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人员医学继续再教育网课程设置及其科学性论证?

[资讯][热点]
[活动][资源]
近期资讯获取:&nmoffcn
3月21日报名 4月23、24日笔试
2016年内蒙古人事考试信息汇总
4月23、24日笔试
预计4月出公告 5月笔试
预计16年10月出公告
提问人:鱼鱼与鱼鱼|06-08已解决
提问人:yp-08已解决
提问人:Gunther|06-08已解决
提问人:迷茫的小狗|06-08已解决
其他考试真题:
国考online活动已有39457人参与???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专项-数量关系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专项-言语理解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点-判断推理2016年事业单位公基-行政管理2016看两会备公考之&工匠精神&2017银行招聘计算机基础知识讲解
畅销榜1¥117.502¥32.00345
中公网校 主讲:中公名师??主讲:中公名师??主讲:中公名师??主讲:中公名师??主讲:中公名师??主讲:中公老师??
主讲:中公名师
??主讲:中公名师??主讲:中公名师??主讲:中公名师??主讲:中公名师??主讲:中公名师??
兴安中公教育地址:兴安南路与复兴西街交叉口,英伦酒店东五十米
兴安课程咨询电话:&& 2202333
中公分站:
&&&&&&&&&&
友情链接: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启示
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与启示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战后欧美发达国家对周年高校学教育改革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于是现,其课程改革体现出课程决策开放化、课程目标层次化、课程结构动态化,课程内容多元化等显著规律。研究与分析他们课程的历程与趋势,找出课程改革中的共性因素,对我们认清课程开发的内部规律,推动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欧美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特点;启示
二战后美、英、法、德等欧美发达国家对中小学课程改革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研究与分析他们课程改革的历程与趋势,找出课程改革中的共性因素,对我们认清课程开发的内部规律,推动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特点分析
纵观二战后世界教育改革的历程,欧美发达国家均把课程改革作为改革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工作,在政策上、投入上、实践上、研究上均高度重视,大力倾斜,在课程决策,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世界性的课程改革运动,这一运动有以下特点:
1.课程决策开放化
战后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课程决策的开放化,各国在加强对课程的统一控制的同时,都在探索一种合适的课程管理体制,以给予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中更多的自主权。为了使人才培养规格与各地工农业发展实际相适应,美国联邦政府将编订公立中小学课程的权限分子各州.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各州也只规定公立中小学各种课程大纲及高中毕业的成绩标准,至于细节都委任地方教育机构与各级学校自行决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高质量教育改革运动的实施.要求加强课程统一性的主张开始出现,但基于美国长期以来的地方分权化的教育管理传统.不可能完全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中小学的决策权仍主要在各州及各个学校。英国战后最初实行的是一种极度自由放任的课程体制。1944年的教育改革确立了中小学的课程自主权。根据1944年的教育法,有关课程的开设、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和教材的选择等都由校长和教师决定,中央和地方当局不予干涉。到了60年代,自由和扩充的环境使这种自主权发展到了顶峰,普遍认为这符合英国人所追求的社会公正原则。但这种课程体制的弊端也日渐暴露,主要是课程标准由学校自主决定,学生选课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课程的难易程度,造成课程范围狭窄、过于专门化、课程的不平衡性、课程过于直接地受到考试的支配等问题,要求加强国家对课程的控制的呼声日渐强烈。到1988年,英国教育改革法有关课程的条教规定开设全国课程,这种全国课程包括“核心课程”数学、英语、科学和其它“基础科目”,包括历史、地理、工业、音乐、艺术、体育和一门现代外语,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对课程宽广和平衡的要求。改革法规定公立学校所有学生都学习宗教和全国课程.统一制定了各学段的成绩目标和学习大纲,并成立了全国课程设置委员会,对公立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全面审查,以加强国家对课程的控制。但由于学校课程自主的传统已根探蒂固,改革仍为学校保留了相当大的自主性。瑞典长期以来实行课程控制集权化的政策,议会决定课程方向,教育部进一步制定课程目标,政策等,教育委员会之下的所有教育机构包括郡教育委员会、地方学校董事会等都是执行机构。到1991年,议会批准颁布新的教育法,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课程决莆体制。成立了国家教育司,取代了全国教育委员会,直接受教育与科学部领导,负责全国所有的,包括课程、教学在内的活动,负责学校范围内主要的发展工作,从事教学大纲的开发,保证研究工作的进行;市政当局全权组织和完成学校活动,包括制定通用指导方针、提供教学设施、协调各学校的活动、保证教学大纲规定目标的实现、聘用教师,为学校活动拨款等,每一个市政当局都必须制定一个(学校计划),交市议会审议,计划必须表明如何建构和发展本市的学校课程系统。每年学校必须根据国家的课程计划、所在市的学校计划和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制定&学校工作计划),提出达到目标的措施,以及如何设计和组织本校的课程教学活动。不同学校可有不同的设计模式和组织形式。至于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则由教师和学生在充分顾及学生需求和学习倾向的基础上共同商定。这样,具体的课程组织者就享有相当大的自由来决定怎样完成课程实施恬动,怎样分配和使用课程资源。
