爱好,他在数论、概率论、解析几何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列举事例)为什么费尔马在政坛勤政时不放弃数学的研究呢?而且在数学方面成绩斐然呢?这是由于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搞政治的天赋和特长,在会议厅的日子只是他的职业,但在数学方面具备非凡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把数学研究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不独有偶,当年的陈景润作为厦大的优秀学生分配到福州中学做数学老师,但害怕学生,表达非常失败。导师王亚南老师把陈景润接回厦大研究数论。假如陈景润一直在福州中学书,不擅长表达的陈景润一定是一个不够格的数学老师,最后“骈死于槽枥之间”,中国就缺少了一个著名的数论专家,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证明1+1=2)就可能落入别人之手了。由此看来,门捷列夫所说的“终生努力,便成天才”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认识自己的禀赋,才能争取更大的成功。
三、课外练习: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用上因果分析法或者假设分析法之一种。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直直的通向尽头。当遇到阻碍、迷路和困苦时,请学会--转折。
&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信念。风雨如晦的年代,“信念”两个字激励了多少年轻人的拼搏;“救国”两个字点燃了多少年轻人的人生灯塔。一个少年,沸腾的热血里奔涌着激情,不屈的骨子里支撑着尊严。他从中国只身赴日,只为学医以挽救国人的生命。然而,当他的尊严受辱,他猛然惊醒:一个人可以没有强健的体魄,可以丢掉他宝贵的生命,但是,绝对不可以没有高贵的思想!弃医从文的转折并不代表他放弃了“疗救国民”的道路,相反,当“鲁迅”的名字响彻中国,那个信念才得以成真。假如当初鲁迅当时没有“转折”,中国可能多了一个著名的医生,但中国文学史上就可能少了一个“鲁迅”。
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尊严。韩信面对羞辱他的勇夫,并未逞匹夫之勇,转而取了世俗眼中的奇耻--受胯下之辱。司马迁面对卑鄙至极的刑罚,并未图匹夫之志,转而取了世俗所不容的奇耻--接受宫刑。“尊严”两个字并不等同于“不屈”失去小小的礼节,舍弃旁人的嘲讽,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尊严。假如韩信怕案而起,则可能“小不忍则乱大谋”,暴死市井。假如司马迁抗拒宫刑,则可能加重惩罚,皇皇巨著《史记》就不可能出现。可见,他们的转折换回了人生的另一种尊严。
转折,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前进。荒凉的莽山,平淡的日子,一个叫张文举的男孩却偏有一个文学梦。那个梦,是轻轻的风吹着静静的云;那个梦,是乘着风驾着云驶向辉煌。然而,一封封的退稿信中,编对他说:虽然你在文学上很难有突破,但我发现你的字越写越漂亮。二十年后的今天,他戴着“著名硬笔书法家”的头衔,在日本、在欧洲、在美国做展览时,他只是对着摄像机说了一句:“人生有时真的要转个弯。”假如,张文举一直在文学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可能籍籍无名,浪费人生,相反的,转个弯,旁边就有通向成功的坦途!
人生的路,不可能一直到底。有时,转折之后,梦想自会实现,信念终会成真,人生也会走向辉煌。摒弃世俗的眼光,在艰难的迷途上做个转折吧!舍弃世俗的礼节,在艰难的困境中做个转折吧!抛开固执的成见,在艰难的阻碍面前做个转折吧!
发表评论:
馆藏&7096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1-平安新人543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平安新人543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4.5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如何评价行尸走肉第五季最后rick讲的那段话?
按投票排序
本季后半段Rick变得越来越像Shane,而季终这段话标志着Rick的转变,他对于救更多的人重拾了一些信心,没有彻底黑化。可以拿Carol来作对比,Carol之前曾经对Daryl说她觉得自己没办法继续救人了。她失去了救更多人的信心。堪比那句Rick Grimes: [fed up with everyone questioning his leadership] Maybe you people are better off without me. Go ahead. I say there's a place for us, but maybe it's just another pipe dream, maybe I'm fooling myself again. Why don't you go find out yourself? Send me a postcard! Go on, there's the door. You can do better, let's see how far you get.Rick Grimes: [fed up with everyone questioning his leadership] Maybe you people are better off without me. Go ahead. I say there's a place for us, but maybe it's just another pipe dream, maybe I'm fooling myself again. Why don't you go find out yourself? Send me a postcard! Go on, there's the door. You can do better, let's see how far you get.Rick Grimes: [no one moves or says anything] No takers? Fine, but get one thing straight. If you're staying, this isn't a democracy anymore.
