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个城市魏计全

转贴天津市艺术学校简史
 天津市艺术学校创建于1956年,其前身为天津戏曲学校,曾用名天津戏剧学校,1987年更为现名。学校坐落于天津市河东区津塘路77号,占地面积一万五千平米,建筑面积一万两千六百平米。现有教职工177人,在校生800余人。学校属全民所有制性质,隶属于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和天津市文化局双重领导。
  目前,学校设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音乐、舞蹈、杂技、话剧与影视、舞台技术等8个专业学科。这些学科又分别函盖了:京剧表演、京剧伴奏、评剧表演、评剧伴奏、河北梆子表演、河北梆子伴奏、中国舞表演、芭蕾舞表演、国际标准舞表演、中国器乐演奏、钢琴演奏、声乐演唱、话剧与影视表演、杂技表演、舞台技术等15个专业。
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所需年限和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结合考生年龄、学历等方面的差异,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我校中专学生的学制别设定为三至七年。
  历史上,学校曾经开设过的专业有:昆曲表演、昆曲伴奏、歌舞表演、木偶表演、西洋管弦乐器演奏等。
此外、学校还设有艺术幼儿园、与普教小学联办了小学“艺术特长班”、开设过社会力量办学性质的业余艺术培部等。是一所规模较大、专业较多的综合性中等专业艺术学校。
  建校五十年来,学校在党的教育、文艺方针指引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曾被授予“创建文明中专学校成绩显著”、“培养人才成绩显著”、“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被誉为“艺术家的摇篮”。1995年被天津市评定为市级(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1997年被文化部认定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2000年被教育部评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复审,再次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同年,京剧专业又被天津市教委评定为首批市级(省部级)重点专业。
一、历史沿革、发展变迁:
  我校五十年的历史沿革、发展变迁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建校初期(1956年至1966年)、文革时期(年)、恢复时期(1977年至1987年)、拓展时期(1988年至2006年)。
1. 建校初期(1956年至1966年):
  建国后,戏曲艺术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植下,获得了新的发展,戏曲舞台欣欣向荣。但是,由于戏曲艺人年龄老化,戏曲演员青黄不接,因此,培养戏曲艺术接班人已成为当务之急。1955年,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人大代表、著名河北梆子演员韩俊卿建议:在天津成立戏校,培养戏曲艺术人才。这一提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经文化部批准,天津市文化局筹办,1956年天津戏曲学校正式成立。同时确立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教育、文艺方针政策为指引,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戏曲艺术人才为已任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至此,我市有了自己的国办戏校,为日后天津戏曲艺术的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批艺术人才。
天津戏曲学校成立后,起初只开设了评剧表演、评剧伴奏、河北梆子表演、河北梆子伴奏四个专业。并于1956年招收了首批学生(56级)。
1957年学校又针对上述四个专业招收了插班生(56级)。
1958年学校开设了京剧表演和京剧伴奏专业并同时招收了学生(58级)。
此后,按照市文化局的意见,学校陆续将评剧表演与伴奏,河北梆子表演与伴奏四个专业的学生,分别转到市评剧院少年训练队和市河北梆子剧院附校继续学习。
  1959年学校又招收了京剧表演和京剧伴奏专业学生(59级),增设了昆曲表演和昆曲伴奏两个专业并同时招收了学生(59级)。
  1963年学校又增设了舞台美术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新型的舞台布景、服饰道具、灯光音响等舞台技术及管理人才,并同时招收了学生(63级)。
  1964年,天津评剧院少年训练队、天津河北梆子剧院附校并入我校,学校又恢复了评剧表演与伴奏、河北梆子表演与伴奏专业设置。与此同时,京剧表演、京剧伴奏专业与昆曲表演、昆曲伴奏专业合并为京昆表演和京昆伴奏专业。同年,天津戏曲学校更名为天津戏剧学校。
截止到“文革”前,学校共设有:京昆表演、京昆伴奏、评剧表演、评剧伴奏、河北梆子表演、河北梆子伴奏、舞台美术管理共七个专业。
历经十年的艰苦创业,学校建设己初具规模,不仅扩大了师资队伍,积累了办学经验,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戏曲艺术人才,为我校日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文革”时期(1966年至1976年)
  从1966年下半年起,学校开始停课搞运动,直至1968年被迫停办,部分师生转入
“天津五七艺校”戏剧连。1972年,上级主管部门又恢复了天津戏剧学校建制,原五七艺校戏剧连师生遂转回天津戏剧学校,成为我校复校后的首批京剧表演与京剧伴奏专业学生(71级)。与此同时,还从五七艺校带过来一个音乐班(原五七艺校专为戏剧连配套招收的戏曲管弦乐伴奏专业学生)。经学校请示决定,将京昆表演与京昆伴奏专业复改为京剧表演与京剧伴奏专业。同年,学校重新开设了评剧表演、评剧伴奏、河北梆子表演、河北梆子伴奏四个专业,并同时招收了学生(72级)。1975年学校又招收京剧表演和京剧伴奏两个专业学生(75级)。
“文革”期间,学校的剧目课教学内容全部是“样板戏”和现代戏。
3.恢复时期(1977年至1987年):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党的十一于届“三中全会”以来,本着抢抓难得历史机遇、振兴艺术教育事业的办学思路,学校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与充实。在加强专业建设,推进学校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78年,学校复改名为天津戏曲学校并同时招收了学生。同时,戏曲剧目课恢复了传统戏教学。