2.课程目标层次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加拿大课程目标兼顾了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两个方面:既考虑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又考虑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既顾及学生个人的目标、能力、兴趣和职业志向,又顾及不稳定的社会劳动力市场和变化要求。在加强中学职业指导的同时,强调给学生以更大的课程选择权。英国1996年确定实行的全田统一课程的教育法明确提出,促进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四方面的发展是学校的课程目标。精神方面的要求是: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的的意志;道德方面的发展要求是: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具有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社会方面的发展要求是: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的一员的自身权力与责任,具有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文化方面的发展要求是: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6种基本技能(即交流、数据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使学生树立认识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四个方面的共同的价值观。
3.课程结构动态化
欧美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突出了课程的统一性与灵活性,使课程结构具有较强的弹性,适应了不同时期经济与发展水平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具体体现在:
首先,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灵活。美国战后初期及60年代中叶综合中学注重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提倡尊重儿童个性,扩大中学的课程范围,其课程结构以重实用教育、轻学术教育,降低统一要求、提倡自由选择为特征。必修课一般由各州,当地学区乃至学校自行规定,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偏低.大多只在50%左右,而且必修谭中学术性课程的比例也有所下降;而非学术性的实用课程主要是职业课程或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应急科目如婚姻及家庭指导、药物教育、性教育等,以选修课的形式占了50%左右的比重。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的课程改革重新调整了课程结构,恢复和确立了学术性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把以学术性科目为主的必修的核心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例确定为2/3。选修课仅占1/3,内容可以是学术性的,也可以纯粹是职业性的,或者兼而有之。可见,当教育的重点在提高学术成绩时,课程往往增加学术性科目的比例,并通过增加必修课的比例来实现;当教育的重点在于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时,课程结构的变化往往表现为增加职业课程等非学术性科目,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这种改革的内在依据是兼顾中学担负的升学与就业的双重任务,合理安排学术性科目与非学术性科目、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关系。
其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配合。以英国为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学科课程占有支配地位,以传统的方式教授读写算等基础课程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进步主义教育和儿童中心课程的兴起为注重儿童发展的恬动课程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并在50、60年代成为英国中小学课程的主流。70年代以后,由于英国教育水平的下降,人们纷纷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儿童中心课程,基础教育的传统重新得到重视,最终导致了1988年的教育改革,全国统一课程重新确立了基础教育的地位,但它与传统的基础教育已不可同日而语,它具有广泛、平衡、适应性的特点,但活动课程对课程思想、课程编制与组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依然存在。在儿童的活动和经验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间寻求平衡,调整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关系,充分实现二者的功能互补,是世界课程结构调整的共同趋势。
再次,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协调。隐性课程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如德国在中小学教育中非常注意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学校校舍设计、教室通风和采光等,力求合乎卫生条件;学校环境亦力求整沽、美观;学校注意指导学生从事各种团体活动、仪式活动,以养成团体生活的习惯、自治守法互助合作的精神、待人接物任事处世的态度。4.课程内容多元化战后欧美国家课程内容的改革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课程内容的科学化与人文化的整合。美国战后历次的教育改革几乎都是以发展本国科技,增强本国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为目的的。