瑞克要用自己的方式,近乎独裁的方式,以在外求生那么长时间所获得的经验来保护这个社区,保护这个可以让他们不再流浪,安稳下来的地方,让他的女儿健康成长,让他的家人以及整个社区的人安稳度日。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增员五讲如何讲自已?_百度知道
增员五讲如何讲自已?
我有更好的答案
放大增员对象的梦想!全力协助增员对象实现梦想!用成功的案例加以说明!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第二十五讲:自性本来清净,为什么要升起第一念无明呢?
第25讲这次关于显密圆通的课程,到上一次为止,我们仍在找资料,检查资料,尚未检查完全,几乎每部分资料都很重要。因时间不够,没法详细地讲,当然主要的是三个纲要:、与行愿。 介绍了一点点,功用也介绍了一部分,行愿根本还没有谈,现在暂时把行愿摆着。 大家如果能把这些参考书做一番研究,则这一生用来修持做功夫都够了,也可以说成佛有余。再不然缩小范围,只看这一次发的讲义资料,虽然零星片断,但也够用了。 首先我们提出来,见地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世界上的人学佛也好,学道也好,不管显教、密教,乃至瑜珈术等等各种各样,不下千百万亿之多。不过,目的是共同的,都想求个人的超越现实,跳出这个现实的世界,找一个形而上,超出物质世界的归属及成就。因此而产生了许多的方法,许多的理论。不管这些方法,这些理论,到底哪个高?哪个低?哪个正?哪个邪?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原则,那就是这些方法,这些修证功夫,最重要的是在见地,见地就是智慧的成就。 拿现代的文化来讲,学科学的人,就是先要把学术与理论搞清楚,学术与理论一偏差,下面的研究就差了。 见地是中国的佛学观念,尤其是禅宗提出来一个具体名称“具见”,就是具备见解。一个人具见要高,不只学佛,世法也是一样。我们做事业首先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见解,见解不高,什么都低了。从修证功夫着手是不会高的,见地很重要。 在儒家中国传统文化,见地叫做“器识”,士君子重器识,没有器识就是没有见地,不论你怎么努力,如果没有见地,成就都不会高,学佛更是如此。 世界上的人都很滑稽,大家都想学一种方法,求一种超现实的成就,而结果呢?如仔细研究我们人类的心理,发觉人们都不肯去参研见地。换句话说,喜欢东拜个老师,西拜个老师;喜欢求秘诀,求功夫,好像得了一个秘诀,马上就可以跳出去了似的。没有这回事的,绝对不可能。尤其是学佛,是学大般若、大智慧的成就,并不是学技术。做功夫百千万种花样,就算有一点效果,可也不能超越。事实上,很多人学这一套,确是反其道而求。这时我们在快要作结论以前,提出来关于见地的重要。 关于见地方面,可参考所发的讲义——华严经的合论。为什么讲华严经采用李长者的合论?以华严经来讲,有关它本宗的见地、修证、行愿共有四个著作:华严经、唐代清凉国师华严疏钞,以及后世佛果禅师华严经五十三参赞词,加上华严经的合论,这是华严宗四部最伟大的著作。 李长者,法名李通玄,本名不知,可能是晚唐时代某一位皇帝的世子,把本名去掉不讲。他在极富贵的家庭里,受极高的教育,然后决心去。到了深山,有一只老虎出来,要是我们早就吓死了,他却不怕,对老虎说:你来接我是不是?如果是,就趴下来给我骑。老虎果真乖乖地趴下来让他骑上去,然后把他背到深山一个洞里,他就在这个洞里住了下来写合论。到了晚上,天女送食,给他点上灯,他昼夜就写这部书。他把书写好之后,天女的任务也完了,也不来了,他也下山去了,这就是华严经合论的来源。 此后,各宗各派各种见地上的理论,都引用了合论的话。除了以华严经为主外,他也介绍了大般若经、法华经、维摩经、楞伽经、涅槃经以及小乘的戒律等等,每一本经的要点,他都整个作了一个批判。过去的中国佛学名词叫“分科判教”,他对佛学整个系统,作了一个批判。 这种批判,在李长者之前,有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分科判教,以及唐代澄观国师的分科判教。