1979年,学校又招收了京剧表演和京剧伴奏专业插班生(75级)。
1980年,学校又招收了京剧表演和京剧伴奏专业学生(80级)。1981年,又为上述两个专业招收了插班生(80级)。
1982年,学校创建了“青年演员进修班”,75级京剧表演和伴奏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进入该班继续学习三年,为日后组建天津青年京剧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是我校招生较多的一年,除在本市招生外,还招收了大量的外地委培生。本年度招收的学生有:京剧表演和京剧伴奏专业(84级,即四川省攀技花市京剧团委培班)、评剧表演和评剧伴奏专业(84级),河北梆子表演和河北梆子伴奏专业(84级),以及舞台美术管理专业(84级)。
  为培养新一代地方戏戏曲伴奏人才,学校采取了革新的做法,将河北梆子伴奏专业和评剧伴奏专业学生合并为音乐班。在重点学习传统戏曲伴奏技法的基础上,加强了音乐理论课和音乐技术课学习,开设了合奏课、排练了新曲目。旨在拓宽教学内容、充实音乐知识,为日后戏曲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7年,市文化局决定将天津歌舞剧院舞蹈学员队近50名学员转入我校学习(86级),成为我校新增设的中国舞表演专业、芭蕾舞表演专业的首批学生。尽管当时学校的名称尚未更名为艺校,但专业设置向多元化发展的运作己开始启动。
同年,学校又招收了舞台美术管理专业学生(87级)。
4.拓展时期(1988年至2006年):
  鉴于我校长期以来单一的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多种艺术人才的需要。为适应这一发展形势,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我校于日更名为天津市艺术学校(1988年元月1日正式挂牌)。标志着我校已由单一的戏曲专业学校,向
综合性中等专业艺术学校变革拓展,除保留原有的戏曲专业外,继中国舞与芭雷舞表演专业之后,再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又陆续增设了许多新的专业,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多门类、多规格的办学格局。在办学规模不断拓宽的同时,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1988年,市文化局又决定将原市杂技团学员队划归天津艺校,成为我校杂技表演专业首批学生。为适应杂技表演专业艺术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场地的特殊需求,故该专学生至今仍旧留在杂技团(校区)培训。在学籍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接受学校宏观监管,具体教学安排和日常学生管理则由杂技团专职干部、教师负责。
  1988年,学校还招收了京剧表演和京剧伴奏专业学生(88级。)1990年,学校又招收了杂技表演专业学生(90级)。
  1991年,继舞蹈、杂技专业之后,学校又增设了木偶表演专业,旨在为天津儿童艺术剧团培养新一代木偶表演艺术人才,并同时招收了首批学生。同年,学校还招收了评剧表演和评剧伴奏专业学生(91级,即我市静海县评剧团委培班)以及杂技表演专业学生(91级)。
  1992年学校又招收了京剧表演专业和杂技表演专业学生(92级)。
  1993年学校对原有的招生分配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除保留原有的公费生继续享受公费待迂读至毕业外,开始招收自费生(含委培生)。学生一律自费上学,毕业后学校不再统包分配,实行用人单位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就业办法。必要时,学校可向市内外用人单位进行推荐,由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同年,学校为黑龙江省评剧院招收了评剧表演和评剧伴奏专业委培生(93级),同时还招收了中国舞表演和芭蕾舞表演专业学生(93级)。
  1994年,学校在挖掘办学潜力,创造办学条件的基础上,首次开办了中国乐器演奏和钢琴演奏专业,并同时招收了学生(94级)。补招了评剧表演专业插班生(93级)。
  1995年,学校根据社会对能歌善舞复合型艺术人才的需求,增设了歌舞表演专业并同时招收了学生(95级)。同年,学校还招收了京剧表演和京剧伴奏专业学生(95级),中国乐器演奏和钢琴演奏专业学生(95级)。同年,根据文化局指示,60余名88级京剧表演、京剧伴奏毕业生继续留校进修三年,为日后组建天津京剧院“实验京剧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6年学校招收的学生有:京剧表演、京剧伴奏、评剧表演、评剧伴奏、中国乐器演奏、钢琴演奏、歌舞表演、舞台美术管理、杂技表演共计九个专业(96级)
  1997年,学校招收的学生有京剧表演、评剧表演、评剧伴奏、中国乐器演奏、钢琴演奏、歌舞表演和杂技表演等专业(97级)。
此外,为使专业名称与培养目标更为贴切,学校于1997年将舞台美术管理专业更名为舞台技术专业,并于同年招收了学生(97级,其中包括大庆市委培生9人)。
  1998年,学校为适应我市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增设了话剧与影视表演专业,并同时招收了学生(98级),使我校的办学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拓宽。同年招收的学生还有:中国舞表演、芭蕾舞表演、中国乐器演奏、歌舞表演、舞台技术等专业(98级)
  1999年,为了使专业设置该更为学合理,学校不再招收歌舞表演专业学生。同年,增设了声乐演唱专业,除招收了首批新生外,原歌舞表演专业学生全部并入声乐演唱专业(99级)。此外,学校还招收了一批为山东省潍坊市京剧院委培的京剧表演和京剧伴奏专业学生(99级)。同年,招收其他专业的学生还有:中国舞表演、芭蕾舞表演、话剧与影视表演、评剧表演与伴奏、中国乐器演奏、钢琴演奏、舞台技术和杂技表演等(99级)。
  2000年,根据社会需求学校增设了国际标准舞专业,并招收了首批学生(2000级)。2000年招收的学生还有:京剧表演、评剧表演、中国舞表演、芭蕾舞表演、话剧与影视表演、声乐演唱、中国器乐演奏、钢琴演奏等共9个专业(2000级)。
为解决市河北梆子剧院演员后继有人问题,经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王玉馨的提议,2001年学校恢复了河北梆子表演与伴奏专业设置,并在河北省招收了部分学生(2001级)。同年,还招收了京剧表演与伴奏、评剧表演、话剧与影视表演、声乐演唱等专业学生。此外,还招收了国际标准舞表演、中国舞和芭蕾舞表演、中国乐器演奏、钢琴演奏、舞台技术和杂技表演等专业学生(2001级)。
