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濮阳西南西南政法和西北政法的地区有哪些

查看: 6490|回复: 3
【濮阳赏花攻略】地点、路线应有尽有,快收藏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戚城文物景区
已开花种:杏花和梅花已经盛开,部分白玉兰还在绽放。
园内推荐的赏花期:杏花败了桃花开,在3月底4月初桃花就开了;在4月中旬将有郁金香和牡丹花开放,不干落后的芍药花紧随其后在5月初将向人们展示花姿;芍药开花之后,百日红也将在6、7、8月份绽放;金秋季节桂花香,在8月份迫不及待的桂花也要向人们展示出它的香艳了。乘车路线:乘坐7路公交车在市教育局或市财政局站点下车,乘坐12路公交车在市妇幼保健院站点下车即可。
濮水公园已开花种:杏花、玉兰、梅花、迎春花园内推荐的赏花地:濮水公园东园濮水公园内已开的花多集中在公园的东半部分。自公园北门处进入,您会首先看到或含苞或怒放的玉兰花,白色清新、红色娇艳。进入公园中央,你看会到几棵老杏树,树上粉白的杏花开得正欢,树下刚冒出头的小草上落英缤纷,看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沿园中小路继续北行,走到小土坡附近,你能欣赏到明黄色的迎春花、娇艳的红梅、高洁的白梅。园中北侧和东侧的紫荆花已冒出了紫色的花蕾,桃枝不也甘落后地长出了花骨朵,濮水河以西山坡脚下的铁杆海棠也有了花苞,公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说,随着气温的攀升,它们都有可能在一周次第开放。乘车路线:市内乘8路、10路、22路、1路到濮水公园下车即到。
新蕾公园已开花种:梅花、杏花、玉兰
园内推荐的赏花地:梅园自公园北门进入后,路西侧两株盛开的白玉兰会首先映入眼帘,沿园中小路东行再南拐,就到了梅园。梅园中,红梅、白梅一株株皆是满树的繁花似锦,一朵朵开得正艳。有的梅树经过嫁接,一株树上开出了两种不同颜色的花朵,红花与白花交相辉映,看起来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梅花美,自然也招游人待见,园中看花的、拍花的人群你走了他来,看起好不热闹。此时,人中的花是风景,花中的人也同样成了风景。出梅园后,沿一条小石板路向西,你还会看到一株满树银花的老杏树,独自矗立在一片还没有绿意的石榴林旁边,自顾自地热闹。公园的管理人员说,除了这些已开的花朵,随着气温的不断回升,园内的樱花、郁金香、鸢尾花也将会相继开放,想赏花您只管来就是,一定不会失望。乘车路线:乘4路、5路、7路、9路、11路、16路、19路、22路、23路、31路到新蕾公园站下车即达。
已开花种:红绿梅、珍珠梅、榆叶梅、白玉兰、迎春花、金钟即将开放的花种:红叶李、紫荆花、金银花、寿桃、垂丝海棠、西府海棠、绣球、樱花最佳赏花时间:3月22至29日园内推荐的赏花地:龙城广场东侧广场花大多集中在广场东侧。沿着广场东侧的小路自北向南前行,粉红色的红绿梅、黄色的迎春花已完全开放,玫红色的珍珠梅以及红叶李只有小巧的粉色骨朵招人怜爱。相比广场东侧百花齐放的热闹场景,广场南侧则稍显肃静,朵朵绽放的白玉兰为清一色的绿色植被平添了几分淡雅。乘车路线:可乘坐19路到铁路局下车,乘31路、6路到物价局下车,乘12路、19路、31路、6路到工行下车,乘坐12路到防疫站下车, 乘坐1路到市文化宫下车。
濮上园已开花种:迎春花、白玉兰、杏花、桃花、梅花园内推荐的赏花期:3月至4月是玉兰花的赏花期,3月中旬是玉兰花的最佳赏花期。现在园内的玉兰花正在盛开,二乔玉兰正在逐步绽放。白玉兰开得正美,花香浓郁,依旧笑春风。远远看上去犹如团团雪花,非常纯净美丽,透过那树那花,你能看到盎然春意。园内推荐的赏花地:满园马路两旁被金黄色的迎春花所覆盖,绚丽盛开,河岸边的迎春花、柳树在微风中摇曳。水杉林下,草地温暖柔软,成为众多小家庭、小情侣闲暇聚会的园地。濮上园西北角的高尔夫会馆附近有玉兰苑。濮上庄园附近的山上有杏花、桃花等渐次开放,放佛是一个花花世界,让人流连。乘车路线:市内乘15路、31路到濮上园下车即到。
绿色庄园已开花种:迎春花、梅花、白玉兰、杏花园内推荐赏花地:梅花苑在绿色庄园内,梅花苑中的梅花已经傲寒报春、蓓蕾满枝、陆续开放。3月中旬是春季梅花的最佳赏花时期,市民可以前去感受春天的气息了。梅花苑内植栽了杏梅系、真梅系、樱李梅系等品种,花期在20天左右,无论远观还是近赏,都可以见到一树树的梅花笑立春风,既充满活力又飘逸出尘。阳春三月,杏花比梨花、桃花开得早,在水杉园和竹园,盛开的杏花姿态娇艳,满树繁花,占尽春光。一阵春风吹过,飘落的花瓣如纷飞的雪片,远远望去,河面上胭脂万点,随波荡漾。园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会渐渐转淡,谢落时已近乎白色。所以,从杏花吐蕾到绽放飘落,都很值得欣赏。乘车路线:市内乘15路、31路到绿色庄园下车即到。
颐和广场已开花种:海棠花、玉兰花园内最适宜的赏花地:中央小山坡上的凉亭颐和公园位于振兴路与中原路交会处的东南角。园中央的小山坡上有一座凉亭,您可以坐在凉亭下,将周围的芬芳春色尽收眼底。在这里,满园的海棠花正含苞待放。另外,在公园里的两座小丘陵脚下,也有三四个长型石凳可供游人坐下休息赏花,您也可以在那里边沐浴春风,边观赏周围盛开的株株白色玉兰和红色玉兰。乘车路线:市内乘坐7路、17路、5路公交车即达。
