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您的位置:您的位置:&&&&&&& 正文
专家访谈: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如何实现更好转型
 日  来源:中国教师报
  注重专业成长而忽视精神成长,让中国教师发展正面临困境。教师成长主要包含专业成长和精神成长,精神成长是专业成长的根基和动力。如果没有教师的精神成长,其专业成长也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如何改善教师的生命状态,促进教师精神成长,应该作为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
教师发展模式如何转型
  对话嘉宾
  李艳丽 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小学校长
  黄洁华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
  罗琳伟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中学教研室主任
  尧 勇 广东省佛山市李伟强职业学校校长
  赵爱玲 山西省河津市实验中学心理咨询师
  注重专业成长而忽视精神成长,让中国教师发展正面临困境。
  当前的教师培训主要聚焦于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培训效果因教师缺乏意愿而大打折扣,培训不能有效支持教师的生命发展,教师参训积极性有待提升,培训投入的资源与取得的效益不成正比,等等。
  教师成长主要包含专业成长和精神成长,精神成长是专业成长的根基和动力。如果没有教师的精神成长,其专业成长也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如果一个教师内心是混乱的,就无法专注地从事教育工作;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认知特点混沌茫然,就无法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所以,如何改善教师的生命状态,促进教师精神成长,应该作为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本期,围绕教师精神成长、教师发展模式转型,我们邀请相关专家展开讨论。
  教师发展偏差在哪里
  中国教师报:在您看来,当前教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李艳丽: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三个方面的发展:一是教师的学科专业成长,需要通过学校的校本研修来实现;二是教师要完成对自我的认知,修复并完善内心,重建内在关系模式,形成完整而又成熟的人格;三是教师要完成对儿童的认知与理解,懂得儿童0-14岁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知道儿童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有哪些问题与需求。
  就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而言,教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两点:一是教师缺乏知识的更新,对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几乎一无所知,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处于混沌状态,在工作中大多处于一种无意识水平;二是教师的发展缺乏精神引领,几乎所有的培训都围绕教师的学科专业、班级管理、师德师风建设,唯独没有对教师内在人格的完善与发展的深入解读。大多数教师不能成为一名好的教育者,是因为他自身的内在人格还处于儿童期,没有发展到一个成熟的个体水平。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凸显的问题,都与教师的发展现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没有自己的育人思想,不知道要使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不知道如何创设一个生活、生态、经典的教室环境,来支持儿童的生命成长;不懂得如何营造一个符合国家课程观、符合儿童实体化认知、自由安全并且富有秩序感的课堂给学生,让孩子成为自我学习发展的主人;不清楚为什么要给儿童开发出音体美、自然、科学、社会实践课程,供孩子在更多的知识领域可以选择,从而发现自己的兴趣,产生人生的理想。这些都是因为教师的视野太过狭隘,只注重知识和技能,忽略人的发展。
  黄洁华:教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注重专业成长忽视精神成长;注重高学历忽视高素养;职称评审注重硬件指标,忽视软件指标,如专业信仰、敬业精神等;注重科研忽视教学,科研评估标准单一,不能适应社会的多元需求;注重育人忽视育己;教育评估存在功利倾向,导致教师发展倾向功利。
  赵爱玲:重育人而轻育己是当前教师发展的主要问题。当前,教师有偿补课、乱订教辅资料、体罚等严重违背师德甚至违法犯罪案例屡屡曝光。目前,教书育人过多地被看成显性的成绩。这样的评价标准导致评模范晋升职称的核心标准就是成绩、学历、论文等。教师的高度决定着学生的高度。缺少了“读书育己”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再努力地“教书育人”,恐怕也很难有一个理想的教育效果。
  尧勇:当前教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由于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学校过度注重专业成长,而缺乏引领教师的精神成长。
  精神成长成为新趋势
  中国教师报:如何看待当前的教师培训?应如何改进?
