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和什么是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最重要的方法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七年级上册地理读图题(已处理)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七年级上册地理读图题(已处理)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科研团队是如何进行跨学科合作的?会遇到哪些常见的困难?未来趋势如何?
科研团队是如何进行跨学科合作的?会遇到哪些常见的困难?未来趋势如何?
【成楚旸的回答(63票)】:
来占个坑。
百年以前估计绝大多数paper上都只有一个作者,现在实验学科的一手研究论文已经很难再看到一个作者的文章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随着科学发展学科越来越细化,一个PhD学生几乎只能在某一个极小的分支上成为专家有所突破。进行全面研究就只能多人,多实验室,多学科合作。
我以我们组过去发的一篇文章作为例子,分析下团队如何合作。
比如这一篇2012年的Nature,做的室温铁电材料:
作者来自11个单位多达19人。
现在部分杂志会要求在末尾写一小段文字注明哪位作者做了什么工作,比如这篇文章后面就有现在部分杂志会要求在末尾写一小段文字注明哪位作者做了什么工作,比如这篇文章后面就有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材料学研究的项目,材料学研究经常都是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交叉领域,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们相互合作,各自贡献长处来实现。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材料学研究的项目,材料学研究经常都是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交叉领域,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们相互合作,各自贡献长处来实现。
这篇文章里研究了一种基于超分子电荷转移复合物网络的铁电材料,首先需要设计合成新材料。
合成的工作大部分是在我们组进行的,倒数第二位作者J Fraser Stoddart教授的实验室有许多在有机合成专长的博士生(比如我 = =,俗称有机砖工)和博士后。
材料合成后,需要将材料做成器件,测试是否有设计的性质,器件方面的实验是在最后一位作者Samuel I. Stupp教授(其研究可参见我之前的一个答案)的实验室进行的,他有专门的超净实验室和相关仪器以及人员。
除了性能测试外,还需要解释为什么这种材料能有这样特殊的性能,还需要做更多其他的物理和化学表征,对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比如这项工作中的解释主要来源于单晶衍射,有2位晶体学家参与了单晶数据的收集和解析。其他的各项表征实验和数据分析都有相关专长的研究人员进行。
除此之外,在数据分析和文章写作过程中给出了有建设性意见的人员或在实验过程中提供了仪器帮助等的人也名字也都列在文章上了。
这篇文章涉及到了两个国家(美,韩:不过其实是因为我老板当时在韩国的KAIST挂职,有两个学生过去访问过,实际和韩国关系不大,作者也没有韩国人)的10个实验室。主体部分是在美国西北大学完成的,主要实验室主任都是长期合作的同事,相互了解,合作起来比较顺利。
如果是第一次开展合作,可能遇到的困难我觉得大概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找谁做?一般开始在同一个学校找,或者是熟知的同行,或者在学术交流会议上结识的伙伴。
然后是怎样合作?谁负责做哪一块需要沟通好,我老板也经常说学术合作最重要的是相互交流,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了,即使合作伙伴在地球另一端也能方便的交流。
之后应该还有成果分配问题,也就是作者排序,这个正常的应该是发起合作贡献最大的做第一单位吧,不过也经常有处理不当从此老死不相往来的,说到底还是交流不够,能达成一致良性循环大家一起走向人生巅峰啊蛤蛤。
未来的趋势?肯定是越来越多和越来越紧密的合作哇,虽然说博士期间能多涉猎一些不同领域的知识是最好的,但个人精力时间有限,能做到在专精自己领域的同时涉猎多领域已经实属不易。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通过涉猎大致了解,以后如果我要做这方面的东西应该朝哪个方向去找谁合作,让更专业的人来完成需要的研究要远强于自己瞎捣腾。
我们看看 张院士怎么说。
【胡墨的回答(51票)】:
我个人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中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也很值得大家关注。