  2002年,为支援我国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学校为青海省京剧院、四川省攀枝花市京剧团、分别委培了京剧表演、京剧伴奏专业学生近百人(2002级)。根据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将这批学生的学制改为5年。同年,还招收了评剧表演、河北梆子表演与伴奏、中国舞表演、芭蕾舞表演、声乐演唱、话剧与影视表演、中国乐器演奏、钢琴演奏、舞台技术等专业的学生(2002级)。本年度学校在校生己逾千人,成为历史之最。
  2003年招收的专业学生有:京剧表演、京剧伴奏、中国舞表演、芭蕾舞表演、声乐演唱、话剧与影视表演、中国乐器表演、钢琴表演、杂技表演等共9个专业(2003级)。
  2004年,学校招收了京剧表演、中国舞表演、芭蕾舞表演、话剧与影视表演、声乐演唱、中国乐器演奏等共6个专业的学生(2004级)。
  2005年,学校招收了话剧与影视表演、声乐演唱、中国舞表演、芭蕾舞表演、中国乐器表演等共5个专业学生(2005级)
  在此期间,学校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把握机遇、跨越发展,不仅拓宽了办学规模,同时也增进了办学效益;不仅为我市和外地艺术院团培养了一大批不同专业门类的新生力量,同时还先后为中国戏曲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舞蹈学院等多所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一批合格人材。园满地完成了由单一的戏曲专业学校,逐步向综合性中等专业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的过渡。
(参见天津艺校专业设置及招生请况统计表)
二、历任学校领导(排名不分先后):
1、建校初期():
何 迟、王 韧、华粹深。
2、文革前():
鲁 杨、辛文贵、杨荣环、杨宝忠、赵魁英、贾士舫、赵 柯、徐荷莲、孚 林。
3、恢复学校建制后():
鲁 扬、胡国华、石金泰、笪有权、阎凤楼、记春山、贾士舫、于 洪、邵 真、孙经田、马
超、高树清、李占鳌、王小淳、李韵清、孙亭福、黄启书、赵福生、李文华、曲 直。
4、1996年以后:
孙亭福、郭秀琴、赵福生、曲 直、牛跃武、赵 骞。
5、现任校领导:
郭秀琴、曲 直、牛跃武。
三、历任中层干部:
1、1985年以前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排名不分先后):
吴同宾、闵 人、刘海坤、张国贤、安大本、郭 淳、何道光、任
重、张福禄、王俊英、梁立志、杜振琴、魏金珠、齐海亭、郭孝山、张荣善、尚淑琴、白晶环、高云学、周仁檀、王锦章、张建华、孙白文、李仕华、黄树声、于绍林、李振纶、孙丽文、戴国兴、杨锐敏、杨和子、李建华、王祝周、梅伯寒、渠天凰、贾
丽、吴博莉、王世文、董 生、徐鸣远、张奇墀、……等。
2、1985年至2004年正式任命的学校各部门科级干部(排名不分先后):
张福禄、楚金栋、王祝周、鲁铁夫、刘耀健、王 英、查秀文、安大本、刘铁锁、冯克谦、王五一、马
进、尚淑琴、黄树声、戴国兴、李建华、刘少泉、曾昭英、杨和子、梅伯寒、陈宝玲、李乃康、刘 崑、黄 鹏、韩启明、周仁檀、李仕才、梁长发、薛
钊、陶文禄、吴博莉、董 生、桂胜利、王乐成、贾
丽、杨锐敏、王世文、刘洪珍、吕淑英、渠天凰、王志华、杜振琴、张春溪、刘志高、杨殿玉、姚金环、王 杰、赵淑玲、张建敏、于泽华、陈
霁、田玉珠、郑秀茹、吴春萍、李卫伟、张振跃、兰蕊晶、郭玉林、马世华、王则奇、李桂军、任淑华、赵 凯、于逢美、……等。
3、2004年实行聘任制后聘任的各职能部门科级干部有(排名不分先后):
桂胜利、薛 钊、吴春萍、于泽华、刘 崑、赵 凯、田玉珠、任淑华、刘铁锁、赵
晶、王世文、于逢美、李卫伟、刘耀健、杨殿玉、张振跃、赵淑玲、王乐成、姚金环、李桂军、兰蕊晶、冯克谦、王
红、马世华、郭玉林、张建敏、梁长发、……等。
4、1956年至2006年先后在我校工作过的教职员工是(排名不
分先后):
杨宝忠、杭子和、周于厚、杨荣环、梁蕊兰、杜富隆、张荣善
于紫仙、谷玉兰、刘少峰、田瑞亭、周全庵、田菊林、徐凌云
邱惠亭、李玉恒、郭希瑞、齐海亭、冯棒娟、贺 敬、陈佩华
王立君、耿 介、高凤茹、刘少泉、杨兆力、徐鸣远、周铁豪
姚尚英、朱宝义、邹 珂、苏承龙、张世年、郭文俊、赵洪山
陈云祥、壬宝春、陈宝玲、郭素珍、张芝兰、杨和子、孟宪荣
王信鹏、安华亭、张金铸、张兆洪、李秉臣、葛秀荣、张风云
董桂芝、赵士敏、王洁忱、任 重、王世霞、肖英鸿、李树元
吕春荣、穗 青、李学增、张春林、葛少林、张春溪、张信甫
高文立、刘尚荣、蒋 杰、陈泽明、袁文君、刘 惠、时 萱
刘振武、张佩苓、张少亭、王惠忱、李砚田、刘兆祥、董美珠
张福堂、陈佩华、祁兆晋、吴同宾、张国贤、王子季、王斌珍
冯荣焕、王玉奎、苗淑珍、刘金秀、傅艳秋、葛文娟、陶顺义
彭英杰、刘玉勤、王顺义、张益瑞、王振峰、李寿山、王庆林
任少仙、李宝顺、徐汉卿、孙少鲁、王仙芳、林玉梅、马竹君
张鸣禄、周啸天、孙荣惠、陆宝忠、王裕民、娄廷玉、王祥凤
崔祥元、赵之深、宋锡山、李树屏、芦贵森、李歧鸿、白兰天
刘阴兰、魏明远、魏树林、乔玉蓉、季金亭、段双贵、陈义勇
窦振礼、张建华、刘海坤、郝玉琴、康宪和、陈耀华、何 琳
阎高隆、郝承富、纪根沛、夏崇林、赵玉林、闵 人、白晶环
孙丽文、孙洪生、佟素丽、关隐庵、杜文娟、李 华、张 芸
王英杰、梁达子、肖翠云、王宝德、李闻芳、赵玉林、李俊林
吕淑英、戴起源、张奇迟、刘乃强、孙宝良、雷振环、宋智琛
蔡铭芬、赵麦璐、孙宝文、付家珍、高元富、陈凤禄、裴寿山
郭凤祥、王凤山、何道光、张仁武、高武壮、高振跃、孙白文
于少林、孙桂君、单宝峰、陈文斌、韩学门、杜树起、陈素珍
赵佩云、郭洪海、郑克阳、付伯昕、于伟平、王祝周、王乐成
李桂军、刘铁锁、冯克谦、姜志军、马世华、曾昭英、梅伯寒
张振跃、高士良、王金羊、戴国兴、王世文、楚金栋、陈秀兰
李乃康、黄 鹏、李卫伟、赵岭波、刘卫东、马占军、徐志友
崔 伟、罗 彤、于宝龙、杨殿玉、渠天凰、薛一刚、杨宝群
崔同振、易 湘、王金丽、吉小冉、吴启美、姚志英、曹 文
刘耀健、于泽华、张道生、刘丽华、刘 洁、高 晶、李福顺
甄占英、刘锦慧、鲁铁夫、陶文禄、陈 霁、杨琴玲、王志祥
宋文奎、薛 钊、王 杰、赵 凯、步玉坤、张连弟、刘秀芳
秦英豪、李建华、于根深、刘希瑞、田玉珠、全秀兰、张长海
杨 健、苏敬武、李小雪、张鸣起、王 明、张顺心、李克明
齐 林、李全乐、王志华、李新庚、刘宝林、贾 丽、何志祥
朱 萍、王汝生、鲁春敏、祝彩霞、张东霞、李计全、刁宝印
赵一昆、李卫刚、赵秀春、张 军、沈 枫、史玉洁、张 莉
王 红、祃秀玲、赵淑玲、刘 为、李宝凤、吴博莉、李振元
王俊玲、赵 晶、张文安、施永富、王忠玺、朱福正、刘志高
王跃刚、乌静媛、王嵘峥、李洪安、周燕龙、郭玉林、桂胜利
曹惠莲、薛新力、阎福萍、刘 昆、纪长波、王五一、高 冰
韩 蓓、冯玉杰、刘国宏、段增朝、回 萍、周爱莲、韩启明
黄树声、魏恩绵、康书贞、许世光、曹明占、于 洪、李红霞
路 枫、汪维琪、张学华、赵铁林、刘晓婷、李近秋、王丽颖
郑 袖、董 生、……等。
[中层干部和历届教工均统计至2001年。请专人将2001年后入校的教工补充进来,并统一修改、仔细核对新的历任教工大名单,以防错名、漏录(顺序可重排)。]