文章来自微生活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大濮网。
已有账号?。您也可以直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路线图!!
该用户从未签到
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路线图!!
该用户从未签到
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路线图!!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
Copyright© 大濮网
大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地址:濮阳市黄河路与振兴路交叉口西南角祥龙电脑城五楼
客服:4570046 QQ群:272906 咨询电话:
传真: 商务:请问古代被设为都城的有哪些城市
张大著A2n8g55
北京(明清)西安(汉唐)南京(南朝各代, 那时叫建康或金陵)杭州(南宋)洛阳(北朝各代)沈阳(后金, 清朝入关前)广州(南粤王)成都(蜀, 后蜀)大理(在理国)兰州(西夏)其它还有许多, 要翻阅历史书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①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②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③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先秦都城夏代是中国国家形成的标志,也是中国都城出现的开端.传说中的夏都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安邑(今山西夏县东北)、斟?(今河南登封西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西河(今河南汤阴东北)等地.分布在豫西颍河上游、伊洛盆地、豫北和晋南汾河下游、涑水地区,迁移不定.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两个工程量很大的宫殿建筑基址,以及普通居址遗址、作坊遗址、窖穴和墓葬群,与夏文化时代相当,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座都城.公元前16世纪商汤(即汤)灭夏,始建都于亳(今山东曹县东南).其先,商人都城已有过八次迁徙,此后又有六迁,为嚣(今河南荥阳东北)、相(今河南内黄东南)、邢(今河南温县东北)、庇(今山东郓城)、奄(今山东曲阜)、殷(今河南安阳).盘庚迁殷之后,凡二百七十三年,商都未再迁移,直至晚商帝乙二十年(前1065)移处离宫朝歌(今河南淇县).殷是商代鼎盛时期的国都,为研究中国奴隶社会都城提供了最早而且较为完整的实例.周代的都城也经历了数次迁移,从黄土高原一步步移到渭河谷地,"作邑于丰" (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继位,以丰京地狭,迁都于沣河东岸的镐(今西安市斗门镇),惟留宗庙于丰京,通称丰镐,"周王居之,诸侯宗之",故镐京又称宗周.西周王朝以镐京为中心,分封诸侯,发布政令,集各地工匠于此制作,三百年间,是周王朝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都会.武王克商之际,曾"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管、蔡、武庚谋乱,周公东征,为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成王五年营建新邑于洛水北岸,作为东都,称作"洛邑"(今洛阳市王城公园);并于城东营建军事城堡,监控"顽民",史称"成周"(今洛阳市东汉魏故城).洛邑成周因居天下之中,道里均衡,便于四方诸侯入贡.成王自镐京移居此城,迁九鼎以示国家社稷,使洛邑逐渐成为全国经济和礼仪祭祀中心,俨然为西周王朝的陪都.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犬戎所俘,次年,平王东迁,都于洛邑,称"王城",改原成周为下都,二城交替为都.周代推行二都制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一大创举,多为后世所效法.东周列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带来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的分离,以及人口繁聚,从而促进城市的兴起.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列国纷纷筑城设防,营造都邑,形成一批大大小小诸侯国君居处的列国都城.国都的命运同各诸侯国家的命运紧紧相系,所谓"城破国亡"即此含义.列国都城也有一个选址和迁徙的过程,是各诸侯势力消长,争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欲与外界交往,不安于局促一隅的反映(列国都城见附表).