  赵爱玲:当前,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继续教育考核与职称挂钩,让很多教师被动应付。继续教育考试是开卷,但组织者要求教师必须买书,这就让教师产生了继续教育就是销书的不良影响。
  对于目前的网络学习,有许多教师平时根本不学习,到了最后期限,才开始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他们在做题时达到及格分就不再做了。还有些教师自己不上网,让其他人代劳。有教师反映,每年参加培训都是相对固定的几个人在讲,从题目到主题到内容没有大的变化,觉得是浪费时间。
  尧勇:当前教师的培训过于形式化和程序化,教师培训的意愿不强,教育培训部门将培训重点聚焦于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正比。必须改变现有的培训模式,从教师职业的幸福指数和价值取向上下功夫,引导教师树立崇高使命,内化自己的价值追求。
  黄洁华:当前教师培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培训仅仅是应付上级对教师的要求,停留在达标上,培训不是根据教师的需求而是管理层的要求,培训效果因教师缺乏意愿而大打折扣。教师培训应了解教师的需求,使培训既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又不会占用太多的休息时间;应建立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允许教师有培训假期(脱产培训),甚至让培训成为激励教师的一种方式。
  中国教师报:您是如何理解教师精神成长的?怎样看待精神成长与专业成长的关系?
  尧勇:我所理解的教师精神成长应该是教师自身的内在要求,是教师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素养和态度,如将教育当成是实现自身价值和自身成长的需要,而不是仅将教育看成是谋生的职业和手段。只有精神成长了,教师对专业的认知才可能深入,学习才可能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
  赵爱玲:精神成长是教师成长的灵魂,专业成长是教师成长的基石,二者相互促进。专业成长使得教师在教学方面积累丰富经验,成为一个初步合格的教师。精神成长可以提升教师的精神高度,使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树立起振兴教育事业的理想。专业成长是实践,精神成长是指导;专业成长是根基,精神成长是方向。
  罗琳伟:美国家庭治疗的先驱萨提亚女士认为:每一个到她那里咨询的来访者都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拥有积极资源和自我价值的人,是一个渴望改变的人。每一个人都拥有自我的价值,都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和积极资源去生活的。每个人的内心也都存在着改变的可能,每个人身上也都潜藏着改变的能力。按照这个理论来说,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其精神成长的空间将会更大。因为教师本身以及他身边接触的积极资源相对更多,改变的可能性因而会更大。
  怎样有效促进教师精神成长
  中国教师报:如何有效促进教师精神成长?您是如何实践的?
  李艳丽:目前的教师发展模式急需改变。第一,帮助教师提升和进化意识。只有意识的改变,教师才能知道教育是什么、爱是什么、自由是什么、规则是什么,才能看到一个新的世界,并且在这个新世界中,看到一个全面发展的自由快乐的儿童。
  第二,对教师进行心理治疗,让教师打开自己的心灵之窗,感受到每个儿童的存在。这样,教师便能关注儿童成长,改变对待儿童的态度。大量的儿童得不到良好的成长,是基于成人的问题,而成人并不是不想做好,而是他的生命状态呈现出的就是这样一个行为模式和心理模式。教师心灵状态的改变必须通过心理治疗才能够得以实现。
  第三,让教师了解并懂得0-14岁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特别是不同时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要懂得什么叫儿童的敏感期,知道儿童每一个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与需求;明白什么叫实体化认知,清楚一个12岁以下的儿童手里没有实物就无法进行思考;知道每个孩子的生命里一定要有运动、有音乐、有绘画、有图书等丰富的内容,让他们自由选择、自我体验。
  罗琳伟: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的精神成长不是无本之木,它首先有赖于自我的觉醒。在工作中,教师如果不能感受到创造的快乐,而是被淹没在重复、机械的教学活动中,迟早会产生职业倦怠。这种被动的精神状态会直接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会让教师错误地以为目前的疲惫状态是工作常态,因而不主动寻求突破和改变。
  教师精神成长最初也需要专业人士的引领。教师职业本身的接触社会面就窄,有时候工作中产生的某些负面情绪会在这个相对固定的群体里相互感染、强化。此时,就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来调节,否则,职业倦怠就会乘虚而入。如果这种技巧不能通过自己的途径获得,就需要精通心理的专业人士来适度引导。