问题的三个小问都值得单独作答,这里我仅对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作出回答,供诸位参考。才疏学浅,行文必多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读者海涵。
如何进行合作
按时间顺序可以粗略地分成“勾搭阶段”和“操作阶段”。
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找到合适的合作者并不那么容易。
学术圈中,有良好的声誉很重要。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在自己的领域,最好也要在目标合作领域有一定的声誉。比如化学和生物的合作中,如果一个化学实验室已经有过几次合作的工作以生物工作为主发了生物学领域(目标合作领域)比较重要的期刊,那么会有很多生物研究者看到,并且知道这个实验室有相关的技术,这个实验室后续的合作机会就会源源不断了。如果一个实验室以交叉学科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时,在目标领域有良好声誉甚至比在自己领域发文章更重要,因为自己领域的文章很可能不会被你的合作对象读到。声誉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单位和学术传承。
另外,一些偶然事件也可能会成为合作的机会,比如开会和学术报告。
常见困难(个人猜测科研中合作的困难也许和企业管理中大型项目的困难有一些共通之处,不知道这方面管理科学有没有什么很好的总结,如果有的话,也许有志于科研的童鞋要好好学习一下,也请了解相关领域的童鞋帮忙补充。)
合作进行中的难点常常是项目管理。因为项目中有几方同时参与,与单打独斗相比更加复杂。很容易一个实验做不出来几次,沟通不好,就有一方或者几方觉得没意思,后续就进行得不那么流畅了。
个人对这点的最大体会是,合作项目最好是集中火力尽快解决,能一个月做完千万不要两个月,因为一不小心就变一年,最后大家都快忘了,没意思。与之相对的是,个人项目相对来说可以按自己的习惯和时间自由调整进度。因此几个项目同时进行时,我比较推荐用大块时间集中做合作项目,而个人的项目适当补充。
举一个实际工作中的小例子,项目之中的邮件沟通细节。如果合作中自己的部分有了结果,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通常都要尽快联系合作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具体而言,如果做一个测试正常需要一周,但中间因故耽误了一周,我会在一周的时候就给合作者发邮件告知目前的进展,保持联系;而不是当做什么都没发生,在两周之后才回复。否则对方等着等着很容易就有点泄气,这对于项目顺畅进行非常不利。另一方面,遇到不是很擅长合作的同伴时,以积极的态度适时关心合作项目的进展,并不断鼓励同伴,也是高效完成合作的一个技巧。
合作中的另一个难点是不同领域之间的沟通。这个问题在项目前期出现得比较多,进行之中也时常会蹦出来。很可能在你的领域里众所周知的情况,合作者完全不知道。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明确主要的问题,不在细枝末节浪费彼此时间;另一方面要擅长把自己的专业领域用通俗易懂的话讲给别人听,并且迅速发现对方的真正疑惑(这个疑惑在开始很可能是以你的领域很不常见的表达方式——非专业人士的口吻——出现的)。
另外,关于作者顺序的问题,我觉得并列作者是一大神器,不仅解决了很多博士的毕业问题,也解决了很多合作者的吵架问题……作者顺序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不是合作的错。
未来趋势我个人非常看好科研中的合作。因为每个人的时间有限,专精的领域必然有限。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时间,跨学科合作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但合作与单打独斗的科研有很多细节上的区别,值得大家在进行合作时留意,以提高科研合作的效率。
最后,我想补充个人的一点担心:我们也要注意到某些合作中“流水线”化的趋势。从培养独立思考的学术人才而非技术专家的角度来说,我们除了拥有一双巧手,做好自己的专长,还需思路清晰,能在复杂合作体系中时刻关注最核心的问题,具备俯瞰全局的眼界。
【徐艳的回答(3票)】:
看了各种答案,主要还是讨论在纯科研环境下(主要是大学)的情况.
商业机构里面的科研团队合作也是很重要的一块,还没有人提及.
本领域(岩土软件),一般至少要联合4个方向的团队,除了基本的科研团队:岩土,数学和软件开发以外,一定还有一个商业团队的存在(主管管理和市场).
合作方式:最主要的还是参与人员的选择,最理想的是2种人选,第一种是跨领域人员.这种人的工作经历至少要夸2个领域,有很强的实际项目经验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人在团队中的主要工作就是沟通.比如,他们可以把岩土理论的需求翻译成软件开发团队能够理解的模型, 可以把市场调研的结果翻译成实际软件的修改意见. 第二种是单领域的顶尖人才, 他们是各个团队的基本理论支持,起到的是基础作用.对于这类人的要求,一般只有一个,就是不能出错.因为他们的错误,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理论缺陷. 所谓各个领域的通才,说实话是基本上不存在的.所以如果人员选择得当,合作还是很容易的.