所谓分科,就是做科学化的整理,把佛法加以归类。判教就是加以客观的选择与评论。现在日本很多学者所讲的佛学观点,内行人一看就知道,他们不过是将天台、华严宗的分科判教,加以现代化,并加一点考证而已,这就是现在所谓的学者。 佛法到了中国,发展到了晚唐,有李长者这样伟大的人物,他们对佛依然非常恭敬,但是做学问又非常客观,批判就是批判,归类就是归类,毫不客气。 合论中有一句话:无边刹境,自它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这是李长者的名言。他说证道的人,没有空间的阻碍。刹就是刹土,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刹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刹土,东方琉璃世界是药师如来的刹土。刹有时是代表佛的境界,有时代表国土。“自”,是我们自己;“他”,是药师如来、阿弥陀佛、十方三世诸佛等,都是“他”。有没有另外一个佛世界的存在呢?有,还是在你自己这里。自他不隔,无碍。也就是说:根据佛学,他提出了一个观念,空间是相对的,但空间是没有阻碍,没有方位、无大小、无来去的。这些道理都是见地。 肇法师讲过一句话:“今至越者,尤昔至也。”就是讲时空的没有阻碍。但是,我们学佛修道,对于时间、空间观念,并没有搞清楚。为什么我们没有进步,就是执着在时、空的观念里,有人执着在子午卯酉时辰,有人打坐一定要对着东方。听说有人在美国教学生,早晨起来爬到树上,对着东方太阳打坐,这都是见地不通。还有人坐着时,认为没有面对着佛像打坐不对。这些观念的执着,都要拿掉,须知: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时间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所以每一本佛经都是这样写,一时,佛在哪里、哪里……这有两种道理,一是印度人的习惯,不喜欢有数字及时间观念。印度一讲起数字,就是八万四千,所以,佛经上的八万四千特别多,是形容数目的多,这是拿学理来看佛学。 以修道来看佛经,最高明的就是“一时”,万古只有一时,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亿万年以前也就是现在,未来的亿万年后也就是现在,就只有这一个,没有第二个,这个“一时”用得妙极了。 所以时间与空间的观念不丢开,不要谈修道,时间与空间观念搞不清楚,也不要谈修道。 我们学佛先要把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时、空意识观念,完全丢开,恢复到婴儿那个状态,可是,做不做得到啊? 很简单!我们看佛经里说的无念、无想、不起分别等种种理论,拿老子来讲,一句话,“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我们打坐做功夫,也就是要做到这样。 这些关于人的来源及人生的现象,有许多许多的问题,我们怎么去解决呢?佛告诉我们,我们现有的生命,是我们原始生命的第三重投影。我们原始的真生命,哲学性的称呼叫做真如;逻辑性、科学性的称呼叫做第一义谛、胜义谛;宗教性的称呼叫做如来、佛;拿教育性师道来称呼叫做世尊。我们中国后来翻译为本性,这个东西本来是清净圆明的,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本来是无烦恼,无成住坏空,无生老病死的。但它真没有,完全没有吗?不是的,它能生起一切的万有。所谓没有,是原本清净,所以说它没有。它能够起万有,它是有的。 楞严经第四卷里,佛的弟子富楼那尊者问佛:既然我们生命的自性本来清净,为什么要起第一念无明呢?为什么要生出这个世界来呢? 其实这个世界生得非常不妙,因为创造了这个世界,这些人一天到晚你争我夺,你骂我打,你恨我,我恨你等等,闹得一塌糊涂。楞严经第四卷的要点,就是谈这个。佛的答复有一句话与见地、行愿都有关系,他说觉明为咎。这一句话很值得注意,我们学佛求悟道求觉,悟道那一悟就是一觉,但是那一觉悟也是大毛病。 我们打坐不是在求空吗?