  专业的心理疏导很有针对性。比如,学生考得不好,教师常常有两种表现:有的人过于自责,在一定时间内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自我价值感荡然无存;有的人痛责学生,怪罪于学生的浮躁怠惰,一两周内都会对学生的错误喋喋不休,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荡然无存。这两种极端的方式都会影响教学的良性发展。专业人士的疏导会让教师对事实有一个明晰的觉察,并及时进行信息核对,帮助教师找出问题所在:学生行为背后隐藏着亟待关注的信号,教师焦虑、暴躁带来的严重后果,师生之间沟通不畅的具体原因,师生在压力下的应对方式如何调整,都会得到比较实用的指导。专业人士不但会搜集信息、发现问题,更会引导教师挖掘自身潜藏的积极资源,通过专业的技术去提升其自尊感受,使其对自我、工作和生活有更大程度的积极体验,并激发教师主动去寻求主观上的一些改变。同时也会给教师指出其某种意识或行为可能产生的积极意义或负面影响,让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以后的意识或行为。教师在选择的过程中也是觉察自己内心的过程。接受引领者的疏导,教师会在平静的状态下对事情进行客观分析,发现自己的问题,感受到来自内心的前所未有的力量,对即将去做的改变产生信心。
  尧勇:为了有效促进教师的精神成长,我们关注不同教师的需求,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让教师自己报名参加,使培训成为其内在的需求。我们给不同教师提供锻炼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现才华,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幸福感和成就感,每周让1-2位教师利用“教师大讲坛”面对全校教师谈人生、谈心态、谈兴趣、谈读书收获,共同分享他们内心深处的温暖与感动。
  如何让教师成功与幸福
  中国教师报:成功与幸福是教师的普遍追求。如何让教师走向成功与幸福?
  李艳丽:教师的成功与幸福,其实就是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方面体现在职业中,另一方面体现在内在的不断充实与完善中。这两方面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教师经过对人的认知与思考使得工作更为明确与清晰,教师经过工作中的体验与感受得以完成对理论的实体化认知。这才是真正的认知,是心灵层面的有效碰撞。
  为了让教师走向成功与幸福,我们通过读书报告会、心理团体实操、个人心理辅导、沙盘游戏师培训、新课堂体验式培训、课程开发研讨、社团社会活动开发等一系列活动,在学校和区域内全面开展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这样的活动,让教师的学科专业、对自我的认知与建构、对儿童的认知与理解能够同时向前推进,每月都有新体验,每期都有新认知,每年都有新发展。这样的工作经过3-5年,可以使教师基本上完成专业的基本技能、自我的正确认知、儿童的初步理解;经过5-10年,可以使教师在专业上扎实熟练、内心成熟稳定、对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能准确判定。经由这样的成长,教师基本上都具备了自我内观、觉知、发展的能力,能够给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成长的支持,呈现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的素养。
  罗琳伟:教师要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除了工资和疲惫,这一段的工作给我带来乐趣了吗?怎样在工作中得到更大的乐趣?我有哪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与同事分享?除了教师这个身份,学生对我的尊重还来源于什么?我工作的价值对于学校意味着什么?工作中我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怎样改变目前的消极状态?
  这些问题都关系教师的职业尊严感和成就感,是教师自我价值感的体现,也是教师能否体验到成功的关键因素。它是内在的一种感受。当你感受到自己在工作中有尊严、有价值的时候,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它与职业本身的收入、获得的荣誉证书并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对自己的职业怀一份尊重,在工作中通过不断的努力,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找到自己内在的支撑点,就会感受到职业的快乐和幸福。内在的力量强大了,便不会只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依靠别人的肯定来增强自信和动力。
  黄洁华:幸福有一条朴素的标准: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潜能。因此,要让教师走向成功与幸福,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在教师的招聘与选拔中录用那些对教育事业有热情、感兴趣的人;在教师管理上,要做到把每个教师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与潜能,创造开放民主的文化氛围,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在教师的薪酬体系上,要使教师的工资水平具有吸引力,使教师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上,免除他们的经济压力,使教师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
  尧勇:要让教师走向成功与幸福,就要让教师有希望、有事做、有人爱。让教师明白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成长,在学生成长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而这一过程需要我们充满爱心,担当责任。同时要多分享、多激励、多肯定、多表扬。
  教师团队怎样打造
  中国教师报:学校教师团队应该如何打造?