四、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和国家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学校为谋求更快、更好的发展,重新确立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为指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文艺方针政策,依法办学、从严治教的办学方向。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精心打造
“德艺双馨” 实用型中等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为了牢固地把握住办学方向,学校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为了严格规范办学,学校在内部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确立了校长负责制,规划了学校长远发展蓝图;制定了办学章程,狠抓了目标管理和岗位职责;修订了百余种规章制度,建立了激励竞争长效机制,使学校的办学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为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工作思路,学校无论在教育教学管理上,还是在优化育人环境上,均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在办学规模不断拓宽,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在改善办学条件上狠下功夫。除增建了基功房、舞蹈教室、乐队合奏室外,还先后建立了校史馆、档案馆、电教室、资料室、计算机教室等教学设施,配置了先进的电化教学和办公设备,千方百计地为教学服务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物质保证。
五、发挥戏曲教学优势,坚持学校办学特色:
  近年来。我校虽己由单一的戏曲专业学校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的艺术学校。但以京剧专业为龙头,充分发挥戏曲专业教学优势,打造戏曲专业名优品牌。始终是我校坚持的办学特色。
1、植根“戏曲之乡”,基础深厚,渊远流长。
  历史上,天津一直是一个很有文化氛围的城市,人们对于祖国的宝贵遗产——戏曲艺术更是情有独钟。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养育造就出众多的优秀戏曲演员,客观上起到了推动戏曲艺术繁衍发展的积极作用,因而被誉为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我校的戏曲专业正是在这种环境的熏陶影响下,在上级领导的关爱帮助下创建成长起来的。
  形成我校办学特色的另一原因是,得益于戏曲艺术在我市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党和国家对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在培养戏曲人才方面给予的高度重视。
2、拥有一支优秀的戏曲师资队伍。
  五十年来,我校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戏曲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受益于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相对稳定的戏曲师资队伍。历史上,一批优秀的戏曲教师曾先后在校任教,如(排名不分先后):
杭子和、周子厚、杨宝忠、杨荣环、周啸天、林玉梅、孙荣惠、张永禄、曹世嘉、赵金年、张世年、霍鹤鹏、高元阜、王顺义、徐汉卿、刘兆祥、冯荣焕、王世霞、王裕民、邱惠亭、漏廷玉、古玉兰、杜富隆、于紫仙、冯梓娟、田瑞亭、刘少锋、田菊林、梁蕊兰、李宝顺、王先芳、陈佩华、单宝峰、张福堂、任少仙、陈文斌、宋树芳、孙桂君、孙少鲁、李树元、朱宝义、郭文俊、徐鸣远、刘少泉、陈云祥、王宝春、袁文君、雷振环、梁荣甫、李树屏、肖英鸿、韩建勋、钟振栗、姚尚英、张荣善、苏承龙、贺
敬、王丽君、周全庵、李近秋 张芝兰、……等。
[注:补充有影响但未录入的戏曲教师(顺序可重排)。]
  他们热爱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艺术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扎实规范、严谨求精的教学风范和艺术风格。
  除此之外,学校还尽最大的努力聘请戏曲表演艺术家、著名戏曲演员等校外教师来校讲学说戏,传授技艺,使我校的戏曲教学锦上添花,受益匪浅。据不完全统计,五十年来,学校先后聘请了(排名不分先后):
侯喜瑞、袁世海、杜近芳、陈永玲、梅葆玖、姜凤山、高盛麟、厉慧良、张世麟、关肃霜、杨秋玲、张云溪、赵荣琛、李宗义、吴素秋、王
雁、何顺信、姜铁麟、方荣翔、张鸣禄、张春华、费玉策、程正泰、王则昭、李荣威、骆洪年、徐凌云、宋长荣、董文华、夏韵龙、刘秀荣、张春孝、薛亚萍、新凤霞、鲜灵霞、孙芸竹、金宝环、宝珠钻、王玉磬、陈素贞、侯永奎、白云生、马祥麟、李淑君、从兆桓、孙毓敏、蔡英莲、曹宝荣、杨建中、王吟秋、叶金援、施明华、高宝贤、谷文月、李凤阁、陶汉祥、刘连群、……等。
[注:补充有影响但未录入的外聘戏曲教师(顺序可重排)。]
  此外,为了更好地提高青年师资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于88年前后共选送了十六名青年教师赴中国戏曲学院学习深造,他们的学成归来,使我校戏曲专业的教学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积累了能量,增添了后劲。
正是由于这些校内外优秀园丁的辛勤耕耘,精心培育,才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基功扎实、技艺规范、行当齐全、流派纷呈的戏曲艺术人才,为他们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涌现出大批享誉海内外优秀的戏曲演员、琴师、鼓师、编导,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为我市赢得了荣誉。
3、认真贯彻“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普遍培养、重点提高”的
  教育方针。遵循戏曲人才培养规律,严格选才、精心培育,规范教学、夯实基础,确保教学质量、讲求育人实效。推行传统培训手段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悟性的启迪和潜能的开发。强化勤学苦练、立志成材的学风,建立激励进取、敢于冒尖的竞争机制。
4、首创京剧教学“一条龙”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校在改革招生制度,拓
宽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校管理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果。尤其是充分发挥了京剧专业的教学优势,1990年在全国首创了从幼教到中专京剧教学“一条龙”的培养模式,初步实现了培养京剧人才要从娃娃抓起的战略目标。