早期中国都城大多选择平原内的岗丘或两种地貌景观(山地、平原) 的接触地带,而且依附于一条河流.夏、商、周三代相继,又皆屡次迁都,地望虽难确指,却未曾脱离黄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区,就是早期都城位置的选择重视肥沃富庶区域之所致.商代后期长期都殷,两周分别以关中、洛阳盆地为政权中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建都史前期以黄河为轴线东西迁摆的格局.秦至北宋的主要都城 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直至12世纪初赵宋政权南渡的一千三百多年间,统一政权和统治中国北方较大地区的政权,皆以长安、洛阳、开封或邺作为都城;建康只在南北分治对立时期作为中国南方政权的都城;而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的都城存在的相对时间均不长.这一时期国都的迁移,主要是在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开封、邺间做东西轴向的摆动.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上述地区自然环境和全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8世纪以前中原地区沃野千里,是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能为都城提供可靠的经济倚托.一个政权若能有效地掌握这片地区,就足以控制全国.长安的建都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关中盆地,被山带河,四塞为固,阻三面而守,东出足以制内,有扼拊亢背之势;当来自西北方面的匈奴、突厥和吐蕃先后构成主要威胁时,择都关中还便于抵御外侮,向西北开拓疆土,故西汉、隋唐皆定都长安,于制内御外都屡有建树.关中之不足,在于脱离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土地有限,物产所出难以满足京师及西北边防用度,惟借运河转漕,劳费不止.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河朔联兵,拒不纳赋,京师所需只得取自千里之外的江淮地区,加之长安屡遭兵燹,破败不堪,作为国都的地位就难维持了.洛阳,曾为九朝古都.伊洛盆地有关河之固,具备凭险以守的建都条件,土地虽不如关中广袤,却靠近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兼有水陆转输之便,少有乏粮之忧.隋唐两代营建洛阳为东都,以居洛为常,被时人戏作"逐粮天子",正是看重洛阳地理适中,便于集聚贡赋.伊洛盆地的优势还不止于形胜、居中,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南进,凡有南窥江汉,欲吞诸夏之势者(如曹氏、拓跋魏)必都洛阳.但是洛阳偏离西北边防,难于照应,使东汉、西晋对西北的经略总有鞭长未及之感.邺, 地处公元8世纪以前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山东"——太行山以东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的中心,虽然无险可守,却得利于兼备经济优势和水陆交通之便,而为那些控制山东地区却不能掩有整个中国的政权看重,选作首都.自曹操攻灭袁绍、平定北方,离开经营多年的兖州、许昌而都邺,至公元 580年邺城被隋文帝杨坚焚毁,邺作过近一百年北方较大地区政权的首都.若把殷商包括在内,则有三百七十年国都的历史.邺亦曾是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下的跳板,并与洛都腹背相倚,关系颇为特殊.倚邺助洛易图南进,但据邺也能制洛,以洛制邺则难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多有反映.开封为都始于五代.中晚唐以来,全国经济重心逐渐由黄河下游移向江南,东北契丹的兴起使中原政权的主要边患不再来自西北,依靠江南物资支撑而又漕运不济的关中屡遭战火摧残,日趋衰落,已丧失择都条件.于是,以北控燕赵、南通江淮、舟车辐辏、人庶浩繁为优势的开封遂取代长安、洛阳,成为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首都.如果包括金朝末年躲避蒙古压力从中都(今北京市)迁都于此,开封建都历时二百二十一年.开封之兴起主要得利于水陆交通之便,城市盛衰与运河通塞息息相关.开封四野平畴万里,无险可守,除加强城垣防御性建设之外,只好悉举天下之兵宿于畿甸.北宋一代,冗费俱增,国家始终处于积贫积弱之势,与定都开封,不得不依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这一时期,分据一方的地方政权大多以所在州(郡)的治所为国都.如十六国时成汉立国益州,以成都为都城;前凉据有凉州,以姑臧为都.