  尧勇:要打造卓越的教师团队,须从以下几点做起:提供教师锻炼和成长的舞台;设计教师精神成长的培训课程,关注教师内在要求;通过项目管理,引导教师团队合作;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激发教师内在动力;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让教师在育人活动中体验、感悟,提高内在素养。
  罗琳伟:独木难成林。教师的精神成长更需要团队的力量来形成正能量的共振磁场。无论什么场合,团队的力量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消极情绪聚到一起可以相互感染,同样,其正面情绪聚到一起也会引起共振。
  任何时候,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小觑。教师精神成长的大环境,其核心因素就是学校的决策者。作为学校中坚力量的教师,能否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否在工作中感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能否在教材和学生身上感受到创造的乐趣,能否在校园中有归属感,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对教师精神世界的关注。作为领导,你能否了解教师工作中遇到的困扰?你能否觉察教师抱怨的背后对学校的期待?你能否在教师工作失利时伸出援手而不是一味责备?在向教师要成绩的同时,你能否对教师有一定的情感关怀?你能否意识到教师的幸福感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领导具备了这种意识,才能真正看到每位教师为学校做了些什么,才会去想办法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利用教师队伍这个优秀团体的学习资源,去激发教师为学校发展、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甘愿奉献、不断进取!
  团队对于教师精神成长的帮助也源自于成长伙伴的提携和鼓励。团队的每位成员接受了共同的成长主题,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合进行同一主题的不同体验,体验过去事件对于现在的影响,同时也体验当下自己积极的生命能量。教师在团队力量的影响下,也会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工作。同时,在团队集体体验同一主题的同时,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接纳、认同、欣赏、期待,使团队成员的心联结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教师精神成长的持续效果就会慢慢地显现出来。
  萨提亚女士说过:“欣赏并接受过去,是为了增强管理现在的能力。”教师的精神成长正是要经历这样一个令人喜悦的过程:所有的过去都是珍贵的资源,所有的未知都有改变的可能。只要你愿意升华自己的内心,幸福和成功就会随时随地来到你的身边!(记者 王占伟)
】【】【】【】【】【】
{ 编辑:张贵勇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细览版权信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_幼儿教师成长
幼儿教育网,正确认识幼儿教育以及科学对待幼儿教育,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
教师专业发展本质上是教师个体成长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和更新知识、不断增长专业技能的动态过程。通过那天青年读书会的活动,使我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何谓专业,个人认为教师的专业就是&教书育人&,而要做好&教书育人&,那教师就得从热爱做起,因为热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教师的开心和幸福来自哪里?我认为做一个教师要让学生喜欢,当每次从教室中走出来时,要感到快乐。真心真意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老师在学生的快乐和成长中体会快乐,这就是老师的最大幸福。
做好&教书育人&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不断接受和更新知识、不断增长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要得到成长,就必须认真地参加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必须认真参加科研实践。
1、 找一个教学艺术的引路人
要成为一名好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更需要掌握教学的艺术。而这不是通过自己看书、自学就可以学会的,它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的积累。假如能在工作中找到一个教学艺术的引路人,就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方式成长起来。但是要找这样一个教学经验丰富,乐于助人的导师的确很难,不过,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给我们又提供了另外一条寻找导师的捷径,利用各种教学教育网站;经常听课,取众家之长等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丰富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2、 勤于学习,提高反思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理念的不断丰富,如果不加强理论学习,我们就根不上时代的发展,当然对我们的教育改革也就无法适应。因而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反思能力,也才可能谈得上专业发展。 利用课余时间,多翻阅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利用各种培训,多听一些专家的报告和讲座等,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升和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理念。要让自己的专业发展更快,就必须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在反思中升华。 多反思是没有终点的,它是永不停息地致力于成长、改变、发展与进步的过程。可以通过记教学中的体会-----教学经验;记教学中的失误;记教学中的成功经验;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解决办法;记教学中学生的见解;记再教设计等方法经常进行反思,从而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从教学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把教学当成科研,时时研究。