常见困难: 第一条当然是沟通,不过如果团队的人员选的比较好,特别是第一类人员选的比较好,沟通还是可以解决的问题. 第二条,也是最困难的,是管理. 任何一个商业科研活动,都是有预算和时间限制的,而这本身就和科研的本质有矛盾.绝大多数时候,很多设计工作是要远远的超多预定的时间的.那么如何取舍,如何保护自己的项目在有限的时间和经费内存在,而不被砍掉,如何和那些理论天才们讨价还价,告诉他们必须榨干每一点精力来match deadline. 我认为,这才是最困难的部分.
趋势 : 要我说, 那就是职业化.把第一类人员和管理职能相结合,变成一种全新的项目管理模式.而第二类人员则是完全外聘,从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获得. 这当然是理想化的情况,大学的工作强度是没有办法和实际的商业机构相比的. 但是到各种大学去圈养一群教授来提供理论支持,这个确实已经在很多商业团队里面实现了.
先写这么多 慢慢补充
【张浩千的回答(48票)】:
我从事的合成生物学就是典型的跨学科研究。先占个坑,明天更新答案,绝不坑爹
------------------------------------------------------------------------------------------------------------
大家久等了=。=放假前各种忙,跳票了很久,今天才有空更新。
通常来说,跨学科的科研合作有两种常见的存在形式。第一种是由政府、财团或者大型机构主导,多个学科的科研人员为了某个特定目标(通常是工程应用)而开展的合作,远的例子有美国的曼哈顿计划,近的例子有CERN的高能加速器项目和孟山都公司(Monsanto Company)不育转基因作物的研发与推广。第二种是科研工作自身出于深入探索的科研目的而开展的合作,远的例子有解释神经元动作电位的hodgkin-huxley model的建立,近的例子就很多了,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各种研究都是,其典型包括哺乳动物肢趾形态建成的图灵斑图机制,细胞因子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可能路径,针对特定疾病的药物设计等等。
事实上,跨学科合作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大难题;即便是美国这个各主流学科百花齐放的科研超级大国,在跨学科合作上也没有做得那么好。跨学科研究合作始终需要应对2个问题:
1,利益和管理措施如何协调?2,知识体系的鸿沟如何填补?
先说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对于EE来说,以应用理论和工程产出为主要评价标准;对于生物医学来说,以知识发现为目的,其主要评价标准是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假如一所大学做EE的人花费大量资源跟做生物医学的人合作发了一篇Cell,会发生什么呢?
什么也不会发生。因为他所处院系的评价体系与生物医学方向不同,不是理论产出也不是硬件产出。后面的经费申请怎么办?去生物医学方向申经费,你背景不够,不可能竞争得过科班出身的人及其背后的人际关系网络(国内国外都一样);去EE方向申请,请问你做的东西跟EE有多大关系,能带来多少产值?
于是经费申请在哪边都是问题,职称晋升也是问题,招收学生就更是问题。对于一个EE出身的学生,想让他去生物医学方向读PhD的话:开什么玩笑?老子学EE就是想找个好工作,让老子去一个月3000RMB或者2000USD,做10年PhD+postdoc,出来还找不到工作,这不扯淡么?对于一个生物医学出身的学生,想让他去EE的导师那边读PhD的话:请问电子线路我能学得懂么?信号与系统呢?统计信号处理呢?都没学不懂我还怎么毕业?