京剧人才“一条龙”培养模式是:开办艺术幼儿园、联办小学“艺术特长生班”(其中设京剧专业),旨在与学校的中专京剧专业接轨,使学生的“开蒙”年龄大大提前。由于学生在进入中专京剧专业学习之前,已经打下了初步的专业基础,使得中专京剧专业的教学进度加快、教学内容拓宽,教学难度加深、教学效率提升,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才率。
  京剧人才“一条龙”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法是:除艺术幼儿园由我校自办外,艺术小学则采取与普教小学联合开办“特长生班”的作法。学生的学籍归属联办普教小学,文化课程与其同步,每天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专业学习培训。学生由两校共管,课堂设在我校。待我校招收中专生时,凡符合条件的艺术特长班学生均可报考。考取者转入艺术中专,未考取者继续留在原班学习。其间,凡符合条件者可再次报考艺术中专,也可在原班读至毕业。届时,由联办小学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小学毕业证书,由我校出具专业学习结业证书,继续完成其普教系统的学业。从而避免了因考不取艺术中专而丢失学籍,影响前途的担心。
  这种联合办学的长处是:二者可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有机结合,共求发展。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单一办学格局,拓宽了办学规模、培养了大量生源,同时也保证了京剧教学“一条龙”培养模式的实施,从而达到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艺术人才的最终目的。
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同志来我校视察工作时指出,这种“一条龙”的培养模式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对弘扬民族文化、繁荣京剧艺术是个宝贵的经验,应该很好地进行总结和推广。该项改革曾被天津市教委评为中专教改成果一等奖。
  2002年,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教育大专院校,进一步完善了从少儿艺术教育到中等艺术教育再到高等艺术教育“一条龙”培养模式,为构建艺术教育培养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实现了小学、中专、大专三个教学层次相互贯通,有机衔接的办学格局。这种“一条龙”的培养模式,不仅只限于京剧专业,其他艺术专业也可借鉴尝试。
5、艺术人才群体培养模式。
  立足本市、面向全国,培养“艺术群体”、整体输送人才,是我校培养模式的又一体现。
  近年来,学校先后为本市和外地培养了多个颇具规模和实力的艺术群体。为使京剧专业毕业生做好整体接班的准备,学校于1981年和1995年先后举办了两届青年京剧进修班,在三年进修期间。学校为他们聘请了大量名师,强化了专业教学、提高了理论知识,使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艺术素质有了长足的进步。先后于1984年和1999年分别组建起享誉海内外的天津青年京剧团和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天津京剧院实验京剧团,成为我市京剧舞台上的生力军。特别是天津京剧院实验京剧团的演员平均年龄仅为26岁,是目前全国专业京剧院团中最年轻的表演艺术团体。自1991年以来,我校91届河北梆子表演和伴奏专业近50名毕业生充实到天津河北梆子剧院,成为重新组建后的“小百花剧团”的中坚力量。
  此外,我校还专为部分省市定向委培,整体输送了一大批戏曲人才。如:四川省攀枝花市京剧团、黑龙江省评剧院、山东省潍坊市京剧团等。2002年我校再次为四川省攀枝花市京剧团委培了一个京剧班,同年,又为青海省京剧院委培了一个京剧班。
这种艺术人才群体培养的模式不仅限于戏曲专业,同样也适用于其他专业。91届舞蹈专业46名毕业生大部分分配到市歌舞团,成为该院芭蕾舞团,歌舞团的基本力量。特别是99届舞蹈专业70余名毕业生,除部分考入高等艺术院校外,全部被市歌舞团录用。目前,活跃在我市文艺舞台上的天津歌舞剧院芭蕾舞团、歌舞团的青年舞蹈演员,绝大部分是这两届毕业生。
实践证明,这种艺术群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是:按照委培单位和艺术院团的实际需求招生选材、制订教学方案,进行整体培养、整体输送。充分体现了培养群体的专业行当搭配齐全、艺术风格协调统一、择优筛选主要演员、积累演出保留剧目等教学优势,同时还培养了默契的合作基础和牢固的团队精神。天津青年京剧团、天津京剧院实验京剧团的成功经验,就是很好的例证。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办学思路,把建设一支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学历高、能力强资质,能够创造性地胜任本职工作的教师队伍,做为学校的办学基础和育才根本。
  目前,学校拥有各类专任教师12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和文化教师53人,中级职称的各类教师60余人,研究生3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队伍的70%。各专业都有自己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大部分教师具有丰富的舞台实践和教学经验,在专业教学中有着较高的造诣和水平。孟宪荣、姚志英两位教师曾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董生、赵凯两位教师荣获了第六、第七届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近20余名教师分别被评为市级、局级“优秀教师”。
近60余人次在国家级、省部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30多人次曾在各类全国少儿艺术大赛中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为进一步加强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更好地落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学校近几年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为根本,从注重调整教师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入手,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了继续教育和各种培训的力度,旨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整体水平。