怎么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我觉得还是要走教研型的道路。首先,抓住一切可以锻炼自己、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机会,如各种优质课,双高课的评比,教学设计的评比,优秀教学论文的评比。其次,平时注意多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一个个小问题开始,不断思考,总结,反思。第三,积极参与各种专业报刊杂志的写作投稿。这一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自己平时多积累,多尝试,一旦突破,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总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棵教育教学之树的茁壮成长的过程。它需要教师的自身的生命力和学校大环境的精心浇灌,它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最后成为一棵教育教学的长青树。
上一篇: 下一篇:
看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的同学还看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师需要与教师专业发展
 文章检索
 请直接键入关键字查找:
按文章标题
按文章内容
按文章作者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教师需要与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孙芳明&&&&文章来源:当代教育科学
2003年第20期&&&&点击数:&&&&更新时间:9/24/2005
  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各国都开始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逐渐达成一种共识――没有教师的协助和积极参与,任何教育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然而过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或政策的制订多是从促进学生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需要的教师的角度出发来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过程,片面夸大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价值,相对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满足教师自身需要的本体价值。这种研究的缺失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会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因此,本文试图对教师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做一个初步分析,以便给教育研究和教育决策提供相应的参考。
一、对“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再认识
  要探究教师的需要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首先要对“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什么是教师的存在意义”,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借鉴袁贵仁教授关于人的价值的分析框架来认识这一问题。他认为人的价值包含人生价值和人格价值两方面,前者是指个人对他人、社会的价值,后者是指人自身的价值。由此可以理解教师的存在意义:教师的人生价值是指教师对他人、社会的价值,它强调的是教师怎样表现自己的价值,如何使自己的一生成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一生;教师的人格价值是指教师对自身的价值,指教育活动在满足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方面的价值,强调教师的社会地位、尊严、权利和自我实现以及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自身正当需要的满足。教师的人生价值和人格价值是统一的,教师(教师个体或教师群体)作为价值客体或活动主体,是其在价值关系和活动关系两个参照系中的两种身份,而不是两个人或两个群体。过去我们多从社会角度,站在特定意识形态的立场去理解“教师”,认为教师仅仅是“满足培育社会需求类型人的代言人、执行者,是维护社会公民素质不退化并且要有所提高的手段,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卫护者和促进者”,只看到了教师的人生价值,忽视了其人格价值,即忽视了教师本身作为人的尊严与需要,包括生理上的安全感――物质生活的基本保障;心理上的安全感――良好师生关系的认同,对工作的胜任感,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和对自我实现的渴望等。对“教师存在意义”的认识上的片面性将导致我们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制订上错误的做法。
  对教师的重新认识意味着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新发现。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处于不断的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就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来看,主要有三种理解:第一种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第二种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第三种兼含以上两种理解。笔者认同第三种理解,即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过程,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目的,协助教师在受尊敬、支持、积极的氛围中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成人教育,增进教师对工作和活动的理解。它关注教师对理论和实践的持续探究本身,关注教学工作在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中的意义。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义利观念的转化,教师在处理人格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关系时,既要重视自身对社会、他人的价值,又要重视自己的权利,大胆追求个人存在的价值。在这一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新认识的基点下,笔者将展开对教师的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的分析。