各割据政权一般只设国都而无陪都之制.南宋至清的主要都城 公元12世纪,金兵南下,开封失守,赵宋政权仓惶南迁.几经奔波,落脚于杭州,升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正式以临安府为南宋都城,但以"行在" 称之(见北宋四京与南宋行在).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自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迁都原辽南京析津府所在地燕京(今北京),定名中都大兴府.宋金南北对峙,开始了中国历代建都史以都城位置偏于东部近海地区、南北相互演替的时期.杭州,自吴越钱氏立国定都至南宋灭亡,先后作过两朝二百余年的都城.其建都条件既不因位置居中,也无险要地势可以凭借,而是由于地处"苏湖熟、天下足"的全国经济重心,不愁供给;江南运河的疏凿使杭州襟江带河成为东南交通的枢纽,"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加上将台、凤凰、吴山、万松岭等一连串冈阜,居高临下,提供了营造宫室的理想地址.正是雄厚的经济力量,竟然使择都杭州的南宋偏安了一百多年.元、明、清三个统一王朝皆定都北京,历时六百年之久.至于南京,虽然邻近富庶的江南地区,又有大江之险为其屏障,足以建都而守其国,然而长江巨防毕竟只能"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适于保东南半壁江山.东晋南朝择都建康故能多延岁月,若图南北一统,则显得难于驾驭.而北京,南抚中原,北连朔漠,地处华北平原同东北地区和蒙古草原交通联系的门户,依山带海,形胜可恃.当统一王朝由北方民族建立或外界威胁主要来自东北方向时,定都北京具有维系祖庭、关系国运的重要意义.因而北京能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持时间最长的京都.但是北京也有不利的一面,其远离富庶的江南经济区,使元、明、清三代始终为解决都城的供给问题而费尽心力,并因此而产生诸多政治问题.民国都城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4月迁都北京.1927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又定都南京.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一度迁都洛阳,至同年 11月迁回.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迁都重庆,并定重庆为陪都.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还都南京,至1949年 4月23日南京解放(见民国都城).陪都制度设辅京、陪都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重要特点之一.西周于镐京之外营建东都洛邑,以后历代继踵相袭.历代设立辅京陪都,原因大致有:①作为京都职能的补充,如西周镐京与洛邑、隋唐长安与洛阳、明代南北二京.②示尊崇兴王发祥之基,如唐北都太原府(今太原西南晋源镇)、北宋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③南狩避难之地,如唐南京成都府.④中兴驻跸之所,如唐西京凤翔府.⑤祖陵故里之区,如明中都凤阳府(今安徽凤阳)、清留都盛京(今辽宁沈阳).⑥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如按方位设东西南北四京四辅,并不都起陪都的作用,其选择亦随首都位置的转移而变换,如后唐同光元年 (923)都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建东京兴唐府,以东原府为西京,升镇州(今河北正定)为真定府,建北都;后又以太原为北都,以洛阳为西京;迁都洛阳以后,又改东京为邺都.北宋都开封,则以应天府为南京,河南府(今洛阳)为西京,大名府为北京,与东京开封府合称四京.辽代以临潢府为上京(今辽宁巴林左旗南)、辽阳府为东京(今辽宁辽阳)、析津府为南京(今北京市西南)、大同府为西京(今山西大同),又建中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西),号称辽五京.金朝迁中都大兴府(今北京)以后,改辽中京为北京,原北宋都城开封为南京,加上京会宁府亦称五京.中国历史上陪都位置的分布变化受首都位置迁移的影响,京都位置作东西轴向摆动时,陪都亦呈东西对应分布;京都东移近海时,京都同陪都位置常常南北互置,以有所照应.辅京则多环置首都四围以示拱卫.辅京陪都的出现对所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与废离产生一定的影响.京都的形制早期的中国都城多由祭祀中心发展而来,宫殿、宗庙、祭祀地等王室起居和礼仪建筑占城市很大比重,与普通民居、手工作坊错落有别.宫城有垣,但整个都城并不以有无城垣为标志.西周开始有都城事先经过规划设计而后建的记载.