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规定,要大力支持各学校的改革,开发科学技术人才,加强学校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的教学。20世纪70年代以后,“恢复基础”的教育运动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样反映了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的特点。在注重科学教育内容的同时,二战后的课程内容也出现丁人文化的趋势。从60,70年代开始,为了适应科学的综合化发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各国都采取了种种措施促进文理学科的渗透与综合,各国对人文教育的地位日益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世界许多国家已成为教育决策者关注的热点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其次,强调国际理解教育。战后不久,美国首先关注国际理解教育,1948年全美教育协会发表《美国学校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报告书,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其中突出了四点:(1)否定战争和祈求和平的精神;(2)基于自由与正义的尊重人权的态度;(3)对他国民族的理解;(4)国际合作的实践态度。报告书声称,国际理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世界和平人类福利,其直接目标在于培养对人类有新的义务意识觉悟的“良好的美国市民”。瑞典高度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在其小学、初中的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具有理解其他文化的能力”、“具备关于各国间彼此依存及世界不同组成部分的知识”;在高中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关于国际合作及全球相互关系的知识”、“从瑞典、北欧、欧洲和全球的视角评价所发生的各种事件”。
第三.强调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加拿大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文明公民在政治上,思想上应具有的品质是:对政治权威有积极的态度,服从法律和社会规范,信仰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社会与政治活动和效忠国家。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课内教学,一是课外指导。法国也高度重视公民教育。1985年新颁中小学教学大纲强调国旗、国歌,爱国精神的教育和国家意识,民族精神的弘扬。1995年和1998年,国民教育部分别颁布了小学和初中的教学大纲,再次突出强调了公民教育。新的公民教育不再局限在各级各类政治机构和社会政治生活制度的介绍上,而是试图围绕着大的基本的概念――人类的人和公民来组织,并在中小学各个年级逐步深入。
第四,环境教育受到重视。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著名口号,并正式将”环境教育”的名称确定下来,指出环境教育是一门跨学科课程.建议建立一十国际性的环境教育规划署,以促进全球范围内环境教育的开展。1980年,德国由各州文化部长会议作出了题为《环境与教学》的决定。1986年,该组织又就环境教育问题发表了详细的报告。1988年,联邦教育部发表题为(未来的任务――环保教育)的报告,指出环境教育必须从小学开始,要制定有连续性的教学大纲,运用各种手段,生动活泼地搞好环境教育。到90年代,德国大多数州的小学课程中都渗入了环境教育的内容。1976年,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会出版了一部环境教育教材,题为《环境科学:我和我的环境》,供1l-13岁学生使用.其中共有5个单元,即探索我的环境、我在环境中、我的环境中物质的转移和循环、我的环境中的能量关系、我的环境中的水和空气。这些单元都采取跨学科的方式编写而成。
最后,信息技术教育日渐普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加拿大所有省份都非常重视在中小学普及电脑知识和运用电脑技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省教育部都制定了有关的信息入门计划,用计算机和其他技术进行实验,鼓励生产高质量的软件,建立计算机教师培训中心,并帮助校务委员会在各中小学安装计算机。由于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加拿大小学的计算机教育迅速普及,各小学不仅注意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学校管理、课程选择与指导、校际信息交流等领域,还积极创造条件,把计算机引入课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德国也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科研技部与德国电讯公司合作.共同推出“中小学上网”远景规划,投入资金高达5900万马克,同时,联邦和各州教育部还大力提倡在学校开展学用电脑的竞赛活动。在国家和企业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各州纷纷重视在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自然科学和最新的教学手段,以便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对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思想、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等的全方位变革。关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问题,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但仍然有不少共性的原理与规律,值得我们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实践中学习和借鉴。