二、教师的需要与教师专业发展
  主体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与之相应的客体满足主体需要而产生的价值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的需要,指的是“作为总体的人的社会性需要,是作为有机体的社会生存、发展并发挥其职能的各种需要,是社会的人强烈地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和机能。”从主体需要的表现和实现过程来看,主体有潜在需要和现实需要。人的潜在需要是指潜藏在个人身上而没有在现实活动中得以明确表现的需要;人的现实需要是指已在现实活动中得以表现的需要。具体到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现实需要包含生存需要、认知需要、道德需要和情感需要;潜在需要是指超越的需要。对主体需要的这种划分,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内在特性:“为我目的性(主体以自己的需要和目的作为他能动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并力图使客体按照人的目的同他发生‘为我’关系);主观应当性(主体基于自我需要、理想目的来追求他所认为应当的即理想的东西);实践活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超越性、自主性和选择性。”教师的生存需要表现为教师对功利的追求;认知需要、道德需要和情感需要表现为教师对真、善、美的追求;超越需要表现为教师对自身的超越的追求。
(一)教师的现实需要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生存需要主要表现为在生活中对功利的追求。许多人忌讳讲“功利”问题,认为那一定是对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宣扬,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所谓功利,“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是指客体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意义”。当一个人选择教师作为其职业时,无论他对这个职业有多么崇高的追求和热爱,其前提都必须是他能依赖这个职业生存下去并获得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和保障。所以,这个“物质需要”除了指教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如工资水平、社会福利、工作条件,还包括教师这个群体所要求的基本的精神因素,如教师对自尊、荣誉的需要,对教师基本权利和社会地位认可的需要等。而且这个“物质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在向更高层次发展着,这些都是正当的需要,应该适当的满足。
  我们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国开始注意到教师在教育质量提高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开始意识到“当工资水平不具有吸引专业化教师的能力时,仅仅用专业化的标准作为职业准入和优化的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世界教学专业组织试图通过各种教师专业协会的建立和声势浩大的罢工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教师的地位,这在一定范围内为教师争取了更多的生存权利,满足了教师的基本的生存需要。但是由于生存需要本身的基础性和低层次性,对功利的追求只是教师生活的基础,不是生活的全部,不能成为教师发展的根本目标。回顾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阶段试图通过改善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来推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并没有实现――教师自主权的扩大、专业化运动并未得到实质性进展。
  如果教师对功利的追求绝对化或者说把手段目的化,就会导致“教师价值取向上的偏差”主体没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与条件、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真正利益,从而做出不符合事物本身的性质或自身利益与需求的价值取向,如有的教师把自己的工作视为每月薪金的交换,把教师职业当作临时的跳板,利用学生家长的关系谋取私利,热衷有偿家教而漠视本职工作。物质利益的驱使致使教师不愿为工作付出努力和汗水,又何谈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感受快乐和幸福呢。那么当教师满足了自身基本的生存需要时,促使其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还有哪些呢?教师的认知需要、道德需要和情感需要与教师专业发展人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是人主要的心理活动,人的内趋力在心理层面也主要是认知力、情感力和意志力。人在这种内趋力和活动中相应产生三种心理需要,即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和道德需要。知、意、情是和人外在追求的三种理想境界真、善、美一一对应的,所以人的认知需要、道德需要和情感需要主要表现为人对真、善、美的追求。真、善、美是哲学领域里的三个范畴,所以我们需要搞清楚他们的界定和三者的关系。
  真是“指主体对客体及其规律的真实的、正确的反映,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一种理想。”“真的本质在于合规律性,即主观符合客观,主体和客体在观念形态上达到统一。”真是把握世界的基础,也是善和美的前提。