成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代表了早期中国都城规划的设计思想,其中方形城垣,以坐北朝南为宫殿主体,突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是崇拜天神地母、祭祀祖先的礼制原则与中原地区季风气候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从而框定了中国历代都城建筑形制的主导方向和原则.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军事防御色彩突出,普遍夯筑近方形的城垣,整个城市内选择较高地理位置的宫城和郭城两部分组成.宫城内为国君所居,建有高大的建筑群;官署、民居和手工作坊分布在宫城之外的郭城内. 秦汉以后,中国都城建筑形制逐渐规范化,并向封闭的里坊制方向发展,唐朝前期达到顶峰.这是这一时期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城市商业发展缓慢的结果.两汉都城以宫殿占据城市主体,并用围墙将宫殿、闾里、衙署、武库、作坊、市场等城市功能区隔离,使整个城市趋于密封,体现了既遵守礼制,又适应帝王政治和生活上的需要.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都城的宫苑偏于城市北部或西北隅,分建宫城、皇城和外郭三重城垣,以加强防卫;民居、官衙、寺观被局限在皇城以外的郭城内,用高大的坊墙围成若干封闭的长方形或方形坊区,以助于强化对市民的控制.市肆集中在一二个坊内,由官府统一管理,定时启闭.整个城市呈现棋盘格状封闭式的格局.晚唐五代,随着广泛实行租佃,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城市人口激增.城市民营商业、手工业发展,物资交流频繁,临街开店,夜市盛行,新的买卖区出现在官府限定的"市场"以外,这些城市商业活动的加强,开始突破城垣和城墙的限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封闭的坊市制度.北宋都城开封城市平面布局以开放的纵街长巷一改盛行数百年之久的封闭的里坊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都城布局形制变革的先声.开封的宫城位于全城中央,使纵贯全城的中轴线愈加突出.元代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虽然第一次实现了《周礼·考工记》"面朝后市,左祖右社"营建国都的部分原则,但是城市整体布局仍然是北宋以来逐渐出现的开放式街巷制变革的发展与继续.明清二代都城北京的建筑规划更进一步突出了宫城在整个城市中的中心地位,南北中轴线与宫城前的横街形成一个"T"字形宫廷广场,中央官署依次集中在宫城前的中轴线两侧,是王朝时代皇权至上主题思想在都城规划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而北京城街道和市场的分布,却又标志着中国都城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的最终完成.参考书目 谭其骧:《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历史教学问题》1982年第1、2期. 史念海:《我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中国古都研究》第2辑,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86. 侯仁之:《论北京旧城的改造》,《城市规划》1984年第3期. 叶骁军、朱士光:《试论我国历史上陪都制的形成与作用》,《中国古都研究》第3辑,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87.古都并称演变* 早期有 四大古都 的说法,四大古都指 西安 、 洛阳 、 南京 、 北京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 开封 和西安、洛阳、南京、北京一起并称为 五大古都 .*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 杭州 和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一起并称为 六大古都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 安阳 和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一起并称为 七大古都 .郑州市 于二十一世纪初倡议申报中国八大古都.经过50余年 夏 商 周 断代工程正式的 考古 发掘,郑州正式标列为“商代最早的”的都邑.郑州商时为汤都、隞都, 东周时期 为 郑 和 韩 的都城的新郑.郑州作为统一王都都城的时间约为170年,建都时间早于八大古都中的其他城市.郑州作为都城时间在700年以上,古都积年仅次于西安、南京、北京和洛阳.