根据楞严经这一句话,你要注意,如果你达到清净,则清净为病。你说:我打坐,本来很清净,后来怎么不清净、不空了呢?因为空所以不空嘛!道理很简单,也是这么深奥。所有的经典,你把它研究透了,看一看,原始的这个生命,怎么变成现在这个世界?怎么变成这个人生呢?觉明为咎,只有这句话,答得最明白。 所以举凡世上一切宗教,一切哲学,对于人生的看法,都犯了一个最大的毛病,对人生都是悲观的看法。看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不圆满的,佛教也是如此。只有两部经例外,一部是华严经,它看这个世界,永远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没有缺陷、没有悲哀的。其次是涅槃经,认为这个世界没有缺陷、没有悲哀,是常乐我净,永恒的存在。 我们把这些经教的道理先搞清楚了,慢慢再说到结论上去,再谈修证的功夫。今天我们打坐,心性的修养,只要能做到如婴儿的状态,一定成功。不要说婴儿,五六岁的小孩也可爱,爱哭就哭,要闹就闹,他一边在哭,逗他笑时,马上就笑了,然后又哭,他是天真的。我们做不到,我们有很多虚假,明明是恨你,还要敷衍你,皮笑肉不笑,多么罪恶啊!这就同行愿有关了。佛经说:直心是道场。我们做不到直,有多少假!每分每秒都假,连内心念头都假,都在造恶业,所以行愿谈何容易啊!行愿做不到的。行愿做到了,可以立地成佛。 其次,你看婴儿没有知识,没有分别心,那个状态就是意识的根本作用。比如我们求空的这一个,也正是意识的根。所以我们打坐用功除,都是用功错了,知道吗?拼命在那里想把思想压下去,把它空了,想把它停掉,叫做去妄念,完全错了。所以用功用了几十年都白用了,那个真正妄念的根还在。纵然我们坐在那里,而且晓得自己功夫做得很好,很清净,那个正是妄念。那个接近于婴儿境界,可是那还是妄念。 在中国文化里,那个东西叫“情”。孔子在礼记上分类为性与情,在礼记的第一篇,开头就是关于修道:“毋不敬,俨若思。”这是中国文化,定慧都在内,宗教也在内,人生随时严谨、恭敬以行,做到不昏沉、不散乱的修养。这个“思”并非思想的思,而等于佛法说的:既不散乱,又不昏沉,清清明明在那里,这正是礼之本也。 所以“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不过这些都是在上古时代传下来的,同一个来源。“性”,人的本性,不谈先天后天之别,善恶之别。比如有人天生爱说话,有人半句话都不说,这个性是怎么带来的?中国文化告诉我们,是“天明之谓性”带来的。第二个,“情”,这里有一个问题:中庸为何只提喜怒哀乐四样?本来是七情六欲,为什么只提四情呢?而且还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为什么只讲四样呢?喜怒哀乐是情不是性,情也是阿赖耶识种子带来的,有些人天性是喜的,有些人天性是怒的,有些人天性则是哀的或乐的。 情是根据什么来的?它与心理、四大、五行——心肝脾肺肾等生理禀赋,都有关系。大家打坐没有弄清楚,以为把第六意识思想空了就是,那是不相干的,那还不算妄念,那只是妄念上面的浮念。那个容易去,念头把它空了很容易。你觉得我还坐在这里,眼睛闭着,里头清清净净的,就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大家打坐做功夫,那个不在内守幽闲?不然就是宋朝大慧杲禅师所讲,后世曹洞宗参禅的毛病:默照邪禅。哪个学佛学道做功夫不是在这里头搞?我们这些情都没有去掉,还是充满了喜怒哀乐。佛说情这个东西,就是业力的一种,业根。后来理学家讲气质,你的气质不变化,怎么成道呢?所以一定先要把这些认识清楚,大家应该先检查出来,盘起腿来在那里干什么?多数只是心理状况的自我玩弄而已,与修道毫不相干,多少人在其中玩了几十年。所以我们自己不能不检讨,以为自己正在做好人、做好事、修德性,实际上都是在性情中玩弄自己而已。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第一步就要认得什么是妄念。 楞严经卷四里头的那句话:觉明为咎,就是妄念。一个妄念就包括了五蕴、八识、八十八结使。