  教师的认知需要推动教师对“真”的追求,表现为教师虚心刻苦、学而不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关注本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关注教改动态和新课程的实施精神,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逐渐形成适应时代要求、专博相济、充满活力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学科知识能力专业化和理论素养专业化。教师对“真”的追求体现了教师主观认识客观的一种态度,实质上是教师“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意识在成长过程中的体现。教师具有了“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意识,就会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就能够自觉地在日常专业中自学,实行自我发展管理,从而真正地实现个人专业发展自主。教师对“真”的追求是教师个人精神生命成长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种内在需要的推动下,教师能够对自己进行认真、持久的内部反省,从而对自己产生客观的认识,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才干,以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保持自信和从容。
  善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价值关系,善的本质在于合目的性,也就是客体符合主体目的,是主体改造客体的一种理想。”善体现了人的要求与外部世界现实性的统一,比真又高一个层次。
  教师的道德需要表现为对“善”的追求,是指教师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通过正确处理师生和师师关系,达到爱护学生、团结执教的效果,实现对自己的职业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满足,追求一种和谐、崇高的境界。对“善”的追求主要体现在教师劳动中两对基本关系的处理,即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师生之间的交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理解――人对人的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师生之间才能做到平等相待,才有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才有相互的尊重和爱。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而教师这一职业事实上就是要求做“爱别人孩子的神”。所以教师对“善”的追求就体现在对学生倾入自己全部的心血,通过彼此心灵的交往,帮助学生进入到“一种不断构建精神世界,不断改造自我的运动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从教育对象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用心去体验这种幸福。在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交往中,教师对“善”的追求主要体现为公正地对待同事、领导,协调不同的教育职能,形成教师集体良好的心理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为能动地创造性的进行教育活动管理工作而互相配合、紧密合作。当教师“为同情、宽容和公共利益的关心与投入奠定基础,在明显达成共识的道德与伦理原则的基础上,以关心为其核心,展示教师应该追求的合作文化”&时,就体现了教师人际关系的优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教师对“善”的不断追求,奠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基础,同时教师也获得了较强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认同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热情,有更宽广的胸怀,在此基础上才有崇高的追求和人格完善的实现。
  美是指“人的本质力量在客观对象中合乎人性的实现或对象化。它表示的是人的活动及其成果同人的本性的一致,是对人的自由肯定形式。”在人的认识实践活动中,美比真和善处于更高一级的层次,“只有当人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实现了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创造了规律与目的相一致的感性对象,才可能有美的存在”。
  对美的追求是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不仅关系到教师的道德人格建设,而且关系到教师的工作与生活质量。教师对美的需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情感需要,对美的感受的需要,即从自己的平凡的教学活动中体验着愉悦和崇高,从自己的创造成就活动中感受生命的激情。教师对“美”的情感需要推动教师去追求美,从而成为美的体现者和创造者。教师对“美”的追求具体包括教师对自身“师表美”和“精神美”的塑造。“师表美”是指教师的外在形象之美;“精神美”是指师表美的精神内涵和内在方面,即教师的智慧之美、人格之美,而智慧之美与人格之美的获得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是分不开的。对“师表美”的追求主要是指教师成为美的体现者,如教师得体的着装,优雅的举止,善解人意的语言、表情等。教师不仅以自身的美成为学生审美观照的对象,而且引导着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对“精神美”的追求主要是指教师成为美的创造者,即智慧之美和人格之美的创造者。主要体现在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研究共同体,主动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与教学实践形成良性互动;依靠自己的思考和决策,创造出体现自己个性和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成为教育改革的动力和主体;通过不断升华自身的人性之美,如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从而达到一种崇高的精神人格。  “无智慧的思想文化是危险的,它意味着思想文化的停滞和无能;无创造性的生活是危险的,它意味着人生价值的淡漠和平庸,这无异于对人的生活激情与创造潜能的否定,”当教师在实践中真正成为“解放性行动研究者”(凯米斯Kemmis,S)和“反思实践者”,摆脱了“无智慧的思想文化”和“无创造性的生活”,实现了“师表美”与“精神美”的统一,他就真正获得了专业自主和专业生命,也获得了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英国教育学家贝克汉姆说过:“教师拥有研究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能有力和迅速的推进教学的技术,而且将使教学工作获得生命力和尊严。”由以上对真、善、美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真即合规律性,反映人同世界的认知关系;善即合目的性,反映人同世界的价值关系;美即感受性,反映人同世界的情感关系。真是把握世界的基础,也是善和美的前提;善体现了人的要求与外部现实性的统一,所以比真高一个层次;而美是以真与善、客观必然与主观目的相一致、相和谐的形式出现的,所以美是比真和善处于更高一级的层次。