东南西北中国京都* 西都(西安、长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区的古都 咸阳 )* 东都(洛阳,成周,另有附近同一地区的汴京 开封 )* 南京(金陵、江宁)* 北京(北平、燕京)各大古都由于中原地区是 中华文化 的发祥地,郑州和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八大古都中,有四个位于今 河南 .安阳上古 三皇五帝 时代,颛顼、帝喾两位帝王在 安阳 境内建都. 殷商时期 为商都殷墟.汉末以后,以邺城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 曹魏 、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王朝的都城.北京北京 为五朝帝都(辽、金、元、明、清):* 春秋 战国时期 为燕国国都,当时称为 蓟 .* 辽代 为陪都,称 燕京 .* 金朝 (1115年 - 1234年)自金世宗起至1217年为 中都 .* 元朝 为 大都 .* 明朝 自 永乐帝 起为首都,称为 京师 .* 清朝 入主中原后亦把北京作国都.* 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 时期,当时称 北平 .* 现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首都.西安西安 ,古称 长安 ,又曾称 西都 、 西京 、 大兴城 、 京兆城 、 奉元城 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先后有 西周 、 秦 、 西汉 、 新 、 东汉 ( 献帝 初)、 西晋 (愍帝)、 前赵 、 前秦 、后秦、西魏、北周、 隋 、 唐 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又曾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 李自成 )等农民起义政权的都城.因此西安位居中国六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 四大文明古都 之一.详见 长安 条目.杭州杭州 在 五代十国时期 为吴越之首都.金朝灭 北宋 后,皇族 赵构 逃往南方,令当时称为 临安 的杭州成为 南宋 都城.开封开封 是五代十国时期四个中原地区政权——后梁、后晋、后汉及后周的国都,时称 大梁 . 赵匡胤 陈桥兵变代后周称帝、建立 宋朝 后,仍以开封为首都.洛阳夏 、 商 、 西周 、 东周 、 东汉 、 三国时期 魏 、 西晋 、 北魏 (493年才自 大同 迁都至此)、隋、 唐 、后梁、后晋、后唐均以 洛阳 作国都.是中国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南京南京 三国时称为 建邺 ,是 吴国 的首都. 西晋 避司马业讳,改名为 建康 .接续的 东晋 、及 南北朝 的宋朝、齐朝、梁朝、陈朝皆以此城为都,所以南京亦称 六朝古都 .明成祖 迁都北京前南京是明朝国都. 太平天国 时期改为天京,为太平天国都.中华民国 政府在北伐后至 日本 於 1937年 发动 侵华战争 前(期间 重庆 为临时首都-陪都),以及战后以 蒋介石 所领导的 国民政府 在 1949年 撤退到 台湾 前的首都均位于南京.(理论上南京至今还是中华民国的正式首都,不过这种说法在中华民国境内被人提起的次数已渐渐减少.)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濮阳有哪些姓氏_百度知道
濮阳有哪些姓氏
提问者采纳
与濮阳有关的姓氏有320多个,其后裔达60余姓,海内外张姓人口约1亿。据史书记载、车、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张姓,常见的100个大姓中源于濮阳的就有7个、骆、顾,其中前十姓是陈、孟,即张、范、姚、虞、秦、姚、孙。濮阳是中华人文始祖之一帝舜的故乡、袁、胡、田、陆姓氏文化濮阳是我国重要的姓氏起源地之一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姓氏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濮阳姓百科名片
濮阳(Pú yáng )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复姓。古代有一条河叫濮水,濮水南岸一块丰饶的地方叫濮阳,那地方,就在现今的河南濮阳市。
郡望堂号郡望
濮阳姓宗祠通用对联姓氏源流
郡望堂号 郡望
濮阳姓宗祠通用对联
展开 编辑本段姓氏源流
濮阳(Pú yáng 濮阳)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颛顼的后代以地名为氏。远古时,这地方也叫帝丘,黄帝的孙子颛顼做部落首领时,曾在这儿建都;春秋时卫成公也曾在此定都,是一处文化宝地。颛顼的后代中有人居住在濮水南岸,后来就取地名为姓,世代姓濮阳。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缺)濮阳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地级市_百度百科
[dì jí shì]