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为盘起腿来,自己偶然把思想排除,清净了一下,好像没有浮面的思想,以为这个叫做无妄念;那是大错而特错。你那个浮面的思想排除开了,觉得自己坐在那里,好像很清净,那个正是大妄念的根本。所以如果这个没有空掉的话,什么都不要谈。如果把这一念打空了,身心打破了以后,那就可以证到真如,所谓明心见性,立刻到达,顿悟就是悟那一个。这点要注意。 我们再看修法,在禅宗直指一书中,宋元时期的高峰妙禅师,就是后世修禅的一个真正榜样。但我们可以很坦白地说,高峰妙禅师把自我已经训练到,意念解开,达到一种意识境界超越现实的状况。可是有一个事实摆在那里,他的身体仍然很不好。要知道,色法也是心法的一部分,应该是它转过来才对,为什么不能转?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说色法转不过来,则华严经所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佛教基本定律,是否被推翻了?假定这个理论是对的,那么应该能够去掉生老病死,应该能够转得了五蕴四大。理论和事实是不应该矛盾的,这点要特别注意。我们现代人对修行观念要搞清楚,其实,佛经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禅宗的修法,走高峰妙禅师路子的人很多,除了少数的高僧,如济颠和尚等外。 宋朝几个禅宗大德,悟了以后都同济颠一样,装疯装癫的。比如林酒仙,悟道以后专门喝酒,他的歌都是喝醉了乱唱的,同济颠一样,都是说得很明白、很清楚。 宋朝以后,为什么这般人悟道后,都变成这个样子呢?这其中有个道理。佛教由唐朝四百年,到宋代理学以来,五六百年间,整个中国文化界,人人都是严肃的面孔,儒家孔子之徒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所有的细胞都僵化了,尤其是笑的细胞,最为僵化。包公传上说,包公从来没有笑过,清官,严肃嘛!亲戚朋友都不来往,这样的人生有什么味道!可是像包青天的面孔多的是,在宗教圈子里更是如此,这些悟了道的高僧们,装疯装癫,故意把你搞得一塌糊涂。如果修道修成一副死面孔,还修什么道?那种的道貌岸然,是一副癌症的面孔。 道不是这样的,天机是活泼泼的,了解了这个以后,你守着空的这么一个境界,最后搞成了道貌岸然,正如禅宗讲的枯木禅。枯木不能开花,绝不能在灵山会上花开见佛。你看,释迦牟尼佛那个境界多轻松,他没有道貌岸然的面孔。这个观念先认识清楚了,再研究佛经的五蕴论。再其次,我们讲五蕴都是妄念,我们现在来看五蕴和见地。见地就是功夫;五蕴是色受想行识。 色包括了四大——地水风火,不只是包括身体全部,也包括了物理世界。比如我们揉揉眼睛,就可以看到眼前有亮光,如闪电一样,这是眼神经受摩擦发光所致,是反映出来的现象,佛经叫眼睛的空花。如果认为这个电光是道,不是神经是什么!那个光是神经起的变化,怎么会不懂,那么笨呢!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香味,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些都属于色蕴。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请问你怎么没有空?打起坐来腿子还麻得很,色法还是没有空嘛!为什么发麻呢?身体内部有湿气,气脉走不通。为什么头发胀?里头有病就有反应,有反应怎么空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说:我心里不去管他,那又何必修道呢?睡觉的时候也是没有感觉,那不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吗?这是不能自欺的。 密宗的气脉之说,道家的奇经八脉之说等等,都是由禅定的功夫,根据实际的经验说出来的。古人不过把这些经验记录下来,后世人学到这些,就拿鸡毛当令箭了,什么大周天、小周天啦!把传这些法当成传道,那就完全搞错了。其实不管什么气脉,什么周天,修了半天都是加行里头的功夫。