  教师的内在认知需要,促使教师获得对专业特性和专业素质结构的认识和理解,确立了“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意识,实现对“真”的追求;教师内在的道德需要,促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合作的精神,实现自己的职业良心和社会责任感,达到对善的追求;教师内在的情感需要促使教师勇于实践,善于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途径、提出新见解、积累新经验、创造性的解决各种教育问题,使自己成为一名“解放性的行动研究者”和“反思实践者”,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创造的幸福,实现“师表美”与“精神美”的统一。当教师实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的统一,教师发展就到达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教师自由阶段。一个真正自由的人需要有自由的素养和理性的素养,所以教师自由就意味着他在专业领域有能力、有权利按照自身对真善美尺度的理解做他愿意做的事,变他律为自律,真正实现自我价值。教师自由也正是每一个教师努力追求的一种较高水平的状态或阶段,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这就是主体的内在超越的需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教师的潜在需要与教师专业发展
  这里教师的潜在需要指的是教师对自身超越的需要,这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的人,他要被现实存在着的自然、社会所规定和制约,这种现实存在制约着人的各方面的发展,如认识水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但人不是一种由外部条件盲目支配和随机支配的存在物,他的本质特征在于他始终具有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指向性,现实存在的一切永远不能满足人,人永远要去改变它”。人的存在价值不在于接受和适应已有的一切,而在于为“改造”、“超越”的目的而善于利用已有的一切。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一种追求精神价值的超越性需要,即所谓的“似本能”,这种“似本能”不等于生物性遗传,它极微弱,易被忽视,从而走向萎缩。所以人的超越性需要只是一种类似本质的潜能,要真正实现对自身的超越,需要每个人加强对超越性的培养,其实质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及其能动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性质,具体包括“为我目的性;主观应当性;实践活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超越性、自主性和选择性”。
  教师内在超越的需要作为教师发展的原动力,使教师不断的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自我意识到现实性并想超越它,不断努力于真实的自我创造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是教师。”教师对超越的追求表现在他对当下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与否定,对更高水平、更完善发展状态的企望和追求,通过自己的探索创新活动改变目前的教育环境,同时又在改变这种教育环境的过程中改变自己,即实现教师与教育环境的双向建构过程――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统一过程。为了实现对自身的超越,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自身的物质精神需要,也不能仅仅满足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是要实现教师的人格价值与人生价值的统一,既要看到教师自身是一个独立主体,“要构建超越现时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水平的主体人格活动,重视人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强调人的主体力量的解放”,重视人性的培养与完善;还要看到教师自身发展的同时,要为社会创造物质、精神财富,包括培养新世纪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人才,“以一种通向世界的文化品格和文化教养创造中国人的群体文化品格,教化未来中国国民的文化心灵”,创造新的文化。
  教师的潜在需要与现实需要并不是绝然分开,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作用、交叉存在于教师对自身需要的不断实现的过程中。教师的潜在需要(超越的需要)存在的现实性使教师能以一种批判的向度去面对、掌握、审视现实生活和世界,从已有的现实规定性中去追求新的自我、新的世界。教师对现实需要――功利需要,认知、道德、情感需要的实现就是在这种潜在需要的推动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实现对功利、真、善、美的追求的。同时在这个不断努力追求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不断得到完善,情感得以不断丰富,人格得以不断升华,从而有利的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追求,这是个体在发展中主流需要的体现,这种需要有时候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需要的综合,教师追求层次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教师经验劳动向科学探究提升的过程,是教师高层次主体精神建构的过程。所以,教师对自身潜在需要和现实需要的满足,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教师人格价值的实现会有利地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作者:孙芳明
【字体: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来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