  由于历史原因,专业教师学历普遍偏低。为此,学校首先鼓励青年教师赴高等院校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教师已由25%上升到70%。二是引进录用高层次学历的专业教师,从而增强了专业教学的后劲。三是派送部分青年教师到天津师大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组织各种专业讲座和学术报告,进一步提了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逐步成为继承、发展、改革、创新型
的教学骨干创造条件。四是组织教师赴中国戏曲学院及其附中,北京市艺术学校,北京舞蹈学院等相关艺术院校学习,交流,以便对自身承担的教学任务、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办学规模的拓宽
,在充分发挥学校在职教师主体作用的同时,也注重发挥学校离退休老教师的作用。同时还先后聘请了一些表演艺术家、知名演员来校任教,形成了新老结合,校内外结合,在职与客座相结和的师资群体。从而确保了教学质量与发展建设的需求。
七、改革创新:
1、近年来,学校在进一步规范和严格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97年以,来学校先后制定和修订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以激励竞争、从严治教为目的的教师聘任、教师考评等制度。2001年以后,又根据上级的要求两次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和修订。由于艺术专业有些课程没有国家统一制订的教学大纲,为规范教学管理,学校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编写了近百种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并逐步加以实施,以确保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2、为大力推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组建了
“艺术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校外艺术家、教授和我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等资质名望较高的人员组成。定期对专业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考察、评定,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讨,提出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各专业在原有教研组的基础上成立了教研室,配合本学科教学实际开展教研活动。
3、由于当前文艺团体选材条件越来越高,学历要求不断攀升,促使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中专学历,要求到高等学府深造已成为学生选择的主流,为适应这一需求,文化科在文化教学中打破常规,本着与高考接轨的教学思路,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调整,增设了历史、地理和数学等高中课程。
4、增设新专业、开创新局面,适应新需求。
近年来,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先后增设了舞蹈、器乐、声乐、国际标准舞、话剧与影视表演等专业。为使这些新专业尽快步入国内先行列,学校把学生培养目标制定在高起点、远规划、争强项、创一流的档次上;把拓宽办学规模与提高教学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与国际同类艺术教育接轨。为带动新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学校曾先后聘请了日本艺术教育家宫本吉雄先生、俄罗斯芭蕾舞专家“圣彼得堡加尼巴洛娃舞蹈团”编导谢尔盖.费加宁先生,伽利亚.瓦尔扎诺娃女士,乌克兰国标舞专家安娜.马里奇女士等国外专家名师来校任教,还聘请了一批国内专家来校讲学授课。如(排名不分先后):
石惟正、胡炳旭、孙 颖、王 堃、王佩权、火国泰、陈云仙、陆金山、张增亮、范国忠、王子申、董金池、袁 伟、赵宝山、钱韵雅、黄
、孙彩霞、王桂花、国庆丽、马茂龙、范伯芳、崔菁华、范志芳、刘英梅、安瑞云、闵惠芬、刘长福、张春增、
[注:补充有影响但未录入的非戏曲专业教师(顺序可重排)。]
  通过这些专家教学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引进,以及对有关国内外艺术教育最新动态、发展趋势的了解,对音乐、舞蹈、影视等新建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建设,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拓展校外课堂,培养实用人才。
  近年来,学校坚持把校内教学延伸到社会中去,加大了培养实用人才的力度。学校为在校生多次举办了专场声乐演唱会、钢琴和二胡独奏音乐会,以及大型民族器乐演奏会。同时,还与我市艺术院团联合排演了剧目(曲目、节目),如:舞蹈专业学生先后参加了天津歌舞剧院大型芭蕾舞剧《斯巴达克思》、《一千零一夜》、《天鹅湖》和大型舞蹈史诗《精卫》等剧目的演出活动。1991年获第五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优秀奖的舞蹈学科毕业生张晶晶,专业成绩突出,在学校期间即参与了天津芭蕾舞团的经典舞剧《海盗》的排演,并在剧中担任女主角,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评剧学科2003届毕业生,毕业前与天津市评剧院共同排演了《李三娘》、《杨三姐告状》等剧目并由学生担任主演。
  此外,学校还在市内建设多处演出实习基地,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如:95届青年京剧进修班在校进修期间,坚持每周在中华曲苑、长芦艺苑等地实践演出,使他们的演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为他们在今后参加大型演出的良好表现奠定了基础。评剧学科为黑龙江省评剧院委培班学生,在毕业前每周坚持到天乐戏院、名流茶社等地进行实践演出。通过这些实践演出活动,同学们不仅在艺术上有了很大进步,而且还增强了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涌现出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艺术新苗,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专业艺术院团的好评。《拓展校外课堂,在实践成才》和《实行教产结合,培养实用型艺术人才》两项教改活动,分别于年荣获了天津市教委中专学校优秀教改成果奖。