在一些高校,更严重的问题是管理硬件上的:各个院系被分在了不同的校区,之间的距离都远得快发生地理隔离了,不同学院的同学本科毕业了、博士毕业了都见不到一面,那学术上的生殖隔离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所以我们不难看到,EE和生物医学的成功合作大多发生在生物医学技术公司内--因为创新驱动,公司内的管理措施跟得上,评价体系合理,能够统一两个学科研究人员的利益。上面只是以EE和生物医学这两个评价体系差异明显的科学做了个例子。实际中两个学科即使看似评价体系接近,在经费、招生、学生培养等等实际操作中其差异也可能是非常大的。一些管理灵活,科研意识领先的高校比如UCSF和Stanford则采取了合并院系、成立跨学科的phd program,跨学科研究的院系与对应的research funding program等措施,效果拔群;国内的北大和清华模仿国外顶尖高校搞了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这种跨学科研究机构,这几年Cell, Nature, Science各种涌现,也算带了个好头。
下面说第二问题。这是一个实际上相当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太被重视的问题。知识体系不仅仅意味着知识和技能,还意味着思维模式和世界观。对于生物学家来说,作为研究对象的生物是复杂而充满信息的,无法抽象为简单模型,只能抽丝剥茧,其过程中的每一步不仅仅需要负对照,还需要正对照,最好还要有从不同角度的证明;而对于物理学家来说,世间万物均可以进行合理简化,建立基本模型,在此模型之上建立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框架,进而解释万物。那么,当一个传统的生物学家和传统的物理学家试图进行沟通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还是什么也不会发生,因为完全是鸡同鸭讲。生物学家:“细胞信号转导网络整合细胞内外信号进而决定细胞命运,如果在细胞内表达四个yamanaka转录因子对其施以扰动,那么细胞会重新回到多能干细胞的状态...” 物理学家:“等等,这个网络结构是怎么确定的?通过免疫共沉淀?什么是免疫共沉淀,原理听起来很不靠谱哎,这也叫确定?还有,凭什么说细胞表达了几个marker基因,细胞就算回到了多能干细胞状态了呢?复杂网络在动力学上可能有多个稳定点,单单表达几个基因不能说明信号转导网络回到了多能干细胞状态。话说,怎么定义多能干细胞状态?” 生物学家:“......”
所以不同学科的人不仅仅是知识技能上不一样,世界观和思维模式也不一样。针对这一情况,近些年来国内外各高校纷纷成立了各种跨学科的研究项目和博士生培养项目,目的也就是让本身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有机会互相了解,为跨学科合作打下思想基础。这几年Cell, Nature, Science上最风光的领域如系统生物学(生物X物理)啊,生物信息学(生物X计算机)啊,结构生物学(生物X物理X化学)啊,正是这种有意识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结果。
未来的趋势应该是进一步的学科融合,特别是对于中国,需要有国家和大型企业主导的工程应用项目,更需要有一线科研工作者自发的组织合作;需要有传统的学科人才,更需要有跨学科工作和研究能力的新型研究者;需要在原有学科深入挖掘,更需要融合现有各学科知识体系以挖掘出更大的科学潜力。而所有这些,离不开“宽松”二字:不仅仅是人才培养,学科设置、经费管理和资源配置等等方面都需要拿出切实的深入改革,营造出宽松的科研环境以促进学科融合。
【尤猫猫的回答(2票)】:
首次被邀请真是感动的泪流满面了……虽然我觉得这么高端的问题我完全没法回答,但是还是得凑合几句~~~
在我看来,跨学科的合作主要取决于是不是有个给力的导师,不仅是学术上的给力,更是在人脉和人际关系上的~~~其实很多研究遇到瓶颈都可以通过跨学科合作~~比如我们实验室有做一种微生物产生的抗菌物质提取和鉴定,这种课题是偏向于化学的,可能给化学专业的人一两个月就搞定的事情,但是由于我们老板比较不太擅长和外界合作~~导致那个苦逼的博士自己研究琢磨没人请教,折腾了三年多,还没搞出来…………作为一个生物狗~和化学 物理等相关的合作以及和数学相关的合作必然能让研究成果进步不小~但是,能不能合作,怎么合作,还是要看是不是有个给力的老板,愿意给你联系其他学科的人,且能够搞定合作的关系~~~
【穿裤子的云的回答(6票)】:
所谓的跨学科合作,归根到底其实就是老板朋友圈的点名行为。
【SydraOp的回答(5票)】:
我本人参与的一个课题是制作一种生物学仪器,鉴于专利尚未申请故无法介绍细节。在专利和论文搞定以后,(如果有空)会补上必要的细节,并取消匿名。