地级市是第二级之一,因其行政建制为地区级别的“市”,故称“地级市”。自日开始,在国家行政机构区划统计上作为术语固定下来,取代之前的之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地级市数量稳定下来,截至2016年2月,在总计334个中,其中有30个、8个、3个,地级市达到293个, [1]
约占87%,地级市逐渐取代和盟成为地级行政区的主体。另外的行政区类别也是,但其行政机关的比普通地级市的高。
地级市历史沿革
早源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1950年改为直辖市,管辖、长山县(1953年改名),1951年省将省直辖的杭县划归管辖,1954年改制为辽宁省辖市后,继续管辖金县和长海县。1958年,河北省撤销“天津地区”,将、等12个县划归省辖天津市领导。
日,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对市管县体制作出了法律上的
规定,直接推动了市管县体制的发展。1960年,全国已有52个市领导243个县,约占全国县建制总数的八分之一。这次市管县体制产生的契机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缺乏客观的经济文化基础,随之很快降温。1961年以后随着经济调整和整顿的开始,大量市管县县恢复原有,省恢复了全部专区和专员公署。至1966年全国管辖县的市降至25个,管辖的县数量不到1960年的三分之一,至此市管县体制经历了第一次大起大落。直到此时,省辖市的辖区范围内,仍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且多为省会城市或重要工业城市。
1979年国务院财经委员会派一批专家调研四川省产业结构问题,时任中
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所所长明确提出了“中心城市”的概念。1982年第51号文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通知,首先在江苏试点1983年在全国试行。随后中央又发出《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积极试行地、市合并”,并把此作为1983年地方政府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至此市管县体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并且在国家的行政区划序列里,正式将市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2]
地级市设立类型
就其产生的途径来说,1983年以后的地级市大致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即:
1、直接继承自原来的省辖市,或者划入几个新的县。
2、“地市合并”。多数情况是原来的地区继承为地级市时,同时有一个地区行署的驻地也在该市内,遂将该地级市和地区行署合并。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均是将地区行署并入同名的地级市。山西省的由大同市和雁北地区合并而成,则是原地级市和地区并不同名。这种情况,一般的操作是将地区行署撤消,其所属各县全部划归相应的地级市。但也有例外,如1994年湖北省荆州地区和沙市市合并为荆沙市(后改名荆州)时,则以荆州地区为主体,因沙市市没有下属县,且荆州地区并不驻在沙市,而是驻在当时属于境内的荆州城。
3、“地改市”,即将原来的地区行署直接改设为地级市。如湖南省的、、、均由同名地区行署改制而来,则由零陵地区改制。青海省由海东地区改制,贵州省、也均由地区改市。关于这点,有人指出绝大多数“地级市”的建制仅为区划名称而已,不能反映城市化水平,也不属于传统意义的城市。由地区改称地级市,由原来作为省政府派出机关——地区行署改组为一级政府,机构和人员猛增,不仅增加了行政层次,也大大提高了行政成本,不利于机构精简,也不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4、由市辖区、县级市或县升格为地级市。如河南的、,湖南的大庸市(今),广东的、、海南省等,设地级市前均为县级市。广东省、河南省濮阳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设地级市前为县建制。省市,设地级市前为市辖区建制。这些市辖区、县级市或县,并不是地区行署所在地。
5、由镇直接升格为地级市。这种个案很少,如:
广东省的,设市前当地最高的地方政府为汕尾镇,隶属,汕尾市(地级)设立后,则反过来管辖海丰县等。[2]
省的市,设市前当地最高的地方政府为镇,隶属,市(地级)设立后,则反过来管辖等。
6、由村直接升格为地级市。厦门原为同安县下辖村,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厦门特别市政府和兴泉省随之撤销,厦门恢复思明县建制,与同安县均属福建省政府直辖。
地级市设立标准
1、市区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二十五万人以上,其中市政府驻地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二十万人以上;