1.转变课程观念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与关键,而要成功地实施课程改革,课程观念的改革是基本前提。战后欧美发达国家历次的教育变革都是以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全社会性的教育理念的大讨论为背景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综合中小学课程结构的改革始于对60年代中叶以来美国教育质量连续下降的深刻反思和对国际经济、技术激烈竞争的积极回应,由教育专家提出课程改革方案并进行广泛的讨论和试点并为社会所接受后全面铺开的。50、60年代英国中小学活动课程的兴起源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引发的传统课程观念的变化,人们普遍认为活动课程较之传统学科课程更有利于尊重学生的态度和兴趣,更有利于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更能体现教育的公平。德国70年代以后的建立综合中学和综合课程改革发端于70年代以后世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民主、平等、发展成为德国民众的共识,由此引发对传统教育存在的机会不平等、分裂的学校体制、相去甚远的课程结构和不同轨道不同出路等现象的强烈不满与批评,从而确立了实用学科与文雅学科综合的课程结构和实科中学、文科中学合一的综合中学。我国也要注重课程的开发和宣传.调动社会各方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和积极性,尤其是作为课程决策层面的教育行政人员和课程实施层面的广大教师,更应具备积极、灵活实施新型课程的观念、能力和必要素质。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经济变革、文化变迁和教育系统内部调整的挑战,应树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的课程观,突出课程的科学化、未来化、多样化、综合化、实践化等特征。科学化即要求课程内容反映最新科技成果,课程实施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课程改革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未来化即面向未来改革课程,加强基础学科和设置未来学科,提高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多样化即根据地区、学生差异提供可供自由选择的灵活而广泛的课程和教材;综合化即研究、探索并开设综合课程,加深相关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实践化即加强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格化即强调课程的精神价值,强调以此来完善学生的人格。
2.给予学枚、教师与学生更多课程决策权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正如前文介绍的,欧美发达国家的课程决策体现了一种两级格局.既注重中央的集权与统一控制,又强调适当分权给地方学校、教师与学生。我国长期以来在中央集权管理的教育体制下,形成了统得过多过死的课程管理制度,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除地方教材外)都由国家统一编制与审查.课程决策权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级,是一种单一层次的课程管理体制,难以真正体现教材的多样化与弹性化,难以满足不同情况、不同特点的学生需要。必须改革这种课程决策机制,在保证课程总体方向的情况下让学校、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决策、审议。在国家级课程、省级课程之外,县市可根据地方经济与文化特点开发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学校可结合学校教育资源特点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教科书的权利,教科书的编写者可以是专家、督学,也可以是有经验的教师或新思想、新实验的推广者;学校,学生可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对教科书、部分课程编制、课程内容、教学进度、成绩标准等提出建议和作出决策。此外,要加强课程研究者、决策者之间的联系,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以使各项课程研究成果得到重视,进而把这种研究贯彻到与自身的可能性和特定教育资源相适应的课程准备、分析和实施过程中去。为此,培养足够的课程研究与开发人员,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和交流费用相当重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充分保证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和高效性,以促进地方课程研究的发展,保证课程开发与实验的顺利开展。
3.实现课程目标层次化是课程改革16有效保证。欧美发达国家的课程目标体现出层次化的特点,课程目标既可以是教育目标,也可以是学校目标、学科目标,甚至是单元目标,从各个层面有效地保证了课程设计与编制的意图。在我们以往的课程计划和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课程目标馄杂、笼统等问题,如只注意教育目标而忽视学校目标,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目标而忽视单元目标。参照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为避免纷乱和流于形式,有必要分清课程目标层次,使之具体化。首先,课程目标要依据教育目标,所以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目标都是课程的目标,至于每一学科的教学目标则是课程设计中直接依据的目标。学科目标是全国性的,所以设计的目标有较大的原则性。每一教学单元的目标由教学参考或手册规定,但各科任课教师可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参照教学参考或教师手册,决定更具体、合适的单元目标。在这样的课程目标体系中,单元目标是完成学科目标的手段,各学科目标是完成学校日标的手段,各级各类学校目标是完成国家教育目标的手段。课程目标层次的划分,保证了课程目标的明晰性、具体化,为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指南。其中,教育目标要反映立国思想和教育政策;学校目标要体现学校性质和学生出路;学科目标应涵盖各科目性质和原则规定;单元目标的制定则离不开教材性质及有关规定。但无论哪一层次的课程目标,都要以社会需要和儿童需要为基础。