总体来说,这个课题涉及到的一级学科就包括数学、光学、化学、生物学、机械、计算机等,真正的交叉学科。要命的是,我们还不是和别的课题组合作,而是一个实验室单挑……老板当年也是所学甚杂,博士和两期博士后做的领域几乎不相关,做PI以后经过数年积累,终于有了天时人和来做这个项目。目前团队内实际干活的五人(不包括老板这位总指挥以及曾经参与后来离职或者毕业的师兄),我们相互背景互补,各有所长,这是项目得以进行的原因之一。
项目得以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负责课题的师兄太他妈屌了……我上面提到的几大学科他全部都有涉猎,方方面面都顾及得到。一般组会上化学家讲合成,我就茫然了;我讲算法的时候,化学家就茫然了。只有师兄一个人可以全程follow每个人的工作,还可以提问。
所以总结一下,单个课题组想搞交叉学科,你不仅得有各方面的人才,还得有一个什么都懂一点的人牵头组织。类比IT产业就是,你不仅得有码农和美工,还得有个好的产品经理。
我们实验室也有和别人合作的课题,基本特点是分工明确。例如做高通量测序的,典型特征就是医院出样品,课题组做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交叉学科的困难就是,有时你有一个好码农,却没有美工;好不容易美工也有了,却没有产品经理……这在高校是很容易出现的,因为教授们普遍生源单一,数学院招的都是学数学的,化学院招的都是学化学的,好不容易招了一个其他学科背景的,还不一定来你的实验室。招博士后的话,好多人想我要做的领域你那实验室又不强,算了……像楼上张浩千大神所在的实验室,能够汇集许多背景不同的学生,实属罕见。
交叉学科的另一个困难是:传统学科不买账。现在很多人强调交叉学科,但也有相当多的人对交叉学科不屑一顾。他们认为搞交叉学科的人,往往每个学科的功底都不深,不过是到处挖一铲子忽悠人罢了。一定程度上,他们这么说不无道理,比如我说我搞算法,但我会告诉你我本科是学生物的吗::&_
未来趋势不敢妄言,这个问题太大,自己学科涉及到的交叉学科还可以扯扯淡。也许是课题组间的合作会进一步加强?
【颜晓川的回答(15票)】:
一次神奇的跨学科合作(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Higgs boson 的 Physics Letters B paper,共同作者6000多人。
后面还有好长好长,我就不截图了。。。后面还有好长好长,我就不截图了。。。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占个计算生物的坑。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跨学科合作是大趋势,可能在参加一些大型学术会议的时候,某个点会激发老板们的灵感,然后泉涌出很多点子,随后的交流沟通进一步确认想法,引起兴趣,接下来通过人脉等找到合作对象,与之合作。但是由于双方研究者对彼此领域都不是很了解,所以很容易忽略一些重要的东西,并犯一些基础错误
【郑晓宇的回答(1票)】:
先简单答一下吧。
首先就是实验课题与理论、计算的结合。所以有限元计算、DFT计算之类的计算性学科就可以和各大实验方向结合。
然后比如现在纳米很热,而化学能源转化类的纳米材料可能就会有材料、化学、化工的交叉,热电类纳米材料就会有热物理、材料之类的交叉,生物纳米药物就会有生物、微流体之类的交叉,各类材料和反应的表征又会涉及光学的交叉。
大概举一些我比较了解的就是这些。
【mintKing的回答(1票)】:
谢邀,机器视觉方向,单就目前国内高校来说,实质性的跨领域合作还是比较少。
【许诺的回答(1票)】:
,先占一个医药的坑,有空的时候更新,近来太忙了。。
我想我会主要浅谈一下药如何从药学院到生物实验室到医院临床测试的,看起来这几个领域不是跨学科,其实侧重点太多不同了。。如果有离题请在评论注明谢谢!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居然被邀请了我一直以为玩的是单机wiki版知乎...谢邀。
跨学科经验好像只有一次而且未完成....简单的说,老板聊idea的阶段都是“那个XX所的XX你们知道吧,我跟他谈笑风生”然后学生跑过去准备具体干的时候那边“你们这不靠谱来我作为长者讲一点”。。。
我们当时的困难在于如何把一个合作意向具体化成能够执行、可算可测可验证的实验方案。对于同一个体系,两边学科内部都有成熟的仪器和经验,但是专注于不同的性质,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想干的不是一回事。更重要的差异包括研究范式,即使两边想做一样的事,不同的研究范式也会导致考虑截然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案。
所以当时种种因素综合下来并没有形成太深入的合作,也只是我们这里出一批样品那边用仪器空闲时间测一测,分析讨论很少,事实上并没有充分发动两边的能力。
回顾一下,目前觉得搞学术的精通自己那一块之外也得看点别的。语言不通就只能比划,互相会对方语言哪怕一两个单词有时候都好很多。