加工的目的就是先能够达到色法空,真把气脉打通了,色身才能够空,这是色即是空阶段,可是还没有做到空即是色。 先把生理这一部分都打开了,才能色即是空。再转过来达到空即是色,这是真空起妙有的作用,神通智慧都来了。等于说色即是空是把一座山,或一幢建筑物打散了,销毁了,变成了平地。空即是色就是在这个平地上,重新建立起坚固的建筑物,这是佛法的真空起妙有,做到了才能够认识妄念是什么。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四句话包括大乘、小乘做功夫的几个阶段在内。这还不算,接下去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八个字简简单单带过去了。 色即是空,大家没有做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更难了。大乘的境界,见地、修证、行愿都要到,色法不异于空,色与空没有两样,不二法门。 色不异空,色法就是空。我们在文字上想想看,色不异空同色即是空有什么两样?在逻辑上大有差别,这就是中国文字之难。 空不异色,真正到空的人,当然一定做到了。如李长者所说的,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佛经上说的三明六通,诸佛神通也一定做得到,并不困难。空与色本来是一体,作用也是一个。等于说我们房子里电源的插座,可以插电灯,也可以插录音机、电扇。因为都是电,本来是一体。 色还没讲完,暂时摆着。 现在第二个讲到“受”,就是感觉,这个感觉多半是生理的反映,比如冷、热、呼、吸、饱、饿等,除生理反应外,还有情绪上的感觉,这个情绪上的受,就属于中国文化性情的情,色法反倒是属于性情的性。为什么色法反属于性?这个是大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好了,我们学密宗、学净土,不管学什么都一样,大家打起坐来,搞了半天都在那里玩弄感觉。每个人问老师的问题,都是这里痛,那里痛的,一百个人有五十双,都是问这些无聊的问题,问得连当老师的都不想活了,一天到晚跟一群疯子在一起,不疯也半死了。实际上,我们佛经都没有搞清楚,都在玩弄感觉。你把心经多念一念——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觉得腿麻,感觉来了,你怎么空不掉呢?你既然空不掉,你还空个什么啊?有本事你把这“受”空了。 所以要注意,你们转这个,转那个,老实讲,你那个第六意识妄念,已经困在那里转圈子了。你想一个人转河车、转气脉、三脉七轮等,越转得好,那个轮回越严重。不要说轮回,你打坐坐在那里,你的思想、感情统统困在那里转,什么事也不去做,看看外面的人多忙碌,你却一天到晚在那里打坐偷闲,玩弄精神转河车,所以,百无一用是修道者。 受即是空,为什么不在这个地方求解脱呢?学佛为求解脱,结果我们就是解脱不了,都在感受的境界上搞。 第三个,“想”蕴。这个想更好办了,每人都说:我打坐什么都好,就是妄想不断。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既是空的,何必去空它!它本来空,不是我们去空它的。换句话说,是它来空我们的。这个“它”是什么?本心,自他不二之他。是它来空你的,我们的妄念根本不能存在嘛!每个念头,每个思想都这么过去了,所以,想即是空,空即是想,但是我们做不到想即是空,做到了就得定,得果位了。 至于想不异空,空不异想,那真是真功夫,能够做到这样,就是李长者讲的“自他不二”。 第四个,“行”阴,这更严重了。这个行就是生命的运动,就是生命本有的运动功能。懂得了行阴,才懂得什么叫明心,什么叫妄念,当然,见性还谈不上。 所以我们打坐坐得好,也没有妄想,怎么它又来了呢?——行阴来的。它不听你的,如果行阴不能空,你想空妄念,休想! 行阴空了以后,上面的色、受、想才有办法空。注意!自己去参参行阴,这是很重要的。至于行阴怎么空,且听下回分解。
查看: 3680|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安增员专题讲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