4,优化课程结构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我国应加大优化课程结构的工作力度,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普通文化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比例关系。应通过必修课的形式保证学术性基础学科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能够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中小学教育是非定向性的基础教育,其文化基础知识应具有广泛的迁移性、适应性,为学生入学及步人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必修课的范围应该以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为依据,具有全面性,同时还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增加必要的新内容。在必修课之外,应广泛开设选修课。因为选修课设置灵活多样、内容更新周期短,联系实际紧密,突出实际应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兴趣、个性特征,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在加强学科课程教育,为学生打下系统宽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的前提下,中小学教学应大力强化活动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师应加强对活动课程学习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同时充分发挥活动课程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实现其与必修课、选修课等各要素之间的互补与配合。要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在学习结果方面是指有关态度、理想、兴趣和情感方面的学习;其学习环境是在学校及班级环境中,无论是学校建筑、设备等物质环境,或师生关系、同学团体,分班制度、奖惩办法等社会环境,还是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及升旗、班会、周会活动等文化环境.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使课程改革成功,正确地认识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是重要条件。
5.更新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未来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与更新。顺应课程内容改革的科学化与人文化趋势,中小学课程应注重文理渗透与融合,既要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课程.又要开设哲学、文学、艺术、历史、法律、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使学生掌握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科学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及求新务实、自由平等、公正公平、竞争协调、宽容和谐、“终极关怀”等人文精神,实现课程教人“做事”与教人“做人”功能的一体化。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要进行精简、更新,将那些陈旧的、脱离实际的、实用性较差的内容加以删减.适当增加现代社会需要的,体现现代科学思想、方法和人文精神的先进课程内容。顺应课程内容现代化、国际化、开放化的改革趋势,为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小学课程需进一步充实新内容.在课程计划中应增加国际理解教育、公民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家庭教育、健康教育、职业指导等内容。增加这些课程内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明确对生活各个领域应承担的职责,为适应未来职业和劳动世界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版权信息:
本主页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管理员信箱:;电话:010-。要获取最佳浏览效果,请使用800*600分辨率模式。哈工大继续教育通信工程师2012工需课作业专业课作业二答案公需课程作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哈工大继续教育通信工程师2012工需课作业专业课作业二答案公需课程作业
上传于||文档简介
&&哈​工​大​继​续​教​育​通​信​工​程​师01​专​业​课​作​业​专​业​课​作​业​二​答​案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3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河北省教育厅沧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
沧州师范学院联系地址:河北省沧州市学院西路
联系电话: 、(兼传真)
特殊招生:
学校领导:
招生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汉语言文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应用心理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物联网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能源动力与材料
生物技术及应用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
汽车电子技术
生物与化工
应用化工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环境监测与评价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
资产评估与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
工商企业管理
旅游管理类
旅游管理类(中外合作办学)
教育类(中外合作办学)
教育与体育
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
艺术设计类(中外合作办学)
公安与司法
公共管理与服务
人力资源管理
继续教育相关
河北大学阅览排行
沧州师范学院兴趣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级建造师继续再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