未来趋势嘛就是跨学科越来越兴盛,毕竟很多学科内基本都只剩硬骨头,跨一下学科多快好省。搞流体的人里做biological flow的是越来越多了就是个例子。其实多数人做biological flow对流体本身没什么拓展,把成熟技术和理论换个场景罢了。少数人是可以做出bio和fluid领域都好的结果,不过就需要两个都懂,或者至少懂一个同时能找到懂另一个的长期讨论合作。短期简单聊天很难有好结果。
【DaLi的回答(1票)】:
我就从我们课题组为例说明一下。
大老板 Prof. John T.S. Irvine 是组中核心之核心,ideal的来源,他是做材料出身,以SOFC出名,课题组核心基础是Functional Material,所以材料应用领域就很广,之前中心为SOFC,之后开始应用于光催化,有机物裂解(不太懂),锂电领域(组内就我一个锂电方向的,二导师 Dr. Robert Armstrong 原来 P.G. Bruce 组的),超导,还有些应用我就不太懂了。
所以我认为我们组算是一个跨领域的课题组,大家会的技术各有专长,但是核心是材料制备,所以有些人材料制备很厉害,有些人做测试分析很厉害(主要为博后),还有些两者都很厉害(普遍情况)。所以我认为跨领域合作的基础是课题组拥有核心的材料制备技术,比如我硕士的课题组哈工大安茂忠教授课题组,主攻电沉积技术,然后以此为基础技术制备材料应用到不同的领域。
说道困难,我认为主要是跨领域后对应用领域知识的薄弱,因为一般而言材料制备是专长,而同样的材料可以应用到不用的领域,对各种领域知识又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深入了解,解决办法就是引入有相关领域背景的学生或者与相关领域的老师进行合作。
以我们学校的情况来看,跨领域是必然的趋势,而且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但是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壁垒和信息不等同,所以有些新发现不能够引起其他领域人士的重视。这时候本科学的很多公共学科的知识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不是说记得很多,而是有些时候给你灵感。
小弟才疏学浅,献丑献丑。
【王逸的回答(1票)】:
需要政策上的引导 顶层设计规划合理的有效的协同创新中心 加快产学研合作 让资金 人员 项目 成果 都处于一个良性的流动中 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合作
现在的合作大多都是基于项目层面的合作而非战略性的合作 并未实现最佳的科技资源的配置 没有将合作的益处最大化
【孙致学的回答(1票)】:
本人搞石油天然气开发工程的,现在关注能源和环境科学的综合方向,欢迎合作
【ZMFF的回答(1票)】:
居然被邀请,感谢感谢。在知乎的处女答就要回答这么高深的问题,本人才疏学浅,文字更是不太通畅,尝试回答一下,请轻拍。
我所在的领域是传说中的系统的系统,一听这标题就是虚无缥缈又多学科综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系统的)系统工程的作用就是促进不同学科或者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的,也许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还不用劳师动众地整一个系统工程部门,但作为一个大公司,系统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作为系统工程师的必要素质,就是对不同的领域均有所涉猎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能够快速接收其他学科的内容。以此类推,跨学科的科研团队,也需要至少有一个人是有比较宽泛的知识面,能够保证互相不是鸡同鸭讲。另外,有效的支持系统工程和管理的工具也是需要的。
本人老板是Aero出身,一直在系统的系统领域,和机械的,工业工程的,农业的,civil的都有项目合作。从他身上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除了他的专业基础 (此乃根本),很关键的一点是会做人啊,美帝没有天朝那么复杂的暗箱,但人际网络真心非常重要。老板是属于在楼梯边碰到个陌生人都要上去问两句,在别的专业大楼上课,下课了会上去串串门交流下感情的,学术会议更是不用说了。所以对大概什么人在做什么方向都挺清楚的。 另外,非常不吝于给别人提供机会,不管是学生还是合作的老师,给别人机会别人才会给你机会吧。
好了,罗罗嗦嗦的,我还是想说合作是大势所趋,单打独斗的英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从个人来说,还是要精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这才是合作的根本。
发表评论:
馆藏&4660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