2、工农业总产值三十亿元以上,其中工业产值占80%以上;
3、国内生产总值在二十五亿元以上;
4、第三产业发达,产值超过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35%以上;
5、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二亿元以上,已成为若干市县范围内中心城市的县级市,方可升格为地级市。
地级市主要分类
地级市依照行政区划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
1、既设市辖区,又管辖县、自治县、旗、自治旗,代管县级市。
占绝大多数
2、只设市辖区,不管辖县、自治县、旗、自治旗,亦不代管县级市:
内蒙古自治区;
湖北省、;
广东省、、、;
海南省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
3、既不设市辖区,也不管辖县、自治县、旗、自治旗,不代管县级市:
广东省、;
海南省、[5]
这些地级市下面直接辖乡(镇、街道),俗称“”。
地级市各省、自治区地级市名单列表
地级市华北地区
地级市东北地区
(副省级)
(副省级)
(副省级)
(副省级)
地级市华东地区
(副省级)
(副省级)
(副省级)
(副省级)
(副省级)
(副省级)
     
地级市华中地区
(副省级)
地级市华南地区
(副省级)
(副省级)
地级市西南地区
(副省级)
      
      
地级市西北地区
(副省级)
    [6]
地级市已撤销地级市名单
甘肃省(日—日);
河北省(日—日);
吉林省(日—日);
吉林省(日—日);
湖北省(日—日);
四川省(日—日);
四川省(日—日);
四川省(日—日);
云南省(日—日);
安徽省(日—日)。
地级市概念辨析
按照1982年《》的规定,大陆主要实行省、县、乡三级地方行政区划体系,省、县两级之间只有较大的市和自治州可以管辖县。但是宪法实施之后,很多市经国务院批准开始管县,他们并不是自然形态上的“较大”,也非经国务院据《地方组织法》批准的“较大的市”。
2015修订的《立法法》规定设区的市都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7]
设区的市是法律上的用语,基本等同于地级市(两者区别在于:1、直辖市设区但其非地级市。2、地级市有5个未设区)。
所谓的地级市、县级市是从过去的行政区划称谓演变来的。以江苏省为例,省会是南京市(副省级),所以叫省会市;1949年南京解放,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国13个直辖市之一。1952年9月与苏南、苏北(苏中)行政区合并,成立江苏省。11月15日,南京改为省辖市。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京为省会。全省原来划分有地区、苏州地区、无锡地区、常州地区、地区、扬州地区、南通地区、连云港地区、地区和盐城地区,这些地区也叫,行署的所在市就叫县级市,下辖县级市和县。20世纪80年代后期,江苏省取消了地区行署,由地级市辖管县。改革开放后,有的县经济发展很快,县城基础建设不断提高,经过省和中央审批,符合条件的县可以撤县改市,虽然也称“市”了,但仍归原地级市管辖,它的行政级别仍是。像的常熟市、、市、的市、等,就属于县级市。
济南 (副省级)是山东省的省会市,因为是副省级市领导级别配置上与普通地级市不同,高于普通地级市,也高于普通省会市,同样山东的青岛市也是副省级,级别高于普通的地级市。普通地级市相当于,县级市相当于正处级。也比如安徽的合肥是省会,级别还是地级市。级别不会提高。副省级市设立是依照文件(中编[1994]1号,日)规定设立的。
地级市法律争议
《》第三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第八十九条规定,国务院行使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的职权。
根据宪法第三十条(二),“市”不是直辖市,而较大的市为“市”的一种建置;根据宪法第八十九条,只有国务院才可以批准“市”的建置和区划。
由于宪法在1954年颁布时的条文中已经有“较大的市”的建置,远比1982年修订的《地方组织法》和2000年颁布的《立法法》为早,也就是说至少在1982年修订《地方组织法》之前,宪法中的较大的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行政区域划分为区、县的市。而宪法全文中”只有“直辖市”、“市”、“”、“设区的市”、“不设区的市”这几种描述,并没有“县级市”“地级市”等另外的说明,那只是按常识引申出来的名称。[8]
.凤凰网.[引用日期]
.江苏省政府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行政区划网[引用日期]
.行政区划网[引用日期]
.天山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南西北地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