  自1990年以来,学校教师撰写的有关教学、教研论文,共 篇。其中:获国家级二等奖的 篇、三等奖的 篇、获省部级奖的
篇,有些论文还发表在国家级或省部级刊物上。此外,学校还出版了省部级以上获奖论文集《探索者之歌》,共收录优秀论文48篇。自2000年起学校还创办了校刊《天津艺术教育》。对我校教师教育科研和学术理论水平的提高,对加强艺术教育信息的传播与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注:凡上述预留填写数字的空当,请核准后全部填入。]
八、重视学生思品教育和管理工作,是培养“德艺双馨”人才的重要保证。
  五十年来,学校领导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工作都非常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和完善。
  近年来,为实现“德艺双馨”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学校德育工程体系,学校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艺术院校学生成长规律与爱好特点,制定了“天津市艺术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纲要”,建立了党、政、工、团、学生科的系统化德育教育网络,并为每个专业学科配备了专职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干部。通过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与需求,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局面,建立起学校德育工作齐抓共管、落在实处的长效机制。
  此外,学校还经常组织他们参加义演、致力社会公益,开展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如:坚持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举办各种类型的会议、报告,参观展览、办黑板报、广播站等。通过这些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内外形势、遵纪守法、远大理想、文明礼貌等思品教育。
  近年来,学校在每个学年开学前,请学校军民共建文明单位——解放军运输工程学院委派教官来校,或组织学生到天津市教委指定的军训基地进行为期10天左右的军训活动,对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和艰苦意志的培养,均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由于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思品教育和管理工作,引导学生朝着“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茁壮成长。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卫生、劳动中逐步养成了:刻苦学习、遵师守纪、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的优秀品格和良好习惯,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优秀学生不断涌现。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创建精神文明和谐校园,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九、办学成果:
  五十年来,学校已毕业了27届学生。为国家培养各类高、中等艺术人才两千余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仍活跃在天津乃至全国的文艺舞台上。特别是天津的一些艺术院团的中坚力量,多为我校历届毕业生,形成了艺术继承与发展的人才梯队。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校历届毕业生中,荣获“梅花奖”、“梅兰芳金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京剧之星”等国家级艺术大奖的就有人。
其中,荣获“梅花奖”的是(排名不分先后):
王立军、杨乃彭、李经文、邓沐玮、马淑华、李秀云、崔莲润、雷 英、孟广禄、张火丁、董园园、齐丽华、张 克、李佩红、阎
巍、石晓亮、赵秀君。
(其中崔莲润为两届“梅花奖”获得者)。
荣获“梅兰芳金奖”的是(排名不分先后):
杨乃彭、王立军 、邓沐玮、孟广禄、兰文云。
荣获“文华奖”的是(排名不分先后):
张 克、阎 巍、管得印。
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是(排名不分先后):&
荣获“中国京剧之星”称号的是(排名不分先后):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在我校历届毕业生中,荣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全国戏曲艺术“红梅奖”金奖等奖项的就有
其中,荣获一、二、三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的是(排名不分先后):
李 莉、邓沐玮、蓝文云、李佩红、刘桂娟、张 克、阎 巍、
张火丁、赵秀君、韩云江、黄齐峰、杨少彭、安 平、李国静、赵 群、王 艳、……等。
(其中刘桂娟、黄齐峰、李国静、赵 群为本赛事两届获奖者)。
荣获“红梅奖”金奖的是(排名不分先后):
赵 斌、李 斌、……等
由于荣获上述奖项金奖以下者和荣获其他艺术奖项的我校历届毕业生人数众多,故不在此一一统计。
在我校历届毕业生中,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演奏员、编导、研究员者已近百人。他们是(排名不分先后):
王 瑾、杨淑芬、高继朴、甄光俊、孟凡柱、杨琏璋、李金藻、孙志诚、杨乃彭、李凤阁、李
莉,何永泉、苏德贵、李之祥、李经文、邓沐伟、康万生、冯洪起、刘章寅、朱宝光、陈熙凯、高淑芳、张铁球、王
起、王子义、马志明、孙志诚、闫高隆、马淑华、李秀云、崔连润。赵国忠、高金元、赵如意、王有才、郭美美、毛丽英、王立军、高
岚、汤振刚、董玉杰、吕玉勇、赵 斌,韩秀泉、张 克、孟广禄、兰文云、刘桂娟、李佩红、石晓亮、刘淑云、崔 洪、王 悦、朱建中、赵秀君、阎
巍、张火丁、张 婷、元以羊、赵玉兴、吴博莉、赵 晶、陶文禄、陈 霁、杨少彭、王和平、刘守仁、刘德胜、孙文庆、孙胜利、李秀成、康 健、杨
光、杨丽萍、谷奎林、邵家友、温玉荣、
金玉芳、夏 霞、黄长明、黄志忠、穆祥熙、董玉杰、张 婷、
赵 靖、安 平、甄光俊、管德印、高 岚、李崇林、……等
[注:获艺术系列正高级职称的历届校友名单需按职评时间顺序重新排列!]
他们当中,有的己成为文艺舞台上的顶梁柱,有的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演员。
由于获国家二级、三级演员人数众多,故不在此一一统计。
在历届毕业生中担任正处级以上党政领导的有(排名不分先后):
焦玉玲、杨锐敏、谢德刚、刘德胜、黄淑英、张土曾、……等。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艺术院团或文化单位的发展建设,均做
出了突出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在历届毕业生中,目前在国外继续从事专业艺术
工作的知名人士有(排名不分先后):
魏国勇、刘明珠、雷 英、武广江、邹立刚,
[注:上述各类知名校友名单不全,望知情了解者补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共有50名选手进入决赛,其中,我校毕业生就有13人,占进入决赛总人数的26%。其中9人荣获最佳表演奖,占25名荣获最佳表演奖选手总人数的36%。在2005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我校毕业生共有5人荣获金奖,占20名荣获金奖参赛选手总人数的25%。
  良好的环境、精心的培育、严格的管理、优质的服务为学生勤学苦练、立志成材创造了条件,为他们展现才华、脱颖而出提供了机遇。
许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即显露出艺术才华,在各类全国艺术大赛中屡创佳绩、频频获奖,成为全国中等艺术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
自1990年以来,我校历届在校生在文化部举办的历届“新苗奖”全国少儿京剧邀请赛中,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历届中国少儿戏曲艺术“小梅花”评比活动中、在“雅士利杯”全国少儿艺术电视大赛中、在首届中国戏曲“红梅奖”比赛中、在全国“蚁力神杯”戏曲艺术比赛中、在全国“深见杯”艺术比赛中,在海峡两岸五戏(艺)校京剧大赛中,我校学生荣获金奖总数高达
余枚,荣获银奖高达 余枚。
[注:凡上述预留填写数字的空当,请核准后全部填入。]
此外,在第全国艺术院校“桃李杯”舞蹈比赛中、在首届全国少儿民族乐队“中州杯”北京邀请赛中、在2001年全国“推新人”歌手大奖赛中、在
2004年首届全国“青少年艺术英才推选大赛中、在2005年全国古筝现代筝展演等艺术赛事中,在第二届华北五省市舞蹈大赛中,我校学生都曾获得过金奖、银奖或秀优表演奖。
  特别是2001年“全国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中,我校学生王俊鹏荣获了优秀表演奖,他是50名进入决赛选手中唯一的一名中专在校生,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在中国少儿戏曲艺术“小梅花”评比活动中,我校学生黄雨晴获得2003年的金奖状元,谢皓获得2004年状元花第一名。
  此外,我校杂技专业学生曾多次在国内外高规格的赛事中获奖。其中,张婷同学在第19届法国“明日之星”杂技节暨第10届未来国际杂技节比赛中,荣获了第一金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在2001年全国声乐“推新人”大赛美声组总决赛中,我校学生叶翠获“十佳歌手”奖。
  自1980年以来,在我市历届“文艺新人月”比赛中,我校历届在校生就有近百人获奖。
(参见天津市艺术学校历届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高规格艺术大赛和天津市“文艺新人月汇演”获奖情况统计表)
  令我校广大师生难以忘怀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爱的周总理、刘少奇、李先念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先后观看过我校戏曲专业师生的演出,并亲切接见了演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京剧专业学生曾四赴中南海参加演出,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李瑞环、乔石、李岚清、王光英、李铁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李瑞环同志曾三次亲自为我校颁赠了《中国京剧音配像精萃》的录像资料。
此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立昌同志,市委副书记、市长戴相龙同志,市人大主任房凤友同志、市政协主席宋平顺同志,以市委、市政府其他领导多次观看过我校学生的演出,并亲切接见了演员。
市委副书记刘胜玉同志、原市委副书记刘峰岩同志、原市委副书记李建国同志,以及市委、市政府其他领导钱琪璈、于海潮、肖怀远、叶厚荣等同志曾多次深入我校视察指导工作。文化部、教育部、市教委、市文化局等有关领导也先后多次来校视察指导工作,使我们倍感亲切、深受鼓舞。
  1990年以来,随着学校对外影响不断扩大,参与各种重大演出的任务也与日俱增。
近年来,我校作为文艺舞台上的一支生力军,多次参加了文化部、中央电视台、外省市电视台、天津市人民政府和天津电视台等单位举办的元旦、春节、国庆等几大节日庆祝演出,以及庆祝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盛大演出。还参加了朱明瑛为亚运会集资的全国巡回演出以及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的演出。此外,还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新苗杯”少儿京剧邀请赛开幕式、闭幕式的演出、参加了第43届世乒赛开幕式、闭幕式演出以及在京举行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等全国性重大演出活动。
  1995年,全国首届京剧艺术节在天津隆重举行,以我校毕业生、在校生为主要阵容组成的大型开幕式演出,取得了满台生辉、光彩照人的艺术效果,受到了各级领导、众多专家以及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五名学生还应邀在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沧桑梨园情》中担任了主要角色。
此外,学校还创作排演过大型新编历史京剧:《狄青风雪夺征衣》(1959)、《刘金定》(1983)、《双凤会》(1986)等剧目,并在当时我市的新剧目汇演中获奖,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了剧本。其中,《刘金定》一剧还荣获了鲁迅文学奖。
  随着对外开放、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我校学生先后多次代表国家和我市赴日本、泰国、印尼、加拿大、新加坡、韩国、菲律宾、欧美等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成为传播友谊和文化的小使者。
与此同时,学校先后接待了日本、美国、埃及、巴西、蒙古、汤加、、澳大利亜以及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团体和友好人士的来访,成为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窗口。
应该提出的是,泰国泰华报人基金会主席陈世贤先生,曾多次来校参观访问,并对学校进行了捐助。美国费城中华文化中心理事长、美籍华人张立女士也曾来校参观访问,并对学校进行了捐助。
此外,学校还接待了中国戏曲学院,广州艺校、陕西艺校、山西艺校、陕西省戏曲学校等兄弟院校来校参观访问进行交流。
  1994年,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同志来我校视察工作时,对我校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的办学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称赞我校是“在三流的教学设备下培养出来了一流的艺术人才”。为此,高部长亲笔题词“艺术家的摇篮”赠予我校广大师生。同时文化部,全国少儿艺术基金会,天津市人民政府还对我校进行了特别嘉奖,以资鼓励。
  2002年5月,我校与文化局所属的北方曲校,工艺美校合并组建天津市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经上级批准,保留了天津市艺术学校的名称。
十、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当前,我校正处于历史变革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继续深化学校改革,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如何在竞争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如何继往开来、再创辉煌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回顾建校五十周年历史进程的同时,我们还须清醒地看到,我校的工作还存在着许多缺点和不足,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兄弟单位相比尚有差距。在新校址尚未解决之前,还存在着现有办学条件与学校发展规模不相适应等困难,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尽快解决。
  面对激烈竞争的21世纪和文化市场的高新需求,为了更多、更快、更好地培养“德艺双馨”型艺术人才,为了不愧于“艺术家的摇篮”这一荣誉称号,我们要共同携起手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把学校建成与天津国际港口大都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经济中心地位相匹配的现代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多少个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